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那时汉朝

_70 月望东山(当代)
  
  最后,王嘉还加上一条,这样说道:当年,汉成帝刘骜想封他的宠男淳于长为侯爵时,就是这么干的。
  
  刘欣一看,差点没晕菜。娘的,他以为自己很高明,没想到王嘉还有这一手。当初他只是将宋弘名字删除,换上董贤名字,如今说要公布董贤曾经告密的奏书,去哪里要去?想造假都来不及了。
  
  刘欣仿佛吞了一肚子苦水,却没地方倒出。但他又拿不出奏书,怎么办?当然是难办。王嘉没给面子,人家还有理有据,他就只好忍了。
  
  五个月后,董贤封侯的事,还是没有眉目。董贤不急,刘欣先急了。娘的,他可是皇帝,想给董贤封个侯,怎的就这样难,实在太没道理了。一想到这,刘欣就火了。
  
  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刘欣再也按耐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了一道诏书。语气很强硬,内容大约如下:“东平王企图造反,汉朝众卿都没人觉察,幸亏有了孙宠,息夫躬及董贤等人告密,要不然,等到事情惹大了,还怎么收拾。冲着这点,我就应该封他们为侯。董贤为高安侯,孙宠为方阳侯,息夫躬为宜陵侯。”
  
  刘欣封完后,仿佛出了一口恶气,心里极爽地看着王嘉有什么反应。但是他等了半天,王嘉没有半点反应。王嘉是不是怕了呢?如果是怕了,说明你识抬举。一想到这,刘欣莫名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和快乐。
  
  刘欣高兴得太早了。王嘉没有出手,不等于他怕了。沉默不代表消沉,更不代表畏惧。恰恰相反,王嘉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最佳时机,对刘欣发出了反攻的信号。
   三、高尚者的墓志铭
  
  公元前2年,春天,正月一日。那天,长安的天上发生了一件异象,那就是日食。日食是什么,咱就不用说了,那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两千年前,那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事。
  
  于是,丞相王嘉趁机上书。按古人理解,如天下发生地震,旱涝,日食等,都要归咎于人祸。所以,王嘉要上书陈述的,就是避免人祸。而在王嘉的眼里,所谓人祸,就是刘欣太宠幸董贤。
  
  王嘉在奏书里是这样说的,在汉朝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宠人,宠到刘欣这般没有节制的地步。想当年,刘骜也宠淳于长和张放。可是刘骜还是有度的,该杀的杀了,该流放的流放了,一点也不含糊。然而董贤呢?皇帝拥有的,他基本拥有;他拥有的,我们基本没有,皇帝也不一定有。可谓打破规矩,前无古人。
  
  最后,王嘉还引经据典地总结道:“以前汉文帝宠幸邓通的时候,也是做得太过了,结果是邓通并非没有保存自己,还丢了小命。所以,臣请陛下三思,为了董贤能长久享受富贵,更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节制点好。”
  
  刘欣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了牙齿咯咯作响,一股寒冷的杀气,自心里而生。
  
  刘欣决定修理王嘉。不给王嘉来点颜色瞧瞧,他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想当初,刘欣老师师丹上奏,力抗傅太后尊号一事,刘欣都毫不犹豫地把老师赶出长安。相对师丹来说,王嘉又算什么老几呢?
  
  认真想想,要说刘欣不恨王嘉,那是没道理的。天有日食,王嘉应该就事说事,就算批评皇帝,也应该含蓄委婉。但是他竟然上纲上线,把什么事都推到皇帝宠董贤的事上,这是没道理的嘛。
  
  为了证明王嘉是理取闹,刘欣决定召回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前丞相孔光。于是,刘欣就在未央宫公车门前,约见孔光,咨询日食之事。
  
  孔光自上次反对傅太后尊号,而被逼退出江湖以后,就很少露面了。然而,经过那次逼退事件后,他变得滑头多了。以前,孔光还是有点骨气的,尽管他没有和皇帝玩到底的精神,但是他看皇帝不爽,还是敢说两句的。
  
  但是,他现在已顿然醒悟到,敢说是不顶个屁的。过去的江湖,这是刘欣的江湖,现在的江湖,还是刘欣的江湖。要想在江湖上混口饭,还得听刘欣的。
  
  于是乎,当刘欣咨询他关于日食的事,他绕着很多弯子,替刘欣开脱。最后,他是这样总结的: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 承顺天戒,敬畏变异,勤心虚已。就算天大的日食,又算什么呀,陛下不必多虑。
  
  前后对比,明显孔光说的才是人话。刘欣听完,高兴极了,当即赐孔光一捆帛,封为光禄大夫,兼给事中,享受中两千石待遇,地位仅次于丞相。
  
  孔光把刘欣屁股舔干净了,然而还有董贤怎么办。按现在这个局面,全汉朝中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边倒反董贤的。所以,要在诺大的汉朝中央,如果能找出一个主动替董贤擦屁股的人,那简直就是奇迹了。
  
  但是,董贤屁股还是脏的,必须得擦。怎么擦,刘欣这样告诉他,你先自己擦,后面不干净的部分,我再替你处理。于是,董贤就只好自己站出来说话了。
  
  他说,天上日食,不是因为我的缘故,这肯定是他们俩造成的。他们俩是谁?一个是傅家外戚傅晏,一个是息夫躬。
  
  怎么搞的,董贤能够封侯,傅晏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的。怎么才一转身,董贤就要把他当枪靶打呢。其实,等你了解事情真相,就能明白,董贤就这事做得很厚道,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知道,当年刘骜宠淳于长的时候,最为着急的人是王莽。王莽为啥着急,还主要是怕淳于长抢食。在王氏外戚二代中,数淳于长和王莽最为优秀,而淳于长是刘骜玩友,关系最铁,王莽就怕大司马职位,会落下淳于长手里。所以,王莽才不顾一切,将淳于长搞掉。
  
