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尼采与形而上学

_3 周国平 (当代)
尼采自己对于透视主义的基本论点有过一个概括的说明:"世界的价值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中(也许在别的什么地方,可能有不同于纯粹人类解释的其他解释);迄今为止的解释都是透视的评价,我们藉之而在生命中,即在求强力、求生长的意志中自我保存;人的每一提高都导致对较狭隘的解释的克服;第一达到的强化和力之扩展都开辟了新的视角,唤起了对新的地平线的信念,——这些论点贯穿于我的著作。这个与我们有点关系的世界是虚假的,也就是说,不是事实情况,而是一个虚构,是给观察的可怜结果划个圆圈;它'在流动中',是生成着的东西,是一个不断变化而永远不会接近真理的谬误:因为——'真理'并不存在。"《强力意志》第616节,第418页。
按照这个说明,透视主义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论点:第一,认识即评价,即解释,对世界的解释是多元的,人类的解释只是可能性之一;第二,解释即透视,"透视"这个概念与"视角"、"地平线"(视界)概念相关,表明认识脱不开一定的角度和范围;第三,透视的发射中心(主体)是生命本能、强力意志、情绪冲动;第四,透视所得的世界图景不是"真理",而是虚构、外观;第五,透视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其视界依强力意志的提高而拓展。
第三部分 第81节:透视主义(3)
在德语中,Perspektive一词有透视、远景、看问题的角度等含义。"透视"是绘画术语,用它来说明认识的实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表示认识取决于认识者的生存条件、实践需要等等,正如透视画面取决于画家的位置、视角等等。因而,它突出了认识者本身的状态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强调了认识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既表现在范围上认识是有界限的,就像透视画面是有地平线的一样;也表现在性质上认识如同透视画面一样是错觉,而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尼采有时也用"光学"一词揭示认识的实质,例如他说,"存在物"(不变之物)属于我们的"光学",审美是"近景光学",参看《强力意志》第517、804节。这里"光学"的含义与"透视"相仿。正如透视主义是反对平面式反映论的一样,"光学"是反对力学的、机械论的认识论的。
尼采认为,透视主义是人类中心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既然我们是依据我们的"自我"来塑造和理解一切存在,从人出发来认识世界的,那么,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不能不是一种"透视的幻觉",万物必定以我们为中心形成一种虚假的统一,在我们视界所造成的地平线上连成一体。参看《强力意志》第518节。
透视主义与尼采对"主体"的看法密切相关。尼采认为,"主体"决非统一不变之物,所谓"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认识主体",所谓"纯粹理性"、"绝对精神"、"自在认识",都是概念虚构。参看《道德的谱系》。《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365页。真正的认识主体是由许多情绪冲动组成的多元体,是"情绪冲动的竞争以及某一情绪冲动对于本能的支配"《强力意志》第613节,第417页。,是各个冲动此消彼长的流动的过程。每一个情绪冲动都是一个力的中心,都是透视的主体。"每个冲动都是一个支配欲,都有其透视,它想把这种透视作为标准强加于其他一切冲动。"《强力意志》第481节,第337页。"每个力量中心都有它对于其余一切的透视,即它整个确定的评价,它的行为方式,它的反抗方式。"《强力意志》第567节,第386页。由情绪冲动出发对世界的观照不能不是一种价值观照,一种"透视的评价",而"透视的评价即'强力意志'"《强力意志》第608节,第416页……可见透视主义也是尼采式"生物学"观点(强力意志学说)的贯彻。在尼采看来,认识论必须从生理心理的层面上阐明认识的动力结构,即阐明"情绪冲动的等级系列,变形了的情绪冲动,它的高级秩序,它的'升华'"《强力意志》第462节,第323页……这是他给他试图建立的"情绪冲动的透视学"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第三部分 第82节:透视主义(4)
