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理学与生活

_2 理查德(美)
一、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知觉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最好的理解知觉的办法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
* 感觉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 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这种表征为观察者外部环境提供了有用的描述。知觉加工提供了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运动、距离和朝向的估计。
* 辨认与识别(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辨认与识别一个物体是什么,叫什么以及如何对它做出最佳反应,要涉及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你的理论、记忆、价值观、信仰以及对客体的态度。
1、近距和远距刺激
  视知觉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来自近距刺激的信息(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来解释或辨认远距刺激(环境中的客体)。
  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distal stimulus ),而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proximal stimulus),靠近观察者。
2、真实、模糊和错觉
(1)模糊性
  模糊性(ambiguity)是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表明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不稳定性是两可图形最重要的特点。
  正常人类知觉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倾向于把环境中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转换成一个清晰的解释,使得你能够自信地采取行动。
(2)错觉
当你的知觉系统欺骗你用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你就在感受错觉(illusion)。
  具有相同的感觉系统生理基础和对环境的类似经验,许多人在相同知觉情形下会有类似的错觉,这不同于幻觉。幻觉是由于异常生理或精神状态而使个体体验到的不能共享的知觉扭曲。
  奥佩尔几何光学错觉。
  错觉证明感觉、知觉组织和辨认在抽象概念上的差别。
  错觉本身表明你的知觉系统并不能完美地完成从近距刺激复原远距刺激的任务。
3、知觉研究的方法
  (1)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赞成经验——或者说后天——在知觉中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对环境的先验知识,观察者提出关于事物存在方式的假设或推论。知觉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特殊的影像推断其所表达的一般客体和事件类别。由于这种过程处于你的意识觉知以外,故赫尔姆霍兹把它称为无意识推理(unconscious inference)。当特殊境况允许对同一种刺激有多重解释,或者当要求做出新的解释而观察者却仍喜好旧的、熟悉的解释时,错觉就会产生。
  赫尔姆霍兹把知觉分解成两个阶段。
* 在第一阶段——分析阶段——感觉器官把物理世界分析成基本的感觉。
* 在第二阶段——整合阶段——你把这些感觉单元整合成对客体和其属性的知觉。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去解释感觉。你的解释事实上是对知觉有根据的猜测。
  (2)格式塔心理学: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
  (3)吉布森生态光学认为可以通过对现时周围环境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知觉,而不用把知觉理解为有机体的结构。生态光学理论(theory of ecological optics)把注意集中在外界刺激的属性而不是你知觉刺激的机制。感知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的探索。知觉系统是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积极的活动的,是生物体内进化而来的。
  没有很必要去假设更高水平的知觉推论系统——知觉是直接的。尽管环境中每个客体视网膜像的大小会随着客体的距离和视角而改变,但这些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系统的,物体反射光的某些属性在各种视角和视距条件下是保持不变的。由于人类在一个稳定性知觉对生存很重要的环境中进化,因而你的视觉系统的作用就是觉察这种稳定性。
二、注意过程
  注意(attention):注意的焦点决定了最能为知觉过程利用的信息的种类。
1、 选择性注意
(1)确定注意的焦点
  目的指向选择(goal directed selection),反映的是你对将要注意的物体做出的选择,是你自己的目标的功能。
  刺激驱动捕获(stimulus-driven capture)发生在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物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时,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的。
(2)不被注意的信息的命运
  布罗本特:心理只有有限的资源去执行全部的加工。这个限制要求注意严格调整从感觉到意识的信息流。注意形成了一个通过认知系统的信息流的瓶颈,把一些信息过滤掉,让另一些信息继续进入。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表明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在获得输入的意义之前。
  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技术:被试戴着耳机听同时呈现的两种录音信息——不同的信息呈现给不同的耳朵。被试被要求仅仅把两种信息中的一种重复给实验者,而把另一耳中的信息都忽略掉,这种程序称为掩蔽注意信息。
