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那些中国人

萨苏 (当代)
《那些中国人》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序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
《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面有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
一篇是关于王云五的。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学问很大,本领很大,一辈子都很英雄。不过他最有名的事情是帮着国民党搞金圆券,最后以失败告终。一辈子英雄,最后吃了一口狗肉,而且这口狗肉大得吓人,足以噎死王先生一世英名,说来也是够黑色幽默的了。其实王云五的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他耳熟能详,并不是因为他搞金圆券,而是因为萨读的是图书馆专业,要学的“王云五四角号码检索法”,就是他的手笔,那是可以和美国的杜威分类法相提并论的专业成就。
有趣的是杜威也是最后吃了一口狗肉,居然去竞选总统。选前形势大好,杜威睡觉前告诉太太——“明天你就会和美国总统睡在一张床上了”。
第二天选举揭晓,却是杜鲁门咸鱼翻身。
太太问:“怎么办?是我去白宫?还是叫杜鲁门过来?”
这个故事是大学老师忽悠我们的,真假不论。从年龄上看,我怀疑他说的可能是另一个杜威。
图书馆的专家似乎都不适合搞政治。
王云五是个走到哪儿都很出风头的人物,1929年抑或1930年他到美国考察。迎接这个本领很大名气也很大的王云五的,是他的好友,当时的留美学生监督,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王云五在美国考察,梅先生就一直跟着。
这天到了某地,忽然看见一个飞机场,说可以坐飞机上天观光。不过那时候的飞机性能不佳,经常出事,所以美国人让每个有兴趣上天的人都要签合同,说明是自愿的,摔死活该,与美国人无涉。
一时众人大哗。然而王云五是不怕的。那是,王云五是什么人?凛然不惧,坚持要坐。这飞机上可以坐两个人,王云五遍邀诸君——你们谁和我一起上去兜一圈?
周围的美国人都说No,,我可以给你家报信,可是不会陪你Dothat。梅贻琦
王云五失望了,随口问道——月涵,你可愿意陪我一游?
月涵是梅贻琦的字。梅先生本来就在笑,听到这句话点了点头。
王云五大喜,当即签字,签完忽然良心发现,转头问梅先生——月涵,我是坐过飞机的,我不怕,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梅先生笑得不变,摇摇头,又点点头。
两个人就上飞机了。
那一次,平安而返。
梅先生事后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他并不愿意上飞机,只是没有人陪客人,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这才硬着头皮登机,感觉像是去鬼门关转了一圈。
作者点评——一位澳大利亚居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中国邻居在“非典”期间还敢接待来自中国的亲友。“要是我,”他说,“一定坚决拒绝他们进入我的房子,无论是谁。”
澳大利亚人说的话很科学,所以他不明白。
看了梅先生坐飞机的感受,我知道这个澳大利亚人为什么不明白了,实在因为他不是一个中国人。
另一段和梅先生的话题根本没关系,是悼念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斯人也而有斯文》。里面提到汪先生最爱写与他老家高邮有关的文字。并引用了一段纪实体小说《大淖记事》,写挑夫人家的勤快,写锡匠手艺的精巧,写小锡匠十一子和巧云好,写巧云被刘号长污辱了,十一子和巧云反而更加好;写刘号长把小锡匠十一子打得快要断了气,也没法逼十一子告饶;写锡匠们顶炉告状,终于赶走了刘号长。
这个时候,汪先生写了一小段文字,写为了救活十一子,巧云按照土方喂他喝尿碱汤。
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据说写到这里,汪先生流了泪。
我读到此处,又何尝不是如此。
忘了说,前面那一篇写梅先生的,名字叫做《到底是中国人》。
后记:
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然而,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
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是改不了的。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1)

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得清?