  历史真有惊人的相似。这些年来,经过傅太后及刘欣的不懈努力,傅氏和丁氏外戚,终于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傅氏外戚中,傅喜被傅太后拉入黑名单了,唯有信得过的人,是傅晏。
  
  傅晏以为,只要有傅老太婆支持,终有一天他会将大司马职位拿下的。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半路突然杀出个董贤,把傅丁两家外戚无限风光全抢去了。
  
  种种迹象表现,刘欣已经移情别恋,倾情专注董贤,并且心甘情愿的将董贤家人及他的外家提拔当官。照这样趋势发展,汉朝将会有第三支势力崛起,那就是以董贤为首的董势力。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傅晏又看出,刘欣每做一件事,都是为董贤造势着想。董贤封侯之后,将来肯定还有大的动作。这大动作是什么呢,肯定就是将董贤推上大司马位置。
  
  汉朝就像一碗肉汤,两支外戚力量在那里争抢,已经够呛了。如果再来一个强人抢吃,那傅外氏戚别说抢肉,恐怕连骨头汤都没得喝了。
  
  时势危急,逼得傅晏只好先动手为强,他必须在董贤抢肉之前,把他该得到的全占为已有。但是,该怎么迅速将大司马拿到手呢,必须有借口。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可以忽悠的机会。
  
  我们知道,自从王昭君出塞和亲后,匈奴和汉朝就像一家人,再也不动手干过架。一晃多年过去,匈奴对汉朝仍然那么客气,每年春天都是以蕃属身份到长安朝见皇帝。但是,就在这年,即公元前3年,匈奴十八任单于,突然派人来说,他病了,今年恐怕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了,请皇帝批准。
  
  什么事可以商量,唯有生病这事不好商量,刘欣允许匈奴单于明年再来。没想到,这么一件小小的事,很为平常,但是又被一个天才人的认为,匈奴此举,实是很不寻常。
  
  说匈奴动作不正常的人,是息夫躬。息夫躬天生一个好鼻子,好像闻风就能断雨。正因为有如此神嗅功,他嗅到了东平王在王宫拜巨石,其实就是想搞不可告人的阴谋。这次,他说匈奴动作不正常,可能会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于是,息夫躬就上书说道:“本来匈奴单于说好要来长安的,突然说不来了,我怀疑其中有诈。此时,我们的卫星国乌孙国正当贫弱,而乌孙有一叛将,正在外勾结匈奴。所以,我怀疑匈奴想趁机,消灭乌孙,进军西域。如果这样,那汉朝就受损失了。”
  
  最后,息夫躬引用孙子兵法一句话,总结性地说道:“上兵代谋,其次伐交。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刘欣认为息夫躬说得有理,立即召集众卿开会。就在会议上,有个人强烈反对出兵。反对的人,是左将军公孙禄。他态度都很坚决,并且这样说道,我以生命保证,匈奴不会有诈。我还要负责任地说,到我死时,匈奴都不会进攻汉朝。
  
  刘欣不听公孙禄的话,干脆解散会议,独自召见息夫躬。这下好了,息夫躬可以放开手脚忽悠了。他这样告诉刘欣:“恐怕情况不像左将军说的那么乐意,所以我建议,陛下应该派高级将领巡查边塞,重修军备,建立威严,震慑四邦。”
  
  息夫躬简直要说到刘欣心里去了。王昭君出塞的时候,是公元前33年,一晃眼三十年就过去了。这三十年来,汉朝都没打过一次仗,军备武器都快要发霉了。为了汉朝威望,更为了皇帝威严,为什么我刘欣搞一次军演呢?
  
  于是,刘欣就召丞相王嘉来,商量要不要搞个军演。但是,王嘉一点也不客气地反对道:“匈奴单于或许就是真的病了,一时来不了长安。所以别一听风就是雨,有些人呀,不务正业,专拍马屁,搅乱视听,劝陛下不要被他们迷惑了。”
  
  这翻鬼话,刘欣实在听不进去了。一切按息夫躬说的去做。就在公元前2年,正月一日,刘欣下诏,封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兼卫将军,封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兼骠骑将军。
  
  终于看出门道来了吧。息夫躬跟傅晏是一伙的,他所做一切,不过是替傅晏先在董贤之前,将大司马抢到手。尽管刘欣连封了两个大司马,但丁明也是自己人。只要大司马在手,董贤还有什么好抢的呢?
  
  傅晏实在高兴过头了。所谓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傅晏没想到,就在刘欣才封他为大司马的这天,他正准备动身去边境搞军演,天上就突然发生了日食。紧接着,王嘉就上书,说日食完全是因为皇帝太宠幸董贤。
  
  更没想到,董贤反咬傅晏,说日食不是因为他,完全是因为傅晏和息夫躬,阴谋挑起发动对匈奴战争引起的。
  
  完了,傅晏纵有一千张嘴都说不清了。
  
  刘欣对董贤说过,只要你把屁股前面的擦了,后面的让他来处理。果然,正月十一日,刘欣罢免傅晏,把大司马及卫将军印信和绶带,通通收回,并且把他赶出长安城,回他的封国去了。
   正月日食引发的不良事件,还在继续。正月十七,长安城传出一个天大的消息——傅老太婆死了。王氏外戚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还是让她先走一步了。
  
