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龙行天下

曾鸣 (当代)
《龙行天下:中国制造未来十年新格局》
正文 《龙行天下》 主要内容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的工厂后,中国制造在最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质量,劳动力及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贸易保护等尖锐的矛盾凸显了问题的严重。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中国能不能产生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
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中国未来十年创新的基本指导思路应该是“成本创新”,因为这是穷人的创新之道。
事实上,成本创新打破了传统智慧,这也正是它有可能改写全球竞争现有规则的原因。这不只是另一次管理时尚,它将对世界市场产生重大而持续的影响。
正文 《龙行天下》 目录
前言
导论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
第一篇全球产业格局演变
每个大的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一个世纪前是美国,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是中国。中国崛起将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而非短暂的偶然事件。
章扁平的世界
第2章开放的中国
第3章龙在敲门
第二篇中国制造的秘密:穷人的创新
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背后都有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第4章整合创新
案例一海尔:赢在缝隙间
第5章流程创新
案例二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
第6章颠覆性创新
案例三华为:大赌大赢
第7章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
案例四中集:中国式成长
第三篇未来:黄金十年
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的出现将从根本上动摇全球竞争格局。下一个十年,中国将首次有可能诞生本土的世界级企业。
第8章成本创新的障碍
第9章限制性因素在消失
0章全球整合资源
1章对一个流行判断的回应
2章结论:生存在成本创新的世界里
正文 《龙行天下》 前言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的工厂后,中国制造在最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wWW.HAosHUDU.cOm质量,劳动力及各种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汇率,环保,贸易保护等尖锐的矛盾凸显了问题的严重。中国制造的出路在哪?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路径如何?中国能不能产生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时候?
这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从197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速。开放的贸易导致了全球分工合作的深化,规模经济大大提升;信息化和外包的普及促进了产业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进一步加速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逐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充分地利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会。中国的大量廉价劳动力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它们和大规模制造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中国制造的巨大成本优势直接带来了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快速转移。中国迅速成为了世界的工厂。
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章。这样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原本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贸易冲突等问题。创造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核心是本书提出的成本创新的概念。成本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企业通过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低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成本;(2)企业创造性地应用种种方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主要是应用型)创新,从而带来性价比的大幅提升,创造全球竞争优势。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假设上的:任何企业(和国家)的竞争优势都来源于把自己的资源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转化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最大的资源优势依然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当然,随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在逐渐从生产线上的简单劳动力提升为工程师,设计,管理等人才,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第二阶段优势的源泉。另一方面,由于整个国家的研发教育体系的局限和积累的不足,中国要在原创,前沿的基础研究发明方面有质的突破还需要时间的积累。自主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但核心问题是我们自己的资源、能力都非常有限,跨国公司又很强大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创新道路,才是真正有效的?中国未来十年创新的基本指导思路应该是“成本创新”,因为这是穷人的创新之道。
但这已经足以支撑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升级换代。中国制造全面,大规模地在中等技术含量的领域突破将进一步改变全球的产业格局,形成一批真正世界级的企业。
本书的结论是建立在对中国制造过去十年的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的。1998年我们的第一个研究项目试图分析为什么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联想,华为,海尔等本土企业却占据了领先的地位;2001年开始的第二个研究项目关心的是中集,振华港机,格兰仕,比亚迪等企业怎样在一些细分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企业;2003年开始的第三个研究项目则侧重于跨产业的比较研究,试图分析中国企业在服装,家电,电脑等行业的发展路径是否会在手机,汽车,机床等行业重演;而从2005年开始,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加速,我们又开始研究联想,华为,海尔,TCL等本土企业全球攻坚战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对过去十年经验的总结。更多的尝试是试图通过对中国企业过去发展路径的研究,提出未来十年发展的基本战略。成本创新的战略就来源于这样的思考。
这本书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宏观,中观(产业),微观三者的有机结合。不理解企业家(人)的创造力,不了解企业发展的细节,就无法掌握宏观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真正了解中国制造的秘密所在。本书的结论是建立在对中国企业长期深入的案例分析基础上的。而企业战略的成功必须对产业发展规律有清晰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跨行业的比较是对自身行业前瞻性认知的重要借鉴。而“时势造英雄”,企业家只有充分把握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游刃有余,把企业带向下一个高峰。
建立在同样的研究基础上的各种研究性文章已陆续在全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总结性的英文书《DragonsatyourDr:HowChineseCostInnovationisDisruptingGlobalCompetition》已经由HarvardBusinessSchlPress(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7年五月出版,并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那本书的侧重点是中国的成本创新将颠覆全球竞争格局,以及跨国公司必须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竞争。
这本书并不是英文书的翻译,而是完全重写的。它的核心是讲述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利用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战略,实现成本创新,全面抢占下一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祝愿中国的企业家们在中国制造的第二个黄金十年创造新的辉煌!
