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反经(全)

_30 赵蕤(唐)
定的局面搞得一塌糊涂,而你还敢自称元罪,连我都为你感到羞耻。隋炀帝
无话可说,最终被勒死]。
【经文】
五月戊子,天子侑逊位于别宫,禅位于唐,都长安[大业未,谣曰:“桃
李子,洪水远杨山,宛在花园里。”李,唐姓也;洪水者,唐王讳也;扬,
隋姓也;花者,叶不实也;园囿者,代王名侑,与囿音同;会杨侑虽为帝,
终于历数有归,唐王当践其位也]。已已,王世充、段达等立越王侗为皇帝于
洛阳。六月,字文化及自江都至彭城,据黎阳,称许。李密率大军,壁清淇。
敦煌张守一闻密之拒化及也,说越王以讨。越王不用其策,用孟琮计,与密
连和。[张守一说曰:“臣闻鸿鸽之翔未就,冲天之情已萌;武豹之文未备,
食牛之心已成。今陛下据全周之地,背河面洛,带甲十万,粟支数十年,此
霸王之资,非待翔成文备之势也。固城自守,不以济世为心,何异夫群蚁之
婴一穴乎?窃为陛下不取。”越王曰:“若之何?”对曰:“三王之兴,五
伯之举,莫不由兵以成大业。故夏启有甘野之师,齐桓起召陵之众,皆以征
讨不庭,伐叛威恿也。今天下土崩,英雄竟起,为陛下腹心之患者,莫过夏
魏。夏遣师涉河,则东都非陛下之地;魏遣师逾洛,洛口之粟非陛下所有。
累卵之危,无以加也。臣闻兵以正合,而以奇胜。韩信所以斩成安,子房所
以降秦也。请选精锐之士二万人守洛阳;三万人循河而守,以备夏寇之来;
亲率大军出洛口,掩魏之师,魏之群臣谓陛下从天而降,仓卒之间,智者不
为计矣。李密既灭,则建德慑气,备守边疆,相时而动,则文皇之业可修,
世祖之基不坠。”越王曰:“朕新受命,人神未附,兵革屡兴,恐士大夫解
体于我。”守一曰:“陛下以累圣之资,继二祖之业,虽夏人之思禹德,复
戴少康;汉室之恋刘宗,重尊光武。以今况古,彼有惭德,况密有可伐之势
者三,何则?始密与翟让同起乌合之众,大业已就,密乃杀让而夺其位。士
卒初丧其主,鬼神新夫其祀。人神未附,一也。地广兵众,法令不明,赏罚
不信,二也。精锐之卒并拒秦王,巩洛所留悉皆老弱,乘其虚而袭之,必得
志矣,三也。志曰:‘夺人之先’,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陛下兼此三事,又居之以先,无不克矣。”王将从之。孟琮曰:“化及率思
归之众,其锋不可当;李密英雄,勇略不世,非密无以灭化及;且袭之下得,
复生一化及。臣请说以利害,示以大节,使为元戎,以除凶侵,徐议其后,
未为晚也。”王曰:“善。”孟琮东说密曰:“明公以乌合之卒,密迹王城,
罕慕德之人,无山泽之固,兵法所谓四分五裂,特所忌焉。念东有化及之师,
西有东都之众。来拒化及,则王师袭其后;备东都而不行,则化及之师日至,
于是六军屯洛口,化及下武牢,诚恐不暇转旋,败亡已及。今皇帝世宗成帝
之子,世祖明帝之孙也,以累世之资,当乐推之运,士马百万,据有旧都。
字文化及怀音蔑闻,亲行泉獍。主人枕戈待旦,将卒蓄力待明。将军诚能率
先启行,诛锄凶暴,则有磐石之安,无累卵之危也。晋文舍斩法,齐桓置射
钩。况主上圣哲自天,宽和容众,勿以畴昔之失,过望于皇帝也。狐裘羔袖,
将军择焉。”]密初闻张守一之谋,大惧;及琮至,大悦。使记事李俭朝,越
王大悦,拜密为太尉魏国公。李密无东都之虑,尽锐攻化及,破之。密自败
化及,益以骄傲,越王命王世充击密,密不用祖彦君计,密师败绩。遂西奔
京师,寻谋叛,杀之。[王世充之击密也,密会群僚议之。裴仁基曰:‘世充
今悉锐而至,洛下必空,但坚守其要路,无令得东而已。以锐卒三万循河曲
而上,示逼东都,东都必急,世充必救。待其至洛,然后还军。如此,吾有
余力,彼劳奔命,乓法所谓‘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
之’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今世充之兵不可当者三:兵仗精
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我但乘城固守,蓄力待时。
彼欲战不得,求走无路。不盈十日,世充之首可致麾下。诸君以为何如?”
