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陈独秀传

任建树(当代)
陈独秀传
—— 从秀才到总书记 中国革命史丛书 任建树 著
第0章 前言 李新革命,严格地讲,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必须用一种新的生产 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去替代旧的社会
制度。第二是必须通过暴力而不是用和平的改良主义的方法去实现这种社会 制度的变革。根据这样的理解,各国历史上的奴隶起义和农民战争都算不上
革命,俄国的“农奴解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算不上革命,只有象一 七八九年法国革命和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那样的革命才算得上真正科学意义 上的革命。
中国历史非常悠久,但从古至今,却只发生过从一九○五年同盟会成立 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
命延续四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在此以前,中国历史上虽然 爆发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但因它没有也不可能带来新的社会制度,所以不
能说是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九五三——一九五六年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因为是用和平方式而不是用暴力方式实现
的,所以只称为改造。虽然这个改造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它用和平方 式完成了消灭资本主义剥削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创造了在统一战线范围
内,团结着资本家去消灭资产阶级的奇迹。这一创造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 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从一九○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一 九○五年至一九二二年的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是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
一部分,所以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后一阶段——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 年的革命,其性质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因它已经是全世界无
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并且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了,所以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 命。这一论断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是从中国近代历史和革命实践中抽引出
来的,是科学的,所以早已为人们所公认而毫无疑义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从一九○五年开始。因为这以前的兴中会、华兴会和光 复会等组织还只是些革命小团体,全国各地的革命活动也都是零星的、分散
的,并且大部分是自发的。一九○五年成立的同盟会,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 级的革命政党,它有明确的政纲,相当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而且从此
以后,革命不断高涨,至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延续二百余年 的清朝政府,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帝王制度。
从一九○五年同盟会成立至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是旧民 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时期——反清革命时期,也是它的黄金时代。此后一九
一二——一九一六年是它的第二个时期——反袁斗争时期。一九一七——一 九二二年是它的第三个时期——护法运动时期,这个时期是旧民主革命的尾
声,与新民主革命的开始是有些交叉的。它的前期,反对皖系军阀,称为第 一期护法,后期反对直系军阀,称为第二期护法。至一九二二年陈炯明背叛
孙中山,孙中山逃往上海,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孙中山痛定思痛,认 真地总结了以前革命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革命的新方法,以俄为师,实
行国共合作和扶助农工的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革命运动走上新民主 主义的道路。至此,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前进过程,也可以分为几个发展 时期。第一个时期一九一九——一九二七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第
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时期。第二个时期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时期。第三个时期一九三七——一九四
五年,是抗日战争时期。第四个时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是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统观中国革命,从一九○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将近半个世纪,它经历了 两大阶段和几个时期,是一个非常复杂、曲折因而内容极其丰富的发展过程。
随着第一阶段的失败,第二阶段继之而起。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绵延不 断,而每个时期中又都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后退,但总起来看,却是
一个前进和胜利的过程,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历史过程。在这场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一个阶段,同盟会员、国民党员是革命党人,他们
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为革命奔走呼号,英勇斗争,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以挽救祖国的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到这场革命的后一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成为革命的先锋,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前期革命党人的光荣传 统,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在反对北洋
军阀、国民党新军阀和日本侵略军的革命战争中,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 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伟大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 革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切在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都永垂