透视主义突出了认识中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它把认识看作从主体出发的意义设置。既然认识不可能摆脱价值关系,那么,一切认识现象就必然是透视现象。"一切价值……从心理学上看,都是为了维持和提高人的统治构成而作出的一定透视的结果,它们只是被错误地投射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了。"《强力意志》第12节,第16页。"意义"本身是"关系的意义和透视。"《强力意志》第590节,第410页。"目的是透视形式。"《强力意志》第490节,第342页。"'实质'、'本质'是某种透视现象",因为"这是什么"的问题始终是以"这对于我(我们,一切生命,等等)是什么"的问题为基础的。《强力意志》第550节,第381页。尤能表明认识的透视性质的是"质"这个范畴。尼采指出:"质是一种属于我们的透视真理",是"我们不可超越的界限","我们真正的人性特质"。《强力意志》第563、565节,第384、385页。我们的生存条件决定了我们的感觉范围,使得我们的感官具有确定的功能阈。如果我们的感官敏锐十倍或迟钝十倍,我们就会完蛋。我们把那些严重关系到我们生存可能性的量的差异感受为质。换一种与我们有全然不同的生命条件的生物,就会有一种全然不同的透视眼光,从而把另一些量的差异看作质。假如世上根本没有生物和透视的眼光,那么也就无所谓质了。反过来说,"在一个纯粹量的世界上,万物便都会死寂,僵化,静止。"《强力意志》第564节,第385页。所以,我们对质的感受鲜明地表现了我们的认识是一种由生存价值支配的透视。
尼采认为,世上只要有从事认识的生灵存在,属于生存本身的透视眼光便不可超越。"不存在自在之物,也不存在绝对认识;透视的、制造幻觉的特性属于生存(Existenz)本身。"《尼采全集》第14卷,第40页。我们甚至无法设想一种认识能力在撇开了透视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正因为如此,康德式的认识论,即对认识能力的批判,在尼采眼中仅是嘲笑的对象。康德试图撇开透视考察人的知性的纯形式,可是,"在这样分析时,人的知性不得不在其透视形式之下和之中来看自己"《尼采全集》第5卷,第332页。,得到的仍然不是知性的纯形式。尼采不承认他自己的"情绪冲动的透视学"是一种"认识论",就是为了同康德划清界限。当然,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同样不可能摆脱掉透视的眼光,不过尼采本人也无意建立这样一门纯客观的"透视学",他的用意只是要揭示一切认识现象均属透视现象。
第三部分 第83节:认识即解释(1)
认识即解释
尼采在解释学史上的地位愈来愈受到重视,多半是因为他的透视主义。在某种意义上,透视主义就是尼采的哲学解释学理论。事实上,尼采本人也把透视主义同他关于解释的观点划了等号。他写道:"就'认识'一词一般来说是有意义的而言,世界是可知的;但另一方面它是可解释的,它不是蕴含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透视主义'。"〔3〕《强力意志》第481节,第337页。认为世界(本文)的意义寓于解释之中,依解释而转移,这正是典型的解释学观点,而尼采就把这一观点称作"透视主义"。
尼采认为,一切认识都是解释。"认识只能是什么?——'解释',置入意义,——而不是'说明'(在大多数场合,是对一个已经变得不可理解、现在仅成为符号的旧解释作出的新解释)。"〔5〕《强力意志》第604节,第414页。针对实证主义认为现象中只有事实这一观点,尼采说:"不,恰好有事实,只有解释。"〔3〕科学的发展不断推翻我们过去所认为的确凿的事实,恰好证明了一切认识都只是解释,决不存在非解释性质的"自在的认识"和摆脱一切解释的"自在的事实"。参看《强力意志》第608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最持久的还是我们的意见。"〔5〕
尼采常常用语言学术语"本文"与"解释"来说明认识现象。他认为,无论是外部世界,还是我们的内心世界,真正的"本文"(Text)都是不可触及的,或者毋宁说,它们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也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解释"(Auslegung,Interpretation)之中。关于外部世界,例如:"自然的合规律性"是"解释,而不是本文"。《尼采全集》,第7卷,第35页。关于内心世界,例如:"能够把一个本文作为本文来读,而不把一种解释混入其中,乃是'内在经验'的最后形式,——也许是一种近乎不可能的形式……"《强力意志》第480节,第336页。"我们整个所谓意识是对于一个未被意识到、也许不可能被意识到、但被感觉到的本文的一种或多或少是幻想的解释。"《尼采全集》,第4卷,第123页。
那么,什么是解释呢?解释就是"置入意义",或者说置入价值。"置入一个意义——这个任务始终有待完成,假如事物中本无意义存在的话。"《强力意志》第605节,第415页。事物中的确本无意义,因为唯有在与他物的关系之中才谈得上一物的意义。"我们的价值被解释进了事物之中。难道有自在的意义吗?!意义岂非必然是关系的意义和透视?"《强力意志》第590节,第410页。问一物是什么,就是把该物置于同他物的关系之中,归根到底是同"我"(人类)的关系之中,问它对于"我"是什么,而这也就是向它置入了意义。"不存在'自在的事实情况',相反,总是先要将一个意义置入,藉此才可能有一个事实情况。"《强力意志》第556节,第381页。所以,"人最终在事物中找出的东西,无非是他自己塞入其中的东西:——找出,就叫科学,塞入,就叫艺术、宗教、爱、骄傲。"《强力意志》第606节,第415页。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找出,就叫"认识",塞入,就叫"解释",认识到的东西无非是解释进去的东西。
