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那时汉朝

_72 月望东山(当代)
  
  王太后彻底沉默了。可天要打雷,王莽要当皇帝,就让他当去吧。公元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大早,王莽先去高祖刘邦庙前祭祀,举行皇帝加冕冠礼,带着王冠。接着,他回到未央宫,发布以下文告,大意如下:
  
  一直以来,汉朝发生的各种祥瑞,都是神灵们以特殊的方式,要把天下全数托付给我。在这些神灵中,就有高祖刘邦,在天意面前,我怎能违背。所以,我决定于十二月一日,正式登基,建立“新王朝。”
  
  这就是传说中的——禅让。禅让的核心技术无非两样:民意与礼贤。多少年来,王莽兢兢业业,无非就是为制造贤能与民意而忙活。而他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今天的所谓禅让。
  
  禅让,在儒家思想里,是最理想的政治模式。自孔子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都特别推崇尧舜这两个禅让制度的发明人和继承人。儒家为什么推崇禅让制度,是因为他们从来就坚定地认为,皇权是公共权力,应该属于治世之能臣,而不是一家一姓之私有产物。
  
  王莽是儒家大师,他不但继承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的去推广儒家政治思想,竟然还成儒家实现其理想的第一人。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王莽不是无耻的权术家。在他的骨子里,他是天下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个为伟大理想而不择手段的人,不能在他身上套上道德的咒语。
  
  所以王莽又认为,王太后要支持他,而不是一味顽固,不识时务。
  
  王太后的确很顽固,她手里还握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不想交出来。那个东西,实在重要,如果没有他,王莽永远只能当假皇帝。
  
  其实,那个玩艺一点也不神秘,它就是皇帝的玉玺。但是,王莽相信,有人有办法让王太后把东西交出来。这个有办法的人,就是王莽堂弟王舜。
  
  王莽把任务交给王舜后,王舜就去拜见王太后。一直以来,王舜都是王莽和王太后打交道的中间人。王莽之所以选定王舜,是因为王太后特喜欢王舜,对他也绝对信任。但是这一次,王太后终于把王舜看透了。当王舜出现在她面前时,就知道为什么而来了。
  
  但王太后什么都不说,就等王舜开口。
  
  果然,王舜一开口,就说索要玉玺的事。王太后一听,面子也不给,破口大骂王舜道:“你们这帮忘恩负义的家伙,享受国家的恩惠,还要做出无耻的行为,抢夺政权。这种人,就算死了后,猪狗都不配来啃你们的尸体。”
  
  王舜没有反驳,只是安静地听着。这时,王太后接着骂道:“王莽都建立新王朝了,国家历法,制度什么都改头换面了,为什么还要索要一个小小的玉玺,自己刻一个不就得了吗。”
  
  王太后骂到点子上了。王莽想刻玉玺,多少个都不是问题。可是王莽却不找人刻印,这是为啥呢?很简单,王莽的新王朝,不是抢来的,而是通过禅让得来的。既然这样,玉玺也得交出来。如果不交出,禅让就成了假的。
  
  所以无论如何,王莽都必须哄王太后把玉玺交上去。但是看王太后这幅脸情,王舜想哄人,那就是胡扯了。
  
  王太后好像骂得还不过瘾,最后,只见她又抛出一句狠话:“只要有我在,你们就别想打玉玺的主意。我一个老寡妇,就算没力气,可谁要来抢我的东西,我就跟他拼了。我就是要让玉玺陪我埋入土里,也不会交给你们这帮烂人。”
  
  王太后骂完,就痛哭流涕。活了将近八十岁了,老太婆从来没这么伤心悲绝,旁边侍从看着,也全都陪着流眼泪。
  
  此时,沉默良久的王舜,也伏地嗷嗷地哭起来。王舜哭得比王太后还悲惨,仿佛不是他来抢人家东西,而是人家要抢他命根子似的。王舜哭一阵,停一阵,又哭一阵,像天上的雨,哗啦啦地没道理的下着。好久,大雨终于消停。
  
  这时,王舜抬起哭肿的眼睛,对王太后说:“王太后骂得我无话可说。但是,王莽一定要把玉玺弄到手,不然绝不罢休。在这里,我只想善意地告诉王太后,您有能力一直这这样跟王莽干到底吗?”
  
  看着悲伤诚恳的王舜,刚刚还激动直跳的王太后,突然哑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王莽是看在一家人面子上,才客气派王舜来说情的。她这个老太婆,骂骂人,过过嘴瘾就罢了。如果真要把王莽逼急了,你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呢。
  
  一想到这里,王太后的眼泪就出来了。只见她从怀里掏出玉玺,甩在王舜面前的地上,叫道:“我都快要死的人了。也没机会看到你们兄弟被屠灭的那天了。如果你觉得这东西不是个祸害,就大胆拿去吧。”
  
  王舜默默地从地上捡起了玉玺。轻轻地他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然后,他却以无比沉重的心情,把玉玺交给了王莽。王莽脸上像快乐的海洋,洋溢着兴奋的浪花。
  
  王莽仿佛看到,暮日已经落山,明天早上,取代天下的,将是一新崭新的充满朝气的红日。
   四、全民公敌
  
  自刘邦开国以来,汉朝立国已有二百一十五年。一个两百来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莫名其妙的落入了儒家实践家王莽手中。
  
  在儒家思想集团里,王莽是一个典型的激进主义者。这个早年丧年,孤助无力的穷家子弟,几十年如一日地忍辱负重,玩弄权术,就为了这一天。
  
  他的这一天,就是光耀儒家思想,用双手去完成儒家眼里的理想国。或许在他看来,汉朝就像一艘在大海上漂泊多年的大船,现在却陷入了泥潭。王莽作为帝国新舵手,首先就是开拓新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
  
  于是,王莽一上台,就着手社会政治改革。
  
  人世间所有事业,都是思想在前,行动跟后。所以,要了解王莽的改革行动,就必须了解左右他大脑里的儒家信念。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涌现了第一个思想黄金时代。但是,在那个思想大碰撞时代,最后能被成为社会主流的,只有四家思想。它们分别是儒,道,法,墨。
  
