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_4 毕淑敏 (当代)
回头是土
  早年读鲁迅关于写作技巧的传授,有一条叫作——一直写下去,不要回头。
  那时年轻,很有些不解。为什么不能回头呢?看看自己的脚印,歪斜了就校正,如果笔直,便一直走下去,有什么不好呢?
  存疑。很多年。有一天,忽然就懂了。原来,鲁迅在传授和不自信作斗争的经验。面向前方,坚定地走下去,任它成功或是失败,不再计较,只是一味地挺进。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头在你的颈子上,稍有犹疑,椎骨就会螺旋般地转回,眸子就看到了你熟悉的一切。它们拧成一道拽你后退的绳索,牵着你,退缩。
  身后,是熟悉的一切,尽管它有令人不悦不满以致腐朽发臭的地方,但我们曾长久地浸泡其中,习惯成自然了。即使是令人痛苦的体验,我们也已经承受并忍耐,熬过了。向前,一切是陌生和昏暗暧昧的,在它若隐若显的浑浊中,藏身着莫名的危险和恐惧。这种未知带来的不安和焦虑,在强度的广度上,甚于我们已然经受的痛楚。
  于是,回头就不是单纯的一个脖子的动作,而是心灵的扭曲和颤栗。
  写作也如此。新生的念头是如此脆弱和飘忽,它可以很锐利,但是不沉厚。它可以很空灵,但是不扎实。它可以很幽默,但是不持久。它可以很美妙,但是不坚固……总之,任何一个新生儿有的优点它都具备,但是它也义无反顾地具有一切婴儿所有的弊病。它是朝气蓬勃和易折易断的。否定的锄头,不必太强烈,轻轻一点,都会使它在焦土中窒息。
  鲁迅好心肠。我猜他早年也是不断回头的,后来吃了苦头,才有这般肺腑之言。到了晚年,敢回头了。回多少次头,也无法击毁他决战的信念。但他已不屑回头,不回头成了习惯。他的矍铄和坚韧,很多概来源于此吧?鲁迅体恤后人,教个诀窍给我们。他不讲这是为什么,只是说,你们若信,就这样做吧。你当真的听了他的话,试上几次,定体会到奥妙和乐趣。
  练练看,不回头。你就发现,行进的速度快了许多,心情好了不少。回头是土,向前是金。
慈悲
  “慈”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和善”。当我们轻轻地念出“慈”的时候,心中会涌起感动。会想起慈母手中长长的丝线,会想到父亲远去的背影。我们还会想到慈眉善目,想到慈祥和慈悲……
  悲是人的七情之一,指痛彻心肺的哀伤,也包含着怜悯和凄凉,比如悲歌悲剧悲欢离合……
  当慈和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会发现它们都以一颗心做底。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他们在这两个字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也期待着所有喜欢这两个字的人,都会共鸣和震撼。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帮助别人,就等于伸出了自己结实的臂膀,因为劳动者的每一分钱都是他用双手换来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时间拿出来帮助别人,就等于馈赠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血液和骨髓捐献出来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超越了自我,被放大成人类最美丽的故事,成为一种充满勇敢和友爱的慈悲。
  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劳动,用我们的时间,用我们的血脉和生命,化作春风,让人间温暖。
柱子的弹性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根柱子。一根300年前的柱子。那根柱子很坚固,支撑着一座宏伟的大厅。那座大厅很大,大到修建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一根柱子就能支撑起沉重的穹顶。年轻的建筑师用了种种的科学方程式,来证实他的这根柱子是何等的牢靠和坚固,足够应用。但是,人们虽然不能反对他的公式,但却可以反对由他来担当这座市政大厅的总设计师。
  年轻的设计师面临着一个选择。如果他坚持他的设计,那么,他的设计就永远停留在纸上了。如果他变更他的设计,那么人们就看不到这根独撑穹顶的柱子了。设计师沉吟再三,修改了他的图纸,又添加了四根柱子。人们对这个更加稳妥的设计拍手叫好,据此建起了壮丽的大厦。
  很多年过去了。年轻的设计师变成了墓碑,大地震袭击了城市。很多建筑都倒塌了。唯有具有五根柱子的市政大厅依然巍峨耸立。人们说,幸亏有五根柱子啊!
  终于到了维修的时刻。人们惊讶地发现,除了最早设计的那根独撑天下的柱子,其余的四根柱子,距离穹顶都有一个窄窄的间隙。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承接穹顶的重量,只是美丽的摆设。
  于是人们惊叹这匪夷所思的设计,给予设计者以排山倒海的赞美。回答他们的只是墓草的摇曳。
  设计师没有收获生前的称誉,但他收获了一根柱子。设计师是可以怒发冲冠一走了之的,但为了他的柱子的诞生,他妥协和避让了。设计师是可以在事成之后,即刻就公布他的计谋的,但为了他的柱子无可辩驳的质地,他保持了宁静的缄默。设计师是可以在一份遗嘱或是一部著作中,表达他的先见和果敢,但为了他的柱子的荣誉,他不再贪恋丝毫的浮华。设计师为了他的柱子,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是一根有弹性的柱子。他的设计者把自己的性格赋予了它,于是柱子比设计师活的更长久。
爱最怕什么?
  写过一篇“爱怕什么”,朋友又要我写一篇“爱最怕什么?”,好像原本同时撒种育了一畦小白菜,突然接到命令,要从中挖出最大的一棵,不由得犯了踌躇。赶紧把自己的文字重温了一遍,(说来惭愧,以前怎么写的,已记不周全。)
  若已在那篇短文中说过了爱最怕什么,现在要做的事就是咬紧牙关坚持初衷,不可出尔反尔。可惜,没有。在那厢,我掰着手指头列举了若干项爱所害怕的事物,遗憾,始终没有说过一个“最”字。
  只有现撰了。
  我想,爱最怕的是“不真诚”。当然,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个“爱”是真的,不是假的,也不是半真半假的。这是一个大前提。没有这个大前提,一切将无从讨论。假的爱,不是爱,是情感的盘剥和诈骗。
  与万事相比,爱是极需真诚的一件事情。不单是从道德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爱需要真诚,即使从单纯技术的角度来说,真诚的重要性也首当其冲。
  爱是全部身心的投入与契合,在这种人类无与伦比的亲密关系中,容不得丝毫的虚伪与欺骗。哪怕再高明的演员,也无法在如此近距离的耳鬓厮磨中,将真相掩盖的风雨如磐。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叹息,一个背影……都是上好的奸细,可以把爱与不爱的信息,通通出卖给对方。更不消说,沉溺爱河中的人,如同长了顺风耳通天眼,还有神鬼莫测的第六感为虎作伥……所以,爱是一场独特的双人考试,考场中不容作弊。你可以看对方的卷子,但自己的卷子要自己答。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爱是最需要实话实说的。不爱了还强装爱,爱着却要强作不爱,都是人间的大辛苦大困难之事。难为了自己,伤害了对方,机关算尽,又很难达到目的。现代人,你何苦做这般赔本的勾当!