单雄信曰:“以乐战之兵当思归之卒,食饱不故,战必克矣。”祖彦君曰:
“不可,夫师曲为劳,帅止为直;曲则为饥,直则为饱。世充挟隋室之威,
不可为曲;主公以逆为名,不可为直。裴光禄之谋,一时之上也;主公之策,
持久之上也;单将军之谋,灭亡之下也。夫物不两大,胜无常资。故庆者在
闾,吊者在门。诚恐乘于化及,必殆于世充。请按甲息兵,候时观衅,世充
志大而体强,心勇而多悍,伍于自伐,必有异图。不盈数年,祸将作矣。然
后仗顺而举,应天顺人;嵩岳为城,洛水为池;武臣勒兵经略于外,文吏儒
士守之于内。孰与邀一时之功,坠万全之业?欲取之,先与之;将弱之,必
强之,欲取而下与,必受天咎;将弱而下强,必受天殃。愿主公始与之而强
之,我承其弊,以全制其后,无弗捷矣。”密曰:“智哉”。欲不战。王伯
当,单雄信曰:“天下安乐,百姓无事,耨文采墨,从容于庙堂,武不如文;
四海沸腾,英雄竟起,角帝图王,荡清氛祲,文不如武。各有其时,不可戾
也。越王淫虐之余,天厌之久矣。且天命不常,能者伐之,何曲直之有?请
以定乱属武臣,制治属文吏。今日不战,大事去矣。”密遂用单雄信策。合
战,密师败绩。世充乘胜趋洛口。密左长史哪元真以仓城降。密奔武牢,不
敢入。北渡河,遂奔唐,初,王伯当与单雄信,徐世勣俱为密将,军中号为
三杰。故密信之而大战。]大唐武德二年,王世克杀越王侗于洛阳,僭称尊号,
隋氏灭矣。[梁时沙门宝志为书曰:“牵三来就丸,索虏下殿走。意欲东南游,
厄在彭城口。”今兹三月,江东童谣曰:“‘江水何冷冷,杨柳何青青,人
今正好乐,已夏戌彭城。”牵三就九,十二年也;戍言输也;吴人谓北人为
虏,江都西有彭城村,村有彭城水,上引其水入西阁之下,果于此被执。初,
上在江都,闻英雄竟起,皆曰:此乃狂贼,终无所成。”及闻义师起,上方
卧,惊起曰:“此得之矣!扬广博览多闻,而不知学,渊为天子,安用圣为?”
