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茶当酒集--马未都

_2 马未都(当代)
正文 古家具的尊
古家具的尊
我喜欢古家具时在旁人眼中实属另类。当时最流行、最能显示身份的是电镀家具。新婚燕尔,新房中如没有一对电镀折叠软椅,十分丢人。今天说来跟笑话一般,可时间仅过去不足20年。我们对于工业化产品感兴趣不过是百八十年的事情。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经济的农业大国,手工业发达。千百年来,手工业对百姓的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具生产是手工业极重要的一个门类。过去的中国人是否富有,外看房屋,内看陈设,一目了然。古人的财富比较直观,不像今人,穿得简朴,恐怕囊中藏有巨额股票。
室内陈设中最重要的当属家具。古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家具设计上制定了一个原则——尊严第一,舒适第二。这个原则是古人生存的哲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主导了中国社会生存理念,强调做人做事的准则。恰巧,中国古家具在此时定型,与后来的元明清时期无大异。尊严第一,是指家具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视觉感受,体积、式样、材质、工艺等等无一不强调使用者的尊严。舒适第二,在前者的基础上,再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这非常令今人费解。家具使用,本应舒适第一,而古人为何先要强调尊严呢?诺基亚手机的广告词反复说“以人为本”,这是西方人的意识。而中国古家具如也拟一句广告词,可以说“以人文精神为本”。这就是东方与西方在人生哲学上的不同。
了解以上这点对家具收藏很重要,就会从根本上体会古家具的奥秘。比如,皇帝的宝座是一个床形,而不是椅子的形状。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古人早先是席地而卧的,晚上睡觉的地方白天用作待客中心。久而久之,睡卧的地方的重要性就显出来了,满屋席子主要的位置是主人睡卧的地方,这就是“主席”一词的由来。英文“主席”(Chairman)一词说得也很清楚,椅子上的男人。两者比较一下,就可以明白中国皇帝的宝座与欧洲皇帝的座椅为何一个床形一个椅形了。
其实更多的人对中国古家具的兴趣缘于这些年的价格暴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像一个久病初愈的人,希望尽快补充营养,恢复体力,而对衣着容貌无暇顾及。古家具这种重尊严、轻舒适的历史产物在那时被忽视顺理成章。当时的古家具连“喝街”(走街串巷收购者)的都不要,嫌沉。我记得我所住的胡同里的老住家,搬家时对古家具怨声载道,埋怨祖宗留下的财产中看不中用。
20年前在北京,一对红木太师椅加上方桌只卖15元。那时北京有一种商店叫信托商店,只卖旧物,现已几近绝迹。北京的老住户经常把不用或没地方置放的老家具运到信托商店,卖个仨瓜俩枣的钱。信托商店还不当时给钱,卖完了给货主写封信,贴上四分邮票。货主见信后会马上来取钱。当时方桌不论式样,不分材质,只要是硬木,一律8元。那时的人们知识少,分不清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一律统称红木。以至今天林业部颁发的行业标准也将其统称之红木。
信托商店在北京分布均匀,东城有东单、东四、北新桥;西城有西单、西四、宣武门;南城有花市、前门、广安门;北城过了地安门好像蛮荒一样。每一个信托商店跟前都要聚集一帮三轮车工,帮买主将大件家具运至家中,服务殷勤周到,但少不了耍小聪明。
我曾碰到卖主在信托商店守着方桌嘬牙花子,围着一大帮人出馊主意。一打听,卖主急用钱,信托商店当然不能先付,有原则的。卖主就急了,说谁给钱就卖谁。天快黑了,仍没有人给钱。我是看着方桌真喜欢,心想买了家中也没地方放,再说8元钱哪儿都有卖的,什么时候都能买到。所有人没有任何收藏意识,这种优秀的古家具以后会值钱!卖主的决心在于自己杀价抛售,当降至6元钱时,我忍不住了,话赶话地与他成交了。三轮车工们立马就围上来了,最后只用4毛钱就送到我家。第二天,我用肥皂水猛一通刷,把个陈年污垢统统洗刷干净。
现在收藏古家具都有一个概念叫“包浆”,南方人称“皮壳”,这是指古家具年久以后在表面形成的一层硬度很高的保护层。没了包浆皮壳就有作伪的嫌疑。因当时没人作伪,所以没人说什么包浆皮壳,也就没人(包括我)爱惜历史形成的证据。
现在不一样了,凡收藏或喜爱古家具的人都把这专业“术语”挂在嘴上,什么包浆不好,皮壳伤了等等,不一而足。收藏段位高的,可以分出包浆南北方的差异,可以分出天然形成的包浆,还是人为做上的包浆。既然包浆已成为古家具鉴定的首要标准,作伪者在此下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
时至今日,回忆当年,恍如隔世。目前中国古家具的世界纪录在不断被刷新,这会儿谁都盼着自家也有几件古家具,可能两套豪华别墅都顶不上一对柜子,这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多少有些汗颜。老祖宗留下的这份“家产”竟成为了今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古家具收藏热的形成就不再是偶然的了。
正文 玉不去身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君子无故
中国人对玉的感情很深。比如我们用“冰清玉洁”来形容一个人的高尚纯洁;比如把一些赏心悦目的女孩称之为“玉女”;比如成语中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千古名句;比如把办成一件好事说成“玉成”此事,等等。这种感情的来源其实很原始。在人类早期的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为那时人类的生存状况太艰苦,要与许多今天已不成为灾难的事物对抗,比如野兽,比如风雪。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加入了感情色彩,从动物中脱离出来。人类首先对自然界中的自然之美进行了归纳,有选择地将之升至精神领域。玉的概念逐渐形成——美石为玉。我们今天对玉的膜拜与古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把自然界中的天籁之物赋予新的生命,中国古人至少为此努力了10000年。
近些年,经常有朋友找我帮忙,欲寻求一块好玉,佩带于身。男人们的注意力在玉的品质,选择一块子冈牌子挂在腰间,闲时握在手中摩挲,发古之幽情。人多的时候还可以掏出来示众,耀炫时的得意一望便知。而女人喜欢将玉坠挂在胸前,在风景区内再增添一道风景。佩玉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红山、良渚、殷墟等早期文化中均有佩玉发现。这时,在古人的装饰中,佩玉恐怕是最高等级的财产了。到了战国至汉时期,古玉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她涵盖的内容除了财富、艺术、礼仪,还增加了政治的含义。
汉朝宫廷礼仪繁缛。中国的封建王朝自秦创建,至汉已迅速达到第一个高峰。由于战国及秦的连年征战,宫廷政治斗争险恶,刺杀之事屡有发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已成为千古新闻。至今陈凯歌、张艺谋们仍津津乐道地向观众讲述两千年前的惊险故事。“图穷匕首见”这句成语已让国人运用了2000年。我们可以想见,英雄荆轲在展开图卷的一刹那,掏出匕首时的果敢杀气。
大汉宫廷,被秦王这生死攸关的一幕惊呆了。痛定思痛,汉廷规定,大臣们佩带古玉组佩上朝。组佩,顾名思义,成组的玉佩。组佩由大小不一的玉佩组合,中间衔以丝绳,佩带腰际,限制了文武百官上朝时的行动。如若有人动作过大过猛,组佩就会叮当作响,势必引起侍卫的注意。当然,更多好处来自于玉.的自身文化。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仅从字面就可以准确理解其含义。古人赋予玉的品德时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字眼,多方位地囊括了玉的全部内涵。但这仍不够,一代代的中国人,对玉还发生了另一种情感——财产观。从远古起,寻求一块美玉培育了古人充分的占有欲。别人腰际胸前的美玉,会变成自已觊觎的目标。美玉难寻,进入奴隶社会,尤其进入封建社会,财产对个人愈发重要,财产“质”的含量迅速超越“量”的含量。一小块美玉,尤其再经过工匠的琢磨,会变成一种超越自然财产的财产。说这些话很饶嘴,但仔细品味,就可知晓其中之味。
几千年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始终不忘对这份财产的追求。著名的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相换。赵国多少有些贪,遂派蔺相如前去以璧换城。蔺相如同志到了秦国,示璧于秦王。秦王喜爱之极,爱不释手,但没有丝毫割城之意。蔺相如大惊,临危不乱,设法将璧弄了回来,奉还赵国。说起来,这恐怕是历史上有关玉的最大最惊险的一宗交易了,“价值连城”说的就是此事。
“价值连城”给后人的感觉是:物件小价值高。大的东西说价值连城恐无表现力,比如说天安门城楼价值连城,听着就不如腰间的子冈牌子价值连城震撼人心。所以说,财产观是中国人游离玉德之外既实际又庸俗的玉的观念。
我第一次听说子冈牌子有20年了。一位老者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子冈玉如何如何,十二分炫耀地向我展示了他腰间的几代祖传的“国宝”。我当时诧异地看着这块寸方的白玉.,费力辨识上面龙飞凤舞的诗文,唯“子冈”两字清晰而无歧义。为此,我跑去故宫,看玉器馆,翻玉器书,才知子冈全名叫陆子刚,乃明末苏州制玉大家,天下第一。惜传世之作可认定真品无疑的仅寥寥几件,都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而且全是摆件,没有佩件。换句话说,所有署有子冈款识的玉牌子都系后人伪作。听来十分悲凉,子冈牌子无一真品。其实仔细一想,亦可释然,一真若无有,全假即全真。凡达到乾隆一朝工艺的,凡够上乾隆那个年代的,理应算是真品。子冈已不再是人名,变成一个品牌。就像李宁牌运动服,肯定不是李宁本人缝制的,事缘同理。
