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儿子,你尽管说

_3 玛丽·鲍尔斯—林琦 (美)
  不言而喻,自我接受是保证情感健康的重要因素。虽然固执的男孩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理情感,但是完全可以教会他该怎样去做。能够对这类型的男孩表示喜欢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愤怒和攻击行为的外在联系
  气质无疑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时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孩子们的攻击行为取向。科研人员在考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亲善表现(诸如善解人意、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等等)时,也了解了孩子们的攻击行为。例如,较少有亲善表现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得有些对抗,他们对人比较冷酷,不为他人着想。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都是冷酷无情的具体例子。
  男孩的怒气(7)
  家庭暴力
  几十年的临床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有攻击行为的和不合群的孩子与时常发生暴力事件的家庭生活经历很有关系(克里坦顿和爱因斯沃思 1989;道奇、佩蒂特和贝茨 1990;乔治和梅恩 1979)。这里所说的暴力事件的经历既包括目击也包括遭受。虽然所有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孩子自己并不见得一定有攻击行为或暴力行为,但是有暴力行为的孩子通常都目睹过家庭暴力事件,并经历过恐惧→愤怒→攻击行为怪圈。简单地说,他们的暴力师傅就在家庭中。他们坚信发怒是不可控制的,于是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就是他们所掌握的发泄愤怒的方式。
  这种孩子会变得十分警觉,很注意从别人的一些小事上挑出敌意来,比如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手势等(道奇、佩蒂特和贝茨 1994;莱德尔和西科奇蒂 1989),这些都对男孩的发怒过程有严重作用。通过对威胁的评价或察觉出敌意之后产生的惧怕,那些曾遭受过暴力事件的男孩得到的感觉会是扭曲的。他会据此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并最终引发暴力行为。如果没有再评价或更完善地再思考,这种事会一再发生。
  我们的文化对男孩攻击行为的宽容
  在家里目睹或体验过暴力行为的男孩在发怒时会做出攻击行为,这之间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在没有暴力的家里长大的孩子也会有攻击行为,这又怎么解释呢?关于这个问题,注意一下容忍男孩攻击行为的大文化圈,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曾经有过一个专门演示了这种宽容的实验(康德利和罗斯 1985)。让参与试验的人观察两个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事先给这两个孩子都穿上厚厚的羊毛滑雪服,为的是看不出性别来。然后分别告诉观察者他们是一对男孩、一男一女、一对女孩,结果,以为他们都是男孩的观察者“看见的”攻击行为比其他人“看见的”要少。这个实验表明,男孩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的攻击行为更被人们所接受。
  娱乐方式与攻击行为 不只是对男孩攻击行为的宽容,当今美国的男孩生长的文化环境还是一个充斥了暴力的文化环境,大家看看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和职业体育就明白了。这些文化方面的问题强化了男孩的攻击行为。班杜拉和罗斯(1963)做过一个很了不起的研究,他们看到,男孩们在观看了一部宣扬暴力的电视剧后,立刻去捶打充气娃娃“bobo”。这是第一次把攻击行为和观看到的暴力联系起来的一项研究。
  美国的男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界摔跤联盟”和宣扬攻击行为的电子游戏的熏陶(世界摔跤联盟:风靡美国的一个大众体育娱乐组织,主推力量对抗型项目。有关详细情况读者可到其网站[m]了解。——译者注),灌输的内容是:“攻击行为值得提倡;别管对方的感受;胜者为王,要成为胜者就必须让对手俯首称臣。”此外,男孩接触这些娱乐节目的时间越早,越容易被蛊惑,甚至在家里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会蠢蠢欲动。
  在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大厦和五角大楼的911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娱乐制造商停止了销售含暴力内容的游戏,并且把原来的游戏重新改版,特别是涉及到恐怖题材的。影视制造业也有类似的举措,在即将公映的影视产品中删去了暴力片断。我希望娱乐业关于消除暴力的承诺能够在我们的文化中保持下去。
  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差异,在神入发展和愤怒发展之间还有很多中间指标。进化论学者和专家们认为,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出发,女性演变出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心(为了抚育后代),同时男性则进化得更富于攻击性(为了猎杀大动物以充饥)。进化论观点强调的是生物功能。
  男孩是否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对这个问题,生物学家们研究了很长时间(巴索 1992;马克比和杰克琳 1974)。比较文化学对研究人类的行为很有帮助,劳拉·卡明斯(1991)对墨西哥的一个暴力组织的女孩克罗丝做了跟踪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性别和攻击行为的关系。这项基于人类学角度的研究表明,一些女孩具有和男孩一样的攻击倾向。事实上,克罗丝的攻击行为包括踢打、棒击、持刀对抗以及其他致命的格斗方式、甚至于枪械。对攻击行为的研究让卡明斯得出结论:在攻击行为方面,文化风俗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大于遗传基因的影响。
  流行病学研究(旨在弄清某种特定行为或疾病等的发生率而进行的大样本研究)对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给出了一些补充资料,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异性恋中的暴力事件(身体攻击和性侵犯)。在1997年和1999年,马萨诸塞青年风险行为研究中心总共对8173名公立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约五分之一的女生(1997年为20.2%;1999年为18.0%)曾被恋爱对象身体侵犯和(或)性虐待(希尔夫曼、拉伊、穆齐和哈萨维 2001)。在较早的1995年的调查中,在恋爱中受到暴力侵犯的数字上,女孩比男孩多7倍(马萨诸塞州教育部 1996)。据此认定,男孩较少会在恋爱中受到攻击行为。
  不管理论上如何定位,社会和文化的期望还是把女性定位为善良的并把男性定位为具有攻击性的。这表明,在孩子们与人亲善或敌对的发展方面,相对于生物因素的影响,环境影响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所以在这里要说:希望家长和男孩一起打破恐惧→愤怒→攻击行为怪圈。
  男孩的怒气(8)
  表达愤怒的健康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让男孩从攻击行为转变到健康的愤怒表达呢?诚然,这是伴随男孩一生的过程(任何人都一样)。在来找我咨询的人中,我就曾见过三、四十岁的男人和女人都有使性子发脾气的。有人说,把自己的愤怒诉诸于攻击行为的人们甚至都不如2岁孩子所掌握的表达愤怒的方式。解决好发怒问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学会控制愤怒基本上包括:了解发怒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并掌握非破坏性的、非攻击性的表达方式。
  男孩所处的文化环境(宣扬并提倡攻击行为)造成的另一个后果是男孩把恐惧感深深地藏在了心底,一直压抑到像火山爆发时的岩浆那样突然迸射出来。不过,男孩可以破坏威胁-恐惧-愤怒-攻击的发展链条。对其中任何一步的干预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各部分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这个怪圈本身。
  我相信,清醒的再评价,或对处境的再认识对恐惧→愤怒→攻击行为怪圈的任何一段都是大有裨益的,我是把再认识和再评价当作首要的干预工具来重视的。以下建议应该对男孩对其正在经历的事做出再思考和表达愤怒有所帮助。防止任何攻击行为的发生永远都是更好的选择,即使只能保证下一次不再沿袭怪圈也是值得的。事实上,男孩在彻底消了气之前,愤怒总是要在心里转几次圈儿的。
  健康愤怒表达的一般教程
  如果你想在家里、学校、运动队、周日补习班等地方对男孩的攻击行为改变一下规矩,可以用下述建议来当作一般的方针。这些普遍化的建议适用于任何年龄的孩子,不过针对不同年岁和气质的男孩,具体的技巧方式会有所变化。
  ★ 让男孩学会科学地对待发怒 对发怒和攻击行为的再认识,第一步就是要科学地认识它们。男孩应该知道发怒是人的天性,而且还要懂得攻击行为仅仅是一种选择。帮助男孩消除一些错误观念,比如“是可忍孰不可忍”、发怒是控制不住的、“忍者神龟”等等。应该教会男孩健康的愤怒表达,以免使愤怒走入“旁门左道”。
  ★ 给男孩讲解恐惧→愤怒→攻击行为怪圈,并告诉他怎样破解 教会他针对冲动情况下所做出的评价再思考,告诉他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使男孩能够把愤怒和恐惧转化为情感互通和理解,并做到换位思考。
  ★ 让男孩自觉地发生转变 如果男孩不能自觉地以健康方式表达愤怒,就不会完成从攻击性表达到健康表达的转变。
  ★ 教会男孩健康的愤怒表达的三个简单原则 表达愤怒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也不能毁坏财产。
  ★ 帮助男孩找到愤怒的源头 关注他的伤心、害怕、感到威胁等心理感受,并重视其继发的反应,如:觉得自己窝囊、失落、孤独、嫉妒、屈辱等等。
  ★ 教会男孩如何认清愤怒的生理信号 头部、口腔、胸部、胳膊、腿、内脏有什么感觉?觉得发热还是发冷?心跳加快了吗?有什么地方感到紧张吗?顺便了解一下他在发怒时身体上还有什么独特的反应。
  ★ 在家中以身作则地做出健康的愤怒表达 反省一下自己的愤怒表达。如果有意无意地发生过攻击行为,要坚决改掉,并告诉儿子你正在努力改正。这特别适用于做父亲的(叔叔、舅舅、哥哥等也应该注意),因为男孩是把他看作自己的榜样的。健康的愤怒表达起码应该用自信的(不是攻击性的)话语。避免用这种说法:“你快气死我了。”这样其实是放弃了做出回应的权利。应该传达准确的而且不带敌意的信息:“你没有像你所承诺的那样打扫自己的房间(或完成其它事情),这让我很生气。”焦点要放在男孩的行为上,而不是只顾盛气凌人。
  ★ 面对男孩的隐藏起来的愤怒和潜在的带有攻击性的愤怒 和所有人一样,男孩在发怒时经常表现出不健康的三种行为之一:⑴ 把它藏在心底,并努力去回避它;⑵ 把它演变为攻击性的暴力行为(口头的或肢体的);⑶ 被动地压抑住或冷处理怒气(对冲突既不谈论,也不配合解决或化解)。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不健康的,并且需要认真处理的。在文化的影响下(媒体、“同流规则”等),大多数男孩都崇尚诉诸武力来解决问题,吼叫、谩骂、踢打、踹墙是男孩中常见的“正常”举动。
  ★ 给出不用攻击行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 先举一个和两岁孩子的例子:“约翰尼,你不许打我,但是你可以对我说你被气急了。”如果是对十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这样:“杰米,你不应该对我吼叫,先回房间冷静一会儿,然后再告诉我怎么回事。”
  ★ 转变对儿子以及所有男孩的性别期望 允许男孩有脆弱的一面,并提醒他不必咄咄逼人也可以占有优势。
  ★ 在男孩生气时,不要对他的事越俎代庖 他的处境好比正走在小桥上,你要注意两点:既不要放纵,也不要和他对抗(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 假如不健康的攻击行为再次发生,你也不要气馁 老毛病不容易改,你可以带着害怕和失望的情绪来寻找一下原因……把目光放远一点,而且要看到他的进步,还要提醒自己注意到儿子现在的行为已经不同于从前了(不要混为一谈)。但毕竟他还没有完全长大成人。
  男孩的怒气(9)
  在冲动的时刻:给家长的妙招
  ★ 家长必须保持镇静 由愤怒升级到攻击行为是很快的,特别是在双方都失控时(非打起来不可)。
  ★ 当自己和儿子都在气头上时,别想到惩罚 等自己和儿子都冷静下来再说。
  ★ 允许孩子发脾气 说说这样的话:“我理解你的发怒”,或“要是我,也会生气的。”(这样往往会令人惊奇地让气氛缓和下来)。
  ★ 不要羞辱孩子的发怒,但是要严格限制他的攻击行为 如果你的真实意思是:“不允许你打人”,那就不要对他说:“至于吗?犯得着撒野呀?”
