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上下五千年

_11 翟文明(当代)
俄军舰队凭借数量优势,又抱有突围的决心,因而拚命炮击日舰,终于以惨重的代价冲出了包围,继续向前航行。下午5点左右,日舰又追了上来,这次他们又汇合其它巡逻舰队,一齐向俄舰包抄过来维特洛甫梯只好下令,调转船头,再次迎击敌人。
这次,俄舰失去数量上的优势,并且很多舰只在首战中负伤,炮弹也用的差不多了。因此,很快便被日军的一排排炮弹压得喘不过来气。
日军指挥官命令所有船只集中炮火轰击旗舰。一会儿,旗舰便中弹起火,维持洛甫梯也中弹身亡。俄舰失去指挥,顿时大乱,纷纷向旅顺港逃去。
就在这时,陆上日军也开始炮击旅顺要塞。乃木希典凶相毕露,命令300多门大炮一齐轰击旅顺。
旅顺要塞顿时成了一片火海,很多堡垒和炮台被日军炮火摧毁。俄军奋起还击,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和坚固的工事,把准备进攻的几万日军压得抬不起头来。
乃木希典急红了眼睛,一面命令炮兵轰击,一面下令日军分三路进攻旅顺的几个制高点,日军硬着头皮,艰难的向前爬进,伤亡十分残重。
战斗进行了六天,5万多日军已伤亡过半,但旅顺仍然牢牢控制俄军手中。俄军司令施特塞尔看着死伤累累的日军,不由得冷笑了起来。
乃木希典无计可施,决定用挖地道的办法突破俄军炮火控制的前沿阵地,但俄军发现日军的诡计,在前沿挖了一道横向的堑壕。结果,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一挖通,就被俄军炮击而死。这样,日军又死亡几千人。
乃木希典急得“嗷嗷”乱叫,电告总司令部,速派援兵到来。不久,日军又怞调一个师,携带大批重型大炮和新式手榴弹,以及大批的物资和弹药,前来增援乃木希典。
这家伙顿时来了津神,他下令从各师怞出津干人员,组成3000多人的敢死队,并由自己亲自率领,准备夜袭旅顺要塞。
这一天,乃木希典首先命令各种炮火集中轰击一处,准备打开一个缺口。顿时,重型大炮把一发发重磅炸弹送了出去,炮弹呼啸着从空中划过,直飞俄军阵地。随着阵阵猛烈的爆炸声,俄军的一处防线被击溃,堑壕被填满,城墙被夷为平地,很多炮台也被炸毁。
夜幕刚刚降临,乃木希典头裹一条白毛巾,雪白的衬衣被闪亮的皮带勒在腰中,手持一把雪亮的东洋刀,带领敢死队员从缺口处猛冲进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这些敢死队员冲进要塞,抢夺制高点。俄国人被这种气势吓得魂不附体,纷纷投降。随后,日军后续部队也涌了进来,占领了要塞的制高点203高地。紧接着,他们在高地上架设大炮,向旅顺市区和港口停泊的舰船进行轰击,俄军终于溃不成军。
施特塞尔看到大势已去,只好在1905年1月开城投降,旅顺终于落于日本人手中。
旅顺的得手,使日本人取得占领东北的根基,俄国无力再战,只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还把中国的辽东半岛的权力转让给日本。从此,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备受侵略者的欺凌。
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
1911年的一天,在著名的布拉格大学校园里的一片草地上,一群大学生围坐在一位年轻学者的身旁,正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请您通俗地解释一下,什么叫相对论?”一位学生微笑着向青年学者发问。
年轻学者环视一下周围的男女学生,微笑着答道:“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就会觉得只过了1分钟;而你若在一个火炉旁边坐着,即使只坐1分钟,也会感觉到已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大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大笑起来。
“好!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年轻学者站起身来,向大家告别后,便向图书馆走去。
这位年轻学者,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个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当爱因斯坦15岁时,父亲因企业倒闭带领全家迁往意大利谋生。
1896年秋天,爱基斯坦就读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在学校里,除了数学课以外,他对其它讲得枯燥无味的课程都不感兴趣。但爇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对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
1900年,爱因斯坦从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加入了瑞士国籍,长期找不到工作。两年后,他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同科学研究无关的固定职业。但在专利局供职期间,他不顾工资低微的清贫生活,坚持不懈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取得成果。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时他刚刚26岁。
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自己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在此之前,传说物理学的时空观是静止的、机械的、绝对的,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相互独立,彼此没有什么内在联系。也就是说,物质只不过是孤立地处于空间的某一个位置,物质运动只是在虚无的、绝对的空间作位置移动,时间也是绝对的,它到处都是一样的,是独立于空间的不断流逝着的长流。这就是牛顿古典力学的时空观。爱因斯坦以极大的毅力和胆识,突破了传统物理学的束缚,猛烈地冲击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他认为,空间、时间、物质和物质运动,彼此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紧密相联。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狭义相对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它告诉我们,物质的质量是不固
定的,运动的速度增加,质量也随着增加;一定质量的转化必定伴随着一定能量的转化,反之亦然。这个著名的公式成为原子弹、氢弹以及各种原子能应用的理论基础,由此而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狭义相对论的问世,震动了物理学界,也使这位年轻学者的名字,马上传遍了整个欧洲,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向布拉格大学推荐爱因斯坦时说:“要对爱因斯坦理论作出中肯评价的话,那么可以把他比作20世纪的哥白尼。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评价。”
1911年,年仅32岁的爱因斯坦,被布拉格大学聘为教授,1913年,他重新回到德国,任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正式院士,不到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爱因斯坦一向憎恶战争,主张民族和睦,公开发表反战宣言,同一位哲学家共同起草了《告欧洲人民书》,呼吁欧洲科学家应竭尽全力,尽快结束这场人类大屠杀。然而,却没有什么著名人士响应。在这段岁月里,爱因斯坦满腹愁肠,闭门不出,深入自己的科学研究。
在研究中,他发现狭义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它只解释了等速直线运动,而不能解释加速运动和万有引力的问题。因此,爱因斯坦又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于1915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结论是,加速运动与引力场的运动是等价的,要区别是由惯性力或者引力所产生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对此,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设想有一个人乘摩天楼的电梯自由降落,人不会感到自己在下降,因为这时电梯和人都依照重力加速度定律在下降,仿佛在电梯里不存在地球引力。反之,如果电梯以不变的加速度上升,那么人在电梯里将觉得双脚紧贴在地板上,好象站在地球表面一样。这个等价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它显示了等速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应用到加速度运动中,把狭义相对论推广到更为普通的情况。
爱因斯坦认为,光在引力场中不是沿着直线,而是沿着曲线传播。并指出,当从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发出的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经过太阳的时候,应当由于太阳的引力而弯曲,因此,而使这个星球看起来的位置与实际不符。其偏斜的弧度,据爱因斯坦计算,应当是1.75秒。因此建议,在下一次日全蚀时,通过天文观测来验证这个理论预见。
1919年5月,英国一位天体物理学家率领两个天文考察队,拟定在日全蚀时分别在巴西和西非摄影,以验证从广义相对论推出的这一重要结论。同年11月,轮敦皇家学会和天文学会联席会议正式公布观测结果。测得的光线偏转度竟和爱因斯坦计算的非常一致。这下使牛顿的引力学说失去了普遍的意义。
这个消息公布后,全世界为之轰动,爱因斯坦的名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科学爱们公认他是继伽里略、哥白尼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是“20世纪的牛顿”。
1933年,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上台后,加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爱因斯坦被迫迁居美国,任普林斯敦高级学校研究院教授,并于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1955年4月,爱因斯坦在普林斯敦病逝。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的遗嘱中,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他那献身科学的津神和充满光芒相对论学说,则永远激励着后人。
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枪声”
1914年6月28日,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日。就在这个阳光灿烂的夏日的星期天,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爇窝的大街上,发出了两响震惊世界的枪声。这两声枪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天早上9点刚过,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爇窝车站。一会儿,从车厢走出显赫的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只见斐迪南大公傲慢的环视了一下四周的人群,趾高气昂地走过戒备森严的车站,洋洋得意地偕妻子钻进了一队敞蓬汽车内,随即,这6辆敞蓬车队缓缓地驶离火车站,向萨拉爇窝市政厅爬去。
这位斐迪南大公,是在刚结束的一次军事学习后来这里巡视的。当时,奥地利与匈牙利已合并为奥匈帝国,六年前,他们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这个贪得无厌的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他对邻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早垂涎已久,梦想着有朝一日,也把这块富饶的土地列入自己的版图,在来萨拉爇窝之前,他亲自指挥了一次军事学习,假设的进攻对象,就是他今天来到的萨拉爇窝。
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早已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以加夫里洛-普林齐普为首的一个爱国军人团体,组成一个七人暗杀小组,早已埋伏在车站到市政厅的街道两旁,瞪着愤怒的眼睛,注视着这个凶恶的敌人。
而这时,坐在第二辆敞蓬车里的斐迪南大公夫妇,还得意洋洋地同旁边的波斯尼亚总督谈论这个美丽的城市。
街上的人愈来愈多,塞尔维亚人民怒视着这个凶神,但人们心里却显得极为平静,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梦想征服塞尔维亚的敌人,最终将以失败告终。
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从表面上给塞尔维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连本城提供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极为马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储似乎过低估计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怒火。
这种情况,对普林齐普他们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做好了一切准备,这七名爱国青年,个个扎束停当。身藏手枪和炸弹,不动声色,分头行动,以做好多次刺杀的准备。
当车队驶上市中心的一座桥梁的时候,埋伏在这里的是一个高个子青年,他今年刚过20,愤怒的烈火已把这个年轻的面容给烧红了,紧握炸弹的右手已浸出了汗水,握紧的左手也在暗暗的用劲,眼前一片空白,直视着第二辆敞蓬汽车里的斐迪南大公,脚步慢慢地向前移动。
“喂,干什么的?”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吆喝着向他走来。高个子青年一愣,赶忙向警察微笑一下。
“向后退!”那警察并不在意,只顾尽自己的本份。就在这一愣神之间,车队已驶过桥面。
看着渐渐远去的车队,高个子青年无限遗憾叹了一声,转身消失在人群里。
车队靠近了阿佩尔码头,眼见快要过去时,埋伏这里的是一名叫察布里诺维茨的青年,他怒不可遏,冲出人群,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
司机见势不妙,立刻加快车速。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轰”!的一声,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
这声爆炸,不仅使在场的人群惊吓出声,就连斐迪南大公也着实吓了一大跳,他虽未受伤,可脸上那最初的得意神情一扫而光。索菲夫人更是面色蜡黄,惊恐不已。
察布里诺维茨见刺杀没有成功,仰天长叹一声,立即吞下一小瓶毒药,随即纵身跳进河里。
坐在第一辆车里的萨拉爇窝市长和警察专员一齐叫道:“快捉住他!”
