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

_26 柳渝 (当代)
姑娘很大方地介绍说:
“我叫张吉芸,在此处工作。”
李晓华见这位姑娘年龄不会太大,便问:
“你多大了,为什么没修理地球去?”
小张听了,笑着说:
“何出此言,我为什么要下乡呢?”
李晓华不掩饰地说:
“这是当今大势所趋,你为何例外?”
小张嫣然一笑说:
“我父亲在部队工作,我毕业后当兵,后来便当了医生。”
原来,张吉芸的父亲是中央警卫部队的首长,住在中南海。她出身将门。
这天晚上,张吉芸怎么也睡不着。不知为什么,她翻来覆去,李晓华的影子总浮现在她的眼前。他那红润、年轻、俊秀的面孔,和那细长的身段,都散发着青春、英勇和生命的喜悦。虽然年轻,而臂膀却是宽宽的,长而有力的胳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柔和而敏捷。他那深邃的目光咄咄逼人。
姑娘的爱情往往是来得非常奇特的。这次偶然相遇成了她心灵的纽带,莫名其妙地把她和李晓华联在一起了。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又突然地醒了。她望望窗外,东方放亮了,她穿好衣服向门外走去。
朝霞在东方照耀着,一朵朵黄色的云仿佛是在等候太阳,好像群臣在等待君王似的。晴朗的天空,早晨的清新空气,晶莹的露珠。微风和小鸟的歌声使小张的心充满了稚气的喜悦:她怕遇到熟人,她仿佛不是在走,而是在飞。
小张走到耸立在医院旁边的树林,就放慢了脚步。她走进了树林的朦胧中。树林的模糊的、流动的响声欢迎着这位姑娘。她的喜悦安静下来了。她逐渐沉入了甜美的幻想。她在想……但是怎么可以准确地断定,一个姑娘,在春天早晨六点钟,一个人在树林里想些什么呢?她沉思着,一面沿着两旁植着高耸的树木的道路走着……
一对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相约出去野游。
一天,李晓华问:
“你说咱们今天去哪玩?”
小张思忖半晌说:
“去颐和园吧。”
李晓华笑着说:
“咱们去颐和园不下几十次了,难道你想当慈禧呀!”
小张不示弱地说:
“你就愿意去香山,都有一百多次了。”
李晓华听了笑着,心想:她一点没说错,没有一百次,也有九十九次了。想了一会儿,说:
“今天咱们去八达岭,顺便可以看看居庸关,一举两得。怎么样?”
李晓华见小张没有表态,便继续说:
“在长城沿线,有许多关隘、险口和名胜古迹,其中距北京城五十多公里的居庸关和八达岭,位于南口以北的崇山峻岭中,形势险要,是颇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李晓华见小张听得津津有味,更有兴致了,说:
“居庸关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十五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名叫关沟。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
“青龙桥车站附近的八达岭,山势极为险峻。这段长城是用巨石为基,上层用大型城砖砌成,城宽可容五六匹马并驾齐驱。登临城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心胸无比宽阔。青龙桥车站旁,有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铜像。詹天佑设计了京包铁路,发明了车厢挂钩,对世界铁路事业有着重大贡献。八达岭附近的长城,解放后经过修茸,现在是万里长城中保存得最好的一段。每当春、秋两季,游人如云,纷纷前往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身为北京人,不去八达岭岂不是遗憾!”
小张听了李晓华的一番话,心早就飞到八达岭了。
两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到了最为险峻的青龙桥附近,两人都已大汗淋漓。小张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李晓华见此情景,摸摸兜,听见远处喊着:
“冰棒,冰棒,三分、五分钱一根。”
他觉得买三分钱一根的有些不好意思。于是狠狠心,掏出五分钱买了一根,拿给小张。小张深情地望着李晓华……她接过冰棒,看看两旁没人注意,便迅速把冰棒举到李晓华嘴边。李晓华咬了小小一点,又推给小张。小张咬了一小口,然后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李晓华。
李晓华深情的眼睛一眨不眨,仍然望着小张,慢慢地嚼着冰棒,像是在细细地咀嚼幸福。
小张又举起冰棒,忘记看两旁有没有人注意,又举到李晓华嘴边。同时,李晓华又推回姑娘嘴边。小张那温柔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李晓华。
就这样,他们用重复着享用这根冰棒的最佳方式,享受着青春、幸福……
张吉芸出身将军门第,而李晓华是工人的儿子,只身插队仍在农村。他们之间的出身门第与社会地位差距太悬殊了。但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不顾一切地真诚而热烈地相爱了。他们见不着的时候,像把心挖出来抛在沙漠里,热风吹着,飞砂打着,烈日炙着;他们的心碎了,焦了,化为飞灰了!他们见着的时候,安慰了,快活了。
他们的心用爱情缝在一起了!