  ★ 解决问题 这是在双方冷却下来之后使事态彻底得到平息的办法。
  ★ 对付攻击行为要令行即止 可别说“这回就算了”,因为那会使你更累或者更加束手无策。
  ★ 观察进步,及时表扬 男孩表现好了,就要及时给以反馈。无论是减少了被迫的人身攻击行为,或是增加了健康的愤怒表达,都是有价值的,并需要及时给予认可。
  ★ 张弛有度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好处 有的时候,你需要对儿子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控制住自己的机会。不论他是两岁、十岁或十六岁,都会使他由于得到让自己冷静的机会而受益。等到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回来解决已经发生的事情。
  ★ 把家庭建设成“决不宽恕”攻击行为的场所。
  在冲动的时刻:让男孩健康表达愤怒的特殊步骤
  以上的建议是指导家长帮助男孩实现无攻击行为发怒的,但是仅仅靠告诉男孩在发怒时不能做什么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点别的东西来疏导一下。换句话说,不让男孩做出攻击行为,那就得让他做点别的才行。男孩可以学会按照三个简单的步骤在冲动的时刻做出一些别的行为来(这是帮助他打破恐惧→愤怒→攻击行为怪圈的保证):
  当生气的时候,有意延缓一下再做出行为 告诉男孩,给自己来一个暂停是很不错的做法。等上几分钟(或几秒钟)再做出行为会令结果大不相同(最少也要数上20下)。要让男孩知道,从一个坏的(激烈的、充满火药味的)场合离开是具有良好判断力的标志。
  发怒的时候先和自己交谈一下 告诉男孩这不是简单地自言自语,而是让事情过过脑子。在冲动的时刻先对自己说“我能应付这种情况”,根据我的经历,这样的做法曾经帮助一位48岁的首席执行官和一位56岁的物理学家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的愤怒。而像“我真棒”或“我干得不错”之类的肯定说法能避免肾上腺素在体内的泛滥。告诉男孩身体要服从于智慧,与自己交谈之后的冷静会使得思维(再评价、再思考)更清晰有序。
  选择并做一些其他的身体活动 当然,男孩并不总是能预见到自己即将发怒,但是他可以事先计划好在发怒的时候该怎么办。如果文化环境允许男孩放弃暴力,就更可能让他在发怒时抑制住身体的反应。离开现场、去散散步,或者之后再到运动场上松弛一下紧张的身体,释放一下过剩的精力。
  结论
  最终以什么方式表达愤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孩所掌握的能力,而且男孩会从社会对攻击行为公认的宽容程度中汲取很多东西。即使考虑到个人的性格及其演变所带来的影响,愤怒怎样被化解、是否会引起相关的攻击性回应,这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孩所掌握的关于表达愤怒的知识。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似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七章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1)
  家庭生活是情感培养的第一课。
  ——丹尼尔·戈尔曼 《情感智慧》
  男孩的情感发展虽然不是全部,但是最基本的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本章将大量引述成长心理学和实用心理学的内容,以便帮助家长把家庭的影响、男孩的个性、以及男孩的社会表现联系起来。这些知识对家长是非常有用的。关于对男孩情感的回应,我所给出的建议会尽量贴近日常的实际情况,而不会提出一种全新的回应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家长和他们的儿子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沟通,同时让这种沟通得到相当程度的延伸,从而帮助家长更好地促进儿子的情感技能。
  男孩在情感表达方面所面临的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在谈到男孩的时候有时会用女孩作为参照。这种对比的唯一目的是让大家看清,本来属于人类共有的全部表达方式却往往不允许男孩完全掌握。看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夜晚,茉莉坐在床边。对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该上床睡觉了。整个晚上茉莉都像平常一样活泼烂漫,现在一提到上床休息,一下子变得一言不发了。茉莉的爸爸走过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这孩子立刻面色阴沉并哭了出来。她说:“我再也不坐校车了。孩子们不听司机师傅的劝告,在车上大声喧哗。今天下午,司机师傅告诉我们,明天一早都得到校长办公室去!”
  茉莉的爸爸仔细听着,明白了茉莉的情绪变化。显然,茉莉本来已经忘了这件可怕的事,但是上床睡觉让她想到了明天,继而想到了将要乘坐校车。她的父亲是这样回应的,首先问茉莉是否尊重了司机师傅(或许茉莉仅仅是怕麻烦累及自己?),茉莉回答说她很尊重司机师傅,而且一概做得很好。排除了这种可能,她父亲接着又追问茉莉对此事的心理感受,茉莉回答:“我害怕……怕极了。”茉莉的父亲据此确信她没有做错什么事,茉莉的感受也是有道理的。于是,茉莉看上去轻松多了。稍后,她父亲又问她为什么会惊慌失措,“因为我没做错任何事,可是我还是要被叫到校长室去。”再问她怕什么,“因为我实在看不惯那些孩子成心和司机师傅对着干。”茉莉的爸爸告诉她,她的所有心理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假如他是茉莉的话,他也会这样。
  紧接着,茉莉和她父亲商量明天到了校车上该怎么办,也谈到了如果真去了校长办公室该说的和该做的。所有这些都进行完之后,在茉莉刚才还充满忧郁的脸上又绽放出了熟悉的笑容,看上去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对一名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她实实在在地释去了重负。那一夜茉莉睡了一个好觉。
  行为背后的心理感受
  上述情形在不同的家庭出现过无数次,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在学校受人欺负了、面临大考、接受运动队试训、结束一段早恋等等),但是,在感受和表达情感的需求、希望被理解、期待问题得到解决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当悲伤和绝望的感受占据了内心世界时,孩子们希望家长能帮助他们找到走出困惑、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得不到帮助,悲伤和绝望的感受就会“消失”,或者走上旁门左道,从而让孩子们无法掌握直接而健康的表达和应对方式。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要讲关于茉莉的这个真实的故事。这是由于像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女孩子,往往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假如把茉莉换成“米奇”,类似这样的故事完全不可能有这样的结局。如果大家还记得前面的章节所说的,此时的理由就是不言而喻的了:男孩深信不应该说出害怕的感受(有的男孩把它推广为即使感到害怕也是不应该的),并且男孩往往学会了在害怕和狂怒时应该表现得勇往直前才对(而不是简单地把心理感受说出来)。
  假如茉莉是一个男孩,当被问起“发生了什么事”时,最可能的回答就是“没什么”。“同流规则”要求男孩,既然是“强者”,就要把情感的脆弱面掩藏起来。如果让茉莉换成米奇的话,这孩子就可能把恐惧和愤怒隐藏起来,或者让它走入旁门左道,例如生病、过分激动,或许那一夜会睡不着觉。
  怎样以良好的方式培养不按“通常的”社会规则(和“同流规则”一样被人们所接受)行事的男孩,是家长要持续面对的一场挑战。在这个挑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看清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感受并知道自己能为此做什么。
  让我的儿子谈心理感受会不会使他懦弱?
  不,谈论心理感受决不会使他变成懦夫。正像第一章叙述过的,很多家长就是出于这种担心而对抗儿子的情感的。归根到底,就是担心男孩感受并表达情感会贬损了他的男孩子样或男子汉气。当不把“同流规则”当回事的男孩被遵守它的男孩瞧不起的时候,上述担心得到了强化。男孩即使了解并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仍可以做个“真正的男孩”,而且他仍然是坚强的,难道不是吗?为了证明这个说法,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女孩子们的交往和行为。
  在公共场合,男孩和女孩的行为都呈现出男性化的特征。男孩和女孩都把控制在人前表达情感看得很重要,都不愿意在学校里当着别人的面哭,在这一点上女孩一点也不比男孩差。女孩同样演绎了“男子汉气概”,诸如:自信心、独立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明确的目的性,等等。但是家庭对女孩的脆弱情感更宽容些,也就是说,在家里允许女孩哭,但不允许男孩哭。然而,在中学和大学里常见到女孩哭吗?职业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常哭鼻子吗?我并不是说不能哭,我的意思是,家长担心儿子由于关注情感而成为“懦夫”,这种忧虑是极其荒谬的。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2)
  由此看来,虽然与男孩相比较,女孩的脆弱情感容易得到家长的宽容,也更为社会所接受,但是男孩和女孩的公开行为看上去是相似的。在表现原则上,女孩和男孩一样坚毅,大多数时候她们同样既不哭也不退缩。这种现象表明,家长为了不让儿子变成“懦夫”所付出的辛劳,事实上只会阻碍男孩的情感发展,而起不到“让他们在生活中坚强起来”的作用。
  “同流规则”影响着每一个人
  在过去20年来,我曾为几百名有男性化行为的青春期女孩做过咨询服务,她们的家长总是说女儿不愿意说心里话(那些女孩的普遍反应都是“我就是不愿意说嘛!”)。表面上看来,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女孩和男孩一样“坚韧”。现在的女孩都有很强的个性,心里很藏得住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尽管男孩和女孩的情感表现不同,但他们的情感表现都是在男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的。女孩不必像男孩那样屈从于“同流规则”,但是女孩(和女人)也谙熟“同流规则”并往往按其行事,这是因为“同流规则”能让人在当今共同的主流文化中“吃得开”。
  好处与坏处是并存的,女孩比男孩有了更宽泛的可以抒发情感的范围。这似乎就是由于男孩和女孩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同实践所造成的。女孩“学会了”表现外在的坚强,同时她们仍可以具有细柔的情感。总而言之,我们也可以教导男孩既领会到自己的情感又不失其外在的“坚毅”。
  我把男孩和女孩放在一起比较,目的是让大家能正视并培养儿子的情感。最终结果是使男孩明白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不再担心会变成懦夫。驱散这种担心是家长(当然对男孩也是)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第三章,曾对不同年龄的男孩的各个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建议。在本章,我将给家长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和策略,以便让生活现实有一点小小的改善,进而关注并评估男孩的情感发展。这些建议,除了特别说明的,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男孩。
  给男孩做一次关于情感的“机能测定”
  在美国,所有的孩子在一出生都要经历一次称作“机能测定”的评估,这是一个对生命体征所作的医学上的评估,时间在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时。如果以下方面有问题,则要在10分钟时再做一次:肤色、心律、本能反射、肌肉伸缩和呼吸。(这项指标是麻醉学家佛吉尼亚·阿普伽发明的。)我认为有必要为男孩也设计一种“情感机能测定”,以便评测和监视男孩的情感能力。这种测试应该对男孩经常性地进行,因为男孩的情感能力往往被忽视。如果说呼吸是新生儿的第一指标,那么情感能力就是男孩的心理健康(也包括生理)的第一指标。
  下列“情感机能测定”并不是一套标准规范,只是我为了让大家关心自己的儿子的情感发展而给出的一套建议。为此,我参考了皮亚盖特(1952)的认知发展步骤,并借鉴了梅耶尔和萨洛维(1997)对情感智慧的研究。下面是我建议的情感机能测定的一个大纲,分别列出了分数和某种情感技能被第一次观察到或开始发展时的大约年龄。(注意:其中提到的所有情感能力都应该在男孩的整个人生中得到重视。)
  情感机能测定
  方法:就每一项情感能力来考察您的儿子,并按以下标准打分:
  根本没有:0分
  有时候有:1分
  经常会有:2分
  用面部表情和语言来表达情感 一岁以上或能够用语言表达时(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因为别的能力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
  辨识情感 2岁以上,用语言来完成(例如:“我很伤心、很高兴”等等)。
  综合正负两方面的感受 7岁以上(例如:“虽然我生你的气,但是我仍然爱你”)。
  把内心感受和思想结合起来 7岁以上(例如:“我很失望,但是我理解……”)
  解析情感 11岁以上(例如:理解情感与思想及行为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性)。解析是伴随着演绎推理能力而出现的。
  控制情感 正常情况下,在16到18岁期间,所有的情感都是可以控制的(例如:领悟并控制愤怒、高兴、激动等等)。控制能力随年龄和情感的类型而不同,并且年龄越大越容易做到。
  情感机能测定得分说明
  2-6岁,理想得分应为4,低于4分,就值得重视了!
  7-10岁,理想得分应为8,低于8分,就值得重视了!
  11岁以上,理想得分应为12,低于12分,就值得重视了!
