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仙人指路》作者:徐小平

徐小平 (当代)
***************
*重磅推荐:人生美文
***************
  1993年9月到1994年8月,我应国内朋友之邀回国创业,想发挥我的音乐特长,搞一个音像公司。一年下来,出了一盒磁带,是我在海外创作的关于留学生活的歌曲,叫《洋插队情歌》。当时以为一个大陆的罗大佑胜利诞生了,不幸的是,街头连正版也没有见过--因为没人订货,唱片一出厂,就直接进了废品回收站。
---------------
给母亲的礼物(1)
---------------
  1994年秋天,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刻之一。
  1993年9月到1994年8月,我应国内朋友之邀回国创业,想发挥我的音乐特长,搞一个音像公司。一年下来,出了一盒磁带,是我在海外创作的关于留学生活的歌曲,叫《洋插队情歌》。当时以为一个大陆的罗大佑胜利诞生了,就志满意得准备迎接订单铺天盖地地到来,还摩拳擦掌准备打盗版。不幸的是,街头不仅没有出现盗版,连正版也没有见过——因为没人订货,唱片一出厂,就直接进了废品回收站。
  没有赚钱,没有出名,没有做成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没有实现我预想的创业计划,什么都没有。如果我坚持下来,工作也是有的,但显然无法支撑我两个孩子、一个太太,以及一双父母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两个孩子在父母那里抚养了两年,我已经不能再让他们操心了。太太一直在加拿大挣钱养家,更不可能一个人边工作边带两个孩子。于是,肩扛幼小的孩子,背负父母的黯然,心系妻子的失望,带着失败,带着贫穷,带着失望,也带着全家,我仓惶离开北京回到了加拿大,另谋生路。
  虽然那次回国奋斗失败的体验,为我1996年再次回国成功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1994年的秋天,当我抱着儿子,告别父母,愧对妻子,登上北京去温哥华的飞机时,我心里充满了凄凉和迷茫。
  父母这个时候已经日益看出苍老衰弱,爸爸妈妈都曾经有过突发急病送到医院急救的经历。做儿子的我在将近四十的时候还让七老八十的父母为我担忧,为我出力,为我心情低迷,为我不能骄傲,他们不说,我也知道他们心里期待的我,显然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太太在生了两个孩子、独自工作支撑家庭好几年之后,也渴望我能分担她的压力。太太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女人,当时三十四五岁,正处在女性人生迎风怒放的盛夏时期,但在我多次失败的重重打击下,生命虽然不至于如秋叶般凋零,但至少也没有夏花之璀璨。她对我的信心,正在迅速流失。
  压力是可怕的。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对我恨铁不成钢的太太。我这个本来应该是家庭中流砥柱的人物,却不知将被命运冲向何方。当时的我,虽然对自己并没有失去信心——我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现实是,我在加拿大做过的最伟大工作,也就是一个自封的第一送(比萨)饼师。我不仅不能让我的祖国自豪,我连我的父母太太儿子也无法面对。
  (所以后来我知道了,欲让你的祖国自豪,先让你的家庭幸福。)
  太太带着两个孩子,留在她工作的离温哥华一千四百公里的城市。我一个人来到温哥华找工作,住在一位好朋友家里。这位朋友曾经有过一个做过舞蹈演员的妻子,一到加拿大就把他甩了,嫁给了一个比她矮一头的富翁(我经常想:怎么搞!),于是他又单身。朋友见我来到,无限亲切——一个已经被太太抛弃过,一个正在被太太抛弃中,两个四十不立的大男人,真是英雄哭英雄,猩猩惜猩猩!
  ……对了,当时我的哥们,和我一样,也没有工作!虽然这个朋友后来创业成功,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但当时和我属于同一阶级——有知识无资产阶级。
  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男人有什么家!我住在他那一居室的客厅里,天天聊天说法,想着赚钱发财,越想越饥渴,越渴越急迫,越急越绝望,越绝望就越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孩子太太还可以等,我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要紧,但父母这个年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在我能够尽孝之前就带着对儿子失败的无尽遗憾撒手西归,岂不给我留下一生难以弥补的创痛!
  妻儿嗷嗷,自身难保,还要为父母尽儿子的孝道,尽量让他们高兴开心起来,以帮助维持父母的身心健康和晚年幸福,这是我最为烦恼头痛的事情,成为我精神崩溃的诱因之一。中年男人的所有艰难,在这一时刻几乎把我压垮。
  但我发誓要让我的母亲高兴,要让她感受儿子对她的孝敬,要让他们知道,小平我即使再难再穷,我也要和他们分享生活的喜悦,让母亲感到儿子的孝心!
  接近我的朋友,经常有人问:你怎么开口闭口都是母亲母亲,怎么从来不提你爸爸?我不担心我爸爸!我爸爸也是一个男人,虽然当时已经70多,现在更属于80后,但我从来不担心他老人家——男人,生来就是受折磨的,哪怕你是我爸爸!再说,爸爸爱着妈妈,妈妈眼中洋溢着幸福时,爸爸心里也就感到了欢乐啦!
//
---------------
给母亲的礼物(2)
---------------
  但我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呢?没有钱,却要尽孝。人在加拿大,还要往中国送爱心。左右为难的我,想到了红楼梦里,贫寒的史湘云为轮到她做东宴请大观园姊妹们犯愁,但后来终于办了个物美价廉螃蟹宴解决了问题的故事。我的螃蟹在哪里?
  有一天,我终于有了一个创意:朋友家里有中文版的美国《读者文摘》,里面有订阅广告,只要买个汇票寄到香港九龙某个地方,并指定寄送地址,受赠人就可以收到这本精美杂志!
  我眼睛一亮,立即去邮局买了一张汇票,为父母订阅一份中文版的美国《读者文摘》,订阅期一年,似乎是三十六美元。把汇票和订单寄出之后,我立即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信,1994年还没有电子邮件,通信就是那种贴着邮票的平信,我精心选择了好多张漂亮的邮票贴在信封上,以期待爸爸妈妈眼睛为之亮一亮。我在信中告诉他们,下个月他们将会收到我替他们订阅的、从香港寄来的《读者文摘》杂志了,我希望他们喜欢并欣赏这份美丽的刊物。
  美国版的中文《读者文摘》,即使出现在今天国内的书架上,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这份彩色精印的杂志,当时每期封面都是一幅意味隽永的水彩画,每一页都有彩色插图,所有文章,都是关于亲情、爱心、幽默,以及轻松而深刻的哲理。我的母亲先前在加拿大看望我们时曾经读过并喜欢这本《读者文摘》,现在特地为她订阅一份,更显做儿子的用心周到。
  1994年的中国还相对封闭,能够在国内定期收到这份与众不同的刊物,捧上这本儿子从万里之外特意给他们寄赠的礼物,爸爸妈妈肯定会高兴、欣慰、欢笑。即使不能拿着这本小书向左邻右舍吹嘘儿子如何成功发达,但老人家内心深处一定会感到无比温馨。
  千里寄鹅毛,礼轻儿意重。我的父母虽然和天下父母一样,也有强烈的物质需求,但我知道,他们更加看重的就是这份心意——这份儿子在自己人生如此低迷潦倒的时刻,依然能够替他们着想、希望讨他们高兴的心意;这份在自己最拮据窘迫的时刻,也要和父母和所爱的人分享爱心的心意!