  当爱不存在的时候,唯有真诚,是尊严和力量最后的栖息地。有人以为伪装的爱,是一剂情感的白药创可贴,虽说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但尚可暂时止血止痛。殊不知,它是爱情的浓硫酸,不但彻底毁了爱的容,更是对他人凶狠的侵犯。
  当真诚被动摇的时候,爱将无所附丽。培养爱情从练习真诚开始。保养爱情从维系真诚着手。真诚是爱的风向标,当一对相爱的人,不再坦诚相见直抒胸臆,爱的台风球就亮起来了。
  人们常常以为爱中的人,格外脆弱,其实不然。无论真实坏到怎样凶险的程度,只要有清醒的脑和灵巧的手,我们就有办法。单单损失了爱,还不是最凄惨的事情。如果在失去爱的同时,你还失去了对世界和人心真实的把握,才是更悲苦的事情。盲人瞎马,夜深临渊,便成了情感和智慧的双料赤贫。
  我不敢说有了真诚就一定有爱情,但我敢说没有了真诚就一定丢掉了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惜真诚吧,它是我们爱的保单。
失去四肢的游泳家
  拟举行残障人运动会。报名处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腿的人,说,我要参加游泳比赛。小姐很小心地询问,您在水里将怎样游呢?失却双腿的人说,我会用双手游泳。
  又来了一个失却了双臂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问:您将如何游呢?失却双臂的人说,我会用双脚游泳。
  小姐刚给他俩登记完,又来了一个既没有双腿也没有双脚,也就是说,整个失却了四肢的人,也要报名参加游泳比赛。小姐竭力镇静着自己,轻声问,您将怎样游泳?那人笑嘻嘻地答道:我将用耳朵游泳。
  他的躯体好似圆滚滚的梭,耳朵硕大而强健,可以十分灵活地扑动。下水试游,如同一枚鱼雷出膛,速度远比常人快。于是,知道底细的人们暗暗传说,一个伟大的世界纪录即将诞生。
  正式比赛的那一天,当失却四肢的人出现在跳台上的时候,观众山呼海啸。发令枪响了,运动员嘭嘭入水。一道道白箭推进,浪花迸溅,竟令人一时看不清英雄的所在。比赛的结果出来了,冠军是失却双臂的人。亚军是失却双腿的人。季军是……
  英雄呢?没有人看到英雄在哪里,起码是在终点线的附近,找不着英雄独特的身姿。真奇怪,大家分明看到失却四肢的游泳者,跳进水里了啊!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寻找,终于在起点附近摸到了英雄。他沉入水底,已经淹死了。在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鲜艳的游泳帽,遮住了耳朵。那是根据泳场规则,在比赛前由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戴上的。
危险的花烛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句古话。一句从男人的舌头说出的话。为什么这么讲?我问过若干的女人,年轻的和年老的。问她们濒临结婚时的感受,有人说祈盼,有人说恐惧。更多的人说——焦虑。就是没有人把它比作高考成功,晋官加爵。
  我常常不明白,结婚是常人常事,金榜题名,却是凤毛麟角。要知道,即使在希望小学深入穷乡僻壤的今天,大学也绝非人人有得上,结婚却是基本普及。两者的概率相差很大,怎能不分青红皂白就烩成一锅?
  婚礼是性交的广告。这是鲁迅说的。他老人家刻薄尖利,但一语中的。对于婚礼的豪华铺排,兴师动众,单独看去,有些莫名其妙。但从巨资投入广告以推广正宗产品这个角度想,很多的不明白就水落石出。
  在我们的古老文化中,婚礼是一件纯粹正面的事情。比如对罹患重症的病人,可以用结婚这件事来冲喜,好像它是一柄千年的深山老参,喝下去能够回阳救逆。最耳熟能详的典型,要数《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但好像非但他没能霍然痊愈,古籍中的其它案例也是胜少败多。
  在西方近代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远没有我们这样乐观。他们把结婚看成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正面的一面,也不乏消极负向的一面。有一种表格,是专门统计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能否良好的适应。那表可谓包罗万象,把世人可能遭遇的变故,都囊括了进去,从双亲逝去到圣诞节旅游,从搬家坐牢到离婚退休……然后给一个量化的分值。(洋人有点刻板机械,是不是?但也有好处,就是利于比较。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谦虚精神,我们姑且就参考它。)
  通过对5000多人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变化的指数大于150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就会感到严重的不适,导致抑郁或是心脏病发作。
  那么在这份表格当中,各种具体事件的分值是怎样的呢?按影响严重程度排列起来,位于前列的三项是:
  金牌:配偶的死亡。分值100.
  银牌:离婚。分值73.
  铜牌:夫妻分居。分值65.
  ……
  至于印象中对健康影响甚大的金钱,威力倒远比我们的想象要轻弱些。比如抵押和借贷1万美元,分值只有17,仅相当于过一次半的圣诞节。
  是的,过节也会带给人焦虑。圣诞节的分值是12.细细想,也有道理。人逢佳节倍思亲,缠绵的眷恋和离愁,相信每一个游子都没齿不忘。就算合家欢了,假日经济一蓬勃,熙熙攘攘的出行,那份辛苦与消耗,也未必能被游山玩水的快乐冲抵。
  说了这许多,一定想知道结婚的分值。
  告诉你这个答案——是50.
  相当于死亡的一半。相当于离婚的三分之二。相当于分居的77%。
  我猜很多人看到这个分值的反应,和我一样,先是惊讶然后是嗤之以鼻,最后竟有隐隐的谴责了。危言耸听吧?能有那么严重吗?不致于!燃烧的红烛,高悬的灯笼,大红的喜字,纷飞的糖果……难道竟是温柔陷阱,给我们的身心构成巨大的压榨?
  多年前因为不以为然,反倒特别清楚地记下了这组数据。并且在之后的若干岁月里,总惦记着击溃这个论点。于是,我遇到“围结婚期”前后的男女(借鉴“围产期”这一术语,我自拟出了“围结婚期”。时间范围以婚礼为轴心,前后各约数月。),总要问询他们的感受。
  结果,我大大地诧异了。现代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普遍对婚姻有着难以言说惆怅。两个出身、身份、学历、性格、爱好、职业……差异多多的人,由于婚礼,走到一方屋檐下。无论恋爱时怎样深入了解,结婚依然为这种关系带来了质的变化,于是它就蕴含了深刻的未知。未知带来了不安定感,由于不安定,便滋生出浓厚的焦虑和恐惧。在这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定面前,越是认真负责和有思考的人,越是感到某种深层的紧张和不安。是啊,两株不同的植物,从各自的土壤中连根拔起,摩肩擦踵地栽到一个狭小的盆里,从此以后,连一粒露水都要彼此劈开饮下。这一份亲密接触,在温柔中潜藏着强烈的摩擦和张力。
  于是,现代的婚姻就成了阵地。在喜烛红色的火焰中,弥散着芬芳而危险的硝烟。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佛说,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的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的追索和厮守。
  今世,我将用余生500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他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今生,我将用余生1000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10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长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今生,我将1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将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类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抢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它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拔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的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快乐之奖
  一位悠闲的老人,守候在闹市区的一条繁华马路上。无数的行人从他身边匆匆掠过,如同群群鸥鸟飞越搁浅的轮船。老人睿智的目光巡视着众人的脸庞,不断地轻轻叹息。偶尔他会走到某位行人的面前,有礼貌地拦住他或她,悄声地说一句什么话,然后把一样东西塞进那人的手里,微笑着离开。
  深夜了,老人回到一家俱乐部。对负责人说,我已经对每一个我确认的人,发放了奖金。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家富裕的俱乐部,突发奇想,拿出了一大笔钱,委派对人的表情很有研究的专家,到城市最繁华的地带守候一天,由专家判定的每一位快乐的人,会得到一笔奖金。
  负责人说,唔,你做的很好。只是,我猜想,那笔钱,一定不够吧?