正文 《龙行天下》 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1)
导论
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中国制造的未来十年?)
1991年,我初到美国学习经济学。wwW.HAoshUDu。cOm当时,日本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达到顶点(虽然现在回头看已经是尾声了),从匹兹堡到底特律,从汽车业到电子业,美国企业大量裁员,失业的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捣毁并焚烧日本汽车泄愤……
而当时的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在1978年就已开始,但仍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摇摆不定,经济笼罩在回到计划体制还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大争论阴影中,要到一年后,中国才宣布选择市场经济。
仅仅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已彻底告别短缺经济,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的工厂”——中国产品潮水般涌向全球,中国制造已成为令人生畏的力量。现在,在美国,在欧洲,人们正在谈论如何应对来自中国的冲击,如同1990年初他们谈论日本。
如何理解这一仍在加速的变化进程,并没有一致的答案。
2007年,中国的现实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图景。
悲观者看到:人民币持续升值,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继续大幅提升,土地、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的上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另一方面,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前所未有地成为西方媒体追逐的热点,《华尔街日报》甚至以“中国制造遭遇危机”做为中国报道的专题。
悲观的看法认为,中国仅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占据了支配地位,中国的竞争力仅仅是低成本的制造能力,相对于产品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在价值创造上的成就几乎可以忽视。而且这样的模式不具可持续性——一旦成本上升的趋势开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将难以维系。而这一过程似乎已经开始。
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数字还在不断加强乐观者的判断: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仍在提高中,中国企业IPO的价格和规模一再刷新历史纪录;中国的出口仍在持续两位数的增长,中国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增长引擎……
斑驳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怎样的现实?
在两个提问的刺激下,我找到了理解现实的钥匙。
在担任商学院教授的多年中,被问的最多也是最根本的两个问题:来自跨国公司的提问是,价格战什么时候在中国是个头?什么时候不会再遭遇中国企业这么恐怖的价格杀手?而中国企业的提问则是,我什么时候能能够走出价格战的泥潭,可以享受跨国公司的超额利润?
我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直到一天,我在课堂上脱口而出:其实双方都在做梦,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跨国公司过去的那种好日子将不会再来。世界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巨大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全球的极大流动性,任何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都在快速下降。相对同质化的竞争让低成本成为任何企业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的崛起把全球竞争的残酷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毕竟,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全面提高14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在经过两百年的努力后,最终把他们都带入工业化时代。印度等国家的加入只是进一步放大了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必须正视新竞争的残酷性,不能有任何幻想。谁能最早领悟新的游戏规则,并率先培养出适合新竞争环境的核心能力,谁就能主导下一轮的竞争。
这个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正在加速的全球化,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里,很好地描绘了变化的过程。信息革命在过去三十年不断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水平分工,资本、技术和人才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能实现全球性流动,世界是完全扁平的,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只要真有能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比原来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优势,而不会更多地局限于原来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在1970年代末开始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刚好与这一次全球化的进程同步,被逐步解开束缚的十几亿中国人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在薄弱的基础上,通过承接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通过学习西方技术,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过去30年内依靠低成本竞争,做成了世界工厂。
正文 《龙行天下》 正在形成的中国冲击波(2)
非常重要的一点被许多人忽视:早于中国起步的日本、韩国,在他们高速发展的阶段并没有被称为“世界工厂”,而中国获得了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中国不仅在众所周知的服装、箱包、制鞋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具有全球竞争力,也在包括电子、造船、信息技术在内的绝大部分制造业领域内都具有低成本优势,可以为全球提供产品。wwW.hAOSHUdU.CoM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仅在跨国公司主动转移的产业链上证明了自身的能力,也进入了跨国公司并未放弃的领域。日本、韩国企业的发展路径主要是在少数产业的集中突破。而中国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在大多数产业的制造环节的大规模全面突破。而这种发展路径正是扁平的世界和开放的中国互相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开放政策也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形成自己的能力。