佩玉的习俗在古代文化观及财产观的支配下,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巨商富贾,以及庶民百姓,无不以佩玉为吉。故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的是作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实际上,这是在提醒世人,牢记玉的品德,并成为你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正文 成功男人的新标志(1)
成功男人的新标志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受看的原因是问题越到最后越难,圆脸的主持人常频闪目光,出其不意提出些古怪问题,让每个登台者的梦想不能成真。记得有一次,一位颇有学问的观众,连闯十关后,在五选一时遇到难题:萧墙是什么?在女儿墙、防火墙、影壁、马头墙、槛墙等等中选择正确答案。可怜的智者在这要命的关口翻身落马。然后,主持人以师道尊严告知:萧墙是影壁。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萧”只有两个意思。一是当稀疏讲,如萧索,萧条,萧瑟;二是姓氏。那么萧墙的萧当何讲呢?以古汉语中,最常见的是通假,通用和假借。萧与肃通假,肃是严肃,庄重。墙就是屏障。这就是说,萧墙实际上就是屏风。这与影壁多少还有些差距。屏风在中国古家具中生命力最顽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就大量使用了。当时的中国人都坐在地上,若一屋子人中要表明主人的身份就需要有一个中心,萧墙就应运而生了。萧墙(屏风)摆放在屋子中间,主人背靠它,一是威严庄重,二也确实挡风。古人的房屋通风一定过好,吹得厉害,谁也不是钢筋铁骨,使用屏风遮挡,一举两得。
有一个成语,大家熟知:祸起萧墙。说的是内部出了大乱子,不堪收拾。这些年报刊上使用这句成语的频率很高。因主人坐在屏风(萧墙)之前,屏风后面却出了坏人,可见阴险之极。其典出自《论语》。
我们使用的家具中,只有屏风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在今天仍被广泛采用。早期的屏风为立屏,也叫落地屏,有点儿像大帽镜。折屏,也叫围屏,出现得很晚,大约在明代才被广泛采用。折屏的好处是面积大,可随意调节,四扇、六扇、八扇、十扇、十二扇,乃至更多。古代折屏没有单数的,两扇的是日本折屏。
屏风的生命力表现在生活中的应用。古人没有电,屋内光线不好,故大量聚会常在院中举行,把屏风抬至院中,有了视觉中心,主人在此招待亲朋,会见下属,暗含一种无形的尊严。读者可以注意一下国家领导人的各类外事活动,屏风不可或缺。2003年7月中旬,佳士得拍卖公司春拍在香港推迟举行。一架十二扇百宝嵌大折屏赫然矗立在香港置地广场大堂。聚光灯下,名模显贵,豪商巨贾,无论何种心态,在此屏风面前都可用四字概括:叹为观止。
此折屏为清康熙时期所制,六十余片涤环板均满嵌百宝嵌。人物姿态各异,表情丰富,而且中外名人雅士汇聚一堂,极充分地反映了康熙王朝的宽大襟怀。过去没人见过如此精美的屏风,每个觊觎者都暗打算盘,备足弹药,准备在拍卖场火并。
我和朋友坐在拍卖现场,幻想捡一个便宜回去,装点生活。拍卖一开始,价格便扶摇直上,突破1000万后没有丝毫停下的意思,在1800万的价位上还有四位英雄好汉长枪短炮地横抡,最后被一位女侠以2100万拔得头筹,加上佣金,再算折成人民币,整整2500万!
好啦,这个价格表明了中国古家具在世界家具中的崇高地位。当我和朋友离开拍卖场的时候,怅然若失。朋友对我说,原来成功男人的标志是香车美女,恐怕以后要加上屏风啦!养在深闺人未识
人类对美的追求一般都有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但繁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又会回到初始状态。现在世界上流行简洁的审美,从家具到服装,简洁已成为上流社会的首选,只有乡下人才喜欢大红大绿带繁琐花边的衣服。
古人对陶瓷的审美一开始就滞后于制造。那时,陶工的生产只考虑实用,不考虑审美。好不好看不重要,主要的是好不好用。一旦生活有了富裕,人们的要求才开始奢华,在陶瓷上刻画几笔,表明人们对美的追求。
彩陶随之出现了,原始青瓷的印花刻花装饰出现了,绘画瓷器也出现了。至宋朝,中国陶瓷的装饰基本手法已经完备,攀登上了美学的第一个高峰。
后来的1000年,陶瓷成了中国的代名词,CNINA一词双关。陶瓷的装饰手法再没有本质的突破,仍在全素(颜色釉)、单色(青花)、复色(彩瓷)中徘徊,只是越来越靓丽,越来越讨世人欢心。
正文 成功男人的新标志(2)
彩瓷唐朝就有了,我们所说的彩瓷是以绘为主,有具体图像内容的,唐三彩那种胡涂乱抹随意生成的不算。宋朝最负盛名的彩瓷就是磁州窑产品,粗枝大叶,肆意豪放,曾被日本人奉为神品。进入元明清,彩瓷品种开始增加,色彩丰富许多。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相继粉墨登场,前后持续大约四百年时间。
今人不搞专业又不喜收藏的人恐很难分清上述彩瓷的区别,老百姓也没必要分清它们,反正瞧着赏心悦目就可以了。其实工匠们的发明就是为讨好社会,问题在于早期的彩瓷发明是在讨好百姓,晚期的彩瓷品种均是讨好统治者——明清两代皇帝。
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四大彩瓷成为彩瓷的主流,其他诸如素三彩、墨彩、矾红彩、浅绛等都是衍生出来的品种。了解彩瓷的人都能感受彩瓷品种内在的变化,由外在热烈逐渐变为内在含蓄。粉彩是彩瓷王国的收山之作。发明它时已近康熙王朝尾声,距今约300年。雍正一朝使粉彩迅速发展完善,数年的工夫粉彩就攀登上顶峰。这跟雍正帝有关,在繁忙的政务之余,雍正为减轻心中的压力,对粉彩倍加关爱,御批中对粉彩的烧造常有具体指示:某某花卉去掉黑色,某某叶子少画一点等等,这些御笔朱批今天都可以在清档中轻易查到。
雍正粉彩鹤立鸡群无疑与此有关。政治是经济的前提,经济是艺术的前提。雍正粉彩所达到的妩媚、妖娆、娇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成就用数字来表达就比较通俗易懂。
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家中有一盏台灯,基座是一只中国粉彩花瓶。把这只花瓶改做台灯时,想必不是专业人士干的,手中没有金刚钻,揽不了这瓷器活,无法在瓶底下打眼,电线也就无法从中穿过,只好在瓶身外搭拉着,不甚雅观。这只花瓶,应该说这只台灯就默默地在大使床头呆着,为其夜读照明。不知是大使的幸运,还是台灯的幸运,这么多年,这只台灯没有被顽童或佣人或狗或猫打破,在床头柜上一待就是几十年。大使去世后,家人处理后事时请苏富比专家来帮忙。专家就是专家,进屋巡视后说,一屋子财产可能不抵这只台灯,说完就将其送上苏富比的拍卖会。
后来的故事颇富传奇,世界各地的行家藏家闻风而动,蜂拥而至。轮番上手,翻过瓶底,上面写着:大清雍正年制。每个人都在庆幸当年改制台灯的人英明,未在瓶底打眼,否则遗憾万年。现在可以告诉读者的是,这只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高40cm,当年以4150万元港币成交后,主人慷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正文 成杯一双,值钱十万
成杯一双,值钱十万
十几年前我去日本,朋友知我喜收藏,遂安排我去一日本陶瓷收藏家府上做客。老人道骨仙风,风范无边。我作为后辈,战战兢兢,手足多少有些无措。
我们的话题显然是陶瓷。尽管有语言障碍,但有专业沟通,我们还是谈得兴致勃勃。可能老人见我不属滥竽充数之辈,心血来潮,从内室沏茶一杯,端放在我桌前。我只瞥一眼,便惊呆了。黑漆描金托盘上,一只彩瓷小杯静卧,杯小不盈握,薄如蛋壳,上绘数只小鸡,古拙可爱。老人示意我用茶。
我如果有所不知,恐无本文。可我知此杯为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旧时曾为彩瓷之冠。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之敬仰,有多少富商巨贾因之倾家。这只斗彩鸡缸杯为老人在八十年代以500多万港币在香港拍卖会上竞得,这平时只能在博物馆隔玻璃相望的国宝,却平静地在我的面前,茶汤微黄飘香,清烟袅袅上升。
自打我知道成化斗彩鸡缸杯时,就对前人的成就心存敬意,可从未想过拿此杯饮茶,连上手看看都已是天大的享受。
屋静如无人。
我右手轻轻拈起小杯,左手托稳,一口饮尽清茶,然后向老人行礼道谢。我说:这是我这一生喝的最昂贵的茶了。
老人说:茶不以杯贵。却以人贵。你是贵客。知音。
我真高兴啊!我第一次在书上看到斗彩一词时,在读音上颇费踌躇。“斗”字两音。一为去声,比如争斗、斗嘴;一为上声,比如斗笠、烟斗。不了解斗彩本义,就无法读出准确之音。斗彩原意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奇斗艳,亦有文献写成逗彩、豆彩等等。并不是因鸡缸杯形状如圆斗,就叫斗(抖)彩。我听过无数人把斗彩叫做斗(抖)彩,一出声就外行了。鸡缸杯的来历并不复杂。明成化皇帝贪吃好玩,追求美器。明朝刚刚度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史称黑暗期,百废待兴。成化帝政事不谙,却熟悉各类小技。斗彩在成化诞生并发展不属偶然。青花勾线,填以彩色,柔和淡雅,一出世则万人喜爱,明朝后来的皇帝们在斗彩追求上都逊成化不止一筹。
鸡缸杯顾名思义,造型如缸,绘雄雌雏鸡等,流行成化一朝。在古玩界风靡至今。谁拥有成化鸡缸杯,仅一件就可以傲视同侪。今人恐不明白这小若鸡卵的小杯,何以如此有魅力?
