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

_9 白岩松 (当代)
  其实就在本地,人们也还是打算卷土重来的。贫穷的阴影太大了,眼前的机器一转
,有看得到的金钱来到眼前,而机器停止转动,即使眼前的河水变清,被贫穷折磨久了
的淮河人又怎么能快乐呢?
  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悖论。穷着似乎离青山 绿水近一些,想富起来,自己的家园就
要遭秧,这个难题该怎样破解呢?有人会轻易交出一份答案:上那些既无污染又有效益
的产业,但这显然是书斋里的构想。如果你到了淮河边, 看到那儿的基础,看到那儿
的观念,人们就知道,支招总是容易的,但就象风中的诺言一样,总是轻易被吹散,路
是长的,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
  在河南项城市,有一座巨大的味精厂,生产的莲花牌味精闻名全国。采访中我们得
知,对于项城市来说,周口味精厂的存在非同小可,全市相当份额的税收要靠这个厂,
再加上解决的就业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帮助,产品知名度等一系列因素,周口味精厂
是当地的英雄企业。
  但味精厂偏偏是个重污染行业,当它是本市的英雄时,却同时也是下游的罪人。采
访中我们在挨着周口味精厂的邻县看到,这一段河水乌黑恶臭,政府办公大楼上的国徽
早已因为河水污染物的蒸发而锈迹斑斑,整个县城市的人们都生活在巨大的污染环境中

  周口味精厂不是不想治理,也拿出了相当多的钱。在1996年采访时,厂长也曾拍着
胸口在我们摄像机前承诺:一定要加紧治理,否则就……
  但没想到这豪迈的语言只是个骗局,那一次采访过后的第二年,我们节目再访淮河
,1999年三访淮河,都发现味精厂有明显的暗道向外偷送不合格的污水,污染仍在大规
模地继续。。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的有关法规在这里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但奇怪的是,周口味精厂的靠山偏偏是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味精厂的确是一块肥
肉,如果割掉了,那是会让有些人伤心的。
一次停掉所有的小造纸厂,虽然他们后来还会屡屡死灰复燃,但即使他们全开
着可能也抵不上一两个大型企业的污染程度。但杀小的容易下手,面对贡献大的污染企
业,下手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有地方利益,有保护民族产业等各种理由,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贫穷,还是下
不了决心杀死那只唯一下蛋的鸡。
  因此我忧虑:当污染源到了贫穷这个层次的时候,环保中国就不是个短期的行为。
反反复复,在污染中前进,在前进中治污,想一夜间山青水秀那是痴心妄想,但如果放
纵人们为改变贫穷而宁可牺牲环境的欲望,那整个中国,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离环保
更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按理说,经过治理,淮河应该清多了,但我的同事每次采访回来,都会告诉我,小
的污染企业经常死灰污染,大的污染企业生产照常,淮河沿岸的人们依然忧心忡忡,按
规定,2000年是淮河水变清的年份,但是现状,让我依然为淮河哭泣。
  其实,环保应当是我们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城市中,环保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时尚只是一种
潮流,它未必就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行动。
有一年初秋,我们《东方之子》全体成员痛感市内空气污浊,长期工作远离自
然身心疲惫,因此集体相约去郊外登山。
  所有人一致同意,真是一个很环保的主意。
  到了郊外,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青山,大家兴致颇高,马上开始争相向山顶爬去,
虽是初秋,但北京的天气依然炎热,毕竟久不锻炼,大部队到了半山腰便一个个气喘吁
吁,矿泉水的消耗量急剧增大,喝过之后,塑料瓶便是随手一丢。
  多次补充水分之后,我们终于登到了山顶,放眼望去,那座混浊的城市在很远的地
方,而眼前,是绿树满山和城里白的多的云,山风吹过,身处山顶的我们都体会到一种
亲近了自然的快乐。
  可是快乐了一会儿,大家就发现,我们的人群中少了一个人,来自云南的摄像师奚