少有人提及,中国不但比日本、韩国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度要高得多,甚至在很多方面比日本和韩国在今天的开放度还要高。跟日本、韩国的崛起不一样,中国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迅速、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这迫使中国企业在成长初期就被逼着在自家的后花园里跟最强大的跨国公司直接过招,这是很大的压力、挑战,但是反过来,也是中国企业难得的机会——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很强大的企业,至少生存能力特别强。
自身的资源、能力都非常有限的年幼中国企业既缺乏品牌,也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获取垄断性技术,享受由此带来的超额利润,降低价格不得不成为他们主要的竞争方式。过去十余年里,残酷的价格战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领域渐次发生,从最初的服装、鞋帽到冰箱、电视等家电,再到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竞争中的中国企业被迫竭尽全力地寻找市场空隙、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和掌握新的技术,他们竭尽全力“向全世界学习”以存活下来。许多企业消失,但海尔、联想、华为这些活下来的企业则日渐强大,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玩家”。
一个很有意思的判断是,中国企业在残酷的竞争当中形成的某些能力,有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会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比如在国内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现在正在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中被复制——从发展中国家开始快速的发展,再包围比较发达的国家;又如,在相对成熟的高科技产品上,中国企业擅长在质量、功能和成本之间找到比较难把握的平衡,从而迅速实现这些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和大规模生产。而跨国公司很可能更强调研发、强调性能,而不是那么关注成本,中国企业对产品性价比的大幅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力。
手工业化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定制。工业化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福特的流水线、标准化、大规模。后工业化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大规模定制。中国企业靠大规模制造进入了全球经济,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经济模块化的发展,许多新的空间产生,凭借低成本优势拿下低端产品市场的中国玩家,虽然高端市场仍够不着,但可以通过大规模定制的方式去占领很多中端产品市场,这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
现实中,跑在最前面的中国玩家们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低成本制造,他们已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高技术含量的、多样性的和专业的产品——过去,这些产品大多高成本、高价格,为领先的跨国公司带来稳定而相对长期的超额利润。提供给全球消费者的经济价值方程式已经被中国竞争者以成本创新的方式改写。被中国制造宠坏了的全球消费者把性价比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全球化正在整体降低技术壁垒,后来者也有可能获得新的技术,而跨国公司过去的成功正成为它们的羁绊——由于是技术的先行者,在推进技术中,有可能被锁定在特定的技术轨迹上,当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他们掉头、转身、转换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新进入的竞争者。虽然已感受到价格杀手的恐怖,但这些当下仍在众多领域享有优势地位的领先者们并未充分意识到,他们的领先空间正在“中国式游戏”中被蚕食,由他们主导的经济均衡正在面临来自中国的颠覆性竞争。
如果说,中国的竞争力在昨天可能是以一种价格尽可能低的基本形式出现,在逐步深化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那些壮大中的全球玩家们正在更具进攻性——中国企业正在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提供更新、更好、更具个性特征的各种产品,从传统的到高技术的。
过去中国的竞争力有许多抵达不了的边界,但那条边界已经在诸如家电、汽车零部件和机械等行业消失。它即将进入汽车行业的核心,而一波破坏潮已经对医疗设备和精细化工产业造成打击。早期迹象表明,在复杂、附加值高的行业——如生物技术、飞机制造和装备行业——里,也出现了新的来自中国的竞争,而人们以往认为新兴的中国企业难以企及这些行业。
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发展方向。要明确发展的方向,就必须知道终点在哪儿——对终局的判断直接决定战略的前瞻性,再在对未来假设的基础之上,选择到达的最有效的路径。
这本书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描绘出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的可能性,并指出中国的先行者们已经探索出的实现这种可能性的路径。如果没有意外,下一个十年,未来的IBM、未来的Sony、未来的通用汽车……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将在中国诞生。
正文 《龙行天下》 全球产业格局演变
第一篇全球产业格局演变
1980年代我愿意作为一个庸才生在美国,而现在我一定选择作为一个天才出生在中国。
——比尔.盖茨(引自《世界是平的》)
每个大的时代,总伴随着大国崛起。
一个世纪前是美国,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是中国。如德国前驻华大使HannspeterHellbeck博士在今年所说,“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史无前例的上升,也许只有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崛起,才可与之媲美。”
17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使英国的纺织业领先全球,也使经济史发生裂变,西欧国家超越当时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和印度,主导全球经济直至美国崛起。
而有了电才有了GE,有了汽车才有了福特,而福特的流水线、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则使全球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在20世纪初由此奠定并保持至今。
经济结构的又一次全球性根本变革出现在20世纪最后20年——信息革命使世界变成了平的,技术、资金、人才跨越过去的壁垒,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流动,产业在全球的水平分工成为可能。或许是历史的偶然,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国在同期开始了改革和开放,并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工厂。
