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民主的细节

_5 刘瑜(当代)
耻的事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是制度的问题。
在一个以社会主义立国的国家里出现奴工,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制度生病了。
如何给制度治病?也许有人会说刹住市场改革的车轮,或者加强政府监管的力度,或者撤掉
一批地方官员的职务……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是在我看来,保护弱势群体最有效的方式,莫
过于增强弱势群体的“自组织”能力。
如果我们留心山西奴工获救的报道,我们读到的是“媒体曝光”、“惊动中央”、“领导指示”、
“警察出动”、“网民愤慨”……唯一缺失的,反而是那些奴工自己的声音。但是仔细想来,当
各级官员、地方警官、媒体记者、甚至普通网民都争先恐后地“代表”弱势群体时,难道能有
谁比弱势群体更能代表它自己?
我来讲一个哈佛大学清洁工的故事吧。
去年九月我刚到哈佛时,路过学校的一栋楼,看到一堆人站在门口大呼小叫。凑近一看,原
来是一个游行示威,抗议哈佛大学解雇一个清洁工。
回家以后,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是这么回事:06年6月底,哈佛大学一个叫桑特利保尔
的清洁工在工作时间晕倒在走廊的沙发上。7月初,哈佛设施管理处以“上班睡觉”的名义解
雇了他。事实上,保尔之前一段时间已经有晕厥的病史,在保尔向哈佛出具自己的病历之后,
哈佛坚持解雇保尔。
保尔这时候怎么办呢?他是一个标准的“弱势群体”:清洁工本来就是社会的最底层,何况他
是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地移民,而且他所面临的对手是世界头号名校哈佛大学。
保尔找到了他的“组织”: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SEIU)地方分部。
SEIU 立即对哈佛大学发出了抗议。在哈佛没有做出恰当回应之后,SEIU 一边将此案提交
劳工仲裁,一边积极组织游行示威。我那天碰到的,恰好是最大的一次游行。值得指出的是,
那场游行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工会成员,还有不少哈佛的教授和学生。一个叫“学生劳工行动”
的学生组织尤其配合SEIU,在校内动员学生并且给校报组织发稿。这个组织几年前也曾经
为提高校内清洁工的工资而抗议示威过。
出于好奇,后来我跟踪了相关报道。
在工会、学生的压力下,哈佛大学所在的坎布里奇市市政府也做出了反应。9月25日,坎
布里奇市议会全票通过决议,支持保尔先生的权利主张,呼吁哈佛大学重新雇佣保尔,并且
补偿他的工资和医药费损失。有立法委员干脆直接批评哈佛大学“根本没有实践它在课堂上
教育学生的道理。”

