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翁美玲1959-1985》

翁美玲的粉丝(近代)
《翁美玲1959-1985》
***************
*《翁美玲1959-1985》PART1
***************
翁美玲的素描像 翁美玲童年时代的照片 穿粉色T恤的翁美玲 与汤和母亲三人合影 翁美玲与苗侨伟的剧照 翁美玲与张曼玉   翁美玲有一个坎坷的童年,从快乐到失意,其实只有百米之遥,这样大起大落的生活给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她对人世的态度有着悲观冷漠的一面。
---------------
引言(1)
---------------
  “没有人能像美玲一般如此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正因为我们是追求美好的,所以上天才给了我们美玲。
  正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所以美玲的离开才会让我们缅怀至今。”
  以上摘自一个翁氏影迷的征文,当《射雕》在香港播出时,他还没有出生,这是一个1984年出生的忠诚的影迷,对他而言,翁美玲就是降落凡尘的天使。
  “如果说我的偶像是Pete.Sampras,我想成为他一样的男人,那么我的梦中情人就是美玲or黄蓉(哦,不!都一样),我想娶一个她那样的天使!——痴人说梦话,此人只应天上有。”
  对所有翁迷来说,她的全部魅力都凝结在“黄蓉”这个角色上,而“黄蓉”就是翁美玲最纯真的本色,她不是在表演,她是在演绎自己。
  一个电视明星,成就了人们娱乐生活中的精神偶像。
  她因《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一角而成名,因自杀早逝而传奇。她出生于1959年5月7日,卒于1985年5月14日,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一个时代塑造的精神偶像在她死亡时到达了绚烂的极至,有如烟火在天空炸开,散出无数璀璨的星火。
  1985年5月的香港,翁美玲葬礼的场面盛大空前,香港市民万人空巷争相送别偶像,面对这样的情势,警方出动了几百名警员维持治安,以防因拥挤而引起的混乱。媒体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对于她的自杀,所有的文字都充满了怀念和惋惜。
  这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媒体的观察报道说:翁美玲不像是会自杀的人,因为就在事件发生之前,翁美玲还对采访她的杂志谈到了另一名女星的自杀是不智之举,为情自毁太过不值。但言犹在耳之际,她却步了别人的后尘。大众对于这个明星的普遍印象是:活泼、乐观、聪慧、可亲,一如她的角色黄蓉那般讨人喜欢,甚至说翁美玲就是黄蓉。
  20世纪80年代是电视产业的繁荣时期,香港影视业制造了大量的明星,周润发便是一个杰出的例子,更早的郑少秋同样因为主演楚留香而闻名遐迩,即使是后来专攻电影的梁朝伟也是在电视里发了家,其时的无线五虎声震香港影视圈。
  80年代是香港娱乐圈的造星时代,电影,以及电视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生活,整个影视产业处于蓬勃的发展期,偶像崇拜格外流行,这种精神需求虽然肤浅,却影响广泛而且深刻。
  翁美玲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异数,她的演艺生涯有限,总共不足十部作品,为人所共知的其实只有一部《射雕英雄传》。但当《射雕》在中国内地播出之后,所造成的偶像效应至今没有哪个明星可以比肩。
  这当然与她那具有传奇的命运有关,青春早逝的震撼力余音尚存,而活泼聪慧、任性、活泼的“黄蓉”形象刹那间颠覆了人们对优秀女孩的审美,陌生化造就了更深的吸引力。而《射雕》这样的武侠剧也代替人们完成了想象中的飞跃:是道义、爱情、自由的完满。
  因此,翁美玲的影响力也来自时代的赐予:一个娱乐精神贫乏的时代,一个电视产业上升的时代,一个造星的时代。
  惟其如此,翁美玲才能在去世二十年,其间并没有新作维持的情况下仍能被人们记住,这种强韧的生命力也见于与她同期的周润发、赵雅芝、刘嘉玲等明星。但不同的是,记住翁美玲毋宁说是记住了“黄蓉”。
  喜爱她的人们因“黄蓉”而认识了翁美玲,并将翁与“黄蓉”划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等号,又因其自杀身亡而铭记了她,翁美玲因此成为永远的“蓉儿”。
  翁美玲因《射雕》一剧而成名,有一种时代的幸运,其时的电视剧产品贫乏,国产剧尤其如此,更不成熟。一般的观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无多少选择余地,任何电视剧的角色都能够轻易地深入人心。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出几个童年时代的电视剧的名字:《再向虎山行》、《上海滩》、《霍元甲》、《陈真》、《便衣警察》……即使在《射雕》多年之后的《渴望》,一个刘惠芳的悲情命运都足以形成万人空巷的吸引力,更何况80年代初期的武侠片《射雕英雄传》。这是一种主动选择,也是一种被动接受。
  翁美玲的影响力有多大,在2003年播出新版《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得到再一次的印证,尽管无论是从制作水平还是从表演技巧及演员阵容上,新版《射雕》都要高出83版《射雕》好几个档次,但它收获的评价依然弹多赞少,首当其冲的便是表演黄蓉的周迅,从气质、嗓音、服饰,甚至私生活,都被翁美玲的影迷批得斑斑驳驳,不留半点情面。
  在这种非理性的批评声浪背后,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以及对港剧的迷信在“作祟”。影迷对翁美玲先入为主的认可乃是过去他们接受了83版的《射雕》,加之翁美玲的自杀身亡又博取了人们的同情,使她成为了黄蓉唯一的合法的扮演者,其他的扮演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簪越和冒犯。在这个基础上,于是一叶障目之,对真正的表演功底便视而不见。实在是翁美玲的幸运,“黄蓉”的不幸。
  但无论如何,翁美玲版本的黄蓉已经被她的影迷推向了“经典”的地位,她的过去,她的死亡,她的身世,她的隐私,她的情爱,她的容貌,她的身材……她的一切,甚至她的缺点,也都在“蓉儿”的光环下被照耀得熠熠生辉。
---------------
引言(2)
---------------
  1983年距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当年拜倒在《射雕》下的影迷如今大多年近三十,是最当道的时候,这同样也是最珍惜童年时光的一群人。《射雕》成为众多70年代甚至80年代人的童年印痕,桃花岛和黄蓉正式进入了回忆的“神坛”,在“人海茫茫找到了你”的旋律中每每沉屑泛起,感叹千百回,犹如酒入愁肠。
  在世间,总有些人被死亡所照耀,曾有三个女人有如此相似的命运:阮玲玉、林黛、翁美玲,她们属于黑白电影时代、彩色电影时代、电视时代,一个逐渐走向更为广阔受众的娱乐事业。
---------------
第一章 童年(1)
---------------
  翁美玲有一个坎坷的童年,从快乐到失意,其实只有百米之遥,这样大起大落的生活给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她对人世的态度有着悲观冷漠的一面。
  因为翁美玲的母亲并非其父亲的妻子,因此,童年时代的翁美玲就有着一般私生女的不幸,在七岁之前,翁父尚未去世,翁美玲和父亲还生活在一起,她过着被双亲宠爱的快乐生活,这样的日子,同其他人家的掌上明珠并无不同。但在翁美玲七岁的时候,这一切即刻成为如梦如泡影的回忆。
  这一年,翁美玲的父亲去世,而翁母无名无分,没有分到夫家的任何遗产,翁美玲与母亲的生活面临困顿。所幸,翁母有一个谊弟陈景,亲如手足,翁美玲母女多得他的照顾。
  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翁母改嫁廖锦棠,翁母与丈夫前往英国谋生,而翁美玲则与舅父一起在香港生活了两年。
  出于对世事浮沉、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翁美玲对社会抱着“人吃人”的冷淡看法,但她依然是个自强不息的女孩。
  1985年5月16日清晨,五个女人一同来到香港一公众殓房认尸,她们行动匆忙,面目悲伤,而在殓房的大门外面,早有大批记者在此守候多时,刹那间打破了殓房冰冷的宁静。摄像机的镜头似乎比人还要多出几个,纷纷探出了眼睛注视这一切。而这五个女人,就是要来给当红影星翁美玲认领尸体的,她们是翁的干妈和干姐。
  下午2时,她们又匆匆离开,殡仪馆的一辆客货车跟在她们后面,很快将翁美玲的尸体拉走,一瞬间,红颜凋零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
  翁母在痛哭,而汤镇业已经呆若木鸡,悲伤、惊讶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他只有在好友苗侨伟的陪伴下才知道自己该如何行动。
  媒体、无线电视台、圈中朋友、亲友、影迷……被她的自杀震伤,最伤心的人无非她的母亲和爱侣汤镇业。
  香港人在报纸的消息栏中找到了她,在《天师执位》、《射雕英雄传》、《十三妹》、《生锈桥王》中遇见了她,在杂志的纪念专刊里怀念她,在亲友的访问中了解了她——翁美玲的死,在她葬礼的那一天终于形成了龙卷风,刮遍了全城。
  如果不进演艺圈,翁美玲未必是这个命运,但如果翁美玲不是这个命运,她未必就是翁美玲,多少人要苦苦留住她,以为她的可爱、任性便是她的全部,岂知这可爱与任性里也埋藏着自毁的恐怖。
  的确,翁美玲无法再造,她是华人演艺产业一个阶段性的标志人物。我们只有让时光倒流四十七年,在镜子的碎片中与她相遇。
  1959年翁美玲出生于香港,她的母亲姓张,叫张明仪,舅父姓陈名景。她的父亲呢?自然姓翁,但具体的名字却没有说出过,更多的背景也未见诸于报道,而她后来的继父则叫廖锦棠。这是一个颇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曾有谣传,说翁美玲并非翁母亲生,而是翁母收养的孩子。
  在翁美玲去世后,曾有记者到英国向翁的继父廖锦棠求证,廖否定了这个传言:“翁美玲是我太太张明仪的亲生女儿,外间说翁美玲是我太太收养回来的女儿,是不确的误传,她是香港出生的‘香港女’,自小在香港长大,并在那里受教育。她来英国是1974年的事情……我太太的前夫姓翁,据说是香港海关的高级职员,至于什么职位,我从未问过我太太。只知他已过身……翁美玲的舅父姓陈名景,他是我太太的谊弟,我太太当他如亲弟弟一般看待。”
  翁美玲的幼年还算幸福,因为当时的家庭还算“完整”,在亲生父亲去世之前,他们的生活很宽裕,翁美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幼时的照片上看到的翁美玲,鼻梁比较塌,额骨较高,是个“香港出生的香港女”,日后成年便长成了一个蒜头鼻。当然,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翁美玲依然是个美女。
