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

白岩松 (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导语〓〓〓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撼。
读了他的随笔,你会发现“痛并快乐着”既是白岩松现时自身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状态的理解,并且还是一种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作品时所得到的感觉。
〓〓〓地平线断想(代序)〓〓〓

有很多事情,在想像中发生的时候,神圣无比,而当真实的发生到来的时候,人们却失望地发现,它并不如想像中的神奇与壮观。
新千年的来临就是如此。世界各地的人们,很早之前就为这一天的到来设计了各种场面。于是,我们这些人也一直以倒计时的心态来等待着这一天的这一刻。幻想中,是有些激动的,毕竟告别的是一个世纪和一个“1”字头的千年。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这所谓的神奇时刻,更像是商家和传媒联手策划的卖点,在普通人心中,这一夜和平时也许并没什么不同。
不过,我是新闻人,因此即使那一夜自己想睡觉,工作也不允许我这样做,我注定要打起精神迎接新千年。当1999年12月31日24时,那意味着新的一个千年开始的钟声敲响,我来不及激动和感慨万千,身边的直播正在进行,下一个环节就要开始,于是,在这被很多人认为神圣一刻的时间里,我心如止水,在工作中敬业地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然后几个小时飞快地过去,新千年第一天的凌晨,工作结束了,我出奇地困,于是倒头便睡,忘了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但新的千年毕竟来了。
在此之前,我们都像一个爬山的旅人,走过的路程陡峭无比,理想、鲜血、生命、眼泪铺就的登山之路异常艰苦。最初的情形我们已无从知晓,因为我们是后半程上的路,走过一段之后,这一个百年和千年的山顶就在我们的眼前,于是,我们相互鼓励着,加油,还有10年,加油,还有9年,加油……5年、3年、1年,在倒计时的牵引下,我们互相搀扶着走上千年和百年的山顶。
原本以为这山顶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上来了才发现:这不过是一个新的地平线,前方还有一个又一个山顶,中间雾气迷蒙,路是怎样的,我们无从知晓,而且我们也都悲观地知道,下一个山顶,我们这些地平线上的人大都看不到了,不管那山顶是怎样的美丽或凄凉,都是后人眼中的风景。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下脚步,地平线从来只用作出发,于是我们只能简单回头看看,然后掸掸灰尘,又该上路了。

不停地有人在说:我们真是幸运,因为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千年之交和很多人没经历过的世纪之交。
我似乎一直都不敢同意这样的幸运观。
千年太过漫长,我们这些人怕是没有权利回顾也没有权利去感慨万千的,但面对一个百年,谈论一下的资格似乎勉强还有,于是,我觉得,人走在世纪的中间,浑浑噩噩,迷迷茫茫,也就罢了,可赶上世纪之交,就似乎必然要回头看看,清点清点路程,计算计算得失,这一回头不要紧,竞在百年的路上,查看出我们那么多的创痛、伤口、眼泪,还有贫穷、遭受的屈辱、走错路的遗憾、同胞间因战争或“革命,,的互相争斗。
回望中的画面当然是触目惊心的。
然后才开始庆幸:这一个百年毕竟过去,那不堪回首的画面也就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悄悄合上了。记忆可以掩盖,但回首时心中的那份疼痛却会在新世纪的路上隐隐地持续很久。
这难道就是正逢世纪之交的“幸运”?

在一次不经意的聆听中,发现了台湾歌手齐豫的一首歌,名字叫“觉”。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在课本中都学过林觉民的《与妻书》,作为推翻旧制度的英雄,林觉民何等的壮烈,在就义之前,仍能给妻子留下一封大义凛然并流传后世的遗书。
然后我们就都记住了死去的林觉民,忘记了那还活着的林觉民的妻,林觉民就义之后,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齐豫的这首“觉”,就是站在林觉民妻子的角度上,唱给林觉民听的歌。当然,真正聆听这首歌的只能是我们这些只记住林觉民却忘记了他妻子的人们。
“爱,不再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谁给了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变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的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
歌唱完了,听者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在这一个过去的世纪中,以革命的名义,一个又一个儿子、丈夫、父亲战死疆场或其它的什么地方,然后在各种典籍中,我们都一次又一次默念着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妻子、母亲又是怎样在人们的忽略中度过余生的呢?