  人们总是报告说在一个喧闹的房间里,即使在聊天的时候也能听到有人喊他们的名字。这经常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
  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
2、注意和环境中的客体
  注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帮助你在杂乱的视觉环境中找到特殊的物体。
  寻找由一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比由两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更容易。
  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preattentive processing),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你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前注意加工能熟练地在环境中找到由单一特征定义的客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搜索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即平行搜索。
  而检测特征的组合必须一个接一个,或者序列地,称为序列搜索或指向性搜索(guided search)。 这时你必须单独注意每个客体,确定它是否与两种特征——圆形和红色——的结合相匹配。
  注意和视觉搜索:
> 找到一个有一显著不同特征的客体,你可以用平行搜索。
> 找到一个基于特征组合的客体,你必须使用序列搜索。
> 平行搜索,对于只有少量干扰项和更多干扰项的刺激而言,搜索时间是没有差异的。
> 用序列搜索,干扰项数目的多少会产生差异。
  当两种颜色被组织成部分和整体时,成绩受额外干扰项的影响就会小得多。
三、知觉中的组织过程
  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你有连续的知觉的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过程。个体由于这种知觉组织的结果而经验到的东西被称为知觉的对象。
1、图形、背景和封闭性
  图形(figure)是位于最前部的类似客体的区域,背景(ground)被看成是用来突出图形的幕布。
知觉组织过程专门用于区分出图形和背景,产生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s)在1990年首次被提出。
  封闭性(closure)使你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完整的。具有把刺激知觉成完整的、平衡的和对称的倾向,即使存在空隙、不平衡和不对称时也一样。
2、知觉组织原则
  组织的难题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马克斯?威特海默(1923)研究的。
  接近律(law of proximit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相似律(law of similarit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共同命运原则(law of commom fate)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3、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整合
  世界本身是一种普遍稳定的信息资源。对于外部环境中那些保持稳定的信息没有必要好人记忆,这样你就不必加工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了。
  “不可能”图形引发的错觉,当试图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时候,这些细节并不能够正确地结合在一起。
4、运动知觉
  诱导运动(induced motion):看起来视觉系统有一种强烈的趋势把一个较大的、包围的图形作为一个较小的、被包围的图形的参照框架。
  似动(apparent motion)的最简单的形式称为Φ现象: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5、深度知觉
  对深度的解释依很多赖于很多关于距离的不同信息来源(通常称作深度线索)——包括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
(1)双眼线索和运动线索
  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称为视差(retinal disparity)。
  视觉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两个或两个成像之间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解释为三维世界的深度。
  视轴辐合(convergence):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当物体非常近时,眼睛必须相向转动很多以保证同样的像落在两个中央凹上。
  大脑利用你眼部肌肉的信息来判断深度。然而,眼部肌肉的视轴辐合信息对于深度知觉最多只在10英尺内有效。
  相对运动视差(relative motion parallax),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成像场景中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行驶的汽车看起来比近距离的物体更像是静止的。
(2)图形线索
  包括在图片中发现的各种深度信息,称为图形线索。
  插入或者遮挡、阴影、相对大小、线条透视和质地递变
  最近的物体投射的像最大,而最远的物体投射的像最小。这个原则被称为大小/距离关系原则。
  线条透视是一种同样依靠大小/距离关系的深度线索。当平行线向远处延伸时,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像会聚为一个点。
  质地梯度能提供深度线索是因为随着表面深度增加,质地的密度会变大。
  Gibson质地和深度的关系是所知觉的环境中一个恒定的变量。
6、知觉恒常性
  尽管你的感觉器接受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稳定的,叫做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意味着虽然近距刺激的性质会随你每次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改变,但你感知的远距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的。
