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句顶一万句

_8 刘震云 (当代)
  “这不是跟你商量呢吗?”
  老曹老婆放下商量,扭头又抓住一个路远。从襄垣县温家庄,到沁源县牛家庄,有一百多里。老曹老婆:
  “襄垣县的男人都死光了,非要疯到沁源县去?”
  又说:
  “我好不容易把她养大,该中用了,又让她飞了,当初我还买她干啥?”
  关于路远,老曹本也有些含糊,这时说:
  “这也是我的心病,妮嫁过去,回一趟娘家,得两天。路上还得住店。”
  老曹又说:
  “不是我起的意,是老韩从中间撮合的。”
  老曹老婆马上将矛头对准老韩:
  “这叫啥腌臌朋友?明知是个坑,还故意让人跳。”
  又埋怨老曹:
  “快六十的人了,连个朋友都不会交:从今往后,再也不准去沁源县。”
  老曹:
  “小温也说这婚事好呀。”
  老曹老婆:
  “你跟小温过,还是跟我过?”
  又骂:
  “我看你是成心。与人联起手气我。把我气死了,你好再娶个小。”
  已经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老曹见老婆越说越多,不再说话。看来这婚事是成不了了。老曹想换个时间,给沁源的朋友老韩,还有“温记醋坊”的小温解释一下,就当这事没发生过。老曹按下此事不敢再提,没想到三天之后,沁源县牛家庄的朋友老韩,带着牛书道上门来了。老曹这里出了岔子,老韩却以为大局已定。看到老韩带人来了,老曹吓了一跳,担心老婆顾头不顾屁股,再把朋友骂一顿,大家伤了和气;没想到老韩话多,进门就说,几句话下来,倒说得老曹老婆偃旗息鼓。老韩:
  “嫂子,哥去听戏的时候,我说过一句闲话;知道他在家里做不了主,现在跟你商量来了。”
  老曹老婆刚要说什么,老韩止住她:
  “你没说话之前,就是一句闲话;成与不成,全听你一句话。”
  老曹老婆刚要说什么,老韩又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把孩子也带来了。”
  老曹老婆要说什么,老韩又说:
  “这孩子俺哥和小温看过,但他们看管啥用呢?是不是个材料,还得过嫂子的眼,才能看出个大概。婚事成与不成,先放到一边,你说他两句,也让他长进长进。”
  老韩说这话只是因为一个话多;话一多,句句不过脑子,句句都是虚的;但老曹老婆听后,却似喝下一服良药,登时就解了心病。老曹不但翻山越岭把孩子带来了,牛书道正撅着屁股,从毛驴车上往下卸香油、布匹、几袋芝麻,和几只嘎嘎叫的活母鸡。老曹老婆脸上马上转阴为晴:
  “来就来吧,这么远,还带东西。”
  老韩和牛书道在温家庄住了三天。三天之后,老曹老婆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意这婚事不是因为老韩会说话,也不是贪图牛书道带的东西,而是看中了牛书道这个人。与老韩相反,牛书道不爱说话。正是因为不爱说话,说起话来,句句过脑子。老曹老婆说什么,他都想半天,想完,站起身说:
  “伯母说的正是。”
  用的还是文词。老曹老婆又说什么,他又想,想完,仍站起身说:
  “伯母说的正是。”
  几个“正是”下来,老曹老婆欢天喜地。欢天喜地不是说过去老曹家里总吵架,牛书道处处顺着她的心思,而是牛书道说话的样子,站起坐下的做派,老曹老婆没有见过。老韩和牛书道来到曹家,老韩住在西屋,牛书道住在东屋;每天清早,东屋便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因为牛书道的到来,曹家换了一种气氛和味道,一下成了耕读之家。老曹老婆不但改变了对婚事的看法,也改变了对老韩的看法,改变了对沁源县和牛家庄的看法。见老婆改变了看法,老曹也改变了看法,重新开始喜欢牛书道和老韩,还有沁源县和牛家庄。听说老曹来了,“温记醋坊”的经理小温也过来看望。老曹和牛书道在温家庄住了三天,赶上毛驴车,回了沁源县。老曹老婆拿定主意,要将曹青娥嫁给牛书道。婚事老曹老婆同意,老曹同意,但改心也就是曹青娥却不同意。曹青娥以前跟爹去沁源县牛家庄时,见过这个牛书道,但两人没有正经说过话。这次牛书道在她家住了三天,两人也没有正经说话,牛书道只顾读书了。按说读书是件好事,曹青娥却从心眼里不喜欢他。头一回见面就不喜欢,第二回见面仍不喜欢。老曹老婆却认为曹青娥不是不喜欢牛书道,而是故意跟娘致气。看着娘喜欢,她才故意不喜欢。按说一桩婚事,本也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曹青娥越不喜欢,老曹老婆越要成就这门婚事。为此两人又大吵一架。曹青娥:
  “你喜欢,你嫁给他,反正我是不嫁。”
  又说:
  “除了他,我嫁谁都行。”
  本来不是赌气,也变成了赌气。老曹老婆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这时不骂曹青娥,开始拍着手骂老曹:
  “这婚事可是你提的头,你张罗的这摊屎,你自己吃去。”
  又说:
  “反正这事我答应了;要是办不成,我就上吊。”
  倒把老曹夹到了中间。这天半夜,老曹起身,欲去小温的醋坊翻醋糟,来到院中,见女儿房里仍亮着灯,便放下手中的木锨,拍了拍女儿的门。曹青娥打开门,老曹进去,蹲到地上吸烟;又招招手,让女儿坐在自己身边。老曹吸着烟说:
  “挺好的孩子,咋就不嫁呢?”
  曹青娥不说话。老曹:
  “别故意跟你娘致气,别因为跟她致气,耽误了自个儿。”
  曹青娥:
  “过去是跟她致气,这次不是致气,我看着那人别扭。”
  老曹:
  “哪里别扭了?”
  曹青娥:
  “我觉得他有点傻。那天我到东屋墙根下偷听过他读书,他天天念的书,都是同一段;一大半还念错了,自己往里填词。”
  老曹点点头,又叹一口气:
  “我也看出来了,他不是个聪明人,是个老实孩子。正是这个老实,爹才劝你嫁过去。人都说聪明人好,可嫁人,还是嫁个老实的妥当。这不是出门做买卖,是居家过日子。爹活了五十多岁,吃亏都在精人手里。你娘不就假装精?我这一辈子,就毁在她手里。”
  曹青娥:
  “除了不喜欢他,我也不喜欢沁源县牛家庄。”
  老曹:
  “你就去过一回;醋坊的小温,见过大世面,他就喜欢。”
  曹青娥:
  “再说,那里太远。”
  老曹又一愣。路远,本是老曹老婆起初不同意这门婚事抓的把柄。曹青娥:
  “我一下又感到自己被卖到了生地方。爹,到一个新地方,我夜里怕黑。”
  老曹叹息一声:
  “你如今长大了,和五岁时不一样。就说这个远,也听爹一句话,远有远的好处。我儿嫁得远一些,再不会受你娘的气。”
  老曹又说:
  “再说,老韩看准的人家,不会出大错。他是爹的好朋友,不会骗我。”
  又说:
  “他要骗我,图个啥呢?”
