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民主的细节

_3 刘瑜(当代)
地启动了预警机制,导致了国会在尼克松时代及之后采取一些拨乱反正的措施。1972 年的
“呈堂法案”,1973 年国会通过“战争权力决议”,1974 年的“国会预算和资金扣押
法案”,分别从外交、战争、财政各个方面钳制了总统权力,增强国会的地位。
许多人认为,小布什是自尼克松以来最“猖獗”的总统,直接传承了尼克松的“帝王总统”
风格。这不仅仅体现在他屡次绕过适当的法律程序,推行他所主张的政策,更体现在,即使
他按照法律程序推动其政策时,国会和司法部门在小布什政权面前软弱无力,从而从内部驻
空三权分立这个理念,破坏美国宪法的精髓。按照戈尔的说法,由共和党掌控的国会几乎都
成了布什政策的橡皮图章,而司法部门也被保守派占据。然而,情况可能并不象戈尔说得那
么不堪。事实上,在小布什的紧逼之下,美国政治、社会各界的预警机制又启动了。国会开
始反击,它开始要求政府对关塔那摩的关押犯情况定期汇报,驳回了布什要求无条件无限期

延期《爱国法案》的请求,并对窃听案中的政府角色,表示了强烈的质疑。法院也通过几个
案例,成功地为关塔那摩在押犯的人身保护权划定了一个界限。媒体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
《纽约时报》不顾白宫劝阻报道窃听案,本身就是媒体声音的一个胜利。至于社会团体,已
经有两个团体,美国自由联盟和宪政权力中心,分别在底特律和曼哈顿,开始起诉国家安全
处的做法。

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
----------------
众所周知,自从70年代尼克松的水门丑闻曝光以来,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丑闻都会被加
上“门”字,比如伊朗门、白水门、卡特里娜门、佛利门、普莱姆门……等等。最近,在这个
长长的“门”名单里,又多了一“扇”门:律师门。
事情是这样的:2006年12月,美国司法部在白宫的批准下,突然以“工作表现不佳”为由,
解雇了 8 名联邦律师(更确切地说是联邦检察官)。这些律师在震惊愤慨之余,将这事捅
到了媒体。从 2007 年 1 月份开始,各大媒体开始积极报道这件事,讨论这次解雇是否合
理。3月份,国会司法委员会开始调查此事,传唤司法部的相关当事人。在媒体和国会越来
越气势汹汹的声讨下,司法部策划此次解雇事件的司法部长助理桑普森被迫辞职,同时,要
求司法部长冈泽尔辞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虽然此事仍然在调查当中,但是“律师门”
的说法已经遍及媒体了。
大家可能会奇怪,司法部解雇自己的雇员,怎么会成为丑闻呢?众所周知,在美国的“分立
三权”中,联邦行政权这一块是完全由总统统领的,也就是说,“各部委”负责人是总统任命
的,不是民选职位。同理,各“部委”内部的工作人员也是由其负责人任免,也不是民选职位。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每一个新总统就职,都会带来一次“领导班子”的大更迭:每个总统都会想
办法在政府内部安插本党的、甚至本人的亲信,以提高本届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司法部来说,
里根就任的前两年里,93 个联邦律师里有 89 个被替换,克林顿政府也是 93 个里面替换
了89个。布什政府最初两年里,也替换了88个联邦律师。虽然这个替换有一个参议院批
准的程序,但是这个审批针对的这些职位的“任命”,而不是“罢免”――这一点,在1926年
的“麦尔斯对美国”的最高法院判例中已经做出明确澄清。在这种情况下,冈泽尔解雇本部的
9 个律师,怎么会酿成政治风暴呢?
问题在于,很多议员、媒体以及这8个律师本人认为,此次大规模解雇不是因为什么“工作
表现”――因为在解雇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工作表现”的评审程序,而是因为这些律师
对布什政府“效忠不够”。甚至有人认为这次解雇是对这些律师的打击报复――报复他们作为
检察官起诉民主党员不力,或者起诉共和党成员太卖力。
比如其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南加州律师莱姆。05年她曾经积极调查美国近年来最大的腐败案
克宁汉姆案,并成功了起诉了共和党议员克宁汉姆。2006年5月,她又将调查之手伸向了
国会拨款委员会主席共和党员利维斯。同时,由克宁汉姆案顺藤摸瓜,她又开始调查 CIA
前高官佛格。就在被解雇的前夕,她还在忙于起诉佛格。莱姆在这个关头被解雇,难怪有人
认为这是共和党内部的“清洗运动”,与“工作表现”没有关系。当然司法部还是辩称,这个解
雇并不是阻止莱姆起诉佛格,因为就在莱姆被解雇之后,司法部还是起诉了佛格。
其他 7 个联邦律师的解雇,或多或少也存在这样的争议。比如,新墨西哥州的联邦律师依
格里塞斯表示,他之所以被解雇,是因为他没有加快调查民主党人的投票舞弊案;内华达的
波根,在被解雇前正在调查内华达共和党州长吉本斯;而东阿肯色州联邦律师克明斯的解雇,
据说唯一的理由就是布什总统的顾问洛伍想让他腾出位子,安插他的一个亲信。

