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痛并快乐着》_白岩松_着

_4 白岩松 (当代)
在屏幕上无论放什么,对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的牧民来说都是新的。到后来,很多牧
民都在昨天的酒意中沉沉地睡去,可老赵的放映机一直在转,他整整放了一夜。
  草原上的深夜静极了,因此电影的对话可发送的很远,屏幕前是孩子们聚精会神的
眼睛和大人们此起彼伏的鼾声。对于老赵来说,这是他无数个相似夜晚中的一个,而对
我们来说,这却是无数个相似夜晚中最不同的一个,至今我耳边仿佛都能听见放映机那
沙沙的转动声,不知我行笔至此,远方的老赵一切都好吗?
  太阳重新照在草原上,牧民们的生活又恢复往昔,女人们劳作,在无事的白天,男
人们喝酒,孩子天马行空地游戏着。
  老赵又要上路了,去更远的一个游牧点。要翻过大山,我们多少都替老赵有些担心
,但老赵却一片坦然,我和老赵一边折着帐蓬一边聊着,摄像江兵在一旁记录下这样一
种与众不同的采访。在当时我并没有故意如此设计也没有感觉到这种采访是如此特别,
没想到回来以后,这种纯自然和生活化的采访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好评。
  和老赵要分手了,他将继续远去,而我们则要快速赶回北京,把这远方的故事讲给
更多的人听。临走时,赵克清把一条祝福的哈达给了我,在节目中,结尾处是这个画面
,但解说词我是这样说的:“这个哈达其实是应该送给老赵的。“
回到北京制片人时间亲自编了这个片子,我也很快写完了解说词,在一种内心情感的触
动下,合作顺利结束。在《东方时空》播出百天的时候,特别节目播出了。很多天后,
在新的工作中忙碌的我已经快忘了这件事,忽然却接到我们的编导乔艳玲的电话,告诉
我:小白,你因为赵克清那个片子获得了《东方时空》第一次内部评奖中的最佳主持奖
。在电话中我半天没有反映过来,不是因为获奖的激动,而是在电话里反问这条消息的
内容:“什么,我是主持人?“这的确是我当时的提问,因为我从来只认为我是个记者
,主持人这个称谓离我这种人太远了,但当这个奖项来临,我才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
另外的路,前途是凶还是吉都得继续往下走了。
  我忘不了青藏之行,忘不了赵克清,忘不了草原上的那一夜,因为这次拍摄后来所
获得的肯定,帮助我下了最终走上电视路的决心。
  几年之后,回头看当初走上电视路的情景,最该跳出和词语应该是“感谢“和“无
心“两个,感谢是自然的,小崔、时间、我的诸位同事,怎么就能在当初,在那个本来
没有我们这些人位置的舞台上,把我们推了上去,还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呢?这是一种眼
光,是一种更前卫的意识,还是一种赌博?但跳出我个人的利益,我们必须感谢最初《
东方时空》的与众不同,从主任孙玉胜到制片人时间,从当时还在外围的崔永元到我们
身边的摄像,他们放弃了传统的选择标准,用新的方式和新的概念来把另外一群人聚集
在身边,于是,电视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画面上一种新的语言诞生了。当创业在今
天已经成为历史,我庆幸自己当初赶上了这辆头班车,更让人兴奋的是,在这头班车上
做了一件和改变有关的事儿。
  而说到“无心“这两个字,倒似乎更象是一种感悟。当初走进电视是无心的,也许
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点无心。正因为无心,希望抱的不大,失望也就不大;正因为无心
,没有刻意的钻营与设计,我只能本本分分地做自己,少了表演,多了自然,少了模仿
,多了本色。最后倒因为这种无心,使自己在没有什么压力的情况下一步一步上了电视
路。
  但愿以后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静地“无心“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但上
路时的轻装才最珍贵。
〓〓〓第六节·流浪北京:我身边人们的生活〓〓〓
 一点点青春/一点点走开/一点点流浪起来/一朵朵鲜花/一朵朵盛开/一朵朵飘
散得很快……
  这是1995年春节之前,我为《东方之子》组创作的歌曲《其实每个生命都需要表白
》,很多听过这首歌的人问我,歌曲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开始的歌词是什么意思。
