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菜根谭的智慧

_6 洪应明(明)
  据说子路是“卞之野人”,从小在乡间长大。乡人只要不饥不寒,就有不会因非份之想而弄出种种丑态来的淳朴性格,加上在孔门所受的教育陶养,使他形成了自重自强的人格,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
  享有临济宗中兴之祖美誉的禅师东山法祖曾说过:“释迦牟尼和弥勒佛都是他的奴婢,你说这个‘他’是什么?”自然这个他指的就是本心、无位的真人、禅心。佛教信徒在行出家剃度礼时,首先要辞别国王、双亲,以切断君臣、亲子之缘。如果自称是臣僧某某,便是失去了佛徒本色。“他是谁”这一公案便显示了相反的立场,体现了禅者特有的矜持,不仅如此,本则公案中值得参究的字眼不在于“他”字,而是“奴”字。奴就是指奴婢,落身为奴,诚心至意地为了众人律己励行,真正地具体地展现了自他不二的功用。古人曾说过:“意踏毗卢头顶,行拜童子足下。”既要怀有把佛祖的头踩在脚下的高昂气概,又同时具备跪拜于幼童脚下的谦虚操行,这才是禅者的生存之道。
//
---------------
修养自身 大业后成
---------------
  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不昧:昧是昏暗,此处作蒙蔽解。
  竭:穷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据《易经·复》:“复见天地之心乎?”注:“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疏:“本,静也,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尽人情的事,不过分浪费物力;假如能做到这三件事,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万民创造生生不息的命脉,而为后代子孙创造永恒的幸福。
  孔子说:现在天下大乱,已是无可挽救;但如果天下太平,一切很好,就不用我们来改革现实了。我们追求的事业无法实现,我早就知道,但我就是要像那位做门卫的隐士说的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后出师表》说:不兴师伐魏,汉朝必亡;兴师伐魏,敌强我弱,也难救其不亡。但是,与其坐等汉朝灭亡,不如尽力伐魏。可见,曹魏难灭,汉室难兴,诸葛亮早已清楚地知道,但自从离开隆中,夺荆州,定西蜀,对外联结东吴,对内治军理财,最后六出祁山,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业虽未成就,但那种义无反顾,精进向上的崇高精神,却因此而无限光大,成为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义无反顾的大智大慧实在是成事的必要的心理。因为,虽不能成事,却可成人。古圣先贤有句名言:“内圣外王。”也就是说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以古人此论推而广之,一个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
//
---------------
富当知贫 壮宜念老
---------------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痛痒:痛和痒都是一种病,此处比喻痛苦。王阳明《传习录》有:“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当你身居富有和权贵的地位时,你要了解贫贱人家的痛苦才行,当你年青力壮身体健康时,应当想到年老身体衰弱以后的悲哀。
  人在贫穷的时候,反而能够安分守己,老实规矩地过日子,一旦富贵加身,胆子大起来,得意忘形,无所顾忌,骄奢放纵,目中无人,为所欲为,如此,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到他身上了。陈胜没有称王的时候,曾和同伴相约:“苟富贵,毋相忘。”可陈胜真的富且贵的时候,把这句话就丢到脑后去了。贫穷和富贵是相对立的,从古到今,很多人一旦有了权势,便身价百倍,不思为民造福,忘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古训;有了财富,便趾高气扬,骄奢淫逸,仿佛自己的血统都比别人高了。在富贵时想不到贫穷,即使富贵长久,也谈不上具备好的品德。一个人不管身处贫困富贵,都应该珍惜时间,爱惜生命。“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别珍惜青春而顾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时如金是事业的最基本要求,否则,一生一事无成,老来不堪回首将何其凄凉。
//
---------------
清浊并包 善恶兼容
---------------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皎洁:光明,洁白。
  茹纳得:容忍得下。
  立身处世不可太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委屈、脏污都要适应并能容忍得下;与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的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他们不愿成全人,却会忌妒人。”
  人与人有别,各自为一个体;但人与人又不能不彼此相联相通,结成一个整体。不愿道人之善、成人之美,却生就一双鳝鱼眼睛、一副鸡肠小肚,挑剔人,说道人,嫉妒人,压制人,这样的人就像一个锥子,对群体的危害是很大的。而那些不说人之过,不矜己之能,能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平整方正的大石头,砌在哪里,都能使整个建筑稳固平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以成人之美与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了。
//
---------------
磨砺如金 施为似弩