  翁的生父是香港一名海官官员,且官衔可能不低,但早已有妻有妾,因此翁美玲的母亲张明仪并非正室,没有合法的地位和名分,自然没有权利进入“夫家”,享受一个“妻子”的正当权益。同样,翁美玲可算是一位私生女,作为其父亲的亲生女儿的身份无法得到认可。
  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世背景,翁美玲的一生便波折不平。她童年的幸福指数,与生父的命运为温度计起起落落。幼时,翁美玲的家境很好,父母将家安置在山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家里也请了佣人照顾她。本来工人和主人吃的饭菜是不一样的,可是阿翁从来都只喜欢和工人一起吃饭,吃些简单的咸鱼咸蛋,搞到她家人很生气,还要打她屁股。那时她父亲还没去世。
  阿翁小时候每天睡觉前,她妈妈都要喂她喝一杯牛奶,她的妈妈看着她捧着牛奶乖乖的。就放心得走了。然后有一天工人说每天晚上小姐都从楼上倒东西下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妈妈就在楼下打开窗户来看,看到小阿翁偷偷的把窗户打开,把牛奶倒下楼来,以为没有人知道。
  后来阿翁上了小学,每天家里的工人都做了很好的三明治让她带到学校当中午饭。阿翁每天都带了一个空的饭盒回来,大家都以为她吃了,后来阿翁的妈妈去开家长会,碰到一个同学家长,然后人家就说,我儿子天天都夸你们家的三明治做得很好吃,现在都养的胖胖的。阿翁的妈妈很吃惊,一问之下才知道阿翁不喜欢吃午饭,又怕家人骂,就每天都把饭给一个男同学吃。
---------------
第一章 童年(2)
---------------
  但很不幸,彩云易逝,这样的幸福时光太短,翁美玲长到七岁时,她的海关官员父亲去世,翁美玲的母亲无名无分,得不到夫家人的接纳,也得不到遗产,从此家道中落。翁美玲与母亲共同生活,命运不堪。
  这种童年经历,并没有把翁美玲历练为一个心胸开阔的女子,相反,她看待事物的观点比较尖锐、愤世嫉俗,在翁美玲的家书里,少女时代的她便多次提到这个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她坚强成熟,同时又固执倔强。
  在父亲去世之前,翁美玲童年之幸福,与其他孩子无异,同样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俨然一个小公主。但年幼的翁美玲,大大的眼睛,于纯真中又有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忧愁。翁的乳名叫做囡囡,这个很“作小”的乳名,可见父母对她的宠爱之深。
  在翁美玲的身份档案里,她的籍贯一栏填写的是安徽,但不知这是她父亲还是母亲的籍贯。翁母自翁父死后,骤然之间断了生活来源。幸而翁母张明仪有一位谊弟陈景,感情甚厚,翁美玲母女深得其照顾,根据陈景的口述,陈曾在翁父弥留之际亲口答应会好好照顾翁美玲,才使其合眼离世。他说:“四岁囡囡就跟着我生活,她是跟着我长大的,她七岁时,她的亲生父亲逝世,当时,他死不闭眼,我对着他的遗体说:你安息吧,囡囡及家姐(翁母)我会尽一切能力帮助她们,囡囡我一定要供她上大学,让她出人头地。我说完这些话之后,她亲生父亲终于闭眼了。”
  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翁美玲与这位谊舅的关系亲密甚于亲舅舅,在她在港发展时期给母亲等家人的邮件里,信件起头通常是“妈咪、舅舅”,而她的继父廖锦棠,翁美玲只会在信件结尾时捎带着问候。翁与这位陈姓谊舅的关系非同寻常,在她心中的地位堪比亲生父亲。
  从陈景的讲述中,似乎可以得到这个信息,他不仅与翁的母亲张明仪相交深厚,同时也是翁美玲父亲的好友。但关于翁美玲这个神秘生父的身份背景,陈景并没有怎么透露。
  陈景极爱翁美玲,将她视做亲生女儿,因为爱好绘画,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陈景便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下了翁美玲的每一步成长,从儿童到少女,再到《射雕》后的大明星,总能看到翁美玲这个舅舅眼中的外甥女的形容。
  舅父的绘画才能,同样吸引了年少的翁美玲,有一段时间,陈景几乎每天都会为翁美玲作速写画像,翁也很快对美术也发生了兴趣,并日渐浓厚,亲手画下了许多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这个爱好,还直接影响到了她长大后移居英国。她在大学,学的就是纺织,其中包括时装设计。这也是她的舅父的影响,她在采访中透露:“读纺织也是舅舅影响。他是学油画的,他说我有艺术天赋,所以鼓励我向自己的兴趣发展。”
  如果不进入演艺圈,翁美玲可能就埋没在任何一个制衣厂,成为一位普通的制衣厂设计师。人的命运,总是常常超出预期。
  从童年开始,翁美玲爱留长发,因为她认为长发很美,据说小时候,她每剪一次长发便要大哭一回。当时的学校不准留长头发,每次家人拿起剪刀令她被迫割爱的时候,也就是失声痛哭的时候。而进入演艺圈,成名之后,她的一头长发,反而成为她的美丽“商标”,不仅她自己,家人和公司也不准她将长发剪去。
  和“长发妹”的形象相匹配的是,童年时期翁美玲的眼睛也不小,被周围的亲朋称为“大眼妹”,这个美称,也延续到她成名。
  用翁美玲的话说,她自小就是很难教的孩子,调皮、顽劣,不服管教,有男孩子的性格。成名后翁美玲接受传媒的访问,将童年“劣迹”如实供出。
  “‘你自小就难教的了,可能是被我们几个纵坏了。’我长大之后,妈妈提起往事,便会笑着说。”翁美玲在成名后接受访问时如是说道。翁母口中的“我们几个”指的是翁美玲的父母以及她的舅父陈景。
  翁美玲不好教,除了顽劣,而且事故频发,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便是因为贪玩而差点淹死。“我最记得,有一次我闯了大祸,还差点丢了一条小命。那年夏天,妈妈带我到浅水湾去游水,不过她自己和几个朋友一起游干水(打麻将),把我放在岸边让我玩水。”
  独自一人玩耍的翁美玲,很快显露孩童的贪玩和无知,她说道:“初生之犊不畏虎,无知的我,不喜欢被泳圈箍着,便偷偷放开泳圈,独个儿走向海中,不料愈走远发觉海水愈深,我吓得惊呼起来,还好救生员及时发现我的所在,把我救起,自此之后,我便变成胆小如鼠了。”
  翁父去世之后,翁美玲的舅父陈景便与她们母女俩关系更加密切,陈景一部分地承担了抚养翁美玲的义务。但对于一个没有血亲的舅父,童年的翁美玲便产生了特殊的好感以至于“爱意”,如果舅父谈了女朋友,她的心里还会莫名其妙地吃醋。
  “记得小时的我,经常向舅父撒娇,竟然要他喂才吃饭(注:此时的翁美玲已满七岁,不是婴儿),而看到舅父结识女朋友,我心中便很不高兴,大概是担心舅父被人抢走吧!于是我在他的女友面前向他撒娇,令他大感尴尬,因此他的女友对我的态度各走极端,或是很疼惜我、或是很憎我。”
  后来,翁的舅父与舅母Shela结婚时,翁美玲已经成年,并在香港发展,童年时代懵懂的情爱感觉早已烟消云散,翁美玲对于这个情深义重的舅父只有尊敬和祝福。她特地从香港飞到英国去担任伴娘。每次写往英国的家书,也是以“妈咪、舅舅和Shela”起头,对于这位可人的舅妈,她早就失掉了当初傻气的妒忌。
---------------
第一章 童年(3)
---------------
  翁美玲自小便爱艺术,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她所喜爱的。
  关于艺术细胞,翁美玲自信自己很早就有了。似乎从这个时候起,翁美玲便种下了进军娱乐圈的种子。“记得年纪很小,我便十分热爱舞蹈,一听到音乐,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身体。后来,我还学过芭蕾舞呢!”聊起过去的这段“艺术人生”,翁美玲总是很兴奋,毕竟这个时候,对于艺术的喜爱是出于一种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从影之后,许多角色的饰演身不由己。
  她在访谈中同时透露了她对于绘画的爱好,以及和舅父的情谊。“另一方面,由于舅父是个画家,他还为我绘画过不少肖像,因此受到熏陶,后来我在英国升学深造时,便选择了纺织设计系。还准备在时装方面大展拳脚,想不到命运的安排,竟是要我重返香港,过着在荧幕上表演的生涯。我小时候是很顽皮的,简直不像是个女孩子,我喜欢舞刀弄剑,妈妈甚至担心我会变成一个男人婆。”
  童年时,家人将她与冯宝宝作比,让她感到兴奋不已,仔细端详冯宝宝和自己的样子,连她自己也觉得和冯宝宝很相像,这让她不免感到一丝自恋的快乐。
  在采访时,翁美玲有些得意地回忆这些往事,当然最后不忘记谦虚一回:“不过听说冯宝宝小时候很乖,我就不同了,由于是家中独女,父母和舅舅争着宠我,自然把我宠坏,我妈也说我自小就很难教。”
  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样,翁美玲也有很男孩子的一面。小时候,因为父母宠爱,翁美玲行事任性,喜欢我行我素,不把母亲的唠叨放在心中,做事风格完全不像个女孩。
  曾有一次,邻居的男孩教她捉蜻蜓,她一学就会,之后便立刻在屋前的沙滩捕捉玩耍,自娱自乐,一口气之下,捕捉了四十多只蜻蜓,全部放在一个盒子内,把它们带回家去。因为在盒子上弄了几个透气的小孔,在她一觉醒来的时候,满屋子已飞满了蜻蜓,害得父母与舅父不得不齐齐出动赶走。
  更过分的是,除了捉蜻蜓,翁美玲还喜欢舞刀弄剑,以至于让翁母担心她长大变成男人婆,于是常常买洋娃娃给她玩,让她养养闺阁中女孩子的温柔恬静。谁料她玩洋娃娃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只喜欢脱光它们的衣服学医生替洋娃娃看病、探热、检验身体,有时就把母亲送的玻璃项链拆散,把珠子当药丸,给洋娃娃服食,说那些珠子是洋娃娃要吃的药。
  幸好,爱玩的天性也包括了绘画和跳舞,于是翁母便让她学跳芭蕾舞,只要听到音乐,她就左摇右摆起来。在翁美玲不少童年照片中,都能见到她翩然起舞的形象,她曾多次跳舞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
---------------
第二章 旅英(1)
---------------
  两年之后,翁美玲终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迁到英国,她既对在陌生的国度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也因为将要与母亲在一起而感到兴奋。随她同往的便是她的舅父陈景。
  翁美玲的继父也很接受她,还称一见到她便喜欢了。翁美玲的成熟的确有别于其他同龄的孩子,她能体会长辈谋生之艰辛,不但不要求父母等亲人为她做些什么,更是经常从学校回家帮忙照看他们开的外卖店。
  第一次转学的记忆让人印象深刻,接收翁美玲的那所英国学校的注册主任对她的英文能力有所怀疑,建议她留级一年适应后再升学,遭到翁美玲的拒绝,她认为学校有歧视之嫌,并说如果不让她升学,那不如读其他的学校。事实证明,翁美玲的英文能力足够对付功课,而这个小小的风波也让她与那个注册主任结为朋友。
