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最后的贵族

_5 章詒和(当代)
高血压的康同璧白天就喊头晕眼花,夜里简直就是跌跌撞撞地走路。望着老
人一趟趟的艰难挪步,一次次地频繁往返,我对罗仪凤说:“干嘛不在卧室
里放个高筒痰盂,偏要三更半夜地折腾老人?”
  “哪里是我折腾,是她自己不肯呀。”罗仪凤一脸的委屈。
  一天,我被上海小姐传染上了重感冒。康氏母女无论如何也不让我回家
了,说这里的条件要好些,也有现成的药。我卧病在床的那阵子,康同璧每
天都要走到床头问:“现在是不是感觉好些了?”说罢,还伸手摸摸我的额
头,看看是否发烧。
  罗仪凤只要发现她进我的屋子,就要撵她走,并生气地说:“小愚病了
,好办。你要再病了,我可就麻烦了。”
  老太太乘罗仪凤到外面张罗事儿的功夫,又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她像个
胜利者,很得意地说:“女儿总要管我,我不服她管。”隔了会儿,她从外
屋给我端杯白开水。一路上颤颤微微,水也洒了一地。她还一定要站在床前
看我喝上几口,才肯离开。
  和康同璧相处,使我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高龄老人的天地,第一次
体会到人生最后阶段的种种心理及困苦。有丰富阅历和教养的她,即使进入
到老年,也竭力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与自由。她懂得失去独立意志和自理能力
的生活,是痛苦和羞耻的。所以,老人顽强地拒绝帮助和搀扶。这种不承认
衰老,不向年龄妥协的心理,其实是老人与自己的命运在做主动较量。她过
问我的病情、递给我白开水时所表现出来的骄傲、温情和快乐,一方面说明
老人以自己尚能关怀别人,照顾别人为乐事,幸事。另一方面,是她用行为
证明自己仍然可以独立自主,进而尝试到把握生活的满足。总之,我在东四
十条生活的日子里,康有为这个最有才气的女儿特有的个性、习好、自尊以
及某种乖僻所合成的人生最后乐章,让我无比的珍视与感动。以至于这种感
动和珍视,影响了我的后半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老人,我都能体味出落
日余晖的伤感和美丽。
  也就在这一年,按毛泽东的伟大战略部署,社会总动员,开始狠挖阶级
敌人,抓现行反革命。我必须返回成都的工作单位。离京前夕,我去和康同
璧母女告别。
  “小愚,你为什么要走呢?陪着你爸爸妈妈多好!”康同璧边说边摇头
,分明流露出不满。
  我不知道该向老人家如何解释自己的危险处境,罗仪风见我面带难色,
便对母亲说:“小愚的工作单位在四川,在北京住了那么久,当然要回去一
下,至少该把这几个月的工资拿回来。”
  “去,把工资拿来,再回北京。回来还住在我家,我随时都欢迎。你领
回的工资,留着自己用。再不,送给爸爸妈妈,我这里仍旧是吃住免费。我
这个人是施恩不图报。”
  我们三个人都笑了。我答应康同璧,一旦把杂务事料理好,立即返京并
仍住在她这里。
  老人很满意我的回答。随即伸出一个手指,问:“你去一个礼拜,好吗
?”
  见我没有反应,又伸出两个手指,问:“要不,去两个礼拜?”
  见我仍无反应,便再加上一个手指,直声直气地问:“三个礼拜,你总
够了吧?”
  罗仪风朝我眨巴眼睛,我忙说:“康老,要不了三个礼拜,我就回来了
。”老太太乐了,高兴得双手拍巴掌。
  其实,我很明白自己的返川之途是凶多吉少,一踏入川剧团的大门,即
会被革命群众专政。斗我,关我,怎么收拾我都行。我舍得自己的命,却舍
不得父母。父母比天大,比命重。只要想到年迈的父亲,我便心神不定,很
悲哀,很迷茫。和康同璧的相对宁静安稳比较,我简直不敢揣测父亲本已不
多的未来。难以克制内心忧伤与恐惧的我,低声对罗仪凤说:“我这一走,
不知道爸爸以后的日子会怎样?”