  啊,这本将在未来十二个月中源源不断、如期而至的《读者文摘》,就在这个时刻成为我心中无比珍重的鹅毛,送到了万里之外父母的手里,印证了中华民族这条千年以来维系亲子之情的古老家训。
  寄走汇票,回到住处,我想自己总算为爸爸妈妈做了一件能够令他们开怀一笑的事,感到无比轻松和开脱。趴在桌上,我默默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为自己的爱心感动。
  朋友回家,看见我眼睛红红的,以为我离婚了,就很开心地安慰我。他已经离过婚,希望大家都离,这样他就多了一个难友,少了一份孤独。
  ……
  2006年。父亲85岁,越活越健康,每次家庭聚会,他都对姊妹们夸奖我,不说别的,只说:“小平是个孝子,三天两头打电话回来给我们!”(好像我给他送的许多脑白金就从来就没有收到似的!)。
  因为从爸爸妈妈的夸奖中,我听出他们很希望我给他们打电话,所以我无论走到哪里,确实都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就为让他们放心、开心——可惜我已经不再写信,和父母交流,再也看不到那种精心贴着各种邮票、恭敬写着父母名字的信封了!
  这次我回加拿大,抵达三天没有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爸爸妈妈就把电话打了过来,说是没什么事,只是看我没电话回来,不放心,打个电话,“看看到了没有”。
  我坐的是飞机,如果三天还不到,那就永远也不会到了!瞧这个逻辑!
  但接完电话我懊恼不已!稍一马虎不慎,我就让父母担忧了!其实父母真会担忧飞机没到吗?但是,他们已经习惯我每飞一地就必然打来问候报安的电话,到时电话铃不响,老人的生活就缺了些什么,就不踏实,就不安心,就不“幸福”。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承诺,爱也是一种生物钟……爱与贫富贵贱无关、爱与成功失败无关、爱与辉煌潦倒无关、爱是一种需要精心维护、持之以恒、不断表达、习惯成自然的行动啊!
  王子或乞丐、公主或保姆、身无分文或腰缠万贯、安居高楼或流落街头的你,今天,你对你的父母,表达了你的爱了吗?
//
---------------
与一个新东方学生的四次邂逅(1)
---------------
  一
  1999年春节过后不久,是一个情人节。我在中关村礼堂做讲座,具体讲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得了。那天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是在我讲到激情深处时,一个男生羞涩地走上台来,送给我一朵玫瑰。
  同学们热烈鼓掌。这给寂寞的情人节期间的我,带来了一股春风般的温馨。因为我听说新东方老师们总是收到各种玫瑰,据说当时名满京城的GRE老师宋昊收到的鲜花最多,多得可以开花店,但是又据说宋昊在他老婆的管理下,一点也不花心。
  但毕竟玫瑰象征着爱,哪怕来自一个男生,也是爱的表达啊!我说: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学生的玫瑰。但这珍贵的第一次,却来自一个男生!我更希望是一个女孩……学生们哄堂大笑,接着我又立即重新开讲。笑声中那个身影单薄、面容苍白的瘦削男生姓甚名谁,也就无从理会了。
  新东方有无数的学生,在春节、情人节这样的良宵吉日还在学习,无非是为了留学、前途和人生梦想。他们把自己强行封杀在世界躁动呼啸的欲望潮流之外,恰恰是为了厚积薄发,等待来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
  这朵情人节的玫瑰,在我眼前飘动了很久,在我心里散发着持久的馨香。但那个男生是谁,他后来去了哪里,他的命运如何……我是根本无从追想的了。像人生急流里的一朵浪花,他在我眼前匆匆打了一个旋涡,然后又匆匆地流往人生的远方,奔往命运的大海。直到命运把他再次带到我的面前。
  二
  1999年夏天,美国签证的旺季,我开设了“美国签证哲学辅导班”,报名者甚众。有几个班几乎达到二百人。签证咨询班上,主要是那些已经被拒签或即将被拒的同学。每年这个时候,美国签证处窗口总是冤魂遍地,黑云密布;而新东方咨询处则总是灌满了学生对签证官的深仇大恨,杀声震天。
  面对这种情绪,我虽然总想尽一切办法对这些被拒的同学进行鼓励、打气、调解、指导,但自己不免被这些学生的低落或愤怒情绪搞得非常沮丧,感到很累。但在一次课堂上,当一个男生站起来向我提问时,真让我感到彻底地心力衰竭,走投无路:但见这个男生长着一张苍白而瘦削的脸,那脸上布满了杀气——或者说布满了一脸刚刚被人含冤谋杀的怨气和怒气。他说他去美国读MBA签证申请刚刚被拒。
  他反反复复告诉我被拒签是冤枉。我告诉他“所有拒签都是不公平的”。他说他的拒签最不公平,因为“那个签证官妈妈的实在不是东西”,明明他有足够的钱但还是以资金不足和移民倾向把他给拒了!
  我向他阐述了我所认为的他被拒签的观点,不是因为金钱不足被拒,而是因为没有表明自己优秀的背景而被拒,但他却生硬地说不同意我的观点,并立即在课堂上和我辩驳起来。占用了如此多的时间,一时间其他学生烦躁起来,底下发出了嘘声。
  学过GMAT、刚刚从申请MBA的炼狱里走出来的人,狡辩能力和攻击性正处于峰值状态,我当然辩不过他,而且课上还有好多学生,我说,这样,下课和你单独谈吧。现在我要照顾大家的需求。
  课后这个学生走到我面前。他说徐老师你不认识我了吗?春节时我给你送过玫瑰呢!
  因为被学生赠送玫瑰的事情就发生过那么一两次,所以,我立即记起了他是谁,并为我的健忘感到脸红。我说:抱歉我不记得你了。因为从你的表情,我看到的全是刺,无法把你和那朵玫瑰联系起来啊!
  那天和他谈话,我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怒。他完全彻底被他自己的逻辑弄得走火入魔,不断用他的思路来反问来折磨我,根本不听我的。这使我很恼怒:既然你来寻找我的帮助,你就得听我的。听我的,就是签证!但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在这每天都有上百个学生需要我帮助的签证高峰时刻,我根本不可能为一个学生咨询三四次,对谈十小时!我觉得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了,虽然我始终都保持着强颜欢笑!
  不过,我知道他的偏执完全是因为奋斗到了最后关头的疯狂!所以我虽然愤怒他占有我的时间,但心里还是充满了对他的喜爱。因为,我发现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于是,我说:假如最后实在拿不到签证,你还不如今年不去这个学校,明年去哈佛!你完全有资格去哈佛。
  听到“哈佛”两个字,他的头皮跳了一下,好像根本无法相信他能够去哈佛。我说那么多聪明人和傻瓜都去了哈佛,哪里就多你一个少你一个!
//
---------------
与一个新东方学生的四次邂逅(2)
---------------
  为了鼓励他,我问:“考上哈佛的都是人吧?”“是。”“你是人吗?”“是。”“所以你也可以去哈佛。”这好像是版权属于王强老师的一个说法,是他在演讲时为了激励学生自信时常常使用的一种江湖逻辑。对于以自谦闻名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样的逻辑无疑是一剂自信的强心针,曾经激励和驱动无数学员到达了他们此前根本不敢想象的地方。最后,我鼓励他还是先用这个学校的录取去签证,等拿到签证之后,如果决定不去,再把那张可恶的签证一点一点地撕掉,以消解心头那被伤害和被侮辱的拒签之恨。
  他拿到了签证。但是并没有听我的,实施我的哈佛与复仇计划,而是在经过和我深刻研讨之后,当年去了美国,去实践他的美国梦了。
  三
  相逢、告别、珍重、再见……这是我在新东方最经常经历的情感旋涡。这个学生,再一次在我面前打了一个旋,再次匆匆消失在远方,那承载着千万人梦想的远方。而他,也从我的心头彻底消失了,在我第三次撞见他之前,我再也没有想起过他。
  所以,当三年后我在北京街头被他叫唤我的名字时,我虽然能够认出他来,但却只能“啊、啊”了半天,叫不出他的名字。北京这么大,我居然非得又遇见他一次,真的说不出我和他之间到底有什么非得相遇的缘由!
