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要忘记德国

_7 黄永祥(当代)
在对德占领问题上,那些赞成一项保护和利用开发政策的人渐占了上风,尤其是在军事管制机构的领导人中更是如此.在所有的战胜国中,苏联在战争中所受的损失最为惨重.因此从一开始起,苏联就致力于取得最大限度的赔偿,以弥补他们的损失,并且致力于防止独立的德国再次获得实力的条件得以形成.斯大林首先考虑肢解德国,但是却没有得到英国人与美国人的支持. 苏联把划分给他们的那部分地区即视为可以加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索赔的对象,通过赔款,可以部分地补偿他们受到的损失.苏联的方针是要对德国的其他部分,特别是对鲁尔行政当局施加影响.苏联帮助德国共产党在战时培训了大批干部,而在这一批共产党员的帮助下,苏联占领当局很快就建立了共产党政权组织的政治体系.但是,苏联也认识到,他们对德国施行的全面报复的方针并不可以影响到他们刚刚协助建立起来的德国共产主义政治体系的生命力.因此,他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正式承认了这些组织承担的政治责任,也表现出谦虚合作的姿态,而这种合作也已不单纯出自报复思想.当苏联认识到他们已经不能影响整个德国的时候,他们就停止了在四国委员会中的工作,并且全力以赴地将他们自己的占领区变成可靠的、高经济效率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把在奥得河和尼斯河那一边的东德领土划归波兰,他们保证了波兰的剩余部分将在苏联的支持下保持独立.四个占领国正是基于各自的立场态度,在战后处理各个
-- 146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21
德国问题的.但是他们态度上的分歧,原则上的差异导致了那么多矛盾与争议,以致战后德国的共同管制困难重重.1945年9月11日至10月2日,苏、美、英、法、中五国首次在伦敦举行外长会议. 会上,苏、美、英、法四国在讨论的所有问题上都产生了矛盾.关于日本问题,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提出要参加对日占领和管制,而被美国拒绝. 对意大利,英国要求把地中海东部迄分由意大利统治的佐绛卡民索群岛交给希腊,但苏联反对,苏联还要求把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亚归苏联托管. 四国对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划界问题以及苏联从意大利获取赔款数额问题争执不下. 会议终于陷入僵局.四国从未象这次会议争执激烈,分歧巨大.虽然会议避免了公开的破裂,但是第一次外长会议无果而终. 同时,冷战的气氛也开始渐成.1945年底,苏美英又在伊朗、土耳其和希腊色雷斯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利害冲突.针对苏联“攻势”
,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并开始制订同苏联对抗的“新方针”。
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扬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惜武装冲突. 这时,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城发表演说,指责苏联控制东欧,提出要同“极权主义”
作斗争,解放“铁幕”
后的各国人民.这篇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帷幕. 此后,外长会议又举行了几次,讨论和解决欧洲其他问题,但苏、美、英、法四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却愈演愈烈了. 这些严重的利害冲突无疑严重影响了后来对德问题的解决.1946年6月至7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巴黎会议上,
-- 147
031不要忘记德国
四大国开始正式讨论关于对德和约的具体问题. 法国外长皮杜尔主张在波茨坦协定基础上,建立一个松散的德国联邦.莫洛托夫当即反对,并主张保持德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统一.苏联还要索赔一百亿美元的赔偿,并且参与监管鲁尔区工业.这个建议遭到其他三国的一致反对,相反,他们还提出让西方国家参与对苏占区经济的有效监督.尽管四国军事管制委员会早在1946年3月26日就通过了一项全德工业计划,但德国在经济上的分裂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例如,苏联于1946年6月5日将一部分被没收的企业变成“苏联股份公司”
;美国于1946年7月20日向其他各占领国提出实行仅限于经济任务的占领区联合建议,并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双方于12月签订了从1947年1月1日生效的关于成立双占区的协定.后来又在这些基础上成立了“联合经济区”
,并建立了“经济管理委员会”。
虽然苏、美、英、法在各自占领区中都纷纷进行改革,并逐步实施波茨坦协定的目标,但是战胜国只按自己的意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未实现上述目标,因而四个占领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1947年3月10日至4月20日又召开了四大国莫斯科会议.会上,苏美对德国东部边界问题矛盾激化.其次是关于成立德国政府的问题. 苏联主张成立实行地方分权的统一国家,而美国则主张实行联邦制,英国则主张选举产生德国民意机构,未来国家体制参考魏玛共和国联邦制宪法.另外在讨论德国经济问题时,苏联与美英也相互指责.1947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召开了波茨坦外长会
