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方[魏巍]

魏巍(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简 介
第一章 故乡
第二章 柳笛
第三章 母亲
第四章 大妈
第五章 金丝
第六章 村长
第七章 地主
第八章 消息
第九章 惊梦
第十章 分别
第十一章 路上
第十二章 征鞍
第十三章 营长
第十四章 争论
第十五章 政委
第十六章 江边
第一章 开进
第二章 木屋
第三章 侦察
第四章 山前
第五章 胜利声中
第六章 青坪里
第七章 团党委会
第八章 幽谷
第九章 军中便宴
第十章 小试
第十一章 小鬼班
第十二章 苹果园
第十三章 溪畔
第一章 寂寞
第二章 取经
第三章 待月儿圆时(一)
第四章 待月儿圆时(二)
第五章 待月儿圆时(三)
第六章 大炮与手榴弹
第七章 课本
第八章 闸门(一)
第九章 闸门(二)
第十章 闸门(三)
第十一章 追击
第十二章 会师
第十三章 另一个"围歼"
第十四章 在亲人心里
第十五章 琴声
第十六章 雪夜
第十七章 狂欢声中
第一章 征服"死亡地带"(一)
第二章 征服"死亡地带"(二)
第三章 孤儿
第四章 家
第五章 新来的老战士
第六章 家乡早春
第七章 来凤(一)
第八章 来凤(二)
第九章 密计
第十章 临津江畔
第十一章 溃灭
第十二章 控诉书
第十三章 将军渡
第十四章 虎鸣山口
第十五章 黑云岭(一)
第十六章 黑云岭(二)
第十七章 黑云岭(三)
第十八章 雨中
第十九章 洪水
第二十章 金妈妈
第二十一章 朴贞淑
第二十二章 浪滔滔
第二十三章 伤痛
第二十四章 阴谋
第二十五章 城市
第二十六章 聚歼
第二十七章 送别
第一章 枫叶红时(一)
第二章 枫叶红时(二)
第三章 归来
第四章 地下长城
第五章 夺取中间地带
第六章 钢铁战士
第七章 地雷大搬家
第八章 又一个"狙击兵岭"
第九章 绣花人
第十章 布谷声里
第十一章 在五面包围中(一)
第十二章 在五面包围中(二)
第十三章 在五面包围中(三)
第十四章 反击
第十五章 亲人
第一章 战友
第二章 春初
第三章 硝烟红花
第四章 在朝鲜人民军里
第五章 我看到了新世界
第六章 和平之声播音站
第七章 红旗飞舞(一)
第八章 红旗飞舞(二)
第九章 挺进
第十章 金谷里
第十一章 灯火灿烂
第十二章 停战令后
第十三章 新起点
第十四章 路
第十五章 归故乡
简 介
内容简介:
小说通过对朝鲜战场和我国农村生活的描写,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解放军某部连长郭祥回家探望母亲,得知美帝在仁川登陆的消息,与战友杨雪一同提前归队.他俩是童年的伙伴,他暗中爱着杨雪,可是营长陆希荣骗取了杨雪的感情,还准备很快结婚.杨雪一心想上前线,陆希荣则认为是郭祥从中作祟.这时连里出了逃兵,原来是有名的调皮骡子王大发觉得革命已经完成,家乡又分了地,不能再让娘讨饭.郭祥关了他的禁闭.
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纷纷报名,王大发在团政委教育下也决心不打败美帝不回家,团长邓军提前出医院归队.全团急驰龟城,决心打好出国第一仗,可是陆希荣却命令部队向公路两侧散开,破坏了战斗部署.接着敌机来炸,郭祥忍不住用冲锋枪打,许多战士效法,打得敌机逃窜,陆希荣却要处分郭祥,团长邓军肯定了郭祥和战士们的积极防空.经过第一战役,我志愿军终于稳定了朝鲜战局.
在后方形势也很严峻,地主富农造谣破坏,村支书消极怠工,许多贫雇衣又穷得卖掉了分来的土地,农村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上级及时号召试办农业社.前线战事加紧,麦克阿瑟吹嘘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倾全部兵力开展总攻势,我军节节抵抗并部署了第二战役,邓军的团全歼了李伪第七师,又奉命急行军140里阻止美军三个师向平壤溃逃,都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造成了美军黑暗的十二月,结束了第二战役.