  在这四大家中,道家是遁世主义者,认为世界太乱,人心太坏,人要拯救世界,必须先拯救自己的心开始。人拯救自我,必须逃出纷乱时世,寻着古人足迹,去江湖逍遥。
  
  墨家则认为,世界太乱,主要是缺少爱,所以大家要兼爱。为了兼爱,墨家分子,从来是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典型的苦行僧主义者。所以,墨家总以努力工作的大禹为榜样,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儒家认为,世界太乱,主要是缺两样东西。一个是仁,一个是义。如果天下君主都推行仁义政治,春秋五霸就不会为了地盘,打来打去;战国更不会为了欺诈,想破人间一切诡计。那怎么样才实现仁政呢,儒家又认为,这个应该学习古人。特别是尧舜,如果想过上好日子,当然回到西周时代更好。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发现,儒道墨三家,全都是以学习古人为荣,以学习今人为耻。但是,法家却大不一样。法家思想者,就像思想江湖里的一个异类剑手,横空出世,提出与以上三家截然相反的思想。
  
  法家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治和思想,更有一代人的生活态度。我们今人想要过得幸福,就得往前看,哪有往后看的道理呢。这种积极往前看的思想,我们称之为与时俱进。这个与时俱进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子。
  
  可是思想活泼,英姿勃发的秦始皇,以法家为立国之本,最后怎么样了,竟然只坚持了十五年。到了汉朝立国后,刘邦对法家是不太感冒的。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刘邦决定采取折中主义,采取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事实证明,这个理念是很靠谱的。汉朝坚持了二百来年,比秦始皇的秦朝命长多了。
  
  现在,王莽认为,汉朝只坚持了二百来年就崩了,时间还太短。因为周朝自立国到崩溃,总共有八百来年。所以,要想国家命运长久,还得向周朝学习。于是,这种向周看齐的思想,让王莽的一系列改革中,都蒙上了复古的色彩。
  
  国家就像是人,都要往前赶路的,如果眼睛朝后看,双脚往前走路,总有一天会摔倒的。很不幸,王莽复古改革运动中,因为赶路太急,最后也摔得很快,一头扎到悬崖里,一去不再复返了。
  
  王莽新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就是改换政府机构名称。比如,大司农(农业部长),改名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少府(宫廷供应部长),改名为共工;乍一看,还以为是撞天的那个共工回来了。这改名法,基本上参照周朝制度。
  
  改完官员,接着改地名。有些地名,叫了上百年,大家都熟悉了。但是王莽觉得不爽,说必须要改,就改为古名。最可怕的是,这改名也无规矩可讲,王莽是想到哪,就想到哪,同一个地名,今天叫这个名字,明天可能又得换了。于是弄到最后,老百姓都不知道自己住的这地方,到底叫啥来着。国家下发到某地公文,在新名字后面,还要打括号,注解旧名。
  
  这改名事小,可烦人事大。但是王莽改得不亦乐呼,有啥办法?
  
  第二,就是进行土地改革。王莽的土地政策,就是恢复古人的井田制。在汉朝,土地是可以任意买卖的。于是许多豪强,大量圈地,成了名幅其实的大地主。但是现在王莽却下诏宣布:所有土地,必须归有国有,重新分配。按新规定,一个成年男子,一人将分得一百亩土地。如果一家人丁不超八口,而田地超过九百亩的,应该自动把超过之数,分割给族人,邻居或者同村亲友。
  
  在汉朝,那些将土地卖光的人,没地方可去,可卖身为奴,以此为生。但是,王莽又出新规定:奴隶婢女,跟国家土地一样,一律不得自由买卖。
  
  王莽这招,可谓太狠了。他由此不是得罪了一小部分人,而是大部分人的利益。首先,是大地主的利益。这些人的祖宗,很多年前可能还是穷光蛋,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好不容易翻身当了地主,竟然一夜之间,就啥都没了,你说他们会跟王莽过得去吗?
  
  其次,就是那些奴隶和婢女。在汉朝,当农民是很不容易的。一年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可是遇上战争时代,国家没钱,拼命从他们身上抽税,甚至高达十分之五。干死干活,种出来的庄稼,还不够吃,有一半要被别人拿走。你说干这活还有啥前途。
  
  于是乎,有些人就想逃税。要想逃税,就得变卖土地,这样既赚来钱,然后再将自己卖给别人当奴。鲁迅先生说,中国古代,向来只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须不知,人都活不下去了,有奴隶做,苟活下去,总比没得奴隶做强多了。
  
  王莽却说奴隶婢女不得随便买卖了,如果家里哪个生病,没钱救治,变卖家产。可他们都一无所有了,不能卖身为奴,不等于阻死了他们的一条谋生之道吗?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王莽得罪了这些光脚的,他们无业无家,在社会流浪,那是很危险的。
  
  这个道理,王莽开始不懂。后来,当政策实施一年后,社会越来越不稳定,王莽只好宣布废除奴隶不得自由买卖条例。可是那时,一切都太晚了。
  
  第三,进行货币改革。在汉朝,一般流行的货币是五铢钱。王莽实施货币改革后,以小易大,以轻换重。所铸大泉,重不过12铢,只相当五铢钱的两点四位,却要当五铢钱的五十枚使用。很明显,货币比值失衡,不合理,很多人当然不认帐。于是乎,就有人想到了盗铸,屡禁不止。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王莽的货币很多,总共有六种,分别是金币,银币,龟币,贝币,钱币,布币。这些币种当中,像龟币和贝币这些古老玩艺,中国人早不用很多年了。更让汉朝人受不了的是,这六类货币,总共有二十八种分值,种类繁多,让人无不目昏脑胀。更更讨厌的是,货值变来变去,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
  
  诸如以上,王莽货币新政,不过是自找苦吃。果然,后来汉朝人都怀念曾经使用的五铢钱,私下使用旧币交易,不认王莽新货币政策。王莽只好废除龟币,贝币和布币,但还是不管用。汉朝经济已经被他搞乱了,一切都不可收拾了。
  
  第四,建立市场行政机构,干预市场经济。王莽分别常安,洛阳等五大城市,设立物资调节官(五均司市)和经济官(钱府官)。物资调节官于每季第二个月,即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对物价作一个评估,定出上中下三等价钱,保持市场稳定。
  
  在民间,如果有卖不出去的粮食,布匹等东西,物资调节官调查核实后,由国家按照成本收购。一旦物价上涨,超过市价十分之一以上,物资调节官就用评定的价钱卖出。如果物价低于评定价格,人民可以自由买卖;人民如果缺乏资金,可向经济官申请贷款,每月份利息百分之三。
  
  除此之外,王莽还出台了相关的,保证下岗工人享受国家福利,以及再就业权力。
  
  仅就此点而论,王莽出发点是好的。可惜他用人不当,情况很糟糕。于是乎,好事就办成了坏事。
  
  两千年以后,当我们看王莽这一套改革,一点都不陌生。因为这些政策,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部分使用着。于是乎,有人给王莽戴了一顶高帽子,说他是两千年前实施的政治理想,谓为王莽式社会主义改革。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失败的国家蓝图设计大师。土地和奴隶不得自由买卖,得罪了大地主和贫穷没有生活出路的农民兄弟;失败的货币政策,又得罪了大量市民;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又得罪了大量的城市商人。
  