虽然中国与20世纪中期日本、韩国经济成长的路径相似,但由于国土和人口规模的悬殊,以及一个更开放的全球经济环境,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冲击远非后二者可以比拟。在初期,中国的竞争力体现为低成本的加工能力和规模优势,但随着世界越来越平,中国已开始形成独特的成本创新能力,这一能力对现有全球产业格局的冲击仅仅只是开始。正是缘于此,中国崛起将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而非短暂的偶然事件。
中国企业正面对着一个剧变的大时代,这个历史性机遇一定有人能抓住,也一定有人抓不住。
正文 《龙行天下》 扁平的世界
第一章扁平的世界
全球化3.0与其他两个时代的区别不仅在于它如何缩小且铲平了世界,并赋予个体力量。区别还在于全球化2.0和1.0主要是由欧洲和美国驱动的。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变得越来越不真实。全球化3.0变得越来越不仅仅由个人驱动,而且由来自不同的———非西方人,非白人的———个人的团体驱动,那些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并且被赋予力量的个人。
——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
过去30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全球化。
从最早的蒸气机,到福特的标准化革命,工业革命在这个时代推进到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由IT产业发展带动,首先是PC先导的电脑产业发生变化,然后是IT技术向其他行业渗透,带来水平化、模块化分工,使全球范围内分布式系统合作等成为可能,使各产业的制造、组装等各个环节可以剥离出来,在全球进行外包,与此相适应,资本、人力等资源在全球进行配置。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了,世界因此变得扁平。
电脑产业的演变描绘了这一轨迹。70、80年代个人电脑兴起的时候,几家公司包揽了所有产业链的环节,最典型的就是苹果,从芯片的整合到操作系统,到打印机,到所有的外设,到软件,全部是一家公司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IBM的崛起,包括它所带来的英特尔和微软真正的兴起,实际上是把IT产业变成水平分工,英特尔做芯片,微软做操作系统,康柏、戴尔做组装,应用软件都有各自的企业去发展,形成一个生态圈的概念,而这个平台每一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创新,带动了整个平台的发展。
这个结构性的变化,足以解释为什么苹果在1990年到2000年之间,从电脑行业的绝对领袖迅速地衰落成市场份额不到2%的被边缘化了的企业。
而苹果最近一些新产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因为在微软操作系统之上又增设了新的开放性的标准化系统,所以可以跟微软、PC和其它的标准做对接,才让苹果重新把创新能力扩散到所有的产业,又重新有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IT产业格局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块化、标准化、水平分工。随着IT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变成模块化、平台化,全球的产业链被分解为越来越多的相对独立的环节,从垂直整合变成水平分工,越来越多的产业的结构变成平台化、标准化,不同的企业生产其中的模块。
在这样的开放平台上的通用技术的兴起,已经成为近年来全球竞争最主要的趋势之一,从IT领域里的Linux、Java、USB接口到生物技术领域的开放的人类基因序列等等,大家都在尽可能构建一个标准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把力量聚焦在某一个环节的创新,而不用不断地做整体的系统创新。模块化的结构最大的好处是创新速度很快,而且成本也可以快速降低。新技术更快地出现,而模块化、标准化的特征使得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应用。产品的不同部件在不同国家研究,生产,组装和销售。
由于芯片、卫星、光导纤维、因特网的发明,导致通讯成本迅速下降,使今天的世界能比以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球的低成本实时沟通成为可能,工作流的出现让大家在全球的各个环节去完成同一个任务,原来必须在同一个地方,由同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分解到全球各地,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利用全球各个地方完全不同的资源,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源的整合,包括开放式创新、外包、强大的供应链的管理等,世界经济一体化真正得以实现。
世界是扁平的,每个人不管在什么地方,可能利用的全球的机会也越来越一致。而企业与国家也是如此,可以比原来更容易的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体现价值,而不会更多局限于原来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格局。
1990年代末,资本、技术和信息的民主化同时来到,曾经存在的似乎无法克服的各种壁垒在迅速消除。对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技术趋于平台化、模块化,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壁垒,使得后发国家可以从最简单、最小的模块切入,可以从附加值最低的环节介入,不断地累积经验,累积能力,累积资源,再通过一个个模块往上延伸,逐步突破竞争的壁垒,这样比一开始跟巨无霸竞争要好很多。
众多的后来者开始进入了他们原来无法企及的领域。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书中写道,“今天,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成了生产者,而今天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将生产原料运往发达国家,再由发达国家生产出成品,发展中国家再从发达国家买回成品。不!今天,由于技术民主化,各种国家都有可能得到技术、原料和资金,也都有可能成为生产者或合同承包人并亲自完成高精技术生产或服务,这也成了将世界编织在一起的更神秘的力量。”
在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的平均生命周期在19世纪约为70年,而战后缩短为50年,80年代再缩短为10年,目前,仅为3年到5年,一些高科技行业的产品周期甚至只有18个月左右。产品生命周期的急剧缩短,意味着技术壁垒加速消除,原有的产业领袖无法再安享技术领先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后来者甚至可能通过颠覆性的创新获超越前者。
颠覆性的创新完全打破现有的规则和模式,能够推翻现有的势力平衡,甚至改变竞争格局。当颠覆性创新出现的时候,一般原来的龙头老大往往都面对着失败的命运。颠覆性的创新,由于技术上有断裂性,或者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路径,或者在性价比上会有飞跃,对原来的企业往往会有很大的打击。