那么远的事,我还是觉得没资格谈,我只是从一个儿子和丈夫的角度,替过去世纪中很多的母亲和妻子忧伤一下罢了。再大的苦难,都已经过去,那些妻子和母亲也大都追寻丈夫和儿子的踪影,到另一个世界团圆去了。因此今天的我们再给予怎样多的同情,都有点马后炮的意思,所以,写到这儿,也只能是愣了愣神,不过更多是为了以后的妻子和母亲。

关于母亲的话题本该结束,可是由于“革命”或叫“运动”在中国延续了很久,所以连我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都开始有权谈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和母亲有关的话题。
1978年,我从东北的海拉尔去遥远的内蒙西部集宁市为我的父亲开追悼会。
到了集宁市,很多母亲过去的同事见到我,表情都有些怪异,一口一个小萝卜头叫着,让我多少有些惊慌。
后来听母亲讲才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父母都被打成“内人党”,因此,我刚生下两个月,便开始随父母住进牛棚。每到晚上,我便啼哭不止,我在这边一哭,父母的牛棚难友们就在另外的一些屋子里哭,小萝卜头的称呼便由大人们脱口而出。
知道我有这样经历的人,都会同情地送给我一句:小时候够苦的。
我似乎不以为然,年幼无知时,经历的苦难再大都不该称其为苦,因为自己浑然不觉,甚至在记忆中连一些痕迹都没有。那时真正苦的应该是大人。
我一直在想,在那样年代的每一个牛棚里的晚上,当我不知趣的哭泣引起大人们落泪的时候,我母亲心中该是怎样的绝望呢?
而在中国,这样的母亲又有很多很多,事隔很久,她们还需要安慰吗?如果需要,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安慰她们呢?

新世纪的到来,把这一切记忆都悄悄地合上了,站在地平线上的人们,当然更多的时间,是把视线投向前方。
这绝不是一个可以忘记过去的崭新开始,甚至可以说,不好好回头,是不能走好前路的。对于我这个30多岁的新闻人来说,没有资格谈论很久以前的事,刚才说的一些更久远的事,就当是童言无忌,因为在我的身上,真正可以动笔的记忆只能从1989年开始。
那一年,我从校园中走出,对于每一届毕业生来讲,这转变都意味着一种挑战和兴奋,但那一年,我们很多人没有。
这个国家正在经历震荡,短时间,没人看得清前方,于是,我们也只好在社会的大船上随之起起伏伏。
不管当时怎样年轻,可我的角色已经是新闻人,不管周围怎样乐观或绝望,这都不是一个可以独善其身的职业,于是,我不得不在这10年中,努力睁大眼睛,在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心情中,同这个国家一起朝前走。

记得很清楚,1989年春节刚过,我便急匆匆地从家中逃出来,跑回学校,和约好的大学同学共同花天酒地,那个时候,家是束缚,社会这个外面的世界才是我们演出的舞台,在家里多呆一天,连呼吸都会觉得沉闷。
1999年春节,我在妻子的家江苏镇江过节,那一个春节,我过得清静,名山名寺走走,清茶一杯,闲谈少许,日子在舒坦中一转眼就过去了,终于到了要从家中离开,回北京去开始新工作的时候。可就在这时,我却忽然像小学生不愿意上学一样,为这一长段家居生活的结束而闷闷不乐起来。其实,这个时候,我逃避的并不是北京也并不是工作,而是在这座城市和这种工作中必有的挣扎、竞争、苦闷和心灵的劳累。
从21岁想尽早离家,到31岁多少有些厌倦外面的世界,变化的时间只用了10年,这个时候,才真正听懂了10年前的那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一定有人问我,你的这本书为什么叫《痛并快乐着》?