志农。大家有些着急,这位平日里以环保为事业的朋友本是爬山的高手,怎么今天落后
了?惊异之后,我们惭愧地发现了原因。
  奚志农背着一个大大的口袋终于登上了山顶,而在他背的口袋中,装的是他一路拾
起的被我们随手扔下的矿泉水瓶子。
  小奚没有责备我们什么。虽然很多人马上和他开上了玩笑,但相信内心深处多少有
些自责和不安。
  我们这群人,大多也是号称环保的,喜清山爱绿水,对污染深恶痛绝,但这种对环
保的追求却多少有些时尚的因素。
  而对于奚志农来说,环保是事业是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是宗教但却没有时尚的成份。
  有奚志农在车上,空调是不让开的,在他自己的家中,七月流火,屋里依然是电风
扇而不会让空调进门,出门吃饭,他会从包中拿出自己的那副筷子,而不用一次性木筷
,因为他觉得,那可以少砍很多树木。
  他和环保工作者一起去青海的可可西里,为保护藏羚羊而努力,在家乡云南,他看
到美丽的滇金丝猴受侵害,便上到中央领导下到新闻媒体四处呼吁,希望滇金丝猴的家
园不被侵犯,
  写到这里,很多人知道,我们面对环保这个词汇的时候,当然是做不到奚志农这样
,他简直是入了迷,甚至有种把环保当宗教的迷狂。可能是小奚的种种环保举动在我们
这些刚刚以环保作为时尚的人当中还过于前卫,因此有相当多的人会觉得小奚的环保热
情是不是有点“戏过了“。但我相信,以小奚为另类,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
题,当我们口口声声抱怨环境如此糟糕的同时,还不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真正地纳入到环
保之中,环保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嘴上的呼吁而不是生活的内容。
  也因此,真正的山青水秀还离我们很远。
  在美国有一位我们的女同胞,周末的业余生活中有一个特殊的功课,那就是开车上
路,每当遇到她认为有可能尾气超标的汽车便记下车号,然后向有关部门投诉,这种举
动没人觉得不妥,对她自己,也自然成为一种习惯。
  在瑞士,每个周末,当我们采访之余来到日内瓦湖边的时候,都能看到有人远路驾
车而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细心地喂完湖鸟之后悄悄离去,这样的场面让我这个
旁观者感叹不已,于是明白:为什么在瑞士可以二十天不用擦皮鞋,为什么有人笑称:
你随手照张相片,回去之后就可以当明信片使。
  写下这些,不是想指责谁,因为我本人也一样,生活习惯中环保行动远远不如环保
意识,也许环保于我也还只是一种时尚而不是行动,但我知道,只有当我们绝大多数人
都自觉地开始一种环保生活的时候,民众的环保意识才会形成一种真正的力量,它会变
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让政府和有污染行为的企业在这种力量面前去做对我们的环境保护
有利的事情,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嘴上的环保,那就无法形成一种监督的力量,那
环境的改善要迟缓得多。
  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富人在海边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正在晒太阳,
富人便问:你这么穷怎么还这么懒?穷人反问:努力工作为什么?富人答:挣钱啊!穷
人又问:挣钱干什么?富人答:过悠闲的生活。穷人问:那什么是悠闲的生活呢?富人
答道:比如,每个周末可以到海边晒晒太阳。听了这话,穷人乐了:你看,我现在不正
在海边晒太阳吗?
  这个故事有很多问题,我对其中反讽勤劳致富以便显示很现代的思路不以为然,但
面对环保这个话题,我却有了另一种担忧:如果所有的人都勤快起来,但却都不注意环
境的保护,那明天,当我们致富之后,还有没有哪个海滨可以度假?还有没有暖洋洋的
太阳可晒?
  答案不一定乐观。
  人心的污染也许比环境的污染更可怕
在中国,人心的污染相信比环境的污染开始的更早程度更可怕。
  我们都在课本中知道,五十年代路不拾遗、家不闭户的传说,但谁能告诉我,这一
切从哪一天开始变了样?
  师道尊严是我们的传统,尊师重教一直是让中国人自豪的美德,但在浩劫来临的时
候,为什么人性的善在一瞬间被恶征服?是谁首先拿起皮带,抽向自己的老师,是谁重
演了历史中的酷刑来对付自己的长辈?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那场浩劫的年轻人,我一直不知,狂热为什么能如此调动人性
中恶的一面,如果说环境的污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人心的污染为什么却能在一夜之
间完成,然后给自己和民族留下惨痛的记忆?