鉴于这些争议的存在,双方掐作一团。冈泽尔坚称这次解雇没有任何报复的企图,纯粹基于
“工作表现”,而“工作表现是广义而言的,包括政策优先性的安排等等”,同时强调司法部作
为行政部门,其职能本来就是“为总统服务”,具有政党性的特点。而批评者则认为,政党利
益不应当高于国家利益,虽然联邦律师由政府任命,一旦开始工作,他们应当秉承中立原则。
应当说,在这场辩论中,冈泽尔节节败退。助手辞职,国会听证,本人被传唤,职位岌岌可
危。尤其在他声称他并没有深入参与这件事、但是他的助手在国会听证中否证了这一说法之
后,连共和党的很多人都开始跟他划清界限。布什虽然原则上表示支持他,也一再要求他“做
出更好的解释”。事实上,布什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自身难保:他的几个“爱卿”洛伍、玛尔斯
等都受到牵连,被国会传唤。
堂堂司法部长,有总统这个靠山,有“麦尔斯对美国”这个判例的前科,有政府大规模更新联
邦律师的惯例,竟然不能扳倒几个手下的律师,甚至可能被他们扳倒,可见在美国,即使是
部长,权力也非常有限。政党利益不能高于国家利益,政见不能超越公益,是这场斗争成为
丑闻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稍微熟悉一点美国宪政史的人就知道,这场斗争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早在1867
年,也就是中国人见到皇帝还在战战兢兢地下跪的年代,美国就有一位总统因为试图炒一个
官员的鱿鱼而差点被国会炒了鱿鱼。那就是美国第一个遭受弹劾的总统安朱约翰逊。当时
约翰逊因为与其战争部长斯坦顿政见不合,试图解雇他。国会声称该解雇违反了当时的“职
位期满法案”,对约翰逊启动了弹劾程序。众议院都已经通过了弹劾总统,幸亏参议院以一
票之差将约翰逊从“下岗”的边缘给救了回来。
之后总统的官员任免权问题就一直反反复复。1926 年的“麦尔斯对美国”判例中(当时总统
威尔逊要解雇一个邮政官员麦尔斯),最高法院判决“职位期满法案”违宪,也就是说,总统
有解雇其内阁成员的自由。但是也有法学家说,这并不意味着总统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雇官员,
因为当人员任免影响了政府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时,这本身又是违宪的。1935年,当罗斯
福因为联邦交易委员会主席汉弗瑞不支持新政而解雇他时,汉弗瑞则又把罗斯福政府给告了。
最后法院裁决,由于联邦交易委员会不仅仅涉及行政权力,而且涉及部分的司法权,政府不
能自由解雇其官员,罗斯福政府败诉。
看来,据我有限的知识,从1867年以来,美国就有三起由官员任免引起的“君臣冲突”。目
前这个律师门事件,则很可能成为第四起这样的案例。相比专权国家里“君主”可以威风凛凛
地大笔一挥就抹去无数下属的政治生命甚至肉体生命的“潇洒”,在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里做
一个“君主”,是多么窝囊的一件事:君要臣下,臣就是不下。不但“臣”不下,而且“臣”还可
以要“君”下。可见,在这样的国家里,真正的“君主”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在各种力量相互制
衡不断被激活的宪法。