尼采认为,解释乃是出于生存的必需,"我们的需要是解释世界"《强力意志》第481节,第337页。,"随便哪个解释总比没有解释好"《偶象的黄昏》,第45页。他问道:"一种没有解释、没有'意义'的生存岂不会变成'荒谬'",而同时"一切生存在本质上岂不是一种从事着解释的生存"?《尼采全集》,第5卷,第332页。一方面,生命本身需要获得解释,被赋予意义,否则会归于荒谬。另一方面,生命又从自身出发对世界进行着解释,为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解释本身作为强力意志的一种形式,为作为一种情绪冲动的生存所固有。"《强力意志》第556节,第381页。生命,强力意志,乃是解释的原动力。
第三部分 第84节:认识即解释(2)
依据强力意志的强度,在解释问题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虚无主义者,由于强力意志的衰弱,"不再拥有解释、创造虚构的能力",《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3页。"撇开透视的评价",从而贯彻"一种敌视生命和造成崩溃的原则"。《强力意志》第608节,第416页。叔本华以及印度教、佛教就属于此种情况。另一种人,强力意志也已衰弱,但尚没有衰弱到丧失解释能力的地步。他们的特点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在解释,而是把解释当作认识,把虚构的世界当作"真正的世界"。这就是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的情况。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家们用以解释世界的范畴,诸如"目的与手段"、"因与果"、"主体与客体"、"自在之物与现象"等等,作为"保存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必要的解释。参看《强力意志》第589节,第410页。问题出在形而上学家们不是把它们当作解释,而是当作事实情况。"执着于'真'与'非真',一般来说,执着于事实情况,是根本不同于创造性的放置的……"《强力意志》第605节,第414页。不敢正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具有的解释性质,妄图一劳永逸地抓住绝对真理,害怕"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一般来说,害怕解释,这些都表明了强力意志的衰弱。第三种人,也就是尼采所赞颂的新型哲学家,自由灵魂,有充沛强力意志的人,则不但有解释的能力,而且有正视认识的解释性质的勇气。这两者并存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倘若知道自己的解释仅是一种解释,而不是"真理",解释的能力便会疲软,如虚无主义者所表现的那样,而为了保持解释的能力,则往往需要讳言其解释的性质,自信获得了"真理",如形而上学家之所为。明知仅是解释,仍保持解释的兴致和能力,敢于正视"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并且勇于尝试多元的解释,正如尼采所说,这是"有力量的标志"。参看《强力意志》第600节。
由此可见,种种解释并不是等价的,"每个解释都是生长或衰退的一个表征。"《强力意志》第600节,第413页。解释的价值取决于强力意志的强度,取决于对生命的利弊。也正因为此,解释不是一劳永逸的,曾经被解释过的东西,又会重新成为解释的对象。尼采的早期著作《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颇受后世解释学家重视,狄尔泰、海德格尔都对之作过评论,该文即以生命为尺度,对历史的三种解释,即纪念碑式、古董商式和批判式的解释,作了重新解释。尼采还曾谈到"许多空洞的、痴人说梦式的解释""迄今为止被乱涂乱画在那永恒的基本本文人性上面了"《尼采全集》,第7卷,第190页。,从而指出了对人性作重新解释的必要性。"人的每一提高都导致对较狭隘的解释的克服"《强力意志》第616节,第418页。,可见解释本身是一个与人的改变相伴随的变化过程。
尼采不承认有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他对他自己的哲学也作如是观。他把他的哲学看作对世界的一种新的"解释",把强力意志学说称作"对一切事件的解释"。参看《校勘版尼采全集》,第7卷,第3分册,第349、354、355页。他说:"我的新解释为作为大地主人的未来哲学家提供了必要的坦然胸怀。"《尼采全集》,第14卷,第31页。在他看来,他的新解释的价值即在于此。
第三部分 第85节: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1)
