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知道更要做到

周士渊 (当代)
《知道更要做到》
作者:佚名
第1节:前言
……前言
追求卓越、渴望富强,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许正因如此,2004年仲夏,我们请来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势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举办了为期4天的“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
在这次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的头脑风暴中,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但他们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这段经典而简短的对话,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有中国企业家问:
“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
“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1原来,这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别处,竟在“知道”还是“做到”这寥寥四个字上!
是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则、再好的诀窍、再高的智慧,也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资料,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做到”。可以说“做到为王”!
很简单,“知道”并不等于“做到”,而且远不等于“做到”。这正如人们都“知道”吸烟的害处,但真正“做到”戒烟的人却寥寥无几一样,要从“知道”到“做到”,还有极长的距离,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国人有个极大的误区,仿佛“知道”了,就大功告成了,就万事大吉了。正因为此,如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当事者沾沾自喜、而实际上可悲可叹的“知道文化”──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只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进一步,从“知道”变为“做到”,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每一个希望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都不能忽视它。令人欣喜的是,借助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类智慧,通过自己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本书就将笔者寻找答案的过程和结果,一一呈现给大家。
我相信,读完本书后,大家就会相信并努力践行“知道,更要做到”这一理念,就会懂得怎样寓智慧于行动,寓伟大于平凡,寓成功于习惯之中了。
周士渊2005年11月于北京……
第一章
我的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一个隐藏着的成功秘密
1行动力告诉我们:知道不如做到
在美国某公司的一次促销会上,销售经理请与会者都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面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面发现了钱--最少的捡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捡到了100美元。
这位经理说:“这些钱谁捡到就归谁了,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吗?”与会人员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换了意见之后,面面相觑,不明白经理的用意。最后经理一字一顿地说:“我只不过想告诉你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甚至忘掉的道理: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
是的,很多人都知道“坐着不动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要取得收获就要有所行动。但我们怎样行动才能取得成功呢?靠凝结着人类智慧的行动。
第2节:疑惑与好奇
再多的知识、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到行动上,也将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料。同样,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没有凝结着相应的知识和智慧,就只能是盲动,是没有意义的行动;只有凝聚着智慧的行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够取得成功。
所以,知道,更要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经过痛苦的实践和长期的摸索,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个凝结着毕生心血的答案。
这一切要从我那不堪回首的经历说起。
2路漫漫兮,我上下而求索
那是个不堪回首的清华园之夜--1971年8月4日深夜,我由躯体健康引发了精神抑郁,又从精神抑郁导致精神崩溃。而就在那一夜,我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决意要离开这个我依然无限眷恋的世界(详情请见本书所附《一个关于我的真实故事》)。
当时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啊!而就从那一夜、那一天开始,作为一个中国最高学府里的天之骄子,我顷刻间便从一条顺畅无比、充满希望的金色大道猛地跌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而当我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鲜血淋淋、气息奄奄,离死神仅一步之遥。
当我生命垂危之际,善良的白衣天使用她们温暖的生命之手,把我拉回了人间。但今后的人生之路毕竟要用我自己的双脚去走啊!我本已是绝望才做出了这样的事,而经历了那晚几乎九死而无一生的自我摧残,更是愈加地绝望了。可既然大家这样全力地抢救我,难道我还要重蹈覆辙吗?可不这样,我又怎么去走今后的路?又怎么去面对我无法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呢?
在这以后的10年中,也就是从我25岁到35岁这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里,我面对的正是这种我无法面对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先后病休四五年、住院两三年、动了三次手术,成了清华园有名的重病号。而恰恰就在这时,“四人帮”粉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春天到来了。与我当年一起留校的同学几乎都上了研究生,他们一个个进修的进修,深造的深造,出国的出国,留洋的留洋,人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在未来的岁月里大干一番。可我呢?依然长病不起,孤苦伶仃,只能独自躺在病床上长吁短叹,不知这苦苦长夜、漫漫严冬何时才是尽头。
啊,
前路难,前路难,
难于上青天!
人生多少梦,
迷失红尘间。
……这就是那些年我最真实的写照!
但是,在这痛苦长夜和漫漫严冬里,作为一个脉搏还在跳动、脑中还有思维的人,尤其作为一个已受到水木清华那么多年熏染的人,我何尝不渴望黎明、不渴望春风、不渴望也能像我当年的老同学们一样,去伸展拳脚、施展才干,在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大显身手啊!
因此那么多年,我虽躺在病榻,但醒着或梦着,脑海里却始终没有静息。我考问人生、探索成败、寻觅真谛,恍如当年的屈原,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3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就在我考问人生、上下求索之际,书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我慢慢迷上了人物传记,迷上了励志读物,迷上了成功学,并日夜与它们为伴。这些书中一个个从逆境中奋起,并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真实故事常常令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读着读着,甚至还会禁不住独自惊呼起来,并一连用几个惊叹号在旁边倾注我当时最强烈的感受。
第3节:贫者因书而富
是的,“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这句千古名言说得多准确、多智慧啊!而我正是在这些书上、在我们人类这些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中,得到了慰藉,受到了启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并又慢慢清晰了我生命的航向。而就在此时,一本使我的命运发生奇迹般变化的旷世奇书也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了。
这本旷世奇书不是别的,就是被誉为“风靡西方商业世界的《圣经》”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这本旷世奇书写的是一个耶稣时代发生在中东耶路撒冷的传奇故事。由这个传奇故事,引出了十卷神秘而又神奇的羊皮卷。
可就在我研读书中那个传奇故事时,无意间却鬼使神差般地被其中一句话深深吸引住了。而你也许难以置信,正是这句话,引发了我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正是这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揭开了我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后半生的序幕。说到此我真有些感慨无穷--有时人生的重大转机缘于一本书,有时甚至只是关键的一句话!