-- 148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31
议制中最后一次会议. 四大国在伦敦讨论了长期争论的德国统一问题.美国与英、法在对苏战略上作了进一步协调,“杜鲁门主义”
与“马歇尔计划”
出笼了.西方三国要求在达成消灭各占领区间壁障的协定达成之后实行联邦自治制,一切权利属于各邦. 美国提出要在几年内借给“联占区”
——美英“双占区”
加上法占区——几十亿美元贷款的计划,以恢复德国经济并保证德国粮食供给等.苏联则建议根据波茨坦协定,组织德国公司政府,先成立德国公司财政部、运输部、交通部、对外贸易部、工业部、农业部和粮食部作为成立德国中央政府的基础,在柏林成立由德国全国各邦和各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代表参加的德国全国参政会.苏联认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是把德国变成美国扩大帝国主义对欧洲影响的基地,马歇尔也正是要通过复兴欧洲,对共产主义运动在中欧与西欧进行歇制. 法国和英国都成为这次马歇尔计划的积极拥护者. 法国不仅通过马歇尔计划得到了真正的经济实惠——2。
5亿美元的贷款,而且也通过积极组织与美、英的合作筹备会议,取得了在德国西区中的平等地位.法国积极向英美的靠扰,使双占区向三占区发展的条件愈发成熟.这年九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告成立,苏联提出了两大阵营的概念,这种形势迫使西方国家在对德问题上坚定地站在同一阵线上与苏联对抗,而伦敦四国外长会
-- 149
231不要忘记德国
议的破裂更加促进了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和德国最后分裂进程.
四、分裂德国
○联邦德国率先成立
1948年1月7日至8日,美英占领当局在法兰克福开会,两国决定使它们的占领区的行政机构实现“政府化”。
到三月底,美国又通过了一个“对外援助法案”
,把美、英、法三国的占领区都纳入了他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的范围之内.就在这一年的3月17日,由美国牵头,英、法、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这五国签署了一个《布鲁塞尔条约》,准备在此基础上筹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根据美国和英国的倡议,会议决定在当年的2月22日至6月1日分两个阶段举行有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参加的伦敦会议.这是成立西德国家进程中的一次十分关键的会议,同时也是西方国家为协调对德立场而召开的会议.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三国终于在伦敦如期开会,商讨在西占区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确立它的国家制度.这次会议后来邀请了荷、比、卢的代表参加.3月6日,伦敦会议休会,六国发表联合公报宣称:为了
-- 150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31
最终恢复德国的统一,采取联邦制的政府最为合适;法占区和美英占领区的经济政策应该尽可能地趋于一致;鲁尔区工业区必须置于国际共同管理之下. 六国会议于4月24日复会,到6月7日最后结束,终于就德国鲁尔区的国际共管问题形成了专门的决议.会议最后发表了一份公报,即著名的《伦敦议定书》,通过了关于召开制宪会议,成立西德临时政府等文件,又统称为“伦敦协议”。
伦敦协议会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
美、英、法三国合并它们的占领区,建立统一的德境“西占区”
;(二)
召开德境西占区的“制宪会议”
制定临时宪法;(三)
美、英、法三国保留在即将建立的德国西部地区国家的“占领制度”
,并且拥有最高权力;(四)
在德境的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
,以稳定其货币,恢复和发展经济;(五)
德境西占区参加《马歇尔计划》,接管美国援助;(六)
鲁尔煤钢由美、英、法、比、荷、卢和德国西占区共管,签订有关管理鲁尔的法规,并且在对西占区全面军占结束后,西方盟国将继续占领鲁尔和莱茵区.这几点中,最重要的就是前两点. 因为实现了这两点,德国实际上就完完全全地一分为二了.有关共同管理鲁尔区的决议,实际体现了西方各有关国家在鲁尔区上“利益均沾”
的原则,同时这也满足了法国对鲁尔区的要求,苏联从一开始就要求鲁尔地区实行国际共管,但
-- 151
431不要忘记德国
是这一次却被西方盟国完全排斥在鲁尔区管理之外.由于法国极怕德国会东山再起,因此西方盟国也决定长期共同占领鲁尔和莱茵河.法国也在会议上作了让步,没有再要求分离莱茵兰.从“公报”
的主要内容来看,这实际上是西方盟国,尤其是美国宣布把德国西占区政治独立. 这种建立西占区独立国家的企图自然遭到了苏联的强烈对抗,尤其是美、英、法单方面决定把苏联排斥在鲁尔区共管范围之外. 因此苏联迅速作出了反应.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
,管制委员会的工作陷入瘫痪.至此,波茨坦协定所确定的四战胜国共同管制德国的尝试彻底失败.4月6日,苏联又同芬兰签订了《友好合作与互助条约》,规定苏、芬两国加强军事合作,芬兰保证不同第三国结盟. 同时,苏联也加强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6月24日在华沙召开了苏联与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外长会议,并作出了著名的“华沙决议”。
决议拒绝了《伦敦议定书》,并且要求西方国家采取措施以完成解除全德武装的工作,要求四个占领国共管鲁尔工业区,建立一个由德国各民主党派和团体代表组成的民主爱好和平的全德临时政府,要求缔结对德和约,并且在缔约后一年内从德国撤退所有的占领军.这样的要求自然也不为西方盟国接受,双方的强硬态度加深了业已存在的两大对立阵营的分裂,同时也使德国的分裂不可逆转.