(1)大小和形状恒常性
  视觉系统把距离的信息与视网膜关于成像大小的信息相结合,产生通常与远距刺激实际大小相对应的客体大小的知觉。大小恒常性(size constancy)是指在视网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推断物体大小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具有相似形状物体性质的先验知识。
  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正确地感知物体的形状,即便当物体处于倾斜的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的不同时。
  存在有效的深度信息的时候,你的视觉系统能够简单地通过考虑你与它不同部分的距离来确定一个物体的实际形状。
(2)方向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orientation constancy)是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你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
  方向恒常性依赖于你内耳中的前庭系统。通过结合前庭系统的输出和视网膜上的朝向,你将能够准确地知觉出物体在环境中的朝向。
  先验的知识会提供一些关于物体朝向的附加信息。然而,当一些复杂的、不熟悉的图形以异常的朝向出现时,你可能就不容易识别它们。
(3)亮度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lightness constancy),即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
  实际上,之所以存在亮度恒常性,是因为即使物体反射光线的绝对量发生了改变,反射光线的百分比却是基本上恒定的。
四、辨认与识别过程
1、自下而上的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bottom-up processing)。自下而上的加工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也被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利用已经掌握的环境信息来帮助知觉识别,并且期望影响了知觉,这种现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记忆中存储的概念影响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也称为概念驱动(或者是假设驱动)的加工。
  吵闹环境下,人们却很少觉察到声音信号的中断,这种现象叫做音素重建。
2、物体识别
  用于研究自下而上再认加工的一般方法:确定知觉系统用以识别知觉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比德尔曼:所有的物体都是由一系列的几何离子或几何子组成,根据“每个三维的几何 都在一维的视网膜上产生独特的刺激模式”这个原则可以确定36个几何子。这种独特的规律使得可以从视网膜上的感觉刺激逆向推出外界的客体是什么。
  研究证明可以根据不完整的识别物体,然而一旦某些关键成分被破坏,那么就很难识别出整个物体。
3、情境和期望的影响
  知觉识别取决于期望和物体的物理特性。物体识别是一个构造和解释的过程。根据已有的知识、所在的场所周围的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识别出的物体也会有所不同。
  定势(set)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
  运动定势是指准备好做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快速反应。
  心理定势是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
  知觉定势是指准备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例如,一个新妈妈常常会有一种知觉定势,就是总觉得听到她孩子的哭声。
       第六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一、意识的内容
  意识(consciousness),表示一般的心理状态或其特殊的内容。
1、觉知和意识
  清醒时的意识通常包括那个时刻的知觉、思维、情感、表象和愿望即在特定时刻有意识地觉知到的所有经验。
  意识的三个不同水平:
> 基本水平,对内部和外部世界的觉知;
> 中间水平,对你所觉知的一个反映;
> 高级水平,对你自己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个体的觉知。
  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认识(或觉知)个人经历的事件具有自传的特征。自我觉知赋予你一种人历史感和认同感。
2、意识的可接近性
(1)非意识过程
  非意识(monconscious):血压的调节、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动。
(2)前意识记忆
  只有在你的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称为前意识记忆(preconscious memories),大量的记忆信息。
(3)未被注意的信息
  你所注意的事件及其唤起的记忆一起决定意识的范围。你会对不在你注意范围内的信息有一种无意识表征。
(4)无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意识水平之下的操作过程
3、研究意识的内容
  实验参加者在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时候将解决过程大声地讲出来。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报告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所经历的思维序列。这种所谓出声思维报告(think-aloud protocols)。
  经验抽样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被试佩戴一些装置,它发出信号时被试应该报告他们正在感受或思考的内容。
二、意识的功能
1、意识的作用
(1)帮助生存