  还好,那个时代历经十年,已经过去了,但是结束的只是一场运动,而这场运动在
人性中留下的大片污浊却不是一两个十年能够治理好的。
  更何况又来了新的污染源,比如钱和各种诱惑与利益。
  我们印象很深的是:十年浩劫结束,我们这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是从学习
“你好“、“对不起“、“再见“等简单文明用语开始走上清洁人心之路的。
  倾斜的礼仪大厦开始重建,进程比毁坏这座大厦要慢得多,更何况又加上新的污染
源。
  在一个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偷正在偷别人的钱包,结果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发现了
,然后惊呼:有人偷东西!。小偷一惊抽回了手,由于车上没有人出面管,车一停,小
偷下了车。公共汽车又开始行驶,小朋友的母亲开始埋怨儿子:你多管什么闲事?就你
能,以后看见这种事不许说话,听见没有?儿子困惑地点点头,母亲才满意地收嘴。
  北京市有一个三口之家,有一天,两个歹徒冲进家中,开始公然抢劫,这三口之家
不肯束手就擒,和歹徒展开了搏斗,撕打声响遍楼道。但是当男主人向邻居大声求助的
时候,邻居们却一直袖手旁观,直至主人公一家在一位冲进来的朋友帮助下征服了歹徒
,事情才告结束。
  当我们的节目在播出主人公对这一细节的回忆时,我一直在想:中国人是信奉“远
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的,但是,从今以后,这一家还可以信任他们的邻居吗?
  在北京的街道上,隔一段路程就有一个盖住地下公共设施的井盖,但是在有一段时
间里,有井盖的地方成了陷人坑,有一些人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井盖偷走卖掉,挣
点昧心钱,然后把灾难留给别人。
  不用问也知道,靠卖井盖是拿不到多少钱的,但是为不多的钱牺牲别人的健康甚至
生命也在所不惜,人怎么啦?
  还有很多的官员,在这个信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国度里,高
唱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走上了为官之路,而一旦开始上路,“公仆“来了,人民就
得让路,贪污、腐化,挥霍民众钱财,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天下百姓,“先天下之乐而
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竟一时间蔚然成了风,这股风污染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心灵,而是
一种形象和一种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当然,还有很多污染的例子出现到了国外,比如说几位领导出国为一个引进项目考
察,本来应当公平竞争,但是当其中的一家企业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诱惑之后,领导便当
场拍板。不多的一些美元最后却让国家损失成千上万,我猜想行贿的外国人一定会在暗
中嘲笑:瞧这几个愚蠢的中国人!
  采访《公交优先》节目的时候,我听公交公司的人讲,国内的无人售票车效益不好
,原因是上车的人经常向里面投半截纸币或是游戏机币,结果又得派专人管理,无人售
票车名存实亡。
  没想到在美国的时候,我又听到了类似的关于中国人的故事。有一些美国停车场,
有自动的停车计时仪器,向里面投一枚硬币,就可以把车停在里面。本来一切便利,可
是有一天,美国人惊异地发现:好多计时器里面都有一种他们不认识的硬币,后来一调
查才知道,这是中国的五分硬币。原来有一些聪明的中国人发现,咱们的五分硬币能和
美元的硬币通用,而计时器分辨不出来。咱们的五分硬币与美国的那枚硬币比起来,赚
得便宜可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后来甚至有人回国后,回美国时带上几盒子的五
分硬币,然后还自以为是地夸口:中国人就是聪明。
  在美国听着别人和讲着这样的故事,心情自然可想而知,即使在动笔的时候,我也
是沉重地写下上面的文字。想要别人尊重你,非得从自重开始,先还要考虑别人看我们
的眼光,就先看看自己的内心,种种污染的痕迹已经够让人触目惊心了。除了以上我简
单写到的,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可以轻易地看到无数心灵污染的画面。这二十
多年来,或者说这三四十年来,由于运动,由于金钱的介入,由于法律一时还不够完善
,约束都成了给别人的东西,而对自己的则是放任。可能大家都穷怕了,加上过去很长
一段时间没有人把我们每个个体真的当人看,于是一时间,大家都不再为别人着想,一
心只惦记自己又何惧为别人为社会带来危害,于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河,日益污浊,让人
看过便心生伤感。
  当我们终于明白环境保护对于我们未来的重要性的同时,内心的环保也该格外注重
。如果说,环境被污染破坏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那人心的被污染,破坏的则是我们生
存的理由。后者的污染危害远大于前者。因此,面对未来,我们不仅梦想青山绿水,更
祈祷人心的清洁纯净,那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否则,前方没有天堂。
〓〓〓第十六节·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相信我们很多人经常面临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强烈冲突。
  面对很多事情,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左右为难的感觉,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
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
