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策-译着白话文

_7 刘向(西汉)
楚王说:「楚国地处穷乡僻壤,靠近东海之滨。我年幼无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宾的英明教导,我完全接受您的高见,把国事委托给您,参加连横阵线。」于是他派出使车百辆,将骇鸡犀角、夜光宝璧献给了秦王。
【评析】
张仪是个无所不用其极、心肠较为歹毒的说客,所以他的游说,大多以势压人、威逼利诱、恐吓敲诈。威逼是为了拆散合纵联盟、强迫楚国放弃与秦国敌对的外交政策,利诱是为了树立连横同盟、拉拢楚国加入连横战线、侍奉秦国。虽然张仪是在纸上谈兵、用语言说出秦国伐楚的军事部署,但武力的威慑、军队的逼近、战争的硝烟,彷佛已近在眼前,构成了谈判、交涉时的巨大筹码,足以引起楚王的恐惧,最终迫使楚国就范的,实际上就是这种语言背后的暴力威胁。
在用暴力威胁的同时,张仪批驳了一番论敌,指出了苏秦人格上的缺陷,藉此污损敌人。并指出了合纵战略的致命弱点:用弱国去进攻强国,会使弱国越来越弱。对领军人物和战略观点的批判,使合纵战略成为无根之木。
其实暴力威胁和批驳合纵都是在「破」,如果仅有「破」而没有「立」,那么对方就看不到出路,就不能真正就范自己的意图。所以张仪在一整段「破」之后,开始了「立」,指出了连横事秦的众多好处,诱之以利,使楚王看到了放弃合纵、改用连横的光明前程。于是很快就被张仪说服了。
「福兮祸所伏」,以利诱之,实质上是以利害之。楚国的亡国为期不远了。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提要】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的安危经常维系在少数几个忠臣身上。忠臣越多,国家就越兴旺,而如果国家重臣一个个贪臓枉法、中饱私囊,那么国家的安危就会出现问题。莫敖子华向楚威王推荐了忠臣的五种类型,这些人的高风亮节、忠义血性的确让我辈钦佩。
【原文】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如章不足知之矣。」王曰:「不于大夫,无所闻之。」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缋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月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繣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缋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鋭,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榷立不转,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阗而殚闷,旄不知人。秦王闻而走之,冠带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秦王身问之:『子孰谁也?』繥棼冒勃苏对曰:『臣非异,楚使新造繥棼冒勃苏。吴与楚人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秦王顾令不起:『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卒万人,属之子满与子虎。下塞以东,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亦闻于遂浦。故劳其身,愁其思,以忧社稷者,棼冒勃苏是也。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遂入大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纒,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悉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胃。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谷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章闻之,其君好发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译文】
 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到我这一辈为止,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莫敖子华回答说:「这些事情,非子华所能回答。」威王说:「我要是不问您,更无从知道。」莫敖子华回答说:「君王您问的是哪一类大臣呢?有奉公守法,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为了提高其爵位,增加其俸禄,忧虑国家安危的;有不怕断头,不怕剖腹,视死如归,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也有既不追求爵位,又不追求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
威王说:「您这些话,说的都是谁呢?」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令尹子文上朝时,身穿朴素的黑丝绸长衫,在家时,穿着简朴的鹿皮衣。黎明即起,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天的粮食也没有积存。所以,我说的那个奉公守法,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令尹子文。