-- 152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31
虽然到此时为止,德国走向东西分裂的趋势已是显而易见,但是东西两部分还都未形成完整的政治体制,都没有建立国家机构. 而在两大阵营渐成中关于德国问题进行对抗过程中,美国和苏联都在紧张地为在自己占领区内建立独立国家进行准备.在1948年3月的六国伦敦外长会议召开以后,美、英、法等西方盟国就已经对西占区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及国家的建立有了一个总体的设想. 建立分裂的德意志国家的过程就从西占区的货币改革开始了.1948年6月12日,西方盟国宣布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首先用新货币德国马克代替已不值一文的帝国马克,接着又成立了德国州银行.接着,这一年的7月1日,美、英、法三国的军事首脑要求法兰克福西部各州准备建国,并授权各州政府于1948年9月1日前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制订一部联邦性质的民主宪法.在西方三国交给德国各州政府的其他文件中还规定了各州政府的新结构以及“占领法规”
的要点. 这年7月8日到10日,在科布伦堡召开了一次各州总理会议,讨论西方三国的决议.虽然德国政治家们一直都希望得到更多权力与更大自治,但他们看到在德国尚处于东西分治的情况下,此时制定宪法不可能代表普遍长久的意义. 同时他们还不接受西方三国关于建立各州政府新结构的建议. 各州总理表示只能建立临时性的政治实体,同时只成立“议会委员会”
讨论基本法问题.在德国国民议会作为一个整个国家制定出一部宪法前,基本法将作为临时宪法.
-- 153
631不要忘记德国
9月1日,西占区议会议员们在波恩首次会晤.会上成立了由六十五名议员组成的议会委员会. 基督教民主联盟在委员会中占有27个席位,社会民主党27个,其余的名额由诸如自民党,德意志党等小党分配了.基民党主席阿登纳被选举为委员会主席.柏林被当作一个州允许参加了委员会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对宪法的讨论进行得比较顺利. 主要分歧在于对即将制订的联邦制结构的形式问题.对此问题,占领当局进行了两次干预. 在经过议会委员会与西方盟国多方面的协商后,《基本法》终于在1949年5月8日在议会委员会中通过了.5月23日,《基本法》正式生效,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基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国家名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性质为联邦制国家.《基本法》还对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进行了规定:联邦议院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最高机构,每四年进行一次议员选举,议院职能是批准通过法律,选举联邦总理,监督政府工作.另设联邦参议院,其代表从各州以人口比例选出.联邦参议院有法律动议权,可对联邦议院通过的法律提出异议.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共同组成联邦议会,由联邦议院全体议员和各州选举产生同数的州议员组成联邦大会. 联邦大会是联邦德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选举联邦政府总统,总统任期五年,对内对外代表联邦行使国家权力. 联邦总统有权任命联邦总理,联邦总理再任命联邦部长,共同组成联邦政府. 联邦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共同组成联邦政府.联邦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联邦宪法法院为国家的最高司法机构.
-- 154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31
《基本法》还将柏林确定为联邦德国的一个州,把联邦德国的首都确定为波恩.《基本法》生效的同时,在华盛顿外长会议上通过的占领法也同时生效了.占领法规定占领军当局有权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为维护联邦德国的安全和民主重新行使占领当局的全部权力,并于其后成立了一个“盟国高级专员公署”
,作为盟国在联邦德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在盟国公署的授权下,1949年1月17日还成立了“德国西占区军事安全局”
,监督德国军事野心的复活.联邦德国就这样在盟国的监控下成立了. 新宪法的颁布实施并没有带给西占区人民,乃至政治家们多少欢快.8月14日,德国联邦议院举行第一届选举.9月7日,联邦议会成立.9月15日联邦议会选举基民盟主席阿登纳为主理,特奥多尔. 豪斯当选为联邦总统.9月21日,在盟国高级委员会的总部举行了一个特别仪式,正式宣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过渡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举行仪式后,盟国对德国的占领事实上终止了,联邦共和国正式开始了活动.