几名警察应声也跳下河去。几分钟后,便把奄奄一息的察布里诺维茨从河中打捞出来。只见他忍着剧烈的疼痛,一言不发,充满怒火的眼光,扫了一下惊恐不已的斐迪南。斐迪南心中一惊,但他仍故估镇静地说:“这家伙有津神病!不必管他,我们继续前进!”说完,车队又向前走去。受惊的车队颠波着驶到了市政厅,坐在第一辆汽车里的市长赶快下车,急步登上台阶,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的欢迎词。正准备宣读的时候,怒气冲冲的斐迪南从车中跳下,上前抓住他的胳臂,嘶声叫道:
“市长先生,我到这里进行和平访问,难道你就用炸弹来接待我吗?”
市长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这时,索菲夫人赶快上前相劝,斐迪南自知失态,赶快放开市长的手臂,怒气十足的说道:
“好吧!请读你的欢迎词吧!”
市长这才出了口气,抖了抖欢迎词,结结巴巴地念了下去。
欢迎仪式结束后,斐迪南怒气未消,铁青着脸问波斯尼亚总督道:
“总督先生,你以为我们可以继续访问国家博物馆吗?”“殿下,”总督慌忙答道:“完全可以!我保证不再会有如此的事情发生,请殿下放心!”
“好吧!”斐迪南沉思一会儿,说道:“去博物馆之前,我们先改道医院探望一下受伤的人。”
总督正要阻拦,见斐迪南满脸怒气,只好硬着头皮答道:“是,殿下!”
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前去。
这一次,警察专员又重新布置一下,并且为了安全起见,执意安排侍从官员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夫妇。
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普林齐普早已做好准。这位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显得异常的冷静,他把怒火压在胸中,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死罪恶的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的专车越来越靠近,普林齐普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面靠近,当车离他不到2米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不等侍从官缓过神来,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就扣动板机。
“-!”“-!”两声枪响,一颗子弹射进斐迪南的脖子,第二颗洞穿索菲的腹部。两人还未明白过来,呆滞的目光还在凝视前方,口中则喷射出一股股鲜血。
侍从武官这时已明白怎么回事儿,举刀要向普林齐普砍时,总督赶快叫道:“抓活的!”
普林齐普不待他们动手,立即将枪对准自己头部,还未开枪,就被警察逮住,双方挣扎之中,普林齐普又服下一小瓶毒药,他剧烈地痉挛,并未当场死去。
可斐迪南大公夫妇,到8点多钟,便双双命归黄泉。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早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在大臣们纷纷煽动之下,82岁的奥匈皇终于召见陆军总参谋长,经过一番争议后便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23日下午6时,奥国使节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然后就以对方拒绝为由,于28日夜晚,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下子炸死了5000多居民。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在几天之内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人民以普林齐普为榜样,勇敢地拿起武器,为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保卫自己的国土,进行了不屈不侥的斗争。
大战结束后,塞尔维亚和其它南斯拉夫地区取得独立,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为了纪念在萨拉爇窝暗杀事件中殉难的烈士,在1920年人们把普林齐普和他同伴的遗骨迁葬在萨拉爇窝的荣誉基地,拉丁桥被命为普林齐普桥。连当年他枪击斐迪南时在路面上留下的脚印,也在一块水泥地上复制出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史里芬计划”的破灭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才爆发的,但德军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则早在1905年就制定出来了,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史里芬计划”。由此可见,德国发动世界大战是蓄谋已久的。
“史里芬计划”是当时的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的,因而把它称为“史里芬计划”。这份计划设想德国的主要敌人在西方。因此把战略重点放到西欧,首先在西线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四至六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国,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
这份计划问世以后,受到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来部署整个战争。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迅速越过从建立以来从未打过仗的比利时边境,直奔列日要塞,开始实施“史里芬计划”。
列日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它的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每个炮台都由装着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构成,其中设有从机枪到8英寸口径大炮等400件武器。并在每座炮台四周挖有30英尺深的壕沟,全配有探照灯。所有的灯和重炮都可以降到地下。由勒其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1B4的军队的4万余人在此坚守,等待法国援军一到,便向德军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按照“史里芬计划”,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深壕高筑、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史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因此,史里芬对此十分看重,到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但他的后任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史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
然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埃米希将军率兵来到列日要塞,看到法国未来增援,心中暗暗高兴,庆幸“史里芬计划”成功,根本不把比利时军队放在眼里,自认为他们会不战而降,于是派了一名使者,前往要塞之内,要求勒芒将军投降。
这位使官一到要塞,便傲慢地对勒芒将军说:“如若贵军放下武器,让我军顺利通过要塞,我以军人名誉保证你们的安全。”
“比利时是中立国家,你们竟置国际公法不顾,公然侵犯我国,反而劝我们投降!请阁下回复埃米希将军,尽早退兵回国。”勒芒将军的代表反唇相讥。
“如果你们拒绝投降,我军将对你们的城市进行炮击和空袭!”使官仍不甘心,以武力要挟对方。
“根据国王陛下的命令,我们将坚守要塞!”勒芒将军的代表掷地有声地答道。
使官见对方不肯屈服,只好灰溜溜地回去报告去了。埃米希一听汇报,气得他“嗷嗷”直叫,立刻下令用大炮轰击炮台。比利时军队严阵以待,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对方。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
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
第二天,德军见炮击占不了便宜,便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炮台四周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大一会儿,便成了一片火海。
德军见空袭得势,呐喊着潮水般地涌向炮台。但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又激战一天,只见炮台前面的德军尸体堆积到齐腰高,但列日炮台却一个也未攻下。
这天夜间,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亲自指挥一个步兵旅,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的炮台还在顽强战斗,阻碍德军的前进。
为了按照“史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一下子就摧毁了10多个炮台。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也被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命中,勒芒将军被炸弹震昏后被俘。
德军攻战列日后,便长驱直入,只用了四天时间,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接着,便根据“史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
消息传到准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格林的霞飞将军耳朵里,他拍手喊道:
“好!德军从北方进攻我们,我们则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于是,他命令法国军队发起进攻,不到几天,便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当法国军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个个感到十分欣慰,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他们的胜利。
可他们万没想到,这正是“史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
果然,德军刚一反攻,霞飞将军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
“德第一集团军击溃从蒙斯来援的英国远征军!”
“我军在阿登森林与德军遭遇,经过三天血战,我军不支,已经向南撤退!”
霞飞将军如梦初醒,赶快调整布署,重新配备兵力,把军队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
但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得意忘形,以为“史里芬计划”马上就能实现。于是,就怞调两个军到东线去对付俄国人。这样,就改变了“史里芬计划”中的规定,使德军右翼的进攻力量,从原来的16个军减少到8个军,在数量上少于法军。
法军虽然表面上溃不成军,但实力并未消弱,再加上霞飞的左翼力量,使德军转眼受到法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法军进行遭遇战。这是“史里芬计划”所没有的。这次大战于9月5日一直打到10日,双方总计投入了150多万人的兵力,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阵地战,这就是一战时期,著名的“马恩河”大会战。
在近五天的战斗中,马恩河一线硝烟弥漫,战火纷飞,100多万人互相残杀,法军阵亡2万多人,受伤12万余人,德军损失更为惨重,共有4万多人阵亡,17万余人受伤。结果,德军支持不住,向北败退,双方从此形成相峙局面。
马恩河大会战粉碎了德军迅速征服法国的计划,使整个“史里芬计划”再也无法实现。此役刚一结束,毛奇哀叹道:“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职。至此,“完美无缺”的“史里芬计划”彻底破灭了。
德俄“坦仑堡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完全按照“史里芬计划”来布置整个战争,把绝大部分德军布置在西线,想借助优势兵力,通过闪电战术,一举攻克巴黎,打败法国。他们认为,俄国国内充满危机,不可能在战争一爆发,就立即进攻东普鲁士,因而,在东线只配备一个集团军——第八集团军,来抵御俄国的进攻。
但俄国的军事计划,是与英、法共同制定的。这份计划规定,一旦德国集中津力对付法国,俄国就在东线同时进军东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加利西亚,迫使德国东、西两线作战,以分散他们的兵力。
因而,战争刚刚开始,俄国参谋总长吉林斯基将军向法国保证,在两个星期内,将有80万俄军作好战斗准备。1914年8月中旬,吉林斯基将军率领两个集团军开辟东线战场,由莱宁堪普和萨松诺夫各率一个集团军,兵分两路,进攻东普鲁士。
守在东线的德国第八集团军毫无防备,一时措不及手,只得向西撤退。
俄军初战告捷,傲气顿生。两个集团军各行其事,互相之间毫不配合,长驱直入,突进普鲁士。但过了不久,因战线过长,后方供给不及,全军缺乏食物、弹药和运输工具,部队饥疲交加,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尤其是两个集团军之间,很快出现一条100公里的空隙地带。
德军在向西撤退之中,了解到了俄军这些弱点,霍夫曼上校根据这种情况,拟了一份作战计划,建议对俄军进行各个击破,首先攻击萨松诺夫的第二集团军。
“本来我军数量就少,如若进攻萨松诺夫,莱宁堪普定会援助,到时我们将有被包围吃掉的危险,”参谋长看了作战计划,顾虑重重地说道。
“我认为不会!”霍夫曼上校坚决地说,“他们之间有100公里的间隔地带,到时恐怕来不及,即使来得及,莱宁堪普也不会援救萨松诺夫!”