  关于分数:低于理想得分就无需再仔细化分了,因为就仿佛新生儿测定时发现呼吸“时断时续”一样,这时无论如何都是要重视起来的,绝不能掉以轻心。以上测定可以用笔答的方法在儿子身上试试,也可以作为心中的一把尺子来衡量不断成长着的男孩。切记,这不是一项标准“测试”,目的只是敦促大家注意并跟踪男孩的情感发展。
  教会儿子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
  鉴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我专门为他设立了一章(第四章)。在这里,我要特别告诉家长们,你们可以——而且也必须——在健康的情感表达方面起到表率最用。所有的家长们(包括单亲)都能在表达内心感受方面充当表率。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3)
  我不认同什么“情感表达基因”的说法,更不觉得有些人有它而有些人没有。虽然“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表达情感”这类关于性别的陈词滥调一再被世俗观念以及所谓的科研结论而强化,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情感表达能力是天生的。相反,它恰恰是一种后天的性别差异。父母亲(继父母或者单身父母)都能以身作则地教会儿子表达情感,而且这是最好的方式。
  尽管父母亲都可以作为情感表达的榜样,但是同性的影响还是最大的。虽然母亲的表现能证明情感表达的必要性,但不足以帮助男孩打破“同流规则”。男孩需要看到打破“同流规则”的男性——父亲或继父——依然很有男人味,而且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并没有因为打破“规则”而受到排挤或惩罚)。同性打破“同流规则”的示范,让男孩在自己有必要打破那些“规则”的时候也会去照葫芦画瓢。
  下边这个有趣的故事验证了父亲在帮助儿子表达内心感受方面的力量。罗伯特·赖克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国劳工部长,作为政府内阁成员,他每天要工作14小时,所以他很少见到他的儿子。一天深夜,罗伯特结束了工作回到家里,他的儿子萨姆要求爸爸第二天早晨叫醒他,罗伯特以今天睡得太晚为由拒绝了,但是萨姆不答应,于是赖克部长就问为什么,萨姆说他仅仅是想知道父亲还活着。这个说法对罗伯特来说,不啻于震耳欲聋的“起床闹钟”,在那之后不久,他辞去了劳工部长的职务。
  赖克亲口告诉了我这个故事,当然并不是让家长们都去辞职,只是希望大家从中看到儿子怎样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失落,父亲又是怎样倾听和尊重儿子的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萨姆学会并遵循了一条新的原则:“感到失落并告诉父亲自己需要他,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先不说萨姆怎样学会了打破“同流规则”,重要的是赖克重视了儿子的情感表达。赖克为了“情感”原因(并非为了金钱、地位)而辞去一个重要的职位,也演示了打破“同流规则”没什么了不起的(仍然是一条真正的男子汉)。
  如何避免儿子的情感消失
  家长应记住以直接的方式来加强男孩健康的情感表达,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男孩健康的情感表达视若不见或无动于衷,他就会从心里认定表达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是不那么光彩的事。在赖克的家里,儿子的情感表达得到了直接的、正面的肯定。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不必非得辞职不可,但是一定要肯定儿子的情感需要,这种肯定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
  肯定男孩的情感 直接肯定男孩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个的文化氛围会出于本书所提到的各种原因而不断地否定男孩的情感。肯定的基础做法就是倾听男孩辨识并对你说出他的情感,然后你要回应:“能告诉我这些真是太好了。”这件事想起来的确非常简单,你还可以加一些内容,比如:告诉他我们的文化环境主要在哪些地方忽视了男孩的心理感受,还可以表示出你对男孩的情感表达会招致惩罚和讥讽的事很清楚。这部分关于肯定的内容本质上是针对第二章罗列的“同流规则”来讨论的,可能你在和儿子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新的“同流规则”。大部分“规则”是带有普遍性的(比如不允许男孩哭),但有些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说出你自己的故事 很多家长发现讲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有助于肯定男孩的情感,特别是做父亲的这样做时。切记在讲述的时候不要力图勾勒一个理想化的或完美的结局,男孩想知道其他男性是怎样与情感困惑做斗争的,并且他需要懂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应对。这里举一个父亲给迷惘的儿子讲故事的例子:“我记得当时我想请莱切尔·帕克尔和我一起走走,但是她拒绝了我,这让我窘迫极了,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一幕,而且我之前还曾对她表白过“喜欢她”之类的话。”把这种故事讲给儿子听就是一种很好的肯定做法。
  做一名情感侦探 为了对男孩的情感做出肯定,有一种办法就是做一名“情感侦探”。在儿子的行为背后寻找恐惧、愤怒、悲伤、心灵受到伤害等情感方面的蛛丝马迹,这对任何年龄的男孩都适用。如果他看上去总像是要找茬的样子,就应注意是不是有恐惧、受到伤害、或者是愤怒的存在;假如看上去很沮丧,也找找以上这些情感因素(沮丧往往由愤怒转化而来)。当男孩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比如,很委屈地诉说:“为什么我16岁了还没有手机?别人都有了!”面对这种诉求,也要在其背后寻找以上几种情感。这种侦探工作有时会很辛苦,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
  当进一步交流或是与儿子谈论他的心理感受时,不论任何年岁的男孩,都要对他说“你的感受很重要”,以此来形容并肯定他的情感创痛。稍大些的男孩和男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而类似“很重要”这样的说法是让他们的情感破茧而出的有效手段。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第一时间防止他们把情感封闭起来,这可以通过把谈论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引入家庭日常生活中来办到。这应该是肯定男孩情感的最好方式了。
  牢记男孩情感的重要性 能够体验并表达自己的全部情感——即使是写下来——是很惬意的事,彭尼贝克在1977年做的调查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表明了情感表达与良好的心理及生理健康的关系。这项研究有必要让更多的有就医需求的人所了解。谈论心理感受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还有利于生理健康。当你试图让情感回到男孩的生活中时,要切记这一点。重视男孩的情感对全家都有好处。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4)
  怎样教会男孩辨知心理感受
  让谈论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惯例,是最快速、最有效的帮助男孩弄清自己心理感受的手段。要使这种做法经常化。如果你还没有这样做,那现在就要赶紧去做。教会你的儿子辨知心理感受的最好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问他:“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这对所有男孩都适用,是一条普遍有效的良策。
  鉴于许多家长和孩子们在家里并没有做到直接表达情感,所以先要把谈论情感变成全家交流的一部分。要让男孩看见父母亲自己以及与孩子之间相互问出“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这是极其重要的,也正是把谈论心理感受变成家庭规范的必要性所在。
  对于幼小的男孩,需要家长先把一些形容心理感受的名词告诉他们。有些比较大的男孩也需要这样,因为他们受到的早期情感教育不足。把婴幼儿的心理感受转化成语言就是一种映照(见第三章)。进一步来说,因为语言接受(理解语义)比语言表达(讲话和做手势)发展得早,所以男孩可以在会说话以前就明白与自己的情感有关的信息。因此,早期的映照对男孩的情感智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等到晚些时候,在男孩顺利地长到十几岁的时候,那句“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的问话会大大促进他们的情感能力。
  好,儿子对我说出了他的心理感受……下一步怎么办?
  在应诊过程中,我总是很赞赏那些家长的勇气,当他们的儿子把心理感受告诉他们时,他们问我该做什么、说什么。对很多家长来说,这种经历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回应男孩的情感时,首要的原则是:家长必须以不让儿子感到羞愧的方式做出回应。由于表露了情感而感到羞愧,会使他觉得非常孤立无援,而且这也是男孩情感发展中的最大威胁。在文化环境得不到改善之前,男孩几乎在任何地方都会由于表达了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而受到羞辱。因此,把家庭打造成让男孩说出心里话的理想场所是极其重要的。下面说到的就是一些特别的应对方式,用来帮助你回应儿子的情感表达
  普遍的(也是最好的)回应 当儿子告诉你对某事的心理感受时,你要仔细听着,然后对他做出回应:“你说的对我很重要”,或“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就这么简单。当然,如果不只是需要肯定,还涉及到了重要的具体问题,那你要随后就去解决问题。
  充分准备 如果对谈论感受和倾听别人的感受有点不耐烦,那你就要做一些基础的准备。对做父亲的人来说,这往往也是一件难办的事,因为他们自己也没什么情感表达的实践机会(他们也是一直秉持着“同流规则”步入社会的)。在这个意义上,其实做母亲的也是在同样的文化氛围中走上社会的。虽然女性得到了更多的情感表达实践机会,但是有些女性对于谈论和倾听心理感受,也表现得不耐烦。
  就许多家长来说,面对儿子表露心迹却显得手足无措,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接待过的男性和女性家长中,他们都很愿意探究儿子的心理感受,但对于怎样做出回应心里就没什么底了。我记得有一位父亲非常急切地想帮助他那10岁大的情绪低落的儿子,这位父亲就属于勇气十足的一个,他问我:“当孩子把心理感受告诉了我,我该怎么办?”
  用你的情感来指导自己 应该花一点时间来考虑一下自己的情感需要。当你谈论自己的正面的和负面的情感时,你可能不希望被打断。你可能愿意听到别人肯定你所说的(如:“我理解你”或“挺不错的”)。你绝不希望由于心理感受而招来羞辱。如果你能牢记这些,那当儿子在下一次对你谈起他的心理感受时,我相信你将做出良好的回应。
  家庭中要有神入的实践 这一方面非常重要,以至于我用了整个第五章来阐述它。建议大家把第五章仔细地从头读到尾,相信互相之间的神入就会在你的家里实现。
  在家里实践健康的情感表达 愤怒和恐惧是最难控制的两种情感。如果家长控制不住愤怒并把它流露在言行上,这种举动会对家庭气氛造成极大的破坏。但是如果在家里有很好的神入实践,就不会让愤怒失去控制。神入是针对攻击行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及“同流规则”的一剂灵丹妙药。
  为了在家里实现健康的愤怒表达,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的发怒方式。静态攻击(与人怄气)、口头发作(吼叫、哭喊)、暴力行为(打、踢、砸、摔),你属于哪一种呢?你是怎么形成这种发怒方式的?了解自己的表达愤怒的方式非常重要,因为与之伴随的一系列行为示范并教会了儿子怎样表达自己的愤怒。
  所以,如果你还没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那现在就必须要学了。找准让你发怒的动机(这东西让你爆发),直面在这个动机后面一定藏着的恐惧感,然后用大人的方式解决它,而不是像两岁孩子那样对待它。你想控制自己的脾气,解决你的发怒情绪的一种方式就是大方地把它说出来(这也是最好的示范)。你可以说:“别理我,我烦着呢。我要自己安静一会儿。”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愤怒表达的演示。最后,你要考虑一下,当儿子发怒时,你是不是会怕他?如果回答是的话,那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儿子的发怒让你想起了什么人?如果你害怕他发怒,那你必须“好好地找找原因”。如果你怕他,那你怎么给他当家长呢?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5)
  当然,在家里开展健康的情感表达也包括正面的情感。在我的社区里有一个很和谐的家庭,他们有两个十几岁的儿子,做父母的在情感方面很支持儿子(就像是支持他们的功课和锻炼身体一样),顺理成章地,他们的儿子也都很讨人喜欢、很优秀、很懂礼貌。虽然这个家庭也会像别的家庭一样,有称心如意也有不太顺利的时候……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之间会心的微笑和开怀大笑,我经常看见父亲和儿子开着玩笑、显现出十分惬意的样子。我给大家讲这个故事,目的在于强调要找到并表达诸如自豪感、成就感、胜利的喜悦等情感。即使仅仅是互相开个玩笑,对处理好负面情感的表达也是相当重要的。
  “必须”具备的与男孩情感有关的技能和经验
  促进男孩情感的健康发展,除了基本的之外,还要有一些必须额外掌握的技能和经验。在第一次读到下面这些技能和经验时,你可能会认为这些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男孩的情感发展。
  综合能力
  本书所提及的综合能力都是针对按一定方式把情感(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合并起来的能力来说的,或者指的是把思想和情感结合起来的能力。下面是两个按一定方式把情感组合起来的例子:嘉瑞德对他妈妈生气了(负面的),但是他内心里仍然很爱她(正面的);雷恩由于落选了高中篮球队而感到很失望(负面的),但是他又为得到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而感到轻松(正面的)。综合能力让男孩在伤心的时候得到安慰,在惊恐的时候有所放心。我的意思是说,一种情感,特别是负面情感,不应该占据了男孩的全部注意力和精力。很不幸,在现实中,情感综合并没有被广泛认识和传授。