  尽管把耳朵凑过来,康同璧仍然听不清我的话。她迫不及待问女儿:“
小愚在说些什么?”
  罗仪凤用粤语大声地重复了我的话,她听懂后,一只手拍着自己的胸膛
,说:“小愚,你放心地去吧!你的爸爸只要不生病,今后就不会出问题。
我敢打包票!”她的口气坚定无比。
  我感谢她的快慰之语,却情不自禁地问:“康老,您凭为什么这样说?
又还敢打包票。”
  老人说:“是命运告诉我的。先父的经历,证明了命运是存在的。你大
概知道戊戌变法的事情吧?”
  我点头,道:“中学历史课就讲了,大学又讲了一遍。我还根据谭嗣同
狱中题壁的情节,写了一折戏呢。”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老人随即大声背诵出谭嗣同那首写在监舍墙壁上的绝命诗。
  她叫我移坐到她的身边,又叫女儿给自己倒上一小杯水。见此情状,估
计这是要跟我认真谈谈了。果然,她开始了关于康有为命运的讲述:“戊戌
年(1898)的八月先父变法失败,假如我还没有记错的话,是初六清早发生
的政变。皇上(光绪皇帝)被囚,西太后临朝听政,下谕抓维新人士,南海
先生是情罪重大的首犯。他恰恰在这一天的上午11点钟,把自己的行李从
招商局的海晏轮搬下来,改乘英国太古公司的重庆号轮船,离开天津。荣禄
派飞鹰兵舰追,飞鹰兵舰的速度比重庆号快一倍。可是走到半路,兵舰的煤
不够了,只好折回天津。小愚,你说这是不是命定?初八船过烟台,先父上
岸买了水果。荣禄向上海道、烟台道发出‘截搜重庆号,密拿康有为’的密
电。恰好烟台道有事外出,随手把电报塞进了口袋。等他掏出一看,马上返
回烟台时,重庆号已经开走。小愚,你说这又是不是命定?上海道得到密旨
,连日亲自坐镇吴淞,凡来自天津方向的轮船都要上去搜查。上海的维新党
人士看见许多兵勇守在那里,以为康有为这一回是死定了,大家痛哭而返。
可就在这个时候,船上一个叫普兰德的英国人用对照片的方法找到先父,把
一道‘皇上已崩,急捕康有为,就地正法’的电旨拿给他看了。然后,这个
英国领事馆的人,让先父马上和自己一起坐小轮船登上英国兵舰。刚上了兵
舰,上海道派来搜拿小船便靠了重庆轮。小愚,这又是不是命定?先父在船
上情绪很坏,以为皇上已被西太后和荣禄杀掉了,便也想去死。在船上他写
了一首诗,我现在还能背出来——‘忽灑龙翳太阴,紫微移坐帝星沉。孤臣
辜负传衣带,碧海青天夜夜心。’先父做完诗,又写家书,和大家诀别。那
个英国人看到这个样子,就说:‘皇帝的死讯还没有证实,请康先生忍死须
臾。’在英国两艘兵舰的护送下,先父到了香港,知道了皇上还活着的消息
。所以,后来先父对我们家人说,这次脱险他有十一个可死的机会,只要碰
上一个就没有性命了。”
  讲到这里,康同璧举起手指像数数一样地说:“小愚,你看南海先生有
多少可死的机会。假如皇上不催他立即离京,那一定是死了。假如西太后的
政变早一天发生,那一定是死了。假如迟一天出京,那就会在南海会馆被捕
,一定死了。假如在天津住客栈,搭不上轮船,那一定死了。假如乘的是招
商局的海晏轮,英国领事馆的人就无法救他,那一定死了。假如追他的飞鹰
兵舰不是因为缺煤折回天津,那一定死了。假如烟台道不外出,接到电报就
派兵截拿,那一定死了。假如那个英国人不派兵舰护送,半路被截,那一定
死了。——小愚,你看先父就有这样多的可死机会而不死,不是冥冥中有鬼
神护佑,是什么?我说这就叫命运,叫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
  接着,老人霍地起来站到我跟前,说:“不要看现在你爸爸倒霉,他的
命终归会好。别看红太阳现在红,连他的夫人也红,将来这一家人的命,都