《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面有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
一篇是关于王云五的。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学问很大,本领很大,一辈子都很英雄。不过他最有名的事情是帮着国民党搞金圆券,最后以失败告终。一辈子英雄,最后吃了一口狗肉,而且这口狗肉大得吓人,足以噎死王先生一世英名,说来也是够黑色幽默的了。其实王云五的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他耳熟能详,并不是因为他搞金圆券,而是因为萨读的是图书馆专业,要学的“王云五四角号码检索法”,就是他的手笔,那是可以和美国的杜威分类法相提并论的专业成就。
有趣的是杜威也是最后吃了一口狗肉,居然去竞选总统。选前形势大好,杜威睡觉前告诉太太——“明天你就会和美国总统睡在一张床上了”。
第二天选举揭晓,却是杜鲁门咸鱼翻身。
太太问:“怎么办?是我去白宫?还是叫杜鲁门过来?”
这个故事是大学老师忽悠我们的,真假不论。从年龄上看,我怀疑他说的可能是另一个杜威。
图书馆的专家似乎都不适合搞政治。
王云五是个走到哪儿都很出风头的人物,1929年抑或1930年他到美国考察。迎接这个本领很大名气也很大的王云五的,是他的好友,当时的留美学生监督,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王云五在美国考察,梅先生就一直跟着。
这天到了某地,忽然看见一个飞机场,说可以坐飞机上天观光。不过那时候的飞机性能不佳,经常出事,所以美国人让每个有兴趣上天的人都要签合同,说明是自愿的,摔死活该,与美国人无涉。
一时众人大哗。然而王云五是不怕的。那是,王云五是什么人?凛然不惧,坚持要坐。这飞机上可以坐两个人,王云五遍邀诸君——你们谁和我一起上去兜一圈?
周围的美国人都说No,,我可以给你家报信,可是不会陪你Dothat。梅贻琦
王云五失望了,随口问道——月涵,你可愿意陪我一游?
月涵是梅贻琦的字。梅先生本来就在笑,听到这句话点了点头。
王云五大喜,当即签字,签完忽然良心发现,转头问梅先生——月涵,我是坐过飞机的,我不怕,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梅先生笑得不变,摇摇头,又点点头。
两个人就上飞机了。
那一次,平安而返。
梅先生事后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他并不愿意上飞机,只是没有人陪客人,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这才硬着头皮登机,感觉像是去鬼门关转了一圈。
作者点评——一位澳大利亚居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中国邻居在“非典”期间还敢接待来自中国的亲友。“要是我,”他说,“一定坚决拒绝他们进入我的房子,无论是谁。”
澳大利亚人说的话很科学,所以他不明白。
看了梅先生坐飞机的感受,我知道这个澳大利亚人为什么不明白了,实在因为他不是一个中国人。
另一段和梅先生的话题根本没关系,是悼念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斯人也而有斯文》。里面提到汪先生最爱写与他老家高邮有关的文字。并引用了一段纪实体小说《大淖记事》,写挑夫人家的勤快,写锡匠手艺的精巧,写小锡匠十一子和巧云好,写巧云被刘号长污辱了,十一子和巧云反而更加好;写刘号长把小锡匠十一子打得快要断了气,也没法逼十一子告饶;写锡匠们顶炉告状,终于赶走了刘号长。
这个时候,汪先生写了一小段文字,写为了救活十一子,巧云按照土方喂他喝尿碱汤。
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据说写到这里,汪先生流了泪。
我读到此处,又何尝不是如此。
忘了说,前面那一篇写梅先生的,名字叫做《到底是中国人》。
后记:
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然而,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
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是改不了的。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2)

一次,在文章中提到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她的聪明。于是有朋友问,梁思成与金岳霖比,如何?与徐志摩比,又如何?
事实上,我那篇文章中还有一段话也颇容易引发争议,因为我在对张爱玲、林徽因的对比中,讲张爱玲在婚姻的选择上不及林徽因,她嫁的胡兰成只能算二等好男人。
这评价麻烦可就大了。单单说胡兰成是二等好男人就会引来完全相反的指摘——或者说那家伙可是汉奸啊,还能算好男人?或者说老萨你可得去看看《今生今世》啊,二等好男人能够写出那样的作品来吗?