-- 155
831不要忘记德国
第六章 民主德国的兴亡
1949年10月,当欧洲大陆依然满目疮痍,世界人民尚未从战争的灾难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个满带着希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德国的苏占区上诞生了. 此后的四十余年,它迎接了风风雨雨的挑战,经历了兴衰历程,曾经崛起于世界,跻身于十大发达工业国家的行列.然而,41年后同是10月,民主德国却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回顾这40年来的道路,虽然短暂,却依然有它的壮阔、悲凉与沧桑.
一、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故乡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为民主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南与捷克斯洛伐克接壤,西和西南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相邻,东部与波兰以奥得——尼斯河为界.民主德国的国土面积为10833平方公里,约为联邦德国
-- 156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31
的38%;人口为162万,约为联邦德国的30%,其中农业人口约占四分之一.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只有索布族一个少数民族.首都为柏林,人口约100万人.全国划分为15个专区,包括首都柏林特别行政区,另外还划有219个县,共1095座城市和6549个乡镇.1945年德意志帝国在盟军的胜利中破灭,从而结束了德国法西斯1933年开始的12年的血腥统治,结束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从1945年至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民主改革时期(1945—1949)
;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础时期(1952—1961)
;经济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1—1971)
;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时期(1971—1989)。
○民主改革
1945年7月的波茨坦三国首脑会议确定了对德国及首都柏林进行分区占领及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政策问题. 苏联在其东占区内行使最高权力,同时对东占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1945年4月,军管会下达了第一号命令,没收一切银行财产;9月开始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10月没收了纳粹党、纳粹组织及战犯的所有企业,解散了卡特等垄断组织,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同时根据波茨坦协议,采取了一些措施清除法西斯的残余势力和纳粹意识形态,实行民主化,为新制度的建立进行准
-- 157
041不要忘记德国
备.1945年的6月,军管会允许在苏占区建立反法西斯政党与群众组织,此后相继重建了德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和自由民主党. 许多群众团体也相继诞生.1946年4月21日,德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公开成立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由皮克任党的主席,统一社会党在苏联军政府的影响下参与重建德国苏占区的工作,在行政管理机构和各级地方自治机构中占据了领导地位.1945年7月,军管会批准成立了州管理委员会. 作为临时的州政府、州管理委员会具有颁布法律的权力. 同年,在柏林设立了十一个总管理局,并于1947年发展成为“德国经济委员会”
,负责制定整个占领区的经济规划.1948年5月又成立了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改进对国营企业的领导.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同时,德国统一党也为德国统一展开政治活动.1947年7月召开第一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1948年3月又召开第二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从主张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国家到号召民族自救,反对分裂德国.但面对西方占领区中进行的分裂活动,苏占区也转而实行了相应的经济改革,筹建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5月,召开了第三届德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民主德国的第一部宪法.10月,德国人民委员会柏林会议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民主德国从此诞生.
-- 158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41
○经济恢复
民主德国诞生后,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医治战争留下的创伤,克服战前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战后德国分裂时期又进一步加剧了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保障对人民的供给同时还要继续偿还战争赔款.德国东部地区主要以精良仪器、机器制造、光学、化学等加工工业为主,但是缺乏自然资源,60%以上的原料与燃料都需进口.战争中,民主德国的工业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苏联占领军又拆走大批工业设备作为赔款,使得战后民主德国的工业装备能力只及战前的60%,而工业生产力则下降了80%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民主德国新生的政府制定了一个两年经济恢复计划,它的主要指标就是要把生产恢复到战前1936年水平的81%. 到1950年底,这个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了,工业水平达到了1936年的103%,农业耕地面积提高到1938年的102。
6%,而劳动生产率也回复到1936年水平.经济恢复时期坚持了1945年以来的民主改革,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0年,社会主义所有制企业的产值占了国民经济净产值的56%以上.1950年7月20日至24日在柏林召开的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1951年至1955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是要到1955年底将工业产值翻一
-- 159
241不要忘记德国
番,同时兴建钢铁工业,出口机械设备,对陈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重点加速重工业.农业方面要使每公顷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25%,国民收入提高到1950年的16%以上.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过程中,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同时实行了技术革新,进行了教育制度的相应改革.民主德国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完全模仿了苏联模式建立的,以行政为主进行集中计划管理,这种体制尚有利于当时国家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7月,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认为民主德国较1945年以来各方面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应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基本任务. 会议指出,民主德国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五年计划,为社会主义奠定经济基础. 大会号召展开经济竞赛,培养新型的知识分子,提出改革行政区划.会后即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的建设和工作方式,民主化的法律,规定各州划分州内专区,将州政府担负的责任移交到划分的专区机关.1954年与1958年专区议会两次选举了州议员.12月颁布了一个关于解散州议院的法律,此后州议院便结束了活动.民主德国的行政体制由联邦制性质转变为有着中央——专区——县——乡结构的民主集中制体制.新成立的15个专区代