4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读到此,你脑海中也许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究竟这传奇故事中哪句话有如此魅力,竟能对你的人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要了解这句关键的话,就请你先听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耶稣时代,地点在中东耶路撒冷。当时有一位名叫海菲的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正在一个小村镇千方百计推销他手中的一件红色的羊皮袍。因为他的主人--当时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柏萨罗许诺,如果海菲能推销掉这件袍子,主人便可将自己成功的全部奥秘传给他,并让一个他看中的最美丽的少女做他的妻子。而当年海菲的主人曾在那里推销掉了几百件类似的袍子。
但哪里想到,历尽了千辛万苦,海菲不仅没能推销掉那件袍子,却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寒夜,由于不忍看到一个刚诞生在马槽里的婴儿受冻,把那件对他意义如此重大的袍子盖在了那婴儿身上,送给了这个全家人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穷苦人家(据说耶稣2000多年前便是降临在当地的一个马槽里)。
当海菲返回驻地见到主人时,他无颜以对。因为他感到自己辜负了主人的希望,不仅没能卖出那皮袍,反而将它送给了素不相识的人。但没有料到的是,正是海菲的这一举动,最后打动了他的主人,使他下决心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成功秘籍--十卷最珍贵的羊皮卷传给眼前这位纯正少年。而这位当初喂骆驼的少年仆人,按着这十卷羊皮卷上所写文字的指引,最后也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这就是那个有关十卷羊皮卷的传奇故事。
了解了这个故事,我就可以向你介绍这故事中那句引起了我巨大疑惑和好奇、并使我后半生发生根本转变的话。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
“这头一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能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
记得那天读到这句话时,不知为什么,我的双眼像被止住了似地不能动弹,而脑海随即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与好奇:
“这第一卷羊皮卷里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能够领悟它的智者,历史上寥寥无几’。那如果我能把这个隐藏的秘密挖出来、领悟它,我岂不就成了‘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
第4节:“秘密”揭晓
当时,一想到此,我简直两眼放光、精神陡增,一种罕有的勃勃“野心”从我胸中升腾而起--我倒要看看这隐藏在第一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因此我暗下决心:即使掘地千尺,也要把这个秘密给挖掘出来,以让自己也跻身于“世界上寥寥无几的智者”之列。
5“秘密”揭晓,大感意外
这说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当我掘地千尺后,得到的结果,竟使我大感意外。
为什么?
原来,诚如我前面所谈,由于我的特殊经历,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痴迷于各种人物传记、励志读物、成功学,对于那些书中的许多成功原则--诸如情商、心态、创新、价值观、道德观、人际沟通、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等,早就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当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对第一卷羊皮卷里那个隐藏着的成功秘密进行一遍又一遍地深究、细挖、筛选、甄别后,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严酷地摆在我面前,令我一时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为什么?
因为这结论太出人意料了--这秘密竟是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们从小耳朵听得都快磨出老茧的字,两个毫无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习惯”!
你听了一定也大感意外吧--“怎么可能是这两个字呢?这两个字,怎么能配得上如此传奇的故事,如此伟大的商人,如此神秘的羊皮卷,和‘风靡西方商业世界的《圣经》’这顶如此迷人的桂冠呢?”
其实,当我最初明了这一点的霎那间,我内心何尝不是如此,简直有些“大惑不解”。
但是,随着我对这两个字的深入探究和挖掘,随着我近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实践,我当初的疑惑不仅慢慢化解了,而且“习惯”这两个字简直像一座丰碑,已越来越高地耸立在我的生命世界里,以致让我感到对这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已经要去远远地仰视了……
第二章
我的一个重大发现
--“知道文化”
1“知道”远不等于“做到”
对“习惯”这两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我如今为何会像一座丰碑似地去远远地仰视它呢?
如果你深入了解了自从揭开那个谜底以后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你可能就会很容易理解了。
这谜底揭开后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以往自己从未深究的有关“知道”和“做到”的问题。因为有一天我似乎突然悟到了一个最普通的常识--“知道”不等于“做到”,甚至远不等于“做到”!
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缘于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
大概在十年前,我到驾校学开汽车。在学车的几个月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挨骂。可以说,我年过半百加起来挨过的骂,恐怕也没有这几个月多。
一次,我们在教练场上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当时正值我在练车。
“左转弯!”右座上的教练突然对我发令。
“左转弯!”根据要求,我嘴里应了一下,同时战战兢兢地把着方向盘,向左转去。
第5节:一个重大发现
你一定知道,刚学车的人把着方向盘都有些紧张,再加上教练场上来往车辆很多,因此很容易发慌,注意了这个,忘了那个,弄得手忙脚乱。等我好不容易转到左边道上,刚想松一口气,突然右边一声大骂,劈头盖脸冲我而来:
“你没长眼睛!你轧死一个”警察“知道不知道?!”
我听了猛吃一惊:怎么?我轧死了一个“警察”?!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右侧的吼声又跟着冲了过来:
“你没看到那十字路中间画的圈?那是什么?是岗亭!岗亭里是什么?是警察!是警察,你怎么还敢大模大样轧过去?!”
后面这一骂,可把我给骂醒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可我以前不知道啊,俗话不是说“不知道不为过”吗?
但问题就出在这“不知道不为过”上。这第一次也许是教练为了痛快痛快他的嘴,故意不先给你说,因此我确实不知道。那第二次我应该知道了吧,第三次更应该知道了吧。但没想到第二次过那儿,我又轧死了一个“警察”;而第三次呢,我又轧死了一个。到第三次,教练几乎怒不可遏了:“你轧死三个‘警察’了,你知道不知道!!!”时至今日,这教练的怒骂声仿佛还在我的耳边,令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学车时“轧死三个‘警察’”的故事。这件事也使我第一次想到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道”和“做到”的关系。你看,我第一次确是不“知道”,第二次、第三次我“知道”了,但为什么还没“做到”呢?可见“知道”是一码事,但“做到”是另一码事。“知道”固然重要,但“做到为王”,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到”啊!许多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了而没“做到”,甚至远没有“做到”,那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
而伴随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竟然引出了又一个令我吃惊的重大发现。
2带有强烈中国印记的文化
我发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弥漫着一种极强的、带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知道文化”。
对此,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发现如下现象:
我们谁都知道读书可贵,但究竟有多少人在经常读书?
我们谁都知道运动重要,但究竟有多少人在时常运动?
我们谁都知道心态关键,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善加控制?
我们谁都知道忠诚敬业,但究竟有多少员工确实如此?
我们谁都知道信守承诺,但究竟有多少商家做到这点?
我们谁都知道公正廉洁,但究竟有多少官员问心无愧?