一百个演员,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况一千、一万个观众呢?
萨的看法属于绝对不权威。
这里的“好男人”,只是对嫁给他的人而言,所谓胡兰成是二等好男人,萨是有一个标准的,徐志摩与之相若,而金岳霖先生,在我看来至少是一等的好男人。而梁思成除了是一等好男人,还有一点独特的东西,我想,这也是林徽因选择他的聪明之处。梁思成(右一),泰戈尔(右三)和林徽因(右三)。梁思成在大多数的照片中显得朴实而洒脱,只有这一张中的神情,让我感到此人绝对干得出用“Loverswanttobeleftalone”闷杀徐志摩的事情——有一点蔫儿坏的气质。这可不是个容易的比较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或风流倜傥,或才华横溢,或有趣多情,如徐志摩,胡兰成辈,便可称得上二等好男人了。其实,很多女孩子心中的偶像,大体如此。至于胡兰成做了汉奸,对张爱玲来说,她是无心分辨的。我想,林徽因初遇徐志摩,与张爱玲初遇胡兰成,心中的感受不会相差太多。
其实,林、张的婚姻生活,谁更快乐,是很难分辨的。
张爱玲得到了胡兰成,那种快乐宛若小儿得饼。胡兰成是她的天,她在给胡兰成的照片上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作为男人来说,胡兰成的确风流,而他对张爱玲并非无情,他是这样写过的——“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这句话说得爱怜横溢,尽管胡兰成的人品颇受非议,但如果没有段正淳一样的多情,也就不是胡兰成。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风流,恐怕爱和恨是很难分清的。从张爱玲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胡在一起的日子里,一丁点儿的快乐,都会被张爱玲放大到如一个大饼一样大。
张爱玲,和她的小说。从美的角度,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文字,恰是知音,其实,爱玲是没有把情场做战场的勇气的。应该知道这样的战场上,没有胜利者……可惜胡兰成偏要拖她到战场上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多年来人们议论中讲林或有感情以外的考虑。然而,我的一个朋友是梁家亲戚,回忆起家人谈梁林,那种羡慕与略带醋意的语调,即便隔了几十年仍然让人感觉扑面而来——林徽因在建筑设计上有着过人的敏感,然而,只有她的家人知道,这位才女在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日子里,从来只肯画出草图便要撂挑子。后面,自有梁思成来细细地将草图变成完美的成品。而才女林徽因这时便会以顽皮小女人的姿态出现,用各种吃食来讨好思成。
这段轶事,是2003年的时候才知道的,以之询于中央美院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的教授,那位一贯艺术家风度极强的老先生,脸上露出的是孩子气的微笑:
梁思成不在的时候,林徽因的图并不是不能自己画。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3)
也许,她要的就是这种被思成宠着的感觉。而宠着林徽因,只怕也是梁思成最大的快乐。
女人,有时可以不讲理一下?
女人,有时可以不讲理一下。

徐志摩在紧追林徽因时,发现前来寻他的张幼仪已经怀孕,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从这一段对话,也许可以看出徐志摩和梁思成最不同的地方。
当因了陆小曼的一个个烟泡而为钱奔忙不堪,随飞机坠落的那一瞬间,徐志摩可会想到张幼仪?