  然而马上的,王政君太后就发现,傅太后太狠了,竟然死了也还要跟她争地盘。
  
  我们知道,王太后是汉元帝刘奭的正妻,理所当然的,享受将来与刘奭合葬一起,同眠地下的,也就只有王太后。然而,傅太老婆先抢一步,竟然被移到渭陵,与刘奭葬到一块了。
  
  在中国古代,活人的事重要,死人的事更重要。皇帝太后都是活着的时候,就要准备死地葬地了。然而人,傅老太婆把王太后好好一块地盘抢了,那将来王太后死了该埋哪里?这个问题,估计只有鬼知道了。
  
  更让王太后目瞪口呆的还在后面,傅太婆死后,刘欣给他定了一个名分——孝元傅皇后。王太后当了多年皇后,又当了多年太后,他还没死,人家竟然还把她曾经的皇后正位也抢了。
  
  说得不好听,人家简直都要欺负到头顶上来了。
  
  但是,那又怎么办?那好吧,比短命比不过你,那就比长命吧。看看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于是,王太后就先忍着,她倒要看看,刘欣到底还想整出什么花样。
  
  王太后真没看错人,刘欣的花样还真不少。接下来,他假借傅太后的名义,造了一封遗诏。刘欣很实在,傅太后死后,他主动替她老人家办了那么多事,现在,他当然想借傅太后的名义,替他也办件好事。
  
  刘欣就像被套上了魔咒,千头万绪,想的都是董贤。这次,他就是想替董贤争取多封两千采邑。为了遮人耳目,他还故意加了傅晏等三人的名字。
  
  写完诏书,他就派人转交给王太后,然后让王太后转交丞相和御史大夫,请他们允许批准给董贤等人增加采邑的决定。
  
  丞相王嘉一看,就笑了。亏他还想得出来,傅晏刚刚被他借口赶走,又给人家长封邑,安的啥心,没人能看出来?王嘉看完诏书,两话不说,就将诏书封好,派人退了回去。
  
  王嘉意志很坚决,什么话都好商量,唯有给董贤那伪娘长工资加采邑,没得商量余地。
  
  古往今来,凡是有男人气的,都瞧不起吃软饭的。其实,在汉朝,男人逢场作戏,吃软饭也不是不可以的,问题是有个度。如果吃的软饭上升到危及国家安全地步,就难怪人神共愤了。
  
  在王嘉看来,董贤就是这么一个杂种。一步步,一次次地将刘欣套牢,然后刘欣还心甘情愿地,用虚弱的身体,替他扛起一个权力的明天。董贤每前进一步,何止踩的是皇帝的背,在皇帝的底下,还垫着千万汉朝人的生命。
  
  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男人的脾性出发,王嘉都必须将董贤讨伐到底。所以,他将诏书封还以后,又亲自写了一封长篇奏书,将董贤从头到尾批了一顿。
  
  奏书太长,我就只能罗列王嘉的基本观点:高安侯董贤,不过是凭着媚功取宠的伪娘,陛下为了填满他无尽的欲望,竟然狮子大开口,将大量财富赠送给他,可谓前无古人,您不心痛,汉朝人民都替您心痛,这是其一;董贤第一次封为关内侯,紧接着就封高安侯,按理应该满足了,现在突然又想增加采邑,实在没什么道理。这是其二。
  
  最重要的还在后面:陛下,您现在身体很不好,您还是多关心自己,少关心董贤。而且你大把大把替董贤烧钱的时候,也要想想当年汉高祖老人家创业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最后,王嘉还总结道:将陛下诏书退回,违反皇帝旨意,我应该自我弹劾,立马下台。但是呢,我怕弹劾书一上,天下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时陛下您的脸往哪搁呀。所以,为了董贤,为了陛下,我还是没有自我弹劾,您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刘欣一看王嘉这奏书,晕死还是轻的,他就差没崩溃了。娘的,反了皇帝,竟然还那么振振有词。好你个王嘉,我不收拾人你,决不姓刘。
  
  在刘欣看来,王嘉这种丞相,可谓死猪不怕水烫,仅给他颜色瞧,那是永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动真格,给他亮刀子。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个借口,一个可以置王嘉于死地的理由。
   准确地说,是王嘉一不小心露出一只马脚,被刘欣抓到了。写奏上奏,向来是王嘉的特长,但是他这次彻底栽了,竟然是因为他的一封奏书。
  
  这事件说来话长,涉及到前面的东平王刘云案件。当初,东平王刘云被息夫躬等人告发后,由廷尉梁相负责审理。但是,廷尉梁相认为,他处理的东平王案件,可能是一起冤狱,所以就故意拖拉,不按时间审理。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刘欣当皇帝,他是不称职的。但是,他这个少年老成的家伙,搞阴谋诡计,转嫁政治危机,还是十分拿手的。他早就看出来了,东平王这种案子,很容易就结案的,廷尉梁相故意拖拉,肯定是别有用意。
  
  按汉朝法律,春天是不能用刑的。所以,所有刑事案件,必须在春天到来之前,通通结案,以免夜长梦多。不然,拖到来年春天,本来是重犯,还可能被赦免。而梁相一拖再拖,眼看冬天就要结束了,还没有结案,所以刘欣一下子就看出猫腻来了。
  