  老人说,我连那些钱的一个零头都没有用完。整整一天,成千上万的人经过我面前,但是我能确认他是快乐的人,只有22名。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份资料的时候,十分诧异。正常人当中,快乐的人是如此地稀少吗?当我带着这团疑问,开始观察周围的时候,才发现,答案果然令人震惊。围绕我们的,多是愁怅的脸,忧郁的脸,焦灼的脸,愤懑的脸,谄媚的脸,悲怆的脸,呆板的脸,苦恼的脸,委屈的脸,讨好的脸,严厉的脸,凶残的脸……
  快乐的脸如此罕见,彷佛黄梅季节的阳光。快乐的脸不是孤立无援的面具,在它的后面,是一颗快乐的心在支撑。快乐的奖无法发放,真是一个悲剧。
  我期待着有一天,到处是由衷的快乐的欢笑的美好的脸,让那家俱乐部,发奖发得破了产。
教养的证据
  教养是个高频词。时下,如果说某人没教养,就是大批评大贬义了。如果说一个女人没教养,简直就如同说她是三陪小姐了。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
  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的交流。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殖的欲望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词汇,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它表达出来。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技术是用来谋生的,而仅仅具有谋生的本领是不够的。就像豺狼也会自发地猎取食物一样,那是近乎无需教育也可掌握的本能。而人,毫无疑问地应比豺狼更高一筹。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跋涉和攀援中,虽然伤痕累累,因为你具有的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一个有教养的人,特别是女人,对自己的身体,有着亲切的了解和珍惜之情。知道它们各自独有的清晰的名称,明了它们是精致和洁净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他知道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筑在这些功能灵敏的感知上和健全的完整上的。他也毫无疑义地知道,他的大脑是他的身体的主宰。他不会任由他的器官牵制他的所作所为,他是清醒和有驾驭力的。他在尊重自己身体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身体。在尊重自我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在驰骋自我意志的骏马时,也精心维护着他人的茵茵草地。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知道害怕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它表示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世界上阳光,阳光下有正义的惩罚。由于害怕正义的惩罚,因而约束自我,是意志力坚强的一种体现。
  有教养的人知道仰视高山和宇宙,知道仰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人格,知道对于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尊重,而不是糊涂的闭上眼睛或是居心叵测的嘲讽。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幸福和不幸永在
  我不认为幸福与科学有什么成比例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分属于两个系统。一个是情感的范畴,属于精神的领域。一个是物质的范畴,属于无生命的领域(这样划分不严谨,对生命科学有点不敬,请原谅。我说的生命指的是变幻万千的活体感觉。)。在科学产生之前很久,幸福就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中。后来科学出现了,但幸福感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虽然有的时候,轨道会发生小小的交叉。
  我相信在原始人那里,远在科学的胚胎还裹于子夜的黑暗襁褓之中,幸福就顽强地莅临刀耕火种的山洞。证据之一就是那个时候的人,快乐地唱歌和跳舞,还创造出玄妙的神话和精美的文字。你不能说在通红的篝火旁手舞足蹈的那些裸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如果你谁硬要这么说,以为只有现代人方知晓和能够享受幸福,因而看不起我们的祖先,那倘若不是出于无知,就是赤裸的现代沙文主义。
  在某种物质十分匮乏的时候,当它一旦出现,可能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帮助引发幸福的感觉。比如,一名男子十分思念热恋中的女友,如果在古代,他只有骑上一匹马,在草原上驰骋三天三夜,才能一睹女友的芳颜,当他看到女友眸子的那一瞬,我相信荡漾在他内心的感觉,就是幸福。如今,当同样的思念袭来的时候,他可以买上一张机票,两个小时之后就平安到达上海,当看到女友眸子的那一瞬,我相信他的幸福感同样强烈和震撼。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飞机是和科学有重要关联的物件。因此,好像科学帮助了幸福。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幸福感是来源于马匹还是飞机?抑或是草原上的风还是空中的白云?我想,可能众说纷纭。即便问当事人,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会有人说,幸福当然和马匹和飞机有关了。如果没有马匹和飞机,这对相爱的恋人如何聚到一起?从马匹和飞机,这就是科技的进步和力量,使幸福的感觉提前出现,并变得比以前要省事容易。
  我不同意这种意见。理由很简单,马匹和飞机只是这个人通往幸福的工具,而非幸福的理由和必然。在那架飞机上有很多乘客,有的人是例行公事,有的人还可能是奔丧。幸福和飞机的翅膀无关,只和当事人的心情有关。幸福是一种心灵深层的感觉,在最初的温饱和生殖的快感解决之后,它主要来源于人的精神体系的满足。
  我知道我的观点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比如有人会说,当你疾病的时候,突然有了特效的药品,难道你和你的亲人不浮现出幸福的感觉吗?这死里逃生的光芒难道不是直接来源于科学的太阳吗?
  我当过很多年的医生,我知道科技的进步对生命的延续是怎样的重要和宝贵。但生命延续的本身,并不一定达致幸福的彼岸。生命只是幸福感得以附丽的温床,生命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它是既可以涂写痛苦也可以泼洒快乐的一幅白绢。当病人和他的家属为某种特效药喜极而泣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主要源自骨肉间的深情。如果没有这种生死相依的情感,任何药物都无法发动快乐和幸福的过山车。
  科学使粮食的产量增高,但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吃不饱的穷人。既然引发贫困的源头不是科学,那么由贫穷所导致的痛苦,也不是科学的创可贴所能抚平。科学使交通工具的速度更快,人们可以更迅捷地从甲地到乙地。但时间的缩短和幸福的产出,并不呈正相关。君不见朝夕相处近在咫尺的夫妻,往往并不充溢幸福,而是满怀深仇?科学使人类升上太空,得以了解遥远的宇宙发生的变化。但我看到一位宇航员的回忆录说,他在太空中最深刻的想念是——回到地球。科学发现了原子能巨大的力量,但核武器的堆积,把人类推到了亘古未有的悬祸之中。科学延长了老年人的生命,但如果没有亲情的滋润和生存的尊严,这份延长的时间便与幸福毫不相干。
  科学提供了产生幸福的新的机遇,但科学并不导致幸福的必然出现。我看到国外的一份心理学家的报告,在地铁卖唱为生的流浪者和千万富翁对于幸福的感知频率与强度,几乎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晚饭没有着落的时候,一个好心人给的汉堡就能给他带来幸福的感觉。但千万富翁就丧失了得到这份幸福的缘份。幸福是不嫌贫爱富的,我们至今没有办法确知某一种情况将必然导致幸福,同样,也无法确认某一种情况将必然导致不幸。
  妈妈看到婴儿的出生,想来是天下的大幸福。但对于一个未婚母亲或是遭夫遗弃的妻子来说,这幸福的强度就可能要打折扣。生命消失之际按说和幸福不搭界,但我确实听到过一个人在他生命垂危之际,说他——很幸福——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这是他所给予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令我知道即使是面对永恒的消失,人也可以满怀幸福地沉稳走去。
  说到这儿,离科学就有些远了,而是和人性有了更多的链接。科学要发展,人性要完善,幸福和不幸永在。
女思考者
  那尊著名的“思考者”塑像,是一个裸体的青年男子,支着肘,注视远方,想着什么……
  于是,“思考”——这一抽象的活动,就被赋予了形象的模式——男子用强有力的手臂支撑着睿智的头颅,若有所思……它演绎并强化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当人们谈论“思索”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男人。
  那男子究竟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有一则笑话说,他,在想——唔,我的衣服,到哪里去了呢?
