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零开始做人脉

永谊(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职场必备宝典:从零开始做人脉》
前言:做人脉,也许每个人都要“从零开始”
当前社会上,对于“人脉”这件事,基本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人,他们非常看重人脉,非常想获得“关系”,非常想借助“人情”为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打通道路。
为此,他们会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但凡有“活动” 一定去参加,每一个社交场合都不过放,甚至像患上“社交强迫症”一样,生怕少参加了一次“活动”,就会错过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人物”。
他们经营人脉的方法,无外乎“请客吃饭”、“礼尚往来”。然而,没完没了的“应酬”,种种“人情”的维持,耗费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精神和金钱。他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但一想到人脉的重要性,想到自己某个朋友新近遇到了“贵人”,获得了成功,他们就会重整旗鼓,不屈不挠地把“人情”进行到底。
而第二种人则完全不同,在他们眼里,“人脉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为,一个人有怎样的老爸、老妈,怎样的叔叔、舅舅,怎样的老乡,怎样的同学,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或者“随机碰到”的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而只有当一个人“碰巧”与有权有钱的“大人物”成为亲友,人们才纷纷跑来与他结交,和他进行所谓的“资源交换”,从而为他带来越来越丰厚的人脉。
在他们眼里,所谓“人脉”,不过就是“你欠我一个情,我还你一个人情”,我拿我的资源和你交换,你拿你的资源“套走”我的资源,仅此而已。所以,人脉的作用,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而且人脉也不是每个人想有就有的,不是可能经营出来的。
所以他们信奉“万事不求人”,既便遇到困难苦于无人相帮,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绝不轻易欠下别人的“人情”,因为别人的“人情”早晚是要还的!
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都已经不适应21世纪新“职业人”的生存规则了。
甚至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在当前的社会,重视人脉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人经营人脉的方法是盲目的!
很少有人认真的考虑过:到底什么是人脉?为什么要经营人脉?他们只是盲目地认为:多结识一些人,多参加一些活动,就会有人脉。至于方法,他们会觉得:除了请客、喝酒、送礼、多说些恭维以及“必要时帮别人一个忙”,还能有什么呢?
正是这些“过时”的观念,使我们白费很多力气,而“重要人脉”或者“贵人”却迟迟不肯出现。
其实,经营人脉,像做任何事一样,也需要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的方法,能使人事半功倍,快速培育出适合每个人事业发展需要的“好人脉”,帮助每个人早日迎来“机遇”的降临!
这些科学的方法,来自于那些“聪明”人的经验总结。其中包括那些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天赋”人,那些“既努力做事,又努力做人”的人,那些通过人脉经营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的人。
观察这些人,我们会发现,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人群中的“明星”,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们。他们不一定总是请客、送礼,但每到关键时刻,总会遇到“贵人提携”。不仅如此,甚至很多人都把“能帮上他们的忙”看作自己的荣耀和快乐。
那么,这些人到底有什么“高招”没有透露给我们呢?
自然,把这些“最有效率”的人脉经营术介绍给每一个人,是本书的使命。希望每个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都能有所启发,从而开拓出“最适合自己”的丰富人脉。
要知道,不管你是哪种专业、哪种背景、性格如何,其实每个人都有做人脉的天赋潜质。通过从零开始的学习,你也可以掌握最有效的沟通技巧,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让你在无论求职、推销、谈判、演讲、求婚等各方面都“如有神助”。
也许你是刚刚走进社会的毛头小子,在人脉方面“一穷二白”;也许你长期信奉“万事不求人”,打拼多年才突然发现,自己人脉几乎为零。或者,你曾夸耀的“熟人多”等等,但你的人脉,对你事业发展并无帮助。这一切都没关系,经营我们的成功人脉,不论早晚都可以“从零开始”!
你更需要用全新的方法,去开拓你的崭新人脉。从零开始,只需一些恰当的技术,你的人脉就可以快速“丰满”起来。而当你的人脉无处不在时,你就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一流人脉高手的“秘密武器”
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我们也付出过种种不懈的努力,却都收效甚微。比起那些所谓“熟人多”、“路子广”的人脉高手,我们究竟欠缺了什么?他们有什么独特的高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走了什么“捷径”,是我们不曾发现的?
其实,从起步点上,比如对“什么是经营人脉”的理解,这些人脉高手们,就与我们“一般人”有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既来自他们天赋的直觉,也来自他们经验的积累,或者就像他们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在本书的第一章,会把他们“与众不同”地方归纳出来,让急于拓展人脉的你先睹为快!本书决不“卖关司”,从一开始,我们就告诉,所谓经营人脉的“捷径”是什么?
谁的《通讯录》价值千金?(1)
你相信吗?那些“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在提拔高层管理者或选拔CEO时,他们并不只考察选拔对象的个人能力,还要看他有没有过硬的《通讯录》?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现实中,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做法就是如此。这是因为,一个高层管理人员的《通讯录》,意味着他认识哪些人,他有怎样的人脉?而对一个企业来说, CEO认识哪些人,高层管理人员认识哪些人,这必将左右企业今后的发展。
对于一名CEO来说,他的人脉,比他的能力更重要!因为,如果仅仅看他自己个人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那只是他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他的人脉,却意味道着他所能动员的一切知识和经验。具体地说,一名CE0可能拥有不同的关系网,而在不同的关系网中,他的个人价值也有所不同。所以,他在每个关系网上的总值总和,构成了他的总体价值。
正因为如此,纽约市银行的总裁凡特立伯,就向世人表示,自己在雇用任何一位高级职员时,第一步要了解的便是这个人是否有为人称道的人脉。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旗下的SeriCEO,曾在会员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认为成为CEO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
最后的结果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成为CEO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待人接物”的能力。所谓待人接物的能力,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建立和管理人际关系,也就是建立关系网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人脉管理方面能力出众,那就表明,他具备了成长为一个CEO的基础;相反,如果他这方面能力不足,就无法成为CEO。
对于这一点,国内外的企业家都有同样的看法。比如,上海威顺康乐体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榳华则直言:自己有两三千个朋友,其中,每年都会见三四次的朋友,就有1500多个,而经常联系的则有三四百人之多。目前吴榳华的个人资产已经超过八位数,对此,吴榳华感言,自己的事业是因得到朋友的帮助才会这么顺利。他说:“包括开公司、介绍推荐客户和业务等,各种朋友都会照顾我,有什么生意都会马上想到我。”
莫洛担任美国摩根银行股东兼总经理的时候,年薪高达100万美元,后他又担任了美国驻墨西哥大使,一时在美国声名鹊起。而莫洛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他被摩根银行的董事们看中,被推上摩根银行总经理的宝座,一跃成为全美商业巨子。
据说,摩根银行的董事们选择莫洛担当此重任,不仅是因为他在企业界享有盛名,更因为他在企业界和政府官员中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吉福特,本是一个小小的店员。他常常向人们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人脉是一个人成大事的主要因素,人脉在一切事业里都极其重要。一点没错,拥有好的人脉关系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我们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
想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名工作上有建树的CEO,毫无疑问,你必须拿出你的《通讯录》,也就是拿你的人脉来说话!而对于那些成功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人脉,是他们一生奋斗过程中所积累下的最优势的资源,其重要性,足可以超过他们的种种“有形资产”。他的《通讯录》,可谓价值千金!
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当上CEO。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道路、不同的专业选择。那么,对我们这些普通职业人来说,人脉,又意味着什么呢?
