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瑜伽师地论

_3 弥勒论师(印)
“哎。。。行菩萨道的,我若去了不回来就算了。”
见了张献忠说:“不要那么杀!”
“可以,你吃肉,我就不杀。”
破山明禅师:“一句话!好!拿肉来!”吃了。
张献忠真下了命令不杀了。你说这个和尚犯戒不犯戒?当然不犯戒。所以,破山明禅师有这样的气魄,这样的魔王,他把他降了。这是你们出家人要效仿的。
或为债主之所逼迫。欠了人家的帐,债不但是钱帐啊,男女青年谈恋爱失败了,给那个怨家债主逼着啊,走投无路,哎呀,灰心了,也是债主所逼迫啊。
或为怖畏之所逼迫。或者怕病死啊等可怕的事情。
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为了怕死出家。出家是了生死,怕死出家不好吗?了生死是对的,可是,出了家以后,让佛菩萨保佑我多活几年,这个不是为了了生死啊。
不为沙门性,不为婆罗门性。出家不是为了出家的性,也不是为了婆罗门的性。
不为自调伏。换句话说,出家是为了自己调服自己。为什么我们要出家?自己认为要调服自己,求修行证道。
不为自寂静,不为自涅槃,而求出家,如是名为最初恶受尸罗律仪。怎么样叫做太清闲?怎么样叫做散乱?统统告诉你们了。注意啊,要研究这部经典啊,研究这部《瑜伽师地论》一辈子成佛有余啊。
下面翻回308页,重点讲修定,从11卷开始。三摩地,就是说,你们为什么打坐坐不好,搞了一、两个月,为什么不能得定?
samqhuang 2010-10-14 15:31
拜谢!
善天杨 2010-10-15 07:14
师兄客气!
善天杨 2010-10-15 10:38
(8始)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嗢拖南曰。
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
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静虑者。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8完13始)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13完14始)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14完15始)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又于诸恶。耽著不断。引发于舍。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15完16始)心一境性。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16完)
(9始)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9完10始)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10完11始)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11完12始)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12完)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断寂静。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余劣自伏。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缚于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此复云何。谓青瘀等。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前黑品中。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倍更增广。问嗔恚盖以何为食。答有嗔恚性。有嗔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依于种种不饶益事心生恼害。名嗔恚性。不饶益事。名嗔恚相。于九恼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惟。如是等事皆名为食。问此嗔恚盖谁为非食。答有仁慈贤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修力所摄。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以能断除嗔恚盖故。经中唯说此为非食。问惛沉睡眠盖以何为食。答有黑暗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复有三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当知初明。治三种暗。一者夜暗。二者云暗。三者障暗。谓窟宅等。法明能治三种黑暗。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复如是。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证观察。能治惛沉睡眠黑暗。以能显了诸法性故。问掉举恶作盖以何为食。答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亲属寻思者。谓因亲属或盛或衰。或离或合。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国土寻思者。谓因国土盛衰等相。广如前说。不死寻思者。谓因少年及衰老位诸有所作或利他事。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笑者。谓随有一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现齿而笑欢聚哑哑。戏者。谓双陆摴蒱弄珠等戏。或有所余种类欢乐。谓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诸快乐。或由同处。或因戏论。欢娱而住。所行事者。谓相执持手臂发等。或相摩触。随一身分。或抱或呜。或相顾眄。或作余事。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问疑盖以何为食。答有去来今。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谓我于过去。为有为无。广说如上。不正思惟者。谓不可思处所摄思惟。不可思处者。谓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若于自处。依世差别。思惟我相。名我思惟。若于他处。名有情思惟。若于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处。名世间思惟。谓世间常。或谓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缘缘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所有一切不正思惟为缘。无明于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断。若不如理而强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总说此二。名不正思惟。若于是中应合道理。应知是处名为如理。谓于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于余处所。亦有所余如理作意。
复次于初静虑。具足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虑有五支。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寻伺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第二静虑中。内等净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第四静虑中。舍净念净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诸静虑中。虽有余法。然此胜故。于修定者为恩重故。偏立为支。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耶。答由彼能厌患欲界入初静虑。初静虑中。而未能观寻伺过故。第二静虑。能观彼过。是故说为寻伺寂静。如第二静虑见彼过故名寻伺寂静。如是第三静虑。见喜过故名喜寂静。第四静虑见乐过故名乐寂静。舍念清净差别应知。
复次是诸静虑名差别者。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所以者何。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于无色定无如是受。是故不说彼为乐住。然彼起已。应正宣说。何以故。若有阿练若苾刍来就彼问。彼若不答。便生讥论。此阿练若苾刍。云何名为阿练若者。我今问彼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而不能记。是故为说应入彼定非为乐住。或复名为彼分涅槃。亦得说名差别涅槃。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复次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中出离舍根。如薄伽梵无倒经中说如是言。苾刍忧根生已。应当如实了知。生者此于何位。谓即于此断方便位。若为忧根间心相续。尔时应知又应并此因缘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实知者。云何知因。谓了知此种子相续。云何知缘。谓了知此种所不摄所依助伴。云何知序。谓知忧根托此事生。即是能发忧根之相。及无知种子。云何知相。谓了知此是戚行相。云何知行。谓了知此能发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如是知已。于出离中。极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于思惟修。任持坚住。又于是中无余尽灭。乃至究竟者。谓灭随眠故。灭诸缠故。世间静虑。但能渐舍彼品粗重。不拔种子。若异此者。种永拔故。后不应生。无漏静虑。二种俱舍。如是于余随应当知。问以何等相了知忧根。答或染污相。或出离欲俱行善相。苦根者。或由自等增上力故。或由身劳增上力故。或火烧等增上力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诸离欲者。犹尚生起。喜根者。谓第二静虑中。即第二静虑地摄。乐根者。谓第三静虑中。即第三静虑地摄。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答彼品粗重犹未断故。问何缘生在初静虑者。苦根未断。而不现行。答由其助伴相对。忧根所摄诸苦。彼已断故。若初静虑。已断苦根。是则行者入初静虑及第二时。受所作住差别应无。由二俱有喜及乐故。而经中说。由出诸受。静虑差别。又此应无寻伺寂静。粗重断灭。所作差别。如是余根彼品粗重渐次断故。上诸静虑断有差别。又无相者。经中说为无相心定。于此定中舍根永灭。但害随眠。彼品粗重。无余断故。非灭现缠。住无相定。必有受故。于此定中。容有三受。谓喜乐舍。非彼诸受得有随眠。烦恼断。故说以为断。彼品粗重。说名随眠。又此舍根乃至何处。当知始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复次此五根出离无相。为后与彼五种顺出离界展转相摄此中由欲恚害出离。即说乃至乐根出离。由色出离。即说第四静虑舍根出离。由萨迦耶灭。即说无色界一切舍根出离。顺出离言。有何等义。由住此者能出离故。名顺出离。不说由此出离于彼。为离欲者说此界故。问诸欲恚害。定同时断。何缘建立别出离耶。答彼诸出离虽复同时。约修对治有差别故。宣说三种出离差别。对治差别者。谓不净慈悲。如其次第。或有唯修不净出离一切。或慈或悲。是故别说三种出离。此上唯有一类对治故。后出离无有差别。云何猛利见者。等随念欲。谓由观察作意于胜事作意故。猛利功用作意故。云何于诸欲中心不趣入。谓于彼处。不见胜功德故。云何不美。谓于彼处。喜悦不生故。云何不住。谓于彼处不乐受用为欣悦故。云何无有胜解。谓于彼处不乐取著。不如理相故。云何萎悴。谓虽纵任。而不舒泰故。云何坏散。谓取境已寻复弃舍故。云何而不舒泰。谓于所缘虽强令住。而不爱乐故。云何等住于舍。谓行平等位。于平等位中。心游观故。何等为厌。谓由于彼深见过患。弃背为性。此复三种。谓无常故。苦故。变坏法故。何等为恶。谓由于彼初见过患。弃背为性。何等为违。谓由于彼中见过患。弃背为性。何等为背。谓由于彼后见过患。弃背为性。与此相违。即于离欲作意趣入者谓于是处。见胜功德故。美者。谓于是处生清净信而证顺故。住者。谓于所缘不流散故。胜解者。由于是处不染污转于诸烦恼得离系故。以于厌等弃背行中正流转时心无挂碍。又复于舍无有功用。云何其心善逝。谓住方便究竟作意故。云何善修。谓善修习余作意故。当知此说断位及断方便道位。解者。谓解脱诸缠故。脱者。谓解脱所缘相故。离系者。谓解脱随眠故。从诸欲缘所生诸漏者。谓除欲贪。于欲界中。所余烦恼。损匮者。谓因此生执器仗等恶行差别。于此若作若增长故。生诸恶趣。烧者。谓由此因欲爱啖食烧身心故。恼者。谓由此因。若事变坏便生愁叹忧苦恼故。于彼解脱超出离系者。谓如前次第。解脱诸缠所缘随眠故。云何终不领纳缘彼诸受。谓依将得正得。随念诸欲境界。染污诸受。不复现行。其所依身。不为众惑染污而住。如红莲花水滴不著。
复有六种顺出离界。如经广说。谓我已修慈。乃至我已离诸我慢。然我犹为疑惑毒箭。闷乱其心。是故慈等。于恚害等。非正对治。当知为舍如是邪执。建立此界。是中恚等离欲对治有差别故。建立前四对治相故。观察圣住得道理故。建立无相观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慈对治恚。无损行转故。悲对治害。为除他苦。胜乐行转故。喜治不乐。于他乐事。随喜行转故。舍治贪恚。俱舍行转故。无相对治一切众相。相相违故。若离我慢。于自解脱或所证中。定无疑惑故。离我慢是彼对治。此诸出离定。能出离一切恚等。不善修故。恚等过失容可现行。又前五种顺出离界。初之四种天住所摄。第五一种圣住所摄。今此六种顺出离界。前之四种梵住所摄。第五第六圣住所摄。
复次能超恚等诸过失故。名为出离。于出离时。正可凭仗故名为依。世尊说依。略有四种。一法是依。非数取趣。二义是依。非文。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经。四智是依。非识。此四种依。因何建立。补特伽罗四种别故。谓因谄诈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初依。因顺世间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二。因住自见取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三。因闻为极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四。因其谄诈说法。是依非数取趣。要与彼论。分别决择方证正智。非唯由彼现威仪故。即于此中复有差别。谓佛宣说补特伽罗。及与诸法。唯法是依。非数取趣。世俗言辞。不应执故。法又二种。谓文及义。唯义是依非文。何以故。不应但闻即为究竟。要须于义思惟筹量审观察故。佛所说经。或有了义或不了义。观察义时。了义是依。非不了义。世尊或时宣说依趣福不动识。为往善趣故。或时宣说四圣谛智为向涅槃故。于修法随法行时。唯智是依非识。略于四时。失不失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谓得法时。住持时。观察义时。修法随法行时。依四时故。建立四依。
复次已说安立。当知于此静虑等中。作意所缘二种差别。
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云何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云何四十作意。谓缘法作意。缘义作意。缘身作意。缘受作意。缘心作意。缘法作意。胜解作意。真实作意。有学作意。无学作意。非学非无学作意。遍知作意。正断作意。已断作意。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寂静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随顺作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力励运转作意。有间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自然运转作意。思择作意。内摄作意。净障作意。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内增上取作意。广大作意。遍行作意。