不会好的。小愚,你不要笑,我说的是真话,老实话,正经话。”我的确笑
了,却笑得有些勉强。
  康同璧觉得我似乎不大相信她的断语,便神色严肃、拍着胸口大声地说
:“你爸爸命中注定,不会有事的!除非章先生他自己不想活了。你放心地
去成都吧,不要担心,也不要害怕。你遇到困难,还有我呢!”显然,老人
说这话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终日吃豆腐乳的处境,忘记了夜间起身艰难挪步
的年纪,更忘记了外面的红色恐怖。我流着眼泪,扑在了她的肩上,仿佛在
恶风扑面、腥雨满地的时候,有人护卫我,向我张开了双臂。
  是的,一切死生之说、任何存亡之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却又难
以预知。后来的事情,恰如康同璧所言:一年之后,父亲死于病。终极原因
是自己不想活,是包括亲人在内都难以理解的心灵创痛,精神孤独,以及耻
辱,疲惫,消沉。这使得他决意告别这个已是一无所求的纷繁世界。生命之
于父亲,真是一个过于奢侈的字眼,胸中填满了痛苦与悲愤,走了。而这,
不正是康同璧所说的命运或命定吗?
  我返回成都,即被革委会关押,失去了行动自由。(19)69年秋,已是
现行反革命分子的我,抱定最后能看上母亲一眼,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的决
心,半夜翻墙逃出川剧团私设的牢房,纵身跳上开往北京的火车,站在车厢
厕所过道,两天不吃不喝不合眼,回到了北京。当晚母亲告诉我,在父亲去
世(1969年5月17日)后的三个月,即1969年8月17日康同璧病逝。
  老太太最初不过是患感冒,先在家中调养。不想,病越来越重,便送进
医院,搁在了观察室。窄窄的床铺正好对着门口,穿堂风儿吹个不歇,过往
之人走个不停。罗仪凤一再恳求,是否可以转到病房。
  院方的人白了她一眼,回答说:“你母亲不就是个社会名流嘛,这么呆
着就行了。”
  几天后,康同璧死在了观察室。
  记得一次闲聊,罗仪凤对我讲起西方的一则故事。她说,在一座大楼里
,住着许多国家的人,有英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德国人,还有中国人。
一天夜里,大楼突然起火。只见英国人去救妻子,德国人去救女儿,法国人
去找情人,犹太人去拿钱袋。而中国人呢,却背着老母亲向楼下快跑。——
她的故事惹得我哈哈大笑。笑后,忽然觉得我的罗姨,不正是在中国政治风
暴中,驮着母亲疲劳奔跑的人吗?现在,母亲从她的背上滑落下来,她或许
可以喘口气,歇歇脚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潜逃回京的短暂日子里,经母亲周密安排,我见到了罗仪凤。时隔
一年多,她形容尽变,变成了一个老妇。两鬓和眼窝深陷,脸孔呈铅色。本
已瘦弱的她,仿佛全身仅由骨头和神经构成似的。特别是那双曾经美丽的眼
睛,像撂荒百年的土坡,全无润泽之光。算来她恐怕还不到六十岁,这岁数
在国外正是好吃好玩的好时光。革命之于她,真的如自己所言——可谓经脉
尽断哪!
  她直勾勾地看着我,说:“小愚,我们见面了。可你没了爹,我没了娘
。”
  我俩抱头恸哭。她只坐了半个时辰,即起身告辞。
  母亲留饭,她谢绝了。说:“走这一趟路,只为看看小愚。”
  母亲执意送罗仪凤到公共汽车站,回来后对我说:“可怜仪凤,走路比
我还要慢,说话的精神也没有了。”
  让我不解的是,罗仪凤本人好像未受到什么政治迫害,怎么变得如此孱
弱,凄凉?