如IP电话。基于互联网IP技术的电话最早出现的前7、8年内,对原来主流的电信并没有产生冲击,但是它的创新,当它的技术、性能好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过去两三年内大家都能感觉到IP电话的质量、可靠性、价格都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电信,对传统电信运营商产生了颠覆性的冲击,因为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基础,而且业务模式、运营方式、核心能力、固定资产的投入,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对传统的电信运营商来说是巨大的根本性的冲击。类似这样的技术变革,可以帮助后来者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大的机会。
而居于金字塔底层的人们,也前所未有地成为了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客户。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大部分,而在这些国家中,底层的人、比贫困线好不了多少的人又占据了巨大的人口比例,一直以来,单独给他们提供服务,成本结构很不合理,他们被隔离在全球市场之外。这个人群的基数非常大,40、50亿人,即使每人只能花2、3元钱,也是100亿规模的市场。世界变得扁平,使得一些企业有可能把底层的客户打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去服务他们,聚沙成业,底层的人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市场。
世界在扁平化,其本质是一次全新的成本革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球产业格局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横亘在原有的市场领先者、后来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历史藩篱正在消失,最有效率地利用全球资源、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新的产品、寻找到最优性价比的企业将是赢家。
过去30年,得益于历史性的改革开放,在空白的基础上诞生、在残酷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正在成为可能的赢家。
正文 《龙行天下》 开放的中国(1)
第二章开放的中国
我终于理解了9%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什么——一个从不停止运转的经济,工作昼夜不停的轮班倒以弥补失去的时间。WwW.haosHudu.COM对中国而言,需要弥补的时间是550年。
——杰弗里.萨克斯,1992年
1434年,明朝的皇帝解散了郑和率领的船队,结束了海上贸易和探险,开始了闭关锁国的历史。这也是天朝大国走向衰落的开始。此时的中国,技术在全球仍居于领先地位,直至17世纪工业革命使西方世界崛起。
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在美国兴起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从始于1970年代末期的全球化浪潮中获益巨大,成为这个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的改革选择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路径。
1978年时,中国是一个庞大而效率低下、为贫困和商品短缺所困扰的农业国,农业占据经济总量的70%,人口的70%是农民。计划体制最先在农业部门被打破,农民分田到户,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交易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被允许成立一些简单的小型加工企业——在早期,大部分是粗陋的手工作坊,最初中央政府的规定是,雇佣人员超过8人就违法——这就是后来的乡镇企业。
农业部门的自由化不仅使中国收获了农业的大丰收,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他们获得了离开土地到外就业的自由,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储备。
在城市和工业部门进行的改革,则使“中国制造”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空间。
1980年代中期开始,政策放松了对私人成立企业的限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大量增加,使得中国人不再只能从僵化而缺乏激励的国有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私人企业得以从国有经济的补充逐渐成长为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而价格改革在经历了混乱的双轨制之后全面放开,中国企业前所未有地获得了产品的定价权,基于价格信号的市场竞争由此成为可能。
同时,中国对外部世界打开大门——1980年代初起,中国开始尝试开展国际贸易和吸收外国投资,他们设立了一些经济特区(即西方概念中的自由贸易区),允许外资设立工厂,并向更多的企业发放进出口贸易的许可证。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打开大门的中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洼地,大量外资涌入。他们带来中国缺乏的技术和资本,并雇佣大量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为国际市场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1992年之前,来到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以香港、台湾等地的华人资本为主,1992年中国宣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欧美主流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1992年一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就是1978年以来各年的总和。
数以千万计低成本的劳动力、国际市场上的先进技术、不断追加的资金,加之中国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使中国出现历史性的起飞——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中国已开始成为服装、制鞋、塑料制品、玩具和电子配件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
来到家门口的外资,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便利,过去与外部世界隔绝的中国人首次可以全面接触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验,并进行基于中国现实的借鉴、模仿和复制。
价格的松绑、市场管制的放松,外资和本土私营企业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一直受到政策保护的国有企业大量亏损,难以为继,中国政府被迫在199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了国企产权改革,虽然这一改革的过程引发了持续至今的巨大争议和社会分裂,但最终中国国有企业的数量从数十万家减少到不足一万家,国有资本大量退出竞争性行业,使得社会资源不再被缺乏竞争力的国企毫无价值地消耗,众多私营企业得以支配远较过去丰富的资源,获得了远较过去广阔的成长空间。
正文 《龙行天下》 开放的中国(2)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进一步对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同等强烈。wwW。HAOsHUDU。Com2001年,中国结束了漫长艰苦的谈判,加入了WTO。6年以来,中国逐步兑现当年的入世承诺:制造业已全部对外开放;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我国已开放了100多个,开放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的开放也在按预定的时间表顺利推进。