  这还是次要的。还有,当时刘欣身体一直不好。梁相可能认为,只要再拖一拖,刘欣可能就架不住,一脚崩了。只要一崩,东平王刘云的事,就好翻案了。
  
  刘欣是坚决不能给刘云翻案的。于是,他就对廷尉梁相有意见了,啥也不说,就将梁相免职,直接贬为平民。接着,在春天到来之前,刘欣也顺便给东平王刘云定了罪,贬为平民。
  
  廷尉梁相出事,丞相王嘉是领导,他也是负一定责任的。于是,王嘉就上书,自我弹劾,以示自我批评。事情还未结束,数月后,刘欣又将梁相赦免。这时,王嘉就紧着上书。
  
  王嘉上书,主要是替属下梁相说话。他对刘欣说,梁相那么有才,只是赦免,没有起用,我都替您感到可惜了。
  
  刘欣早想把王嘉砍了,这次他自己就撞上刀口上来了,怪不得他了。于是乎,杀机腾腾的刘欣,把王嘉叫到面前,然后当着尚书等人的面,大声训道:“梁相奸诈,众人目睹,你之前也自我弹劾,做过自我批评的。转眼几个月,你又替他说话,前后不一致,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王嘉一听,傻了,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知道说错话了。于是,他连忙脱下丞相帽,向刘欣道歉,请求宽恕。
  
  刘欣得意地冷笑。之前你搞得我都差点抓狂了,你还不放手。现在好不容易捏住你的软肋,就想我饶你,哪有那么好的事。
  
  紧接着,刘欣派人将王嘉替梁相说话一事立案,交给百官讨论。这时,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要踩王嘉了。
  
  王嘉怎么也没想到,踩他的人,是他向来极度欣赏和推荐的人。这个人,就是前任丞相孔光,刚被刘欣重新起用的光禄大夫——孔光。
  
  孔光言简意赅,直接指控王嘉道:“丞相王嘉,忽悠皇帝,大逆不道,应该请他立即到廷尉诏狱报到。”
  
  孔光一唱,刘欣紧跟一和,批准逮捕王嘉。
  
  还是孔光看得准,汉朝的江湖,是皇帝刘欣的江湖。皇帝想让你死,你绝对活不了。如果皇帝下诏,派人持节逮捕某高官,不用等结案,基本上可以说是死定了。所以,每当有高官获罪,皇帝派人持节来拿人,他们往往先持节使者一步,自杀身亡。
  
  自杀多好,免得下狱被拷好。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爽快一点。这个道理,丞相府人人皆知。所以,当他们闻知皇帝派人持节到丞相府门口了,立即准备毒药,流着眼泪送到王嘉面前,请他自我了断,免得下狱受皮肉之苦。
  
  但是,王嘉却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之举——拒绝自杀。
  
  他是这样说的:“我身为汉朝三公之一,为什么要学弱小女子自杀,要死要死得光明磊落,血溅街市,义不容辞。”
  
  王嘉说完,穿上官服,气势昂扬地走出丞相府,接见皇帝使者。然后,坐上小车,又脱掉官帽,扬头前往廷尉诏狱。
  
  老实说,王嘉这个壮举,超出刘欣所想。刘欣以为,王嘉会像曾经自杀过的高官一样,识相自杀。王嘉没有自杀,摆明就是要将死猪不怕水烫进行到底,公开跟皇帝撕破脸皮。
  
  一想到这,刘欣突然感到一阵寒意。说白点,他是害怕了。
  
  他不是害怕王嘉跟他翻脸扯皮,而是王嘉一旦入狱,有可能抖出他和董贤之间的丑闻。那样的话,问题就严重了。一想到这,刘欣又怕又怒。他没别的法子了,王嘉必须死。他不死,他和董贤都会活得很难看。
  
  在汉朝规矩,每审一个出事的高官,一般都是由五位部长级高官组织合议法庭。但是,此次审理王嘉,除了五位部长级高官,刘欣加派武官,联合审案。
  
  刘欣此举,其实就是防止意外,打断别人对王嘉营救的念头。刘欣这招,不可谓不狠,没见一个人多此一举上奏,更没人主动出来替王嘉说句人话。于是乎,案件很顺利地进入案判程序。
  
  然而,王嘉死不认罪。他说:“梁相无罪,我也无罪。”
  
  公审员问:“你说你无罪,之前为什么还要自我弹劾?”
  
  王嘉一声长叹,接着说道:“我有幸成为国家丞相,却没能力推荐贤明之人,扼制奸佞小人,失败啊。”
  
  公审员问:“谁贤明?谁小人?”
  
  王嘉接着说:“像孔光和何武等人,是国家难得贤明之才,我要死了,都没法推荐他们;像董贤父子,盘吞国家资源,我却措手不力,悲哀啊。如果说我有罪,冲着以上两事,我承认我有罪,我应该死,我死无所恨。”
  
  从此,王嘉宣布绝食。二十天后,大口吐血,气绝身亡。或许他在地下还没看出来,那个向来备受他看重的孔光,竟然是还倒插他一刀的小人。
   第六十八章 变局
  
  一、最后的疯狂
  
  生活是幽默的,政治也是幽默的,但都是黑幽默。刘欣以为,王嘉终究会认罪,最后罪是认了,却是另外一码事。王嘉生前,没搞掉董贤,的确失职;但是他说没将孔光推荐上来,也是该死,这就有点搞人了。
  
  或许王嘉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孔光背后那一刀,他都不会死得那么快。话说回来,王嘉说得也没错,孔光的确是当代一代贤才。无论是搞学术,还是背后搞人,都是有一手的,这样的人不提拔上来,的确就太屈了。
  
  刘欣将计就计,替王嘉完成了一个遗愿,把一代贤才的孔光提拔上来。于是,他将王嘉搭档,御史大夫贾延打发走人,然后提孔光为御史大夫。
  
  七月九日,刘欣封孔光当丞相,同时恢复孔光博山侯爵位。浮生若梦,孔光在梦里失去了所有,梦一醒来,失去的又全都回来了。但是,在这场梦幻般的游戏里,他得到了历练,生存意识就像盘石一般,在他的内心深处越来越稳固。
  