陆希荣到朝鲜后一贯表现不好,多次造成战斗损失,团党委决定给予留党察看处分.杨雪认清陆希荣的面目很是痛苦.陆希荣更伪造现场,自伤腿部,被清除出部队遣返回国.郭祥在战斗中英勇负伤,文工团女提琴手徐芳献血救活了他,伤愈后他又多次在战斗中立功.杨雪不幸在战场上被美国飞机夺去了生命.直到1953年7月郭祥的右腿被打断,被送回沈阳截肢,才离开了朝鲜战场.省委任命他担任家乡的县委书记,邓军团长带给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和志愿军一级成斗英雄的勋章.
作者简介: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逝世后,魏巍灵堂设北京军区大院里,26日起接受公众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于8月30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主要作品
魏巍是一位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优秀作家.他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著有长篇小说《革命战争》三部曲《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东方》,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红叶集》、《魏巍诗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壮行集》、《话说毛泽东》、《魏巍杂文选》、《魏巍散文选》等.
编辑本段创作与获奖历程
童年及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平民小学"及简易乡村师范,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产生浓厚阅读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转至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至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中做宣传工作,曾任宣传干事、宣传科长、团政委等职.建国后亦未脱离部队生活,曾任《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北京部队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文化部部长,《聂荣臻传》写作组组长,《中流》主编,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长诗《黎明风景》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写下了《前进吧!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优秀散文.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国内引起轰动,"最可爱的人"成了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主要作品还有电影小 说《红色风暴》(与人合作),散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诗集《两年》、《不断集》,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矛盾文学奖".抗大毕业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其间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反映边区人民抗日斗争的街头诗、抒情短诗和通讯.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专事故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0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作品出版情况
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通讯集)1951,人文
长空怒风(中篇小说)与白艾合著,1951,中青
两年(诗集)1951,文生
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故事)1952,中青
老烟筒(故事)1954,通俗
黎明风景(诗集)1955,人文
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散文集)1956,中青
红色的风暴(电影小说)与钱小惠合著,1956,工人
女将军(故事)1958,中青
春天漫笔(散文集)1959,作家
晋察冀诗抄(诗集)选编,1959,中青
不断集(诗集)1963,作家
东方(长篇小说)1978,人文
壮行集(散文集)1980,河北人民
邓中夏传(续记)与钱小惠合著,1981,人民
魏巍散文集 1982,河北人民
我爱老师 1984,少儿
魏巍文论集 1984,河南人民
魏巍诗选 1985,解放军文艺
怀人集 1987,文化艺术
地球的红飘带(长篇小说)1988,人文
新语丝(魏巍文集续1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四行日记(魏巍文集续2卷)/中国文联晚霞文库(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散文书系·当代散文丛书
第一章 故乡
平原9月,要算最好的季节.春天里,风沙大,就是桃杏花也落有细沙.冬景天,那紫微微的烟村也可爱,但那无边平野,总是显得空旷.一到青纱帐起,白云满天,整个平原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滚滚绿海.一座座村镇,就像漂浮在海上的绿岛似的.可是最好的还要算是秋季.谷子黄了,高粱红了,棒子拖着长须,像是游击战争年代平原人铁矛上飘拂的红缨.秋风一吹,飘飘飒飒,这无边无涯的平原,就像排满了我们欢腾呐喊的兵团!
现在一辆花轱辘马车,正行进在秋天的田野上.老远就听见它那有韵节的车声.细小的铜铃声也很清脆.
这辆马车是从京汉路的一个小站上来的.一大早起,它就载着旅客,离开了那笊篱上垂着红布条的村野小店.小青骡子刚刚吃饱饮足,正像爬山没有经验的青年人,一上路就打冲锋,使得心疼的主人也勒它不住.早晨风小,草棵里露水很大,小青骡子蹄子湿漉漉的,走得十分起劲.不到小晌午,就赶出了30多里.现在已经是正晌午了,太阳晒得人老是擦汗,可是它却慢下来,还没有赶到打尖的地方.赶车人由它走着,尽管人们催促,赶车人可有赶车人的主意.
这车上原有六名旅客,中途下去了两个,还是很挤.车尾上用绳子煞着高高的行李卷儿.小青骡子的料袋子,带着长绳子的小水桶,也在那里系着.车厢里两个妇女一个孩子就占满了.我们的主人公,坐在车前面,两条腿在车下不住地悠打着.他已经多年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了.
他卷了一支大喇叭筒纸烟,含在嘴里,正在同人们亲热地谈话.因为天气热,他解开了军衣扣子,敞着怀,手里拿着军帽,露出一头浓发.他个子不算太高,但显得十分灵活敏捷.那一双眼睛,流露着坦白、直爽、快活,甚至还有一点顽皮孩子的神气.他同人们好像没有一点隔阂,跟那个抱孩子的妇女叫大嫂,跟那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叫大妹子,很快就混熟了.