社会的偏见、家庭的阻力,使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谁听了都为之动情的故事。为了爱情,张吉芸甚至以死抗争……
后来,张吉芸终于成了李晓华的贤内助,为他的事业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被投进炼狱之火……
一九七八年,李晓华终于返回北京。通过托人、奔走,他在灯市口的一家银行科研所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差事。小锅炉不大,只供十几间房子取暖,活儿还算不累,但冬天一过就失业了。后来,他又在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当炊事员,每天的工作是揉面做馒头,虽然累点儿,倒也驾轻就熟。因为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炊事员。此时的李晓华已年近三十,业设立,家没成。也许,此时只有张吉芸能给他一点慰藉和激励吧!
如果把李晓华的成功发达说成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来的,一点也不过分。改革开放,给每一个尚不富裕的中国人提供了无限的致富机会。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这就需要个人的眼光和胆识了。
头脑灵活的李晓华,在揉馒头之余,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生意来。像成千上万的人所经历的那样,干点儿倒买倒卖的事。但李晓华出师不利。
一天,他买了十六块电子表。次日,他拿到市场去卖。很顺手,不到半小时就卖了两块。这时,又有几个人围上来。李晓华觉得势头不对,想马上走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个便衣围了上来。因贩卖十六块电子手表,他被判处三年劳动教养。当时,一块电子手表只有三块多钱。
李晓华被送到团河农场。他望见瓦蓝的天空中,大雁啼鸣着结队北返。它们自由地飞翔,掠过农场的上空,飞远了。飞远了,一直溶进苍茫的暮色之中。农场房顶上的积雪,也正在消融,滴滴哒哒地垂落,几只翘尾巴的小麻雀在大墙上飞来飞去。李晓华多么羡慕它们啊!如果自己也像它们似的,就可以飞到张吉芸的身边了。
有时他像一个小孩子迷恋火光一样地迷恋着财富。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一定会发大财的……他想,生活不会总是这样不公平的,它一定给自己准备着奇幻的境况的。他有时快乐得心脏都停止了跳跃。……他常常想象着自己不是穿着破旧的,甚至打着补丁的裤子,而是穿着崭新的有裤线的“的确良”裤子。手并不像现在这样生着硬茧,而成了柔软的、白洁的手。从那上面,污脏的黑指甲会像蛇蜕皮一样地脱落。他的儿子会上大学,而且是一个有教养的青年。出门办事也不用步行了,有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自由自在地行驶在前门大街上。他沉醉在多少个白天的梦里。
突然,他感到窒息,闷塞。他闭上了眼睛。泪水从他的眼角涌出。他一次又一次地吐着,他咂咂嘴,用舌尖舔舔坚硬的齿背。吐出的东西中,有一颗颗像是食物的微粒,又粘又沿,嘴里像有层薄膜……他恶心:五脏六腑都在颤抖。他虚弱,惊恐。
他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是胃病。因此他便可以回家了。虽然他并没有在团河农场呆上多久,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单位除名了。他与心爱的姑娘,同时承受了家庭、社会、舆论三方面更为巨大的压力。
每当李晓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想到了五十年代他们正年轻时所熟悉的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拉兹和丽达。他风趣地唱起;
“命运叫我奔向远方……”
拉兹发出了苦闷的呼号。
真的,命运,此时此刻却把李晓华抛进了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行列中。
一台冷饮机和一台大屏幕投影机使他成了百万富翁
生存的本能,使他寻找各种发展的机会。他第一次到广州进货,正值T恤衫、变色眼镜走俏,虽然利润丰厚,但他并未为之所动。他来到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面前凝视了许久,然后问道:
“小姐,冷饮机怎么卖?”
服务员说:
“没有货。”
李晓华又问:
“这不是货吗?”
服务员看了他一眼说:
“这是样品。”
李晓华继续问:
“能不能告诉我价钱?”
服务员不耐烦地说:
“三千五百元。”
李晓华又问:
“你们经理在哪?”