  对于我们来说。每天的工作应该用一种善良的心去关怀人,用我们的镜头和屏幕给
更多普通人表白的机会,但其实,镜头后面的我们也是需要关怀与表白的一群人,因此
有了这个歌名。
  歌词的开始部分,对于我身边的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生活状态。头三句
:一点点青春/一点点走开/一点点流浪起来,写的是男同胞,而后三句自然写的是女
同胞。
  其实很多人都已知道,《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群人绝大多数都不是中央电
视台的正式职工,尤其在93年、94年、95年那三年,我们这个栏目像一座充满朝气的兵
营,似乎每天都有着人员的进进出出。印象很深的是,每次出一次长差,回到办公室,
总有些新来的人不认识,而过去熟悉的人不见了踪影,一打听,另谋生路了,就是这样
一种残酷但生机勃勃的流动,制造了《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起步后的辉煌。
  那个时候的《东方时空》很有点电视界延安的味道,一批又一批全国各地的热血青
年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参加一场电视界的革命,这种状态的形成,并不是因为《东方
时空》节目本身已经做得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在长期封闭的令人有些窒息的电视机
制里打开了一扇通气的大门,让很多早就渴望自由的青年电视人有了追梦的地方。
  于是流浪北京就成了自然。
  在《生活空间》自己的栏目介绍中,很多工作人员用文字披露了自己来新闻评论部
的原因,这成了难得的一份心灵记录。
  陈虻:93年6月的一一,当孙玉胜靠着窗台对我说:到《东方时空》来吧。我回去看
了二十几天的《东方时空》,想了二十多天。有两点理由,我决定来了,一是《东方时
空》是一个天天的节目,天天播,就一定天天有事干,我不愿闲着;二是《生活空间》
当时是一个服务性的栏目,教给人一些生活技能,我想我在这儿干不成什么好事,至少
不会干对不起老百姓的坏事。(作者注:陈虻后创造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
经典广告语,并由害怕闲着变成渴望闲一两天,但没有机会。)
  孙华拉:有人说《东方时空》是“中央电视台的深圳“,就为了这句话,为了成为
中央电视台的深圳人,我来了。(作者注:但如果特区慢慢内地化了,你是改变这种状
况还是选择离开?)
  林宏:在河北当了十几年的记者,93年早晨,被电视屏幕上《生活空间》节目所惊
醒,骤然感到:微斯人,吾谁与归?于是乎,怀揣着首届中国新闻奖的证书,昼夜兼程
投奔于《生活空间》帐下。(作者注:更多的人是什么奖状都没带就来了,因为当时的
评论部只关注现在和未来。)
  倪俊:为了更大的生活空间。(作者注:人多了,《东方时空》也被作大了。)
  李冰琦:因为希望。(作者注:一个乍一听像空话但仔细一听就让人想掉眼泪的理
由,评论部心中绝大多数人心里都有,只是有人说了,有人没说。)
  刘挺:找罪受。(作者注:同意,但清闲对于年轻来说,本就是最大的惩罚。)
  李晓明:不过是想活得透气点,遇上这儿需要人手,还能提供温饱。(作者注:来
评论部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温饱,理想是空的。但请注意:是
温饱,不是小康。)
  其实还有很多,这里不过是个节选,更重要的是,样本选取的是《生活空间》工作
人员的,但表达的却是当时来新闻评论部人们的共同心声。在那一段时间里,理想与希
望并不是个空洞的话语,几乎所有新来《东方时空》的人眼中,我都能看到一种纯真的
东西,这种相遇,让彼此双方都会拥有一种世外桃园里的激动。
  梦想是吸引力,而到了北京,生活就成了流浪人群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有人陆续而来,住处自然就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最初工资都很低的情况下,一
群天南海北来的人过一种集体生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拿《东方之子》组来说,我
们屡次搬家,最后稳定在北京六里桥一栋居民楼的半地下室里。那套房子有七、八个房