  这时的他,已经从美国那所商学院毕业,在华尔街工作了一年之后,被美国公司派回中国。中国一家大型国有金融公司要和国际接轨,与这家美国华尔街的主流公司合资成立一家投资银行机构,他被合资双方一致认为是最佳总裁人选,前几天刚刚回北京履新,正踌躇满志,要创建中国自己的高盛、美林、雷曼兄弟公司呢!
  “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基本是刚刚起步。而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发展了好几十年。我们回国,带来的是美国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能够把中国投资水平往前推进好几十年。”从他的脸上,已经看不出三年前冬天那种为留学而拒过情人节的伶仃孤独,更看不到三年前夏天那种为签证而钻进牛角尖的疯狂暴戾。他的脸上,有的只是三年在美国留学生活积淀的成熟与沉静,有的只是对于未来金融事业展望与个人锦绣前程的豪情与自信。
  我第一次在他的面前感到了自卑。新东方的徐小平,也会因为他而自卑。妈妈的,可见他的如虹气势啊!
  从一个蛰伏在新东方一个幽暗教室里艰难的奋斗者,到世界顶尖投资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士;从一个在竞争洪流里苦苦寻找自己事业彼岸的追梦人,到梦想实现登上自己奋斗高台的成功青年,他在我的眼里,立即显得无比性感迷人。并不是我势利,也不是我庸俗,而是我切实从他三年前后的巨大变化中,感到了教育如何改变人类,留学如何再造中国!我顺水推舟,一厢情愿地把眼前这个小伙子想象成一个江湖英雄,仗剑侠客。因为,我愿意从他人生奋斗的胜利凯旋,看到更多新东方教育的辉煌!并以此感到无比的骄傲!
  虽然仔细想想,从美国留学归来,得到一家国际集团的聘用,其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没有必要把对面的这个学生故意神话,并把他的成功,移情到我们自己的成功当中,进而进一步制造新东方神话。不过我依然无法不感慨万千。作为新东方老师,我的最大快乐,以及天下老师们最欢乐的瞬间,莫过于看到时间与历史在自己眼前浓缩而凝固,一个学生从卑微中走来,在辉煌中出现。昨天、今天和未来,通过一个激情澎湃的年轻生命,在你的眼前奇幻般演绎旋转。这个时刻,怎能不让人顿有返老还童、生命永恒之感!
  在这个从卑微到辉煌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曾经为照亮他们的征程点亮过一两盏路灯,甚至只是他们人生的长途跋涉中,点拨过一两次方向,庇护过一两回风雨,预警过一两次寒暑……一个教师和一个学校的神圣,就已经载入了史册,就已经光耀于星空!
  新东方!我为她而自豪,我为自己能够成为新东方一员而自豪!因为,在新东方事业的大厦里,每一块砖上,都是由这样的故事铸就;在新东方成就的传奇里,每一个韵脚,都是因这些学生的姓名和学府的校牌组成。这就是新东方存在的意义,这就是我本人在新东方奋斗的最高价值!
  写得激动,但其实当时面对他时我又有一些尴尬。因为我想起我曾经劝他放弃他的学校,来年去哈佛。而他没有听我的并且依然获得了如此成功,可见我自己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哈佛情结、有过学位势利主义,甚至有过“留学集体无意识”呢!
//
---------------
与一个新东方学生的四次邂逅(3)
---------------
  但是,我“与时俱进”我怕谁?
  我约他来新东方在北京电视台开设的“新东方留学咖啡”节目里接受我的采访。到了预约采访的日子,非典到来,加上我到处乱丢名片的坏习惯,找不到他的联系号码。我想我和他的缘分应该已经到头,从此不会再碰见他了吧。我为什么要碰见他?碰见他于我有什么说法?
  四
  2003年6月10日,我从温哥华探亲回国。当时非典的恐慌虽然已经过去,但加拿大航空公司却偏偏取消了所有直飞中国的班机,回国必须从日本东京转机,需要在东京机场等待四、五个小时。
  我注定要在等候转机的时候再次遇见这个家伙!我自己暗暗叫苦,心想凭什么我和他这么有缘。一个男生,有什么总是被我遇见的理由!
  他是去美国谈业务回来的路上,虽然是非典席卷全世界,但他和他的公司一点也没有停步,正在大踏步发展中。他兴奋地告诉我最近两个月来他的公司的发展,虽然我对他的业务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我对他的成功依然感到一如既往的好奇。
  我忽发奇想,想问问他现在去美国签证是否有麻烦?但我立即对自己的职业小心眼感到可笑。这样的人,世界已经属于他的。在这个经济环球化的世界上,他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环球化了的人!小小寰球,他不会再因为签证而碰壁。大千世界,也不会再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止他实现他认定的理想。
  他的航班先我两个小时回国。看着他匆匆消失在通往飞机廊桥里面那自信而沉着的背影,我充满艳羡,充满对于年轻、对于成功、对于充实人生的羡慕之情,心头马上袭来一阵焦灼:我突然觉得,接下来两个小时的等待,忽然像漫漫长夜那么让我难以忍受——我想赶快回到北京!立即投入我最喜欢的、给我带来了人生所有价值和欢乐的咨询工作,赶快继续去遇见、指点、引导、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学生。
  因为,从这个学生,我看到了新东方的人山人海,我看见了中国大学生的奋斗急流,我看到了新东方事业的伟大意义。一滴水而见沧海,一花开而知春来。从这个至今我无法想起姓名来的普通成功者,我看到了作为一代教育家的新东方老师们的生命在璀璨开放……
  与这个学生多次的偶遇,其实是我生命的必然。每天每日,在中国,在新东方,多少人怀着共同的渴望与梦想,多少人在追求共同的价值与辉煌!那远方的同学朋友们啊,我们其实早已相逢、相识,早已在心底互相引为命运与共、终生难忘的知己了!
  同是天涯奋斗人,相识何必再相逢?而一但某一天我们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邂逅,你只要轻轻地说一声:我们见过面,在新东方!
  我期待更多来自学生的玫瑰,不管男生女生;我梦想更多似曾相识的邂逅,无论新朋旧友。而我生命里这些最美丽的东西,只有在中国、在北京、在新东方,至少也必须是在飞向中国、飞向北京、飞向新东方的中途,我才能遇到……
//
---------------
新杂志,旧杂志(1)
---------------
  一
  两年前的一天,北京广播学院一个学新闻传播的女硕士生陈玖来新东方找我。她从外地大学毕业后直接考入了北广读研究生,现在找工作遇到了问题。经过半年努力,她只找到了一份广告公司月薪两千人民币的工作。
  看着面前精神沮丧但又牢骚满腹的她,我总觉得有些什么问题,但是一下子又说不出来。我心里想:北广是中国最好的传播学院,如果这里的新闻研究生都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媒体工作,那么谁能找到?
  0
  0
  但是我脑子里又浮现了我认识的无数媒体朋友的影子,他们的学历都没有陈玖的高,没有北广的硬,但他们好像都在媒体里翩翩起舞,左右逢源。为什么别人能够成功而陈玖反而不行?
  在和她仔细交谈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知道她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但也知道我要说的话陈玖肯定不爱听,于是我皱起眉头。
  陈玖看见我皱眉,以为知道我在想什么,就抢先叹一口气,愤愤地说:徐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连我这样优秀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大学办了还有什么用?