与日本、韩国的同等发展阶段相比,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远高于日韩,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日韩现在还要开放得多。
改革打破了中国僵化的计划体制,使市场竞争成为可能,中国企业的创造力得以释放。而开放则给中国带来了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也使中国企业在成长初期就置身于国际竞争中。因为中国开放了,因为中国有了市场经济,也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完全参与了全球产业转移过程,全球化的进程因中国因素而加速。
2001年后,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投资地。1980年,中国的出口额仅为数十亿美元,2000年超过2000亿美元,到2006年已上升为9700亿美元,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
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背后,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作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990年代中期之前,对跨国公司而言,中国仅是潜在的市场,仅有少数的高端人群可以消费他们的产品。相当长时间里,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各执一端——弱小的中国企业做农村市场做低端,而跨国公司专注于沿海城市的中高端,低端产品领域内中国企业间残酷的价格厮杀并未波及后者。
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饱和,爆炸性增长的过去,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开始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跨国公司发觉他们在中高端领域受到中国企业的挑战。
低端领域残酷的价格战迫使活下来的企业选择往更高端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中国企业开始了成本创新——不再是简单地低成本生产服装、鞋帽等低端产品,而是进入了附加值更高的领域,用低成本生产高科技的、个性化的或专业化的产品,如手机、个人电脑等。同时,在传统行业内,中国企业快速从生产向设计,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扩张。
正日益扁平的世界为中国的先行者提供了外部技术的支持,中国人开始尝试创造性地将新技术与中国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他们进入力所能及的所有领域,尝试提供新产品,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性价比,为普通消费者大量提供不那么精致、但足够实用的最新高科技产品或专业产品。
这样的中国故事在各个产业领域内一再上演,提供给全球消费者的经济价值方程式已经被中国竞争者以成本创新的方式改写。受益于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他们发动的成本革命让所有人都被压到一个新的环境下生存,此时,他们已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动力,新的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
正文 《龙行天下》 龙在敲门
第三章龙在敲门
不能在中国取胜,就会在全球败北。WWw。HaosHuDU。COm——松下电器,2002年
比较优势
几项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比较优势,使中国不但从这次的全球化浪潮中获益非浅,并成为它的驱动力。
第一,中国拥有比世界大多数地方更便宜的大量研发人才。理解中国经济,已成老生常谈的一个前提是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但人们过多关注传统上聚集在生产线上制造业的劳工,而忽略了中国具有大量低成本的研发人员,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许多应用研发领域有了突破的机会。比如2005年以来每年4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带来了就业压力,但是这对于低成本研发的推动是很大的帮助。
第二个非常关键的优势是过去50年基础研究的积累。建国后被封锁的30年内,为了自身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需要,中国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全成体系的国防科研系统,在实际上培养了一批相当好的科研人员,而且很多技术都有了一定的沉淀。在技术创新当中,特别是在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技术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概念是吸收的能力,原来的基础如何,决定了消化、吸收的水平和速度有多快。这是中国过去留下来的优势。最近的载人火箭和登月计划的成功再一次显示了中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积累和实力。
中国在研发方面有些突破的企业,往往技术源头都稀奇古怪,不知道某个地方某个研究所的某个人,花了20年研究出什么东西,跟市场化结合起来,变成了很好的应用。
第三,中国大量的海外留学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储备。从1978年以来,有近百万人出国留学。大部分人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其中25%左右已经回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最近上市的中星微,无锡尚德,展讯通讯等都是由回国人员创建的。
中国很有价值的研发基础,大量廉价的研发技术人才,现在又跟站在科研最前沿以及管理能力比较强大的“海归”力量结合起来,这三个独特的组合正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奠定了下一阶段中国企业技术突破的基础。
第四,中国市场不但高速增长,而且有很多特殊性,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天然港湾。
比如联想最初能够起来,就是因为有汉卡,为什么有汉卡?因为汉字的输入系统跟英文完全不一样。有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让中国企业可以先有根据地,把东西做出来,再慢慢向外渗透。这些天然的根据地对于弱小的中国企业在早期的发展致关重要。而有中国特色的巨大本土市场,又为中国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可能。
中国一方面低端市场巨大,使企业有可能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市场跨度又很大,几乎从最低端到最高端都有,这样又逼着企业锻炼出很多新的能力,像多样化产品的供应能力、复杂的渠道管理能力等等。这样的环境让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生存下来的中国企业具备了强大的攻击力。
正文 《龙行天下》 从金字塔低端开始
从金字塔低端开始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大众消费者都可以视为金字塔底端的人群,他们构成的市场,是中国企业在成长初期积累能量的场所。wWOSHUdU.cOM