我们谁都知道戒烟限酒,但究竟有多少烟民戒了烟、又究竟有多少酒仙限了酒呢?
……是的,“知道”却没“做到”,这在我们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已变得俯拾皆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而如果对以上种种我们尚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话,那对以下报道,我们就不能不好好反思、深刻反省了。
这篇报道写的是在泰国某著名旅游景点足以令我们每个国人都汗颜的事。
据报道,就在这个景点,就在这个世界各国旅客都熙来攘往的著名旅游景点,却处处醒目地用中文写着如下警示--
“此处不能进去!”
“此处不能洗手!”
“请不要骑上马背!”
“请不要骑上大象!”
第6节:寻找破解之道
“请保持清洁!”
……在这个世界著名旅游景点,全世界的游客都有,全世界的语言都有,全世界的文字都有,但为何惟独用我们特有的文字写着这样令人刺目的警示呢?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乱闯禁区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在碧水中洗手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不应骑到那些专供观赏的木马、石象上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应该保持清洁吗?不,对于这些我们每个人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但既然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那为何人家还惟独用如此刺眼的方式专门向我们警示呢?
我认为这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我们全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我们特有的、可悲可叹的、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摡括起来就是四个字--“知道文化”--一说起来全知道,一个比一个谈得头头是道,但就是应做做不到!这种“知道文化”几乎成了我们的专利,我们的印记,而且正在极大地侵蚀着我们的国民性,危害着我们的民族素质,降低着我们的国际声誉。难怪我国一位旅游界的前辈不无感慨地说,一到海外,我们的游客就特别容易辨认:一是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二是上车抢坐不排队的;三是在公共场合大声聊天旁若无人的;四是向旅游车窗外随手扔易拉罐的;五是围着浴巾在宾馆过道内来回串门的;六是借豪华客房的台灯罩晒裤衩、晾胸罩的……
说到此,有关这种典型的“知道文化”的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去反省、去研讨、去深究吗?
以上就是笔者所发现的、带有我们强烈中国印记的“知道文化”。
3寻找“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关于“知道文化”的论断,不知你是否觉得笔者下得有些武断,很有些当年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的味道,也很有些像当年的鲁迅,对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我与这两位先辈的内心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之不同,一是因为我从当年“文革”的极端荒唐到如今我们中华的腾飞在即,仿佛看到了事物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性--否极泰来。因为很显然,当事物发展到某种极致的时候,其内部一定会凝聚起一种强烈的、伟大的,甚至是冲天的、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使事物从一个方向逆转到另一个方向,恰如我们阴阳两极的互相转变。因此我坚信,我们这种如今正引起越来越多国人强烈关注的“知道文化”,也一定会否极泰来,开始向着充满希望的方向迅捷逆转。
我之不同,还因为纵观中外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可升可降的,根本不存在什么天生的优劣之分。试想,世界上有两个以纯正、高贵血统自居的民族,他们如今也的确展现了一种令人羡慕的民族素质。然而就在半个多世纪前,他们一个在西方曾使几百万无辜犹太人惨遭不幸,一个在东方曾使几千万我们的同胞生灵涂炭,其行为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令人发指。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惭形秽、自怨自艾。只要我们发现问题、正视问题、万众一心,尤其借2008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大好契机,全民动员、奋起直追,赶超他们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如我们这20多年来奥运会金牌的节节攀升。
第7节:发人深省的故事
当然,笔者与之不同,更因为笔者不仅从理论上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破解之道,而且还以亲身实践,证明了这条破解之道的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而这正是笔者在下面要一一向你展示的。
说到此,还请你与我一起回到那个久违的秘密,回到那个隐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个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的秘密,因为我们正在急切寻找的“破解之道”,原来就在这个秘密之中。
第三章
“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广义习惯”
1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我们回到那个秘密,揭开“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以前,请允许我先给你讲一个关于足球门将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方一个著名的“足球之乡”。
一天,这个“足球之乡”的一幢居民楼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刹那间,火势汹涌,人声鼎沸,浓烟裹着红红的火舌,眼看就要吞噬整幢大楼。
这时,楼下惊恐的人群猛然发现浓烟中一个阳台上,被困着一位妇女。那妇女怀抱着一个婴儿,正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是好。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人群中有人大喊起来。
原来,有人发现,一位妇孺皆知、最富盛名的足球门将正好在场。于是人们齐声大喊着让那位母亲快把那婴儿扔下来,扔给那门将,并自动闪开了道。
情急中,那位母亲果然看到了那位她十分熟悉的门将,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婴儿向他扔去,也顾不了其他什么。
那门将见婴儿朝自己飞来,便一个箭步扑过去,把那婴儿稳稳地接在自己手里中。
全场人顿时一片欢呼。
但哪知这个门将刚接过婴儿,便来了个使全场人都始料未及的动作--
只见他顺势把手中的婴儿向上一抛,随即便对准婴儿,飞起一脚。
“啊!”全场人几乎同时惊叫起来,一个个变得目瞪口呆……这就是有关一个足球门将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多少有些虚构,但我听后却感慨无穷。
我感慨什么呢?
我感慨自己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两个字的含意。
这两个字便是“习惯”,就是隐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个秘密,就是你我当初知道后都很有些大感意外的那个秘密。
而现在看来,我们当初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地对此大感意外,很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字对于我们来说过于熟悉,因此我们反而谁也未曾去深究过它--深究它的确切定义、深究它的科学内涵、深究它的内在规律、深究它对我们人类的无穷价值。
而上面所讲的足球门将的故事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思索--如此奇闻,究竟原因何在?
原因当然既简单又肯定--那就是“习惯”,是因为习惯使然。
而正是听了这个故事,我对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句关键之话才恍然大悟:
“我们的行为受到品味、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了。”
是啊,这个故事不是再充分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吗--在所有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最厉害的就是习惯。”请千万别疏忽了这句话。因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最关心自己的命运和前程。而命运当然是由你的行为造成的--好的行为,造成好的命运;坏的行为,造成坏的命运。而现在我们清楚了,习惯是影响我们命运诸因素中“最厉害”的一种。既然如此,那你我从今往后怎么还能对这两个字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不给以足够的重视呢?按说我们应该将其放在首位才明智啊!否则我们何谈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呢?而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命运都不负责任,那又何谈其他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留下的谆谆教诲,而如果我们现在连最基本的“修身”都不去做,那又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第8节: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2对“最厉害的就是习惯”的质疑
我们前面谈及了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影响我们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厉害的便是习惯。由于这一论断对我们人生太重要了,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质疑,否则会贻误自己和他人。
那实际情形是否确实如此呢?