哈佛大学迫于压力不得不跟SEIU以及保尔本人展开谈判,谈判结果是:保尔10月之后恢
复上班,过去 4 个月的工资以及医疗费用由哈佛补偿。可以说,在一个无权无势的海地清
洁工PK有钱有势的哈佛大学的案例中,清洁工保尔取得了胜利。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保尔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几个“要素”:第一,独立工会的及时帮助――这
里说的工会,不是高高在上的、与政府界限模糊的、工人门都找不着的工会,而是“外来民
工”一个电话它就会开始行动的工会;第二,哈佛大学内部学生劳工组织的对外部工会的接
应;以上两个条件都基于社会群体结社的自由。第三,集会的自由――SEIU组织的几次游
行示威对于吸引公众关注、给哈佛施压起到了重大作用;第四,对劳工呼吁有灵敏反应的地
方政府。
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一个独立工会和它的结社、集会、言论自由。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
警察局,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SEIU这个独立工会,让保尔这“四两”拨动了哈佛这“千
斤”。
与山西黑窑里那数以百计的奴工相比,一个美国“民工”的被解雇几乎可以说是“鸡毛蒜皮”。
既然“鸡毛蒜皮”都可以动员出如此强大的社会组织资源,一个有着强大自组织能力的社会又
怎么会对“现代奴隶”这样的滔天罪行坐视不管呢?
其实并不需要等到“惊动党中央”,并不需要几百个绝望的父母苦苦哀求冷漠的公安人员,也
并不需要因此否定市场经济改革的道路……只需要“如果工人有自己的独立工会……”里的那
个“如果”。
对于手无寸铁的弱势群体来说,最强大的资源就是莫过于自己的组织。弱者需要政府来保护
他们,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政府允许他们保护自己。
可悲的是,很多时候社会的这种自组织能力不但没有得到鼓励,反而被阉割。民间劳工NGO
受到打压、劳工活动带头人被捕、民间维权人士被说成是“外国势力操纵的黑手”、工厂独立
选举的工会被破坏等等……当社会的自组织力被政治和资本的力量联手瓦解,今天出现这样
的奴工场景难道有什么可奇怪的?让一个自由人和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人拔河,被绑的人摔得
鼻青脸肿,难道有什么令人震惊?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社会各界”当初从来不曾为弱势群
体的结社、集会、言论自由努力、甚至默许对这种努力的打压,今天我们是否真的有资格感
到愤怒?也许我们更应该感到的是羞耻,而不是愤怒,因为当初的沉默已经使我们不知不觉
成了这个罪行链条中的环节之一。

从问题到议题
-------------
一个社会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政治家面前的议题。比如,中
国的农业税赋问题、城市流民收容遣送问题就有幸成为了政治议题,从而得到解决,但是高
考分数歧视制度、电信垄断、公款吃喝等等情况,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问题,但是却似乎没
有成为迫在眉睫的政治议题,因此近期也无望得到解决。
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一个“议题”,背后往往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
国,这个过程常常依靠政治家的“慧眼”这样一些随机性的东西,但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
这个“慧眼”,各种社会力量就逼你打开这只“慧眼”。
最近“全球变暖”问题成为美国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一个例子。
奥尔森有一本名著叫《集体行动的逻辑》,其中心思想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当一件事情受益者人数越多,由于“搭便车”心理,人们主动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就越弱。按
照这个逻辑,“全球变暖”这样的问题,是最不可能变成政治议题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全
球有60多亿的“和尚”,谁也不愿意去主动“挑水”。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确采取这种“和尚”态度。比如,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二氧化碳排放
量世界第二的国家、并且据分析将在2010年左右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国,但为了保持经济发
展的速度,中国一再重申二氧化碳减排主要应该是发达国家的义务,中国对此不做具体限排
承诺。美国的布什政府也一直持这种推诿态度,在全球已经有 169个国家加入控制全球气
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之后,美国仍然拒绝加入,不对排污量进行强制性设限。
但是最近,事情正在起变化。
首先是布什自己在07年的国情咨文中第一次提到了全球变暖问题,并明确倡议美国在未来
10 年之内减少汽油使用量 20%,从而减少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国会也开始重视
这个问题,目前国会里与全球变暖相关的议案有十几个,其中要求对美国排污量强制性设限
“气候监督与创新法案”最显眼。最后,参选 08 年总统竞选的几位热门候选人希拉里、奥巴
马、麦克凯等等也纷纷在全球变暖问题上表态,争先恐后表达自己解决该问题的决心。虽然
并不是每个议题都会带来问题的解决,但是从政治过程上来说,一个问题变成一个热门议题,
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
那么,全球变暖在美国政治中从问题到议题,这中间有什么力量在推动?
先看“问题”是什么。科学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全球正在变暖,并且几乎可以肯定,这种变
暖趋势是由于工业时代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的。据统计,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 20
个最热的年份,19个都是在1980年之后。2006年是美国记录上最热的一年。2007年1
月是记录上全球最热的 1 月。科学家警告说,如果全球照此速度持续变暖,到 2100 年,
全球气温将升高 3.2到7.1华氏度,融化的冰山将使海平面将上升 7到 23 英寸。可以想
象,照此发展,几百年后,农业生产将受到毁灭性影响,抬高的水位将淹没沿海城市,飓风
海啸也将越来越频繁。总而言之,地球如果失去冬天,人类也就走向了毁灭。