  陈景喜欢绘画,他作了很多翁美玲的画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翁的个人偏好,培养了她的艺术修养。翁美玲说,大学选择纺织专业,也是在陈景的影响下做出的。
  在这个阶段,翁美玲也画了不少作品,表达她的哲学思考。
  翁父去世后,翁美玲母女的境遇急转直下,一落千丈。这种变迁,令她对社会和人世的冷暖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1972年,翁母与翁的继父廖锦棠结婚,随后去了英国,而翁美玲因为户口问题未能成行,滞留香港,与舅父陈景一起生活。在这段时间写给父母的信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她,已经表现了超越她年龄的成熟。在信中,她愤世嫉俗地说“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心中似乎有着莫大的委屈。同时在她的这些文字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凄楚、无助和自立。
  兹摘录翁美玲于1973年写给母亲的信的全部内容:
  亲爱的棠叔、母亲:
  自上次来的录音至今,未见音迅,早而为之焦急和盼望,本想去信问之,但数星期来多次的测验,令我措手不及,难以应付。直至昨夜三时许,忽闻母亲来电,本该欢欣才对,可一听其音,为之心寒。知道母亲必定有事使你焦躁不安,但当时之突然实使我不知如何慰问。故只有希望立刻写此封信,一问其原因和劝母亲凡事要看开,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有时实在防不胜防,只要自己做事心安理得和临危不乱才能应付。所以母亲也无需与那些奸狡的小人作对,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我才不相信我们会被人欺负到底的,故倒不如吃一次亏算了,我们有的是劳力和勤奋。此外,最重要的是保重自己的身体,尤其母亲,是不能激气的,因为这样是很伤身体的,我们每天都在祝福你的快乐和健康,相信人有善愿,天必助之,而你也无需忧心我们,因为我们会自我照顾和打理家事。家中一切都平安无事,冯太和代母一有空就来看望我们。而也一定问及你的近况,我们也一一答谢。母亲,你也说过,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不要和棠叔闹意见,因为你是需要有和你共商共量照顾你的人。所以希望你平息忧虑,早日过上无愁而开心的生活,那我们便欢欣了。好了,请代我问候棠叔叔,说我下次才与他相谈。
  祝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女儿囡囡上
  诚如翁美玲的继父所说的一样,翁美玲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有着同龄少女不一样的成熟,对于母亲与继父的关系,她有清楚的认识,她十分体谅自己的母亲,以及这位后来加入的继父。对于翁母与其继父的细小纷争,她处理得相当圆熟。
  在给母亲与继父的信里,她总是将继父排在信笺起头的前排,并以“棠叔”称呼之,不像后来在一起生活时,总是面称“老豆”,也不以“父亲”称之。翁美玲总是在信中安慰母亲,并一再强调母亲多么需要继父的帮助,从字面拉近“父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她心理的成熟与世故,但其时廖锦棠与张明仪结婚不久,翁美玲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个“父亲”,不似多年后,翁美玲在信中每每以“父亲”直截了当称呼廖锦棠。
  1972年到1974年这段时间的翁美玲,与母亲分离,同舅父生活,当时的舅父尚单身,虽然可以理解她的心思,但终究难以交流,她心情既苦闷又无助。而她的母亲与继父,此时在英国也过得并不如意,为谋生,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劳作。翁美玲不时去信安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母亲与继父,并一再叮嘱父母要和睦,“互帮互助”。
  1973年11月的一封信中,翁美玲嘱咐母亲与继父要自我照顾和保重,再次提到这是个“人吃人的世界”,可以看出当时她,以及她的父母不但生活并不如意,心理状态也较灰暗,全不见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女的欢颜。
  亲爱的棠叔和母亲:
  你们好。母亲的来信和钱都收到了。可是在你来信前,可把我和舅父急躁死了。心中无限的焦躁和挂虑,真如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直至前日接到你的来信,始放下心来。但母亲的苦闷和烦躁也像信一样寄给了我们,看了来信,便有如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一样,真使我们十分难过,可又无法在你面前慰问和帮助,故只希望用短短的数句来安慰母亲你,渴望着你能放下烦杂的琐事,渴望你能重发出欢欣的心情。
  虽然这次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致使母亲和叔叔二人整天忧心和彷徨,但相信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希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不可与棠叔有冲突。反而要大家互相商量、帮助、合作,因为无论什么富有的财物,总有一天不再属于你的,惟有珍贵的感情和爱是永恒的,它将带给你永远的幸福,所以当有麻烦的时候,你和棠叔都要忍着,大家来一个好好的商量和策划,不要只晓得发脾气和暴躁,这一切都无补于事。正所谓急而无谋,而且你知道棠叔叔是非常爱护你的,所以他有时发些脾气都是因为心中实在太烦了,无意伤你心,故尽量要避免与他吵,过些时候便无事了。在这个人吃人的世界里,真是凡事都要小心,正所谓人情薄过纸,所以棠叔叔希望能够自我小心,多与母亲商量,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想你好的。
---------------
第二章 旅英(2)
---------------
  好了,母亲,你的内心我是会明白的,但我只有遥遥地安慰,希望你能够原谅,尤其你和棠叔叔的身体都要自我照顾和好好保重,不要伤了宝贵的健康!虽然只是数句的祝福,却是重重的心声。
  祝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女儿囡囡上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
  翁美玲的世界观很早便形成,在“人情薄过纸”的世界里,她的那种凄凉的感觉跃然纸上,这种凄凉,无疑拉近了她与母亲的距离,使她能够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并提出确实的解决方法。
  1974年,翁美玲十五岁,在香港玫瑰岗中学毕业。由于母亲与继父先她一年去往英国,她与舅父在香港生活了近两年时光。而这一年,她终于也来到了英国,其中的过程并不顺利,需要与英国的移民局反复打交道,似乎从这个时候起,她已经能够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与移民局不断的交道,又令她成熟了很多。
  翁母与廖锦棠结婚后,前往英国生活,并在英国开小餐厅,外卖快餐,生活过得十分辛苦。而翁美玲由于移民手续的缘故滞留香港,致母女分离有两年。在思念与挂念中,翁美玲扮演了母亲的精神支柱的角色,她安慰母亲,鼓励她,并一再嘱咐要她注意休息,多多保重。这段少女时光,翁美玲对社会、人世抱着“人吃人”的悲观态度,但对未来依然充满了希望。1974年下半年,翁美玲终于通过繁琐的移民手续,到达英国与母亲、继父共同生活。再见时,她的成熟、懂事,令继父廖锦棠很感动。
  翁美玲在英国的家位于伦敦近郊,周围的建筑大都只有两三层高度,环境很安静,安静得有些恐怖,有些荒凉。翁美玲一家的生活非常忙碌,也很平常,和许多当时的华裔家庭一样,需要辛苦劳碌才能生存下来。
  1982年,翁美玲进入娱乐圈主持《妇女新姿》后,在接受采访时说及初到英国的感受,坦白当时的不习惯:“八年前到英国时,人生地不熟,凡事要自己做主,饮食起居都要亲历亲为,初时实在有点不知所措,但后来习惯了又觉得很好玩,一方面学会了独立生活,另一方面体会了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幸福。”
  除了最后一年是工作,翁美玲在英国的八年,有七年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第一年,翁美玲必须办好转学手续,她要申请到英国一家中学继续学业。在第一次和学校注册主任会面时,翁美玲就与她发生了争论。因为从香港转学插班,注册主任对她的英文水平没有信心,有点轻蔑地对她说:“你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我担心你的英文程度不足应付课程,你留一年再说吧。”
  注册主任的想当然,隐含了某种歧视,对于少年气盛的翁美玲来说,这样草率而自以为是的决定不能接受,她不愿俯就这名注册主任的建议,乃抗议地说道:“要我降级,我宁愿不读你们这间学校。”
  注册主任最终让步,一年之后,她的成绩优良,令这名主任刮目相看。当年,翁美玲转学去剑桥学院的附属学校就读,令这位注册主任非常不舍,挽留她继续留在这所学校,几番不成功之后,她在情急之下,亲自找上翁美玲的家,向翁母游说。因为张明仪的英文欠佳,她们交流得并不顺畅,注册主任乃找到附近中餐馆懂英文的会计,代为翻译,但依然没有说动,遗憾而去。
  这一件事的发生,令多年后的翁美玲感触良多:“认识我的长辈,都对我照顾有加,很爱护,这位主任就是一例,可是我和同辈往来,难有深交,还不时招惹来是是非非。”她的这一篇话,颇像《史记》里的太史公言。
  在翁母与廖锦棠结婚时,翁美玲只有十二三岁,她成熟自立,不仅没有令远在英国的母亲担心,相反,以频繁的邮件安慰、开导母亲要放开胸怀,看开人世种种纠结,珍重自己为重要。
  第一次见面,翁的继父廖锦棠对她的印象也很好,因为她懂事,没有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的一些毛病,廖锦棠因此与翁美玲感情不浅。“囡囡做事非常懂事,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她。”廖锦棠在她去世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追忆道,“每样事情,教她一次就懂,我对她视如己出,那时她虽然只有十二三岁,但思想很成熟,记得初来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患病不能工作,那时我在英国南部的ESSEX开外卖店,厨房工作由我一人负责,我不能工作,眼看就要歇业一天,但是囡囡非常有孝心,她说:‘“老豆”,你不用担心,由我来掌大厨吧!’这个小姑娘,从来没有下过厨房正式工作过,她只是日常看见我的工作程序而已,想不到她,竟然干得井井有条,那一天,一些差错也没有,这样好的女儿,我还不疼爱她?”