不朽。一切为革命立过功、出过力的人都应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中国革 命的历史是丰富多采的,充满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我们历史工作者应该把这些事迹写下来,写成书,用以教育子孙后代, 使他们能象前辈革命者那样,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
解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当代的青年,则要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 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准备组织全国各
方面的力量,编写一部中国革命史丛书。由于一九○五——一九四九年所有 的革命斗争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我们这一套丛书的内容,既
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也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由于中国历史上实 际上只有这一次革命,所以我们这套丛书就不必再冠以现代、近代之名而简
单明掺地称为中国革命史丛书。我们的意见是否正确,尚望读者和专家们指 正!
一九八五年五月于上海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1
879年10月9日)辰时生,幼年丧父,随祖父习四书五经,中秀才,中 等身材,肤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
陈独秀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逐步演变的年代。在 他出生前的37年,即1842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
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接踵 而来,接二连三地发动侵华战争,昏庸腐败的清朝政府在战争中屡战屡败,
不得不同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陈独秀15岁那年——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又 以清政府战败,订立了《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
中国不仅割地赔款,还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此,帝国 主义除以输出商品的方式进行经济侵略以外,还同时输出资本,利用中国的
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办各种企业,以榨取超额利润。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压迫,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都莫不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担忧。反 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共同出
发点,陈独秀也不例外,他的政治生涯也正是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起点—
—爱国主义开始,逐级向前展开的。在青年时代,陈独秀就关心国家大事。 甲午战争,一个大国被小国打败了,他觉得其中必有缘故。至于是什么缘故,
一个15岁的娃娃,当然是说不清楚的,不过他已经在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受外国的欺辱。
最初,陈独秀信奉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 但为时不久,1898年9月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血
的惨痛教训清楚地表明清政府反对任何的政治改革。
1900年,清政府对八国联军屈服投降,从此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这使国内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原来主张君主立宪的一些改良
派,蜕化为保皇党,于是革命派应运而起。到1902年,陈独秀从改良派 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901年至1904年,陈独秀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是在他的故 乡安庆和芜湖。
他在安庆发起反对沙皇俄国侵占东北三省的演说大会;在芜湖创办《安 徽俗话报》宣传反帝爱国,启迪民智;协助进步人士开办学校,培养革命干
部;并进而组织秘密的反清军事团体“岳王会”。安徽地区的革命运动,在 陈独秀等人的领导之下,蓬勃兴起,堪与革命活动最发达的湖南、广东两省 相媲美。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有些志士悲观失望,陈独秀也不免有所苦闷与跋徨, 但他在苦闷中继续求索,在跋徨中继续追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首先发难,他创办《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 主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旧礼教,旧文化,起了极大的启蒙
作用。《新青年》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使他们从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的桎 梏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接受新思想、新学说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科学与民主的传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召唤;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巴黎和会对中国人民
的刺激,所有这些因素到1919年5月汇合成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五四
运动的总司令,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是陈独秀①。
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扎根。一向崇奉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政治的陈独秀,也就在这个时候转向马克思主义。由于他在新文化运
动中的领袖地位,他的转变自然带动了一些先进分子共同前进。到二十年代
的第一个年头,他同李大钊等开始创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 焕然一新。
陈独秀从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他的政治思想逐级飞 跃,由改良派而革命派,然后上升到共产派,并连任五届中共中央书记。他
参加了国民革命的领导工作,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①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党史研 究》,1980年第1期。
派活动,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三十年代初,他蜕变为中国 托派的首领,此后不久即被国民党逮捕,坐了5年的监牢,到抗日战争爆发