在这个底层市场中,支付能力有限的消费者最关注的就是价格,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并非胜出竞争的最重要因素。这是跨国公司完全不熟悉的市场,他们无法习惯在这样的氛围内生存,中国企业却如鱼得水,他们与这个人群的基因相同,知道需求在哪儿。
这个市场一定会发生价格战,残酷的价格战迫使中国企业把有限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把成本做到了别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这个市场则为价格战中活下来的企业提供足够大的规模——这个规模令人吃惊,格兰仕生产微波炉,上来就是一百万台、五百万台、八百万台、一千二百万台,完全是几何级数增长的规模。规模效应带来的是成本的快速大幅度下降。竞争对手往往一下就被打乱了,因为双方的规模往往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在价格战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生存能力一定是最强的,他们可以把底层市场做得无比扎实,把性价比做到最优,然后再向产业链中附加值更高的环节突破,通过一个一个细分市场进入中端。
面对中国企业的进攻时,跨国公司一般选择往高端退,但越往高端规模越小,跨国公司面临困境:除非是创新的速度可以超过中国企业学习的速度,否则可能是死路一条——中国企业在下面把规模做大后,可以有能力从容地一个一个占领更高的细分市场。
正文 《龙行天下》 向世界学习
全球化为后来者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新工人们除了利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和体力,还可以利用世界所积聚的知识和技术,后者的利用比例在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上的知识越来越系统化,并从硅谷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头脑中转移到电子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以低成本将新概念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可能性注定将增加。在这种系统化的知识中,有部分是拥有专利知识产权的,但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的那样,大部分知识将可以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所用。
正是这个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新机会,使中国产业的生产力自1995年以来一直以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不包括由国家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众多新兴的中国企业是发展的先头部队,它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向世界学习——搜索互联网;观察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聘请外国专家、供应商或专业服务公司为它们在中国工作;与外国公司结盟或收购外国公司;以及建立海外研发和设计中心。
正文 《龙行天下》 模块化、水平分工造就世界工厂
模块化、水平分工造就世界工厂
随着外包业务看似无情的扩张以及产业价值链被分拆成“即插即用”的模块,新来者打入全球市场的机会将增加。WWw.HaOshuDu。coM这是因为,这些本为了节约成本和让更多企业专业化的发展,也让新进入者参与到全球联赛中来,这些新进入者们尚未获得提供一套完整解决方案的必要技能,而只是把精力集中在这些模块化行为中的一种上。
这种趋势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意义是降低了进入壁垒。
例如在手机行业,中国企业之所以能有2003年能有个很大的突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链当中原本被整合在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大企业中的设计环节被剥离出来,产业链当中突然多出独立的设计公司的环节,帮助中国企业克服技术壁垒,进入全球市场。
这个因素现在越来越明显,像汽车,奇瑞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推出这么多产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跟意大利的设计公司,奥地利的发动机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实际上在全球整合资源,借助外脑的力量,在产品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整合,这是很大的机会,而且跨国公司在过去20年,反复强调的是聚焦、外包,换句话说,他们把产业链中越来越多的环节让了出来,中国企业正好可以把很多这样的产业环节接下来,这是很大的产业演变的趋势。
中国企业进入世界竞争的壁垒由此而大大降低。由于水平分工,中国企业现在可以只从组装和制造这个环节切入。而当年日本企业的崛起是靠汽车跟电子两个行业全部吃下来才进入了世界之林,那需要产业政策的极大倾斜。韩国则是拿全国的力量集中去拼几个产业,才形成了一些突破。但是中国因为完全适应了全球化的浪潮,由于模块化、由于水平分工,我们相对比较轻松地把别人组装和制造的环节拿到手上了。
只有当中国企业开始崛起的时候,西方才有可能把制造环节都剥离出来,迅速地移到中国,中国从一个低端的制造业中心变成所有制造业的中心。中国制造的崛起与世界的扁平互为因果,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工厂”的称号,既非日本亦非韩国,却独独为中国所得。
正文 《龙行天下》 全球两极分化
一位社会学家做过分析,全球化时代有其实没有第一、第二、第三世界的区别,每个国家都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或者参与和分享全球化的果实,或者压根儿就不能进去、沦为底层,世界将两极分化。WWW。HaosHuDU.CoM
近年来,在西方社会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现象是中产阶级在萎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使中国和印度的数亿人口进入了制造业,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低端工作,原则上都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国和印度,西方国家中不能提供差异化劳动的人群,他们整体的工资水平一定下降。中产阶级的一部分向下滑落成为必然。
在中国国内也是一样,能够参与全球化、分享这个盛宴的人变得越来越富有,甚至是国际级的富有,但那些非技术工人的相对收入并没有提高。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都在两极分化,而且在互相影响,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宏观格局——某种意义上,只有当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基本上被世界市场吸收完之后,中印的整体工资水平才能够往上拉,美国、欧洲如果转型成功,也才可以重新把本国的低端人群纳入到一个新的全球产业分配格局下,那个时候可能全球的人均GDP将到达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就是文明的进步。
但在那一天之前,全球消费市场将受到两极分化的冲击,产品的性价比均衡将向下调整,而中国市场将更为重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边界将更为模糊,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将在本土和海外同时进行,对于具有成本优势的中国企业而言,这并非坏消息。