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
透视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透视的多元性,或曰"解释的多元性"。从世界(本文)那方面说,也就是"世界的无限可解释性"。
其实,说认识是"解释",而不是对"事实"的"说明"(Erkl?ren,亦可译为"澄清"),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解释的多元性的意思。说世界是"可解释的",也就是说"它不是蕴含着一种意义,而是无数种意义"。既然认识是透视,那么,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会有不同的透视。既然本文的意义唯有通过解释才能确定,那么,对同一个本文当然就允许作不同的解释。尼采一再阐述这个道理:"同一个本文允许无数种解释,不存在一种'正确的解释'。"《尼采全集》,第13卷,第69页。"根据我的经验,认为一般来说存在着一种正确的、即唯一正确的解释,这个基本前提是错误的……事实上,在许多事例中,不正确的东西是确定的,而正确的东西则几乎都不确定……总之,老语言学家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释。"尼采致富克斯(1888.8.26),转引自雅斯贝尔斯:《尼采》,第293页。
为了说明透视的多元性,尼采设想在人类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认知的生灵。当然,我们永远无法确证有哪些这样的生灵存在,它们又具有何种透视方式。"想要知道对于别种知性和透视可能会存在什么,这是一种无望的好奇心。"《尼采全集》,第5卷,第332页。但是,我们今天已经不再有那种可笑的自高自大心理,胆敢宣称只有从我们的角度才许透视。当我们明白我们的认识无法摆脱人类中心论之时,我们实际上也已经明白,人类仅是无数可能的透视中心之一,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已经无法拒绝其他中心存在的可能性。透视主义是人类中心论的逻辑引伸,但它又打击了人类中心论的乐观信念。人类出于种族生存的需要,把对已具有规范意义的评价视为"真理",可是,"且假定一下,倘若'万物的尺度'不是人",则一切都会变样。参看《善恶的彼岸》第3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18页。总之,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认识的多类型性"〔6〕《强力意志》第496节,第344页。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知性的普遍现象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只具有特殊场合","从每一种知性类型出发都必有一种世界观",《尼采全集》,第12卷,第21页。我们的感性和知性形式只是"一定种类动物的一种纯粹特异反应,与之并存的还有许多别的特异反应。"《强力意志》第515节,第351-352页。
第三部分 第86节: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2)
在整个宇宙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认知方式纯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身是偶然的,"没有人会认真主张必定有人类存在"。《强力意志》第516节,第351页。其次,"认知和认识型式本身即已包含在生存条件之中",是生存条件的产物,而人类"事实上的生存条件也许只是偶然的,也许决非必然的"。〔6〕尼采如此假定:"假如生存的性质会是谬误的,假如这是可能发生的,那么,真理、我们的全部真理会是什么呢?……是谬误的不负责任的翻倍?是谬误的更高乘方?"《强力意志》第542节,第369页。他断言:"在更高类型的生灵那里,认识也将有新的形式,这种形式目前尚是不必要的。"《强力意志》第615节,第417页。尼采之所以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断言人类认识型式的偶然性和狭隘性,是为了打击形而上学家的自负。既然人类是大自然的偶然产物,又因偶然的生存条件而形成了一种偶然的认识方式,那么,这样的人类就无权把自己的任何一种认识宣布为具有绝对和终极性质的形而上学真理。
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宇宙间存在许多认知生灵和认知型式的可能性看,透视是多元的;但我们实在知道的认知生灵只有人类,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是否只有单一的透视方式?我们只要回忆一下尼采关于每个情绪冲动都有其透视的论述,就可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毋宁说,人如同一个小宇宙,人身上有许多情绪冲动,因而有许多透视中心。即使仅仅对人来说,世界也是无限可解释的。