> 意识对你所察觉的和你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 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储存功能。
> 使你能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
(2)对现实的个人和文化建构
  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你基于你的一般知识、过去经验的记忆、当前的需要、价值、信念和将来目标对当前情境的独特解释。
  现实的文化建构是由特定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当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发展了一种与文化建构相适应的现实的个人建构,它会被文化所肯定,同时也肯定文化建构。这种对现实的意识建构的相互肯定称为共识效度(consensual validation)。
2、研究意识的功能
  SLIP(Spoonerisms of Laboratory-Induced Predisposition)技术确定无意识力量影响犯言语错误的可能性的方式。
  另一种研究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之间关系的方式是把它们放在相对的位置上:Adrian Marr是否著名。
  鼻点测验:儿童获得自我觉知的实验。
三、睡眠与梦
  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s):你的唤醒水平、新陈代谢、心率、体温和激素活动的涨落依照的是你内部的时钟节奏。
  人的生物钟周期是24.18小时。
  时差的发生是因为内部生理节律与常规的时间环境不协调。旅行的方向和跨越时区的数目是最重要的变量。向东旅行比向西飞行导致更大的时差。
1、睡眠周期
  生理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 .REM)。睡眠者不表现REM的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EM , NREM)。
  苏醒,低电压,不规则,快速。
  半睡半醒,8~12cps—α波
* 在睡眠阶段1,EEG表现的脑波是大约3~7cps,θ波。
* 在阶段2,EEG的特点是睡眠纺锤波和K结,12~16cps电活动的瞬间脉冲。
* 睡眠阶段3和4,1~2cps,δ睡眠。
* REM睡眠,很像清醒时的模式,低电压,随意,伴有锯齿状波。
  NREM一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REM为10分钟,整夜4~6次。
  NREM占整个睡眠时间的75%—80%,而REM睡眠则占睡眠时间约占20%—25%。
2、为什么睡眠
  NREM睡眠的两个最一般的功能也许是保存和恢复。
* 保存能量。
* 打理内务并以某些方式使自身得以恢复。
  REM睡眠:
> 在婴儿期,REM睡眠好像负责建立眼睛运动的神经和肌肉之间的通路。
> 使脑中的功能结构建立起来。
> 也在心境和情绪的保持过程中起作用,储存记忆并将最近的经验整合进先前的信念或记忆中。
> 对NREM睡眠之后的脑平衡的恢复是必需的。
  REM睡眠的量随年龄的增长快速减少,而NREM则平缓地减少。
3、睡眠障碍
(1)失眠症(insomnia)
  长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的人具有不能很快入睡、经常醒来,或早醒等特点。
  当在睡眠实验室研究失眠病人的时候,他们实际睡眠的客观的质和量很不一样,从受到干扰的睡眠向正常的睡眠变化。
  许多缺乏睡眠的失眠患者却表现出了正常睡眠的生理学模式——一种被描述为主观失眠的情况。
  突发性睡眠症(narcolepsy)是一种以白天周期性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它经常与猝倒联系在一起,即由情绪兴奋,带来的肌肉虚弱或失去肌肉控制而使人突然跌倒,并立即进入REM状态。
(2)睡眠窒息(sleep apnea)
是一种上呼吸道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时会突然停止呼吸。
(3)日间嗜睡(daytime sleepiness)
  过度睡眠导致迟钝,反应时延长,并损害运动和认知任务的操作。
4、梦:心理的剧场
  NREM阶段也会有梦:
  与NREM状态联系的梦不太可能包含涉及情绪的故事内容,而更像日间的思维,较少的感觉表象。然而,那些有睡眠障碍患者NREM睡眠中的梦会增多,而睡眠正常的个体如果上午很晚才起床也会出现在NREM睡眠中梦增多的情况。
(1)弗洛伊德梦的分析
  将梦中象征看作强烈的、无意识的、被压抑的愿望的符号表达。它们以伪装的形式出现。梦里有两股动力:愿望(wish)和抵抗愿望的审查(censorship)。审查将隐藏的梦的内容,即潜在梦境(latent content)转化成显性梦境(manifest content),弗洛伊德称这一过程为梦称(dream work)。显性梦境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实的“未剪辑”的版本。
  梦揭示了病人的无意识愿望,以及附加在那些愿望上的恐惧和病人用来处理导致愿望和恐惧之间心灵冲突的特征性抵御。
(2)梦内容的生理学理论
  霍布森和麦卡利激活——整合模型:从脑干发出的神经信号,刺激脑的皮层区域。这些电信号的发放每90分钟自动地发生,并保持30分钟左右的激活——可以说明REM和NREM睡眠阶段的周期性变化。这些放电激活前脑和皮层的联合区域;此时此刻,他们激活做梦过去经验的记忆和联系。这些随机发放的电“信号”没有逻辑的联系,没有内在的含义和一致的模式。
(3)梦魇
  当一个梦让你感到无助或失去控制吓着你的时候,你正在经历梦魇。
四、意识的其他状态
1、清醒梦境(lucid dreaming)
  一旦觉知到做梦,尽管还没有睡,睡眠者就会进入到清醒梦境的状态,他们便可以控制他们的梦,按照他们自己的目标引导梦,并使梦的结果符合他们目前的需要。
2、催眠(hypnosis)
  它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参与者体验对催眠暗示增强的反应性。
(1)催眠感应和可催眠性
  催眠感应,它是一组最初的活动,能使外部注意力分散减到最小并鼓励参与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催眠最重要的因素是参与者受催眠的能力或“天分”。可催眠性(hypnotizability)表示个体对标准化的暗示做出反应并体验催眠反应的程度。可催眠性是相当稳定的特质。催眠反应高峰是在青少年初期,随后减少。它与轻信和顺从这样的人格特质没有任何相关。反映了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即全神贯注于一种体验之中的能力。
(2)催眠的效果
  催眠状态下,个体对有关运动能力和知觉经验的暗示做出反应。
  催眠可以减少疼痛。
