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育儿百科

_47 松田道雄 (日)
表会显得犹豫不定,这时后面检查的学生就会围在其周围,使其成了展品似的,这对色盲的
孩子来说,是一种羞辱。
此外,色盲患儿听到诸如色盲儿童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话时,在精神上会受到很大的
打击。让孩子在小学、中学、高中的历次体检中都怀着自己在遗传方面有缺陷的这种意识,
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学校应注意,不要让周围的人知道哪个学生是色盲,否则的话,不管
母亲怎样解释说色盲对孩子的将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说服力。
母系亲属中如果有人是色盲,他作为1 名社会人并没有什么不方便且正常生活着,最好
请他来现身说法,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即使是技术性的学校,色盲孩子也可以选择无妨碍的专业;因此,在入学考试时,就
不应因其是色盲而不录取。教育就是挖掘孩子们潜在的天分以弥补其“缺陷”。因为其有一
种“缺陷”,就拒绝发挥其其他方面的天分,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失职的。对于色盲患儿,在
使其克服自卑感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反复训练,使其能够识别人行横道的红绿灯。
570.紫癜
皮下发生出血的病统称为紫癜。儿童中最常见的紫癜是因血管系统障碍而产生的过敏性
紫癜和因血小板减少而产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所谓过敏性紫癜,为全身性的急性反应,在治疗白喉时,注射马的抗毒血清后引发的过
敏反应与这种血管性紫癜的症状相似,故命名为过敏性紫癜。在乳儿中没有这种病。本病症
状为精神不振、轻度发热、腹部及关节(如膝、踝)疼痛,也可有浮肿。一二天后就在臀部、
四肢等部位出现红色的从米粒到小豆大小的疙瘩,有痒感,也有的能扩散而像荨麻疹似的。
不久出现皮下出血,像跌打损伤后出现的瘀斑样,或者有如小豆大小的斑点象飘雪似的密布
于肢体。一般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感到可怕,便急忙带孩子去看医生。
其中也有关节肿痛的孩子。医生最头痛的是主诉有严重的腹痛的时候。反复出现剧烈腹
痛,往往使人考虑到肠套叠,出现呕吐或血便时就更怀疑了。虽然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肠
壁内的出血所致,但有时也确有畅套叠发生,因而给诊断带来了麻烦。
本病一般1 个月可以痊愈。如果在3 个月内不复发的话,就可以认为是完全治愈了。患
本病的人中,约有1/4 的人发生肾炎。多种情况下可以治愈,但也有的人孩子会转为慢性
肾炎。如在喉部发现链球菌时,可以应用青霉素,没有发现细菌时,则无特殊治疗方法。虽
然临床常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是否真的有效尚无定论。只要没发生肾炎,在饮食方面就
不必有禁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 岁以下儿童多发,女孩多于男孩。似乎与感染有关,常继发于感
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有时在上述疾病发病前1~2 天有出血症状。皮下
出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轻轻触碰后发生的。出血斑从米粒大小到手掌大小不等,最初为鲜
红色,以后逐渐变成紫色、褐色。常伴有鼻衄、牙龈出血、眼结膜出血、肠道出血、血尿等
症状。也有的关节腔出血并出现肿痛。
本病诊断,只要检查血液中的血小板数即可。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数为每升(150~400)×
109,在本病时减少至每升(40~50)×109。如降到每升20×109以下时,就会开始出现自发性
出血。如每升在50×109以上,一般则可以止血。骨穿检查可见巨核细胞增多,其中不成熟
者居多。有90%的患者在半年内可自愈,不再复发。
对该病患者即使输血补充血小板也无效。因为在患者的血液中有抗体附着于血小板表
面。这种血小板被吞噬细胞吞噬,故血小板的数量在输血后也不增加。如果使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就可抑制吞噬细胞的活性,所以常常被临床应用,但大多数在半年左右可以自然痊愈。
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提升血小板数量,但却不能维持长久。如半年后血小板仍呈进行性减