谁的《通讯录》价值千金?(2)
其实,不管职位高低,职场人的价值都取决于一个人“关系网”的大小。要知道,职场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工作中接触人的多少,与一个人工资的多少成正比。”
企业在选择、使用人才时,很看重被考察对象的人脉资源。企业在雇佣一个人的时候,不仅需要他从关系网中获取的信息,还希望把他的关系网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希望能通过他为公司建立起新的关系网。
而在美国,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
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无论什么行业的雇主,超过三分之二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不会与别人相处而被解雇的。”
如果我们看看身边,看看那些从同事中脱颖而出、晋升到管理层的职业精英,那些“独挡一面”的人才。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不一定是专业能力最强的,但肯定是最善于经营人脉的人。
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各种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都吸收到企业的“人才库”、“关系网”中,从而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就没有资格承担起更重要的工作任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知名成功学家陈安之在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位成功人士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功=30%的知识+70%的人脉——陈安之称之为“成功的秘诀”。
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成功者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在事业有成的人士中,26%靠工作能力,5%靠家庭背景,而人际关系则占69%。
可能有些人会说,人脉,对于市场人员、管理人员自然很重要的,而对技术人才来讲,人脉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关系”固然是好事,没关系也不要紧,专业技术就是最硬的“敲门砖”。
但是,请看哈佛大学对贝尔实验室顶尖研究员做调查。调查人员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科研人才,他们的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相反,“顶尖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策略,多花时间与那些关键时刻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物结交良好的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便容易化险为夷”。
那些表现平平的科研人员,他们遇到棘手问题时,这才想起请教专家,然后因为苦苦等候没有回音而白白浪费时间。而顶尖科研人员则很少碰到这种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已经建立丰富的资源网,一旦有事请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可见,不论哪一种专业路径,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单单拥有超群的个人能力,很难做成大的成绩。不论什么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和人打交道”!
如果说人脉高手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的话,第一个不同就是:那些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脉高手,平时都把经营人脉看做自己工作的核心内容,不论他从事哪种工作。
“普通人”事到临头才想起“找关系”,遇到难题才想到从电话薄里翻找“谁能帮上忙”,开展相关的业务,才想起寻找相关的合作客与客户。而人脉高手则不一样,他们随时都在做人脉,随着都在想着“人”和“关系”,随时都在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既然“手头工作”再忙,他们也不会忽视周围的人。
所以,他们的《通讯录》能价值千金,他们能凭借人脉为自己创造事业的辉煌!
如果我们也想拥有广泛的人脉,也想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总是有各行各业的众多朋友来帮忙。我们首先应该更新自己的“人脉观”,把人脉放到自己工作的核心位置上。
要知道,职场,是对人脉的作用评价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利于建立人脉网的地方。只有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随时做个有心人,我们《通讯录》,也会越来越有用,也会越来越提升它的“含金量”!
用人脉撬开“机遇”之门
人脉,还有一层迷人的色彩,就是“贵人提携”。
旁观者从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道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些特别幸运的“巧合”。就连成功者们自己,在解释他们己的成功原因时,也常常谦逊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偶然”,比如:“幸运”地获得了被提拔的机会、“巧合”地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意外”地碰上了对自己产生关键影响的客户……。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看似特别巧的的事情,十有*是某个人的巧妙运作。而这个人,肯定是他们已有人脉圈中的一分子。
成功不是偶然的,机遇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谓“偶然的机会”、“幸运地获得了事业上的转机”,等等,都是主动经营人脉、主动获取机遇的结果。
难怪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然而,也许是那些成功者的谦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真的把机遇当成“偶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惜余力,称得上“学习狂”、“工作狂”,为的是,一旦某一天“偶然”的机会将临,自己有能力、有实力抓住这个机会。
这种为提高能力而进行的努力当然没有错,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会有准备、有规划地开拓自己的人脉。他们总以为,只要自己是千里马,就会“偶然”地碰到伯乐。实际上,能力的跃升,与人脉资源的培充,其实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说,两者就是一件事。
看看下面这个“人脉狂”的故事,“学习狂”、“工作狂”们会觉得有哪种启示?
被称为“美国杂志界奇才”的埃德沃?波克,小时候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苦孩子”。他6岁时,就跟着家中长辈移民到了美国,从小在美国的贫民窟长大,一生中仅上过6年学。13岁时,他就辍学到一家*工作。
然而,埃德沃?波克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习,他一直在工作之余努力坚持自修。更不可思议的事,小小年纪的波克,竟然非常“早熟”地懂得了经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波克经营人脉的做法很独特:首先,他省下了工钱、午餐钱,买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传记大成》。
接着,他做出了一个让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直接写信给书中的人物,询问书中没有记载的童年及往事。比如,他曾写信给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哥菲德将军,问将军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过?他又写信给格兰特将军,问他有关南北战争的事。
那时候的小波克年仅14岁,周薪只有6元2角5分,他就是用这种方法结识了美国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哲学家、作家、大商贾、军政要员等。那些名人也都乐意接见这位可爱的充满好奇心的波兰小难民。
小波克因此获得了多位名人的接见,他决定利用这些非同寻常的关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开始努力学习写作技巧,然后向上流社会毛遂自荐,替他们写传记。不久之后,他便收到了像雪片一样的订单,以至于,他需要雇用6名助手帮他写简历,而这时的波克还不到20岁。
很快,这个擅长交际的年轻人,就被《家庭妇女杂志》邀请作为编辑,并且一做就是30年。而波克,也利于他善于与人沟通的特长,将这份杂志办成了全美最畅销的杂志之一。
如果问什么是成功?其实并不难回答。所谓成功,就是幸运地获得了被提拔的机遇。
而如果问什么是机遇?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常把那些令人羡慕的、又不太可能发生的、偏偏又真正发生的事情称为“机遇”。其实,机遇就是遇到贵人相助。就是幸运地获得了他人的较高评价,从而得以担当更重要的职责。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平时说的,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而机遇必须而且只能是不断努力经营人脉的结果。为了获得机遇,我们除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除了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外,还要重要的一项:就是扩展自己人脉,从而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小埃德沃?波克就是这样做的,他通过不遗余力地结交“要人”,为自己创造了越多越多的机遇。在一位又一位“贵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职业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升跃。
不要把埃德沃?波克的举动看做“投机取巧”!实事上,想靠投机取巧一步登天,想凭“门路”不劳而获,这决不是经营人脉的目的。抱着这样的念头经营人脉,肯定会遭到失败!
经营人脉,建立关系网,决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关系”,从而凭着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谋取暴力。经营人脉,是一件与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相辅相成的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那么,究竟怎么经营人脉,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更多地遇上“贵人”?才能撬开机遇的大门,甚至让机遇主动来拥抱我们?才能让我们也获得那些所谓 “偶然”的幸运?
为了这个目的,让我们还是把眼光投向那些“人人愿意为他们帮忙”的一流人脉高手,看看他们,到底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
人脉高手从不说出的“秘笈”(1)
我们都知道,想结识贵人,惟一的办法,就是“结识更多的人”。根据概率原理,认识的人越多,才越有可能从中碰到“有用的人”,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赏识自己的“大人物”、指点自己成长的良师、协助自己开展业务的客户……。
和所有想在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人一样,我们自然希望认识更多的人,从而早一点找到改变我们命运的贵人。
为此,我们不辞辛苦参加各种活动,厚着脸皮向会场上的每个人索要名片,也不放过每一次约见“要人”的机会,还把春风般的“客套话”献给每个人……。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我们认识的人虽说多些了,可自己的“路子”并没有宽,工作境遇也依然没有改变。遇到职业道路上的关键 “关节”,在厚厚的通讯录里,我们竟然找不出能帮上忙的朋友……。
的确,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仅仅是“认识”,连互通信息或者互相协助都做不到,这样的“人脉”又算什么“人脉”?
可为什么,有些人总能与“有用的人”交上朋友?他们一次次得到贵人的提携的,一步步打造了他们现在的成功。他们真的有什么秘诀,从不向我们透露吗?
我们会经常听到他们这么说:“行业里的精英我全认识!”“我熟人多!”“只想用得上,没有我联系不到的人!”
用管理学的术语来说,他们掌握着被称为“资本之王”的“关系资本”。
从交换名片到开展业务、互利互惠,在别人看来,这其中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在他们,却好象有“催眠”的魔力似的,让合作伙伴不知不觉就被折服。
就连包括我们在内的人,也都想和他们这些“路子宽”的人做朋友,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认识他们,来扩展自己的人脉圈。正是因为大家都争相向他们靠近,于是,就像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朋友越来越多,人脉资源也不断拓展,不断壮大。
当我们被他们接纳到朋友圈中,我们会从他们待人接物的细节中,感到他们像磁石的一样的吸引力,我们会觉得,怪不得大家都愿意结识他们!