  我心里想:你可真是说到我心里来了,我也在问这个问题呢!不过我问的角度,和你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
  陈玖在责问社会,而我则想拷问陈玖: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在各种各样的新兴和旧式媒体都找到了工作,而你这么好的硬件条件却找不着?
  我说:“你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难吗?坦率说,如果我是那些你申请过公司的招聘主管,看了你的申请表也许会给你面试的机会,但面试完了我同样也不会录用你!
  “我不会要你,是因为你虽然苦读多年获得北广的硕士学位,但我看你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却非常落后。你的情况,有点像中国经济,虽然GDP增长世界第一快,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也是世界最糟糕。你缺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指的是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我看你这些能力是非常差的。和你聊了将近两小时,一点也没有给我带来交谈的快乐和交流的愉悦。和你谈话,是一种枯燥和无聊的经历,是一种苦闷和压抑的象征——中国社会的各种压抑是越来越少了,而中国人民正在日益时尚新颖、迅速开放透明起来,但和你面对面,却使我感到一种好像时光倒流、土地横转、倒退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吹刮到黄土高原无人地带的感觉……
  “你的思想,严重过时;你的打扮,相当土气;你的表情,像个小市民;你的动态,像个发育之前的中学生。你一点没有都市知识女性应该有的那种成熟、精致、优雅、妩媚。”
  陈玖似乎想反驳我,但我决定奋不顾身把我的话说完:“瞧你的嘴唇未曾施朱、你的面颊尚未敷粉、你的身体,没有喷上一抹香水从而为我传来幽幽的淡香,让和你对话的人感到浅浅的晕眩——疏影暗香,本来是女性最为动人的表达、最为委婉的诉求,它是无言的诗歌无形的丹青,但你却一点也没有这种文明的装饰、职场的需求,居然就蒙着自己灰色的本色、单调的风采走到了包括我老人家在内的那些能够帮助你到人生更高层次生活更美境界的那些决策者的身边。你想证明什么?——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你怎么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你要的奶酪,切到你要的蛋糕,摘到你要的樱桃呢!
  “你的问题是:你太土了。你不像一个北广新闻研究生。你像一个进城卖菜的农村姑娘。‘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但是如果进城,一定会被李春波这些回城知青甩掉……”
  陈玖打断我的话,整顿衣裳起敛容,她说:“徐老师,虽然我非常尊敬你,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听你的意思,好像女生出外找工作就是靠外表取胜似的。如果人人都听了你的(胡)言(乱)语(括号里的话她并没有说出口,是我听出来的弦外之音),把嘴唇涂得像刺刀见红似的那么红,把面颊敷得像一穷二白似的那么白,你说这个世界成啥样啦!那样研究生就不是研究生,而是……”
  见她有点脸红,欲言又止,我鼓励她道:“而是什么?大胆说,我不怕的!”
  “而是、而是妈妈生(桑)了!”她生气地说:“而且你知道,我确实来自农村,但我为我的出身自豪。要知道,一支口红,贵的可以贵到农村人家几个月的口粮钱,一瓶香水,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你让我做这做那,岂非让我背叛我的过去吗?”
//
---------------
新杂志,旧杂志(2)
---------------
  我惊叹这个女孩子居然用这种思想和我辩论。这种思想,是反动的。于是我决定继续和她理论到底,否则不仅对不起这个女孩,事实上我就有可能对不起天下所有和她有一样问题的同性人、同学人、同龄人。
  三
  于是我说:“看见我书架上的那两本杂志了吧?把它们拿过来,仔细观察它们。”
  陈玖把两本杂志摊在我的面前,一本是一份与美国合作出版的时尚类杂志,一本是一份国内自主出版的性质相同的生活类杂志。
  我说:看见这两本杂志了吗?
  女生说:当然看见啦,怎么呢?
  “这两本杂志,用的都是一样的纸、写的都是一样的内容,它们都有图片、都是彩印、都是中文,说不定后者比前者的中文更加地道更加流利,它们的故事事实上都很吸引人,甚至后者比前者的内容更加扎实丰富,但是,你看看这两本杂志的价格:一本只有六块钱,一本却卖到二十元。两者相差三倍多!Why?
  “同样的纸张、油墨、文字、故事,但做出来的东西,居然在市场上有三倍多的差价,为什么?”
  陈玖被我问住了。但是她似乎知道了什么,于是诚恳地看着我,眼睛里没有了挑战的神情。她说: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徐老师,你告诉我!
  “我也不知道!”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她。
  “我不是搞出版的,更不懂杂志的方法与规律。但我作为读者和买杂志的人,我肯定会喜欢那本20块的杂志。瞧这杂志看在眼里多么舒服,拿在手上多么惬意,翻阅起来多么潇洒,那本6块钱的破玩意儿,哪怕免费赠送给我——我也要,但我肯定不会仔细去阅读它。因为,在生活中,许多时候形式就是内容。比如时装模特的全部内容,就是她的猫步。烹饪里面的色香味,前两个指标全是形式。杂志的使命是让读者感到轻松、休闲与格调,如果杂志的外表是这个小瘪三和三陪女的样子,你怎么能够期待绅士淑女来购买呢——当然,你只能降格以求,只能把自己定位在低端市场——6块钱的市场,价值比你应该有的低三倍多。
  “你别告诉我你就是走民工路线,心为民所系,脸为民不容。你已经是一个新闻学硕士了。党和人民以及你的父母花这么多钱培养你,目的就是要你在职业场上证明高等教育如何改变你的命运,提高你的地位。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你简直就是辱没了高等教育的神圣性。你不觉得这正是你的问题吗?作为新闻研究生,你的收入应该是在6千人民币上下,但你得到的,正好比这个市场价格低了三倍。你是……”
  看见我面有难色、欲言又止的样子,她鼓励我说:“徐老师你有什么话你就说吧,我遭到的打击也够多的了,我扛得住的!”
  我说:“你是一本旧杂志!”
  我把旧杂志甩进废纸篓,然后温情脉脉地看着她说:“从小学到研究生,将近二十年寒窗,容易吗?但打造出来你这本旧杂志,在人才市场上这样遭到如此贱卖和甩卖,真是教育的失败和命运的戏弄啊!”
  四
  什么是旧杂志?新旧杂志所代表的人的新旧,到底有什么具体指标?
  “新旧杂志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也许说不清,但我确实知道市价两千块的研究生和六千块的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杂志有新有旧,人也一样。新人旧人,虽然都是人,但却是市价完全不同的人。
  “两千块和六千块研究生的差异,在于如下三个方面,请允许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这三个方面讲述如下:
  “第一是外表。新人旧人在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这些表面文章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价值。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知识界流行着‘丑陋的中国人’的说法,而‘丑陋的中国人’之主要例证,主要体现在当时的人们喜欢随地大小痰、就地抠鼻子等这些外在‘小节’问题上。进入九十年代,‘丑陋的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情结已经被‘美丽的中国人’的上升的自信所取代。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中国人也开始美起来、洋起来、不随地大小痰起来了!但中国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难道就没有继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了吗?肯定有的。而且事实上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你老人家。
  “那么多中国女明星见到外国人就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被老外搞得年老色衰之后再回到伟大的祖国出售她们充满低级色情隐喻的失败罗曼史。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好男人坏男人比发展过国家的好男人坏男人整体上不幸确实存在着稍逊风骚和略输文采的地方。中国内地女性在表达人作为动物之美的外在美方面也平均不如港台女人和欧美女性。别说我在这里贩卖一种新时代的洋奴意识。我不是。我说的只是中国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异——其实,你只要看看你自己和那些没有离开乡下的当年小女伴们的土洋差异,你就知道内地与(国)外地的差别了!