抚心而叹,久之复卧,曰:“王者不死,天自成人也。”]
【译文】
五月戍子日这天,杨侑把帝位交给唐国公李渊,李渊把长安作为都城[大
业未年,有歌谣唱道:“桃李子,洪水远杨山,宛在花园里。”李是唐代皇
帝的姓。洪水指的是“渊”字。杨是隋朝皇帝的姓,有花叶是说没有果实。
“园”和“囿”字是一个意思,指花园,代王姓杨名侑,情和囿声音相同。
这首歌谣是说杨侑虽然是帝王,但是终于因为隋朝上天安排的命运已经结
束。必将被唐朝代替]。已已日这一天,王世充、段达等人在洛阳立越王杨侗
为皇帝。六月,字文化及从江都进军到彭城,占领黎阳,称号“许”。李密
率领大军在清淇这个地方建筑军用堡垒。郭煌张守一听说李密拒绝并抵抗宇
文化及,就劝说越王讨伐李密,越王没有听从他,而采纳了孟琮的计策,和
李密联合起来。[张守一劝说道:“我听说鸿鹄这种鸟没有展翅高飞的时候,
就已经有了冲向万里碧空的志向;勇猛的豹子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吃掉牛
的雄心就已经具备。如今陛下你拥有整个周的土地,背靠黄河,面临洛水,
手下有十万精兵,粮草供应充足,这是成就大事业的雄厚的资本啊!难道非
要等到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对才行动吗?这样把守城门不出,不把安定天下
作为自己的志向,与蚂蚁整天在一个巢穴爬来爬去有什么区别,你实在不该
这样。”越王回答说:“那么我该怎么办?”张守一说:“古代三个有名的
帝王,五位有作为的霸主当初起家的时候都是依靠军队来奠定自己事业的基
础的。举例说夏启和齐恒公都是这样,他们都是依靠军队,讨伐那些丧失民
心的反动势力,从而安定天下。如今天下形势大乱,各地起义军纷纷兴起,
然而足以成为你心腹大患的,只有夏和魏两家。夏如果派军渡黄河,那么洛
阳就可能不归你所有了;魏如果派兵渡过洛河,洛口地区的粮草便被他们控
制了,这样的话可就危险了。我听说军队作战要靠正义和奇谋才能取胜。这
就是韩信、张良等人屡次打败敌人的原因。请你派二万精锐部队把守洛阳,
另外派三万人在黄河岸边巡逻防守,以防止夏军的袭击。然后你亲自率领大
部队走出洛口,迅速地攻打魏的军队,使他们来不及作出反应就被消灭。消
灭李密以后,那窦建德就一定会害怕。这时候我们再把守好边疆,找时机行
动,就能建立文帝那样的业绩并重新恢复隋的统治。”越王说:“我刚刚登
基不久,百姓和上天都还没有亲附帮助我,这时候却发起战争,恐怕会遭到
士大夫的反对和背叛吧。”张守一说:“陛下你是隋朝的嫡传后代,继承着
祖先的业绩,这样的话就象夏的臣民怀念大禹时必然会辅助他的后代少康,
汉的臣民留恋刘氏王朝的统治就会重新尊重并服从光武帝刘秀的领导一样,
隋朝的臣民也一定都拥戴你。况且说李密有三条被讨伐的理由,这些理由都
是什么呢?第一,李密开始与翟让一同领兵起义,建立起事业之后却杀死了
翟让。因此上天和军队都对此不满;第二,他占领的土地多,手下的军队多,
然而也因此军令不严,赏罚不明,军队的战斗力很低;第三,他的精锐部队
都去用来对付秦王李世民了,守卫洛阳的部队都是些老弱残兵,如果乘虚袭
击,一定能攻克洛阳。兵法说要在战争中占有主动地位,又说时机好不如地
势好,地势好不如军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如今陛下你这几方面取胜的条
件都具备了,相信一定能打败敌人。”越王想听从张守一的计策。盂琮说:
“宇文化及率领想念家乡的军队,他的锋芒不可抵挡;李密是天下大英雄,
智谋无人能比。不是李密,没有人能消灭字文化及的势力,如果袭击李密不
能成功,反而让字文化及因为李密力量的削减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请
允许我去劝说李密,让他被我们利用,帮助我们扫平前进路上的障碍。至于
以后的事,慢慢再说也不迟。”越王说:“好。”孟琮于是向东去劝说李密,
他说:“你率领着一群没什么志气的人,又没有险要的地势作保障,正象兵
法上所说是,呈现出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是大忌讳呀。现在东面有字文化及
的军队,西面有洛阳王世充的军队。抵抗宇文化及吧,王世充就会带兵抄你
的后路,抵抗王世充吧,宇文化及又会乘虚攻击你。如今六军驻扎在洛口等
待攻击你的命令,字文化及也已经攻下武牢,恐怕你来不及筹划,失败的形
势已经注定了。当今皇帝手下兵强马壮,占据地利。而宇文化及却仿佛看不
到这一点一样,不来归顺,反而作乱,我们皇上现在已经做好了进军围剿他
的一切准备。你如果率领军队提前行动,讨伐宇文化及,那么肯定能取得稳
定自己战略地位的作用。古代晋文公不念寺人披斩法的旧怨;齐恒公不记管
仲射钩的前仇。况且皇上圣明,宽和容人,请你捐弃前嫌不要过于责怪皇上。