---------------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邃养:高深修养,邃,深。
  钧:三十斤是一钧。
  弩:有特殊装置来发射的大弓。
  磨练身心要像炼钢一般反复陶冶,急着希望成功的人就不会有高深修养;做事像拉开千钧的大弓一般,假如随便发射就不会收到好的功效。
  子夏做了鲁国莒父县长,向孔子请教行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只顾小利。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还是明代那个张岱说得好:“做事第一要耐烦心肠,一切蹉跌、蹭蹬、欢喜、爱慕景象都忍耐过去,才是经纶好手。若激得动,引得上,到底结果有限。”或者,斤斤于细故,你就别想有大收获,想要有大收获,你就必须放弃一虫一米的小得失。《吕氏春秋》上说,小利是妨害大利的劲敌,不放弃小利,就无法获得大利。
  做人处事,“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忍”是很难的修养,所以,我们要忍辱精进,在“忍”的修持中去争取成功,亲近佛缘。浮山法远和尚率僧众七十余人来投参叶昙和尚时,叶昙命人往这群野僧头上身上喷水倒土,大多数僧众都落荒而逃。只有浮山法远和师友天衣义怀纹丝不动。叶昙方才允许他俩入门,命浮山任饭头,主管全院膳食。和尚的生活极其清苦,吃的多是难以下咽之物。有一日叶昙出去访友。众和尚见主持走了,就央求浮山煮点米粥开开胃,浮山善心发现,让寺内僧徒都饱餐了一顿。叶昙回寺后,知道了浮山所为就训斥他:“你想一想今后你当了主持时的情形吧!我院绝对不允许这种盗用寺内之物满足私心、私意的行为。你给我快出门,下山去吧!”浮山无奈只得接过寺中施舍的衣钵诸物,离开叶昙。浮山下山后,寄宿在山下一寺的走廊内,托钵自活,仍然坚持去参听叶昙说法。中叶认为浮山没有经允许住进他寺,同样是偷盗行为,于是再次把浮山撵了出去。浮山于是把僧衣托钵当作住在寺庙的借宿费,还清了盗用佛物之孽债。有一天,叶昙命人鸣钟焚香集合僧众声言:“此山有古佛。”说完出迎浮山,并亲焚梵香,向浮山面授临济密传的大法。此时,“回想起过去的辛苦是多么愉快的事呀。”这是希腊人的名言。
//
---------------
虚圆建功 执拗败事
---------------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虚圆:谦虚圆通。
  偾事:败事。《礼记·大学》中有:“此谓一言偾事”。
  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事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
  孔子说:有向学之志的人,未必能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做每件事都合乎原则的人,未必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公羊传》记载:祭仲为鲁国宰相,鲁桓公十一年,他到留国去吊丧,途径宋国,宋国把他拘留起来,要他废掉勿而立突为鲁君,他答应了。这是出卖国君的大事,他为什么答应呢?一,他不答应,不仅鲁君保不住,连鲁国也保不住,君轻国重,权衡轻重,不得不答应;二,自己没有私心私念,不是受人迫胁贪生怕死,所以敢于承担废除国君的罪恶来保存国家社稷。这两条很关键,所以《公羊传》把它作为灵活权变的一个典范事例加以引述。这是在今天,这个例子也还很有意义。相反,像孟子所谓“嫂溺而援之以手”这样违反“男女授受不亲”的权变,虽然当时多么慎重地当一件事情说,而现在看来,倒像小孩过家家似的了。
//
---------------
过俭则吝 过让则卑
---------------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悭吝:小气,吝啬,为富不仁。
  鄙啬:有钱而舍不得用,斤斤计较。
  雅道:即正道,此处指与朋友交往之道。《荀子·荣辱》篇:“君子安雅。”集解:“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懿行:美好的行为。
  足恭:过分恭维来取悦于人。
  曲谨:指把谨慎细心专用在微小地方,有假装谦恭的意思。
  机心:狡猾诡诈的用心。《庄子·天地》篇:“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成玄英疏:“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
  节俭朴素本来是一种美德,然而过分节俭就是小气,就会变成为富不仁的守财奴,如此反而会伤害到一些正道上的往来。谦让本来也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太过分,就会变成是卑躬屈膝处处讨好人,这样能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过分的事往往会弄巧成拙,庄子在《天地》中假借一位老人的话,阐明了同样的道理,并且说得格外深刻。他说:子贡到南方楚国旅行,返回晋国,路过汉阴,见一老人正在整治菜园,他挖了一条隧道通到井底,用瓦罐取水浇园,呼哧连喘,用力很多而功效很低。子贡说:“有种机械,一天可浇百畦,用力很少而功效很高。先生不想用它吗?”
  浇园老人抬起头看着他说:“什么意思?”子贡说:“用木头做成个机械,后头重,前头轻,提水像抽的一样,快得好像沸水上溢,名叫桔槔。”浇园老人愤怒得变了脸色,冷笑着说:“我听我老师说,有机械必有机械的事,有机械的事必有机谋的心。机谋的心藏在胸中,心灵就不纯洁。心灵不纯洁,精神就摇摆不定,没有操守。精神没有操守,就不能得道。我不是不知桔槔快,而是感到羞耻而不用它。”
  子贡红了脸,非常惭愧,低着头不说话。
  过了一会儿,灌园老人问他:“你是什么人?”子贡说:“孔丘的弟子。”
  灌园的老人说:“你不是那学问渊博想和圣人比美,自吹自擂想超群出众,自拉自唱到处卖名声的那类人吗?假若你忘却你的精神,忘却你的形体,还差不多。现在你连自身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天下?你走吧,不要耽误我的事!”
  子贡的脸色由红变白,灰溜溜地很不自在,走了三十里,脸色才变过来。
  子贡的弟子说:“刚才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先生为什么见了他神态失常,一整天还恢复不过来?”