耳朵上的记号
----------------
在中国,众所周知,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大家可能会好奇,美国有没有腐败呢?
当然也有。这两年闹得最沸沸扬扬的两个腐败案例,一个涉及前国会议员 Randy
Cunningham,作为前国会国防拨款委员会成员,他曾经接受一个国防产品承包商240 万
美元的贿赂,并利用他在国会的权力,以“特殊专款”的方式间接给该承包商拨款。另一个案
例涉及一个政治游说集团成员Jack Abramoff,他曾经用免费餐免费票免费旅行等方式大
量给国会议员行贿,换取他们给自己的客户多开一些“特殊专款”。
当然,最后RandyCunningham和JackAbramoff都落入了法网。06年3月,Randy
Cunningham 被判入狱 8年 4 个月,Jack Abramoff也被判 5年 10 个月。共和党 06 年
底输掉中期选举,不能说没有这两位共和党员的“功劳”。
然而,客观地说,类似的公然腐败在美国并不常见。拿Cunningham的事件来说,涉案资
金两百多万美元,就已经成了“现代国会史上最耸人听闻的受贿案”(《华盛顿邮报》语)。
挖掘报道该案的《圣地亚哥联合报》也因此得了2006年的普利策奖。至于免费餐免费旅游
等等罪行也天天上新闻头条,只能说美国人在腐败方面比较孤陋寡闻而已了。
不过我在这里想讨论的,并不是这种公然的腐败案――因为这在美国并不多见,至少没有成
为一个制度性问题。我想讨论的是另一种更模棱两可的“政治腐败”。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上面说的两个案例,都涉及到一个词汇,“特殊专款”,这个词近
两年在美国媒体上频频出现,在英文里,叫earmark,如果直译,就是“耳朵上的记号”。
什么叫earmark? 它一般是指国会议员各自根据其选区或者集团需要,插入预算报告中的
“相关项目专款”,比如自己选区需要修一条公路了,就加入交通预算草案中;或者需要某学
校需要某种计算机软件了,就加入教育预算草案中等等。一般来说,在审核程序中,它是在
预算草案出来后,由议员各自紧急加入的,所以它的透明性、合理性很可疑。比如,在一个
非常惊心动魄的案例里,2004年11月17日,国会的拨款委员会审核批准了一项“外交行
动预算草案”,但是,在接下来的 72 小时里,也就是草案提交整个国会批准之前,各路议
员纷纷出马,加入了 11,772 个 earmarks,总额达 160 亿美元。显然国会议员不可能
在三天之内阅读分析这些“记号”,该议案还是顺利通过。
Earmark 算不算腐败呢?一方面,大多数议员在加 earmark 的时候,并没有接受任何贿
赂或礼物,所以他的行为并不违法。甚至,从其选区的角度来说,我们选你干什么去了?不
就是希望你给我们拉修路费、教育资金吗?所以你给我们争取“特殊专款”,这才是合格的“民
意代表”。正是因此,许多议员不但不以加 earmark 为耻,反而以此为荣。比如北卡州的
一个议员,专门把自己争取到的“特殊专款”做成一张地图,这里是他为当地一个宇航中心争
取的两百万,那里是他为了一个地方学校争取到的三百万,显得他“为民请命”不辞辛苦。
但是另一方面,earmark 又是成为议员笼络人心、争取选票的手段。议员可以对真正的公
共利益漠不关心,只追逐自己的地区利益或者集团利益,从而使有限的公共资金流到了无足