,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这种冲突也许和我的血型有关。常有人和我开玩笑说:“你是AB型血,天生的左右
为难,一边有A型的理智,一边有B型的情感,不在你心中制造战争才怪。“也许是有些
事情的确让人左右为难,因此我也会在别人的玩笑中感受到:或许内心深处,真的有一
种A或B的强烈碰撞?当然更有甚者,还会和开更大的玩笑:你们AB型 人得精神分裂的
概率要比其它血型的人高。这个时候,我往往一笑了之:“没那么严重吧?“
  这个时候,我就更愿意相信理智与情感的经常交战和我的职业有关。记者首先是人
,面对一件事情,当然会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情感,喜怒哀乐也会马上写在脸上,但
紧接着,会让新闻人的角色占据上风,冷静客观是新闻有的重要素质,如果任凭情感泛
滥,而不让理智赶紧把关,那感情之火往往会把客观这种素质烧掉,电视上的表达就会
走向偏激走向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当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更重要的是:我们
这个社会正在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旧的规范及评价标准似去未去,而新的机制
及是非界限又将来未来,在这样的夹缝之中,清晰地说出是与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也许情感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态度,而理智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现在的态度,把眼光
放远,从一时的得失和喜怒中出来,寻找一个更远的目标。
  议论是枯燥的,也许讲几个过去中发生在我采访中的故事,我们能更清晰地触碰到
理智与情感在我们身边纠缠过的隐隐伤痛。
  从肖想莉到杨晓霞,我们该如何面对需要捐助的孩子?
  1993年,《东方时空》刚刚开播半年之后,冬季,我们来到清冷的武汉。在我们的
报道计划中,原本没有肖想莉这个名字,然而一名当地记者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子,被父母遗弃后,被一对盲人夫妇收养,这对盲人夫妇生活在社会的
最底层,生活极其艰难。从6岁起,这个被收养的孩子肖想莉就担起家中的家务重担,做
饭、洗衣服,幼小的肩膀不堪重负却执着地一干就是五六年。在学校,她还是一个好学
生,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胳膊上挂着三道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故事讲得就是这样简单,但我们几个人听过之后都感受到一种深深地感动,也许是
干了的缘故,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幅幅画面出现了。我们想帮她一把,也想把她的事情
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很多同龄的孩子知道:在他们这个欢天喜地的年龄中,有一个叫肖
想莉的女孩已经勇敢地担起了一种责任。
  出发点很善良,完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一致通过了对这个片子的拍摄。
  真实的肖想莉生活环境比我们想像的还要恶劣。低矮的房屋中,如果不开灯,就会
显得有些看不见对方。收养她的盲人默默地坐在家中,用极其微薄的抚助金来面对生活
。小小的肖想莉每日调度着这个家的生活:清晨早早起来,讨价还价着买菜,然后回家
做饭,处理完家事,上学,中午一放学便急急往家赶,做饭,给盲人夫妇夹菜盛饭然后
洗碗收拾,下午继续去学校上课,晚上回家,一日最后一餐又要从头忙到尾,都忙完了
,爬上自己的小阁楼,开始做功课。在这样生活节奏中的肖想莉,从外表上看,要比她
的同龄人要瘦上一圈,脸色也几乎找不到红润的痕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的肖想莉就这样度日。
  我们在感动中用纪录片的方式拍完了这个片子,然后在《东方之子》节目中第一次
把一个小女孩当成了主人公,在1994年初播出了。
  节目播出之后,反响剧烈,瘦弱的肖想莉让屏幕前的太多观众怜爱同情和尊敬,资
助与慰问自然雪片一样飞向肖想莉。
  事情开始有些不妥起来。
  1994年5月1日,我们《东方时空》节目开播一周年,由于要拍特别节目,我们在过
去拍过的几名“东方之子“中选出几名重新寻访,肖想莉是其中之一。
  再进肖想莉的学校,大门口的标语牌让我们有些吃惊,上面写着:“学习雷锋,学
习肖想莉。“看得出,我们的节目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报道已经把肖想莉捧上了一个很高
的位置。
  经常有单位来学校请肖想莉去演讲,肖想莉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感
动别人。
  变化在肖想莉身上发生了。社会各界捐款众多,收养她的盲人夫妇也开始和学校产
生矛盾,总觉得学校隐瞒了些什么,而肖想莉由于习惯了拆开夹着金钱的来信,因此,
如果哪一封来信拆开之后里面没有钱,肖想莉就会露出不太高兴的神态;好的自行车和
有机也搬进了肖想莉低矮的家中,生活明显地改善了。
  当肖想莉的老师把这一切讲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开始不安起来,事情的发展并不
象我们最初想像的那样简单。我们开始怀疑:当初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爱这个孩子还
是害了这个孩子。
  事态的发展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糟糕,又过了两年,我们听武汉来的朋友讲起,肖想
莉已经不见了,临走给家中留下话:学是不上了,自己要去南方当三陪女,苦日子该结
束了。
  我们听到这个结果,都有一种当了凶手的感觉。是不是正因为我们的报道,肖想莉
平静的苦日子才开始被打破,诱惑出现了,而最终,诱惑一步一步把肖想莉送上了不归
路。
  理智开始迟到地出现,莫非善良有时也是一种错误?