李晓华灵机一动,找到了经理,先交朋友,请人吃了顿饭,又送了几条名牌香烟,这才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了。
没有多久,就进入夏天了。他把这台新鲜玩意儿,运到北戴河海滨。他向当地人介绍说:
“这是美国制造的喷泉式冷冻果汁机。”
当地人问道:
“这有什么用处啊?”
李晓华解释说:
“把水和原料放在这里面就会制出清爽冰凉的果汁来。”
当地人不解地说:
“真的吗?从来没听说过。”
“这是新玩意,在中国是第一台。如果你们同意,你们出场地、人员,办营业执照,我出设备。赚钱各拿一半。”
当地人听了,觉得很在理;见李晓华很实在,便点头说:
“一言为定。”
于是,这个临时的一家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来避屠的人们,游完泳了、玩累了或在太阳光底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凉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汗排起了长队。五角钱的饮料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劲儿直沁心脾。这成了北戴河海滩浴场一大景观。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已届而立之年的李晓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这些日子,李晓华感到心情非常好,好似新生儿似的。他对什么都感兴趣,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新生儿的日子永远是可爱的。如果是晴天,四周的一切就辉煌灿烂;如果是雨天,空气就特别新鲜清爽。这甜蜜的清晨时光,他喜欢它,因为它与白天的其余时间显然不同,它不那么熙熙攘攘、忙乱操劳和烦扰。在这个时光,他不愿意想任何事情,心境又宁静又平和。他望着一望无际的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先是平平静静,一会儿从水天相接处绽开一朵朵白花,越开越快,越开越密,转眼间整个海洋卷起千万堆雪浪。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华民族都会苏醒,一切有志之士都会加入到这市场经济领域的大潮中来尝试。就像这海洋的浪花一样,当卷起千万堆雪花时,中国的经济就开始振兴了!
这个夏天他净赚了十几万元。秋风乍起,北方寒冷,冷饮机终于可以休息了。李晓华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不会那么新鲜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另辟溪径,准备将冷饮机卖掉。
有的朋友不解地问:
“这台美国冷饮机,跟印钞票似的,怎么能卖掉?”
李晓华说:
“到明年看吧,这儿至少有一百台。现代人的商品意识都很强。”
朋友们半信半疑。
当地的合作伙伴听说李晓华的冷饮机要出手,急忙找到李晓华说:
“我愿出一万元买下。”
精明而又实在的李晓华说:
“咱们是合作伙伴,怎能挣你的钱呢?原价转让给你吧。”
果然,第二年,北戴河海滨展开了冷饮大战,而这台冷饮机也成了昨日黄花。
这年冬天,满怀喜悦的李晓华漫步街头,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敏锐的李晓华又一次感悟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必然唤醒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长期处于极左禁烟中、看腻了样板戏的中国人,渴望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正给商务活动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利用手上这笔“原始积累”干起了一项从未有人涉足的新买卖,购买了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据说当年河北省仅此一家,改革开放之初的人们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诱惑,排队买录像门票成了当地一大景观。人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一块钱一张门票,有时被炒到十元……
生意做得十分顺手,他的过人才智在有意无意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这时他已经是京城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了。
“101”在日本的代理商
一九八四年,当中国大陆上众多的人正在当“万元户”时,李晓华已经是一位百万元的“大款”了。
但他仍要进取。他不甘心当“大款”,他要当大亨。
据有关文章记述,他去日本学经商,是得到了一位高人指点。这位高人就是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长宋学进。这两代人也许有缘分吧,几乎无话不说,终于成了忘年之交。有一天,两人促膝畅谈,老宋问:
“你已经决定要做生意是不是?”
李晓华点头说:
“是。”
宋学进说:
“那好。你听我说,我是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旧社会当过店员,新社会当过营业员,在西单商场当过经理,又在一商局当副局长。在做生意上,我是前辈,你是晚辈。那么我告诉你:要学做生意,先得学做人。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无一不是道德修养非常好的人,这点是肯定的。做商人可不能只满足几十万元的生意,要做就要做大生意……”
李晓华更加点头说:
“是的。”
老宋继续说道:
“你现在的文化水平太浅了。要学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商人、爱国的商人,将来为国为民效劳。”
宋学进一席肺腑之言,使李晓华茅塞顿开。
一九八五年底,年已三十四岁的李晓华毅然告别娇妻幼子,东渡扶桑。他一面在东京国际学院学习,一面在中华料理店涮盘子,又到日本商社打工,留心学习日本的经营之道。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有条不起眼的新闻:
“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
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即将来临。他立即返回国内。
有关文章这样有趣地记述道:
数日后,北京‘101’毛发再生精厂门前来了位中年汉子,他走到门房前打听道:
“我想买‘101’,在哪里办手续?”