-- 160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41
替了原来的5个州,新成立的219个县市代替了旧的132个区.1952年的7月,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部长会议决定开始全面地、有计划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这一年起,民主德国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也发展了起来,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了合理的规划与组织.这一时期里,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建设困难很大.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下.政府需要大量资金,同时民德政府还背负着沉重的赔款负担.1952年初,鉴于国防形势紧张,德国统一党决定加快发展重工业. 但更加恶化了供应,加剧了经济困难,日用消费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这种情况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同时由于政府在对待私营工商业者、个体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政策上有所失误,使得大批人员逃往国外.1953年5月,部长会议为了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以应付国内外日益尖锐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把劳动定额提高10%,结果引起了全国工人的抗议.6月17日柏林发生了数千名工人的游行示威行动.全国约30万人先后卷入了此次罢工斗争.最后被苏联驻军镇压. 这就是“六. 一七”
柏林事件.这次事件后,苏联减轻了民主德国的经济负担,德国统一社会党也开始检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6月21日举行了第十四次全体会议.25日,部长会议又作出了关于改善居民生活状况的一系列决议,例如改变工资结算、改善居民供应、减轻义务交售、提高退休金等.7月24到26日召开了党的十五次中央全会,主要讨论
-- 161
41不要忘记德国
了民主德国经济发展的建设和比例问题,通过了《党的新方针和任务》的决议.要求德国统一党的“德国统一、保卫欧洲和平和提高德国人民福利”
为己任,坚决贯彻6月9日政治局通过的“新方针”
,认真改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食品、民用品和轻工业产品的生产,相对减少重工业比重,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增进农业生产,以此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在“新方针”
的指导下,民主德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工业生产比1950年增长了91%,平均增长率达到13。
7%. 农业生产增长了44%,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上升到87。
6%,占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为27。
4%. 社会主义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56。
8%上升到1955年的69。
9%. 国民经济中比例失调的现象已有所改善,民主德国已有了较为稳固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仍保留着多种经济成分,过渡任务还未完成.1956年3月24日至30日,德国统一党在柏林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 大会分析了新形势,讨论了关于和平政策,巩固工农政权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与联邦德国建立新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最后制订了第二个五年计划,通过了关于巩固国家法制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决议. 这次会议对于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顺利执政,以及指引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民主德国便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同时国家机关也实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1957年1月17日人民议院根据党代表会议的建议通过了《地方国家政权机构法》和《人民议院对地方人民代表机构
-- 162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41
的权利义务法》。
这两个法律从根本上扩大了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力,提高了人民议院对地方机构的责任,有助于吸收劳动人民参与国家和经济的领导与管理.1958年2月2日通过了关于完善和简化国家机关工作法. 这些法律都突出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作用.1958年7月10日至16日,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提出要在几年内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于工业和小型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次大会还系统地总结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内政与外交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途径.在民主德国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已初步奠定的形势下,这次大会制订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把化学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此后一年,全面的生产合作化运动开始,到196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合作化改革.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民主德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后阶段的开始.1959年,由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制订了七年计划,民主德国为与其它国进行更好地合作;中断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七年计划. 计划中提出要在1961年使人均消费水平“赶上”
和“越过”
联邦德国,还提供了其他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由于长期以来实行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集中式管理的严重束缚,且轻重工业比例上的倾斜政策,使消费品生产大大落后,与联邦德国相比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差还很远.因此到60年代初,这个七年计划被迫停止,同时着手进行经济改革.