从他们身上,你肯定会得到利益。比如一次生意上的合作;比如通过他们的介绍,你认识了更多的人;或者,每次和他们交谈,你都觉得心情特别愉悦,或者特别有启发。这一点,就是大家都愿意认识他们的原因。(对此,你想到了什么了?这已经接近本节的核心思想了!)
我们真的很想有他们那种本事,或者羡慕他们那种所谓“好运”,我们真想自己的人气也节节攀升起来。
如果问到他们:“为什么您能认识这么多人?”他们会归功于以下的理由,比如:
“我天生性格就很开朗,还有点‘人来疯’呢!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如鱼得水,让我一个人工作就觉得闷得慌,所以我就认识了很多人。”
“我一直努力工作,为人很讲诚信,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大家都认可我,愿意和我长期交往。”
“我工作的性质就是要天天和人打交道,自然而然,不论走到哪,都没有不熟的人了。”
而更多的说法则是:“人脉,要靠一步步积累,其中道理,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如果我们也按他们说的那些方法去做,我们也能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吗?
他们的话当然没有错,如果我们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办法,坚持努力下去,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就。然而,他们所说的,真的就是经营人脉成功的关键吗?
人脉高手从不说出的“秘笈”(2)
显然不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出席各种与工作相关的场合,参加种种行业内的活动,可是,用这种方式结交到的新朋友们,又有几个能转换成重要的“人脉资源”? 我们手头越来越厚的名片叠,也并不等于真正有用的“关系资本”。
我们显然忽视了经营人脉最关键的一环,这也是人脉高手很少说出来的“秘笈”。其实,经营人脉的实质,与其说“我要认识更多的人”,不如说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我自己”。
换句话说,“贵人”不会凭空青睐你,只有你身上具备了某种能够引起“贵人”注意的能力与特质,双方的关系才能难维持下去。
尤其是商务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都希望对方身上得到一点实际的利益。所以,如果你想在商务社会场合中被人注意,就必须标注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与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用的”、“有事必找”的人,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认识自己。由此,你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那些人脉高手从来不告诉我们的秘密,其实就是对如何经营人脉的理解。这也许改变了我们过去对“人脉”、“关系”的看法。很多人常常以为,人脉,就是尽可能与更多的人“拉上关系”,某一天碰上一个“大人物”,从而一下子平步青云。
可是,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去经营人脉,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因为收效甚微,最后坚持不下去,放弃了对经营人脉的努力。就像很多年轻人,社会上打拼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能不能认识‘有用’ 的人,全凭自己的运气!还是顺其自然,强求不得。”
其实,如果想学习真正有用的人脉经营术,我们首先应该更新对人脉的认识,从新理解人脉。
★经营人脉的实质,不是“拉关系”,或设法“认识更多的人”,而是在与事业相关的围范内,把自己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
★人脉经营的目标,就是为自己创造“机遇”。而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广泛传播出去,被“关键”人物所了解,这才是获得机遇的关键;
★人脉的经营,与“做事”绝不能分开。一个没有某方面业绩的人,不可能凭空结交众多“能帮上忙的朋友”。所谓经营人脉,与做好自己的工作、事业,其实就是一回事。
★经营人脉,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通过工作,能丰富你在交际圈中为他人所用的“价值”,让你成为“别人都愿意认识”的人。
★经营人脉,是一种自动自发的、而非听天由命的主动获取机遇的行动,但它绝不是投机,而是坚持不懈地寻找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对那些职业履历尚浅、又热切盼望机遇的年轻人来说,明白了经营人脉的实质,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经营人脉的本领,很大一部分来自天赋,它是一种无形的的能力、一种不经意间的处事方法。所以,很多“关系资本”的掌握者,他们往往是凭着自己的优异天赋,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就给自己打造了庞大的人脉。
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与学习,把人脉的拓展,变成一种有章可循的技巧。从零开始,一步步做下去,我们也能成为“人脉达人”!
仔细观察周围,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能力、有经验、有业绩、有资源的人士,因为不重视人脉的经营,羞于“传播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中,总是“不起眼”,引不起别人注意,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
而另一些有“人脉天赋”的人,不管处在事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能有效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让自己成为人们乐意结识的人。
所以,让自己成为“别人愿意结识的人”,也就是“传播自己的价值”,这一点,在人脉经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想认识“一万人个朋友”,那么,就从“使别人愿意认识你”开始吧!
可是,假如你刚刚步入社会,并没有许多令人称到的业绩,又该如何“传播自我”,如果让别人发现你的价值呢?在本书的后面章节,将会把这方面丰富的技巧提供给你。
要“实心人脉”,杜绝“中空人脉”(1)
的确,正如上一节所说,不管我们多么地希望结识对方,多么地想得到对方的帮助,假如我们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价值不为别人所知,对方怎么会愿意认识我们呢?
所以,做为现代职业人,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融进各种人际圈子,抱着“为他人服务”的态度,积极传播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自己“对别人有用”的地方。同时,我们要努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职场圈子里形成良好的口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别人关注的人、大家乐意结识的人。
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到处参加社交,像患上“社交强迫症”一样,但凡有活动一定去参加,到了会场又呆坐在角落无从适从,虽然和座位旁边的人交谈了几句,但双方都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必要交往下去。
造成这种“社交强迫症”的病根,仍然是那个“认识的人越多越好”的误区。这个误区会导致人们盲目地多参加社会活动,最近找到只是空洞无用的“人脉”。
结合自己的事业,我们把人脉分成两种:实心人脉和中空人脉。
实心人脉,就是那种能和自己分享各种有用信息和工作心得,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在工作方面给予实际性帮助的“圈里人”。这是通过现代型的人脉管理方式,不断积累、拓展,最终形成的精华人脉。
中空人脉,就是以旧的人脉理念所形成的看似庞大、华而不实的人脉。是那些种“熟人到处有”,名片满天飞,经常有酒肉来往,还时常把“感情”、“交情”挂在嘴边那种人脉圈。通过这些关系结识的人,很多不旦不能成为良师益友,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时候还会拖人的后腿。
李强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市级银行的分行工作。刚开始工作,李强十分努力,他也适时地和分行行长交流业务问题,虚心求教。很快,头脑聪明的他,获得了行长的赏识。
几年过去,李强荣升为这家分行的信贷科科长。慢慢地,李强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熟悉起来,你来我往,经常一起喝酒吃饭。这期间,正巧分行行长年事渐高,到了要退下来的时候,他也有意让李强接替他的位置,于是让李强做了代理副行长,还经常带李强出席各类金融会议,结识了许多金融界的重要人物。老行长嘱咐李强,要多多学习、多多联络,做好各种铺垫。
但是年轻的李强没有听进老行长的一番话,心浮气躁的他,在一大堆社会朋友的吹捧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每天都忙着和社会上的朋友交际。慢慢地,大把的资金通过他的手借给了他的那些朋友。
而最终,许多借款都成为了坏账。李强风光无限的前途就这样被他自己给葬送了。
李强之所以自毁前程,就在于他没有分清人际交往中的主次,没有主动去掌控那些“实心人脉”——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却花了太多时间,陪那些挖空心思从自己身上获取利益的人吃吃喝喝。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有句西方谚语说的好,“你认识的人决定你的未来”意思就是说,现在你见到的人是谁,你认识的人是谁,将会决定你的未来。
而中国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现实生活中,你和一位赌徒在一起,就会认识更多的赌徒;和一位白领在一起,就会认识更多的白领;和一位商界精英在一起,就会认识更多的商界精英——人脉的神奇就在于此。
要“实心人脉”,杜绝“中空人脉”(2)
每个人的交际网络又比较广,朋友较多,由此会造成一种厚此薄彼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下定决心要获得成功,那么就必须学会关注我们人际网络中的核心人物,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交际状态。
就像上一节谈到的,到处发名片,到处认识人,到处吃吃喝喝,“交朋友”挂在嘴边,未必就能经营出有益的人脉来。要想真正建立“实心人脉”,必须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传播个人的价值,让自己成为职场圈子里的一个容易被人认识、大家愿意认识的人。
很多“精英圈子”,为了便于行业内工作交流,都实行一种高准入制度。他们不追求人脉的数量,而追求“实打实”的质量。如果条件“不够格”,很难加入这些社团。
这并非社团的创造者们有意炫耀自己,实际上,他们是用这种方法,避免那种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中空人脉。那样的“人脉”,其实是假人脉,它不仅仅浪费人们的时间,有时还会有负作用。
上海的“IT经理人俱乐部”,就是打造“实心人脉”良性循环的例子。该俱乐部首先规定,凡是进入此俱乐部的人,必须同时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身在大型企业,最好是外企、合资企业或有较完善的IT部门的国有企业;二是这家企业要有完善的IT部门;三必须是IT部门的负责人。这样一来,俱乐部的“准入门槛”就非常高,普通人很难进去。
而另一个 “传媒人俱乐部”,则以“一个沙龙、一个关系网、一个时代”为口号,也对会员要求“在媒体工作3年以上的总监级别人士”。对此,传媒人俱乐部首席执行官郭峰讲:“会员的资质很重要,不是交会费就能接受你。因为我们要做最专业、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沙龙机构。”
而在成为两个俱乐部的会员之后,成为其成员后不但享有相应的权力,而且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职责,要不然也会被“开除”。
IT经理人俱乐部以“孕育中国本土的CIO”为使命,传媒人俱乐部致力于“探讨传媒运营、管理、市场运作,培养业界精英”。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人脉“重质量不重数量”,这样的“实心人脉”给每位会员提供的利益都非常巨大,在这些圈子里,他们交流的是最尖端的信息和最新锐的理念。
不要忘了,我们经营人脉的目的,是寻找更大可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遇。如果毫无意义地去参加交流会,无目的地到处分发名片,与客户喝酒聊天、“联络”感情,用这种方法去经营人脉,自己的人脉也许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依然不能实现“获得机遇”的目的,这种人脉是典型的“中空人脉”,“朋友”之间的联系也不会长久。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人脉不是“越多越好”呢?认识的人多了,“有用的人”、给自己带来机遇的人,才会更多啊!