  曹青娥这时哭了,将头伏在爹的肩头。
  等曹青娥嫁给沁源县牛家庄牛书道,却发现他们全家,都被老韩骗了。老曹和小温到沁源县牛家庄听戏时见到的牛书道,后来老韩和牛书遭到襄垣县温家庄来,老曹、老曹老婆和曹青娥见到的牛书道,都是假的。假不是说人假,人还是这个人,只是见人怎么说话,到人家里怎么应对,本来他不是这样,现在说的做的,全是老韩教的。包括老曹老婆说话,他站起身说“伯母说的正是”,这个“正是”,就是因为老韩爱唱戏,由戏文里扒的。天天清早起来读书,也是老韩指使的。等曹青娥嫁给牛书道,牛书道露出真相,就成了另一个牛书道。另一个牛书道倒不是曹青娥当初认为的傻,他也不傻,但也不文静,也不喜欢读书,从来不说“正是”,剩下的就是调皮和胡搅蛮缠。在外胡搅蛮缠,在家里也胡搅蛮缠。当初曹青娥随老曹到牛家庄赴老韩五十岁的寿宴,牛书道见了曹青娥,看曹青娥出落得漂亮,便一下看上了,缠着爹去找老韩,想把曹青娥娶到手里。磨香油的老牛经不起他缠,便找老韩。老韩一开始有些犹豫,觉得两人并不般配,从襄垣县到沁源县,路也有些远。但老韩与老牛是好朋友。两人本不是好朋友,老韩过去的好朋友是老丁,两人常在一起打兔唱戏;后来因为布袋的事闹翻了,就和磨香油的老牛成了好朋友。老牛不喜欢打兔,也不喜欢唱戏,但另外有一个爱好,和老韩相同:搁方。所谓“搁方”,就是在地上横七竖八画成方格,七八五十六个“眼”:一方用瓦碴,一方用草节,蹲在地上,看谁能把对方围住。类似围棋,又不是围棋。看似搁方,左推右堵,似在搁放整个世界。搁方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两人经年累月将方搁下来,输赢大体各半,这就较上了劲。搁方较上劲,生活中反倒离不开了。何况两人天天一个村住着,老韩和沁源县的老曹,一年才见三两面,老牛对老韩,似比老曹对老韩更重要些。老韩爱说话,又爱揽事,经不起老牛磨,便开始主张这桩婚事;并在这桩婚事上,偏向了朋友老牛。人一有偏向,中间自然有假。曹青娥和牛书道在一起生活了四十五年。曹青娥花了十年工夫,才将牛书道的调皮和胡搅蛮缠扳了过来。等扳过来,这时曹青娥成了温家庄的娘,牛书道成了温家庄的老曹。
  曹青娥与牛书道头一回大闹,是在怀了牛爱国他哥牛爱江之后。闹不足,曹青娥半夜跑了。牛书道第二天早起发现后,以为她去了襄垣县温家庄娘家,也没在意,说:
  “跑就跑,不能惯她这个毛病。”
  曹青娥十天还没回来,牛书道仍没在意。还是老牛和老韩看不过眼,逼牛书道到襄垣县温家庄去接曹青娥。牛书道到了襄垣县温家庄,曹青娥却没来这里。牛书道登时傻了,老曹傻了,老曹的老婆也傻了。老曹:
  “她跑的时候,你咋不拦她?”
  牛书道:
  “她半夜跑的,我睡着了。”
  老曹这时急的不是跑,而是半夜,老曹跺着脚:
  “你咋能让她半夜跑呢?她夜里怕黑。”
  曹青娥没嫁人的时候,老曹老婆天天跟她吵;现在曹青娥跑了,老曹老婆却不干了,扑上去撕打牛书道:
  “我养了她十三年,让你给弄丢了,姓牛的,你赔我人!”
  还是老曹明白曹青娥的心思,这时敲着烟袋说:
  “我知道她去哪儿了。”
  牛书道和老曹老婆愣在那里:
  “哪儿?”
  老曹:
  “她必是去了延津。”
  牛书道也没去过延津,只是愣愣地问:
  “那她还会回来吗?”
  老曹这时才知道牛书道果然有些傻。说他傻不是他心眼不够数,而是遇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叹口气说:
  “她要没怀孩子,回来不回来就不一定;现在怀着孩子,还能跑到哪里去呢?”
  又叹息:
  “过去能跑的时候没跑,现在不能跑的时候跑了要说可怜,也就这点可怜。”
  这是牛爱国他妈曹青娥,常说的另一段话。
 
 ·18·
 
  
    
刘震云 著
 
第二章 正文:回延津记
  五
  牛爱国三十五岁的时候,他妈曹青娥告诉他,曹青娥嫁到牛家庄第二年,阴历四月,半夜跑了,并没有去延津,而是去襄垣县找一个同学叫赵红梅,在外住了半个月。去找赵红梅并不是因为和牛书道生气,没地方去,才去赵红梅家,或担心延津路远,没有去延津,而是曹青娥压根没想去延津,也没想起去延津。去赵红梅家,也不是为了找赵红梅,而是为了向赵红梅打听她的表哥。赵红梅的表哥叫侯宝山。
  牛爱国小的时候,他妈曹青娥并不亲他,偏向他的弟弟牛爱河。他爸牛书道偏向他哥牛爱江。正是爸妈都不亲他,他从小就想离开家,后来当了兵。当兵没跟爸妈商量,跑到镇上跟姐商量。但到了牛爱国三十五岁以后,爸牛书道已经死了,妈开始跟牛爱国说得着。妈有心事的时候,不找哥哥牛爱江说,不找姐姐牛爱香说,不找弟弟牛爱河说,单找牛爱国说。但牛爱国有心事,却不给妈说。妈一说起来,皆是六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事情。六十年前、五十年前的事情,如今说起来,桩桩件件,都成了闲话。这些闲话,妈春天说得少,夏天说得少,秋天说得少,冬天说得多。通常是在夜里,围着一盆火,妈东向坐,牛爱国西向坐,妈说完一段,一笑;说完一段,又一笑。牛爱国听后却没有笑。
  曹青娥当年去找赵红梅,并没有半夜上路。没有半夜上路不是怕天黑。曹青娥和牛书道结婚后,两人说不到一块去;白天说不到一块还好办,可以各干各的,夜里睡在一张床上,就不得不说;一说就吵架;吵架吵到半夜,曹青娥推门出去,到街上去转;正在气头上,便顾不得天黑,或忘了天黑;久而久之,就真的不怕天黑。曹青娥嫁过来一年,掐指一算,共吵了八十多场架。曹青娥和牛家庄一个叫李兰香的本家二嫂说得着,一次对李兰香说:
  “嫁给牛书道,也不是没有好处,从此不怕天黑。”