  与母亲分隔两地的时期,翁美玲与亲人的通信频繁。少女时代滞留香港的时候,在早期的家书中,翁美玲并没有称呼过廖锦棠为“父亲”,一直以“棠叔叔”代之,毕竟,在她母亲与继父结婚时,她已经心智发育成熟,不是一张白纸。但在日常的称呼里,翁美玲一直称呼这位继父为“老豆”,这种对长辈的“不敬”,正如日后她在《射雕英雄传》里所表演的“黄蓉”一样,无论是“洪七公”还是“老顽童”都可以呼来喝去的,视如同辈的玩伴。
  在翁美玲的亲属的亲疏排行表里,依次是母亲、舅父、Shela(舅母)、小表弟、继父。这种排行,可以清楚在她后来于香港发展时期给仍在英国的亲人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位继父“老豆”经常不在收信人之列,而只是在信中末尾才被捎带地问候一声,以表示基本的礼节和安慰。“老豆”在翁美玲心中的地位随着翁的发达有每况愈下的感觉。
---------------
第二章 旅英(3)
---------------
  除了母亲,排在翁美玲心中最重要的“亲人”便是舅父陈景,虽然陈景也像“老豆”一样,与翁美玲并无血缘关系,但陈景毕竟看着翁的长大成人,在翁美玲心中的地位与“老豆”不能同日而语。陈景结婚相当晚,其时翁美玲已在香港走红,为了表示自己的尊重和欢喜,她于是不远万里飞到英国,为这位幼时“喜欢”过的舅父做伴娘。
  在她的继父“老豆”眼中,翁美玲不但懂事,而且孝顺。他对翁美玲的了解也深入到了她的饮食习惯:“她最喜欢吃西冷牛扒、牛柳,士多啤梨及雪糕,每次她放假回来,我都亲手弄给她吃,每次她都说:老豆,太多了,不用这么多。除了这些食物外,她最喜欢吃客家猪肉、蒸鲈鱼……”
  翁美玲的继父对于这名优秀的女儿也充满了宠爱,但并不让人感觉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亲密,廖锦棠对女儿了解很深,却又让人觉得有些客气。
  翁美玲的继父认为她乖巧、“生性”(粤语“懂事”的意思),能够体谅长辈挣钱不易。按廖锦棠的回忆,翁美玲从不要求父母,或者舅舅给她购买什么东西,即使全家一同出门逛街,她也只是光看不买。“她在街上看到好的衣物,也会说这件衫真靓,那双鞋子真好,但大部分时间不接受买。”如果家人买来送给她时,翁美玲有时接受,而有时则会说,她逛街只是为了看东西而已,如果每次去都要买,岂有买得完的道理,如此的话反而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云云。“她不想乱花我们的钱,她很生性。”廖锦棠总结道。
  翁的继父是不大管事的人,家中的决策一切都听太太张明仪的,他乐于埋头做事,但家里的活依然是忙不过来。
  到了英国之后,翁美玲像许多华裔孩子一样,课余之后,就回家帮父母的忙。最初廖锦棠不愿让这个女儿跑到厨房来帮他做事,像他那样烟熏火燎的,不但太过操劳,而且满身的烟火味,不是一个美貌女孩呆的地方。虽然翁美玲很想进厨房帮忙,但在继父的劝说下,还是会到铺面帮忙收账。廖锦棠说,之所以叫翁美玲去铺面帮忙,也是因为她的中文基础不错,还能写一手“漂亮”的中文字,其时他们开的这家外卖店,与之打交道的也多是华人。
  后来,翁家将ESSEX的外卖店转手给了别人,接着在剑桥附近买下了炸鱼和薯条的店铺,到翁美玲去世后,这家店铺一直都在经营。
  翁家在剑桥的炸鱼和薯条的店面,由翁母和她的舅父陈景出资,廖锦棠并不是股东,根据他的猜测,这家店面后来可能也有翁美玲的入伙,而廖锦棠从不过问家庭经济的决策。
  对于这家店铺,翁美玲也付出过心血。读中学的时候,翁美玲每天晚上都要到店里帮忙,或帮忙包装炸好了的鱼和薯条,或帮忙在柜台收钱。几年后,翁美玲去到伦敦读大学,但每个星期五仍然坚持回家,帮助打点家务和店铺。
  翁美玲十分顾家,为母亲分担了许多家务。据说,翁美玲在大学的几年,几乎没有在伦敦度过周末。在伦敦,她还在一家麦当劳打过工,在共和中文学校教过中文——这个英国共和协会中文学校是伦敦中文学校中仅有的两所拥有自己校舍的学校之一。关于这所学校,与翁美玲还有更深一层的关系,她去世后,慈善拍卖的款项根据她的遗愿捐给这所学校用于购置新校舍,而这个校舍,就坐落在伦敦著名的贝克街附近。
  在家人,尤其继父廖锦棠的眼中,翁美玲因为出众的外貌、气质,以及心机,还是家中的会计师和外交官,负责财务和公关。
  “她是个会计能手”,虽然不是学会计出身,但在翁父的眼中,翁美玲的加减乘除也足够令他眼花缭乱,他不无溢美地褒奖自己的这个“女儿”,“(算得)不但快,而且准确,从来没有出过错。”还不仅仅如此,在翁父的口中,我们得知,翁美玲不但打理自家的财务问题游刃有余,而且可以智力出租,在伦敦读书时就去给别人家的店铺做账,赚些外快。
  当然,天生丽质的翁美玲还是继父眼中的家庭外交官,之所以廖锦棠会如此推崇,与他本人不善于交际不无关系,在翁美玲还没到英国时,廖锦棠便将店中的外部事物交由妻子打理,他本人更像一个勤劳刻苦的工人。等到翁美玲长大,翁母自然将这些“外交工作”移交给美丽的女儿。于是会见律师,会见会计师,去银行,与银行经理人打交道,成为翁美玲给家里最大的帮忙。她的“外交”效果,当然要比年老的母亲要有效得多。
  翁美玲在剑桥的大学预科(FoundationCourse)读了两年,后在伦敦中央艺术和设计学院(TheCentralSchoolofArtandDesign)读了四年,1981年,她拿到文学士学位。
  这所学校是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CentralSaintMartinsCollegeofArt&Design)的前身。1896年伦敦成立了个中央艺术工艺学院(TheCentralSchoolofArtandCrafts),本来是培养工匠的,但慢慢就变成了手工艺设计方面的学生与专家的中心。刚开始只是想把学校的重点放在手工艺方面,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过迁址、多次合并和分立,这所学校已经变成了包括手工艺、布料、装饰、服装、针织、工业设计乃至纯艺术等在内的综合性艺术院校。1966年改名为中央艺术设计学院。1986年1月,该学院与其他几个艺术学院共同成立了名声赫赫的LondonInstitute,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学院之一。1989年则和LondonInstitute的另外一个成员圣马丁艺术学院(St.Martin'sSchoolofArt)合并并改为现名,成为LondonInstitute最大的成员,1998年因其为英国时装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女王年度奖。
---------------
第二章 旅英(4)
---------------
  在艺术工艺领域里,在全球范围内,LondonInstitute及其成员也是颇有影响。其毕业生均效力于全球各大知名公司和著名品牌,各种世界级设计比赛的获奖名单中绝对少不了这所学校的学生的名字。就翁美玲所读的布料设计专业来说,在英国、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校都是顶尖的。
  在这样专业的学院就读,为她的审美欣赏能力打了很好的基础,几年后她能在“香港小姐”竟赛中从几千名佳丽的身影里入围,很大程度上必须归功于她较高的学历和脱俗的气质。
  香港《K-100画报》第二十期中,登载了翁美玲的早期访谈,她透露了当时选择纺织专业的具体原由。
  为什么你会选择纺织专业?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不过我觉得纺织专业不但不冷门,而且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布料不但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也可以制成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如桌布、床单、窗帘布,甚至抹试用的也是布料,你敢说纺织是冷门不实用?