  从上到下,王莽除了他自己,他该得罪的,都得罪了。他跟汉朝制度过不去,跟皇族过不去,跟各级官吏过不去,跟商人过不去,更是跟广大农民兄弟过不去。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我们可以称他为汉朝的——全民公敌。
    第七十章 乱天下
  一、匈奴的敌人
  
  一夜之间,王莽跟汉朝人翻脸,真可谓比现代人翻书还要快。历史已经证明,王莽对内政策是失败的,对外国人翻脸,更是愚蠢的。
  
  王莽第一个对外翻脸的国家,是匈奴。从周朝到汉朝,匈奴人从来都是中国人的天然对手。打打杀杀,狼烟四起数百年,汉朝好不容易熬出个美女王昭君和亲,终于让汉匈兄弟过上了和平的日子。
  
  汉朝众卿眯着眼睛数了一下,从王昭君和亲到王莽新政府成立,汉匈足有五十年以上没有经历战争了。可是,如今这美好的外交局面,却被王莽全毁了。
  
  王莽的目标,仿佛不是要当全民公敌,而是全世界公敌。公元9年,秋天,他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封为“五威将”。代表团的任务是,先在国内周游各郡,宣布王莽新王朝代替汉朝的合理性,然后再环游诸国,向外宣传新王朝,同时收回汉朝旧印章,换上新王朝印信。
  
  王莽的代表团,先到东边的朝鲜半岛,然后一路向北,最后抵达匈奴境内。此次,代表团只有六人,到达匈奴王国后,就对匈奴单于做了基本简报。匈奴单于基本也知道,汉朝发生什么事了。然后,就举行宴会,招待使者。
  
  没想到,就在宴会上,双方玩起了游戏。
  
  事情是这样的,酒会才开始,王莽的五威将就宣书诏书,匈奴单于受诏拜谢。接着,翻译官就告诉单于,说他要解下单于挂上腰上的旧印,重新给他颁发一个新印。单于就高举双手,说,那就解吧。没想到,当翻译官准备解印时,单于旁边就有人插了一句话,搅乱了酒局。
  
  插话的人,是单于身边的大臣,简称苏。苏对单于说,还没见到新印文之前,不应该把旧印交出。
  
  苏大臣一说,单于想想,好像说的也对。于是就把双手放下,对翻译官打哈哈道,还是先喝酒吧,解印这事不急。单于说完,就把翻译官拉到座位上灌酒。
  
  汉朝五威将只好陪酒。过了一会儿,他们又说道,酒也喝了,那印是不是该解下来了。
  
  单于不好推辞了,只好说,那就解吧。单于说完,又高举双手。当翻译官准备再解印时,这时苏大臣又插话道:“还没见到新印文,怎么就解印。”
  
  苏大臣这话,似乎有点想抬扛的意思。所以王莽那五威将听来,特别刺耳。要知道,按程序,就得先交旧印,再颁新印。匈奴是汉朝的藩属,汉朝给你什么,你就得拿什么。何来这么多质问。还有,他们大老远的跑来更换印信,难不成会给你们换个假的?
  
  单于似乎看出五威将脸情不对,也觉不好意思了。于是就说,解吧。我相信印文应该没问题的。
  
  事实证明,苏大臣的提醒是有道理的。王莽给匈奴单于颁发的新印,印文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以前,汉朝政府给匈奴单于的印上,刻的是“匈奴单于玺”;现在,王莽颁给单于先生的印上,刻的则是“匈奴单于章。”两者前后,就差一个字。
  
  别小看这个字,要认真追究起来,问题可大了。
  
  在汉朝,玺章这玩艺,王爵专用的印信,称“玺”,侯爵专用的,就叫章。也就是说,玺和章的区别,就是在身份。王莽改玺为章,其实就是降低了匈奴单于的身份。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受欢迎的了。
  
  苏大臣真是个消息灵通的家伙。在汉朝代表团到来之前,他肯定是已经听到了什么不利匈奴的风声。
  
  事情是这样的,王莽当皇帝以后,就认为汉朝封爵,只分为王侯两级,很不合理。比如,“王”这个称号,封国国君使用就可以了,竟然连匈奴这种夷民也使用,实在够乱的。同时,这也是不符合古代制度的。为了向古人看齐,必须把封爵制度改回去。
  
  在周朝,封爵的等级就是公侯伯子男五个档次。王莽下诏,按周朝封爵标准,将汉朝的诸侯王,通通改为伯爵,将包括匈奴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首领,通通改为侯爵。
  
  由上可见,王莽根本就不把匈奴当兄弟看。然而,这种伤害少数民族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久,王莽就会发现,他简直就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挖坟墓。
  
  当是时,粗心大意的匈奴单于,还是让翻译官将他身上的旧印摘下了。然后,王莽的五威将就把一个打包好的新印信,交给匈奴单于。按苏大臣的意见,应该当场打开验证一下。但是,单于先生不知是喝多了,还是没有脸皮,看着五威将递给他一个豪华包装的印信,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然后,只见他端起酒来,就继续和汉朝代表团较劲喝了起来。他真没想到,这一喝,就喝坏了两国的外交关系。
  
  宴会结束后,五威将回到住所后,心里都忐忑不安,一点酒意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代表团心知肚明。他们看着户外的夜空,繁星点点,心里都在想,匈奴单于回去后,发现印信不对劲了,那他们怎么对付?
  
  一想到这里,这帮人都睡不着了,当晚就碰头讨论。讨论来讨论去,五威将中的一个脾气大的,就提出了一个意见。说,单于一旦发现印信有问题,肯定要来索回旧印。我们在他的地盘上,想赖帐那是不可能的。不如……
  
  其他人都奇怪地看着他,不如怎么样,难不成今晚就每人插双翅膀,走不行?这时,那人接着说,不如我们现在就把旧印毁了,让他索印不行,那不就完了。
  
  真亏他想得出来。当场毁印,那可是政治流氓做的事,他们很不在行。他们要办的,不过是把旧印交给王莽。至于王莽拿印来烧饭,还是做菜,那是他皇帝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毁印,按今天这情势判断,单于明天肯定派人来索印。那不是白跑一趟了吗?
  
