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有桃花

安意如 (当代)
《世有桃花》安意如
Chapter01·缘生缘死
河岸边,第一树桃花开了;人世间,又一对新人成家。你听啊,是谁在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无意间看到这句话,怦然心动。他和她,年少的清怡,令我,想到初生桃花。
爱之初,桃夭(1)激情与勇敢
河岸边,第一树桃花开了;人世间,又一对新人成家。你听啊,是谁在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无意间看到这句话,怦然心动。他和她,年少的清怡,令我,想到初生桃花。
潺潺河水近旁,少年仰起脸庞。日光流转映照之际,他容光,竟如枝丫上抽出的桃花一般,虽没有后来的饱满润泽,却因天真而更形清媚,不被风尘浸染。身畔美貌少女竟因此顿失颜色,沦为陪衬。
我想啊,希腊神话里,爱神阿佛洛狄忒所喜爱的人间美男子——阿多尼斯,他所拥有的,正是这种让人无法逼视又不能移目的俊美。看到他,就会想起世上一切美好而又短暂的东西。
爱神赐予世人象征爱的诸样鲜花,他却是爱神心上那朵桃花。阿多尼斯酷爱狩猎,爱在密集的丛林里奔跑,追逐心爱的猎物。娇柔的人间少年所热爱的,正是与外表形成强烈对比的激烈运动,驰骋山林,猎杀猎物。
他心中潜藏和向往的,是成年男子所拥有的勇敢、征服,以及由此衍生的自由。显然,阿多尼斯并不愿意被人当作玩宠或是娇弱小孩去保护。狩猎,是他执意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
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是美艳绝伦青春永恒的象征。当她从大海中降生时,凶恶的波涛为之平息,暴风骤停。世界为她的到来而静默,被她的美折服。
众神的盛宴上,她以光的姿态傲然出现,她点化世间万物,令它们芳香溢彩生机盎然。她使人世懵懂的男女懂得享受爱的甜蜜。她是众神爱慕的对象,但她只专注阿多尼斯。
为了阿多尼斯,阿佛洛狄忒可以忍受一切原本不属于她的艰辛、苦难。她伴随他,出没在不见天日的丛林,在那里,野兽和植物腐烂后形成的腥臭经年累月不能散去,形成瘴气,弥漫在四周,令人窒息。
危机四伏。最令爱神辛苦的,是她心中时隐时现的不祥预感。她预感到阿多尼斯将会死于非命,这是命定的劫难。唯有守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她才有可能帮助他避免死亡的厄运。
可是有一天,阿佛洛狄忒有事必须返回奥林帕斯山。临行时,阿佛洛狄忒叮嘱阿多尼斯千万小心,阿多尼斯始终不明爱神所指。脱离了爱神的呵护,犹如脱离了母亲的保护一般,他甚至感觉前所未有的快感在胸中激荡,自由在召唤他,于是,他更加无所顾忌地奔跑在丛林中。
阿多尼斯发现了一头野猪,轻狂的少年又岂会轻易放过眼前的猎物?他要证明自己的勇敢和能力。爱神的告诫被理所当然地置于脑后。跃跃欲试的少年意识不到死亡的危险迫在眉睫。急于证明的后果是,阿多尼斯挺枪刺向野猪,被反扑过来的野猪咬死。
当心神不宁的阿佛洛狄忒返回人间,她看见的是阿多尼斯血流满地死去多时的惨状。荆棘和石块刺破了爱神的脚掌,淋漓血迹,蜿蜒了迷茫的寻觅之路。比身体之痛更难言明的,是痛失所爱之后无法挽回、不能言喻的悔恨,它们像惊涛骇浪无休止地重复涌来,将她彻底淹没。
从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泪水从未停止流淌。爱神光彩照人的脸庞,因悲伤而失去了神采。此刻,有谁能分担她的绝望和无助呢?她可以主宰世间男女的爱情,带给他们希望,却无法避免丧失自身所爱带来的哀恸。
回忆里的那个少年,叫我如何不想念?因你是无可替代,所以失去了你就无可倾诉。天地万物都不能给她安慰。神的苦痛更甚于凡人。虽能预知,但无力改变降临己身的悲戚宿命。明知结局不可更改,却依然要无望地继续……然后,惴惴不安地等待结局到来。
希腊神话就有这样的痛快决绝,在命运面前,没有人或神,可以绝对高高在上。
阿佛洛狄忒亲吻着阿多尼斯,他金色的鬈发和苍白的脸庞,他丧失了血色桃花般芬芳的唇。爱神所经之处,滴落在地的血化作了玫瑰——深爱与痛苦孕育爱之花,将尖刺包裹在娇艳繁复的花瓣和芳香之下。
在这个故事里,爱神亦如人间的痴情少女,面对生命的意外,除了狠狠咒骂这该死的命运之外亦束手无策。甜蜜,美满,相较于痛失所爱的伤害都是短暂的。
爱是值得追求的,可是快乐总是易逝,永世不忘的是痛楚。这或许才是爱神留给人的启示,是她自身痛苦的流露和凝结。