由透视、解释、认识的多元性必然引出"真理"、"本文"、"世界"的多元性的结论,又进一步引出不存在"绝对真理"、"最后本文"、"真正的世界"的结论。"有许多眼睛。甚至斯芬克司也有眼睛:因而有许多种'真理',因而也就不存在真理。"《强力意志》第540,第369页。作为透视现象,"实质"、"本质"也是多元的。参看《强力意志》第556节。形而上学家主张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真正的世界"("世界x"),尼采在批判"世界x"之后接着写道:"如果主张有x个世界,即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每个可能的世界,则是另一回事了。可是这一点从未被主张过……"《强力意志》第586节,第08页。所谓"世界x"是指超越了一切透视眼光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撇开透视,岂有一个世界剩得下!撇开了透视,也就撇开了相对性!"《强力意志》第567节,第386页。"把握全(Alles)——这意味着废除一切透视关系:这意味着什么也不把握,误解认识的实质。"《尼采全集》,第13卷,第64页。实际存在的是"x个世界",即许多个透视世界,其中哪一个都撇不开透视,都无权充当"真正的世界"。
第三部分 第87节: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3)
那么,有没有可能对一个事物乃至整个世界作客观的描述呢?尼采在理论上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不过,在他看来,所谓"客观"并不是超越一切透视,相反是综合了一切透视,是一切透视的总和。
例如,"这是什么?"问题的"客观"答案乃是一切生灵对它的"主观"答案("这对于我是什么")的总和。"只有一切生灵都向一个事物提出了自己的'这是什么'的问题并作出了回答,这个事物才得到了描述。假如缺少某一个生灵连同它自身对一切事物的关系和透视,这个事物就仍然未被'定义'。"《强力意志》第556节,第381页。注意,尼采在这里说的是"对一切事物的关系和透视",而不是"对这个事物的关系和透视"。也就是说,某一个生灵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是由它对一切事物的透视关系所决定的。透视是由一个中心出发对世界的总体把握,一切事物都按照与此中心的关系而确定彼此间的关系。回答"这对于我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回答:"从我的角度看,这个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处于怎样的关系中?"所以,对一个事物的客观描述牵涉到一切生灵对它的关系,而其中每个生灵对它的关系又牵涉到这一生灵对一切事物的关系。结果,触一发而动全身,一物的"本质"牵涉到一切生灵对一切事物的关系。
尼采认为,世界上有无数"力的中心"(即"生灵"),每个中心都有它对世界的透视,即它对其他一切中心采取的行动,或者说,对于其他一切中心对它所采取的行动作出的反应。透视产生"外观世界"。就人类来说,"别的'生灵'对我们采取行动;我们整理过的外观世界乃是对它们的行动的一种整理和制服,是一种防御措施。""问题是,难道不会还有许多种创造这样一个外观世界的方式?"《强力意志》第569节,第389、388页。尼采在这里实际上是把透视作用普遍化,把相互作用的万物都视为主体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尼采说:"只有主体是可证明的:假设只有主体,——'客体'仅是主体对主体的一种作用……"《强力意志》第569节,第389页。从这里可以看出,透视主义与尼采本人对世界的总体解释有着紧密联系。按照这一总体解释,世界的本质就是强力意志,万物都是强力意志的特殊形态。正因为此,万物都是主体,都是透视中心,都有其行动和反应方式,而"'世界'仅是表示这些行动的总和的一个词"。《强力意志》第567节,第386页。这个作为每一个中心对于整体的透视之总和的世界,就是"关系世界"。
尼采写道:"世界,撇开我们在其中生活的条件来看,这个我们不曾把它归结为我们的存在、我们的逻辑和心理偏见的世界,并非作为'自在'的世界存在的。它本质上是关系世界:如果可能,从每个点出发,它有其不同的面目;在每个点上,它的存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印在每个点上,它的每个点都承受了它——而在每一场合,其总和是完全不一致的。"《强力意志》第568节,第387页。
第三部分 第88节:透视的多元性和关系世界(4)
前提是:第一,撇开人类特殊的透视,人类仅仅是无数透视中心("点")之一;第二,万物均是透视中心,"生灵"与"事物"、"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消失了。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对世界的客观描述。从每个点出发都可得到一个透视世界(即外观世界),它是这个点对其余一切点的关系之总和。在每个点上,这个总和是不同的。所有这些总和的总和,即一切点对一切点、一切事物对一切事物、一切主体对一切主体(都是一个意思)的关系的总和,才是世界的"客观"面目。