轻重的地方。说白了,用公共资金为自己“搞政绩”,从而拉选民争捐款。比如,最著名的一
个案例,阿拉斯加州两个议员极力推动一个两亿两千多万美元的“特殊专款”,要给一个只有
50 个人的孤岛造一座桥,这事后来成了笑谈,称其为“哪儿也不到的桥”。
各种调查都表明,earmark的现象近年来在美国议会中剧增。根据一个叫“公民抵制政府浪
费”组织的数据,1995年国会里只有1439起earmark,到2005年,已经窜到了13997
起。
Earmark 算不算“腐败”,这实际上涉及到民主的一个核心问题: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到底代
表谁?是仅仅代表那些选举了他的人,还是整个公共利益?如果是公共利益,那么民主的要
害不仅仅在其“代表性”,而在于对于公共利益是什么的“理性判断”,但是如果加入这种主观
的分析和思考,这种主观性的限度又何在?代议民主制中的“代议”二字又如何保证?局部利
益既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它的障碍。当年美国的开国之父们一再担忧的“派
系问题”,就是如何把局部利益控制在整体利益之下。
Earmark 虽然是美国政治中近些年才猖獗起来的现象,但是没有 earmark 的形式却有
earmark 的实质的“特殊利益”却始终存在。英语中“猪肉桶”这个词(pork-barrel),也是
指政治家们争先恐后地瓜分公共资源这个“猪肉桶”,以争取选票或者政治捐款。比如,很多
人认为“农业补贴”,就是一块“猪肉”。波士顿地区花了一百四十多亿的一个交通改善项目(俗
称“大坑”),也常常被认为是“猪肉”的典型。
“耳朵上的记号”也好,“猪肉桶”也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具有了专业性,这就是美国普遍
的“游说集团”现象。华盛顿周围,逡巡着一大批专业的游说集团,类似充斥北京的各地、各
企业的“办事处”。游说集团代表着某行业、某集团或者某地区的利益,努力从参众两院中“挤
钱”。本来,这也的确是帮助议员们“倾听民情”、“接近基层”的机会,是民主制度里宝贵的
传统之一,但是,如前所说,局部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把握不好,就因
小失大。专业化了的游说集团,甚至可以凭其与国会的关系建立“猪肉”市场,“拍卖”其政治
资源,所以在局部利益、游说集团、议员的三角关系之间,出现前述的两个腐败案例,也就
不足为奇了。Earmark 现象近 10 年的猛增,也和游说集团的商业化趋势相关。有人干脆
说,earmark成了游说集团的“自动提款机”。
两起重大腐败案, 上“哪也不到的桥”这样的笑话,美国earmark改革的呼声也日趋强烈。

由于各方压力,2006年国会中的earmark大幅下降。2007年1月5日,众议院通过改
革议案,规定所有所有的earmark都必须公开标明倡议议员姓名、用途、成本,议员也必
须证实自己与此earmark没有利益相关性,宗旨就是提高earmark的透明性。
当然了,有些乐于为自己的选民“请命”议员还是不服气。对于他们来说,我为我的选民争取
利益,何罪之有?一个伊利诺州的女议员就说,她“还将为自己的选区而斗争”。看来,一个
政治家太死心眼了也不行,因为你对你的选民“负责”,很可能就是对更广大选民的“不负责
任”。

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
----------------
几年以前,我一个哥大的博士同学突然宣布不读了,问他去干什么,他说: 我要去做一个

地铁售票员” 听了之后,我大笑,一个常青腾大学的博士生,辍学转当地铁售票员?我完

全把他说的话当成一个笑话了。
直到前些天,目睹了7 百万纽约人因为3 万交通工人罢工,在寒冷的清晨步行几个小时去
上班上学,才渐渐明白我那个同学所说的话,很可能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现实的计划。
一个纽约公交工人平均年工资为6 万3 千美元,同时还享有终生医疗保险、养老保险,55
岁就可以退休拿养老金。而且,由于公交工人是“国企”工人,所以抱的基本是铁饭碗,不
可能被随便解雇。这个待遇的分量是什么呢?要知道,美国人的年家庭平均收入为4 万5 千
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成人都是纽约公交工人的话,那么这在美国就是
一个相当富足的家庭了。同时,美国人平均的退休年龄是65 岁。哥大一般的系院里,刚受
雇佣的年轻教授一般年收入是4 到6 万美元之间――而且要当一个教授,要接受10 年左
右的高等教育训练,这个过程的艰辛不说,竞争惨烈难找工作不说,往往还要使在读学生背
上一屁股债务――难怪我的同学要“明智”地转行去做地铁工人了。
纽约公交工人活得这么爽,为什么还要罢工呢?这部分当然是因为他们 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用去非洲,就让他们到中国来旅游一圈,看看中国沿海一些血汗工厂的打工妹或者国企倒
霉的下岗工人,估计他们肯定会死死抱住自己的岗位,给啥也不换了。然而,更重要的,当
然是美国工会的势力。
美国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工会,一般按行业组织,比如汽车工人工会,服务行业工会,甚至
分得更细,理发员工会,清洁工工会,保姆工会等等。当然,在每一个行业里面,工会之间
对成员的竞争也很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每一个行业会出现一个或几个较大的工会,其他
的小工会,作为子工会,加入这些大的母工会。这些小工会与母工会有一些协商、庇护、资
助关系,但小工会有自己的董事会、财政来源,所以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工人加入工会是自愿的,条件是交成员年费,好处当然是工会会出面和雇佣者协商劳工合同,
就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等等与雇佣者讨价还价。谈拢了,当然好。谈不拢,工会可以号召
工人弟兄们起来罢工、示威。如果这个工会的号召力足够强,可以把一定区域内的某个行业
或某个工厂搞瘫痪,雇佣者当然得给工会“面子”了。对于政治家来说,由于工会在左右工
人的选票方面的号召力,它同样是一个“大爷” 也得罪不起。正是因为工会在左右经济、