后才获释出狱。这时,他反对托派的主张,并与托派脱离了组织关系,主张 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战争。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终于未能投入民族解放运动的
革命洪流。此后不久,他蛰居四川江津,在贫病交迫中钻研文字学,撰述《小 学识字教本》以度晚年。
陈独秀的一生,跌宕起伏,漫长曲折。如果从中国近代史上寻找出一位 历史人物,他的思想演变和阅历,能够大致上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复杂
与艰难困苦的状况,那末,陈独秀无疑是其中的一个。
陈独秀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国文字,工宋诗,写隶书,对旧学很 有根底,新学造诣尤深。他才思敏捷,笔锋犀利,长于政论文,但不善演说。
他虽多年飘泊他乡,可乡音未改,操浓重的安庆口音。
他个性鲜明,有棱有角,既刚烈又温情。他虽然“不怕打,不怕杀”, 但“最厌恶杀人”;他疾恶如仇,却又“不尽然”如是,“有时简直是优容奸
恶”;①他待人处事,胸怀坦诚,但脾气暴躁,喜怒形于色,也难以容人。 他缺乏政治家的灵活性,尤其厌恶玩弄权术。他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外露的。
象这样性格的人并不适宜于担任政治家的角色,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了政治舞 台的重要岗位。
他气质刚强,目光锐利,富有革命开拓精神,凡是他认为看准了的政治 方向,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而当他一旦走入歧途之后,他那刚强的个性
便一变而为刚愎自用,是很难回头的。他创立过丰功伟业,也犯下了严重的 政治错误。
1942年5月27日下午病逝于四川江津鹤山坪,享年63岁。 陈独秀的一生,功大于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且富有魅力的历史人物。
中国有句老话叫“盖棺论定”,是说一个人死了,进了棺材,他的历史 也就到此结束了,再也不会增添什么了,这时可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评
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只有“盖棺”才可能“论定”。然而可能性并 不等于现实。历史上一些发生过重大影响而又复杂的历史人物,往往在“盖
棺”很久很久之后,人们还是对他争论不休,各有各的“论定”的说法。而 且“论定”之说又往往随着时势的变迁而变更。现在笔者奉献于读者面前的
这本小书,自不敢妄称什么“定论”之作了。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
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 容易近乎说梦的。”论文,尚且如此。论人,则需要“顾及”的方面就更多
了,笔者深感力不从心。如果于无意之中写了些“说梦”的话,则挚诚地希 望苏第一监狱。陈独秀原“拟正正经经写一本自传,从起首至五四前后,内
容能够出版为止”。同年八月中旬,完成《自传》两章,不久获释出狱,先
到武汉,后入川。陶亢德催稿,陈独秀复信说:“日来忙于演讲及各新书杂 志之征文,各处演词又不能不自行审定,自传万不能即时续写,乞谅之。
…… 弟对于自传,在取材,结构,及行文,都十分慎重为之,不愿草率 从事,万望先生勿以速成期之”。(亢德:《关于〈实庵自传〉》,《古今月刊》
第5期,1947年7月)后来,始终未能续写,《自传》两章写至189
7年参加江南乡试为止,发表于《宇宙风》散文十日刊第51、52、53 期。
读者能做到象鲁迅先生所说的“我只主张听者心里明白所听的是说梦”。
①并且,殷切地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附: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陈独秀”这个名字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后
期和二十年代是非常响亮的。人们听到陈独秀的大名时,无论是高兴也好, 痛恨也罢,都像章回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如雷贯耳”。可是在这以前,却
只有陈独秀其人,并无陈独秀之名。“陈独秀” 这个名字是他在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 陈独秀一生用过许多名字,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含义,并同他的经历和思
想演变有所联系。现将他一生用过的名、字、号、笔名、化名,向读者介绍 如下,并请修正、补充。
庆同是陈独秀的谱名。②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各代谱名中 间的一个字,是由20个字排列组成的,即“
天章衍庆遐,长源传祖德,永远振家邦”③。“庆同”是陈独秀的第一 个正式名字,但迄今没有发现使用谱名的资料。
乾生是他的官名(他的兄长谱名庆元,官名健生,字孟吉)。乾,作健 解。现在见到他最早的一篇文章,即1897年冬撰写的《扬子江形势论略》,
即署名“陈乾生众甫”。众甫是字。古代称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为众子。甫, 是古代男子的美称。
①②沈寂:《再访陈松年谈话记录》,《安徽革命史研究资料》第一辑,
1980年江州义门《陈氏宗谱》,安庆史学会:《陈独秀研究资料》第一辑,
1981年元月。
③《鲁迅全集》第6卷344页,1958年版。 众甫,有时被友人写作“仲辅”、“重甫”,如1920年4月何如何。
希颜之子汪原放说程仲辅即陈重甫。但陈独秀本人并没有用过这些名字。将
“陈”字写作“程”,不知是什么原因,更令人费解的是陈独秀本人在给汪 孟邹、汪原放叔侄写信时,也曾将自己的姓“陈”字写作“程”,如“程志
孟”,或“陈志孟”、“志孟”。①这三个名字,就现在见到的资料,仅限于给 汪氏叔侄写信时才使用。
陈由己1902年9月,陈独秀第二次东渡日本留学,他在填写登记表 时仍沿用陈乾生名字,②同时又为自己取名“陈由己”。这年他在东京加入
留学生界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时,就是用的这个名字。③这时,陈独 秀已经从康梁派转向了革命派。回国以后,协助章士钊编辑《国民日日报》,
鼓吹革命,并在该报发表诗文,署名由己。“由己”二字的含义,不妨顾名 思义,照字面解释。
1903年5月30日,《苏报》载有《再纪安徽大学堂、武备学堂、 桐城学堂冲突事》一文,称“由陈君仲华演说拒俄,”这次拒俄(反对
沙皇俄国侵占东三省)大会由陈独秀发起,为安徽地区革命运动之发端。据
查考在大会上演说者的姓名,“陈仲华”即陈仲甫。“华”字系“甫”字之误。 陈独秀从未用过陈仲华这个名字。
①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第61页。
②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
③汪原放:《亚东六十年》(手稿)。 三爱1904年、1905年,陈独秀在安徽芜湖主办《安徽俗话报》,
开通风气,启迪民智,力主反帝爱国,在该报发表了约50篇文章,均署名
“三爱”。曾经一度任该报《教育》专栏的房秩五说:“三爱为故人陈独秀主 编《安徽俗话报》笔名也。”①综合陈独秀这些文章的内容,分析他所提倡
和反对的,“三爱”的含义大约是爱祖国、爱科学、爱自由。除在《安徽俗 话报》上使用三爱笔名外,现在仅见到《论戏曲》一文(文言体,载于19
05年3月《新小说》第2年第2号)是署此名的。 仲甫系众甫的同音衍变。1906年,作《曼上人葬花图赠以蛰君为题
一绝》,署此名。陈独秀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仲,指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仲甫”,作为陈独秀的字,使用时间最长,
其次数之多仅次于独秀二字。 陈仲、仲均系仲甫的衍变或缩写。在建党前后,陈独秀写的一些关于工
人运动的短文,大多署名“仲”,与友人通信,也常署一“仲”字。
“陈仲居士”。居士,指有才德而不仕的人,是对陈独秀的美称,正如友 人或晚辈尊称他“仲翁”、或亲人昵称他“矮子”一样。他本人却不曾这样 称呼自己。
①房秩五:《追悼三爱诗·序》,《浮渡山房诗存》卷四。 熙州仲子旧时文人喜用同自己有关的地名为自己命名。