经过认真探索,我发现,实际情形确实如此。对此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成了习惯,触发时通常没有中间过程
如果你仔细思考,是不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旦某种行为成了习惯,触发时通常没有中间过程。
实际上我们从刚才足球门将的故事中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由于他过于熟练那一整套动作,结果竟做出了那样不可思议的事。这原因何在?显然不在别处,而在习惯。由此可见,某种东西一旦成了我们的习惯,它就会不经我们的意识、越过我们的意识,立即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之间常常连起码的缓冲、过渡、中间过程都没有。
这就是习惯的厉害了,它竟能越过我们的意识自行其是、自作主张、为所欲为,连一声招呼也不打,就直奔它的主题和目标而去。因此一旦成了习惯,结果几乎就只能是必然。
我们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
如果再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这也是习惯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话,你的语速、语调、抑扬顿挫,甚至你惯用的口气等都可以说是习惯性的,是带有你强烈的个性特点的。因此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你在说话,而不是其他人在说话。
再比如走路:你的步速、节奏、力度、模样,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是挺胸抬头还是弯腰驼背,甚至你走路时是前脚掌用力还是后脚掌用力、是鞋前跟磨得厉害还是鞋后跟磨得厉害等,这些几乎都是习惯性,是带有你强烈的个性特点的。
如果再仔细想想:
我们如何发问、如何思考、如何激动、如何生气,甚至生气时如何拉开序幕、如何渐入高潮、如何自下台阶等,这一切似乎也都是习惯性的,各有其特点、各有其模式(当然,以上种种都含有若干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由后天不同环境所形成的不同习惯所致)。
据说对于一个抽烟的人,如何抽烟、如何吐烟圈、吐出的烟圈是何形状等,这种种也几乎都是习惯性的。而正因为此,日本警方在5、6年前还成功抓获了一个潜逃了30年的恐怖集团女首犯。请看如下报道--《容貌易改,习性难变》:
日本警方10月8日在日本西部一个小城的旅馆中逮捕了潜逃了30年的重信房子。
为了捉拿这个创建了日本恐怖主义组织--“赤军旅”及其军事组织“赤军”的女人,日本警方费尽了心血。但是,有谁知道,重信房子竟是由于她抽烟时的一个小习惯被警方认出而被捕的。
据说,55岁的重信房子年轻时非常漂亮,可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容貌已今非昔比。但容貌易改,习性难变,重信房子非但依然抽烟,而且还能吐出完整的烟圈,如同吸烟斗一样。而就是这样一个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习惯,使警察终于认出了她来……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习惯性的,这应该毋庸置疑!既然如此,习惯之厉害也就可想而知了。顺便说,你刚才之所以能看到这条趣闻,实际也缘于习惯--因为我有剪报的习惯。
第9节:最优秀的软件
习惯是我们人类大脑最优秀的软件
经过深入思考,笔者还发现,习惯竟是上帝为我们人类大脑--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优秀的软件(当然是指好习惯而非坏习惯),如果这一点没有错的话,那我们就更知道习惯的厉害了。
对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例--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场中国女排与俄罗斯女排的殊死搏杀。
你思考一下,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激战,女排姑娘们绝大部分动作--接、传、扣、杀、弹、跳、腾、跃都是下意识的、是潜意识决定的。因为在如此快如闪电的拼杀中,就绝大部分动作而言是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思索的。在同一刹那,既有头的仰合、又有脚的跳跃、还有手的接应、更要有全身所有器官的高度协调配合。光靠我们即时的意识,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必须靠平时长期刻苦训练所形成的下意识和潜意识动作。
那这种下意识和潜意识动作是什么呢?
当然就是她们长期刻苦训练所形成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形成过程和性状与电脑软件的研制过程与性状又是何其相似:习惯要逐步养成,电脑软件也要逐步研制而成;习惯养成后,会进入我们的潜意识,软件研制成后,会置入我们的电脑;习惯在一定条件下会自动自发、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电脑软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悄无声息、自动自发地发挥作用……
想到此,笔者不禁要问:如果上帝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的最优秀的硬件是我们人类的大脑,那上帝是否会忘记去为这个最优秀的硬件配置最优秀的软件呢?如果上帝没有忘,那这种最优秀的软件又是什么呢?
笔者断言,与我们大脑匹配的这种最优秀的软件不是别的,就是习惯。或者说,习惯起码是其中的翘楚者。
如果笔者以上断言并不过分的话,我们是否又看到了习惯之厉害的又一侧面--试想,比尔·盖茨因为为电脑硬件配置最优秀的软件而成为世界首富,那如果我们终生孜孜不倦地为我们的大脑--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硬件去配置各种最好、最卓越、最优秀的习惯软件,那我们的人生又将是一种何等璀璨的情景啊!
综上所述,对影响我们人类行为的诸因素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影响和支配着我们绝大部分行为;它一经形成,便会直接产生相应的行为结果,没有最起码的中间过程;它更是上帝为我们大脑这个最优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优秀的软件。既然如此,我们还能轻视它、小看它、忽视它和对它漠不关心吗?
3“广义习惯”的提出
说到此,我们前面所谈的“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实际上就在眼前了,但为了让这种破解之道对你的人生产生更加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在我将其最后揭晓之前,请你再与我一起先去解开一个疑团。我相信,一旦这个疑团解开,你的眼前就会一片豁亮了。
这个疑团是什么呢?
这个疑团便是当初我们一听到那个隐藏的、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到的成功秘密是“习惯”时,所不约而同产生的疑惑。
那为何我们内心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这种疑惑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心目中,一想到习惯,自然就会想到“早晨起来要刷牙,饭前要洗手,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纸屑”之类。而在我们看来,这些习惯固然重要,但再重要,总不至于是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的成功奥秘啊!