少,并反复出血,这时医生就会建议切除脾脏。但是,因为在肝脏及骨髓中血小板也可遭到
破坏,故也有切除脾脏后血小板数仍不升高的情况。如果仅仅是血小板数目达不到正常指标,
而无出血的情况下,还是不手术为好。
治疗经过良好、出血停止、血小板也有回升倾向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出院。为纠正贫
血应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鱼虾、紫菜、芝麻等),牛奶和鸡蛋也不可少。同时在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预防感染。
571.白喉
自从给每个婴儿都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以来,白喉几乎见不到了。白喉消失后,对学医
的人就无法提供观察的病例,有的医生在医院工作几年了也没有见到过白喉病人。这样一来,
就出现了完全不了解白喉的医生。从病人方面来讲,患上了白喉,就只好由仅在书上看过白
喉的医生来为他们治病了。因此,就有误诊的可能。最容易搞错的是,把喉炎(见545 喉炎)
当作白喉。在紧急情况下,也有按白喉来治疗的,给患者注射抗白喉血清。这虽然是迫不得
已的做法,但还应确认一下是否有白喉杆菌,因为这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如果
发现白喉杆菌,在治愈咽喉部的不适后,也必须让孩子老老实实地在家呆上1 个月。这是因
为白喉治愈后,有时会因细菌毒素侵犯心肌而导致猝死。此种情况多数发生在发病后的第2
周。
记得有这样1 个病例,一白喉患儿住在儿科隔离病房,治疗了2 周后,在将要出院的
那天,从床上往下跳时,心脏停止了跳动。
如果在喉部未发现白喉杆菌,可以认为仅是喉炎,所以,可在孩子精神状态好转后,
恢复其原来的生活。
为了查明有无白喉杆菌,必须取喉部的黏液进行培养,而只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就
称发现了白喉杆菌,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白喉细菌原本是无毒的细菌,存在的范围相当广
泛,偶尔一种噬菌体(一种寄生于细菌的病毒)进入白喉菌内后,才产生有毒的白喉杆菌。仅
从外形上,不能区别有毒菌与无毒菌。只有在培养基上培养,才能对两者进行区别。如果被
诊断为白喉时,一定要求医生做细菌培养,并告之是否有白喉杆菌。这种检查在私人诊所很
难做到。白喉为法定传染病,所以不许隐瞒不报而讲行治疗。
572.自闭症
自闭症这种病,病因目前尚不明了。一般到2 岁半开始发现孩子异常。在婴儿时期表
现为不愿意吃奶,哭起来就不停。就像自闭症这个病名一样,不愿与父母、朋友交往,总是
1 个人独自做一些什么。手中虽然也拿着东西,但却往往没有什么目的,总是不厌其烦地重
复同样的动作,如捻动铅笔,或在手中转动壶盖等,做些无意义的事情。如果你让他停止做
这些的话,他会大怒,这是他不喜欢别人进入他的世界的缘故。因为他生活在只有他自己的
世界中,不愿父母来注意他,也不想学说话。这种孩子多数是因过了 2 岁还不会说话,父
母觉得奇怪才引起注意的。
健康的儿童,也有到了3 岁还不会说话的。这时父母就会担心孩子是否是自闭症?但这种孩
子尽管不会说话,但他能听得懂大人的话,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你对他说“去把报纸
拿来”,他就会给你拿来。如果他有很强的同成人交往的愿望,那么他就不是自闭症。
自闭症的孩子,大人叫他,他会表现得若无其事。不想记忆,不想学习,危险的事情也
不懂。对并不可笑的事情也笑,不能安静下来。缺乏同龄孩子所具有的天真烂漫。从教育的
动机出发,让这样的孩子模仿父母的动作时,这些孩子也能将就着做如抱娃娃、搭积木的动
作,但是对于举起双手喊口号,玩石头、剪子、布的猜拳动作,模仿就很困难了。不仅不学
习语言,也不知道学习察言观色。当然自己也不会应用。
对于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怎么处理呢?因为病因尚不清楚,所以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闭症并不是产生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可以确定。也就是说,并不是诸如父母不和、
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等,而产生的情绪障碍。在自闭症的患儿中有1/3 可见脑电波异常,而
且有继发痉挛的病例。有报告说在自闭症的患儿的核磁共振影像上,可发现小脑形状上有异
常。
对自闭症的孩子教育,不仅要教其语言,还要教他与人交往,这同教会他语言一样重
要。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将自闭症孩子放到集体中生活就好了,其实并非如此。在集体生