  见到贫弱的孩子,立即想伸出援手去拉一把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火候没有掌握好
,这只伸出的援手却使出了反方向的力,将被扶助者推进另外的苦难中。
  理智和情感开始打仗,难分难解得让我自己都不知该站到哪一方。
  肖想莉的事件走向有些特殊,姑且可以算作特例,内心的审判只在我们几个人心中
进行就可以了,但由此引开去,我们都该想到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该如何扶危济困?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孩子或某些成年人遭遇不幸的
报道,而往往这样的报道出台之后,社会各界的同情心便蜂涌而至,中国人的善良有目
共睹,社会各界伸出的援手往往救不幸者于危难之中,结果总是好的。
  我深受感动也时常成为伸出援手中的一位,然而理智告诉我必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那些没被新闻关注的不幸者呢?
  小姑娘杨晓霞的不幸很多人都是通过报纸知道的,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疑难绝症,从
外地来到北京求医,没有钱,找不到名医,生命之光就要离她远去。社会上的人们在看
到记者的感人报道之后,出钱出力出方子,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杨晓霞终于渡过难关,
生命重新开始象鲜花般美丽。
  但社会的捐助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杨晓霞全部康复之后,富余的金钱有几十万之
多。
  我知道,杨晓是幸福的,但在中国,和杨晓霞处在同样病痛境地的孩子还有很多,
而由于未被媒介知晓,他们也许就在钱的压力下默默地死去。
  同在蓝天下,命运如此不同,这公平吗?
  情感告诉我们,遇到弱者部会伸出援手,理智告诉我们,通过媒体象幸运抽奖一样
地扶危济困不是个办法。
  杨晓最后把几十万元巨款捐给了宋庆龄基金会,很多善良的人松了一口气,否则多
余的钱放在健康的杨晓霞家中,人们总会被自己爱心引出的结果弄得有些心中不安。
  必须拥有一种机制,让扶危济困的甘露能均匀地流向更多的土地之中,也许媒体中
的不幸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变命运,但更多不不知名的不幸者也该得到救助。如果
更多的基金会能具体而又令人放心地承担起这种任务,社会的爱心将会释放得有效和公
平得多。
  也许我们将来习惯于把捐款投向一个箱子之中,它可能是少年白血病救助基金,可
能是无家可归儿童救助基金,可能是生活贫困的大学生救助基金等等。我们知道这些基
金会得到很好的监督,他们会具体地把爱心投放到更多不知名的不幸者身上,于是我们
放心地离开,我们会被告知,在某一个角落,那个不幸 重新走进了快乐的生活,我们
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快乐。而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也会在这个领域偃旗息鼓。
  这一天还会远吗?
  谁能告诉我,肖想莉现在在哪里?
  张金柱活着的时候,人们希望这样的败类应该尽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张金柱死
了,却又有人开始发问:张金柱该死吗?