第10节:提出广义习惯
是的,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疑惑所在。如今,一想到“习惯”,一谈到“习惯”二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这样理解,这也无可厚非。
即使打开我们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二字,也基本上是这样解释的:
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也就是说,“习惯”二字就个人而言,主要是指长期养成的、种种不易改变的“动作”和“生活方式”。
那这两个字在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又作何解释呢?
我从一本来自美国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中看到了对“习惯”二字的如下解释:
1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2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同时,在《美国传统词典》中也对“习惯”一词做了这样的解释,即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读到这儿你一定恍然大悟了吧?原来东西方对“习惯”二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是有极大差异的--我们所理解的习惯,主要是指各种习惯性的动作和生活方式,而西方所理解的习惯,则几乎涵盖了我们人类的各种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各种习惯性的行为、习惯性的态度、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习惯性的性格倾向等。
对此,又一本来自美国、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印证了这一点。据我所知,这七个习惯世界500强都在争相学习;更有人说,强盛的美国,就是由一大批高效能的人士组成的。
那这七个能使人变得高效能、甚至能使一个国家变得强盛的习惯究竟是什么呢?
它们是--
积极主动、明确目标、掌握重点、利人利己、设身处地、集思广益、综合平衡。
按我们理解,以上这些哪是什么“习惯”啊?!它们既不是什么习惯性的“动作”,也不是什么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分明是一些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原则、美德、态度、方法,而这些怎么能称其为“习惯”呢?可人家却堂而皇之地将这些全都称为习惯,统统称为习惯。
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因为人家对“习惯”的定义便是如此,这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
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疑惑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我们东西方对“习惯”二字的定义是不同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那怎么去弥合这条东西方的鸿沟呢?我们碰到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当今时代,又是一个正在向世界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条鸿沟不弥合,将会产生许多歧义。
有鉴于此,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笔者提出了一个“广义习惯”的概念,试图来解决这道难题。所谓“广义习惯”,是指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各种人的基本素质--如各种习惯性的动作、行为、态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绪模式、性格倾向等。一句话,它是指我们在后天生活中“习”而成“惯”的种种个性特质。
“广义习惯”的提出,对我们有诸多益处:
第一,它包容和涵盖了东西方对习惯的理解,能有效地弥合双方对习惯理解的鸿沟。
第二,它使“习惯”二字又回归到了它的本义--“习惯”,“习惯”不就是“习”而成“惯”的意思吗?既然各种动作能“习”而成“惯”、各种生活方式能“习”而成“惯”,那为什么各种行为、各种态度、各种观念、各种原则、各种美德、各种思维方式、各种情绪模式、各种性格倾向等就不能“习”而成“惯”呢?
第11节:知道,更要做到
第三,它使我们的思路一下子变得十分简单明了了:既然习惯囊括了我们人生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后天特质,那我们就一定要有意识地下功夫,将这些特质一一化为习惯。由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的自我修炼、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自我突破之路也就变得十分清晰了。
4“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实际上落笔到此,关于“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已经水到渠成了。
我们能用什么利器来破解这“知道文化”呢?
显然是用“习惯”--用“广义习惯”,用只有“历史上寥寥无几的智者”才能领悟到的这种“广义习惯”。
因为很显然,当我们抓住了“广义习惯”所涵盖的各种决定我们命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质,当我们下功夫去将它们一一化为自己的习惯,这些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渗入到我们的细胞内,化入到我们的生命中。而到了此时,“知道文化”也就不攻自破了。因为既然成了习惯,你就一定会做到、必然会做到、肯定会做到。试想--
倘若终生学习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时时学习呢?
倘若积极心态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情绪高昂呢?
倘若锻炼身体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时常锻炼呢?
倘若爱人如己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慷慨热情呢?
倘若做事认真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凡事负责呢?
倘若清正廉洁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为官清廉呢?
倘若专心致志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读书用功呢?
倘若观赛礼仪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文明看球呢?
倘若遵纪守法已成了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不到奉公守法呢?
倘若企业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所需要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规范、每一种量化标准成了每个员工的习惯,那我们怎么能做不到顾客满意、社会满意、老板满意、员工自己也满意呢?
……总之,“知道,更要做到”。当我们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最重要的观念、原则、美德、态度、方法都化为习惯,我们就不仅“知道”,而且一定会“做到”,必然会“做到”,肯定会“做到”。这是习惯的各种基本特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本书所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
也许你难以置信,但如果你翻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便会发现,原来这还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
第四章
“知道,更要做到”
--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
1请允许我引经据典
“知道,更要做到”--架起“习惯”之桥,使我们从“知道”的此岸,抵达“做到”的彼岸--这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对于这一点,你听了也许会瞪大眼睛惊呼起来--这可能吗?
是的,听到此,你很可能会难以置信。但请你相信我此时对你的一片挚诚。因为作为一个年已花甲的长者,我没有必要在你面前将一样东西无限地夸大、拔高。
为了让我们对这个事关重大的社会问题有一个最恳切的探讨,请允许我引经据典,从以下几下个侧面一一加以阐述。我相信,当你耐心看完我的阐述,一定会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并会从内心深处确信我所谈的一切对你人生的价值。
第12节:最富睿智的箴言
2人类先知最富睿智的箴言
为了与你一起来探讨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人类的一些先知们在这个问题上最富睿智的箴言。
还记得我们儒家经典最有代表性的《论语》开篇第一句说的是什么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看,这儒家经典开篇第一句就出现了一个“习”字,就在强调“习”的重要和意义。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这“习”不就是“学习”的“习”吗?
那我们老在说“学习”--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城市要成为学习型城市,国家要成为学习型国家--那究竟何为“学习”呢?