活中,刺激会更多,更容易弱化孩子们的兴趣。如果没有能同孩子实现真正沟通的保育员,
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就会比在家庭生活中更孤独。试图改变自闭症儿童语言状况的保育员,
在与孩子建立语言联系之前,应背一背孩子或牵一牵他的手,在共同的生活中,建立心灵上
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以心传心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的孩子都能进行独立的社会
生活。因为自闭症的发现只有短短的40 年,所以其预后还不能断定。据英国的经验,约有
半数以上的孩子将来不能自立,无法进行独立的社会生活。有1/5 的患儿在6 岁前可见好
转。无智力障碍的患儿预后较好。
573. 猩红热
猩红热多发生于5~10 岁的小儿,1 岁以内的孩子一般不发病,寒冷季节多发。
突然出现高热(约39℃),大一点的孩子会主诉头痛及咽喉痛(尤其在吞咽时),小一些的
孩子会出现恶心、呕吐。由于高热是突然出现的,故有抽搐史的孩子,会因突发惊厥后,才
注意到有高热。
如果在发热后立即去看病,常被认为是扁桃体红肿,或由咽喉炎所致的发热,或是感冒,
而给予注射治疗。第2 天,头、胸、腹、背以及大腿周围就会出现像喷雾器喷过一样的细密
的红疹。从远处看,就像身体被用红色涂了一样,又好像海水浴后皮肤被晒红似的,有痒感。
颜面部也变红,但环口周围却看着发白。看到出来的疹子,医生就会诊断是猩红热。
猩红热虽然是由可产生红毒素的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疾病,但是如果虽为同
类细菌感染,却不出疹的,则可作为单纯的“扁桃腺炎”或“咽喉炎”米处理。另外,疹出
得少的,被称为“异型猩红热”。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健康人中的带菌者也很多,约
占人群的5%~10%。
猩红热虽是法定的传染病,但从理论上来讲,如果仅将出疹的猩红热病人收入院,在预
防方面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有的国家并不强制猩红热患者入院。认为强制猩红热患者入院
有些残酷的医生,就不称其为猩红热,而称其为“异型猩红热”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
等,让患者在自己家中进行治疗。
猩红热用青霉素治疗,非常有效。如果在发病24 小时以内应用青霉素,其并发症(风湿
热和肾炎)99%能被控制。青霉素至少要连续应用10 天。如果住院,可严格地连续应用2 周,
但如果是在家里治疗时,就很难做到彻底治疗。在门诊治疗的话,会在候诊期间传染给他人。
应用青霉素后,体温在2~3 天内就会下降。因为出疹、皮肤变红是缘于皮肤炎,所以在2~
3 周后,就会像进行过海水浴一样,剥落下像纸一样薄的皮屑。
天冷的时候如果不常给孩子洗澡,或者是那些可以自己穿衣服的儿童,身上出了疹子,
父母也不会知道。如果是健康的学龄儿童,得了较轻的猩红热,也可能漏诊。偶尔在校医处
进行健康体检时,发现孩子指尖的皮肤发皱,或舌尖出现草莓样小的红色颗粒,或在颌下发
现淋巴结肿大,就应怀疑是猩红热。再结合血象所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抗链球菌溶血素
增加),可做出临床诊断。即使不是在发病的当时而是在发病后才发现的猩红热,也必须使
用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的人,可用红霉素。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是无效的。
在自己家里治疗时,要注意不要接近其他孩子。父母应戴上面罩。患儿用过的餐具应进
行沸水消毒。患儿的家人也应取咽拭子进行培养,如发现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应立即
应用青霉素。
如果在学校或幼儿园有因猩红热住院的患儿,那么对其用过的桌子及橱柜等应用2%的
石炭酸溶液仔细擦拭消毒(操作者需戴胶皮手套,否则皮肤会引起皮肤炎)。其他的孩子应请
校医进行喉部的检查。
潜伏期为3~5 天,但如果10 天后没有新病人出现,就没问题了。对于那些即使没被
称为猩红热,但在冬季持续高热的患儿、出疹的患儿,半个月后也要检查,看尿中是否有蛋
白。
574.侏儒症
孩子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上学,总是按大小个进行排队。这时排在前的孩子的父母就会担
心起来。进入社会后,矮个子的人就会感到某种鄙夷的目光。听说注射生长激素可以长个儿,
父母就会领孩子去大学的附属医院,迫切希望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