从前楚国叶公子高,其貌不扬,而有柱国之才;平定了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发扬了先君的遗德,影响到方城之外,四境诸侯都不敢来犯,使楚国的威名在诸侯中未受损伤。在这个时候,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叶公子高的封地有六百畛的土地,所以,我说的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双方对垒,士卒已经短兵相接。莫敖大心拉着驾车战士的手,望着他们说:『唉!唉!楚国亡国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深入吴军,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楚国也许还不至于灭亡!』所以,我说的那个不怕断头,不怕剖腹,视死如归,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莫敖大心。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军连攻三次,攻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离失所,棼冒勃苏说:『我如果身披铠甲,手执武器与强敌作战,不幸战死,其作用也只像一个普通士卒而已,还不如向诸侯去求援。』于是,他背着干粮秘密出发,越过高山峻岭,渡过深水溪谷,鞋子穿烂了,脚掌磨破了,裤子破了,露出了膝盖;走了7天,到了秦王的朝廷,踮着脚跟翘望,希望得到秦王的帮助;日夜哭泣,希望得到秦王的同情。经过7昼夜,也未能面告秦王。他就这样,滴水不进,以致头昏眼花,气絶晕倒,不省人事。秦王知道后来不及系好衣帽就跑来看他,左手捧着他的头,右手给他灌水,勃苏才慢慢苏醒过来,秦王亲自问他:『你是什么人?』棼冒勃苏回答说:『我不是别人,是楚王派来的因不死于国难新获罪的棼冒勃苏。吴、越两国现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次,进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离失所。敝国君王特派我来报告楚国面临的亡国大祸,并且请求援救。』秦王一再要他起身,他一直不起。秦王说:『我听说,万乘大国的君王,如果得罪了志士,国家就会危险,如今就是这样。』于是,秦王派出战车千辆,兵士万人,让公子满和公子虎带领,出边关,向东挺进,与吴军战于浊水之上,大败吴军,又听说还在遂浦作战。所以,我说的那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棼冒勃苏。
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关,攻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百姓流离失所,楚臣蒙谷在宫唐与吴军遭遇,这时楚王生死未卜,蒙谷撇开吴军跑到楚都,说:『如果有孤子可以继位,楚国大概可难免遭灭亡。』于是,他来到楚宫,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游于江上,逃到云、梦地区。以后楚昭王返回楚都,百官无法可依,百姓混乱;蒙谷献出了离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治理。相形之下,蒙谷立了大功,等于使楚国得以保全。于是,楚王封他为执纒,给他封田600畛。蒙谷生气地说:『我并不是一般贪图爵禄的大臣,我是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个人有无官做吗!』于是他隐居磨山之中,至今仍无爵禄。所以,我说的那个既不追求爵位,也不追求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蒙谷啊!”
楚王叹息道:「这些都是古人,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使自己的腰都细起来,以致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虽然想吃东西,但总是忍着饿不吃,这样饿下去,就有死的危险,可是人们无所畏惧。我听说:『国君喜好射箭,大臣也会去学习射箭。』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而已,如果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五种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罗致来的。」
【评析】
谋略之学实际上教人一些政治上的朴素真理。忠臣的公而忘私、刚烈节义是一个国家最为需要的。而作为最高领袖,一定要好忠臣如好色,栽培、重用忠臣。有了几个毫无私心、敢为国捐躯的忠臣,则国家的安全和兴旺就可放心了。可惜这样朴素的真理,真正能遵循的统治者实际上也并不多。所以官场上经常是贪官污吏大行其道、忠良遭陷、忠臣遭贬。
莫敖子华用包含强烈感情的语言、鲜明生动的案例故事,描述了忠臣的典型形象和光辉事迹,也揭示了国君喜好忠臣、才能罗致忠臣的道理。其雄辩洋洋洒洒、气势宏伟,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故事直接打动听众,包含感情,显得非常的感人。这种饱含感情的案例描述法,我们在论辩中应该多加运用。
  魏相翟强死
【提要】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某个国家为自己利益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其它国家,是天经地义、非常正常的事情。看看楚国是如何突出它的利益的。
【原文】
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劳。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仇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
【译文】
魏国的相国翟强死了。有人为甘茂对楚王说:「在魏国,希望继任相国的人是公子劲。公子劲如果做了魏相,魏、秦两国必然友好。魏、秦两国友好,楚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就会降低。所以,大王您不如与齐国结盟,共同支持甘茂做魏国的相国。齐王以好居人上而出名,现在要他的外交使节活动,让甘茂出任魏国相国,齐王一定很高兴。魏国如果不同意,就会与齐国关系恶化;齐、魏两国关系恶化,他们都要争着拉拢楚国。魏国如果同意任命甘茂为相国,甘茂与现在的秦相樗里疾是势不两立的仇人。那末魏、秦两国关系一定恶化,这样,他们两国都会倚重于楚国了。」
【评析】
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谋士们一心想着如何削弱、分裂除自己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而自己的大国权威,完全是站在他国的纷争和损失之上的。国家之间如此,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也难免有这种唯自己利益是图、损害谋算其余的现象。「防人之心不可无」,古人留给我们《战国策》这个谋略宝库,也旨在让我们洞察阴谋、保护自己。
  楚怀王拘张仪
【提要】
