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要忘记德国

_18 黄永祥(当代)
○福音
早在1303年,传教士布. 阿尔诺德作为第一个德国人由科隆来到今天的北京传教,开始两个民族文化交往的先河.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在完成他伟大的中国之旅后,写了部轰动欧洲的《马可. 波罗游记》,首次向欧洲展示了中国的富裕和高度文明,引起整个欧洲的羡慕和向往.从16世纪起,大批欧洲人到中国来掏金,德国人福格开设的一个商行也夹在其中.16至17世纪,许多德国人来华进行贸易活动,民间的经济往来趋于频繁,一些德国传教士为了向东方传播上帝的福音,也陆续来到了中国.17世纪中时,德国科隆人Johan
AdamSchal
Von
Bell是在华耶稣会中声名最盛的传教士. 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味十足的中国名字“汤若望”
,还学中国人取字“道味”。
他于1622年和法国传教士金民阁来华,先后服务于明清两朝,负责编修历法,颇受当朝青睐. 尤其在清顺治时因工作出色,倍受重用,乃至加官进爵,位列公卿,顺治皇帝甚至尊其为“可敬之父”。
汤若望学识渊博,精通西方天文历法,一时成为中国修历的的学术带头人,他所主持编修的“进宪历”
由于采用了当时西方新的天文学和数学成果,比中国旧历法更为准确.汤若望既得当朝宠幸,又身居北京耶稣会会长要职;基督教盛极一时,当时刊刻的《几何原本》、《勾股义》、《测量异同》等有关西方学术著作也得以顺利发行,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进入
-- 447
034不要忘记德国
普通中国人的视野.尽管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有其局限性,在主要领域的天文、数学方面,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并不是西方科学的最新成果,但仍有许多新的技术知识,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在中国的土地上流传,有如一股新风,使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知识来源,从而能够在明末清初改革陈旧的传统历法,在清初展开大地测量和地图绘制工作,开始不同于古代传统科学技术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时期.作为国际潮流,在中国从16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的三百年间有过两次西学东渐的运动. 第一次是明末清初,从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来华开始到清乾隆22年(1757年)
实行闭关政策为止,持续大约二百年;第二次是中国近代时期的西学输入,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到90年代,主要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知识分子和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
的前提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以图自强. 输入的西方文化大体有三类:一是宗教文化,如天主教义等;二是科学技术,如天文、地理、数学、理化、医学等;三是人文科学,如哲学、政治、语言、音乐等.对西方文化,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士人有三种不同态度:一是排斥与恐怖. 他们诚恐传教士“用夷变夏”
,如扬光光等宣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也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二是全盘吸收.他们对西方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加以全盘吸收,而且加入教派,如徐光启,李元藻等. 三是分析批判吸取,如方以智.方以智在《物理小品》中多处引用了传教士艾儒
-- 448
第五篇 龙鹳同舞134
略的《职方外记》,吸收其天文、地理、人体解剖和生理卫生知识,但他扬弃了上帝造人说,对西学中的历算、奇器亦持这种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对这个时期传教士带来的中外文化交流褒贬不一. 持肯定态度的称誉耶稣会士是“圣洁的布道者”
,“西洋文明的伟大传播者”
;持否定态度的贬斥他们为“文化侵略分子”
,“欧洲殖民主义的急先锋”
,“西方侵略者的矛头和工具”。
双方各执一端,难解难分.一种比较切实的评价是,传教士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来只是为了传教的目的,由于当时东西两大文明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个文明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其功不可磨没.正如中国古老的格言“礼尚往来”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也使西方受益匪浅. 传教士们通过翻译中国的经典文集和出版他们介绍、研究中国的著作,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真实信息,所提供的东方文化的思想养料,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展,催促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诞生.
○膜拜
启蒙思想家们对当时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崇备至,甚至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比起今天我们某些向往西方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把中国描述为一群有理性的哲人治理的“模范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的完美体现.著名启蒙思想家魁奈写下《中国:欧洲的楷模》一书,介绍中国的哲学、文化、政体和科学,号召西方向中国学习. 思想巨匠伏尔泰甚
-- 449
234不要忘记德国
至这样长中国人的志气:“当我们还是野蛮人时,这个民族已是高度文明了.”