  要生存,就得听话。这个道理,刘欣相信孔光会懂。孔光更应该知道,像刘欣这种政治高手,从来就做过亏本生意。他给你一升米,你至少得付出一升的力气,替他办事。
  
  的确没错,刘欣重新召回孔光,就是让他配合皇帝,做好事情。刘欣想要孔光配合什么?当然还是董贤的事。
  
  在汉朝佞幸排行榜里,如果将刘欣这老相好董贤,跟当年刘骜的玩友淳于长比较政治才华的话,老实说,董贤跟淳于长还真不是一个档次的。再往上和大巫石显比,董贤连小巫都算不上。
  
  可见,有时候漂亮是可以当饭吃的,但不能当枪使。如果能当枪使了,多数也会沦为炮灰。
  
  刘欣绝顶聪明,他知道董贤不是玩政治的料,但是爱情已经冲晕了他的头脑。他就只有一个想法,在他生前,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董贤打造成汉朝历史上,最耀眼的政治星星。
  
  在此之前,王嘉已经严重阻碍他打造董贤的进程了,他必须将失去的时间追回来,要不然,董贤能等,可是他自己的身体都等不及了。
  
  而董贤要畅通无阻地冲上权力顶峰,刘欣就必须替他扫清所有障碍。于是刘欣发现,除掉王嘉,只是搬掉一块碍路的大石,还有一些小石块,必须让他亲手来丢掉。
  
  曾记否,之前刘欣封了两个大司马,一个是傅家外戚傅晏,另外一个是丁氏外戚丁明。傅晏已经被打发走人了,丁明还占着大司马位。这个位置,刘欣想腾出来,将来留给董贤的。于是乎,他就想着什么法子,准备把大司马丁明拿掉了。
  
  刘欣要找一个人的碴,那是没什么技术难题的。很快的,他听说丁明很不满他处理王嘉一案。既然不满,他就请你走人。九月十九日,刘欣下诏,将丁明免职,把他赶出长安,回自己封国去。
  
  大司马职位,终于空出来了。万事俱备,只欠一道诏书。十二月六日,刘欣下诏,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兼司隶(首都卫戍司令)。
  
  这年,董贤才二十二岁。很快的,以董贤为代表的汉朝第三支力量,迅速崛起。托刘欣的福,董力量已经超越王氏外戚,甚至傅丁外戚,成了汉朝最强势的一支力量。
  
  在我们这个年代,二十二岁很多人都还没大学毕业。然而,董贤却一步登天,成了汉朝历史上,跻身三公之一的最年轻的人。神话,只要用心创造,一切皆有可能。我想,这应该是刘欣最得意的,想向世人宣传的一句话。
  
  但是,刘欣却忘了一句古老的遗训:忽得暴名,必为不祥。他貌似替董贤铺了一条通往天堂之路。事实证明,那是一条华丽的,直通地狱之门的大道。
  
  果然,一年后。即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刘欣油尽灯灭,崩于未央宫。这时,董贤的厄运,突如天降而来了。
   王太后第一个得到刘欣崩的消息,当即赶到未央宫。王太后是个老江湖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收取皇帝印信,然后就在东厢召唤董贤。
  
  王太后问董贤,皇帝崩了,大司马您准备怎么给他治丧?董贤像被雷劈了般,看着王太后吓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董贤总算看清楚了,他就像一个不习水性的人,刘欣却驾着船,把他拖到汪洋大海之中,现在船毁了,他就只有干瞪眼睛,任凭被海水淹没。
  
  他面临的是一片权力的汪洋,阻恶的海水,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王太后一看董贤这架式,心里不禁冷笑。董贤就像一只火鸡,中看中不用,仿佛随时都能给他脱毛,然后放到火上烧烤。
  
  这时,董贤仿佛觉察到什么。他扑的跪倒在地,脱去官帽,流着眼泪,一个劲地嗑头。
  
  王太后不由叹息一声。她不过试探性地询问一下,董贤就吓成一滩泥水了。这时,王太后又试探地说道:“新都侯王莽,曾经当过大司马,先帝刘骜的丧事,都是他办理的。他十分熟悉这方面的业务,要不我喊他来指导你工作?”
  
  董贤像抓到一根救命草,嗑头谢太后。董贤太嫩了。事实上,他已经中套了。
  
  此时,王莽就在长安城。他不是偷跑回来的,是之前刘欣把他召回来的。他就像一只千年老蛇,静静地呆在自己的洞穴门口,伸着长长的舌信,窥视着外部世界的一举一动。终于,他等来了这一天。
  
  王太后立即把王莽召来,然后下诏公告天下:所有用来征调武装部队的印信符节;文武百官所有的报告,中黄门,期门等,统归王莽掌管。
  
  这下子,董贤再傻也看出来了,王莽不是王太后请来指导他治丧的,而是牵来了一只猛虎,准备要把他生吞活剥的。
  
  果然,王莽一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派宫廷秘书,弹劾董贤。弹劾辞很滑稽:“皇上生病卧床时,董贤没有亲自侍奉给皇帝喂过一口药。”
  
  刘欣是爱董贤的,爱得发疯,胜过了热爱自己的生命。照这样推理,刘欣不让董贤做那些喂药的低下工作,似乎也可以理解。不过,喂或不喂,似乎都不怎么重要,却被王莽小题大做。看来,董贤想不死,鬼神都不信了。
  
  宫廷秘书弹劾董贤后,王莽就禁止董贤入皇宫司马门。董贤一看,六神无主,不让进司马门,那他这个大司马去哪?突然间,他好像明白了,有一个地方,他还是可以去的。
  
  于是,董贤又脱下官帽,赤着双脚,直奔未央官。然后,他就在未央宫外,跪下嗑头。原来,董贤知道自己那昙花一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他必须以此方式谢罪,看是否可以苟活于世。
  
  羊在狼圈,又加猛虎侯门,能逃得掉吗?
  