  但过去吵归吵,第二天天一亮,两人又无话说,各干各的;这天半夜从牛家跑了,还是出嫁以来头一回。吵完架,牛书道赌气倒头睡了,曹青娥决定去襄垣县找赵红梅。收拾好包袱,推门出去,并没有马上出发;没出发不是怕天黑,而是肚子饿了。曹青娥自怀上牛爱国他哥牛爱江,饭量比以前大了两倍。过去吵架吵到半夜不饿,现在一动劲儿就饿。她放下包袱,先去厨房捅开火,然后和面;等锅里的水开了,往锅里揪面疙瘩;待面疙瘩半熟,卧里一鸡蛋;面疙瘩和鸡蛋煮熟,加了酱、醋、盐;起锅,又加了葱花和香油。捧着这碗疙瘩汤卧鸡蛋,不慌不忙吃完,正是五更鸡叫;打了一个饱嗝,这才挎着包袱上了路。
  曹青娥在襄垣县樊家镇上学时,和赵家庄的赵红梅是同学。那时镇上刚有学校,班上的学生年龄都大:两人上到五年级,曹青娥已十六岁,赵红梅十七岁。赵红梅在班里功课好,曹青娥在班里功课差,两人在学校没有太多的交往;但礼拜一从各自村里到镇上上学,礼拜六从镇上回村里,两人常搭伴赶路。温家庄距镇上二十里,赵家庄距镇上二十五里。赵红梅从镇上回家,要先路过温家庄。从赵家庄温家庄到镇上,中间要翻一座山。赵红梅在学校功课好,待到了路上,像换了一个人,爱跟曹青娥说男女之事。曹青娥这方面开窍,还是赵红梅教的。赵红梅只比自己大一岁,没想到她懂那么多。曹青娥个头高,胆子却小,夜里怕黑;赵红梅个子矬,十七岁了,个头不到一米六,胆子却大,夜里不怕黑。两人从学校搭伴往家走,有时天黑了,赵红梅把曹青娥送到温家庄村头,然后再回赵家庄;或干脆在温家庄曹青娥家住下,夜里,两人睡在一个被窝里,第二天早起,赵红梅再回赵家庄。礼拜一早上。天不亮的时候,赵红梅又从赵家庄赶到温家庄,接上曹青娥,两人再搭伴去镇上上学。
  曹青娥十七岁时。镇上有了第一部“东方红”拖拉机,开拖拉机的小伙子叫侯宝山。春天的时候,秋天的时候,侯宝山开着“东方红”拖拉机,到各村去耕地。拖拉机耕地与牛不同,牛白天耕地,夜里就睡了;拖拉机白天耕,夜里也耕。曹青娥夜里睡觉,一觉醒来,就听到地里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拖拉机手到各村耕地,在村里各家轮着吃饭。早饭、晚饭在家里吃,午饭由各家给拖拉机手送到地头。轮到曹青娥家,曹青娥就到地里给侯宝山送饭。侯宝山瘦高个儿,细眼,留个分头,从拖拉机上跳下来,摘下白手套,蹲在地头吃饭:曹青娥等着拿饭罐、水罐和碗筷,看着他吃。攀起话来,知他是同学赵红梅的表哥,两人马上近了许多。吃完饭,曹青娥没有拿饭罐、水罐和碗筷,跳上侯宝山的拖拉机,看他耕地。拖拉机身后,泥土像浪花一样,一垄垄翻起。两人从地这头耕到地那头,又从地那头耕到地这头。攀起话来,曹青娥没有遇见过像侯宝山这么会说话的人。会说话不是说他话多,嘴不停,而是说起话来,不与你抢话;有话让你先说,他再接着说。曹青娥与她娘,吵起嘴来,都是抢着说。正因为这样,曹青娥认为侯宝山不爱说话。两人说了拖拉机,说了镇上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有几个人,每人每天都干些什么,又说起赵红梅,都是曹青娥挑起的话头。曹青娥问什么,他答什么;说完一笑,又闭上了嘴。曹青娥问:
  “你白天也耕,晚上也耕,不累呀?”
  侯宝山:
  “一个村没多少地,耕完再歇。”
  又说:
  “再说,我爱夜里耕地。”
  曹青娥:
  “为啥?”
  侯宝山:
  “白天耕地不好看,夜里大灯照着,才有意思。”
  这时加了一句:
  “要不你夜里来试试?”
  曹青娥:
  “夜里我可不敢来,我夜里怕黑。”
  侯宝山:
  “你要想来,我夜里去接你。”
  曹青娥以为是句玩笑,一笑,也没理他。这天半夜,曹青娥已经睡着,听到有人轻声拍后山墙;曹青娥起身,出门,转到墙后,竟是侯宝山。大半夜,他仍戴着一副白手套。曹青娥看看爹娘的后山墙,啐了侯宝山一口!
  “你看着不爱说话,胆子倒大。”
  侯宝山拉住曹青娥的手,带她走出胡同,绕到村后,一路跑着到了地里。拖拉机正在地头等着,两盏大灯,照出二里远。两人从地这头耕到地那头,又从地那头耕到地这头。四周一片漆黑,拖拉机白天是犁地,现在成了犁黑。前边的黑,像白天身后的泥土一样,在两盏大灯的照射下,翻向两边。虽然黑越犁越多,但犁掉一些,就少一些。曹青娥怕黑,但有大灯在犁黑,旁边又有侯宝山坐着,她看着前方,一言不发。
  三天之后,温家庄的地耕完了,侯宝山开着拖拉机走了。侯宝山走了以后,曹青娥夜里开始睡不着觉,觉得周边更黑了。这时睡觉像小时候一样,又开始点灯。秋天,侯宝山又开着拖拉机来了,又在温家庄耕了四天。白天,曹青娥不理侯宝山,侯宝山也不理曹青娥;到了夜里,侯宝山到曹家院后接曹青娥,两人绕到地里,一块用拖拉机犁黑。曹青娥:
  “你这拖拉机不好。”
  候宝山:
  “咋?”
  曹青娥:
  “只会在地里跑。”
  侯宝山:
  “在路上也能跑。”
  曹青娥:
  “跑不快。”
  侯宝山:
  “你想干啥?”
  曹青娥:
  “要跑得快,带我去个地方。”
  侯宝山:
  “啥地方?”
  曹青娥:
  “挺远。”
  挺远是哪里,曹青娥就不再说了。两人从地这头耕到地那头,又从地那头耕到地这头。
  第二年夏天,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给曹青娥提亲。老韩和牛书道从襄垣县温家庄走的第二天,天上下着雨,曹青娥冒雨跑到镇上拖拉机站,去找侯宝山。因为下雨,侯宝山没有去村里耕地,拖拉机在拖拉机站歇着,侯宝山和拖拉机站的几个人在屋里打扑克。侯宝山输牌了,脸上贴满纸条。看曹青娥一身湿跑进拖拉机站,侯宝山吃了一惊,忙胡噜掉脸上的纸条,从屋里跑出来:
  “你咋来了?”