  伦敦中央艺术和设计学院的审美培养,翁美玲对于设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在翁舅的心目中,翁美玲也是个性独立且有才华的女孩子。1980年,翁家在英国购下了一栋独立式有前后花园的房子,这一个在英国中等人家才住得起的房子,其装修就全部由翁美玲和她的舅舅陈景负责,连厨房墙上的瓷砖,也是由她与陈景一同砌上,而橱柜的组合,同样也是由他们一同安装完成。翁美玲将自己的睡房,装饰成极浅极浅的紫色,安详、幽雅而宁静。
  这个家,给了翁美玲许多美好的回忆和眷恋,因为她极其喜欢小动物,而猫猫狗狗更是她的最爱,在英国的这个家中,翁美玲就豢养了十多条猫狗,令家中每天都热闹非凡,“猫犬之声相闻”。从学校一回到家中,见到这些迎接她的小动物,翁美玲总是又亲又抱,忙得团团转,乐此不疲。
  翁的继父认为这是翁美玲有爱心的表现,她对猫狗和对人一样,充满了怜悯和同情。在家里,她最爱的那一只小猫叫做“多宝”——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她和它特别有缘,拍照时,总喜欢拉着‘多宝’一起来。”廖锦棠向人回忆时说道。
  大学毕业后,翁美玲依照自己在大学时学的纺织专业,在英国找到了一份工作,这第一份工,便就职于著名的设计师夏尔的公司,她在那里担任的是助理设计师。
  在夏尔的公司,翁美玲做得非常顺利,不但她的直接上司赏识她,而且老板娘夏尔太太也很喜欢。但是在此期间,翁美玲也谈过一次恋爱,对象是一名荷兰籍的男子,而翁美玲的父母很不看好这种感情,劝告她放弃,最后令这场中西之恋无疾而终。
  这个失败的恋爱的经历,让翁美玲感到郁闷,为了解脱、放松、散心,工作半年后,翁美玲起了返港一游的念头。
---------------
第三章回港(1)
---------------
  大学毕业,经过一段短暂的设计师助理的工作后,翁美玲于感情失意受挫中回到香港散心,住在代母的家中。
  在英国八年,翁美玲的变化令这些亲友吃惊,他们纷纷夸赞翁美玲长相漂亮,而这种漂亮大概英国人是无法欣赏的,她热心的亲友团告诉她,不回香港发展太可惜了。
  带着这些鼓舞,以及曾获得英国华裔小姐亚军的资历,翁美玲正式报名参加无线组织的香港小姐选美。
  现在看到翁美玲选美时送上的照片,那个时候的她还有些肥胖。参加这个选美,她充满了自信,人们评价她回答司仪的提问,虽然不够流畅,但却有自己的个性。
  但翁美玲选美失败了,拿到的第八名不足以安慰她,她在给其舅父的电话中,多次提到这是她人生中不能忘怀的失败,她自信,除此之外,她没有失败过。
  但翁美玲在所有参选的佳丽中,是学历比较高的一位,无线看重她的这一点,以及她不同于其他人的气质,将她签下,成为无线电视台《妇女新姿》的新晋主持人。
  1982年3月,翁美玲因为心情不佳,而回到香港散心,其时正住在九龙城天光道的代母家中——翁在母亲离开香港去往英国而她暂住香港的时期,也多得这位代母的照顾。二十三岁的翁美玲,已是个妙龄女子,出落得不错,由于代母等亲戚朋友的怂恿,翁美玲报名参加了香港小姐选美。当时翁的亲友一致对她说,生得这么漂亮,如果不回香港发展实在可惜了(大概在英国,他们认为这名中国小姐的美貌是缺少认同,将要造成浪费了),因为这种怂恿,加上翁的年轻气盛,使得她很快便决定回港参加了选美。
  翁美玲如愿入围“港姐”,从数千名佳丽里脱颖而出,按照比赛规定,此后到决赛期间,入围的港姐都不能会见记者。有信心进军“三甲”的翁美玲对此并不介怀,她很守规则,每次往返家中和集训场地,都是低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选美是香港民众娱乐生活的一件热热闹闹的大事,自然很受关注。娱乐记者总能挖出各种小道消息,以作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由于入围,翁美玲的选美照片也流传于报纸杂志,在一张照片中,翁美玲像任何一个邻家女孩一样普通,她的皮肤很黑,身材也不够高挑,无论是打扮、气质还是容貌,暂时都看不出夺冠的希望。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1980年,翁美玲就在英国参加了英国举办的华裔小姐选美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大赛亚军。在这个基础上,翁美玲眺望自己夺得港姐选美的“冠军”是很自然的想法。
  1980年的华埠小姐选美会是由英国华商总会举行的,为第三届选美,其时参加选美的佳丽达到了三千人,翁美玲能够脱颖而出,也实不易。这一次选美的负责人何小姐回忆说:“在翁美玲报名时,寄来的相片非常清纯,给人好感,比真人更胜故已感觉她可脱颖而出,在司仪进行问答时,她做出的回答十分尖锐,印象深刻。因此在华商总会第四届华埠小姐选举时,被邀为司仪,她的口才、台风颇佳,为人称许。而自她返港当电视艺员后,亦经常返英探望父母,虽然她在电视界蹿红,但返英探亲,在华埠酒家品茗,未有露出骄态,给人好感。翁美玲之死讯初传抵英国时,华人均认为是谣言,即后证实后,均感惋惜。”
  自小独立惯了的翁美玲,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很主动。一般来说,她对自己的决定是不会与继父廖锦棠如何商量的,顶多与母亲做些交流。不过对自己这位无血缘关系的女儿的内心想法,廖锦棠也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并不过问。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些女儿家的事情,囡囡从不和我说,她总是对她妈妈讲,与她妈妈商量,征求她的意见,然后再由她母亲通知我。”廖锦棠语气之中,未尝没有一种不受尊重的失落感,不过他转而自我安慰地讲道:“其实她已经长大成人,还受过良好的教育……”
  与翁美玲背景相似的影星是张曼玉,她们都是由选美而入行,不过翁美玲比张曼玉早出道一年,经过《射雕英雄传》的热播,她坐上了直升机,蹿红速度相当快速,很早便成为无线的一姐。
  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翁美玲都没有张曼玉幸运。选美,翁美玲连三甲也没有进入,而张曼玉在翁美玲的参选的次年,便夺得了港姐亚军,以及“最上镜小姐”;在演艺事业的巅峰时刻,翁美玲为情自杀,而其时她的电视事业也开始在走下坡路,但张曼玉却在《新扎师兄》中大红,直接威胁她在无线的“一姐”地位,其后更是接替她完成了《桥王之桥》。翁美玲像颗流星,因为遽然消逝而使人怀念,张曼玉更让人感到钦佩和尊敬,是柏林电影节和嘎纳电影节的双料影后。这一些,都使翁美玲无法与张曼玉同日而语。
  假设翁美玲没有自杀,她可能因为突破角色而持续走红,也很可能因为角色不断的重复而让观众消磨掉对她的“蓉儿”的热烈印象——这是很实际的可能。人们对翁美玲的印象至今依然是“蓉儿”,一般影迷甚至不知道她的作品除了《射雕》还有什么?《十三妹》、《决战玄武门》、《天师执位》这些电视剧都是相当陌生的名字。翁美玲因为早逝使她将“黄蓉”凝固为化石神像,且不管是否真的经典,都让她的热心影迷顶礼膜拜。
---------------
第三章回港(2)
---------------
  1982年的选美是无线电视台举办选美的十周年纪念,为了隆重场面,主办方特意制作了一枝价值十万元,在白金、黄金上镶满钻石的权杖,颁发给当年年度的“香港小姐”,从此,冠军可以获得一枝权杖成为港姐选美的传统。
  在最后入围决赛的所有十五名佳丽中,翁美玲是最矮的一个,决赛时,她与其他十四名佳丽站成一排,她的位置在最中间,与周围的佳丽形成众星捧月之状,但因为最矮,而显得光芒黯淡,她没有收获到众星捧月的幸运,最后要进入“三甲”的梦想也成为镜花水月的空想。
  总结自己的失败,翁美玲将它归结于自己的身高,在决赛的照片中,翁美玲在十五人中站姿最为中正严谨,与周围的佳丽相比,不但身高略差,表情也有些生硬,也欠缺风流妖娆,所以拿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第八名,也未尝不是评委的公正选择。
  “第三位出场的是6号翁美玲小姐,翁小姐芳龄二十三岁,身高1.59米,体重45.5千克,是一位纺织设计师。”在选美赛场上,主持人如此介绍翁美玲的出场。回答司仪提问的时候,翁美玲虽然对答并不流畅,但因为学识和经历丰富,回答得也很机巧,令观众和评委印象深刻。对于选美这样的大场面,翁美玲并没有感到怯场的惊慌。
  这种胆大的性格,也是翁美玲帮助家里打点店铺时历练出来的能力。从香港去英国生活之后,翁美玲几乎每天都要帮忙照看家里的外卖店,她早已习惯了和店里的客人和店员相处。不用说店里是男性店员居多,翁美玲与他们一同干活一同吃喝,日子久了,就养成了一种像男孩子那样的主观倔强的性格,同时也好像男孩子一样喜欢热闹,喜交男性朋友。而她那些叔叔哥哥们,又因为她终归是个女孩子,而人人都争着去宠爱她,事事顺着她的心意。那阵子,宠她的人不只有店中的员工,还有她母亲、后父、谊舅父和一些婶母等等。
  还在香港读高中的时候,翁美玲就以出众的容貌和活泼的个性驰名全校,被誉为“校后”。到了英国之后,顿成空谷幽兰,英国人缺乏对她这个东方人的“审美”。因此,那里的生活到底是平淡而无趣的,在中等学校毕业后,翁美玲先后进过剑桥大学和英国中央艺术学院,攻读布料设计,并尽量花时间广游博览,扩展自己的生活领域。而到了大学时代,她参加了英国华裔小姐选美,并获亚军。
  港姐选美只拿到了第八名,翁美玲大失所望,心里愤愤不平,耿耿于怀。她不是一个十分看得开的人,也绝不认为自己只有这样的成绩,虽然选美过去很久,翁美玲始终不能介怀。舅父陈景在翁自杀身亡后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忆了这一段的故事。“囡囡一直耿耿于怀(港姐选美失败),她非常不服气,她不能当选港姐。她有时打电话回来,在电话里也常说,她这一生没有失败过,最失败的就是没有当选港姐。我曾经安慰她说,没有当选港姐算得了什么呢?反正现在无线对你器重,你这一口气理应咽下了吧?但她口里虽然说是,心里还是老大不服气的。”