  子贡说:“起初我以为天下只有我老师一个人,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人。我听老师说,行为要正确,办事要成功,用力少而效果显著就是圣人之道。今天却不大一样。有的人德性完整,德性完整的人形体和大家在一起,却不知归宿何处,茫茫淳朴和顺,道德圆满啊!求功利弄机巧,不能使他动心。像他这样的人,不是自己志向的地方不去,不合自己心意的事不做;就是普天下的人都反对他,说他做得不对,他漠然接受。天下人的毁誉,对他无益也无损,这就是德性完整的人。而我却是风吹草动都会左右摇摆的。”
//
---------------
名位声乐 不可贪图
---------------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工。
  士子:指读书人或学生。
  经常举行宴会饮酒作乐的,不是一个正派的家庭;喜欢靡靡之音和爱穿华装艳服的,不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名利和权位观念太重的人,不是一个好官吏。
  不可贪图的恶行,常人不可为,在上位的君子更不可为。《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说: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滕定公死了,太子派人向孟子请教怎么办理丧事,孟子建议他按照古制,实行三年丧礼。太子决定采纳这个建议,但滕国的父老官吏不同意,说:我们的宗国鲁国和我们的祖宗都没有这样实行过,到您这一代改变,是不应该的。我们的史志上也说:丧礼祭仪一律依祖宗的规矩。太子感到为难,又派人去向孟子请教。孟子说:这件事是不能够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过:‘君主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交给首相,自己居丧尽礼,临孝子之位便哭,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因为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厉害。君子的德好像风,小人的德好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本人。太子听了,就下定了决心,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不曾颁布过任何命令或禁令,官吏同族都很赞成,认为是知礼。等到举行葬礼时,四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容色悲哀,哭泣伤恸,观礼的人也无不动容。
//
---------------
量宽福厚 器小禄薄
---------------
  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
  福厚而庆长:福厚是福禄丰厚,庆长是福禄绵长。庆是福禄吉祥,《易经·文言》篇中有“积善人家有余庆”。
  鄙夫:也就是鄙陋之人。
  心地仁慈博爱的人,由于胸怀宽阔舒畅,所以能享受丰厚的福禄而且长久,事事都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反之心胸狭窄的人,由于眼光短浅思维狭隘,以致所得到的利禄是短暂的,落得凡事只顾到眼前而临事紧迫的局面。
  荀子说,有涵养的人,在心志宽广时,就敬重天道,遵循常规;在心志狭窄时,就敬畏礼法,自守节操。智虑所及,就精明通达事理,触类旁通;有智慧闭塞时,就老实诚恳地遵守礼法。当被重用时,就恭敬处事,不轻举妄动;不被重用时,就肃敬庄重。心情愉快时,就和颜悦色地办事;心情忧虑时,就静待而守理。地位显赫时,就有文雅的话语阐明事理;处境贫困时,就用含蓄简单的话语阐明事理。没有涵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心志宽广时,就傲慢粗暴;他心志狭窄失意之时,就奸邪倾轧。智虑所及,就掠夺欺诈;在智慧闭塞时,就陷害他人,胡作非为。被重用时,就逢迎巴结,傲慢不逊;不被重用时,就怨天尤人,阴谋活动。心情愉快时,就轻浮飘忽;心情忧虑时,就垂头丧气,胆小怕事。地位显达时,就骄傲偏激,不可一世;处境穷困时,就自暴自弃,颓唐没落。
//
---------------
用人不刻 交友不滥
---------------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滥:轻率,随便。
  贡谀:贡,贡献,谀是阿谀,说好听的话、逢迎讨好的意思。
  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由于受不了你的刻薄而离去;交友不可太轻率随便,如果这样,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孔子说:一个人办事聪明,行为合乎礼教,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交,也可亲如兄弟;如果办事不聪明,行为不合礼教,与别人住在对门,别人也不愿和他来往。《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司马牛的哥哥桓为人很坏,在宋国谋反,宋景公要他的另一个哥哥向巢却率兵去讨伐,但向巢却带着军队和桓一起叛乱,最终两人都失败逃亡在外。司马牛是不赞成他两个哥哥的行为的,这时在宋国也呆不下去了,拿出封地和圭玉买了一条命,四处流亡。有一次,很感伤地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听到了这句话,劝导他:“我听老师说过: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一个人做事为人,严肃认真,不出差错,与人相交恭谨有礼,这样,天下之大,到处都不缺朋友,何必为没有好兄弟而伤心呢?”这实际上是说,在恭敬礼义这些共同原则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和谐相处,像兄弟一样,相亲相爱。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可以说目的全在这一点上。他们就是要在共同的人生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天下一体,人皆兄弟。
//
---------------
敬畏君子 敬畏百姓
---------------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大人:指有道德有声望之人。据《论语·季氏》篇:“畏大人。注:‘大人,圣人也。’”或指有官位的人。
  对于一个有高深道德修养的人不可不抱有敬畏的态度,因为敬畏有道德有名望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安逸的想法;对于平民百姓也不可不抱有敬畏的态度,因为敬畏平民百姓就不会有豪强蛮横的恶名。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主的人,以什么为贵?”管仲说:“以天为贵。”桓公仰而视天,不得其意。管仲说:“我所说的天,并非苍天。君主,应以百姓为天。百姓拥护,就能安宁;百姓辅佐,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如果百姓聚在一起埋怨国君而国家不亡,那是没有的事。”齐王派使者到赵国去聘问威后,威后未及打开书信,便问使者:“今年收成好吗?你们的百姓好吗?齐王也还好吗?”使者很不高兴,不解地问道:“我奉命出使赵国聘问威后,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如何,而先问年成与百姓,这岂不是把微贱者放在前面,把尊贵者摆在后面了吗?”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如果没有年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丢开根本而去问细微末节的呢?