也许,在看到阿多尼斯尸体的那一刻,她情愿自己是狩猎女神,这样就可以守护着他,让他不受伤害,活在自己身边。
爱之初,桃夭(2)她对阿多尼斯的思念无处不在。他灿若晨星的双眸可以驱散丛林的雾瘴。他偶尔展露的笑容可以令她眼前春暖花开。他遗落在水面的身影可以使河水清甜,清澈、欢快流动。
河水温柔地漫过脚背、手掌。嬉游于河畔,曾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时光。少年的美,无论男女,都有一种淡定的、含苞欲放的娇柔。
初爱,不被惊扰,如此妖娆,一如初绽的桃花。初爱所必须面临的考验,与之后的经历一样,凌厉,致命。若开始时,对这降临己身的美妙感觉充满感激,就必须有准备领受失去之时的椎心之痛。就如我们欣喜花开,就必须面对枝残叶败的颓唐,感伤。
爱越甚,痛越深。这痛楚,除了自己领受,除了走过千山万水后,期待有朝一日放下、释然,别无出路。
如今,读到一些婉转的诗句时,我心总是在欢喜之后怅然,因为已经能把握到欢悦之下隐藏的悲伤的脉搏。有些词,的确蕴藏魔力,一眼望去就让人低回不已,譬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天长地久,与子偕老不是没有,而是太少,横亘在中间的,更多是生死契阔。无论生活将人锻炼得多刚毅,就算你武装齐备,当这些柔如春水的词漫溢过来,依然能使人丢盔弃甲。心,不知不觉柔软、松懈下来。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多么温柔有力的词啊。时光慢转,容颜老去,它始终坚贞地存在于那里。光阴沁凉了它,坚固了它,不能使它毁灭,只能历久弥新。每一次,无意间看到,依然在眼底熠熠生辉。
提醒着,不要觉得自己老去,内心深处要留有一块芳甸,其上终年芳草依依,落花染衣。依然记得,第一次被打动的感觉,第一次牵手,第一次轻盈如蝶的亲吻,第一次靠在一起,第一次说好要在一起。
桃花终要再开的,就在阳春三四月,灼灼地,漫山遍野,火一般燃烧,只是比火更柔静,更持久不熄。此时你要迎娶的,也许不是儿时嬉戏的“小新娘”;也不是,曾经以为非他不嫁的人。
懵懂的人都被幻象捉弄了,桃花微笑着,不动声色地调戏了心怀爱意跃跃欲试的人。就像那首贺新婚的歌。其实桃花不过是婚礼的注脚,主角是那红裳灼灼的男女。只是,桃花开得那样好、那样娇,好到我们都以为它是主角。
旧日柔软时光,并不曾在回忆中变成化石。很长的时间里,它被人为封印着。然后,在某一个关口,喷薄而出。只是如今,除了你自己,再无人知道心潮是如何汹涌的。前尘总要羽化归去。
当年的你我,舍生忘死地交好。我以为,你是我天长地久的主角。过了很久,我才知道,我不过是你命中匆匆一笔注脚。
我们都渴望收获更多,所以各奔前程。最好两两相忘,各安天涯。
真的,真的,绝口不提。没有谁对谁错。
年少轻狂。偶然的驻足,感动,冲动,许下相爱相守的愿望。要过了很久才知道,不过是彼此路过的风景。既然注定是过客,当初的邂逅,请当作误会一场。
Love is over……时光匆匆如流水,谁也不要再提起。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纯真与坚守
生当此时。尽得愉悦,未尝哀苦,比年方少艾更轻省,是连情窦初开都未开。天地无亲,相悦也是无情。萌生的情感是青翠的,未及?败。
很自然的,从初爱就写到了两小无猜。感情的状态是顺延的,从年少到了适婚的年纪。结了婚就要好好地在一起。若桃花只是让人想到昭彰诱惑、妖娆,那也不尽然美好,桃花最妙的是让人觉得此生悠然静好,诱惑你想和一个人相守到老。
说两小无猜。先说一部英国电影,《Melody》。直译是好听的、动听的、悦耳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心动的声音,不经意发生的怦然心动,如花如露的轻颤。中文译名是“两小无猜”,正契合诗意的美学。
“两小无猜”常与“青梅竹马”并提。青梅竹马的妙处应该是,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毫不设防地?近了,省却了成年以后千山万水、烟尘满身地跋涉,无望疲惫地寻觅。
1971年,漂亮的小男孩Dandy爱上了美丽的小姑娘Melody,那一年,他们十岁。他和她一样,月光般皎洁,肌肤吹弹可破,眼神无辜天真,两两对望时,清澈见底,没有哀苦的痴缠。
Melody说,虽然我很喜欢地理,但是,如果能和Dandy在一起,我会更开心。
是的,和我所喜爱的任何东西与任何事情相比,我还是更爱和你在一起。
他们才十岁,他们不说喜欢,直接说爱。他们想结婚,因为结婚以后就可以在一起,一直在一起。