缘法作意者。谓闻所成慧相应作意。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缘身受心法作意者。谓修念住者。如理思惟身等作意。胜解作意者。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真实作意者。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有学作意。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在相续。自性者。谓有学无漏作意。在相续者谓有学一切善作意。如有学作意。当知无学作意二种亦尔。非学非无学作意者。谓一切世间作意。遍知作意者。谓由此故遍知所缘而不断惑。正断作意者。谓由此故。俱作二事。已断作意者。谓断烦恼后所有作意。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毗钵舍那。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奢摩他。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过此更无身受心法。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者。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及缘清净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或奢摩他而为上首。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一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二分双修。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又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任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力励运转作意者。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有间运转作意者。谓已得作意。于上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者。谓即于此勇猛精进无有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自然运转作意者。谓于四时决定作意。一得作意时。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时。三修现观时。四正得已得阿罗汉时。思择作意者。谓毗钵舍那品作意。内摄作意者。谓奢摩他品作意。净障作意者。谓由此故。弃舍诸漏永害粗重。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依离一切粗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他所建立作意者。谓诸声闻所有作意。要从他音。乃能于内如理作意故。内增上取作意者。谓诸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作意。以不从师而觉悟故。广大作意者。谓诸菩萨为善了知生死过失。出离方便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遍行作意者。谓佛世尊现见一切无障碍智相应作意。若诸菩萨遍于三乘及五明处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此中了相作意。摄缘法缘义。余六作意。唯摄缘义。缘身等境四种作意。遍在七摄。了相胜解加行究竟果作意。通摄胜解真实作意。观察作意。唯摄胜解。余三作意。唯摄真实。此就前门。就余门者。当知随应七种作意皆摄。有学及非学非无学二种作意。亦摄无学作意。谓清净地了相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了相胜解观察作意。摄遍知作意。余三作意。摄正断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摄已断作意。观察作意。唯摄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余六作意。通摄二种。事边际所缘作意。遍一切摄。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若就初门。遍一切摄。就第二门。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最初胜解思择作意。皆所不摄。若奢摩他而为上首。遍一切摄。若最初寂静。若毗钵舍那而为上首。当知亦尔。前六作意。通摄一分及具分修。加行究竟果作意。唯摄具分修。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遍一切摄。随顺作意。初二所摄。对治作意。远离。加行。究竟。二作意摄。及摄乐作意一分所摄。顺清净作意。唯摄乐一分所摄。顺观察断未断作意。唯观察作意所摄。此就断对治说。若就所余随应当知。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乃至摄乐作意所摄。自然运转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摄。思择作意。了相所摄。内摄作意。胜解所摄净障作意。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作意所摄。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他所建立内增上取作意。一切作意所摄。广大作意。皆所不摄。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摄。第二一切所摄。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以闻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定为其缘。若内增上取作意摄者。唯先资粮以为其缘。所余作意。前前后后传为其缘。
复次云何所缘差别。谓相差别。何等为相。略有四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因缘相者谓定资粮。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沈相掉相。乱相著相。应修习相。当知对治此四种相。何等沈相。谓不守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觉寤勤修观行。不正知住。是痴行性。耽著睡眠。无巧便慧。恶作俱行。欲勤心观。不曾修习正奢摩他。于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于胜境界不乐攀缘。何等掉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广说。是贪行性。乐不寂静。无厌离心。无巧便慧。太举俱行。如前欲等。不曾修举。于举未善唯一向修。由于种种随顺掉法亲里寻等动乱其心。何等乱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多求多务。多诸事业。寻思行性。无巧便慧。无厌离心。不修远离。于胜境界。不乐攀缘。亲近愦闹方便间缺。不审了知乱不乱相。何等著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是爱行性。多烦恼性。不如理思。不见过患。又于增上无出离见。对治如是应远离相。随其所应。当知即是应修习相。
复有三十二相。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言沈等者。谓沈等四。乃至令心碍著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云何外相。谓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谓光明相。或净妙相。或复余相。为欲除遣诸烦恼故。或令彼惑不现行故。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云何作意相。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云何心起相。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云何安住相。谓四识住。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此所思惟。名安住相。云何自相相。谓自类自相。或各别自相。此所思惟。名自相相。云何共相相。谓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此所思惟。名共相相。云何粗相。谓所观下地一切粗相。云何静相。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云何不染污相。谓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染污相。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云何邪方便相。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于暗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如于下方。于上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云何观察相。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住观于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坐观于卧者。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或法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云何贤善定相。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何故此相说名贤善。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云何增相。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陕小。所思惟相。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陕小故。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谓所缘相。具摄一切。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诸染污相。唯应远离。所余诸相。唯应修习。于彼彼时应修习故。
皈依三宝 2010-10-15 11:58
太宝贵了~~~~~~~~非常感谢~~~会好好学习~~
善天杨 2010-10-16 10:50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8-04B)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
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
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静虑者。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三摩呬多即定境界。
嗢拖南曰。嗢拖南即总颂。
总标与安立作意相差别。摄诸经宗要最后众杂义。这一节开始,告诉我们什么是定的境界。怎么叫做得禅定。总纲,定的道理,作意的道理。作意是讲怎么用心,比如后世禅宗讲的参话头,净土的念佛,密宗的观想都是作意。怎么样作意得定?每一种作意的象,每一种修法的现象,差别法门都要告诉我们。而且这一篇里,关于修定、修行的法门是包括了一切的经典、一切宗派,华严、天台、密宗、禅,要点都告诉我们了。最后,还把修行用功的大意,有关要注意的身体、心理的,什么都告诉我们了。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这几句不要讲了,看懂了吧?
云何总标?先讲总纲。
谓此地中略有四种。所谓修定包括了四种意义,四种境界:
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什么叫解脱?不得定不能得解脱。修道学佛是为了解脱,怎么样解脱?必须得定。
三者等持;什么叫等持?光有定,没有慧是外道禅,定慧等持。
四者等至。定到了,智慧也到了,福德也成就了。
静虑者,谓四静虑。什么是静虑?就是四禅了。
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第一点,离生。什么叫离生?想离开现实的生命世界,心里想解脱。什么叫有寻有伺啊?我看玄娤法师用寻伺两个字翻译,真是用尽了苦心,中国字找不出别的。过去唐朝以前的翻译是有觉有观。玄娤法师认为有觉有观翻译的不妥当,找了半天找到了有寻有伺。什么是寻?寻即寻找,比如我们拿一只手电筒在地上找东西,那就是寻的境界。伺是什么?反正你会下十二楼,我就坐在一楼门口等你要账,你欠我钱,我也不上高楼,格老子就坐在门口等你,你总要下来的!这就是伺。你看我们的心理就是有寻有伺,打起坐来,不是找一个空的境界,就是呆呆地坐着等着三摩地定。你们是不是这样啊?所以,一天都在有寻有伺中,怎么能得定?
进一步就是无寻有伺,心不找了,呆呆地坐着,有点昏昏迷迷的,那就是无寻有伺了。你看,心理现象讲的多好!那么到达无寻无伺呢?差不多进入定了。
什么是有寻有伺的境界,《瑜伽师地论》讲有三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然后再由有心地到达无心地,《瑜伽师地论》的十七地啊,修行法门通通告诉我们了,弥勒菩萨是大慈悲啊。
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现在告诉我们,从初禅离生喜乐的有寻有伺地,到达二禅的定生喜乐,无寻无伺地,一切妄念不起,无寻无伺了,定生喜乐,定境界来了。
三、离喜静虑;
四、舍念清净静虑。这是四禅。要修行,出家、在家求道,不得四禅定,你永远免谈修行。可是我们凡夫,念经、打坐,那是修加行,修行的边缘工作。一定要修定,戒定都在其中,所以,唯有得定,戒性才圆满。所以,一念不生处,万戒齐全,对不对?唯有得定,慧才发得起来,所以告诉我们:
解脱者,谓八解脱。八解脱在教理上也叫做——(有答:八背舍。)好,有奖。
一、有色,观诸色解脱。哪位同学讲讲,什么叫有色观诸色解脱?简单明了,用世俗人懂的话讲出来,有奖。八背舍你们都听过吧?我们显明法师不是给你们讲过天台宗的刚宗吗?(有答:没有讲到。)哦,还没有讲到,不是你们不对。(南师有点怪我们太依赖。)有色观诸色解脱,不要做佛学的解释了,记了那么多佛学名词有什么用!在这个现实有色的色界、欲界里头解除了色,就在这个世间里解除了色,无挂无碍,懂了吧?这样一讲就明白了,若讲佛学,哎呀,记了一大堆名词,我的妈妈,那是给读书人听的,说你学问好,跟修行不相干,我们注重的是修行。
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这个难了,内明已经证到了,色的四大在定境中空掉了,想阴也空掉了,没有妄想,再观外面的物质世界,真得解脱了。即内无色想,观外诸色一概解脱。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好,身心都空了,到达现在我们活着,现生的净土现前。身心皆空,解脱了,这个肉身究竟证明给你们世间人看,身心都转了,以现身来作证。不是吹牛的,不是讲理论。所以说,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智慧神通具足。但是呢,于三界中无所留,真正解脱了。
讲教下不能这样讲啊,你们出去讲经不能这样讲啊,最好还是讲佛学名词,我们这里的教育方法不同,要培养你们成功。你们若要照我这样讲,人家让你证明一下看看,你就证明不了啊,一生也不能做证啊,啊。
四、空无边处解脱。到了四禅定,空,证到真空。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无所有就是四空定。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都超过了。
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等于到达了九次第定,大阿罗汉的灭尽定,生死来去自由。那么,你们不要忘记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什么是得定,修定是包括了那么多的内容,这是讲静虑,拿禅定来解释这个定的境界,就包括了这样多的内容。
等持者。什么叫等持呢?
