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
贞观政要
作者:吴兢 著
----------------------- 页面 2-----------------------
贞观政要 ·1·
目录
君道第一……………………………………………………1
政体第二……………………………………………………5
任贤第三 …………………………………………………11
求谏第四 …………………………………………………18
纳谏第五 …………………………………………………22
君臣鉴戒第六 ……………………………………………33
择官第七 …………………………………………………39
封建第八 …………………………………………………45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50
尊敬师傅第十 ……………………………………………52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56
规谏太子第十二 …………………………………………60
仁义第十三 ………………………………………………67
忠义第十四 ………………………………………………68
孝友第十五 ………………………………………………73
公平第十六 ………………………………………………74
诚信第十七 ………………………………………………83
俭约第十八 ………………………………………………86
谦让第十九 ………………………………………………89
仁恻第二十 ………………………………………………91
慎所好第二十一 …………………………………………92
慎言语第二十二 …………………………………………94
----------------------- 页面 3-----------------------
贞观政要 ·2·
杜谗邪第二十三 ……………………………………………96
悔过第二十四 ………………………………………………99
奢纵第二十五………………………………………………101
贪鄙第二十六………………………………………………104
崇儒学第二十七……………………………………………106
文史第二十八………………………………………………108
礼乐第二十九………………………………………………110
务农第三十…………………………………………………116
法第三十一…………………………………………………118
赦令第三十二………………………………………………124
贡赋第三十三………………………………………………126
辨兴亡第三十四……………………………………………128
征伐第三十五………………………………………………130
安边第三十六………………………………………………137
行幸第三十七………………………………………………141
畋猎第三十八………………………………………………143
灾祥第三十九………………………………………………145
慎终第四十…………………………………………………148
----------------------- 页面 4-----------------------
贞观政要 ·1·
君道第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
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
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
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
欲既多, 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
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
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
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
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
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 :“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
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
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
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
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
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
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 :“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
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 :“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
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
----------------------- 页面 5-----------------------
贞观政要 ·2·
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
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
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
难。”太宗曰 :“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
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
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
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征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
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
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
不远,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
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
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
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
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
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
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
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
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
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
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
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
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
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桂栋,
----------------------- 页面 6-----------------------
贞观政要 ·3·
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
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
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
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
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
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
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
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命之后,将
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是月,征又上疏曰: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
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
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
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
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
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
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页面 7-----------------------
贞观政要 ·4·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
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
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
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
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
劭曰 :“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
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
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
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
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
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
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
之几案,事等弦、韦。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
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
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
对曰 :“甚难。”太宗曰 :“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
难?”征曰 :“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
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 页面 8-----------------------
贞观政要 ·5·
政体第二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 :“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
工曰 :‘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
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
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
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
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 :“中书所出诏敕,颇
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
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
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
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
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
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
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
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
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 :“近代君臣治国,多
劣于前古,何也?”对曰 :“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
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
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
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
----------------------- 页面 9-----------------------
贞观政要 ·6·
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
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
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
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
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
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 :“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
“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
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
太宗曰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
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
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
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
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
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
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
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
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
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
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 :“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
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
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
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
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
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 0-----------------------
贞观政要 ·7·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
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
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
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
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 :“自古失国之主,
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
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古人云:‘危而不持,颠而
不扶,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朕尝读书,
见桀杀关龙逄,汉诛晁错,未尝不废书叹息。公等但能正词直
谏,裨益政教,终不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临朝断决,
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
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
残暴, 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罕闻嗟痛。 公等为朕思隋
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逄、晁错之诛,君臣保全,岂不美
哉!”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征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 因
曰:“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征曰:“不然,凡人在
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
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曰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
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征曰 :“此
据常人,不在圣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
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
----------------------- 1-----------------------
贞观政要 ·8·
为然。封德彝等对曰 :“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
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征所说,恐
败乱国家。”征曰 :“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
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
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
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
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
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
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每力
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阙破灭,因谓群臣曰 :“贞观
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
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
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
于此,皆魏征之力也。”顾谓征曰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
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
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
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 :“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
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
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
不得。”魏征对曰 :“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
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
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又奏称 :“晋文公出田,逐兽
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 :‘我,
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
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 :‘今子之所欲教
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
----------------------- 2-----------------------
贞观政要 ·9·
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
忧。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善哉!’
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
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
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
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太宗曰 :
“卿言是也。”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
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
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
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
不安乐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
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
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
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
祸,败亡亦继。”太宗曰 :“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
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 :“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
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
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
败者,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
后,心逾骄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
自平定突厥、破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
夷狄远服,声教益广。朕恐怀骄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
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
----------------------- 3-----------------------
贞观政要 ·10·
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尔。”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
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
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
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
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
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
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
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
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
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
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
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 4-----------------------
贞观政要 ·11·
任贤第三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
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
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
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
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
太子、巢刺王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
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
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閤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
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
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
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
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
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
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
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
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 :“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
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
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杜如晦,京兆万年人也。武德初,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
迁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 5-----------------------
贞观政要 ·12·
记室房玄龄曰 :“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
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
人莫可。”太宗自此弥加礼重,寄以心腹,遂奏为府属,常参
谋帷幄。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累除天策府
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隐太子之败,如晦与玄龄功第一,
迁拜太子右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实封一千三百
户。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知
吏部选事。仍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典章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