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说春秋(1-6)

_144 贾志刚(当代)
  到周桓王,虽然立了庄王为太子,却很喜欢小儿子王子克,于是将王子克托付给周公黑肩辅佐。到桓王崩了以后,周庄王继位,怎么看怎么觉得王子克别扭,平时冷嘲热讽,没什么好脸。
  周公黑肩看在眼里,思忖对策。对策一,疏远王子克,这样可以保住自己;对策二,联合各个大宗,共同废掉周庄王,立王子克为王,之后趁机铲除那些小宗族。
  算来算去,周公黑肩觉得对策二是上策。于是,周公黑肩暗中联络几大宗族,准备动手。
  这边周公和王子克在准备,那一边小宗族们早听到了风声,几家一商量,觉得这是一危机——危险的机会,虽然危险,却是个机会,彻底打垮大宗族的机会。
  于是,辛伯悄悄地去周庄王那里告密,并且表示各家小宗族都紧密团结在周王的周围,为了周王的利益而共同奋斗。周庄王本来就看王子克和周公不顺眼,这下有人来告密,有人来帮忙,为什么不早早下手呢?
  既然下了决心,后面的事情都是老套路。
  周庄王三年(前694年),周庄王和小宗们安排了一场宴会请周公黑肩,结果宴会上动手,把周公黑肩就给砍了。王子克听说之后,立马出逃到了南燕国。
  周公黑肩被杀,大宗族损失惨重。虽然周公的爵位继续世袭,封地小了很多,权力也小了很多。而召公毕公毛公等大宗族同时受到打击,其中毕家取消世袭,毕万后来不得不流落晋国,做了晋献公的大夫,后来封在魏,才有了魏家。
  在这之后,王室又经历了王子颓之乱和王子带之乱,背后都能看到大宗族和小宗族之间的斗争。
  周公家族虽然得以存在下来,可是生存环境变得十分糟糕,只能在夹缝中屈辱求存。到周简王六年(前580年),周公楚实在是难以忍受,于是携带家族,逃亡到了晋国。
  至此,周朝大宗周召毕毛四大家族结束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王族和小宗】
  大宗纷纷被取消世袭或者苟延残喘,小宗完胜,是不是斗争就不复存在?
  当然不是。
  小宗强势,世袭爵位和职位,还有地盘。可是,王室的地盘就那么大,小宗们都占了,王子王孙们就惨了,王子们好歹能分几块地,王孙们就基本上成了士,没有一点安全感,更别说优越感了。
  斗争,永远不会结束。
  周简王崩了之后,儿子周灵王继位。周灵王在历史上有一点很著名,就是生下来就长着胡子。
  此时,王族与小宗之间的斗争日渐公开。
  王族的首领是王叔陈生,周灵王的叔叔。而小宗这边,是单襄公、刘定公以及伯舆为首,与王族进行斗争。
  王叔陈生仗着自己是周灵王的叔叔,公然与小宗争权。恰好单襄公去世,卿士的位置腾出来一个。
  “大王,咱们就两个卿士,一直都是那几家轮流来做,怎么说我们王族也该轮到一次了吧?不行,我要当这个卿士。”陈生借着机会,也算是据理力争,要当卿士。
  单襄公的儿子单顷公这时父亲刚去世,也不好来争,没办法,只好把卿士的位置腾给了王叔陈生。原先的两名卿士是单襄公和伯舆,单襄公排位靠前。现在则是伯舆排位在前,王叔陈生排在第二。
  尽管没有能够排位第一,陈生能够成为卿士,已经是王族的一大胜利了。
  【小宗出手】
  周灵王四年(前568年),晋国境内的戎人部落来骚扰周朝王室,于是周灵王决定派人去晋国投诉。
  “那什么,老单走一趟吧。”周灵王的意思是派单顷公去,为什么派他去?因为这时候的晋国国君是晋悼公,跟单家的关系没得说。
  单顷公就准备答应了,谁知道这个时候有人主动请缨了。
  “大王,这不行啊,跟晋国打交道,怎么也要去个卿士啊,让我去吧。”王叔陈生主动要求去,他的算盘打得很清楚:借着出差的机会,跟晋国搞好关系,今后还可以寻求晋国的支持。
  “王叔说得有理,那就王叔去吧。”单顷公并没有跟他争。