答案也不算难。一是成化鸡缸杯小而薄,易碎,五百多年来,稍有不慎即成千古恨,故至今世界上存世者寥寥,物以稀为贵是颠覆不破的法则;二是这小杯在明朝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从未沦落百姓家。历代皇帝都推崇备至,据《神宗实录》记载:万历皇帝极喜爱鸡缸杯,身边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这是当时的价钱,距今已逾百年。《神宗实录》就是万历皇帝起居的生活档案,想必准确无误。
由于成化斗彩鸡缸杯名气太大,明清两代仿品极多。尤其雍正乾隆时期,仿品比比皆是,有的妙肖之极,有的却离题万里。不管如何,成化鸡缸杯身价与名气已坐定江山第一把交椅,曾领导彩瓷数百年。可惜的是明朝自成化之后,斗彩并无发展,后来的七八朝皇帝并无超越之意,浑浑噩噩,躺在前辈身上享福,一代不如一代,最终将大明江山断送给李自成。不能超越自己,最终总会被别人超越。一只小小的鸡缸杯,也在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
正文 天下第一奇案
天下第一奇案
从美国西雅图市到丹佛市约2,400公里,如坐飞机这距离可以忽视。但我们坐车,得开两天,每天路上12小时。我们一行四人,由朋友艾梅霞一人开,沿途欣赏美国西部风光,一些印地安人的古战场已是青草茵茵,杀气不在。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地方,海明威最喜欢的爱德华州,出恐龙化石的科罗拉多州确实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当丹佛市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我在想“丹佛”两字的中文含义。丹可当做红色讲,佛无它义。丹佛应说是一座红色的佛像。这仅是一种巧合?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亚洲部大冢先生到饭店来接我们。我们先去他的办公室,准备一下演讲的具体事宜。大冢先生是美籍日本人,不善言辞,但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他陪着我们参观了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各个门类齐全,琳琅满目。丹佛博物馆的展陈大部分呈开放状态,尤其大件藏品强调亲切和谐。它的家具不多,但件件精美,一架四柱黄花梨架子床十分少有,俏丽俊秀。走到展区尽头,一张超大的黄花梨大条案赫然眼前,居高临下,使我震惊。
此案长度颇奇,达四米多。据我所知,乃存世第一长案。整个案面为一整板,不拼不接,厚达10cm,由此可见黄花梨木成树的宏伟。惜国人从未见过“黄花梨”树的整体形象,仅见历尽千辛万苦海运回来的树干。明朝人对黄花梨木推崇备至,行云流水之纹理,温润油黄之颜色,深受市场喜爱。一经问世,傲视群雄。
此案造型奇特。取架几形式但没有双几。腿足仍采用托泥,厚重壮硕。此造型我只见过仅此一件。
本文的标题是“天下第一奇案”,想必读者第一感觉是什么离奇案件,而非家具!这涉及一个常识,在中文中,桌与案是有区别的,而英文没有,都叫Table(桌)。中文中的桌案区别在于腿部的位置,腿部顶住四角为桌,伸进来一截为案,戏剧里常见的包公所用的即为案。桌与案的区别仅此一点,与其大小、宽窄无关,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不一而足。
问题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造型上也夸张。我们常说拍案叫绝,拍案惊奇,拍案而起等等,表明了一种高尚的情绪,而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即表明了一种无奈的情绪。古时候,审理案件大堂中摆的都是案,而非桌。所以由案衍生的词汇就多,比如“案件”原指案子上的文件。“审案子”,原指在案子面前审理这件事情,还有案头、文案、案卷、方案等等。读到这里,读者自然就清晰“天下第一奇案”的误解原因了。
丹佛博物馆这件藏品,我曾在多年前见过。原在福建偏僻乡下的一家宗祠里,污垢满身,沧桑之极。不料辗转万里,来到丹佛,摆在博物馆里,蓬荜增辉。三百多年前,一个大家族的宗祠落成,制做这样一个大条案,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或许大家商量了很久,选材设计,集资倾囊,才制作了这件迄今发现的第一长案。谁料长案在宗祠是一卧三百余年,阅尽人间沧桑!谁又料这长案竟远涉重洋,摆在丹佛博物馆内,任凭来者阅览。
我与大冢先生聊着这段往事,他听得十分认真,不停地记录。我感慨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尚有如此之多的人欣赏研究。丹佛博物馆引以自豪的大条案,包含了这样多的文化内涵,传达了这样多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在不经意间教育了中国人,也教育了美国人。大部分美国人正是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中国文化,并了解了中国。
天下第一奇案已成为一个无言的使者,它要在这里呆上很久很久,我们谁能设想300年后?!