首先要声明,这5个字的组合并不是我的独创,它来自齐秦一张专辑的名字。
在1989年,我们是在崔健和齐秦的歌声中离开校园的,崔健意味着我们面对社会,齐秦告诉我们独对心灵。对于我们这一大批人来说,齐秦这两个字已不是一个歌手的名字,而变成了一种记忆的开关。在齐秦的歌曲中,他有很多精彩的创作,都深深地打动过我们,歌词或旋律总是容易和我们亲近。在他的一系列专辑之中, 《痛并快乐着》并不特别出色,我听过这一张专辑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已不是哪首歌哪一段旋律,而恰恰是这张专辑的名字:《痛并快乐着》。
开始动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过很多名字,但突然从某一天起,“痛并快乐着”这5个字就在我的脑海中固执地停留,挥之不去。同时非常奇怪的是,真是应了“名不正言不顺”这句老话,自从我默认了这5个字为书名以后,手中的笔开始变得顺畅,我明白:这5个字正是我手下文字的首领,它们快乐地相遇了。

回首过去10年,仔细查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你都会轻易地发现,痛苦与快乐紧密的纠缠在一起。
每一步走的都那么不容易,有时甚至有点坚持不下去的感觉,痛苦自然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然而坚持住了,痛苦过去,无论国家民族还是个人,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快乐就在我们回首的时候,在看到一条前进轨迹的时候出现了。
改革的车轮飞快地旋转着,经济数字转动的同时,还有我们的心情随之转动,“平静”二字已经变得有些奢侈,而在不平静的转动中,一会儿经历痛苦,一会儿感受快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得不让自己的心灵坐上了上下颠簸的过山车。
不过,好在痛苦与快乐是紧密纠缠着,如果只有痛苦而没有快乐与希望,那走了几步,人们就会在黑暗中陷入绝望,从此拒绝前行;而生活中只有快乐没有痛苦,那除了在傻子的头脑里恐怕就只能是在希望中的未来。
痛苦与快乐在心中此起彼伏,恐怕将是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宿命,只要每次回首时,都能快乐地看到中国和我们每个人向前的脚步,那走每一步时的痛苦也就好忍受多了。
其实我们别无选择。
十一
在这痛苦与快乐交织的岁月里,作为一名新闻人,我走过10年路程。同大家一样,在新闻的舞台上走每一步都需要坚持,绝望的感觉不时出现,但也都过去了。赶路之后,猛一回头看,自己和身边很多人笑了,我们清晰地看到那条前进的脚印。于是我们时常乐观一下,虽然今日的局面还远远没有达到圆满,但同过去相比进步这么大,已是让人快乐的结果。
就在这种时常出现的乐观中,在自以为是的成就感里,有一天,我们被人当头棒喝。
1998年冬,我们《东方之子》栏目要拍摄一位学者,这位学者也是我们早在字里行间熟悉了的,由于他身上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批判意识,使得他在众多唯唯诺诺的声音中显得卓而不凡,自然成了他身边学子们喜爱的人,当然也被我们尊敬,于是,将他请进我们的栏目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切顺利,我们开始跟踪拍摄。有一天,拍他为大学生们进行的演讲。教室里人很多,空气中弥漫着自由的气息,讲着讲着,这位学者对学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过去是学新闻出身的,但我耻于与新闻为伍……”
话音落了,人群中有些兴奋,然而这句话却像子弹一样击中了我们。
我理解学者话中的含意,也许是过去特殊年代给他的黑暗意识太重,因此他没有看到今日的新闻界正在艰难但却执著地向前变革。因此,被学者犀利的言语子弹击中,我首先感受的是一种疼,不过疼痛过后,我也特别想告诉这位学者,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但是,激愤在中国于事无补,只有坚韧的改变才是理想中国诞生的良方,哪怕在这种坚韧之中,你会有委屈甚至会有屈辱。
我依然敬重这位学者,因为敢于说真话是思想者的必备美德,但请他也能在同行者的队伍中,慢慢把新闻人列入其中,只有队伍壮大了,改变才会快一些,中国也才会尽早全新。
十二
采访中,总能听到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在采访一位部长的时候,他就讲起过一位老人给他的上岗赠言,三个字,“不要急!”