  当男人思索的时候,女人在干什么?虽然没有谁敢明说女人是不会思考的,但传统的文化是那样漠视女人的思考。彷佛女人们不用脑,而只是用头发、指甲、肚子和脚……想入非非。因此,女性的思考是拙劣和次等的,在重要的场合,不必听取她们的声音。这种思考上的歧视,绵延不尽,如无所不在的风,你抓不住它,但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它的浸淫。
  据新的研究证明,人类的智力遗传主要来自母亲,而父亲则更偏重于传达情感的链条。一个冤案翻了过来。在这之前,人们通常以为智力来自男性,而情感来自女性。那种以为女性是一个缺乏智慧的性别,或者认为女性智力较之男性先天欠缺的说法,在生理学的层面上已全然崩溃。
  智力不等于智慧,但和智慧密切相关。有翅膀的不一定会飞,比如鸡和鸭子。但会飞一定要有健硕的翅膀,比如鸟和雨燕,比如鸿鹕和鲲鹏。
  女性既然是智力汹涌之海,女性也将是和必是强有力的智慧思考家。
  我们思考山岳和海洋,因为女性的生命和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我们思考战争与和平,因为女性参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有了女性慈爱的引导,战火的硝烟将淡薄消散。我们思考科学和技术,因为它是人类繁衍昌盛的必需和地球联络宇宙的信号。我们思考家庭和孩子,因为它是神圣的花园和晶莹的蓓蕾。我们思索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因为它是女性出发的锚地和翱翔的天穹。
  女思考者,世界将倾听你伟大的声音。
发现维生素
  我当医学生的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人们把许多种已知的养料混合在一起,喂小白鼠。刚开始,小白鼠长的很好,人们心中窃喜,以为科学已经掌握了所有生命必需的养料。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就蔫了,没精打采的。再过几天,情况更糟了。如果不赶紧抢救,简直就有生命危险了。人们就加用各种天然食物喂小白鼠,最后发现浸过米糠的水最有效,小白鼠喝了之后,精神抖擞恢复了青春。后来,人们在米糠水里找到了大名鼎鼎的维生素B1。
  好的文学作品就像维生素一样,好的童话更是富含维生素的橘子和凤梨。没有它们,我们只掌握数学语文化学物理……等等知识,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谈笑风生,显出运筹帷幄的样子,但是,当我们缓缓走过一生,特别是经历风雨、跋涉险阻、遭遇坎坷、境遇艰难之时,就会缺少一种强韧的内力。阅读名著,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开阔更芬芳。它们不是长篇累牍的说教而是沁人心脾的透析,它们不是枯燥无味的教条而是幽默风趣的聊天,它们不是耳提面命的训导而是月朗星稀的悄悄话,它们不是把你的思绪当成它的跑马场,而是朋友般的促膝谈心直到永远……
  今天晚上就开始阅读好的童话吧,如同一杯浓浓的果汁里流入心田。
痛苦王子
  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实话实说,没有一次让我快乐。这种充满了痛苦、反讽和沉思意味的童话,在童话里是不多见的。并且,王子没有遇到公主。通常的王子都会遭遇到公主,不说是终成眷属吧,也有一段缠绵的故事。但快乐王子和公主没有丁点关系。
  当然,在这个故事中,也有一位芦苇公主,可惜她遇到的不是王子,是一只燕子。即使这位和燕子相识的公主吧,身份也很是可疑。听听燕子的朋友是怎样描述这位公主的——“她一贫如洗,亲戚又太多了点……”天!这哪里是公主啊?活脱一个社会底层关系复杂的乡下姑娘。
  好了,不说公主了,单说这位变成塑像的快乐王子吧。他浑身披戴着金箔,眼睛是蓝宝石的,剑上镶着红宝石……真一个金镶玉嵌,通体华贵的幸运儿啊!但是,且慢。在晴朗的秋天的夜里,快乐王子落下了泪水,因为他看到了受苦受难的人民,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和剥削,看到了丑陋和凄凉……快乐王子企图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他的子民。于是,他先是把剑上的红宝石,送给了一位为女王最宠爱的宫女赶绣舞会礼服的贫苦母亲,她的孩子正在发烧。然后,他又托小燕子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颗蓝宝石,送给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剧作家。把另一只眼睛——另一颗蓝宝石送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他把自己全身披挂的金箔,也一片片地分送给了全城的穷苦百姓……快乐王子一无所有了,他的心因为严寒和悲痛,裂成碎片。快乐王子真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啊!
  我说这篇童话充满了反讽和沉思,是指在快乐王子这样的献身精神之下,遭到的却是嘲笑和诋毁。那些市议员们说,快乐王子变得多么寒酸啊,他比一个乞丐好不了多少,于是他们就推倒了王子的塑像,把他放到熔炉里焚烧。即使是那些接受了王子无私帮助的穷苦人民,也无法理解王子的慈悲和博爱。得到了红宝石的母亲并不知道这天降的福气是从哪里来的,得到了蓝宝石的剧作家,居然认为这是哪个崇拜他的阔佬送来的,以为终于有人赏识他了。那个得到了王子另一只眼睛的卖火柴的小姑娘,干脆把蓝宝石当成了可爱的小玻璃珠……王尔德的笔触是锋利甚至有些残酷的,他不但在童话中,不动声色地抠出了王子的双眼,炸毁了王子的心脏,而且还要让这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的,处于不被人理解的暗夜里,让人在痛楚之中更有无法排解的悲凉之感。
  说句心里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整卷童话中,一到“快乐王子”这一篇,我就会手指捻动,飞快地把它翻过去,避开读它。虽然我承认它感动我,震撼我,使我警醒。但我在情绪上,害怕这种撕心裂肺的酷刑式的献身。我敬佩王子,但我觉得他太痛苦了。
  当然,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正如王子在童话中说的——真正不可思议的是人间的苦难。
  作者王尔德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严峻到他在童话的结尾,把这个无解的球,抛到了上帝的手中。上帝说,王子铅作的心脏和冻死的燕子,是世上两件最珍贵的东西。让快乐王子住进我的金城,让燕子永远歌唱。
  关于王子,咱们就暂且说到这儿,现在再来谈谈在童话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那只进了乐园的燕子,代表着什么呢?