  六月二十七日,王莽派谒者拿着王太后的诏书,到宫外向董贤宣布:“董贤年少无知,没有资格担任大司马。”念完,谒者就将董贤的印信,绶带,全部收回。然后,免职,打发回家。
  
  董贤在劫难逃。
  
  当晚,董贤夫妻一齐自杀,董家乱成一团。曾经牛逼冲天的董贤势力,现在就像装在大笼子里的鸡,都不知道下一个被拉出去杀的会是谁。不过,乱了一夜,董家还是不敢声张,连夜将董贤拉出去埋了。
  
  第二天,王莽的人就来了。来人回去告诉王莽,说董贤自杀了。王莽哦了一声,果断吩咐道:“不管董贤是真死还是诈死,都必须开棺验尸。”
  
  王莽的人立即就去挖墓,把董贤的棺材抬回监狱,开棺验尸。最后,验尸官确认,躺在棺材里的人,就是汉朝媚功第一的伪娘董贤。
  
  王莽终于歇了一口气。
   二、王莽,可怕的莽蛇
  
  我们知道,王莽之前被赶出长安城,主要是跟傅太婆过不去,然后傅太婆示意丞相朱博弹劾他。按傅太婆的意思,是要将王莽废为庶人的。只要为庶人,差不多就是半个废人了,但是刘欣压住了,保留他的爵侯待遇,回了新都封国。
  
  王莽在封国,一呆就是三年。呆在封国的时候,他就是一条修练成精的莽蛇,不放弃,不抛弃,不悲观,更不会自甘堕落。所以那三年,他一直都在养精蓄锐,他坚信,将来有一天,他会再回到长安城的。
  
  王莽有个特长,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圈子里最优秀的道德模范。这种道德称号,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严格的自律精神玩出来的。有一次,王莽中子王获杀了家奴,王莽毫不含糊,当即抓住王获,命令他自杀。
  
  王莽责子自杀一事传出后,马上就有很多人站出来替他说话了。奏书像雪花一般,纷纷飞入长安,落到刘欣案头。刘欣招架不住,太多人莽歌功颂德了。于是乎,诡异日食事件发生后,他将孔光召回来,干脆也将王莽召回来了。
  
  长安就像一座茂密的权力森林,这里恰好是权力动物的天然乐园。王莽回到了长安,就像猛虎回到了山,莽蛇盘上了大树,长安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灵敏嗅觉之中。
  
  搞死了董贤,王莽下一步就是,夺回本来就属于他的大司马。王太后先下了一道诏书,建议众卿提交大司马人选。诏书才下,满朝上下,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王莽。
  
  王莽当过大司马,以大无畏精神,和傅老太婆交过手,还有他天生具有的优秀的道德自律作风,令汉朝人无不对他作崇拜状。况且,大司马职位,自设置以来,就是外戚专有。王莽身为王太后外戚,如果他不当大司马,谁敢出来说他能当?
  
  于是,从丞相孔光,一直到基层干部,几乎全部同意提推荐王莽为大司马。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还是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有两个人发表了不同意见。
  
  那两个人,一个是前将军何武,一个是左将军光孙禄。王嘉死前,就曾说没法将一代贤才孔光和何武推存上去,死不瞑目。事实上,在刘欣看来,王嘉说孔光是一代贤才,那是很靠谱的。如果说何武是一代贤明,那他就不敢苟同了。
  
  何武很早就当上御史大夫,但是刘欣当上皇帝后,就把他赶走了。为什么要赶他,不是因为他不听话,而是因为他能力太次,才华平庸。不过,冲着王嘉临死前那句话,他决定将何武也召回来。
  
  于是,刘欣就拜孔光当了丞相,让何武又当上了御史大夫。但是没过多久,刘欣又将何武免职了,重新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前将军。
  
  前将军何武,和后将军公孙禄,俩人是官场兄弟。他们俩在呼声压倒一片的形势下,反对王莽任大司马,似乎就是拿鸡蛋砸石头。说他们是鸡蛋白砸,基本没错,然而有一点是必须说明的,何武并非无理取闹,自讨苦吃的。
  
  何武和公孙禄是这样看的,纵观汉朝政治,皇权一旦弱势的时候,外戚就会掌权。当年,刘盈年少无知,被老母吕雉持劫,扶持了汉朝历史上第一支强悍的外戚力量。在汉朝外戚力量的发展史上,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吕氏之后,多年之以又出现了以霍光为代表的霍氏外戚,恐怕下一个把持汉朝政权的,将是以王莽为代表的王氏力量。
  
  因为皇权弱势,与皇帝年龄有关。幼主之下,必有悍母,有其悍母,其外戚必起。何况,目前刘欣初崩,新皇帝还没选定,一旦王莽上位,只会先入为主,填补权力真空。那接下来,皇帝即使登基,也会沦落为傀儡。
  
  所以,国难当前,为了社稷利益,何武和公孙禄决定,就算当一回鸡蛋,也要砸出汉朝大臣的节气。俩人想好,就向上提交推荐名单。他们推荐人选很搞笑,但却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何武推荐了公孙禄当大司马,公孙禄则推荐了何武来当大司马。
  
  王太后一看,哭笑不得。但是,老太婆也没说啥。六月二十八日,王太后下诏,正式任命王莽为大司马。
  
  王者归来,舍我其谁。王莽是王者吗?很快的,王太后就发现,这个传说中的王莽,已非过去式王莽,展现在她现前的,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出刀必要见血的权术家。
  