间,住着我们近二十人。由于吃饭长期处于打游击状态,因此大家请了一个保姆,专门
负责做饭。这个尽职的保姆,每天给我们清楚地算帐,谁领来一个朋友吃饭,钱自然是
不能少交的。
  在这套房子里,我们生活了一年,这套房子中,高于地面能透进光线的窗户只有十
多个厘米高,潮气是有的,但由于人多便散发了。男男女女每天人来人往,生活永远是
热闹的。每天都会议论艺术与片子的拍摄,甚至会争论得面红耳赤,那时的手机是奢侈
品,因此离家甚久的人会在夜晚到办公室给父母打一个问候的电话,然后踩着夜色回到
地下室这个热闹的家。
  在这套房子之中,只有我一个结婚的人,因此电视、冰箱都是公用的,每天早上我
用迪斯科舞曲叫大家起床,而那个地下室里过的除夕,我们两口子做了一桌子饭菜,等
待除夕下半夜加班的同伴回来,那样一种感受,让我们多少找到了相依为命的感觉。
  对于流浪北京的人们来说,物质上的回报是暂时看不到目标的,甚至当时从各自的
家乡离开,打碎那种含金量还可以的铁饭碗,本就是为精神上的一种慰藉,一种可以自
由呼吸的生命状态而来,因此“群居“似的集体生活,没有人会觉得很苦。
  在那流动的搬家过程中,在那一大套地下室之中的生活里,每个人似乎都亢奋着、
跳动着、燃烧着,中间夹杂着和人有关的各种故事。喝多了以后的迷狂、谈恋爱时的你
死我活、闲下来时牌局的你输我赢……更重要的是那段日子是《东方时空》、《焦点访
谈》等栏目向上攀升的阶段,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流浪北京的人们用一种流浪中的激情
点燃了这把改革之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我们在地下室里住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夏天的一场大水把
我们的家园冲了个七零八落,集体生活被迫结束了。
  那场水来得非常突然,外面一直下暴雨,不知是因为豆腐渣工程还是因为房管部门
维修不力,我们的窗户突然成了进水的闸门。由于是半地下室,屋里的地面本来就低于
外面的地面,因此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我们的家园就成了汪洋世界,屋里的人们虽在齐
膝的水中紧急抢救,但家园的凋零已是不可避免。
  当时我们的一位摄像拍下了这有点悲壮的场面,而另一位组里的同事用这些画面做
成了一个小片子,配上惠特尼.休斯顿深情款款的歌声,播放的时候,大家表面是笑的
,但心中是否流泪,怕只有各自知道了。
  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不算是苦难,甚至回忆起来还多少有点留恋的味道。这之中
,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时常困扰着流浪的人们。比如说,心中永远的漂泊感、变换了生
活环境以后的感情生活,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式职工,因此没有任何福利,没有对于分
房子的渴望,没有借资料的资格,还有某些正式职工的白眼,出去采访时不公正的待遇
等等,这一切都曾经在局部的时间里刺痛过流浪的心,但很快就过去了。
  大水冲走了我们《东方之子》组的集体生活,相信其它组也都有着各自精彩而让人
感慨的故事,最初那种夹杂着热情的流动感也慢慢稳定下来,大家开始在京城之中租下
房子各居一方,见面时大多是在办公室或是出差之中。梦想不用在众人之中分享,各自
组内的人员也稳定下来,不再是出一次差回来,就能轻易看见陌生的面孔。
  我为同事们高兴,从20多岁走过30,人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流浪的状态之中,上
面有老,有的人下面也开始有小,生活的重负在理想的面前也是必须承担的,稳定便成
了自然而然的事。
  但我在的祝福的同时,依然怀念那种流浪时的激情。生活环境不再像最初那般恶劣
,但内心深处那种流浪的激情之火却不应该熄灭,否则我们的节目就注定要在越来越精
致的技巧之中消灭了激情消灭了一种粗糙而原始的冲击力,那是可怕的。
  在评论部内部曾有一个栏目向工作人员问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没走?回答是多
种多样:
  “还没累死呢!“
  “还没过瘾,走什么走!“
  “我喜欢这个职业和我的同事们。“
  “自己骗自己个儿。“
  “在这里,似乎总也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于是我留下了。“