不难看出,尼采的"关系世界"同莱布尼茨的"单子世界"有某种相似之处。在莱布尼茨那里,世界由数量无限多的单子组成,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中心,它对一切事物的关系使它成为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宇宙的活镜子。有无数面这样的活镜子,因而有无限多的不同的宇宙。与尼采的区别在于,莱布尼茨把这些不同的宇宙看作唯一宇宙依据每个单子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种种景观。也就是说,在无数外观世界(不同的宇宙)背后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唯一宇宙)。这一点正是尼采所竭力反对的。在尼采看来,根本不能把各个外观世界看作某个"真正的世界"的显现,因为在一切外观世界背后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真正的世界",正像在一切事物对一切事物的关系背后并不存在一个无关系的世界一样。
我们还可以在尼采与胡塞尔之间作一比较。胡塞尔把"世界"看作现象的多样性和投影的多样性的总和,这一观点与尼采相似。不过,他相信这个总和可以被投影在纯粹意识中,形成客观的世界观念。对于尼采来说,却并不存在这样的纯粹意识。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世界"说为一切透视的总和,但我们实际上不可能获得这个总和,因为我们归根到底摆脱不了人类特殊的透视。所以,严格说来,对世界的客观描述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人类透视的界限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仍可达到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尼采所理解的"客观性"是指对事物、对世界的尽可能多元的透视。我们无法知道其他一切"生灵"的透视方式,但是,在人类身上,由于并存着多样化的情绪冲动,透视是多元的,人类所能达到的"客观性"的根据即在于此。尼采写道:"非自我化和'客观性'崇拜在认知领域里也造成了一种错误的等级秩序,在此之后,让我们为认知者重新争得巨大情绪冲动的权利!"《强力意志》第612节,第417页。"客观性"并不是"无利害关系的直观",相反是要"善于恰好使透视和情绪冲动解释的差异性有利于认识","只有透视的看,只有透视的'认识';而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愈是允许诸情绪冲动得以表达,我们对于这件事情就愈善于设置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我们关于这件事情的'概念'、我们的'客观性'就愈是完善。"《道德的谱系》第3章第12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365页。有一点是尼采始终坚持的:"客观性"不是撇开透视,而是增加透视的角度,用解释学的术语说,也就是扩大"视界的融合"。我们身上的各种情绪冲动愈是得到充分表达,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价值关系、实践关系)就愈是丰富,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就愈是"客观"。所以,"客观性"并不是排斥"主观性"的,反而是以充分发挥"主观性"为前提的。
尼采认为,能否充分表达各种情绪冲动,实现透视的多元性,取决于强力意志的强度。"一元性(一元论)是惰性的需要;解释的多元性是有力量的标志。世界不想否认它的令人不安的、暧昧的性质!"《强力意志》第600节,第413页。真正的强者"深深厌恶一劳永逸地停留在任何一种总体世界观上",充分领略"对立思想方式的魅力:非让自己受一受暧昧性质的诱惑不可!"《强力意志》第470节,第330页。他不会因为超人类透视多元性的不可企及,而放弃实践人类透视多元性的努力。
第三部分 第89节:透视的产物--外观(1)
透视的产物——外观
"外观"(Schein,Seheinbarkeit)是尼采的透视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尼采说:"透视产生了'外观'的性质!""'外观世界'可以归结为从一个中心出发的、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行动方式。"〔2〕《强力意志》第567节,第386页。可见"外观"是透视的产物,"外观世界"即"透视世界"。