//
---------------
新杂志,旧杂志(3)
---------------
  “就人的发展问题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农村。即使是在大城市里受过哪怕硕士教育的你和发达国家同等教育水平的男女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命的土人。你本来可以抱土守粗,拒绝洋化,就这样幸福而闭塞地过一辈子。但不幸的是,环球化正在把人的发展标准迅速引进到中国。更不幸的是,这些标准已经并将继续深入成为外企、内企、私企、国企在招人、用人、裁人、酬人时的标准了。”
  陈玖紧张地摸摸头发,生怕我以她为例来证明什么。我接着说:
  “新旧杂志,一目了然;新人旧人,世人自知。世上只有新人笑,世上哪听旧人哭,素质两个字好辛苦!
  “新旧人士的第二个重大区别,是在性格魅力、人格表达上的差异,简单说,新人具有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感染他人、说服他人的能力。旧人没有。在美国当议员、选总统,政治家们都必须在性格魅力和人格表达上,赢得选民的喜爱——他的政治主张是好是坏暂且不说,但他给选民的印象必须要好。事实上不仅政治家要这样,你就是一个汽车销售员一个售楼先生或小姐也必须做到让别人第一眼就喜欢你,第N眼也必须继续被你吸引着。
  “性格魅力是一种人格的表达,是一种为了使你交流交往的对象感到愉快高兴和接纳你的做人的形式。它表现在说话、办事、交流、理解等这些与人打交道时体现出来的能力。你只要走向社会、接触他人,你就有责任有必要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不幸又有一种客观标准在被人们时刻筛选、鉴定和取舍着。
  “性格表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想。只要你想,你的性格魅力就会跳跃晃动、就会动感地带。传统教育往往遏制学生对于自己性格的表达,封杀他们的性格魅力,结果一个个本来应该很优秀的学生走到我的面前往往使我会产生绝望和轻生的念头——因为,假如我们民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全是陈景润式的失去独立性格和精神自由的三好学生的话,我们民族也许可以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但却永远出不了歌德和巴赫这类照亮了人类文明的伟人——甚至就连哥德巴赫这样原创性的数学家也诞生不了啊!
  “人格魅力,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能够表达。而这种人格一旦表达出来,就是魅力,就是财富,就是高薪,就是六千高工资,而不是两千骂人钱。你要多多表达自己,不断展示真我的风采,拼命抖落女硕的魅力。你这本旧杂志,说不定就会被当作改版的刊物,在报摊上卖出一个更高的价钱啊!”
  陈玖脸上露出羞愧和希望的笑容。她的个性魅力,在这里开始曙光初露,我看见朝霞升起在她的脸上。加油!表达你的魅力!
  “人群中新旧杂志的第三种主要差异,在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换言之就是思想的新旧不同。这个问题虽然抽象,但我依然可以说得无比具体。比如你刚才以口红香水的高价来和贫苦农民的生活比较,企图证明你不修饰打扮是正义的,而这个观点恰好是旧杂志文章,是旧人类的反动!
  “要知道,即使是最贫穷饥饿的农民,也知道为了好收成就得给地里多施点化肥粪便,也会不惜血本倾其所有让地里的麦子多收个三斗五斗。
  “而你,你,你,你须知作为记者,你每天都要和人面对面交往、眼对眼对流、口对口呼吸,你的面孔,就是你的耕地;你的口红,就是你的化肥。为了面孔土地的肥沃而投资一些颜料和油料,是农民兄弟都深谙的伟大智慧。这是投资,而不是挥霍!这是施肥壮苗,而不是水土流失。你连这点智慧都没有,你还能收获什么?
  “价值观念指导我们的行动,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选择。中国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就是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改革开放,是伟大的思维方式。国家现在已经把改革开放推到了如此的前沿,现在不再是年轻人在推动老年人快点改革,甚至出现了政府在推动小青年快快丢掉旧思想的局面了。
  “亲爱的,你居然让我为这个简单的问题说了这么久,这已经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你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绊脚石啦。如果不赶快改变你自己,也许中华民族已经走出被开除球籍的阴影了,但你的工作籍,却可能永远没有了保障!
  “硕士到手烦恼起,北广毕业等于零。因为你虽然学到了新闻理论和技巧,但你没有学到现代媒体人应该有的现代气质、表达和思想。你沉浸在传统教育的‘优秀’里面时间太长,成了人群里的旧杂志。
//
---------------
新杂志,旧杂志(4)
---------------
  “解放思想,跟上时代,迎接环球化带来的对个人素质的影响和标准,从外表到内心,从思想到行动,是你从旧杂志变成新杂志的标志,是你从旧人类进化成新人类的象征。祝贺你啊!”
  五
  一年后,一个女记者要采访我,打电话说我过去见过她,她说我肯定记得她的名字:陈玖。可惜我想了半天也想不起她是谁。在新东方,我见过的学生实在太多。我只记得他们的性别和命运,而记不住他们的面容和姓名。
  “嗨,徐老师你忘啦?我就是那本‘旧杂志’啊!”
  我情绪大振,一下子想起了那个两千块的研究生。对于和我谈过话的同学,我总是深刻地关注着他们的后续发展,虽然一般我并不追踪咨询。她现在在一家合作出版的时尚杂志负责都市女性心理与性格的专栏,要请我谈谈我那给她深刻影响的“新旧杂志”理论。她顺便骄傲地告诉我,她的工资是六千五百元。
  她说:“到时我来找你,你可要记得我的名字,让我进来。”
  我说我记得你的名字,旧杂志陈玖!
  陈玖得意地笑了笑:“我已经不叫陈玖啦,这个名字太陈旧!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馨瓣——新版的意思。”
  捧着电话,我会心地笑了。我自豪,一本旧杂志,终于在我的帮助下被迫改版,回归了她本来应有的价值,展示了她所属的时代风采!
//
---------------
可黛的故事(1)
---------------
  一、深夜约会
  这是一个新鲜出炉的故事,新鲜得我在打字的时刻,几乎能听到吱吱的奶油流淌的声音。
  这是2004年7月7日的晚上。这个晚上,我喝了好多咖啡,发誓要把已经过了截稿期的《新东方英语》杂志的文章赶出来。但正当我坐在书桌前搜刮枯肠、绞尽脑汁时,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这是一个叫可黛的女孩打来的。她说今晚一定要见我一下,因为明天,她就飞赴美国,去斯坦福大学读她的MBA,所以无论如何要和我见面道别。
  可黛是谁?谁会在即将去美国的前夜这么含情脉脉、深情似海地想起我?
  夜色笼罩北京。我为文章所困,可黛为留学兴奋。
  北京,今夜无人入眠!