  既然一个想去,另一个没意见,周灵王当然也没意见。
  王叔陈生心头暗自高兴,心说你姓单的真是没大脑,竟然没有看出我的妙计来。
  单顷公心头也是暗自高兴,他要让王叔陈生看看到底谁才应该是王室的卿士。
  王叔陈生高高兴兴来到了晋国的首都新绛。
  “为我通报,我是王室的卿士王叔陈生,特来贵国见你们国君。”王叔陈生小小地端了王室的架子,按理,各国来人都是先通报晋国八卿,然后八卿安排与国君会见,王叔不管这套,直接去见晋悼公。
  “不好意思,请先去国宾馆报到,会有人安排。”
  王叔陈生迎头碰了一个钉子,倒也无所谓,住进了晋国的国宾馆。
  当天晚上,有人登门拜访了,谁啊?新军元帅士鲂。说起来,士鲂当年曾经去洛邑迎请过晋悼公,因此王叔陈生倒认识他。
  “看人家晋国,做事效率就是高。”王叔陈生一阵感慨。
  效率虽然不低,可是态度不是太好。
  “那什么,你就是王叔陈生?”士鲂兜头就问,也不行礼也不问候。
  王叔陈生一看,这位也太没礼貌了,理论上说,我比你们国君还高半级呢。
  理论归理论,可是这世界认的是实力。
  “啊,对,我就是。”王叔陈生堆着笑说,没办法,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那好了,我宣布,你被拘留了。”士鲂黑着脸说,随后喊了一声:“来人,把这人抓起来。”
  王叔陈生的第一反应是士鲂在开玩笑,可是看他的表情不像是开玩笑啊,更何况自己这身份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
  没等王叔陈生想明白,进来一队晋国士兵,推推搡搡将王叔陈生一行人抓了出去,就在国宾馆附近有拘留所,就这么住了进去。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王叔陈生现在惊慌失措,大声高喊,可惜,没人理他。
  王叔陈生走了一个多月,也不知道任务完成得怎样,也没个消息回来,周灵王就觉得事情好象有些不妥。
  这一天,晋国特使士鲂来了。士鲂是老熟人了,周灵王急忙接见。
  “元帅,那什么,知不知道王叔陈生怎么还没回来?”周灵王问,尽管名以上是中央领导,可是跟晋国人说话也要分外客气。
  “大王,我今天来伟大首都就是为了王叔陈生的事情。根据我们情报部门的侦查,我国境内的戎人之所以要骚扰大王的地盘,都是因为王叔陈生暗中跟他们勾结。所以,我们替大王把他给抓起来了。抓起来虽然抓起来了,可是我们没有权力处置中央领导啊,特地来请示大王怎么处置这个内奸。”士鲂说完,周灵王吃了一惊,这晋国人也太有点过分了,中央领导竟然都敢抓,还好意思来请示怎么处理。
  周灵王不用猜也知道,这事情就是单顷公在后面捣鬼,单家跟晋悼公关系非同小可,晋国八卿也都把单家奉若上宾,这事情只需要单顷公稍稍打点一下,晋国人就能帮他办了。
  “这个,嘿。”周灵王的第一反应是要骂士鲂他娘,可是想了想,还是忍住了。王叔陈生是他最信任的人,也是他用来制约小宗权力的人,所以一定要把他救回来。“多谢贵国这样帮忙了,这个,至于怎样处置王叔陈生,就不劳贵国费心了,把他送回来,我们自己处置就行了。”
  “既然大王下令,我们照办就是。”士鲂满口答应,又说了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走了。
  士鲂走了一个多月,眼看着王叔陈生还没有回来。于是周灵王派人前往新绛打探消息,才知道王叔陈生还被关着,丝毫没有要放的意思。
  “他娘的个叉叉。”周灵王愤怒了,这简直是调戏中央领导啊,太不像话了。可是,愤怒归愤怒,办法还得另想。
  周灵王立即派出特使前往晋国,要求晋国立即放人。
  “不好意思,八卿大会还没讨论这个问题。”士鲂答复。
  “那什么时候讨论?”