  又说:
  “快去灶间烤烤衣裳。”
  曹青娥:
  “我不去灶间,我有一句话问你。”
  侯宝山:
  “灶间也能问。”
  曹青娥:
  “不,找个清静的地方。”
  转身出了拖拉机站。侯宝山忙跟出来,到了镇外河堤上,侯宝山也淋了一身湿。曹青娥:
  “侯宝山,你能带我跑吗?”
  侯宝山吃了一惊:
  “跑?去哪儿?”
  曹青娥:
  “去哪儿都成。只要离开襄垣县。”
  又看侯宝山一眼:
  “你带我跑,我就嫁给你。”
  侯宝山愣在那里,想了半天,搔着头:
  “想不出哪里能存身啊。”
  又说:
  “嫁给我,不一定非跑呀。”
  又说:
  “再说,一跑,我就开不成拖拉机了。全县才五台。”
  曹青娥照地上啐了一口:
  “我明白了,在你心里,我还不如一个拖拉机。”
  转身跑了。侯宝山在后边追:
  “你别急呀,这事咱可以再商量。”
  曹青娥扭回头,恨恨地说:
  “这事没商量,我最讨厌胆小的人。”
  转身回了温家庄。半年之后,曹青娥嫁给了沁源县牛家庄的牛书道。又半年过去,听说侯宝山也结了婚。曹青娥结婚之后,因与牛书道说不到一起,这时常常后悔,当初不该为一个“跑”跟侯宝山赌气。如果当初跟了侯宝山,就是不跑,两人也能过到一块去;攀起话来,侯宝山不与人抢话,两人就吵不起来;除了不吵架,侯宝山有拖拉机,曹青娥也不怕黑。虽然跟牛书道在一起,也开始不怕黑,但这个不怕黑,不是那个不怕黑。这天与牛书道吵到半夜,突然想起侯宝山,便收拾包袱,到襄垣县赵家庄去找赵红梅,想打听一下侯宝山过得怎么样。从沁源县到襄垣县,路上走了一天半。找赵红梅也不是去赵家庄,赵红梅也出嫁了,嫁到了季家庄,丈夫老季是个木匠。曹青娥到季家庄找到赵红梅,赵红梅吃了一惊:
  “你咋来了?”
  曹青娥:
  “跟你打听一句闲话。”
  夜里,赵红梅将木匠老季赶到牛屋去睡,曹青娥与赵红梅睡在一起。两人在被窝里抱在一起,似又回到了几年前两人正在上学、赵红梅住在温家庄曹青娥家的时候。只是如今曹青娥怀孕了,两人贴得不像以前那么紧。赵红梅:
  “你要打听个啥?”
  这时曹青娥就不是打听,而是说:
  “我想找侯宝山,让他离婚。”
  赵红梅:
  “你也不问问人家过得啥样,人家老婆啥样,就叫人家离婚。”
  曹青娥:
  “他要离婚,我就离婚,等他一句话。”
  赵红梅:
  “凭个啥?”
  曹青娥:
  “我和他在拖拉机上,他摸过我。”
  赵红梅扑哧笑了:
  “那算个啥?”
  曹青娥:
  “摸和摸不一样。”
  接着两人不说话。半晌,曹青娥又说:
  “也不是离婚的事。”
  赵红梅:
  “那是啥?”
  曹青娥:
  “侯宝山要离婚,我就不要肚里的孩子了。”
  两人又半天没说话。半晌,曹青娥又说:
  “也不是孩子的事。”
  赵红梅:
  “那是啥?”
  曹青娥:
  “我光想杀人,刀子都准备好了。赵红梅,你让我杀人吗?”
  赵红梅搂紧曹青娥,曹青娥又说:
  “除了杀人,我还想放火,我从小爱放火,赵红梅,你让我放火吗?”
  赵红梅更加搂紧曹青娥,曹青娥在赵红梅的怀里哭了。
  第二天上午,曹青娥挺着肚子,到镇上拖拉机站找侯宝山。拖拉机站还是原来的拖拉机站,院子房屋的样式,一点没变。但侯宝山不在,“东方红”拖拉机也不在。拖拉机站场院的槐树下,站着拖拉机站的老李和老赵;老李和老赵比前两年老了许多。老李告诉曹青娥,侯宝山开着拖拉机到魏家庄耕地去了。曹青娥又从镇上到魏家庄。魏家庄的人告诉她,魏家庄的地耕完了,侯宝山开着拖拉机去了吴家庄。曹青娥从魏家庄又到吴家庄。吴家庄的人说,侯宝山开着拖拉机来过吴家庄,但没在吴家庄停留,直接去了戚家庄。曹青娥从吴家庄又到戚家庄,终于听到“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循着轰鸣声找去,在戚家庄村西后岗上,看到了“东方红”拖拉机。接着看到侯宝山在拖拉机里坐着,从地这头耕到地那头。又从地那头耕到地这头。但拖拉机上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个女的,怀里抱着一个半岁大的孩子;侯宝山在开拖拉机,那个女的在啃一根甘蔗,吃一口,吐一口。拖拉机到了地头,侯宝山从拖拉机上跳下来喝水,曹青娥看到他胖了,也黑了。那女的在拖拉机上喊:
  “娃他爹,把娃接下来,给他把泡尿。”
  曹青娥这时发现,那辆“东方红”拖拉机,比前几年破了许多。侯宝山开拖拉机,也不戴白手套了。曹青娥突然明白,她找的侯宝山,不是这个侯宝山;她要找的侯宝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曹青娥也没上去跟侯宝山说话,转身离开戚家庄。从戚家庄也没回季家庄赵红梅家,直接去了襄垣县城。在襄垣县城的旅店住了十天,又挎着包袱回了沁源县牛家庄。牛书道和牛家的人,都以为曹青娥去了一趟河南延津。牛书道:
  “去延津了,也不说一声。”
  曹青娥没理他。五月端午回襄垣县温家庄走娘家,爹爹老曹也以为她去了一趟延津;吃过饭,剩下老曹和曹青娥,老曹问起延津,曹青娥:
  “我没有去延津。”
  老曹:
  “那你去哪儿了?”