  自我催眠(自动催眠auto-hypnosis)是控制疼痛的最好途径。
  催眠的力量不在于催眠师的某种能力或技能,而是存在于相对可催眠的个体和被催眠的个体身上。要被催眠不需要放弃个人控制;
3、冥想
  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
  一种宁静的机敏,一种较低的身体唤起但增强的觉知状态。
  冥想的目标不只是暂时缓解紧张。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有规律地进行冥想可导致可测量的智力和认知操作上的增进。
4、幻觉
  个体的意识会发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觉(hallucinations)是在并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活灵活现的知觉,它们是个体改变现实的一种心理建构。个体体验,并不与情境中的其他个体分享。
  幻觉通常是由高度的唤醒、强烈需要的状态或无法抑制有威胁性的念头共同作用的产物。幻觉也经常会由精神促动药物所引起,如麦角酰二乙基酸胺(LSD)和仙人球毒碱(peyote),以及严重的酗酒者戒酒时(称为震颠性谵妄)。
5、宗教狂热
  冥想、祈祷、禁食和精神交流都可以归结为强烈的宗教体验。它以一种惟一感和对真实而鲜活体验的事件的讲述,以及整体经验的本质用通常的语言难以言表为特征。
6、改变心理的药物
  一氧化二氮、酶斯卡灵(一种致幻剂)
(1)依赖和成瘾
  精神促动药物(psychoactive drugs)是通过暂时改变对现实的意识觉知来影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化学物质。
  耐受性(tolerance)——获得同样的效果需要更大的剂量。
  生理依赖(physiological dependence),身体变得对物质适应与依赖的过程,部分是因为神经递质由于药物的频繁出现而被耗竭。
  耐受性和依赖的悲剧后果是成瘾(addiction),一个成瘾的人身体中需要药物并会在药物不出现时忍受痛苦的戒断症状。
  当个体发现如此渴望使用药物,或使用药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现渴求,那么不管成瘾与否,这种情况都被称为心理依赖(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2)精神促动药物的种类
  迷幻剂是仙人球毒碱,裸盖茹素(取自一种墨西哥蘑菇)、麦角酰二乙基酸胺(LSD),和苯环乙哌啶(PCP)即天使粉(产生分离反应,对疼痛敏感、混乱,与周围世界感到分离)
  迷幻剂是在化学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特定受体位置对脑起作用。
  大麻,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THC),小剂量欣快,大剂量产生幻觉反应。
  鸦片,像海洛因和吗啡,抑制身体的敏感性和对刺激的反应。
  镇静剂包括巴比妥酸盐和酒精,抑制或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冲动的传导,促进突触使用神经递质伽马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通讯。常用镇定剂如安定和仙那克斯。
  另一种酒醉引起事故的方式是使眼睛的瞳孔放大而导致夜视出现问题。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5%,就会因为思维、记忆、判断以及情绪不稳定和运动调节丧失等问题而造成不良结果。
  喝酒的频率和量干扰了工作表现,损害了社会和家庭关系,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时,就可以诊断为酒精中毒。
  兴奋剂,安非他明和可卡因,通过增加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些神经递持的水平而起作用。
  兴奋剂三种主要的效果:增加自信,精力旺盛而亢奋,心境改变趋向欣快。
  重度使用者体验吓人的幻觉并出现其他人要出来伤害他们的信念,妄想错觉(paranoid delusions)
  兴奋剂特殊危险是使个体在欣快和抑郁的两极摇摆。
  咖啡因和尼古丁也属于兴奋剂。
        第七章 学习和行为分析
  条件作用(conditioning):事件与行为相互联系起来的方式。每一种条件作用都代表着有机体获得和使用其环境结构信息的一种不同方式。
一、 学习研究
1、什么是学习
  学习(learning)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从你操作的进步中显而易见。
  学习—表现差异(learning-performance distinction)——你学到的和你在外显行为中表达出来或做出来之间的差异。
(2)相对一致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
(3)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发生。体验包括吸收信息和做出反应来影响环境。学习包含记忆影响的反应。学习获得的行为既不包括因有机体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自然成熟及大脑发育所带来的变化,也不包括因疾病和脑损伤而引起的变化。
2、行为主义与行为分析
  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还将心理学的首要目标定义为“预测和控制行为”。
  斯金纳(Skinner,1904-1990):激进行为主义的立场,进化为每一物种都提供了一个行为库。《超越自由和尊严》:所有超出行为库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
  斯金纳:心理活动并不能产生行为。相反,它们都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样本。动物的行为可以完全通过环境事件得到解释——食物剥夺和运用食物进行强化。你不必理解任何有关其内部的心理状态——你只需要能让鸟儿在行为与奖赏之间形成联结的简单学习原则就可以了。
  行为分析(behavior analysis):强调寻找学习和行为的环境决定因子的心理学领域。
  行为分析家认为,人的本性可以通过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扩展而得到理解。其任务是去发现在具有可比性的情景下,所有动物物种包括人类,共同出现的学习的普遍规则。
  通常假定,学习的基本过程在物种演化中被保留下来——在所有动物物种中,这些过程就其基本特性来说是具有可比性的。
  行为分析寻求的是确定一些顺序性原则,它们是人们对其经验所做出的行为改变之基础。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