  荀子说,马惊车了,坐在车内的人就不安稳;百姓惊惧政事,君主在职位上就不安稳。所以,做君主的就不能不爱民如子。
//
---------------
怨尤自消 精神自奋
---------------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拂逆:不顺心不如意。
  怨尤:把事业的失败归咎于命运和别人。
  怠荒:精神萎靡不振,懒惰放纵。
  当事业稍不如意处于逆境时,就应该想起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怨天尤人的情绪就会自然消失;当事业顺心很如意而精神出现松懈时,要想想比自己更强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会振奋起来。
  事业上没有向上之心难以成功,修养德性,不多与他人的长处相比,则难以完美自身。一次,子夏问孔子:“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回的仁德比我强。”又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端木赐的口才比我强。”又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仲由的勇敢比我强。”又问:“子张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颛孙叔的矜庄比我强。”子夏便离开座席而问道:“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来做您的学生呢?”孔子说:“别激动,坐下来我告诉你,颜回虽然仁德却不懂得通权达变,子贡虽有辩才却不知收敛锋芒,仲由虽然勇敢却不懂得畏怯,子张虽矜庄却不懂得随和。以他们四人的优点来和我交换,我也不会答应的。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的原因啊!”孔子这种不以师长自居的精神,正是为人师表的风范。
//
---------------
人多弊端 一一警惕
---------------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生嗔:生气。嗔,发怒。
  鲜终:鲜,少的意思。鲜终是有头无尾,有始无终。
  不要乘着高兴的时候对人随便许下诺言,不要在醉酒时不加控制随便乱发脾气,不要乘着一时称心如意不加检点惹事生非,不要因为疲劳时疏懒而有始无终不把事情做完。
  人有许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觉的,特别是高兴和酒后的时候,这些毛病更容易显露出来,关键是当别人点破时能否立即醒悟并予以纠正。
  《列子·说符》中记叙了一则故事:
  晋文公想同别国国君会见,共同攻打卫国。公子锄仰天大笑,文公问他笑什么。他说:“我笑我邻居一人送他妻子到娘家去,路上看见一个采摘桑叶的妇女,便跟她搭讪。但是回头看看自己的妻子,也有向她招手的人。我就笑这个。”文公明白这话的用意,于是停止进兵,率领军队回来,还没到国都,就有攻击他北方土地的人了。
//
---------------
吉人安详 恶人杀机
---------------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吉人:心地善良的人。
  作用安详:言行从容不迫。
  梦寐神魂:指睡梦中的神情。
  声音笑语:言谈说笑。
  浑是杀机:言谈间流露出害人的迹象,杀机是指令人感到有杀人的恐惧感。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论言行举止总是镇定安详,即使在睡梦中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祥和之气;一个性情凶暴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狠毒,甚至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恐怖的杀气。
  孔子说:要做个仁者,就要具备以下五种品德:恭敬、宽厚、诚信、敏捷、慈惠。恭敬不易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拥护,诚信才会被人重用,敏捷工作效率才高,慈惠才真正可以领导人。
  这五个方面,第一是恭,也就是人要有人的仪表风度,它的反面是嬉和亵。一个人,衣服整洁,该看的看,该说的说,与人打交道、办事情,严肃认真,对人有礼貌,不苟且,不嬉狎,这样别人就不会来调戏欺辱你。相反,歪帽趿鞋,赤膊袒胸,说话高一句、低一句,漫不经心,随便动手动脚,任意取笑戏弄人,常常会自取其辱,被人瞧不起。孔子说:恭近礼。在现代生活中,人的日常生活随便多了,但“恭”仍是人必须的品德。我们会朋友、谈生意、出门办事,甚至上趟街,都要打扮一下,照照镜子,这是自己起码的面子,也是对人起码的尊重。讲面子而尊重人,就是恭。
//
---------------
省事为适 无能全真
---------------
  钓水,逸事也,尚持生杀之柄;弈棋,清戏也,且动战争之心。可见喜事不如省事之为适,多能不如无能之全真。
  钓水:临水垂钓。
  柄:权力。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权,又执民柄”。
  喜事:好事。
  全真:使心灵不受损。真,灵魂。
  静坐水边垂钓本来是一件高雅的活动,然而在这活动中却手握对鱼的生杀权力;对坐桌前下棋本来是一种正当高雅的娱乐,但是在这娱乐中却存在争强好胜的战争心理。可见好事就不如无事那样悠闲自在,多才就不如无才那样能保全纯真本性。
