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长安月下红袖香

_3 江湖夜雨(当代)
  文/玉如格格
  日子是周而复始的单调和粗糙,可是那种只属于少女时代的对生活纯美的向往和追求依然在心中顽强滋长,酷爱读书,因为只有沉浸在书海中,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恬淡。
  前段时间比较关注一直在畅销书榜的冠军美女作家安意如,后因她涉嫌抄袭另一位网络作家江湖夜雨的消息被炒的沸沸扬扬,所以忍不住找来他们的作品细细比较翻阅。安意如的文字是安静而清新的,如清风拂面,似茶沁人心脾。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那种描摹"古典诗词的美丽哀愁","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他仍做他的旷世君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感觉心沉静下来,静的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声音,体会那种属于远古的清凉的感伤,而江湖夜雨却是聪慧机智,灵气逼人的。思想火花如连珠炮般的天马行空,论才子,说才女,评道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笔风趣幽默诙谐,他的灵气就像是一把魔幻钥匙,能够开启你的灵魂,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安意如在她的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侠气和邪气以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闲扯就远不及江湖夜雨了,这或许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吧。这种差距在江湖夜雨的新作《长安月下红袖香》等作品中尤为明显。在《长安月下红袖香中》,你不仅可以再次感叹江湖夜雨深厚的古诗词功底,而且在这本书中,江湖夜雨难得的多了几许清新淡雅。江湖夜雨的清气满怀,心阔如海,质纯如玉,不同于安意如刻意的温柔,恰似春天的一抹绿,雪中的一朵白莲,净心涤念。读《长安月下红袖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在这股清风的吹拂下,久而久之,心情也会变的通透明澈开朗起来。
  总之是喜欢他们两个的,如同邂逅一位风度翩翩的侠客,一位兰心慧质的婵娟。读他们的文字仿佛追随他们回到前世,前世的前世,和古人一起对酒当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内心是淡定而从容的,不再去再意平淡而乏味的生活,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无限风景在书中。
第49节:热酷书评精选(5)
  5.梦在秋天,醒在夏天
  ――小评安意如和江湖夜雨
  文/流年
  去年秋天,我被一个叫安意如的女孩带进一场古典诗词的迷梦。我看她忽而向左走几步,忽而又向右走几步,她走的每一步路,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失传了的笙箫琴瑟合着古代音乐的节拍奏出幽沉的庙堂舞曲。于是,满地都是落花,满天都是情丝,我痴醉。
  我就这样随着安意如的文字走进了鱼玄机的故事:
  场景一:鱼玄机又醉了,醉眼如饴,波光流淌。无数男人为她"疯!癫!痴!傻!贪!嗔!怨!怒!"鱼玄机的生动、鲜活、泼辣、才情,迷倒了整个长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听候她的差遣。
  场景二:十三岁的小狐狸绿翘和鱼玄机的男人调笑,她发出"咯咯"的笑声,那是年轻女人赢了老女人骄傲的笑声。鱼玄机听到了,听得清清楚楚,花刺刺满手心,血被封印。她不能呼吸。这两个最亲近的人联手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她爱的男人和她最宠爱的女人宣布她已不再年轻。
  场景三: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被扫出门去的裴澄。他自然要报复,于是满怀冤屈的鱼玄机被送到断头台上,无数的达官贵人,富家子弟……曾经为抢她的花笺而打破头的男人们,他们来争睹她的死亡。而唯一跪倒在人群里,为他钟情流泪的,只有多情的才子温庭筠。
  于是,这段故事,成了久久缠绕着我的美丽与哀愁。
  终于,在今天的夏天,当我读到江湖夜雨的《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下的女子背影》一书时,如同听到了巨钟的鸣响,于是,我的梦醒了。
  江湖夜雨在《长安月下红袖香》一书中也同样写到有关鱼玄机的故事。如果说安意如是在爱与哀愁的方寸舞台上为我们演一出戏的话,江湖夜雨却是真正地带我们访古探幽,他在书中对鱼玄机的叙述字字分明,有理有据,让我感觉犹如传说中的秦镜,任何历史人物在他笔下,都照得见肝张心动。他又如判案如神的大宋提刑官宋慈,一条条证据都是第一手资料,铁证如山,无可辩驳。
  迫不及待得读完《长安月下红袖香》后,我知道了,鱼玄机远不是倾动整个长安城的美女,也不会是所有男人为她着迷的SUPER STAR,她的《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分明是她刻意巴结某个男人而碰了一鼻子灰的铁证。我还知道了,绿翘根本就没有勾搭过鱼玄机的男人,鱼玄机只是自己瞎吃醋,疑神疑鬼罢了,那个什么陈韪也不知是何时由什么人乱编出来的。还有,温庭筠和鱼的关系也并非那样的亲密,断鱼玄机案子的官儿史有明载,人家叫温璋,根本不姓裴!