——原来如此。是我们复杂?婚姻的意义,还是婚姻的混乱和始料未及,使我们忘却了婚姻最原始的真意就是——让两个人,好好地在一起。
最后,两个向往婚姻的孩子在铁路边的旧房子里举行了简朴至极的婚礼。全班的同学都来参加。孩子们用这个稚气的集体行为宣告了他们对爱的珍重。我坚定地记得这个细节,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看来是对成人世界价值观的强烈反讽。
长大之后的我们,对于结婚的对象,会不计身家,不理出身,不管是否有人反对,不计较婚礼的形式吗?几乎可以悲观地断定——不可能的!就算我们不想,身边的人也会替我们打算,现实的种种也会提?人思前想后,顾虑重重。
精明的男女,相信冷静算计用心排布是必要的谨慎,是现实需要无可避免。于是,算计、计较的同时,也被别人算计、计较着……心意越来越悲凉,这就是用心机去爱的悲凉报应。
他和她的婚礼,简陋庄重。全班同学都参加了,给予祝福,老师们赶来阻止、破坏,两个孩子私奔了。在灿烂的夕阳下,那灿烂的金黄一直延展到天尽头,像一个未完结的梦。孩子们嬉笑着朝金色的远方奔去……
不用担心,他们一定会回来。回到成人操纵的世界。伤心之后顺从,或许随着成长,还会忘记这一段浪漫的风波。对抗以大人们?胜告终——这是必然的,这是爱的代价。如果童年的爱是童话,如梦境般艳柔、静美,那么柔脆的童话与枯硬的现实对撞,注定以美梦灰飞烟灭为结局。
有一天,不得不悲哀地发现,青梅已衰,竹马已老。Loveis over……只是现在,当他们还满心喜悦不思回转的时候,不要阻挡,就算是暂时纵容又何妨。
谁不曾年少,情愫稍稍,心藏一个喜欢的人。仰望漫天星光只如凝望他的眼波,全部的愿望加起来只求和他在一起,牵一牵手就觉得看见了天长地久。
当世界还都那么小,让我们单纯好不好?何况,除了年纪太小,谁又能否认他们彼此登对呢?
那些被允许任性的年代,叫做青春。我选择记得孩子的笑,明媚鲜妍如春阳。田野里茂盛麦穗撩拨流阳,照耀年轻的眼眉。哼一首简单的小情歌。不用理智去评析判断他们可能遭遇的将来。不去想一切行为是否合理。《Melody》是一部过去式、现在时的电影。唯独,是的,唯独不指向将来。
青梅,竹马。既轻且媚,有青梅初露、柔嫩不可攀折之感。念想,这女童与这男童欢愉相戏的场面,心头便冰雪消融,生出漫漫春暖花开来。看他们在海边嬉戏,堆沙堡,一起坐在长椅上讨论喜欢的科目……
灼灼的桃花又在眼前闪耀,那句无名的话又显现:“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纤手,或濯素足。”我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偶然看见,只觉得动人无比。生当此时,尽得愉悦,未尝哀苦,比年方少艾更轻省,是连情窦初开都未开。天地无亲,相悦也是无情。萌生的情感是青翠的,未及衰败。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1)欢喜与忧伤
是谁,在河岸种下第一树桃花?那年,骑着竹马的你来到,姿态怡然。见到你,我手中青梅悄然低垂,一如我,柔顺眼眉。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
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 李白
在关于爱的故事里,我最爱听矢志不渝;在关于婚姻的篇章里,我最爱的却是忠贞不移。
古老中国,许多事情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譬如不经允许不得私相授受,不得随意恋爱,不能思慕与己不门当户对的人,唯独对婚姻中的早婚早育,多子多孙,由上自下,一直是持宽松放任的鼓励态度。
所以就有了那么多青梅竹马、指腹为婚的故事。男孩和女孩邂逅在年幼时,嬉闹间相见相亲,原只以为是玩伴,却不料被安排做了偕老的人。命运如此果断,不容反抗也好。成年后自己炼成了火眼金睛去找,也未必找得好。
我信有缘人终归有缘,不是所有的包办婚姻都悲苦愤懑,便如这首《长干行》描述的夫妇。李白的诗有许多,豪迈的,激扬的,落拓的,清简的,不必一一列举。这首《长干行》是心头大爱的一首。一开始,是爱它童趣盎然,渐渐是为它细致深婉,道着了心头隐秘风流。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一语未了,心头弦暗动,由是惑疑,这感情层层的递进,深入发肤。这等深情转无情的话,身为男子是自何处得到暗示,有如此精准的体味和表达,真是令女人汗颜啊!
