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高阳慈禧全传

_56 高阳(现代)
  "你不是说跟他很熟吗?"
  "是的。熟归熟,有出入的话,他也不肯乱说。来了海阔天空聊一阵,无非都是些宫里的笑话。"
  "宫里的笑话?"杜钟骏说:"你倒讲点给我听!"
  "是!"赵掌柜一面为他斟茶,一面想,斟到一半,突然想起似的问:"杜老爷跟江苏来的陈大夫很熟吧?"
  "你是说陈莲舫?"杜钟骏摇摇头:"不熟,不熟!"
  "那么,陈大夫在皇上面前碰了大钉子,总听说了?"
  "不知道啊!我没听说。我只听人说,皇上不大赏识他,碰了大钉子是怎么回事?"杜钟骏说:"我们在宫里,都是极小心的,一步路不敢乱走,一句话不敢乱说。所知道的事,也许还没有你们多。"
  "那倒也是实话。我们小买卖人,一辈子也别想到宫里去见识见识。不过太监跟内务府的老爷们,认识得很多,宫里的事听也听腻了。今年春天,有位苏州的曹老爷,也是陈抚台荐来的,有天听了我的话,第二天就告假,临走给我作个大揖,说我救了他一条命。这位曹老爷倒是很见机。"
  一听这话,杜钟骏大感关切。他知道,在他没有到京以前,江苏巡抚陈启泰荐过一个名医曹智涵,到京不久,便即请假回籍,随即称病辞差。陈启泰托人多方关说,答应他每月津贴"公费"两千银子,而曹智涵不为所动,说来有些不近情理。如今听了赵掌柜的话,才知道别有内幕,久存的疑团可以打破了。
  于是他急急问道:"赵掌柜你说了点什么话,能让他立刻请假回苏州,而且认为你是救了他一条命?"
  "我也无意中听来的。有天一个太监跟我说,'曹大夫的医道不错,皇上很肯服他的药,服了也有效验。不过,曹大夫快要倒霉了!'我觉得奇怪,怎么医道好,皇上服他的药有效,反而要倒霉了呢?那太监笑笑不肯讲其中的缘故,只说'他的脉切得好,就会派他在皇上左右伺候着,不放他出宫,那时候就倒大霉了!睡觉吃饭没人管,一步不准乱走,活活饿死了他。'"
  听到这里,杜钟骏毛发悚然,不由得打了个寒噤,强自笑道:"原来如此!倒真是你救了他一命。"
  "说实话,杜老爷。"赵掌柜平静地说:"当初你搬到我斌升店,听说两月一轮,你老派在三班,要四个月以后才会进宫请脉,我就没有告诉你这话。先叨光你老四个月的房饭钱再说。如今,是不要紧了!"
  "怎么?"杜钟骏赶紧追问:"何以见得我不要紧?"
  "你老不是说,皇上的病危险了吗?皇上危险,替皇上瞧病的大夫就不危险!"
  杜钟骏恍然大悟。心中万感交集,真有悔此一行之感。赵掌柜看他有异,很知趣地起身告辞,杜钟骏却不放他走,"谈谈,谈谈!"他说,"你没告诉我陈大夫是怎么碰了大钉子。"
  于是赵掌柜又坐下来谈陈莲舫。据说他头一天请脉,便受诘责,第二天请脉时,皇帝把他的药方发了下来,上面批了十二个字"名医伎俩,不过如此,可慨也夫!"
  "听太监们说,皇上自己也常常看医书,俗语说的'久病成医',皇上也懂医道了。有一天把自己的病情写了张单子,等陈大夫开了药方,皇上把他叫去,拿自己开的单子跟脉案一对,完全是两码事。当下便拿陈大夫狗血喷头训了一顿。不过,还没有今天下午碰的钉子大!今天下午,皇上把陈大夫的药方掷在他脸上,还说了句'我的病都误在你手里,死了也饶不了你们!'"