-- 163
641不要忘记德国
○经济改革与全国社会主义建设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自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由于七年计划半途而废,且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一些冒进现象,同时西方国家不断通过新闻媒介,对民主德国的居民进行煽动和诱惑,从民主德国逃往联邦德国和西方国家的人数日益增多.从1949年到1961年,自边境外逃的民主德国居民约有26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科学家、医生、工程师、熟练工人等,造成了严重的智力外流,给民主德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据官方估计约达100亿马克.面对这种形势,政府决定采取必要措施,首先是加强了国防力量.1961年8月,民主德国部长会议通过决议,把欧洲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尚处于开放状态的边界有效地控制起来. 13日民主德国人民军和警察预备队封锁了西柏林边界,16日起开始修筑水泥墙. 这堵墙名为“和平防卫墙”
的柏林墙,历经四年时间筑成,它割断了东、西柏林人员的往来,在社会主义德国与资本主义德国之间架起了一道有形的屏障.在当时,它控制了民主德国劳动力外流,维护了柏林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30年后,它却成为东西德国人民冲破割裂,实现统一而要拆除的第一道屏障,成为人们纪念德国分裂历史与两德统一的珍藏.到60年代初期,民主德国已基本上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国民经济已初具规模.国民经济总产值已达到建国初期的3倍,劳动生产
-- 164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41
年提高了2。
5倍.1963年1月在柏林召开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定为全党全国的战略任务.大会决定在全国实行经济改革,并于7月在党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准则》,强调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和专家对经济的领导作用,强调经济管理机构要用经济方式管理经济等原则.1964年1月起在全国推广了“高新经济体制”
,即通过改革经济组织和计划方法,废除一些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利用经济杠杆调动生产积极性.通过改革,民主德国的经济得得了较大发展. 1966年至1970年,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0。
5%,劳动率增长率达到6%. 1970年的国民收入突破了100亿大关,达到了174亿,人均收入也增长了22%.为使民主德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获得法律上的保障,1968年1月颁布了新宪法草案.新宪法于4月的全民投票中获得通过. 新宪法坚持了和平统一德意志民族的立场,确定民主德国是社会主义的工农国家.1974年人民议院对1968年宪法又进行了重大补充与修改,主要是删掉了原宪法中关于“德意志民族”
和“德国统一”
的提法.1972年,两德签订了基础条约,到1973年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这部宪法实际是把民族和国家的分裂以法律形式予以了肯定.
-- 165
841不要忘记德国
○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
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提出始于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八大和九大.1971年6月,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成为民主德国发展史上最有成效的建设时期的开端. 埃利希.昂纳克当选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会议主要政策之一,就是要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相统一”
,以“集体化”
、“合理化”
为建设中心.大会确定了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必须任务,根据新的社会要求,提出了新的前进目标;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并为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基本前提.1976年,统一社会党召开了九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新五年计划,确立党的工作目标为,继续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从而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实行社会主义的集体化是民主德国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70年代,民主德国即逐步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国.由于贯彻集体化方针,它在国民经济各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进步. 国民经济的投资额从1971年至1975年并为1830亿马克,而1976年到1980年达到2500亿马克.10年中生产率增长了53。
6%,国民收入增长了53%.1980年的工业产值为2,689。
5亿马克,比1970年的1,508亿马克增加了近一倍.机械、能源、化学、冶金等部门发展成绩非常突出.工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60%.进入80年代以后,民主德国继续贯彻经济改革,根据本
-- 166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41
国的具体条件,建立了大量联合企业.大型联合企业是适应民主德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有效生产模式,利于集中调配人力物力,便于国家经济杠杆的调节. 这段时期,民主德国国民收入更有大幅度提高,1980年至1985年增长率为30。
7%,国民收入平均递增4。
4%,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递增7。
6%. 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十位,国民收入总额居世界第十二位.直至统一前,民主德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都居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领先地位.
二、故国辉煌
民主德国象一颗流星划迹星空,一刹那辉煌之后,陨落入历史长河之中.曾几何时,它也一度辉煌灿烂,举世瞩目.
○“一个中心”
民主德国不论从人口数量还是从国土面积来说,都只是一个小国.然而尽管它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
4%,工业生产总值却达到了世界工业生产值的2。
5%. 在前苏联与东欧国家中,民主德国人均国民产值最高.40年来,民主德国经济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二战结束后,苏占区实行了基本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到1950年,民主德国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了战前的水平.1951年
-- 167
051不要忘记德国
民主德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此计划结束,1953年民主德国全民经济成分就占了工业总产值(不包括建筑业)
的78。
9%.1960年民主德国又实现了农业生产公作化.1963年民主德国提出了“新经济体制”
的指导方针. 到60年代末,民主德国生产总值比建国初提高了4倍,国民收入已达到10亿马克.1971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的方针.此后10年,民主德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5%,国民收入平均增长4。
6%,1980年工业总产值为2689。
5亿马克,其中电子、电器和仪器制造业的产值达到了300亿马克,占工业总产值的11。
2%.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2094亿美元,按人均计算为7180美元,居同期世界第28位,在前苏联东欧国家中居于首位.80年代以后,民主德国国民生活水平又有了明显提高.80年代前半期,国民收入年均递增4。
4%,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递增7。
6%,其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十位.国民收入总额居世界第12位. 198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11873美元,1989年,生产性国民收入达到了2735亿马克,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0倍多,其中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农业生产增长了1倍,畜牧业生产增长了8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
5倍,人民的纯收入从1970年的794亿马克增加到了1988年的1620亿马克,人民生活水平约居世界第24位.从民主德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可以看出,民主德国40年来的经济进步是巨大的. 取得如此成就,即使是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极为不易. 德国历来在工业生产与劳动率水
-- 168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51
平上存在较大的东西部差距.德国传统的重工业、原料材料工业都集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工业产量只占战前德国工业总产量的17。
9%. 战争中东部地区遭受的破坏也远高于西部地区,几乎丧失了45%的工业生产力.此外东部还承受了重于西部的战争赔款的负担. 在西部地区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
的大量援助时,东部地区还在遭受西方经济封锁. 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就是从此基础上起步的,但建国后,它很快就从二战的废墟中站了起来,恢复了生产.