《长干行》实质是回忆的诗,以一个女子的语气,回忆与丈夫自年幼生活至今的经历,一个女人的一生尽在一首诗里头。十四为君妇,不谙人事的忐忑;十五始展眉,初解风情的喜羞;十六与君别时,已有誓同生死的信念……
男和女都在成长,逐年褪去青涩。时光流逝,换来的是成熟。
《长干行》描述了一种温暖、稳妥、持久的婚姻状态,开始的时候,总是男人显得成熟。虽然年纪相差无几,但男人沉稳、耐心。显然,开始的时候,他对身份的转变比她适应。
也许,她就是他从小喜欢的人,所以,他才有耐心去守候。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护持中觉醒。好像一觉醒来就看见那个人在身边,心里安定沉着——幸福,应该就是无声胜有声的状态。正如桃花的粗糙枝干,承托出花的娇媚。没有男子的承托,女子不可能顺利成长,也不可能感受到婚姻的幸福。
无可否认,男性的存在至关重要,即使是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被磅礴祝福簇拥,迎娶回家的好女孩,也不能一夜长大,迅速进入妻子的角色,成为宜其室家的女人。女人需要时间,耐心的鼓励和温柔的包容。如桃花身在春天,被暖风吹,方可初绽,方可艳放。
感情深长缓慢,建立需要契机,维持需要耐心。漫长的婚姻生活,所带来的不一定是无休止的痛苦。时机不至、所遇非人才会痛苦。
年幼时的相遇,少年时的成婚,婚后的相处。生活如在眼前,每一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后来,是女子紧随其后,变得成熟,变得坚定,仿佛要把丈夫多年赋予的深情悉数回报。她在朝夕相处中学会温柔、谦忍、坚贞,同时,热烈的性格也不曾磨灭。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感情姿态已是由被动转为主动。即使身化灰烬尘土,也不要与君离分。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描述两人山盟海誓的情形,但由“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可知两人感情深厚,绝非那等勉强凑合在一起的夫妻。两人如胶似漆,相信彼此坚贞不渝,女子深信丈夫有尾生的赤诚,誓不离分,自己又怎会像化作望夫石的女子那样无望凄惶呢?
不久,男子随商船出外讨生活,女子守在家中担惊受怕。生活霸道地隔绝了两个人平静厮守的愿望。倚门遥望他走过的道旁,已黯然长起了绿苔。苔深叶落,窗前黄蝶飞。独守空闺的女子暗惊季节变换、时光迅逝的同时,也心忧寂寞催人老,青春易逝。
而她最担心的,不是自身的衰老,还是他的安危。行船艰险,凶吉难卜。他前往的地方,要经过长江至险处的瞿塘峡,瞿塘峡口有巨大的礁石名滟堆。农历五月长江涨水,滟堆淹没水中,仅露出顶部一小块,触礁丧生者不计其数。白居易有诗《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辞命》,提到此处亦对友人的前途安危深表担忧:
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根。难于寻鸟路,险过上龙门。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山回若鳌转,舟入似鲸吞。岸合愁天断,波跳恐地翻。怜君经此去,为感主人恩。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2)此地凶险至极,古代船只航行又无预警探测措施,全凭经验和运气。过往船只行至此处,都不寒而栗,如同闯鬼门关,需要高超的行船技巧,还需天公作美,方可死里逃生。
白居易写友人为报知遇之恩甘冒奇险。长干里的男子却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出门远行。女子以往也曾听人言及,种种艰难,谋生不易。唯有当自己的丈夫亲身犯险时,她才知言语根本不足形容内心担忧纠结之万一。
恐惧无法与人分担:坐在家中,江水的咆哮,两岸猿声凄厉如匕首,在耳中割出一道道血痕来,心里有种隔山隔水的恍惚,想着风高浪险,恨不能腋下生双翅跟随他去……
她以为感情牢固,生活安稳,自己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女人,谁知生活还是开了大玩笑。在无奈枯守中忆起年少,依赖回忆取暖,汲取力量。他对她的点滴好处都渗透进记忆深处。
情事青葱,旧事温存。但回忆终是冷淡,无论人放置怎样深重的感情进去,都悄然沉没。沿着女子的回忆触摸到思念的韵律,是缓慢、深长、不为人知的暗涌激流。随着诗中人物年龄增长,情感也日渐加深,情感的节奏由最初的清新平缓,变作深沉汹涌。
是否可以这样看,李白的《长干行》对《桃夭》有种浑然天成的承接。原本模糊、飘浮于半空的赞颂,变作能够捕入手心的生活。《桃夭》予人联想,《长干行》却将婚姻生活细节呈现,进入一片更开阔的时光,幸福和辛苦都真实可信——也不叫人绝望。
胡震亨在论唐诗的体制时言道:“衍其事而歌之曰行。”《长干行》就是把发生在长干里的事,用诗家笔法铺陈演练出来——这也是李白的《长干行》高于崔颢的《长干行》的原因:此比彼深细。
崔颢写年轻船女多情与人嬉戏,是桃花运。虽然深得民歌风致,风流可喜,活泼真实,相较之下却失于仓促,难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耐人寻味。崔颢的诗,是后来深入边塞后才见风骨,有气度。
感情萌生,携手之初是桃花般艳柔,而后来,却变得深隐、漫长,甚至陈旧、凋零。也有枯败不振的时候,就像季节不对不能开花。然而,只要爱不朽坏,意不绝,终有华枝春满的一天。