既然透视是从生命本能、情绪冲动、强力意志等等出发的对世界的价值观照,那么,外观又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产物。"外观世界,即一个按照价值来看的世界;按照价值来整理、选择,在这一场合也就是按照对于一定物种的保存和强力提高的利害观点。"〔2〕
Schein,在德语中又有"光"、"假象"等含义。所以尼采常常把它与"谬误"(Irrtum)、"虚假"(Falsch)、"幻觉"(Illusion)、"欺骗"(T?uschung)、"谎言"(Lüge)等概念并提,并且认为:"一切生命之中"均有"欲求谬误的力量"《强力意志》第544节,第370页。;"我们今天称作世界的东西是一大堆谬误和幻想的产物,这些谬误和幻想是在有机体的整个发展中逐渐产生的"《尼采全集》,第2卷,第32页。;"如果不是建立在透视评价和外观的基础之上,就根本不会有生命"《善恶的彼岸》第34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53页。;"事物的真正性质如此有害于生命的前提,如此与之相对立,因此必须造成外观,才能生存"《强力意志》第583节,第397页……尼采甚至说:"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为了战胜这样的现实和这样的'真理',也就是说,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谎言……"《尼采美学文选》,第384页。在这里,尼采为了论证"外观"、"谬误"、"谎言"对于生存之必要性,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真实的世界"是有害于生命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是"外观世界"背后的"真正的世界"吗?如果是的,岂不是与尼采否定任何非透视世界的观点相抵牾了吗?这个问题将在下面讨论,暂时按下不谈。现在我们先从尼采的结论谈起:生命以外观为必要条件。
第三部分 第90节:透视的产物--外观(2)
纵观尼采对于外观的论述,至少可以把外观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理性、逻辑、科学,另一类是感性、美、艺术。两者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
第一类外观是我们为实践需要而加以整理和简化了的世界。世界本是永恒的生成,并无持存和同一之物。"唯有通过外观,某一个可计算的同一事件的世界才被造就……'外观'是一个经过整理和简化的世界,我们的实践本能创造了这个世界……"《强力意志》第568节,第387页。"'现象'界是被整理过的世界,我们把它感觉为实在的。'实在性'在于相同、熟悉、类似之物的不断重复,在于它们的逻辑化了的性质,在于相信我们在这里能估计、计算。"《强力意志》第569节,第388页。"如果思维不是首先替自己把世界这样改造为'物'、自我同一的东西,就决不会有所谓认识。是思维能力首先造成了不真实。"《强力意志》第574节,第391页。
如果说第一类外观是把世界逻辑化的产物,它要消除的是世界的混乱,以求获得实践的效用(传达、计算等等),那么,第二类外观则是把世界审美化的产物,它要消除的是世界的无意义性,以求获得生命的信仰。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日神精神,就是以创造这一类外观为鹄的的。尼采还写道:"这个透视世界,这个视觉,触觉,听觉世界,对于一种精致得多的感觉器官来说,是虚假的……概括得愈肤浅、愈粗糙,世界就显得愈有价值,愈确定,愈美,愈充满意味。看得愈透,我们的价值估价就消失得愈多,——无意义性近在眼前了!"《强力意志》第602节,第413-414页。可见逻辑化外观是一个工具价值世界,而审美化外观是一个目的价值世界。
当然,在尼采看来,这两类外观不是等值的。他曾谈到外观有等级之别:"是的,有什么东西迫使我们非要假定存在着'真'与'假'的根本对立?假定外观有等级,就像光的总色调有明暗之别一样(用画家的行话来说,即不同的明暗度),这岂不够了?"《善恶的彼岸》第34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53、54页。这里所说的外观的等级也许有更广的含义,例如,可能包含生命类型和强力意志强度的差异造成外观等级之别的意思,而不单指上述两大类外观。不过,这不妨碍它适用于上述两类外观。尼采在许多地方确实表现出了抑逻辑扬艺术的强烈倾向。即使在肯定第一类外观对于生命的积极作用的时候,他也总是把它看作从第二类外观派生出来的东西。他晚期在谈到《悲剧的诞生》一书时说:"求外观、求幻想、求欺骗、求生成和变化(求客观的欺骗)的意志,在这里看得比求真理、求现实、求存在的意志更深刻,更本原,'更形而上学',后者纯粹是求幻想的意志的一个形式。"又说:为了信仰生命,人"必须是个艺术家。他的确是的。形而上学,宗教,道德,科学,这一切只是他追求艺术、追求谎言、逃避'真理'、否定'真理'的意志的产物。"《尼采美学文选》,第386、385页。很显然,第一类外观("真理","存在","科学")被当作第二类外观("艺术","幻想","谎言")的派生物,放到了从属的地位上。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