  张金柱是谁,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曾经公安局长的人,在即将又要走上领导
岗位的前夕出事了。
  在喝过一顿很可能和自己未来很有关的酒之后,他开车上了路。当然是长期做公安
工作所滋长出的特权意识在延续,他逆行着开车,然后在酒精的作用下撞倒了一对骑单
车的父子,儿子在车轮的碾压下死亡,而父亲却被他的汽车裹带着向前拖了1500米,才
被愤怒的人群拦截住。
  张金柱自然也就升不了官,只好走进了班房。
  最初他一定知道自己闯了祸,但绝没有想到祸的后果会那么大。
  人群中的愤怒很快传到敏感的新闻人耳中。最早披露此事的是当地的《大河报》,
再然后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这一下子,张金柱的名声走出郑州,走出河南,
走向全国了,张金柱撞死人案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我至今能清晰地回忆起人们包括
我自己知道这起案件之后的愤怒。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依然能开出1500
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这
更印证了老百姓对相当一部分公安干警的不信任。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
让人愤怒的执法者的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介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张金柱的审判还是依
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的。
  各种媒体对张金柱一案的关注日益增强,在一段时间里,打开每一份报纸都会很容
易找到关于与此案有关的报道。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决立即让受害者家属感到了
正义的伸张,几乎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也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一些另外的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以后,张金柱的两
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之前曾经到北京向八位法
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也有人注意到,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
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
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作出死刑的判决的呢?
  对张金柱这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
一点都不会让人可怜。但作为一个记者,我们又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
声。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初一听到,很容易产生一种喜悦感,会在这句中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力量,然而这种
倨功的感觉稍纵即逝。记者不过是一群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有所越位,拥有了生杀大权
,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或多或少地有些可悲。即使铁肩担道义,愿望是善良的,也依
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依据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的。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
或新闻媒体的随意左右,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
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也因此,我至今不知,张金柱是否罪该死刑?我想念,面对张金柱事件从出现到最
后一声枪响,其中的复杂滋味一定会让人左右为难,这个时候理智与情感再次冲突。
  面对法律,其实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如果一任情感泛滥,图
一时之快,那我们迟早会受罚。也因此,张金柱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必须时时
让理智占据上风,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出现更多的张金柱。
  以我的观察,张金柱事件也常常让新闻从业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总是,至少我
相信,这件事虽然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但大家还是清醒地在事后提醒了自己:记者
不是法官,生活中的超载职权也和足球场上的越位一样,只会破坏一次原本可能有效的
进攻。
  再往后,新闻媒体仿佛一夜间成熟了许多,再涉及一些类似事件时,更多的记者并
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愤怒或其它的感情写在前沿,而是努力克制着自己,让事实去说话。
  比如说,1999年,北京人民医院又发生了一起和张金柱事件正好相反的事,眼科医
生高伟峰第二天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头一天晚上,他却发现,原来冰箱里备好的眼
角膜已经不能用了,而第二天的手术如果没有眼角膜,病人将有失明危险,怎么办?一
瞬间,高伟峰平静地作出了选择,到太平间,在一位死者身上私自取下了眼角膜。第二
天的手术非常成功,两位患者重见光明。但是死者家属却在八宝山发现死者的眼球不见
了,一纸诉状将高伟峰告到了法庭。
  事情似乎很简单:高伟峰为病人着想,自己在其中也没有利益所得,目的是善良的
,因此如果高伟峰被定了罪,那岂不是对善良的一种打击,以后谁还会做好事啊?
  我采访了高伟峰,当我问到:如果今后你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还会这样做吗?
高伟峰回答:是的,我还会。听得出来,高伟峰也和很多人一样,因自己的善良目的而
面对法律时颇有些悲壮的自豪感。
  为他声援的人很多,而死者家属那一连的声音却显得弱了许多。 最后的结
果是高伟峰被免于起诉,善良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我一直不知道,面对这个结果的时候,死者家属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自己的
心情我知道:多少有些失望。
  从情感上讲,高伟峰的所作所为非常让人钦佩,但理智下来,我却认为,高伟峰的
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必要惩处,因为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顾及手段是否恶劣是我们过去几
十年中的思维定势,多少翡苦的后果不都是因为最初的善良愿望吗?因此当我们面对结
果的那一座座废墟,我们都习惯于由于最初动机的善良而原谅了肇事者。
  高伟峰松了一口气,我和很多人迟迟松不下这口气。后来我遇到《新闻调查》做这
个节目的编导张洁,谈起了这个案子,他的想法和我一样。但他告诉我,高伟峰被免于
起诉并不是由于民意的压力或高伟峰本人善良的动机,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相关的法律。
  听到这个解释,我稍稍松了一口气,没有相关法律毕竟比在压力下不公正执法能让
我接受一点,但明天呢?是不是真的会象高伟峰接受我采访时所的那样:即使理遇到这
样的事,还会采取相似的办法?