  王莽站稳脚跟,就开始清算了。他第一个目标,就是瞄准了赵飞燕。在他看来,赵飞燕有三宗罪,沾满了鲜血,必须以血偿还。
  
  赵飞燕曾经以青春无敌的肉体,与妹妹赵合德一道,劫持了皇帝刘骜。这是罪一;赵飞燕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死活,制造了后宫一系列的杀婴案件,以至让刘骜断子绝孙。这是罪二;赵飞燕被傅老太婆收买,支持尊号行动,置国家纲纪不顾。这是罪三。
  
  于是,王莽用王太后名义下诏,把赵飞燕赶出皇宫,迁到北宫居住。一个月后,再贬赵飞燕为平民,送去替刘骜守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舞蹈家,被后人喻为害人的大妖精,终于扛不住,自杀了结。
  
  王莽第二个目标,就是打击傅丁两姓外戚。傅老太婆生前,拼死拼活赚来的,全部被索回。王莽撤掉傅老太婆太皇太后称号,改为原来的定陶共王母;同时撤销刘欣老妈丁姬的帝太后,改为丁姬。接着,王莽又将傅丁两姓外戚,一律免职流放。但是,有一个人却得到了赦免。
  
  这个人,就是傅喜。
   王太后认为,傅喜很厚道,在傅老太婆得势如日中天之时,傅喜仍然以正义之身,反对傅老太婆乱来,捍卫儒家道德准则。于是,王太后特别下诏,将傅喜从封国召回,位居“特进”。
  
  特进,就是侯补大司马的意思。如果有一天王莽下了,下一任大司马就是傅喜的了。应该说,王太后也很厚道。但是,傅喜却不领情,辞退了王太后的厚意。
  
  傅喜不为别的,只是政治这锅水太脏了,他不想再玩了。何况,陪他一起玩的人,是王莽。他能玩得过王莽吗?鬼都不信。所以,王太后表面是为傅喜好,其实就是害他。刘欣害董贤,不就是好心才害那么惨的吗?
  
  于是,王太后只好改口,再将傅喜送回封国。傅喜就在封国,有如得世外桃园,终老天年。
  
  王莽第三个要收拾的人,是董势力。自汉朝开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势力,像董家起得这么迅速,败得也那么迅猛。王莽要收拾董家,为的不是权,而是钱。
  
  董贤实在太有钱了。当年,汉文帝刘恒扶持男宠邓通,成了汉朝第一首富。但是,如果邓通在地下闻听刘欣赏赐董贤多少钱,他都马上撞壁自叹不如。
  
  像对待傅丁两姓势力一样,王莽将董家当官的全都免职,流放。然而,就是没收董贤财产卖变,最后清理了一下,竟然值四十三亿之多。富可敌国,那不是传说,更不是吹出来的。如果董贤还活着,拿到西域一抖,三十六国都向流着口水向他俯首称臣。
  
  大事办完了,接着就是打击反对派及潜在对手了。王莽接下来,要打击的人,是何武和公孙禄。在王莽看来,何武本来前途无量的,却吃饱了撑着,跟公孙禄互相推荐对方当大司马。此中作法,也算是汉朝首创怪招。
  
  王莽将俩人全部免职,赶出长安城。何武因为是侯爵,还在块地在外省一,于是乎就回自己封国,了结此生了。
  
  其实,在王莽看来,庸才永远都只是庸才。像何武这等角色,过去对傅太后及刘欣不构成威胁,现在对他仍然构不成伤害。但另外一个人就不一样了,他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必须及时清理出长安城。
  
  这个人,就是红阳侯王立。天下人都知道,王立是个爱钱如命的贪污犯。为了钱,他敢铤而走险,贪污国家财产;为了钱,他能一夜之间,就死对头淳于长撒在他伤口上的痛,忘得一干两净。天知道,为了钱,他接下来还会干出什么好事?
  
  王立本来早就被赶出长安城了。但是后来,刘欣为了照顾王太后的面子,又将他召回长安。尽管刘欣还没来得及给王立,安排新工作就崩了。但是,这个无官无职的人,却是最让王莽害怕的。
  
  原因很简单,王立是王莽的叔叔,王太后的弟弟。在中国这种排资论辈的传统社会里,管你当什么官,长辈大你就是天大的资本,对你指手划脚,料你也不敢怎的。
  
  王莽怕的就是王立闲着,有事没事,对他指手划脚。如果王太后不在了,倒也没啥。但是现在王太后还活得好好的,道德君子王莽跟贪污犯叔叔王立,那是互相看不顺眼的。如果王立硬要跟王莽唱反调,常到王太后耳边吹风,那他就头大了。
  
  还有当年,如果不是因为贪污出事,王立早就是大司马了,怎么轮也轮不到王莽。现在,别看王立无官无职,如果他要开抢王莽大司马一职,那事情就更麻烦了。
  
  所以,为了将来的事业,必须把王立再赶出长安城。以什么名义赶人呢?王莽已经想好了,以道德和正义的名义。
  
  王莽当然没有傻到,自己出面弹劾叔叔,真那样做的话,就是伪君子了。他想了到一个可以代他办事的人,那个人,非孔光非属。
  
  经过这些年的官场磨练,孔光已经修练成精了。甭管是什么领导,凡是他的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他都听话地认真执行。冲着这点,王莽就认为他做事靠谱。于是,王莽把孔光召来,说这样这样……
  
  孔光心领神会,马上就给王太后上奏,弹劾红阳侯王立。弹劾辞还是老调重弹,说:“王立明知道淳于长是个诈骗犯,淳于长稍微贿赂他,就反过来替人家说话,欺负皇帝了。这种人,道德形象已经破坏殆尽,没有资格再留下来当辅佐。所以,我们强烈建议王太后将他遣送回封国。”
  
  王太后一看,两话不说,拒绝了。
  
  王太后拒绝是有道理的。王立收淳于长那点钱,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淳于长都化成土了,汉朝皇帝都换两个了,丞相府就像车水轮流转,也不知换多少丞相了,现在孔光还提这事,摆明就是有人不安好心。
  
  谁不安好心?王太后心里明了,但不明说。如果没猜错的话,他应该就要跳出来了。
  
  果然,王莽就跳出来了。丞相搞不定了,他就只好亲自出面了。王莽这样对王太后说道:“现在的汉朝,雄气不再,风光不复,正是多事之事。而且汉朝连续崩了两位皇帝,都是没有子嗣的。国家现在掌在您太后的手里,如果因私人感情,打击大臣的积极性,万一发生动乱,大臣消极怠工,您老招架得住吗?”
  