  听了这段新闻,杜钟骏别有意会,陈莲舫毕竟把太医院得罪了。当六名御医请脉之初,宫内曾交下太医院为皇帝所开的药方两百多张,脉案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固非深于医理者不辨,但论用药,凡是稍知医道的,即能指出谬误。既用性热的干姜、附子,又用性寒的羚羊、石膏,一会用大黄、枳实攻,一会又用人参、紫河车补,应有尽有,无所不备。这两百多剂药亏得皇帝是挑着服,倘或尽数服下,早就不治了。
  这些话,见机的人只是腹非而已,陈莲舫曾打算上奏痛论一番,后来听人相劝,打消了原意。不过偶尔也发发牢骚,必是太医院的人听到了,在皇帝面前不知说了他什么坏话,以致大碰钉子。
  "杜老爷,"赵掌柜问说:"我有点纳闷,陈大夫也是名医,莫非连皇上的什么病都瞧不出来?"
  "那决不至于。"
  "既然不至于,可又怎么老碰钉子?莫非是怯场,一见了皇上,把他的本事吓回去了?"
  "这也不会。"杜钟骏答说:"大概他也知道,给皇上请脉,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故意这样子,为的是希望皇上不找他,就可以回家。"
  "是!"赵掌柜深深点头:"大概他回家也快了!"
  杜钟骏懂得他的意思,龙驭上宾,各省所荐的医生,自然各自回乡。处分是决不会有,可是下诏征医,结果是将应该治好的"今上"搞成一位"大行皇帝",不但于心不甘,更怕一回家乡,笑骂都来,日子很不好过。
  因此,辗转中宵,始终不能入梦,到得四更时分,起早赶路的旅客,嘈杂不堪,越发令人心烦。杜钟骏索性就不睡了,漱洗早餐,衣冠整齐地坐等内务府派人来接。
一百九十
  "皇上怎么样?"明知是多余的,杜钟骏仍旧问了出来。
  "仍旧是那样子。"继禄答说:"倘或一下子变好了,反倒是不好了!"
  这话初听不可解,细想才明白,他是在说"一下变好"必是"回光反照",已入"大渐"之时。
  "皇上今儿不能起床了……。"
  继禄一语未毕,自己停止,脸望窗外,杜钟骏也向外望,只见世续匆匆而来,手里持着一张纸,一进门便说:"有朱谕,你们都看一看。"
  此非宣谕,礼数不妨马虎,增崇站得近,接过朱谕看了一遍说:"内务府的人决不敢,既有朱谕,就再切切实实告诉他们就是。"
  "对了!不但要切实告诉他们,还得切实稽查。这件事关系既大,一点儿都不能疏忽。"
  这时朱谕已到了继禄手中,杜钟骏探头望去,看得很清楚,写的是:"皇帝病重,不许以丸药私进。如有进者,设有变动,惟进药之人是问!"
  "是了!"继禄将朱谕还给世续,望一望增崇,提出建议:
  "中堂,我看皇上寝宫将加派护军看守。"
  "不好!不好!瞧着不成样子。"世续说道:"你们只多派得力可靠的人,暗中留意就可以了!"
  其实已将近午,瀛台方始传旨请脉,吕用宾与施焕在仪鸾殿为慈禧太后看病,所以杜钟骏与周景焘临时凑成一班,但请脉时仍是个别入内,杜钟骏在先,周景焘在后。
  请脉仍在左首那间屋子,也仍是靠窗的那张炕床上,不过前一天还能起坐,这天是睡在炕上,旁边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太监,薄棉袍外面套一件蓝色宁绸的背心,神色很平静,毫无忧戚之容。
  皇帝先是朝里睡着的,太监略略提高了声音说道:"杜大夫来给万岁请脉。"
  于是皇帝很吃力地翻过身来,杜钟骏跪下行了礼,抬头望去,只见皇帝的脸色发黑,双眼失神,看了杜钟骏一眼,将头转了过去,把一只手伸出来,杜钟骏拿一卷书卷起来将他的手腕垫稳了,开始诊脉。
  脉象更不好了,疾劲而细,心跳得很快,但已有衰竭之势。另一只手在炕床里面,诊按不便,实在也就无须再诊了。
  "皇上大解了没有?"杜钟骏问那太监。
  "没有。"
  "进了什么食物?"