  真是毁不是,不毁好像也不是。这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红睛瞪绿眼,都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提议毁印的家伙,懒得争议了,提起一把大斧,三下两下就把旧印砸碎了。
  
  其他人都被这壮举吓住了。这下子,可真有戏看了。
  
  第二天早上。单于一觉醒来,打开包裹一看,直想骂娘。中国人就会耍小聪明,就知道注重包装,却害了无数消费者。单于真没想到,在富丽当堂的盒子里,装的却是一个他不喜欢的印信。
  
  以前,汉朝政府刘氏政权,颁给单于的印信,有玺字。这次新政府可不得了,不但改玺为章,除此之外,还多了个“汉”字。按规矩,只有大臣才会享受“章”和“汉”字印信待遇。换句话说就是,单于被降级了,从王爵降为侯爵。
  
  好心招待一顿酒,竟然换来的是这个结果。 简直太戏弄人了。单于马上派来来找五威将,说一定要拿回旧印。而且来人还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地对五威将说道,新政府颁发给单于的印信不合理,他们只愿意使用旧印。
  
  单于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旧印在,王爵就在,管你王莽颁发的是啥玩艺。
  
  但是,五威将经过一晚煎熬,已经想好了措辞。他们把已经砸碎的旧印拿给单于使者看,说,旧印都碎了,拿也是白拿。单于使者一看,眼睛都绿了。不禁问道,好好的印,怎么就碎了呢?
  
  五威将说,你可千万别怀疑是我们干的。我们可没动过它,是它自己销毁的。至于为什么自行毁掉,那是天意,你想问原因,就去问天去吧。
  
  单于使者傻了,只好回去报告单于。单于一听,好像昨晚的酒还在头上没醒,一时也愣住了。
  
  在来匈奴之前,汉朝代表团早就算计好了,单于在印信上吃亏了,肯定不好受。所以,为了充分照顾单于的心情,他们特意大老远的,从长安给单于带了许多礼物。
  
  正是这些丰厚的礼物,让单于无法当面翻脸,承认了这既成事实。来而不往,非礼也。单于为了还王莽这份厚礼,也准备了一些牛马,派人随五威将上路,向王莽拜谢。
  
  事实上,匈奴单于做的这一切,都是表面工作。
  
  单于已经想好了,他上书给王莽,让他恢复使用旧印。使用旧印,当然是含蓄说法。匈奴就想委婉地告诉王莽,保持匈奴的王爵待遇。如果王莽拒绝,那么,汉匈兄弟数十年的和平感情,将永远终结了。
  二、和平梦碎
  
  五威将回到汉朝,王莽对他们胜利完成任务,特别满意。下诏对他们论功行赏,还特别给砸匈奴旧印的兄弟加了一等功。既然王莽都承认五威将的功劳了,单于想保留王爵待遇,那就想都别想了。
  
  到此,或许王莽以为,他已经搞定匈奴了。事实上,他已经将汉匈的外交关系,全都搞砸了。不久,边境传来了一个不祥的消息,让他一下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早在七年前,即公元2年,王莽在对匈奴外交关系中,曾给匈奴定了一项约束力的政策。此项新政,简称四不。即不准接纳汉人逃亡匈奴,这是其一;不准接纳乌孙人逃亡匈奴,这是其二;不准接纳西域诸国接受了汉朝封爵的高官逃亡匈奴,这是其三;不准接纳乌桓人逃亡匈奴。这是其四。
  
  王莽的四不政策,匈奴口头答应。但是,这些年来,做起来却是另外一码事。
  
  两百年前,匈奴冒顿单于搞征服了乌桓,从那以后,乌桓年年都要向匈奴进贡兽皮和棉布。如果过期不交,匈奴就会出兵,砍杀抢劫。两百年后,当王莽新政颁布后,乌桓人仿佛找到了靠山,不再对匈奴进贡。
  
  匈奴先是派人催交,说时间到了,赶紧拿兽皮来,不然就有你好看的了。乌桓人却顶杠说,我就不想交了,奈我如何。匈奴一听,就来气了,派兵攻入乌桓国,把国王及高官们都绑架,然后倒悬着运回匈奴,准备让乌桓人拿钱来赎人。
  
  后来,乌桓人还是拿兽皮和棉布,如数交给匈奴。匈奴却故意不提还人的事,没想到,这事就被回国的五威将发现了。
  
  五威将在回国路上,发现匈奴境内,一下子涌现了很多乌桓人。然后就质问匈奴相关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事情经过。五威将就说,你们也太不厚道了。既然乌桓人都把兽皮交上了,你得把人家送回去呀。
  
  匈奴负责人就说,我们正准备送回去呢。但是有个问题,准备向你们请示一下,我们到底是要把他们从塞内送回,还是从塞外送回?五威将不敢擅作决定,就打了个报告快马送回长安。不久,王莽答复,必须从塞外把乌桓人送回。
  
  就这样,匈奴人率领一万骑兵,挂名要把乌桓人送回国,结果就以护送乌桓俘虏之名,在朔方郡边塞外,构筑工事。他们到底想干什么,鬼都可以看出点瞄头来。
  
  王莽决定先派个使者,出使西域探个虚实。没想到,情况却出人意外的糟糕。先是,西域诸国不听汉朝话了,车师国有一支两千来人的部队,背叛新王朝,逃奔匈奴,匈奴照单全收了。接着,驻扎西域的汉朝的四个高级将领,杀死校尉,率两千人逃入匈奴,匈奴也全收了。
  
  一切跟汉朝作对的人,都成了匈奴的朋友。看来,不给匈奴点颜色看看,他们还不知道新政府的厉害。公元9年,十二月。王莽下诏,准备征伐匈奴。
  
  两百年前,刘邦开国时,组兵三十万,向匈奴境内压进,准备一举拿下冒顿单于,可惜失败了。两百年后,王莽开新王朝,也想来个大场面,跟匈奴彻底干一架。权术家王莽,他能不重蹈当年刘邦的覆辙吗?
  