正文 获得与炫
获得与炫
我在美国的丹佛艺术博物馆讲课前两个小时,狂风大作,乌云翻卷,并夹杂着硕大的雨滴。本来挺暖和的日子立刻冷了起来。听丹佛的朋友讲,这在丹佛也是极罕见的天气。随着天空提前到来的黑暗,我的心情有些沮丧,生怕听众因此不来或少来。冷场对讲演者十分残酷,多少也算是考验。
讲演的题目是《中国古人的起居》。国人对此内容大都不屑一顾,自己怎么生活自己清楚,犯不上听别人叨唠。可外国人对此感兴趣,愿意知道2000年乃至更长时间,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怎样一个人文环境中生存,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准时热情的丹佛人给了我尊重。他们都来了,其中不少白发苍苍的老者。这让人感动。在丹佛博物馆的教室,我向他们致谢:感谢他们在这样一个恶劣的天气,给了我无比的温暖。
如果在2000年前,我们不会这样坐在椅子上听课。孔夫子讲大课时,一定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专业术语叫跽坐。盘腿坐叫跏趺坐,俗称打坐。参加过日本正式和式场合的人,都感受到了跽坐的不易。反正我连十分钟都扛不住,就被好心的主人批准打坐了,可有些胖人连打坐也都扛不住,只好赖坐了,没姿没势。
中华民族是个兼收并蓄的民族,襟怀宽阔,海纳百川。2000年前,人类生活方式就分得清楚之极。亚洲地区都坐在地上,称席地坐,欧洲地区都坐椅上,称垂足坐。席地坐和垂足坐是区别人类起居方式不同的基本标准。我们想一下,躺着不会有什么不同,站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唯独坐着,就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人类起居在分类上就以坐姿为准。如果我们究其原因,气候与地理可能是构成两个起居阵营的根本。我们知道,亚洲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之地大都较干燥,而欧洲则较湿冷,湿冷的欧洲人很早就被生存之道逼得被迫高坐,而贪图安逸的亚洲人在地上赖了许多年。
在汉唐之际,只有我们中国人利用了这几百年的时间,改变了起居习惯,由席地低坐改为了垂足高坐,视野随之开阔,精神空间也随之开阔。至今亚洲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大都还和2000年前雷同,比如前面提到的日本,还有印度、朝鲜(包括韩国)、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等等。
可我们还是保留了很多早期生活方式的习俗,还留下了许多痕迹。比如语言,我们管吃饭叫筵席,结婚时常大摆筵席。筵的本义是铺在地上、坐在屁股下的大席子,而席则是摆在面前当桌用的小席子,可以视为桌面。再有,中国话中有关席的词汇很多,如席地、席位、席次、主席,当然还有副主席。这些都与我们先人的起居形式有关。显然今天的“席地而坐”屁股底下不需要真有席子;联合国给中国的席位上也不必铺上一块席子;逐个进入会场每人也不用手中拎一块席子;而主席绝不会坐在一张硕大的席子中央。其实,说来可乐,主席的本义就是席子中央的那个主要男人,而英文的主席“Chairman”则是椅子上的主要男人。
用比较的方法容易让别人听懂并有兴趣,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可以发现自己忽视的问题。讲课对我是一个锻炼,许多思考了许久的问题在某一时刻顿开茅塞,碰撞引起的振动最容易激发出火花。每当此时,我就想起一句佛教术语:积思顿释。
以上这些知识似乎与收藏无关,读者们大都对具体的藏品感兴趣,尤其是真伪与价格。其实收藏的乐趣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乐趣一定是你精神的获得以及炫耀。当你把你由收藏所获得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当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时,你会觉得收藏的乐趣广泛得很。总有一天,一个初学乍练又极爱收藏的人,毕恭毕敬地站在你的面前,叫一声老师,你一定从心底乐不可支。好为人师,这是我不可告人的最庸俗的一面。
正文 窗含西岭千秋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
我们今天对门的感受有些麻木,只是在装修时挑挑捡捡,一投入使用就全然没了欣赏习惯。进门时急急忙忙找锁眼,出门时看一看贴在门上的备忘录,门的功能与词典上的解释非常合辙:出入房屋的机关。
我们对窗就更麻木了,连早期人类生存的乐趣都没有了。窗的古字为囱,是开在屋顶上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透气,采光不太指望它。采光的窗是开在墙壁上的,叫牖,音“友”,我得把读音注上,我想大部分读者会懒得查字典。
还有一个知识借此讲一讲。古代早期的房屋门是单扇的,称之为户。而门字古写为“门”,意为双开,双开门出现得较单开门为晚。门户都是门,门当户对就是门对门,加入身份对等的意思是后来的引申。古人的房屋采光经常依靠门。《淮南子?说山训》有准确描述:“十牖毕开,不若一户之明。”古人在墙壁上凿十个小窗,还不如开开门亮呢!那时候既没纸又没玻璃,想必牖充其量是个小洞。
可后来,我们的先人逐渐改善了门窗,使得门窗由单一功能向功能兼艺术化转化。我们今天仍有幸欣赏到宋元明清时期的门窗实物,通过绘画及其他形式的文物,还可以欣赏到汉唐甚至更早的门窗。
过去收藏界分类中没有人收门窗,没人想起这件事。门窗划在建筑或家具中都显得有些勉强。门窗随着建筑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悲哀之极。中国没有一家博物馆把门窗作为展品。只是头几年,上海博物馆的有识之士才将古代门窗作为茶室以及家具馆的陪衬,发挥出一点点余热。
可西方的许多博物馆都有各国的古门古窗陈列。比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博物馆、费城博物馆,还有波士顿的一家极具特色的博物馆——伊莎贝拉?斯坦瓦特?嘉得娜博物馆。那里居然有八片中国清代潮州风格的隔扇门。我对创建这家被美国人亲切地称之为花园博物馆的创办人伊莎贝拉,一个漂亮的老太太肃然起敬,百年前的妇人之见远远高于我们。
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古代门窗实物不过唐宋,而且寥寥无几,全为国家级保护建筑。能够有幸收藏的绝超不过明朝,且大都还是清朝遗构。我数年前第一次在浙江乡下见到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门窗时,内心忍不住地狂跳,我无法想象我的先人们对生活怎会有如此的乐趣与向往。一扇门,一扇窗,山水与天地之间,先人们已诠释得如此完美。
我实在不愿意说的是当时的价格,低得无法向古人交待。我买了许多,陷入一种疯狂。保护这些门窗已成为责任。今天,当古典装修风兴起,古门窗价格飞涨,许多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仍苦恼。我盼望这些充满智慧与追求的遗物能摆在博物馆内,向我们的后人及后人的后人慢慢诉说我们绚丽的历史。我在丹佛博物馆的另一场讲演中,讲的就是《中国古代门窗》。美国听众的兴趣广泛,问题五花八门,他们的提问很多都是我过去少有思考的,或者是忽略的。我作为传授者,仍然在听众的提问中频频获益。由于翻译太辛苦,我简化了许多意思的表达,也不知美国听众理解否?我们现在来吟诵一首著名的唐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为大诗人杜甫所作。头两句四种颜色,听觉、视觉均获满足。后两句如同水墨画,山水相连,写山无山,写水无水。高人哪!门窗屡屡入诗,如此之美者,却是鲜见。这些我都没跟美国人讲,怕他们不能充分理解其中妙处,还是讲给同胞们吧,仔细体会,其乐无穷。
祖先们所依赖的门窗,充满了神奇。它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古人传统的教科书。我猜想,一定是每个母亲,在没有影视图书的年代,抱着儿女,站在自家门窗前,教给他们:这是花,这是草;这是猪,这是鸟;这是山,这是水;这是三国,这是水浒;这是三娘教子,这是卧冰求鲤;这是拦江救阿斗,这是吕布戏貂蝉
正文 元青花的仿(1)
元青花的仿
元青花的仿制仅有20年的历史,在所有的仿制瓷器中是个新军。没有证据表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人仿制过元青花。尽管中国人历史上的作伪匪夷所思,但的确没有人染指过元青花。原因很简单,美国人波普博士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研究元青花,当他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也仅限于学术上的成就,与商业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元青花真正得到全世界的商业关注,不过20年的光景。
趋利是作伪者的唯一目的。在元青花没有高价值的年代,作伪没有意义。加之很长一段时间元青花并不得宠,研究水平亦低,从社会学角度看,没有仿制的基础和必要。
1987年元青花在香港苏富比第一次达到百万美元大关,当时拍卖现场的热烈至今使人记忆犹新。从那一天起,作伪高手们就开始觊觎元青花的高额利益,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的仿制过程。
一般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元青花的工艺与后来的明清青花工艺无大异,无非是拉坯、利坯、绘制、上釉、烧制几道基本工艺。所有早期仿制的元青花都是想当然的作品,虽说不上离题万里,但千里百里的差距总是有的,明眼人一望便知。
我八十年代去景德镇时,还参观了建国瓷厂批量生产的玉壶春,仿元青花风格,仅售15元。当时的仿制仅是个意思,追求形似,不求神似。没有丝毫欺世的目的,15元钱里已包括工厂谋求正当利润。
早期仿制的元青花漏洞百出。在纹饰、造型、比例关系、釉色、胎体上顾此失彼。20年前的仿品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主观臆造。比如常常可以看到层次多而体形小的“大罐”;上半部纹样与下半部纹样冲突;
细部纹饰与整体纹饰矛盾;造型不顾纹样,反之是纹样不顾造型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矛盾冲突是早期仿制品的普遍现象。当时的元青花与明初青花的研究连一流专家都未吃准,工匠们就更没工夫深究了,在第一次浪潮中,景德镇想当然地烧造了一大批赝品,至今还在社会上游荡于刚入门的新手之中。