  当然,我很快就想起可黛是谁了。那种期待浪漫的幻想心理,也就迅速冷却下来。但另外一种庄严的幸福感,却在心里升起……
  二、全奖鸡肋
  2000年夏天,我受俞敏洪启发,对获得奖学金即将赴美留学的一些同学进行采访,编写一本书。这就是后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留学天问》。
  在这本书里我采访了一个女孩。她获得了美国一所排名七八十的商学院录取,而且还得到了MBA学生罕见的奖学金。她对即将开始的美国留学生活,充满了展望和幻想。
  这个女孩就是可黛。可黛长得并不漂亮,她的本科学校很一般,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的一个二流大学。但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综合实力:她获得了经济学本科、金融学硕士,拥有一个会计执照,还考了一个经济法律师资格。在银行工作了一年。托福630,GMAT我已经记不得了,可能是在700分以内。
  当时我正在新东方宣讲“MBA的十大战略”:战略之一就是MBA和其他文理工程学科比起来,比较讲究出身门第。一般工程技术专业没有这个问题,但如果读MBA的话,就要尽可能去好一点的学校。什么是好学校?美国Top20,最好当然是Top10。
  前十名学校MBA毕业的工资,平均是在十万美元以上。而可黛手中这个八十名的学校,毕业能够找到一份五万美元的工作就是学校的骄傲。前十名学校的MBA,很容易进入各行各业世界前十名的公司,而排名靠后的MBA,就业前景肯定不那么激动人心。
  因此我鼓励人们提前规划MBA入学,做好充分准备,努力使自己进入自己能力范围内最高可及的商学院。换言之,我的咨询,除了告诉大家“名校烂校一样出人才”这样的基本道理之外,其实还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家在奋斗的道路上,尽量跳到更高平台。不注重学历出身,与努力挖掘个人潜力,登上更高教育平台,两者是一个巴掌的两面,并不矛盾。
  MBA需要工作经验。越好的学校,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越严格。世界名校的MBA学生,平均总有四五年工作经验。可黛研究生毕业才工作了一年,工作经验严重不足。以她的其它条件,如果能够再多一点工作经验的话,肯定可以得到顶尖大学的青睐。
  换言之,如果可黛舍得放弃手中的录取,瞄准美国Top10的商学院重新申请,她的前途人生,从此就会改写。
  我的职业病开始发作。我心里跃跃欲试、痒痒难忍,开始酝酿如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打算试图劝说她放弃这个虽然来之不易,但我看来一钱不值,甚至后患无穷的全奖鸡肋。
  当然,我说的话、提的建议必须对人家负责。我不能今天提出这个建议,明天又想出那个主意,让我的学生无所适从,让我的咨询对象走投无路。我必须对我自己负责。
  可黛告诉我,她有一个美好的未婚夫,两人恋爱已经很多年,“本来就要结婚了”,但为了留学,决定推迟婚期。
  听到这个情况,本来还有点犹豫的我立即找到了劝她的理由。我说:“你爱你的未婚夫吗?”
  可黛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我爱他,他爱我。我们在一起可幸福了!”
  我就怕她说他们的爱情不坚固,这样我就会失去一些劝她留下的道德理由。我追问道:“你真的爱他吗?他真的爱你吗?这里面有没有自欺欺人的因素?”
  可黛明媚的脸上显得无比灿烂:“我们从大学一年级起就爱上了。徐老师,我们真的、真的很幸福!”
  我相信她的话,但我也知道这个时刻我的责任:我必须穿透明媚和灿烂的阳光,指出太阳里面的黑子。
  于是我说:“我相信你的话。但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你们应该夫妻双双赴北美。夫妻虽是同林鸟,分居导致燕分飞。虽然你们的爱是真实的,但你们之间也真实地存在一对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你认为你的潜力还没有挖尽,需要出国留学才能获得提升。他认为自己才华还没有发挥,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尽得风流。
//
---------------
可黛的故事(2)
---------------
  “你们两个,也许已经把单人床密密地合并在一起,但并没有把未来紧紧捆绑在一块。你们也许在肉体上有了零距离接触,但灵魂却依然有着一万里鸿沟——正好是美国和中国的飞行距离。
  “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上,他向东,你向西,他对内,你对外。每天太阳升起,你向往美国的奶油蛋糕,他垂涎中华的豆浆油条。你们虽然打算同甘共苦,但却认可同床异梦;虽然渴望同枕共眠,但却计划隔海相望。这是婚姻吗?这是爱情吗?这是海枯石烂、青藏高原、长江黄河、忠贞不渝吗?
  “我建议,如果你想放弃你未婚男友,你明天就出国,我送你机场;如果你不想放弃你大学甜心,你就放弃美国、放弃这个并不值钱的奖学金,来年我帮你去哈佛!
  “这就是我的建议。我的建议基于两个根本的价值判断:第一是你可以去更好的学校。而MBA学校的好坏,决定你一生的生活层次、社会地位、工资数额、汽车牌子、龙虾品种——麻小、还是澳龙……
  “第二个根本价值判断,则是你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人的一生也许可以结许多婚,但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往往就这么一次。不要用留学来破坏这个刻骨铭心的爱情。也不要以奋斗为名,忘记了我们奋斗的最高价值其实就是心灵深处的幸福。
  “暗礁险滩,我已经分析完毕。何去何从,你可三思而行。”
  可黛自信矜持的表情,在我的压迫下开始崩溃。她失声痛哭起来。我知道她哭什么。
  是的,假如我的咨询,能够在几分钟之内摧毁一个知识女性小半生构建的人生大厦的话,这个人生大厦,多半是烂尾楼。
  哭声中,一个幸福自信、美丽成功、生命之花即将彻底盛开、幸福之果即将甜蜜透顶的女孩,正在重生!
  因此,我都没有给她面巾纸擦眼泪,我陶醉在自己咨询的效果中。
  ……
  四年过去了。
  ……穿越岁月的花径,飞过时光的原野,趟着蜜月的河流,可黛载歌载舞地向我走来,而且她的手中,还挽着她幸福而自信的丈夫。从两人幸福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我的光芒。我沐浴在他们感激赞美的暴风雨中,虽然我不时撑起谦虚的雨伞阻挡两下,但心里却拼命地高兴,想:毕竟,我为他们的幸福喜悦是承担过一些责任重负和心理压力的,就让快乐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三、中途接力
  2000年的可黛放弃了美国留学,回到了自己熟悉和热爱的生活中,很快就结婚了。虽然她试图申请2001年名校入学,但由于工作背景没有明显改善,并不成功。新婚的她决定暂时停止一年两年,一来享受幸福的家庭生活,一来积累作为银行家的工作经验。她的生活,在向着成熟和成功挺进。
  2002年春天,我约她到我办公室来见面,了解她的近况。她说她的工作现在发展非常好,单位里很重用她,现在已经是科长,很快就会提升为处长,她的家庭生活,也非常幸福,两个人相敬相爱,密不可分。
  在这个情况下是否还要出国?她几乎有点犹豫。她自己心灵深处的哈佛之梦,好像有点乘风远去之势,而她自己虽然还没有经历风雨,却好像远航倦归的船,似乎就要抛锚停泊在发现新大陆的中途岛。
  如同其他青年人一样,可黛有她自己的局限性。幸福舒适的生活,虽然确实是我们生活终极的目标,也是我四处鼓吹的价值,但保持这个目标的新鲜可及,保持这个价值的不被贬值,人们却不得不经常走出自己既有的环境,去未知的世界探险征战。
  二十七八岁的事业小有所成、家庭小富即安的优秀女性,如果这个时候就轻易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自己潜力的努力,到了三十七八岁基本上就会痛恨和懊恼自己。
  青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不息,奋斗不止,而奋斗是永无止境的。两年前我要可黛放弃鸡肋大学,只是因为我认为她完全可以得到一块肯特鸡脯。两年前我要可黛放弃出国和大学甜心结婚,只是因为我要替她和丈夫争取天长地久的机会。
  我没有让她放弃留学!我只是要她退一步,进两步,进入留学的最高境界!在这个人才辈出,留学生大量出国、大量回国、大量展示自身独特竞争力的时代,可黛这样的女孩,除了让自己加入到人才国际化的行列之中成为这个时代最优秀人才之外,她别无选择!