  一个字,悬。
  
  面前说过了,王莽的社会改革,似乎很富有现代精神。然而,仅从军事角度来看,王莽出兵匈奴,更富有现代政治家色彩。
  
  我们都知道,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史以来,各国所谓政治家都有一个表演技俩。那就是,一旦国内矛盾冲突升级,达到白热化时,总是想方设想制度新矛盾,缓解旧矛盾。
  
  而他们制造的这个新矛盾,往往是内部与外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对峙,转移了国内公众注意力,从而将危机转嫁出去。这样,内部矛盾的能量,就会无形中被消解,凝聚成一致对外的力量。
  
  我认为,两千年前,王莽不惜一切代价,要跟匈奴翻脸,其实就是,企图转嫁新政带来的一系列国内矛盾冲突。之前,王莽消灭了翟义和赵朋等二十万的起义军,一下子给自己长了当皇帝的人信心。现在,王莽面对国内乱七八糟的经济局面,如果能够把匈奴啃下,那么他就有继续做皇帝的信心。
  
  所以,王莽必须要打匈奴,而且一定要打得响亮。于是,为了社场数十年未遇的战争,王莽连老本都拿出来了。
  
  王莽的征伐行动,部署如下:派产国将军孙建,率领十二位将领,全国总动员,组成诸多兵团,分六路挺进。五威兵团和虎贲兵团,出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厌难兵团和震狄兵团,出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县);振武兵团和平狄兵团,出代郡(河北省蔚县);相威兵团和镇远兵团,出西河郡(内蒙古格尔旗西南);诛貉兵团和讨秽兵团,出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奋武兵团和定胡兵团,出张掖郡(甘肃省张掖市)。
  
  以上兵团,总共三十万人。
  
  战争,归根到底就是拼经济。经济好坏,全都体现在后勤。这个道理,王莽当然懂的。所以,他又特别注意后勤保障工作,军队,皮袄,武器,粮食,马草等物资,都从长江及淮河,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
  
  王莽总的作战方案是,先到预定地点部队,暂时驻扎,等侯后进部队。等所有部队都集合完毕,方可开战。
  
  作战的终究目标,就是追杀匈奴单于,如果单于逃跑,可以追赶到丁令部落(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这是其一。计划将匈奴切割成块,分为十五个小国,扶持新的傀儡单于。这是其二。
  
  如此壮观的场面,看上去似乎很美。事实上,却一点都不实用。
   公元11年,王莽北伐军经过一年调度,竟然还没有完成集结。真是辛苦汉朝将士们了,先到的没事干,整天啃风沙;后面的还在拼着老命,往前赶路。前面的可能要问,这战争怎么还不开锅呀,为什么不早打早回家呀。
  事实上,王莽的将领们,也不想等了。这样再等下去,不要说黄花菜凉了,估计花儿都不知道谢几回了,战争还没开打呢。而且,凡是当兵的,都知道一个基本的战争原理,汤要趁热喝,铁要趁热打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士气都萎了,还打个屁呀。
  道理很合理,但是领导很顽固。王莽很明确地告诉他的将军们,先到前线的,无论到多少人,都不能轻举妄动,务必等全军集合完毕,才可开战。
  看看,这是什么态度。王莽以为战争是拔河呀,人多就能赢呀。将军们都无语了,只好都闭嘴了。
  事实上,王莽还没有顽固成要变成石头的那种。在开战之前,他已经按计划,做了一些热身运动了。这个计划就是,派一个中郎将和一个副校尉,率领一万人,携带重金进驻云中郡,负责引诱匈奴人。
  前面说过了,王莽此次北伐,不是为了彻底消灭匈奴,而是将匈奴分割成十五块肉。然后把这十五块肉,送给他看顺眼的匈奴人。十五个人,他一下子是很难找齐的。不过已经有几个较顺眼的了,他们就是曾经和汉朝和亲,娶走王昭君的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
  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叛徒。王莽看中了呼韩邪单于的三个儿子,他派出的中郎将,秘密传话,把他们都此诱到汉朝境内。然后条件一摆,呼韩邪单于的儿了们,看着花丽丽的黄金,心里好像有话说,但都不敢说了,只好同意王莽的要求。
  接着,王莽就向外宣布,封呼韩邪单于的两个儿子为单于,一个为孝单于,一个为顺单于。两个单于加起来,就称孝顺单于,充分体现了王莽的儒家精神。
  王莽这边一宣布消息,那边的匈奴单于就火了。现任匈奴单于,名字很长,世称乌珠留若鞮单于,算起来,他已经是匈奴第十八任领导人了。之前,王莽派个五威将,把他旧印骗走砸碎,他早就忍了一肚子气。现在,王莽要分裂匈奴,无异于把分架到他身上,要割他的肉。
  既然你都亮出獠牙,那么我也要亮出我的马刀。到底是你的獠牙强悍,还是我的马刀锋利,那就战场上见吧。
  
  于是,乌珠留若鞮单于拔马怒吼,派出铁骑,首先向云中郡发起了袭击。多年不打战的匈奴兵,仍然拥有着嗜血的杀性,他们攻入云中郡益寿要塞,砍杀汉朝官吏和百姓,无人可挡。
  接着,乌珠留若鞮单于又命令,东西两大军区司令(左右部都尉),及各路部队,对汉朝所有边塞一齐发起攻击。匈奴战果辉煌异常,他们成功斩杀雁门郡郡长和朔方郡郡长,百姓死伤无数,无数畜牧被匈奴兵抢走。
  然而,面对着匈奴兵疯狂般的袭击,汉朝军队却一动都不敢动。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怒吼杀人,拍拍马屁股走人,全都不作声。
  事实上,不是匈奴兵太猛,也不是汉朝军队太无能。造成今天这个烂结果的,不是别人,而是身在长安遥控军队的皇帝王莽。
  王莽还是那句话,在大军未集结完毕之前,没有我的命令,谁都不许乱动。于是乎,不敢乱动的汉朝军队,就成了无用的工具,成了匈奴杀人的无辜看客。
  自汉朝立国以来,看到以上如此荒谬异象,还是头一回。什么狗屁皇帝,简直就是乱指挥。于是乎,汉朝将领中,有人终于忍不住开骂了。
    三、顽固不化害死人
  