  “无为”是老庄思想中的重要命题,它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庄子在《人间世》中假托南伯子綦的一番对树的感慨,阐明了:“喜事不如省事为适,多能不若无能全真”的道理。他说:南伯子綦在商丘一带游乐。看见地面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阴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转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来。子綦说:“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
---------------
梦中之梦 身外之身
---------------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梦中之梦:比喻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一切吉凶祸福更是梦中之梦。
  澄潭之月影:虚幻之月,由此可悟出一切事物皆虚幻。
  身外之身:肉身以外涅槃之身,此指人的品德、灵性。
  夜深人静,听到远远传来嘹亮的钟声,可以惊醒人们虚妄中的梦幻;从清澈的潭水中观看明亮的月夜倒影,可以发现我们肉身以外的品德、灵性。
  普化和尚在街头向俗人化缘,乞讨一件僧衣。奇怪的是有人给他僧衣时,他却拒不接受。于是临济和尚命院主买了一口棺材。普化回庙时,临济告诉他:“我为你做好了一件僧衣。”普化扛起棺材就走,到街头喊叫道:“临济为老衲做好了僧衣,老衲即在城东死。”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跟着他到城东。普化说:“今天我不死,明天我到南门去死。”这样的在街头持续叫喊了两三天,谁也不相信普化的话了。第四天,没有一个人出来尾随他了,于是他一个人独往城外,自己进入棺中,委托过路的人钉死了钉子。这件事马上就传遍了全城,人们争着赶往城外,并开棺验看。只见棺中普化的全身业已脱去,棺中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只闻空中有清脆的银铃声,正渐渐远去。
//
---------------
传心之诀 见道之文
---------------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传心:指心灵的领会。
  花英:英当动词用,是开放的意思。花英指百花开放。
  见道:佛家语,初生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智,照见真谛者,即见道。
  天机:本指天道机密而言,此指人的灵性智慧。
  胸次玲珑:胸次是胸怀,玲珑本指玉的声音,此处作光明磊落解。
  鸟的语言和虫的鸣声我们虽然听不懂,但都是表达它们之间感情的方式;花的艳丽和草的青葱我们固然都能看到,但其中还蕴藏着大自然的奥妙文章。所以我们读书研究学问的人,必须使灵智清明透澈,必须使胸怀光明磊落,这样跟事物接触时,才能达到豁然领悟的地步。
  世事洞明皆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世间一切都是书:山水是书,鱼虫是书,花月也是书。一般人只会读有字之书,却看不见世上这些无字之书;一般人只听见琴弦之声,却听不见天地弥漫着无弦之声。唐代大画家韩干,天宝年间被召入宫中充任供奉。当时朝中有位画师叫陈闳,以善画马知名,于是,唐明皇命韩干师从陈闳学画马。一天,唐明皇见到韩干所画之马,觉得骏逸飘洒,四蹄生风,与老师陈闳画风不同,十分诧异,问其原因。韩干奏道:“我自然有老师,陛下马厩里的马,都是我的老师。”原来,韩干重视写生,常久驻马厩观察马的习性动静,所以他画的马达到了高妙传神的境界。唐代还有一书法家,名叫张旭,擅长草书,大凡喜怒、哀乐、穷窘、忧愁、怨恨、思慕、娱乐、酣醉、无聊等不平之情,必在草书中抒发出来。他静观世间万物,默察人间万象,凡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雷电、天地万物的变故,凡能唤起高兴、惊异之情的,都一一寄寓在书法之中。所以,张旭的草书,变化万千,如鬼斧神工,不着痕迹。他以此终其一生而名垂后世。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敞开心灵,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人就会发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风云变幻,神出鬼没,充满喧哗与骚动。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文守和尚自幼聪颖,遍览诸家及古今公案,十九岁时就自称天下没有他的教师。一次,他听说一代名师泽庵和尚在南宗寺,就忙赶去求他印证。他对泽庵说:“我已经参透了从古至今的诸家公案。”泽庵听后哈哈大笑:“什么狗屁公案。我这里没有那种佛法。把一些没有用的葛藤、过时的公案摆出来,搬弄是非;把无聊的公案当成佛法,老衲不干这等事情。我的佛法只有一粒丸药,即可医除百病。”俱胝和尚悟道后,只要有人问他什么是禅法、佛法,他即竖起一指示众。秘魔禅师每逢有人求问时,总是拿出一只叉去夹修行僧的大拇指。打地和尚总持有木棒一根,有谁问他,他就捣地。无业和尚一生只回答“莫妄想”。禅者认为,禅不是口头禅,也不是妄想、空想、非实际的东西,而是要除去妄念,从不脱离现实。
//
---------------
读无字书 弹无弦琴
---------------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
  无弦琴:此指宇宙中万物的一切声响。
  迹用:以运用形体为主。
  人们只懂得读有文字的书,却不懂得研究大自然这本无字的书;人们只知道弹奏普通有弦琴,却不知道欣赏自然界无弦琴的美妙声音。也就是只知道运用有形迹的事物,而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学问的真正乐趣呢?