  "什么都不想进,只想喝水。"
  "晚上睡得好不好?"
  "那睡得着啊?"那太监的语气,似乎觉得他问得好笑。
  这就不必再问了,杜钟骏磕一个头,起身退出。与周景焘会合在一起,默默地回到内务府公所。
  "怎么样?"奎俊迎上来问。
  "毫无转机!"杜钟骏率直答说。
  "周老爷看呢?"
  "很难了!"周景焘大为摇头。
  "那就请开方子吧。"
  方子很难开,但不能不开。杜钟骏将前一天军机大臣的话,告诉周景焘说:"照实而书,一定又要拿回来改,写得轻了,关系太重,担当不起,老兄有何高见?"
  "我不怕麻烦,宁愿军机那里通不过拿回来改。至于老兄,既然昨天已由醇王关照不必写,就不必自己再找麻烦,照上一张方子,拿语气稍为加重一点就是了。"
  "正是,正是!高明之至。"杜钟骏完全接受他的建议,将方子开好,送到内务府公所。
  这时吕用宾与施焕,已由仪鸾殿请脉回来,内务府三大臣一齐迎了上去,似乎是有意要避开闲人似的,将吕用宾与施焕拥到一边,而且交谈的声音不大,杜钟骏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但可猜想到,必是询问慈禧太后的病势,而且还可以从久谈不休这一点上,推知病势棘手。
      ※        ※        ※
  由于两宫的病势增重,军机大臣都是心事重重,袁世凯尤为苦闷。他一生遭遇无数风波,但不管如何困难,总有办法可以拿得出来,唯独这一次一筹莫展。
  这是因为忌讳太多。说慈禧太后的病情可虑,固是忌讳,打听太后与皇帝的病,孰轻孰重,更是忌讳!
  再有一重忌讳是满汉之间的界限。从戊戌政变以后,彼此的猜忌益深,新官制一出,平空裁减了好些卿贰大员的缺,更使得争权夺利益为激烈。如今的风气是,亲贵排斥宗室,宗室排斥八旗,八旗排斥汉人。天下不但是爱新觉罗的天下,甚至只是宣宗一系的天下。如果皇帝驾崩,大位谁属,是近支亲贵们的家务,与汉人无关,甚至亦与远支宗室无关。所以军机大臣中,鹿传霖对此漠不关心,张之洞最识忌讳,有意避而不谈,于是袁世凯想谈亦无可与谈了。
  可谈的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庆王奕劻,半个是世续。但与半个的世续谈,自然无法谈得太深,他们只有一个相同的看法,不论如何,得赶快请奕劻回京。
  这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作为军机公议,请醇王写信通知奕劻,一个是私下密函奕劻,当作是他自己回京复命。袁世凯正在小书房中考虑该采取那个办法时,听差来报,屈庭桂求见。
  可想而知的,必是有宫中的消息相告,袁世凯便吩咐:
  "请到这里来。"
  下人自然都远远回避,屈庭桂还不放心,向窗外看了又看,确定并无隔墙之耳,方始说道:"宫保,我看皇上怕是中毒了!"
  袁世凯大吃一惊,望着他好半晌,才问一句:"你看到了什么?"
  "我是下午到瀛台请脉的,皇上满床乱滚,一看见便嚷'肚子疼得了不得!'皇上的病象,心跳、面黑、神衰、舌苔焦黄、便秘、夜里不能睡,这些都跟从前一样,何以忽然肚子疼得如此!照病理来说,是不会有这样情形的。"
  "那么,照你看,是中的什么毒?"