张仪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但是他还是能施用计谋、化险为夷。这次他只利用宠妃郑袖的女性心理轻易就达到了目的。
【原文】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子。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译文】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这时怀王的佞臣靳尚对怀王说:「君王把张仪拘禁下狱,秦王必定愤怒。天下诸侯一看楚国失去了盟邦秦国,楚国的地位就会低落。」接着靳尚又对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可知道你马上要在君王面前失宠了吧!」郑袖说:「为什么?」靳尚说:「张仪是秦王有功的忠臣,现在楚国把他拘留下狱了,秦国肯定要楚国释放张仪。秦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同时又选择美貌善玩且懂音乐的宫女作陪嫁,为了使她高兴,此外秦王还陪嫁了各种金玉宝器,用上庸6县送给她作为享乐的费用,这次正想让张仪献给楚王为妻。君王必定很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也仰仗强秦来抬高自己身价,同时更以珠宝土地为资本,四处活动,她势必会立为君王的妻子,到那时秦国公主就等于君临楚国,而君王每天都沉迷于享乐,必然忘记你,你被忘掉以后,那你被轻视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袖说:「一切拜托您办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好。」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快建议君王释放张仪。张仪如果能够获得释放,必然对您感激不尽,秦国的公主也就不会来了,那秦国必定会尊重你。您在国内有楚国的崇高地位,在国外结交秦国,并且留张仪供您驱使。你的子孙必然成为楚国太子,这絶对不是一般的利益。」郑袖立刻就去说服楚怀王放了张仪。
【评析】
谋略、策略的根本在于采用迂回、拐弯抹角的形式。拐弯抹角,就是通过转换角度、借助其它中介来说服对方的方法。靳尚如果直接请求郑袖为张仪在怀王前说情,郑袖肯定不会答应。所以靳尚拐弯抹角地杜撰了张仪会送来漂亮的秦女,会使郑袖失宠这样的事实,郑袖为了不失宠于楚王,只得搭救张仪。靳尚把释放张仪与郑袖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本来与张仪毫不相干的郑袖为解救张仪起了关键作用。这个计策从整体上看,也是借助郑袖这个中介拐弯抹角达成目的的。如果靳尚直接上书怀王要求释放张仪,那一定是缘木求鱼、劳而无功的。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提要】
作为领导,决策时一定要集思广益,幕僚和下属提出的正面的、反面的、高明的、平常的建议和策略,都应该认真听取,等知道方法的全貌后,自己心中就有数了。楚襄王面临齐国的胁迫和强横,由于集思广益,竟不用一兵一卒,就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原文】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万强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不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500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吧。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因为爱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来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因为我答应了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现在齐国派使臣办理交接手续,这可怎么办呢?」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朝后,昭常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500里,该如何办呢?」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朝后,景鲤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500里,该怎么办呢?」景鲤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大王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强齐,而又不给割地,这就在诸侯而前违背了大义。楚国既然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朝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不能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国。』我不知道他们三个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谁的好?」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评析】
楚襄王在齐国做人质,脱离虎口是第一位的,其它的事情等自身安全、有所凭依时再考虑不迟。所以慎子让楚襄王答应割地的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的难题,这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先解决第一位的事,其它的事只能徐缓图之。
楚王师傅慎子集思广益、归纳总结、博采众长的决策功夫值得当今各类各级领导学习,这次慎子的特点在于他几乎采纳了所有人的观点,只不过整体上将各观点进行了排列组合。在处理一些大事、难事时,决策者一定要集合众人的思路和点子,采用「头脑风暴法」,让每个人献计献策、畅说欲言。中国有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说明众人的智慧产生的合力还是巨大的。每个人有不同的立场、角度和思路,将众人的观点集合起来,进行选择和整和,就可以有解决问题的良策出来。
楚策三\四
  苏子谓楚王曰
【提要】