自然,按照概率论的原则,肯定是“人脉基数”大了,你碰见“贵人”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盲目地追求“基数”,无疑是一种缺乏效率的人脉经营方式。而且,一味地抱着“多认识些人”的目的,肯定会交下一些良莠不齐的朋友,为自己增加负担。
那该怎么办?答案还是那句话:把人脉和事业结合起来!一方面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精英,另一方面,努力结交精英人脉,并通过的人脉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实现良性循环!
人脉靠工作,不靠交情
关于人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更新的认识,那就是:现代社会的人脉经营,与过去的所谓的“人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过去,一提起人脉,人们常说的一个词是“联络感情”。 所谓“打理人脉”,不外乎对同学﹑老乡﹑亲戚等等人士热情款待,或者是与这些人“礼尚往来”。如果对方有事,要积极地为他们效力,为的是一旦自己需要帮助,能大胆地向对方要求支援。
当然,与亲友、同学、同乡“经常走动”,这是人类天然的感情需要,我们也都需要有几个能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游戏,能“说说知心话”的好朋友。
然而,做为人脉管理的方法,所谓的“感情联络法”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在工作层面上,如果指望靠这种“交情”,来为自己建立人际关系,不仅合作关系难以长久,而且会有相当严重的副作用。
在过去的千百年间,因为交通、通讯技术的限制,人们的生活半径很小,认识的人也很少,所以对陌生人会有种本能的恐惧,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多依赖于熟人、亲戚。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得益于便捷的沟通工具,甚至处在两个半球的人,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毫无障碍地交谈。
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工作交往更加规范化,在与工作有关的合作中,熟人的“感情”往往是靠不住的,稳定的关系,必须靠工作来建立。
实际上,在现代的商务型社会中,人情并不起作用。真正稳固的人际关系,要通过工作来建立信赖。这的确有些冷酷,可对于想打造自己的职场人脉、商务人脉的人来说,首先必须认清这个事实。
可以假设一下,第一种情况是:某个员工在工作上经常出错,使公司受到损失,可是他做人不错,擅长“联络感情”,和上司的人际关系很融洽。
第二种情况则是:假设有一位上司,工作上一点也不出色,但因为他是个好人,所以下属们都拥护他。
这两种情況在公司中不可能有,就算有,那也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总之,在工作岗位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要是他的话,我可以放心交代工作”这样透过工作能力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李丽是一个相当“会做人”的保险业务员,不论谁,每次见到她,她都会表现得像对方这辈子最要好的朋友一样,极尽所能关心对方。
可有一次,一位客户因盲肠炎开刀,请她帮着申请理赔金,她却一拖拖了两个月都没下文,最后甚至索性不接客户的电话了。
现实中,真的有不少推销员像李丽一样,这种“过河拆桥”不负责任的做法,使他们的“职业形象”一落千丈。
所以,不论你再怎么笑容可掬、舌摇莲花,可是如果你分内的工作做不好,甚至影响到别人的实质权益,再好的交情都没用。
做好工作,首先意味你拥有“被别人认识”的价值,你对别人有用,可以用自己的专长来为别人服务。职场间的人际关系,必然以互惠、互助、互利为基础。如果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即使他现在人微言轻,人们也会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和他的潜质。这样,人们才愿意和他长久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
小张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做高端产品销售时,因为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又缺乏拓展人际脉络的经验,销售业绩很不好。
小张惟一的人脉,就是过去的大学同学了,他只能求助于他们。于是,他经常打电话给自己过去的同学,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请他们帮助自己。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老同学虽然“交情”是没说的,也都真心实意的帮忙,但因为他们都是和自己初出茅庐的小青年,除了给自己一些安慰和鼓励之外,并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于是,小张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学打高尔夫球。他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参加汇聚大量高层人士的高尔夫俱乐部。因为小张发现,自己的客户应当是处在中高档生活阶层的人士,而自己平时接触的人都是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所以,必须改变自己的人脉圈子。
实施“高尔夫策略”之后,小张的办公室转移到高尔夫球场。很快,他通过工作,结识了不少成功人士,他的业绩也日渐好转。这时,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别人开始主动来找他了!
因为别人发现,小张和高尔夫球场上那些大老板来往甚密,很多人通过各第三者介绍,来主动结识他。由此,小张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工作关系,建立了更优质的人脉网络,很快,他便提升为公司的销售经理了。
强大的人脉与强大的工作能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千万不要以为经营人脉的目的,就是有了“好交情”、“硬关系”之后,不学无术也能成功。指望拥有这样的“人脉”,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高阳发的小说《胡雪岩》中,作者借胡雪岩的口,道出了经营人脉的真谛:“自己是个半调子,哪里来的朋友?”
而台湾的投资家杨耀宇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引起别人心中的渴望,就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人脉大磁场。”
杨耀宇本人,因为他有投资方面的知识,周围的人都来向他咨询,他又对这一点善加利用,于是建立一个广大的人脉网络。
说到底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是自己与对方互惠互利的“win-win”(双赢)关系。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关系,那么就无法建立商务上的信任关系。
所以,在商务社会中,人脉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
◆双方愿意进行“利益交换”;
◆双方的“期待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双方愿意长期来往,但不会把“关系”固定化。
如果打破了这个前提,商务人脉的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的确,所谓“私人关系”的人脉,有时也是很珍贵的。如果我们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私人关系的话,很多事都可以“开绿灯”。但是,这种“私人关系”的作用也是短时间内、很有限的吧。如果谁,一旦因为借助“私人关系”往上爬,就会被别人贴上了“不劳而获”的标签。在职场人际圈子里,他很有可能遭到团体的排挤。
只有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新手”,才会幻想通过“交情”或者“私人关系”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那些一流的人脉高手们,从来不把宝押在这个上面。
因为他们明白,所谓工作人脉,就是在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中,与对方共同成长,踏踏实实互相为对方提供利益。而私人的“交情”,与商业活动中有效的人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
用人脉打造你的“无敌竞争力”(1)
有人说,如果专业知识是利刃,人脉,则称得上威力强大的“秘密武器”。
的确,在当前十倍速知识经济时代,人脉,已经成为专业能力的“杠杆”和“放大器”。就像一位先哲说的那样:“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人脉的力量也是如此,如果以专业能力为支点的的话,你的“人脉杠杆”越发达,撬起的工作业绩就越“有份量”。
不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人脉,就会和“钻营”、“走捷径”,甚至和“*”联系起来。甚至有些人,还把“关系”和“本事”割裂开来,比如有人经常这样教训年轻人:“如果你没有关系,那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你只能凭本事吃饭了!”