  "不知道!宫里的'寿药房'跟内务府的颜料库,有许多明朝留下来的毒药、怪药,谁也搞不清楚。"屈庭桂又说:"我又不能详细检验,或者问一问,皇上吃了什么?拿剩下的东西去化验。只好说'拿橡皮袋灌上热水,在肚子上敷烫,可以减痛。'话虽如此,也不知道照此办了没有,皇上宫里,根本就没人管。"
  "唉!"袁世凯叹口气:"皇上当到这个样,实在替他不甘心。"
  "皇上的病,本来是不要紧的,不过疗养很要紧!谁知名为皇上,比穷家小户都不如,病情明里减一分,暗中添了两分,以至于越来越坏。中医说皇上只有几天了,这话我们做西医的不能同意,皇上的病是慢性病,西医总有法子让他多活几天。可是照今天这个样子,我们西医也无能为力了。我今天来禀明宫保,明天不能再进宫请脉了。"
  "我知道了。"袁世凯神色庄重地说:"我们为臣子者,尽心尽力而已!力已尽到,问心无愧,你也不必难过!"
  等屈庭桂辞去,袁世凯重新回想他所说的话,不能不怀疑,皇帝是中了毒。但细细想去又不无疑问,既然杜钟骏已下了断语,"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则又何须下毒?下毒的人又是谁呢?
  他在想,决不会是李莲英。皇帝管李莲英叫"谙达",视同教"国语"、教骑射的满洲大臣,如果他是为了保富贵,反倒宁愿皇帝健在,等慈禧太后驾崩,皇帝顺理成章地收回大权,他必定还是象庚子以前那样,地位在崔玉贵以上的名副其实的总管。而且,慈禧太后亦深知李莲英,这几年颇为卫护皇帝,即令有非常的举动,亦不会将这个差使交结李莲英。
  念头转到这里,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崔玉贵。事情很明显地摆在那里,非杨即墨!不过,是他自己下手的,还出于慈禧太后的指使,却很难说。
  再深一层去想,又可以确定,不会是慈禧太后的指使。因为杜钟骏的话,必有人奏上慈闱,乃是必然之事。既然皇帝的大限已到,何必再做这种让自己至死良心不安的事?同时他又想到,慈禧太后何以忽然有那样一通"不许以丸药私进","设有变动,惟进药之人是问"的朱谕?看来象是有人进过"献药"之计,为慈禧太后所绝不能同意,因而有此严谕。
  然则疑问又来了!回到最先的疑问上,何以此人就等不得四天,非要将皇帝弄死不可?
  这个疑团压在袁世凯头上,使他无法睡得宁帖,直到丑末寅初,是平时该起身上朝的时候,忽然一惊而醒,大彻大悟,慈禧太后自己还以为皇帝一定死在她生前,而左右侍从,必已从医生那里得到警告,慈禧太后朝不保夕,很可能先皇帝而崩!
  想到这里,袁世凯自己吓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的处境跟崔玉贵一样,都是皇帝必杀之人。说不定此刻慈禧太后已经奄奄一息,宫中乱作一团。果然如此,自己该作何打算,已到了非认真考虑不可的时候了。
  于是,他咳嗽一声,等五姨太惊醒,要招呼睡在后房的丫头进来伺候时,他迫不及待的说:"先叫人把电话本子拿来!"
  所谓"电话本子"是宫中来了电话的记录。李莲英、崔玉贵、小德张以及敬事房、奏事处都装得有电话,宫中倘或"出大事",或者两宫大渐,固有消息传来,就是病势稍有变动,崔、张两人亦会通知。他急于要看记录,就是要了解两宫的病情。
  取记录来看,只有奏事处的一个电话,说并无折子发下来,可知慈禧太后已到了无法批阅奏折的程度了。
  这时袁世凯稍微定心些了,因而仍如往日时刻上朝。到得西苑军机直庐,只见醇王载沣与世续亦是刚到,不及寒暄,先问两宫病情。
  "皇上恐怕是不成了!"世续当着载沣毫不忌讳地说:"皇太后亦很危险。时至今日,我可得说一句,怕是到了决大疑、定大计的时候了。"
  "皇太后怎么样?"
  "我也说不上来。反正肠胃虚弱极了,什么都不受,一夜起来数十遍,好人都会折腾得不成人形,何况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
  正在谈着,苏拉在外面一掀门帘,一面通报:"张中堂到!"