陈独秀曾用“熙州仲子”作笔名为苏曼殊所著《梵文典》题诗(载19
07年《天义杂志》第六卷)。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怀宁在 隋开皇初属熙州郡,“熙州仲子”一名即由此而来。
盛唐山民苏曼殊在日本东京译《拜轮诗选》五首(1907年成书,1
908年出版),其中“《留别雅典女郎》译诗四章,据苏曼殊《文学因缘自 序》,谓系其‘故友译自Byron集中’”,又说“畏友仲子”如何如何。
盛唐山位于安庆城区,因此柳亚子曾“疑心”这位译者或许是陈仲甫先生。 我认为盛唐山既然在安庆,那么这位译者无疑是安庆人。苏曼殊习诗文常受
教于陈独秀,因“仲甫的影响而启示了自己的天才,成为超绝的文人了”。 曼殊学诗,“也由仲甫指导”①。在译拜轮诗选时,陈独秀也在日本,两人
来往甚密。据笔者了解当时留学日本的几位安庆人的情况,我认为这位盛唐 山民除了是陈独秀外,不可能是另一位安庆人。
女话小弟陈独秀青年时期,曾自篆一印章,曰“女话小弟”。女话是屈 原的姐姐。陈独秀自譬屈原,可见其忧国忧民之情深。
独秀山民1914年7月,也是陈独秀最后一次去日本。他到东京后进 雅典娜法语学校学习法语,同时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同年11月
10日该刊第一卷第四号上发表的①柳亚子:《曼殊全集》(5)(北新书 局)第77、9页。
《〈双枰记〉叙》,即署此名。 独秀同期《甲寅杂志》还载有《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署名“独秀”。
(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安庆除临江一面,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山,山山各
其名,为什么他独独选中了独秀山为自己命名呢?因为“独秀”二字反映了 他当时的胸怀和抱负。1914年,正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进步知识分子
普遍感到跋徨苦闷的时候,也是陈独秀在酝酿创办《新青年》(翌年九月出 版),发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不是随手摘取一座山名为自己命名的。此
后,他在《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以及他 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重要文章大多署名独秀或陈独秀。因此,这个名字最
为人们所熟悉。陈独秀在主办《新青年》时,还常以署名“记者”的身份, 答读者问。
只眼是在《每周评论》上发表《随感录》的署名。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 句:“近来别具一只眼,欲蹈唐人最上关”。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有诗
一首:“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 短长。”“只眼”,无疑是目光迥异非凡的意思。
王坦甫1921年10月4日,上海法租界捕探在陈宅将陈独秀、包惠 僧等五人逮捕、拘留。陈独秀化名“王坦甫”。不久,褚辅成赴陈宅,也被
捕,拘留。“褚辅成一见到陈独秀就拉着他的手说:‘仲甫,怎么回事,’ 这一下陈独秀就暴露了。”①
①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陈独秀》,《党史研究资料》(1),四川人民出 版社。
实庵、实在《向导》周报上发表《寸铁》杂文,大多署此名。“实”,作 诚实解。
“庵”,是小草屋。旧时文人多将自己的书斋称作庵。郑超麟曾经两次说 起陈独秀在二十年代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文章,曾署名“诚斋”。但尚
未找到署此名的文章。
T·S是独秀二字英语饼音TU·HSIU的缩写。1921年6月7 日出版的《共产党》第5号上发表的《告劳动》一文,即署此名。T·S·C
HEN(TU·HSIU·CHEN)常用于签发中共中央文件。党内一些 同志平时谈话常称呼陈独秀为“老先生”、“老头子”。中共上海区委关于上
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会议记录里,大多将陈独秀三字简写成一个“老”字。 致中据刘仁静回忆。陈独秀用这个笔名在《向导》周报第148期发表
《广州事变之研究》一文。 撒翁是在《布尔什维克》上发表《寸铁》杂文的署名。这时大革命已失
败,陈独秀也已下台。据郑超麟解释“撤翁”是老头子撒手不管事了。 顽石、雪衣、儿、三户是陈独秀蜕变为托派以后的笔名。顽石,意指
他将如顽石般地坚持他的观点。雪衣,表示他一身清白。儿,是燕子。三 户,《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D·S、“D·H”,
就现在见到的资料,是托派成员写文章、争论问题,称呼陈独秀时所用的化 名。
明夷、夷、明宜、明、季丹这一组化名是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捕、 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里,和外界秘密通讯时所用的化名。汪原放曾说,不
管陈独秀用什么化名,只要是他写的字,哪怕是用铅笔写的,也能认得出是 他的手迹。①“明夷”,卦名,凡贤者不得志,忧谗忧讥,谓之明夷。由此
可见当对陈独秀的心情。
根据以上初步的查考,陈独秀一生用过三十八个名字,即:庆同陈乾生 众甫陈由己由己陈仲甫仲甫陈仲仲三爱CC生独秀山民独秀陈独秀记者只眼
王坦甫实庵实熙州仲子盛唐山民女话小弟程志孟陈志孟志孟T·ST·S·C HEN致中
撒翁顽石雪衣儿三户明夷夷明宜明季丹 在这许多名字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他亲笔写的“陈独秀,字仲甫,
亦号实庵”②。
①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陈独秀》,《党史研究资料》(1)第12页,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②汪原放:《亚东六十年》(手稿)。
第一章 故乡·家世·童年{{动荡的故乡奇特的独秀山}} 陈独秀的故乡安庆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它南临滚滚长江,奔流不息;
北靠大龙山,峰峦迭起,郁郁葱葱。城郊多丘陵,地势起伏不平,西北隆起, 东南低洼,河流与湖泊相交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面
广阔,人民勤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安庆城里迎江寺内有一座古塔,名叫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屹立在长 江岸边。振风塔建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外有白石栏杆环绕,每角悬有铜
铃一只,迎风摇荡,发出清脆悠扬的响声。振风塔从它的结构、外形、高度 或经历风雨年代的久远,如与驰名中外的西安大雁塔,苏州的虎丘塔相比,
虽稍有逊色,但它得天独厚,是万里长江岸边的唯一的一座古塔。登塔眺望,
“不尽长江滚滚来”,只见它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浪头到处,又掀起 新的浪花,越过前浪,夹杂着泥沙,呼啸着向东奔腾而去。这川流不息的大
江犹如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那浪花就像一代代的风流人物。振风塔自 建成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和寻常百姓登临它的顶层,作歌赋诗,饱览
大江两岸的风光。大好河山,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他们在这里生殖 繁衍,耕作战斗,把山河妆扮得更加娇艳多姿。
站在宝塔的顶层,俯瞰脚下的安庆城,城里有座盛唐山(今市内登云坡), 据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冬南巡狩时,来到盛唐,就曾登临过这座
山。说是山,其实是座土丘。但山不在高,因人而得名声。在城西南60里 有异峰拔地而起,“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
故称独秀”。①陈独秀的这个名字,即取名于独秀山。陈独秀谱名庆同,官 名乾生,一生中用过许多笔名,化名②。最早使用“独秀”这一名字,是在