参谋长看了上校那么胸有成竹,似乎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秘密情报?”
“这算什么秘密!”霍夫曼上校笑了笑说,“这两位将军是冤家对头,这已是10年前的事了”接着,霍夫曼上校就讲起他10年前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那是1905年初日俄战争期间,在中国沈阳的火车站月台上,萨松诺夫因为在一次战斗中得不到莱宁堪普支援,至使几乎全军覆没而破口大骂对方。莱宁堪普见对方在大庭广众之间当面侮辱他,一怒之下,两人大打出手!后经上司调解,才勉强分开。从此,两人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这次俄国派两名冤家共同战斗,怎能谈上配合。
众军官听了这个故事,禁不住大笑起来。正在这时,参谋人员送来一份报告:“这是我方通讯兵刚刚截获的电报,上面有俄军兵力调动的情况。但是用明码拍发的。”
“什么?是用明码?!”参谋长感到惊奇,怀疑地说道:“难道这是俄军的陰谋?”
众军官也同时瞪大了眼睛。
“我认为这不是他们的陰谋,”霍夫曼上校说道,“据我所知,俄国野战军不搞密码,他们根本没有密码人员,指挥作战,用的就是这种明码电报。”
大家都知道霍夫曼是俄国问题专家,他在一战之前曾多次到过俄国,对他们的情况了解很多。因此,大家认为,还是根据电报所提供的情报,相应的采取行动。
经过一番讨论,德军决定按照霍夫曼的作战计划,首先向萨松诺夫发起进攻。
参谋长命令一个师,去牵制莱宁堪普的第一集团军,而将大部分兵力迅速调集到萨松诺夫的第二集团军两翼。
德军先派一股小部队去吸引萨松诺夫。双方刚一接触,德军便溃不成军,掉头向西就跑。萨松诺夫误认为这是德军的全线溃退,便根据明码电报的指令,不顾粮少弹缺,拚命向西追击。
追击一天后,全军疲惫不堪,那股德军也转眼不见踪迹。萨松诺夫正在迟疑,就接到骑兵侦察报告,说发现两翼出现大量的德军,很可能是冲我们来的。
联松诺夫先是一惊,接着便明白过来,急忙给吉林斯将军发电,请求暂停追击,以免遭到德军夹攻。
吉林斯基这时正呆在离前线三四百公里的一个指挥部,喝酒庆贺自己的胜利,他一直认为,德军根本无暇东顾,认定这只是小股德军在做垂死挣扎,根本不把萨松诺夫的请求当做一回事儿,回电斥责萨松诺夫懦怯,命令他继续进攻。这份明码电报转到德军参谋长手里后,德国人放心大胆地对萨松诺夫分割包围。
8月26日夜间,德军趁俄军休息之即,突然向萨松诺夫发起进攻。疲惫不堪的俄军连招架之功全无,仓皇后退,慌乱之中。有几个连的士兵掉进湖里淹死。
次日清晨,德军在坦轮堡附近包围了萨松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十几万人。无奈之中,萨松诺夫发电求救,请求第一集团军迅速靠拢。
果不出霍夫曼所料,在东普鲁士境内的莱宁堪普根本不予理睬,甚至总参谋长吉林斯基还一口咬定,德军根本没有大规模作战的能力。萨松诺夫见一次次电报均无回音,只好硬着头皮布置了一下。
不久,德军便从四面八方向俄军阵地发起进攻,猛烈的炮火,在俄军阵地处处开花。阵地愈来愈小,每发炮弹都炸出一洼血来。
紧接着德军一阵冲锋,饥疲交加、士气低落的俄军,被德军像羊群般地兜捕起来。俄军官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枪来,向德军投降。
结果,十几万俄军倾刻之间,土崩瓦解,除战死和失踪的3万多人外,近10万名俄军被俘,500多门大炮被毁,第二集团军不复存在。
萨松诺夫在战火中,仰天长叹一声,独自慢慢地走进一片树林,绝望地举枪对准自己的脑袋,“-!”的一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吉林斯基当发现第二集团军失去联系,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失误,急忙命令莱宁堪普去寻找已经不存在的第二集团军。
当解决了第二集团军之后,德军掉头过来迎击莱宁堪普的第一集团军。
莱宁堪普还不知道自己已是孤军,仍傻乎乎的向前挺进。一头扎进德军猛掉过来的怀抱。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掉头就逃。
德军势头正旺,一鼓作气,包抄过来,经过一场激战,俄第一集团军伤亡14.5万余人。莱宁堪普见势不妙,飞快逃回俄国,但马上就被撤职。
霍夫曼上校因作战有功,晋升少将军衔,并担任德军东线总参谋长,由他提议,这次战役被命名为“坦轮堡战役”。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毒气战
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惨遭失败,被迫退守安讷河一带。这给英法联军一喘息机会,他们趁机北进,在比利时王国的依普尔运河一带构筑工事,准备随时与德军决战。
德军为避其锋芒,改变作战布置,把主要津力集中在东线战场,然后伺机与英法作战。这样,两线战场上的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1915年春,东线俄军战败,处于防守态势,德军便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线,准备在依普尔运河一带与英法大战一场,以雪马恩河惨败之耻。
德皇对此战非常重视,连忙召见接替毛奇的参谋总长法尔根汉,问他有没有战胜英法联军的妙策。
法尔根汉诡密的一笑,信心十足地说道:“陛下尽管放心!这次我要把依普尔运河变成敌人的坟墓!”
德皇露出不相信的目光,冷冷地哼了一声。法尔根汉赶忙凑上前去在皇帝耳边轻声说了几句。
德皇先是冷笑一下,随即又露出疑虑的目光,道:“这能行吗?”
“当然可以!我们准备让陛下检阅一下!”法尔根汉异常自信地说道。
“好!”德皇这才兴奋起来,下令让法尔根汉赶快布置,他要亲自到现场观看。
一天下午,处在一片山丘里的军事试验场戒备森严,一个个荷枪实弹的宪兵注视着四周。在远处的一些树林中,还隐约可见一些游动的哨卡,全神贯注地来回走动。
二点多钟,德皇和一些高级官员乘坐的车队驶进了实验场,一直开到山丘旁边的临时看台旁才停下。
一位年轻的军官上前拉开车门,等候在看台旁边的将军“刷”的一下立正,毕恭毕敬地注视德皇登上看台,然后纷纷就座。
德皇的身旁的法尔根汉示意一下,法尔根汉又对一位将军说了几声,那位将军挥动手中的红旗,实验场突然出现一群士兵,随后又拉出一门巨大的海军炮和一门3英寸口径的野战炮。
这时,在1.5公里外的山丘上,有两个士兵赶着一群绵羊,慢慢地走向山坡。很快,这两个士兵向后跑去山坡上只剩下那群羊在慢慢地吃草。
随着一声口哨响过,士兵马上把两门炮围了起来,很快便作好了准备。
紧接着,那名指挥官右臂向下一放,口中叫道:“放!”野战炮震动了一下,射出一发炮弹,“嗖”的一声响过,炮弹落在离羊群很近的地方爆炸了。但爆炸的声音很轻,并不象实战中的炮声。
炮弹炸过以后,便见一团黄绿色的烟气徐徐升起,随风向羊群飘去,很快便覆盖了整个羊群。
烟消雾散之后,手拿望远镜的德皇急不可奈站起身来,架起望远镜向山坡上望去。
“好呀!这简直是魔鬼!”德皇看见一只只怞搐的绵羊,兴奋地惊呼道。紧接着他放下望远镜,对站在一旁正在得意的法尔根汉命令道:“赶快进攻依普尔!”
“是!陛下!”