  那些关于燕子的文字,总是让我想起一个活泼的小伙子,有着栗色的头发和一双滴溜溜转的眼睛,身手敏捷,伶牙俐齿。当然了,实际上,他也真是一个小伙子,因为他向纤细的芦苇公主求爱,还认为芦苇随风摇摆是有点卖弄风情……看来,他不但是在热恋中,而且还多疑和小心眼呢。
  燕子是热爱旅行的,他一次又一次地描述着遥远的埃及,占了很大的篇幅。甚至因为他不能容忍未来的妻子安于在家,而中断了和芦苇公主的恋情。好男儿志在四方嘛!
  但燕子终于没有飞到埃及,他成了快乐王子忠实的仆从和信使,他准确无误地执行了王子的指令,而且在王子失去了双眼之后,忠心耿耿地为王子的事业奋斗,深情地爱着王子,最后在严寒着死去。燕子是友谊令人感动的化身,他正直幽默见多识广,还有一点点的吹牛……(我总是怀疑他所讲的埃及,是他亲眼看到的吗?夸张了吧?)
  最令我感动的,是小燕子对待王子的忠诚。那是一种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感情。为了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友谊,燕子离开了自己的伙伴,放弃了自己的旅游梦,忍饥受冻,直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燕子是一个侠义的志士。
  “快乐王子”这篇故事,是童话中含意比较复杂一篇的。心脏和燕子,象征着悲悯和献身吧?不同的人,或许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对我来说,它是忧郁和感伤的,当然,也有饱满的期望,王尔德为它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但我始终以为,真正的快乐,是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让我倾听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以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小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须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系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做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力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现今鼓励青年展示才智的书很多,教你怎样展现自我优点,怎样在第一时间给人一个好印象,怎样通过匪夷所思的面试,怎样追逐一见钟情的异性……都有不少绝招。有人就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个充满了技术的领域,可以靠掌握若干独门功夫就能翻云覆雨的领域。其实,享有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听比说更重要。
  从人的发展顺序来看,我们是先学着听。我之所以用了“学着”这个词,是指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能学会如何“听”。他可以听到雪落的声音,可他感觉不到肃穆。他可以听到儿童的笑声,可他感受不到纯真。他可以听到旁人的哭泣,却体察不到他人的悲苦。他可以听到内心的呼唤,却不知怎样关爱灵魂。
  从婴儿开始,我们就无意识地在听。听亲人的呼唤,听自然界的风雨,听远方的信息,听社会的约定俗成。这是一种模糊的天赋,是可以发扬光大也可以湮灭无闻的本能。有人练出了发达的听力,有人干脆闭目塞听。有很多描绘这种状态的词语,比如“充耳不闻”、“置若罔闻”……对“闻”还有歧视性的偏见,比如、“百闻不如一见”。
  听是需要学习的,它比“说”更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关的信息,我们的“说”就是无的放矢。轻率的人,容易下车伊始就哇哩哇啦地说,其实沉着安静地听,是人生的大境界。只有认真地听,你才能对周围有更确切感知,才能对历史有更深刻把握,才能把他人的智慧集于己身,才能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胸怀。
  读书是一种更广义的倾听。你借助文字,倾听已逝哲人的教诲。你借助翻译,得知远方异族的灵慧。
  倾听使人生丰富多彩,你将不再宥于一己的狭隘贝壳,潜入浩瀚的深海。倾听使人谦虚,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安宁,你知道了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警醒,你知道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倾听着是美丽的。你因此发现世界是如此五彩缤纷。倾听是幸福的一种表达,因为你从此不再孤单。
  倾听是分层次的。某人在特定的时刻,讲了特定的话。只有当我们心静如水,才能听到他的话后之话。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是一他明白所有倾听的要素,也懂得做出倾听的姿态,其实呢,他在想着自己呆会儿要说的话。他关注的不是述说者,而是自己。“佯听”是很容易露馅的,只要他一开口讲话,神游天外的破绽就败露了。两个面对面述说的人,其实是最危险的敌人。一切都被心灵记录在案。
  倾听是老老实实的活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倾听是对真诚直截了当的考验。所以,如果你不想倾听,那不是罪过。如果你伪装倾听,就不单是虚伪,而且是愚蠢了。
  当我深刻地明白了倾听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讨好的策略后,倾听就向我展示了它更加美丽的内涵,它无处不在,息息相关。如果你谦虚,以万物为师长,你会听到松涛海啸雪落冰融,你会听到蚂蚁的微笑和枫叶的叹息。如果你平等待人,你的耐心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你可以从述说者那里获得宝贵的馈赠。这就是温暖的信任和支撑。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学会倾听吧。当你能够沉静地坐下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对方,抛弃自己的傲慢和虚荣,微微前倾你的身姿,那么你就能听到心与心碰撞的清脆音响,宛若风铃。
相信,所以不再注视
  原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同警察打交道,信念源自本人为奉公守法公民。因自行车操纵不良,所以连最容易被逮着的骑车带人毛病,也找不到我头上。
  一次出差刚回,电话里有陌生口音对我说,他们是北方某省某县的刑侦队员,要尽快同我一谈。几天前,那里的荒山上发现一具无名女尸,经查是我的一位亲密女友,被人残忍地杀害了。按照规定,案子由他们破,于是他们匆忙到北京来了,现需多方面收集情况。
  那一刻,身冷如蟒。清平世界鲜血进溅,眼前一派紫褐。许久,我对着话筒说,当然……我愿意提供我所知道的一切……只是,她被残害的这段时间,我不在北京……陈旧的往事,对你们可有帮助?
  刑侦队员说,她的书架上,你的书被摆在非常显著的位置,亲属都说你是她最好的朋友,可见关系非同一般。我们现在需要了解有关她的一切,思维和习惯。
  我说,好。我这就到你们那里去。
  刑侦队员说,不。你到我们这里来不妥。
  我惊讶,为什么?
  他们说,一般人对公安局特别是刑侦部门特别敏感,以你的知名度,到这里来,也许会被认出,人们将传说作家被公安局叫去了……如果他们了解事情的全貌,自然没有什么。但目前正在侦破阶段,外界几乎一无所知。为了给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咱们另选一个地方吧。
  我说,谢谢你们考虑得这般细致,但我绝没有你们想象的那般路人皆知。再说就是被人认出,为了朋友和你们的工作,我也不怕。
  他们坚持,保护你,也是我们的职责。
  我说,那么请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好吗?
  电话的那一端笑了,是那种很纯朴很年轻,略带一点北方口音的笑声。笑完之后,他说,谢谢。但是,不行。
  我奇怪了,问为什么呢?怕不安全吗?