在你面前摆着两条路,将军自己选择吧。”当初李密听到张守一的谋略,十
分害怕。等到孟琮一到,十分高兴。派记室李俭朝拜越王,越王也十分高兴,
封李密官为太尉,封爵魏国公]。李密不再害怕王世充部队的袭击,动用全部
精锐部队攻打字文化及并打败了他。李密打败宇文化及之后,更加骄傲。越
王派王世充攻打李密。李密因不采纳祖彦君的计策而被打得大败。于是向西
逃往长安,投奔李渊的部队。不久因背叛李渊被杀。[王世充袭击李密的时候,
李密召集手下的谋臣商量这件事。裴仁基说:“王世充现在带领全部精锐部
队来攻打我们,洛阳一定很空虚,只是坚守战略要地,不让向东进兵。如果
我们能派出三万精兵沿黄河河漕向上,逼近洛阳,洛阳防守吃紧,王世充一
定会再返回去援救,等待他又返回洛阳,我们再把军队退回来。这样下去的
话,他们就会很疲劳。兵法上说:“敌人出来我们就回去,敌人回去我们再
去攻打,这样使敌人疲劳,使敌人判断失误。”李密说:“你知其一,不知
其二。如今王世充的军队不能被抵挡的原因有三个:士兵精锐;决心很大;
粮食被吃尽,寻求速战速决。我们只要坚持守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使敌
人想拼命而得不到机会,想退走又没地方可去,用不了十天,军心涣散,内
部叛乱,王世充的脑袋就会被送到我们的营帐中来。诸位以为怎么样?”单
雄信说:“敌方的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而我方的士兵又都积极表示愿意参战,
这样的话,一定能打败敌人。”祖彦君说:“不行。军队理亏就衰弱,正义
就坚强。理亏就是饥饿,正义就是吃饱。王世充打着隋朝的名义出兵,不能
算理亏;而我们被老百姓认为反叛,不能算作正义。光禄大夫裴仁基的谋划,
可以起短期的作用;主公你的谋划,是坚持打持久战的好策略;单雄信将军
的计策,将直接导致失败和灭亡。况且说事物的力量不可能永远强大,胜利
的局面也不可能永远维持。人常说:祝贺你的人还没有走,吊唁你的人又来
了。我实在是怕虽然能战胜宇文化及,却不一定能打败王世充。请你按兵不
动,等待时机。王世充身体强壮,志向远大,不愿自我夸耀,一定心存异志,
用不了几年就会引火烧身。到那时,我们再打着顺应天意民意的正义的旗号
攻打他,凭借有利的地形地势,文臣武将一起努力,肯定能打败他。这与因
一时意气用事而使已经初具规模的事业瞬间崩溃相比,哪个更好?想夺取他
什么东西,一定要先给他点什么东西;想要削弱他的力量,一定先要使他强
大一点。一味地想夺取却什么也舍不得给他,一定会受到上天的责罚;只顾
削弱他却不想让它慢慢先发展一下,一定会遭到上天的惩罚,希望你能先给
他点甜头让他强大一点,然后再抓住他的伤痛处给以致命的打击。”李密说:
“好计策!”准备不和王世充交战。王伯当、单雄信说:“天下太平,百姓
安定的时候,需要文臣出来处理类似吟诗作画,主持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
而天下大乱,每个人都想图谋称王的时候,就需要武将出来铲除邪恶,安定
局势。对于前者来说,武将不如文臣;而相对后者来说,文臣不如武将。文
臣武将都各有派上用场的时候,要分清时机。越王昏庸无道,老天已经厌弃
他很久了。况且上天不常把统治天下的使命交给一个人,谁有能力谁就可以
代替他。哪里有什么曲直之类的说法。请你把统治百姓的任务交给文臣,而
把稳定天下形势的使命交给我们武将。今天如果放弃作战,以后就什么也干
不成了。”李密于是听从了单雄信,与王世充军队交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王世充乘胜占领了洛口。李密手下的左长史邴元真在仓城投降。李密逃往武
牢,不敢进入城里,向北渡过黄河,投奔李渊。当初王伯当,单雄信,徐世
动在李密的军队中被称作“三杰”,所以李密才信任他们而与王世充交战。]
唐朝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阳杀死越王杨侗,自立为皇帝。隋朝最终被消灭[梁
朝的时候,一个叫宝志的和尚在书中写道:“牵三来就九,索虏下殿走。意
欲东南游,厄在彭城口。”今年三月,江南有一首童谣这样唱道:“江水何
冷冷,杨柳何青青,人今正好乐,已复戍彭城。”“牵三就九”,指的是十
二个年头。“戍”指的是“输”,戍与输谐音。吴地的人称北方人为“虏”。
江都的西边有个彭城村,彭城村里有条彭城河,杨广曾经把这条河的水引到
西阁的下边。以后果然在这里被抓获。当初,杨广在江都,听说各地起义军
纷纷出现的时候,手下的人们都说:“是些小偷小摸,成不了什么大事。”
后来起义军逐渐壮大发展起来,杨广才惊慌地说:“我明白了!我杨广博见
多闻却不懂的研学,李渊作天子,他哪里有什么圣德?”他抚摸着胸口长叹
了一会儿后又躺下,说:“皇帝还没有死,上天就开始成就他人了!”]