  张中堂神采奕奕,而细看却似虚火上升,进门拱拱手,坐下来说道:"昨儿看了一夜的《艺术典》,越看越糊涂!"
  大家都不知道《艺术典》是什么,载沣则连这三个字都没有听清楚,率直问道:"香涛,你说看什么看了一夜?"
  张之洞看大家都是困扰的神情,只好说明白些:"是《图书集成》里面的《艺术典》,专看医部,始终也没看出个究竟来。"
  话仍旧不甚明白,但听的人都懂了,他大概是想了解两宫的病情,看看到底要不要紧,有什么验方可用。于是,袁世凯说:"照世中堂说,情形很不好,到了该当有预备的时候了。中堂看,该怎么办?"
  "等滋轩来了,大家一起商量。"
  鹿传霖这天请假,世续说道:"不必等了,滋轩今也闹肚子,派人来通知,不能到班。"
  "我看等把庆邸请回来!"张之洞说:"到底是他掌枢。"
  "我亦云然!"袁世凯点点头。
  载沣还在踌躇,世续出了个主意:"咱们上仪鸾殿,在寝宫方面问安。顺便探探皇太后的意思,诸公看怎么样?"
  "这倒也使得,不过得先派人进去问一声。"
  "到了那里再问好了。"
  于是一行四人,到了中海,入来薰门便是仪鸾殿,慈禧太后的寝宫在北面的福昌殿,到得此处,早有苏拉进去通知,李莲英一面吩咐宫女回避,一面迎了出来,逐一请安,动问来意。
  "来给皇太后请安!"张之洞问:"想来好一点了?"
  "怕难!"
  "这会儿呢?"张之洞又问:"精神如何?"
  "早上总比较好一点儿。"李莲英紧接着说:"王爷跟各位大人,想必有话?我请大格格到床面前代奏。"
  "不!"载沣另有意见:"你请大格格跟皇后商量,我们的意思,想把庆王请回来,看合适不合适。"
  "皇后去伺候皇上了,不在这里。"
  这可是绝大的新闻,皇帝与皇后一年说不上十句话,平日望影互避,此刻却说去伺候汤药,岂不可怪!
  当然,谁也不肯道破自己的感想,李莲英却又说话了:"我看去请庆王回京这件事,王爷跟各位大人可以作主。"他说:"如果一定要请旨,还是得大格格代奏。"
  "就请大格格代奏吧!"世续代表回答。
  于是,李莲英一哈腰,转身而去。过了好久,方始回来答复:"老佛爷说'好!还得快。'"他向醇王看了一眼,似乎想说什么,但终于还是沉默。
  "那好!"张之洞说:"马上派专差下去。"
  "要快,"袁世凯说:"可以打电报!"
  "啊,啊,不错!"
  正当大家要转身离去时,李莲英拉着世续说道:"世中堂,请慢走一步,我有话跟你老回。"
  "你说吧!"
  "这两天是要紧关头,"李莲英等别人都走了,才放低声音说:"崔玉贵忽然要告几天假,说是跟皇后回过了。既然皇后准了,谁也不能拦他。不过,如今的情形不同,万一出了什么事,我一个人可照应不过来。我想求世中堂派人跟崔玉贵去说,能销假就销了假吧!"
  "还有这么一回事,我倒不知道。"世续问道:"他是那天告的假?"
  "前天。"
  "好!我派人跟他去说。"世续又问:"上头的病,到底怎么样?"
  "是说老佛爷?"
  "是啊!"世续也是极低的声音:"你只跟我一个人说!到底怎么回事,大家也好有个预备。"
  "不行了!那面跟这面,"李莲英向外面指了又向里面指:
  "都是一两天事!"
  世续好半晌作声不得,最后问一句:"怎么皇后忽然上瀛台去了呢?"
  "非皇后亲去守着不可!"李莲英说:"夫妻一场嘛!送个终也是应该的。"
  李莲英的声音很怪,仿佛要掩饰哽咽,所以语音完全变过了。世续突然打了个寒噤,掉头就走。
一百九十一
  回到军机大臣直庐,世续发现大家都以期待的眼色望着他,内心不免警惕,但表面上很沉着,只问袁世凯:"催庆邸回京的电报发了没有?"