  “这个,我们晋国的事情太多了,每件都比这事情重要,根据排期,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发生,看明年八月份能不能讨论吧。”士鲂一杆子把事情打到了明年秋天,摆明了就是不放。
  特使回报,周灵王气得肝痛。
  怎么办?难道就看着王叔在晋国人的大牢里洗澡死做梦死?
  到了这个时候,周灵王明白了,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王叔陈生回来,只能单顷公才能做到了。
  周灵王派人去请单顷公出面帮忙,单顷公拒绝了。
  三次派人去,三次被拒绝。
  没办法,周灵王只得把单顷公请来,亲自请他出马。这一次,单顷公没办法拒绝了,总算勉强答应下来。
  到年底,总算晋国人把王叔陈生放了回来,年夜饭算是赶上了。
  年初去的晋国,整整关了一年才放回来。
  现在周灵王知道了,单家是得罪不起的。
  【脑筋急转弯】
  经过这一番劫难,王叔陈生算是对单家和伯舆恨之入骨,也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和他们斗争到底。
  转眼过了五年,到周灵王九年(前563年),王叔陈生觉得机会到了,于是以伯舆老年痴呆为由,要求取代伯舆担任首席卿士。伯舆当然不肯让权,反说王叔陈生老年痴呆。结果两人闹到了周灵王那里。
  “你们到底谁是老年痴呆?”周灵王两边都不想得罪,只能这么问。
  “他。”两人同时说,根据他们的反应速度来看,都不算老年痴呆。
  怎么办呢?周灵王很头疼。
  恰好这个时候史狡在旁边,周灵王灵机一动。
  “史狡,咱们这里你最聪明了,你说说,王叔和伯舆谁比较老年痴呆?”周灵王干脆把这个难题推给史狡。
  “那,出个脑筋急转弯呗?”史狡最近在研究这个,有很多段子。
  周灵王同意了,于是,比赛开始。
  “说有一个字啊,每个人都会念错,这个字是什么字?”史狡出题。
  王叔陈生和伯舆大眼瞪小眼,每个人都会念错的字,这什么字啊?两人想了半天,都快想成老年痴呆了,还没想出来。周灵王也在一旁想,也想不出来。
  想了一顿饭的时间,谁也没想出答案来。
  “到底是什么字啊?既然都不会,你就告诉他们吧。”周灵王下令,他也想知道,可是他不说告诉我们,说告诉他们。
  “好。”史狡找了一块砖头,在地上写了一个字。“就是这个字。”
  “噢。”大家一看,还是没想明白。
  “伯舆大爷,这个字你怎么念?”史狡问。
  “念错啊。”
  “王叔,你怎么念?”史狡又问王叔陈生。
  “这个字我怎么可能念错?”王叔陈生有点恼火,地上这个字是“错”,自己三岁就认识的字,怎么会念错呢?
  “大王,看来,王叔老年痴呆的症状比较明显。你看这个错字,大家都念错,可是王叔说他不念错。看来,脑子确实不大好使了。”史狡得出了结论。
  “胡说,这个字我怎么不认识?我当然知道这个字念错。”王叔陈生勃然大怒。
  “可是你刚才说你怎么可能念错啊。”
  “对啊,这个字我从小就会,怎么能念错?”