  没有当选港姐是一种遗憾应当可以理解,女人爱美,争奇斗艳当然是常事,但翁美玲把不能当选港姐当做人生的最大失败,并且是不服气的失败,怨天尤人,却是不智之举。也许在她心目中,落选不但意味着失败,也意味着她认为这个“港姐”的桂冠本来就属于她的,让她拿个第八名的安慰奖简直是种侮辱。翁美玲的这种心态已经超过了简单的争强好胜,而是一种心胸不开阔的表示,这种性格,也为她几年后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
*《翁美玲1959-1985》PART2
***************
翁美玲与母亲 小时候的翁美玲 射雕英雄传中的剧照 与心爱的小狗在一起 翁舅陈景为翁作的画像 着运动装翁与汤镇业   进入娱乐圈,翁美玲百感交集,但她说,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她将要继续努力,让她制造的这一朵浪花溅得更灿烂。事实上,她的确溅起了不小的浪花,但那个浪花却不完美。
---------------
第四章 入行(1)
---------------
  进入《妇女新姿》节目组,同她一起主持的还有当届的港姐寇鸿萍,以及艺人森森等人。这是一份两年的合约,无线对她还有期待,这个节目只是让她小试牛刀。
  同节目的资深艺人对她说:你迟早会红。
  进入娱乐圈,翁美玲百感交集,但她说,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她将要继续努力,让她制造的这一朵浪花溅得更灿烂。事实上,她的确溅起了不小的浪花,但那个浪花却不完美。
  几个月之后,她接到了第一个广告,无线做她的代理,拍摄的花王洗发水的广告片,这是她第一次以表演的方式走上荧幕。再过一些时间,又有一家电影公司找上她,希望能请她出演影视剧,但她的东家拒绝了这个邀请。
  翁美玲并没有因此失意,她获得了更好机会。无线很快从这次邀请中发现翁美玲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将她调往戏剧组,不多久,便让她参演了一部电视剧《十三妹》,出演双格格。
  这部戏改变了翁美玲的一生,她不仅因为这部戏的出演而为人所知,锻炼了演技,同时也在这部戏的演出中认识并恋上了汤镇业,为她未来的命运埋下伏笔。
  港姐选美没有进入三甲,的确遗憾,所幸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久“无线”看中了她活泼可爱的性格和她的学历,找她签了一份两年的合约,让她试试做《妇女新姿》节目的“新鲜主持”。当时和她一起主持《妇女新姿》的还有当届的港姐亚军寇鸿萍、青春小姐沈金玲以及陈齐颂、森森等人。
  重新回到香港工作,竟然进了是非盛行的娱乐圈,翁美玲的心态百感交集,有梦想也有忐忑,在笑与泪之中,她写下了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感言:
  “我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反之,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下去,让这个‘浪花’溅得更灿烂。终于提起勇气和希望离开那可爱的英国,尤如八年前我离开香港,是一个抉择。八年了,无疑自己已适应那边的生活,清淡、安逸,像艘停泊在无波无浪小湖中的一只小船。或许停泊得太久。我要闯出这个小湖,看看小湖外的天地,我愿向一些浪花挑战!记得初回港时那份心情特别兴奋,因为一切都意味着新鲜和刺激,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无可抗拒的诱惑。我告诉自己这是你的选择,我甘心放弃那份安逸来迎接这个挑战。在我返港后的这四个月来,每天不停在转变、不停的接受,我简直无法安宁下来。从选港姐至今踏入无线工作,每一刻都是那么紧张,简直使我喘不过气来。无线参选港姐是给予自己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适应机会,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头衔,但我已得到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从中吸取到很多经验和认识很多新朋友,这些对我来说相信会比较重要和需要。
  “我竟然幸运地能进入无线工作,当初无线邀我演出时,我曾经犹豫不决过,因为辛辛苦苦在英国读完纺织设计回来,如果加入无线工作,岂不是学非所用,白白浪费了这辛苦多年的成果?不过,几经考虑后,我还是决定尝试演出电视。立即便引起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我会入无线?世事很多时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但愿我的另一次抉择是对的!
  “《妇女新姿》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当然要好好地珍惜它,更想尽量把它做好,可惜力不从心,因为离开香港实在太久了,对很多事物都感到陌生,加上广东话咬字发音也变得不大准确,故多多少少也会影响表现。如今有希望随着时间的练习和努力会有所改进。幸而公司上下的同事、朋友都给予我无限的帮助和鼓励,工作得也非常开心,更希望观众能谅解我的短处,给我一个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我期望过、欢笑过,我也失落过、辛酸过……很多时,无论遇上了新朋或旧友都会自自然然问及我来港后的感受,一个听来多么切身的问题,奈何却感到如此难于解答呢?可能如今的感受与当日到港时,真是有些不同!
  “正所谓触景可以伤情,故内心的情绪每每会因周围的环境、朋友、事物以至有所感触。记得当日踏出机场的步伐是如许的兴奋和自信。景物是新奇的、喧声是热闹的、阳光是温和的。八年前的一切又出现于眼前了,那些都是自己十分怀念的,那刻但愿所有人知道我多么欣喜。也不会去想那日后的日子和遭遇是怎样的?现在,我要把多年来的平淡生活置于脑后而去重投那繁华的——香港!虽然短短四个月中,已尝尽喜怒哀乐的滋味,我期望过、兴奋过、欢笑过。相对地,我也失落过,彷徨过、辛酸过。我相信命运的安排,而人生路上的起伏,可用作磨练自己的,可以使我们更加成熟,所以我不能没有这些生命的花絮。有人乐极生悲,亦有人苦中作乐,甚至有人笑中有泪,这一切一切的悲与乐是视乎个人感受的表现,虽然每个人都有权保留自己内心的秘密,但有时自己不知不觉中会表露无遗。换上了自己,或者还可以吐吐心声,可是当无援的时候,那种孤寂和失落的感受真是苦不堪言。我更奇怪自己,为何对这儿的一切竟是如此的陌生?
  “我有如一个开始学行的婴儿般,在摸索着前进,在寻找扶持我的人儿,在了解周遭环境,多么可怕的开始!尽管人类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但每一次的开始或转变都一定会带来无限的困扰和彷徨,抬起头来吧!要尽自己的本能去克服一切的挑战,但愿我是个幸运儿,会遇到那扶持我的人,告诉你呀!我已遥望到那广阔的前路了!”
---------------
第四章 入行(2)
---------------
  翁美玲与其他明星和港姐一同主持节目,自然有不小的压力,以她争强好胜的性格,一定对节目精益求精,要求严谨。
  不过自恃才华与学识兼备的翁美玲,还是认为自己做节目不错,虽然小错误难免,却不会出大的差错。在她给远在英国的母亲的来信中可以看到她的这种想法。
  翁美玲与继父尽管他们一起在英国生活的时候,翁一回家,她的“棠叔叔”就会变着花样做她喜欢的食物犒劳她,但长大之后的翁美玲,还是与看着她长大的“舅舅”更亲近,虽然同样是没有血亲关系的亲人。
  主持了《妇女新姿》,进了无线,也意味着翁美玲已经正式进军娱乐圈了,与此同时,也就要承担起娱乐圈的是是非非,绯闻、八卦开始缠绕着她。
  记者在采访这位新晋的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也不忘打探她的感情经历和私生活,刨根问底的结果是,翁美玲的初恋情人被附会为自小看着她长大的“舅舅”。
  不乐意看到舅舅谈女朋友,以捣乱为乐,以拆散舅舅与女朋友的亲密关系为己任,是童年翁美玲的一段可笑的往事,在媒体娱乐记者的追问下,翁美玲也将这段过去懵懂的感觉“坦诚相告”,摆到了报纸娱乐版面。娱乐编辑自然也顺水推舟地将翁美玲的初恋情人牵强附会地八卦为“舅舅”陈景——毕竟,他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甥舅关系。
  已经身在娱乐圈的翁美玲当然能够理解这种八卦绯闻的娱乐性和它的出位效应,但这个绯闻登载出来之后,远在英国的家人也大感吃惊,特意去信询问,为了防止正在恋爱中的舅舅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她特意回了一封信到英国,做了解释和澄清。
  亲爱的妈咪、舅舅:
  首先要申明,尤其舅舅不要骂我那篇登在《XX周刊》的稿子,在这娱乐圈里是喜欢“八”这些新闻的,正所谓他们喜欢把我的原意加料炮制,那位笔者是我的好朋友也来褒我,她要我说出一篇“初恋情人史”来宣传一番,本是好意,谁知告诉了那故事后不该写的也写了,他们才不理我的意思,务求达到吸引便是。所以无论杂志还是报章只可信三成,以后不要为看到些报道而致信,我已经习惯了,因为我没法处处去对证,喜欢我的会写得很好,反之便乱写,有些书根本就没有采访过我就可以写出一大篇访问词来呢!希望不要怪在文中写你们古老,因为十三岁的我你们当然管得很严啦!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不知不觉自己已有二十三岁了,倒希望不会长大呢!时时会有种成熟感包着自己,那是可怕还是可庆呢?妈咪、舅舅,我知道你们处处都是为我,只可能是太紧张了而已,这些都是要人大了才会体会得到的,时时刻刻都在猜想你们在做些什么?我怕你们为我担心或太寂寞,近日工作上比较忙,做节目,上堂,和月尾的话剧可把我忙透了,但相信有机会忙才是有福的,多保重,请代为问候父亲!