所以,这就很有必要为“人脉”和“关系”正名了。
社会上的确有一些“关系”,能凭着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给人暂时的利益。但靠这种方法得来的成功,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这,也不是本书准备告诉你的人脉经营技巧。
实际上,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中,“本事”与“关系”是不可割裂的,它们其实就是一回事。这里的“关系”,不是所谓的“私人关系”,或者其它什么能使人不劳而获的“关系”,而是一个在自己的事业范围之内,与形形色色的人所进行的沟通、交流、合作……。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企业环境中,对每个职业人来说,“本事”与“关系”一样也不能少,没有“真本事”的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稳定的职场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人脉经营的人,肯定会处在封闭的信息环境中,缺少“良师益友”,工作能力也难以跟得上日新月益的时代发展。
所以,除了庸俗的、不正当关系,我们不排斥其他一切好的关系,多一分好关系,人生就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可能。
不仅如此,越是重要的工作,处理人脉、关系等问题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据统计,管理人员的时间,平均有75%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而80%的企业,其60%以上的开支用在人力资源上。难怪曾任美国铁路公司总裁的A·H·史密斯说:“铁路的95%是人,5%是铁。”
而被誉为“世界第一人脉专家”,畅销书《与鲨鱼共泳》的作者哈维·麦凯则认为,建立与维系人脉,是最被低估却最为重要的管理技巧。
西方人已经将热衷于人脉积累,擅长人脉打理的人称为“脉客”。在英文中,使用人脉、经营人脉的行动被称为“man keep”,这个词引入华人圈后,被形象地译为“脉客”。
很多中外企业精英,都兼有“脉客”的身份。比如法国亿而富(Total Fina Elf)机油的前总裁,他每年都定下目标,要与1000个人交换名片,并与其中的200个人保持联络,与其中的50个人成为朋友。
在台湾证券投资界,杨耀宇就是个将人脉竞争力发挥到极致的“脉客”。他从一个台湾南部的乡下小孩,发展到“统一投资顾问”的副总,身价应该有近亿台币之高。谈到自己是如何快速积累财富的,杨耀宇归功于人脉。他说,“我的人脉网络遍及各个领域,上千、上万条,数也数不清。有时候,我一通电话抵得上10份研究报告。”
而在国内,在我们身边,那些和我们一样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当中,情况又是如何呢?
其实早有人统计过,在国内的上班一族中,越是学历高的人,越不是那么看重人脉。根据调查小组的调查,他们发现,不同学历的人对于“机遇”、“人脉关系”、“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大相径庭。
用人脉打造你的“无敌竞争力”(2)
学历 对成功要素的关注度
机遇 人脉关系 个人能力
本科
博士
可见,在我国,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普遍不重视人脉,而是依赖人个的能力。越是学历高,就越轻视人脉,同时越迷信个人能力。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在主动地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而正是这些人,往往能迅速培养起自己的关系网,然后迅速发展起来。
小李是位业务能力很强的员工,由于天生性格温顺,所以,无论与上司、同事还是合作伙伴在一起,他从没和别人红过脸,或产生过任何摩擦,工作也十分顺心。
与小李同期进入公司的小马,虽然在业务能力比不上小李,但他和同部门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则要比小李更亲热一些,小马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下,事业也是一帆风顺,并且业绩蒸蒸日上。
小马很重视自己在公司里的人脉关系,他每次不管见到上司还是同事,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他还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参加聚会,而且消息灵通,同事们家里的红白喜事他都知道,每当这时,他会送上一些鲜花、巧克力之类的小礼物,礼虽然轻,但让同事们觉得心中一喜。
而小李则对公司内部的各种活动表现得有点儿漠不关心,他不希望这些事情影响了他为了“自我提升”而排得满满的日程。比如,他每天清晨6点要去参加英语角,下班后则直奔健身房,进行1个小时的身体锻炼,晚饭会,还要去培训班上课。所以,公司的各种大小活动中,都很难看到小李的身影,最多只会接到他的问候电话。
在他们进入公司后的第三年,发生一件小李预料之外的事情:一向被认为在业务能力和综合实力上都比自己低一等的小马,竟然被提升为部门主管,而自己却名落孙山,被通知参加下一年的升职考试。
这件事情给了小李一个不小的打击,他对此感到十分后悔和苦闷,逐渐失去自信,在这样的心态下,一直让他引以为豪的业务能力,也慢慢减退了。
我们身边,可能也经常看到类似“小李和小马”的现象。有的人非常能干,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同事也非常敬佩他们,但他们总是让人感觉“有点冷”,不太好接近。不过,和他们巨大的业绩比起来,这似乎只是个小缺点而已,所以别人也就姑息了他们。
还有一些人,他们一开始能力一般,唯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家都愿意和他(她)在一起,和他们相处很愉快。但渐渐地,我们慢慢发现,这些人变得不一般起来:他们好像有“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本事,他们无形中影响着公司的“士气”,甚至左右着公司的决策。
而这些人的能力和见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又一个层次,最后成为公司里不可多得的、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才。
其实,之所以有很多人过份强调个人能力,而忽略人脉经营,原因在于,经营人脉,并不是投入精力和金钱就能“立刻见效”的事情。人脉,是一项“长远战略”。
正像案例中的小李与小马,擅长经营人脉的人,必然是最有远见的人。比起专业能力强的人,他们可能一开始不太“显眼”,但却是“笑到最后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随时把人脉的拓展,运有到日常工作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在人际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随着考察:所谓人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利益?只要我们不断地做下去,享受于结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交际能力的提高而欣喜,长久坚持下去,我们必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时的我们会发现,只有人脉,才是将我们推向成功的“无敌竞争力”!
驾驭“资本之王”,你也能!
你可能羡慕那些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天赋”的人脉达人、超级脉客,可能觉得,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
其实,经营人脉并不难,只有有了正确的观念、聪明的方法、充满热情的行动,你也能驾驭被称为“资本之王”的“人脉资本”!
不仅如此,经营人脉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不需要“本钱”。如果你初出校门,如果你“人微言轻”,或者你长期以来忽视了人脉的重要性,猛然间才发现,怎么身边没有几个人能称得上“朋友”?
……
这一切,都不能抹杀你天性中的经营人脉的天赋,只要把这种天赋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能开拓出适宜自己职业路径的职场人脉。
做人脉,你也能白手起家
假如你准备做生意,你需要资金;假如你想研究科学,你需要在学校攻读学位。而经营人脉则不同,它甚至不需要任何“基础”或是“条件”,每个人都可以“白手起家”地经营人脉。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论职位大小,不论学历高低,不论收入是否丰厚,不论专业为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西方人常说:“造物主把我们投放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与从不同的、造物主的宠儿!”的确,每个都有自己独有的价值,只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不知道,哪些人更需要我们的价值?更不知道,我们的价值能传播到一个多大的范围中去?