  “你看,你还在说怎么能念错。”
  “对啊,这个字是念错,我没有念错啊。”
  这两位争执起来,一会念错一会没念错,已经扯不清楚了。
  “大王,看见没有,史狡都说王叔老年痴呆了。”伯舆听他们吵得头疼,不管他们,直接跟周灵王说。
  周灵王现在没得选择了,刚才说了让史狡来判断谁是老年痴呆,现在史狡判断王叔是老年痴呆,不管是不是,自己也只能认账了。
  “别吵了。”周灵王下令,于是吵声停止。“刚才说了由史狡来判断,现在史狡的结论已经出来了。叔啊,您岁数大了,就退居二线吧。”
  “我,我。”王叔陈生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一甩袖子,转身走了。
  周灵王一看把王叔陈生气得半死,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急忙派人跟了出去。过了一阵,跟出去的人回来了。
  “报告大王,王叔气愤之下,要流亡出国,现在往北走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
  “啊,卿士出走,这不丢大人了?快,快去给我追回来。”周灵王又派了人,驾车去追。
  一直追到黄河边上,才追上王叔陈生,正准备渡河呢。
  “让我回去?可以,不过必须把史狡给杀了,这小子欺人太甚。”王叔陈生提出条件。
  王叔陈生的条件到了周灵王这里,周灵王正急呢,一拍桌子一瞪眼,真就把史狡给剁了。
  所以,自古以来,脑筋急转弯这类东西都是很危险的。
  可是,周灵王杀了史狡,王叔陈生还是不回来,说是不让自己当首席卿士,那就不回来。这一次,周灵王没法答应他了。不过,王叔陈生也没有出去流亡,就在黄河边上住下来了。
  【黑心判官】
  王室两个卿士闹矛盾,而周王还没有办法调停。很快,晋悼公就知道了,于是派了范匄前来调停。
  范匄来到,一头扎进了单靖公家里。此时单顷公已经去世,儿子单靖公接班。这位春秋最著名的腐败分子自然知道应该怎样做。
  按范匄的说法,就是把王叔陈生和伯舆都请过来,然后在朝廷进行辩论,由范匄担任裁判。不过这个建议被周灵王否决了,表面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晋国的上卿比王室的卿士低了一级,不可能下级审上级。实际上呢,周灵王是担心王叔陈生脾气火爆,口才又不如伯舆,还不会脑筋急转弯,当面辩论肯定要输。
  于是,辩论不在王叔陈生和伯舆之间进行了,而是各自派来家宰,由家宰代表主人进行辩论。
  临时法庭这样组成了,法官:范匄;当事人代表:王叔陈生的家宰和伯舆的家宰。旁听,周灵王和单靖公。
  “你代表王叔是不是?那你说说,王叔凭什么要在伯舆之上?”范匄首先向王叔陈生的家宰提问。
  “我们王叔是周王的叔叔,出身高贵学识渊博,而伯舆不过出身于荜门闺窦之家,怎么能在王叔之上?”王叔的家宰提出理由,荜门闺窦的意思就是蓬门小户,也就是说伯舆出身微贱。
  “那你说说你的理由。”范匄对伯舆的家宰说。
  “嘿嘿,还不知道谁家是荜门闺窦呢。想当初,周王刚刚动迁到这里,所有天子用的祭祀品都是我们七家给制备的,还别说装修房屋提供冬粮等等。当时周平王对我们七家非常感谢,杀了一头红牛盟誓说‘让你们世世代代担任卿的职位’。我劝你脚后跟想想吧,要是我们家是蓬门小户,能做到这些吗?倒是王叔担任卿士以来,拼命揽权,然后贪污受贿,扶植亲信,他的手下们都富得流油,国家的财产都进了你们的腰包,这样下去,只怕我们家倒真的要成蓬门小户了。如今大国上卿范元帅来了,请您为我们主持公道。”伯舆的家宰明显比王叔的家宰能说,说得周灵王都觉得有道理。
  “嗯,看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范匄说着,微微一笑。“那这样吧,现在进入第二个环节,举证环节。你说伯舆家是蓬门小户,请拿出证据。你说当初你们对周朝东迁做出了贡献,也请拿出证据。”
  王叔的家宰傻眼了,这到哪里去找证据?