  有学者认为这种技能会在10岁左右的时候第一次出现(哈特尔和怀特塞尔 1989),不过我发现在更早的时候也可以教给孩子并让他们掌握。我曾经成功地让一些4岁以上的男孩实践了这种能力,而且让他们把想法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的例子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6岁的凯尔因为害怕被人欺负而不敢到操场上玩,但是他马上就想到了父亲关于保护自己方面鼓励他的话,他懂得应该找一位伙伴和他一起玩,如果有人伤害他,他就去告诉老师。简言之,凯尔或许仍然感到害怕,但是他想到了如何去保证安全。
  把想法和内心感受综合起来对处理愤怒特别有帮助,这一点在第六章中就曾叙述过。对自己的最初反应做出的再评价(或清醒的认识)越多,对事态的控制和把握就越好。排除了失控,愤怒就会在我们希望的轨道上发展。这也同样适用于与愤怒有关联的一些情感,例如:嫉妒、受挫和畏惧。
  当出现病态的综合时 所谓少年“偏执狂”,就是把内心所想和心理感受不当地综合了起来。对这一点应该高度重视,因为十几岁的孩子正处在完善思想的阶段,有些情况会让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是不是经常听到十几岁的孩子仅凭捕风捉影就对别人枉加指责或“背后说闲话”?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这孩子不愿意综合地考虑其错误的想法。正像许多家长所了解的那样,少年时期的推理能力总是有所欠缺的,上面说到的错误的综合认识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首先承认他的情感,然后纠正其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有的小孩害怕黑暗、虫子、狗、雷电、喧闹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想法与感受的综合走向病态所导致的。这些惧怕都是建立在同一种病态综合基础上的,错误的想法(如:所有虫子都是危险的)与恐惧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有人甚至认为一部分恐惧症(极端害怕)就是这种综合所造成的。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出于本能而想问题(凭感觉就会信以为真),于是阻碍了做出正确的综合。例如:3岁的约瑟夫被一条狗惊吓过,现在他觉得所有的狗都很可怕;4岁的雷恩曾由于打雷而受惊,现在一下暴雨他就胆战心惊。
  怎样传授综合情感的能力 最主要的应该知道,要在早期就着手传授综合能力并使之持续下去,使得十几岁或更小的男孩沿着正常的轨道成长,并最终掌握卓越的综合能力和正确的思想。(所以说,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做法是尽早教给儿子综合能力并一直延续到整个青春期。跟你的儿子谈及他们的内心感受,问问他对某事的看法,然后追问他想怎样处理它。下边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当年幼的男孩对某人生气时,提醒他注意到他仍爱戴并关心着那个人。(不是问他,是告诉他,因为这是综合能力传授过程)。当十几岁的男孩生气时,询问他是否在他的发怒对象身上还有让他感觉比较好的东西,如果回答是没有,那么再提醒他实际上存在着的好感在哪里。
  当一个幼小的男孩受到了惊吓,要教会他如何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如果孩子做了噩梦,家长用“把坏蛋打跑了”这样的说法来帮助他走出坏的梦境,孩子就会相信,并且感觉到安全了(把想法和感受综合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就不相信这些了,但是他们有更好的认知能力,所以家长可以给他灌输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想来让他驱除恐惧感。
  不论任何年龄的男孩,当他只是笼统地告诉你他的想法时,要问问他对这件事或这个人的心理感觉。切记,思想和情感是紧紧扭合在一起的。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6)
  把不同的情感,或者把思想和感受综合起来,是控制情感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力武器。心理治疗的很多主要手段都是基于这种过程的。如果你教会了你的儿子这种能力,实际上就帮助他避免了很多麻烦,至少能帮助他以正确的方法应对问题。
  对媒体和娱乐的文化解析(适用于十岁以上)
  前边讲过,对媒体的解析就是对它们通过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剧、MTV)所折射出的男孩和男性文化发起挑战。当男孩具备了抽象推理能力之后(11岁左右),更容易掌握这种解析能力,但有些男孩在较早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了。这个适用于男孩的解析概念,是从吉尔伯尔恩(1999)和比费尔(1994)那里借鉴来的,他们主张女孩应该解析文化中关于女孩形象的讯息。
  男孩由于各种原因而需要解析,但解析的目的只有一个——了解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真相,而不被不请自来地充斥在屏幕上的娱乐内容所迷惑。在男孩情感发展的阶段,对媒体的解析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他们不断地被告知情感不重要、还看到“真正的”男人不必在意自己的情感并且因此而变得“大无畏”,男孩继而就会对此信以为真。可以说,如果你不帮助孩子解析,并发现原始信息背后的真实信息,他就会停留在蒙昧状态,只得接受大量媒体信息的欺骗。
  电视中播出的访谈、财经、音乐、电影、体育节目都在不断地强化着“像机器人一样的”男人的形象,把你看到这些东西时的内心所想说出来就是为儿子解析媒体的一个方式,这需要你花些时间来监控一下儿子感兴趣的媒体节目。你还可以就娱乐业的真正目的对儿子做一次小型演说,这也是另一种解析的方式,他会因此警觉起来,并纠正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娱乐业的形象背后隐藏着它的市场目的。
  只需片刻 几秒钟时间也可以产生奇效,特别是在你的儿子不喜欢听你的长篇大论时。说类似这样的话并不费太多的时间:“剧中人物这么煞有介事,一看就是假的,现实生活中谁会那样?”或者,“我最讨厌MTV总是把女孩子当作花瓶使用,真俗气!”(同时,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和儿子交换一下眼神,而且跟上一句:“儿子,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对电视和电影的另一种短暂的解析还包括:“你看剧中那个男孩,简直成了天下无敌了。普通人见了他还不立马给吓跑了!”这之后,你可以把你的解析行为减低为不屑一顾的笑声、轻声叹息,或简单地说一句:“这些东西可信吗?”你的儿子就应该明白你的用意了。
  最后,建议你渲染一下出现在媒体上的,关于男孩和男人情感的真正的和健康的正面信息。诚然,能挑战“同流规则”所提倡的狭隘的、不健康的男子汉规范的讯息是少之又少的,但是也确实有。在同样的节目中(电视访谈、财经、音乐、电影、体育节目和综艺节目等等)也可能完成正面的解析,你能够发现一些理想的例子。虽然远远少于那些宣扬男子汉“理想”的,但一定不要让你的儿子错过。
  总结一下做过的解析,找到那些掩盖了男孩和男人真性情的暴力、统治欲和支配欲,并对宣扬这种内容的现象加以反驳,以便让男孩看清楚孰真孰假、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
  鼓励儿子多花些时间和比他小的孩子在一起
  让你的儿子多和比他小的孩子在一起,这是帮助他避免情感消失的极好的办法。这些比他小的孩子可以是同胞、小伙伴、邻居、亲戚中的同辈或比他小一辈的孩子等等,和他们在一起的内容包括玩耍、看护、喂食、甚至换尿布。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会让他体会到抚育、心灵沟通以及基本的情感联络。看护和陪伴小孩所要做的远比干巴巴的“同流规则”的要求丰富得多。与比他小的孩子在一起,能让男孩体会到某些脆弱的东西(比如:需要帮助系鞋带、过马路要被人领着)。很多男孩把自己的弱点和需求掩饰起来,而不是在互相关爱的氛围中解决它们。在小孩子身上看到这些弱处,给了男孩一种真正的人类情怀的提示,从而有力地挑战了“同流规则”。
  禁止男孩嘲弄和辱骂比他小的孩子
  但是当儿子们之间或是和别的伙伴们打闹起来的时候,让很多家长体会了另一番景象。如果这是同般大小的男孩子们相互之间开开玩笑,那完全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大男孩对小男孩的嘲弄、欺负甚至企图胁迫,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家长如不对此加以干涉,就错过了帮助男孩学会用心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的机会。(“你那么说你弟弟,他心里会怎么想?赶快去道歉!”)而且还错过了一个机会,就是让男孩认识到交往并不是为了相互之间争个高低。
  让你的儿子去照顾宠物
  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让男孩从照顾宠物中学会并实践有意义的情感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神入(在小猫饿了的时候给它喂食,或当它孤独的时候陪它玩耍)、情感确认(公开表示对宠物的关爱之情)、情感表达(能接受宠物的友好表示,并相应地做出友好的表示)。男孩最早的悲伤之情同样也来源于宠物。金鱼、松鼠、狗……一般的寿命都不会超过男孩的整个成长期,在男孩长大成人之前,总会有宠物寿终正寝或意外死亡。所以,照顾宠物还可以让男孩体验到伤心,以及在悲伤的时刻得到安慰。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7)
  提醒教师和辅导员关注男孩的情感
  小学阶段 我认识一位很有才华的辅导员,她对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关于她在的小学里一名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男生的。阿利克斯的父亲告诉辅导员,他希望阿利克斯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所有心理辅导活动。阿利克斯的母亲一年前去世了,他父亲意识到阿利克斯需要全方位的心理指导。一天,辅导员给孩子们讲授如何表达心理感受的课程。在让大家自我练习的时候,一位很文静的女孩告诉大家她刚刚在上周失去了祖父,全班同学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坐在教室后边的一个男生举手,他颤抖着嘴唇说:“哦?恐怕没有人知道我的父亲去年就已经走了。”全班的气氛一下子又凝固了,这名男生止不住地痛哭着。
  阿利克斯已经在表达心理感受方面有过很多的实践了,聪明又出色的辅导员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局面。她看了他一眼,并对他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阿利克斯一声不响地走到哭泣的男孩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并把辅导员悄悄塞过来的纸巾递给了他。宁静的教室中弥漫着同情和尊敬的气氛,大家同时目睹了两位男孩演绎的悲痛和抚慰。
  这位辅导员还告诉我,在那次课上,她还和全班同学进行了讨论:悲伤和哭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男孩也不例外。我还追问了这件事给两位男孩带来的后果(班里会因为他们表现出的悲痛和抚慰而对他俩另眼相看吗?),她说根据她以及班主任老师的观察,这个班的同学关系变得更团结、更密切了。我能想象出这件事会对两位男孩带来的深远影响。表达痛苦、当着大伙儿哭出来、得到抚慰——一切的一切都非常值得称道,他们真是两位幸运的男孩。
  中学阶段 一般说来,年幼的男孩不会把学校的心理辅导看作是“矫揉造作”,但在中学阶段,随着性别规范的严格,心理辅导担当了“同流规则”的破坏者。然而,长大了的男孩并没有改变对情感表达的需求。在这里,想说一下我在一所高中推动的心理辅导活动。这项活动旨在帮助那些“高风险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都不好,而且都接触过酒精和毒品。这个特别成立的辅导小组里有10名学生,全都是男生。在每周一次的活动中,要他们一起讨论功课、家长、女朋友以及酒精和毒品问题。
  在辅导活动即将结束时,所有参加的男生都一致表示他们喜欢这种活动(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因此离开教室)。他们都面带着惊喜的神色大声讲出了喜欢这次活动的原因,表示真的喜欢大家坐在一起就一些重要的话题互相交谈,并不全是为了谈论酒精或毒品。有一个名叫布巴的男生,留着齐肩的卷发,还刺着纹身,此时在一边静静地听着别人讲话。随后他说:“刚参加的时候确实很沮丧,我以为是来接受‘矫揉造作’培训的。”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甚至觉得以前遇到的麻烦都是值得的……因为正因为那些事才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这表明,那些看上去粗犷冷峻的高中男生们不仅需要、而且喜欢这种“矫揉造作的”心理辅导。我还推行过一项专门针对有悲伤情结的初中生的辅导,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他们来说,能和其他男孩及成年人说说“男孩的心里话”,是令他们非常开心的体验。
  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保持界限的重要性
  心理界限涉及到考虑和感受事物的姿态,它源自于情感需要。由于心理活动的隐秘性,心理界限不像生理界限那么好理解。但是当有人闯入你的心理界限时,你还是能感觉到的:例如有人对你讲一些话或问你什么事的时候让你感觉得不那么好。生理界限与此类似,也就是指你的私人空间。当别人闯入时,你会感到很不舒服:例如某人违背你的意愿去触碰你(并不见得是性骚扰),或者某人在和你交谈的时候与你的身体距离太近。
  婴幼儿一般很少有界限,他们在身份上还依附于家长。但是随着他们步入儿童期和青春期,他们会形成并拥有心理和生理界限,而且因此变得个性化或具有独立意识。心理界限有助于孩子的个性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他的与众不同。