纵横家根本不是见不得人的阴谋家,他们经常在宣扬政治科学和正义。苏秦在这里向楚王指明了何谓真正的贤臣,指明了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政治清明最高统治者及其下属的官僚们应该是什么样子。

【原文】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愿无听群臣之相恶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百姓。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译文】
苏秦对楚王说:“仁爱的人,对于人民,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好话去抚慰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孝子对自己的双亲,用真心实意去爱他们,用钱财去奉养他们;忠臣对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去辅助他。
现在大王的宗室、贵戚喜欢毁谤贤能的人,以此作为进身的资本,对臣民加重赋税,使国君被人民怨恨,他们不是忠臣;大臣在人民中宣扬国君的错误,用您的土地肆意赠送给诸侯。因此和大王的所爱相违背,这也不是忠臣。这样下去,国家就会危险。我希望您不要去听信大臣们互相攻讦之辞,要审慎地任用大臣和贵戚,要根据人民的喜好作为施政方针,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并将所得用于人民所需。
做人臣,最难做到的是,没有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为国君献身倒很容易,像垂沙战役,死的人数以千计。屈居国君之下,也很容易,像从令尹以下,为大王服役的人数以千计。至于无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的,却不见一人。所以,英明的国君考察他的臣子,必须了解他们是否有忌妒之心,是否能推荐贤才。贤能的人侍奉国君,也必须无忌妒之心,又能推荐贤才。推荐贤才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贤能的人被任用,自己就会被废弃,贤能的人地位尊贵,自己就会卑贱。所以,人们难以做到。”

【评析】
「无妒而进贤」是贤臣的最高标准,这是因为这个标准可以衡量大臣是否私心大于公心,是否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私利。这一点上曾国藩是个表率,他一生不断地向朝廷推荐贤才良将,胡林翼、李鸿章、彭玉麟、杨岳斌等都通过他的提携和推荐而受到朝廷的重用,并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对待老子天下第一的左宗棠,曾国藩不管二人间的龌龊和旧怨,也不管朝廷用左宗棠掣肘自己的用心,一再向朝廷推荐左宗棠。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时立下了赫赫军功,但有谁知道正是曾国藩举荐左宗棠出征西北的。曾国藩曾说左宗棠不仅是西北第一人,而且是天下第一人。高傲的左宗棠闻听此言,为曾国藩「无妒而进贤」的高风亮节仰慕不已、自愧不如。
  苏秦之楚
【提要】
要去游说的对象经常会拒絶与你见面,或者故意长时间闲置你。连面都见不了,怎么说服他人呢?游说需要等待、更需要你的耐心与毅力。
【原文】
苏秦之楚,三月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个月,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您的大名,就象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禀报人员像小鬼一样难得见面,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拿玉当粮食,拿桂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遵命了。」
【评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絶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张仪之楚贫
【提要】
纵横家们也有缺钱的时候,但他们挣钱的方式不象我们这样辛苦,他们仅仅凭着一张利嘴,就可以拿到足够多的资金。
【原文】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
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乃资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译文】
张仪来到楚国,处境贫困,他的随从很不高兴,想要回去。张仪说:「你一定是因为衣冠破烂,才要回去吧。你等着,让我替你去拜见楚王。」在这时,南后和郑袖很受楚王宠爱,在楚国地位尊贵。
张仪前去拜见楚王,楚王不高兴。张仪说:「大王不用我,我就到北方去见韩王。」楚王说:「好吧!」张仪说:「难道大王对韩国没有什么要求吗?」楚王说:「黄金、珍珠、玑珠、犀革、象牙都出自楚国,我对韩国没有什么要求。」张仪说:「大王不好女色吗?」楚王说:「什么意思?」张仪说:「那郑国和周国(韩国属国)的女子,打扮的十分漂亮,站在大街巷口,如果不知道,初次见她的还以为是仙女下凡。」楚王说:「楚国是一个偏僻的国家,从来没有见过中原的女子这样美丽的,我怎么就不好色呢?」于是赠送给张仪珍珠、玉器。
南后和郑袖知道此事,大为吃惊,就派人对张仪说:「我们听说将军要到韩国去,我这里有金千斤,送给您作为养马的草料钱。」郑袖也给了张仪金石500斤。
张仪辞别楚王时,说:「诸侯相互阻隔,道路不通,不知何时再能见到大王,希望能与大王饮酒作别。」楚王说:「很好。」于是设宴与张仪对饮。酒至半酣,张仪一拜再拜,请求说:「这里没有外人,希望大王邀集左右亲近一块畅饮。」楚王说:「好。」于是找来南后和郑袖,一起饮酒。张仪又再拜请罪,说:「我对大王犯有死罪。」楚王说:「这是为什么?」张仪说:「我走遍天下,从来没有见过像南后、郑袖二位这样的美人,我却说要为您找美人,这简直是欺骗大王啊!」楚王说:「您就不必挂心了。我本来就认为天下的美女谁也比不上她们两人。」
【评析】
象张仪这样聪明的人实际上早就掌握了楚怀王的嗜好,所以抛下钓语「王徒不好色耳」,以此打动楚王贪婪的心,使其对张仪有所求也,最后又以「实在没有见到过象南后、郑袖般的美人」的话,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打消了其寻美的念头,又实现了南后、郑袖所要求的结果,没有欺骗,又白得了金钱,这样一个完满的大结局何乐而不为呢?