  伯舆的家宰则早有准备,拿出了当年的盟书。当初的盟书共有八份,王室和七家各收藏一份。
  “我作证,这盟书我们家也有一份。好像,大王这里也应该有一份。”单靖公举手,作个人证。
  “大王,是这样吗?”范匄问周灵王,周灵王没办法,也只能点点头。
  举证阶段就这么结束了,进入判决阶段。
  “周王帮助谁,我们就帮助谁;周王不帮助谁,我们也不帮助谁。现在,大王自然是帮助有证据的人,所以,我们也帮助有证据的人。我宣布,伯舆胜出。”范匄做出了判决。
  单靖公笑了,周灵王则面无表情。
  当天,王叔陈生逃到了晋国。
  第二天,单靖公顶替王叔陈生的职位,担任卿士,与伯舆共同管理国家。
  至此,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王族惨败。
  第二二二章 太子晋
  王叔陈生偷鸡不成蚀把米,首席卿士没当上,自己还要流亡。
  周灵王有些郁闷,尽管他也并不想王叔陈生独掌大权,但是有王叔陈生在,至少对小宗是个制约。如今两个卿士都由小宗把持,周灵王有彻底被架空的感觉。
  经过反思,周灵王得出一个结论:小宗之所以在这次斗争中获胜,固然有多年经营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晋国作后盾。
  “老子也找个后盾。”周灵王想,问题是,去哪里找后盾?怎么找后盾?
  最简单易行的找后盾的办法是通过裙带,周晋同姓,要跟晋国扯上裙带关系是没有可能的,只能永远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楚国呢?楚国这时候正是中原国家的敌人,根本不能考虑。
  算来算去,好像只有齐国靠点谱。
  还好天遂人愿,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年),周灵王的王后崩了。于是,周灵王向齐国求婚,算是拴上了齐国这根裙带。
  【王子晋】
  王后崩了,不过王后给周灵王留下来一个太子。太子名叫姬晋,又叫子乔,因此称为王子乔,也叫太子晋。
  王后崩的时候,太子晋不过五岁。不过,五岁的太子晋已经表现出超人的资质和过人的聪明来,喜好读书而且过目不忘。
  太子晋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王室的守藏室,这里有从夏朝到周朝的全部典籍的收藏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图书馆馆长,此人姓老,名叫老聃。老聃的学问深不可测,令太子晋惊讶。而太子晋的聪颖好学同样让老聃惊讶。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交,有事没事在守藏室交流学问。
  老聃是什么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周灵王二十二年夏天,谷水上游降水,而谷水在洛邑一带流入洛水。因此,洛水水位暴涨,有漫出河道、流入洛邑的可能。尽管洛邑城危险不大,但是王宫的地势较低,一旦洛邑进水,王宫就会被淹没。
  周灵王紧急召见单靖公和刘定公两位卿士商量对策,这个时候伯舆已经去世,刘定公接任卿士。周灵王建议在谷水上游堵塞河道,让谷水强行改道,这样固然将淹没大量民田民居,但是能够保住王宫。单靖公和刘定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好在对他们两家的影响不大,因此表示同意。
  消息传出,宫内一片欢腾。
  太子晋这个时候只有十五岁,听说这件事情之后,急忙去见父亲。
  “父王,听说要堵塞谷水,是吗?”太子晋问周灵王。
  “不错,明日就要开工,否则来不及了。”
  “不可。”太子晋表示反对,随后,讲了自己的理由。
  《国语》中有“太子晋谏壅谷水”,太子晋运用了大量的老子的思想来劝阻父亲,太子晋的这一对段话非常著名,也非常长,原文不录,译文保留。之所以保留译文,一来要看看太子晋的才华和思想,二来,太子晋与十二分之一的中国人有不解的渊源,因此应该多一点笔墨。什么渊源?很快就知道了。
  下面,是太子晋劝谏父亲的全文译录:
  “我听说古代的执政者,不毁坏山丘,不填平沼泽,不堵塞江河,不决开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泽是生物的家园,江河是地气的宣导,湖泊是水流的汇集。天地演化,高处成为山丘,低处形成沼泽,开通出江河、谷地来宣导地气,蓄聚为湖泊、洼地来滋润生长。所以土壤聚合不离散而生物有所归宿,地气不沉滞郁积而水流也不散乱,因此百姓活着有万物可资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没有夭折、疾病之忧,也没有饥寒、匮乏之虑,所以君民能互相团结,以备不测,古代的圣明君王惟有对此是很谨慎小心的。
  “过去共工背弃了这种做法,沉湎于享乐,在肆意胡为中葬送了自身,还准备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为害天下。皇天不赐福给他,百姓不帮助他,祸乱一起发作,共工因此而灭亡。在有虞氏时,崇地的诸侯鲧肆意胡为,重蹈共工的覆辙,尧在羽山惩治了他。他的儿子禹知道过去的做法不对,改弦易辙,效法天地,类比万物,取则于民众,顺应于群生。共工的后裔四岳帮助他,顺应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积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畅通了九州的河流,围住了九州的湖泊,丰满了九州的沼泽,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众,沟通了四海之内的交往。因此,无无反常之候,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建功立业,使天帝满意。上天嘉奖他,让他统治天下,赐姓为姒,称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万物。同时分封给四岳土地,让他们督率诸侯,赐姓为姜,称有吕氏,表彰他们能像手足心腹一样帮助大禹,使百物生长、人民丰足。
  “大禹和四岳的成功,难道是由于上天的眷宠吗?他们都是亡国之君的后裔,只是因他们能行大义,所以能遗泽于后代,使家族的香火不被革除而世代沿续。夏的统治虽然衰微了,但杞、鄫二国仍然存在;申、吕的四岳虽然衰落了,但齐、许二国仍然存在。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受封土传祭祀,以至于领有天下。至于后来又失去天下,必定是过度享乐之心取代了建功立业,所以失掉了姓氏,一蹶不振,祖先无人祭奠,子孙沦为奴仆。这些家族的衰亡难道是由于上天不眷宠他们吗?他们都是黄帝、炎帝的后裔,只是因为他们不遵循天地的法度,不顺应四季的时序,不度量民神的需求,不取法生物的规则,所以绝灭无后,至今连主持祀祖的人都没有了。至于后来又得到天下,必定是以忠信之心取代了邪乱之行,效法天地而顺应时序,契合民神需求而取则于生物,因而能显贵有后,光耀祖宗,赐姓受氏,并随以好的名声。只要遵循先王的遗训,考查典礼刑法,并了解兴盛、衰亡者的业绩,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兴盛者必有夏禹、四岳那样的功绩,衰亡者必有共工、伯鲧那样的过失。现在我们的施政恐怕有违背天理之处,从而扰动了谷、洛二水的神灵,使它们争流相斗,以致为害王宫,陛下要堵塞掩饰,恐怕是不行的。
  “俗话说:‘不要经过昏乱者的家门。’又说:‘帮厨者得食,助斗者受伤。’还说:‘不生贪心不惹祸。’《诗》上说:‘四马战车不停跑,五彩军旗空中飘,战乱发生不太平,没有哪国不纷扰。’又说:‘民不堪命起祸乱,怎能束手遭荼毒。’看见祸乱而不知戒惧,所受伤害必定多,掩饰终究会暴露。民众的怨恨与乱行尚且无法遏止,更何况神灵呢?陛下为了应付河流激斗而修葺加固王宫,犹如掩饰祸乱而帮人争斗,这不是扩大祸乱并伤害自身吗?
  “自从我们的先祖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代不知自惕惹怒了上天,天降之灾至今不断。如今我们又要去扩大这些祸害,恐怕将连累子孙,王室会更加衰落,这如何是好呢?