1914年11月10日出版的《甲寅杂志》发表了他两篇文章,一篇题为
《〈双枰记〉叙》署名“独秀山民”;另一篇是《爱国心与自觉心》,署名“独 秀”。独秀这个名字出现于刊物以后,他的好友汪孟邹曾跟他说:你太不客
气了,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是“秀”的。
陈独秀回答说:哪里,我们安庆有座独秀山,我不过说我是这座山下的 居民而已。可见,独秀之名来自独秀山,并非是后人所说的是他祖父给他起
的名字。此处,他还用过“盛唐山民”,和“熙州仲子”作笔名,这些笔名 都是借用安庆山水或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名称。
①参见本书《长话短说》一节所附《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
②《怀宁县志》卷二《山川》。 安庆这个地方,在春秋时代属皖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封建设郡
县,这里常属怀宁县管辖。东晋安帝义熙中,属晋熙郡怀宁县;隋开皇初, 属熙州怀宁县;唐至德二年,属盛唐郡怀宁县。那时怀宁县县治在现在安徽 省的潜山县。
宋初,为舒州同安郡,至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为德庆军,仍 属怀宁县。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时,取“同安郡”与“德庆
军”中的各一字,改名为安庆军,这才有“安庆”的名称。安庆城是嘉定十 年(公元1217年)筑起来的,到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在原基础
上加筑成长9里13步的城池。(即今安庆市旧城,其遗址尚依稀可寻)于 是,怀宁县和安庆府迁址到这里。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将安
庆布政使司(省)从江宁移到安庆,从此安庆成了安徽省的省会。省、府、 县三级同治安庆城。
陈独秀生前说他是怀宁人,这当然是对的。但这一说法在今天则可能发 生误解。因为现在安徽省仍然有个怀宁县,但县治从1950年12月即由
安庆迁至石碑,且与安庆互不隶属。
因此,说陈独秀是安庆人,这既符合历史情况,也符合今天的情况。 安庆市雄踞长江北岸,环山临江,且江面束窄,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
位。古人说“可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跋则锁钥南北,坐镇
则呼吸东西”。因此,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的东吴大将吕蒙曾 在这里筑一座土城——吕蒙城,以抗曹兵。偏安江南的宋王朝之所以两次在
这里筑城,第一次是为了防御金兵南侵;第二次是为了防御蒙古兵南下,并 命名曰“安庆”,以示平安吉庆之意。这不过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的自我
安慰罢了,事实上安庆常常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方。
元朝末年,红巾义军曾围困安庆达7年之久才攻克,元朝的统治也从此 而动摇。明朝末年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曾率队攻打安庆。太平天国后期,安
庆成了捍卫天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展开了长达两年之久 的激烈争夺战。这山明水秀而又动荡不安的安庆,便是陈独秀的故乡。
{{小户人家的兴衰贫穷飘泊的寒士}} 陈独秀的远祖原籍江州义门,大约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迁居安庆,到陈
独秀父亲时,在安庆已繁衍了18世。陈家代代“习儒,而功名俱未显”。 陈独秀的祖父章旭(字太占、亦字晓峰,1819—1889年)是候补知
县。江州义门《陈氏宗谱》称他“精明强干,学问极其深醇,周济极其 慷慨”。
祖母劳氏(1824—1870年),系怀宁劳秉全之长女。 大伯父衍藩(字霭亭,1841—1861年)是候补知州,也是虚衔。
二伯父衍藻(1846—?),早殇。父亲衍中(字象五,乏者解衣衣之, 推食食之”,以教书为业,“讲究实学,慷慨有大志”,但“屡困场屋”,①一
辈子不得志,是个穷秀才。母①义门《陈氏宗谱》及《陈衍中先生传》,安 庆市图书馆编《陈独秀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1981年1月。
亲查氏(1852—1899年),系查传芳之长女。叔父衍庶(字昔 凡,1851—1913年)是光绪元年(1875年)的恩科举人。
陈独秀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四,有兄长和两个姐姐。 兄长谱名庆元(1872—1909年),官名健生,字孟吉,长陈独
秀8岁,府学廪贡生。曾以同知候补沈阳。因大伯父无子,二伯父早殇,庆
元兼祧衍藩名下,娶补用巡厅张懋勋长女(张啸岑之姊)为妻。 陈独秀出生时,家境并不富裕,那时全家都住在“后营”(今海军一一
六医院东隔壁)。“后营”原是清代的营房,后毁于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中,
成了一片废墟,住着一些贫苦的菜农。陈独秀的姐姐曾跟侄儿松年(即陈独
秀的三子)说,那时他们靠拣白菜帮为食,后来全家迁至安庆大南门培德巷 东口。这段回忆未必确切,因陈独秀的祖父和大伯父虽无实缺,也是有俸禄
的,而且叔父是恩科举人,陈家即使受战争的影响,也决不会穷到“靠拣白 菜帮为食”。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说“他出生在一个小户人家”,是比较 合乎实际的。
于疫疾,这时陈独秀还不满两周岁。①1921年,陈独秀应广东省长 陈炯明之邀请,到广州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有一次宴会上,陈炯明正
正经经的问”陈独秀:“外间说你组织什么‘讨父团’,真有此事吗?”陈独 秀“也正正经经的回答道:‘我的儿子有资格组织这一团体,我连参加的资
格都没有。’”
①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说:“我出世几个月,我的父亲便死了”。“几 个月”的说法不准确。
这个诙谐幽默的回答,使在座的人听了“呵呵大笑”。②他们连陈独秀
“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都不知道,却听信攻击他的谣言。 陈秀独在《实庵自传》中说他的母亲查氏是一个很能干而疏财仗义,好
打抱不平的女丈夫,但往往伏容奸恶,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明知族长和他
手下的人,为人不正,却还是恭恭敬敬地接待他们。查氏常常教育子女,“不 要看不起穷人,不许骂叫化子”。她“虽然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当时传统的
‘忠孝节义’之通俗教育标语,她是知道的。”但她从来不曾拿这些“标语” 教育自己孩子。陈独秀说,“她对我们之教育,是考科举,起码也要中个举
人,替父亲争气”。这是查氏对儿子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期望。“因为在那一时 代的社会,科举不仅仅是一个虚荣,实已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实际生活,
有了功名才能做官做大官才能发大财,发了财才能买田置地,荣宗 耀祖”。“所以当时乡间有这样两句流行的谚语:‘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
宗争口气’。”①为陈家争这口气的是陈独秀的叔父衍庶,他在陈独秀出生之 前四年,即光绪元年(1875年)考中举人。初任知县,因治河有功,而
步步高升,由知州、知府,直升到府级以上省级以下的道员②,真是官运亨 通,一路顺风。衍庶在东北怀德、柳河、辽阳、新民等地做官的时候,爆发
了日俄战争。日本和沙皇俄国为重新分割东北和朝鲜,在中国的领土上厮杀 起来。战争的双方都需要马匹,中国商人乘机贩运以获取暴利。
①义门《陈氏宗谱》。
②《实庵自传》。 马匹经过衍庶的管辖地,他便抽牲口税。这种临时性的税收,勿需上缴
国库,谁收谁得①,自然大部分都落入了他的腰包。 大约到1908年,他觉着腰包里有了以万计的银两,也许还觉着天下
乱哄哄的,大清江山不怎么牢靠了,“他识时识机”,挂冠而归故里。 陈衍庶在辽宁省彰武县置地200余亩,在安徽贵池县置地800亩。