  行为分析寻求的是确定一些顺序性原则,它们是人们对其经验所做出的行为改变之基础。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行为与环境事件的关系,而不是行为与心理事件的关系。
二、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可预期的信号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1、巴甫洛夫的意外观察
  经典条件作用的核心是反射性反应。反射(reflex)是一种无须学习的反应,它是由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地。任何能够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都叫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 UCS),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叫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 , UCR)。
  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 CS),因为它诱发UCR行为的力量是以它与UCS的联系为条件的。经过几次匹配之后,CS所引发出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 CR)。
2、条件作用的过程
  习得(acquisition),即CR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而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延迟条件作用,CS先出现并至少要持续到UCS的呈现。
  在痕迹条件作用中,CS在UCS呈现之前即结束或被取消了。痕迹指的是有机体对UCS出现时已经不再呈现的CS的记忆。
  在同时性条件作用中,CS和UCS是同时呈现的。
  在倒摄条件作用情形下,CS出现在UCS之后。
  通常,条件作用在CS和UCS之间间隔很短的延迟条件作用模式下最有效。不过,产生最佳条件作用的CS和UCS之间准确的时间间隔依赖于几个因素,包括CS的强度和被条件化的反应。
  同时性条件作用的效果通常都很差,而倒摄条件作用则更差。
  当CS(例如,声音)不再预示CS(食物)时,CR(唾液分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弱,最终不再出现,消退过程(extinction)就发生了。经过一段休息或暂停后,无须再与UCS匹配,CR即可突然重现的现象,巴甫洛夫称之为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节省(savings)学习的一个例子:再次习得某一反应比初次习得该反应时所需的时间要少。
(1)刺激泛化
  通常,一旦CR被一个特定的CS条件化了,与CS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CR。这种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叫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当对一系列在某一维度上差异逐渐增加的刺激所诱发的反应强度进行测量时,我们发现了泛化梯度。
  泛化梯度的存在表明了经典条件作用在日常经验中的作用方式。刺激泛化通过最初特定经验拓展学习范围,从而建立相似的安全因素。借助这一特性,新的可比事件可以被认为具有同样的意义或行为价值。
(2)刺激辨别
  刺激辨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CS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有机体欲在环境中表现出最佳行为,就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经典条件作用提供了一种允许生物体对其环境结构做出有效反应的机制。
3、聚焦习得
(1)相倚:罗伯特?雷斯科拉,为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相接近——出现的时间靠近以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
(2)信息性
  里昂?卡明,CS还必须具有信息性。
  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做阻断(blocking)。
  中性刺激仅仅当它既有相倚性,又有信息性时,才能成为有效的CS。
4、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1) 情绪和偏好
恐惧条件作用。
(2)了解药物成瘾者的成因
  巴甫洛夫(1927)和贝可夫指出,当个体预期到鸦片的药理学作用时,他对鸦片的耐药性就会提高。
  西格尔:毒品的使用情境作为条件刺激物存在,个体通过阻止药物的常规效应而学会了保护自己。
  机体对药物的对抗反应是无条件反应(UCR)。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补偿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换言之,在与使用药物通常相联系的情境(CS)中,机体会对药物的预期效应做出生理准备(CR)。由于在那种情境下,有机体必须消耗一定量的药物克服补偿反应,才会开始出现“正”效应,因而抗药力便提高了。
(3)利用经典条件作用
  学习过程能够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
  罗伯特?阿德:习得联结本身就足以导致免疫系统的抑制,使实验组老鼠更易受到多种疾病的攻击。学习效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在后来的研究中,一些老鼠仅仅是喝了糖精溶液便死掉了。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经典条件作用可以用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研究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发现一些技术,利用条件反射来替代大剂量的药物治疗。
  服药真实的常现仪式可以作为CS,所以当它开始预言UCS——药物时——其行动本身即可诱发降低血压的反应。这样,安慰剂——无须给予有效物质便能再现服药仪式化情形——即能诱发有益的机体反应。
三、 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结果的学习
1、效果律
  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