  “自从先公后稷消除祸乱以来。到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才基本安定了百姓。从后稷开始安民,经过十五王到了文王时才平定天下,到了第十八代康王时终于安抚了百姓,可见它有多么艰难。从厉王开始变更先王的法度,已经历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祸乱天下有十五王还不够吗?我日夜戒惧担忧,总是说‘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扬王室,以此迎纳上天的福祉。’陛下还要助长祸乱,那怎么得了?陛下也应对照一下九黎、三苗的君王,乃至夏、商的末世,他们上不效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完全抛弃了这五个准则。因而被他人毁掉了宗庙,焚烧了祭器,子孙沦为奴仆,连在下边的百姓也遭祸害。陛下再看看前贤们行事的法度,他们都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而得到了天赐的大福,受到民众的拥戴,子孙延续繁衍,美名传之久远,这些都是做天子的应该知道的。
  “祖先门第显赫的子孙有的沦为农夫,是祸害了百姓的缘故;而农夫平民有的担当了治国的重任,则是安抚了百姓的缘故,这没有例外。《诗》上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代的末年。’何必去修葺加固王宫呢!那样做会招致祸乱的。对于天神来说是不祥,对于地物来说是不义,对于民情来说是不仁,对于时令来说是不顺,对于古训来说是不正,比照一下《诗》、《书》和百姓的舆论则都是亡国之君的行为。上上下下衡量下来,没有理由这样做,陛下请好好考虑一下!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从天象,小的方面不遵从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众的愿望,不顺应四季的时序行事,必然没有法度。既要办事而又没有法度,这是致害之道啊。”
  太子晋这一番话说出来,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听的周灵王有些发楞,也有些烦。发愣是因为儿子这么有学问,烦是因为自己急着部署拦水工程,没工夫在这里听儿子讲大道理。
  “打住打住,你说的这些,都是老聃那一套,在我这里不管用。”周灵王直接拒绝了,心说按照你的说法,水来了就等淹死,地震了就等砸死,那我这个王还当个什么劲?
  最终,周灵王还是堵塞了谷水。至于后果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不加妄断。
  【叔向的马屁】
  尽管没有能够劝阻父亲,太子晋还是因为那一番谏言而名声大噪。
  因为洛邑一带水灾,到了当年秋天,晋平公决定派人前往王室慰问以及询问需要什么支援。由于六卿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总之没人愿意去,只得派上大夫叔向前往。
  “主公,我去没问题。不过,我想请师旷同去。”叔向没有推辞,不过提出一个要求。
  “为什么?”晋平公问。
  “我听说太子晋非常有才华,他的老师老聃更是学问极深,我想会会他们,可是又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因此请师旷给我助阵。”叔向原来是想会太子晋,担心自己对付不了。
  “那好吧。”晋平公同意了。
  师旷是什么人?竟然叔向都要请他助阵。
  师旷,晋国的大夫,同时也是晋国首席乐师。此人的学问深不可测,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过有一点,师旷是个瞎子。至于师旷,后面再说,此处放下。
  叔向和师旷来到了伟大首都,首先拜见了周王,表达了晋国对于伟大首都发生水灾的问候,表示“中央有难,八方支援”,王室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晋国一定全力帮助首都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幸福家园。
  周灵王挺感动,不过也没客气,让人开了清单,请晋国支援。无非是粮食若干,布匹若干。
  见过了周灵王,叔向去见单靖公。晋国人都知道,到了伟大首都,见不见周王没关系,单家是必须要去的。
  叔向带着礼品到了单家,单靖公连忙迎了进去。收了礼品,单靖公设宴招待叔向。尽管和晋国公室关系非同一般,单靖公并没有傲慢地对待叔向,他非常恭敬,并且按照周礼来接待他。