日本Life Net(生命网)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的副社长岩濑大辅,原本是一个在人脉方面“一穷二白”的穷学生,但他妙巧地传播自己的价值,通过积累人脉,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旁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岩濑大辅早年曾在哈佛大学留学,攻读MBA。他那时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都撰写到了博客上。他在博客上勇敢地介绍自己,比如他在哈佛“名列前5%”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著名博客撰写人。
MBA毕业以后,岩濑大辅把他博客的内容集结成一本名为《哈佛MBA留学记》的书,并很快成为日本国内的畅销书。通过这本书,岩濑大辅又结识了很多企业精英。
岩濑大辅有志于创立一个“革命性的行业”——网上销售的生命保险公司。这是一种需要大量的资本金以及极高信誉的商务类型,是风险投资行业中最有挑战性的领域。不过,因为自己的人脉“越做越大”,岩濑大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据说日本大型独立投资顾问公司“飞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谷家卫先生,就非常赏识岩濑大辅,他曾对岩濑说:“你如果从事风险投资的话绝对会取得成功,资金由我来出!”谷家卫又向岩濑大辅介绍了保险业的舆论领袖出口治明。
谷家卫和出口治明都成了岩濑大辅的贵人,三人共同讨论的过程中,通向“网络生命保险”的路越来越清晰了。与所以创业故事一样,人脉运筹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
2006年,三人成立了预备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筹集了大约130亿日元资金。 在日本,没有大企业作为后盾,白手起家的风险投资者能筹集到130亿日元资金,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点,无疑是岩濑大辅人脉经营的结果。
这之后,岩濑大辅还进一步拓展新的人脉资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比如证券界叱咤风云的摩乃科斯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他灵活运用这些人际关系,使之成为本公司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岩濑大辅这一切的成就,起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博客。
不过,应该说岩濑大辅的一切都是有准备的。在他没有任何投资者的支持者的时候,他能利用的,仅仅是互联网的传播广度、还有自己“哈佛MBA”的身份。而他“战略性”的构筑人脉,为了得到绝好的提拔机会而努力,以此为契机,遇到了一个又一个贵人:比如博客的支持者、出版商,最终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大人物”——谷家卫。
像岩濑大辅这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道路也有相似性,往往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脉网,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扩大影响力,然后继续向新的人脉层次进发。
岩濑大辅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可以从零开始、从一穷二白开始,打造自己的无敌人脉。
也许你没有“富妈妈、阔爸爸”,没有比尔·盖茨做你的亲叔叔,但只要你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你有与从不同的志向,有现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贵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因为,欣赏我们的人,愿意与我们共同奋斗的人,也许正在世界的某一个角度等待着我们!
其实贵人离你很近
现在的你,也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与成功人士之间相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你想认识“贵人”,可人家可能出则宝马、奔驰,入则是酒店、野墅,连打个照面都很难。
不过,对善于经营人脉的人来讲,这个距离并非遥不可及。而当机会一旦落到他们的面前,他们就会牢牢抓住,用自己的真诚和付出,让他们的人脉茁壮成长。
说到“贵人离你到底有多远”,可以参考国外研究者的一个案例。
几年以前,一家德国报纸协助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试验: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
几个月后,报社的员工不仅找到了马龙?白兰度,而且他们发现,马龙?白兰度与烤肉店老板,两个人之间,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可以联系在一起了!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的亲密女友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惊呼——哇!这个世界真的这么小吗?要知道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仅地球陆地面积,就将近亿平方千米。而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5亿!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人口,一个人要联系到另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那简直是大海捞针。
“寻找马龙?白兰度”的案例,用实践证明了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理论: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关系网联系起来,任意两人之间的最短距离都不超过6个人!
这个理论叫做六度分离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也叫“小世界理论”,是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的。
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6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们,为证实这种理论,专门开展了实验,他们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条短信,或者说通过步,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
据说,有关这个理论的证明试验仍然在继续,很多机构也试图通过实验否定这个理论。不管最终“六度理论”能否成立,它至少说明一个道理:
原本很大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小世界”,地球上的芸芸众生虽然很多,但通过努力搭建“关系网”,他们中每个人,其实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不管他呆在镁光灯照耀的舞台上,还是呆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只要你愿意沟通,你就有可能和他成为朋友,甚至成为知己。
一句话,其实你和贵人之间相隔并不远!只要我们有自信,有恒心,加强联系和沟通,我们就可以交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不要对结识成功人士存有畏惧心理,认为自己高攀不上。比如,一般“大人物”都有他们的律师、医生、牙医、会计师、亲戚、喜爱的餐厅及常去的地方。也有经纪人、宣传、公关人员及教练。先去认识这些人,然后请他为你安排一次与名人见面,或替你打第一次电话。
一位来自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的青年人,一次在学校里听到一位专家的讲座后,觉得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方向,非常想和那位专家结识。
他辗转托朋友打听,得知了那位专家的地址,于是,他趁着假期专门去拜访那位专家,却苦于无法合情合理地接近他。
也许是运气吧,朋友的朋友恰好与专家住在一个小区,他告诉年轻人,专家常常在小区附近的一家商店买东西。于是,年轻人天天在那家商店等侯。有一天,他惊喜地看见,老专家也在采购,于是走上前帮老专家拿东西。趁着这个机会,他向老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教授居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三个月后,他成为老教授唯一的贴身助手。后来,老教授把他介绍给了许多行业内的顶尖人物,于是顺理成章地,他也迅速拥有了自己的人脉。
如果你很年轻,正在做第一份工作,你可能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人际圈子有点窄小。但没关系,记住,做人脉是一门终生的学问,需要不停地学,不停地用。永远都要学习,永远都会收获。
其实,“六度理论”所提供的,不过是一个科学统计上的平均数。谁也不清楚,我们到底需要几位朋友的中间介绍,比如是四位、五位,还是七位、八位、才能碰上改变我们命运的“大人物”?但“六度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不懈地去做,不懈地去寻找,把经营人脉当成一件使命,贵人与你的距离,其实比你想像中要近得多!
当然,“六度理论”不是鼓励你挖空心思去认识“名人”、“有钱人”。“名人”、“有钱人”未必对你的事业发展起作用,而改变你命运的人,很可能是位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脉,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有一天,你幸运地拾到了比尔·盖茨或是李嘉诚的《通讯录》,也绝不会对你有什么用处。因为比尔·盖茨的贵人或是李嘉诚的贵人,并等于也是你的贵人。
你有你自己的特有的贵人,也许他远在天边,也许他近在眼前。如果你希望他早日出现,最重要的,你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经营人脉,并且锲而不舍地做下去,把经营人脉,当做 “一辈子的事”来做。总有一天,他会悄然出现在你的面前!
“储蓄”人脉要趁早(1)
从事过记者行业、并且以《王子与乞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等经典作品闻名于世的文学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说过:“结交朋友最恰当的时期,是在你感到需要朋友之前”。
有人把人脉比做“存折”,这是因为,人脉和资金的储蓄一样,都为是了将来做准备的。如果想等到“以后”或“有需要时”再“找关系”,“关系”就永远不会来临。等到“有必要”时才想到应该开始建立人脉,注定为时已晚。
那么,一个人从何时起经营人脉最合适呢?
其实,想创造自己的人脉网,一定要记住“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它应该和一个人的事业同时起步。不仅如此,起步越早,拓展人脉越会成功。而起步越晚,则越容易变成走不出小天地的“井底之蛙”。
很多职场新人会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也不能给人带来实际利益。“要人”凭什么认识自己呢?还是等着自己有一些工作业绩,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这时再拓展“人脉”更方便些。
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着别人不能替代的价值,对他人来讲,就是具有“可交往性”。如果一个人有专长、有业绩,这是一种可以为别人服务的价值;而一个人年轻、有潜质、有干劲,更是一种珍贵的价值。
假如年轻时代放弃了对人脉的管理,等到自己有朝一日终于成为“专家”,终于做出业绩来,这时会发现,“人脉”并没有如期而至。更有甚者,这时的自己,可能已经是路越走越窄了,成为了一个不为赏识的“专家”。
不仅如此,越是青年时代结交下的朋友,越是自己一生的珍贵财富。20岁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与30﹑40岁时建立起了的人际关系网,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太计较名利和得失,更容易真诚地与人交往,也更容易结交下“铁哥们”。而30﹑40岁的人们,在这个冷峻的社会里摸爬打滚10多年后,不知不觉地便被磨平了棱角,开始学会向社会妥协,在人际交往中开始变得斤斤计较,在乎名利,交往圈子也呈逐渐变窄的趋势。
做人脉,开始的越早,越排除了利害关系,可以以一颗纯洁的心去结交朋友,形成的人际关系真实可信。不仅如此,这时形成的人际关系结实牢固,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因为它能够勾起你记忆深处最纯情也最不愿被破坏的那段记忆。
难怪日本朝日啤酒前总裁樋口广太郎说:“年轻的时候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应该建立优秀的人脉网。正如水的形状取决于盛水的碗的形状一样,人的命运取决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这几天,妈妈心里一直很操心:在北京读大三的女儿,想找个单位去实习。可父母两口子都是身在外地的普通工人,很难帮上什么忙。妈妈想到,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教育她要努力学习,要坚忍不拔,从来没对她谈过人脉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人脉真的是很重要啊!