【按语】
李密后来惨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筹划、谋略失算,而在于被王伯当、
单雄信等人架空了权力。这里并不是说王、单等人善弄权术、别有用心,相
反,这二人都是徒具匹夫之勇,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正是由于他们的莽
撞、蛮横、性情不稳使李密,心中有所顾忌,生怕他们情急之下,意气用事,
闹情绪,立山头,因而扰乱大局。
导致失败的这次军事行动,李密本来是不同意的。李密本人当时是清醒
理智的。只不过迫于王、单二人的压力,不得已,违心地听从了他们。
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在选拔任用下属时,当然以选拔忠诚可靠。德才兼备
的人物为最佳。其次,哪怕任用一些奸邪狡猾之人,也不要让那些头脑简单、
意气用事的人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这种人一但丧失了理智,其顽固、蛮
横对一个集体的危害远比那些头脑灵活、狡猾奸诈的人来得更大。
【经文】
论曰:干宝称:“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尧舜年
禅,体文德也;汉魏外禅,顺大名也;汤武革命,应天人也;高光争伐,定
功业也。各因其运而得天下。隋时之义大矣哉。”范晔曰:“自古丧大业,
绝宗禋,其所以致削弱祸败者,盖渐有由矣。三代以娶色取祸,赢氏以奢虐
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成败之来,虽亦有数,然大抵
得之者,皆固得贤豪,为人去利除害;其失之者,莫不固任用群小,奢汰无
度。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远佞人,去僻恶。’有旨哉!”
[昔秦王见周之失统丧权于诸侯,遂自恃任人,不封立诸侯,及陈胜楚汉成由
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灭秦。高祖既定天下,念项王从函谷入,而已由武关
到,惟修关梁,强守御,内充实三军,外多发长戍。及王翁之夺取,乃不犯
关梁,而坐得其处。王翁见以专国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权。及其失之,
又不从大臣生焉。更始见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师,恃人悦声,
则自安乐,不纳谏臣。赤眉围于外,近臣又反于城,遂以破败。由是观之,
夫患害非一,何可胜为防备哉!贾谊曰:“夫事有招祸,法有起奸,唯置贤
良,然后无患矣!”]