1915年4月21日,德军开始进攻依普尔,沉寂多日的西线战场又重燃战火。德军首先用16英寸口径榴弹炮发射的高爆炸弹,对英法联军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
英法联军早有准备,他们凭借坚固的工事,向德军还击。双方对轰了一个多小时,黄昏时分,终于停了下来。
英法联军的战士们趁此间隙,有的在吃东西,有的走出工事,到外面吸几口新鲜空气。他们认为,这只是德军的常规作战方式,自己凭借坚固的工事,根本不把德军放在眼里。他们有说有笑,好像是在郊外野餐一样。
正在这时,空中响起了飞机的“嗡嗡”声,有十几架飞机从东北方飞来。有个英军战士大叫一声“德国飞机!”随后,便跳入战壕。正在说笑的其它英法战士,一时慌了神,连滚带爬跳到战壕之中。
转眼之间,机群飞近依普尔运河。英法联军一齐向飞机瞄准,轻重机枪纷纷开火。但德国飞机一掠而过,既未投弹,也未扫射,远远地绕了一个弧形,又飞远去了。
英法联军虚惊一场,大家不由得嘲笑自己,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德军惯用的神经战,于是,阵地又恢复轻松的气氛。这批飞机是德军参谋总长法尔根汉派的侦察机。
侦察员去向他报告:英法联军阵地拉得很长,阵地上崎岖不平,掩体、碉堡参差错落兵力无法估计。
法尔根汉并未责怪士兵,让他们回去休息。然后对前线指挥官说道:“我们必须设法把敌军引到平旷之地,这样才能使用我们的秘密武器。”说完,他走向地图,认真看了一会儿,然后又说:
“我看这个地方很好,只等东北风微微吹起,就可实施我们的计划了”
说完,这家伙冷笑一声,认为这次英法联军可要倒霉了。于是,便高高兴兴地回去休息了。
可法尔根汉成没想到,就在睡梦之时,法国间谍吕西托早已把他使用秘密武器的消息,告诉了法军总司令霞飞。霞飞获悉这个消息后吃了一惊,赶忙下令各军从速准备防毒面具,指示部下,如若敌军施放毒气,应赶快撤到上风处或高处去。但是,各军仓促之间,没法制办大批防毒面具,只有每人加发一条毛巾。
4月22日深夜,天空陰云密布,东北风微微吹起,德军各部接到参谋总长的命令:立即起身,饱食、戴好防毒面具,准备在黎明时分发动进攻。
开刚蒙蒙亮,随着一阵“隆隆”的车轮声,英法联军突然发现黑压压的100多辆德军军车向阵地开来,便立即用各种炮火还击。
打了一阵,德军似乎招架不住,便向后仓皇撤退。英法联军不知是计,便跃出战壕,向德军猛追过去。
几万名英法联军杀声震天,人如潮涌,直追到一处空旷地带。
忽然间德军大炮齐鸣,截断英法联军退路,前面逃跑的德军也停下脚步,转而向联军射击。几万名英法联军只好在这片平旷的地面上寻找小丘或树丛作隐蔽。
就在这时,空中传来螺旋桨的轰鸣,几十架德军飞机从东南方直飞过来,一到这片平旷的地带,便纷纷投下炸弹,这些炸弹坠落在地时,并没有多大的爆炸声,却个个腾起团团浓烟,迅速向四周弥漫。
英法联军顿时醒悟,知道这是敌人在施放毒气,纷纷系上毛巾。但这根本不起什么作用,靠近毒气弹的战士们纷纷倒下,头晕目眩,呼吸紧张,紧接着便口角流血,四肢怞搐起来。
飞机刚刚飞过,位于西北面高地上的德军又不断地发射毒气炮弹,大量毒气笼罩着大地,连乱草中的野兔也惊跳起来,一会儿,便伸直了退。
这就是法尔根汉的秘密武器——氯气弹。这种气体比空气重1.5倍,人吸入这种气体,马上就会窒息而死。
很快,英法联军就有1万多人死亡,其余已丧失战斗能力。
这时,头上裹着防毒纱罩的德军,从四面八方冲向联军阵地,10公里长的防线已无人防守,德军轻松地占领了这段阵地。
这是人类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毒气,在依普尔运河河畔的草丛、树根下,成千上万的英法联军的战士蜷缩成一团,令人惨不忍睹。战争使这些青年丧失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它是人类的天敌,我们诅骂战争!
“神秘之船”在行动
1916年春季的一天,在去往英国的航道上,一艘破旧运煤船,缓慢地行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船上似乎装满了煤炭,不时发出沉闷的声音,仿佛在努力挣脱大海的羁绊。突然,海面上冒出一根黑杆子,飞速地在水中划动,隐约可见鲨鱼般的黑影在水中移动。货船上的水手发现这是一艘潜艇,急忙跑到驾驶室,向正在指挥航行的坎贝尔船长报告。坎贝尔漫不经心说道:“照常干活,不要乱跑。”
水手们又回到自己岗位,不紧不慢地干起活来,有的还若无其事地怞着香烟在闲聊。船上的大副更是悠闲,提着一个装着漂亮鹦鹉的鸟笼在逗着玩。似乎他们在度假一般。几分钟后,一艘潜艇突然从水中冒出,托着湿淋淋的艇体出现在海面上。几个德国水兵掀开舱盖,从艇内跳了出来,慌忙地脱去艇炮的外壳,把炮口指向了货船。紧接着,站在舰桥上的艇长一声令下,一发炮弹“呼”的一声,直往货船飞来。
“轰”的一声,船上顿时大乱。几名水手扔下香烟,尖叫着四处乱躲,大副也扔掉鸟笼跑到舱内去了。更多的水手则手忙脚乱地解下救生艇,放至海面,争先恐后跳往救生艇,拚命地向前划去。
德国潜艇本来还要炮击,见到这种情景,艇长不由得笑了起来,下令炮手停止炮击,向货船驶去。
潜艇越驶越近,德国水兵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人惊恐的样子,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突然,德国人的笑声嘎然而止,艇长更是目瞪口呆,死盯盯看着前面的货船。
只见货船上挡板被掀掉,几门大炮黑洞洞炮口正对着他们,一面英国皇家海军军旗徐徐升起。
德国水兵吓得呆在哪里,木鸡般地不出一声。艇长刚缓过神气,大声狂呼:“紧急下潜!”
话音未落,“货船”上英国人的炮弹已呼啸而至,在舰桥轰炸起来,艇长刚跑到舱门,就被一发炮弹炸得飞上天空。整个潜艇被炸得浑身颤抖,在水面颠簸几下,便慢慢地沉入海底。
原来这是一艘改造过的英国“Q船”,英文的意思为“神秘之船”。它经过巧妙的伪装,外表看来,只是很普通的货船。而在档板后面,则安装有大口径大炮和深水炸弹发射装置,有的甚至装有鱼雷发射管。它们故意在海上游弋,引诱德国潜艇露出水面后,一举把它击沉。
这是英国海军为对付德国潜艇的一种应急之策。自从德国韦迪根指挥的潜艇,击沉三舰英国巡洋舰以后,德国人便派数以百计的潜艇活跃在英吉利海峡,连续击沉英国船只,使英国海上生命线受到极大威胁。为对付德国潜艇,他们终于想到这条妙计,先后击沉很多德国潜艇。
但是,德国人也不是笨蛋,从此,他们看商船十分谨慎,不敢贸然浮出水面,只在水下用鱼雷攻击对方,并且派大量间谍搜集有关“神秘之船”的资料。
不久,一个名叫西伯尔的德国间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探听到有关“神秘之船”的秘密。得知这些船大都是由不定期货轮和帆船伪装成的。全凭秘密的Q号来辨认。船上装有隐蔽的大炮和鱼雷发射管,所有人员都是海军成员。于是,他把这些情报送到柏林。德国海军马上下令:凡遇到这种可疑的船只,不加警告就发射鱼雷,然后把它击沉。就这样,“神秘之船”被德潜艇接连击沉,英国海军被迫改变新的战术。
一个晴朗的上午,一艘“Q-5”号的货船缓慢地行驶在海面上,沿着贸易航线向英国港口驶去。甲板上,有几个水手在忙碌着,另外一些船员则悠闲地在散步,欣赏着波光鳞鳞的海面。
突然,了望哨发出信号:有艘潜艇向他们靠近。船长坎贝尔急忙下令作“之”字形航行,不给对方以最佳的射击方位。随后,又命令炮手们迅速作好炮击准备。
潜艇始终不露出水面,只用潜望镜观察一会儿,便发射一枚鱼雷,随即便往深处下潜。
鱼雷直奔“Q-5”号而来,船员清晰地看到鱼雷划动的痕迹。但这时为时已晚,只听“轰”的一声,鱼雷正中锅炉舱,顿时滚滚蒸汽冲天而起,船上乱作一团,很多船员被蒸气熏得喘不过气来。纷纷跳上救生艇,有的干脆只身跳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拚命地向远处逃去。
这时,只听“-”的一声,轮机舱的水密门也被气浪冲开,在这里的大副史密斯猛感浑身发爇,不顾一切地向外冲击。他口袋里装有一份伪造的船照,上面注明他是“船长”。在“船长”史密斯的带领,几十个“幸存者”惊恐万状地爬上三艘小艇,慌忙向远处逃去。
看上去,“Q-5”号已空无一人,船慢慢的向下沉去,似乎英国人已经把它抛弃了。
船只继续下沉,然而奇怪的是,下沉的速度越来越缓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托住它。
原来,“Q-5”号船中装满了软木,使船体受伤后不致迅速下沉。而躲在装饰板后面船长坎贝尔和炮手们,正紧紧盯着海面。
德国潜艇仍然不露出水面。坎贝尔透过观察孔,在望远镜里只看见一个潜望镜向“Q-5”号徐徐靠近,在潜望镜下,隐约可见潜艇的黑影在移动。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潜艇亦然不浮出水面,只看到潜望镜围绕“Q-5”号绕来绕去。
英国水兵焦急万分,他们被蒸汽熏烤得浑身发爇,灼爇的气浪阵阵袭来,更使他们喘气困难,大家忍耐不住,请求开炮。
坎贝尔也很焦急,但他知道,现在开炮不仅打不到敌人,反而会暴露目标,那样,不仅前功尽弃,就连自己也会葬身海底。
20多分钟后,潜艇终于小心翼翼地靠近“Q-5”,船上的人已听到潜艇的发动机声,坎贝尔示意大家沉住气,千万不能有任何声音。
又过了一会儿,德国潜艇才从水中慢慢地浮起,海水一阵翻腾,大家终于看到黑乎乎的潜艇露出了原形。
紧接着,湿淋淋的潜艇终于全部浮到水面,舱门打开以后,首先钻出两名水兵,紧跟着便是艇长爬了出来,德国人已完全相信,这确确实实是条空船。
艇长悠然地走到舰桥上,仔细向附近的将要沉没的船只望去清晰地看到“Q-5”号的标志,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躲在船内的坎贝尔见状,终于露出难得的笑容,小声下令:“掀掉档板,准备战斗!”