  S—R,联结学习是随着动物通过盲目的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逐渐自动产生的。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桑代克将这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称为效果律(law of effect):跟随着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而跟随着不满意结果的反应,以后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
2、行为的实验分析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性行为(operant)指的是任何有机体自发的,而不是由特定刺激诱发的,能够按照它作用于环境可观察的结果来描述它的特点的行为。
行为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操纵它们对环境作用的结果来增加或减少。操作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产生的环境结果的函数,就可以矫正不同类型的操作性行为概率。在许多操作性行为实验中,测量的兴趣是动物在一段时间里能表现出多少次特定的行为。
3、强化相依
  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 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阳性和阴性强化物
  强化物(reinforcer)即与行为相倚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强化即在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都能增强在它们之前出现的行为反应的可能性。阳性强化通过继反应之后呈现令人喜爱的刺激而增强行为反应的频率。阴性强化则相反,它通过解除、减少或阻止反应之后出现讨厌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可能性。
  若将强化消除,操作性消退(operant extinction)就会出现。因而,如果某一行为不再产生可预期的结果,那么它就会退回到操作性条件作用之前的水平——它就消失了。
(2)阳性和阴性惩罚
  惩罚物(punisher)是在反应之后施加惩罚物,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在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以后发生的概率。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
(3)辨别刺激与泛化
  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通过强化或惩罚相结合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
  斯金纳将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这一序列称为三项相倚(three-term contingency)。
  辨别性刺激出现时操纵行为的结果,可以对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有机体也会将反应泛化到类似于辨别性刺激的其他刺激中去。
4、强化物的特性
(1)条件性强化物
  初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比如食物和水,其强化特性是由于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其他的中性刺激渐渐与初级强化物联合在一起,作为条件性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s)而对操作性反应起作用。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充当强化本身的目标。
  教师发现条件性强化物比初级强化物更有效且更晚于使用。
* 在课堂情境中,可供使用的初级强化物非常少,而被教师所控制的任何刺激事件几乎都可以被用作条件性强化物;
* 条件性强化物可以快速发放;
* 条件性强化物可以随身携带;
* 条件性强化物的强化效果可以更及时地看到,因为它仅依赖于接受强化物的知觉,而不是像初级强化物那样,依赖于生物学过程。
(2)搞概率活动作为阳性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则(Premack principle)是指,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强化物可以是有机体认为有价值的任何事件或活动。
5、强化程序表(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在现实生活或实验室里,强化物可以按照比率程序表——经过一定次数的反应,或者间隔程序表——第一次反应后经过一个指定的时间间隔,来实施。
  每种情况下,既可以有不变的或固定的强化模式,也可以有不规则的或可变的(variable)强化模式,它们构成了强化程序表的四种主要类型。
  部分强化效应(partial reinforcement effect):在部分强化程序表中获得的反应比那些在连续强化中获得的反应更能抵抗行为的消退。
(1)固定-比率(FR)程序表(fixed-ratio schedule)
  每次反应后都伴有强化时,我们称这种程序表为FR-1程序表。
  很多售货员都是由FR程序表强化的:他们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才能得到报酬。
(2)可变-比率(VR)程序表(variable-ratio schedule)
  在可变—比率程序表,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应次数是预先确定了的。可弯-比率程序表产生的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最强,尤其是当VR值较大的时候。
  赌博似乎就是受VR程序表控制的。
(3)固定—间隔(FI)程序表(fixed-interual schedule)
  固定—间隔程序表中,强化物是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有机体第一次做出某反应时出现。
  F1程序表中的反应速率表现为扇形模式。随着回报时间的临近,动物的反应越来越多。按月支付薪水即是将你置于FI程序表中。
(4)可变—间隔(VI)程序表(variable-interual schedule)