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元青花掀起的热潮不退,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频频面世,上述显而易见的错误已被仿制者不断纠正,卧薪尝胆般地使元青花的仿制踏上高一层台阶。这时的“元青花”已有几分模样,以专业眼光看,很多仿制品可以给60分及格或80分良好。越来越多的仿制品像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到市场之中,使许多淘宝者如获至宝。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十数年间,我见过无数捧着此类赝品津津乐道者。金钱的动力使元青花的仿制步伐加快。世纪之交,元青花的仿制在少数人手中已可以乱真。这不是耸人听闻。我以我的专业敬告读者,以肉眼辨识,世界上没有一个专家敢拍着胸脯说他可以百分之百对元青花的真伪作出正确判断。凡是说自己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人一定是个说大话者。
元青花的工艺在这些高明的仿制者眼中已是非常成熟的工艺,他们把自己沉浸在700年前的元朝,摸索出元人的路子,感受着元人的气息。这已和工艺无关,跟感觉有关。当工匠捕捉到这种奇妙的感觉时,与真品无二的元青花就诞生了,在人们没有戒心的头几年,就是这样一些“元青花”闯荡江湖,风光无极。
元青花的工艺特点中与明清最不同的就是制坯工艺。我们看惯了陶瓷工艺中拉坯的情景,也知道拉坯工艺在陶瓷制作中能提高效率。可元青花时代,拉坯工艺尚未实行,元青花无论琢器还是圆器,第一道工序均是印坯。印坯就是模印,有模在先,成型在后。懂得这一点,就可以体会元青花为什么那么多八方梅瓶,八方葫芦瓶,八方玉壶春,棱口大盘,花口小碟,这些模制的典型均没有摆脱宋影青模制工艺的影响,与景德镇同时代的枢府釉作品相同。模制成型是元青花的制造原则,可惜这个原则长时间被研究者、仿制者忽略,导致元青花仿制之路的马拉松长跑。
今天,已经有人率先冲破了终点线。我们如果能摆脱狭隘,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此事,这未必不是件好事。以当代人们的智力、财力、精力、耐力达到古人的高度,是一件富于挑战、充满魅力的竞赛。
有人做到了,就应该有人为他欢呼。
2005年7月12日,这一天对于元青花乃至中国瓷器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鬼谷下山”元青花罐创下了中国古代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以体积而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艺术品价高过它。由于这件元青花集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于一身,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个偶然中有必然。
正文 元青花的仿(2)
首先是元青花人物纹故事题材的稀缺。这类人物故事大罐存世量不足十件,且几乎都在国外。这种军事题材的作品在任何朝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文物,在元青花之前,尚没有其他瓷器门类对此关注。“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尉迟恭单鞭救主”、“蒙恬将军”、“细柳营”以及本件“鬼谷下山”,都反映了元朝后期蒙古人与汉人政权之争的残酷性,失去江山的汉人将收回疆土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艺术品上,巧合的是景德镇曾是朱元璋长期驻扎的营地。
其次是元青花的艺术成就。无论青花创烧于唐于宋,都与景德镇青花无传承关系。换句话,景德镇的元青花成熟之快,是所有瓷器望尘莫及的。它几乎没有萌芽期,甚至看不清成长期,一经问世就顶天立地,玉树临风。正是这神奇的历史现象,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家趋之若鹜,以一件重器即可傲视同侪。
第三是环境成熟。国内的经济环境,国际的政治环境,都在表明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已经觉醒。中国艺术品的杰出代表——瓷器,在200年的西方艺术市场早已获得地位确认;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元青花,经过50年的研究追捧,已是一轮中天红日,释放出耀眼的光芒。所有这些,都是构成“鬼谷下山”天价的条件。而这个天价出现的时机恰恰又是元青花仿制有了突破性进展的时候。七百多年的光阴,对我们真可以说千载难逢了。
天时、地利、人和。我决定仿制“鬼谷下山”大罐,限量24件,留给后人。这批仿制品经多次试验,与真品已非常接近,烧造工艺与元代相同,即使一流专家也须认真分辨。尤其是绘工,妙肖之极,没有20年的仿制经验,无法达到如此高度。我们期望再有700年的时间,那时的中国人或外国人看到这些仿制品,能够发出一声惊叹。
“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像一个使者,带着700年前元代一切文化特征,传递着充满智慧的一笔精神财富。这笔财富,让幸福与拥有者同行。
资本主义的发祥地——欧洲的贵族们曾长时间地青睐中国瓷器。从万历二十八年(1600)起,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国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负责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这个贸易总量中,瓷器占了很大比重。十七、十八两个世纪,欧洲人心甘情愿地领教了中国陶瓷艺术。当时,欧洲各国的贵族们虽然热衷中国瓷器,命工匠追逐模仿,但他们却很长时间陷入困惑,找不出中国瓷器既坚固耐用,又美轮美奂的真谛。
这就为中国瓷器日后在世界艺术之林取得崇高地位埋下了伏笔。欧洲的贵族们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以陈设中国艺术瓷器为时尚。中国瓷器遂即成为了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东方艺术对西方艺术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祖先发明的陶瓷,至今在欧洲的博物馆里,在最有悠久历史的古堡中,随处可以看到中国瓷器的陈列。
中国瓷器之美在欧洲近代文明中根深蒂固。当资本主义列强扩张之时,他们的触角伸向了大洋彼岸神秘的东方古国,觊觎很久的宝物一件件地流向欧洲,让那些对东方艺术垂青的贵族欣喜若狂,当时许多贵族家中陈列的瓷器举目皆是。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艺术追求中,中国瓷器一次又一次地攀上价格高峰,奠定了今天中国瓷器价位的坚实基础。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对中华民族是个耻辱。从那时起,中国瓷器像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涌向欧洲。中国人几乎没有能力保卫家园,更别提保卫我们的瓷器。今天许许多多连创世界纪录的中国瓷器,都是在这之后流到欧洲并沉淀了下来。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欧洲包括后来的美国学者们腾出时间开始系统地研究、搜集中国瓷器。看一看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会明确知道西人的努力。
正是他们这种不懈的努力,将中国瓷器推向世界艺术的峰巅,尤其是世界工艺美术的峰巅,至今高山仰止,无人企及。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特例,只有中国艺术是工艺凌驾于美术之上。200年来,中国陶瓷的国际价格一直大大领先于绘画雕塑。而西方艺术中,首推绘画,其次雕塑,任何工艺品与其不能相比,望尘莫及。
中国瓷器今天的国际价格与绘画相比,以冠对冠,以亚对亚,以季对季,均在4倍之上。这不是偶然,也没有偶然,原因复杂,大致有四:
一、中国瓷器为中国人发明,长期霸占世界容器市场,而容器的制造是人类文明的坐标,以致瓷器和中国都叫做CHINA;
二、中国的工艺家(不称工匠)在制作陶瓷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历代陶瓷中不仅有花前月下、弹琴观瀑的怡情之作,亦有“鬼谷下山”、“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军事题材的磅礴之作;
三、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陶瓷工艺上的进步世人有目共睹,唐代的南青北白,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明清的彩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变化,使中国陶瓷丰富而充满魅力;
四、中国陶瓷的美学境界。当陶瓷与古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时候,美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一次又一次攀登美学高峰。尽管陶瓷美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陶瓷代表中国的美学,毋庸置疑地当为魁首。
正文 元青花的仿(3)
这些原因,左右着每一位追求陶瓷美器的人,使他们出手不凡。
陶瓷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由自己创下的纪录,近半个世纪,每一类型的陶瓷都曾抢眼,汉绿釉、唐三彩、宋官窑、元青花、明釉里红、清珐琅彩,她们交替领先,使中国陶瓷大军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陶瓷的价格体系是外国人制定的,国人一直在观望跟风。国内有拍卖十几年来,一旦优秀瓷器出现,国人的伸手就显得沉重,就显得小心翼翼,本可以到手的机会大量被放弃。加入国际拍卖行列,面对西人的强劲,多数重器我们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再度漂泊。
时间已经证明,30年来,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上涨的幅度,无一例外地呈锯齿状上升,许多重器一旦重出江湖就会风光无限,多数被认定价高而不可再升的瓷器仍以数倍天价让世人瞠目。这个喜人的讯号,像一发上升的信号弹,在夜空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令人久久回味。我们尚不敢说,我们将大获全胜,统领中国瓷器的江山;但有一点不言而喻,攻坚战已打响,我们用200年的时间,与失去的时间对应,那我们还不能拿回我们的阵地吗?!陶瓷收藏之路一定漫长。随着国人认识的提高,随着国人实力的增加,随着国家的强盛,早晚有一天,中国陶瓷的各个门类,都会由我们自己标上新的纪录!