"同志,你是哪村的?"姑娘问他.
"凤凰堡."
"家里还有什么人哪?"
"有爹,有娘."
"出去年头不少了吧?"
"有个几年子了."
"我舅舅也在部队里,我这次去瞧他了."姑娘接着问,"你在部队里做什么工作?"
"你猜猜看."
姑娘歪着头端详了一会儿,说:
"你是个通讯员吧?"
"哈哈,你猜对了."
他嘻嘻一笑.真的,在哪儿驻军,房东没有不把他当成通讯员的.部队一驻下,他在炕头上两条腿一盘,就同老乡家长里短地扯起来.满口婶子大娘叫得真甜,那些穷苦人眉开眼笑.没有不喜欢他的.他同那些通讯员差不了几岁,又常同战士们滚蛋子,一时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等到部队集合起,他站在100多人队列前讲话,这才知道他就是连长.
花轱辘马车慢悠悠地走着.路两旁,高粱穗又大又红,密密地排列着.满耳都是高粱叶哗哗的响声和蛐蛐的歌唱.当小青骡子的蹄声临近时,蚂蚌蹦跳着,展翅飞到远处.蛐蛐的歌声也停了.等到车轮过去不久,它们又唱起来.
"快醒醒吧,天下雨了!"姑娘忽然向那个赶车的身上拍了一下.原来他正抱着长鞭子打盹,小青骡子探头揪着高粱叶,车停下了.赶车的揉揉眼,轻轻地挥了挥鞭子,车又走动起来.
这一带,路两边都是高粱地.冀中土地肥美,庄稼人种地贪馋,地边儿紧挨着车道沟.大车走到这儿,就像钻进一个没有头的长胡同,碰得两边的高粱叶哗哗地响.不断有一两枝高粱,被风吹得垂着红穗,斜倒在路上.小青骡子走走停停,老是把头向两边探着,车已经走得越来越慢.
"你看把孩子热的!"那位大嫂用手给孩子遮着阴凉,对姑娘说,"来凤,你催催赶车的大哥快一点儿吧!这样天黑能到家吗?"
"我保你吃饭以前赶到!"赶车的打着喜诨.
"嘻!你看你多会耍嘴!半夜赶到,不也是吃饭以前到家吗?"那个叫来凤的姑娘说.
人们笑了一阵.赶车的还是不慌不忙.1950年那个时候,在冀中平原上,就有些富裕中农看上了赶脚这行买卖.地里活雇上个人用不了几个钱,他们赶一趟脚倒挣钱不少.这样倒腾两三年,就能买房置地.这匹小青骡子,就是赶车人的心尖子,他怎么肯累着它呀!
这时,我们的主人公忽然笑了笑.他把包袱上系着的小桶悄悄解下来,用孩子的小褥子一盖,就挤挤眼说:
"赶车的,你那个给牲口饮水的小铁桶怎么不见了?"
"啊?"赶车的扭过头来,"糟了!不知什么时候掉了!"
"我刚才还见着哩."
"过那棵大柳树的时候还有吗?"
"有."
"那,掉下的工大不算大."他把鞭子递过来,"麻烦麻烦,你替我赶一会儿,我去找找."
"那你可得买包烟请请我!"
"行!行!"
赶车的一踊身跳下车向后跑去.车上的姑娘媳妇拼命地忍住笑.鞭子换了主人,乓乓两声脆响,虽然并没有挨着小青骡子,但它已经觉得马虎不得,立刻丢下高粱穗子走得起劲了.蚂蚱飞溅着,烟尘腾起,姑娘媳妇咯咯笑着,很快就赶出了十几里,在预定打尖的村庄一家小饭铺门前停下了.
等赶车的满头大汗赶回来,这位年轻人正用小桶给牲口饮水哩.他摸出烟荷包,递给赶车的说:"你看,车也给你赶到了,小桶也给你找着了,也不让你买烟,来,先抽我一锅吧."逗得姑娘媳妇又笑了一阵,姑娘笑得弯着腰,把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这时只听店里有人喊道:
"那不是嘎子吗?嘎子!"
大家扭头一看,只见小店里走出一个胖乎乎的汉子,腰里系着水裙,肩上搭着手巾,赶过来用两只手摸着年轻人的手说:"嘎子!你回来啦!多少年了,还记得我呗?"
嘎子哈哈大笑说:"烧饼老王,忘了你可就没有烧饼吃了."原来这人做的烧饼方圆三五十里出名,就得了这个绰号.
老王拉着他笑了一阵说:"快进来歇着!嘎子,这些年你钻到哪儿来着?这街上的人老念叨你,说,这么多年,也不知道我们的嘎子哪儿去了!"