据这位部长说,以前,年轻气盛,很多事情落实不到位,理想不能很快变成现实,心里就急,就气愤,但慢慢终于明白,很多事情都有个曲折反复的过程,非得锲而不舍非得有耐心才成。于是,“不要急”就成为他心中的警句。
我想,这3个字也该送给所有关心中国前途的人们。不要急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思进取的时候耐得住一时的反复或原地踱步,不要急不是内心真的不着急,看看中国的曲折之路,看看我们落后于别人的那些数字,不急是假的,而不要急正是在这种现实前面,不再梦想着一夜之间什么都马上改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这份着急的结果只能是让这个易变的国家走向众人理想的反面,这是最可怕的结局。因此,不要急,就是能耐下性子来,通过渐进式的变革推动着中国一步一步结实的向前走,只要一直向前,哪怕路上仍有很多艰难险阻,中国的明天依然是我们梦想中的中国。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十三
新千年到来的钟声敲过也还只是短短的时间,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站在地平线上,多少还有些手足无措,内心会忐忑不安,没人会知道前路会是怎样。
上一个世纪,中国人是用泪水稀释着欢笑走过来的,因此,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理由在新的百年中获取更多,梦想更多。
一代又一代人,不管经历过怎样的打击和波折,面对未来的时候,都会投入更多的希望和歌唱,虽然新的世纪中,依然还会有战争有欺骗有眼泪有失望,但对于刚刚把富强之梦开始转化为现实的中国人来说,最好在这个新世纪里,我们能欢笑多于眼泪快乐多于痛苦和平远远多于战争善良永远多于欺骗和伪善,我想,这不该是一种过份的要求。
一切都要从我们今日脚下的地平线开始,在此之前的20多年里,我们已用痛苦与快乐铸就的坚强为今天搭起了最好的起跑线,新世纪的黎明,雾气依然很重,前方还是一如既往的模糊,但是,让我们出发吧!
走,就有希望。
〓〓〓第一节·告别校园: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 〓〓〓
1989年那一个元旦之夜,在我的记忆中是生命中最冷的一个节日。不过,现在已经有点
记不清了,是那一夜真的特别冷,还是因为自己马上要大学毕业,但前途依然未卜所形
成的内心感觉。
  大学的前三个元旦,全班同学聚在一起,欢欢笑笑,无忧无虑,可以连续玩上两三
个通宵。但这种狂欢在1989年元旦到来的时候已经属于校园里其它年级的师弟师妹们了

  当时我已经大四,正处在决定自己毕业分配的毕业实习中,全班70多人,有50多人
离开了北京,回各自的家乡去塑造未来,而我们剩下的近20多人都在北京各个新闻单位
实习,留在北京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毕业分配的形势非常不好,大学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我们毕业实习开始之前,我们都已经明白,你去实习的单位也许就是你将来要留下的
单位,因此如何给人家留下好印象显得极其重要。每天如何打水扫地被我们精心地设计
着,“当孙子“是我们共同的心理准备。
  即使做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实习之苦依然出乎我们的意料。
  想留在北京,对于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生来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当然是首选,接着是北京的其它新闻单位,而对于我这个内蒙少数民
族地区来的毕业生来说,只有留在中央三大台或留校任教才能解决户口问题。而我面临
的局面是中央电视台不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竞争激烈,权衡再三,我选择了把握性
大一点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要想给实习单位留下好印象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保证每天不迟到就是头等大
事。实习单位不太可能提供住处,我们只能住在学校,而广播学院位于北京东郊,离中
国国际广播电台所在复兴门大街将近三十公里,如果每天想靠挤公共汽车上班,来回倒
车,不迟到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每天晚上赶回学校,吃完晚饭,大学中习惯了晚睡晚起