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当然对它寄托着无限情感;陶瓷虽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已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中的最重要的章节,它在历史、科学、艺术、人文诸多方面都形成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高到无法用语言表述,也没有任何标尺可以标明,对世人只能用金钱作为坐标,通俗易懂,表明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文明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摄影发明时是技术不是艺术。法国人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eDaguerre)执著地将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固定在镀银的铜板上,实际上,他当时的身份还是个风景画家。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法国研究所对达盖尔这项划时代的发明予以承认,这一天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摄影术发明日。
其实,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照片还要早上十余年。这样算来,摄影已有180年的历史了。在摄影术得以社会确认并迅速应用的初期,它对欧洲的绘画艺术曾产生过巨大冲击,迫使很多肖像画家改行成为了职业摄影家,并安享这项技术给他们带来的福利。
由于早期摄影的纯客观性,摄影变成个人情感的寄托与宣泄,家族照片遂成为摄影业的经济支柱。整个欧洲贵族们家中陈设照片变成时尚。这种惰性,使得摄影艺术前进的脚步放缓,加之十九世纪末电影的发明,摄影艺术相对被冷落。
电影的发明也是技术不是艺术。第一部电影只是让观众在影院中观看一群走出工厂大门的工人。但电影的优势使其迅速成为艺术,并持续至今发展为一门庞大的产业。德国的文化批评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在摄影发由技术走向艺术九五
明百年之际写下了具有预言性的专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对摄影艺术性的赞赏高度前所未有,他认为大众传媒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必然产生一种完全表达自由的文化,并能克服以往艺术中的公式化缺陷。
这样说来,绘画的技术掌握不再是天才们的独有,“自然的铅笔”掌握在每一个端起相机的人手中,这种自然的艺术使创作平等,让充满创作欲望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大师。这一点在今天尤显突出。摄影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后一块处女地,大规模地开垦还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博物馆、艺术馆开始有意识入藏摄影作品。
正文 元青花的仿(4)
许多摄影大师逐渐冲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闯入大众的视野,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只在展览上出现,还在拍卖会上出现,以缓慢攀升的价格吸引了藏家的注意力。我们目前知道的摄影作品最高价格是2006年2月14日在纽约苏富比创下,已故的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EdwardSteichen)的作品《池塘月光》,卖了293万美元。另外,在世的德国摄影家安德列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Gursky)的作品《99美分》也连续创下近250万美元一幅的佳绩。资本作为艺术的赞助人,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虽然在金钱面前常常不自信,但它总是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一部当代艺术史,实际上仍是一部由金钱(或曰资本)推动的历史。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及半径的改变,深深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德国著名的东方艺术学者雷德侯(LotharLedderose)认为中国艺术的构成源于汉字的模件(类似偏旁部首)结构。所以,中国的艺术家们对模件化的创作非常感兴趣,继而久之,中国的收藏家们也对模件化的艺术品开始追捧。青铜器、陶瓷、玉器就不用说了,连绘画模式化创作也变得非常普遍。凡是有大量存世作品的画家都凸显这一特点。四王的山水、郑板桥的竹子、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鱼虾等等,无论多少,都可以视为是一幅画。创作者已在不停地重复自己,激情成了日常的锻炼。
由于信息业的发达,催熟了当代艺术。尤其中国的当代艺术中模件化倾向严重,凡在国际市场赢得资本关注的画家无一不是这类画家,张晓刚带有印记的同志,岳敏君的大白牙,方力钧的光头,曾梵志的面具,等等。这种模件化的艺术倾向,恰恰迎合了当代社会对艺术品要求量化的潜在心理。
而摄影,正是将艺术品量化的标准品种。
绝大部分艺术的初期创作一直苦苦追求其原真性(Echtheit)。这个过程长达万年。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罗马时期具有极强原真性的雕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所有的艺术家们都极尽能事强调技巧,再现原真性的艺术创作。可当摄影术发明之后,绘画艺术家们不再强调原真性,印象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等等作品从观念上改变了人类对艺术的万年追求。
摄影作品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摄影在发明了百年之后才逐渐贴近艺术。在它发明的初期,曾有一场关于摄影与绘画谁更有艺术价值的争论。这场没有结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对新生事物恐慌造成的。摄影作为一种无干扰、无删节的纯客观的语言手段,正是人类苦苦寻求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的出现无可争议地成为人类文明沟通的一次飞跃。百闻不如一见。今天,摄影艺术发展极快,许多观念时时更新。纪实、景观、新锐三大板块以不同角度再现人类文明,跨越国界,跨越语言障碍。它让艺术的理解不再成为评论家的专属,让艺术的参与不再是少数人的炫技,让艺术的拥有不再是权贵的特权,让每一个愿意亲近艺术的人同时拥有精神与物质带来的双重快乐。
本雅明说:“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绘画的高超技巧使大众对艺术产生了膜拜之情,摄影改变了这些,它让大众能够参与其中,品评高下。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较之同时期绘画,其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我们放在五百年后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正文 清代瓷制笔
清代瓷制笔
笔筒作为文房用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不会早于明代。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此事:明代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很多,大量写实的作品应该能够准确记录文人的案头陈设,可明中期以前有关文人活动的绘画中并没有出现笔筒,这一点非常重要;目前完全可以证明是明朝笔筒的实物,大多为明末万历天启崇祯朝的作品。由此大致可以推断笔筒的产生时间当为明晚期。
明晚期有一位叫做屠隆的文人,他在万历十一年(1584)写了一本专门关于文具的书:《文具雅编》。在这本书中,屠隆提到了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这段话是目前所知最早关于笔筒的记载。
笔筒应该是竹木制在前,瓷制在后。明代笔筒以前者居多,后者则在入清以后数量骤增,品种应有尽有,在康熙朝达到高潮,雍正、乾隆时期风格变幻多样,常有美轮美奂之作。清代笔筒数量首推康熙,康熙笔筒首推青花。
康熙笔筒能创造这样一个历史奇迹,并非偶然。清圣祖康熙皇帝重视汉学,写得一手可以乱真的董(其昌)字,从上至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生产。其中笔筒尤为出色,官窑、民窑均大量生产。
康熙青花笔筒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空前绝后。这首先要归功于康熙时期的青花取得了巨大成就,能利用青料的浓淡不同,使本来单一的颜色变得仿佛五色斑斓,营造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又极容易使大多数人接受并理解。
康熙青花笔筒所绘题材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山水风景,翎毛走兽,花卉博古,均有涉及。文采风流之中,可觑见文人们在康熙朝的轻松心态。
康熙二十三年,台湾收复,海禁开放,大清江山至此坐定。作为帝王,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几个少有的开明君主。他深知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力之大,故而着意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统治大清江山。西汉王褒所撰《圣主得贤臣颂》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成了满汉皆能接受的文章。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书写一丝不苟,工整严密,釉里红“熙朝传古”章,为康熙一朝官窑精品。
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这样的形状为人物故事类题材的绘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它的筒状外形能够使匠人们描绘一幅首尾相连的完整的图画。下笔舒畅,自由发挥空间大,使绘画匠人对人物题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令我们今天看到这样的画面依然被深深吸引。比如雍正青花“西园雅集”笔筒,正是此类笔筒的代表作。画面数丛修竹,静谧清幽,名士们随意而坐,一人抚琴,两人用心倾听,旁有小童烹茶伺候。这件笔筒为雍正朝作品,虽可见康熙朝的遗风,但雅致犹有过之。
清代瓷制笔筒中还有一重要品种,即雕刻类作品。瓷器中的雕刻工艺多用于单色釉,浮雕、阴刻各具特色。道光仿竹釉雕瓷山水人物笔筒,明显受到竹木雕刻影响,山水人物,亭台树木,无不显出精湛的技艺。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为道光朝的官窑笔筒精品。另一件豆青釉暗刻龙纹笔筒,釉色平和淡雅,赏心悦目,以刀代笔,刻画自如,线条清晰醒目,别有韵味,充分体现瓷制之优势。