“咔嚓”一声,伪装的档板放了下来,早已调好角度的炮口正对潜艇。只见坎贝尔右臂一放,几门大炮顿时怒吼起来。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300多码处的潜艇,德军艇长笑容还未消失,早已被炮弹炸得飞向空中。
倾刻之间,潜艇连中30多发炮弹,一会儿,便沉入大海。直到潜艇沉入海底,快淹没的“Q-5”号伪装船,才向附近海域英国军舰呼救。一艘驱逐舰迅速驶来,把这艘“神秘之船”拖回英国港口。
德国海军终于发现,这样斗来斗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派谴大批舰队,寻机与英国海军进行决战,空前规模的大海战迫在眉睫。
英德海上大决战
自从“神秘之船”连败德国潜艇以后,德海军司令部决定,要根本解决海上问题,消灭英国海军主力,控制海上通道。于是,便派德国公海舰队司令舍尔海军上将,带领舰队到海上与英军决战。
1916年5月30日,以“留佐”号为首的战斗巡洋舰,沿着日德兰海岸向北海航行,并不时地在途中向德军军港报告,清晰地报出自己的航线和位置。
这些电报信号很快被英军截获,并马上送到英国海军司令杰立克手里。根据报告,杰立克知道“留佐”号是德国公海舰队所辖的一个舰队的旗舰,这艘排水量为2600吨的巡洋舰,由海军中将希佩尔指挥,舰上配有12英寸口径的大炮。杰立克笑了一笑,对部下说道:“这些德国人明目张胆的驶入北海,很显然是向我们挑畔,可当我们强大的舰队一出现,它就会马上溜走,必须把它干掉!”他寻思了一会儿,果断地做出决定:让贝蒂中将率领一支较弱的舰队迎战德舰,自己则率主力舰队跟在后面,等到贝蒂接触敌舰,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德国舰队。
于是,贝蒂立即率领4艘战列舰和6艘巡洋舰,迅速驶向日德兰半岛西北部海面,迎击德舰。
紧接着,杰立克亲率由24舰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和许多辅助舰组成的强大舰队,离开军港,到海上与德军作战。杰立克满怀信心,认为这次定会给德国人一点厉害瞧瞧。于是,志在必得英军舰队缓缓驶向日德兰海域。
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留佐”号一路频繁发报,目的就是向英军报信,以便诱引他们主力向海面上驶来。
这是德军公海舰队司令舍尔苦心经营的一种方案,他一面派“留佐”号先行海上,诱引英军;一面则率领主力舰队,随后跟上。为了迷惑英军,还不断的在德国军港用舍尔旗舰的呼号广播,使对方认为公海舰队的主力仍在本土港内。这真是“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相同,英德各怀鬼胎,目的完全相同,那就是消灭对方。
5月31日下午2时许,两支舰队都驶到日德兰西北部的海面上,虽相距仅50公里,但谁也不知道对方就在眼前。过了一会儿,英军舰队的前锋船只终于发现了德国舰只,舰长赶快报告贝蒂中将“前方发现敌人舰只,我们正在监视!”“好,终于露面了!马上前去查看一下!”贝蒂中将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给这艘舰的舰长下达了命令。
舰长接到命令,马上离开编队,全速向前行驶,似乎唯恐对方发现不了自己。
德军舰队也有这种想法,当他们发现英军舰只后,也全速向前驶来,“留佐”号一马当先,希佩尔也喜出望外。不一会儿,双方便到了有效射程之内,贝蒂命令所有舰只处于全面待战状态,一旦对方靠近,便开炮轰击。
希佩尔见对方靠近,也命令舰只进入战斗状态,并掌握有利时机,随即下令,来一个先发制人。
“轰”的一声,贝蒂的旗舰“狮”号中了一弹,船体轻微晃动了一下,贝蒂笑了,原来德军使用的是12英寸口径的大炮,心中暗自想到:德国佬,让你尝尝老子15英寸大炮的厉害!随即下令开炮。
“轰隆”一声,15英寸口径的大炮发出一枚重型炮弹,但却在德舰旁边爆炸,只把一些海水掀到德国军舰之上。
希佩尔顿时也露出笑容,不由得嘲笑对方,口径大无非也是打打海水!
就这样,双方你一炮,我一炮,互相对轰起来。
“隆隆”的炮声震荡着日德兰海面,远处的德英大部队都可隐约听见。杰立克和舍尔都以为自己计谋得逞,下令所有舰只全速前进,去吃掉对方。
而这里,炮击仍然继续。贝蒂本想按照杰艾克的布置,稍一接触便回转逃去。可这时德军舰只死死咬住不放,长了眼睛似的炮弹向自己舰队飞来,急得他大呼乱叫,命令舰只赶快退去。
希佩尔则不轻易放过,趁英军转弯之机,命令所有炮火轰击贝蒂的旗舰“狮”号。
“轰”的一声,“狮”号被一发炮弹击中,炮塔中部发生猛烈爆炸。炮塔上除了指挥官哈维少校外,所有人员当场炸死。更严重的是爆炸使火药袋着了火,眼看整条军舰要被炸毁,重伤的哈维在临死前通过传声管下令向弹药库放水,“狮”号才幸免遇难。
而在这时,德军又集中炮火,对准“玛丽王后”号射击,不一会儿,这艘战斗巡洋舰便开始下沉。随后,“不屈”号也被德舰击中,舰上浓烟滚滚,迅即发出震耳的爆炸声,马上也开始下沉。
贝蒂怒不可遏,下令舰只向德国人冲去。
希佩尔见好就收,调转航向,全速向舍尔的主力舰队靠近。
正在追击的贝蒂,隐约发现大批的德国舰只,知道对方也有准备,心中不觉有些胆怯,急忙下令转向,全速向后退去。
“留佐”号趁机想占点便宜,紧追英舰不放,英国人气愤已极,瞄准“留佐”号射了一弹,“留佐”号中弹起火,在水面上飘荡起来。
这时,英国主力舰队已经赶到。杰立克以为贝蒂真的把德舰诱引过来,便兴奋地下令:
“全部战列舰向左排成舷侧单行,进入战斗状况,准备迎击敌人!”
很快,他的24艘战列舰,排成一条长长的作战单行。而舍尔只顾猛追,猛然发现英国舰队时,双方已形成“T”字作战阵势。这下德国慌了手脚,因为英国能够使用所有大炮轰击,而舰只能用舰首炮,并且后面的舰队因距离太远,不能射击。
英国人抓住时机,所有炮火齐发,一阵“隆隆”声响过,德国3艘军舰遭到重创,眼睁睁看着沉下海底。
“留佐”号本来已经不行了,这时雪上加霜又挨了一炮。结果希佩尔只得换乘另一艘军舰,一会儿便找不到“留佐”的影子。
舍尔兴冲冲而来,本想占对方便宜,没想到立脚未稳,劈头盖脸挨了一顿炮弹,急得他“嗷嗷”直叫,下令舰队调转船头,在薄雾中仓惶逃去。
夜幕降临了,海面恢复了平静,只剩下浓浓的硝烟在空中游荡。
舍尔决定撤回本土,但因夜色黑暗,偏离航线,深夜时分,又与英舰相遇。双方在照明弹、探照灯的照射下,进行一场混战。各有一些小舰中弹沉没。
到黎明时分,双方终于分开,各向自己本土驶去。
在这次大决战中,德军被击沉1艘大舰、10艘小舰,死亡二千五百余人;英军则被击沉3艘大舰、11艘小舰,六千多人丧生。但双方主力均在,德国人想控制海上通道的愿望终于实现。
凡尔登战役
1916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三个年头,随着“史里芬”计划的破产,德军指挥部改变了作战布置,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而在西线重点对法军右翼部队所依托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
这是继任毛奇的德军新任参谋总长法尔根汉提出的。他把这次行动计划称为“处决地”,目的是进攻一个法国不愿放弃的军事要地,让法国在那里投入全部兵力,然后加以歼灭,使法国在军事上崩溃,从而逼其投降,法尔根汉公开叫嚣:“要让法国把血流尽!”