  张仪逐惠施于魏
【提要】
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很复杂,我们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先要明白谁跟谁关系好、谁跟谁关系恶劣,然后非常妥帖的处理人际事务。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
【原文】
张仪逐惠施于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冯郝谓楚王曰:「逐惠子者,张仪也。而王亲与约,是欺仪也,臣为王弗取也。惠子为仪者来,而恶王之交于张仪,惠子心弗行也。且宋王之贤惠子也,天下莫不闻也。今之不善张仪也,天下莫不知也。今为事之故,弃所贵于雠人,臣以为大王轻矣。且为事耶?王不如举惠子而纳之于宋,而谓张仪曰:『请为子勿纳也。』仪必德王。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此不失为仪之实,而可以德惠子。」楚王曰:「善。」乃奉惠子而纳之宋。
【译文】
张仪在魏国挤走惠施,惠施来到楚国,楚王接待了他。大臣冯郝对楚王说:「挤走惠施是张仪,大王与惠施结交,这是在欺骗张仪,我认为大王这样做不可取。惠施是因为张仪排挤他才来到楚国的,他也定会怨恨您与张仪结交,如果惠施知道这种情况,他一定不会来楚国,而且宋王偃对惠施不错,诸侯中无人不知。现在,惠施与张仪结仇,诸侯中也无人不晓。惠施与大王结交,您便抛弃了张仪。我不理解大王这样做,是有些轻率呢?还是为了国家的大事呢?大王不如帮助惠施,送他到宋国去。然后,对张仪说:『我是因为您才没有接待惠施的。』张仪必然感激大王。而惠施是个被排挤、遭困窘的人,大王却帮助他到宋国去,惠施也必然感激大王。这样您实际上不失为张仪着想,又可以使惠施感恩戴德。」楚王说:「好。」就把惠施送到宋国去了。
【评析】
冯郝对各种利害关系的剖析可谓条分缕析、极有洞见,而他的处理手段也很高明。与人为善、千万不要得罪人,如果得罪他人,就会为以后做事设置了障碍。人际行动是在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中付诸实施的,我们要考虑如何在摆平各种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人们常称赞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举措,是因为这些举措排除了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直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人询问诸葛亮的后人孔明经伦世事有何优处,答曰:「也没有什么,只是妥贴罢了」,此妥贴二字常使我们思考许多。
  魏王遗楚王美人
【提要】
这也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狡诈的郑袖施毒计铲除了竞争者。我们通过这些诡计,可以看到人性的恶劣和人心的难测。识破诡计、防卫自身,这也是我们研读谋略的目的之一。
【原文】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译文】
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
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摀住鼻子。」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摀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摀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这件事。」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絶不宽赦。
【评析】
郑袖耳濡目染了战国政客们的翻云覆雨、勾心斗角,所以自己也变得心狠手辣、十分歹毒。她善于表演,既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又取得了敌对者的信任,解除了敌对者的戒备,此后她就施展计谋,让各个人物按照她的安排行动,最终使自己导演的节目成功落幕。我们要时刻防备这种危险的女人,当她们表演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看穿她背后的诡计,坚决不上当。
  庄辛谓楚襄王曰
【提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淫乐无度、不理国事的楚襄王那里知道亡国之危就迫在眉睫。明智的贤臣庄辛用打动人心的雄辩终于使昏睡的楚王从梦中惊醒。
【原文】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絶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卢,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襁繧引微缴,折清风而?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颤栗。于是乃以执纒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译文】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侯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到头来终不免身死亡国。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100里而已?