  那就太可怕了。
  无论是死去的张金柱还是行医的高伟峰,新闻人就是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件
中体会着理智和情感的冲突。这种冲突还会持续多年。只是希望,我们都感受到一种方
向,那就是这个社会正一步一步向理智与成熟,因为无论是好的还坏的情感,一旦被纵
容,最后都把 我们毁灭。
  中国当然可以说“不“,但关键在于中国怎样说“不“
  1999年5月8号,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忆犹新的日子。那一天清晨,以美国这首的北
约袭击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了三人死亡二十多人受伤的悲剧性后果。
  这件事我知道的并不早,由于中午没有看午间新闻,下午有一场难得的足球比赛,
直到来到球场,我才听同事告诉了我这个消息。最初我并不相信,“这太不可能了“,
介但同事真诚的诉说让我不得不相信,一瞬间,我们沉默下来,然后就是愤怒。
  我相信知道这条消息以后,我们一帮人在绿荫场上说了无数的脏话,矛头当然是对
着敌人去的,我们手无寸铁,而且面对也似乎是一群并不具体的敌人,有一种有劲使不
上的感觉,最初的愤怒除了用脏话来发泄一下还找不到其它的出口。
  不一会儿,我的呼机就响了,台里通知我马上回台,准备当晚重播的《东方时空》
,把新的内容加进去。
  这个通知救了我,知道了这件事,然而只能在家里坐着,那是一种痛苦。
  晚上7点钟,赶到台里。台里是一片战前景象。这一一在本是星期六,但各个办公室
的人却比往常还多,每个人的脸上都很严肃。
  评论部的人聚到审看间,讨论我们的节目计划,新的形势下,明天的《实话实说》
要拿下,我们要在当天晚上余下的时间里制作出一期间35分钟的《东方时空》,全面反
映这一事件。
  晚上9点多钟,节目方案出来了,报请领导批准之后,10点多钟,各路记者开始行动
。这期间不断有记者在家中打电话来询问:“有没有什么事可以干?“然后就自发汇到
台里,愤怒已经让人无法独处。
  中国当然要说“不“,但怎样说“不“却不能不考虑,只有有理有利有节的愤怒才
是有价值的。
  晚上十一点多钟,我开始在演播室里陆续采访专家,他们在情感的愤怒之中理智地
分析着前因后果。
  送走专家们,已是凌晨两点多钟,我又采访了前方的记者和在罗马尼亚的邵云环之
子曹磊。我知道,这一个夜晚,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是不眠的。
  凌晨三点多钟,我开始写结尾语,这个时候,我知道,愤怒是需要理智的,也因此
,我在节目的结尾语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也许我们该看一下今天的日历,5月9号,母亲节,原本这该是充满人性温情的一
天。在遇难者中有一位母亲和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母亲的年轻妻子,然而几枚凭空而至的
导弹却改变了这一切,她们再也体会这种人间温情,而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也将在这一天
分担她们家人的痛苦和悲伤。
  然而面对1999年5月8号,我们仅有悲伤、痛苦与气愤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拥有清醒
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这个世界并不象善良的人们相信的那样善良,霸权与侵略一直就
在我们身边。
  要相想世界真正和平,中国必须强大,让我们一起加油,把心中强大的中国梦尽早
变为现实!“
  我至今都能感受到,当初写下这段文字时心中的痛苦,情感无数次想挣脱理智的束
缚,想最大限度地发泄愤怒,但最后还是在气愤与理智之间寻找到结合点,因为正如我
在结尾所写的:仅有骒不够的。
  在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我听到一个段子,是骂克林顿的。
  “我们每一个人在天堂中都有一块表,上帝看每一个人在人间的好坏表现,来决定
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如果你在人间总做好事,上帝就会让你的表走得慢一点,这样你
就可以在人间长寿,而如果你总在人间做坏事,上帝就会让你的表走得快一些,这样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