门卫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二天,这汉子又来到“101”毛发再生精厂,被门卫放进去了。他找到销售科,一个办事员接待了他。他说明来意,接待人员仍然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三天,一辆当时京城尚不多见的新款式奔驰280直驶进“101”厂大门:“海外华侨李晓华先生慕名来访。”
于是,西装革履的李晓华被礼貌地让进会客室。谈不多时,李晓华了解到“101”厂职工上下班和领导公务活动有缺少交通汽车的困难时,便说:
“贵厂有此困难,鄙人愿意帮助解决。”
负责人谦虚地说:
“不敢当,不敢当。”
李晓华果断地说:
“只要贵厂在一个月后供应我‘101’,我捐赠一辆客车和一辆小轿车。”
协议达成了,交货日期定在一个月后。
而就在此后一月之间,在日本、香港等地,“101毛发再生精”在各种媒体“爆炒”下,名声大振,价格一路上涨……
交接日的前一天,李晓华又冒了出来。他给“101”毛发再生精厂打电话,问:
“明天的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明天的事?”对方半天才反应过来说,“一切正常。按原计划办。”
第二天上午,一辆崭新的尼桑大客车紧随李晓华的奔驰280开进“101”,总价值在百万元以上。
负责接待的人高兴地说:
“李先生绝对够朋友!”
从此,李晓华便与“101”结成好伙伴,并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李晓华说:
“在我成为千万富翁的同时,我也缔造了一批百万富翁。很多留学生穷困潦倒,眼看混不下去了,‘101’使他们挺过来并发达起来。”
有人问李晓华:
“你赠给‘101’毛发再生精厂汽车,而人家不给你‘101’代理权怎么办?”
李晓华满有把握地说:
“我相信: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你疯狂打广告,而等你拿到‘101’时,‘101’已经不值钱了,怎么办?”
李晓华说:
“只要给我两个月时间,我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差,就够了。”
事实证明了李晓华的眼光与胆略!
有人眼红了!匿名信写到安全局检举说:
“李晓华要把发明‘101’的赵章光劫持到国外!”
李晓华尚不知所以然,他发现自己的“大哥大”开始被窃听,汽车开始被跟踪……种种迹象表明要遇麻烦。于是,李晓华便决定:
“回日本吧。”
但他的车子刚刚到飞机场,便被三辆车“品”字型围住了
机场被扣以后,一天一夜,事情总算被安全局弄清楚了。原来是眼红的人在造谣。
李晓华顺利地到了日本。
经过多次艰苦的交涉,终于取得“101”毛发再生精在海外的经销代理权。在他的策划下。“101”成了日本红极一时的极品。一年以后,李晓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时的李晓华在日本已经小有名气了,当地传媒称他为商界华人中的佼佼者,并受到海部俊树首相的亲切接见,海部盛赞他是中国最优秀、最有智慧的企业家。这不仅给李晓华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也成了他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李晓华语重心长地说:
“在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赵章光先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价值百万元的慷慨捐赠
一九九0年六月二十二日,李晓华作为亚运会组委会的嘉宾应邀回国,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李晓华先生向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赠仪式”。他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价值人民币一百万元的四辆卧车和二辆面包车。
在此之前,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北京市一个交通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东京遇到了已是香港华达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李晓华。
代表团团长、北京市交通局长程毅说:
“现在国内正准备开亚运会,李先生在国外发达了,是不是支持一下?”
李晓华快人快语,当即拍板:
“没问题,祖国的事就是我的事。北京办亚运会,有我一份。无论到哪儿,我都是咱北京人!好,我捐一百万。”
但没有多久,“六四”事件发生了,世界上几个发达国家要制裁中国。六月十八日,李晓华致信亚运会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再次表明他支持亚运会信念不变,赞助亚运会初衷不改。
听说亚运会汽车不够用,他又改变捐款的办法,四处奔走,为亚运会买来大小六辆汽车,总价值实际上远远超过一百万元人民币。
捐赠仪式上,张百发紧握着“六四”风波之后第一个表示支持亚运会的李晓华先生的手,称之为“爱国人士”,并说:
“我代表亚运会组委会和北京人民、全国人民谢谢李先生。”
李晓华再次表示:
“祖国的事,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无论到哪儿,我都是咱北京人!”