  我说:“不行!你必须申请,而且如果03年不走,04年也得走人。因为你的经验已经足够,再不走,对你而言也许就有点晚了。”
//
---------------
可黛的故事(3)
---------------
  可黛显得有点为难。我知道她为难什么?我说:“如果你接着申请经费有困难的话,我可以帮助你。虽然我们并无深交,但既然你听了我的放弃了几万美元的奖学金,我就有责任让你得到更加肥厚的收获。
  “我愿意资助你进行申请,原因在于我自己对自己的信念:我认为你肯定能上哈佛至少也是耶鲁。我要用我对你的支持来证明我的判断是英明正确明察秋毫的。
  “有时候,人生转折就在一念之差,相信自己的人就能够实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就不能实现自己。只要你想。
  “我的支持,就是要让你在这个奋斗的低谷期打上一剂强心针。我以我的荣誉担保,你肯定可以去哈佛。最差,也是耶鲁!”
  我鼓励可黛完成哈佛之旅,真实原因比上面讲的其实要卑微得多:我不能让人们说,徐小平鼓励可黛放弃了留学,徐小平毁了可黛辉煌前程!我必须让她辉煌起来,照亮这个世界!
  我的荣誉,在对学生提供的咨询中闪光。假如学生因我的咨询而成功,我和他们一起辉煌;万一有人因我的咨询而失败,我和他们共同绝望。
  可黛必须成功——哪怕是为了我的荣誉!
  四、理想三问
  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堂的咖啡厅,我问可黛一个我必须向社会公开的问题:
  “推迟出国,现在的你,到底和四年前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留下来值得吗?”
  可黛说:“当然值得。四年前,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出国,我不知道我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不知道我要从事一种什么样的事业,现在我全知道了!”
  她到底知道了什么?我对她的认识很感兴趣。
  “你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吗?”我问一。
  可黛说:“不出国,就无法和世界竞争。我从事的是金融行业,这个行业我们和世界相比,差距非常大。只有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大量出国学习,中国才能在这个领域以及无数落后领域赶上来。你说过环球化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出国,从个人角度是和我的国内国际同事们竞争,是为了职业提升的竞争;从历史角度,其实是中国和世界的竞争。”
  “你真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我问二。
  可黛说:“我要从事投资银行的事业。做一个InvestmentBanker,投资银行家。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就是一个投行性质的公司。但和摩根斯坦利、美林证券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读完斯坦福,加上我四年来的经验,我肯定能够进入这些世界级的金融机构工作。我想我能够站在世界金融行业的顶峰,成为一个顶尖的financialprofessional。”
  “你真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问三。
  可黛说:“我现在工资其实已经很高了,年薪十五万。但我要把数字后面的货币符号RMB,变成USD……
  “我要……我要……我要……”。从可黛嘴里说出来的每一个心愿,都像迷人的音乐,在我的耳边余音绕梁。正是因为可黛这样男孩女孩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对于个人成功的追求,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才有了持续不断的强大动力。
  其实,可黛的这些心愿在四年前基本上就已经有了。但唯一不同的是,四年前她要的这些东西她肯定得不到,而四年后她要的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她!
  五、幸福归宿
  斯坦福已经有了,老公怎么办?我问他们下一步的夫妻计划,可黛的丈夫感慨而庆幸地说:“这真要感谢徐老师呢!是你的警告唤醒了我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我决定和可黛共同奋斗。几年下来,我已经考过了托福、GMAT,暑假过后立即办理去美国探亲,同时申请明年的MBA入学。从此我们就不会分离啦!”
  他的眼中,流露着一种非常罕见的特大幸福感。
  我突然有点嫉妒这个小伙子!他可真是什么都有啦!这么好的太太,这么好的家庭,而且还有这么好的感情,这么好的计划……
  我真希望,他暂时去不了美国……人不可以这么完美的,否则别人怎么过!
  我立即对自己的嫉妒心发出了嘲笑,于是风度翩翩地向他和可黛再次表达了祝贺。
  在可黛和她丈夫对我依依惜别的挥手中,我告别了这对幸福成功的夫妻,也告别了四年来使我自己的生活充满美丽期待的一个不断变幻升华的梦影——这个梦影,就是所有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奋斗的学生、就是无数个可黛……男孩或女孩。
//
---------------
可黛的故事(4)
---------------
  告别他们,我马上想到了我自己不断被《新东方英语》催稿的悲苦命运。写点什么呢?我的心马上就沉到了谷底……
  写于2004-7-10
//
---------------
把命运交给陌生人(1)
---------------
  四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去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同班同学王次炤夫人魏室丽女士的葬礼。
  次炤夫人魏室丽是中央广播乐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因病华年早逝。遗体告别室内,没有播放哀乐,而是播着魏室丽生前一段哀婉动人的歌声。参加者无不为之动容。我参加的葬礼不多,但这是我见过最美丽的葬礼。
  老同学王次炤,带着女儿和亲友和前来送别的人一一握手。我走过去,次炤和我握手拥抱,并对他正在上大学美丽可爱的女儿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这就是徐叔叔”。
  次炤的女儿学英语,我给她做过一些间接的指导,但一直没有见过这孩子。我握着她的手,用父辈最真诚的慈爱对她说:“有任何事情来找我!”
  走出告别大厅,来到春天的阳光下,我有些感伤。忽然想起了和次炤相处的一件往事,心里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它写出来,以此作为我对次炤兄的一种慰问。
  这件往事,几乎已经被我忘却了。但在这个时刻出现在我的脑子里,突然让我感到一种令人激动的寓意——
  原来,我当年能够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竟在一个致命环节上,得到了一个和我一样孤零零来自上海外地考生的帮助!这个外地考生,就是此刻正在亡妻的歌声中克制着悲伤、保持着风度、接受着亲友悼唁的次炤兄!
  不同的是,当年那个外地考生次炤兄,今天已经成为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领导着这个世界一流的也许是获得国际大奖最多的著名艺术学府。
  ……
  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脚蹬一双塑料凉鞋,手提一只尼龙网兜,怀揣几个茶叶蛋,肩扛一架手风琴,从泰兴家乡来到上海赶考。
  在一个亲戚家里安顿好,然后就随着滚滚的人流、天才的洪流,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考试。
  我至今还栩栩如生地记得,在上海音乐学院办理报名手续时,看见一个在那里登记名册的女老师,顿时被她的风采迷住了。从乡下来的我看见那老师白皙的皮肤,修长的手指,卷曲的头发,当时就流口水,心想:这个老师肯定天天用牛奶洗澡,听着小夜曲睡觉……心里充满了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神往。我暗自狠狠掐自己,一定要考上!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复试榜贴出来了,我去看榜,但看来看去,就是看不见我那后来变得很性感的“徐小平”的名字!我不甘心,继续看,看到最后,终于看到了“徐、小、平”这三个汉字了——但不幸它们并不连在一起,而是被残忍地分裂在几个不同的名字里面——我知道我不能把那三个人的名字归纳成一个,当作我的名字参加复试。
  我记得,当时那复试名单就用大字报的形式,贴在音乐学院的院墙上,一个个考生,怀着生死存亡的紧张心情,仰头追逐自己的名字。遥想当时的情景,在形式和内容上,和一千多年来赶考的那些穿着长袍、戴着方巾的书生有什么区别呢?邓小平恢复高考,也就是某种形式的开科取士。当然,他老人家可能想得更远:正是这次的恢复高考、以及后来的派遣留学生,永远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也拓宽了青年人追求前途和成功的通道……
  上海音乐学院让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复试名单榜却要过好几天才公布。我虽然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姿态,但老呆在上海干等也不是个事儿,所以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告诉我的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嘱咐了我的亲戚。我总感觉到还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熟人,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次炤兄。
  次炤是来自杭州的考生。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考验,经历了青春虚度的折磨,终于赶上了邓小平恢复高考。当时的他,已经29岁,属于恢复高考后“老三届”中最老的一届。他们心中的压力,显然是我这个也已经22岁的大龄考生无法想象的(22岁的我,入学后发现自己居然差一个人就是全班最小的弟弟,可见当时社会之异常!)。
  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钟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中我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就在匆匆离开上海的时刻,我把自己最后一线希望委托给他,请他如果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
---------------
把命运交给陌生人(2)
---------------
  我对复试并不抱有希望,但不抱希望并不是我不希望,我是多么强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以及录取啊!所以,这个对次炤兄的委托,凝聚着我对自己命运最深沉的期盼。
  比我年长七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那次公布只在全国范围内招十个名额。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不言而喻。我和次炤既是考友,其实也是竞争者。但我好像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怀着对次炤完全的信赖,离开了上海。
  我并不知道二十多年后,次炤兄会当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成为这个中国最高音乐圣殿的掌门人。但当时的我知道,他肯定会及时把复试的消息安全及时地传给我——假如有的话!