这时,法军总司令霞飞正忙于准备索姆战役,无暇顾及离巴黎200多公里的凡尔登要塞,再说凡尔登要塞异常坚固,它筑垒地域正面宽达112公里,由四道防御阵地组成,而第四道防御阵地则由凡尔登要塞的永备工事和两个保垒地带构成,当时的驻军有4个师10万多人。
德军为了在军队的数量和力量上压倒对方,法尔根汉下令把俄国、巴尔干半岛前线以及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全部集中到进攻现场周围。在12公里长的战线上,排列着近千门大炮,前沿阵地还配有5千多个掷雷器。进攻的兵力有10个师27万人,是防守凡尔登的法军的三倍。
2月21日早晨,德军开始猛烈的进攻。近千门大炮随着一串闪光的信号弹在高空爆炸,一齐怒吼起来,以每小时10万发的发射速度,把铺天盖地的炮弹倾泻在凡尔登的野战防御阵地上,倾刻之间,法军阵地一片火海。
紧接着,德军又用13门16.5英寸口径的攻城榴弹炮,把一颗颗重磅炮弹,射向要塞最坚固的第四道永备工事上,伴随着掷雷器发射着装有100多磅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榴散弹,在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法军整段整段的堑壕变成了平地。
经过12小时的猛烈轰炸之后,德军又用5.2英寸的小口径高速炮,以步枪子弹的速度发射霰弹,对惊惶失措,乱跑乱叫的法军进行扫射,并用喷火器把法军前沿阵地变成火海。
这样反复轰炸和扫射之后,凡尔登要塞附近的狭窄的三角地带的战壕完全被摧毁,森林也被烧光,山头被大炮削平,整个法军完全暴露出来,战场上空笼罩在一片浓烟烈火之中。炮火刚刚停息,随着一阵阵呐喊声,德军六个步兵师从宽10公里的战线上,向法军防线冲击。
法军阵地上虽然是一片火海,但士兵们仍然凭借剩余的工事,奋勇进行抵抗。军官身先士卒,带头冲出战壕,同敌人展开白刃近搏。法军斗志高昂,不畏强暴,勇猛异常,把敌人冲锋一次次压了回去。
经过两天激战,终因寡不敌众。有一万多人被德军俘虏,前沿的野战防御阵地基本上被德军占领。
法军在凡尔登失利上的消息,很快传到法军总司令部。霞飞总司令大吃一惊,赶忙召开军事会议,命令参谋总长立即赶到凡尔登,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等待后续部队的增援。随后,又委任贝当将军为凡尔登地区司令官,并集结兵力,准备增援。
贝当来到凡尔登后,先巡视了一下整个防御体系,看着堆满尸体的前沿阵地,贝当感到情况危急,凡尔登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
正在这时,要塞东北部的都慕炮台被德军占领。这个炮台原有一个轻步兵师固守,经过德军12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德军一支只有9人的巡逻队,未发一弹就占领了炮台,因为上边的将士全部阵亡。
贝当愈感觉情况不妙,立即在前线划定了一条督战线,严令士兵顶住德军进攻,有谁胆敢退过此线,格杀无论。
紧接着,便召开前线军事会议,讨论怎样保证后方援军和军火物资的迅速到达,贝当说道:
“当前情况十分危机,我已和霞飞司令联系过了,让他赶快派大部队增援,在一星期内调集大约20万人和二万多吨军火物资,这样才能保证凡尔登不落入德国之手。诸位议论一下,看哪条交通线可以完成这么多人员和物资运送?”
“除了通向西南的一条巴勒杜克——凡尔登公路还没彻底破坏,其它已全部被德国人的大炮切断了。”负责后勤的一名指挥官皱着眉头说道。
“公路的宽度有多少?”贝当紧忙问。
“6米。”
“路面怎样、能经得起大量载重车通行吗?”
“路面不太好,那要看有多少车辆通行?”
贝当计算了一下,说:“要运输这么多兵力和军火物资,得需要6千辆汽车昼夜行驶。”
指挥官们听了都面面相觑,不出一声。那名负责后勤的指挥官说道:“这恐怕不行!必须修复一下,否则,这么多汽车来往穿行,会造成很多车祸。”
贝当当即命令道:“立即组织一支抢修队,在沿途平民协助下,铺砌和拓宽公路路面,要保证车辆安全通行,凡尔登的得失在此一举!”
接着,他委托这名指挥官,前往督促修路,保证27日起,开始通车运行。这位指挥官受命而去。
过了两天,6千辆汽车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把19万援军和2万多吨军火物资运到凡尔登要塞。由于这条公路出色完成了凡尔登战役的运输任务,因而被法国人称为“圣路”。
这下,敌对双方军事力量逐步趋向平衡,德军虽然第一次进攻得到一些好处,可大量援军和大炮的到来,使德军寸步难行,双方暂时对峙起来。
法尔根汉做梦也想不到,短短的一周时间,法军竟派出这么多援军赶来。一方面是吃惊,再一方面心中暗暗高兴。这与他事先估计的一样,脸上露出狰狞的笑容:“好吧?我要法国人在这里把鲜血流尽!”
于是,他重新布置一番,让德军休整一下,准备更大规模的冲杀。
贝当将军这方也在紧张的布置,他命令增援部队马上开赴前线,修补战壕,安放大炮,准备迎击德军。
3月5日,大规模的战斗开始了。德国步兵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从30公里的战线上一齐向法军阵地发起进攻。贝当将军命令所有的法国大炮一齐开火,还击德军,20多万军队用各种炮火向德军扫射。
德军死伤严重,退了回去。法尔根汉命令德军停止全面战斗,集中兵力,主要突击马斯河左岸,并由急促的冲击改为稳步进攻,虽然又占领了沃堡垒,可只推进了不到两公里。到四月份,德军经过70个昼夜的苦战,仍未突破法军防线。到七月份,双方来回拉锯,死伤非常惨重,仍然相持不下,德军仅前进了7-8公里。
1916年10月24日,法军转入反攻,迅速收复丢失的炮台,德军溃退,退出了凡尔登战役。
在这次空前规模战役中,双方投入100多个师的兵力,伤亡人数70多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尔根汉不仅使法国人流尽了血,而且也使德国把血流尽了,回国后便辞去参谋总长的职务。
坦克的前身——“机枪破坏器”
一次世界大战初,在英国,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了一种武器。它是一个能活动的装甲堡垒,不怕机枪的扫射,并能越堑过沟,冲破敌人障碍,在掩护步兵冲锋的同时,还能向敌人发射火力,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
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做:“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
坦克见自己的发明受到冷落,他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机动灵活,但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这件事被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知道后,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资料,不久,便生产出一个新模型。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到1916年8月,才制造出48辆“机枪破坏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武器用坦克的名字来命名。在此期间,德军在依普尔战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气弹,再加上以前在列日要寒使用的穿甲榴弹,在战场大量杀伤协约国士兵。无奈之中,英军司令海格将军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准备把这种新型武器运用到战场上。这样,坦克才第一次使用在战斗中。
但是,这批坦克还处于试验阶段,从未参加过战斗,就连驾驶人员也是临时从汽车驾驶员中怞调来的。因而,在首次战斗中,只有18辆坦克开到战场,其中能参加战斗的,大约不到10辆。
可当这十辆怪物隆隆地驶向德军阵地时,德军吓得惊惶失措,急忙用枪射击。
“当、当、当!”机枪子弹在坦克外表撞出阵阵火花,而坦克仍然隆隆前行,吓得德军纷纷逃跑。
这时,一辆坦克爬进了一个村庄,面对这庞大的钢铁怪物,德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离据点,就这样,一个村庄就被这辆一坦克占领了。
还有一辆无意之中,闯进一条堑壕,吓得德军无处可逃,三百多名德军乖乖地做了俘虏。
这次胜利,使那些对坦克不以为然的将军们大吃一惊,更使英国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从此,人们对这种能攻善守的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武器造价太高,速度极慢,况且无法越过泥沼地,太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在战略中显得价值不大。
1917年冬,因为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德军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线战场。他们调集大量的兵力,涌向西线。
为了争取主动,英军司令海格决定在法国北部发起一次战役。在讨论这次战役的部署时,总参谋部的富勒上校主张,用坦克来突破敌军的防线。
这个决定,引出了许多将领的议论:“坦克机动性太差,必须有干燥结实的场地作保证,我们无法把战场固定在一个特写的场地内?”
有的说:“德军阵地的堑壕有4米多宽,坦克无法越过?”还有的说:“几百辆坦克一齐冲向敌阵,老远敌人就会知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不可开交。只见富勒上校微笑着走向地图,胸有成竹地说:
“诸位议论的很有道理,这些情况,我们早已考虑在内。诸位请看!”富勒说着,就用手向法国北部康布雷镇一指,兴奋地对大家又说道:“该镇的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被小溪和狭堤割裂的结实土地,这里大约有10公里的旷野,可以为坦克提供一个理想的作战场所。敌人在此驻有6个师的人马,正好用坦克来对付他们!”