这样严重的前景,如果政治家不去面对它,那么整个社会就要动员起来,“逼迫”他们去面对
它。
在这方面,美国社会近来最显眼的一个动作,就是去年的记录片《难以面对的真相》。这个
记录片由前副总统戈尔参演,获两项奥斯卡提名,戈尔本人也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该
电影将全球变暖从一个“隐隐约约”的问题,变成美国的一个“客厅话题”。电影放映之后,戈
尔又发起了“气候工程”项目,训练了1000个志愿者在全国巡回讲演,提高社会的气候意识,
这些讲演者(包括卡麦隆迪亚兹这样的电影明星)保证一年要做10个这样的演讲。
虽然《真相》一片出尽风头,无数草根组织却一直在为此默默行动:美国30多个青年组织
发起了一个“校园气候挑战”的活动,目标就是首先在他们的校园里争取“清洁能源”;一群科
学家开创了一个“气候变化博客”,专门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老牌环保组织“捍卫环境”最近
将“全球变暖”作为其核心活动内容;86 个基督教领袖发起了“基督教气候动议”,要求国会
管制二氧化碳排放;一个民间组织正在筹划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气候示威”,预期在今年4
月举行;新闻媒体相关报道层出不穷,仅《时代》杂志,2000年以来就有四期封面故事是
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甚至连那些排污主体,一些大公司,也在没有政府“胁迫”的情况下,主
动加入相关行动--比如,包括GE、BP美国分公司在内的十个知名企业发起了一个名叫“行
动呼吁”的活动,主动给自己的企业排污设限,与此同时,沃马特商场开始安装风力发电机,
汇丰银行开始往“绿色投资”方面倾斜等等。
正是因为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行动,民意开始觉醒,06年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87%的民众
认为政府应该鼓励或者规定二氧化碳减排,58%的民众认为政府做的太少了。民意至此,
政府已经无力违拗。虽然联邦政府仍然拒绝用法律的手段限排二氧化碳,但它已经开始通过
科研投资、政策倾斜来引导控制排污,同时,鉴于美国联邦体制里的“上下分权”,美国已经
有 358 个市长签订“美国市长气候保护协定”,“我行我素”地在自己的城市适用《京都议定
书》。
可以看出,全球变暖在美国从一个社会问题变成一个政治议题,并不是因为政治家“独具慧
眼”,而是因为民间团体、新闻媒体、科学界、基层政府、企业、教会等等草根社会风起云
涌的行动。一句话,因为一个活跃的公民社会。虽然中国是排污大国,对全球变暖“贡献”
越来越大,我却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会有大学生组织自己的“校园气候挑战”、会有知名企业
联合行动主动限排二氧化碳、会有无数媒体争相报道全球变暖主题,从而将这个社会问题变
成我国的政治议题。“和尚们”可以永远互相推诿下去,但是当抬高的水位开始淹没城市时,
它可不分太平洋东岸西岸。