  母亲说:“康老死后,仪凤的哥哥还是渺无音信。革命政权规定所有私
房的产权一律交公,那么租给外交部官员的房租收入,也没了。断了经济来
源的她,粗茶淡饭,节俭度日。在辞退帮工的时候,家里的男佣老郭和二陈
提出,要仪凤每人给三千元安置费,否则就闹到居委会去。康家哪有钱?仪
凤胆小,不敢得罪工农兵和街道的人,明知是敲诈,也只得忍气吞声。为了
凑这六千块,她都快急疯了,白天找人托卖家具、衣服、杂物;夜里焦虑,
失眠,哭泣。泡在这样的苦日子里,她能不老吗?到了冬季,仪凤自己已烧
不动锅炉,只好烧壶开水,灌个暖水袋抱在怀里。过着这样的穷日子,她能
不老吗?再说,以往所有的生活内容及全部的社会关系,都断了。好比终日
坐在一口枯井里。所以,仪凤的老,是从心老开始的。”
  母亲的话,像一根根钢针刺痛着我的心。而此刻的罗仪凤可能坐在电车
里,躲避着别人的注视把脸朝着车外,死寂般的眼睛望着变换的街景,想着
渺茫的未来……
  整个晚上,我都在竭力思索,力图给我的罗姨寻出一条新的生路。结果
,什么也没有想出。旧梦已逝,新梦不来。其实,在我们的这个环境里,她
是做不出新梦的。她的处生之道,为新社会所不容。而新政权所倡导的整齐
划一的生活、观念及思维方式,又把她的心灵最后一条缝儿,都封没塞绝。
这样的特定人物及其生存情境,不禁使我联想中国历史上的遗民。难怪研究
明清之际士大夫问题的学者说,中国历史上“遗民多有祈死,待死,以生为
死者”。⑤而父亲说,康氏母女是中国最后的贵族,看来也是不错的。
  我不知罗仪凤什么时候去世的。后来得知:在“文革”后期,因街道积
极分子和男佣的检举,罗仪凤曾被关押,令其交代与司徒雷登的反革命关系
。因为她16岁考入燕京,年纪最轻,功课最好,深得这位洋校长的赏识。
罗仪凤早就说自己是惊弓之鸟,怕的就是政治。我想,正是中国酷烈的政治
折了她的寿。况且,灵魂高贵的人往往脆弱。
  1978年春,我平反出狱,回到了北京。
  一年的除夕,母亲带我去新源里聂绀弩家,给聂老做寿。中午,吃罢寿
面,母亲即刻告辞。我很纳闷儿:母亲往常要呆很久,今天为什么例外?
  离开聂家,母亲便告诉我:“托人找到了罗仪凤后来居住的地址,好像
就在这附近,今天咱们一定要去看看。”
  母亲一路走,一路问,根据字条上写的楼号、单元号及门牌号码,我俩
终于来到了一栋普通居民住宅楼的底层。这个楼很旧,公共通道里的光线暗
淡。按动门铃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妪开了门。
  我惊呼:“这不是林女士吗?!”
  “你是小愚吧?”
  除了满头白发,林女士的样子一点儿也没有变。那时她不显年轻,现在
也不觉衰老。她对我母亲礼貌又谦恭,犹如当年对待康同璧一样。
  她告诉我们:“康老和罗小姐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保存着。”说罢,
转身打开房间里面的一扇门。
  原来这是一个两居室的单元房。里面的这间屋子,比外屋略大一些。家
具,皮箱和杂物堆满了整个空间,一直堆到天花板。我仔细辨认这些旧物,
想找到一件小东西,留做纪念。突然,我看到了那张黑褐色菲律宾木质圆形
餐桌,那曾经摆着豆腐乳和烤馒头片的餐桌,那放着一小碗燕窝等我去喝的
餐桌。蓦地,一阵隐痛浮上心来。
  “你今后怎么处理这些旧物?”母亲问林女士。
  她答:“不处理,我等着,等着康家的亲属。康家的人不来,我就这么
守着。”
  和林女士分手的时候,她向我们深鞠一躬,并连连道谢。
  回到家中,心情无论如何也好不起来。晚上,全家吃过年夜饭,围着九
寸黑白电视机看节目。我的眼睛在看,心却飞到了东四十条何家口。“瀚海
漂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我想起了那里的柴扉,石板路,
御赐太平花,被挖走的榆叶梅,被开水浇死的玫瑰,还有我睡的窄窄小木床
……
  夜里我和母亲并排躺下。母亲累了,可我毫无睡意。
  我问母亲:“那东四十条何家口的大宅院,是康同璧自己的房子,属于
私产。林女士应该在那里替康老和罗姨守护遗物。”
  母亲说:“那宅院早让别人占了。”
  “谁占了?”我问。
  “叶道英。”
  “是叶剑英的弟弟吗?”