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定慧等持,空、无愿、无相是大乘的三法印。所以《金刚经》讲空,过去心不可得。《金刚经》讲布施,所谓住相布施就不对了,无住相布施就是无念,无住,无相,无人相,无我相。大乘的一切经典,一切法门即空、无住、无相。这里叫无愿,有些经典叫无作,也称无住。什么是这三种的三昧境界?或者叫做空的境界?或者叫做无作?即不起做意,一切无住。比如我们六祖悟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悟道。他是从无愿的法门进入了一切,拿教理解释是这样,懂了吗?开始就是无愿,但是,这个时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觉悟了?没有,初悟,悟了一点点。所以后来做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不好?半吊子,这只是讲空啊。那么,六祖到什么时候才开悟呢?是再见五祖的时候,半夜子时用袈裟围着,然后再给他讲一遍《金刚经》,大彻大悟了,所以他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个时候才是大彻大悟。上面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还是单板汉,半吊子,只看到空的一面,这一面还看不到。到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空有双运,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彻大悟了。所以你们现在讲禅学的,抓到鸡毛当令箭:“哎呀,本来无一物。”我说:“去你的!本来无一物!”
所以,后来有位祖师(黄龙禅师)悟了,就做个偈子笑六祖:“六祖当年不丈夫,”说六祖当年不是大丈夫,“请人书壁自糊涂。”自己不会写字,拜托人家替自己写在墙壁上,已经是糊涂了。“分明有偈言无物,”你的偈子不是明明讲自己无物吗?“却受他家一钵盂。”结果还是接受了五祖的衣钵啊,那不是东西呢?怎么叫本来无一物啊?这是幽默六祖的,但是,他不是诽谤祖师啊,就是点穿后人,不要弄到一边。六祖初悟的时候,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无愿法门而进入,进入以后,五祖半夜三更再给六祖说法,才大彻大悟,无相、无愿,任运自在。
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三种境界就是我们心里不能得定的原因,对不对?我们就在第一种上:有寻有伺。我们就像饿狗去找那个烂猪肉吃一样,鼻子到处闻,哪里找个空的境界?坐在那里很忙,虽然两条腿坐着,心里就像是饿狗,急急惶惶,如丧家之犬,找不到,对不对?我们大家是不是这样?都是在有寻有伺中,真是好苦啊。真的大彻大悟了以后,苦不苦?完全无寻无伺吗?我教你们背的,那位林酒仙祖师的偈子怎么讲啊?答得出来一百元的奖金!哎,我怕等一下一百元给你们赚了,还是我背吧:“扬子江头波浪深,行人到此尽沉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懂了吧?你们要好好背啊。所以,等持法门包括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定境界都在内了。所以,真得定了以后,在凡夫境界也是定,乃至跳舞、唱歌、跑马、打球中也在定。那才是如来大定,真得解脱。你以为只是打坐才定啊,那是初步给你练习的。
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真得了定,要入大定境界就入大定境界,要入小定境界就小定境界,无定不自在。
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就是说,定的境界修某一部分法门,就到达了一切。比如刚才讲,六祖当年一听到人家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就进入了般若法门,懂吗?一分修。具分修,你看我们讲了很多《指月录》上的祖师,有些从戒定慧教下慢慢几十年修下来,才大彻大悟,各有因缘,不一定。
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修定的境界还有三种,有些人根器不同,一学佛,哈哈一笑就得定了,而且他总是喜相,不像我们打起坐来,满堂死相;有人一修定就得乐,身体就得快乐;有人是舍相,一上来就空,都可以进入。但是,定境界一定有三种东西:喜——心理、乐——身体、舍——空。密宗叫做乐、明、无念。什么叫密宗?显教?一样的嘛,换一个名字就把我们骗了。喜、乐、舍,西藏密宗叫空、乐、明。乐、明、无念不是一样?懂了吧?
(特别谢谢登山师兄对几处误录的指正!)
善天杨 2010-10-18 10:34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9-05A)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
。。。上次讲到328页,你们诸位自己看过了吗?。。。哪一位研究过的上来报告,我旁听。。。试试看,胆子大一点。。。讲对了,就不需要听课了,讲不对是当然。。。你来,来。。。话总会讲嘛。。。。拿个椅子来坐着。。。看你喜欢从哪里开始了。。。
(同学开讲)**师:我们从329页中间开始讲。我是不乐意讲啊,只是他们一定要让我出丑,我就大概念一遍而言,如老师说的不可或缺是应当的。(众笑)“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就是说,我们这种贪欲的念头,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当中。比如说,我们想吃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非常的强烈,像上次**老师也讲过:若我们想吃牛奶的话,很想吃很想吃,下辈子就变成牛奶里面的东西。这就是贪欲的作用,使我们的心识阿赖耶识,留下种子,这些种子到了因缘成熟时就会现行,现行又生新种子。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这就是我刚才讲过的。
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这是说,我们的嗔恚心,有时候我们共同在一起修行,难免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起这种嗔恚心。南老师说过,我们还达不到嗔心的境界,如果真是嗔起来的话,会拿刀子杀人,我们现在只是恚心而已。就是说,很愤怒的表现出来的那种行为。有时是触到事情才这样,有时是忆念以前曾经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而生气。就是说,我们无明来的时候就会有这种现象,或者我们打座的时候如果没有系心一处的话,有时也会想到这些事情,就会起嗔恚心。所以,我们常常会跟着自己的意志这样行事而嗔恚。
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就是说,我们有毁坏这些净戒的时候,不能守住我们的根,或者我们吃的时候,不知量,所以我们容易昏沉;或者不精进,没有减少我们的睡眠。所以我们所做的,所修的都不能加工去做,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就常常,像我们打坐,尤其象我,常常有点昏沉,我觉得就是因为我本身还不知道要如何调整自己。
(同学讲完)
很好!还有哪一位?不要客气了,不要耽搁时间。。。你自己选了。。。都是几分钟。。。
(同学开讲)**师:现在就接着下面,从掉举开始讲。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
这是讲的掉举盖,就是我们在修禅定时有五盖,刚才讲到昏沉,昏沉就是一种昏昧,心里不明白,很昏暗。掉举,就是心不能系一缘,脑子妄想、散乱,就是起寻思作用,想很多现在、过去、未来的事情,脑子在那里乱糟糟的想,就产生这种掉举的情形。我们通常想的很多了,比如亲属寻思,想起父母兄弟啊,想起以前的生活啊。国土寻思,想起社会啦,现在的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常看报刊杂志,有时你在静坐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会涌起来。(南师:包括看电视。)对,包括看电视(众笑)。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所以说,不能随便嬉笑,因为这样子,威仪不守常常嬉笑,种种放逸的话,你在静坐的时候,这个种子,过去这个事情会涌现起来。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是诸恶作,就是生气的时候也一样,比如刚刚不愉快,生气,生完了,在打坐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个事情。总而言之就是说,使你不能心系一缘,使你心里扰动,想了别的许多的念头,这些都属于掉举范围内。当然这里面讲的很多了,有时候自己还担心生活问题,现在的衣服、卧具怎么样?我生病了要怎么办呢?怎么样怎么样,未来的事情你也想得很多,担心的很多,这些都属于掉举盖。好,我先讲到这里为止,谢谢大家。
(同学讲完)
很好,还有哪位?。。。我们以后啊,大概会有很多机会这样练习,同我们每半个月讲戒时一样。我们引用佛经来讲就是:“由二因缘故做此法。”一是逼着大家自己读书;二者,使大家彼此观摩学习,将来你们年纪大一点,有所成就,(要知道)如何弘法。刚才他们两位的报告,实际上都很好。不管有没有准备,能够这样讲,都是很正,很对。你们诸位都听到了,我的话没有过分吧?公平不公平啊?(有答:公平。)但是,问题在哪里?我们是为了培养未来弘法(或自己修行)——利他。他们两位的讲法都对,但没有分量。为什么没有分量呢?讲出来的是文字禅,不能发挥,而且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所以你们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也是修行之一,行为就是人的生活、做事、做人。今天是**师、**师两位自动出来报告,给大家做一个开头的榜样,下次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讲,抽签,抽不到的指名,讲出来讲,讲不出来也要讲,换句话说,你吃了饭,你总要吐一点出来吧,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要留意,所以逼着你们非看不可。
现在我们再回转来讲,你们注意,研究《瑜伽师地论》不但是为利他弘法而需要看经,需要研究了解怎么讲,现在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修持而讲。你们将来出去做法师的要了解,现在讲经说法不能走从前的路,从前的路子会使人家听了睡觉。按照你们两位现在的讲法,比从前的路子已经很进步了,但是注意,不是说你们讲的不对,目前有两样:一是我还坐在这里;第二,前面都是熟悉的同学。所以你们想要发挥,已经心里有了障碍。可是要记住,将来没有障碍的时候,我们讲经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利他,是为他人得利益,不是为了让人家看我讲得好不好,这个观念要拿掉。我们要把自己的身心投进到佛法里去,我们要把自己的身心放到听众的心里头,是使人家得到利益。即使你们将来不是出家做法师,在家组织上课办教育,也是同样的。站在台上做老师,教育的目不是表演,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听众,使他们得利益,我们如何做到使他们得利益,那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让人家叫好的,那不如去听歌,唱得好一定拍掌,不拍掌也要捧捧场。这一点特别吩咐你们注意。
现在我们按照原文,很详细地讲,为什么?为了利益自己,为了利益大家。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这句话你们一看就看懂了,对不对?看懂了吗?。。。其次啊,我们在修禅定、静虑的时候,(打坐不是静虑,是讲外形。)修禅定的时候,等至障中,有很多的障碍,不是一个一个来的,是同时一起来的,所以叫做等至,懂了没有?我不这样提出来,你们就看过去了。在修禅定的时候,有许多障碍是等至一起来的,一个念头之下一起来的,不是分开的,不是昏沉过后再散乱,散乱过后再起昏沉。是不是这样的?你们讲良心话,是不是昏沉过后散乱,散乱过后昏沉啊?你昏沉的时候一定散乱,这个时候好像没有念头,有许多幻影的境界,而且这个时候散乱不散乱?很散乱:“很讨厌。。。格老子,总是昏沉。。。不要老师看见。。。讨厌。”你看,是散乱?是昏沉?所以,昏沉的时候正在散乱,你们没有检查出来啊。同时,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为什么?因为不能使你得定嘛。所以,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换句话说,散乱的本身就是昏沉。一念觉性清明,万缘不起,哪里有散乱?既然散乱,一定落在无名中,自己不知,散乱心来不知来,去不知去,本身就是昏沉了,懂了吧?所以散乱昏沉一念之间,这些障碍等至的,懂了吧?