  "发了。由马兰峪总兵转交。"袁世凯紧接着说:"有件大事,要等中堂来商量,外面只知道圣体违和,可不知道病势日增,万一出了大事,似乎太突如其来了,难免引起猜测,是不是该先透露一点什么?"
  世续明白,大家都在猜想,他一定已从李莲英那里,获知两宫病情真相,所以要等他来作一个决定。这是件极有关系的事,千万不能说错一个字。
  因此,他想了一会答说:"皇上的病,既有明诏由各省荐医,似乎天下臣民也都知道,病势不轻。"
  "可是,如今情形不同了!"
  "我看,只有再降明诏,紧急征医。"张之洞突然提议。
  "这意思是,"袁世凯问:"危在旦夕了?"
  张之洞不答,却问世续:"如何?"
  "杜钟骏不是说了吗?"世续很圆滑地闪避着。
  尽管他不肯说实话,无形中却等于同意了杜钟骏的看法,于是张之洞转验问道:"王爷看怎么样?"
  "可以!"载沣点点头,"香涛,就是你动笔吧!"
  于是张之洞提笔来拟旨稿,写一张传观一张,等他写完,大家亦都看完,袁世凯踌躇着说:"事到如今,也无所用其忌讳,哀诏是不是也得早点预备?"
  听得这话,醇王并无表示,张之洞却有哀戚之容:"且缓,且缓!"他说:"总得皇上自己交代,才能恭拟。"
  世续心想,皇帝大概自己不会交代什么了。不过一旦驾崩,也许能在寝宫中发现他生前留下的笔迹,然而那也必是不能宣布的文字。
  不过,这下倒是提醒了载沣,他说:"我看,就是这道紧急征医的上谕,也得写个奏片请懿旨吧?"
  "是的!"张之洞答应着,动手又写了个奏片,唤了军机章京来,连同旨稿一起誊清,用黄匣子送了上去。
  由于军机章京特为关照,是军机处的奏片,内附上谕稿,必得请懿旨定夺,所以内奏事处不敢怠慢,立即送到福昌殿,面交李莲英,同时将附带的话,照实转告。
  "是什么上谕?"李莲英先问。
  "那可不知道了。"
  李莲英颇感为难,因为慈禧太后气息奄奄,话不说不动,那有精神来看旨稿?虽知决不会是长篇大论的军国重务,然而必得请懿旨定夺,可知是件极有关系的大事,倘或触犯忌讳,于病体大为不宜。
  当然,最干脆的法子是拿里面的文件看一看,但擅拆黄匣是一行大罪,倘或认起真来,无词以解。如今自己正是忧谗畏讥的时候,说不定一两天内就会改朝换代,是谁掌权,还不得而知,也许走错一步,就会惹来一场大祸!反正谨慎小心总不错。
  这样,就自然地想到了荣寿公主。李莲英也是这几天才悟出来的道理,不管是母在子亡,母亡子在,或者母子双亡,皇族中唯一能够保持原来地位,不受任何影响,甚至更受尊重的,只有一位荣寿公主。因此,事无大小,无不启禀荣寿公主,为的是将来如果出了纰漏,可以获得庇护。
  荣寿公主很有分寸,国事决不过问,请军机酌量办理,"家务"则能不管就不管,抱定宗旨,只是"帮助老佛爷看看,等她老太家有了精神再回奏"。可是,对军机所拟的这道紧急征医的上谕,她觉得不能不说话了。
  "你先看看,我觉得不能办。"
  李莲英接到手里,从头细看,只见上面写的是:"自去年秋天以来朕躬不豫,当经谕令各省将军督抚,保荐良医。旋据直隶、两江、湖广、江苏、浙江各督抚,先后保送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焘、杜钟骏、施焕、张彭年来京诊治。惟所服方药,迄未见效,近复阴阳两亏,标本兼病,胸满胃逆,腰腿酸痛,饮食减少;转动则气壅欬喘,益以麻冷发热等症。夜不能寐、精神困惫,实难支持,朕心殊焦急。等各省将军督抚,遴选精通医学之人,无论有无官职,迅速保送来京,听候传诊,如能奏效,当予以不次之赏,其原保之将军督抚,并一体加恩,将此通谕知之!"