  “累傻了。“
  “因为理想还不曾破灭。“
  “希望大于失望。“
  “因为还不是走的时候。“
  ……这最后一句回答最让我提心吊胆,和评论部的感情经过六年多的日子,有爱恋
,有惯性始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难以说出个“走“字,但还是盼着在这个由流动人
员组成的大集体中,道路的前方一定要永远有着理想之花的影子,这样路上不管有怎样
的坎坷和艰难,行走的人才会不停地向前。但如果哪一天,这条路的前方已没了理想的
百合花,那就到了大家该说再见的时候了,但愿永远没有这一天,永远都不是走的时候

  只是,不知大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怎样,也许都会经常怀念那有酒有烟有彻夜长谈
有面红耳赤的日子吧?青春不会再来,流浪的脚步慢慢停歇,但精神的流浪却永不该停
止,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很快就会成为后面追赶者走向成功的祭品。
  我很庆幸,能和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和崔永元成为搭档,我想我们有很多共同
点,比如:都不是一开始就干上了电视;都不是北京人;都结婚了,还都没离;都有一
个孩子,都酷爱着孩子;一般都喜欢回家……
  大姐敬一丹
  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五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
的确是大姐的样子。
我从没有见过敬大姐穿过不得体的衣服,平日里很少听敬大姐谈论时尚等话题
,但她在生活之中和出镜的时候,穿着搭配却总是觉得没有比这样穿更合适敬大姐的了

  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针锋相对要
提一些尖锐性的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
“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但对于观众来说,敬大姐就比我们几个人值得信赖得多,于是收到的各种信件是最
多的,也因此看到敬大姐求人办事,但从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别人。求敬大姐办事有
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
敬大姐忘了,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直敢其它话题,让
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平和宽容的敬大姐也有发火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们五个人出去签名售书,读者很
拥挤,秩序也很乱,维持秩序的一位小姐冲一位观众很不客气的发了火。这个时候敬大
姐发话了:你客气一点好不好?目标当然是冲着那位维持秩序的小姐。我知道敬大姐绝
不会发那种拍桌子瞪眼睛的火,但语气突然严厉起来就是她发火的象征,我甚至感到:
这比那种真正的发火还要有震摄力。
  敬大姐还是一个容易被普通人和普通人中间的感情所打动的人。她关注民工关注孩
子关注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似乎比我们都多。我虽然几年之中没有见过敬大姐掉眼泪,
但却经常感受到她在讲述某件事情心头一软的时候。
  我时常能感觉到外在很柔和的敬大姐骨子里却很坚定。当初从黑龙江向外考研究生
的时候,几次挫折又几次坚持,终于见到成功的那一天。从广播学院任教到电视台当主
持人,从经济部到评论部,敬大姐的每一步都走得准确并坚定,这不能不让我佩服她的
判断。想当初敬大姐在经济部已经闯开了一片天地,也开办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以主持
人名字命名的栏目《一丹话题》,,但敬大姐依然敢把这一切都抛掉,来评论部重闯一片
天地,,这是一种有勇气的赌博,但敬大姐赢了,也因此,敬大姐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来