大王难道没有见过蜻蜓吗?长着6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岂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来栖息在茂密的树丛中,鼓动着它的翅膀奋力高翔,自己满以为没有祸患,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将要向70尺高空以黄雀的脖子为射击目标。黄雀白天还在茂密的树丛中游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转眼之间落入王孙公子之口。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黄鹄在江海上翱游,停留在大沼泽旁边,低下头吞食黄鳝和鲤鱼,抬起头来吃菱角和水草,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飘飘摇摇在高空飞翔,自认为不会有祸患,又与人无争。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将向700尺的高空射击它。它将带着箭,拖着细微的箭绳,从清风中坠落下来,掉在地上。黄鹄白天还在湖里游泳,晚上就成了锅中的清炖美味。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灵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始终随着君王的车辆,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却没料到,穰侯魏冉已经奉秦王命令,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楚襄王听了庄辛这番话之后,大惊失色,全身发抖。在这时才把执?的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不久庄辛帮助楚王收复了淮北的土地。
【评析】
庄辛的论辩气势磅礴、立意高远,整体上是一种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论辩方法。他从最普通的现象、最寻常的事物谈起,然后一环扣一环地剖析人们都熟知的那些现象或事件,从中挖掘出不同寻常的深刻道理,使那种由于利害冲突引发的生存竞争、相互残杀的现象,同楚王自身联系起来,令楚王触目惊心,再也不敢等闲视之。睛蜓、黄雀与黄鹄虽然与人无争,却难逃死亡的厄运。身为一国之君,要想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贪图享乐,最终也会像蔡圣侯一样难逃被蚕食宰割的命运。事实证明,庄辛遵循着「睛蜓黄雀黄鹄蔡圣侯楚顷襄王」这样一条线索,从事物的相关联系劝谏顷襄王,是很有说服力的。不难发现,上述所枚举的人或物的相互联系并不是直接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构性,他们都在承受着一种内在的规律的支配,这正是论辩时循序渐进的内在根据。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提要】
人的语言词语有时非常多义,会产生很多歧义。同一个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都很正确。论辩家们就看中语言的这种多义性,从而用语言来改变事实、翻云覆雨。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译文】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评析】
卫士与传递人对「可以吃」三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传递人理解为该药的服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说是可以吃。而卫士的理解是可以允许我吃。对语句的理解看来谁都没错。另外长生不死的含义,到底是得病可以不死、砍头可以不死,还是吃了要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不死,这些都没有限定,所以卫士就可以钻语句多义的空子,故意搞了一个语句上的恶作剧。
  客说春申君曰
【提要】
荀子作为儒家的大师,在战国时代就很有影响。他渊博的学识、深刻的预见、雄健的论辩,也留在了《战国策》上。
【原文】
客说春申君曰:「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势。臣窃以为不便于君。何如?」春申君曰:「善。」于是使人谢孙子,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
客又说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国未尝不荣也。今孙子,天下贤人也,君何辞之?」春申君又曰:「善。」于是使人请孙子于赵。
孙子为书谢曰:「疠人怜王,此不恭之语也。虽然,不可不审察也,此为劫弒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材,无法术以知奸,则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诛于己也,故弒贤长而立幼弱,废正适而立不义。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围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病,反问疾,遂以冠缨绞王,杀之,因自立也。齐崔杼讨妻美,庄公通之。崔杼帅其君党而攻。庄公请与分国,崔杼不许;欲自刃于庙,崔杼不许。庄公走出,逾于外墙,射中其股,遂杀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见:李兑用赵,饿主父于沙丘,百日而杀之;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夫厉虽痛肿胞疾,上比前世,未至佼缨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饿死也。夫劫弒死亡之主也,心之忧劳,形之困苦,必甚于疠矣。由此观之,疠虽怜王可也。」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布与丝,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易惟其同!」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