  "莲英,"荣寿公主此时想到,应该先征询他的意见:"你看,怎么样?"
  "奴才不敢胡出主意。"
  "我是想问你,你算是外头的百姓,看了这道上谕,心里怎么想?"
  "从去年秋天就不好,治了一年,反治得阴阳两亏,标本兼病,可知病是决好不了啦!"
  "就是这话罗!我看这道上谕一下,就跟大臣还没有死,先赏陀罗经被一样,非死不可了!"
  其实,荣寿公主心里还有个想法,万一等这道上谕一发,而慈禧太后一口气接不上,反崩在皇帝前面,那时所引起的疑虑,十分严重。皇帝已经不治,倒说死的是皇太后,然则必是宫廷生了人臣所不忍言的疾变!就象当年都知慈禧太后病重,宫中出了大事,必以为是在"西边",那知道进了宫才知道是慈安太后!如果说有一千个人进宫,惊诧的决不止九百九十九。只是提到这段老话,怕李莲英刺心,所以忍住不说。
  但就是说出口的那个理由,也很够了,李莲英完全同意,点点头说:"是,奴才亦觉得不必多此一举!"
  于是商量决定,将原件交内奏事处退了回去,说是由军机上王大臣斟酌办理。这话是出于慈禧太后口谕,还是什么人的决定,军机处无从打听,便不敢贸然明发,亦只有搁在那里再说了。
  "皇上怎么样了?"张之洞跟世续说:"请脉的情形如何?"
  "没有请脉。"
  "没有请脉?"张之洞骇然,"命若游丝之际,怎可没有医生?"
  "皇后在瀛台,没有说要召医,亦不便带医生去请脉。"
  张之洞倒抽一口冷气,一部二十四史在心里翻腾,不知怎么想起了唐朝中宗的韦氏。叹口无声的气,颓然倒在椅背上,面如死灰。
  "香涛!"载沣发现了,很体贴地说:"我看你脸色不好,莫非身子不爽,不如请回去休息吧!"
  "多谢王爷!"张之洞强自挣扎着,很快地站了起来,似乎有意要表示他腰脚尚健:"如今危疑震撼之际,之洞忝居相位,不能定一计,发一策,若说连在都堂枯守的耐心都没有,还成个人吗?"
  他的声音很大,连对屋的军机章京都听到了,不知他因何发此牢骚?载沣同样亦不甚明白,只有报以苦笑。
  袁世凯很沉着,他将前后经过情形一层一层想下来,知道瀛台如今是天下最机密的一处地方,这个四面临水,一桥仅通的别苑,此刻出了些什么事,只怕荣寿公主与李莲英都不会知道。皇后大概要为皇帝送终以后,才会离开瀛台。
  但是,皇帝临终以前,总得再让医生看一看,才能对天下后事交代得过去!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就说:"今天虽未请脉,不过不可不让医生伺候着,倘或病势突变,传召不及,岂非天下臣民的终天大恨?"
  "说得是,说得是!"载沣连连点头,向世续说道:"就照慰庭的话办吧!"
  "是!"世续答说:"等我告诉内务府大臣。"
      ※        ※        ※
  内务府直到半夜里才派人分头去通知,说是皇上病重,赶紧到西苑伺候。派到杜钟骏那里的一名内务府笔帖式,私下告诉他说:"皇上大概快驾崩了!西苑有电话来,预备'吉祥板'。"
  到得西苑,是凌晨四点钟,警卫森严,不但人数较平时加了许多,而且稽查特别严格,稍微眼生些的人,便有护军上来盘问。其时宫门未开,上朝的亲贵大老,轿子陆续而至,都找个安稳的地方在轿杠下"打杵"停下,静候至六点钟开了西苑门,方始进宫。
  名医只到了四个,内务府只通知了四个,杜钟骏之外是周景焘、吕用宾、施焕。这天不在内务府公所候旨,而被领到军机处一间空屋中休息。这四个都知道,此刻的内务府,有许多自深宫中泄露出来的秘密,是不能令外人与闻的。
      ※        ※        ※
  将近十一点钟时,庆王奕劻从东陵赶到,一进城直到西苑。一身行装,满面风尘,进了军机大臣直庐便问:"我赶上了没有?"