  在可变—间隔程序表中,平均时间间隔是预先确定了的。产生中等的但却很稳定的反应速率。
  课上常有临时的、不规则的突然测验。
6、行为塑造
  连续接近塑造法(shaping by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s),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
  要让塑造法起作用,你必须定义向着目标行为前进的各个行为成分,并运用差别强化来推进这一过程的每一步。
四、生物学与学习
  学习的生物制约性(Biological constraints on learning)指的是物种的遗传天赋所带来的学习上的任何限制。这些约束可以是动物的感觉、行为和认知能力。
1、本能漂移
  凯勒?不里兰和马瑞恩?不里兰(Keller Breland and Marion Breland)
  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漂移”。他们称这种倾向为本能漂移(instinctual drift)。
  并非学习的所有方面都受实验者的强化物控制。作为动物在环境中正常的、遗传编排中的反应,行为或者更易被改变,或者更难被改变。当目标反应与生物相关因素相一致时,反射作用就会非常有效。
2、味觉—厌恶学习(taste-aversion learning)
  味觉厌恶仅仅通过CS与其后果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一些条件反射的实例,不仅依赖刺激与行为间的关系,而且依赖由遗传预先安排的有机体对待环境刺激的方式。
五、学习的认知影响
1、动物认知
(1)认知地图
  爱德华?托尔曼开创了学习认知过程的研究先河。
  先前曾走过迷津的老鼠拥有对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迷津整体布局的表征做反应,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盲目地探索迷津的各个不同部分。表明:条件反射不仅涉及刺激情境之间或反应与强化物之间形成简单的联结,它包含着对全部行为背景的其他各方面的学习与表征。
  空间认知地图的功能:
*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认知和识别环境特征。
*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发现环境中重要的目标物。
* 动物运用空间记忆来设计他们在环境中的旅行路线。
(2)概念性行为
  泛化的根基是由新获得的概念结构而引起的认知相似性。
  鸽子能获得相同和不同的抽象概念。
2、观察学习
  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认知通常以期待的方式进入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非人类所特有。
  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下列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最具影响力:
* 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得到了强化的结果。
* 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令人喜爱和尊敬的。
* 榜样和观察者的相貌及特点具有可知觉的相似性。
* 观察者因注意榜样的行为而得到了奖赏。
* 榜样的行为可以看到并且很突出——榜样作为清晰的形象,从与其相竞争的人物背景中显现出来。
* 榜样的行为是在观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范围内。
  脱敏,一种在看到暴力行为时情绪唤起和悲痛水平的降低。
  对观察学习的分析,一方面证实了强化原则影响行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人类有能力运用认知过程,借助替代奖赏和替代惩罚来改变行为。
第八章 记忆
一、 什么是记忆
  记忆(memory)定义为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也可以描述为一种信息加工。
1、艾宾豪斯定义的记忆
  艾宾浩斯通过考察重学最初的音节序列需要的学习遍数来测量他的记忆(节省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他发现了记忆的最初迅速遗忘,跟随着是逐渐下降的遗忘率。
2、记忆的类型
  记忆的外显作用(explicit uses of memory)和记忆的内隐作用(implicit uses of memory)
  内隐的——信息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外显的——你做了有意识的努力去恢复信息。
  事实和事件的回忆,这被称做记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这就称做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程序性记忆是指你记得做事的方法。它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程序性记忆理论大部分通常关注的是学习的时间进程。
  拨这个号码的次数足够多时,你就开始把它作为一个单元了——一种在键盘上的敏捷的行为序列。这一工作过程被称做知识编辑(Anderson)。作为不断练习的结果,你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执行更长的行为序列。但是你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编辑单元的内容:知识编辑会使得与他人分享你的程序性知识变得困难。
2、记忆过程概述
  编码(encoding)是指信息的最初加工,从而导致记忆中的表征。存储(storage)是指被编码材料随时间的保持。提取(retrieval)是指被存储信息在随后某一时间的恢复。
二、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每一种感觉记忆都会将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的精确表征保持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
1、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
  将视觉领域的感觉记忆命名为映像记忆。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暂的时间被存储,持续大约半秒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