就不是柔弱的,“大姐“这两个字叫起来更带上了一种佩服的含义。
  很少见到敬大姐挣扎与痛苦的样子,也很少听敬大姐沉重讲过去的事,做节目也好
做社会上的很多事也好,敬大姐好象总是很轻松很自然的样子。敬大姐的内心冲突在哪
里,对于我是个谜,或许将来只有敬大姐自己才能破解。
  不过有时也看得出来,敬大姐在我们这些年龄小她好多的小弟身上,感受到自己做
为大姐的一种压力感。但是没有关系,春天过了从来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主持人
这个行当应当是越老越吃香,与其我们或下一代主持人熬到年岁大一点时才真正做到成
熟,不如敬大姐就先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更何况,总和年轻人呆在一起的敬大姐,永远
都是大姐。
  老师 方宏进
  称方宏进为老师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来他的确是老师,深圳大学的老师,很多年里
,你看着他在电视台的屏幕上晃来晃去,但个人关系却一直还在深圳大学,直到最近,
这种关系才有了改变,我也曾经遇到过他在深圳大学时教过的学生,对他的教课水平还
多有夸奖,只不过这些夸奖者都是他的女学生,不知男生的评价会是如何。
  叫他老师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我们五个人之中,做新闻评论类节目,方宏进是
出道最早的,想当初《东方时空》还了无踪影的时候,老方就在北京电视台弄了个广泛
引起轰动的和希望工程有关的《圆梦》,之后又在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节目中任
主持人,如按日本、韩国的规矩,我们不管比老方大还是小,都得称呼他为前辈才对。
也因此,有一年春节我们内部的联欢会上,有一个小品里有这样的台词,是几十年后方
宏进的孩子说给崔永元的孩子听的:“哼,当初我爸出名的时候,你爸还嗑瓜子练嘴皮
子呢!“我想,不仅小崔的孩子,我和水均益的孩子面对这句话时也都只有听着的份。
  叫方宏进为老师的第三个因素只和我个人有关,1997年7月份,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但对于我这个对金融里的奥妙知之不太多的人来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些深奥,不
过方宏进是此中高手,正好有一次聚会,我向老方开始请教,老方一二三四,把亚洲金
融危机给我讲得生动有趣,其实不仅是我,我身边好多人都听得入了迷,也正因为那次
谈话,我对经济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从此开始关注精彩纷呈的经济领域,从这个角度来
说,老方是个启蒙老师。
  当然叫老方为老师,还因为他有很多值得我学的东西。
  做三峡大江截流直播的时候,我们俩在船上住一个屋,刚到房间,他收拾东西,最
先拿出的是一瓶二锅头,放到窗台上,这才开始收拾其它东西。每顿饭多少都得喝一点
,但从来也没见他喝多过,恰当的节制与从容体现出老方生活的一种态度。与此同时,
老方还带到三峡一盘鲁宾斯坦弹奏的《肖邦夜曲》,在用手提电脑打稿子的时候,肖邦
的夜曲伴着他,很显然,老方是一个很讲究生活细节与生活质量的人。
  不过和他住一个屋也有让我愤怒的地方,一来他入睡速度太快,二来他打呼噜。
  他入睡速度之快,我还没发现一个对手,常常是我俩躺下,你一句我一句聊天,但
如果我有哪一句回答的晚了些,再传来的就是他的呼噜声了。这让我这个曾经饱受失眠
之苦的人大为羡慕,但更为羡慕的是他能够快速入睡的平和心境,这对于从事主持人这
个行当的人来说,尤其珍贵。而对于老方的打呼噜,我恐怕也和他的太太一样,刚开始
适应不了,到后来,没了他的呼噜,倒要重新适应几天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老方极少出差离开北京,守着娇妻幼女,每天过的日子滋滋润润。由于出镜只穿一套西
装,省下的钱就把自己和老婆孩子的脸色补贴得白里透红,整个一主持人中的贵族。
  我恨他的脸色和一睡就着。
  性情中人 水均益
  其实水均益比我大,但大家似乎从来不考虑年岁,一致称其为小水。大家对他的名
字最精妙的解释来自于1998年的抗洪抢险,由于那一段时间小水很少出镜,因此我部有
好事者发表消息:接上面指示,抗洪期间,小水不能出来主持节目,因为他一出来,就
意味着“水均溢“,那不是坏了大事了吗?