的我们早早睡下,第二天早晨靠我们平日很少使用的闹钟把自己叫醒。5点钟,我们几个
人在北方最寒冷的清晨时分,赶上学校进城接老师的班车,大约6点钟左右到达目的地。
  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严重缺觉,一上车,我们就又都昏昏睡去,往往一路无话。
  由于班车开到复兴门才第一次停车,所以我们都睡出了条件反射:车一停下,我们
就在睡梦中瞬间醒来,半梦半醒着下车。这样的日子到1989年快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两
个多月!但其中有一天,我被条件反射式的下车习惯惩罚了一次。有一天,可能是车上
有人要提前下车,车还没到复兴门就在途中停了一下,睡梦中的我以为按往常惯例到了
目的地,也就迅速下了车,车开走了, 我也有些醒了,突然发现,同学都没有下来,而
此处离目的地还很远,我被孤独地扔在站台上,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我第一次开始怀疑起这种奔波的意义来。
  当时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侨部实习,节目面对的是海外华人。我每天早上6点多
钟到达之后,先在桌子上趴着睡一会儿,7点多钟,吃早饭、打水、扫地,然后一日到头
,晚上再搭学校的班车回去。
  现在很难回忆起实习中的心情,只是记得那一段日子里耳边听得最多的歌就是苏芮
的《跟着感觉走》和齐秦的《冬雨》、《狼》。
  迷迷茫茫的两个多月过去了,1989年的元旦来了,这个时候,虽然能否分在国际广
播电台还没有正面的说法,但我还是想约一些同学回学校过元旦,但绝大多数留在北京
实习的同学都似乎没有这个心情。最后只有我们三四个人回了学校。
  1988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校园里一片节日的情景,奔走的人们脸上写着的大都是兴
奋和快乐,只是在我看来这一切已经不属于我们了。洗了一个澡,买了菜和一堆酒,回
到杂乱无章的宿舍中,就开始迎接新年了。
  屋子里主要的光源都坏了,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外地实习,平日里拥挤的宿舍显
得空荡荡的,几个人,一盏昏黄的台灯,没有意气风发的对话,接连不断的啤酒,元旦
之夜过去了。这就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后一个元旦,往日欢聚时的欢声笑语都已隐隐地远
去,将要走出校园也许就意味着走进孤独?那个清晨,大家都去睡了,我走出宿舍楼,
狂欢了一夜的校园安静极了。我不得不想,走出这个校园,我的明天会在哪儿落脚?
  什么事走到低谷,再接下来可能就是转机,清冷的元旦过后不久,实习中带我的老
师悄悄告诉我,“由于你实习中表现不错,我们打算要你。“有了这句话垫底,心情一
下不同了,很久听不见的鸟声,身边人们的言语声又开始清晰起来。这个时候实习条件
也有所改善。由于和办公室里的同事熟了,一个大哥让我住在他们职工宿舍,恶梦一般
的早5点赶班车的日子也结束了。对于他来说,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可以值得记住的事情,
但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我有一种被接受了的感觉。这也难怪多年以后,我们好
久没见,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但电话那端另外一位老师告诉我:“他已经去世了。“
我半天说不出话来。他还没从单身宿舍搬出,生命就已经终止,我的感谢再也无从出口
,这世界的变化有些太快了。
  不用奔波了,前途也有了着落,当时的心情自然好极了,只是这种好心情没有享受
多久。春节快到了,我们的毕业实习也结束了像赌博一样为前途下的注,看起来我赢了
,我几乎是吹着口哨踏上了回家的火车。
  但谁又能知道,这只是一个幻觉,波折就在后面等着我,一场更大的风暴就在后面
等着我们。
  春节过后,因毕业实习而分别了很久的同学都返回了校园。由于有了毕业实习中单
兵作战的酸甜苦辣,重新相聚,自然格外亲切。大家可能都意识到,大学生涯剩下的时
间不多了,这是散之前最后的聚,寒暄问候之后,一种夹杂着淡淡伤感的温情在同学中
弥漫。
  实习过后大家的前景各不相同,有人落脚点已定,剩下的时光将在享受中度过,但
大多数人依然前途未卜,有人叹息,有人忧心忡忡,有人听天由命,但都在做最后的努
力。
  课程重新开始,但大家都有一点心猿意马,我的心情还算不错,心中已在设计,将
来在国际台的工作会是怎样一种未来?