以上这句出自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之口的经典名言,不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了我们--所谓“学习”不是指别的,而是指“学”了还要不断“习”、时时“习”。因为只有不断“习”,才能温故知新;只有时时“习”,才能熟能生巧;而对许多其他东西,也只有不断“习”、时时“习”,才能“习”而成“惯”,才能变“知道”为“做到”。
可我们目前有多少人在“学而时习之”呢?依我之见,我们几乎大部分人都把“学习”两字的本义给忘记了。学而不习、知而不践、说而不行、言而不信,反倒成了时尚。
我们再来看看总结了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又是如何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个“习”字,也在强调“习”的重要和意义。那这里的“习”是何含义呢?如果说《论语》中的“习”还有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的含义,那这里的“习”显然就完完全全是指“习惯”了。它分明就在告诉我们:我们人性原本是善的,先天的个性虽有差异,但总体差异并不是很大;而到了后来,我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也就差在这后天所养成的各种不同习惯上。
是的,我们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就差在这后天的习惯上。而正因为此,在《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由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和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联合主编)一书上,你竟还能看到世界行为心理学鼻祖华生如下的一段经典名言:
给我十来个健康的婴儿,形体良好,并在我自己独特的世界里让他们长大,我担保随便从中挑选一个,就可以把他训练成我可能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贾,甚至乞丐和大盗,而不管他的天分、倾向、能力、职业和他祖辈的种族是什么。这位心理学大师的这段名言是否需要商榷,我们姑且不论。但如果他真要去实施,他将从何着手呢?毫无疑问,他一定会从习惯着手。而环顾我们四周,实际情形不正是如此吗?不同的环境,养成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性格,从而带来不同的命运。关于这一点,哈佛历史上、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就说出了下面脍炙人口的经典话语: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而古希腊几乎最富盛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在2000多年前就说出了这样一句充满睿智的话:
人类的行为总是一再地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应了以上箴言,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则谆谆教诲我们: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才能一辈子也用不尽。
第13节:智慧和财富的代表
3谁是美国历史上智慧和财富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引经据典,为你阐述那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我特别想介绍一位代表了美国智慧和财富的典型人物。
在美国短短几百年飞速发展的历史上,究竟是谁代表了他们的智慧和财富呢?
据说当年在为100美元面值的美钞选择头像时,人们便碰到了这个问题--100美元是美钞的代表,因此他们必须在美国历史上选出一位在智慧和财富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经过精心挑选,人们选中了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
那为何人们选中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美国智慧和财富的化身呢?
这就要谈到他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本杰明·富兰克林年少时只读了两年书便辍学去当了学徒。那么,这个学徒出身、只读了两年书的年轻人,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自我奋斗的社会里,最后究竟成就了什么呢?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政治家,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参与人和《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的科学家,是他揭开了雷电之谜并发明了避雷针,被歌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被后人颂为“电学中的牛顿”。
他是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慈善家,是他出资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还襄助创办了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此外,他还是个作家、画家、外交家、哲学家,还自修了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
在1790年,84岁高龄的他,因患肌膜不幸去世后,当时美国最著名的诗人菲利普·弗瑞诺用这样的诗句悼念这位不朽的世界伟人:
帝王们辗转衰落于尘埃,
寻找一个继承者轻而易举;
举世无双的富兰克林啊,
却又有几人可与您匹敌!
你横扫了暴君的飒飒威风,
让九天的怒雷远远回避!读到这儿,你也许会惊叹:一个学徒出身、只读了两年书的年轻人,何以能使自己的人生如此辉煌?!
这个谜在富兰克林至今仍畅销不衰的自传中得到了揭示。
原来,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尽管是个学徒,而且只读了两年书,但他却刻苦自学、嗜书如命,并强烈渴望着成功。
渴望成功,他便开始研究各种成功人物,试图从中找出成功的奥秘。
他发现各种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有完善的人格。
深入研究后他发现,完善的人格应包括13种美德:节制、寡言、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洁、谦逊。
进一步研究之后他又发现,光知道这13种美德,还远远不够,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仅仅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人格的价值,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培养,然后我们才能有希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于是他开始了一种由他自创的独特的自我修炼:
我自己制作了一个小本子,每一项美德占据一页。每一页用红墨水划成7行,一星期当中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礼拜几的一个字母。我用红线把这些直行划成横格,在每一条横格的头上注明每一项美德的第一个字母。在这横格的适当直行中,我可以记上一个小小的墨点,代表在检查当天的该项美德时所发现的过失。
第14节:千古价值的追问
……而为了督促自己和激励自己去做到这种严格的自我修炼,他在那本小册子上还引用了一句名言作为座右铭,以鞭策自己:
我要坚持到底!
若是上苍有灵,上帝必然喜欢美好的德行;
而上帝所喜欢的人必然幸运。他还写了一篇短短的祈祷文,置于小册子前面,每日必读:
啊,全能至善的上帝,慈悲的天父,仁慈的指路人!增添我的智慧,使我能够看清我真正的利益。加强我的意志力,使我能够执行智慧的命令。接受我对您其他子民的衷心的服役,作为我对上帝不断福佑我的惟一可能的报答。就这样,经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刻苦修炼,那13种美德后来真地变成了他的习惯,由此便奠定了他一生成功的基础。在他79岁高龄时,他写了整整15页纸,记述了他的这一项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功与幸福皆受益于此。
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
“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这就是代表了美国智慧和财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经典故事。听了以上故事,你有何感想?对于“习惯”二字的认识,你是不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对宗教千古价值的追问
领略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成功之道,我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想与你探讨。
你知道在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哪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和最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稍加思考,便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宗教!
的确,是宗教,一点都没有错。请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生命力如此顽强、竟能绵延数千年而依然长盛不衰呢?有哪一种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至今仍对我们这个世界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
可一提起宗教,我们会将其与迷信、愚昧、教条等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它确是如此、仅仅是如此,那又如何去解释它如此悠久的历史和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上便是久久萦绕于我脑海的一个困惑,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冥冥中有一点我确信:宗教一定有其价值所在!否则,它的影响怎么会如此深广,以至许多盛世皇帝、科学巨匠、世纪伟人都曾对它俯首称臣、顶礼膜拜呢?
那如果宗教确有其价值,其价值究竟何在呢?
你也许难以置信,经过我久久的思考,我发现有着如此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影响力的宗教,其核心价值之一,竟然也是“习惯”!
你听了一定又会惊呼起来:这怎么可能?