他人瓦上霜
-------------
如果有40万人在你家门口被打死、被强暴、被迫害,你会感到什么呢?如果你有正义
感,肯定会对施暴者感到愤怒,会有帮助弱者的冲动,或至少为自己不能帮助他们而羞愧。
但是如果这40万人是在万里迢迢之外呢?远到非洲呢?确切地说,远到一个你可能从来没
有听说过的地方——苏丹达富尔呢?
也许你不会有任何感觉。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看“快男”看“快男”。
2003年初开始到现在, 联合国的数据, 丹的武装冲突已经导致了 40 万人的丧生,
据 苏
其中无数死亡并不是武装冲突本身的结果,而是由苏丹政府支持的加宁韦德组织针对达富尔
地区的非阿拉伯平民的袭击所致。世界上主要的媒体和国际组织,都将达富尔危机定性为“屠
杀”和“种族清洗”。
而我们大多数人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看“快男”看“快男”。
但是,如果仔细去深想的话,你也许会有些许不安:难道你家门口的那40万人,生命
比达富尔的那40万人更宝贵?难道我们能够仅仅用“看不见”去为自己的冷漠辩护?可悲
的是,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所谓“看不见”其实仅仅是选择性失明而已。
的确有人感到了这样的不安,所以我们才看到在美国,这个同样距达富尔万里迢迢的地
方,竟然有成千上万人在吃饭、睡觉、娱乐之外为达富尔人的命运奔走呼吁。不但要扫自家
的“门前雪”,还要去管他人的“瓦上霜”。
为达富尔呼吁的组织里,最有号召力的莫过于“拯救达富尔联盟”。它2004年6月
成立,由160多个非政府组织结盟组成,目的是提高美国社会对于达富尔危机的认识程度、
敦促政府采取更多的干预行动。2006年1月,该联盟发起了“为达富尔发出100万个声
音”的行动,号召100万个人给布什总统发明信片,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6
月底该活动结束,第100万个签名的人是希拉里克林顿。
“联盟”还与其他组织合作,于2006年4月底在华盛顿举行了“拯救达富尔”示威,
要求加强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救援行动。这次示威集会中有很多政界要人,也有乔治克
鲁尼这样的电影明星,但最重要的是,10万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其他组织团体也在积极行动。比如“屠杀干预网络”,致力于动员群众给本地的国会代
表施压,“提高政治家对屠杀保持沉默的成本”。它给政治家的“达富尔表现”建立了一个
打分系统,并积极支持经济团体对苏丹撤资,批评美国政府对维和行动支持力度不够,最近
又发起了“询问候选人”活动,“逼迫”2008年总统候选人们在达富尔问题上表态。再比
如“学生立即行动”组织,主要通过学生的力量来给政治家施压。2005年11月,他们通
过给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格的政治捐款人施压,加速了国会“达富尔和平与责任法案”
的通过;2006年4月28日,850个学生参与了“学生游说日”活动,和国会代表举行会
谈;同时学生们还成功推动了30所大学和8个州断绝与苏丹的投资关系。其他像“大屠杀
纪念馆”、“人权观察”、“伊斯兰救援”等等组织,都纷纷采取了行动。

表现达富尔主题的文艺作品也开始出现。流行美剧“急诊室”、“白宫群英”、“第七
天堂”,都有与达富尔相关的剧情,反映达富尔危机的电影、音乐、漫画、图书纷纷出台。
去年12月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62%美国人认为政府应该把阻止达富尔屠杀当作优先政策,
在外交政策上,其重要性仅次于伊拉克问题。来自民间的这种压力强化了美国政府对达富尔
危机的干预态度。从去年8月“达富尔和平与责任法案”的通过,到布什政府对冲突双方
的几次调停,从公开谴责苏丹政府到对苏丹政府实行经济制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对
民间压力的呼应。
当然,仅用“心地善良”来解释美国社会这种去扫他人“瓦上霜”的“非理性”行为是
不够的。这种风起云涌的人道主义关怀,很大程度是活跃的公民团体动员能力的表现,而不
仅仅是民间自发的热情。就算民间能够自发地迸发高度热情,这种热情的“可持续发展”,
往往要依靠民间团体的机构力量。10万人为了远方的痛苦聚集到白宫前,绝不可能是谁一
挥胳膊就能实现的,只有公民社会发达的组织资源才能让一盘散沙的社会在必要时迅速“凝
结”起来,并且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意”给人们冷却下去的激情加温。当然,发达的公民团
体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经济水平、长期公民意识教育的
结果,一句话,美好的人性源于美好的制度。
美国社会对达富尔危机迸发的异乎寻常的热情,也与当年的卢旺达屠杀有关。1994年
卢旺达有50-100万人被屠杀,无论是联合国还是美国,都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干预。美国
社会始终对当初的沉默不能释怀,一定意义上,这次面对达富尔的危机反应激烈,可以说是
美国社会“赎罪”的一种努力。
在所有的杀人武器中,沉默无疑是最有效的。当苏丹总统巴希尔用主权论将联合国维和
部队描述成“殖民主义势力”时,他是在试图给人类的恻隐之心划一个国界。而当那10万
个人站在广场上为远方的痛苦呐喊时,他们仅仅是在表达人类最天然的同情心,他们是在说,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无法用选择性失明为冷漠辩护的时代,我们只能做一个世界公民。