  刑侦队员忙说,你误会了。我们之间将要谈论的问题,严峻沉重,充满血腥和暴力。如果在你家里进行这种谈话,那种阴郁的气氛,会在我们走后长久地存在,影响你的安宁。再者,因为不知道谈话会进行多久,你让家人长时间地回避,也带来种种不便。我们另找一个场所吧。
  我很感谢他们为普通人设想的这么周到,一时竞不知说什么好,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第二天,我按时到达约好的地点,那是一间不引人注目的朴素办公室,寂静整洁。初见面,他们比电话声显示出的更年轻,沧桑许多,要不是已熟悉的乡土口音,我几乎怀疑自己认错了人。但相处一会儿之后,不难识别出他们被奔波和疲倦掩盖着的真实年龄。
  谈话涉及好友生前的音容笑貌,使人肝胆欲碎。加之我断断续续地得知,这些来自北方小县的刑警,已经几个月没领到工资了。此次到京城办案,所带的几千元经费,还是从县政府借的。他们住的地下室,前晚刚进了水。吃饭也很成问题,如果他们正在连续调查情况或是讨论案情,就会忘了这件事。如果胃逼着他们想起腹中空旷,就像街头挖管道的民工,随便找个小摊,蹲在那里,凑合一顿。
  ……不由心重如铁。
  谈话临近结束时,我说,你们知道,我并非死者的亲属。而且,案发当时,我一直在外地出差,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不在现场,与这件案子无关,因此可以肯定我不是凶手嫌疑人……
  一直冷静镇定运筹帷幄的刑侦队长,第一次露出迷茫的神色,说,大姐,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我想捐一点钱,为案子的侦破帮一点忙。也算我对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朋友,尽一点微薄的心意。请给我这个机会。
  刑侦队长握着我的手说,大姐,我们有纪律,不能收你的钱。但是,你放心好了,富也办案,穷也办案。我们一定会为死者报仇雪恨,把凶手捉拿治罪。以前我们那儿这类案子的破案率是百分之百,这一次,凶手定难逃法网。相信我们,请给我们时间。
  分手的时候,我没有回头,不再用目光同他们告别。我知道,对于年轻的警察来说,公民的每一次注视,都有凝重的分量。他们已力负千钧。
伊索的纠正
  伊索这个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奴隶,说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时间的流逝将他的警句打磨得晶莹剔透,成了放之四海的真理。
  有一天我说起钱多的害处,一朋友听得频频点头。末了她说,你说的都对,只是你并没有钱。没有钱,就使你的话大为褪色,因为狐狸吃不到葡萄……
  ——就说葡萄是酸的!我和她异口同声。
  我说,那么有多少钱才可获得评判钱的资格?
  她迟疑了一下说,现如今,怎么也得有个十万元以上吧?要是通货不断地膨胀下去,过两年大约得有一百万才能有对钱的发言权。
  我说,按照你的理论,中国现时的大多数人都是钱盲了?
  她说,按照伊索的葡萄定律,恐怕就是这样。我说,伊索活在二十六个世纪以前,那时候你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只有靠舌头尖去尝。我们就不苛求伊索了,但这实在是一个谬误。或者说在狐狸的层面,这是一条定律,但在人的层面,它就失去了真理的光辉。
  世上除了吃过葡萄的狐狸可以发表对葡萄的评价以外(由于狐狸的品质问题,它还进行了错误的舆论导向),谁还有资格评判葡萄的酸甜?
  我想,起码种葡萄的人是可以说话的吧?
  那就是说,一个辛勤的劳动者,即使吃不到葡萄,也能指点葡萄的优劣。
  其次是葡萄的研究者。优良的葡萄品种一定要有知识的参与,研究了它的父本和母本,学者在书斋里也可说出此种葡萄的大致味道。
  甚至多管闲事的人。也可以知道葡萄的滋味。他在化验室里,把葡萄汁挤出来,过滤蒸发,定量分析,含糖度就出来了。一颗葡萄不吃,照样说得准确无误。你说是也不是?
  朋友说,那倒也是。
  我再说,要知道葡萄的味道,需要吃多少葡萄?摘一大缸,那是为了酿酒。掬一大捧,那是饕餮之徒,吃多了留神拉肚子。真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一颗就足够了,一叶而知秋嘛。
  朋友说,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我接着说,那你为何剥夺普通人评论钱的资格呢?我们都在劳动,都是财富的制造者,这就有了最初的资格。我们虽然钱少,一块钱总是有的,这就是可供品尝的那颗葡萄。更不消说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书本知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不会游泳的教练也可以训练出破纪录的运动员,经过计算就可以准确地知道彗木相撞的时间……知道葡萄酸甜的途径太多了,品尝只是最原始的一种。
  朋友说,你敢批判伊索?我还是不服。
  我说,伊索要活到今天,凭他那样的聪明人,一定会说:不论狐狸说什么,让我们听科学的话吧。
看着别人的眼睛
  很小的时候,如果我有了过失,说了谎话,又不愿承认的时候,妈妈就会说:看着我的眼睛。如果我襟怀坦荡,我就敢看着她的眼睛,否则就只有羞愧地低头。
  从此,我面对别人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
  当我失败的时候,看着亲人的眼睛,我无地自容。但悲伤会使我的眼睛蒙满泪水,却不会使我闭上眼睛。看着批评我的目光,我会激起正视缺点的勇气与信念。我会仔细回顾我走过的路,看看自己是怎样跌倒的,今后避开同样的危险。
  当我受到表扬的时候,我也快乐地注视着别人的眼睛。我不喜欢假装谦虚把睫毛深深地垂下,一个人回到僻静处悄悄地乐。我愿意把心中的喜悦像满桶的水一样溢出来,让我的朋友们分享。在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的眼睛里,我读出他们的快活和对我更高的希冀。表扬不但没有使我忘乎所以,反倒更使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成功好比是一座小山,一个准备走很远的路的旅人,站得高了,才会看到目的地的篝火。他会加快自己的脚步。
  当我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会格外注视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已经是被说腻了的古话,可我要说眼睛不仅仅是窗户,它是心灵的家。假如陌生人的目光坦诚而友好,我会向他伸出我的手。假如陌生人的目光犹疑而彷徨,我断定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不能成为朋友。假如陌生人的目光躲闪而阴暗,我会退避三舍,在心里敲起警钟。假如陌生人的目光孤苦无告,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当我面对熟识的人的时候,我会观察他的眼睛有没有变化。岁月会改变一个人的眼光,就像油漆的家具会变色一样。但是有些老朋友的眼光是不会变的,像最清澈的水晶,晶莹一生。但他们的眼睛会随着思绪的喜怒哀乐变幻颜色,作为朋友,我愿与他们分担。假如他们悲哀,我愿为他们宽心。假如他们喜悦,我愿与他们分享。假如他们焦虑,我愿出谋划策。假如他们忧郁,我愿陪着他们沿着静静的小河走很远很远。
  当我独自一人面对镜子的时候,我严格地审视自己的眼睛。它是否还保持着童年人的纯真与善良?它是否还凝聚着少年人的敏锐与蓬勃?它在历尽沧桑以后,是否还向往人世间的真善美?面对今后岁月的风霜雨雪,它是否依旧满怀勇气与希望?