【译文】
干宝曾经说过:“古代帝王的兴起,要等待天命的安排,这期间如果有
更替变化,也并非人的力量所能左右。尧舜的时候把帝位传给内定的继承人,
是为了体现文明民主的讲求道德的政治;汉魏的时候把帝位传给外姓的继承
人,是为了顺应时势;商周时期的变革,是顺应上天和百姓的要求;汉高祖
和汉光武帝时期的讨伐战争,是为了确立自己的功勋和业绩。这些人都是因
为自身的崇高品德符合上天的要求而同时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符合时
代发展要求的道义真是光明传大啊!”范晔说:“自古以来丧失祖宗开创基
业的皇帝,之所以遭到灭亡命运打击是有原因的:夏、商和周三个朝代,都
因为过过份宠爱后宫的妃嫔而逐渐丧失做皇帝的道德才导致祸患的发生;秦
朝因为对人民施行残暴的统治而被不堪忍受压迫的百姓消灭;西汉因为外戚
的势力增长而遭到灭亡;东汉因为宦官的独断专权而无法摆脱国家倾覆的命
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古代的史官已经研究讨论了好长时间了。从秦朝到
隋朝,考察其兴盛和灭亡的原因,除了天命的因素之外,还可以归结为以下
两点:大多数得到天下的帝王都是因为得到德才兼备的人的辅助,为人民争
取利益免除涡害;而那些丧失帝王位置的人,都因为任用大量的小人管理国
家,再加上自己的不注意修养品德。孔子说:‘因为注意自身修养,约束探
制自己的行为而丧失了天下人对他的拥戴的君主很少。’又说:‘远离没有
德行的小人,发现并抛弃自身的许多不好的品格。’这话说得有味道啊![以
前秦朝皇帝看到周朝最终被自己分封的诸侯灭掉,因而不再分封诸候。然而
没想到竟然会被身为普通百姓的陈胜、刘邦和项羽等人推翻了统治;汉高祖
刘邦想到项羽曾经能轻易地从函谷关进军关中,自己是从武关入秦,最终灭
亡秦朝因而取得政权后拼命地加强对险要的关隘的把守,并不断扩充军队,
可是没想到汉朝最终被王莽不废一枪一卒的窃取了政权;王莽想到自己是因
为当了把持朝中政权的重要大臣才得到了篡夺政权的机会,因此登基后不断
削除大臣们的权力,然而没想到他并没有因为朝中大臣专权才最终失掉了帝
位;更始帝刘玄看到王莽因为遭到百姓的唾弃才丢掉了天下,于是篡位后处
心积虑地想出了一些从表面上看能让百姓高兴的措施,并因此不采纳谏官的
劝解,自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能安定天下,却没想到落得个赤眉军包围自己,
近臣亲信背叛自己,从而丧失政权的下场。因此说来,祸患的种类很多,怎
么可能消极地防备呢?还是贾谊说的对:“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招来祸患,
再好的统治措施和方法也难免会被奸猾的人钻空子,只有真诚地任用德才兼
备的人,然后才能避免难以预料的打击。”
反经
下册
卷五
七雄略十八
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狼烟四起,可谓热闹极了。齐、楚、燕、
韩、赵、魏、秦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军事外交的斗争尤为突出。一时间
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张仪、苏秦各逞口舌之利,周旋于诸侯之间,玩弄霸主于
股掌之上,成了当时国际性的策划大师。在“策划”一词又重新被炒得火爆
的商品大潮中,重睹苏秦、张仪之风采。能不为之击节喝彩!
【经文】
臣闻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独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
划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亲疏相镇,所以关盛衰也。昔周舰二代,立爵五
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故盛则周召相其治;
衰则五霸扶其弱,所以夹辅王室,左右厥世,此三圣制法之意。[文、武、周
公为三圣。]然厚下之典,弊于尾大。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爵禄多出于陪臣。征伐不由于天子。吴并于
越,[越王勾践败吴,欲迁吴王于甬东,与百家君之。吴王曰:“孤老矣,不
能事君。”王遂自到死。越王灭吴。]晋分为三,[晋昭公六年卒。六卿欲弱
公室,遂以法尽灭羊舌氏之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以其子为大夫。晋
益弱,六卿皆大。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少智伯,尽分其地。
至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赵、魏、韩皆命为诸侯。晋遂灭。]郑兼于韩,[煮
桓公者,周厉王少子也,幽王以为司徒。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
死乎?”太史伯曰:“独有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如?”