  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是和国际问题有关的小水,但我们的生活中间,熟悉的却是一
个很中国的小水。
  小水的家乡是甘肃兰州,那是一个以牛肉拉面名扬四海的城市,小水就好这一口。
平日工作很忙,中午一般盒饭伺候,但他是绝不吃米饭的,经常拿一包方便面泡上,就
着盒饭里的菜一吃,中午饭就解决了。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如果有一天将水均益抓了起
来让他招供可他却迟迟不招,那就先用美人计,如果他将计就计还是不招,那就用上杀
手锏:在给他连续送上几天米饭之后告诉他,如果招供,就给你换成面,想必小水大义
凛然的革命品质将瞬间瓦解。
  小水的姑娘比他还漂亮,有一天下午来办公室玩,我就问他:中午你爸领你吃的是
麦当劳还是肯德鸡?他女儿回答:是牛肉拉面。当时我就发现小姑娘的回答有些无奈,
于是便在小水不在时偷偷问她:是你爱吃牛肉拉面还是你爸爸爱吃?小姑娘如实回答:
是我爸爸爱吃。
  除去爱吃面,小水还爱玩,比如打双升级,他的投入程度就极高,但牌好时容易得
意记形,牌不好时容易意志消沉。记得有一次牌局给我俩留下深刻印象。我和小水是合
作伙伴,而另外两个制片人一伙,我俩上来就一番风顺,如同杀猪宰羊般一路打到K,眼
看胜利在望,这时我俩都开始得意忘形,哪想到那两个制片人开始后发制人,竟在我和
小水得意之时翻了盘,最终将我俩拿下,事后我和小水总结经验,“还是当官的厉害“
。不过从那以后,我有个感触:我和小水认识晚了,如果认识得早,并且在不干电视时
就认识,那我俩可以浪费掉很多啤酒并合伙能干很多坏事,但现在干着电视,大家都忙
,这样的机会就不多,算做是一个遗憾。
  好在小水的节目很少让人遗憾,由于小水绝顶聪明加上是个性情中人,他就和同伴
慢慢把原本不好看的国际题材给盘活了,他总是能想出办法“给咖啡加点糖,“让国际
题材的节目慢慢有了性情,这是他的贡献。
  但我多少替小水有些不平,我们其余几位,一被观众看见,想到的是中国地图,而
看到小水,大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幅世界地图,小水可能被利用的价值还有很多,今日
的小水还远远没能达到满负荷运转的程度,节目量小,禁忌不少,小水是有些苦闷,我
们也陪着他共有。其实小水是该有个为他度身定做的栏目,一来我们看着过瘾,二来不
让小水闲着,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别忙到偶尔喝顿啤酒打次牌的时间都没有才是最好。
  严肃的崔永元
  一定有人看到这个小标题就会有些异样的反应:“白岩松这小子哗众取宠,怎么把
严肃和崔永元划上了等号?“
  但我还是想以此提醒诸位,千万别被表象所迷惑。
  我们《生活空间》一位编导在我们内部刊物《空谈》上创造了一句名言――“看见
白岩松,就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再看崔永元,就知道又没事了。“这句话很快传遍四方
,我和小崔也被定了位,仿佛一个人被认为是黑的就没有了白色,但我想说,笑声背后
的崔永元和屏幕上的白岩松有共通之处,而严肃背后的白岩松可能也有屏幕上小崔的幽
默风趣,没有不复杂的人。
  记得有一次出差,晚饭后的空闲,我和小崔在屋里等人从别的屋拿牌来玩,电视上
正放着老片子《城南旧事》,小崔细心地看了一会儿然后用观众并不熟悉的严肃表情发
表了感慨:“现在不知道谁还能静下心来搞这么好的东西。“我们都没有接话,但这时
小崔的严肃是我熟悉的。
  小崔和我都是广院新闻系的,他高我四届,走过的路有一些相似,分到中央电台,
都在《中国广播报》当过编辑,不过我到《中国广播报》以后,他已经在《午间半小时
》干了很久。
  虽然闲暇时也是嘻嘻哈哈段子不断,但还是听到小崔很多严肃的故事,比如两次出
去采访,都是艰苦地带,最后小崔都是被担架抬了回来,从采访地到医院,这样的路小
崔并不陌生。
  小崔还是个煽情的高手,他曾经给我们细致地讲过他去青藏高原采访那些驻守军人
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的有两个:一个是,一辆军车在冰坡上下滑,没想到迎面来了另一
辆军车,这个司机想都没想,一打方向盘开进了万丈深渊;还有一个故事是,小崔去看
高山上的哨兵,但道路已不通,于是哨兵用望远镜看小崔他们,小崔他们用望远镜看哨
兵,一个在这边哭,一个在那边哭。
  而我之所以记住这两个故事,我想正是因为小崔带感情的讲述。
  小崔爱哭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做张穆然那期《感受坚强》,他劝了半天大家要笑别