  但好日子过了不到一个月,忽然有一天实习老师把我找去,告诉我,由于今年国际
台要毕业生的计划发生更改,不再接受中文编辑,因此我分到国际台的安排也相应更改
,我重新成为了自由人,但这份自由意味着,国际台之梦对我来说破碎了,我必须重新
为未来奔波。
  一瞬间,我从虚幻的梦中醒了过来,心情自然沉入谷底。没人知道我该怎么办?
  又开始奔波。
  每隔几天,系里总会有一些新的就业信息,我和很多单位见过面,回呼和浩特,去
青岛,这些我都考虑过,但是一直没有定下来。直到有一天,广东传来信息,广东一家
电台打算在我们系要人,但想去的人必须再到那儿实习一小段时间,看人家对你的兴趣
如何。
  北京留不下了,广东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1989年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改革
前沿的广东恐怕是极具诱惑力的。我因此也想登上这辆末班车。经系里同意,我早早去
火车站买了去广东的火车票,打算再为前途赌一次。
  几乎已经在心里相信,我将走向南方,虽然我的家在这个国家的最北方,但未来没
有着落的时候,路途遥远又怎能仔细盘算呢?只恐怕以后和母亲相聚的日子将会很少,
因此在作出向南方的决定之后,心里颇有点大义凛然的意味。第二天就要上火车了,我
不得不感慨,本来就少得多的大学最后时光,我又将有一段独自在外。但谁能想到恰恰
在这个时候,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机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知系里,是否还有毕业生可以来面试一下,他们希望能拥有更
多的选择机会,系里通知了我,去试试吧!
  我自然不抱任何希望,首先我身边有同学在那儿实习,二来我本来就是因为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竞争激烈才选择去国际台,这一次又怎能因祸得福呢?
  在去广东的头一天下午,我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试我的是人事处的老师们,
他们的态度很好,问了我很多问题,我已记不清我是怎样回答的,但由于心中所抱希望
不大,因此态度十分自然平和,实话实说。一个下午过去了,告别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回到学校,我被告知,由于要等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面试结果,我必须退掉去广东
的火车票,推迟几天南下的行程。为此我心里一直在打鼓:“会不会鸡飞蛋打两头落空
?“
  几天过后,消息传来,我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认可,一个下午的谈话竟真的决定了
我的未来。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跑到邮局,给家里打了个电报,将喜讯告诉远方的家
人。
  这是一个颇有戏剧性的结局,本来奔的是国际台这个目标,日夜兼程竟是竹篮打水
一场空,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本不敢想,却在一个下午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必须感谢中
央人民广播电台人事处那天下午和我谈话的所有老师,他们的感觉和最终决定在危机时
刻解救了我,并给了我一个新的舞台。
  很多年后,每当我回忆毕业前这一幕,心头都会涌上一种难言的感伤。我不得不感
叹造物主的翻手为云和覆手为雨,只是当时的我还无法预知,这一幸运的结果又为我在
几个月后种下了磨难的果子。但机遇的获得,于我毕竟是幸事。
  好的心情持续的天数不多,安安静静的课程进行了没几天,一场大的风波在北京渐
渐兴起,大学生和天安门广场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一夜之间,话题变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
前途比较起来,哪个轻哪个重自然算得清。再没有安静的校园,再没有因小我而产生的
叹息,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大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竟然
纠缠得如此紧密。看样我们注定要度过一个终身难忘的最后学期。
  从四月末到六月初,我们的生活和京城的其它大学生不会有什么不同,谈论的问题
关注的未来都和国家有关,而毕业分配虽然也在很多人的努力下陆续解决,但它在每个
人的心中所占的份量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重了。
  一切都不可能安静了,更何况这个时候选择安静又有什么意义?