哗众取宠主义
------------------
如果我想证明文化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恶果,我一定会端出杰瑞斯布林格秀。
这是美国的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杰瑞斯布林格。管它叫“谈话节目”显然是一种美化,

因为这节目的大部分内容是嚎叫和斗殴。
听听这节目的标题,你就知道它大概是怎么回事了:我和我妹睡了”“你不是孩子的爸爸”
“ , ,
“我其实是个妓女”“我和你最好的朋友上床了”“为了吸毒,我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 ,
一般来说,这节目的典型程序是这样的,一个“有肮脏秘密”的人A,把被她欺骗的人B请
到演播室,向他坦白自己的秘密,比如, 你其实不是孩子的爸爸” B往往勃然大怒。两人
“ ,
架还没吵完呢,第三者C,也就是孩子的亲爸爸,突然也出现在演播室里,B和C于是扭作
一团。这时候保安D,跑出来拉架。观众在台下起哄,大喊: 杰瑞!杰瑞!杰瑞!”或者骂

ABC, 婊子!婊子!婊子!
“ ”“草包!草包!草包! 有时候台上的人被观众激怒,又会跑到

观众席上揪住某个喊得特别来劲的E开打。
你看,最后,B打A,C打B,D打BC,ABC再打E。整个斯布林格秀,就是一团混战。
所有人打得喊得像吸了毒一样high的时候,无数电视屏幕前面的观众,也看得如痴如醉。
就这么一个“秀” ,在美国一播就是十几年。《电视导航》把它评为“美国最差”电视节目。
多么生动的反面教材啊,国内有人肯定会说,你们不是要低俗文化吗?不是要自由化吗?这
就是自由化的恶果。
如果整个美国也就一个杰瑞斯布林格秀,也就罢了,但事实上,美国还有无数类似的节目,
它们只是“欲最差而不得”而已。比如MauryPovichShow,JennyJonesShow, 还有一些法官
审判秀,都是温和版的斯布林格秀。另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FearFactor,有一个程序是让
参赛者吃恶心的东西,这周是鹿睾丸,下周是活蟑螂,再下周是老鼠粥。还有一个约会节目,
The Fifth Wheel,总是节目还没演几分钟,电视上就充满了大腿屁股乳房。还有一些摔跤秀、
警察抓人秀,都一样垃圾。
这些节目,虽然形式不同,赢取收视率的原理都大同小异: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神经,
用英语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sensationalism”我把它翻译成“感官刺激主义” 。
对“感官刺激主义”的泛滥,有识之士们自然痛心疾首。堕落啊,恶俗啊,文化快餐时代人
文主义沦丧啊,资产阶级文化霸权啊,这些我们经常从崔永元、张承志嘴里听到的词汇,在
美国评论圈里也屡见不鲜。
有识之士责怪电视制片人,制片人责怪观众。谁让观众爱看呢?节目再滥,收视率不在这儿
摆着嘛?要知道,斯布林格本人可并不欣赏自己的节目。他公然跟人说,这个秀很变态,他
基本不看。他自己是个“正常人” 法律系毕业,曾任辛辛那提市市长。在斯布林格秀之外,

还主持一个正统的政治广播节目。据说在考虑竞选参议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