大家到小穿堂屋坐下.赶车的问:
"他是哪个嘎子?"
老王眉毛一扬说:"你这人真糊涂!坐你一路车,还不知道车上的大哥是谁!他就是那个烧炮楼、打汉奸、捉日本鬼子的嘎子呗!还有哪个嘎子?"
"哟!他就是嘎子!"那个媳妇惊讶地说,"早就听人说嘎子长,嘎子短,我老想看看他那嘎样儿,这回说了一路话,还不知道是他!"
"他刚才还说自己是个通讯员呢."姑娘用指头点着他说,"怪不得人叫你嘎子,你真嘎呀!"
"嘎不嘎,反正把我摆弄得够呛."赶车的擦着汗,气喘得很不匀实.
老王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把脸一抹哈哈大笑着说:"人的心眼儿是七十二窍,他这心眼儿三百六十窍也多,连日本鬼子都斗不了他,你还斗得了他?"
姑娘说:"听说你扮新媳妇拿了大李村的炮楼,你是怎么装扮来着?"
嘎子只是笑.
"光龇着牙笑哩,你可说呀!"姑娘又催.
嘎子嘻嘻一笑说:"那一回,我们政委给我借了个大花褂子,还有四两粉.大花褂子我倒是穿上了,就是那粉,我搽了半夜也没搽白,弄得我困得不行.第二天在轿里,我抱着一挺机枪睡了一小觉,就走到了……"
姑娘咯咯地笑着,又问:
"那年,听说在这铺子里也打过一仗?"
老王正给大家做面条,小铁勺儿叮当乱响.这时扭过头来说:"你就别提了,差点儿没叫他把我吓死!"老王顺手一指,"那回嘎子就在这个地方坐着,他正端着碗冬瓜汤喝哩,我眼一扫,从对过来了一个日本兵,一个特务.把我的脸都吓白了.嘎子手疾眼快,把我那脏水裙一束,拿起抹布就抹桌子.那两个家伙一进门,嘎子就笑嘻嘻地迎上去说:'太君的请坐!'那两个家伙坐下了,我才'放了心,就给那俩家伙张罗吃的.谁知道那个特务眼尖,浑身上下老是打量嘎子.嘎子正端着两碗汤走上去,那个特务突然说:'你是什么人?'嘎子说:'我是跑堂的.'那个特务说着站起来就要搜他,我心想坏了,可是嘎子嘻嘻一笑,说:'别忙,你先喝碗汤吧!'说着他把两碗滚汤兜头泼过去,烫得那两个家伙怪叫,正要掏枪,嘎子那把大净面盒子已经逼住了他们:'不许动!'……哈哈,他在我这儿喝了一碗冬瓜汤,捉了两个俘虏.可也真把我吓死了,好几天我心里还扑腾."
"别说了,老王."嘎子说,"那时候,你呀,就怕在你这小铺里打仗."
"那也难说."老王说,"我这政治觉悟是不高,可我一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个小铺子吃哩!你在这儿一打,我这饭碗就得叫你踢了.可是你们也没少打呀!别人专爱在僻静地方躲着,夜里出来打;你倒好,专爱找热闹地方.你说说这明月店每逢大集,你哪回不来?倒是也沾了你的光,那些汉奸特务收税的,到底来混闹的少了."
大家扯了一阵闲话,汤面、烧饼已经端上来了.大家匆匆吃过,付了钱,走出门外.
这时候,小青骡子也吃饱了.它是在街上吃的,面前摆着一条长凳,上面放着半筐青草,不用说,它早已习惯了这种打尖方式.
大伙上了车.听说嘎子回来了,有不少人挤到车前来看.弄得嘎子怪不好意思的,他笑着说:"我是新媳妇吗?你们这么看我?"
"嘎子,你比新媳妇还希罕哩!"一个老头笑着说.
"回去吧,乡亲们,有工夫再来看望你们."
那辆花轱辘马车已经开动,它又滚动在那高粱叶像流水一样哗哗响动着的平原上了.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章 柳笛
离开明月店,走了30多里,前面就是梅花渡.那个姑娘和媳妇兴奋地说:"可到家了!"马车赶过堤坡,就看见了大清河.太阳已经平西,那一湾满荡荡的绿水,抹上了一层红色.对岸那棵老柳树上,系着一只木船.旁边有一个纸烟摊子,散坐着几个人.卖纸烟的正在晚风里收卷起他那白色布篷.
大伙下了车.赶车的摆着手喊:"老波哥!快摆过来吧!"