  孔子是个爱好音乐的人,他听人唱歌要是认为唱得好,一定要让他再唱一遍,然后和着他一起唱。
  孔子对音乐的欣赏,不只停留在表面,他能领悟出音乐本身的内涵。《韶》是舜时的名曲,《武》是周武时的乐曲,两乐都是我国古代享有盛名的曲子,孔子聆听之后,称赞《韶》的乐曲非但尽美,并且尽善;评价《武》的乐曲虽然美,可是还不够尽善。孔子为什么做出这种评价呢?这一方面固然因为《韶》的音乐确实高古感人,另一方面,舜是孔子心目中的古代理想贤君,因《韶》而引起对于舜的向往,更由于《韶》乐早于《武》乐,故而增强了孔子对它的赞美之情。
  从孔子爱好音乐、爱好唱歌的侧面,我们又看到他爱美的本性,以及他见善就学、从善如流的品性。
//
---------------
竞逐听人 恬淡适己
---------------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竞逐:竞争和追求。
  释氏: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简称。
  法缠:法即一切法,禅语,指一切事物和道理。缠是束缚、困扰。
  空缠:为虚无之理所困扰。
  别人争名夺利与我无关,我也不必因为别人的醉心名利就嫌弃他;恬静淡泊是为了适应自己的个性,因此也不必向别人夸耀世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佛祖所说“既不被物欲所蒙蔽,也不被空虚寂寞所困扰,能做到这些就能使身心自在而心悠然”的人。
  “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本是释家佛祖对人类的教诲,而我国道家的先祖庄子亦不愿为高官厚禄所缠。
  庄子在濮水旁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臣来看他,两位大臣见庄子钓鱼的样子悠闲自在,便传达楚王的旨意说:“大王想把楚国的大事托付给你,请你去和他一起治理国家。”
  庄子像是没有听见似的,手持钓鱼竿头也不回,过了好半天才回答说:“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活了三千年才死。国王把它用布包着放在竹盒里,然后藏在庙堂之上。我想请教二位:如果你们是这只神龟,是愿意死掉后留下一把骨头被供奉在教堂之上让人敬奉瞻仰呢?还是愿意活着拖条尾巴在泥里爬?”
  那两个大臣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庄子接着说:“那就请你们回去告诉大王吧,我也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爬,那样多自由自在!”
  临济和尚临入灭度时,居正而坐叮嘱道:“我死之后,不可灭却了我的正法眼藏。”这时他的高徒三圣近前来问:“请问师傅的正法眼藏该怎么灭呢?”临济则问:“以后若有人问起它,你如何回答?”三圣便来了一声断喝。临济感慨地说:“想不到我的正法眼藏,即叫这瞎驴给灭却了!”言罢即坐化了。这有力地证明了三圣的一声断喝的妙用。所谓灭却正法眼藏是指把烦恼、妄想、迷惑等,甚至对菩提、涅槃的领悟全都抛开,而进入一种绝对无相无住无本的境界,意即灭却了正法眼藏才是真正的清净法眼。
//
---------------
延促一念 宽窄寸心
---------------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宽者斗室广于两间。
  延促:延是长,促是短。此指时间长短。
  机闲者:是说能把握时间忙中偷闲的人。机是活动。
  斗室:形容房间的狭小。
  时间的长短多半是出于心理感受,空间的宽窄多半是基于心中的观念。所以只要把握时机懂得忙中偷闲,即使是一天的时间也比千年还要长;只要意境高超心胸旷达,即使是一间小小的房子也犹如天地那么宽大。
  空间的广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绝对的,往往由于人的心境的不同,而感受不一。《庄子·秋水》中河神与海神的对话里也蕴含着这一哲理。
  河神说:“如果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划分没有不变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划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
---------------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杀机:害人损物的危机。
  对现实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能感到满足的人就会享受神仙一般的快乐;感到不知足的人就摆脱不了庸俗的困境。总括世上万般事物的原因,假如能善于运用就处处充满生机,不善运用就处处充满危机。
  道德高深的人,奉行大道,因而不以一时一事的得失为重;得道乐天,因而不以功名利禄为务,勘破世情,悟彻事理,因而持性任重,知足常乐。这样的人,得乐能乐,苦中也能乐。曾子就是这样的人。曾子从学于孔子,行道立德,便安贫乐业。有一个时期,他的家里徒有四壁,一贫如洗,被絮破得像鱼网,锅台常常几日没有烟冒出来,一顶带子断了又接上的旧帽,一身捉襟见肘的破衫,连鞋都从脚后跟处裂开了。而且面呈病态,仍是整日劳作。但他并不以为苦,仍然无忧无虑,和乐潇洒,还能每日吟唱歌曲自娱。这样的人,才是得真快乐的人,才是真能自得其乐的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再看《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对瞻子的话:
  中山公子牟对瞻子说:“我虽身居江湖之上,心思却时常留在宫廷里,怎么办呢?”瞻子说:“这就需要看重生命,重视生命的存在也就会看轻名利。”中山公子牟说:“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总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瞻子说;“不能约束自己的感情也就听其自然放任不羁,这样你的心神会不厌恶对于宫廷生活的眷念吗?不能自己管束自己而又要勉强地管束自己,这就叫做双重损伤,心神受到双重损伤的人,就不会是寿延长久的人了。”魏牟,是大国的公子,他隐居在山岩洞穴中,比起平民百姓来就难为得多了;虽然未能达到体悟大道的境界,也可说是有了体悟大道的心愿了。
//
---------------
栖恬守逸 最淡最长
---------------
  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
  攀附权贵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为此所招来的祸患却是最凄惨而又最快速的;能安贫乐道栖守自己独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平安生活时间最久趣味也最浓。
  历史上往往是“惟有隐者留其名”,那些奸诈小人所追逐的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庄子·让王》中那位颜阖才是好样的呢!