【译文】
有一个食客游说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说:「商汤王靠着亳京兴起,周武王靠着镐京兴起,两个地方都只不过百里大小,而两王却因它们而终于占有天下。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竟想给他100里土地的势力范围。我私下认为对于您很不利,不知您以为如何?」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就派人谢絶了荀子。荀子就离开楚国到了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卿。
这时宾客又对春申君说:「从前有位伊尹离开夏地到了殷地,结果令殷王统一天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衰弱而齐国强盛了。可见贤人在哪里,哪里的君王不能不显达,国家不能不荣耀。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您怎么让他告辞而去?」春申君说:「说得对。」于是春申君就派人到赵国请荀子。这时荀子就写了一封信辞谢说:“生癞的人还可怜被臣子杀死的国王,这虽然是一句很不礼貌的话,但不能不加思考。这是针对一般被臣子杀死的国君而说的。如果人主年轻又矜持自己的才能,又没有方法和手段识别奸邪的人,那么大臣就要专横跋扈独断专行。为了禁絶自己的灾难,他们就要杀死有才能年长的君主,拥立年幼、体弱的君主,废弃正直的人,抬举不义的人。
《春秋》告诫人们说:『楚国的王子围,到郑国去访问,还没等他走出境,就听说父王生病,于是他就返回来探问病情。不料却乘机用帽缨把楚王勒死,而自立为王。齐国崔杼夫人长得很美丽,齐庄公和她私通,崔杼率领家臣攻打庄公。庄公请求和他共分齐国,崔杼不答应;庄公又要求到祖庙去自杀,崔杼也不答应。却要庄公逃命,可他刚跳过外墙,崔杼就射中他的大腿,并杀了他,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王。』
近来所看到的,李兑在赵国专擅朝政,在沙丘让赵主父饿了100天终于困死他;淖齿在齐国掌权,竟然抽齐闵王的筋,然后把闵王挂在庙梁上,隔了一夜把闵王活活吊死。因此说长癞疮即使是胎带的肿毒,但是如果往上和古代的帝王相比,还不至于被臣子用帽缨勒死,或者被臣子用箭射死;如果往下和近代帝王相比,也不至于被臣子抽筋吊死,更不会被臣子絶食活活饿死。可见被臣子杀害的君主,心神所受的忧劳和形体所受的痛苦,必定比生癞病的人还要厉害。由此看来,连生癞疮的人还可怜国王也有道理。”
于是荀子在信尾附一首诗,写道「珍贵的隋侯珠,不知道佩戴。皇家的龙袍和粗丝,不会分开。梁国的美女闾姝和郑国的美女子奢,没有谁迎娶,却向丑女嫫母求婚,又很喜爱。把瞎子说成眼光明亮,把聋子说成听觉灵敏,以是为非,以吉为凶。唉!天啊,为什么不分好坏!」《诗经》上说:「天神的眼睛最明亮,不要自取祸殃。」
【评析】
荀子对春申君的答复毫不客气、直接预言了后者的悲惨下场,嘲笑他比长癞疮的更可怜,整个答复确实是够「恶毒」的。春申君作为楚国政要,被下面的奸佞之徒左右,在短时间内作出相反的决定,王者的威严扫地荡尽,性格上的优柔寡断、懦弱无能表露无遗。荀子通过这样一件小事,就洞见了春申君的能力与性情,看到了他的最终结局,在话语中说古论今、用历史上被乱臣贼子所害的君主指出了春申君的未来。这样的论辩方式,可谓最能表达人的怨恨、显得非常的有力。
  天下合纵使魏加
【提要】
运用比喻是战国策士们常用的论说战术。善于运用比喻,会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原文】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译文】
天下各诸侯联合起来抗秦。赵国派魏加去见楚相春申君黄歇说:「您已经安排好领兵的大将吗?」春申君说:「是的,我想派临武君为大将。」魏加说:「我年幼时喜欢射箭,因此我就用射箭做个譬喻好不好?」春申君说:「好的。」魏加说:“有一天,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弓弦,就可以把鸟射死在你眼前。』魏王说:『射技有如此高超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射一箭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虚射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病雁。』魏王说:『你怎么知道?』更羸说:『这只雁飞得很缓慢,叫得声音又悲切;飞得缓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的悲切是因它离开了雁群,身负旧伤且心存惊惧,一听见弓弦的声音就吓得拚命高飞,以致使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现在的临武君也曾被秦军打败,犹如惊弓之鸟,所以派他去担任抗秦的将领是不妥当的。”
【评析】
 比喻的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上,比喻的说服力在于它表面上言说的事例中包含着与要处理的问题相同的内在逻辑和道理。就象惊弓之鸟与打了败仗的临武君在毫无斗志、一触即溃上是一致的一样,比喻的两事物的道理也是一致的。这也是受众能够顺着论辩者的思维路线自己就能得出结论的原因。
在论辩中运用比喻,就必须注重日常的观察与积累,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寻常的现象,很可能便是一个道理、一种精神和一个观念的表现。我们要善于揭示其内在逻辑,并在论辩时赋予一个个生动可感的形象,从而在舌战中能运用自如、加强说服力。