的确,对于这个结论你听了一下子肯定难以接受。那就请你循着我的思考,与我一起做一次思想之旅吧。要知道,在“文革”那个年代里,我曾经也是个把宗教贬得一无是处的人。
偷偷自学
许多年以前,在我与爱人结婚后,我便进入了一个伊斯兰家庭。因此我对宗教真正的思考,可以说是从进入这个家庭开始的。
进入这个家庭后,对伊斯兰教自然也逐步接近了。接近的结果是,我对它的好奇心越来越大,随之,困惑也越来越多。
你一定知道,在所有的宗教中,伊斯兰教几乎是“清规戒律”最多的一个。而正因如此,我爱人不希望我在她家里多问,生怕我“问”出什么。可我这个人偏偏是个又好奇、又好问的人,这下麻烦就大了。于是,我只能转入“地下”,偷偷“自问自答”式地自学起来。
第15节:每天五次礼拜
没想到我这种“自学”还真管用,其结果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对每天五次礼拜的困惑不解
我对伊斯兰教的一个巨大疑惑,便是它每天的五次礼拜。
不知你是否知道,最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每天从早到晚要做五次礼拜(当然,礼拜会因人、因时、因事而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五拜”名曰“晨、晌、晡、昏、宵”,时间是因季而变的(如2005年6月19日,这“五拜”的时间分别是早晨4点、中午1点、下午6点、黄昏7点40分、晚上9点30分)。如果有条件,这礼拜通常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做。到了清真寺后,首先要“净身”。所谓“净身”,就是用特殊的器具虔诚地洗手、洗脸、洗脚等。净完身后便进入大殿做礼拜。礼拜过程又十分严格,怎么站、怎么立、怎么跪、怎么拜、怎么男女分列,甚至连怎么朝向都有讲究,必须向西,因沙特麦加(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在我国西方。
听到这些,你一定会想: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形式主义、繁琐哲学吗?
是的,当初我嘴里不说,可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但没想到,后来的一本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使我觉得有必要去重新认识宗教。
对宗教的再认识
这是一本名为《从穆罕默德到伊斯兰教》的书,是我和爱人到银川最大的清真寺参拜时买的。没想到正是这本书,揭开了久久萦绕于我脑海的疑团。
因为我万万没有想到,在我们看似种种繁杂的形式、教条背后,竟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那本书中对每天五次礼拜的种种是如何解释的吧:
每次礼拜,最多需时一刻钟。
如果我们在每天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到拜堂里做片刻的休息,便能调节我们的疲劳,使我们的精神得以安适、舒畅、焕发、恢复,还可以彻底反省自己的行为,以求人格道德进修一步。
我们礼拜的时候,周身各部都循环动作,像柔软体操一样,对我们的体格锻炼有极大的帮助。
礼拜有法定的有效时间,不得无故提前或延后,这是为了养成我们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礼拜有晨礼,我们可以吸收新鲜空气,策划一天应做的事;还可以让我们养成早起、做事有步骤的好习惯。
礼拜时,大家自动地排队,站立不许说话、喧哗、骚乱,这可养成我们团结一致、步伐整齐、循规蹈矩的好习惯。
礼拜时,必“拜主犹见主”,不麻痹、不苟且、不欠损、丝毫不错,这养成我们诚实、认真、全神贯注、目标专一的好习惯。
礼拜时,男女、小孩各分一班,同拜一个真主,毫无轩轾,这养成我们分工合作、一律平等的好习惯。
礼拜完结,必须共同祈祷,这养成我们工作有始有终、有辛苦才有收获的好习惯。
……看到这儿,这古老宗教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撩开了。我想,你会和我一样,第一次对它有了一种崭新的认识:原来在这种种我们难以理解的形式背后,都有各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几乎都有着同一指向。
这指向是什么呢?
这指向不是别的,显然是“习惯”--即通过种种看似繁杂的形式,将各种对我们社会、对我们人生最重要、最有益的美德逐步化为每一个、甚至整个社会的“习惯”!
第16节:不可缺少的组成
对此,只要我们再看看那书上对礼拜前何以要“净身”的解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更清楚了:
我们洗手的时候,便想到要戒绝偷盗、赌博、杀人、放火,而要使用双手劳动生产、仗义疏财,去做好事;
我们洗脸的时候,便想到要戒绝干一切不要脸的事,以顾全“人”的脸面;
我们洗脚的时候,便要想到戒绝走邪路、为罪恶费力,而要走正路……读到这儿,你是否已经彻底明白了--原来这伊斯兰教礼拜前之所以要洗手、洗脸、洗脚,实际上是要通过这种形式,确保你每礼拜一次,必想到要做好事、顾脸面、走正路。而这样的结果,一天五次礼拜,你就必会想到五次;那一百天呢?必想到五百次;一千天呢?必有五千次。试想,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其不可思议的威力不就逐步显现出来了吗?--这做好事、顾脸面、走正路的美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你的习惯,化为了你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们再想一下,倘若我们不是用这样的办法,而只是简单地告诉一个年轻人:“你应该顾脸面。”他当时也许会答应得很好,但一转身,就可能又去做那些不顾脸面的事了。
由此,我们难道还怀疑我们先人的超凡智慧吗?他们真可谓是一些先知先觉、大智大慧、超凡脱俗的人。因为道德的教化、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种种恶习的攻克,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是难题,有的甚至是束手无策的难题。但这些宗教家们以他们的大智大慧为人类找到了种种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而且这些破解之道又经受了千百年历史和千百万人的检验。说到此,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吗?而再联想到他们为此所遭受的巨大磨难,所忍受的巨大苦痛,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他们由衷地崇敬、崇拜吗?而也许正因为此,所谓“信仰”就是--对某种宗教和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也就是说,揭开宗教信仰神秘的外纱,我们发现宗教信仰虽缘于我们对那些宗教家们的“信服”和“崇拜”,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我们每个凡人的言行,即落实到我们每个人、每一天的每一言、每一行,落实到我们要把各种最重要的准则化为我们日常的言行习惯。这里的奥秘当然十分显见,因为各种有益而重要的言行准则,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千方百计地化为我们的习惯,我们才能不仅“知道”,而且必定“做到”、一定“做到”、肯定“做到”。否则,如果光“知道”而做不到,一切岂不枉然?
而当我们再联想到各种宗教都强调要“修炼”,都强调要戒这、戒那,都强调要信徒不断“念经”、“祈祷”、“做礼拜”,我们对宗教的核心价值之一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它就是要千方百计地通过育成“习惯”、养成“习惯”以使我们实现--“知道,更要做到!”