  “是的。”
  我喊道:“他凭什么占康家的私房?”
  “江山都是人家的,还说什么房子。”
  “混帐。”我翻身爬起,在监狱里学会的脏话,不知怎地竟脱口而出。
  母亲厉色呵斥,命令我改掉狱中恶习。我乖乖地躺下,望着漆黑的天空
,最后一次见到的罗仪凤那灯干油尽的样子,就在眼前摇来晃去。我心想,
如果罗仪凤像我能学会骂人,她一定会像我一样活着。
  我曾打听康氏母女骨灰的下落。得到的信息是:由康同璧儿子出资,由
政协出面,将康同璧母女安葬在福田公墓。那时儿子已经坐上了轮椅,无法
飘洋过海参加母亲和妹妹的葬礼。而她们母女所保留的康有为的遗墨、手稿
、藏书,其中包括那套珍贵的《大藏经》,按照康同璧生前的遗愿全部无偿
地交给了国家。
  事情到此,总算有了一个“入土为安”的结尾。但我转而又想:康同璧
在北平和平解放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中,是有贡献的,再说人家母女把上等
宅院和珍贵藏书都上缴了,捐献了,怎么一块不足三尺见方的墓穴加两个骨
灰盒,还要远在美国的儿子出资?难道康同璧的资历和贡献,还抵不上我们
的一个副局级干部?
  在已无神圣与纯粹可言的今天,受人敬重的康同璧是一种绝响;我能去
敬重并感受她,是一种福祉。
  注释①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六节载:“康南海之第二女公子同璧,研精史
籍,深通英文。去年孑身独行,省亲于印度,以19岁之妙龄弱质,凌数千
里之莽涛瘴雾,亦可谓虎父无犬子也。近得其寄诗二首,自跋云:‘侍大人
游舍卫祗林,坏殿颓垣,佛法已劫。然支那女士来游者,同璧为第一人。’
诗云:‘舍卫山河历劫尘,布金坏殿数三巡。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
一人。’‘灵鹫高峰照暮霞,凄迷塔树万人家。恒河落日滔滔尽,祗树雷音
付落花。’”
  注释②
  载涛(1887—1970)姓爱新觉罗,字野云,满洲正黄旗人。1890年封二
等镇国将军;同年晋为不人八分辅国公。1902年袭贝勒。1908年12月加郡
王衔;同月与铁良等任总司稽察。清廷新设禁卫军,任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1909年6月管理军谘处事务。1910年2月赴日、美、英、法、德、意、
奥、俄八国考察陆军,5月派任赴英国专使大臣。1911年5月任军谘大臣;
其后任蒙古镶黄旗都统。1912年1月,与载洵等组织宗社党;3月宗社党解
散。1917年7月张勋复辟,溥仪任为禁卫军司令;同月复辟失败。1918年
徐世昌任为将军。1927年6月任翊卫使。1931年1月,国民政府聘为国难
会议会员。1949年后,历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70年9月2日在北京
逝世,终年83岁。
  注释③
  储安平《英国采风录》第73-74页。1949年观察社出版。
  注释④
  赵君迈(1901-1988)湖南衡山人。毕业于日本成城中学,后赴美国留
学,先后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和诺维支骑兵学校。1928年回国,加入中国国
民党。1930年任浙江教导团团长。1936年任财政部税警视察长。抗战期间
,任湖南省盐务局局长,衡阳市市长兼警备司令。1942年被选为第三届国民
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任湖南省政府委员。1945年任吉林长春市市长。
1946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4届全
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
87岁。
  注释⑤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第345页。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8—11月于守愚斋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