  王莽接着又说:“其实,王太后也不必替叔叔王立紧张。我们不过是先让他回封国,将来时机成熟,肯定还会请他回来。”
  
  王太后听出来了,王莽这叫连恐带拉。汉朝内外,几乎掌握王莽一手。王太后又老了,不要说王莽要折腾,只要王莽叫人去外面捣个乱,他称病躺在家里打哈哈,你又能奈何?
  
  王太后心里不由滑过一阵寒意。不是她太老,而是王莽太强。如果她要终老天年,只有屈从于王莽。王太后只好点头,允许将王立赶出长安,再度回自己封国度长假。
  
  到此,长安城的政治环境,终于被王莽清理得差不多了。先休息一下,接下来就准备玩大的了。
   三、登峰造极的权术
  
  忙活半天,王莽和王太后终于想到要立皇帝了。刘骜无子,刘欣过继,现在刘欣崩了,还得再找一个来过继。可是,找谁好呢?
  
  刘骜有两个好兄弟,一个是刘康,一个是刘兴。刘骜生前,特别偏爱刘康。可刘康早死,身为刘康之子的刘欣,被傅太后调教近二十年,相当聪明机灵,后来在竞争接刘骜皇帝位上,将刘兴打败了。
  
  刘兴是个马大哈,没什么心计,当年来长安参加皇帝面试时,和刘骜一起吃饭时,吃相特别难看,刘骜就断定他不能任大事。不久,这位老兄就被刘骜打发回封国,不知啥原因,年纪轻轻就死了。他只留下一个儿子,今年恰好九岁。真是风水轮流转,帝王轮流做,王太后和王莽不约而同想到的人,就是刘兴的儿子刘箕子。
  
  刘箕子,一看就名字就很不吉祥。仔细观察一下,自汉朝立国以来,能够为皇帝的,都是单名。刘病已是个例外,后来想想特别扭,只好改名为刘询。当然,刘箕子这名字,读起来也不顺口,将来也是有改的,但不是现在。
  
  公元前1年,九月一日。这个日子,恰好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开学的日子。王太后和王莽却挑了这么一个日子,立中山王刘箕子为皇帝,然后下诏,由太皇太后王政君老太婆临朝听政,政府具体事务,由王莽负责。
  
  政府工作,本来是由丞相负责的,王太后将它交给了王莽,那丞相干啥呢?丞相当然有事干,但不是自己说了算,想做事还得等王莽下任务。
  
  此时的丞相,还是由孔光担任。准确地说,我们不应该称孔光为丞相了,应改口叫他大司徒。在汉朝第十四位皇帝刘箕子登基之前,汉朝政府将三个核心机构换了新名字。
  
  也就是,丞相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大司马保留。大司徒管政府事务,御史大夫管监察,大司马管军事。三大机构,三权分立,互不隶属。表面如此,其实上还是谁强谁说了算,所以,这三大机构的真正首脑,还是王莽。
  
  政府机构改名后,大司徒第一任领导是孔光,大司空是彭宣。彭宣看不惯王莽专权霸道,交了请辞书,说不玩了。然后就归退江湖,过他的逍遥日子去了。孔光看彭宣走人,想想自己赖在这位上,也不是好事。于是乎,他也交了请辞书,说不想干了,批准我辞职吧。
  
  刚刚走了一个,又一个想走人,什么意思嘛,是不是看不上我呢。王莽一看孔光的辞职书,心里大不高兴,坚决不同意孔光辞职。不过,王莽又想了想,孔光不想干了,也不能把他扣死在大司徒位置上。于是就想,可以让孔光退居二线,干点别的工作。
  
  什么工作,王莽都想好了,迁孔光为太傅,专门负责皇帝刘箕子的辅导教育工作。孔光一看,不好推辞了,只好将就留下。
  
  其实王莽并不知道,此时孔光老师心里苦得很。他知道,数汉朝之大,没人能玩得过王莽。他留下,还要继续被王莽玩。这种欲伸肉体自由不得之心,犹如鸟欲飞出铁笼,一样的痛苦。
  
  那怎么办?在这个乱七八糟的乱臣贼子的时代里,做不得刚直之士,就做一个装聋作哑的人吧。不想演戏,又不能离席而去,那看看别人演戏也不错。孔光只能这样无聊地安慰自己了。
  
  事实上,王莽逼孔光留下,就是让他看自己演戏,必要时还可以请他出来,当个评委打个好分。公元一年,正是西方基督耶稣降临的日子。然而在遥远的东方汉朝,王莽纠结一帮人,正准备粉墨登场唱大戏。
  
  这年春天,正月。王莽叫人秘密去遥远的益州郡(云南省晋宁县东晋城镇),搞回了一只白野鸡和两只黑野鸡。然后向王太后报告,说这些是遥远的越裳部落进贡的吉祥物。王太后就下诏,说,既然是好东西,那就用白野鸡祭祀太庙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