  在1978年5月这个美丽的早晨,在洒满阳光的上海音乐学院大墙外,当我把家庭地址留给次炤时,我的心里真是溢满了那句千古绝唱的精义:同是天涯赶考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留下微薄的希望,带着无限的苦涩,我离开了上海。
  ……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复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待命运的宣判。但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我甚至走到了邮电局里面去等,以防邮递员送错地方。但等到下午将近两点时,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挫折的。得不到某种你为之付出很多、期待很高的东西,比如高考,当然是一种特大的挫折。虽然从一生远景来看,一城一池的得失未必决定我们一生的幸福成功——比如俞敏洪老师就参加了三回高考——但人们当然还是希望在每件事情上都“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的。
  从邮局出来,手上没有电报,心中没有底气,头顶没有光环,我郁闷地走到附近一个朋友家里去,想寻找安慰。到了那里,朋友就问我有没有考上,我说“没有”……“没有”一字说出口,我就立即感到我的朋友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巨变!哼,他积压了很久的对我狂妄竟想要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反感,终于得到了伸张!须臾之间,他对我的口吻变了,对我的眼神变了,对我的态度变了,甚至,从他背对着我的屁股的扭动中,我都看到了他那抑制不住的蹦迪般快感节拍!
  这是我当时的感觉。其实,我的朋友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他还是他,我还是我,完全彻底是我自己心虚过敏。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心态决定一切”的生活中,所感即所得,我当时确实就感到了这种糟糕透顶凉透了心的落榜情节。
  回到家中,爸爸妈妈也在那里守株待兔,而且已经知道兔子即使没有被别人拦截,至少也已迟到。当时的我虽然也没有绝望,因为紧接着提前招生艺术院校考试,七月还有全国普通高校招考,我还有机会!考不上中央音乐学院,大不了我就上北大呗!但毕竟“中央音乐学院”这么响亮的名字,还是我梦寐以求的心灵归宿啊!
  我们全家对眼坐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待着太阳落山,等待着黑暗降临,等待着明天,等待着把今天的失落覆盖,重新开始新的追求。Lifegoeson,考不上梦中的大学,生活还要继续!
  当然,也等待迟到的电报的最终出现!
  大概在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门外响起了命运的幸运敲门声!电报,电报,小平复试电报!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达了!随着街坊邻居纷纷喧嚷起来,爸爸妈妈和我的眼睛立即亮了。
  我的兴奋就不用说了。但当时泰兴到上海已经没有班车,唯一能让我第二天早晨赶到上海参加八点就开始考试的,是离家二十多公里的长江边上,还有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父亲帮我找了一辆货车,把我像一头猪那样拉到了江边,客轮停泊在长江南岸江阴黄田港(二十年后我知道,那里就是俞敏洪的故乡),我又赶上了最后一班开往江对面的渡轮,在那里买了一张五等舱的船票,登上了即将启航的客轮。
  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自己的鸡鸭鱼蟹猪去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舱内除了听不到人的音乐,什么动物的摇滚都有。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虾一起,脚沾着鸡毛,头枕着波涛,面露着微笑,向着大上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
  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眠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面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
  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了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来电的主,我的前途可就毁了!因为复试就在第二天早晨八点举行,除非我有直升飞机,否则只好望洋兴叹、遗恨终身了!这要比收不到复试通知还要冤!
//
---------------
把命运交给陌生人(3)
---------------
  后怕之后,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但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通知送给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收到大概需要四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候应该已经晚上七八点了。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送给我,这个人是谁?
  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封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他也许就可以消除一个竞争对手了!
  家里人于是嗟叹人心险恶!并夸奖我好聪明,还知道多留一手,让亲戚替我双重保险!
  Well,在这件事情上,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兄——这位当时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我的名字之后,花了宝贵的钱、花了宝贵的时间、怀着纯真的心灵,在第一时间给我送来了复试的喜讯!
  而我的亲戚,后来则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去看榜,因为他觉得我根本没戏。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了离家不远的音院发榜处,在那里“居然”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我什么也没说,亲戚是个老人家,他也不欠我什么,倒是我欠他很多。我不能责备他!但我的心里,立即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无限感激!因为,如果不是这位我素昧平生、才认识两天的杭州考生第一时间先给我把电报拍过来,我的大学梦,一定就会梦断扬子江了!
  ……
  进了音乐学院,我和次炤住在同一个宿舍——还有另外十几个人。
  这十几个同屋里面,诞生了两位音乐学院院长——另外一位是担任过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戴嘉枋兄,两位国家级乐团队指挥(高伟村、王诺文)、几位系主任和研究所长(修海林、郑祖襄),以及也许为新东方增了光、但肯定让音乐学院遗憾的我老人家。
  当时的我,虽然自己有着伟大理想,想做文化部长——我是最早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一毕业,就担任了文化部长:北大团委文化部长,并且这成为我此生最高官衔——却没有想到这些同屋的兄弟会有人当上院长。否则,我就会好好对待他们了!
  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热爱“同桌的你”、善待“睡在你上铺的兄弟”了吧!
  如同我在今天也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我在当时,也不是一个好学生,虽然,虽然所谓的“好”,也有不同的解读,但我必须承认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不是一个好学生,也许唯一的优点,就是耐不住寂寞,喜欢无事生非。往事不堪回首,我就不说我和次炤同学为宿舍问题吵架的往事了……
  不过,无论有多少后悔与内疚,正是音乐学院的五年磨砺,让我从一个“热血愤青”,变成了一个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使我后来的人生,在追求个人成功与幸福的同时,也能时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承担的公民责任。
  ……
  2006年4月。在八宝山春日阳光的照耀下,生命与死亡的分界线显得如此鲜明,过去与未来的鸿沟好像就清晰地断裂在我的脚下,青春与梦想的意义,更在次炤年轻可爱的女儿和他华年早逝的妻子之间,演绎着一部深邃悠远的生命交响乐。
  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要职,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次炤兄这个拯救了我梦想和前途的电报,显然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经典风范。
  曾为我画过漫画的大乐儿或Henry,或任何其他擅长丹青的博友,你们能为我当时委托王次炤的场景画一幅漫画吗?画名就叫“小平托炤”——如果画出来,一定会有“桃源结义”、“竹林七贤”、“林冲踏雪”那类深长隽永的意境……
  次炤兄拍来的电报原件,肯定已经不复存在了,否则,我会把它捐送给中央音乐学院,摆在校史馆里,告诉后来的学生:想当院长吗?看看王次炤是怎么帮助徐小平的!
下一页 尾页 共1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