综上所述,如果说宗教确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一种生命力几乎最强、影响力几乎最大的文化现象,如果说它的核心价值之一又确是通过习惯之桥来达到我们“知道,更要做到”的核心理念,那我们完全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这一理念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来自我们先祖的伟大实践。它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
第17节:挖掘无限潜能
第五章
习惯是纲,纲举目张
--一个无比神奇的新大陆
1挖掘你的无限潜能
如果你读到这里,并没有因为我以上的絮絮叨叨而离开,那我既要深深地感谢你又要衷心地祝福你。
因为从现在开始的以下文字,你便能看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它实际上会影响到你每天的心情是痛苦还是快乐、你的事业是失败还是成功、你的身体是病弱还是健康、你的家庭是不幸还是幸福,甚至它还会影响到如何实现你的理想、如何达成你的目标、如何培养你的孩子、如何解决你的难题、如何突破你的瓶颈、如何增强你的才干、如何鼓起你的钱包、如何使你变得更潇洒、更漂亮、更阳刚、更温柔、更“酷”、更“靓”、更生机勃勃、更魅力十足、更充满活力、更阳光灿烂……
说到此,你也许又要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了。
但我还是要告诉你:不,这不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呢?
因为道理很简单,正是借助了“知道,更要做到”这一核心理念,正是借助了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史所凝成的这一智慧结晶,我这个当年在清华园败得惨不忍睹的人与过去已判若两人。
如今的我,老当益壮,老而弥坚,仿佛自己还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不仅时常活跃于全国各地的无数会议室、报告厅、大礼堂,不仅能面对无数热情洋溢的听众激情满怀、情绪高昂、话语铿锵,而且居然还能铁树开花,枯枝发芽,以花甲之年在全国几个领域里先后获奖……
是的,如今的我确实变了,完全变了,变得与过去判若两人。而我之所以要这样掏出心来与你交流,是因为我坚信一个事实--
我行,你也行!我能,你也能!!
因为我们人类有着无限的潜能,因为你我都有无限的潜能,因为你远比我年轻。
试想,一个花甲老人尚能如此,一个灵魂和肉体曾是一片废墟的人尚能如此,你为何就不能呢?
当然,你也许会说,你有高学历,又是名牌大学毕业,所以你行,我不行,你能,我不能。
但请你看以下事实:
比尔·盖茨世界首富,但大学没有毕业;
张瑞敏中国经营大师,但高中没有毕业;
李嘉诚华人首富,但初中没有毕业;
成龙的功夫威振全球,但高小没有毕业……而本杰明·富兰克林呢?他代表了美国几百年历史的智慧和财富,但他却连初小也没有毕业,只读了两年书。
因此,问题不在学历、不在出身、不在年龄、不在背景,你完全不必望洋兴叹、妄自菲薄。
要知道,你的基因里同样带着我们人类所有智慧的遗传密码,你的身上一定潜藏着上天赐与你的无限潜能。问题在于你能否找到一把钥匙、一把能开启你无限潜能的金钥匙。
如果你能找到这把金钥匙,并能在一条扎实可靠的成功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实践,那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发生惊人、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变化。
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不准备谈古人、谈洋人、谈名人、谈伟人,我只准备谈一些我这个曾一败涂地的人如何发现自己的潜能、如何去打开自己的潜能宝库的真实故事。
第18节:我为何就不行
2她行,我为何就不行呢?
我给你说的这个故事,缘于2004年春《北京晚报》的一篇不长的报道:
昨天,家住南京市中央门五百村104岁的老寿星郭彩如,向外界郑重宣布:她将从2005年4月1日开始,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设立巡演擂台,接受75岁以上老人的挑战,不论男女,更无国界限制。比赛内容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八段锦、十八法等竞技健身项目……她将通过比赛,以武会友,并从中挑选出全球2008位10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相约2008年奥运会,为奥运加油!看完这篇报道,我深深地被这位104岁老人的精神所感动。但最使我感动的还是这篇报道所附的照片。照片上这位104岁高龄的老人居然还能英姿飒爽地双腿劈叉,这真使我惊叹不已。我当时想,这老人的一身绝技一定是自小练就的,尤其是这劈叉,不自小练,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此功夫。
但不料就在这以后,我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看到了一期这样的节目:一帮大连的60岁左右的老太太要到澳大利亚演出,其中有一个劈叉的舞蹈动作难度较大,许多人都会了,但其中一位就是不会。怎么办?她只能独自刻苦练习。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她居然也行了。
这个节目对我内心触动很大,因为它彻底破除了我心中的迷信,说明劈叉这种高难度动作我们常人完全能做到。你想,我们年龄相仿,她行,我为何就不行呢?
于是,决心向自己挑战,看看我这个老胳膊、老腿的人能否也练就这劈叉。为安全起见,我特地请教了我家楼上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的健美操教练。她告诉我,不要勉强,一点点谨慎地练,不仅没有问题,还有不少好处。听她这一说,我信心就更足了。
就这样,我这个年届花甲的老人真地开始上路了。我知道让自己实现这一目标,只要设计出一个容易做到的习惯就可以了。因为一样东西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一定会天天做;而天天做的结果,就是慢慢便会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那我具体设计了一个什么习惯呢?
我要求自己从某一天开始,按照当时所劈的程度(开始当然劈不开,两腿肌肉是僵硬的),随着我默念的指令自然往下劈,不要有任何的勉强,完全顺其自然,指令念毕,我当天的训练也就结束了。
我默念的是一个什么指令呢?非常简单,就是以极快的速度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直念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因为速度极快,因此累计时间不过20秒或者30秒。
那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当天我能劈开的幅度当然微乎其微,但我相信习惯的威力,只要天天做,就会形成习惯;成了习惯,就更会天天做。而这样日积月累,这劈叉怎么能做不到呢?别说劈叉,铁杵也能磨成针!这应该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就这样,几个月以后,这劈叉我真地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而如今,每当我演讲中表演完劈叉,全场都会骤然响起惊叹不已的掌声。但我却知道在这掌声背后,与其说是毅力的价值,还不如说是习惯的力量。可以说,是一个简单易行的习惯,使我从“知道”变成了“做到”,将平凡化为了神奇。
第19节:神奇记忆术
3神奇记忆术
我上面讲的故事,如果有兴趣,你也一定能做到。为了让你对此有更大的兴趣,让我再给你讲一个类似的故事。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