  但最后我们还是必须安静下来,我们的同学大多数坐上火车离开了北京,我们全班
72名同学最后在校园里只剩下男男女女8个人,我们戏称最后8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校园安静极了,我们当然只能在校园内活动。记忆中我们不是一起聚在这个宿舍就
是聚在另一个宿舍,大家开诚布公地讲好了自己还有多少钱、多少饭票,都以为会打一
个持久战。死一般的沉默没有使我们绝望,只记得说话都是小声的,但还隐隐地盼着什
么。
  日子开始奔六月底走,陆续开始有同学回来,但回来的都是毕业生,因此注定不会
使安静的校园填补得热闹起来。最初的恐慌过后,也可以进城了,说话的声音也开始大
了起来。一个多月没有思考过的毕业问题又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这个时候我们
四年相守的大学生涯只剩下十多天的时间。
  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下,这该是怎样的一种难舍难分!
  开始学着强打起精神,要散了,总该热闹一下,然而为告别而举行的狂欢似乎难以
启齿,于是我们打上班主任婚姻的主意。
  当时我们的班主任长不了我们几岁,和女朋友也相识很久,大家就闹着非给他们办
一个婚礼不可。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开始抓紧时间紧锣密鼓地操作,在班里又是
选伴郎,又是选伴娘,我们一起张罗着,并在校园旁边的一个小餐馆里订下了婚宴。
  班主任的婚礼被我们催促着就这样提前举行了。但无论是班主任和他的未婚妻还是
忙碌的我们其实都知道,应该是红色的婚礼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下只是一个让我们欢乐的
理由。婚礼和宴席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开始还是欢声笑语的,同学们的祝福声声入耳,然而酒过三巡,最初的哭声不知从
哪个角落传来,接着便传染开去,形成了哭声大合唱,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下怎样的场
面啊!
  而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婚礼呢?多年以后,我们的师母得上了一种不太好治的病,不
知怎么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我竟忽然想起那个悲壮的婚礼,我开始拥有一种强烈的内疚
。如果不是那样的一种心情,如果不是那样一种离别在即的气氛,也许婚礼该是喜气洋
洋的,那么师母得到的祝福会更多,病,或许就无从扎根了。
  写下这段文字,愿能是个祝福,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了,我们这些已经远去的同学
愿用遥远的笑容和真诚的祝福补上婚礼的那一课,愿师母能从病痛中走出。
  我相信众人的祝福是药。
  这个婚礼宴席我是不知道怎样结束的。因为醒来时,我已经是在第二天早晨宿舍的
床上。那些没有喝多的同学互相搀扶着回到教室,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样强劲的
节奏中,跳了一夜柔情的告别舞蹈,我不知道那该是怎样的一种舞会。
  剩下不多几天中,该照相的照相,该喝酒的抓紧喝,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彼此的
毕业留言册上留下自己的话语。
  十年后,我打开好久不敢翻开的毕业纪念册,十年前的心情和心态重回眼前,平和
的告别日子里也许留下的更多是彼此的祝福,但我们这一届太特殊了,竟多是一种依依
不舍的情感和对前途的迷茫。
  在我的本子上有这样的文字:
  “老白,哭是另一种坚强。“
  “五十年后,面对行刑队乌黑的枪口,我们想起那个相聚的午后,然后感叹当初为
什么不很快乐地活着?“
  “在广播学院哭过几次,每次总有你在场,以后哭的机会不多了。“
  “原来以为这世界就是我们的了用许多颜色来画了个痛快可爷爷领着叔叔来了说真
庸俗真下流真可笑你这样画没道理你眼里看到的不是太阳不是星星不是人不是右侧通行
下一页 尾页 共1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