○优越性
从战后的一片瓦砾,到80年代后跃居世界发达工业国行列,分析民主德国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几条重要的经验:1。
重视经济建设,确保社会政治生活的安定和方针政策的连续性.民主德国处于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最前沿,直接受到联帮德国的危胁,因此,从一开始,它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首要工作,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保障社会制度的稳定.民主德国从50年代起即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首要任务和指导方针.40年来,用于生产的投资增长了19倍多. 按1985年的可比价格计算,1949年的投资为38亿马克,1970年上升为437亿马克,到1988年则增加了770亿马克. 民主德国制定了适合于本国国情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同时还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
-- 169
251不要忘记德国
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民主德国还非常注重政治生活方面的安定.40年中,民主德国从未发生过大规模波及广泛的政治运动,领导层内部的分歧与斗争基本上不曾波及党外,在有关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方面的斗争也未扩散至经济领域,经济建设得到了稳定的环境保障.民主德国的历届领导人也坚持了经济政策与政治路线的连贯和稳定.2。
不断完善与改革经济管理和计划体制.民主德国建国初期,参照苏联的经济模式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生产资料国有化,国家依靠行政机关,层层下达指标,对生产流通的一切细枝未节都进行严格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财政上统收统支,物资上统一调拔,企业的一切权力集中在国家手中.同时,民主德国还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制实行农业合作化与特别征购等.这种体制在民主德国建国头几年恢复经济与稳定政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套苏联模式并不适用于民主德国已相对较高的工业化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恢复,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50年代,民主德国开始探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认识到必须扩大地方与企业的自主权,更多运用价值规律.1958年,民主德国首先改革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强调地区管理的原则,取消了七个工业部,将职能分划给国家计划委员会与联合公司.1961年,针对新出现的地方主义与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民主德国又成立了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工业、建筑业.
-- 170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51
1963年,民主德国提出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的新经济体制,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扩大联合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对公司、企业及地方经济管理机构权力下放,自主决定生产和销售,更广泛地应用成本、价格、利润、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核算.把利润作为主要核算指标;改革旧的工业品价格体系,对重要原材料大幅度提价;通过自筹资金或银行贷款对企业投资,企业可保留部分利润;采用新的银行体制,将国家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开,设立工商银行,取消了国家投资银行;规范了经济合同制度,严格了企业执行经济合同的责任,奖优罚劣;实行新的农产品价格制度,对全国谷物实行统一定价,后又对畜产品实行了统一定价.这些经济改革的新措施打破了原先高度集中式的旧经济体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使得民主德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自由的发展空间.1971年,昂纳克当选为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与体制改革.首先,统一社会党实行了行业管理,减少管理和计划层次. 195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业企业实行改组,按行业建立联合企业,实行托拉斯式的企业管理体制.1979年,民主德国正式颁布联合企业及其所属企业条例,确定了联合企业独立经济核算实体的地位,实行经理负责制. 这样原来的中央——联合公司——企业的三级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企业两级体制,大大提高了效率,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 171
451不要忘记德国
其次,讲究计划的科学性和效益性.7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政府计划工作着重强调了计划的科学性与效益性. 计划科学性,表现在每个发展计划必经专家认真分析,仔细论证其可行性,且计划中必须包括详细的生产指标以及生产平衡表.计划的效益性表现在强调生产质量,要求降低成本和保障实物指标与财政指标的统一,同时还要通过科技发展状况,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等指标对企业成果进行考核.第二,就是计划调节机制的多样化与系列化.虽然民主德国一向注重指令性计划的调节作用,但同时也重视各种经济杠杆的重要性.1982年,民主德国在旧经济合同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新合同法要求国家各企事业单位签订经济合同,确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以法律责任来强化合同的执行.同时民主德国也注意发挥税收、利润、信贷、利息、价格等经济机制的作用,实行工资基金付费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奖励基金与成果基金,这样就把经济核算中的大部分经济指标同各种物质奖励联系了起来,鼓励了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了企业及社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3。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职工的文化水平.要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企业,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管理者队伍是关键. 民主德国因为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制定了整套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将经济管理干部分成高、中基层之级,分别在中央、专区和联合企业开办的业务培训机构接受轮训.1989年为止,民主德国中央到基层的管理干部中,90%
-- 172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51