最初生长激素是从尸体的垂体中提取出来的,由于数量十分有限。就只好根据患儿血液
中生长激素的水平来决定先给谁注射。现在生长激素可通过基因工程进行生产,而且检查生
长激素水平也不用抽血,只需采集尿就可以了。这样,不只是生长激素不足的人,仅仅是个
子不高的人,也希望注射,所以希望注射生长激素的人多了起来。
父母所担心的这种身材矮小的孩子,多是基于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父母之中有一方身
材矮小。(父母)自己虽然也曾有过因身材矮小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但一旦长大成人后,
也就没什么了,都能正常地投入社会生活。所以说,个子高就是好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
要不想成为篮球运动员,个子矮些并不是坏事。个子矮也有好处,不占空间,但持有这种乐
观想法的父母很少。而且对遗传上身材矮小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后,只能使个子一时性长高。
成年后,与未注射生长激素的人相比较并无差别。就是说对于遗传上个子矮小的孩子,注射
生长激素并没有作用。
575.视力障碍
由于罹患与脑的先天异常相伴随的先天性的眼病,有的孩子生下来就看不见。先天的视
力障碍中最多的是由于孕妇感染风疹病毒而导致的新生儿白内障。引发新生儿白内障的第2
位的病因是半乳糖血症。视网膜色索变性、视网膜剥离、早产儿视网膜症等都会损害视力。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效果不如成人白内障的手术效果好。风疹所导致的白内障,其手术
时间应推迟到孩子2 岁以后。另外,如果其一只眼睛正常,只有另一只眼睛是白内障的话,
手术时间应选择在孩子年龄尽量大一些的时候。幼儿发生视力障碍时,必须要考虑视网膜肿
瘤、脑肿瘤等重大疾病。
最初以夜盲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出现视力障碍、视野变小,以致引起失明的视网膜色素
变性,其病因和治疗方法目前尚不清楚,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
出生时体重不足1.5 千克的婴儿,常发生未成熟儿视网膜症,但现在发现了对早产儿
视网膜病有抑制作用的氧调节技术。近来失明最常见的病因是外伤。如烧伤、药品的损伤、
交通事故以及燃放烟花所导致的双眼损伤。
父母都迫切希望能通过医生的力量使患儿恢复视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如愿。虽
然医生要采用一切手段给病人进行治疗,效果却难以预测,但不能因此而失去了对生活的信
心,这是不明智的。
失去视力的人,并不是连生活的出路都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并不仅限于能看得见东西,
父母必须教给孩子即使失去了视力也要活下去的能力,必须给孩子除视力以外的生活乐趣。
失明的孩子,必须通过其他方面的感觉来弥补视力的不足。如果给看得见的孩子拿去牛奶,
他就会知道,这食物是他的。然而对于失明的孩子应让他摸一摸奶瓶,并且告诉他这就是牛
奶,或让他闻一闻牛奶的气味。对于失明的孩子来说,手指尖就是眼睛。而手指尖之所以能
成为眼睛,是因为有了听觉和嗅觉的帮助。
失明的孩子,睡眠时间容易不规律,所以应使其生活有规律。早晨,按照父母的生活习
惯让其定时起床,定时抱着他出去散步。不能因孩子的眼睛看不见东西,就把孩子关在家里。
母亲应该毅然地抱起失明的孩子,就像抱正常的孩子一样,让周围那些另眼看人的人觉得羞
愧。洗澡也必须按时。
患儿长大了,能自己坐在桌边吃饭了,就必须训练他用勺。虽然面包可以让孩子用手拿
着吃,但副食不能让孩子用手抓着吃。父母应手把手地教他一只手扶碗、一只手拿勺吃饭。
害怕弄洒,父母总是用勺来喂他是不行的。勺子要选塑料的,它比金属的轻,能容易知道所
盛食物的重量。
如果想让孩子学会扶着东西走路,父母就要拉着孩子的一只手,让孩子的另一只手扶着
墙壁或是扶着椅子,这样不久孩子就能慢慢地学会走路。不应该让他突然使用手杖,而应让
他使用用两只手推着走的木制手推车。这样可以帮助他学会感知前方存在的障碍物。
应给盲儿能发出不同声音、或是触摸起来手感不同的玩具,让他们识别。对乐感好的盲儿
可以早些就教他唱歌,或让他听唱片。如果总是开着收音机和电视,那只会使他们的思维混
乱。
训练其大小便,不能着急。快到2 岁的时候,在温暖的季节里,可以训练其使用便器。
如果自己能走路的话,要使其熟悉去厕所的路,在厕所内放置芳香剂,以香味来辨别位置。
4 岁以后,要让孩子自己能穿衣服。但是,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他更小的时候开始
就让他一件件按顺序穿衣服,然后再一件件脱下来,而且脱下来的每一件衣服,都要放在固
定的位置。