只听对面说:"老亨!你捎来好东西没有?"
"我可养活不起你们这帮大肚小子."赶车的和对岸那几个人笑骂着.
说笑间,船撑过来了.撑船的和人们亲热地打着招呼,花轱辘马车上了摆渡,小青骡子单另由赶车的牵着,人们坐好,船就开动了.
过了河,大家随意付了渡钱,船家也不争执,只是对赶车的说:"老亨!你这人是光吃不拉,小心撑破了肚子."赶车的打着哈哈.原来他来往过路熟了,也不拿渡钱,只在逢年过节带来一瓶半瓶酒,算作报酬.
进了梅花渡大街不远,姑娘和媳妇就嚷:"停下吧!到了."嘎子用眼一扫,这一带都是一色青砖瓦房,占了小半道街.嘎子问:
"这不是许家大院吗?"
"是呀,"来凤下了车回答说,"现在我们就在这儿住呢,是土改时候分的."
"怎么院墙不见了?"
"你说的是花垛口大高墙呀,早就拆了.几十家进出一个大梢门,真别扭,咱们又不防穷人,也不要他那个势派!"
"门口那眼井呢?"
"你眼花了,那不是吗?"来凤顺手一指.
原来那眼井就在眼前.水井旁边有一大块青石.嘎子看着看着,不由一阵激动,背过脸去.临分手时,那姑娘叫他嘎子哥,那媳妇跟他打招呼,他都没有听见……
出了梅花渡大街,这辆马车就滚动在迷离的月色中了.真是最快活的人也害怕孤独.嘎子顺手扯了一片高粱叶子,卷着卷儿,望着在夜色里微微发白的路.13年以前,也是这样的黑夜,那个11岁的嘎子,光着小黑脚丫,从家里逃出来,走的不就是这条路吗!在刚才那块大青石上哭的,不也是他吗!想起这段辛酸的往事,嘎子把那片高粱叶子扯碎了,滴落了一滴晶亮的眼泪,因为夜色的掩护,没有人知道……
1937年春季.一个大风天,又黑又瘦的小嘎儿,正爬在一棵高高的榆树上去捋榆叶.树底下放着他的小棉袄和一双小鞋.他光着膀子,只穿着一条开花棉裤坐在树杈上,两只小黑脚丫在下面搭拉着.树枝上吊着小篮子,风一吹,小嘎子和他的小篮子就随风摆动.他愉快地捋着榆叶,还不时地唱一两句小戏.
他的伙伴小堆儿在另一棵树上.树底下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穿着小破花袄,在那儿挑野菜.
快晌午了,小女孩挑的野莱才刚刚盖住篮底子.她就仰着头喊:"嘎子哥!给我扔下几枝儿吧!"
"那你可得接住!"
小女孩同意了.小嘎子用小镰砍了几枝扔下来,小女孩在树底下接.小堆儿在那边树上喊:"小雪!我也给你几枝儿!"
小雪就在两棵树下来回跑着,笑着.突然,小嘎子一个不小心,镰刀掉下来了,不知碰到小雪哪儿,小雪蹲在那里哭起来了.
小嘎子赶忙下了树,一看小雪的小腿上,破了一个小口子,流出了几滴血."别哭啦,还没瓜子皮儿大哩!"小嘎子伸手捏了一撮细沙,捂在小口子上.又说:"你别告我妈,我给你做个柳笛儿!"
小嘎子腰里别上镰刀,像小猴子一样爬上柳树,砍了几根柳枝跳下来.他皱着眉头拧了好半天,才做成一支柳笛递给小雪.小雪开头有点儿不好意思,接过来一试,嘟嘟地响,不由得笑了,就一面嘟嘟地吹着,跑到那边孩子群里编她的柳笛去了.
等到嘎子刚刚爬上榆树,就看见小雪一路哭着跑回来,说有人夺去了她的柳笛儿.
"是谁?"嘎子在树上探着头问.
"是谢家小子."小雪哭着说.
一提谢家小子,小嘎子就知道是本村大地主谢香斋的小子家骧.
"他还骂我,"小雪越发哭得伤心,"说我娘还是他家的使唤丫头哩……"
小嘎子的小拳头攥起来了.
小堆儿也在那棵树上挥着拳头喊:"下去、打他个财主羔子!"
小嘎子急手忙脚地两手抱着树干,嗤溜一下就下了树,老榆树皮把他的小肚子擦了一道道红印.
"走,找他去!"小嘎子登上开花鞋,提着小破袄,在前面领着小雪.小堆儿也下了树,握着小拳头跟在后面助阵.
下一页 尾页 共6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