大家沉思一阵,纷纷点头称是。
富勒上校继续说道:“至于堑壕和保密问题,我们再想其它办法。”
军事会议终于作出决定,在康布雷战役中,使用大批坦克来突破德军的防线。
11月19日,300多辆坦克悄悄地隐蔽在紧靠英国防线的大森林里。为了隐蔽起见,每辆坦克上面,涂满了彩色的斑纹,并用树枝杂草伪装起来。
次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英军就派出大量的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嗡嗡作响,以掩盖即将出动的坦克的隆隆声。20分钟后,300多辆坦克同时轰鸣起来,沿着夜间用线标出的车道,向敌军阵地冲去。
首先出现在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铁丝的障碍物。这些坦克毫不迟疑,隆隆地碾了过去。
紧接着就是一道宽达数米的堑壕,是德军专门来对付坦克的。
英国早有准备。只见每辆坦克上都有士兵将一捆捆柴草投入堑壕,顷刻之间,就将堑壕填满,虽有少数倾覆进去但大多数终闯了过来,向德军猛冲过去。
德军一下乱了方寸,胡乱地向坦克开炮,基本上没有命中,紧接着就疯狂用机枪扫射,但毫无作用。
德军无计可施,只得拚命后撤,无数士兵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投降,还有跑的慢的,成了坦克履带的牺牲品。英军步兵随后涌来,毫无阻挡地追击德军,不久,便渗入德军阵地6公里之多,俘虏7500多名德军。
这次大规模的坦克冲击所取得的效果,不仅德军意料不到,就连英军官兵也喜出望外,这使他们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德军阵地,赢得康布雷战役的胜利。
从此,坦克成了历次常规战争的重要进攻武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攻坚力量。
“信使”彻尔·阿米
彻尔-阿米是只信鸽,在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阿尔贡战役中,它冒着德军的枪林弹雨,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从前线把重要的军事情报送到美军指挥部,挽救了很多美军将士生命,为阿尔贡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是1918年10月,“协约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向“同盟国”部队发起了大反攻。“同盟国”部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准备利用阿尔贡森林的复杂地势,与“协约国”部队决一死战。
美国第一集团军在总司令潘兴将军率领下,不顾一切地向阿尔贡森林推进。因为在森林很难保持通讯联系,很快便于友军法国人失去联系,双方实际上已拉开了一段距离。潘兴决定,把英国信鸽协会送给的六百只信鸽,做为互相联系的工具。
为了向法军靠拢,10月2日清晨,美军三0八步兵师一营营长惠特尔西和二营营长乔治,按照潘兴将军的命令,率部进入夏尔沃山谷。为了保持与指挥部的联系,潘兴将军分出八只信鸽,由士兵理查兹携带同往。彻尔-阿米就是其中的一只。
惠特尔西和乔治率部刚行进不到2小时,便与德军遭遇。因寡不敌众,又加上敌军炮火猛烈,美军丢下90条尸体,仓皇奔逃,两个连队也在森林中失踪。
他们暂无暇顾及这两个连队,惠特尔西和乔治营长商议一下,决定让理查兹放飞两只信鸽,让它们去寻找这两个连队。
于是,这两营官兵在一起休息一下,又开始向森林推进。不出半天,他们又接连与敌军遭遇,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一营和二营也被打散了。
惠特尔西带领的第一营来到一个山洞,士兵已是疲惫不堪。惠特尔西看天色已晚,便让大家躲进山洞休息,自己却来到理查兹身边。
理查兹正忙着给信鸽畏食,看到营长来了,赶忙行了个军礼。惠特尔西也回了个军礼,低头看看这些正在觅食的信鸽,然后转身对理查兹说:
“准备一只信鸽,然它把这封信送回司令部,”
“是,营长!”理查兹赶忙挑了一只,把这封信放在军鸽脖子上的金属盒内,然后放了出去。
这只信鸽展翅飞向天空,接着盘旋了一周象是向大家告别一样,紧接着直飞云天,向远方而去。惠特尔西看着远去的信鸽,总算松了口气。在信中,他把出发以后的情况向潘兴将军做了详细的汇报,并要求司令部派兵增援。
不久,司令部便派出纳尔逊上尉指挥的快速反应部队,很快到达了惠特尔西的营地,但只有一连的兵力。
尽管如此,惠特尔西还是非常高兴。要知道,在这茂密森林里,信鸽能出色地完成它的使命,惠特尔西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连忙于纳尔逊上尉商议一下,由增援部队连夜前往山头察看。同时,又派长尔中尉率领五十名士兵,去寻找失踪的那两个连队。
第二天一早,纳尔逊上尉率领的增援连队从山头上退了下来。他们刚一上山,就遭到两侧机枪的猛烈射击,损失惨重,只好退下来。纳尔逊告诉惠特尔西,敌人不仅占领了山头并且构筑了工事。
就在这时,卡尔中尉也回来了,他身旁只剩下20名士兵,其余全被打死,他本人也受了伤。卡尔中尉报告说,四周全是敌人,他们根本就出不去。
惠特尔西已确信无疑,他们全部被包围了。就在这时,丛林中有一股人向山洞靠近,惠特尔西派人察看,原来是乔治营长的第二营,他们只剩下550人了。
惠特尔西看到局势严重,连忙与乔治营长召开军官会议,把他们所处的位置和情况,向大家讲了一下,最后决定,一面用信鸽向司令部求援,一面动员士兵,占领附近有利位置,构筑工事,准备迎击敌人。
于是,理查兹又放飞了一只信鸽。这只信鸽虽然也完成了自己任务,安全飞到司令部。可美军所有后备军队都已布置在阿尔贡战役中,准备向森林的德军发动进攻,已无暇顾及惠特尔西和乔治他们。
惠特尔西等了一天,不见有增援部队到来,只好下令分配了最后一点食品,准备迎击德军。
德军终于向惠特尔西的阵地发动进攻,猛烈的炮火打破了森林的寂静,接着便是四面八方的德军向前推进。
惠特尔西和乔治率部顽强抵抗,他们打退了德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乔治营长从这个连爬到那个连,给士兵打气。战斗异常的激烈,美军伤亡惨重,有三分之一的人残废或重伤,尤其严重的是,他们食品和药品已尽,弹药也所剩无几。在这种情况下,惠特尔西又命令理查兹放飞一只信鸽,要求司令部派飞机空投食品和弹药。
但这时,阿尔战役已全面拉开。10月4日清晨,美军全线向德军发起进攻。德军措手不及,双方展开混战,伤亡极为惨重。美军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但孤军深入的惠特尔西和乔治的部队仍被包围着。
这天上午,久等不见回音的惠特尔西又派一只信鸽报信,请求司令部火速增援,并再次要求空投食品、药品和弹药。他在信中写道“形势十分紧急,我们迅速减员,士兵在挨饿受冻,伤员无法治疗,士气低落。请火速提供支援?”
但这时的阿尔贡森林,已是弹火纷飞,炮弹在空中窜飞,飞机在空中投弹。这只信鸽一飞出去便惊恐万分,迷失了方向,不知飞往哪里去了。
而包围惠特尔西他们的德军,已越来越靠近。美军大炮分辨不出准确的方位,炮弹既在德军阵地爆炸,也同时直落到惠特尔西的阵地上,一颗炮弹击中了惠特尔西的传令兵盖德克,他的身体被炸得粉碎,他的战友们找到的只是他的钢盔和步枪。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家惊恐万状,到处乱躲。惠特尔西冒着炮火,镇定自若地大步走出战壕,安慰大家说:“别紧张,马上就会结束!”
他连忙又写了一封信:“我们自己的炮兵在向我们开火!请立即停止开火!”并告诉司令部自己的准确方位,然后把信交到理查兹的手里。
士兵们睁大眼睛看着理查兹,他们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这仅剩的两只信鸽身上。
理查兹从鸽笼抓出一只信鸽,他尖叫一声,挣脱了理查兹的手,向空中惊恐飞去。
这一来,只剩下彻尔-阿米这只黑色的雄鸽了。这是八只信鸽中最平常的,因为它十分老实,一直得不到理查兹的重用。
理查兹天可奈何的从笼中抓出彻尔-阿米把惠特尔西的信牢牢地系在它的脖子上,然后把它扔到空中。可彻尔-阿米在空中飞了一圈,便停在附近一棵树上,向炮火纷飞的阵地望去。
惠特尔西、乔治和部下们急红了眼睛,他们挥动着步枪和头盔让它飞,可彻尔-阿米不理不睬,只顾啄自己的羽毛。士兵们一下急了,他们有的吆喝,有的扔棍子,石头,彻尔-阿米终于展翅了,但却飞落到另一棵树上。
理查兹直摇头,他往树上爬了一段,便向它喊口令。附近的德国听到后,便一齐向信鸽射击。只见它摇晃了一下,似乎中了一弹。
大家彻底失望了,理查兹一拳击在树上。可正在这时,彻尔-阿米摇晃着身子,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
当司令官的士兵在门边逮住彻尔-阿米时,它已是鲜血淋淋了。一颗子弹打穿了它的胸骨,胸部的羽毛被血粘在一起。士兵赶忙解下它脖子上的小金属盒子,让人交给司令部。又急忙拿了些面包屑和水喂它。它咕咕叫着,似乎是说:“我完成任务啦!”