  当我面对森林的时候,我注视着森林的眼睛。它就是树干上斑驳的年轮和随风摇曳的无数嫩叶。它们既苍老又年轻,流露出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当我在月夜里面对星空的时候,我注视着宇宙的眼睛。那是苍穹无数的星辰。天是那样的幽蓝而辽阔,周围是那样的静寂而悠远。作为一个单独的人,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啊!但正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类,开始了征服宇宙的长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有时那样伟大而悲壮。每一个孤立的人,都像小星一样微弱,但集结起来,就可以给迷途的人指引方向,就可以在黑暗中放出光明。
  我注视着滔滔的流水,浪花就是它的眼睛。生命在于运动,假如大海没有了波涛,就结束了它浩翰博大的使命,大海就瞎了,成为死水一潭。再也不能负载舟楫远航,再也不能任海鸥翱翔,再也不能繁养无数的水族,再也不能驮着我们在海滩上嬉戏……
  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就看你用不用心寻找,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和它对视。
  当我刚刚开始学习注视别人的眼睛的时候,心中很有些不安。我觉得自己是个小小的孩童,我怎么敢看着别人的眼睛?那不是太不尊敬人了吗?我对妈妈讲了我的顾虑,她笑了,说,那你明天试着看看老师的眼睛。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开始注视着老师的眼睛。好怪啊,老师好像专门给我一个人讲课似的。我的思考紧紧地跟随老师的讲解,在知识的密林里寻觅。当讲到重要的地方,我看到老师的眼睛里冒出精彩的火花,我知道自己一定要记住它。当老师的眼光像湖水一样平静的时候,我知道这只需要一般掌握。当我在读老师眼睛的时候,老师也在读我的眼睛。假如我显现出迷惘与困惑,老师就会停顿他讲解的步伐,在原地连兜几个圈子,直到我的目光重又明亮如洗。假如我调皮地向他眨眨眼睛,他会突然把讲了一半的话咽进嘴里。他知道我已心领神会,可以继续向下讲了。
  我这才知道,眼睛对眼睛,是可以说话的。它们进行无声的交流,在这种通行的世界语里,容不得谎言,用不着翻译。它们比嘴巴更真实地反映着一个人隐秘的内心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注视着别人的眼睛,是一种郑重,是一种尊敬,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坦诚。
  当然了,这种注视不是死瞪瞪地盯着人家看,那样可真有点傻乎乎并且不文雅了。注视的目光应该是宁静而安然的,好像是我们在晴朗的天气,眺望远处的青山。
  如果我听懂了他的话,我会轻轻地点头。如果我需要他详细解说,我会用目光传达出这种请求。
  注视着别人的眼睛,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我注视着别人的眼睛说谢谢你的时候,我必须发自内心的真诚。
  当我注视着别人的眼睛说对不起的时候,我必须传递由衷的歉意。
  当我注视着别人的眼睛说我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一定要有下一个必胜的信心。
  当我注视着别人的眼睛说请相信我,我觉得自己陡然间增长了才干和胆魄。
  医学家证明,人在说谎的时候,无论他多么历练老辣,他的眼睛都会泄露他的秘密。他的瞳孔会散大,他的视线会游移,眼睑也会不由自主地下垂。
  为了我们能够勇敢地注视别人的眼睛并不怕被别人所注视,让我们做一个襟怀坦荡心灵像水晶般透明的人。
未雨绸缪的女人
  有一个游戏,我作过多次。规则很简单,几十人,先报数,让参加者对总人数有个概念。(这点很重要!)找一片平坦的地面,请大家便步走,呈一盘散沙。在毫无戒备的情形下,我说,请立即、每3人一组、牵起手来!场上倾刻混乱起来,人们蜂拥成团,结成若干小圈子。人数正好的,紧紧地拉着手,生怕自己被甩出去。不够人数的,到处争抢。最倒霉的是那些匆忙中人数超标的小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谁应该引咎退出……
  因为总人数不是3的整倍数,最后总有一两个人被排斥在外,落落寡合手足无措地站着,如同孤雁。我宣布解散,大家重新无目的地走动。这一次,场上的气氛微妙紧张,我耐心等待大家放松警惕之后,宣布每4人结成一组。混乱更甚了,一切重演,最后又有几个人被抛在大队人马之外,孤寂地站着,心神不宁。我再次让大家散开。人们聚拢成堆,固执地不肯分离,甚至需要驱赶一番……然后我宣布每6个人结成一组……
  这个游戏的关键,是在最后时分逐一地访问每次分组中落单的人,在被集体排斥的那一刻,是何感受?你并无过错,但你是否体验到了深深的失望和沮丧?引申开来,在你一生当中的某些时刻,你可有勇气坚信自己真理在手,能够忍受暂时的孤独?
  我喜欢这个游戏,在普通的面团里面埋伏着一些有味道的果馅。表面是玩耍,让人思维松弛,如同浸泡在冒着气泡的矿泉中,奇妙的领会或许在某个瞬间发生。
  我和很多人玩过这个游戏,年轻的,年老的……记忆最深刻的是同一些事业有成的杰出女性在一起。也是从3个人一组开始的,然后是4个人一组。当我正要发布第三次指令的时候,突然,场上的女人们涌动起来,围起了5个人一组的圈子……我惊奇地注视着她们,喃喃自语道:我说了让大家5人一组吗?她们面面相觑,许久的沉默之后回答——没有。我说,那为什么你们就行动起来了?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那一天,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说,我们是东方的女人,极端害怕被集体拒绝的滋味。看到了别人的孤独,将心比心,因此成了惊弓之鸟。既然前面的指令是3人4人一组,推理下来就该是5人一组了。错把想象当成了既定的真实。现实的焦虑和预期的焦虑交织在一起,让我们风声鹤唳。我们是女人,更需要安全,于是就竭尽全力避让风险。至于风险的具体内容,有些是真切确实的,有些只是端倪和夸张。甚至很多人的爱情和婚姻,那出发点也是逃避孤独。
  后来,我问过一位西方的妇女研究者,她可曾遇到过这种情形?她说——没有,在我们那里,没有出现过这种情景。也许,东方的女性特别爱未雨绸缪。我不知道这是表扬还是批评。大概,所有的优点发展到了极致,都有了沉思和反省的必要。
心境防割
  旅游的时候认识了一对夫妻,职业是制作防割手套。我问,这手套坚硬到何种程度呢?他们笑而不答,说回到北京后你到我们那里参观一下就知道了。
  第一眼晤见防割手套,平凡到令人垂头丧气。和普通车工钳工戴的白线手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到不同,就是价钱要贵出很多。也许看出了我的不屑,男主人抽出一把寒光四射的匕首握在手中说,你戴上手套,然后,来夺我的刀。细端详,那刀尺把长,尖端像西班牙人的鞋子弯弯翘起,开了刃,血槽深深。我胆战心惊道这刀可以杀死一头恐龙了,不敢。他又说,要么我戴上手套,请你来割我吧。我说,那干脆就滑到了犯罪边缘,本人奉公守法,恕我也不能从命。他无奈,只有亲戴手套,自己来割自己了。
  戴上防割手套的左手有些臃肿,右手执刀杀气腾腾。晶光闪烁长刃劈下的那一瞬,我骇得紧闭了眼睛。等到哆哆嗦嗦打开眼帘,以为看到的是皮开肉绽血花翻飞,不想雪白的左手套上,只有一道淡淡的痕。主人优雅地舒了几下掌,如同少妇的额头被抹上了速效去皱霜,痕迹很快就平复了。
  大觉神奇,不由得一试。戴上手套,用刀锋在指掌上反复切割,先轻后狠。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你能感觉到薄刃的锋芒和杀伐的重量,然而它却如溪水掠过毫发无伤。主人告诉我,看似普通的棉纱里,捻进了500根高弹钢丝。临走的时候,主人送我一副防割手套,笑道,从此你可空手夺刃了。
  感叹防割手套的神奇,不由得想到:倘加上十倍百倍之量,用千万根钢丝织就一件背心,披挂在身便心硬如铁了。再没有什么情感的剑戟能刺穿出血洞,再没有什么理智的矛斧能劈裂成沟壑。享有一颗风雨无摧刀枪不入的心,岂不万般惬意!