哭,可一开场他说了没几句话自己就先忍不住了,我现在都能回忆起,为克制自己不哭
,小崔用力抓话筒的那只手。象这样让小崔掉泪并不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情,人前欢声笑
语的小崔是一个最容易被感动的人。
  可能在很长时间里,小崔都会继续以幽默的风格面对观众,但细心地观众一定会从
他的“斜眼歪嘴的坏笑“后面看出他的严肃来,因为幽默只是小崔的手段,而严肃才是
他笑容后面的目的。
  请认清崔永元的嘴脸。
〓〓〓第七节·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已经很多年过去,但看到电视屏幕上接二连三地出现批评报道的时候,我内心那种
解渴加担心的情绪至今难忘。
  这种接二连三的批语报道就出台于我们《东方时空》中的《焦点时刻》栏目。
  到今天为止,《焦点时刻》这个名字已分别被《焦点访谈》和《时空报道》替代,
但我想很多人应该不会忘记,当初这个栏目出台时吸引来的关注目光。
  山东潍坊的一家医院,有两个病人同一天要做手术,他们两人,一个需要做心脏手
术,另一个需要做扁桃体手术。
  在手术的面前,病魔的折磨将要走到尽头,而带着阳光的日子又将他们的生活中,
想必病人该是掐着手指算计着手术这一天的吧!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应该空气中弥漫着快乐气息的手术却被一个医生的错误给
毁灭了。在做手术的时候,该做心脏手术的病人被割掉了扁桃体,而扁桃体有问题的病
人却被修理了心脏。
  就这样,一个凭想像力都想像不出来的局面被大意酿造成功。
  这是早期《焦点时刻》一期节目的内容。
  人在健康的时候,不会需要别人的血液来自己,只有万般无奈,生命遇险时才会向
医生求助,用输血来挽救生命。
  但如果在你输进身体的血液里竟带有害人的肝炎病毒时,生命的险情当然立即加剧

  而这样的事情竟真的在江苏 州发生了。在这里的一家医院中,向病人提供的血
浆中含带着肝炎病毒,大量输血者本想出狼穴哪想到却是进了虎窝,只好 又在丙肝的
阴影下开始继续求医,产的生命中还会有多少欢笑吗?
  这是早期《焦点时刻》另一期节目的内容。
  可以想像这样内容的节目出台以后社会上巨大的反响。
  恶的事情被揭露,当事人因此得到相关的处理,观众拍手称快,领导也坚决支持。
  这样的同心协力是中国在1993年新闻界上演的一出好戏。
  而在这之疥的十几年里,被老百姓称为“曝光“的批语性报道其实屡屡想浮出水面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真正露出水面的很是稀少,更何况露出水也会遭遇这样或那样
的阻力甚至刁难。这就使得批语报道躲在大多数公众的视线之外,扮演着偶尔露峥嵘的
角色。
  但到了1993年,《焦点时刻》带着大量批评性报道走上屏幕的时候,遇到的绿灯远
远多过红灯,这不能不让人惊奇。也许就是历史选择了《焦点时刻》,在1993年这个合
适的时候,完成了之前多少新闻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焦点时刻》在《东方时空》中一下子火了,早上7:20打开电视机的中国人多了起
来,现在回忆之中:那屏幕上舆论监督的星星之火最初燃烧得竟如此灿烂。
  有了星星之火就开始慢慢地燎原。一年后,更大规模但性质接近的《焦点访谈》出
现在《新闻联播》之后,收视率也随之变成第二。,并第一次的严格意义上实现了电视
让“二老“满意的目标,。一方面吸引住象江泽民、李鹏、朱容基这样的高层观众,另
一方面每天有了亿万中国老百姓准时坐到电视机前收看这个节目。
  一件又一件让痛心疾首的恶事被我们知道,一起又一起对这样事情的处理结果被我
们知道,激动的人们在这样的节目中慢慢建立起一种对社会的信心,因为正义终于开始
成为一种力量。
  再以后,除去中央电视台两个“焦点“扮演正义化身的同时,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也
纷纷推出极类似的节目,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在地方搞批评报道要比在中央
电视台困难的多,阻力也大得多,但短短几年间,全国各地电视台的这个“焦点“那个
“时空“,很快蔚然成风,并大多数占据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中国电视界的舆论监督力量开始变得兵强马壮起来,敢干批评开始成为中国电视人
的一种习惯和追求。