当时的德国也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所有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东西到了痴迷的程度,拥有正宗中国瓷器和工艺品成了地位和声望的象征.中国的绘画和园林艺术对欧洲和德国艺术的影响尤深,德国的卡赛尔伯爵甚至按图索骥,建立一座中式村庄,取村名“木兰”
,村旁小溪则冠以“吴江”
,以过一把中国瘾. 新奇、精致、纤巧和幽雅的中国艺术品则成为风行一时的追求秀丽多姿、崇尚新奇的罗柯柯艺术的源泉.中国古代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除了通常所说的四大发明之外,最为深远的可能数16、17世纪西传的中国哲学和文学了.欧洲各国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德国.德国千古绝伦的思想巨人莱布尼茨和大文豪歌德,是学习中国、融中国文化于德国文化的巧匠,他们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莱布尼茨非常拜中国儒家哲学的自然神论. 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道观和基督教对神的信仰是一致的,只不过中国把神和物质合而为一,把理性作为最高尊崇的对象.他从21岁起就开始研究中国,读过巴黎出版的孔子论著和传记.1696年,他根据罗马教会耶稣会著作提供的材料出版了第一部介绍中国的专著《中国近况》,他还和在北京的传教士白晋通信,共同探讨他的二进制算术和中国的易卦达数年之久.认识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莱布尼茨实为西方第一人.在《中国近况》序言中,他借重中国文明无情鞭笞欧洲的基督教文明:“我们以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
-- 450
第五篇 龙鹳同舞334
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他忠告欧洲社会:“在我看来,我们目前处于道德沦落难以自拔,有必要请中国派人前来教导关于自然神学的目的和实践,正如派遣传教士到中国传授上帝启示的神学一样.”
对中西文化,他作了一个恰当的比较:“欧洲文化的长处在于数学、思辩的科学,但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就大不如中国人了.”
他对中国和欧洲的文化接触感到极大的鼓舞. 他努力学习和实践中国的实践哲学,倡导成立柏林、维也纳、海得堡的科学院,将对中国的研究列入柏林、海得堡科学院的研究项目,研究如何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莱布尼茨吸收了中国哲学中有益的东西,如老子、孔子和中国佛教关于“道”
的观念,提出了“单子论”
,开创了德国思辩哲学.他的得意门生佛朗克和沃尔夫继承他的哲学思想,佛朗克在哈雷创设东方神学院,特意设有中国哲学专科,继续导师开创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和宣传的工作. 沃尔夫高举莱布尼茨的旗帜,四处宣讲中国的实践哲学.其弟子康德正是经过他而接受了莱布民茨的辩证精神和理性思维,开创德国哲学的新时代,开始西方哲学史上的德国古典哲学阶段.莱布尼茨与德国哲学和中国儒家学说已经到了难分难解的地步.莱布尼茨在数学上的成就,也受到中国易经的启示.他曾设法从法国传教士白晋手中得到两张卦易图,即《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分位图》,从中研究中国的卦算,认为八卦的排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数学上的“二进位”
思想,由此写出《论二进制计算》这篇宏文,为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剑桥学者李约瑟曾指出:莱布尼茨成为数理逻辑的
-- 451
434不要忘记德国
老前辈,而对其观念的启发,则公认来自中国特殊的表意符号的性质.莱布尼茨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学者,他非常敏感地意识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巨大意义. 他当时就极力建议开展中西文化交流,他曾经写信给康熙皇帝建议中国成立科学院,并表示愿意鼎力相助. 他认为中德两大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都会获得益处. 莱布尼茨的深情厚意在今天看来是一件不朽的壮举,但当时的中国王朝并没有能够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西方各国其时正处于农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型阶段,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迅速进步,殖民主义注意力集中在美洲和非洲大陆,对实力雄厚的中国尚未敢有非份之想,对中国采取和平平等的交往态度. 国际环境是极其有利的. 然而中国社会正处于康乾时期的封建盛世,陶醉在天朝大国、万邦来朝、唯我独尊的美好感觉中,对遥远异域传来的新鲜信息根本没能引起重视.西方之于中国,正如充满活力的新式青年和富有的封建老财,一个积极开拓进取,一个却依然陈旧. 若是中国那颗封建脑瓜能够清醒一下,认真考虑这位西方圣贤的意见,或许可以注人一股崭新的活力,继续在世界文明的轨道领跑.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这颗洋溢着封建文化再也装不下其他东西的脑瓜断然予以回绝了. 一代明君康熙为了维护满族的一统江山,以“免得多事”
禁止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关闭了中西接触的大门.中国与一次绝对的近代化机会擦肩而过,令后人扼腕叹息.今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又一次站在中西交贯的路口,面对三百年失而复得的机会,我们该如何把握?这是一个必须好好回答的问题.