  曹青娥不再答话,老曹也不再问。但老曹还是以为她去了一趟延津。
  曹青娥真正去延津,是在十八年之后。这年秋天,襄垣县温家庄的爹老曹死了。这年牛爱国他哥牛爱江十七岁,牛爱国他姐牛爱香十五岁,牛爱国七岁,牛爱国他弟牛爱河两岁。曹青娥在牛家庄生活了二十年,早已将丈夫牛书道掰扯过来,两人不再吵架。但这时的牛书道,成了已经去世的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曹青娥成了老曹老婆。曹青娥这时才明白,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牛爱国记得他小时候,爸牛书道不爱说话,妈曹青娥动不动就急。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妈做主,爸蹲在旁边吸烟,也不说话。妈一急就打孩子;也不是打,是拧;拧你的脸,拧你的胳膊,拧你的大腿,拧住哪里算哪里;边用劲边说:
  “憋住,不许哭。”
  曹青娥去延津那年三十八岁。去延津的因由和延津没有关系,和襄垣县温家庄爹爹老曹的死有关系。老曹活了七十五岁。老曹七十岁之后,和七十岁之前是两个人。老曹赶了一辈子大车。七十岁之前,老曹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遇事也不爱做主;不爱做主是因为他做不得主,家里大小事务全由老婆做主:剩下的就是一个和气。曹青娥小的时候,常骑到爹爹老曹的脖子上;直到出嫁之后,心里有什么话,都是跟爹说,不跟娘说。但老曹临死前的五年,似变了一个人。老曹的变,和老曹老婆的变连着。老曹老婆在家里做了一辈子主,动不动就急,跟老曹吵了一辈子架,跟曹青娥也吵了一辈子架;但七十岁之后,突然不跟人吵了,遇事也不做主了,对一切都撒手不管;人说什么,她都应承,一切似无可无不可。一个跟人吵了一辈子架的人,到了晚年,话突然少了,对人笑眯眯的。老太太个头又高,拄着一根长柄拐杖,弯着腰与你说话,越发显得慈眉善目。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跟爹娘到襄垣县温家庄姥娘家串亲,都说姥娘对人亲。老曹七十岁之后,倒变成了年轻时的老曹老婆,唠叨,小心眼,爱生气,遇事爱做主,又做不到正地方。曹青娥一家去襄垣县温家庄串亲,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稍微一闹,他就用眼睛瞪孩子,气哼哼的。老曹年轻时对人大方,七十岁之后,开始小气。曹青娥小时,他赶大车出门。回来给曹青娥也就是改心买保子和肉盒子吃;现在一家人吃饭,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盛饭超过两碗,他的脸就拉了下来。牛爱江、牛爱香、牛爱国、牛爱河都说,到姥爷家串亲吃不饱。牛书道吃饭时爱吸烟,一次正月里串亲,全家人吃饭,老曹不吃,拉着脸,气哼哼的;曹青娥以为爹嫌孩子们吃得多,饭后,他将曹青娥叫到里屋,说:
  “吃了一顿饭,他吸了我七根烟。”
  原来说的是牛书道。串亲回去的路上,曹青娥将牛书道骂了一顿。骂完,曹青娥哭了。哭不是哭牛书道吸烟,而是爹爹的性子变了。老曹死时,曹青娥并没有特别伤心;死后,也没有特别想他。该想的,老曹活着的后五年都用光了。但老曹死后三个月,曹青娥突然开始想念爹爹老曹,夜里常梦见他。这时的老曹,又变回七十岁之前的老曹,或六十岁的老曹,或五十岁的老曹,或四十多岁的老曹,或刚买曹青娥也就是改心时的老曹。老曹用脖子驮着她,笑着在街上走,给她买吃物;或老曹趴在地上,让曹青娥当马骑;或曹青娥要出嫁了,老曹拦住轿子不让走,哭着拉住曹青娥的手:
  “妮,你嫁走了,谁管我呀?”
  或:
  “妮,牛书道那人没正性,不能嫁。”
  在梦里,反倒是曹青娥要嫁牛书道,爹不同意;或嫁的又不是牛书道。而是侯宝山;与爹吵了起来。爹见她不听,用手打自己的脸:
  “都怪我,当初错听了老韩一句话。”
  曹青娥见爹打自己,上前抱住爹的手哭:
  “爹呀,这事咱还可再商量。”
  就哭醒了。一次梦见爹又与前不同,一个人站在墙根,两手贴着墙,一动不动。曹青娥:
  “爹,你咋了?你病了吗?”
  爹呆着脸,也不说话。曹青娥:
  “爹,看你把扣子都扣错了,衣裳扭着。”
  上前与爹解扣子。重新扣好。扣完扣子,突然发现爹的头没了。没头的爹,仍站在墙根。曹青娥惊呼:
  “爹,你的头呢?”
  一身冷汗醒来,再睡不着。之后半个月,经常梦见爹没头了。也不是每一回都没有,有时有,有时没有。接着又梦见不是老曹这个爹,而是曹青娥小时候还是巧玲时的爹吴摩西。曹青娥十八岁之前,常常梦见吴摩西;梦得多了,把吴摩西的面目梦没了;面目没了,梦也就少了。现在因为爹爹老曹,又重新梦见另一个爹爹吴摩西。但吴摩西的面目仍旧模糊,或像老曹一样,头干脆没了。两个爹的头都没了,一个死了,一个不知是死是活,曹青娥突然下决心要去一趟河南延津,看看另一个爹是否也已经死了。不管是死是活。都想找到他。如果没有死,想看看他的头,他的面目,将这头和面目,重新安到梦中的爹爹头上。第一天起的意,第二天就上了路。为何突然去延津,去延津干啥,曹青娥在家里做主做惯了,也没有跟丈夫牛书道商量。听说她去延津,牛书道也不敢问去的事由,只是问:
  “几时回来?”
  曹青娥:
  “或十天,或半个月,或干脆就不回来了。”
  牛书道不敢再问。曹青娥带上两个提包,用手巾系到一起,扛在肩上,让大儿子牛爱江用自行车将她载到沁源县城,从沁源县城坐长途汽车到太原;从太原坐火车到石家庄;从石家庄转火车到了新乡;从新乡又坐长途汽车,终于到了延津。前后用了四天。一个月后,曹青娥从河南又返回山西沁源县牛家庄。牛书道见她这么长时间没有回来,心一直提着;见她回来,终于松了一口气;但也不敢问别的,问:
  “十八年前去过一趟延津,十八年后又去了一趟,延津到底咋样啊?”