得知商船回来的消息,她难抑心喜,奔到很远的地方相迎。等待如不见边际的汪洋深海,思念让人沉没,不见天日。她会因看不见他而日夜焦灼不安,可她从未后悔,嫁他做一个商人妇,承受短聚常离的压力,将等待变成终生姿态。这是上天的安排,自幼种下的善缘。
当你选择去爱一个人,既然享受他带给你的幸福,就必然要接纳爱他的辛苦、煎熬。这是真心的代价。
遇仙记——欢从何处来,郎行去不归(1)短暂与永恒
挽留不住你,伸出手去,握住的只是虚空。在天与地的另一端凝望、分离、等待,是宿命。比漫长更漫长的虚妄,得到的是短暂,失去的是永恒。
关于桃花,有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东汉明帝时,会稽郡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两个采药人刘晨、阮肇,结伴到天台山采谷皮(谷皮是一种草药)。不幸的是两人迷失路径,不能返转。在山中挨了大约十三天,粮食吃完,饥饿疲累欲死。这时远远望见山上生着一株桃树,树上仙桃殷红,结实累累。
桃树远在绝岩之上,中间有深涧隔阻。若在平时,两人很可能也就望难生畏就此作罢了。此时两人濒临绝境,远望有食,求生意念压倒恐惧,不顾一切攀着藤蔓爬上去,采摘到桃子,狂吃一气之后才觉得稍微恢复了力气。
绝处逢生的两个人重新找路下山,在溪边取水洗漱,看见从山腹那边飘过来芜菁叶,接着又看见一个杯子里盛着芝麻饭。两人兴奋地说:“瞧,有吃的!看来这里离人住的地方应该不远了……”于是缘水而上。
过了一座山,看见一条大溪,溪边有两个资质艳绝的女子,见到他们,很欢悦地说:“瞧,刘、阮二郎拿着飘走的杯子来了。”刘、阮二人并不认识这两个女子,但听她们说话的口气,好像与自己相识已久那样。
两女子笑说:“为何来得这样晚呢?”两个男人尚在疑虑间,便被邀请回家。女子的家甚是华丽,看起来不似山野之居。南壁和东壁各放了一张大床,床上有红色罗帐,四角挂着金铃,金银交错。床头侍立着数十个婢女。二女吩咐侍女说:“二位郎君一路辛苦,虽已吃过仙桃,但身体尚虚。你等赶紧做饭送上来。”
很快有人备好芝麻饭、山羊肉、牛肉脯送来。饭食丰富,香甜可口。吃完饭饮酒,有一群侍女手捧仙桃翩然而至,嬉笑说:“恭贺你们的郎君到了。”大家在一起调笑饮酒作乐。刘、阮二人至此,又惊又喜,完全听任摆布。到了晚间,女子各随一人就寝,女子娇媚清婉,相处之妙令人快乐得忘了烦忧。
如此过了十多天,刘、阮二人想回去。女子劝说:“你们来到这里,我们彼此成就姻缘,是多世修来的福泽,为何要急着回去呢?”不允。如此又挽留了半年。到了春天,花繁惹思,鸟鸣添愁,刘、阮二人思乡情切,多次恳求回去,女子苦留不住,叹气道:“这是你们的尘缘牵绊,不让你们回去又能如何呢?”于是召集了先前的女伴们来,一起奏乐送行,指点他们出山之路。
二人出山之后,发现原来住的地方面目全非,人事亦非。他们完全找不到家在哪里,亲友故旧更是凋零难以寻觅。两人四处打听,见到一个小孩子(经询问知是他们的七世孙),自言长辈传说先祖入山采药,不知所终……
原来,二人在山中半年,人间已过了七世。此时已是晋太元八年。
这故事的后半段,是说刘、阮两人怅然返回天台山,在山中四处寻觅。采药处,邂逅的溪边,经历如梦似幻,再寻不见仙妻踪影。那溪沾染了惆怅,那桥便叫做惆怅桥。
我是觉得“惆怅”两字太清浅。试想,刘、阮二人心中惊愕岂是“惆怅”二字可以言尽?短暂艳遇的代价是亲友俱亡,他们滞留人间,而亲人早已不知轮回转世到哪里去了。
白云苍狗,世事浮沉,他和他,转眼竟然成了时空的坐标,突兀地伫立着。
两个寻常凡夫,遽然间变得绝不寻常。这升格不是自愿的,他们只不过是在寻常的一天入山采药,连探险都算不上。无意间在山间逗留半年,以为是艳遇,就算是桃花运吧,却也没有忘乎所以,享乐之余总念念不忘家人,心心念念要返回家中。
这段奇情艳遇,可以留待以后的庸淡岁月细细回味、咀嚼。假使真的念念不忘,也可以来此山中再续前缘。
遇仙记——欢从何处来,郎行去不归(2)谁知,出山之后,一切早已面目全非。时日惊飞,在世人眼中他们是早已作古之人。亲朋凋尽,人世间已无任何亲密关系。仙缘又绝,走不回遇仙之路。茫茫天下,从此该何去何从?骤然间得到,又骤然失去。得到是短暂的,失去的却变成了永恒。
两个再世为人的人,身份的双重性就足以使人迷惑——我只不过是一个平凡人啊,可现在又变得际遇不凡了!世事真是难以预料,变故又非人所能想象承受!陡然无根的凄酸,孑然无亲的惊恐,走投无路的困境。只要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知,他们的感受绝非后来辞赋里所附会的浪漫,而是足以置人于死地的凄惶。
有道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时间是吊诡的相对论。人生百年,浮生一瞬,他们被命运抛掷到一个始料未及的高度,落地时却极狼狈惨痛。他和他,就像是不舍轮回、恋恋尘世的游魂。那么认真,煞有介事。经历的一切还都无比真实,自以为真切,孰料早被命运抛离了原有的轨道。
一切的眷恋也成了妄念。
若此刻,能重回秘境,从此泯灭尘缘,笑看风云沧桑,亦不失为解脱之道。可惜的是,桃源难觅,仙凡永隔。曾经一见倾心、两情相悦的她们一样以莫须有的罪名裁决了他们。
凭什么,这一切难道是他们的错吗?若换作我也会愤懑,是仙女就有权利只爱陌生人吗?你说什么是什么,要爱就爱,不爱就不爱,先以姻缘来勾引,又以缘尽来推搪。
始乱终弃原来不是男人的专利。轻率地将一切归结于缘分,难怪缘分总伤人。
后来的唐诗宋词里,总有人借他们的身世抒自己情怀。词牌里《醉桃源》,又名阮郎归。情怀伤感,其调多半哀艳。
大唐元和十年,长安玄都观,残春。满树摇红。刘禹锡足踏点点苍苔、碎红,望着那凋落的桃花朗声吟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人都读得出来,刘禹锡落寞中暗藏兴奋、欢欣。他的意态激扬,是示威,跟权贵叫板:你们击不垮我,我又回来了!