电话里,女儿的口气坚定自信:“我自己想办法吧!”她这么对父母说,让父母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女儿还告诉父母,“我在网上跟朋友们说过了,请他们帮我找一找,他们说如果找到了,就会及时通知我的!”
几天以后,终于传来消息,女儿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长,推荐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去实习,这家公司是一家外企,在网上一查,还排在同行业的前十名呢,而且每天还有50元的补贴。
“储蓄”人脉要趁早(2)
女儿还未动身,又传来好消息,原来某家大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帮女儿联系好了实习工作,这次是请她是电视台实习。
妈妈问女儿:“你怎样认识这么多的人啊?一会儿是学长,一会是电台的工作人员?”女儿笑着回答:“在奥运会期间认识的。”
原来,在一年前的奥运会期间,女儿为了多认识些朋友,报名参加了奥运会志愿者。那些天,她白天去参加志愿者培训班,晚上回来再抄同学的课堂笔记。虽然压力太大,睡眠少,但她很努力,不仅没有耽误功课,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录用关键岗位的志愿者。也正是在奥运会工作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妈妈感到女儿终于长大了,她笑着说:“原来你的人脉都是在奥运会期间积累了啊!”更让妈妈欣喜的是,女儿已经养成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敢拼搏的劲头。而只有在奋斗中、在拼搏中,一个人才能结识更多同样奋斗、同样拼搏、同样优秀的人才!
近些年,职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十几岁比智力,二十几岁比体力,三十几岁拼专业,四十几岁拼人脉。”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四十岁的人脉,要靠从二十岁开始积累。
年轻时做人脉,有年轻人特有的优势。越早做人脉,效果会越好。如果你还年轻,在努力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充电的同时,你是否想到:人脉,更应该抓紧了!
春节快到了,有一家公司举办了内部联欢会。会场上,公司老总突然心血来潮,想展示展示自己的好嗓子,于是上台尽情高歌,唱了一曲又一曲,老总还是不尽情,他邀请台下的员工与自己“对飚”。
一时间,大家全都推来让去,没一个人敢上台。
突然有个年轻人叫道:“我来!”话音未落,就接过话筒三两步上了台。大家一看,原来是去年大学毕业刚分到公司的一个小文员范强。
全公司的人都觉得很意外——范强居然敢和老总“对飚”?要知道,以前公司每次举办活动,范强都很踊跃,不过对他的歌声,大家实在不敢恭维。范强不仅嗓子不好,甚至还有点五音不全。这样的人上台与老总“对飚”,不是自取其辱吗?
果然,范强一开口,同事们都笑了。因为范强虽然很努力地唱下来,可他不仅跑调,连词也记得不太准确。不过范强蛮不在乎,唱得很投入,很放松,很坦然。联欢会结束后,不少员工都笑话范强不知天高地厚,可范强却说:“我这么做,就是为了知道天高地厚!”
联欢会后没多久,总经理把范强调到了自己身边。后来,又升任他为经理助职。
其实,范强用这种方法加深老总对自己的印象,利用的就是年轻的优势。
范强的这个举动,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明白,这是借机接近老总的好办法。一来,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和总经理一起登台演唱,这等于冷了场,而自己上台,实际上也替总经理解了围。二来,虽然范强歌唱得不怎么样,但他展示出的,是自己的大方和自信。三来,和总经理“对飚”,也是用一种非工作的方式,和总经理进行了交流。
不过,要是换了一位老员工,这张“名目张胆”地借机接近老总,恐怕脸面上很过不去。如果这次“冒险”效果不理想,没有给老总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还会成为同事的笑柄。
在种种经营人脉的举动中,年轻,都是可以利用的大优势。正像范强,反正自己是个毛头小子,不在意别人说自己“别有用心”,也不怕上台表现不尽人意,因为,以后有的是机会。
所以,为了你人生中的“人脉存折”,你应该提早行动了。经营人脉的重要原则,就是“宜早不宜迟”,因为年轻的你不怕失败,因为年轻的你可以“从零开始”。
别畏缩,进一步海阔天空!
不过,假如你已经不再年轻,也有了一定的资历和经验,再想从头开始做人脉,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对于已经在职场打拼多年、又不太重视用科学方法经营人脉的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僵死”的局面。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某一天会突然发觉:自己的“人脉网”变得难以取得突破,整天接触的是同样一批人,难得再结识新的朋友。
一般来讲,如果人脉已经“僵死”,这样的人,很可能在职业道路也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这时的你,如果想让自己的工作事业更上一层楼,最好的办法是,先让自己的人脉资源走出“僵局”。
其实,不论年轻、阅历、现在的人脉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科学的、有用的人脉术,都可以从头开始,从零开始,有规划、有策略地拓展自己的人脉。
很多情况下,把自己的“人脉网”扩大,其实只需要走出那一步。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对经营人脉来讲,却正好相反,它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刘毅打算到海边的一个城市旅游,但是,他不想跟随旅游团,因为那样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尽情饱览海边的美景。可如果自己一个人去的话,又人生地不熟,既怕挨宰,又担心不安全。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是苦于人生地不熟。比如,自己忍饥挨饿寻找饭馆,最后只得在一家又“宰人”、手艺又差的饭馆坐定,叹息道:“就是它吧!”可实际上,明明有一家又便宜又美味的饭馆在旁边那条小巷里。这便是信息缺失带来的苦恼。而信息,也是经营人脉将带给你的最大好处之一,这一点,本书在后面章节会提到。
刘毅面对的,正是这种“缺少足够信息支持”的问题。可怎么办呢?毕竟,他要去的是一个陌生的城市,那个城市他举目无亲,而交朋友需要的是时间。
换了我们,也许会想:算了,还是跟个旅游团省心。可是刘毅不这么做。
他给自己所有的QQ好友都发了信息,希望他们推荐一个信得过的当地朋友来帮助他,作为回报,他可以在对方来自己的居住地时,给对方同样的接待,或者在这次去的时候,给他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其实,刘毅的信息发出去没几天,就真的有了回音。“六度法则”再一次得到印证,刘毅的一位QQ聊友给他介绍了一位旅游地的朋友,两人交流了一下,刘毅觉得这个人还值得信赖,于是对他说明的自己的想法。
果然,当刘毅来到那个城市,这位新结识的朋友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但以很低的价格帮刘毅定了酒店,还给刘毅设计好旅游路线,并在休息的时候亲自陪刘毅转了几个景点。
辞别时,刘毅再三向对方表示感谢,对方却告诉他:“朋友托付的事,就是我的事儿,因为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
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实际上,甚至可以说,交际并没有什么技巧,惟一要做的,就是主动、主动、再主动。不要害怕被拒绝,不要怕丢面子,只有主动地和人接触,你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正像有一句职场名言说的好:“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怕“唐突”了别人,也不要患得患矢地在意别人的态度。记住,不要退缩,在人脉的问题上,永远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则故事讲道,某家合资大企业有三名员工,分别称他们为A、B和C。
A员工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要是有一天能见到老总,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过,他是主动采取行动的人。他四处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了老总进电梯的时间,每天刻意去守侯在电梯旁。有时还真能碰见老总,而他总会面带微笑地和老总打个招呼,希望老总对他留下印象。
而同事C更进一步,他不仅算好了老总坐电梯的时间,还四处查资料,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了老总感兴趣的问题。于是,他精心设计了简单而有份量的开场白,等到在电梯里碰见老总,总能交谈了几句,把话题扯到老总感兴趣的问题上。终于有一天,他得到机会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更好的职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去“做”。
这个故事其实有现实的翻版,据说,日月光半导体的总经理刘英武当初在美国IBM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并且选择在那时去上洗手间,创造与老板互动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想拉近自己和别人的距离,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迈开脚步走向他。如果你想多认识些朋友,想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就绝不能坐等,而是是主动采取行动。
畏缩、懒惰、怕麻烦……之类心态,都是经营人脉的最大障碍。而只要拿出开放的心态,勇敢的前进一步,你会发现,结交有益的朋友,并没你想像中得那么难。不过从何时起步,起点如何,只要前进一步,再一步,长久下来,你的“人脉世界”,同样海阔天空!