-- 452
第五篇 龙鹳同舞534
德国文豪兼思想家歌德一生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歌德和他的作品,对于中国广大读者来说早已不陌生.本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了对歌德诗歌和小说的译介.五四时期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问世,牵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 然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歌德创作生涯的影响,却鲜为国人所知.歌德的父亲是一个中国文化的崇拜者,歌德自幼即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特别是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今天歌德故居二楼的主厅就叫“北京厅”
,厅中陈列和布置一如中国民居.歌德通过拉丁文译本阅读了《大学》、《中庸》、《论语》等中国经典.他在《威廉. 表斯特漫游时代》中所谓的“教育省”
的描写,其楷模就是孔子的天、地、君、亲、师组成的理想国. 由于歌德崇敬孔子,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被德国称为“魏玛的孔夫子”。
通过他的作品、回忆以及和另一位德国文坛巨匠席勒的一些通信,我们知道他读过《好逑传》、《花笺记》、《玉娇梨》、《赵氏孤儿》等中国小说和诗歌,并对这些作品赞叹不已. 歌德在沟通中德文学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曾没法将中国的抒情诗移植到德国,他创作的十四首中国风格的抒情诗题名《中德四季晨昏吟咏》,诗中流露了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倾慕,这些哲理诗形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中国古代文学对歌德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今天欧美有些学者甚至从他的诗歌中逐字逐句找出了中国的影响. 歌德对中国的伦理道德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绘声绘色向别人介绍:“一对钟情的男女在长期的相爱中贞洁自持,有一次他们不得不在同一间房里过夜,就谈了一夜的话,谁也不惹谁!”
他对中国发达的古代文化仰
-- 453
634不要忘记德国
慕不已:“当中国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
歌德非常喜欢中国唐诗,曾将唐明皇梅妃所作的《梅妃诗》译成德文,这是中国旧体诗翻译成德文的开端.他还将《赵氏孤儿》的故事改编成悲剧,席勒曾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 歌德是具有世界眼光的大家,他从中德文化交流中,预见到了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前景,发出“世界文学时代己快来临”
的呐喊.由于当时东西天各一方,交通和信息极为困难,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始终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 莱布尼茨和歌德同其他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一样,把西方看作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中国则是达到人类文明顶峰的世界,中国文明属于不能再进一步发展的文明,成为一种“结晶”。
由于对中国的崇拜和热爱,他们没有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憾.到19世纪末,欧洲对中国研究的热潮不可避免地逆转了.“18世纪初,人们认为中国是人类知识的发源地,但到了世纪之未,希腊人被崇拜为人类最伟大的教师了”。对中国文化态度的转变,是西方科学文化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理性选择.德国的智者在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之后,他们把触觉伸向了自己的土壤.
-- 454
第五篇 龙鹳同舞734
三、西风东渐
○文化入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中国文化滋养的启蒙思想开启封建主义之蒙昧、迎接资本主义之光明,不仅对法国、德国的革命与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回流中国,和欧洲近代科技一起形成新的西学东渐运动,熏陶和培养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德国作为启蒙运动的兴盛之地,其优秀人物是启蒙运动的中坚脊梁,他们的思想成就是构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思想文化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有着特别的情结.然而,中德近代的文化交流却是在远非友好的气氛中开始的.和西方近代其它列强相比,德国是最后崛起的大国.英国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很久以后,普鲁士才派遣“使节团”
来华,两国才开始正式往来. 之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在北京设立公使馆,中德官方文化交流才有可靠的基础.在莱布尼茨时代,德国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犹如对于太阳,只有膜拜、崇敬、学习的份儿,这时却整个颠倒过来.德意志帝国象其它西方列强一样,对大清朝颐指气使,指手划脚. 德国传教士似乎也挺直了腰杆,纷纷充当为德
-- 455
834不要忘记德国
国谋取利益的急先锋.吃怕了洋人苦头的清政府见来者不善,对德国的要求悉皆答应.先是进口各式德国洋货,再是购买德国造的舰队,后来又乖乖把胶州湾租给德国.在德国元帅瓦德西的率领下,八国联军把义和团杀得血流成河,连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被赶得,远走西安,让中国偿了一把德国的厉害.为了使中国彻底臣服,德国不光给中国“送来”
了四散横飞的克虏伯炮弹,还有他们引以为荣的科技文化.20世纪初,德国先后在上海创立同济大学,在青岛建立德中学院,在北平开办辅江大学. 这些由热衷于“教育”
的德国人创办的大学在宣扬德国光荣的同时,确实也向中国人传播了德意志近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把德国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山东半岛横刀夺走. 从此,德国在华势力大大减弱,文化交流也一落千丈.在后来的30多年里,霍亨索伦王朝被魏玛共和国取代,接着,希特勒推翻民主,建立第三帝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一直政局动荡不安,无暇顾及中国. 在这30多年中,日本、美国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广大中国人民对日、美侵略者的仇恨日益加深,对迟来早走的德国侵略分子的憎恨逐渐淡漠了.尤其是和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相比,中德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足挂齿”
了.