  鲁国国君所说颜阖是一个得道的人,派出使者先行送去聘礼表达敬慕之意。颜阖居住在极为狭窄的巷子里,穿着粗麻布衣而且亲自喂牛。鲁君的使者来到颜阖家,颜阖亲自接待了他。使者问:“这里是颜阖的家吗?”颜阖回答:“这里就是颜阖的家。”使者送上礼物,颜阖巧妙地说:“恐怕听话的人听错了而给使者带来过失,不如回去再问个明白。”使者返回,查问清楚了,再次来找颜阖,却再也找不到了。像颜阖这样的人,真正是厌恶富贵的。
//
---------------
消弭幻业 增长道心
---------------
  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幻业:为佛家术语,是梵语“羯魔”的意译,本指造作,凡造作的行为,不论善恶皆称业,但是一般都以恶因为业。
  道心:指发于义理之心。据《朱子全书·尚书》篇:“人心,人欲也;道心,天理也。”
  当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时的痛苦情形,烈火就会立刻变得像堆冷灰;当功名利禄像蜂蜜一样甘甜时,只要想一想触犯刑律而走向死地的情景,那名位财富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一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只是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人。”汉代匡衡,酷爱读书,但家境贫寒,晚上无烛,便在墙壁上凿一小孔,借着邻居的烛光而读书。汉代孙获,刻苦好学,朝夕不已。读书欲睡,便以绳子一头系上头发,一头悬于屋梁,头垂而发牵,以痛驱逐睡意。严明人孙康,性敏好学,家贫无钱买油点灯。为读书,孙康不顾严寒,于冬日月夜,映着雪光刻苦学习,时人传为美谈。南趄人刘绮,早孤家贫,买不起灯烛。为能夜读,买下很多的荻柴,折断成杆,晚上点燃荻杆,就火苦读,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识的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本是说明刻苦好学的,实际上也给人们另一个启示:人生在世,应自控制,制服欲望,进而增长德业。
//
---------------
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争先:此指好胜逞强。
  与人争强好胜时就觉得道路很窄,假如能退后一步让人先走,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太过浓艳的味道容易使人腻味,是短暂的,假如能清淡一分自然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做人贵在自然和自明,对人对事不可强求,孔子说过:不要只怪别人不赏识自己,更要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又说:不愁没有人知道我,该愁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曾子说:与人同游而不被人所爱,必是自己仁心不厚,与人相交而不被人所敬,必是自己长者之风不足,自己有不足而怨别人不好,不是很无道理吗?希望被人肯定,希望得人赏识,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孔子说,人一辈子名声得不到别人称述,是很遗憾的。虽然和氏璧几次献上去都得不到承认,可它一旦被雕琢出来,那连城价值却是谁也掩盖不了的。
  《列子·黄帝第二》中有段对于为人处世精辟至妙的论述。列子意味深长地说:“天下有经常取胜的方法,有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经常取胜的方法是柔弱,经常不能取胜的方法是刚强。这两者容易明白而人们往往不知道。所以古人说:刚强,胜过不如自己的;柔弱,胜过比自己高明的。胜过不如自己的,假若遇到同自己相等的,那就危险了;胜于比自己高明的,就没有危险了。这样,要一生取胜,不必用语言和行动。要取胜天下,也不必用语言和行动。这叫做不取胜而自然取胜,不任事而自然任事。”鬻子说过:“想要刚,一定要用柔道守住它,想要强,一定要用弱道保持它。柔积多了一定刚,弱积多了一定强。观察他所积的是什么,就知道他前途所得是祸是福。强取胜于不如自己的,若碰到同自己相等的一定会折服;柔取胜于比自己强的,那力量不可思量。
//
---------------
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
---------------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泯炎凉。
  炎凉:炎是热,凉是冷,以气候的变化来比喻人情的冷暖。
  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世俗的一切是非完全都忘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哀公说:“请问,什么样的人是贤人?”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行为合乎礼仪法规但对自身不会伤害,言语足以为天下人效法但对自身不会伤害,富足得拥有天下但不积蓄私财,对天下普遍进行施舍但不担心自己贫困,如果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贤人了。”贤人是有足够智慧和力量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他才强大,以天下为己任,他才无己无私。他的言行自自然然,没有丝毫做作和媚俗,他并不执意追求成功却能获得幸福,他并不格外回避灾难却能逢凶化吉,他并不特别祈求幸福但总能轻松愉快,他把自己纳入一定的规矩和方圆中但不感到痛苦和冲突,他博大地爱,但不感到孤独,他广泛地施舍,但不感到贫穷,他是自由和自在的人。因此,天下人总是把他作为楷模。