  公开开骂王莽,那是要掉头的。要骂,也只能在心里骂。当然,只在心里骂娘,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想对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就必须上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要给王莽上书的人,是讨秽兵团司令严尤,时驻渔阳郡。相信渔阳郡也是重灾区之一,所以严尤对匈奴兵祸深有同感。于是,他修了一封长书,火速传到了美丽的长安城。
  严尤奏书很长,不过观点很鲜明,整理大约如下:首先,严尤认为,对待匈奴的办法,历史有迹可循。分别有三种办法,一个是周朝的,一个是秦朝的,一个是汉朝的。
  以前,周朝对待来犯的匈奴,只把他们赶出境外,就班师回朝了。这种办法,点到为止,劳民为伤财,属于中等计谋;后来,秦朝对付匈奴,可谓舍得花大血本,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修万里长城,却匈奴七百里之外。成果似乎很辉煌,但是成本太大,几乎费尽了国家财力。这种计谋,连谋略都算不上。再后来,汉朝汉武大帝对付匈奴,也是花大血本,三十年如一日的追着匈奴打,终于把匈奴打怕了。汉武大帝似乎武功卓越,但是三十年间,倾尽国力发动战争,结果国家被弄得疲惫不堪,还差点引起内乱。这种计谋,只属下等。
  那么,什么才是上等计谋呢。严尤将军卖了个关子,先分析新朝政府当前军情。
  严尤认为,当前国家不幸遇上旱灾,连年饥馑,尤其是西北一带,更为严重。所谓攘外必须安内,内部问题还没解决,就倾国三十万兵力而出,至今一年了,还未集结完毕。花这个成本来打匈奴,实在很不划算。
  不划算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先到前线的部队,闲着没事干,整天吹风沙,士气已经低落,后方的粮食又供应不上,从气势上,已经不能形成作战锐气。这是其一。各大边塞粮秣空虚,必须从国内运送。远水救不了近火,粮食运一程吃一程,等到运到前方,都不够士兵们吃了。这是其二。西北一带都是荒漠,运粮必须靠牛。牛是要吃草的,一路上已经死掉无数头牛,即使粮食再多,也无法送往前线。这是其三。
  除此之外,汉朝军队面临的困难还有,缺水,行军速度超慢等等。总之,这样去找匈奴打架,是很不实用的。
  只有真正实用,而又节约成本的,才是好谋略。那么,在严尤眼里,什么才是上谋呢?
  
  严尤认为,现在部队都出动了,再退回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上谋就是不要等大军全部集结完毕再出击,而是命令前线先头部队先向匈奴进攻。然后我可以率军,快速移动部队,深入匈奴,给他们狠狠打击。
  由上可见,严尤将军这才叫脑袋好使,是真正的战争实用主义者。但是,他的报告打到长安后,王莽那充满着迂腐儒气的鼻孔一哼,很不屑地把严尤将军的奏书,就丢掉不理。
  王莽还是那句话:必须坚持大军集结完毕,方可攻击匈奴。
  于是乎,前线无所事事的将士,只好坐啃风沙,后面赶路的则风尘滚滚,以窝牛般的速度缓缓向前移动。经过了王莽的一再坚持,经过了汉朝将士们的共同努力,最后,汇集边郡的部队,终于越集越多。
  然而,汉朝就像一个恶性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不象话,脱离了王莽的控制,走向了他意想不到的想象面。
  首先,因为纠集沿边的部队越来越多,边郡要不断提供粮食,压力越来越大。而新到部队,其成员复杂,趁机打劫分子很多,越来越多的边民忍受不了,纷纷逃亡。
  前面的边民在跑,后方各郡百姓也在逃跑。王莽派人挨家挨户,抓壮丁,催粮税。交不出税的人也越来越多,被逼无奈,汉朝的穷苦百姓很多都跑到山上,安扎立寨,就当起了强盗。
  王莽把汉朝推进了悬崖,然后又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就差一步,他就成全了自己恶梦。
  更让王莽想不到的还有,他亲自封的两个孝顺单于,一点也不孝顺。有一天,孝单于趁王莽警卫不备,提起腿就狂跑,一口气就跑进了匈奴境内。然后,他气都来不及喘,就去找乌珠留若鞮单于诉苦。
  孝单于跑路后,厌难兵团和震狄兵团司令,秘密传回一条可靠情报。说,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从匈奴俘虏那里得知,策划匈奴屡犯汉边的人,不是别人,而是逃跑回国的孝单于的儿子。
  这个消息,犹如铁掌一把打在了王莽胸膛。你道孝单于儿子人在哪里?他不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的长安。王莽把孝单于儿子扣下,本来是要当人质的。这下可好了,人质成了卧底,成了战争幕后推手。
  愤怒的王莽,立即把长安城的所有外国使节,都召集起来开会。就在会上,把孝单于儿子推出来,斩了。王莽仿佛要告诉这些外国使者,在我的地盘上,要想活命,就别想玩阴的。
  
  要于阴的,王莽是不世出的高手。但是,阴谋不能拯救他的新王朝,更拯救不了他的未来。这时,坏消息不断传来。西南夷反了,朝鲜的高句丽也反了,西域诸国,也他妈的全反了。
  举目天下,王莽内失民心,外无盟友。王莽就像站在悬崖一块摇摇欲坠的大石上,他随时摔进深渊的概率,可是越来越高了。须不知,世间最可怕的,不是你身处困境,而是你身处困境,仍然浑然不知。
  当我们都在替巨儒王莽提心吊胆时,王莽却居高临下,信心十足地说道,谁想造我的反,我就让他下辈子都做不成人。
  为了证明蛮夷是不足畏惧的,王莽分兵两路,一路向西南夷进攻,一路向朝鲜半岛高句丽进攻。西南夷太顽固,一时拿不下,北边的高句丽造反头目被砍了,但反抗情绪还相当激烈。
   顺便交待一下,西南夷造反,是因为不满意王莽降低他们爵位,高句丽造反,那是因为王莽征诏他们,到北边一起郡殴匈奴,他们不听,所以就闹了起来。
  这样,整个天下,从东边鲜朝,到北边匈奴西域,再到西南夷,全都乱了。汉朝凭两百年打下的辉煌外国邦交,就此毁在了王莽的手里。
  新王朝,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
  
  这时,严尤将军再次上书。他警告王莽千万不要制造麻烦,跟蛮夷们翻脸。最终受罪的,将是自己。
  严尤那些话就像风,王莽左边听,右边出。出完以后,王莽回话告诉他前线的将领们,说,诸位不要紧张。这些蛮夷最终会自吞苦果的,不信你们就等着瞧吧。
  我真怀疑,王莽的眼睛是不是被鬼神施法屏蔽了。不然为什么他总相信内心感觉,却不愿去面对即将烧到眉头的危情。
  想当年,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作乱,天下骚动。情报传入皇宫后,秦二世赢胡亥打死都不相信,总认为那是假情报,是别人编出来吓唬他的。于是乎,凡是上报有动乱的,都被他拿下,砍头。
  在王莽的身上,我仿佛看到秦二世赢胡亥的影子。之前,各郡将民变的情报传到长安时,说老百姓过不下去了,都要起来造反了,他就老大不高兴,要杀送情报的人。然后送情报的,一看情形不对,就说那些民变是假的时,他就要高兴得跳起来。
  这么一个极品人种,我有理由相信,王莽的前生,肯定不是蟒蛇,而是蟒蛇和鸵鸟的混血儿。
  当年,秦二世赢胡亥当皇帝时,不过二十出头,却是个地道的虚无主义者。整天就对老师赵高说,人生如梦,忽一下就不见了,我是不是该及时行乐呢。赵高一听,就说,人生的确很短暂,你应该趁早享受去,尽管把苦工作交给我就是了。果然,赢胡亥真把权力交给赵高了,结果死得很难看。
  和赢胡亥比较,王莽不是虚无主义者,相反,却是个儒家现实主义者。但是还要加一条,他还是个疯狂的复古主义者。他要向古代圣贤学习,在那些人眼里,一切蛮夷,都是不堪一击,不值焦灼。于是乎,当天下危机重重时,他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不是关注前线战况,而是专心研究他的古人事迹及礼仪去了。
  你或许见过腐朽的,但是见到王莽这种人,还是当一回吧。所以,面对这样极品腐朽学术大师,纵有一万个严尤上奏,仍然不顶用。
  