抚养盲儿时,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事故的发生。父母安顿孩子睡觉后外出的时候,必须
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然而过分地害怕事故,把孩子当作一件十分易碎的物品也是不可取的。
应该为孩子准备一间可以跑动、走动的安全的房间。另外,也要在室外安全的地方让孩子跑、
跳,这些都是孩子高兴做的事。
因为对一个盲儿来说,他们的听力所承担的工作是正常儿的数倍。所以,我们一定要保
证其不受损伤。不要盲目地接受医生的注射,注射时一定要问清楚是什么药。像链霉素、卡
那霉素那样的有损害听力可能的药,应该拒绝使用。
盲儿教育,已经渐渐发展到能包括幼儿期的盲儿教育的水平了。家有盲儿的父母,最好
能事先去当地的盲童学校,咨询一下该学校可以接收几岁盲儿。
全盲的儿童必须进盲童学校。,现在盲儿学校,多数教育目的是让盲儿将来成为按摩师。
现在正常人也有想成为按摩师的,所以盲儿的将来就会更加不容易。如果不能让盲儿根据其
特长而选择职业,就麻烦了。为此,盲童学校的教育必须下更大的气力,以发掘出盲儿们潜
在的能力。教师如果不抛弃那种到盲童学校任教就感觉是被降职了的想法也不行。
如果患儿并非全盲,而是多少还有一点视力,那么就应尽可能地让他进入正常的学校
学习,而且班组中的学生不能太多。虽然弱视儿的存在,会对班里的正常教学有一些影响,
但如果因此就把这样的孩子转到盲儿学校去,那是会抹杀他的能力的。
576.肾炎
近来,在幼儿园或学校,集体进行的尿常规检查多了起来。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几
位母亲因收到“在您的孩子尿中查到了蛋白,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的通知单而吃惊。然而,
这种集体检查中所出现的蛋白尿,几乎全部是直立性蛋白尿(见553 直立性蛋白尿),所以不
必担心。
肾炎在集体检查时才发现,一般说是一种例外。因为急性肾炎开始时症状就非常明显,
在4~12 岁之问的任何年龄都有,6~7 岁的孩子最多见。多数情况是母亲在晨起时发现孩
子的面部浮肿,特别是眼睑浮肿严重。虽然没有发热,但孩子没精神。平时尿很多,现在量
也不太多了。偶尔母亲发现孩子排出的尿像可口可乐一样的颜色,而且很浓,但排尿时不痛。
腹痛多见,大点儿的孩子有时会说“头痛”,或说“尿可口可乐了”。这时带孩子去医院,医
生在检查尿后,可做出诊断。排出像可口可乐样的尿,是因为尿中混有血液的缘故。如果出
血量少,将尿液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红细胞。最初,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
质,有的伴有血压升高。
急性肾炎是由于A 组乙型(特别是12 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溶血性链球菌,
从喉部侵入,首先引发“扁桃体炎”。这时因出现高热去就医,如果医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
话,细菌被消灭,其后就不会继发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完全不治疗,那么10 天到半
个月后就可发生肾炎。
最初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如果不发热,容易被忽视,多数是到发生肾炎的时候才引起注
意。肾炎由链球菌引起的证据是血液中“抗O”水平升高。发生肾炎后,取咽拭子进行培养,
可培养出链球菌。因为培养并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所以有的医生省去培养的步骤,而直
接让患儿应用青霉素。
最近继发于大肠杆菌O-157 引起痢疾(血便)的肾炎增多,治疗方法与急性肾炎相同。
急性肾炎的患儿是在家里治疗还是住院治疗?这取决于肾炎的严重程度。如果每日尿量
大于400 毫升,且血压正常的话,就可以在家里治疗。但如果病人水肿严重、血压高、头痛、
呕吐、尿量减少、有心脏症状(呼吸困难、心悸)时,则建议住院治疗。院内治疗期间,要同
病人及医护人员接触,这样感染细菌和病毒的机会就较多,在医院患儿也无法吃到他们喜欢
吃的饭菜。
如果水肿消退,尿量增加,就说明病情好转,也就没必要做细致的检查。另外,急性肾
炎95%能完全治愈,也没有后遗症,所以不必担心。
对于本病的治疗,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所以一般的急性肾炎都能在家治疗。医生建议
住院治疗的最大的理由就是“患儿在家不能保持安静”,但不能保持安静也不是说会导致病
情恶化。
另外,肾炎好转逐渐恢复健康的孩子,在哪儿也无法保持安静。在以前必须要等到数月,
待尿中红细胞消失后患儿才可以活动。近来,只要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尿液在外观上澄清