你们怎么看不出来?你们都说他们两人讲对了,你们都收了他们两个的红包?哈!读书要注意,读经更要注意。你要晓得古人翻译一个字都是用了心思,不乱下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读古人翻译的经典,一看:“我读懂了。”你读懂了?青蛙跳井——噗通(不懂),噗通(不懂)。现在我指出来,我讲的没有错吧?对了。
于诸静虑等至的障碍中间,略有五盖,大概讲一下是五盖,若仔细分析起来,还不止那么多。这才叫读经,懂了吗?你们以后要注意,你们上来若能讲到这样,我多高兴啊!那我是开心死了!今天一夜都会散乱,不要睡觉了(众笑。)你们讲的好,我欢喜地散乱了。
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为什么用这句话?就是说人随时可以入定,可以证到。但是,你看,两腿一盘,上坐一修,这一刹那之间好像蛮好的,对不对?是蛮好的。但是等到你一坐好,眼睛一闭,不好了,对不对?这一刹那之间变了。所以,当你快要证入那个定的境界时,障碍起来了。你看,古人的文字下的多好?将证彼,将要证到那个定境界时,起了障碍。现在看来读书难吧?你们是眼睛,我也是眼睛啊。我不这样讲,你们都觉得自己看会了。然后我说你们懒,不看书,你们还不服气,一肚子不服气,表面上不讲,心里想:“这个家伙好讨厌啊,我刚刚看过了,怎么说我没有看?”懂了没有?要这样读书、看经。故,将证彼时能为障碍,这些东西都是心里的自我起来做障碍。
何等为五?一贪欲、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你们爱睡的注意,越睡越不能得定,越昏沉,久睡伤气啊,医学告诉你。所以越睡越打呼,你看胖子爱睡,打呼。为什么打呼?气不顺啊,噗~~噗~~,坐在那里就睡。因为他气不顺,久睡伤气,要注意,所以睡眠是障碍。这是讲修行最重大的五盖,还有小五盖:财、色、名、食、睡。钱,男女关系,性的压迫,心理压迫。好名包括好胜,人为什么好胜?就是好名。“你看,你们做不到,我做到了,怎么样?”虽然不是好大名,不要人家恭维,但是顾盼自容,做好了事情的时候——“你看,你们做不好吧?我做好了!”
“你看,一个帕子都洗不好,我洗给你看!”
“你看,好不好?”这就是名心。财、色、名、食、睡是小五盖。所以啊,我们怎么能得定,你们诸位都是让盖子盖住了,你冲不开了,闷住了。你看五盖的这个“盖”字用的多好,你们现在讲话:“我盖你的!”你就天天受盖。下面是分析,你看《瑜伽师地论》很科学,先提出纲要,拿现在的方式写文章,这本书不知要费多少纸了。上面是五个纲要,下面是分析,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你们文字都看懂了,刚才都讲过了,实际上你们没有仔细——妙五欲。色、声、香、味、触是五欲,我问你们:你不愿意看的东西,你喜不喜欢?那就不妙了,那就是不妙的色啊,不要叫你解脱,你也懒得看。你看到一个刚跟他发过脾气的人——冤家,你看到他一定不想看,因为他不是妙五欲啊,对不对?你看那个好看的,不想看,为了戒律的关系,只好站在那里,眼睛瞄一下,那就是妙五欲。声也是如此啊,好听的听,一定听,打坐的时候还想:心静好听见,对不对?所以妙五欲的妙字是没有标准的,你认为的妙,我可能不妙啊。所以,于妙五欲,随逐净相,随着妙五欲跑了。什么叫净相?你喜欢的。比如一位艺术家,看见喜欢的画,看到那个风景:“哎呀,好美啊!”然后,手举起了:“给大自然融化了!”那就是艺术家的净相。一位音乐家听到好听的,自然两个脚就在下面拍起来了,手也拍起来,就是你喜欢听声音的那个净相。若有人骂你:“你这个混蛋,你是讨厌鬼!”你还会打拍子?你才不听呢,因为这不是你心中的净相,晓得吧?所以,注意佛经的这两个字,我们一切众生随逐妙欲的净相,唯心而定,唯识而转,唯自己的心意识而转,对不对?这样懂了吧?以后要这样讲,说话要有力度,而且不要呃~~那么~~,这都不能要的。
那么,因此引发了你心理的习气:
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欲见,随时想看见这个色相,随时想听这个声音,下面的香、味、触同样的,不讲了,用“乃至”两个字概括了,一路下来。触,什么是触啊?
(谢谢某师兄帮忙我草录本集。 )
td2008 2010-10-19 04:53
师兄辛苦了!谢谢!
善天杨 2010-10-20 11:19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10-05B)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
。。。“窗子怎么开了?膀子不舒服!”——触,感受。
“讨厌这个坐垫,好硬啊!昨天谁给弄湿了,屁股坐上去冰。”——触,不舒服,自己接触的感受。乃至穿了一件太紧的衣服,打坐起来觉得裤子太紧——触法。故色、声、香、味、触,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在这里,乃至欲触。
那么,这种心理行为是怎么来的呢?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所以你看,真的佛法是个大心理学。我们打坐起来,色、声、香、味、触就那么糟糕吗?嘿,有时候一点也不糟糕。。。(暂断)当你坐到将入静时,来了,有时候恍恍惚惚的,好像做梦一样,前面看到山啊、水啊、菩萨影像。。。就是说:过去生的种子现行起来,都是妙欲。或随忆念,这个忆念不是有意的,是阿赖耶识种子形成的。所以,不管是修外道的或者学佛的,打坐坐的好的时候,然后认为自己:“哎呀,我看到光了,看到人了,我有神通了。”实际上是阿赖耶识中的五盖种子形成的,认为是眼通境界了,就是这样入魔的。乃至于跟鬼打交道了,有眼通了。。。是通了,什么通?魔通。这就是五欲盖种子过去生到现在生种性所形成了这个习气相,这就是唯识的道理,懂了吧。所以,那一个境界是怎么来的?是或随忆念,忆念所生,不是你有意去回想啊。比如有一个经验:你们每天夜里将睡未睡,快要进入睡眠之间,眼前迷迷糊糊的会有些境界,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都有过吧?(对某同学说:)像胖子就没有,躺下就睡,睡醒就起来,是不是这样?你不是啊,那你倒蛮好的。大家差不多都有这个经验,对不对?你是故意在想吗?没有,并没有故意在想,可是这个境界在将睡未睡之间也要来的,对不对?这个时候你是故意去想吗?没有,你只是想睡眠,并没有故意去想。可是,这个境界就在将睡未睡之间就要来的。大部分有这个经验吧?这就是忆念。由此经验,我们打坐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们的忆念有时候是这样来的,这些是非有主的忆念,没有主吗?有主,过去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生,我们众生过去生忆念的串习非常重。那是阿赖耶识起的忆念。所以,有时候静坐到无念,那个无念里头正在有念,你没有检查出来而已。
先所领受,是讲过去,这个过去不仅是一生啊,定力越高,有些经验来的越奇怪,你这一生绝对没有经过的地方现前,绝对没有做过的事情现前,你若懂得这个教理,你就明白:“啊,这是我过去某一生经过的。”我们每个人都下过地狱,也上过天堂,过去生的种子在这里呈现。即或随忆念,先所领受故。领受是受阴,就是过去经验过了,领略过了,过去长时间受那个境界,拿现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下意识地的念头,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在寻伺、追恋它。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打坐的笑话,那个老太太跟老头子学了打坐后说:“哎呀,打坐真好啊,十年前人家欠我的十块钱,我都忘了,一打坐想起来了。”这不是笑话,打坐静极了,会真把阿赖耶识的种子挑出来。是,没有错。透过这个笑话,想想看,这是什么力量呢?因为静极了,就把阿赖耶识的种子翻出来了。所以,有些人,本来个性蛮好,打坐时,过去生被压制的嗔心发出来,种子发出来,所以,坐坐就哭起来了,那不是神经,是过去生的那个慈悲心发了,或者自己多生累劫的堕落,现在到了定境啊,自己讲不出来,也没有什么伤心的,可是会伤心起来:“我为什么会堕落到这样?”这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跳动。所以,这个寻伺追恋不一定属于现行,是种子上的,种性上的寻伺追恋。
这是讲广义的贪欲盖,狭义的贪欲盖比这个还严重。狭义的贪欲盖多半是现行里的,广义的贪欲盖啊,包括现行及过去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狭义的贪欲盖就是现行。什么叫现行?比如,你们年轻人正在谈恋爱时,说:“打个坐再去谈恋爱?打个电话?”“不行。”你看第六代达赖喇嘛的情歌,他自己讲的老实话:“动时修止静修观,历历情人卦眼前。”打起坐来,想观想准提菩萨的十八只手,一下子他的情人的手出现了,并没有想她,故“若把此心移学道,即身成佛有何难?”这是真的嘛。“入定修观法眼开,”入定想观想菩萨,“祈求三宝上灵台。”祈求菩萨在定中现身,“观中诸圣何尝见?”准提菩萨的影子都看不到。“不请情人却自来。”不要念咒子,情人的影子来了,这就是现行的贪欲盖。这个力量比那个种性里的来得粗,去的容易、快。但是,你若没有经过修持,现行的力量也把你障碍住了,还不要说这个广义的了。我刚才提到,广义的许多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发起来的,你不知不觉之间就上了当,中了魔障。现行的,如想父母,想父母没有错,但是拿修定来讲,这一念就是眷属之恋,你就障碍住了,现行起了就障碍。所以你要注意,这里讲的都是广义的贪欲盖,没有讲狭义的,你们都有注意狭义的。这样清楚了没有?你们今后要这样讲,这样读书,这样读经。
嗔恚者。有些人讲:“我从来没有嗔心啊,脾气好啊。”刚才我们吃饭的时候讲血型,A、B、AB、O型。“哎呀,O型的脾气大啊!”其实,血型不一定有作用,每个人内在都有嗔恚心。你说脾气好的人不发脾气啊?他闷气啊,闷在里头发,坏脾气的人连面孔上的每个细胞都讨厌,那个相一脸横肉,你们看得出来吗?你们同学这里很多了,一脸都是横肉,他的细胞里都有嗔恚,没有转化过来。若转化过来,那怕你到金刚怒目的时候,你一看都是慈祥的,那才是把习气转了。你们看有些人笑,都一脸横肉,你们注意,嗔是外表的,粗的;恚是内在的,细的。
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什么是嗔恚,简单讲就是脾气大。你们同学中脾气大的太多了,将来都成为气大佛,八十八佛之外的啊,将来都是九十九佛。嗔恚是怎么来的?你们检查自己,同梵行,即共同修行,人家的错误你看不惯,脾气大,对不对?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齐答:有。)噢,太多了,不要谦虚了(众笑)。看人家的错误看的透彻得很,把自己都忘了,举其所犯,然后呢,气得自己打坐都坐不好,障碍盖住了,有些气得脸红的发紫。还有呢?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或者想起过去的事情:“格老子,气死我了!我当初脾气为什么那么好?现在越想越气!”你们有没有?(有答:有。)哎,你们很好,坦白,你看修行之难。