  没想到,就当王莽躲在宫中,狂啃古书研究古仪时。有一个消息传了进来,打乱了他的对匈奴作战计划。这是个不坏,但也不算好的消息,其内容就是,匈奴使者派人来说,单于想和新王朝和亲。
  提出和亲的单于,不是之前王莽派人去忽悠的那个乌珠留若鞮单于,而是他曾经封的孝单于。孝单于可谓因祸得福,他跑回匈奴后,乌珠留若鞮单于把他贬到一个差位上。可没多久,乌珠留若鞮单于就崩了。匈奴内部经过考察,新任单于还是让孝单于来当。
  孝单于能当上匈奴大单于,还得感谢一个汉朝女人。那个人,就是曾经和亲的王昭君。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她的和亲思想深入人心,传到了她的大女儿身上,后来大女儿出嫁后,又传到大女婿身上。而支持孝单于当匈奴大单于的,就是王昭君的大女婿,时为右骨都侯。
  王昭君的大女婿右骨都侯,跟孝单于做了笔政治交易。说,他支持孝单于当大单于,但是大单于必须跟新王朝和亲。孝单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孝单于当上匈奴大单于后,就派人来和亲了。
  匈奴人想和亲,对王莽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他主张对匈奴开战,闹得前线后方的百姓,都没过上人的日子。所以匈奴提出和亲,恰好可以给他一下台阶下。
  然而,匈奴使者告诉王莽,关于和亲,单于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请新王朝把他的儿子遣送回国。
  王莽一听,傻了。
  孝单于想要儿子,为何之前逃回匈奴时,不带上一起跑路。他那个当人质的儿子,早被他拖出去砍了,去哪弄个活人给你遣送?但是,没有儿子交还单于,想继续和亲,那就够悬了。
  冲动是魔鬼,王莽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但是,王莽马上就有主意了。单于想要儿子是吧,没问题。只要谈判成功,什么都好说。
  
  王莽这招,就叫忽悠。然而,忽悠得了今天,能忽悠得了明天吗?当时,砍杀孝单于儿子时,许多外国使者都在现场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道理,王莽还是知道的。然而,王莽决定,趁风穿透墙壁之前,签下和亲协议。于是乎,王莽动作极快,派出代表团,前往匈奴谈判。原来的匈奴使者,就先拖住,留在长安。
  王莽的代表团,携带大量黄金和布匹,赠送给孝单于。然后,他们又拍着胸膛对单于保证说,单于您的儿子还活着,只要签了协议,我们马上就给您送回来。
  孝单于像吃了一粒定心丸,就签了条约。不久,代表团回国,王莽就命令撤军。这时,匈奴使者也终于回国了。
  
  事实上,匈奴回国之前,已经打探到,孝单于的儿子,早被王莽砍了。于是乎,他们回到匈奴后,首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孝单于。
  孝单于一听,好像哑巴吃黄连,想说想说不出话来。王莽忽悠他,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之前,王莽派人携带重金,把他三兄弟骗入中国境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封他为孝单于。现在,杀了我儿子,还骗我签了和亲协议。
  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仿佛听见了苍茫旷野中,传来了孝单于一句冲天的怒吼:王莽,你这个大骗子,老子跟你没完!
  没完,那就继续玩吧。不管彼此,无论对错,终有一天,大家都跟着玩完的。
   四、最后的王太后
  
  王莽热衷于古仪研究,并非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比如王太后的历史定位,这是个礼教技术难题,经过王莽认真努力,终于把它攻克了。
  王太后已经很老很老了。人老不死,谓之贼,王太后却活得比贼难受多了。在她这整整一生,经历四世皇帝,丈夫活不过她,儿子活不过她,自以为强悍无比的傅太后活不过她,傅太后的孙子,双性恋汉哀帝也活不过她。她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变换。那一幕幕活人活剧,就像泡影一样在他面前破裂,荡然无存。
  这么一个国宝级老太婆,却给王莽出了一个难题。王太后挂着汉朝的封号,却享受着新王朝的阳光和高级待遇,严重违背常规。于是,王莽就想琢磨着,以新王朝政府的名义,给王太后封个啥号才合适呢。
  当然,王莽知道,王太后生是汉朝人,死必是汉朝鬼,给她换封号,肯定不乐意。不过,在大事面前,乐不乐意,都得听王莽的。当初,王太后不是不乐意交出国玺,最后不都交出来了吗。王莽想了想,下诏给王太后换了一个新尊号,名曰“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尊号这玩艺,就像手机号,管用就行。所以,王太后也没啥意见,但是下面这件事不一样了,王太后实在忍不住发飙了。
  
  事情是这样的,王莽认为,王太后既然是新王朝的太后了,那么就应该按新王朝的规矩,给王太后找个像样的葬地。王莽找呀找,一拍脑袋,竟然想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王莽看中的这块风水宝地,已有人占为已有,盖了一座宗庙。死人是斗不过活人的,王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那庙拆了,重新盖了一座新庙,名曰“长寿宫。”
  接着,王莽就设宴摆酒,请王太后过来。他指着新庙对王太后说,将来这块地方,就是您的葬地了,不知您满意否。
  满意个蛋。王莽没说完,只见王太后已经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了。你道王莽拆的是谁的庙?竟然是王太后的男人汉元帝的。
  
  王太后不胜悲哀,指着新庙质问王莽:“这庙得罪你什么了,凭什么要拆?”
  王莽无语。
  王太后再问:“这本来就是汉元帝的庙,我的他的皇后,这样换成是我的庙,合适吗?”
  王莽还是无语。
  王太后挥挥衣袖,对王莽说:“你走吧,我不想跟你说话了。”
  