  当然,广播与报纸加之相当多的杂志也都在舆论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力量的步伐中扮
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这一切都仿佛是不约而同一夜间的变化,但我们必须学会感谢,
无论身在电视还是报纸还是广播杂志,都该为这么多的同仁手挽手的形成这支坚定的队
伍而发自内心的笑对彼此:谢谢!我们用共同的信念和朴素的支持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
正义,再不是势单力薄的偶尔露峥嵘,而是同心协力地把旧的一页翻过去。
  到了今天,已经还会有多少人悲观地预测舆论监督在中国发展的前景了,几乎可以
乐观的说,就像中国的经济列车很难开上回头路一样,舆论监督的星星之火既然已经开
始燎原,那我们这个社会便很难再忍受众口一辞的阳光灿烂中。更何况,舆论监督的后
果是让好人欢喜坏人忧,让好的政策得到保护坏的规定销声匿迹。从哪一方面说,都对
中国的前进有利,已经找不到害怕舆论监督的理由。
  如果说在过去,我们对舆论监督提心吊胆是因为自身的信心还很缺乏的话,那今天
,我们随着改革二十年的翻开覆地,自信心已不再是原来那般脆弱,我们终于自信地知
道:只有敢于揭自己短的人才会日益强大。
  关于舆论监督的自问自答
  一、 问:在你们的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事,有人称之
社会阴暗面,你们不认为这有可能让百姓丧失对社会的信心吗?
  答:不会,因为只有一个社会,让它的阴暗面都不许百姓知道才会人丧失信心。社
会象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我
们的身边发生着各种各样不美好的事情,但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看到的都是阳光灿烂的一
面,这不公平,十几亿人被愚弄着总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更何况丑事就发生在民众身边,纸当然包不住火,可是由于没有媒体的公开报道,
因此这样的事大多采取小道消息的传播方式,可这就带来了弊端,因为一传十十传百的
过程中,添油加醋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丑恶的事在这样的传播中往往被夸大,因此在百
姓心目中的阴影就更大,破坏力也更大。而一旦公开报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避免
了对社会中丑恶之事的夸大。
  但人们在媒体中看不到各种社会中存在的丑恶之事报道时,一种怀疑与不安定的情
绪就会在愤怒的人群中酝酿升腾,直至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现火山爆发式的
释放,破坏力自然极大;而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各种媒体中,公众都可以看到这个
社会对丑恶之事的曝光和处理,那种怀疑与愤怒的能量便经常得到释放,于是能量便难
累积到火山爆发和程度,社会的安定便实现一起。
  更重要的是,由于舆论监督的力量日益增长,大量社会上丑恶之事被处理,民众在
拍手称快之时,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天理良心和正义公理是可以得到维护的,这个时候,
即使眼前仍存在很多问题,生活也比较困难,但还是会建立起对这个社会的信心。而反
之则不然,后果自然令人担忧,不过好在回头路难走了!
  二、 问:我们发现,有很多问题一经舆论监督,事情就很快解决了,因此很多
人习惯遇到问题就找你们,请问,你们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吗?
  答:既是又不是。说是,那是因为正如你提问中说的,好多具体的事一经媒体介入
便顺利解决,甚至很多问题是拖了很久的,但几乎可以说,哪一个问题,只要事实符合
,的确是该解决的,那不管阻力多大,一旦媒体加大对这件事的监督力度,不管怎样,
总是会得到还可以令人满意的处理。从这个角度说,舆论监督的确是处理具体问题的一
个好武器,这就难怪很多百姓会手拿状纸靠近各个在舆论监督方面有好口碑的新闻单位
,希望冤屈一经曝光立即得以昭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