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或者,现像现在打坐的时候,或者就在今天,在这个环境里,或者如张尚德教授当年一样,那时二十几岁,跟我打七腿直痛,看到我坐在上面,满堂都是老头子很有地位,他越看越气,你看张教授那个眼睛本来就。。。(众笑)他心里怎么想:“格老子,我不坐了,我去找一个炸弹,把你们这一堂人都炸死了!饭桶,坐在这里干什么?”就这样嗔恚,你们问问他。这就是或是现场的,当作不饶益事,或是张教授二十几岁的时候想拿炸弹把这个禅堂连我都炸在里头了,你本来这样想的。他有篇文章叫跟我算账,有这个事,他很坦白,是真的嘛。佛经没有一句话是假的吧,所以佛能知一切心,现在拿张教授做证明。这样一证明,你对这段经文读得就更清楚了。或欲当作不饶益事,当作是当场,就想做一件对大众非常不利的事,很坏的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就是说,你当场那个脾气压都压不住,越来越大。寻伺即联想,联想一切,然后越想南**这个家伙越坏,不止今天害得我腿痛,前天还叫我念佛,简直狗屁,念个什么佛啊!联想都来了,越想越气,这就叫多随寻伺,懂了吗?就是多多地跟着多方面的联想来,联想一来啊,脾气越来越大,心生恚怒,心里的脾气越来越大,这是广义的嗔恚相。狭义的嗔恚相弥勒菩萨这里没有讲,狭义的就是你讨厌自己,打起坐来:“格老子,怎么不得定呢?坐了三个月了。。。到现在。。。妈啊,我两个膝盖头怎么不帮忙呢?”对不对?有没有?(有答:有。)对了,这就是狭义的嗔恚相,对自己都不满意。人有时候活着对自己不满意,你知道吗?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个个有。所以佛对心理学透彻透了,人有时候活着对自己厌烦,自己每天早晨起来化化妆蛮好看,有时候自己照镜子很讨厌自己,会不会?狭义的嗔恚相。所以,为什么自己修行不上路呢?不是打坐的功夫不到,理不透也!你把自己每一个心理都检查清楚,没有不得定的,告诉你。所以要思维修,要参通这个理。同样的书你们会讲,我也会讲,为什么我比你们卖座啊?票房的记录高一点?就是乱说,会说嘛。你们为什么不会乱说?因为你们自己没有把自己的身心投进去,懂了吧?所以,自利利他都是困难的事情,不是容易的。。。
善天杨 2010-10-21 11:19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11-06A)
“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
现在开始要讲昏沉啦,你们注意啊,你们每一位昼夜都在昏沉中。古人有一首诗,《千家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偶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李涉《题鹤林寺壁》)一天到晚自己昏头昏脑,酒喝醉了一样,忽然听到春天完了,要去郊游爬山,结果碰到庙子里一个和尚。这首古诗很好,是有名的。到了清朝,也有一个读书人,到山上去玩,经过一个庙子,碰到一个和尚,拉住他讲话,很烦,后来发现这个和尚原来是**师:“哦,你的某某师啊!”“哦,你是某某人啊!”晓得这位很有“文名”。于是这个和尚就拿出纸来,请他题一首诗,他就把这首诗颠倒了写:“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偶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把这个和尚骂了。你看,这样一换过来,四句话颠倒了,平仄音韵都合,骂人不带脏字的,你看,一点脏话都没有。所以,我们修行人不要给人家骂我们“终日昏昏醉梦间”,昏沉啊
“惛沈者。”什么叫昏沉呢?
“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这一段最重要。受了戒的人容易昏沉,“尸罗(si-la)”戒律,“净尸罗”,尤其是漏丹了,男孩子们遗精啊,手淫啊;女孩子们经期要来啦,月经来以前,心里脾气烦恼也大;或者有男女行为等等,淫戒犯了。杀盗淫妄戒犯了,马上给你颜色看,定境界就差了。很多朋友最怕我瞪眼睛,有许多老辈子的朋友,我进屋,眼睛一瞪,他们吓死了,因为他们昨天做的事我都知道。这两天好几个朋友一进门,我说:“吃药,感冒了。”他们说:“哎,老师你怎么知道?我没有病啊”。没有?好啦,你不吃,第二天来了,流鼻涕打喷嚏,“哎呀,老师真灵光,你怎么一看病就来。”难道我眼睛里有感冒细菌啊?因为他脸上已经挂起来了,犯“净尸罗”。所以大慧皋骂弟子们:“你们不要在我前面啰嗦。在我前面走三步路,就晓得你命根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逃不过的。
“毁坏净尸罗”,“等”包括很多。“随一善行”,怎么讲呢?随便你犯了哪一件,做了哪一件坏事。这句话是跟着上面来的,是“毁坏随一善行”,你毁坏了任何一点善行,善心旧就不起。善何以有这样重要呢?这就是心理行为同生理的关系了,为什么古今中外一切宗教都赞叹善行呢?善能生阳,阳气就来了。所以为善最乐,这不是教育上的话,不是教条。人为什么快乐呢,阳气来了就快乐,阴气来了,就烦恼就忧愁。阴者就是五蕴五盖,懂了吗?所以善是阳气,比如我今天做了一件大好事,高兴,高兴阳气就来了。所以说,任何一件善行你破坏了,就容易落入昏沉,头脑就昏聩了。比如杀了人的最后都被抓住了,因为他头脑昏聩了,东逃西逃最后还是逃不了,因果也是这个道理,懂了吗?所以这句话你们一看,简单地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没理会),对不对?你们两个人服气了吗?所以啊,票房纪录不高,原因是什么?一句话也不能马虎。
“或因”是不定的意思,昏沉不一定是从这个来的。不过,这个是最重要的,“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
“不守根门。”哪个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怎么叫不守根门?看电视看多了,打起坐来,眼睛痛,爱昏沉睡觉了,不守眼根门;听人家讲话,听歌,听累了,不守耳根门;鼻根门是什么呢?鼻根门难懂,你天天练气功练多了,有没有昏沉?呼吸,气不够,也容易昏沉。比如佛经上说,有个比丘,随时昏沉,昏沉的厉害,一打坐就昏沉。现在有很多比丘也是这样,一打坐就昏沉,他逃不过我的眼睛。他有昏沉相,平常都有一股昏沉相,就像人要死就有个死相。很多老和尚肚子大大的,像个弥勒佛一样,脸上一脸的黑气,满眼的血光,一打坐就昏沉。再不然,口水滴滴答答地就出来了,昏沉相。“尸罗”有问题,不守根门。这个比丘也是这样,坐起来就昏沉,不打坐蛮好,(于是)来问佛,佛说:“山中有草可以解倦。”可以去掉昏沉,什么东西啊?(师举起香烟,众笑)这个东西,“山中有草可以解倦”,其名曰tobacco,烟草,这个你们不要跟我学啊,抽了烟就散乱。但是你若真有定力,随时可以入定的人,为了不让自己走入定境,还有事情做,只好偶然服用咖啡、茶叶,都会起散乱。所以为什么不准吃五荤呢?五荤有刺激性,增加荷尔蒙分泌,刺激神经,不容易得定,所以佛戒五荤的理由在此。比如大蒜,葱,吃多了以后,刺激神经振奋。但是太昏沉了,做药吃,不算犯戒,要懂这个道理。不过不要听了我的话,就说:“这是老师说的。”你们若学抽烟,我抓到了就捶,打香板。你们没有这个资格。除非你太昏沉了,可以喝浓茶。你看,我一天喝这样的浓茶,还不是乌龙茶,是最浓的铁观音,一天要三、四杯啊,那个水每天有5-6磅,你们受不了的,不要随便乱来啊,会出毛病的。这些都不要学,作为话头参可以。香跟鼻子的关系,鼻子不守根门,也容易昏沉。
“食不知量,”味,东西吃多了,也容易昏沉,贪吃了,饮食一多就容易昏沉。所以佛戒律过午不食,为了少昏沉。肠胃清了以后,脑子就清;肠胃不清,脑子就不清,要注意。 所以,比丘戒过午不食是有理由的,有科学的道理。
“不守根门”的身根是什么?男女生殖器。所以戒律上,将性器官叫做身根。年青人犯手淫的,犯遗精的,身根破坏了,身根破坏了容易昏沉。跟你们讲明了,不然你们学佛学一辈子学死了,不知道身根是什么。女性还不止生殖器部分,两个乳房也是身根之一两个乳房是生命的根。
所以昏沉,或者是“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或者是“不守根门”;或者是“食不知量”,你们贪嘴乱吃,吃的太多了。你说:“我都不吃。”那也是食不知量,饿坏了。饿出十二指肠溃疡,胃出毛病。有个老居士,看我个把月不吃东西,也不睡觉,他一听很高兴,也照着做,结果十几天不吃东西,进医院开刀了,胃割掉一半。我说:“你啊,我没有开刀啊,你怎么学我呢?”他说:“我看你不吃饭,又不睡觉,精神很好,一天当两天用,我也要那么做。”所以进医院,胃切掉一半,饿出来的,所以不要乱搞。做劳动工作还想学这一套,一脸的乌气,你搞吧,将来胃要开刀的,这都是“食不知量”。
“不勤精进,”这是心理方面的,心里懒惰,“不勤精进”。
“减省睡眠,”睡眠不够,打起坐来容易昏沉。“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要看错成不要睡眠。睡眠是根据年龄来的,比如一个婴儿,这是科学了,婴儿睡眠需要18—20个钟头,“终日昏昏醉梦间”。稍稍长大到十几岁的孩子,需要睡十几个钟头,所以现在的孩子们读书,都戴上了近视眼镜,每天6点钟就起来赶公共汽车上学,背上还背那么重的东西,从小就在毁坏自己的民族根苗,我大反对这种家庭教育。睡眠他已经不够了,加上营养不够了,然后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龙也成不了,变泥鳅;凤也变不了,变乌骨鸡(众笑),有什么用?这是父母不懂事。所以我经常大声疾呼:现在的父母统统要回来接受教育。四五十岁以上的父母通通要再来受教育。假如我办个父母教育学院,我拿个香板,每个当父母的进门,都要打三百板屁股再说,粗制滥造地生了那么多青年!(众大笑)真的,很严重的问题。老年呢,你给他睡也睡不着,一夜睡两个钟头已经太多了。所以,我说笑话,人家说睡不着,我说我一天睡不够。如果真要睡,我可以连着睡二十几个钟头,大睡一番。我每天睡不够啊,可怜啊,尤其是你们害得我觉都睡不好。所以老而能睡并不坏,越老越不能睡。年青人中有些是病相,当然不对,比如太胖的人爱睡,那是病。不要找理由,说:“我个子大,胖,可以迟一点起来,少打点坐吧,《瑜伽师地论》说不能“减省睡眠”啊。”你不要拿这句话来哄我啊,那不行的。所以,饮食跟睡眠都要知量,知时知量,懂了吗?