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
请试居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竟国之至后世,君乙为韩哀
侯所灭,并其国。郑遂亡。]鲁灭于楚。[鲁顷公二年,楚考烈王灭鲁。鲁顷
公亡迁于卞邑,为家人。鲁遂绝。]海内无主,四十余年而为“战国”矣。秦
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山东患之。
苏秦,洛阳人也,合诸侯之纵以宾秦;张仪,魏人也,破诸侯之纵以连
横。此纵横之所起也。[议曰:《易》称先王建万国而亲诸侯;孔子作《春秋》
为后世法。讥世卿不改装,世侯。由是观之,诸侯之制,所从来上矣。荀悦
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视人如子,爱国如家,置贤卿大夫,考绩
黜陟,使有分土而无分人。而王者总其一统,以御其政。故有暴于其国者,
则人叛。人叛于下,诛加于上。是以计利思害,劝赏畏威,各竞其力,而无
乱心天子失道则侯伯正之,王室微弱则大国辅之,虽无道不虐于天下。此所
以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者也。”曹元首曰:“先王知独理之不能久。故
与人共理之;助独守之不能固,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
进。轻撞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兼并路塞,逆节不生也。”陆士衡曰:
“夫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图身;安上在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夫然则
南面之君各矜其治。世治足以敦风,道衰足以御暴。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
势,雄俊之人无以寄霸王之志。”盖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业。夫兴衰
隆替,理所固有;教之废兴,存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暗。故
世及之装,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未折。浸弱之衅,遘自三季;陵夷之
祸,终于“七雄”。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此建侯之弊也。
【译文】
我听说天下就象是一个大容器,百姓就象是其中贮存的财富。容器太大,
一个人就管理不了;财富太多、太贵重,一个人就难以守护。所以要划分疆
野,要建立诸侯国;亲疏之间要互相抑制,这是关系到国家盛衰的问题。从
前周王朝接受夏、商两代的经验教训,设立五等爵位,分封八百个藩国和五
十五个同姓王。这些藩国和同姓王都根基深厚坚实,是不能动摇的。因此,
国家兴盛的时候就有周公、召公辅佐治理;国家衰败的时候就有春秋五霸扶
助弱小的周王室。以此共同辅助王室,掌握那个时代,这就是三圣[指周文王、
周武王、周公三人]当初制定分封制的本意。然而,厚赏臣下的制度,弊病在
于尾大不掉。
自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王室日渐衰落,爵禄多由左右的大臣赐予,
征战讨伐的事不由天子决定。吴国被越国吞并[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想把吴王
迁往甬东,给他一百户人家让他管理。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你了。”
然后自刎而死,吴国灭亡。]
晋国被一分为三。[晋昭公六年时,他死了。他的六卿想要削弱昭公亲族
的势力,就想法儿把羊舌氏一族都杀掉了,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六卿
各用他们的儿子为大夫。晋国因此更加衰弱,六卿的势力都强大起来。哀公
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杀死智伯,把晋国的土地瓜分殆尽。到
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封赵、韩、魏三国,把他们封为诸侯。晋国就这样灭
亡了。]
郑国被韩国兼并。[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幽王时为司徒。他问太
史伯:“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怎样才能逃脱一死呢?”太史伯说:“只有洛
水的东边,黄河、济水的南面可以居住。”桓公说:“为什么到那里去呢?”
太史伯回答说:“那个地方邻近虢郐,虢郐的国君贪暴好财,百姓都不依附
他。如今你做司徒,人民都很爱戴你,请你试试到那里居住,那里的百姓就
都是你的国民了。”桓公说:“很好。”于里就去那里做了国君。到了后世,
君乙被韩哀侯所灭,吞并了郑国。郑国也就灭亡了。]
鲁国被楚国所灭。[鲁顷公二十年,楚考烈王消灭了鲁国。鲁倾公逃亡到
卞邑,做了人家的仆人。鲁国王是灭亡了。]
天下没有一个有权威的君主,这样的状态达四十多年,形成“战国”时
代。其中秦国依仗形势险要,运用狡诈善战的军队,一点点地吞并山东六国,
山东各国深以为忧。苏秦,洛阳人,联合诸侯一起抵抗秦国;张仪,魏国人,
拆散诸侯的联盟与秦国连横。这就是纵横活动的缘起。
[《周易》赞许先辈的圣王们建立万国而亲临诸侯;孔子创作《春秋》做
为后世治国的法则。这是讥讽各代的当政者不知变通,改换分封制,仍然要
世世继承王候爵位。由此来看,分封诸侯的制度,是从先世就有的了。荀悦
说:“分封建立诸侯国,让他们各自世代继承其爵位。这些统治者想使人对
待别人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国家就象爱家一样,就必须任用贤能的世
卿、大夫,考察他们的政绩进行罢免或提升,使他们能得到土地的封赏但不
能拥有子民,由君王总揽全局,实行统治。因此如有用残暴的手段来管理国
家的官员,下面就会有人反叛他。在下有百姓的反叛,在上有君王的诛杀,
所以权衡利害,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以受奖赏,而害怕君主的权威,各自争相
效力,而没有作乱之心。天子不守正道时有侯伯来规正他,王室微弱时就会
有强大的诸侯国辅助他们。所以即使君主无道也不会使天下百姓受虐特。这
就是用辅佐来顺应天道并掌握人才的道理。”
曹元首说:“先辈的圣王们知道自己一个人治理国家不能使之长久,所
以和别人一起治理;知道一个人守护天下不能使之牢固,所以和别人一起守
护。他们亲疏并用,异同共进。使权轻与权重的人互相抑制,亲近与疏远的
互相关照。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以保证国家不发生叛乱。”