  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是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耀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的眼里是什么呢?请看看《庄子·徐无鬼》中的一段话吧。
  徐无鬼靠女商的引荐得见魏武侯,武侯慰问他说:“先生一定是极度困惫了!为隐居山林的劳累所困苦,所以方才肯前来会见我。”徐无鬼说:“我是来慰问你的,你对于我有什么慰问!你想要满足嗜好和欲望,增多喜好和憎恶,那性命攸关的心灵就会弄得疲惫不堪;你想要废弃嗜好和欲望,退却喜好和憎恶,那么耳目的享用就会困顿乏厄。我正打算来慰问你,你对于我有什么可慰问的!”武侯听了怅然若失,不能应答。
//
---------------
进步思退 着手图放
---------------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着手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
  触藩:进退两难。据《易经·大壮卦》:“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
  骑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险。据《隋书·独孤皇后传》:“当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虎之势不得下,勉之。’”
  当事业顺利进展时,就应该早有一个抽身隐退的准备,以免将来像山羊角夹在篱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当刚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就要预先策划好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罢手,不至于以后像骑在老虎身上一般,无法控制形成的危险局面。
  风穴和尚在郑州的官府大堂里说法,他慷慨陈词道:“祖师的心印,如果比喻它状似铁牛,有黄河的守护神那样的威力。祖师心印一按,取走印时,印纹常在;老是那样按着不取走,印纹就看不到。倘若既不许取走印,印又不能那么老按着,这印是按好还是不按好呢?”这时,有一位自称庐陵长老的士人出列言道:“我有铁牛一般的威力,我不需要老师的印证。”风穴回击道:“我已惯于钓尽大鲸,澄清大海,还怕一只土蛙在田中蹦跶么?”众人大笑。庐陵长老一时摸不着头脑,说不出一句。风穴大喝一声:“长老,为什么不开口?”长老正待开口,风穴又喝道:“还记得刚才的话题吗?说出来让我听听。”长老欲言又止,风穴便揍了他一下,坐在一旁的州官深有感慨地道:“佛法与王法,神道与政治,道理都是相通的。”风穴问他:“如何见得?何处相通?”州官答道:“当断不断,必招后患。”风穴当下离开了演讲席,宣布讲法完毕。
//
---------------
贪富亦贫 知足亦富
---------------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据《孟子·告子》篇:“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朱注:“膏,肥肉;粱,美谷。”
  狐貂:用狐貂缝制的衣服。
  编民:指列于户籍的人民,也就是一般平民。据《史记·货殖列传》:“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侯爵还怨恨没封公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之位却等于自愿沦为乞丐;一个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貂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老子说:“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因为知足就不觉得还缺什么,而觉得不欠缺什么就是富裕。我国古代有个隐士叫荣启期,穷得九十岁还没有一条腰带,用野麻搓一条绳子系腰,但他从容潇洒地弹琴。孔子的学生原宪的衣服补丁撂补丁,脚上的鞋也是前后穿了窟窿,可他仍然悠闲地唱歌。古希腊哲学家拉尔修,笑窝一直挂在脸上,他完全没有什么享受的欲望,当他看见一个小孩在河边用双手捧水喝,喝得甜滋滋的样子,他干脆把自己仅有的一个饭碗也扔掉了。
  不去欲就不会知足,一个过于贪婪的人永不会满足,时时处在渴求和痛苦之中,腰缠万贯的富翁可能还是若有所失,仅能免于饥寒的人也可能觉得样样不缺。从心理感受来说,真富有不一定要钱多,只要知足就绰然富裕了。
  禅主张忘我,从眼前始、脚下起好好地生活,关山和尚就是这样做的。一日,梦窗国师从嵯峨入京路过妙心寺时,问及侍者关山和尚的情况。刚好关山和尚在寺内,闻讯忙于褴褛衣外披上一件用野藤编的袈裟,郑重迎到山门外,二师相谈很久,已到用饭时分。妙心寺很穷,拿不出什么招待梦窗的食物。关山无奈,只好从斋钱箱里取出几文铜钱,遣侍僧到近处去,买了几个烧饼招待梦窗。国师深感关山修行的志向,心内极为赞赏。一次,梦窗国师又乘兴路过妙心寺。适逢关山一个人在打扫庭院,把扫拢的落叶堆在一起,用火焚化,梦窗见后,深感关山之隐德,于是慨叹:“禅宗之德,全都集中在关山一个人身上啊!”
//
---------------
隐者高时 省事平安
---------------
  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矜:夸大、炫耀。
  一个喜欢夸耀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安闲。
  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就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入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是老庄无为思想的体现,亦是一种顺应自然发展的思想境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