  曹青娥:
  “延津好得很,不然我也不会去两趟,不然我也不会住这么长时间。我又找到个娘家。”
  要哭的样子。牛爱国三十五岁之后,他妈曹青娥开始跟牛爱国说知心话。一次对牛爱国说,她一辈子去过一趟延津,但在延津仅待了三天。到了延津,发现延津跟别的没有去过的生地方没有区别。她小时候记得的延津,和三十三年后的延津,是两个地方。东街变了,西街变了,南街变了,北街变了,十字街头也变了,西街西头,当年爹爹吴摩西和娘吴香香蒸馒头的院子早没了。比这些重要的是,她没有找到巧玲时的爹爹吴摩西。三十三年前,她与吴摩西失散之后,吴摩西像她一样,再没回过延津。曹青娥没回延津是因为被人卖到了山西,当时才五岁;吴摩西是个大人,并没有被人卖,怎么也没有回来呢?三十三年没有音讯,也不知他去了哪里,如今是死是活。曹青娥记得爷爷家在南街,三十三年前叫“姜记”弹花铺;如今弹花铺还在,弹花不用脚蹬了,装了一部柴油机,弹花锤“哐当”“哐当”在自己翻跟头。但她记得的人都死了。爷爷老姜死了,大伯姜龙死了,三叔姜狗也死了,剩下的皆是姜龙姜狗的后代,见面都不认识。一个孩子被卖,本是一件大事;三十三年后孩子又回来了,也是一件大事;但卖孩子是三十三年前,三十三年前的大事,三十三年后,就成了“听说”。当年当回事的人,或走了,或死了,剩下的是一帮“听说”的人,也就无人把上辈子人的事当回事。不把三十三年前卖人的事当回事,三十三年后回来,也就没人当回事。虽也百感交集,到说起来,还是一段闲话。曹青娥在延津待了三天,就离开延津,去了新乡,去找当年与爹爹吴摩西分手的东关汽车站,汽车站旁边的鸡毛店。但到了东关,汽车站二十年前已搬到了西关;当年的汽车站,现在成了一座化肥厂。化肥厂占地几百亩,十几根大烟囱,突突往天上冒着白烟,哪里还有当年鸡毛店的踪影?也就在新乡待了一天。牛爱国问:
  “在延津待了三天,在新乡待了一天,咋一个月后才回来?”
  曹青娥:
  “我又去了开封。”
  牛爱国:
  “去开封干啥?”
  曹青娥:
  “虽然在新乡看到一个化肥厂,我还是回到了小时候,这时突然想见另一个人。”
  牛爱国:
  “谁呀?”
  曹青娥:
  “当年把我拐走的卖老鼠药的老尤。老尤是开封人。”
  牛爱国:
  “见他干吗?”
  曹青娥:
  “他把我拐到济源,当时真不想卖我。”
  又说:
  “三十三年了,我特别想问他一句话。”
  牛爱国:
  “啥话?”
  曹青娥:
  “他把卖我那十块大洋,使到啥地方去了。是买了头牲口,还是置了块地,还是拿它做了小买卖。”
  牛爱国:
  “事到如今,问这些有啥用啊?”
  曹青娥:
  “就是这些话没用,我也想见见老尤,看他如今成了啥模样,他是所有这些事的病根。”
  曹青娥说,她从新乡又坐长途汽车到长垣;从长垣坐轮渡过黄河;过了黄河,又乘长途汽车到了开封。到了开封,开始找老尤。虽然知道三十三年过去,怎么也找不到老尤;既不知老尤如今是死是活,也不知老尤家住在开封何处,现在又搬到何处;同时对老尤的模样,脑子里也开始模糊。就是不模糊,三十三年后的老尤,也不是三十三年前的老尤了。但曹青娥去了马市街,去了相国寺,去了潘杨二湖,去了夜市,开封的大街小巷,旮旮旯旯,都跑遍了。每天都能碰到成百上千个老头,但哪一个看上去,都不是老尤。明知道找不到老尤,但曹青娥在开封找了二十多天。这时候就不是找老尤了。身上的盘缠越花越少,十天之后,曹青娥住不起旅店;这时白天找老尤,夜里睡在开封火车站。这天半夜,曹青娥正在火车站候车室的椅子上睡觉,头枕一个提包,脚踏一个提包,突然看到了爹。这个爹不是吴摩西,而是山西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接着不是火车站,而是相国寺前的夜市。爹在前边走,曹青娥在后边追。爹步子走得很急,曹青娥怎么也追不上。待追上,已满身大汗。曹青娥:
  “爹,你来开封千啥?”
  爹满脸涨得通红,着急地:
  “帮你找老尤呀。”
  又说:
  “刚才看到老尤,快追上了,又被你拦下了。都怪你。”
  曹青娥看着爹,突然一阵惊喜:
  “爹,你不是没头了吗?怎么又有头了?”
  爹捂着自己的胸口:
  “头是有了,这里难受得很。”
  开始抓挠自己的心。曹青娥:
  “爹,你又没心了吗?”
  爹:
  “心倒是有,就是苦得很。”
  曹青娥猛地惊醒,原来是一个梦。睁开眼,四周全是候火车的陌生人,熙熙攘攘,一个也不认识。曹青娥伏到自己的提包上,哭了。哭不是哭梦到了爹,而是梦中的爹,头又有了,心却苦得很。
  这是牛爱国他妈曹青娥,对牛爱国说的另一段话。
  牛爱国他妈曹青娥又对牛爱国说,去了一趟延津,知道了另一件事,她的亲爹姜虎,当年就是死在山西沁源县。没想到曹青娥长大,又嫁到了沁源县。但当年跟姜虎一起贩葱的老布老赖也已经死了,也没打听出姜虎当年死在沁源县城的哪条街、哪家饭馆。但从此曹青娥梦里,又多了一个爹。这个爹有头,但无面目。
 
 ·19·
 
  
    
刘震云 著
 
第二章 正文:回延津记
  六
  牛爱国与李克智的见面,改变了他对庞丽娜的态度。几年之前,牛爱国去过一趟河北平山县,在滹沱河边,牛爱国和战友杜青海商量过他和庞丽娜的事;几年来,牛爱国对庞丽娜的态度,一直按杜青海给他出的主意。既然离婚离不起,牛爱国就不离婚;庞丽娜可能跟人好了,他先忍着;两人有隔阂,他开始主动填这隔阂;两人没话,他开始主动找话;找话就不能找坏话了,他开始给庞丽娜说好话;或者说,同样一句话,两种说法,他拣的是好听的那一面;坏话也让他说成了好话。说话就要常见面,为了说话,为了说好话,牛爱国在沁源县城南关租了一间房子,临时在县城安了个家,不用庞丽娜休礼拜天再回牛家庄。牛爱国开卡车出外拉完货,不回牛家庄,直接回县城。但几年下来,牛爱国发现话也不是好找的,好话也不是好说的;或者说,没话找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专门找好话就更难了。两人本来无话,专门找来的话,就显得勉强;两人说不来,就无所谓坏话或是好话。如果坏话说不来,好话也不一定说得来。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再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好话?每天专门想好话,也想得脑仁疼。好话好不容易想出来。说出去,也不一定能说到人心上。好话说多了,自己听着都假。好话一开始听着人耳,天天说,对方就听烦了;这时好话就转成了坏话。两人无话的时候,还能风平浪静,现在牛爱国天天说好话,倒把庞丽娜说得不耐烦起来。牛爱国一张嘴,本来不是说好话,是说一件事,庞丽娜也捂耳朵:
  “求求你,别说了,我一听你说话就恶心。”
  或:
  “牛爱国,你心太毒了。让我在世上听不得好话。”
  牛爱国这时发现,杜青海给自己出的主意,原来是一句空话。毕竟不是十年前在部队,两人坐在弱水河边的时候;从河北平山县,到山西沁源县,中间隔着一千多里,出的主意也打折扣。杜青海的主意不起作用,牛爱国自己改变了主意,不再没话找话了,开始做实事。给庞丽娜洗衣服,给庞丽娜擦皮鞋,庞丽娜爱吃鱼,他给她做鱼。牛爱国过去不会做饭,刚开始做鱼的时候,不是烧糊了,就是没炸透;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或有腥昧。但一个月下来,会做鱼了,红烧鱼,清炖鱼,干炸鱼块,剁椒鱼头,都做得有滋有味。鱼块要炸两遍,才能炸焦;炸过,要多放孜然和芝麻盐。剁椒鱼头除了多放青椒,还要多放花椒。做完鱼,牛爱国洗过手。换上一套西装,骑上自行车,去县城北街纺纱厂门口接庞丽娜。庞丽娜下班,见他来接,问:
  “你来干啥?”