  楚考烈王无子
【提要】
正如上文荀子所预见的,春申君果然被乱臣贼子所杀。而这个乱臣贼子采用的毒辣手段、长远谋划竟然与吕不韦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
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又无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状。对曰:「齐王遣使求臣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聘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园乃与其女弟谋。
园女弟承间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今君相楚王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即楚王更立,彼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奈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之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心幸妾。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封尽可得,孰与其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立为王后。楚王贵李园,李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死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今君处无妄之世,以事无妄之主,安不有无妄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无妄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为相国,实楚王也。五子皆相诸侯。今王疾甚,旦暮且崩,太子衰弱。疾而不起,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因而有楚国。此所谓无妄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无妄之祸?」曰:「李园不治国,王之舅也。不为兵将,而阴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崩,李园必先入。据本议制断君命,秉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无妄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无妄之人?」曰:「君先仕臣为郎中,君王崩,李园先入,臣请为君繨其胸杀之。此所谓无妄之人也。」春申君曰:「先生置之,勿复言已。李园,软弱人也。仆又善之,又何至此?」朱英恐,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崩,李园果先入,置死士,止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后入,止棘门。园死士夹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新生子者,遂立为楚幽王也。
【译文】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相国春申君为此甚为忧愁,寻求宜于生子的妇人进献给考烈王,虽然进献了许多妇人,却始终没能生儿子。
这时赵国李园想把自己妹妹献给考烈王,可是又听人说自己的妹妹并无生子之像,又担心将来得不到考烈王的宠信。李园就请求能当春申君的舍人,当上舍人不久,请假回家,又故意晚回。回来见到春申君,春申君问他为什么迟到。李园回答说:「齐王派人来娶我的妹妹,我和使者喝酒,结果耽误了回来的时间。」春申说:「送过聘礼了吗?」李园说:「还没有。」春申君说:「可以让我见一下令妹吗?」李园说:「可以的。」于是李园就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宠爱。当李园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就和妹妹商量了一个计谋。
李园妹妹向春申君说:「君王宠信你,就连兄弟也不过如此。现在你当楚国相国已经20多年,可是楚王还没有儿子。等到楚王死后,必然拥立兄弟为王。楚国王位更换,必然重用自己的亲人,您又怎么能长久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出任宰相的时间又长,难免对大王兄弟有许多失礼得罪之处。将来大王兄弟如果真能登上王位,您定会身受大祸,又怎能保全相国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臣妾已经知道自己怀有身孕,旁人却谁也不知道。臣妾受你的宠爱还不算久,假如能凭你的高贵身份而把臣妾献给楚王,那楚王必然会宠爱臣妾。万一臣妾能得上天保佑生个儿子,那岂不是你的儿子作了楚王,到那时楚国的所有不尽在你的掌握之中吗,这和面对着不可猜测的罪过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春申君认为这话很对,就把李园的妹妹迁到一个秘密的地方,并向楚王说进献李园妹妹。楚王把李园妹妹召来后就非常喜欢她。后来果然生了一个男陔,而且被立为太子,立李园的妹妹为皇后。考烈王也很重用李园,因而李园也就掌握了朝政。
李园既然把自己妹妹送入宫成了皇后,所生的孩子又成了太子,深恐春申君越发骄纵或者泄漏内幕,因此就在暗中养着刺客,想杀死春申君灭口,不过有很多人知道这件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