目的性太强,请不要做人脉
许多人,事到临头,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有足够多的关系,一定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这个工作!”
的确,主动地经营人脉,便于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多的人可以求助。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人脉的目标在于“机遇”,在于他人的“提携”,所以,人们会把人脉当成“投机”,或者一种“救急”的手段,在急需别人帮忙的时候,才想起“找关系”。
然而,事到临头才带着某项具体、短期的目的去经营人脉,是很难成功的。人脉,需要从早开始培养,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维持,它是一项长期工程。
正如《建立专业人脉关系》一书的作者唐娜·费雪这样说:“建立人脉关系是为了接触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换句话说,你不应该为了做成什么事而去建立人脉,你的目的是认识更多的人,取得更多的信息,以增加做成事情的机会。”
在职场中更是如此,有价值的职场人脉,并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人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机会拓展、维护、升级自己的人脉资源,有意识地去丰富自己的职场人脉。
如果你有下面的三种目的,本书奉劝你,还是最好不要经营人脉了!因为本书不能为你提供建立这种“人脉”的办法。
◆短时间建立“能帮忙”、“能帮我赚钱”的人脉;
◆快速结识有名、有权、有势的人物;
◆利用“人脉”参与不正当竞争,谋取暴利;
要知道,做人脉,绝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那些人脉“达人”、“超级脉客”的经验表明,他们很少将“拓展人脉”和与某种“短期目的”结合起来,他们从来都是为“将来”经营人脉,并把经营人脉看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有用的人脉”,并通过人脉给自己创造更多机遇。
如果一个人对人脉抱着“短视”的态度,就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路越走越窄。特别是很多刚刚从事营销工作的年轻人,因为急于求成,十分积极地开展业务,想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人脉打造成“金脉”,而忽略了其中该有的过程。这样,反而会毁掉自己的人脉资源。
一眨眼毕业都5年了,这天小静突然接到老同学小芬的电话,她心情还蛮激动的。她们在电话中聊得好开心,约好周末喝下午茶。小静多么渴望和小芬叙叙旧,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但到了现场,小静吓了一跳:小芬竟是订了咖啡馆一个包厢作为场地,举办她的“新产品使用分享会”。席间,有她们共同认识的其他同学,还有不认识的陌生人。
站在广告牌旁边,小芬滔滔不绝地介绍她所推销的产品。看得出来,她很用心装扮自己,颈上的钻石项链、耳垂的珠宝、胸前的别针都很贵重,她不但要让大家知道这些产品很好,更要大家认可她的成功。
小静和受邀出席的同学都很惊讶,不免有受骗的感觉。她们想:怎么会这样啊?我还以为小芬是找我出来聊心事的。”出于昔日同学的情谊,她们都留在现场,等会后,才纷纷给小芬忠告,希望她不要用这种方式招揽生意。
同学们讲得委婉,小芬的反应却很激烈:“我有错吗?我有强迫你们买东西吗?我本来就是要跟你们聊天,只是我工作很忙嘛,想顺便一下啊!”
对从事营销业务的年轻人来讲,不要企图快速从人脉中获得“实际利益”。否则,结果可能是人财两失,会比杀鸡取卵更严重。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日常接触时,也不要太过于频繁地推销产品。只须诚恳地告诉亲友们,如果有需要的时候,你很乐意为他们服务,然后保持密切的联络,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首先想到你的产品和服务。
伤害朋友的人,必然失去朋友。如果失去了金钱,你可以再挣回来。而假如失去了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还有些人,靠着玩弄人际关系、出卖朋友等等所谓的“人脉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归根到底都难逃失败的下场。因为他们在失去金钱之时,已经失去了人脉。
做知道,人脉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一切事业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人与人之所以能相互合作,在于良好的沟通、诚信的态度以及互相之间“货真价实”的互利互惠。这一切,都不是短期的投机钻营所能实现了的。
人脉,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耕耘在随时随地,而收获在无意之间”。如果认不清这一点,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人脉。经营人脉,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为了将来打基础的事。
所以,想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人,首先要树立的心态就是: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想成功地经营人脉,你更需要有过人的远见!
远离“社交强迫症”,快乐做人脉(1)
每一位职场新人都渴望早日成功,也都重视“人脉”,更希望能利用现有的“人脉”,早点获得回报。这样一来,“过节送礼,请客吃饭”,就占用了很多职场新人的“业余时间”,也耗尽了每个月的薪水。很多人既便心里抗拒这类事,也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人情”。
为了拓展人脉,第一个被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请人吃饭。而且越吃越频繁,越吃越时髦,越吃越高档,大家抢着买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热情,才能成就人脉。到后来,往往是越吃越不堪重负,越吃心里越不平衡,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为了拓展人脉,很多人早就放弃了工作之余的闲暇。大到主题沙龙、特色派对,小到朋友茶楼小聚,都不错过。
这种”社交强迫症”,已经成了今天职场上的通病。患上“社交强迫症”的年轻人,大多功利心和进取心较强,希望快速建立起自己的人脉,但因为缺少好的方法,这种过度的社交热情,反正给自己带来焦虑。
他们时常感觉到为了应酬种种“场面”、维护种种“人情”而身心疲惫,虽然想缓一缓。但想到有可能错过“重要人物”时,就又觉得坐立不安。于是定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社交原则,聚会不管大小,派对不论公私,一律通吃。
他们一方面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但同时又切身感受着疲惫,是进是退,无所适从。还有的人只要一在家呆着,心里就恐慌、不踏实。只有来到社交场合,不管是否结识了有价值的朋友,都有种安全感、成就感,所以每到下班时间,就习惯性地拿起电话,联系朋友或客户,以各种理由制造聚会的机会。
而种种该做的“人情”,该送的礼,该巴结的人物,也是他们巨大的心理负担。一项针对职场新人的调查显示:80%的人越来越重视“人脉投资”。可真正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很多人比较困惑。做得“淡”了,好像跟不上“交际场”中的“潜规则”,做得“过”了,又怕惹上“拍马屁”嫌疑。所以,一切都只好摸索着自己行事。
晓露是个天真、腼腆的女孩,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时间长了,她发现,其他同事都和老板有说有笑,只有自己插不上话,她觉得心里很郁闷。
而一到同学聚会中,同学们也都是侃侃而谈自己的“关系经”。有人炫耀自己如何为“做人情”不惜血本;有人吹嘘自己在单位里如何“吃得开”,到外受欢迎。晓露受到“启发”,她觉得,自己要付诸行动了,应该跟老板“拉拉关系”!
无意中,晓露得知下个月是老板的生日,便打算从生日礼物着手。她想:要不要问问同事会怎样做?该怎么送礼?可万一被人说成“马屁精”,那就惨了!于是晓露决定独自行动。
老板是个时尚女性,所以晓露在商场挑了一个漂亮的胸针,体积小,也不显露,并封了一个红包,写上了祝福语。老板的生日那天下班后,晓露等其他同事都纷纷回家,这才来到老板办公室。老板有些惊讶,但还是很欣然地接受了礼物,只是坚持退掉红包,这令晓露尴尬。
晓露忐忑不安,尽管走出了“拉关系”的第一步,但她担心:老板到底会怎么看她呢?自己这么做会不会惹老板讨厌呢?以后的“人脉投资”又该怎么做?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她终日烦恼不已。
远离“社交强迫症”,快乐做人脉(2)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