  牛爱国:
  “今儿做鱼了。”
  庞丽娜回家吃鱼时,有了笑脸。果然吃比说顶用,庞丽娜吃过鱼,晚上温柔许多。一天夜里,庞丽娜竟抱着牛爱国哭了,说:
  “你也不容易。”
  牛爱国也觉得自己不容易。但他的不容易不是庞丽娜说的不容易,而是说话办事,一方总想着另一方,就没了自己的心思。没自己的心思倒没什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牛爱国突然觉得没了自己。自己没了,自己的心思也没了,那牛爱国成了谁呢?牛爱国也不管自己成了谁,看庞丽娜抱着他哭,几年来的含辛茹苦,总算没有白费,这时追了一句:
  “只要你回心转意。”
  指的是庞丽娜跟西街“东亚婚纱摄影城”小蒋的事了。没想到庞丽娜一听这话,登时又翻了脸,推开牛爱国:
  “本来就没有心和意,哪儿来的回和转?”
  牛爱国以后就不再说回心转意的事了,专心做鱼。或者,牛爱国想听的,就是从庞丽娜嘴里说出,她和小蒋之间,本来就没事;本来就没事,哪来的回和转?但牛爱国常常出车到外地拉货,不是每天都能在沁源县城南关家中做鱼;啥时出车回来,啥时才能做鱼。做完鱼,换上西装,就去北街纺纱厂接庞丽娜。渐渐纺纱厂的人都知道,牛爱国一出现,就是家里做鱼了。
  这天,牛爱国出车去临汾送酱菜。沁源离临汾三百多里,其中有一半是山路,弯多,拐得急,加上堵车,天不明从沁源出发,到了临汾,已是晚上,城里已亮起路灯。到货栈卸下酱菜,牛爱国要连夜赶回去,货栈的老李说,货栈有一批麻袋,想让牛爱国捎回沁源;但装卸工下班了,只能等到明天。虽在临汾耽误一夜,但回程不空车,对牛爱国还是划算,牛爱国便在货栈住下。第二天一早,货栈的装卸工往卡车上装麻袋,牛爱国信步走出货栈,在一个早点摊上吃了一碗杂碎汤、五个烧饼;回到货栈,麻袋还没有装完,牛爱国又走出货栈,看到货栈拐弯处有一个鱼市,便信步走向鱼市。从货栈看鱼市觉得这市场不大,谁知拐过弯来,竟豁然开阔,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原来是个大市场。这市场有二里多长,从东到西,两边的摊子,都是卖鱼的。有卖鲢鱼的,有卖鲤鱼的,有卖胖头的,有卖草鱼的,有卖带鱼的,有卖鲫鱼的,有卖偏口的,有卖鳝鱼的,有卖泥鳅的,有卖王八的……牛爱国从东头转到西头。临汾的市场,果然比沁源大;市场大,鱼就比沁源便宜。譬如胖头鱼,沁源五块四一斤,这里只卖四块八,个头比沁源还大。牛爱国从西头又转到东头,在一个鱼摊前停下,挑了两条胖头鱼,准备回沁源之后,晚上给庞丽娜做剁椒鱼头。这个鱼摊的鱼贩子是个瘦子,不停眨巴眼;看牛爱国越过许多鱼摊,来买他的鱼,竖起大拇指:
  “大哥好眼力。要不要刮鳞开膛?”
  牛爱国:
  “这鱼晚上才吃,要活的。”
  瘦子:
  “听口音,大哥不像临汾人。”
  牛爱国:
  “沁源。”
  瘦子:
  “沁源我去过,是个好地方。”
  瘦子把鱼放到秤盘子里,把秤称得高高的;称好,将两条胖头装到一个塑料袋里,又往塑料袋里灌上水,充上氧气,将鱼交到牛爱国手里,又让了牛爱国一支烟。牛爱国:
  “有空到沁源来玩。”
  然后吸着烟,拎着鱼回到货栈,麻袋已装车整齐。牛爱国跟货栈的老李打了个招呼,跳上车,发动,开车回了沁源。出城走了二十公里,牛爱国突然感到腹痛,要拉肚子。这时知道早起吃饭吃坏了,也不知是杂碎汤不干净,还是烧饼有毛病;忍着肚子往前走,好不容易看到路边有一个厕所,忙停下车,去厕所拉肚子。拉完,肚子舒服些,又上车,发动车往前走。无意中看了一眼挂在驾驶室的鱼袋子,却发现鱼是蔫的。停车,打开塑料袋,鱼已经死了。鱼死了不打紧,刚死的鱼眼珠子是白的,这鱼的眼珠却是黑的;又摸了摸鱼,新鲜的鱼肉应该是紧的,这鱼的肉却是软的;知道是临汾的鱼贩子做了手脚,称鱼时鱼是活的,往塑料袋里装时,用昨天的死鱼掉了包。大概知他不是临汾人,才这么偷梁换柱。想起鱼贩子是个瘦子,又眨巴眼;爱眨巴眼的人,都藏着坏心思。不是为鱼,是为这事,牛爱国咽不下这口气;虽已出临汾城三十公里,牛爱国掉车回头,又开回临汾。车在鱼市停下,牛爱国拎着塑料袋,去找卖他鱼的那个瘦子。瘦子仍在,在高声叫卖;他鱼池子里的鱼,皆活蹦乱跳。瘦子见牛爱国回来,吃了一惊。牛爱国将塑料袋扔到瘦子的鱼案上,说:
  “咋说吧?”
  那瘦子眨巴着眼看看塑料袋里的鱼,看看牛爱国:
  “大哥搞错了,不是我的鱼。”
  如果瘦子认下是自己的鱼,再认个错,给牛爱国换两条新鱼,牛爱国也就忍了;来回六十公里的冤枉路,也就不说了;但一个多小时过后,瘦子就不认账了,反说牛爱国搞错了,牛爱国就火了。牛爱国:
  “现在事小,停会儿事就大了,咱好说还是歹说?”