陆机说:“为别人不如厚待自己,为外物不如为自身谋算;要使上级安
乐就在于使下面的人满意。为了自己打算就得先让别人占占便宜。国家治理
得好时足以正风气,衰微时也可以抵御强暴。所以强大有力的国家不能专据
一时的优势,雄才大略的人也不能使霸王之志得偿。”
这大概就是三代可以奉行正道,四王得以成就功业的原因吧。同家的兴
衰交替,理所固有;礼教的废兴,在于统治者的做法。治国的法则有时也许
不能正确施行,真理有时被歪曲。因此世代继承爵位的制度,弊处在于强行
统治;厚赏臣下的制度,过失在于使王室日益衰弱。王室浸弱的开端,始于
三代昏王,其祸患,到战国七雄时才结束。所谓“树梢大了树必定要折断,
尾巴大了就难以掉转”,这就是分封诸侯的弊端。]
【按语】
治国之道,实为立国安邦之大计。本段开篇明义,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略。
首先,统治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自已的国家。“器大不可以自理,蓄重不可
以自守”,所以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制度是合理的。然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的统治者只知“法先王”,对分封制一味照搬,不知变通,其
结果只能是使周的统治结束。“末大必折,尾大难掉”,简要地总结了封建诸侯的弊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只能继承前代,一成不变,是不会
进步的。如今的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那些陈旧的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以顺应新
的历史潮流。
【经文】
苏秦初合纵,至燕。[周武定殷,封召公于燕,与六国并称王]说燕文侯
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
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
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
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所
以不犯寇被甲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
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
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
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
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
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于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
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事矣。”燕文侯许之。
[乐毅献书燕王曰:“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者称之,以其合
两而如一也。今山东不能合弱而如一,是山东之智不如鱼也。又譬如军士之
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
索二国因能胜秦矣。然而山东不知相索,则智固不如军士矣。胡与越人,言
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渡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今山东之相与也,
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
人之所能为一。山东主遂不悟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愿大王熟虑之。今韩、
梁、赵三国已合矣。秦见三晋之坚也,必南伐楚。赵见秦之伐楚,必北攻燕。
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秦久伐韩,令秦之伐楚,燕必亡。臣窃为大王计,不
如以兵南合三晋,约戌韩、粱之西边。山东不能为此,此必皆亡矣。”燕果
以兵南合三晋。
赵将伐燕,苏代为燕说赵王曰:“今者臣从外来,过易水,见蚌方出曝,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挟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蚌脯。’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二者不肯相舍,渔父得
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其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
大王熟计之。”赵王乃止。
齐宣王因燕衰,伐燕,取十城。燕易王谓苏秦曰:“先生能为燕得侵地
乎?”秦曰:“请为取之。”遂少齐,见齐王,拜而庆,仰而吊。齐王曰:
“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之所以饥而不良鸟喙者,为
其愈充腹而与死,人同患也。今燕虽小弱,即秦之女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
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推其后,是食鸟喙之类也。”齐王
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
功。大王诚能听臣,归燕十城,燕必大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筑十城,
亦必喜。此所谓弃仇仇而结硕友也。”齐王曰:“善。”于是归燕十城。
[译文]
苏秦开始组织合纵联盟,便去了燕国。[周武王定都殷,封召公于燕地,
和六国一并称王。于是有了燕国]他游说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和辽东,
北边有林胡和楼烦,西边有云中和九原,南边有呼沱河和易水。土地方圆二
千余里。拥兵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