  生理和心理界限还能帮助孩子举止得体、免受伤害。当男孩渐渐长大以后,他会说:“我不再和阿姨拥抱和亲吻了。”事实上,不管大人小孩,生理和心理的界限都和一定的社会风俗有关,包括:人们之间谈话时相互应保持的身体距离;是否要由家长来决定孩子职业及配偶的选择,这些在各种文化氛围中显然不同。实际情况是:印度人在街市上相互打招呼时,他们的脸部接近到几乎贴上的程度;而在当今的越南,孩子依然是父母的生活(经济)保障。简而言之,文化决定了我们的界限,并为我们建立了群体规范,但我们仍可以自主鉴别其对我们个体而言是有害还是有利。
  某些情况下,男孩的生理界限可能会受到侵犯,如参加带有剧烈身体对抗的体育活动,或某些必须参与的、无视给身体带来痛苦和危害的仪式。军训也是一种生理界限受到侵犯的范例,尽管这种情况下参加者是自愿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男孩的生理界限往往在并非自愿的情况下受到侵犯,他们被充斥在文化中的各种训诫束缚着:男孩必须做出牺牲、不怕牺牲、甚至还不能觉得有牺牲。“男人就要当勇士”、“男人是国家的保卫者”,这种角色要求派生出了上述的文化要求。但是当今世界已经不是靠体魄来主宰一切了,仍旧教男孩做一个忽视生理痛楚的坚韧角色似乎就是不公平的了。如果文化规范做到了尊重男孩的生理界限,男孩自然就会尊重别人的生理界限。
  忠告家长:家庭要做的事(8)
  把握生理界限
  对男孩的行为所做出的反馈能帮助他弄懂自己的界限,也认识到他人的界限。例如:埃里克认识不到打人是严重的错误,他一不痛快就没头没脸地打他弟弟。如果放任不管,埃里克就不会意识到他的行为超出了界限,他的弟弟是不能被侵犯的。
  长大了的男孩就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人的能力并学会了社会交往的原则,他的行为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生理界限。(当然,除非他受了教唆而不尊重他人的生理界限。)所以,和许多其他交往能力一样,掌握生理界限也是从理解自己开始的。这种能力来自于在肉体上尊重他人的观念。
  家长可以在孩子蹒跚学步时开始引导他掌握生理界限,并在整个童年时期不断对他强化这种意识。一旦男孩习惯了这种界限,那不仅会让他自己更加安全,也让他懂得了尊重别人。下面是一些把握生理界限的具体例子:
  让孩子知道别人是不能伤害他的。
  男孩稍大一点的时候,告诉他不必过分“坚忍”,不要忍受别人打他。让他知道在意痛苦并竭力避免受痛苦是人之本能。
  告诉男孩性行为的界限。虽然男孩比女孩较少受到性侵犯,但男孩往往也是性犯罪的受害人。让男孩了解自己身体的私密部分以及好的接触和坏的接触,不要对此讳莫如深。
  让男孩懂得有强壮的身体也要有健全的理智。有的男孩会比别的男孩更加强壮有力些,大多数男孩都比女孩强壮(经历了青春期的发育之后),手把手地教会男孩正确看待自己的强壮身体,不能仗势欺人或伤害他人。
  大多数男孩缺乏谦谦君子的技巧及其体验。小时候得到的是呵护备至,进入儿童时代,男孩身体上得到的“感情配额”就渐渐消失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担心儿子变得“女性化”了)。如果你想让儿子表露他的感情,那你就要对他保持感情的付出。
  把握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是一种感觉,它确定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活动空间,也在心里确立了别人应该具有的定位。例如:8岁男孩丹尼的父亲下班以后气咻咻地回到家里,父亲的情绪显然和丹尼无关。但是丹尼搞不懂,还以为是自己什么地方惹得父亲生气了呢。或者,丹尼的父亲有一天对他说:“丹尼,你长大了应该当一名证券经纪人,”这明显忽视了丹尼自己的想法。虽然这都是些琐碎小事,但是年幼孩子的界限是脆弱的,所以他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想法或心理感受的感染。如果一个孩子被告知别人的感受和他有关,让他决定自己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这就超越了孩子的心理界限。
  当男孩被告知一种具体的思想或感受方式时,他就可能得到扭曲的体会和认识。在第五章曾经说过,在界限被侵犯的前提下,男孩的神入能力会受到影响,导致神入匮乏或过分神入。虽然男孩和男人在表达一些宏大的想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制定宪法、书写世界历史、完成重大科研发明等等),但是他们却不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私人想法和感受。我认为这种情况不仅限制了男孩的情感表达,还造成了他们心理界限的紊乱。男孩因此会形成一个错误的心理界限,在这个界限里,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被湮没了。
  为了帮助任何年龄段的男孩把握健康的心理界限,以下所列举的“该做与不该的事”给出了一些基本的指导:
  问问男孩的感觉和想法;不要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感受和思考。
  倾听男孩说什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给他。
  肯定男孩的想法和感受;不要嘲笑他。
  让男孩认识到他可以和你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这是很正常的。
  帮助男孩学会与他人心灵沟通,而又不在别人的事情上越俎代庖;男孩还必须掌握安慰别人的技巧,而又不能显得好像自己有责任去弥补什么似的(除非是他导致了别人的痛苦);还要让他学会祝贺别人的好运气,而不能表现得很不服气。
  总结
  本章给渴望促进男孩的情感健康发展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些特别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肯定男孩的情感、教会男孩综合能力、鼓励他多和比他小的孩子们玩耍、去照顾宠物等等。另外还讨论了解析媒体上关于男子汉概念的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界限和生理界限与情感发展的相关性。作为家长,你有义务督促学校关注男孩健康的情感发展。由于“同流规则”以及对男孩情感沉默的暗中鼓励不停地影响着每一个男孩,所以让家长教会男孩拥有正常的情感并正确地处理情感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男孩在自己的家里也不能掌握良好的情感能力,那让他去哪里得到帮助呢?
  第八章
  写给成年人(1)
  毋庸置疑,少数有思想、有责人心的人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着的。
  ——玛格丽特·米德
  许多人可以在培养男孩的情感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包括巧妙地询问男孩对某事的看法、直接告诉男孩应该有自己的感受,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包括促请家长关注男孩的情感发展:教师在家长会上描述一个男生的情况时可能会说:“头脑聪明,心地善良。”教练在说起他带的男队的情况时也会说:“很细心,而且斗志旺盛。”还有更为直接的方式,当祖父的可能会对做父亲的说:“孩子,假如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我能一直陪伴着你该多好啊!你的孩子也需要你……告诉他当他心里难过的时候你会理解他。”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治疗师和专业教授,我喜欢用直接的方式。我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男孩的情感非常重要,而且成年人往往忽视或扼杀男孩的心理感受。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忽视男孩的情感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改变这种现状人人有责。然后我还要谈及“同流规则”,它狭隘地、不健康地约束着男孩的行为,男孩常常出于追求男子汉气概而去遵守它(回顾第二章所列举的规则)。我用直接方式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让越多的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男孩的情况得到改善的机会就越好。
  与所有人有关的一项任务
  本书是写给所有男孩的家长以及其他对男孩情感发展有兴趣的人的,本章特别把重点放在了成年人在男孩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家长们阅读本章也能从中受益匪浅,因为文中系统地论述了涉及到哪些成年人,以及他们在男孩的情感发展中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章包含了帮助男孩健康成长的具体实践指导和一些特别的建议,特别是针对男孩的情感表达方面的。在进入以下内容之前,必须向处于男孩生活中的所有成年人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在情感方面给予支持,不会把男孩变成懦夫吗?”
  懦夫因素
  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男孩不会由于你支持他的情感表达而变成柔弱的、女性化的、弱不禁风的、妈妈的宝贝。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然,并把这种担心汇聚成了对男孩情感表达的一道文化阻碍。在最简单的意义上,这种担心就是怕男孩感受并表达了情感之后就不像男孩子了,还会导致他由于违反了“同流规则”而被孤立(详见第二章)。但是事实却是这样的:尊重男孩的情感不会造就懦夫,只会造就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
  在前面写给家长的章节里曾经讨论过,虽然文化环境对女孩的情感支持比对男孩的多(特别是关于弱势情感),但是男孩和女孩在人前的行为表现却是大同小异。想想看,男孩或女孩在公开场合哭泣的多吗?实际上,女孩也不愿意在学校或运动场上比男孩表现得更柔弱。我觉得,家长们试图通过教导男孩不要谈论自己的心理感受来防止男孩变得“女性化”的作法只会减少男孩的情感表达而已。“让他坚韧起来”的做法大概只适合于武士,对绝大多数男孩的情感发展毫无益处。
  当然,在公共场合谁哭谁不哭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的问题是:当面对对抗和冲突时,女孩比男孩的情绪范围要宽泛得多,这是不公平的。因此,男孩应该被教会如何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应该懂得这样做丝毫不妨碍他去做一个真正的男孩。这就要求在男孩生活中的成年人,不仅要宽容,还要肯定和培养男孩的情感。于是男孩才能懂得该如何去感受事物,并排除掉担心受到社会排斥的疑虑。对懦夫一词的恐惧作为“同流规则”的衍生物顽固地根植于整个文化中,祛除它是很多成年人(一点也不奇怪,当然也包括男孩)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养父母的角色
  养父母在帮助男孩的情感表达得到良好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生父母,但是养父母具体做起来还有些额外的麻烦:时间更少、亲缘关系上也不无尴尬,最重要的是孩子很可能已经受到过某种程度的情感伤害了,他要么遭到过别人的小看甚至谩骂、要么经历了与亲人离别的悲痛。
  悲伤和压抑是不分年龄性别的
  失却的感觉是抹煞不掉的,对两岁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如此。即使很小的孩子对于与父母的离别不能做出准确的语言描述,他们的心里也很清楚这种亲缘上的断裂。作为养子女,特别是那些动不动就会把心理感受隐藏起来的男孩子,假如有具备足够能力的人帮他渡过伤心的历程,他会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如果他同时还受到了虐待和蔑视,那他的悲伤情绪会演变成“创伤后症候群”。
  我强烈建议身为养父母的人们去读一读有关悲痛的书(认真寻找一下,同时也了解一下“创伤后症候群”),专门阐述养子女及其悲伤的最好,不过几乎任何一本描述孩子不幸遭遇的书都应该看看,如:埃姆斯维勒的《带孩子走出忧伤》(2000)和穆迪的《不要伤心——弥补孩子的失却》(1998)等。在阅读中你会发现,这些书的观点都集中在情感方面,在它们推荐的解决办法中,就包含帮助各年龄段的孩子表达情感,但没有专门针对心理感受易被忽视的男孩的。而恰恰是男孩子,其情感可能会走入“旁门左道”,并被伪装成各种身体不适,还会让他的头脑中充满空虚的幻想。攻击行为和失落情绪是情感表达走入旁门左道的其他形式。
  写给成年人(2)
  我还建议养父母们阅读一下第二、三、四、七章,这四章共同为男孩的情感发展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指出了应该为男孩做的事。在阅读关于男孩情感发展的部分(第三章)时,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养子现在的年龄上比方说他仅仅是十岁的男孩,那你也要把整个一章都读下来,因为他可能需要弥补早期应该经历的成长阶段和应该掌握的情感能力,而且这一章还点明了他在未来的岁月里需要掌握的情感能力。
  感情纽带怎样影响到情感
  感情纽带是影响养子女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感情纽带具有使人们联系和协调起来的特别功能,家长和子女的关系中少不了它。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离不开感情的纽带。对孩子来说,感情纽带意味着安全感和稳定感、得到关心和理解,并能相应地回报以关心。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感情纽带是一条双行道,不过往往只有一方做得好一点。
  我曾经见到过这种情况:养子喜欢养父母,但养父母不喜欢养子。男孩在这种关系不牢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发展健康的情感能力,但不同于那种在长期稳定的养育下发展的情形。感情纽带需要在长期的养育关系中建立和发展起来,所以我希望家长在能够给予多长时间的养育这一点上要对养子诚实。也有的男孩知道自己只是短暂地被收养,但仍然愿意把养父母称呼为“爸爸”和“妈妈”,他这样做是由于他有着向别人表达感情的需求。