我怕刘晨见到此句会失笑垂泪,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桃花,又见桃花。怎么同是刘郎,流水浮生,一样历经坎坷。他十年播迁,青云路未绝,而自己,恍惚一刹,就再也找不到归家的路了。
<<上一页返回目录页下一页>>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1)相思与相忘
等了这么久,等得都忽略了时间,你看我娇颜如桃花,可知我苍老了心,只是为你苦撑着不肯凋零。
接着说桃花运,中国古代的男性文人,尤为擅长为女性代言,借传说中仙子情事,浇自己心中块垒,更是常用的手段。和凝作《天仙子》:
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阮郎何事不归来?嫩烧金,慵篆玉。流水桃花空断续。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捻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张先作《醉桃源》(又名阮郎归):
仙郎何日是来期。无心云胜伊。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强匀画,又芳菲。春深轻薄衣。桃花无语伴相思。阴阴月上时。
咱不是狗仔队,不好捕风捉影说这些词都影射了词人们自?的恋爱经历,但这些词情深意美,颇有值得玩味之处,确实足以打动有相似经历的人。
伤惜痛爱之别离,是人之共通情怀。情逝如水,往事难追,词人的注目焦点在分离之后,仙女们思念忧愁,相思切切如仙子自语。
清人张惠言有一阕《水龙吟·瓶中桃花》,专咏其事,为词中上品。
疏帘不卷东风,一枝留取春心在。刘郎别后,年时双鬓,青青未改。冷落天涯,凄凉情绪,与花憔悴。趁红云一片,扶侬残梦,飞不到、垂杨外。
看取窗前细蕊。酿幽芳、几多清泪。六曲屏风,一痕愁影,搅来都碎。明月深深,为花来也,为人无寐。?明朝又是,清明点点,看他飞坠。
轮回中情深缘浅,天上人间逃不过这结局。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怀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每过一天,结局就逼近一分,我深知这结果,却无从改变。
固执不肯承认你是我生命中的过客,最终还是,成了过客。
你曾活在我所有的守望里。而今你真实地来到眼前。我欢喜如天地初开,日月新生。当你执意要离去,我多么想流泪,对你明言:等了这么久,等得都忽略了时间,你看我娇颜如桃花,可知我苍老了心,只是为你苦撑着不肯凋零。
终于,守得一线天开。我倾其所有待你,原以为你会留下,可你,依然坚持离去。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你知道吗,你会了解吗?这一别,天上人间,永无见期。此后茫茫无涯岁月。我是否能长生不死已不重要。最可怕的,不是记忆会消失,而是铭心刻骨,拂拭不去,清晰永如昨日。我将在失去你的岁月里无人怜悯地活着,长生,是对多情人最重的惩罚。
桃花见证了你我相逢,亦见证了离伤。我终于死心。留不住的,费尽心机也留不住。你转身离去,寂寞覆盖了我的天空。我看不见日光明照,繁花沉坠。
从此堕入暗黑的思念当中——但愿还有以后。但愿你我还有机会相逢于温软红尘,那柔媚的春光下,陌上相逢早。我不是仙子,是普通的妇人,遇见了普通的你,采药的你。置一个温暖的家,一起生活,慢慢老死。
晚唐流行“游仙窟”类的诗文,把往来各路的女神仙都意淫了个遍。由于经历有限得很,取材更多来自逛青楼或窑子的经历。可恨是那不入流的诗人曹唐,作了大量游仙诗,津津乐道于遇艳,怪责刘、阮二人不识好歹擅自离去,枉送了大好姻缘。把仙子写成了人间失爱怨妇。
——瞧瞧吧,这格调真是一流的低,一路艳情小说笔法,其俗腐恰如贾母所批——“这有个缘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虽然曹先生借贾母之口批的是说书编故事,编诗道理也是一样,有一等诗无情无绪,纯粹为作而作,做作的作。这样的人,红尘落魄,一生一世也遇不着仙。
虽然我也惋惜他们离去,情缘难续,然而,设身处地想一想,刘、阮二人要求离去不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吗?他们还忧心着家人,怕久久不归会叫家人不安,即使是自己过得无比好,也从没有忘乎所以,担忧着家人依旧生活困苦。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2)难道为色所迷,乐不思蜀,更兼顺水推舟做了负心人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攀上高枝就要与昨日反目成仇,将自己连根拔除?世上有太多这样的人,所以刘、阮二人拒绝做这样的人。
前生后世,有太多太多见利忘义、见色负恩的人,有时为一个虚名、一分薄利尚要斗个你死我活,何况这实实在在,眼前的好处?