  囡囡上
  1982年7月,做节目主持人在电视上混熟了之后,翁美玲被广告商看中,为花王拍摄了一组洗发水的电视广告。这是她第一次以一个“表演”的姿态出现在电视荧屏。“花王”洗发水的广告拍得很漂亮,毕竟青春活泼,她抚弄一头秀发的POSE,也沿用了次年拍《射雕英雄传》里做可爱与撒娇的表情。
  翁美玲进入《妇女新姿》节目组,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虽然同时合作的女星都要比她大牌,但是翁美玲的自信,以及学历、旅居英国的背景,独立生活的经历,使她成为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不断主持节目后,她很快掌握了如何在镜头前充分表现自己的技巧,虽然是第一次踏入荧屏,但翁美玲表现得镇定自若,并逐渐游刃有余起来,展现了她表演的天赋,同节目组的资深艺员如森森等人都说,翁美玲,迟早会红。
  从选美新秀到主持人,再到广告明星,翁美玲的星相渐露,这也是许多明星的出名程序,但这条成名之路,她比大部分的明星都走得更为顺利。譬如张国荣,譬如周星驰,哪一个明星不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只有她,一路东风,与很多明星相比,她十分幸运。
  1982年8月,翁美玲被罗马电影公司看中,邀请她参与拍电影,但被东家无线回绝。虽然这次邀请未果,但翁美玲塞翁失马,正好获得了一个表现其拍片和成明星的潜力的机会,无线戏剧组将目光投向了她,进一步发现翁美玲的确是一个可塑之材,于是立马将她调到戏剧组,试镜拍电视剧。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但翁美玲此时的个人生活却遭遇到了问题(不过这个时候她并没有遇到汤镇业),在给她的母亲的信中,她如此感叹说:“相信在工作上面,我常常都比我个人私生活顺利得多。”
  私生活不顺大部分的原因也是感情不顺,在返港参加选美之前,翁美玲曾有过一位相恋两年的荷兰籍医科学生男友,据说两人性格不合,相处不算十分愉快,翁母因此也劝告她和这名男友分手。而在参选港姐期间,她又曾交过另一位男友(当然也不是汤镇业),不过很不幸,这位男友转而去追求同届选美的另一位港姐沈金玲。面对这种场面,翁美玲无法不失意。这也正是她始终放不下不能当选港姐冠军而苦闷不平的一个因素。
  亲爱的妈咪、舅舅:
---------------
第四章 入行(3)
---------------
  很久没有你们的来信,相信一定很忙,母亲的手指好了吗?要小心啊!冰姨见过两次了,故很清楚你们的近况。相信现在天气比较热,那就更忙更辛苦了。代母说你们想叫她去英国玩,她是想的,但又怕路远挨不住,她一定要等到代父有时间陪她一起去她才肯出门,她说多谢你的零用钱。昨天见到强哥了,也把钱给了他,因他要去大陆一行数天,并答应托人替他找份新工作。因他现在的工作很辛苦,又很少钱,相信我可以帮到他的,因现时我认识的人也不少。
  至于我的近况可忙,上个星期为花王拍了一个洗发素的广告,因那天我也要为工作拍外景,故那天我做了二十四小时的工作,由早上四点起床到第二天四点半才回家,把我真累死,但看在钱的份也要做,是无线开的价的——一万五千元,他们抽佣百分之二十,故我实得一万二也不错了,到时才有钱收。
  另外罗马电影公司找我拍戏,但不知无线怎么说,因我的一切外快都要经他们的代理,如他们认为对我或对公司不利,都有权阻止我拍。故现在下落不知,对于新人他们都保留自用的,所以很难说和知道他们的政策,但由于有人找我拍戏,故第二天他们就叫我试镜于话剧,迟些日子我便知是否有话剧做,事情开始时监制人陈宝珠是要我做司仪人才的,故不知内部肯否让我拍话剧呢?一切都算很好,上下都很随和,相信在工作上面,我常常比我个人私生活要快乐。请你们不用担心我会小心的。
  至于姑娘的钱,过两天便会见她。除了工作和自己的应酬,都没有见过什么人。至于应酬,是很需要的,他们都是有名气的。故到有事时或到将来都不是没用的。当然我也有自己的新朋友,工作之余也有做些康乐运动,也有带代母出去,人大了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天天忙也不知忙些什么?虽然忙,也时时挂念你们,担心母亲你寂寞,也担心舅父太忙,你们做得辛苦,不免有脾气,顶嘴等事,但希望你们都要保重,更希望日子过得快些,可以再见到你们。舅舅有空请多来信说说你的近况,我老板的钥匙在你买给我的红皮袋里面。母亲,你要小心,多休息,少烦事才是。请代问候老豆,我会去信给他的。
  由英国回到香港,翁美玲住在自己的代母家中,也未尝不感到寂寞,繁忙的工作,使她没有时间去会见从前在香港的旧亲友,相隔八年回到香港,翁美玲的感受适合用一首唐诗来表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月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回到香港的第一年,她心里充满了飘摇的惶惑和无尽的思念,因此这一年她和在英国的母亲、舅舅等至亲保持着频繁的通信。
  在电视上抛头露面,翁美玲被人夸赞靓女,令她十分满足,在家书中,她不但记下了这一笔,还捎带给自己的母亲灌了一通迷魂汤,说“有靓妈妈才有靓女”。并赞美母亲长相年轻漂亮。
  不觉已到秋天,你(妈妈)要小心身体,不要着凉了啊!记得到时到日去检查身体,对你是有益的,我一切都好,请勿太为我担心,保重自己为要。舅舅有寄信和你的照片来,你仍然笑得很甜,朋友说你像四十岁呢!当然,靓妈咪出靓女。代母十七号生日,送了对耳环和封了红包给她,每个月她只肯收我三百文(块),真不好意思白住,故多多少少要给,但她不肯要多,说等我迟些赚到钱再说。
  父亲来信说可能年初和你一起回来一行,是吗?如果真的就好,因为你有个伴同行是好的。闻说阿豆要去欧洲(未定),到时我会托他带点东西给你,一切一切你都不要挂心,我很担心你的,但这里一时放不下,真难做,正所谓“洗湿个头”或一句“身不由己”一切听天吧!
  1982年翁美玲二十三岁,再过一年便是猪年,将是她二十四的本命年,翁美玲写往英国的家书,依然溢满了忧伤的思念,她在亲人之间平淡的嘘寒问暖中给自己和家人送上了来年的祝福和盼望。
  以下是翁美玲1982年临近年尾的时候写给其母亲和舅父的一封家书,透露了她当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信的内容虽然只是平常琐事,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念和牵挂。
  亲爱的妈咪、舅舅:
  舅舅的画收到,很靓,谢谢!我会好好保留的,没想到明年竟是猪年呢!时间真是不知不觉中溜过。又是圣诞在即,今年可不能和你们共度,但愿你们也有个舒适的寒假,母亲不日就到,一切可要小心,请将我的黑大衣也带来(还有三个骨丝绒裤)等等,舅父你自己可要多休息,这些日子可辛苦你了,但愿明年也行大运。
  前天和吴姑娘饮茶行街,她买了件毛衣给舅舅,托妈妈带回去,父亲的毛衣还是寄给他好了,但不知他何时才收到呢?这阵子比较忙,也未见过阿娟,出来忙之外,心理压力也很大,虽然叫自己要平静和不要听别人的赞叹,可是毕竟顾及自己的表现,这次不知是福是祸,真是很担心。如旧,很多时别人给我信心比我自己的信心还大,可能我就是有副有信心的面孔,暂时没什么要写的,只望你们多保重并问候父亲。
  囡囡上
  翁美玲在信中感叹时间过得匆忙,此时她还没有定下“黄蓉”的角色,但是已经在《十三妹》等电视剧中开始得到香港观众的认识和认可。
---------------
第四章 入行(4)
---------------
  《十三妹》是翁美玲出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无线力捧新人,让第一做作戏的翁美玲担任配角双格格,而出演“十三妹”的则是黄杏秀,同时还有任达华也在戏中扮演一名妙手神医。
  香港电影有无厘头传统,《十三妹》这部电视剧本宣扬“反清复明”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影片的中心内容也是“忠臣含冤、烈女名曰‘十三妹’;释嫌惩奸、‘独臂神尼’显神威”云云。但因为有翁美玲这个双格格活泼可笑的角色的加入,电视剧便增添了不少“可乐”的闹剧成分。
  翁美玲的“双格格”是康熙皇帝的亲妹妹,是个喜爱热闹,但品性善良单纯的女孩子。
  电视剧的故事大概是清康熙年间,忠臣何大人被将军杞献唐陷害,全家抄斩,只有其妻及女玉凤(黄杏秀)逃脱。玉凤为救其父,勇闯法场,连杀十三刀斧手,但终不敌受伤,被九难师太(李琳琳)救走。玉凤因此而得名“十三妹”。
  另一忠臣安大人也遭抄家之祸,只有其子安骥(汤镇业)逃出生天。安骥与玉凤自小青梅竹马,二人于是结伴逃亡。
  众人路上巧遇逃婚的双格格,九难师太洞悉格格乃康熙之胞妹,欲借此行刺康熙。双格格不懂世情,不知身份已被悉穿,反而爱上女扮男装之玉凤,弄得一场笑话。及后名医李妙生(任达华)出现,双格格才将爱意转于妙生身上。
  杞献唐之女紫薇受父命混入玉凤等人当中作卧底,但紫薇却与安骥日久生情,因而发生一段三角恋爱。
  此时,康熙南下出巡,九难师太部署一切准备行刺康熙。杞献唐亦安排天罗地网,欲乘机把玉凤等人一网成擒。一场龙争虎斗也因此而展开。
  翁美玲与汤镇业在《十三妹》中结缘,那时翁美玲住在代母家中,因为无甚娱乐,故常在剧组与同龄人一起度日,她经常自己褒汤探望同伴,但随着汤翁之间交往逐渐密切,她的汤便成为汤镇业的专有物,其他人自然看在眼里。