-- 456
第五篇 龙鹳同舞934
○宏论(一)
:进化论进化中国
抛开这些恩恩怨怨,实事求是地考虑德国对中国近现代之交文化的影响,德国科技文化客观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是起着巨大作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生巨大影响的是两种思潮: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进化论;新民主主主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思潮都与德国文化有着莫大的联系. 康德理论中的量之假说和太阳中心说、以太说作为三大发现成为论证宇宙、自然界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科学依据,对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有力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共创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更和中国现代命运息息相关.康德学说的东渐,最早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对康德的去伪说、伦理道德学说非常赞赏,梁启超甚至把他誉为“近世第一大哲”。
严复在他著名的译著《天演论》的按语中,曾大量发挥了康德不可知论的观点.近代大儒、同时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宣传家的章太炎,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获得大量的哲学知识为资产阶级革命论证. 一代教育名家蔡元培和悲剧学者王国维则更加深刻地受康德和其他德国哲人的影响.以“翰林革命”
传为美谈的蔡元培,不惑之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人文科学,其间深受德
-- 457
04不要忘记德国
国文化尤其是康德美学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后,他历任民国政府首届教育总长、北大校长等职,以文章、演讲、授课、编写教材等多种形式广为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 在他首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以美育教育完成其道德”
的德育教育方针,后来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蓄”
的口号,开一代学风,都可以找到康德思想的印记.当然,蔡元培的美学思想也受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与立普斯等人的影响,但其自成一家之言的“美育代宗教”
说的基本观点则直接来自康德.蔡元培对康德美学身体力行,除在北大讲坛上亲自讲学外,还创办了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
、西湖艺术学校(今浙江美术学院前身)
、上海音乐学院,在推动中国音乐、美术事业发展方面有传世功勋.王国维和德国文化也有着不同一般的关系,他是继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以后近代中国积极推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他在哲学、文艺、史学等领域内,把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熔为一炉,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的新局面.特别是在介绍、融化德国哲学方面为中国第一人,最先向国人介绍康德、歌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思想观点,并以此分析、批判、融通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当时正值“新学”
流入中国,有识之士纷纷从资产阶级文化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王国维也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旧传统的束缚,立志于新学,成为一个通“世界学术”
人. 他特别选择了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作为武器批判儒家传统哲学,以求思想解放. 他曾研究康德哲学达5年之久,对
-- 458
第五篇 龙鹳同舞14
尼采、歌德、席勒的著作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王国维把研究德国思辩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可谓中西贯通,相彰益得. 他对德国哲学兼收并蓄,既吸收歌德、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又吸取叔本华、尼采非理性主义,同时他又以康德、叔本华的认识与戴震、王守仁的思想相结合,批判程朱理学,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有益地发展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他还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分析评论文学巨著《红楼梦》,指出这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应列于世界文学之林,开创了文艺评论的新局面. 他的《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说”
与德国美学也大有联系.当然,王国维自己的悲剧性结局恐怕要记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一功.德国哲学思想也有不健康甚至有害的因素,这是一个对待外来文化极其深刻的教训.