“不正知住,而有所作。”这八个字什么意思呢?你的知识的范围不正,不正的知识,住在某个不定的境界上,不好的境界上,习惯性地住在这个境界上,“而有所作”,自己乱作。
“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睡眠可以做功夫把它断了,不要睡眠。但是你对于断去睡眠的加行方法不懂,加工的方法你不懂。那么如何才能断除睡眠呢?气功,瑜伽气功,不是瑜伽术,佛法里有特殊气功的修法。所以道家有:“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精气神充足。神怎么充足,脑的气脉打开了,那就不需要睡眠。所以这个四大的身体修练成功了,精气神修练成功转化了以后,这个一身都是业力习气,被转化了以后,夜睡无梦,要睡绝对没有梦,一觉可以睡多少年,也可以一秒钟也不睡;身轻如叶,身体轻的象树叶子一样在空中飘;昼夜长明,白天晚上永远是此心光明清净,才可以。你们做到没有?你们都做到了,也是昼夜长明的,相反的明;你们也身轻如燕,轻骨头,自己看自己不贵重,轻骨头是骂人;你们夜睡无梦,昏沉也是夜睡无梦。所以这三句话,有相反的意义。所以,睡眠是修所断的,注意啊,记住,睡眠这个习气是要修持做功夫才把它断的了,功夫不到断不了的。睡眠是个习惯,现在西医也晓得,睡眠是个习惯。比如我几十年练习睡眠,人家问我:“你究竟能睡多少?”我说:“我不一定。”真讲老实话告诉你:不一定,我能长睡也能不睡。那么问:“你几时睡呢?”我不一定,我分期付款,今天夜里有事,可以到通天亮,白天也可以当夜里,抓到时间就睡。你觉着夜里需要睡,白天不能睡,这是个习气的观念。所以许多人到外国去,一过了换日线,连着白天,所以从美国刚回来,好几天睡不着,昼夜时间颠倒了。其实,你把昼夜时间观念忘掉,要睡就睡,没有什么颠倒。这个颠倒不颠倒是个心理上的习气观念。所以睡眠饮食这些都是修所断的,是修持做功夫才可以断去的习气。那么修断要怎么样修呢?要勤于加行。故“不勤加行随顺”睡眠习惯去了。你们不要乱来哦,听了这个话:“哦,我也要把睡眠修断了。”你算不定眼睛就修瞎了,第一眼睛就吃不消。这要懂加行的修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们真是修的好,近视眼睛就会恢复了,至少是度数减退。老花眼,像我,可以不戴镜子给你们讲,看得很清楚,不过到底年纪大了,总有一点吃力,所以还是配一副最轻度的镜子戴戴,而且还表示像个学者的样子(众笑),你们戴镜子都像学者。
“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因此,昏沉是生起一切烦恼。你说我昏沉地睡觉有什么烦恼?睡觉本身就是个烦恼。什么烦恼呢?身心昏昧。身体一天重重的,不舒服,不轻松,对不对?你看你们感觉到身体轻松不轻松啊?腿子痛了,坐骨神经痛了,这里那里不舒服了,头发胀了,脑后一层板一样,对不对?你们感觉脑后是一道板,两个眼睛干干的,通常毛病都有的,这不烦恼啊?因为你们烦恼惯了,所以不觉得烦恼。我若碰到这种情形,我就烦死了,绝不让这个身心有一点点这些东西。再不然,我就抓药,自己把它改过来,都是自杀(病),把这个病给它改过来,不留这个病态在身上,都是障碍修行的。所以,大烦恼就是昏昧,一天脑筋糊里糊涂,不清醒,这还不烦恼啊?这是身烦恼。心烦恼呢?智慧开不了。所以昏沉能够使你生起一切的烦恼。换句话,大昏沉的人,贪嗔痴慢疑都来了。爱睡眠的人,一定好吃懒做;爱睡眠的人,酒色财气都喜欢。尤其欲界中,我们众生都在欲界中,欲界中犯罪的行为,都是在快要睡眠的晚上来的,对不对?所以研究清楚了,就晓得,睡眠昏昧“生起一切烦恼”,跟着这个东西来。
我们晓得跳舞厅,一进了那个跳舞厅——我也常常去坐,现在没有空了,我是不会跳,进去泡杯咖啡,为什么?到地狱里头玩玩。那个里头灯光一关,黑暗的,只看到鬼影幢幢(众大笑),那是个地狱的画面,很清楚。然后看到蓝的眼睛,各种样子,胸前打一个吊死鬼的结子,在那里扭啊扭啊,就在昏昧的境界里,真的。所以,为什么要灯光暗才舒服?就是使你身心进入昏昧。可是一切众生,以自己身心进入昏昧反而为快乐,奇怪!此所谓佛说:“众生颠倒,是为至可怜悯者也。”为什么修成功了要入大光明定?不在昏昧境界里,懂了吧?
“无堪任性。”是讲你担当不起修行的事,因为你心力不够坚强,身体不够坚强,所以“无堪任性。”堪者,可能;任者,是挑这个任务。这还是只讲昏沉哦,没讲睡眠。
“睡眠者,谓心极昧略。”睡眠呢,比普通的“终日昏昏醉梦间”还要厉害,心啊,完全糊涂了才是睡眠。
“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睡眠多了的时候,容易生起一切烦恼。比如你们年青人,什么时候遗精啊?睡眠中遗精,对不对?“顺生烦恼”,你不睡也不会漏,对不对?这一条很明显,你们男孩子经验很多,少数女孩子也有这个经验。女孩子也有漏丹,不过女孩子更糊涂,自己不知道,认为自己没有,也都是在睡眠中起来的。所以讲睡眠是“顺生烦恼,坏断加行”,因为睡眠了,修行的四加行都做不到了。广义的四加行原则:暧、顶、忍、世第一法,没有一样做的到。狭义的四加行,睡眠了,你做什么功夫呢?什么功夫都不做。你看人生活到60岁,一半是睡死了的,对不对?一半在床上嘛。你们算算帐看,假使一个人活到60岁,15岁以前不懂事,不谈了;老年中的十年没有用,还剩35年,35年又有一半睡在床上了,还剩几年?十几年了,又要吃三餐饭,屙了两次大小便,还剩几年?。。。
(随喜某师兄提供本集的草录稿!)
善行 2010-10-21 17:28
[attachment=4828] 谢谢师兄们的法布施
danmail 2010-10-22 10:44
师兄慈悲
疑惑的人 2010-10-23 07:57
这个是真的要感谢~~
善天杨 2010-10-23 10:03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文字版 (12-06B)
“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南师的一位朋友很少睡觉,来问南师如何治疗。。。)“治疗干什么?”
“失眠啊。”
我说:“你死了没有?”
“诶,南老师您真能开玩笑,死了还会谈话啊?”