  有时养父母喜欢养子,但孩子由于“创伤后症候群”而表现得不喜欢他们,这时的感情纽带就是扭曲的了;或者是因为这孩子老练地认识到这只是短暂的收养关系;不愿意表现得依附于别人;担心再一次受到离别带来的痛苦打击;也许他仍旧在心里依恋着其他监护人或者生父母。不论出于上述何种原因,都可以看到养父母对孩子传递着亲情。在这种单方面的感情传递中,成年人承受着更多的不利,付出的关爱也比孩子多,有形的回报(拥抱、亲吻、问候、关心)少之又少。但是这样的关系仍在发挥着作用,并给男孩的情感发展带来好处。
  情感表达防止了男孩的情感消失
  虽然感情纽带是健康的情感发展所需的复杂而重要的因素,但帮助他认知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促进养子情感发展的首要原则。这对于克服“创伤后症候群”和正常的情感发展都有帮助。最终的目的是让男孩(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将他的内心感受用语言表达给他所信赖的人。所以,这不仅是教会男孩掌握情感技能,也是在体验一种良好的关系,因为只有处在良好关系中的人才能充当情感表达的对象。
  对养父说的话 从各方面来说,鉴于你和养子是同性,你会被认为是他的性别角色的示范者。所以你要时刻记住他会有目的地观察你的一言一行。(就像你自己观察父亲或其他男人一样。)你对于自己情感的表达或隐讳都会被他注意到,你对于他的情感的表达和隐讳也会被注意到。如果你同意本书的主要观点(男孩的情感非常重要,表达这些情感是每一个男孩与生俱有的权利),那么就请相信自己的本能,关于他的情感方面的一切所作所为……也包括你自己的。
  对养母说的话 由于性别的差异,你不会被视为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但是在做人方面的示范作用仍然是极具影响力的。如果你认为你的养子的情感非常重要,而且他的心理感受及其表达是很有意义的,那就要坚信你关于他的(和你自己的)情感的所作所为对他是很有帮助的。虽然他会以观察男性来寻找“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途径,但是他也在验证怎样才会做的更好以及别人的反应。曾有一个14岁的男孩对我说,他的养母是第一个让他意识到内心感受的重要性的人,他把她描述为一盏灯,一盏在黑暗中为他照亮前途的明灯。
  祖父母的角色
  谙熟为人父母需要承受的压力,这让作为隔辈的人感觉十分美好。我不止一次地听到男孩们说自己的爷爷奶奶对他们如何如何好,特别是爷爷。而且不仅是那些和祖父母来往密切的男孩这样说。距离不能影响祖孙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十岁的男孩迪穆,曾因为在学校的攻击行为前来找我做过咨询。他对于他的父亲没什么感觉,但是远在30个小时车程之外的爷爷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他。怎么会这样呢?似乎是由于他们祖孙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充满活力”的缘故吧。迪穆对他祖父的尊敬、理解、爱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做什么并不重要,最关心的是他们怎么才能在一起。当迪穆说到他爷爷对他的意义时,他激动得哭了。并不是只有爷爷具有这种神奇能力,奶奶同样也能给予无私的慈爱,这种关怀任何时候都能给人以极大的抚慰和自信。
  祖父母怎样帮助男孩发展情感
  祖父母没有义务给孩子制定规则和禁令,而且他们没有做父母的那种说不出来的顾虑。(我做得对吗?我怎么帮孩子在学校取得进步?怎么才能让孩子不再重复我犯过的错误?我如果支持他的情感,他会不会因此变成胆小鬼并被人小看?)所以,祖父母在帮助孙子发展情感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没有做父母的忧虑,而且“见多识广”,祖父母能看清事情的真实性、可能性和重要性。凭借着年龄带给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他们能透过混乱的表象看清问题的实质。
  写给成年人(3)
  史蒂文的爷爷奶奶 每当史蒂文和他的爸爸妈妈闹起别扭来(由于用车、购物等琐事),他总是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闩上,把音响开得大大的。遗憾的是,等到史蒂文冷静下来,他从不会主动向父母亲把事情说清楚。在史蒂文看来,家长就会“破坏他的好事”。不管他什么时候提出要求,家长就是要限制他上街的时间,还不许他开车。这种情形太频繁了,所以让双方都陷入了激烈的对抗,这种情况下很需要有人客观地给评评理。
  这就是史蒂文的爷爷奶奶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能察觉到(并尊重)在激烈的抗争中每一方所感受到的情绪,包括史蒂文和他的父母互相意识不到的。史蒂文是在为时尚也是在为自己的成长抗争。他担心如果不让他出去、不让他开车、不挑战一下给他的禁令,他就会被朋友们看不起。他还在为挑选一份兼职工作、完成学校的作业、支付一部分驾驶保险等事情犯愁。但是史蒂文的家长认为,如果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对谁都不好,也不安全。
  史蒂文的爷爷奶奶对这些事都很清楚,因为他们住得不远,史蒂文多会儿想去他们那里就去。顺理成章地,仅仅是出于看看他们,他一周就去好几次。他们变老了,史蒂文也能为他们做点家务了。当祖父母家里没什么事情可干的时候(有时候他们故意给他找点事干),他们就坐下来聊天。他们听史蒂文讲讲不顺心的事以及与人交往当中的困惑,然后对他说:“这对你都是一笔财富”,或者对他说:“什么事都比朋友强一点儿未必是好事。”
  他们小心翼翼地不去破坏他的父母亲的权威及他们的良好愿望,而恰恰是经常在开导史蒂文:“你爸爸妈妈那么做不是成心和你过不去,尽管你觉得不爽,但他们是为了你的安全和健康考虑的。”事实上,这些明明白白的忠告极好地把史蒂文的愤怒表达从旁门左道上拉了回来。
  所以,在史蒂文的少年时期,祖父母既充当了冲突的缓冲器,又肯定了他的情感。但是,来自祖父母的这种情感支持不必非得等到青春期来做,实际上,祖父母对孙子的心理感受支持得越早越好!在他能表达的时候就鼓励他说出心里话,是为了在青春期能对他提供帮助的极好准备。可以推断,如果在早期史蒂文能够有更多的情感表达实践,他就会更好地用语言来向父母亲表达自己的恐惧和愤怒的感觉,而不是单靠行为。
  如果孙儿陷入了“同流规则”,就要对他解释清楚,从长期来看,“同流规则”给他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好处。(当爷爷的可以讲述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当男孩由祖父母抚养时 如果某人由于孙儿的父母不能抚养孩子而担当起做家长的责任,那把这本书从头读完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师的角色
  每当我和教师交谈的时候,我总要特意提醒他们,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重要性仅次于父母。有些人对此点头赞成,也有些人虽觉得意外但也欣然接受。在家庭以外,教师对男孩的影响超过其他成年人,这是最重要的。虽然教师的个性、专业、执教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可以在教室里对男孩的情感给予相似的尊重,这种尊重是极其必要的。
  教室里的“同流规则”和男孩的情感 挑战“同流规则”(见第二章)的一种方式就是鼓励男孩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如果不喜欢谈论情感,这样做起来就很难,但是教师非常懂得如何让别人了解情感。掌握情感因素不是要让教室里充满“卿卿我我”和“怪模怪样”,而是在正常的学业中加入了感情元素。
  下面列举的是给那些希望男孩的情感出现在教室中的老师的一些忠告,这些建议实质上就是为了对抗“同流规则”:
  小学和初中阶段
  在和男生谈论他们的功课的时候;或在操场上点评他们的时候;或说到他们的为人处事的时候,多使用情感词汇:“你看上去很兴奋……忧伤……自豪……好奇……生气……灰心……激动”。这样,男生就会像发挥他们的求知能力一样,把情感能力也发挥出来。
  绝不容忍其他男生和女生取笑有情感表现的男生。例如,当有男生表现出软弱的感觉时,或许会被人讥笑为“眼泪宝贝”或“软骨头”,这时,要立刻把它演变成一堂课,告诉他们所有的感觉都是正常的和健康的。要让学生们知道,在你的班里,欺负人的事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
  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正是纠正男生在初中所形成的呆板的性别意识的时候,你在班里的做法能够对男生的这种角色意识起到强化、抵消或扭转的作用。
  没有任何理由容忍高中的男生欺负或侮辱别人。要把班集体建设成不容许任何攻击行为的场所,包括讽刺挖苦一类的口头攻击。深入讲解依靠攻击行为来彰显自己不会为他建立起威信来,从而促使男生们寻求一种自信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表达愤怒。教师在班上不要挖苦、奚落或使用带有威胁的手势(教师有时会无意识地这么做)。强迫别人的人不会受到尊重,也就谈不上比别人强不强了。
  尽可能多地使用与感受和情感相关的言辞,像前边说到的那样回应男孩的情感,“你看上去很生气、自豪、忧伤、高兴、灰心,等等。”即使你教的课程表面上不带什么感情色彩,比如数学、物理,也要坚持这么说。学生都是很有心的,男生也不例外。在解决了复杂的代数方程问题或理解了极其艰涩的物理定律后,会带给人强烈的满足感,请及时表述一下这种感受。
  写给成年人(4)
  以上建议是普遍适用的,与学生的个人情况无关,家庭条件贫富、来自于城市还是农村、信奉哪种宗教、本土出生的还是移民,这些都没有关系。情感不分种族、不带偏见,情感是全人类共通的。
  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家长谈及学生的情感问题间接地帮助男孩的情感。教师能够把男孩情感重要性的概念传递给家长(或者给他们推荐一些书籍)。教师不仅是颇具影响力的角色模范,而且还能为学生在班里创造体验的机会。只有当这种体验让男生成为一个全面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毫无激情的机器人的时候,才真正地能让教师把各门课程教好。
  校长的角色
  由于校长只有在包括整肃校纪、颁发奖状等时候在内的极少机会中与学生直接接触,所以校长对学生的影响多半都是通过教师间接传递的。在这里我要讨论两种情况,一种是校长和学生的直接接触,这种接触当然是和学生的情感发展相关的;另一种是由校长倡导的校风,它支持了教师所做的帮助男孩自然地发展情感的努力。
  校长面对男生时 校长应该对男生开口说话,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校长的权威,更因为男性校长不仅是领导者的角色,也是一个男性角色的范例。所以,如果校长抛开了“同流规则”,很能引起男生的注意。
  举个例子,假定有个男孩因为与人打架被带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对他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会感觉到恐惧和愤怒……但是控制不住自己而去诉诸武力却是不可原谅的,靠武力解决问题不是个办法。”简单的几句话起到了两个作用:肯定了男孩的心理感受;同时推翻了“同流规则”。男孩非常需要从处在一定地位的人那里得到这种信息。
  女性校长也可以而且必须给男生同样的信息。虽然男孩不会从生理意义上把她看作男性角色的楷模,但是他会把她视同有地位的“男性”角色。
  另一种同样积极的发生在校长和男生之间的接触,就是当众颁发学习或体育的奖项所带来的正面情感。在其他同学钦羡的目光中,他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得到彰显,所以说颁奖是支持男孩情感发展的一个机会。从表彰中获得的自豪和喜悦的感受不仅是一种本能,同时对男生及其家长都非常有教益。(正面的体验并不只是女孩子的专利。)
  校长最大的影响 由校长所倡导的学校风气(或者说环境),对整个教职员工队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种风气也明显地惠及到了学生。虽然校长不能强迫教师说话做事的方式,但他能在全体教工中营造一个尊重男生情感的氛围。这种尊重既需要校纪的约束,也有赖于男生与教师的互动。如果校长或明或暗地支持“同流规则”,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这些“规则”渗透进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如果校长挑战并打破“同流规则”,必然为男生的人格和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很久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所学校里工作,这个学校的男教工经常对女教工的身材“打分”,校长也参与了这种大男子主义活动。可以想象这个学校有什么样的风气。虽然我的朋友在很多方面尊重并敬佩这位校长,但显然这位校长被“同流规则”深深地同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成了遵守“同流规则”的典范。就曾有一位女教工对受到的性骚扰大为不满,并对校长提起了申诉。
  校长的领导可以为学校带来良好的业务和道德风气(也可以相反)。在前边所讲的那所学校里,假如在校长受到申诉之前,有一位8年级的女生向校方控告一位同样在8年级的男生对她性骚扰,很可能不会有人把这当回事儿。
  打破“同流规则”,促进男孩情感的健康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把学校变得“一团和气”,而是要创造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尊重的环境。创造这种氛围就不免会对“同流规则”发起挑战。发挥校长的领导作用,和全体男教师一起对“同流规则”发起挑战,而不再对它惟命是从是极其有意义的。(作为一个男人来说,在“同流规则”受到挑战的时候,会持两种态度之一:要么甚感宽慰;要么极力维护。)
  让“同流规则”在学校里得到改良 不按“同流规则”行事,学校会是什么样子?校长能够让人们知道,男孩子完全不必遵循“同流规则”。最好的方式是在男生中推行一些替代规则,让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明白:“男孩子就要有男孩子样”是对的(但是,用讲黄色笑话、性骚扰等方式把自己变得色迷迷的就完全不应该了);男孩子发发脾气也是可以的(但把发怒演变成暴力行为是不应该的);男孩也可以表现出恐惧或懦弱(但绝不应对此表现出嘲笑讥讽);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很不错(但不可能每一次总是获胜者);男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好胜心是正常的(但要明白不可能做到事事都全能);最后,欺负别人明显是不能被容忍的,它会给欺负人的一方和被欺负的一方都带来损害。