  江湖夜雨仿佛是旧小说中拿着松纹古定剑的道人,在他一声断喝下,安意如书里的仙子仙女,情哥情妹突然变成了纸人纸马,洒落了一地。于是我的感伤变成了感慨,惋惜变成了遗憾。这一刻,我仿佛成熟了许多,原来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真实的人性也是立体的,我也和江湖夜雨发出一样的感慨:"如果鱼玄机真能如濠水鱼一样畅游在人生的江湖里,真正逍遥度日,对山而眠,有如散仙,悟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至理,那有多好!"。
  我感谢安意如,她带给我一个情丝织就的虚幻美梦,我更感谢江湖夜雨,他领我走进真实的古诗词中的一切,给我一双慧眼,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第50节:自述与古典诗词的不解情缘
  江湖夜雨自述:与古典诗词的不解情缘
  1.对古典文化的认识
  我们国家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很多朋友喜欢看《周末鉴宝》之类的节目,对那些价值连城的古钱、书画、金银玉器等宝贝羡慕不已,但我觉得那些古董固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而那些古典文化、古典诗歌同样是祖先留下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更有价值的财富。而且这些财富,不像古董珍品一样需要花大量的钱才能够买下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谁的?谁能读懂了她,享受这首诗中的意境,她就是谁的。正像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说的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古典文化也是这样,只要我们有心欣赏她,她是完全是我们的,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的。
  当然,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古典文化中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了一定的隔膜,虽然如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后记所说的那样从古到今人的感情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古人的生活习惯,甚至语言典故都和现在有了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新的解读。
  2.在解读古典文化时,力求做到的三点
  →不诬古人,事事有来历
  解读古代人物和古典诗词等,我认为不能像写小说一样可以随意想象。即使有想象,也只能在一些小细节上润饰一下。但有人大写蔡文姬和左贤王什么的浪漫爱情故事啦,董小宛和顺治帝的旷世情缘啦,这个写小说可以,作为解读古典文化的书,我觉得不合适。对此近代史学家孟森先生在《董小宛考》中有番话,很是精辟:"凡作小说,劈空结撰可也,倒乱史事,殊伤道德。即或比附史事,加以色泽,或并穿插其间,世间亦自有此一体。然不应将无作有,以流言掩实事,止可以其事本属离奇,而用文笔加甚之,不得节外生枝,纯用指鹿为马方法,对历史上肆无忌惮,毁记载之信用。"
  再就是不可捕风捉影,胡乱翻案,为翻案而翻案。明代大儒王世贞曾批评过当时就有这等人:"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出其上"。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刚有一丁点儿发现,就大作文章,把原来前贤的论调统统推翻,这其实是哗众取宠的一种表现。
  →不为贤者讳,不妖魔化人物
  过去我看到的有些文章中,有喜欢为贤者讳的倾向。比如过去讲唐诗的文章,讲那个诗人,似乎那个诗人的做法就是完全正确的。比如李白投奔永王李璘这事儿,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且不说按古代的正统观念,唐玄宗已让位于太子李亨,李璘再来抢就是乱臣贼子,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张巡正在苦守孤城,永王兵精粮足,不思救援,却打"内战"想割据江南,也是不对的。
  再就是对于某些人物,避免妖魔化,像我写秋瑾时,对秋瑾的老公王廷钧也重新进行了评价。原来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文章中常痛骂王廷钧,将之贬得一钱不值,但我们如果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来看,王廷钧当然赶不上秋瑾的思想境界,但是他也不是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那种人。把古人客观地放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来考虑,不苛求古人,不丑化古人,全面立体地展现古代的历史,这是我们的责任。我的文字中,总是力求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波诡云谲。