笔筒作为文房用具,为文人所钟爱,常带有强烈的时代风格,不乏精品。从这点来看,国人似乎更能理解它所携带的宝贵的历史信息。
正文 老将出马
老将出马
我很久没亲自在拍卖公司直接举牌竞拍了。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聪明的有钱人太多,他会紧跟我的竞价,平白无故使用了我的眼,我的经历。换句话,是聪明人利用了我的无形资产,还让人哑口无言。
2007年6月25日,我又亲自出马了,在翰海拍卖公司将其2007春拍封面收入囊中。这件霁蓝描金瓜棱粉彩花卉大瓶,出身高贵,漂洋过海百年以上。过去看到它都属有幸,别说拥有它了。这次的机会太重要了,对于观复博物馆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台阶。博物馆理事会讨论过,查阅了所有相关资料,知道同类大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国内仅故宫有一以,我们理事会秘密决定,参加竞拍,底线3000万元。
我在价位升至2000万时,故意放慢脚步,加价50万,另一位买家也稍显犹豫,出价2100万,我的最后一次加价又是50万元。这样215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2408万元。这个结果,我们十分满意。
其实,我们博物馆还参加了多次高价竞拍,只是铩羽而归。比如,去年嘉德的那件八方八仙人物粉彩大瓶,我们也出价3000万,但不敌对手,那件拍品最终落槌4800万,使我们望尘。
这两年,观复博物馆改为理事会制,业务进展迅猛。我作为创办人,非常感谢各位理事。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促成了这件国之重宝与观复结缘。
这几年,我们博物馆已陆续从国外买回上百件文物,为博物馆增色不少,这件大瓶,已正式进入观复博物馆,在陶瓷馆设专柜展出,在静静等待喜欢它、亲近它的观众。这件乾隆罕见粉彩大瓶,我们将出版画册介绍,想进一步了解它的读者,届时可一饱眼福。
清乾隆霁蓝描金粉彩花卉纹瓶入藏观复博物馆不算,另立归属。
正文 收藏的分类

收藏的分类
老古玩界把收藏分为两大类,并有个既简单又形象的称谓:软片儿,硬片儿。软片儿是指书画以及碑帖古籍,扩大一点儿还指织绣、地毯等,总之,凡是可以翻阅折叠的这一类古物统称软片儿;另一类硬片儿是指陶瓷、青铜器、玉石、玻璃器以及竹木牙角等杂项,名称还算贴切。至于古旧家具,因为老古玩行是附带卖的,所以软硬片儿哪头儿都而我们现在的收藏如果分类,就不能按照以上的办法,原因很简单,软硬片儿是买卖人行里的事,为的是生意上的方便,而今天的收藏古玩还有一个通称叫做杂项,虽不好听,但也还没能找出另一词汇可以替代。这样细致地分类,使得收藏专业化、系统化,并容易获得成功。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又快,所以收藏一开始限定在较为单纯的领域里容易控制。比如你喜欢书画,你可以将书法与绘画分开,专攻一项;假如你选择了绘画,你还可将其分为明清、近百年和现代画,明清画还有许多流派和名家,还可以有目标地选择下去;近百年的也有许多大家,可供挑选的余地很大;现代画就甭说了,应有尽有,如果你这些都不中意,非宋元画不收藏,那我劝你还是断了念想,常去博物馆看看算了。
把收藏较细致地分类进行也是出于财力的考虑,一个人再有钱,毫无目标地瞎买瞎收,恐怕也难以招架。古今中外成气候的大收藏家基本上都在一个领域成就非凡,搞收藏全线出击绝对比不上单刀直入。
介入收藏领域选择单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类别单一,学习起来容易一些,所以进步得快,眼力提高得也快。中国文物浩如烟海,深奥莫测,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去很容易如坠五里雾中,明白进去,糊涂出来。如果你一开始就小心谨慎,选择单纯,尽管前途山重水复,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柳暗花明。
正文 收藏的角度
收藏的角度
角度是指切入点,收藏的角度是指怎样从欲收藏的领域入手。
选择收藏项目一定要自己先有兴趣,喜欢这个领域,当然与工作有关就更好了。实际上许多收藏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张大千。
如果你对陶瓷有兴趣,五千年文明古国,陶瓷延续不断,你就从仰韶文化陶器收起,一直收到“文革瓷”,历朝历代你都有,不落(音辣)空,那你就可以开中国陶瓷博物馆了,国内目前还没有呢!这几乎没有可能。这不是凭借热情、金钱、眼力就可以办到的事情,重要的是机遇。
所以,收藏前应该先仔细想一想,把幻想去掉,落在实处。中国的陶瓷每个阶段都非常辉煌,只一个小小的阶段就足以让个人倾毕生精力与财力。把自己收藏范围缩得越小,成功的机会反而就大。比如你只收藏清代瓷器,把目光又只盯住单色釉,获取成功的机会就大得多。收藏某一时期,比如宋朝;收藏某一窑口,比如磁州窑;收藏某一造型,比如瓷枕;收藏某一品种,比如青瓷;收藏某一题材,比如龙凤;这些都是收藏的角度,选择好了就可以入手。
当然,收藏的领域极大,任何人收藏都应该避重就轻。避重是指躲避难处,并不是躲避重要;就轻是指捡选轻松,并不是捡选轻易。具体一点儿说,目前青花瓷器价位正高,蒸蒸日上,你就躲开去收彩瓷;瓷器收不到,可以收家具;家具收不到,可以收织绣;织绣收不到,可以收玻璃器;玻璃器收不到,可以收漆器
正文 收藏的乐趣
收藏的乐趣
把收藏的乐趣事先说明,似乎有诓人上套之嫌。一般来说,人类的行为都在追求某种快感,只是这种快乐的感觉因人而异。也许别人感到快乐的事情,你却感到痛苦。你坐过游乐园的翻滚过山车吗?
收藏的乐趣可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购买时的乐趣。一个成年人购置一件不具生存意义物品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是说古玩可买可不买,可油盐酱醋必须买。问题是买这类既不当吃又不当穿的东西,却要花去大笔金钱。一个人再有钱,买这类东西时,也还是有一点痛苦的快感,心痛可又喜欢,非买不可。
然后就是拥有的乐趣。这张是唐伯虎真迹,那个世人皆知的风流才子之作竟然落入自己家,仔细一看,明清两代入宫珍藏,各类印鉴表明身份重要,可现在归你了,想炫耀就给人看看,不想告人就自己秘玩,高兴了还可以在不重要的地方钤上个小印,某某曾藏。这只青花瓶原是官窑,“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表明原为皇帝拥有,放在紫禁城某一角落,或许乾隆皇帝曾经把玩过,现在呢,你掏钱就是你的了,拥有的乐趣不言而喻。
当然,还有一个耻于言表的乐趣,就是这样的收藏品有可能升值。这个乐趣极大,坦率地说,是这个乐趣诱惑着绝大多数人,不论今后卖与不卖,升值的乐趣是一种成功的感受。你想一下,除去古玩,还有什么东西买后越搁越值钱?
以上都是常人的乐趣。收藏的乐趣远不只如此。当你迈上一个新台阶时,你很可能就会发现收藏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当“冤大头”。
东西买贵了或买假了,你乐不乐?贵了,你得这样想,你拥有的不仅仅是一张画,一只瓶,而是拥有了历史与艺术,拥有了你原本无法触摸的时间和地位,这样想还贵吗?假了,就应了那句格言,吃一堑长一智,没有人不跌跟头就学会走路,收藏亦是如此,打眼也是乐趣——痛苦的乐趣。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撰文曰:不冤不乐。境界非比寻常。这是修炼出来的一种极高境界的乐趣,当然也就不要求每个收藏者都拥有这样的乐趣。
把有一定价值的东西收好藏起来是人类私有意识的最初表现。广义上讲,这就算是收藏。而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收藏是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东西聚集起来,据为己有,欣赏或加以研究,当然也不排除收藏品保值或升值的良好愿望。这几年,收藏风大盛,究其原因,除生活富足之外,怀旧也是重要因素。如果你忽然心血来潮,又有些闲置资金,想加入古玩收藏的行列,你必须做如下准备:首先,购买一部分你所需要的工具参考书。这些书必须是正规出版的正宗货,不是旁门左道。现在有关文物收藏的书籍很多,不像前几年凤毛麟角。所以,你必须自我进行筛选,对照看一下同类书籍的高低优劣,认真比较后找出好书并不难;
其次,你得想方设法找一位老师,收藏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实践很重要。如果你的老师眼力不错,具有收藏经验,也肯诲人不倦,你就可以少上当,少赔钱。必须说明的是,你的老师不可以是“马眼”(不是我的眼,这是古玩行对没眼力又自以为是的人的戏称),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再有,古玩收藏切忌过于自信,多听别人的正确意见好处良多。尤其是有了一段收藏经历就飘飘然,忘乎所以。此时最为可怕,刚刚被人扶上战马,感觉好,但技术不好,立刻就想冲锋打仗,不挨枪子才怪呢!小心谨慎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净买“瞎活”;
还有,你想收藏,就千万别听“故事”。就东西论东西,至于这东西从何而来,与你无关。多动听的故事也不可能把假的变成真的。这些年我见过无数自称宫女或太监后代拿来的“国宝”,听他们杜撰那些可笑的故事。
我以经验之谈提醒收藏者:买书做基础准备;找一位好老师;切忌过于自信;别听动人的“故事”。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收藏,尤其古玩收藏在今天是件耗财耗时耗力的事情,望跃跃欲试者三思而后行。
正文 收藏的前景
收藏的前景
古玩收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遥不可及。国人常用价值连城一词来形容古玩。而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文物的拥有感觉上是国家的事情。百姓对古玩收藏一直深深地向往,但更多的是敬畏。衣食不足,显然不能涉足此行当,即便腰缠万贯,也必须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才能使钱花得不冤枉,不丢人。
古玩收藏给人以娱悦,文化内涵为首要因素。一件历史证物,历经劫难保存至今,在向后人诉说一个真实的过去,而我们一直想要了解的先人生存的哲学,全部都包括在这其中了。这是精神上的诱惑。其次是物质上的炫耀,不论古人今人,个人财富的多寡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之一。价值连城的文物,在表现财富上恰到好处地不动声色又令人羡慕不已。这是物质上的诱惑。
现在和过去的有钱人都有一怕,怕别人说自己没文化,是个土财主。所以他们要学习,一时半会儿来不及时就要附庸风雅,简单的办法是墙上挂幅老画,案头摆件古瓷。任何人(包括穷人)都敢鄙视财富,但没人敢鄙视文化。古玩是唯一可拥有并同时展现文化、展现财富的物体,其社会地位之高是其他物体不可比拟的。这就是古玩收藏受青睐的直接原因。
我们都听过很多有关古玩的故事,传奇色彩的为多,一个猫盆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一张旧画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为古玩太神秘,所包涵的容量又太大,古人就常常发出喟叹,宝物聚聚散散。其实,聚为自己收藏,散为别人收藏,人生就是轮回,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收藏亦应如此。
收藏对于每个人都不能算迟,元朝人比宋朝人迟,清朝人比明朝人也迟,但其中都出了收藏大家,富甲一方,名垂青史。现在的人,若有心加入到收藏领域中来,只要具备一定实力,再加上一双慧眼,历史的故事就会在你身上重现。
古玩收藏热是国泰民安的标志。对古玩收藏的前景,我是非常乐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的艺术品价格都呈上升趋势,无一例外,这就是硬道理。说这些,绝无蛊惑之意,我们的思维不比前人差,总体实力也不比前人弱,那又有什么理由在此犹犹豫豫呢?