张幼仪终身不曾言徐之不是。
男人,委实没有不讲理的权力。
梁思成也罢,金岳霖也罢,都是那种有一副宽厚温暖的胸怀,可以让女人靠一下的男人。林徽因在北京城墙上的坚持,尽显一个建筑学家的执着与刚烈,但是,再刚烈的女子,恐怕也无法避免对身后有一副坚实臂膀的期待。这种说不清的东西,就是一个男人的责任。
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对爱的负责,比如金岳霖最后一刻的弃权。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没有徐志摩和胡兰成的才情,心里有了这一份责任,便也可以称作一流好男人了吧。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来,一如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曾经深爱而又终于未能相守终生的人,即便几十年的风雨过后,依然在你心中一角深深埋藏。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评价,大概还是要用梁从诫先生的话来说吧,我以为那是最贴切的说法——“徐志摩的精神追求,林徽因完全理解,但反过来,林徽因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
一个男人面对一个远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国的雪莱,在恋爱的季节,也不是一个乐观的兆头。
所以,林没有选择徐,几乎可说是命中早已注定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将林徽因和张爱玲并列为民国的两大才女,是一个不公平的对比。从文学角度,林徽因的成就根本无法和张爱玲相比。她写诗,多半还是受了徐志摩的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个人合影的地方,是天坛的屋顶,相信张爱玲和胡兰成,绝不会挑这种地方照相的影响。喜欢张爱玲的人数远远超过喜欢林徽因的。林徽因真正的成就,是《营造法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成就,是在晋祠的屋顶上攀爬过程中,在肺病的折磨下伏案工作中取得的。在这一点上,与张爱玲小说上的才华相比,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有人说蒋百里若是专心研究文艺,其才华绝不是写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而已,当有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成就。然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如果去研究军事,大概就没有1923年即预料中日将决战于衡阳、洛阳、襄阳一线的能耐了。
即便是婚姻爱情上,林、张也不好做一个相比。张爱玲的爱情,在她朋友的回忆中是这样的——一天,她的朋友去看她,发现张爱玲穿了一件皮袍子,快乐异常且忍不住地告诉朋友说,这是胡兰成挣了钱买给她的。她快乐得要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男人也是能养自己的。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张爱玲的钱在养着胡兰成。
看起来,当胡兰成用一块砖头把张爱玲变成被砸晕了的快乐女孩的时候,梁思成正在为林徽因清理前面路上所有可能绊倒她的杂木乱石,有时候,还会被林徽因用砖头砸一个两眼发黑。
婚姻是一座城,它可以围困你,也可以守护你。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4)

梁思成究竟因为什么原因使林徽因最终投下终身?林徽因自己没有回答,她说,会用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无论林徽因以什么理由选择了梁思成,她的选择,我要说,是一个超越了好男人标准的选择。
其实,无论是一等好男人还是二等好男人,都不过是女性认为对自己来说,这男人是不是合适的问题。当一个男人身上闪耀出值得一个女人为之生死相许的光芒时,那,我要说他就已经超越了一个好男人的范畴。
梁思成身上的光芒,其实要到十几年后才会闪烁出来。
婚姻这种事,最终做决定的时候,往往考虑得反而不是太复杂。尤其是女性的一方,更不肯多靠理性来下功夫。
但是,这种非理性的选择时刻,正是对一个女子眼光的终极判断。
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有朋友说是不是春天来了,老萨也酸绉绉一些了?