连仙女们的温柔乡都有毅力抵御,心醉,神不迷。面对长生不老的诱惑不曾放低了信念。采药人的意志力实不弱于习惯了官场争斗的骁勇斗士,更让无数醉心名利的人汗颜。
回想史上帝王迷恋炼丹升仙之术,服食丹药致死的数不胜数。可知山野村夫的清决犹胜坐拥天下的君王。如果他们驻留不归,那不过是一段轻佻的艳遇罢了!
我知道,这正是他们被后世传诵的原因,有多少人借他们的故事抒发自身情怀,又从他们的故事里获得力量,知道坚持信念必然是辛苦的,然而着实是可贵的。
算不算巧合呢?与那武陵渔人一般,他们渡迷津入秘境,一样有桃来做引。行将饿毙之际,远望见山崖上果实累累的桃树。仙桃先是浓艳的生机,而后,才是遇仙的契机。
他俩食饱之后,才有气力继续前行,见着了仙女。成就姻缘之前,又有仙子衣袂飘飘,手捧仙桃来贺,此时仙桃不止是果腹之食了,更是一种欣然的诱惑,意外之喜。
在陌生的地方,生死未卜之际,骤然受到女子的爱慕,以夙缘牵引的名义,不容抗拒,以他们当时的状况,也没有抗拒的余地。
等他们再回到山中,兴许还能看见那桃树。这时,绝崖上的桃树不再笑脸迎宾,而是一个看尽离合兴衰的冷眼旁观人,暗笑他们曾经沉迷、自以为是的绚烂荒唐!
很多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没有绝对无悔的人生,得此而失彼,再正常不过。
生命无常,是一条汹涌无声的河流,波澜起伏间潜藏着无数温柔、凌厉秘密。
过往如尘,尽随阵风。后来,刘、阮二人黯然返回山下,刘晨再次投入人世娶妻生子,繁衍后代。阮肇则红尘看破,入山修道去了。
没有什么忘不了,没有什么放不掉,你放不下,只是因为还不到想放下的时候。
纵然一无所有,也有再次启程从头开始的一天。无论是再度热切地投入红尘,还是经此一事了却尘缘,它所指向的结果是一样的,让人更清醒、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本来面目。
桃红柳绿的邂逅,爱恋情浓转瞬成空。也许,有一天,当老去的刘晨携儿带女回到山中,他会把这段情事当成一段传说对孩子们说起;又或许,他只是望着那树桃花,望着这座山,微笑不语。
他会记得年轻的时候在这里的奇遇,得到与失去,有时是千里鸿壑,有时仅是一念之差。
吉光片羽的背后,躲藏着一个擦肩而过、黯然老去的秘密。
桃花源—— 炼一丸桃花源(1)错过与过错
他一生编织了许多梦想,大多数都悲壮地折戟沉沙,难以实现。桃花源是最美妙和被人传诵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无意间炼就的一丸桃花源,抚慰了多少人的心。
“桃花源”三字落笔便有一种仙意。你是否还有时间,能够不厌其烦,容我为你讲述那武陵渔人的奇遇?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理想中的胜境。可以的话,长居此地此生不离不弃。
除了那曾短暂逗留的渔人,再没有第二个幸运儿到过那里。卑小如我亦难知它在何处。但我相信桃花源真的存在,只是,到达那里的契机很微妙。苦心寻觅相隔万里,若安然处之,兴许一梦之遥,一盏茶之冥思就可以抵达。
我还知道,自从这个地方从陶公的笔下幻化成形,它就不再是一个传说,而是梦不完的长梦,回不去的乡关,千百年来引无数人为之魂牵梦萦,寻寻觅觅。
除了《桃花源记》,有多少人还知道“桃花源诗”呢?那一样是陶渊明的作品,并且,就是为此诗所作注解式的序。结果是,诗渐湮灭不闻,反而是这序,经久流传,几与时光同在。
“桃花”这个词,开始是有些妖娆的、浮艳的。无论是在《诗经》里,还是在前篇所提及的传说里,它传达的意象无不与美貌年轻、妖娆多情的女子有关,直至到了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才别开新境,开始与富饶、丰足、明媚、安然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
魏晋时人尚清谈,重玄异。宽袍大袖,身披大氅,脚登木屐,飘然若仙;又或穿行于街市之上,视衣衫躯体为负累,放浪形骸、醉生梦死之事不胜枚举。风气使然,时势使然。
《世说新语》中每见奇人奇语奇行迭出。初读令人莞尔,细读令人心酸,再读催人泪下。魏晋风流逸兴,乱花渐欲迷人眼。初尝清甜,细品都暗藏涩苦。
人人看来都凛然不可犯,卓尔不群,实则懊郁不安,忧生忧死。清高如五柳先生,能远俗,憾亦未能忘忧。他虽不满士族官宦,重清谈,轻实务,耽于宴乐,不理国事,无视民生疾苦,自己何尝不依赖酣饮,饮必醉,醉避世。诗文品格越高,内心越是负累重重。
世人爱读陶公,爱他归隐田园诗酒风流,躬耕自足,以物质的清贫换取精神的自由。
为官处处掣肘,眼看无能士族子弟盘踞高位,自己既无力重振家声,更无力扭转现实,又不愿同流合污,唯有挂冠而去,落得清静。“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公开对外的宣言。难与人言的,是壮志消磨后身心的倦怠。