正文 《龙行天下》 价格战将持续
许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家不理性,为什么总要打价格战,为什么不去做技术……现在看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价格战可能是常态的竞争格局。wWw.HAOsHUdU。cOm
人跟资本的供给都变得无限大,在人跟资本都没有壁垒时,很多新的产业技术能够维持垄断利润就只有短暂的刹那,产品生命周期变得非常短,任何一个技术只要能够模块化复制,基于这项技术的产品立刻会变成同质化的竞争,利润立刻就会降到非常低的状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早在1942年就指出,增长的过程是“从内部持续革新经济结构。旧的技术不断被破坏,新技术不断产生,这一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在此理解为市场经济)的精髓。”
当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竞争后,“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在加速。任何一项新技术,只要模块化、标准化,中国企业就能很快掌握,而一家中国企业学会了,全中国的企业很快就会学会,然后会有新的价格战,没有人能想到产品可以便宜到这种程度,存活下来的企业有点像超人,肯定比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要强,然后再回过来挑战跨国公司,这是非常新的生态圈。比如,在通信技术领域,任何一个技术,只要华为做出来了,跨国公司就大幅度降价,否则他们将失去市场。
“更平的世界”为中国公司打开了门,利用它们最基本的成本优势,以新的方式来与老牌公司竞争。当它们这样做的时候,来自低成本国家的竞争者与高成本地区对应者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扁平化,推动全球竞争进入更有效的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价值创造。
正文 《龙行天下》 用成本创新颠覆全球竞争格局
全中国的企业都在拚成本。wWw.hAOsHuDU.cOM如果说,中国企业最初的成本优势来自于天然的成本优势——廉价劳动力和规模效应,以及市场不完善时人为压低和扭曲的资源低价,那么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确立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即“成本创新”。以低成本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方式降低成本;这将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
虽然自主创新已是中国的国家战略,但目前中国企业离原创基础技术的研发还有相当的距离。中国的自主创新,更现实的路径是通过应用型技术的创新实现性价比飞越。
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国际市场上的老牌玩家们只在那些愿意为高价付费的部分市场推出新技术,然后逐渐把这种技术转移到价格较低的规模市场上。但全球化给新兴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机会,他们运用高科技来削减成本,并大大提高大众市场现在希望购买的各种产品的经济价值,他们的成本创新截断了老牌玩家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加速把高科技引入大众市场。
最主要的竞争,在中国市场上看得很清楚:中国企业不断从低端往高端走,跨国公司不断从高端向下面渗透,他们将在中端市场短兵相接,决定成败的因素将是性价比。
成本创新将颠覆全球竞争格局。我们从接下来的许多案例中看到了曙光,也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在沿着这一轨迹前进。他们之中,将出现多家世界级企业。
下一个十年之后,也许“中国创造”会出现,但这已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中。
正文 《龙行天下》 穷人的创新
第二篇中国制造的秘密:穷人的创新
几何学创始人阿基米德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支撑起整个地球。WWW.HAOShuDu.cOm1978年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贫穷而封闭、农业占经济比重70%、技术落后西方国家100年的中国,在30年后,会因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而使曾遥遥领先的西方国家深怀警惕。从打火机、玩具、服装、家具到电池、洗衣机、集装箱、数据交换机,数以亿计的“中国制造”每天运往全球各地,而它们的本土生产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并力图超越各个领域内的全球巨头们,他们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富进取心的一个群体,而他们的野心从未如此富有现实感。
饱受压力的西方竞争者们批评,“中国制造的价格不符合经济规律”。这样的指责或许并非全然强词夺理,它提出了大部分人的疑惑——中国制造如何将成本控制在“不合理”的低处?
愈来愈多的西方政客、学者、企业主和公众倾向于将之归因为中国不合理的经济制度——被大大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不公平的政府补贴、血汗工厂和不加限制的污染排放等等——并要求本国政府限制对中国贸易。
这些因素当然都有影响,但是指责者并未发现中国制造的真正秘密。中国的阿基米德式支点是人的创造力。十几亿渴望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中国人,在不断解除束缚的过程中,进行着由利益驱动的自发努力,以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尝试创新,创业者出了格的想象力和看似疯狂,使他们一再突破西方领先者们所固守的可能性边界,在全球化带来的成本革命的过程中,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成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
没多少钱,还得活命,还得朝前走,这就是中国的企业家当初面对的现实,螺丝壳里做道场是他们的宿命。穷人的创新,因此成为他们救命的稻草和未来的阶梯。
可以看到,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被逼出来的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成本创新战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共性是能够把中国的比较优势(最核心的就是低成本劳动力)创造性地转化成自己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他们为中国制造赢得未来的全球对决奠定了难得的基础。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这一篇,正是讲述这些先行者的故事和他们的创新战略。
正文 《龙行天下》 整合创新
第四章整合创新
你离用户的心越近,你离竞争对手的距离越远。WWW.HAoshudu.COM——张瑞敏
案例一海尔:赢在缝隙间
从洗地瓜的洗衣机、到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再到酒柜、书桌式电冰箱……海尔一次次复制洗衣机模式,针对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的独特需求,整合全球资源,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实力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