后,就可以让孩子起床活动。持这种观点的医生渐渐多起来。就像解除了对肾炎病人身体活
动的限制一样,对其饮食方面的限制也放宽了。这是因为人们清楚了,并不是不吃某种特定
的饮食,肾炎就无法治愈。不过,在有水肿、血压高的时候,还是不要食用盐和酱油。只有
在水肿消退后才允许每日食用1~2 克盐。因为奶油中含有盐分,所以在疾病初期应食用不
含食盐的奶油。尿量低于200 毫升的时候,应限制钾的摄入。新鲜水果、肉类、鱼、生蔬菜、
土豆、卷心菜、茶、咖啡、橘子汁、西红柿汁、牛奶中都含有大量的钾;水果罐头、煮的蔬
菜、白糖、大米含钾较少。
虽然在饮食限制上,肾炎患儿同易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大人相比要宽一些,但从减少其正
常肾小球负担的角度考虑,也不应无限制地食用蛋白质。如果病情有进展倾向时,则应注意
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天的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5 克以下。
水的摄入在其水肿期间也要限制。为了计算出每日应给的水量,首先应收集尿,计算出
全天的尿量。给水量等于全天的尿量加上从肺及皮肤排出的水量(幼儿为每千克体重20 毫
升、学生为15 毫升)。称一下体重就会知道水肿是否减轻。
通常儿童急性肾炎,尿中的蛋白在1 个月内会逐渐消失。只是红细胞消失得较慢,有时
需要数月,有的可持续1 年,这样情况,就不能上学。如果坚持上学的话,医生会建议患儿
家长,不能做体操、不能参加郊游、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等。在发病1 个月内,患了感冒,有
时尿中带血,但可自然痊愈。
如果发病2 周后仍不见好转,则应行肾穿刺活检。这样可以知道肾脏受损害的程度。有
时我们认为是急性肾炎的病例,通过这项检查才发现原来是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
慢性肾炎并非是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有以血尿、蛋白尿、水肿突然发病的,也有在不
知不觉中患病,而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尿检时才发现的。病因及经过各种各样。所说的慢性肾
炎不过是指难治的肾炎。最初发现时血压不高,血中的尿素氮也不高。尿中蛋白含量较高,
镜下可见红细胞。肾穿活检证实组织结构有变化,根据其变化分成各种不同类型。但并不是
对不同的分类就有相应的特殊的治疗方法。如出现高血压及水肿,则给予对症治疗。从其病
程经过看,有时会出现类似肾病的症状(有血尿者除外)。X 线检查,可见患侧肾脏变小。
得了慢性肾炎,治疗并不在于药物,而是要无论如何尽量保证孩子的正常生活。因为运
动并不能使病情恶化,故应让其上学。对饮食中蛋白质应进行限制,以减轻肾脏负担。也应
按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要每月1 次,有时也可每学期1 次,到医院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只有在出现异常症状
时,才让其住院。肾脏功能急剧恶化时,可考虑肾移植。如果找到组织配型合适的供体,成
活率几乎是100%。如果是死者提供肾源,则成活率就会降低。
移植成功后,孩子长个的速度会稍稍减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经常应用肾上腺激素的缘
故。移植非常成功的病人,可以结婚生育。
如果得不到肾源,则必须进行透析治疗。血液透析如不在医院则很难进行,而腹膜透
析在家里也可进行。因为这需要母亲具有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一天只能做这一件事,所以
在日本仍未普及。腹膜透析有更接近自然、不易引发贫血、而且可在家里进行等优点,但其
有引发腹膜炎的危险。
577.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是发生于5 岁以下小儿的恶性肿瘤。1 岁以内更为多见。胎儿期常从肾上
腺和交感神经节发病。孩子大一些后,腹部会出现巨大的包块。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分解产
物会在尿中出现,故用试纸检测尿液是简单可行的办法。在婴儿3 个月时的健康体检时就能
够发现。母亲一般是在孩子的一只眼睛突出时才发现。这是颈部的交感神经节被侵犯,进而
转移到眼眶周围的骨质的缘故。
治疗方法,可手术切除腹腔内的肿瘤,其后做放疗和化疗。最近有报道说,如果是不
到1 岁的病例,都会奏效。2 年以上如无复发,就可以说是痊愈了。有在手术时仅切除了肿
瘤的一部分也获得痊愈的病例,所以最好不要放弃治疗。