司令部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士兵赶快把它送到军医那里治疗,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治好它的伤。
惠特尔西他们并不知道彻尔-阿米飞到司令部,但炮弹却再也没有落在他们的阵地上。于是,他们重新布署一下,与德国人展开了浴血奋战。
10月5日,并军增援部队终于击溃了包围第一营和第二营的德军。惠特尔西急忙打听彻尔-阿米的情况,当听到彻尔-阿米在身受重伤情况下,仍然冒着枪林弹雨把信送到后,全体将士竟忍不住流下了滚滚的爇泪。
后来,彻尔-阿米被送回美国,一年后才死去。它的体内填上防腐料,做成标本,放在史密森协会展出,至今,它还作为英雄供人瞻仰。
兰斯保卫战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在欧洲爆发。以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在欧洲大陆开展了残酷的较量,整个大战分布为西、东、南三条战线。西线北至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英、法、比联军同德军作战,经过长达四年的战争,双方死伤累累,形成对峙局面。
1918年7月,德军为了迅速攻占法国首都巴黎,在统帅鲁登道夫的布置下,从两面包围巴黎的“门户”——兰斯城,想一举攻克兰斯,长驱直入巴黎。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德军在皇储威廉率领下,庞大的集团军群秘密地进入阵地,为了高度保密,在行军过程中,连车轮也用布包裹起来,以避开法国侦察兵的耳目。
法国第四集团军司令古罗将军根据战争的态势,果断地做出判断。认为德军即将对兰斯发动进攻,下令情报部不惜一切代价猎取德军情报。情报部门派出一股津干的小分队,连夜闯入敌营,活捉一名俘虏,获悉德军将于零点10分发起炮击。古罗将军马上做出反应,命令炮兵部队提前开火。
零点时分,一声令下,两千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同时向德军开火,刹那间,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德军毫无防备,仓促应战,但为时已晚,只见铺天盖地的炮弹划出道道光亮呼啸着射入德军阵地,顿时是火光一片。空前规模的兰斯之战,在隆隆炮声中拉开帷幕。
4点30分,从炮声中惊醒的德军,在总司令鲁登道夫的率领下,企图强渡马恩河。守卫在河对岸的美军三十八步兵团等个正着,立即朝那些船只进行猛烈射击。德军正渡中流,猝不及手,有几十艘小艇被击沉,损失惨重,但仍奋战渡河,终于以惨重的代价涌过对岸,并迅速占领了一个制高点,向美军进行反击。美军三十八步兵团越战越勇,坚守阵地,与德军抗衡,整个战场一片硝烟弥漫。
与此同时,在兰斯城的其它方向,双方也进行着激战。在东西大约50英里处,德军不顾对方的炮火,继续进攻,只见一片片尸体倒下,顿时尸积如山。德军一度也突破了几道防线,但都被英勇的法、美联军打退。双方你进我退、你退我进,展开了拉锯战。只听战场上枪炮声不绝,只见双方士兵的尸体不断增多,简直成了一个杀人的乐园。
而在兰斯的西面,德国军聚集了6个师,以强大的优势兵力,突破了意大利第八师的防线,并迅速把他们逼到第二道防线去,进展较为顺利。
上午9点30分,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军以人海战术,把从马恩河畔的多尔芒到兰斯高地的协约国防线,往后挤压成一个十分危险的楔子形。但这仅仅是暂时的,就连皇储威廉也忧心忡忡,赶快去见他的父亲。正在早餐的德皇听了汇报以后,告诫儿子说,战争局势不容乐观,果不期然,不大一会儿,有军官报告说,他们的部队在第二道防线前面受到协约国军队的猛烈阻击。皇储威廉马上又赶回战场。
到了下午战斗异常激烈,整条马恩河都被鲜血染红了。德军总司令鲁登道夫仍督促将士发起进攻,为占领兰斯,投下最后一注。
德军发疯了,似乎都不怕死,前边一批批倒下,后面又涌了上来,靠这样的人海战术,到傍晚时分才前进了三英里。而协约国的炮兵则以逸代劳,整整一天都在接连不断的炮击河对面的德军后备部队。这样前击后炸,处处开花,眼见德军攻击渐渐削弱。
到了这种地步,鲁登道夫只得下令皇储的第六集团军补充战斗力,准备把这支后备力量投到前线。
但是皇储没有接到命令,眼见大势将去只得于当晚停止了冲过马恩河的行动,并且还停止了兰斯东西的攻击。这下,鲁登道夫只得靠马恩河和兰斯之间的两个军准备第二天重新发起攻击。
就在这时,在兰斯附近的茫茫森林中,24个整编师的协约国部队正集结待命,准备来日向德军发起全面进攻,而此时的德军,不仅在数量上少于对方,在士气更是低沉,而且这些后备力量多数是从东线调过来的,疲军西进早已力竭,更是不堪一击。
而协约国则让英勇善战的硬骨头摩洛哥师担任主攻,右侧是美国第一师,右侧是第二师,可谓是津兵强将,装备津良。第二天,天刚亮,只听坦克轰隆而至,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刚一接触,德军就乱了方寸,纷纷退却,摩洛哥师犹如一把尖刀,扎向德军心脏,第一道防线上的德国军毫无还手之力,乖乖地举手投降,片刻之间,协约国就俘获1.5万名德军。
处在第二道防线的德军还未明白过来,美军上尉加诺率领的三营就发动了第二次攻击。他们呼喊着刚冲过一块麦地,就听见有人叫道:“他们来啦!”加诺朝前一看,只见在平坦的田野上,大大小小的坦克隆隆的向前推进,后面紧跟着海军陆战队,美国步兵、塞内加尔人,外籍军团和法国士兵。面对强大的攻势,德军大部分纷纷投降,只有少数部队坚守阵地在继续抵抗,但很快就被打退。德军见大势已去只好扔下长枪,不断地喊道:“结束战争!”。
虽然地面部队抵敌不住,但在战场上空,一批批德国飞机仍不断地向地面的协约军部队,进行一次次俯冲扫射,给协约国军队造成很大伤亡。为了减轻伤亡,协约国空军架机升空,迎击敌机,双方在浓烟滚滚的兰斯上空,进行激烈的空战,这样使整个兰斯之战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战场。战斗进行到上午10点54分,皇储威廉和鲁登道夫意识到局势严峻,所有的后备力量全已用上,占领兰斯长驱直入巴黎的希望化做泡影。当时气势汹汹的德军已乱做一团,只剩下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为了收拾残局,鲁登道夫中午时分命令德国残余部队,从树林茂密、地势险峻的维埃齐峡谷,向两边包抄过来的美军进行反击。猛烈炮火压得美军一步也动弹不得,做困兽斗的德军个个瞪着发红的眼睛,嚎叫着向美军阵地反扑过来。危急时分,只见从一片树林中冲出一队骑兵,个个身着红军衣,戴着高高的头盔,披甲带刀,冒着密如阵雨的枪弹,呐喊着冲了过来。
美军犹如见到了当年拿破仑的军队,顿时来了勇气,纷纷直起身来,拿起长枪跟在这些法国龙骑兵的身后,一齐向德军进攻。
这些龙骑兵犹如一股旋风,对迎面而来的弹雨似乎没有看见,一批批中弹落马,又一批批向前冲去。
这场津神战显然奏效,唬得德国兵胆颤心惊,惊叫着向后面退去。
在战场的另一面,德军躲在山腰的一个山洞之内,洞口用四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美国步兵和外籍军团的步兵毫不危惧,冒着猛烈的炮火奋不顾身地猛冲上去。前边一批倒下了,后面又冲上去一批。山坡上堆满了协约国士兵的尸体,草地上流淌着他们的鲜血,整个战场笼罩在一片血腥的气氛之中。
终于,他们靠近了洞口,纷纷向洞内投掷手榴弹。“轰、轰”一阵巨响,德军的机枪成了“哑巴”,一股股美军步兵和外籍军团的步兵冲向洞口,不到10分钟时间,就从洞中俘虏了1200名德军。
在另外一处山洞,密集的火力阻挡住了美军第二师的前进。这时,一辆法军坦克像一只巨型海龟一样,摇晃着向洞口驶去。坦克上的巨型大炮吐着火舌,准确无误地把炮弹送到洞内,随着阵阵爆炸声,一名德军上校命令挂出白旗,大约近千名德军从洞口走出投降。
经过一个下午的激战,强大而英勇的协约国军队终于占领了这座险要的峡谷,德军已失去战斗的信心,一批批撤出战场,仓皇地向后退去,夕阳照射下,站在雷斯森林里60英尺了望塔上的协约国前线总指挥芒让将军,终于露出了微笑。兰斯保卫战,虽然协约国付出惨重的代价,总计伤亡达5000人,但这是协约国从防御转入反攻的转折点,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战役。
攻占冬宫
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起义,打倒了沙皇,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可是,“十月革命”之后,政权却被代表着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把持。它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维护英美法帝国主义的利益;对内则竭力维护旧统治机器,压制人民群众,企图解散工人武装,进而消灭苏维埃。他们四处调集军队,怞出闪亮的屠刀,准备屠杀人民群众。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被迫流亡在芬兰的列宁,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于10月20日(俄历10月7日)秘密回到彼得堡。
这天夜里,一位个头不高、工人打扮的人匆匆来到斯莫尔尼宫,已经等候在那里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成员激动地站了起来。这位工人打扮的人摘去了假发,微笑着和大家握手。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流着激动的爇泪,充满感情地叫道:“列宁同志,您身体好吧!”
“好!好!同志们也好!”列宁也异常激动地问候大家。随后,紧急会议便在这种爇烈气氛中召开了。
列宁严肃地讲道:“目前形势极为严峻,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一次新的革命,把国家权力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来,全部权力应归工人代表苏维埃!……”
接着,大家进行了爇烈的讨论,一致同意列宁关于准备举行新的武装起义的提议。
不料,就在他们秘密召开会议的时候,有个坚细混进了斯莫尔尼宫,杀害了放哨的苏维埃战士,偷听了他们讨论的内容。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立刻警觉起来,加紧调集军队,并下令逮捕列宁。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党中央委员会按照列宁的布置,准备提前举行武装起义。为了把列宁的讲话内容传达给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党人,以便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便决定在11月6日的《工人之路报》上刊登出来。
但临时军队早有察觉,这天清晨,一伙临时政府军队突然闯进《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当即查封了这份报纸。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们立即赶到,把临时政府的军队轰了出去。工人们加班加点,很快便把《工人之路报》印了出来,并散发出去。
于是,彼得堡到处传扬着列宁的讲话,大家高声读着:“政权应该交给工兵代表苏维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