国际传播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并评论道:
“如此大数目由个人捐赠,是不多见的。李晓华一掷百万金的壮举,经新闻媒介的报道,一夜之间也成了新闻人物。”
李晓华的父母仍住在北京故宫附近东华门的一条小胡同内那间住了几十年,李晓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间阴暗潮湿的七平方米房子里。当李晓华把捐款支持亚运会的想法告诉父母和妻子之后,得到他们一致的支持。有的老街坊不解地问李晓华:
“为什么不把这捐出的钱给你妈买一套好房子?”
李母听说后,拉着李晓华的手说:
“孩子,千万不要买房子。你给国家一百万,应该!这是你的国家,我住这房子挺好,妈妈是受苦人出身,你不要管我。只要你能为国家、为北京多做有益的事儿,妈妈就别提多高兴了。”
李晓华被母亲的一席话感动了。
当电视屏幕上播出李晓华向亚运会捐赠仪式时,他的父母都激动得涕泪双流。他母亲说:
“这是老李家的光荣!”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才会有李晓华这样深明大义的壮举。李母不识字,一直是家庭妇女,她含辛茹苦地把儿子们哺育大,就盼着孩子们有出息、为国效力。
一场香港房地产买卖使他成为亿万富翁
一九八九年夏天,六四风波之后,从日本来到香港的李晓华看到一些有钱人纷纷忙于移民,悲观的论调使香港的地价猛跌。当时香港许多新建住宅以低于平时许多的价格出售,到处贴满了出售旧楼的广告;心理承受不足的商人们则纷纷将手中的物业以“跳楼价”抛售。
一天,李晓华来到交易所,见这里比小菜场还要嘈杂些。几层的人,窒息的汗臭,李晓华挤不上去。他从人头缝里望见台上拍板的和拿电话筒的,全涨红了脸,扬着手,张开嘴巴大叫。可是他们的声音一点也听不清。七八十号经纪人的一百多个助手以及数不清的投机者,造成了雷一样的嚣声,不论谁的耳朵都失去了作用。房地产商们像冲锋似地挤上前去,挤到左,挤到右。李晓华连原有的位置都保不住了,只好退到“市场”门口。他松过一口气后再进攻,好容易才杀开一条路,在“市场”进出口中间那挂着经纪人牌号和“本所通告”的那堵板壁前的一排长椅里占了个座位。这里就好比“后方医院”似的,只有从战线上退下来的人才坐在这里喘气。这里连台上那拍板人的头面都看不见,只能远远地望到他那一只伸起了的手。李晓华发现一位女士身上的月白纱衣已经湿透,胸前现出了乳头的两点红晕。他忍不住笑了,摇摇头退出了这个喧闹的“市场”。
一时间,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许多香港房地产商对中国大陆形势吃不准,不敢贸然吃进。一直关注着国家形势的李晓华却看准了这时机,他认为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国,中国决不会在一些国家的制裁声中倒下。以中国的实力,经济形势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大批收购低于平时售价的楼宇。他相信,风雨过后,定是朗朗晴天。
不到半年,正如李晓华所料,形势果然发生变化:中国局势稳定,对外开放政策不变,“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于是,许多离港居民陆续返港,香港房地产价格骤然上升。
李晓华见时机成熟,全部抛出,其利润可想而知。这时,香港的地产业还在不规则地陆续升值。一些朋友替他惋惜说:
“何不再等等,可以赚更多呢?”
李晓华笑着说:
“见好就收,不能太贪。”
朋友说:
“机会难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李晓华笑了笑说: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众人听李晓华要讲故事,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李晓华说:
“我给大家讲个小时候的故事:据说太阳山上到处是金子,但只要太阳一落,黄金就会变成石头。有两个兄弟听说后结伴去捡金子。弟弟捡了一块就赶快下山;哥哥捡到一块,发现旁边还有一块,捡了起来,又发现更大的一块。于是,他左捡右捡,装了满满一口袋。等他匆匆下山时,太阳已经落山了。他的金子全变成了石头。忙碌了一天的他一无所获,而不贪心的弟弟呢,用那一块捡回的金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众人听了,都不作声了,李晓华看了众人一眼,继续说:
“商场中不失时机的投入很重要,但不能贪心。”
这场漂亮的“房地产之战”成了他商战中的经典之作,使他研身于亿万富翁的行列。
事后人们一再问起李晓华:
“你为什么能够当机立断?”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