  有一段时间,我出门书包里常带着防割手套,期望着碰上一个行凶的歹徒,冲出去见义勇为又保全须全尾。然世事虽纷杂运气却太平,梦想竟无法成真。坚固的防割手套渐渐蒙尘,如同骁勇的大将空白了少年头。终有一天,我在乡下干活的时候,想到委它以新任。花圃中月季正香艳,这是最渴望修剪的花卉。此花盛开之后如不从瓣下第三分岔处刈除,就会花渐小香渐远魅力大失。只是那些蔷薇籍贯的锐刺尽忠职守,如同美女的贴身保镖虎视眈眈。我手笨,每一回都被扎得十指痛痒。
  连刀剑都能阻挡,还怕小小的荆棘吗?我戴上防割手套,所向披靡地抓起了月季花茎。顿时,双手像被蜂群包围,数不清的小刺同时扎入肌肤。慌乱摘下手套查看,七八处鲜血淋漓,实为我充任业余园丁以来损失最惨痛的一次。
  原来,这特制手套能够防止长刀短剑的切割,却并不能阻止细小毛刺的锲入。钢丝绞结的缝隙是小针出入自由的高速路。
  那天,我贴着大约10张创可贴完成了剪枝工作,一边挥舞园艺剪一边想,悲哀啊,看来十万根钢丝也无法保证我们的心境不受损毁。更不消说,人是不能无时无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触碰和对风花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
  你想葆有你对世界的好奇和快乐吗?你必须除去心的伪装,敞开你的心扉。心必将一生裸露着,狂风为她梳洗,暴雨为她沐浴。心没有蓑衣,也没有斗笠。心会受伤,心也会流血,这就是心的功能啊。
  把心藏在钢铁中,且不说钢铁也是有缝隙的,就算心境防割,心也不能再活泼地游弋,那才是心最大的哀伤呢。关于这种悲惨的境况,古语中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叫做“心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可以流血,自己就能撕下衣襟止血。心可以撕裂,自己能够飞针走线地缝合。他可以有累累的创伤,更会有创伤愈合之后如功勋章般的痕迹。
张秀枫:毕淑敏的散文世界
  据出版业数家媒体的调查和报导,在当代作家“人气”排行中,毕淑敏近几年来始终排在前几名。她完全是依靠作品本身。
  据说,毕淑敏的处女作是她17岁在西藏阿里当兵时在军报发表的一首诗歌。然而真正为人所知,还是她的小说发轫之作《昆仑殇》,不但一鸣惊人,而且很快便声名鹊起。其后不断有短、中、长篇小说问世,文质俱佳,名播遐迩,影响到海内外。
  如果说小说里毕淑敏文学创作“一翼”的话,那么,散文则是她的另一只翅膀。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十数种散文集,几百余万字,一些名篇被不断转载,选为各种教材,在青年中流传,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当下我国的文学特别是散文图书长时期不景气,一些出版单位视此类选题为畏途,毕淑敏的散文却“风景这边独好”,创造了持续畅销的奇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
  我国是一个散文大国,曾诞生了无数光华四射的经典名作,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整个民族的精神食粮。当代散文衰败的原因,概而言之,是我们从无限夸大散文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政治性,因而充塞了太多的空话、假话和套话;转而又迷失在脱离了时代而醉心于鸟儿虫儿猫儿狗儿的浅薄琐碎无聊和平庸的所谓边缘化写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后果总是不大美妙的。
  毕淑敏可以说是跳出了泥潭的少数作家之一。
  毕淑敏立足于现实,扎根于大地和民间,把握时代的脉搏,钟情于生命的气息,扑捉并始终与大众的心跳共振,不焦虑、不功利、不雷同,神闲气定地感悟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以女性所特有的慧敏和细腻,把她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其间较少黄钟大吕,多为横笛短吹,却能推演的气象万千,落英缤纷,抵达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最深处,给人以躲闪不及的撞击感。她的散文平淡中寓存着绚烂之性灵,朴实中包含了奇思妙想,谐和中充盈着蓬勃之美。就这样,在健康的格调、阳光的品质、耐人寻味的智慧和相当优雅的行文中,闪射着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迷人色彩,表现了她对人类美好精神素质、人格气质和文明程度的独特见解,构成了她散文创作个性化的主体。
  毕淑敏是位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作家。她以独特的审美经验、文化心理和思想学养,全身心地感悟、体验、注视和倾听着美好的深刻的复杂的生活,于是她的散文总能给人一些新鲜的独特的东西,包括她早期(笔者所看到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本散文结集)的大部分作品,也较少初出茅庐的稚嫩和青涩,流传的一些名篇就有不少“少作”在内。她拒绝重复,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她视人云亦云为仇雠。我曾猜想,她在构思一篇散文明,就其立意,是否也曾有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胸襟?无论是对人类命运、终极问题的探究,对自由思想的追寻,对深层人性的审视和叩问,对人的个体生存状况的洞察,还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尖锐触及,她所描慕和传达的意境或思想,或者是因为我们见惯不怪的麻木,或者是因为压根儿就没想到总会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和惊愕感,拓展了我们的思维,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
  一个作家的审美情趣、人格气质、思想观念,在散文里绝难隐藏掩饰;相反,散文对于实现作家的思索和发现的诗意表达,却是最合宜的。于是,富含哲理就构成了毕淑敏散文的又一特色。“我很重要”、“素面朝天”、“保持惊奇”、“风不能把阳光打败”等等在广大读者中耳熟解详。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飞翔的蝴蝶,熙熙攘攘的市井,一段对话,一个场景,在毕淑敏的笔下,都可能或浓或淡地蕴含着温馨的哲理和迷人的智慧,仿佛青橄榄一样耐人咀嚼,散发着挥之不去的韵味。思维的珍珠在时空中熠熠闪光,获得经久不衰的魅力。难能可贵的是,毕淑敏的哲理不是硬塞给人的,不是居高临下令人生厌的说教,不是所谓“卒章显志”的简单化,而是水到渠成,风过树摇;是亲切委婉的谈心,丝丝入扣,润物无声,在春雨的淋浴中使你不知不觉地认同并信服,从而得到颖悟和启示,提升人生境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