578.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道闭锁
从出生后第1~3 周开始发生黄疸,且逐渐加重。去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新生儿肝
炎,或新生儿胆道闭锁。以前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现在清楚了这两种病是由相同病
因引起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病毒(如风疹、疱疹、水痘、乙型肝炎病毒)和弓形体的胎内
感染。
黄疸发生的原因,肝内及肝外原因(胆道缺如或胆道阻塞)各占半数。肝内病因中肝炎占
大多数,多半可自愈。而肝外病因中的大多数可通过手术治愈,手术必须在2 个月以内进行。
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确定胆囊的有无,通过色素或放射性物质的排泄试验来确定胆道的
有无。但确切的诊断有赖于肝脏活检。
虽说生后立即发生的黄疸,是肝炎的可能性大;而2~3 周以后发生的黄疸,则以胆道
闭锁居多;但也不尽然。因为有两者并发的可能性。多数情况下,都是进行剖腹探查以确定
病因,但这对肝炎患儿来说,只能加重损害。尽管如此,却也不能不当机立断,因为拖延下
去,有胆道闭塞时,就会失去手术时机。虽然医生在诊断上也无法下定论,但亦必须在8
周内施行手术。在等待期间内,如黄疸减轻,则自愈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手术治愈的也很多。
也有即使开腹了,也无法手术的情况。这样的患儿在无法分泌胆汁的情况下,只能存活2
年。因为脂肪吸收差,所以应补充维生素A、D、E、K。对这种患儿来说,肝脏移植是惟一
治疗方法。
579.新生儿痉挛
在出生后10 天内,新生儿可因多种原因发生痉挛。因难产严重地压迫头部或是由于窒
息而产生的痉挛多发生于生后4 天。其病因可能为大脑缺血缺氧,也可能为脑出血。是缺血
还是出血,可通过CT 来判定。如需要手术,应立即进行。
体重较轻或母亲有糖尿病的婴儿,有时因低血糖而导致痉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出生2
天以后。如果血糖低,注射葡萄糖就可痊愈。
婴儿吃奶后(大约1 周以后)所发生的痉挛与血液中钙含量减少有关。因为功能还不成熟
的肾脏无法充分排泄奶中的磷酸,由于中和磷酸而使血液中的含钙量下降。可通过口服或静
脉补钙来治疗。
1 周以后所发生的痉挛,有时是由脑膜炎引起的。虽然进行脑脊液检查可立即做出诊断,
但患儿往往仅仅是不吃奶,而无发热,所以也很难想到是脑膜炎。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
素治疗,可痊愈。
如果做了各种检查仍无法做出诊断,可试验性地注射维生素B6,如痉挛缓解,则可断
定患儿为先天性的维生素B6 缺乏,必须持续给予维生素B6。
对于体温低的婴儿进行快速复温可导致痉挛,这一点也应当记住。如果是足月婴儿,
脑电波正常的话则预后良好。
580.新生儿重症黄疸(血型不合)
听说过有出生后立即就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的事吧。这是在父母血型不合时发生的。
人类的血型,除了我们熟知的A 型、B 型、O 型外,还有具有Rh(D)抗原的Rh 阳性型。Rh
阳性在白种人中约占15%,而在日本人中则不到1%。
偶尔父亲是Rh(+),母亲是Rh(-),如果他们的胎儿同其父亲一样是Rh(+)的话,在其红
细胞表面就有D 抗原。如果母亲产生了针对D 抗原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
儿血液循环内,就破坏了胎儿的红细胞。
如果没有D 抗原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内,就不会产生D 抗体,所以,即使父亲是Rh(+)
而母亲是Rh(-),只要无抗体,胎儿就会平安无事。
然而有很多情况下,都会有D 抗原进入母体血循环。如从前输过血,由于当时未经细
致检查,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输入了Rh(+)的血;在流产及死胎时,胎儿是Rh(+),其具有D
抗原的血液进入母体血循环时;进行羊水诊断时由于不小心,而使胎儿的具有D 抗原的血
进入母体。最多见的是第1 胎为Rh(+)胎儿,但却无任何异常的情况发生。
正常情况下,胎儿的血液由于受到胎盘的屏障,所以无法进入母体。然而在临近生产时,
有时会有少量的血液进入母体。但因为在还未产生足够量的抗体时孩子就生出来了,所以即
使父母的血型不合,第1 胎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母亲体内却留下了D 抗体,这样当怀
了第2 个Rh(+)的胎儿时,就会出问题了。