在北京开设崇古斋古玩铺,投资银1万两,在奉天还设有分店。在安庆有市 房(铺面)近10家②,在城里南水关(今革新街)自建住房一座,主建筑
有五进三个天井,一个前院二个中院和一个后院(现为安庆市土产公司仓 库),宅前宅后都有花园,是当时安庆有名的陈家大洋房子。大门楼有一丈
多宽,高悬魏体字“窦宅”木牌,俨然是一派官僚地主的气势。衍庶晚年习 汉隶、攻书画,收藏名家真迹和古玩,且对绘画有一定的造诣。陈独秀说原
出生在一个小户人家,是绅士们向来瞧不起的,但为时不久,这个小户人家
就一跃而为安庆的名门望族,为邻里所另眼看待了。 陈衍庶虽然把陈家发起来了,可他有一件不顺心的事。妻子早亡未生育;
续娶谢氏(1862—1939年)及侧室邵氏,都没有给他生一个儿子, 因此在陈独秀5岁时,便过继给叔父做嗣子。叔父衍庶便成了陈独秀的继父,
谢氏成了他的继母。①
②张湘炳:《关于家业兴败的回忆——访问陈松年》,《安徽革命史研究 资料》第4辑,1980年10月。
张湘炳:《陈独秀家庭情况简述》,《党史资料丛刊》,1982年第3 辑。
陈衍庶发财以后,还想发更大的财。1909年,他通过浙江巡抚增子 固(衍庶在东北为官时的换帖弟兄)的关系,创办浙江省华商大益公司,与
上海怡德英行订立购大豆3万吨的合同,在黑龙江对青山俄国车站交货;英 商预付豆金沪银英商违约,私自在该处收购大豆,“致将豆价挤抬数倍”①。
陈衍庶提出诉讼,经判决损失由英商赔偿,合同中止。但在办理这些手续时, 买办姚某与英商串通,设下骗局,衍庶一不识外文文件,二无经商经验,以
致受人愚弄。辛亥革命后,浙江巡抚倒台,英商通过外交部要求索还定洋, 或交付大豆。
这时陈衍庶有口难辩,只得变卖财产,这使陈家家产受到很大损失,对 陈衍庶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忧愤成疾,于1913年去世,从此陈家家
业衰落。同年10月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于陈独秀曾经极力主张兴兵讨 伐袁世凯,袁氏爪牙倪嗣冲派兵抄了陈的家,抢走了陈衍庶多年收藏的书画
珍品,从此陈家就越发衰败了。
陈独秀既然是陈衍庶的嗣子,他的胞兄健生也于1908年逝世了,那 么陈家的全部家产只有陈独秀一人可以继承。可是他“向来不问家事”,视
家产如敝屣,像受洋人愚弄,发生了如此大的财产事件,他“还是不问不管”
②,对家业的兴旺或衰落全不关心。后来,“有一次他到北京,他家开的一 所大①
②沈寂:《再访陈松年谈话记录》,《安徽革命史研究资料》第1辑,1
980年《公牍》,《安徽公报》第6期,1912年9月18日。 铺子的掌柜听说小东人来了,请他到铺子去一趟,赏个面子,他说‘铺
子不是我开的’”①,始终不肯去。他担任中共中央书记以后,社会上传说 他家拥万贯。1925年秋,英国劳动运动的左翼领袖勃劳顿到上海,由第
三国际驻华代表团的介绍,与陈独秀会晤。勃劳顿问他国内外报纸常说你“家 拥巨资,确有是事乎”?陈独秀边笑边指着隔壁房间所藏党内外文件,说:
“吾之财产,全在乎此!”②陈独秀走南闯北,从不依赖父辈留下的私产, 贪图安逸的生活。他一生中很少有固定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常靠稿费和版
税维持生活,有时穷得只有一件汗衫,一天喝两顿稀粥,是个穷知识分子, 时人都称他为“寒士”。
陈独秀在他的《自传》里,对严厉的祖父、能干而慈爱的母亲和阿弥陀 佛的大哥,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惟独对发家致富的继父却只字不
提。这是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
一、陈独秀长大以后,因参加革命活动,多次殃及家庭。 二、陈独秀的第二个夫人是原配夫人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这两件事在陈
衍庶看来,都是大逆不道,无法容忍的,以致大嚷着要“退继”。而这两件
事恰恰又是陈独秀执意要做的。 于是继父与继子之间的矛盾始终是无法调和的。继父既然不愿认这位“败
家”的继子,而继子又何尝愿意承认这位封建卫道士的继父呢?但陈独秀对 继母谢氏却是很有感情的。1939年3月22日谢氏在四川江津去世,陈
独秀披麻带孝,还说:“先母之恩等于生母,心丧何止三年,酒食酬应 以及为人作文作书,必待百日以后。”①陈独秀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讨厌
那种虚与委蛇,拉拉扯扯的待人接物的态度。
①翠芳:《陈独秀与中共文件》,《社会新闻》第1卷18期,1932 年11月24日。
②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在北大讲演)。
{{凶狠的板子刚烈的性格}} 陈独秀的祖父陈章旭,有个绰号,叫“白胡爹爹”。当“孩子们哭时,
一说白胡爹爹来了,便停声不敢再哭,这位白胡爹爹的严厉可怕便可想见 了”。
陈独秀说:“我从六岁到八、九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我从小有 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大注意,
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四书五经 还罢了,我最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道三礼的重要,否
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我背书背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最 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
不哭。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 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我的母亲为此不知流了多
少眼泪,可是母亲对我并不像祖父那样悲观,总是用好言劝我,说道:‘小 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气。你的父亲
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①陈独秀给杨鹏升信,1939年5月5日。 他生前一桩恨事!’我见了母亲流泪倒哭出来了。母亲一面替我揩眼泪,
一面责备我道:‘你这个孩子真淘气,爹爹那样打你,你不哭,现在倒无端 的哭了!’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权威,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
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 力的命令。”①
一次白胡爹爹又毒打小孙子,孙子仍旧不哭。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奇特 的阵势,一边是越打越有劲,一边是咬紧牙关,以沉默相对抗,就是不哭。
最后,也许是祖父没有力气打下去了,才算结束了这场“战斗”。祖父气得 没法,好似从小孙子的沉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后来他对乡人说:这孩子长
大后不成龙便成蛇。
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里。母亲的眼泪倒使儿子哭起来了。 只有硬汉子在受到毒打时才会不哭,不讨饶,不求情,不屈服。但是陈
独秀并非铁石心肠,他有丰富的感情,有丰富的爱,当他“见了母亲流泪倒 哭出来了”。“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权威”。可见陈独秀的刚烈
而又温情的个性在幼年就形成了。
陈独秀有一对尖锐的眼睛,炯炯有光。凡是他认准了的目标,就执着不 放,奋不顾身地去追求。他的老朋友章士钊说他像是“一匹不羁之马,奋力
驰去”,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①《实庵自传》。
不住他,“不峻之坂弗上”,①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一生坐过四次牢,从
不怕打,怕杀。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他为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和专 制,不怕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和笑骂,不怕断头流血。为了提倡文