我说:“好啊,你失眠三十年,现在六十几岁。我们活六十年只是活三十年,你活了六十年等于活了五六十年呢,你有一半是不睡嘛。”这个帐一算,蛮划得来的。故失眠不是病,是心理病:“哎呀,我昨天没有睡好,失眠。”这个(心态)最严重。所以,失眠并不是病,是众生的烦恼,是大昏沉。
“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越笨蛋越爱睡,吃了就睡,睡了再吃,“心极昧略”,不大用心,一天到晚“竟日昏昏醉梦间”,这是讲睡眠。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大的昏沉叫睡眠,小的昏沉叫昏沉。所以这两种合起来是修行障碍的一盖,把你盖住了。
“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再详细地讲,一天到黑昏头昏脑,什么事情也做不来。比如你们有时候的境界啊:看书的时候(老师学做动作)。。。看不下去,昏沉。写文章也是这样,拿着笔半天,这半天在哪里啊?跟孙悟空的兄弟在一起呢,闷住了。你的眼睛虽然还是瞪着的,但是在“惛昧”中,你要注意,这就是“惛昧”。为什么佛教要敲木鱼?鱼是昼夜不闭眼睛的,古人说鱼不睡觉,其实鱼也睡觉,鱼眼睛瞪得大大的,尾巴不动的时候,是在睡觉,但是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所以佛教要敲木鱼,叫我们昼夜清明。画个鱼的样子,叫木鱼,懂了吧?鱼是讲昼夜长明的警觉性。所以,“惛昧无堪任性”就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竟日昏昏醉梦间”,一天到晚在细昏沉中,你以为是在修持,细昏沉惛昧他生来世的果报就是变白痴,讲做人是笨人,若变猪就是笨猪,很肥了,变狗也是只笨狗,变鸟也是只笨鸟。你们注意,昏沉有这样可怕!“堪任”两个字是指不能担任任何事。事法讲“事业看精神。”一个真做事业的人,真有学问的人,是有超过人家的精力,这个精力是怎么来的呢?意气来的,志气来的。你说:“我没有志气。”不然,若有人拿枪逼着你:“三天不准你睡,你睡就枪毙你!”你看你睡不睡?你就有“堪任性”了,绝不睡了,因为你要保命啊,精神就来的。所以精神是越用越出来,头脑是越用越灵活。你说:“不行啊,用完了。。。哎呀,我身体不好啊。。。”一看这个家伙就是懒家伙,像我碰上这样的人,绝对不要他做事,因为他无“堪任性”,不能担任工作。学问事业,一分精神,一分事业、一分学问,是这样来的。所以“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惛昧”到最后,一点清净都没有了,糊里糊涂,这就叫做“睡眠”。
“由此惛沉生诸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于是随着“惛沉”生起一切的“烦恼”,乃至大“烦恼”:贪、嗔、痴、慢;“随烦恼”是小烦恼,《百法明门论》都有啊。
“无余近缘。”其它的善缘就不容易接近了。
“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睡眠”的时候,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等等,“及随烦恼”,即大烦恼生出的儿子,叫小烦恼,教理上《百法明门论》叫随烦恼,随着大烦恼而变化出来的心理行为,“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这些烦恼或者应该生,或者应该不生。这个话怎么讲?睡眠的时候烦恼在哪里?你们找不出来啊?你们都经验过的,为什么你们找不出来,因为你们在惛昧中,故没有这个智慧。在梦中啊,梦中起的烦恼,独影意识起来。睡眠中还有什么起来?第七识自己起的,你们去观察,哪一天你们大家轮流不睡觉,观察同学,看他睡在那里起烦恼,那个脸啊(老师做表情)。。。他在起烦恼。你细细地观察睡眠时的表情,就有他心通,晓得他心里在想什么。。。那绝对有怪事,有时候笑得都笑眯了,有时候气得。。。为什么自己不觉得呢?因为第六意识不清明,独影意识带第七识的业力起作用。所以表现在全身的神经细胞的表情上,意识上没有。所以,这个书难懂啊。你看,你们两个一下子就讲了两个盖,我半天也没有讲完一个盖,为什么我的盖比你们盖得大呢?注意研究啊,所以将来你们出去盖人家,你们都是学得第六盖啊,五盖之外的一盖。所以,“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所以要昼夜常明才是觉性,佛者觉也。你们背过三祖的《信心铭》,中间有两句是讲这个:“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你看睡眠没有事啊,睡眠中阿赖耶识的活力比清醒时还要大。此唯有禅定中人会看得很清楚。
“掉举者。”昏沉和睡眠合拢来是一盖,现在讲“掉举”盖。掉举不是散乱啊,散乱很明显。比如我们这一堂人不是规规矩矩地坐这,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散开了就一定乱了,乱了一定会散,那是散乱,这个很容易懂。掉举难懂,跳动起来,就是东跳一下,西跳一下,不规则,这个叫掉举。你们打坐坐得好的时候,好像是入定了,你里头都没有思想吗?有的啊,东一个,西一个,疏朗一点而已,那就是掉举。看起来好像是入定,实际上是在掉举中,比散乱程度小点。比如一潭清水,不动的水,一点波纹都没有,微风过来,轻轻地有一点波纹,看不出来,那个就是掉举,懂了吧?“掉举”是这个心理。
“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这两项刚才两位讲过了,我们不讲了。“亲属寻思”是想家了,想父母兄弟姐妹,想过去的情人啊。你看苏曼殊的诗,很多是“亲属寻思”:“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生。”苏曼殊是假和尚,他没有受戒的,是叫曼殊的一个和尚死了,他捡来了度牒,他并没有受戒。“昼夜面壁成空相,世界归来悔无尘。”“****归去也,与人无怨也无愁。”看起来很洒脱,假和尚才洒脱啊,那正是“亲属寻思”。 “亲属寻思”还包括朋友,乃至将来我们分开了,你打起坐来,忽然想起我这个老师,坐在那里坐不好,想老师,也是“亲属寻思”。那么怎么办呢?把它转成上师相应法,那就转了,就看你有没有这一转。“恰是那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就看你转不转得好,转得好,一切恶法都变成善法;转不好,一切善法都变成恶法。所以,修行就是转识成智。
“不死寻思。”是什么呢?你想求长寿,老头子、老太太们打坐多半是为了这个目的。即《金刚经》上讲的寿者相。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如静坐坐得很好的时候,想起人家欠你十块钱一样。或者想起过去的人“当时只是人相思,过后思量倍有情。”结果是,虽然打坐坐了一个钟头,是在回味当时的一颦一笑。如李商隐的诗“只是但时已罔然。”这一罔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罔过去了。这些事情你们心中不能说没有啊?蛮多的啊。就是少年出家也会有,有时候会想起来:“哎呀,小时候跟某一个小孩子玩,那个味道很好。”不做功夫还好,功夫做的好的时候,掉举就跳出来。你若不做功夫,不静定,没有啊,想都想不起来,这就叫掉举。所以你要认清楚做功夫的盖,这个时候会来盖你,谁呢?魔。那个魔?魔由心造,你的心,阿赖耶识的心。
“恶作者。”恶念wu,一般讲唯识的人很多讲错了,都念成恶(e)作了,讨厌叫“恶作”。派工作给你们,你们都愿意做啊?不得已啊,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对不对?你们心里都在“恶作”啊,一边做,一边讨厌。人生每一件事都是“恶作”。就是普通人讲的吃哪碗饭,怨哪一行,就是“恶作”。你们虽然出家了,也是“恶作”,讨厌出家。学佛的人讨厌学佛。我也经常“恶作”,我一听到上课头就大了“恶作”,讨厌这个事。
“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你们想到自己家里的事:“哎,我讨厌自己,当年那么年轻,若不发脾气,不剔光头,不换这个衣服。。。现在穿都穿上了,怎么办?”恶作。想想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蛮难过的,有没有?恶作,“心生追悔。”
“谓我何缘离别亲属。”我为什么要离开爸爸妈妈到这里来呢?
“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为什么不到美国去呢?应该到美国去求发展啊。
“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为什么我离开南部家乡跑到台北?在复兴大厦十二楼挨骂呢?
“食如是食,”“哎,我当时吃的那个麻辣才好吃呢。。。南部的麻辣才好呢。。。”想到回家,看爸爸妈妈。嘴里告诉我说请假,我说:“你干什么?”“回去看爸爸妈妈。”假的,他心里是想吃那个东西。
“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或者是想回去拿钱啊,弄东西啊。“资身众具”是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本何缘少小出家。”“哎呀,我为什么年轻上当,在那里出家啊!”
“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我年轻不应出家。。。但是现在光头剃了,没有办法。”后悔,恶作。像**师一样,到年纪大了的时候再来出家蛮好。“自己怎么跟他坐在一起搞这个事呢?”心里在恶作。你们有没有?这叫瞎子吃汤圆,肚子里有数。内心都在恶作中。
“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或者想起过去的男朋友,女朋友,哪个对你好,讲了什么,哄你一下。男女都在骗人,“哎呀,我多爱你啊!”这句话人最爱听。还有人:“你讲一句‘我爱你’嘛,讲一句,我就不恨你了。”他明知道上当,但是非要听这句上当的话不可,这就是众生。其实这是一种习性,明知道这是笑话,偏要爱听笑话,“纵然是梦也风流”啊,就是这个,明知道假的,假一下都好。
“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哎呀,当时大家劝我,亲戚朋友劝我,我不答应,现在好后悔啊!”讲不出来。
“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就是讨厌事情,讨厌人生的心理,自己这个讨厌心始终去不掉,障碍。你们检查看有没有?讨厌什么?有时候活着连自己都讨厌,讨厌自己。有时候牙齿没刷,打坐坐着,恐怕那个口水溜下了不干净,有没有?然后想想:“哎呀,我这个人怎么那么罗嗦呢?牙齿不刷有什么关系?这个习气怎么就脱不了呢?”又讨厌自己。此所谓恶作轮回。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恶作”跟“追悔”的心理合起来是一盖,悔是严重,恶作是讨厌,比悔轻一点,人生都在恶作中。比如我们为了卖稿费作文章,一边写,一边不晓得有多讨厌:“格老子,不能好好为了儿女,只好写文章卖稿费。”在恶作,对不对?人生都在恶作中,有时候结婚生了孩子,一边抱孩子,一边讨厌:“格老子,为什么生活负担那么重。”爱是爱啊,也是恶作,讨厌这个孩子,对不对?都有过。。。
善天杨 2010-10-25 10:54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13-07A)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
我们在座的同学们,包括旁听的人,是不是真在修持求证呢?如果不是,我认为听这个课就是对自己很虐待,也是浪费时间,自己宝贵的生命去玩玩多好,浪费在这里很划不得来。这是提起注意的。若真是在实际的修证上有追求的,有真正的实验的,要特别特别地注意这几段。