  如果一所学校自上而下地充满了互相的尊重,男生在情感发展方面就能做得丝毫不亚于女生。在任何一所学校,校长(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领导决定着起主导作用的是“同流规则”还是人性化的原则。
  教练(体育教师)
  教练对不同的男孩有不同的作用。这要看男孩是一名活跃在社区的业余运动员,还是一位学校运动队的尖子选手,或是一名参加奥林匹克或职业比赛的优秀选手。相应地,教练的类型也分热心人、技术指导、严父般的良师等等。越正式的运动员,越需要教练的专业指导、激励和严格训练。
  写给成年人(5)
  对所有男孩来说,不管是什么级别的运动员,运动员与教练的关系都有一些共同值得关注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教练的水平问题。我对优秀的教练员的定义是这样的:能完美地运用体育运动的技术知识,并能以尊重人的方式去激励运动员,而从不羞辱自己的学生。在给男孩当教练的时候,假如你希望改变“同流规则”,那么靠尊重而不靠羞辱的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运动和“同流规则”
  运用“同流规则”似乎对教练很有诱惑,因为它主张的“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的态度看起来能赢得更多的胜利。事实上,在橄榄球、曲棍球、拳击和篮球等项目上,“同流规则”使身体攻击行为变得合法化了。竞技体育和普及性运动也在强化着“同流规则”(不吃苦就不会取得好成绩)。教练自己越信奉“同流规则”,他们就越强调体育项目中攻击性的一面。
  在男孩和教练的关系中,“同流规则”还和另一个普遍现象联系在一起。体育被认为是达到男子汉气概的一条道路,所以教练从说话的内容到说话的语气,无不渗透着男子汉的概念,有意无意地让打破“同流规则”的男孩感到羞愧。看似无意的就是蔑视男孩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从而否定了男孩的自我体验。还有直接的方式就是对男孩使用带有羞辱意味的语言,说他太软弱、整个表现就“像个女孩子”等等。无论哪种方式,告知男孩不要在意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做法,都强调了一个概念,即男孩要做得更像是一架机器,人性是次要的。
  在体育的过程当中,教练提倡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比赛,这个观点很推崇“冷酷”的人生哲学。但是从男孩的角度来看,“冷酷”的态度意味着表情麻木、标新立异,或者在体验中摒除情感因素。如果没有人向男孩解释这样的态度只适用于比赛中,离开赛场就不被接受了;或告诉他比赛不是生活的全部,那么男孩就可能受到误导。
  教练应该成为男孩学习的榜样
  男教练的另一个明显的影响是男孩会把他视为性别角色的榜样,男孩会仔细观察、看样学样。如果你满嘴粗话,他就会认为说粗口是对的;如果你经常失态并咄咄逼人,男孩也会觉得这样是对的;如果你对女孩子不庄重,常用与性有关的方式说起女孩子,他们也会把这些看成是对的;如果你告诉他们必须不惜一切拿下比赛,他们也会为之奋斗。所有这些都是“同流规则”形形色色的表现。
  考虑一些转换的方式 你也可以教会男孩一些不同于“同流规则”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你可以讨论男孩的情感并利用他们的内心感受去激励他们;你还可以对比赛的对手表示出一定的尊重,不把他们仅仅看作是必须消灭的敌人(不妨碍你的队伍取胜);事实上,重点学校的优秀教练们懂得怎样调动情绪来激发运动员们的表现。这完全有别于“同流规则”,“同流规则”忽视情感,特别是恐惧心理。在体育活动中,显然存在着兼顾了恐惧、竞争、好胜等情感的方式,而不必把男孩变成不敢疼痛、甚至连饥渴感觉都没有的机器人。足够的关注明显好于漠视,不管是男教练还是女教练,都必须着力于重视男孩的情感,并让它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生的角色
  正像大家所看到的,在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医生的角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我记得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可以打电话叫医生来家里出诊。)现在已经很少能和医生有个人的、私密的交往了。出诊很少见了,门诊也变得很简短,这种医疗方面的变化改变了医患关系。尽管这样,当医生遇到一个男孩的时候,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如果是男医生,与男孩生活中其他男性成年人(祖父、教师、教练)相仿,自动就成为了男性角色的榜样,因而使男医生马上对男孩的生活形成了影响(能够帮助挣脱“同流规则”的影响),特别有利于男孩的情感发展。
  医生对于男孩的情感发展非常重要
  内科和儿科医生可能是少有的能够了解男孩的卫生工作者(比牙科和皮肤科要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看心理医生会有一些名誉上的顾虑(特别是对男孩和男人来说),尽管全美国各地都有心理卫生机构。于是内科医生成了唯一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检查的人。在第七章提到的“情感机能测定”可以作为全面评价男孩心理健康的参照。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行为医学和儿童心理工作者在诊治过程中都会考虑到这种关联。
  如果前来找你就诊的男孩说自己浑身不舒服、胃疼、头疼、吃饭睡觉也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假如有这些症状之一,你就要问问他是否在什么事上感到焦虑、恐惧、悲伤、躁怒。我不能准确说出有多少青少年男孩把巨大的心理感触压抑在心底,但是这种抑制会导致一些生理症状,并随着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而得到缓解。这在那些经历了父母亲离婚或再婚的男孩身上极为常见,即使是父母亲正在酝酿离婚或再婚也会这样。
  总之,对任何年龄阶段的男孩,无论是来找你看病还是来做例行的体检,我建议你都要对他做一次“心理体检”。如果发现男孩的情感有消失的危险或已经完全消失了,要鼓励男孩跟你说说心理感受,并督促其家长或监护人在家里也和他多谈谈心理感受方面的话题,建议他们读一点这方面的书或去做一下心理治疗,找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员或校外的心理诊所都可以。医生询问男孩的心理感受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不被重视的心理感受显现出了重要性,这或许意味着内科大夫的社会义务?
  写给成年人(6)
  宗教以及精神领导人的角色
  几年前,我出席一个关于自我心理调节的研讨会。会上首先发言的是一位来自“全美原住民组织”的领导人,她动情地谈到了她的父亲,一位印第安部族首领,她的一个话题就是这位了不起的老人从来不为任何事情动怒。我坐在那里设想着某些情况,他一定偶然有过发怒的时候,因为毕竟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许更准确地说,这位虔诚的女儿所要表达的是她从没有见过她父亲有过攻击性的行为。遗憾的是,各种各样的宗教都传达着同一个不准确的信息:愤怒是不该发生的(也就是说,愤怒和攻击性被混淆了)。当然,关于自我心理调节,我的观点是要重视愤怒所表达的信息。
  宗教组织如何看待情感
  正像上边例举的把愤怒和攻击行为混为一谈那样,情感往往被混淆。在某些特殊的宗教和信仰里,害怕或气愤的感觉意味着软弱或有罪孽。虽然信奉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或佛教的成年信徒可能理论上认可“人性的弱点”,但年轻的男孩们却笃信着宗教的说法。他们被告知害怕和发怒是有坏处的,还被告知所谓坏处就是软弱和罪孽,而且把这些观念不加区别地一股脑儿接受了下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男孩喜欢把一切都考虑到丁是丁卯是卯的程度,所以他一旦认为把心理感受表现出来就是罪过的话,对罪孽的害怕导致他干脆把心理感受完全抛到了一边,其效果和“同流规则”异曲同工。
  宗教领导人能够在男孩的生活中发挥许多的作用。他们可以充当角色示范;他们可以用信念来引导男孩的心灵体会;他们可以在男孩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且他们可以给男孩灌输一种精神。但是在男孩的情感方面,或许精神领袖可以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男孩实现健康、自然的情感与灵魂同步成长。”
  把情感藏在身后 你可能注意到了,作为成年人的宗教领袖们常常把自己的自然需求和情感掩盖起来,以此来维护他们在尘世间的完美形象,抵御“不争气的”情感。为了在地球上显示得更加神圣,这些人一向忽视自己的情感,只好以一些有害的行为和嗜好当作满足人类自然需求的旁门左道。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26岁的小伙子,他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中长大的,信仰基督教。他在十七岁的时候迷恋上了色情读物,并且在从那时开始的几年里,他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其实,他把自己整个看成了一个软弱的有罪孽的人。
  我们一起探究了在他开始阅读色情读物的时候他的正常的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他坦陈当时他正在为父母亲的离婚感到悲伤、愤怒和迷惘,而且在承受这些强烈的情感的时候,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他只被教导过要“超越”自己的情感并祈祷上帝的帮助。
  我无意在此质疑祈祷的神奇功效,但是很明显,这个孩子当时需要的是地球人对他的现实情感的帮助,他正经历着一系列的痛苦。应该有人告诉他,上帝对祈祷者的回应包括一种重要的方式,那就是通过人来实施帮助。然而,却是迷恋色情读物看起来满足了这个小伙子不引人注意的、人类情感方面的需求。
  不论特定的宗教信仰原则是什么,在带领男孩探索精神世界的同时,应该非常重视让他在基本人性方面保持良好状态,人类本性和精神领域往往是互相独立的。或者至少要意识到,在精神方面接受关心的对象可能是那些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健全的年幼的孩子。要让男孩知道,情感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的本质的、健康的组成部分。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教师的角色
  我在孩子们面前屡屡把自己称作“情感医生”,这算不上标新立异,有的其他临床医生也这么说。但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自我介绍方式,而是很贴切的形容。我注意到我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对人们的心理感受给予肯定,这种肯定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我在下面会一一介绍。总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都会以关注和负责的态度来对待男孩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
  肯定男孩的情感
  正如我们前边讨论过的各种情况所阐明的,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孩的情感常常遭到否定,所以从医生的角度肯定男孩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本的步骤包括:帮助男孩认识并确知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帮助他做到对你和其他信得过的人(家长、朋友、教师等等)表达他的情感。这通常也就是男孩前来接受治疗的目的。
  接下来启发男孩了解大文化圈怎样特别地忽视男孩的情感、又怎样使男孩因为表达了心理感受而受到惩罚和指责,这实质上就是在讨论“同流规则”。然后和他一起讨论在不重视特别是不表达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男孩通常是怎样应付受到的压力的,让他知道既不能变得清心寡欲,也不能放弃对真情实感的感受。
  诊断和治疗 在给男孩诊断和治疗中,心理医生会发现一种最有效的手段,那就是充当一名“情感侦探”。当遇到呈现攻击倾向的男孩时,我会在一些基本情感中找答案,如恐惧、愤怒、悲伤,还包括“感情受伤”。如果男孩看上去有忧郁症,我也会在这些情感中寻求原因;假如是稍大一点的男孩(十几岁)而且表现得斤斤计较,我还是关注他的基本情感;甚至针对更为复杂的心理紊乱,比如说“创伤后症候群”和“强迫症”,我也会首先想到这些基本情感。正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表达和足够的关注,它们走向了旁门左道。
  写给成年人(7)
  另一种处理手法或者只是和男孩谈谈心理感受的方式,就是使用“特”和“非常”之类的形容词来形容并肯定男孩的心理感受,这特别适用于那些痛苦的感受。我在接诊成年人的时候甚至也用这些形容词。比较儿童口语化的词汇,如“特”,似乎在打开男孩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封闭起来的心理感受方面有很好的功效,而且“非常”之类的词语可以帮助男孩萌生处理心理感受的愿望。
  我创造了一种专门针对男孩情感的比较全面的临床手段,称为“‘认知-情感-行为’疗法”。顾名思义,这种治疗手法要在三个层面上评估并干预:思想、感受和行为。先从哪个层面入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诊断和治疗计划中要包含所有三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我是从强处(男孩相对最完善的地方)开始“‘认知-情感-行为’疗法”的,然后再从这里展开提问。我经常发现整个过程是迂回曲折的,而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一个13岁的男孩能承认他有欺负人的行为,但他却说不清“为什么”总是要戏弄他的妹妹(认知层面),或者也不知道触发他那么做的“心理感受”(情感过程)。面对这类男孩,我将对他的行为方面做更多的了解,然后帮助他理解在欺负人的行为、情感需求和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心理学联系。如果第一次不能认清这种联系,那就一遍一遍地认真揣摩(迂回的过程),直到我们都认识到了为止。然后在致力于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同时,制订出改变问题行为的计划。