学革命“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②他号召“青年要立志走出研 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最高尚而优美的生活”③。陈
独秀的性格刚强坚毅,具有开创革命大业的英勇气概。
然而,当他一旦把谬误当作真理,走入歧途以后,他也像一头犟牛,是 很难回头的。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1931年分子还瞧不起他,认为
他是老机会主义者,不够托派的资格。
他却说:“我毫不顾虑我的意见会在‘无产者社’中是最少数,少数未 必即与真理绝缘,即使是人们所预祝的什么‘光杆’和‘孤家寡人’,于我
个人是毫无所损,更无所惭愧。”④抗日战争初期,他同托派脱离了组织关 系,他对抗战的主张与中共的主张有若干共同之点,为此,一些托派成员骂
他是“叛徒”。中共中央向他提出三项条件,第一条要他“公开放弃并坚决 反对托派全部理论与行动,并公开声明同托派组织脱离关系。承认自己过去
加入托派的错误”,在“三项条件实现后,①②③
④《无产者》第11期,1931年2月。 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每周评论》,1919年6月8日。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6号,1917年2月1日。 孤桐(即章士钊):《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甲寅周刊》第1
卷方能考虑其他关系问题”。①(指联合抗日或回到共产党里来——引者) 陈独秀却始终不肯登报声明,还说:“我决计不顾忌偏左偏右,绝对力求偏
颇,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 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我不
迁就任何人的意见”,“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指使,自作主张自负责任。我 绝对不怕孤立。”②倔强执拗,我行我素,是他后来之所以脱离抗日战争的
革命洪流愈来愈远的一个原因。
章士钊说这匹不羁之马“回头之草不啮”③是不无道理的。 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同他的社会活动如水乳交融般地密切相
连,且相互影响。当陈独秀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时候,他以全力推动历史车 轮滚滚向前,不愧是一代风流人物;当他一旦被前进的历史车轮摔在后面时,
便成了一个孤傲的老人。他说“绝对不怕孤立”,这正说明他已经预感到他 将一步步地走向孤立的境地,令人惊异的是他在孤立的困境中依然关心政治 问题。
陈独秀待人接物,坦诚爽直,但脾气暴躁,素行不检。他“言语峻利, 好为断制,性狷急不能容人,亦辄不见容于人”。④他固执己见,“每当辩论
的时候,他会声色俱厉地坚持他个人①②③
④孤桐:《吴敬恒——梁启超——陈独秀》,《甲寅周刊》第1卷30号,
1926年1月30日。 章士钊评陈独秀的原文为“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坂弗上,回头
之草不啮,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 给陈其昌等的信,1937年11月21日。 叶剑英、博古致《新华日报公开信》,《新华日报》,1938年3月2
1日。 的主张,倘然有人坚决反对他,他竟会站起身来拂袖而去”。①但他从
不玩手段耍诡计。他认为“企图从阴谋诡计小把戏的基础上团结同志做自己 个人的群众”,这是张国焘“做过的大买卖,而是我所深恶痛绝的”②。鲁
迅曾说“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 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
目了然,用不着提防”。③鲁迅先生的话,一语破的,陈独秀待人处事是光 明磊落的。
陈独秀的个性是刚烈与温情的矛盾统一。刚烈,使他见义勇为,疾恶如 仇;温情,使他优柔寡断,以致姑息养奸。他在《自传》中说:“有人称赞
我疾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则有之,疾恶如仇则不 尽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容
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 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之不严肃、不坚决,而母亲性格的遗传,也有影
响罢。”这一段自我剖析的话,“其中疾恶如仇则不尽然”一句是很中肯的, 既没有全部肯定,也没有全盘否定,肯定与否定二者兼而有之。
陈独秀这匹“不羁之马”到了晚年,“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他挣扎 于贫病交迫之中,贫穷和疾病也没有压服这位倔强的老人,他把大部分时间
用于研究文字学,著书立说。
①②
③《鲁迅全集》第6卷56页。
《无产者》第11期,1931年2月。 静尘:《我所知道的陈独秀》,《古今月刊》第5期,1947年7月。
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款子。陈独秀却托人退还给张国焘,说“却之 不恭,受之有愧,以后万为我辞”。①陈钟凡曾赠诗与陈独秀,曰:“人方厌
狂士,世岂识清尘?且任鸾凤逝,高翔不可驯!”陈独秀和诗:“悠悠道途上, 白发污红尘。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②杨鲁承的孙女杨树君请陈独秀
题字留念。陈独秀赋诗一首,开头两句是“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 移”。这一切都说明陈独秀的倔强性格与他的一生相始终,并渗透在他一生
的功过是非里。①
②雪云:《陈独秀诗录略注》,《革命史资料》第5期,1987年2月。 郑学稼:《陈独秀先生的晚年》,《掌故月刊》,1972年4月。
第二章 青年时期
{{院试夺魁婚姻子女}} 几个塾师”,他“都不大满意”。到十二三岁时,便由大哥教他读书了。
大哥孟吉(府学廪贡生)的脾气与祖父恰好相反,是个老好人,他了解
弟弟的脾气和爱好。陈独秀说:“大哥知道我不喜欢八股文,除习经书外, 就教我读《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梁武帝萧衍
的长子,死后谥“昭明”)编选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录选先秦至梁八百年 间各体文章的代表作,其中主要是诗文、辞赋和杂文。陈独秀初读《昭明文
选》时,“也有点头痛”,但没多久就“读出味道来了,从此更加看不起八股 文”。①而且在《自传》里还自①《实庵自传》。本节下文凡不注明出处的,
均引自此书。
称是“选学妖孽”,①可见他对这部书是很下过一番学习功夫的。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生长在书香世家,却“看不起八股文”,这不
是祖父的板子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也不是他这时已经受到了什么新思想的影
响,而是他自小就讨厌刻板的束缚个性的东西。然而,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唯 一“正道”是走科举的道路,考秀才,中举人,会进士,点状元;然后做官
当老爷,发家致富,光宗耀祖。但凡走这条路的人,必须把四书五经读得滚 瓜烂熟,和学会做八股文,因为科举制度的第一级秀才和第二级举人的试题,
都以四书为限,答卷必须用八股文的格式撰写。
陈独秀看不起八股文,这“使阿弥陀佛的大哥夹在中间很为难”。他一 面受了母亲的严命教弟弟“习八股文”,一面他知道弟弟“不喜欢这一套”。
一直到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在挨不过去了,才硬着头皮对弟弟说:‘考期已 近了,你也得看看八股文章罢!’”可弟弟心里想的还是他的《昭明文选》。
大哥“对这位难说话的弟弟,实在无法可想,只好听其自然了”。县考 府考②陈独秀都通过了,但“名次都考得很低”,剩下最后一关是院考,院
考及格以后才是秀才。①
②从士子到秀才,先参加祖籍所在县的县考,及格以后,参加府考,再 及格,再参加以府为单位的院考。院考及格,政府才正式承认为“生员”, 即通称秀才。