陶公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微,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桃花源—— 炼一丸桃花源(2)他虽无名利之心,然长存救世之念。现实不允,这矛盾遂成了他终身隐痛,精神上的症结。每一位萧索的隐士都曾经历壮心不已的年代,不然,也无所谓失意。
陶公也曾生猛年少,仗剑远游。自负才华激扬不输于古往今来的圣贤,只待时机一至,必能乘帆而起,辅明主,济苍生,成就一番功业。孰料,事与愿违。乱世难遂良人愿,处处枭雄起烽烟,又有几人真心留他实现济世理想,救万民于水火。
回望来时路,往来无相知。浩大无垠的寂寞袭击了他,无助,无力。
他虽未被惊涛骇浪击溃,却不免要转身寻一处净土去检点自己。自己认为是对的,应该坚持的信念,就不应舍弃。哪怕世所不容,亦要找一处地方安放,留存。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警心的诗文。
在不远的后来,他如宝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逐渐有人理解、追颂。后来的后来,他升腾化成读书人的精神教父。人们忆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属于他的每一点细节,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都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笔下的桃花源。
看见了他的闲适就更须领会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长伴南山,隐于南山月明,潜于菊香深处。必须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断与现实的距离。
我和一个朋友谈起陶渊明。她语出惊人:“他笔下桃花都静美,看来他性生活一般啊!”莫以为她是信口胡言。我惊怔之后细思,又重读《桃花源记》,发现她说的不无道理。陶公笔下花是落英缤纷,人是和睦相处,整个世界是一团和气。而性是一种征伐,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确实不可能有强烈的性欲。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我们接着说桃源。那渔人入得桃源来,见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情此景如斯熟络,宛然是生命中有过的最隐秘的渴望。
就渔人在其间短住几日所见,村人自给自足,乐善好施,不分彼此,与外面杀伐不断苛税连年的世界有天壤之别。
到了无何有之乡,却是回到了真正的欲望家园,和自己的理想打了个意外的照面。东方国度的读书人以此为归宿。桃花源国度是美好无欺的大同世界的样板。生产力倒退,在这里,人们只要生产出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的产品就够了,不需要剩余产品,不需有剩余价值。一种引而不发的观点是:“一切的罪恶来源于社会财富不均,人们拥有除温饱之外过多的贪欲就会引发动荡、混乱。”
这就是陶渊明基于当时的现实对现实的理解。实事求是地想,自给自足适合于小范围,不适宜推而广之成为全社会的经济模式。
综观中国的历史,沿袭几千年的经济模式,你该知道何以读书人失意时更容易将此奉为圭臬,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想不到,他们所受的教育更使他们想不到更合理先进的解决之道。
那渔人去而思返。兜兜转转方悟此处是寻觅已久的家园,外面的世界太混乱、太劳苦。他怀念如仙境般静美的桃源。在那里,他也会拥有自己的一方土地,一处宅院。他可以拿着自己捕来的鱼,送给街坊四邻,换来稻谷满仓,有鲜鱼下酒,仙桃佐食,真正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桃花源—— 炼一丸桃花源(3)他不用害怕缴不完的苛捐杂税,也不会有劳役苦差。
所以,即便他离去时,老人苦苦叮嘱,叫他不要将此地说出去,他依然忍不住说出去。幸好,没有多少人相信,人们只当他发梦,身处苦难久远的劳苦大众,早已失去梦想,对步伐仓皇的生命不再想象。
南阳有一位高士,听闻他的话,便请他带自己去寻找。高士和他一样向往此地,这样美好的地方达到每个人对生活期许的标准。
他们当然找不到。高士不久病死了,临死前他忍不住问渔人:“你是骗我的吧?”
渔人痛苦地摇头,他也希望这一切是他骗人,可是偏偏不是,他明明到过那里,还住了几日。
那里桃花还艳红,落英缤纷,芳草萋萋,桃源人欢声笑语萦绕耳畔,叫他怎生忘怀?
幽幽桃花随风,当时就在召唤他还乡:归来吧,迷失在外的孩
子。如今桃花落满了衣襟,暂借花香引你返转路径。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
一切的隐喻,他当时不能领会。如今,他只后悔自己当时没有留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