  →古典和时尚的统一
  让古典文化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尊重古典文化,并不等于把古典文化供奉起来,我们不要食古而不化。有继承也要有发扬。这一点,我非常崇拜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文字带着明显的古白话文的韵味,他的小说中有非常丰厚的古代文化色彩,我反正有这样的感觉,其他像古龙之类的武侠小说中出来的所谓高僧,根本不像佛门中人,除了给他安排了一个高僧的名号,披了一身袈裟外,说话办事一点高僧的味也没有。甚至连僧味都没有。而金庸先生笔下的高僧,完全不是这样的感觉,他就是一个佛佛门中的大德高僧。但同时,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又融合的了时尚的特点,比如像两情相守始终如一的爱情观,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民族观等。
  我在解读古典文化时,也希望能找到古典和时尚相统一的契合点,激浊扬清,把古典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有魅力的亮点介绍给大家。
  3.对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创作历程
  说起我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和我的作品的创作历程有很多一致之处。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当时是七十年代初,也没有多少书好看。当时家里有一本《水浒》,那纸又粗又黑,但当时是我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当时觉得《水浒》上的文字很好看,而且博大精深,所以当时我也就七、八岁吧,就大体上看了一遍《水浒》,当然好多地方尤其是诗词半懂不懂。所以我写书时,第一部就是《江湖野语品水浒》。
  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就喜欢上了唐诗,什么《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的诗都是哪时候开始看的。当了初中,我就买了一部《唐诗鉴赏词典》。所以我第二篇东西就是《唐才子评传》。
  可是到了高中时,情况就有变化了,父母开始打压――怕看这些东西影响学习。《唐诗鉴赏词典》之类也成了"禁书",但我的性格天生有一股倔强的脾气,越不让看,我越喜欢,当时我四大名著中的三国、西游、水浒等早在上初中前就粗看过一遍,但是《红楼梦》一直不让我看,说是怕学会谈恋爱。我偷偷拿过年时姥姥给我的压岁钱买了本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歌赋评注》一书(《红楼梦》全本太贵),自己偷偷地看,这本书带我走进一个痴迷颠倒的红楼世界,虽然当时此书还有好多政治套词,比如什么阶级的观点之类的,但蔡义江先生此书中详细的典故,严谨的考据,也让我大开眼界。由于不让看红楼梦的全本,我只好从这本《红楼梦诗词评注》中猜测揣想书中的一些情节,这感觉现在看来不亚于如今的"红学家"们凭借"脂批"探究八十回后的佚稿的情景。呵呵,谁能想到在1988年左右,居然有一傻小子凭照一本《红楼梦诗词评注》来揣测《红楼梦》的情节?这一段时光,虽然阅读面有限,但对于诗词境界的理解应该说更精了一层,这也算不幸中之幸吧。
  上了大学后,我的阅读面才豁然开朗,老庄、《红楼梦》、金庸小说、琼瑶小说、张爱玲、柏杨等等这些,几乎无书不读。不过我有个特点,或者是缺点,就是对外国作品读得不多,平生不喜欢读外国的文化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都非常喜欢,包括琴棋书画。
  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解读古诗词也是这样。只有透彻地了解经史子集琴棋书画等才能恰当地解读古代文化。同样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让七岁的小孩来理解,只不过是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致而已,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他们是解读不出来的。
  人生阅历、知识储备不一样,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一样。这就是境界的差别,只知道"无名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这种境界的剑客教人使剑,绝不会达到华山论剑的高度,我觉得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领悟后,稍微有了那么点"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感觉,我也希望能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大家。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