选学,指《昭明文选》。“选学妖孽”是钱玄同在1917年8月提出的 批判旧文学,响应文学革命的口号。
陈独秀为了“敷衍母亲”,要去应考同他“格格不入”的四书,还要做 一篇“他看不起的”八股文,想必将是名落孙山之外,然而结果却完全相反。
到院试时,发下了卷子,陈独秀一看试题是什么“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 的截搭题①,便马上决定“对这样不通的题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来对付”。
这种毫不考虑后果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简直是跟科举开玩笑。他“把《文选》 上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康熙字典》上荒谬的古文,不管三七二十一,牛头
不对马嘴,上文不接下文的填满了一篇皇皇大文”。 陈独秀回到家里,“把文章稿子交给大哥看,大哥看完文稿,皱着眉头
足足有个把钟头一声不响”。这时候只因为他看见“大哥那种失望的情形”, 才觉着有点“难受”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连陈独秀自己也没有料到他“那
篇不通的文章,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师”。院试结果,中了第一名秀才。
陈家本来有一名举人,一名秀才,现在又增加了一名年轻的秀才,于是 地方绅士们不但另眼相看,而且造出了许多神话,说陈家“祖坟是如何如何
好风水,说城外迎江寺的宝塔是陈家祖坟前一管笔,”于是,富户人家 争先恐后地托人来说媒。陈独秀的母亲对这些当然是“大乐而特乐的”。
他也因母亲的“快乐”而感到“高兴”。至于对科举,他虽然中了秀才, 从此却更加鄙薄它了。
①把四书中的某一文句的下半句,与下一文句的上半句拼凑而成,谓截 搭题。本题所引原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老丧
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
在许多富户人家托人来说媒的,有安庆统领高登科。高登科,字敬亭, 安徽霍丘县城东十里高家话人。高出身于农家,母早丧,受继母虐待。幼年
牧鹅,散失两只,不敢回家,路宿麦田,恰遇清官兵路过,被收留作勤务。 后步步高升,以安徽统领虚衔副将,清廷赏穿黄马褂,置田4000余亩。
高登科原配夫人早丧,继弦詹氏,生一女名晓岚,乳名大众。詹氏亡后,续 弦阜阳元家女儿为妻。元氏生女名君曼,乳名小众。当高登科得知晓岚在家
受后母元氏虐待当丫头使唤时,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遭遇,乃将晓岚带到安
庆。①高登科在与陈家联姻的竞争中得胜,将长女晓岚许配给陈独秀。18
97年冬,陈独秀18岁与高晓岚结婚。②按照封建婚姻的观点,这对夫妻 可谓是门当户对,文武相亲。结婚大典时,想必众亲友祝愿他俩白头偕老,
说了许多的吉利话。至于当事人男女双方对结婚有什么意见,这勿关重要。 因为包办式的婚姻根本不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也不允许他们发表什么不同 的意见。
高晓岚长陈独秀3岁,因自幼受继母虐待,虽是出身将门之女却目不识 丁。她身材修长,面目清秀,一双小脚,总是穿着老蓝布做成的长长的大褂
子,宽大的裤脚管,用细绳子扎得紧紧的,很少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她自从 嫁到陈家,就再也没有回过娘家。她除了1927年去武汉探望患重病的儿 子①
②陈独秀哪年结婚,无文字记载,也无确凿之回忆。陈松年说只能按长 兄延年的生年(1898年)向前推算一年。
马启荣、蔡亚樵:《关于陈独秀姻亲高家的情况调查》(未刊稿)。 乔年,从没有出过陈家的大门。她是一位普通的旧式妇女,虽没有文化,
但很有教养,善良温和,孝敬公婆。 而陈独秀本来就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不久又受到革新思想的影响,转向
了康梁派。婚后,他们夫妻关系,如果说原来还有爱情的话,那么到了这时 候也发生了动摇。“平时家庭不和,多口舌之争”。陈独秀东渡留学时,“欲
借其夫人十两重金镯作为游资,坚决不肯,时常吵口”。①陈独秀经常在外 走南闯北,思想日新月异,而高氏则足不出户,墨守成规。
两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越来越合不拢。这对高氏来说也许算不上什 么大事,她的婚姻观本来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而陈独秀却无法忍受 得了。
高晓岚有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略识文学,思想新颖,与陈独秀颇相 得,关系渐趋亲密,“进而发生爱情”。1911年,陈独秀在杭州与高君曼
同居,结为伉俪。这引起了全家的反对。嗣父衍庶认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 比陈独秀干革命还难以容忍,骂他败坏门风,扬言今后不许他俩踏进陈家的 大门。
高家也认为两姐妹同嫁一人为礼教所不容。陈独秀与高君曼却不顾家庭 的反对和舆论的指谪,决然自行成婚。到民国元年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秘书
长时,与君曼同居在安庆城宣家花园内,同高晓岚的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 在那个时代,男的挣脱了封建婚姻的羁绊,女的却照例要蒙受最大的不幸,
她心中虽然不满,但不外露,郁闷于胸,默默地过着没有爱情①潘赞化:《我 所知道的安庆两个小英雄故事略述》,《安徽革命史研究资料》第1辑,19
80年7月。 的生活。
陈独秀同原配夫人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三子松年。他 和孩子们很少生活在一起,但关心他们的教育和成长。大约在陈独秀创办《新
青年》杂志的时候,他把延年、乔年兄弟俩叫到上海,“寄宿在《新青年》 发行所亚东图书馆店堂的地板上,白天在外工作,谋生活自给,食则夸饼,
饮则自来水,冬仍衣袷,夏不张盖,与工人同作工,故颜色憔枯,人多惜之, 而怪独秀之忍也。”君曼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姨妈,也是继母,看到孩子这般
受苦,曾“流涕不已”,托潘赞化向陈独秀说情,让两个孩子在家里食宿。
陈独秀跟潘赞化说:“妇人之仁,徒贼子弟,虽是善意,反生恶果。少年人 生,叫他自创前途可也。”①陈独秀本人就是自创前途的,他也按照自己成
长的方式,去教育他的下一代。
不久,延年、乔年都进入震旦大学读书,陈独秀也晋京任北京大学文科 学长,他托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从他的稿费里按月支付给每人每月五元的
生活费。延年、乔年都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很快就转向马克思 主义,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年曾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因工作
关系,父子常一起出席党的重要会议,但几乎没有一起过家庭生活。延年给 父亲写信时称“独秀同志”而不以父子相称。1927年6月,1928年
2月延年、乔年兄弟俩先后被国民党杀害。他们的母亲高晓岚悲痛万分,身 体越发虚弱,加①潘赞化:《我所知道的安庆两个小英雄故事略述》,《安徽
革命史研究资料》第1辑,1980年7月。
上患肺病和妇科病,于1930年去世。三子松年在他的记忆里第一次 见到父亲是在三十年代初,那时陈独秀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里。松年在
狱中见到父亲不免伤心落泪,而父亲眼睛一瞪,对多年不见的小儿子说的第 一句话是:“没出息!”
陈独秀与高君曼生一男一女。女名子美,死于十年动乱中。子名和年, 今健在。1915年5月,高君曼患病咯血,数年后,陈独秀又另有新欢。
大约在1925年10月间,高君曼为了节省生活费用携带两个孩子到南京 居住。早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以后,陈独秀在南京东厂街(今秀
山公园旁)盖了两座草屋,约10余间,置地数十亩①。君曼和孩子们就住 在这里,陈独秀每月给他们50元生活费②。一对经自由恋爱而结成的夫妻,
下一页 尾页 共2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