正文 收藏的情感投资
收藏的情感投资
凡收藏过古玩的人都会有一种拥有的乐趣,哪怕是短暂的拥有。收藏行为很怪,一旦拥有,别无所求。所以就有变卖家产换一件古玩的故事。历史上许多大收藏家为一两件古董不惜倾家荡产,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似乎犯不上这样执著。
收藏里面有一种东西叫做情感。情感是不可替代的。一件古玩,往往在收藏家眼中具有生命,它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你不惜重金买下一件梦寐以求的古玩,可能欣喜若狂,这件东西终为自己所有。
其实,不是你拥有了它,而是它拥有了你。设想一下,别说一件汉唐文物,就是明清文物,甚至民国文物,哪件不比你的年龄大?!人是过客,在古玩面前匆匆走过。它看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它面前消失,记录着拥有者的喜怒哀乐。
这种喜怒哀乐就是情感。拥有一件古玩,发现时的惊讶,购买时的艰辛,拥有时的得意,欣赏时的乐趣,炫耀时的满足,这些都是其他物品不具备的。任何可以生产的现代商品,无论多么豪华,在有钱人眼中也是毫毛。你拥有最豪华的轿车劳斯莱斯,我也可以订购一辆;你买下一座豪宅,我可以买下两座;可唯独古玩不可代替,张伯驹先生买下展子虔《游春图》,全世界就这么一件,孤本,历经劫难,辗转多少人才落到张先生之手,全世界的博物馆与收藏大家都眼巴巴地盯着这张画,可张先生愣是捐献了,一文不要。东西是买的,但不卖,捐给了故宫,不光是觉悟,还有情感。
对于收藏行为,不管个人喜欢与否,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情感。多年以前,我曾见一位不识字以拾废品为生(偶尔卖几件古玩)的老人,抚摸着一件古董,对我说,多好的东西啊,归你了!那份情感,我至今不忘!可他卖废品时从来不会犹豫,不会这样婆婆妈妈。
毋庸讳言,许多人的收藏是冲着钱来的,目的是赚钱,只要赚钱就好。但他一旦把手中的古玩卖掉,很难避免怅然若失之感。这与股票期货毫不相同,股票期货赚钱就得,理所当然地心安,大凡在股票期货交易中获利者,大都会乐不可支地离开交易大厅,请客吃饭;而古玩,赚钱的乐趣实在抵不上情感的伤害,很多时候,收藏家给多少钱也不卖心爱之物,就是这个缘故。
正文 收藏的智力投资
文字铺砌了心路:村菇的蜂蜜小铺·显禄蜂园m/
村菇还有其它电子书:m/people/honey2010/
收藏的智力投资
古玩收藏的过程是一个向个人智力挑战的过程。中国古玩浩如烟海,历史跨度又大,加之地域宽广,各民族文化并存,诸多复杂的条件使个人的智力难以应付。每一个收藏者都想通晓自己收藏领域的方方面面,为的是在收藏时不至于误入歧途,吞咽苦果。可事情恰恰常与愿违,一个本来认定没有问题的藏品发生了问题,而且十分残酷。因此,许多收藏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望而却步是收藏者初犯错误时的一般心态。其实,这是一个进步。没有一个婴儿天生怕水,但当他被水呛着的时候,他开始怕了,结果不外乎两种:学会游泳,或终生不会游泳。我们对古玩的真伪或断代发生错误,是学习的开端。以陶瓷为例,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起,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近万年的历史,中国陶瓷才从单一灰陶演变成精美绝伦的瓷器,这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认知它,的确需要耐心、聪慧和不懈的努力。不要设想自己是一个先知先觉的智者,也不要望洋兴叹,知识的海洋中一定有舟,驾舟遨游不仅需要胆量,还需要智慧。
任何古玩的存在一定会有它的道理,对于收藏者,应该找出这个隐藏的道理,解释成因。这是收藏的诱惑之一,拥有它而不了解它,兴趣会丧失大半;了解它后再拥有它,其心情不言而喻。古玩收藏,对藏品的判断十分重要,首先是真伪,这是前提,这条如果发生错误,后果不堪设想。真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需要认真学习,还需要真刀真枪地实践。应该说,这一条没有捷径。其次是断代,一件文物真伪解决之后,断代就十分重要,许多古玩在历史上多次被人追摹或仿制,找出正本,依靠眼力和学习。
古玩收藏的魅力就在于财富与知识同时积累。了解自己的藏品,增加文物知识,由不知到知之,是智力投资的漫长过程。什么都不懂,任何国宝在你眼前,即使价钱再低,你也会无动于衷,这方面很多人有着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只有当你拥有了一定的文物知识,又有了一定的眼力,机遇才可能向你靠拢。如果幸运,捡一大漏儿不再是别人的天方夜谭式的传奇故事。
正文 收藏的身份投资
文字铺砌了心路:村菇的蜂蜜小铺·显禄蜂园m/
村菇还有其它电子书:m/people/honey2010/
收藏的身份投资
一个人的身份在当今社会活动中显得颇为重要,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与身份直接有关。一个有能力的人实际上在创造和积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这地位就是身份。
身份的高低直接与财富有关,身份高的人一定具有超出常人的财富,这财富包括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精神财富,除去个人的知识的拥有,还要有文化的表现;而物质财富就广泛了,资金、动产与不动产都属此类。
同时兼有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东西首推文物。一件具有收藏意义的文物一定同时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精神财富上,除去满足个人拥有的欲望外,更多的是认知历史、拥有历史的乐趣与满足;物质财富上,文物是唯一价格高昂而又不易确定的“商品”,一件古瓷,十万元二十万元是它,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也是它,旁人听着只有瞠目结舌之份,甚至都无法对其做出一个大概的判断。收藏古玩,对一个人的身份高低举足轻重。在欧洲,贵族们一定拥有大量藏品,对于家庭的历史来说,没有什么比古玩更具说服力。富翁与贵族是有区别的,一代可以成为富翁,三代才能成为贵族。在文化与财富同时积累的过程中,古玩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古玩中蕴藏着大量的知识,使后来者试图破释并乐此不疲;又因为古玩浓缩了财富,使拥有者孜孜追求而感到自豪。一个有身份的人无法炫耀自己的财富,但可以炫耀自己的文化。把价值连城的收藏品端出来给别人看,炫耀文化的同时,不动声色地也炫耀了财富,岂不一箭双雕?
收藏的好处很多,明显的好处大家都清楚,而在身份问题上,常常被收藏者自己所忽视。其实这也是一种投资行为。作为身份的投资,需要持之以恒,它不像其他方面那么容易显现成果。当你把收藏品展示出来,看到别人肃然起敬的目光时,你就会知道选择收藏,不会有错。
正文 收藏的精神投资
文字铺砌了心路:村菇的蜂蜜小铺·显禄蜂园m/
村菇还有其它电子书:m/people/honey2010/
收藏的精神投资
对于大多数人,收藏的主要动机一定是藏品增值。无论收藏者将来卖与不卖,增值是衡量收藏成功与否的通俗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标尺简单明了,而且无法替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艺术品的价格无一例外地都呈上升趋势,虽然有些领域有过短暂的低谷,但艺术品总体增值现象显而易见,并没有其他投资行为常见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各国艺术品的增值曲线往往与该国或能够接受该国文化的地区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这表明了人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文化的渴求。尤其在经济增长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后,艺术品的价格立刻会扶摇直上,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平均增长的速度。这已成为一个规律,这规律表明了人类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的自觉;表明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自觉;表明了聚集财富,聚集知识的自觉。这种自我觉醒是收藏所蕴藏的复杂而丰厚的社会内涵的集中体现。落实到具体的收藏行为,买一件什么样的藏品才能够名利双收呢?我们了解一件藏品首先要知道它的历史地位。比如一件瓷器摆在你面前,你应该知道它的产地及窑口;知道这类瓷器的起源及演变;知道它的艺术性;还要知道同类的瓷器存世的多寡,诸多要素缺一不可。因为你若要向人显示,就要知道这些;等待它的升值,仍需知道这些。这些要素对你做出收藏与否的正确判断不可或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独具慧眼”。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