如果因某种原因,使母体内的D 抗体效价升高,就会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的红细胞。另
外,出生后,如果婴儿的血液中仍残留D 抗体的话,就会继续破坏红细胞而产生贫血及黄
疸。
因此,Rh(-)的母亲怀第2 胎时,必须检查血液中是否有D 抗体。如果存在,则应继续
检查其效价的变化情况。在其高于一定值的时候,就应在超声的引导下穿脐带血,以检查其
贫血程度。如果胎儿的贫血十分严重,则应向胎儿的脐带血管内输入Rh(-)的血液。
如果母体的抗体效价虽然很高,而胎儿状况良好,则应在33~34 周时行剖宫产,使胎
儿脱离母体。在母体D 抗体效价很高时产下胎儿,应对胎儿进行换血治疗,以除去其从母
体中带来的D 抗体。
如果知道有这样的异常变化之后,丈夫是Rh(+),而自己是Rh(-)的孕妇就不能不注意。
虽然是这种情况,只要没输过血,也没有流产史,是第1 胎一般就没事。如果正常地产下第
1 胎Rh(+)的胎儿后,第2 胎Rh(+)胎儿发生异常的机率为6%左右。
如果母亲是O 型,而父亲是A 型或B 型血时,由于O 型人天生具有溶解A 型、B 型红
细胞的抗体,所以即便有红细胞从胎儿进入母体内,也会被溶解,从而防止了D 抗体的产
生。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即使父母的血型不合,也能防止发病。
通常新生儿发生黄疸,都是在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之后。母体内的D 抗体会在产前急
剧升高,这些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就会将红细胞团团围住,这样,红细胞就遭到了破坏。红
细胞被破坏后,血红蛋白就释放出来,并在肝脏内转化为胆红素。如果肝脏完全成熟的话,
可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直接胆红素,然后从尿中排出。但是,在婴儿刚出生时,肝脏
功能很弱,只能将胆红素转化为不溶于水的间接胆红素。由于其易溶于脂肪,所以能够进入
脑神经核,而妨碍这些器官对氧的摄取,这样脑细胞的一部分就会死亡,从而导致功能障碍
(核黄疸)。
因此,血型不合对于新生儿的损害,在于其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以前认为,
只要每100 毫升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低于15 毫克,就不会发生核黄疸。但近来的研究表明,
单单是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浓度,并不能决定核黄疸是否发生。
血脑屏障能够防止血液中的各种物质进入脑内,但如果血脑屏障不能正常工作的话,即
使是与蛋白质结合的直接胆红素也可进入脑内,而导致核黄疸。败血症、呼吸困难及早产都
会导致血脑屏障开放。
因为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D 抗体,附着于胎儿红细胞上而导致溶血,所以进行换血
治疗,将这种危险的红细胞从孩子体内排出,从而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间接胆红素的产生。进
行换血时,最好用与胎儿血型相同的Rh(-)的血液。但如果找不到的话,也可用O 型的Rh(-)
的血液。
这就是为什么要对Rh 型不合的婴儿,进行换血治疗的理由。并不是所有的Rh(+)丈夫
与Rh(-)妻子的婴儿均需进行换血治疗,只有在新生儿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时才进行。每隔
2~4 小时测1 次脐带血,如间接胆红素呈上升趋势,则需行换血治疗。
也许有人会担心在胎内会不会发生异常?但一般只要母体内Rh 抗体的浓度不高,胎儿
就没事,问题多发生在其出生后。
如果丈夫为Rh(+)、妻子为Rh(-),那么他们的第2 胎(流产也计算在内)以后的生产就要
在能够进行换血疗法的医院进行。并且,在孩子出生后,要及时对婴儿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
进行定量检查。
如果以婴儿2 倍的血量进行交换输血,那么大部分危险的红细胞都会被除去。
为了预防血型不合症的发生,最近,对Rh(-)的母亲,在妊娠28 周左右时注射抗D 人
体免疫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胎盘阻止胎儿的红细胞进入母体,所以第1 胎的孩子不发生
血型不合症。但也有很少的情况下,胎儿的红细胞漏入母体,使母体产生Rh 抗体,注射免
疫球蛋白就是对此进行预防的。在日本,在第1 胎生下72 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D 人体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