  如果通过对话没有直接解决问题,我就辅以一些其他的轻松的治疗方法,比如要求男孩在每一阶段记日记,并让其家庭成员介入每一阶段。正如前面提到的,你可能发现“‘认知-情感-行为’疗法”的过程是迂回曲折的,但这种循环往复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它能让你把前面各阶段及其信息都联系起来。使用像这样的多层面手段,而不是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方面,也就是不仅仅关注思想、行为或情感某一方面,请心理医生和咨询老师考虑一下这样做的重要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把认知和行为与男孩的情感联系起来是极其有意义的,男孩可能不会在其他地方有这种经历。
  家庭情感 正如本书所一直强调的,家长和文化氛围严重影响着男孩的情感表达能力,所以当你对男孩展开工作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对其整个家庭展开工作。因此,心理医生和咨询教师需要评估一下在他的家庭里的情感表达(或不表达)情况。大家知道,家长大体上往往由于担心儿子变得懦弱而忽视男孩的心理感受,他们或者试图“让他坚强起来”以便让儿子适应“现实世界”。必须要记住,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不直接表达情感,于是在帮助男孩实现情感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改善整个家庭的情感表达。
  不论儿子大小,家长都能在情感表达方面帮助他,这个概念要尽可能地给家长解释清楚。本书第七章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对家长做工作时的细节。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作为心理医生,首先应确认家长至少对以下三方面重要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1.家长必须明白男孩情感的真实性与重要性。(阅读第一章,并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
  2.男孩必须能辨识并向家长表达情感,以此来保持心理健康。呼应男孩的情感、让家长在自己的情感表达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并直接询问男孩的感受,这些都是辨识并表达情感的例子。
  3.家长必须用健康的方式回应男孩的情感,而不是受“同流规则”的驱使去刺激男孩的羞耻感。对他说“我很愿意听你说这些”或“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这是两种回应男孩情感的可靠的、正确的方法。
  有两位前来找我的家长,在我告诉他们上述第1、2两点时,他们爽快地频频点头,但当面对第3点时,他们的样子就有些犹豫了。有的家长勇敢地问我该怎样回应男孩的情感;我还记得有一位做父亲的非常迫切地想帮助他的儿子,但效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认识到家长往往并不知道该对儿子说些什么,所以我经常对他们讲上边的示例(“我很愿意听你说这些”和“我理解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回应的方式越简单、越熟悉,家长做起来就越容易。
  预防和干预 在苏珊·吉尔伯特(2001)所著的《给男孩和女孩的专业指导》一书中,对10年来为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做的关于性和性别的大量的调查研究做了全面的概括,她推翻了过去关于女孩比男孩更易陷入沮丧情绪的习惯认识(及研究结果),指出男孩一样会陷入沮丧情绪,只不过他以别人察觉不到的方式掩饰了起来。在约翰·林琦和克里斯·基尔马丁(1999)合著的《隐藏的痛苦——克服男性的忧郁》一书中,详细讲述了在成年男性中也有完全相同的现象,希望他们能再写一本关于男孩的书。
  由于男孩往往不会在陷入沮丧之前直接表达他的情感,而且也不会在身陷其中的时候说出“我郁闷极了”,所以在整个失落的过程中,男孩处于双倍的不利境地。首先,他们缺乏预防失落的经验,即,说出他们内心里的“特”字号的伤心、恐惧、愤怒和受伤的感受;其次,把情感方面的苦恼隐藏在身体不适、攻击行为、躁怒或有时出现的极度兴奋背后。心理医生对男孩所作的任何一次工作都要同时兼有干预和预防的作用。如果男孩得到治愈(干预),而且让他掌握了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且现在和将来都能做得很好,那以后有可能会发生的心理和生理疾病就得到了预防。
  写给成年人(8)
  衡量进步 跟踪男孩的情感发展就是对男孩治疗效果最好的衡量,你还可以用梅耶和萨洛维(1997)给出的情感能力表格(在第一章简略介绍过)作为验收标准。我通常用下列项目考察男孩是否在治疗中取得了进步,特别是在情感发展方面。(注:除非特别说明,以下条目可以用来准确衡量所有年龄的男孩。)
  在治疗过程中或在家里,他会直接表达他的心理感受吗?(三岁以下的孩子可能不会清楚地说出来,但在被引导的情况下,也能确认表达他们心理感受的词语。)
  他有没有一位可以交谈任何事情的朋友?
  他对自己能够做到神入吗?(对于四岁以上的孩子,很容易从其行为上判别出来。)
  他对别人能够做到神入吗?(对于四岁以上的孩子,很容易从其行为上判别出来。)
  他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愤怒吗?
  他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激动吗?
  他在人前的表现是否彬彬有礼?
  所列的项目当然不尽完善,但如果男孩对它们的回答大部分都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认为他在情感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如果家长配合得当,在家里保持住这种进步的效果,那对男孩彻底恢复健康以及今后持续的情感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家庭教师的角色
  所谓家庭教师,是指那些为年轻的或缺乏经验的人提供特别的经验或能力方面指导的人士。所传授的经验包括:某种技能(为某种工作或岗位),也可以是对某种社会行为或对生活中的某些关键时刻的指导。家庭教师可以是正式的、按照约定按时来给年轻的或缺乏经验的人辅导,可以是义务的也可以是收费的,他们的身份可能是教师、教练、邻居或在校大学生。应该说,能给男孩做家庭教师的大有人在。从1990年起,很多学校以及社区的心理健康中心和社区服务站都开始为有需要的孩子们介绍家庭教师,特别是为那些和父亲不在一起的男孩。在我居住的社区里就推行着一项称为“关注男孩成长”的家庭教育计划,在全美国还有其他类似的很多家庭教育计划。
  无论你是一位定时提供辅导的正式家庭教师,或是一位非正式家庭教师(邻居、孩子家长的朋友、亲戚),都能在男孩的情感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习惯上有性别方面的考虑,所以男孩的家庭教师多数为男性。男性的家庭教师要好好读一下本书的第一和第二章,并认真思索一下“同流规则”曾为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是志愿者那就更好了,因为至少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同流规则”,你辅导的男孩直接就会从这一点得到启发。大多数男孩都需要一位实实在在地打破了“同流规则”的男性作为模仿的榜样,以便自己也能打破它。
  仔细阅读一下关于神入、愤怒及情感表达的章节,每一章都针对着男孩情感表达的重要方面。你所辅导的男孩可能会把你当作能说出心底秘密——内心感受——的对象。总之,你要准备当一名忠实的倾听者,并随时要肯定男孩的情感。本章对心理医生列出的三条步骤原则对你同样很有用。
  对演艺圈说
  这一节是对一些团体而不是对个人所说的,所以我曾经拿不准是不是该写它。不管怎样,万一有演艺界的人士阅读此书呢(家长中就不乏从事演艺工作的)?因为媒体无处不在:电视、电影、音像、杂志、报纸等等,所以我还是认为很值得写出这一节来的。演艺界对于男孩的情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是对男孩的情感表达方面。
  演艺界能帮助男孩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感,主要的方式就在于:对“同流规则”和其他狭隘的或不健康的老一套男子汉概念发起挑战。“同流规则”总是试图告诉男孩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请把对“同流规则”的挑战渗透进编剧、采访、主持节目、演出、新闻报道甚至广告等等之中。在你的作品和个人生活中,时刻牢记男孩的情感。这不会让你有所失去,说不定还因此为你带来崭新的市场空间呢。
  感谢辞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出版人,新开拓者出版公司,感谢他们能够出版这本专门论述男孩情感方面的书。尽管此前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颇有见地的书了,但新开拓者出版公司相信我可以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信任,特别要提到的是克里斯汀·贝克和凯瑟琳·苏特科尔,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本书充满了信心。
  我曾经很荣幸地和优秀的心理咨询专家一起工作过12年,当时是在佛吉尼亚州阿什兰地区汉诺威县社区服务中心(CSB)的一个儿童和青少年服务队。这些专家们凭借着精湛的技巧和对孩子们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用他们出色的工作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而且他们专业化的咨询和建议同样使我受益匪浅。我把他们去年在分手时送给我的一个发条闹钟摆在我的写字台上,并把闹钟的每一次鸣响当作是对我的鼓励。感谢芭芭拉·史密斯、凯伦·赖斯、卡罗尔·休吉斯、劳森达·朗、帕特·波塞尔、珍妮·约莉娜、埃里森·希伯莱、以及服务队的全体朋友们,包括多特·利文斯顿、米莱·海科纳以及戴恩·斯特里。还有现在仍在CSB工作的汤姆·怀特和斯特沃德·卡拉汉,我非常感谢他们中的所有人。
  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同时还要搞科研,这种状况一度导致我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而在这种狼狈不堪的时候,放弃功课也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后来,因为芭芭拉·J·梅耶斯我才又恢复了学业,她是佛吉尼亚州立大学成长心理学系的教授,也是我的论文导师。她鼓励我用自己的方法来研究性别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本书。
  感谢那些研究男孩成长的前辈们,米歇尔·居里安、威廉姆·波拉克、詹姆斯·贾巴利诺和丹尼尔·肯德伦,我要特别感谢为本书作序的米歇尔·居里安先生,他还特别与我进行过关于男性气质的讨论。同时,对曾经审阅过我的手稿并对本书给予了大力支持的波拉克先生表示感谢。
  我的同事们也给了我大量的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这本书的最终完成并出版与他们的鼓励是分不开的,他们得出的精准的数据对我有极大的帮助,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莱斯利·赖特、麦恩蒂·罗伊塞尔和伦尼·卡杜恩对我的信任。
  帕蒂·阿特金斯·诺尔和金·弗贝斯·费舍尔,这两位朋友都是心理学专家,尽管我们相距很远,但他们依然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往往我只是发个简短的电子邮件或偶尔打个电话,他们就热情地给我提供帮助和支持。他们给我的鼓励使我熬过了最艰苦的写作阶段。
  我的父母,埃丝特和安托尼·鲍尔斯,给了我只有从父母那里才能得到的全力支持,他们充分信任我,并每天为我祈祷,我深深地感激他们的仁慈胸怀。
  当然,如果没有那些在治疗过程中与我十分配合的男孩们,这本书无论如何也不会完成,我要为这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喝彩,我非常赞赏他们敞开心扉向我吐露真实感受。在我为他们临床治疗时,他们的故事曾经激荡了我的心灵,并且这些故事将伴随着这本书永远留存在我的心里。
  世界上最好的“情感教师”是什么样的?我的孩子莱切尔和摩根就是心理感受方面的专家,他们在心理感受方面的清晰程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感谢他们给了我时间和理解,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尽管在他们需要妈妈时也会毫不客气地打断我的工作。他们的陪伴、理解和鼓励使这本书得以最终完成。
  我要郑重地感谢我生活中的伴侣约翰·林琦先生,他是临床心理医生,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正是他为我撑起了“半边天”,我才有机会写完这本书。约翰是个睿智而且极富创造力的男人,他不光自己经常打破条条框框,而且也教给其他男子汉们这样去做。我尊重他,并对他所做的一切充满感激。
  完成任何写作都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努力,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新开拓者出版公司的同僚们对于这本书出版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非常赞赏阿米·绍普在本书的封面和书名上的敏锐的指点,以及卡罗尔·哈尼切奇对书稿的修订意见和具体帮助。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凯拉·苏塞尔,凯拉丰富的编辑经验和文字功底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她能把大局观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是任何一个作者都梦寐以求的,我对她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所表现的技巧深表感谢,而且她的努力最终会惠及每一位读者。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