以上具有大专文化水平. 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保证了民主德国经济稳定与持续地发展.同时,民主德国也很重视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德国的全部职工都接受过10年制义务教育与二年制职工培训. 企业还开办各种函授、夜校、知识讲座. 这支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工人队伍为民主德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4。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源泉——集体化道路.由于民主德国建立于德意志东部地区,历来缺少劳动力,缺了资源.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与资金有限,因此在工业发展中,需要大量进口能源与原材料,进口比例约占需求的60%.这种状况,使得民主德国在进入7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以后,以生产集约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线.197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德国统一社会党纲领》和党的章程,党章中强调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统一,指出了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要建立在自觉运用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集约化是民主德国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由于贯彻“把生产集约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这一方针,民主德国在90年代的经济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10年中增长了53。
6%,平均每年增长5%.民主德国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时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也成为民主德国40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 173
651不要忘记德国
1971—1980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部分有90%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到1981—1985年,上升为95%的比率.1986—1989比重达到了10%.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民主德国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更新设备. 他们认为,要提高生产质量,保障社会主义全面合理化,就必须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 同时,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改善投入与产品比例的决定性前提. 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逐年增加,196—1970年总数为150亿马克,1971—1975年为250亿马克,而1976—1980年上升到350亿马克,平均每年70亿马克,接近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8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更把利用先进科技成果放到突出地位,关键工艺和尖端技术已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工业企业53%实现了自动化与半自动化,国民经济部门产品更新率每年平均达到30%,消费品更新率达到40%.工业设备的不断现代化,既节约了工时和劳动力,也减轻了工作岗位的劳动强度. 民主德国在广泛采用先进工艺的基础上还注意降低生产中物质与能源的消耗.由于民主德国自身缺乏自然资源与原材料,而7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与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民主德国把减低消耗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生产中减少消费,采用新科技,对产品进行再加工.1988年由于减少消耗,使民主德国和国民收入比1980年增加了三分之一.正确的经济方针,有效的经济政策,是民主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民主德国也得利于一些有利的外部发
-- 174
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51
展环境.首先就是它从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中受益非浅.民主德国常可以得到数额巨大的联邦德国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在两德内部贸易中,东西马克按1∶1比价结算,此外还免除关税.通过联邦德国,民主德国还可与欧共体各国进行免税贸易,从中得到很多优惠. 在科技项目合作中,联邦德国也给予了民主德国大量的经济与技术援助.其次,民主德国还从经互会中得到了很多利益.通过经互会内部协议,民主德国可以从苏联得到价格低廉的原料与能源,巨大的经互会成员国的市场也促进了民主德国商品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苏联的大量订贷,也保证了民主德国在造船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和光学仪器工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民主德国还通过与经互会成员国间的科技合作建设了大量联合企业,建立起了科技工业部门,更新生产设备与产品质量升级.
○第一生产力
民主德国缺乏资源,劳动力数量不丰,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必须依靠现代的科技高素质的人才.民主德国领导人一贯重视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重视职工劳动素质的提高.民主德国建国初期,在恢复和扩建苏占区科研机构的基础上,新建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科研机构.但此后科技发展道路曲折.60年代,由于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始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70年代,民主德国明确了科技进步在社会生产中的地
-- 175
851不要忘记德国
位,强调从实际出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把研究与应用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改进了科研机构和管理体系,增加科研经费,注意培养新生科技力量.进入80年代后,由于劳动力进一步减少,以及能源、原材料及资源的缺乏与局限,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进步.因此要求科学与生产更有效地结合,为此民主德国制订了长期的发展方案.经过长期的努力建设,民主德国建起了先进完善的科技体系,到1989年,已有六个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科研机构,其中以民主德国科学院为代表,另外还有农业科学院等政府部门所属科学机构,以及设于全国53所高校的共900多个科研机构.此外,在工业部门的200多个联合企业中也有自己的科研机构. 全国在科研领域中的工作人数1970年为12。
71万,到1988年已达到了20多万.基础研究是民主德国科研发展中的重点. 全国各方面科研力量中50%集中于此,而研究工作的主要领域又集中于经济方面。为大力发展科技,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经费. 1971年至1975年,科研经费每年平均支出50亿马克,约占国民收入的3。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