其实是有一个契机的。
几天前,妻从朋友那儿接了一个翻译的活计,是做京都风景名胜的中文网页。女人有时候是可以不讲理的,不给一分钱就把一堆七颠八倒的文字压到了老萨的案头——萨,给校对一下。
那就只好干吧。能说什么呢?这世道,男人连讲理的地方都不好找呢。
一边校对着,萨一边对妻说——你应该提醒他们在网页最顶上加一句话呢——京都要感谢中国人——梁思成。
这句话应该在网页上保留一万年。
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
梁思米,吃大米,梁思忠,吃大葱……
这是后来的火箭专家梁思礼先生当年写下的句子。梁家,大体就是这样一个快乐的地方。
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
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
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总布胡同老宅我们叫做三爷的那个孩子”——林恒。
因了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进入营造学社后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文人篇 玲音之城·闲谈好男人(5)
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
而我分明感到胸中的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
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
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他不一定有徐志摩的才华,也不一定有胡兰成的浪漫,但是,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有一个大海的男人。
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四十七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
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作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我真的不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不是幸福。
后记
其实,谈梁思成的时候,还有另一个男人的影子不时在我的脑子里闪过。只是,这个巍峨的身影太过痛苦,以致我难以下笔写下另一个男人的故事。
这个男人,就是从庐山背负着十字架走向地狱的中国元帅彭德怀。
一个在朝鲜第一次让天下无敌的美军无法取得胜利的百战将军。
但,他的这个故事里面没有大将军的威严。
我还是引用别人已经写过的文字吧。
“浦安修说,她爱彭德怀,但她更热爱党,在党和彭德怀之间,她选择了党,因此决心离婚,这不是划清界限,而是进行比较选择。
分手的这一天,彭德怀特意挑选了一个很大的梨,亲手把皮削得干干净净,切成匀称的两大半,放在一个盘子里,顺手推到浦安修跟前。
“你这是干什么?彭老弟!”杨老不高兴了。
浦安修泪如雨下,杨老也泪汪汪地看着他们。
彭德怀首先“发表声明”:第一,我根本没有反党反毛主席,根本没有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更没有里通外国和组织军事俱乐部,因此我内心根本不愿和安修分手;第二,我不吃梨,我这样并不是临时变卦不同意离婚了,而是照旧坚决要分手的;第三,安修要是坚信我彭德怀是个无辜受害者,我之愚见是也不要吃分给你的那半梨。如果你有丁点怀疑我彭德怀是个“反字号人物”,就痛痛快快吃掉属于你的那半梨,从此我们一刀两断;第四,“天”在上,今有杨老作证,这是我们夫妻一场大不幸中之万幸。
那些中国人 文人篇 文人篇 有人送醋亦风流
浦安修马上抓起一半梨来……
杨老急了“安修,不要吃梨!不要离婚,到你受到更深株连的时候,离婚不离婚都一个样;德怀老弟,请听愚兄一句话吧——一起生活下去,坚持到底,等待历史揭开真相!”
浦安修看看杨老,又瞧瞧德怀,然后盯住抓在手中的那半个梨。
很快、很快,她大口大口地吞吃起来。
很快、很快,她吃光了。
她抹抹嘴,哭着说着:“你们的话都在撕绞我的心肺,我的脑壳都要炸裂了,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场面了……”
彭德怀和杨老愕然!
浦安修如此“快速”吃梨,使刚强的彭德怀也落下泪来。
他站起身喊道:“送客!”
“且慢!”杨老站起来,“彭老弟,请你也吃梨,你们都吃梨而不离,这将传为历史佳话。”杨老急中生智。
“我坚决不吃!”彭德怀大喊大叫。
浦安修失声痛哭。
“你不要搞绝对化!”杨老再劝彭德怀。
“在这一点上我就是要搞绝对化,我绝对不吃!”彭德怀说完,抓起剩下的那一半梨,使劲扔进了字纸篓,又一次发出送客的命令。
杨老无计可施,只是摇头叹息。

1967年盛夏,彭德怀被拉到北京师范大学批斗,浦安修陪斗,造反派对他们大打出手,心狠手辣。
彭德怀大喊大叫,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保护浦安修。
“请你们不要打她,她和我没有关系!她已经吃过离婚梨了!和我划清界限了!请你们高抬贵手,只打我一个人吧!”
打手们不管他如何喊叫,还是照样打,甚至打得更狠。
“我没有吃梨,你们打我吧!”彭德怀仍然不停地喊。
打手们不解其意,拳脚都集中到彭德怀身上。”
有的男人是真丈夫,当得起让人生死相许
海的梁思成,山的彭德怀。
I,takeyou,tobemywife,mypartnerinlifeandmyonetruelove.
Iwillcherishourfriendshipandloveyoutoday,tomorrow,andforever.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