  谁也不知道他问什么?都愣在那里,无法回答。
  "喔,没有'摘缨子',还好,赶上了。"
  这一说,大家才明白。如果宫中"出大事",一时来不及成服,首先将帽子的红缨摘掉。他所说的"赶上了",是赶回京来,犹及两宫生前。
  "我一路来,剃头挑子上,尽是太监在剃头,只当大事已出。"奕劻问道:"如今怎么样?"
  "庆叔,"载沣答说:"皇太后也在等你,你先请坐,喝口水,咱们就请起吧!"
  "好!"奕劻又问:"折子还是太后自己看?"
  "不!"世续说:"前几天是公同商量着办,今一早奉懿旨:
  派醇亲王恭代批折。"
  一听这话,奕劻脸色就变了,视线自然而然地指向袁世凯,显然的,按正常规制,奕劻既是军机领袖,恭代批折的重任,应该落在他肩上,何以派了载沣?
  于是他问:"召我回京,是奉的懿旨?"
  催他回来的电报上,开头就是"奉懿旨"的字样,奕劻莫非记不得了,还是有意装糊涂?但不论如何,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倘或慈禧太后明知道他即将回京,而派载沣代批奏折,这就表示不尊重他的职权。即便如此,奕劻会有什么抗议,能不能有所挽回?自然都是绝大的疑问,不过,在这个时候,又何必惹得他不痛快?所以世续顾左右而言他地说:"两位王爷请吧!皇太后这会精神还不错,可以多谈一会。"
  这时奕劻也想起来了,他是奉懿旨进京,不过,他也意会到,命醇王载沣代批奏折,不是慈禧太后不尊重他的职权,而是载沣的地位将有变更的先声。到得福昌殿,慈禧太后会宣布些什么,已是不卜可知的了!
      ※        ※        ※
  慈禧太后的寝宫,在福昌殿的西暖阁,殿外有护军守卫,西暖阁是李莲英把门。军机大臣一到,一名小太监打起门帘,李莲英将房门开了半扇,作个容许人入内的姿态。于是庆王奕劻抢先挨身而入,接着醇王载沣、世续、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等殿后亦都进了屋,李莲英关上房门,只听外面有争吵的声音,大家凝神听了一会,才知道是恭亲王溥伟要进殿,护军说是"上头交代"没有他的名字,断然拒绝。
  这时李莲英已赶到里间,亲自打起门帘,仍照原来的次序,由庆王奕劻带头,一个接一个踏进去,里间的光线很暗,门窗紧闭,药味弥漫。包括奕劻在内,谁都没有到过慈禧太后的卧室,心情紧张,不免有些手足无措。乱七八糟的跪了一地,此起彼落地磕完了头,抬起身子来看,只见一张极大的床,黄罗帐子吊起一面,西面叠着极大一堆锦衾与绣枕,慈禧太后梳得极光的头,靠在那里,但骨瘦如柴,显得一双眼睛格外大了。
  "庆王回来了没有?"慈禧太后的声音已经嘶哑,但能听得清楚。
  "臣在!"奕劻答说:"是从东陵连夜赶回来的。普陀峪万年吉地,工程坚固,修得极好。达赖喇嘛所献的佛像,遵旨敬谨安奉在地宫内,慈光佑护皇太后早日勿药,康强如恒。"
  "要象未得病那样,是不成的了!"慈禧太后急转直下地说:"皇上危在旦夕,叫皇后来跟我说,为穆宗立嗣这件大事早早定下来,好让他安心。这件事我早打算好了,不过,先要听听你们的意思!"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