政治方面的“势力”,美国工人的待遇在有工会以来,一直在“扶摇直上”。社会地位另论的
话,就“舒服”程度来说,在美国做一个“蓝领工人” 确是非常“舒服”的职业。比如,
,的
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人很容易注意到,美国的建筑施工速度非常慢,与中国一年一栋高楼的速
度完全无法相比――这也难怪,美国建筑工人8 点上班,5 点下班,上午一个长长的“咖
啡时段”,下午一个长长的“咖啡时段” 午饭吃它两个小时,五年能盖好一栋楼就不错了。

又比如,美国普通的白领,根本请不起保姆甚至“小时工”,许多女人选择做家庭主妇,辞
职在家带孩子,往往不是“兴趣”使然,而是实在请不起保姆。再比如,一般的中国人会注
意到,美国的“空中小姐”远远不如中国的“空中小姐”年轻漂亮,很多根本不修边幅的老

大妈还“赖”在“空中小姐”的职位上,这其实也与美国工会对“空中工人”的保护相关,
这种保护使年龄歧视、外貌歧视很难发生。
这次带领纽约地铁工人“闹事”的,就是美国“交通工人工会”的纽约子工会“地方100”。
由于公交工人是“国企”工人,他们的合同是与纽约州政府的“都市交通局”签订的。05 年
12 月,上一个合同到期,新的合同进入协商阶段。正是在这个关头, 地方 100”与“都市

交通局”爆发了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 经过漫长、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在很多问题上

都达成了一定妥协和共识,然而,在养老金的问题上,谈判被卡住了:都市交通局”提出,

以后新录用的工人必须抽取收入的6%作为自己的养老金筹款,这比现有合同增加了两个百
分点,而“地方100”坚称它不会“出卖”以后新录用的工人,坚决不妥协。
于是,2005 年12 月20 日凌晨3 点,“地方100”宣布罢工,地铁、公车系统陷入瘫痪。
这是纽约交通工人25 年来的第一次罢工,时逢寒冷的冬天,对于依赖公交系统的7 百万纽
约市民来说,罢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后的三天,成了“长征”的三天,人们在零下几
度的天气里,迎着寒风,一步一步向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学校“挺进”。如果说第一天大家还
有点“新鲜感”,还有种走路的“振奋”的话,到第三天,人们已经开始怨声载道了,有的
“群众”干脆在接受采访时说: 把那些工会的人给抓起来,扔到监狱去,就这么办算了!”

在所有这些愤怒的人中,纽约市长布鲁伯格无疑是最生气的。在他看来,谈不拢再接着谈啊,
你罢什么工啊。他在20 号的声明中说:交通工人工会将他们的私利摆在了公共利益之上,

这不但是对公共服务这个概念的羞辱,而且是通过让这个城市给他们下跪来达到他们的目
的”。更重要的是,根据纽约州的泰勒法,公共行业的工人罢工是违法的举动。布鲁伯格抓
住这个法律上的“辫子” 敦促法院对工会做出处罚。

众所周知,在这个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养老金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欧洲近几年的工人
罢工,也往往与养老金问题相关。这次纽约公交系统在养老金问题上双方爆发冲突,并不出
人意料。在“地方100”看来,这次妥协,可能是将来工人福利进一步被侵蚀的开端。对“都
市交通局”来说,交通工人的待遇已经比其他公共行业的从业人员(警察、公立学校的教师、
消防员)要高了,55 岁就开始领退休金在私营行业也是闻所未闻。对白领阶层来说,交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