  两人不欢而散。
  
  王莽怎么想得出来,以为拆了旧庙,就能拆掉一个王朝的痕迹,就能抹去王太后心里的记忆?这么多年来,王莽想当安汉公,随你;想摄政,让你;想当皇帝,任你;想换尊号,无所谓。但是,你就不能随便想拆了汉元帝的宗庙。
  没有汉元帝,就没有王皇后,就没有后来的王太后,没有王太后,你王莽别想说当皇帝,你这个穷光蛋的孤儿,想吃香喝辣都难。所以说,做人是不可以这么无耻忘本的。
  王莽似乎认识到,自己做得太过了。但是,什么都晚了。王莽想换个花样哄王太后开心,然而当王莽出现在王太后面前时,她就止不住的悲哀。
  埋葬西汉王朝的,就是眼前这个大伪若真,权术耍尽的王莽。如果自己只活到四十岁,不,即使是只活到七十岁,王莽做梦都别想当皇帝。那时,汉朝将是别样的风景。时光不再,一切都无法挽回。
  王太后开始忏悔了。她要向汉元帝忏悔。王莽规定,新王朝服装颜色为黄色,每年十二月一日为新年。但是,王太后仍然着着汉朝黑色衣服,按汉朝日历,一月一日新年之际,前往汉室宗庙,祭祀天地神灵,独自进餐。
  
  公元13年,王太后过了人生最后一个新年。二月,崩于长安城,享年八十四岁。
  
  王太后走了,突然之间,一股巨大的孤独感侵袭着王莽。王太后到死了,都可能认为王莽想得到的,什么都得到了,心里应该很爽。事实上,他一点都不爽,他心里苦得很,却没有人能够懂他。
  他热爱权力,并不痴迷权力。权力不是终极目的,不过是实现终极目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多年来,他内心一直都装着一个疯狂的梦想,那就是大刀阔斧改造社会,重新给天下人描绘出一个美丽的理想国。
  他眼中的理想国,就是人所有居,居有所安,安居才能乐业。乐业,天下才会兴旺发达。但是,当他按着绘好的蓝图,去改造这个社会时,天下呈现出来的,非但不理想,而且更糟糕。而面对这一切,他真的不知道是社会变得太快,还是他的智慧不够。
  为了这个王朝,他是一个人在战斗。本来,全国各地送往京城的奏书,可以先由宫廷秘书批阅,然后皇帝再过就可以了。但是,王莽却独自包揽。于是乎,他像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叫上贴身随从,日夜不停地工作,竟然也看不完那些堆积成山的奏书。
  王莽并非想独干,而是只能自己单干。很简单,他没有战友,没有信得过的亲信,那些信得过的,不是死了,就是畏惧他而离去。比如孔光和王舜。
  我们又知道,王莽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和平当上皇帝第一人,是通过盗权得到的。他能盗权,别人也能盗权。所以,为了防止别人盗权,就不能放开权力。既然不想放开了,那大量的活儿,就得自己来干了。
  于是乎,王莽在夜里苦干着,宫廷秘书却在心里偷乐着,各郡的郡长,却在后面干急着。
  宫廷秘书偷乐,那是因为只领工资,不干活。活儿都被领导一人抱下了。各郡郡长着急,是因为送出去的公文,甚至等了几年,也没见批下来。既然不批,那就怠工。
  一怠工,天下积累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
  公元17年,荆州发生大饥饿。大量饥民推出首领,入城抢劫,后又盘踞绿林山,时称绿林军。一夫作难,天下响应。反饥饿,反新王朝,反王莽的战火,再度燃烧。
  
  这次,王莽真的迷茫了。
  
  谁能告诉我,末日,新王朝的末日正的要降临了吗?
   第七十一章 民变
  
  一、 不是每个刘秀都有传说
  
  公元前6年的十二月的冬天,来得有点漫长,有点难熬。济阳有一座宫,名曰武帝行过宫,长年关闭,济阳令刘钦命人打开宫殿,打扫干净,他要在这里迎接他的第五个孩子的降临。一直等到子夜,终于听到了一声带着热气的啼哭,打破了寒冷的夜空。
  
  这个黑夜里降生的孩子,注定要给世界带来光明。那个时候,宫里没有灯,没有火,但是刘钦赶到产房里时,惊喜的发现,妻子生的是儿子。刘家并不缺儿子,让济阳令意外的是,孩子产房里,溢满赤光,如同白昼。
  
  于是,刘钦马上找了个卜者占了一卦。占卜的人告诉他,这是吉兆,孩子将来贵不可言。让人称奇的还有,那年的稻禾长势特别好,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刘钦犹如神灵附体,灵感冒现,当是时就给孩子娶了个名,叫刘秀。
  
  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襄樊枣阳),高祖刘邦九世孙。当年,孝景帝刘启封刘发为长沙王,生出刘买,封为舂陵侯。岁月如江河,长流不息;然而刘发这子孙后裔封侯后,地盘越坐越小。最后,连个小侯也没得做了。王莽当皇帝后,撤除封国。
  
  刘家命运,用鲁迅笔下九斤太太一名话:一代不如一代了。刘买有个幼子,名唤刘外,时为郁林郡长;这个刘外,就是刘秀的曾祖父。从曾祖父开始,刘秀家族官衔也是一代不如一代。祖父刘回这代,只当了个民兵司令,到了父亲刘钦时,只当了一个县令。而到了刘秀这一代,刘家所有光环,就像天空的一片残云,彻底被狂风卷走了。
  
  武帝行过宫里那曾经的满室赤光,并没给刘钦带来好运。刘秀九岁时,刘钦就蹬腿上天了。苦难像魔鬼一样,扼住了刘秀的咽侯。为了生存,他只得搬家,和兄妹一道,寄落在叔父刘良篱下。
  
  在星术家眼里,古今以来,凡举大事,成伟世功业者,当属非凡之人。而非凡之人,上天必赐于一幅非凡长相。长大后的刘秀,长相越让人生发称奇。大口,隆准,日角,美须眉,身高七尺三寸,基本上是当年高祖刘邦的克隆版。
  
  杜甫有诗为证,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在星术家那里,男儿嘴大吃四方,嘴大好;隆准,就是高鼻子,鼻子主财,耐看。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嘴大鼻高的人多着去,但长日角的就少了。日角,就是额角骨隆起,相术家说,那是帝王之相。
  
  按相术大师的眼光,刘秀那幅长相,不仅帅,而且够男人味。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帅不能当饭吃,所谓嘴大吃四方,吃的也尽是粗食淡饭。苦难是机器,它可以粉碎你,也可以造就你。寄人篱下的刘秀,苦难教他学会了隐忍,畏事。他的职业是个小农民,日升而做,日落而息,无怨无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