  瘦子:
  “好说歹说,都跟我说不着。”
  因为两条鱼,两人越说越多;见这里吵架,买鱼的人都围了上来。瘦子见耽误了自己的生意,仗着自己是临汾人,朝牛爱国脸上啐了一口唾沫:
  “穷疯了,来诈大爷?”
  牛爱国转身出了鱼市,去找自己的卡车;待回来,手里攥着一根五尺长的铁柄摇把;摇把有鸡蛋粗,中间打了个弯。瘦子看他手拿摇把,知是要打架,顺手抄起一把刮鱼鳞的刮刀,向后撤着身子:
  “你敢,你敢。”
  牛爱国一脚上去,将瘦子的鱼池踢翻了;瘦子的鱼池,是用白铁皮砸成的;水流了一地,几十条胖头、鲤鱼和草鱼,在地上乱蹦。牛爱国抡起摇把,没有砸向瘦子,砸向地上的鱼。活蹦乱跳的鱼,一条条被砸得稀巴烂。瘦子比划着手中的刀:
  “要出人命了,要出人命了。”
  其他鱼贩子,也都围拢上来,欲帮瘦子。有拿棒的,有拿叉的,有拿长柄鱼捞的。牛爱国抡起摇把,转腰抡了一圈,鱼贩子的人圈,也忽地向后缩了一尺。正闹间,有人喊:
  “好了,大哥来了。”
  只见一个身高一米八多,一身黑膘,满怀胸毛,头顶一头赤发的大汉,大踏步穿过鱼市奔来。瘦子像遇到了救星,对那大黑汉喊:
  “大哥,就是他。”
  那大汉越过人圈,一把揪住牛爱国。牛爱国马上感到浑身被箍住了,知其劲儿大;欲抡摇把砸他,那大汉抢先一掌,劈到牛爱国胳膊上,牛爱国的摇把,被震出一丈多远。众鱼贩子都齐声喝彩。那大汉提起钵大的拳头,劈头就打牛爱国。但拳头举到半空,没有落下。那大汉愣愣地问:
  “你叫个啥?”
  牛爱国仰脸一看,觉得这大汉也有些面熟。但一时也想不起是谁。那大汉:
  “你是牛爱国?”
  牛爱国定睛一看,也惊呼:
  “你是李克智?”
  李克智是牛爱国的小学同学。当年上小学时,李克智个头就大;个头大不说,还爱传闲话,整个班里被他搅得鸡犬不宁。一次传闲话传到牛爱国他姐头上,牛爱国与他打在一起。冯文修是牛爱国的好朋友,后来也上了手,一牛轭下去,将李克智头上砸出个血窟窿。李克智他爸在长治煤矿当矿工,等到大家上初中时,李克智随他爸到了长治,大家再没见过面;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两人在临汾一个鱼市上碰上了。两人也忘了打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嘿嘿笑了。李克智:
  “是你就对了,你小时就爱打架。”
  抓住牛爱国的手,让他摸自己的头:
  “摸摸,现在还留着铜钱大一个疤拉。”
  牛爱国:
  “这个不是我砸的,是冯文修。”
  又端详李克智:
  “老了。”
  说完“老了”,又说:
  “头发咋成红的了?”
  李克智:
  “白了,想染黑的,被发廊的小姐染错了。发廊的老板,也被我打了一顿。”
  两人又笑了。众鱼贩见他们是老相识,皆一哄而散。那个瘦子鱼贩眨巴着眼,只好自认倒霉,嘟嚷着去收拾地上的鱼酱。李克智拉住牛爱国,去了鱼市旁边一个饭馆。掀门帘进去,对饭馆老板说:
  “不用弄别的,去挑几条鱼,炖个鲜汤。”
  看来饭馆老板与李克智也熟,忙说:
  “大哥,不用吩咐。”
  欲出门去鱼市。牛爱国一把拉住饭馆老板:
  “千万别弄鱼,弄点别的。”
  李克智:
  “昨?”
  牛爱国:
  “看到鱼就反胃,吃够了。”
  李克智:
  “吃够你还买鱼?”
  牛爱国一笑,也不答话,接着问李克智:
  “二十多年过去,没想到你成了鱼霸。”
  李克智叹息一声:
  “一言难尽。”
  两人喝着酒,李克智将他自初中与牛爱国诸同学分别,如何到长治煤矿;从长治煤矿,如何又来到临汾;来龙去脉,一五一十,与牛爱国讲了。原来李克智在长治上初中时,也不老实;上初三那年,与一同学打架,一板凳砸在那同学头上,那同学头上涌出血,应声倒地。李克智以为他死了,连夜从长治逃到临汾。与当初冯文修用牛轭砸李克智一模一样。李克智在临汾有一个姑姑,姑姑不会生孩子,便收留了他。后来长治打架的事平息了,原来那同学没有死,李克智他爸来接李克智,李克智从小与他爸说不着,便不愿回去,跟了姑家。姑家姑对他不错,姑父是个机械厂的钣金工,脾气古怪,老多嫌他,李克智常与姑父吵架。后来考大学没考上,便在街上卖羊肉串。后来娶妻生子,与姑家分家另过。羊肉串养不住一家人,便开始卖鱼。卖了两年鱼,凭个力气大,渐渐拢住了这一片鱼市,自个儿倒不卖鱼了。说完这些,李克智感叹:
  “拢这一片鱼摊,说起来是凭个力气,其实是凭个赖呗。”
  牛爱国听完,也叹息一声。李克智:
  “现在我不传闲话了。”
  牛爱国一笑。两人又说起小学时班上许多同学。冯文修、马明起、李顺、杨永祥、宫益民、崔玉芝、董海花等,二十多年过去,都各奔东西;其中一个叫王家成的已经死了,一个叫胡双利的疯了。李克智: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哇。”
  牛爱国:
  “当年教咱语文的魏老师,教咱地理的焦老师,前年也前后脚去了。”
  李克智:
  “焦老师个头矮,长个马脸,我一见他,就学马叫。一次他把我挤到墙角,差点把我的耳朵拧下来。”
  两人又感慨一番。说完这些同学老师,李克智点着牛爱国:
  “能看出来,你有心事。”
  牛爱国:
  “此话怎讲?”
  李克智:
  “看你眉心那条沟,一想事有多深。”
  牛爱国见李克智刚才对自己说了心腹话,也是酒到半酣,也将自己的忧愁,主要是与庞丽娜的关系,与李克智说了。两人刚结婚时还说得着,后来越来越说不着;接着出了庞丽娜和西街“东亚婚纱摄影城”小蒋的传言;本想离婚,又有些犹豫,便跑到河北平山县与战友杜青海商量;两人共同商量出,牛爱国说不起离婚的话;回来只好跟庞丽娜没话找话,只好给庞丽娜说好话;好话也不是好说的,只好给她洗衣服,给她擦皮鞋,她喜欢吃鱼,给她做鱼;所以今天在临汾买鱼。李克智听了,却拍着桌子说:
  “你的战友杜青海,给你出的是馊主意。”
  牛爱国:
  “我也觉得有劲使不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