○宏论(二)
:马克思尊比孔圣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 德国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度过了人生美好的青少年时代,他们的思想成果正是在那个时期播下种子的. 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不是通常人们所以为的共产党创始人“南陈北李”
,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宣传鼓动家朱执信、孙中山.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深入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李大钊、陈独秀通过俄国十月革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从此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最终成
-- 459
24不要忘记德国
为马克思主义者,创立共产党,使中国面貌为之一新.周恩来、陈毅在欧洲勤工俭学之行中,曾深入德国考察文化和工人运动,在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领导人.吸德国古典哲学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渊源可溯至深受中国实践哲学影响的莱布尼茨哲学. 今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对实践的强调何其一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最显著成果,是开国之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和广泛的.毛泽东曾对此做过精炼的总结: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不论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方面,还是在历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包括戏剧、电影、音乐、雕刻、绘画等)
,都有极大的发展.在哲学方面,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写出了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都同样深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从而标志中国思辩哲学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阶段.李达、艾思奇等理论教育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今天,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同样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针.在文学艺术领域,鲁迅以唯物论的观点论述了美和美感的起源.他指出,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必须从现实出发,反映现实,同时又必须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精神来,具有理想的因素,在艺术中达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比较多地讲意境说,对典型性格的理论探
-- 460
第五篇 龙鹳同舞34
讨不够充分,鲁迅运用唯物史观对典型性格理论做了深入的探讨,在非传统美学不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鲁迅还批评了永恒的艺术价值标准的观点. 鲁迅在文学艺术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了,为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也是非常精当的,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中国人民的进步文艺实践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从左翼作家联盟到抗战文艺,从解放区文艺到建国以来的文艺,各个时期取得的成就,须臾也没有离开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在历史学方面,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杜国庠、吴晗等人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和思想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科学技术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 中国当代首席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感叹地说:“马克思主义对我思想和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重大理论问题,正是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的.”
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仍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们的必修课.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科技人才,哪一个又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熏陶呢?
四、君子之交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
-- 461
4不要忘记德国
华人民共和国只和民主德国建有外交关系.中德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基本上是在中国和民主德国之间进行的. 到1972年中国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德往来就在两个德国之间同时进行,一直到190年两德统一为止.由于中德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亦无历史旧帐,加之两国间有着源远流长的科技文化交流,中德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发展势头良好. 1979年,中国与联邦德国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两国的文化、教育、体育交流项目每年商定一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科学家和师生交换、语言培训、音乐、美术、戏剧、电影、广播电视、青年和体育等诸多方面. 另外,两国州省之间,各种友协、基金会、教育科研机构之间也都开展了交流活动.在科学研究和院校方面,德每年向中国提供六百个以上的奖学金名额,到195年,中国在德国留学人员(包括自费)
已超过一万人,列欧洲各国之首. 德国在中国的留学生、进修生也已达近千人. 科技合作也日益扩大和深入,迄今为止,两国已签订上百个部级或科技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和大型科技项目议定书,合作领域从最初的11个,逐步扩大到包括航天、核能等在内的近30个. 合作方式从资料交换、一般性互访考察和技术座谈逐步转向共同研究、合作试验、联合勘探、技术咨询以及举办学术研讨会和研究机构的对口合作.两国在其它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两国在中国举办了席勒研讨会、日尔曼学者座谈会、国际法研讨会、比希纳与海涅研讨会.医学方面的交流会议更是不
-- 462
第五篇 龙鹳同舞54
胜枚举.德国研究协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斯——普兰克协会与中国科学院之间,也都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关系.两国文化交流当中,德国培训和汉语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两国每年互派德语和汉语教师,加强在中国的德语教学和在德国的汉语教学工作.最近几年,德国学汉语和中国学德语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德国“歌德学院”
已在北京设立分院. 中国中央电视台定期向全国播放德语讲座.广播电视交往也是日益紧密. 德国第二电视台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以后,德国第一电视台又与中央电视台达成交换电视记者的协议,双方一致决定在新闻报道、交换节目和技术方面进行合作.以施拉普纳为代表的中德体育界人士向对方带去了各自对体育的理解,在音乐、美术等方面,也开展了频繁的交流活动.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和德国人民严谨求实的优秀作风交相辉映,成为两个民族互相学习的重要内容.德国的哲学依旧在熏陶新一代青年.曾几何时,尼采席卷中国高等学府,激励起他们内心的激情. 在反思之后,这种激情化做了实干和开拓精神,驱使他们奋斗,去争取成功.我们高兴地看到,除了政治因素偶起风浪,中德两国文化交流再也不受以往非理性和殖民主义的干扰,在完全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深信,这两个创造过辉煌文化的民族再次握手,将对世界和平、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把握这次机会,对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的现代化事业也有十分重要
-- 463
64不要忘记德国
的意义.“坐地日行八万里”
,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 任何民族,如果不想落伍,不被淘汰,必须把握机会,只争朝夕.确实,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464
首页 上一页 共1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