  席间,单靖公并没有跟叔向套近乎,整个宴席,两人谈论的就是《昊天有成命》这首诗。临走,送行也没有出城。
  一切都是按着规矩来的,都是那么正规,令人无可挑剔。单靖公真的是这么一个严肃的人?单靖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晋国权力斗争激烈,自己一定不能跟他们走得太近,保持距离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手段。
  单靖公不是与晋国公室关系密切吗?怎么还怕卷入晋国的权力斗争?单靖公很清楚,单家与晋国公室的关系不可能永远那么近,晋悼公之后已经明显疏远了许多。
  单家和叔向刻意保持距离,可是叔向却想和单家套近乎。整个宴席期间没有机会,这让叔向有些失望。
  走的时候,单靖公的管家送叔向出城回国宾馆。
  这个时候,叔向找到了机会。或者说,这时候再不套近乎,就来不及了。
  “哇噻,邪了门了。”叔向开口,一惊一乍,把单家管家听得一愣。
  “那什么,什么东西忘在我家了?”管家问。
  “不是,我听说‘一姓不再兴’,姬姓就应该衰落了。可是如今周朝好像又要兴盛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单公这样的人啊。”叔向开始拍马屁了,这个马屁一定要拍好。“过去史官尹佚曾说过‘举动以恭敬为最,治家以俭朴为最,品德以谦让为最,处事以多问为最。’单公待我以礼,这些都做到了。他的房屋不高大,器物不华丽,是俭朴;行为谨慎小心,内外整洁齐备,是恭敬;宴饮和餽赠都不超过上官的规格,是谦让;宴请的礼仪都仿照上官所为而施行,是多问。像这样,再加上不拉私人交情,不附和众人送出城郊,就能避免招致怨恨。治家俭朴而举动恭敬,品德谦让而处事多问,并能避免招致怨恨,用这样的大夫来辅佐朝政,周朝还能不兴盛吗?”
  “嘿,嘿嘿。”管家听了很高兴。
  “单公所谈论的《昊天有成命》,是弘扬德行的《颂》诗。这首诗闸述成就王业的德行。所谓成就王业,就是能发扬文德、奠定武功。阐述成命而尊称上天为昊天,是尊敬它至高无上。单公俭朴恭敬、谦让多问,与先王的美德相当。单公这一代若不兴盛,其子孙必定蕃衍,后世不会忘记。”继续拍。
  “大夫过奖了,过奖了。”管家听得心花怒放。
  “《诗经》上说:‘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所谓类,是说不辱前贤。所谓壶,是比喻德行广被民众。所谓万年,是说美名永远传扬。所谓胤,是指子孙生息繁衍。单公朝夕不忘成就王业的美德,可算是不辱前贤了;保有正大的德行,用以辅佐王室,可算是厂被民众了。像这样能学习前人的嘉言懿行,使民众敦厚淳朴,必定有声名显赫、子孙昌盛的福祉,单公一定会得到的。即使单公得不到,那他的子孙后代必定会得到,而不会是他人。”接着拍。
  “多谢大夫啊,这些话我一定转达给主人。”管家承诺,他知道单靖公爱听这些,自己转达过去,也算是一件功劳啊。
  叔向笑了,他要的就是这句话。
  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现在可以心情轻松地去见太子晋了。去见太子晋,倒不是为了拍马屁或者套近乎,而仅仅是为了见识一下这个小孩子的学问。当然,同时也想见一见传说中的老聃。
  去之前,叔向特地派人送了话,说是希望见一见老聃,看是否能够安排。
  太子晋回话:“没问题。”
  第二天,叔向和师旷前往拜会太子晋和老聃。
  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
  关于老子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
  按《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说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如果老子姓李,为什么叫老子而不叫李子?其次,此前没有出现过李姓,老子的李姓从何而来?第三,周王室有大量王族处于失业状态,守藏室之史这样的职位怎么会给一个外人?第四,守藏室之史是一个重要职位,特别对于王室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守藏室不仅是国家图书馆,而且是国家文物馆,而且是中央文献博物馆。这样重要的一个职位,是绝对不可能给一个楚国人来担任的。
  根据传统,守藏室之史,这个职位一定出于世家,不是王族,也是周朝太史家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