我们现在讲到了关于修持的五盖。所谓五盖主要是指修持方面,平常盖不盖的没有关系,你能够睡觉就尽管睡,但是谈及修持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有问:是否可以接着讲328页卷十一。。。)你们不是看过了吗?。。。(有答:不懂。)不懂?不会吧?。。。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所谓三摩地就是定境界,真正得定,这里讲的四种、五种是归纳起来的定境。“圣智三摩地”是悟了道的定,“有五种”,哪五种?下面会说到,这里是提纲要。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所谓“圣”字,是已经悟了道的,到了圣人的境界。悟道后并不是不修啊,悟道以后正好修道。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悟本性,修持无益。”怎么叫修持无益呢?比如你说拜佛、念经,都是修行啊,不过这些是在修加行,初步的,加行里的加行,开始的开始,预备的工作。正修行是由戒到定到慧,定在中心,所以三摩地是定慧的中心。“圣五支”,悟了道以后,包括有五条路,这个定境。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有因”,即前生已经修过,有根器,这一生来,又悟了道,具备圣人的资格,他所修的静定境界。
“复有金刚喻三摩地。”这是十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所以,到了十地菩萨以后,得“金刚喻”定,所谓“金刚喻”就是颠扑不破,永远不破的定。“金刚喻”中的“喻”是比喻的意思,破最后一品无明,才是成佛。此最后一品无明是哪一品?(有答:身相。)那是最初的,最基本的,还没有入圣境呢。比如说你们打坐时已经没有身体的感觉了,那还是最初的,那连“金刚喻”定的影子边缘都没有摸到。最后一品无明破完了,才成佛,三大阿僧祇劫,这是显教的道理。
“复有有学、无学。”“有学”定和“无学”定。像你们现在偶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坐得好的时候,那个境界来碰你:“啊,这坐打得好!”好像自己还蛮用功的样子,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死老鼠没有了,这个瞎猫永远是饿着的。这个就是“有学”地的定,正在学;到了 “无学”地,已经快到小乘阿罗汉的境界,不需要再学了。完全是空境界,但不是果位,还没有证果。
“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还有一种是“非有学”,“非无学”。看我们诸位,你说他懂一点吗?又不懂。你说不懂吧?讲起理论、佛法头头是道。你说他究竟在哪一头呢?连光头都摸不到。“非学非无学”,可是呢不能说他没有定境,也有。
“等至者。”真成就者,每一个定境都知道,都经验过,而且自己要入什么定就入什么定。乃至入到凡夫定,就可以证凡夫定。
“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所谓“三摩钵底”是定慧等持的法门,不但有定,定中有慧,慧中即定,即定即慧。三摩地是只说定境,静受,“三摩钵底”是定慧等持。“五现见三摩钵底”是现量境界,“八胜处三摩钵底”等等等。。。乃至大阿罗汉灭尽定的“三摩钵底”,本篇下面的内容都是讲这些。不过这些是属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的第六项的一部分。
“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怎么叫做定境呢?定是怎么建立的?比如世俗的人打坐,或者守个肚脐眼,或者眼睛对着光了,或者感觉呼吸,一二数息观了,做会计数钱一样,数了半天,然后数数又忘记了,钱又掉了,然后再抓回来,再不然守个窍,再不然念个咒子,那根本谈不到定。再不然搞些气脉了,火车通了,背上也鼓一下,都在那里搞感觉,浪费时间。不修气脉还好,每个修气脉的都修了一身病。不是神经晃起来,就是哪里出毛病了,多得很。你看我们在台湾几十年,你统计一下看,大陆来的,道家、密宗那些大师们,当时来的时候都如天上打了一个炸雷一样,风行一时。我听了心里一笑,不到三年都玩下去了,销声匿迹。最后统计下来,不是心脏病的,就是血压高的,脑溢血,神经分裂,都是这样死的。什么神仙啊,什么教主啊,当然我是什么都不是,所以我可以随便讲。我不想当教主,也不想当神仙,我只想做一个人。都以为打坐就是修定,打坐与修定毫不相干。打坐是修定练习的基本必要的一个阶段而已,坐都坐不住,还谈定吗?就是这个话。
定的境界“云何安立”?为什么佛法讲必须要修定?在逻辑的理论上怎么建立这个定?“谓”即讲,就是说“唯此等名等引地”,就是说唯有上面所讲的等等叫做修定的“等引地”,平等引导。比如轮船要进港的时候,速度就慢了,有海洋知识的就晓得她是在等待引港的。每一个码头都有领港的,领港的到船上,接替轮机师开进港。因为每个码头的海底地形不同,若没有领港的,说不定船会撞到暗礁上。天下事,事事洞明皆学问。故要进入道,佛的境界,定就是一个引港的,非走这条路不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但是“非于欲界心一境性”。我们大家都还在欲界中,欲界中最重视男女两性的性欲,我爱你,你爱我,爱的要死啊。我在大学上课,有位女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什么叫爱的哲学?”我说:“什么爱?荷尔蒙作怪。”爱是自私主义,“我爱你。”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还是我。我为什么发生爱呢?因为身上荷尔蒙作怪啊。一个人病得要死,荷尔蒙衰老了,你看爱不爱?你碰他一下痛死了,“走开!讨厌!”生病的时候听到声音:“好吵啊!”平常呢:“哎呀,这个声音好柔和啊!”你看,就是荷尔蒙在作怪,这个肉体的生命。欲界的欲不但是男女之欲,一切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都是欲界。要想得定非要跳出欲界,“心一境性。”你们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跳出欲界?不要认为:我在十二楼学佛出家,已经跳出欲界了——你不要做梦了,欲界那么容易给你跳出来!看到带香蕉味的苹果,口水直流,这就是欲界,食欲就来的。看到这个床,啊舒服啊,睡睡,欲界来了,触的欲界就来了。“这个环境不好啊,空气不流通。”这个也是欲,色声香味触都是。要等到好空气才能打坐,那不好的空气就不能得定了?那叫什么定?鬼定!不要自欺欺人。
故定的第一步是“于欲界心一境性”,离欲尊,你们早晚功课不是念“皈依僧离欲尊”吗?能离欲者才称得上是僧。所以定境界不是在欲界里的心一境性。
“由此定等。”由于这些定的关系。
“无悔欢喜安乐所引。”你们打坐起来有没有后悔啊?后悔出家,后悔到这里吃素,后悔在这里听课,今天做一点事情后悔,明天做一点事情后悔,有没有随时在疑悔中啊?随时在悔,在错误中,做人做事随时在错误中就是悔。“无悔欢喜”,你们打坐的时候有没有欢喜啊?打坐的时候欢喜不欢喜啊?(有答:有。)真的啊?你们是喜欢打坐,欢喜没有。喜欢跟欢喜有差别的,中文要搞清楚。喜欢打坐是贪懒,别的事情我不做了,号称在打坐。欢喜是坐起来心里无比的快乐,到了欢喜境界,看仇人,看要杀你的人你都欢喜慈悲,只有慈祥,爱护他,这才叫欢喜心。要“无悔、欢喜”,你们打坐有“安乐”吗?(有答:不。)对,说真话。两条腿就麻得要死,我的妈啊,叫妈都不够,要叫我的外婆啊。腿发麻,身体不舒服,随时后悔,随时不欢喜,随时不安乐,怎么叫定?什么叫定?“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发的。注意啊,心理上没有真正达到“无悔、欢喜、安乐”境界而能引发定境——不要做梦啊,不管你修密宗等哪一宗也好,修不成的。为什么心理上没有这个境界呢?因为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够,道德行为没有成就。所以,偶然打一次坐,觉得自己很好,俨然像一个修道学佛的,那些年轻的小孩子们眯着眼睛,都是装模作样,所以我看到就想骂。因为我学的是“气大佛”,看到就想骂,一点都不欢喜。所以定境界是由“无悔、欢喜、安乐所引。”
“欲界不尔。”欲界里不欢喜啊。你看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你们的欲是喜欢听这个《瑜伽师地论》,而外面那些歌厅里的人也欢喜得很啊,你说他们在欢场中欢喜吗?他们心里一点都不欢喜。你们若不相信,就去调查一下,老和尚过去有经验吧?在香港、外国时间多的,他在香港长大的,越到欢场,人的心情越痛苦,这是欲界。所以欲界里是没有真正的无悔、欢喜、安乐。欲界里的众生所认为的欢喜高兴的事是自欺的心理,没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出离三界,究竟涅槃。所以涅槃境界是常乐我净的,是极乐世界。欲界不是极乐世界,众生认为的乐那是自欺的心理。其实也不是自欺,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故“欲界不尔,”欲界没有这个境界。
“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好了,你说那我跳出欲界成佛了?不对,你到了无色界里也不能成,没有欲的刺激啊,没有反面的刺激,你产生不了正面的智慧。所以,于无色界中并不能成佛。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经常说:“希望我的孩子没有三灾八难。”这句话就是佛学来的,唐朝以后才有。小三灾是刀、兵、瘟病,大三灾是风灾、水灾、火灾,这是讲物理世界的灾难。八难,长寿是一难,人活长寿是很苦的,尤其是老头子、老太婆活到九十多岁,儿子女儿看不见,死掉了,看到孙子,是隔了一层,若再活到一百多岁,连孙子也翘辫子了,你说跟下面的曾孙子处在一起,那比孤老还苦啊,若没有道的话。所以长寿是一难。生在天道中也是一难,不能修道,太享福了,没有苦的刺激,不会修道。所以无欲界中不能成道。上面告诉我们欲界中不能得定,“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因为他本来就无念。比如佛经说,生在北据泸州的人是一难,一辈子也不会修行,也不会闻法。因为他的一生没有苦啊,北据泸州人的境界舒服的很啊,要想吃什么,树上草木上都有东西吃,比我们吃的鸡啊鱼啊都好吃。大便时地下就裂开了,抽水马桶就来了,完了之后,地下冒出一股水来,把屁股给你洗得干干净净,地再自然合拢来。真的,佛经上有。而且有曲躬之树,男女相爱时,树马上盖下来,把你遮住了,北据泸州的境界。你说那里的人既然没有苦,修什么道啊,道是什么都不知道。太享福了,太福报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你们要不要发愿去北据泸州啊?曲躬之树,那个树都会帮忙人。你想:“这个树帮我挡一挡,我要休息一下。”那个树就弯下来了。衣食住行都不要操劳,但是没有佛法。天人中没有佛法,太享福了。“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刚才跟一位同学谈佛学,他说:“老师你怎么都能看懂?”我怎么能看懂?我也是从佛经上看来的,好了,不骂人了。
“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你们研究心理学的、哲学、心理行为、政治行为、教育、军事、政治。。。融会贯通,样样就都懂了。“初静虑中,”还不要说是真正得果位的大定,第一步的初禅定如果得到了,“说离生喜,”发起了出离心,离开这个世界升华了,这个内心是无比的欢喜,喜是心理作用。你们打坐心里喜不喜啊?一点都不喜。尤其是我们这里,规定了打坐的时间,你们现在很进步了,初来时,第一个月,你们是自悔上当不止!我的吗啊,我的外婆啊,到这里来还要盘腿!现在慢慢习惯了,当时有没有后悔啊?(有答:有。)对嘛,这才是老实话,诚实话。早知如此,悔不当初啊,怎么跑到这里来上当!所以,不但没有喜,还苦恼,甚至怨恨。像张教授当年学打坐一样,心里想:“拿个炸弹把你们都炸了!一群无用的东西,吃饱了盘腿坐在这!”但是,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得初禅定,才能生出离心,生起了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生出来不仅是在打坐时啊,随时心里都是喜悦,脸一看就是喜悦。你看社会上,我们一堂人也一样,都是讨债的面孔,跟我一样,欠你多还你少那个样子,一脸的讨债相。尤其是你们不高兴的时候(老师学做表情)。。。我是学你们的样子给你们看啊。注意啊,你们平常不知道,真的啊,没有一个喜容。所以,你们讲学佛,日常行为上不要吹牛了。慈悲喜舍在你脸上的细胞里都找不到半分,有没有修持的人一望而知。第一是没有喜色,不是“银行面孔”,就是“邮政面孔”,你看邮政局那个卖邮票的,那个烦的样子,银行里那个数钞票的,多烦啊。再不然就是讨债的面孔,几个有喜色?所以啊,初禅定的境界是“离生喜”,一望而知,他的脸色、神气都有喜色。“由证住此”。。。。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