  《射雕》里不幸受伤更加深了翁美玲与汤镇业的关系,汤日夜照顾,让翁美玲十分感动,以至于她说汤镇业:人好、心好。虽然在此之前,两人都各自有过恋爱,但翁美玲还是第一次这么痴情,认准了汤镇业做自己的将来。
  1983年《射雕》成功播出后,翁美玲大红大紫,是年中,她与其他明星去往欧洲演出,回来之后便确定了与汤镇业的情侣关系,从此两人出双入对,翩翩如蝶。
  翁美玲性格中有着大小姐的脾气,她虽然活泼,却也固执任性,有多个兄弟姐妹的汤镇业给了她不少的关爱,但有时,也不免感到麻烦。
  1984年,翁美玲与汤镇业,一同去英国看望她的亲人,此行也许有着某种“政治”含义,是对两人恋爱关系的更进一步确认。翁美玲与意中人一同“回娘家”,自然是希望得到家人的认同和祝福,并征求亲人的意见。这一年翁美玲二十五岁,已经在考虑结婚的事情。
  《十三妹》让翁美玲为人所知,也为她日后主演《射雕英雄传》做好了准备,如果两剧对照,可以看出《十三妹》里的“双格格”,与《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蓉”角色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更重要的,翁美玲因为这一部电视剧,而与汤镇业相识并且相爱,这段经历,为她的一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戏中,双格格爱上的是任达华出演的“名医李妙生”,但戏外,翁美玲爱上的却是“十三妹”的情人安骥(汤镇业)。当时的汤镇业已经成名,是无线五虎之一,为当红影视明星。关于他们那个时候相爱的小道消息,经过娱乐媒体的炒作大大地增亮了他们的星光。按照媒体的说法,汤镇业其时也早已与另一女星恋爱进行中,翁美玲的出现属于第三者插足。不过汤镇业并不接受这种说法,在多年后的电视采访中,他说:“当时一起演出《十三妹》,恰好她没有男朋友,我也没有女朋友,于是日久生情,由于都是年轻人,便走到了一起。”这种说法表明,其时汤镇业已同那一名女星分手,翁美玲既不是第三者,汤镇业也没有脚踏两只船。
  翁美玲之所以能很快由主持人转到无线的戏剧组,并成功出演《十三妹》,部分原因是她个人的努力和天资,譬如曾有电影公司找她拍戏便是说明;但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刚刚加入“无线”的监制萧笙的看中,邀请她在其首次为“无线”监制的古装武侠剧《十三妹》中试演清宫小郡主双格格的角色。翁美玲当然乐于尝试,这个戏的男女主角是黄杏秀、杨盼盼、任达华和汤镇业。
  出演《十三妹》时,苗侨伟尚未走红,而汤镇业在《天龙八部》中饰演的段誉又很受赞赏,所以那阵子的汤镇业,也可算是正受公司力捧的大红人。(及到《射雕》的热播,情势立即乾坤大挪移,成了苗红汤冷。)
  在此之前,翁美玲仅在广告片中有过闪现,并没有演过戏,跻身在这强劲的双生双旦搭配中,竟然表现得十分出色,除她清新可人的扮相极为讨好外,她的聪明天赋也令她演起戏来无师自通,加上她对几位合作的哥哥姐姐都亲切有礼,令人觉得她可亲可爱。和她几乎同年的汤镇业,更因为与她年纪相仿而和她谈得很投契,翁美玲因为处处得到这位经验比她丰富的哥哥指点,对他甚有好感。
---------------
第四章 入行(5)
---------------
  那阵子的翁美玲除了在《十三妹》中有不多的戏份外,每天仍然要参加《妇女新姿》的主持,因为寄居在代母家中,而代母一家又是比较传统的家庭,晚上没有什么节目提供给年轻的翁美玲,很自然地翁美玲就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有空闲时,她就请代母教她煲点汤水带回公司请《十三妹》剧组的几位同事喝,初时当然是见者有份,但日子久了,翁美玲的汤水,就开始成为汤镇业的专有之物了,旁人看在眼里,开始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故而也不以为然,只是有时偶尔拿他们两个来开开玩笑而已。
  翁美玲这位汤哥哥(两人相差仅一岁),家中有很多兄弟姐妹,所以很懂得如何去爱护这位妹妹,同时,他也因为兄弟姐妹多,无法在家中得到父母完整的全部的爱,故此习惯了在外面独立生活。所以,汤翁之恋,也有寂寞的需要。
  翁美玲的“格格”,同后来以“格格”而出名的赵薇一样,也是当时影视界的“大眼妹”。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个“双格格”也同“小燕子”的性格相似。电视剧中的“双格格”是康熙皇帝的胞妹,极得康熙疼爱,养成了刁蛮任性的脾气,喜欢作弄人,经常无故惹祸。她不甘于过皇宫枯燥生活,时时偷偷跑出皇宫外游玩。这个脾性,和“小燕子格格”相差无几。
  翁美玲在戏中常常梳着一对ㄚ角髻,穿的衣服以鲜艳色泽为多。她饰演的双格格由于不知道十三妹(黄杏秀饰)女扮男装,在第一次和她邂逅时已对她一见钟情,后来因为苦缠女扮男装的十三妹而卷入江湖斗争中,多次遭遇到性命危险,但一直都化险为夷。
  这部戏是翁美玲转入TVB戏剧组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已故著名监制萧笙的得意作品,虽然翁美玲在剧中只是个配角,但通过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她积累了宝贵的拍戏经验,也开始受到观众的认知。
  虽然开拍比《射雕》要早,但《十三妹》直到1986年才在大陆首播。
  成名后的翁美玲,越发风姿绰约,一直以青春、活泼、调皮、可爱的形象出现。
  在汤镇业眼中,翁美玲是这样一个人——
  “她其实是双重性格,可能她敬业,在各方面,在别人面前,因为她专业,所以不会影响别人的工作态度,所以在大群体上她可能很开心。但是她一个人的时候,回到孤独的时候,她是另外一种性格。所以,就是这样才会更恐怖,很多人没注意到,只看到她乐观的方面,说,不会的,她做人很乐观。其实她在别人面前一个样子,背后是另一个样子,那个样子是你不晓得的。如果一开始她就让别人知道她很孤僻,很孤独的话,如果她不开心别人就会主动靠近她,安慰她,事情也许就可以解决。所以事情就是这样子,往往很多事情都是阴差阳错,上天如果这样安排的话,也没办法。”
  与汤镇业的恋情尽人皆知,而她的初恋情人甚至还被炒过是自己的舅父陈景,但这些都只是娱乐大众的谣传。按翁美玲自己的说法,她其实在十五岁便有了初恋。这段甜蜜的初恋发生在翁美玲移民英国的前夕,最后只是个昙花一现的回忆,而且有不同的版本。
  “在F3的那一年,有一次返学时,我行得太匆忙,把一个男同学的书碰倒了一地,弄得大家很不好意思……迟了几天,在学校的球场上,我正与最要好的女同学在打球,怎知一失手,球打到一个男同学的头上,看清楚,原来又是他!”翁美玲这段初恋的相遇版本,是“不打不相识”与“无巧不成书”的综艺版。另一个版本是,翁美玲的初恋是从教堂开始的。在学生年代,翁美玲已经是个虔诚教徒,每星期总会到教堂望弥撒,风雨不改。其实风雨不改还有别的原因,就是想见见“他”,他是教堂的一个祭司,年纪很轻似乎还是个学生。后来翁美玲竟然发现,这位朝思暮想的“教堂小子”,原来是他就读学校高一级的同学,而且还是死党Janet的弟弟。大食会后,两人有了第一次约会,而也在那时开始,每个晚上总是互通一个电话,有时一讲便是到深夜。翁美玲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这段感情时回忆道:“和他的事,我是瞒着母亲的,因为母亲是一个颇果断倔强的人,我害怕她会反对。虽然母亲从未反对,但我俩的分手原因是母亲要送我到英国读书。当他知道后,他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去,但我知道妈咪的脾气,决定了的事情很难会改变,我的心实在矛盾得很,但谁也没料到,他为了我,竟然也向他家人提出往英国读书。他到了加拿大后,起初每天都有信寄给我,但随着时间消逝,信也越来越疏,后来我到了英国,他只是在假期时找过我一两次。再以后,大家也没再见面了……其实当初在机场看着他乘的机慢慢离开跑道时,我已经有种预感,我俩这段情,会不会像飞机一样,距离越离越远,只留下一道深刻的痕迹呢!”
  这朵无果的花让翁美玲的回忆充满了浪漫的遐思,值得锁进首饰箱终生怀念,“虽然那时年纪小,尚不知什么叫做爱情,是一段无花果的故事,但我却很珍惜这段感情,是毕生难忘的。”
  但是翁美玲的初恋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充满了悬念,在另一个媒体的报道里,又出现了新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翁美玲与她的初恋小情人爱得“死去活来”。
  “那时芭芭拉(Barbara,翁美玲的英文名)还在香港求学,他俩在一个同学的生日会上认识,他很喜欢音乐,那一天,他还当众表演,自弹自唱,雄浑的歌声,深深地将她吸引了,不过她喜欢上他,他却自傲,或者因为他比较内向,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才对她展开追求攻势,令她心急如焚呢!只是,他们都只有十几岁,对爱情只知道甜蜜如糖,却是什么也不懂,以为手牵手出双入对,便是‘拍拖’。到了读完中学,这对小情人便面临了考验,妈咪告诉她,已为她办好了到英国升学的手续,三个月后,便要启程,她听了,整个人便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
第四章 入行(6)
---------------
  “最后,她以第一时间,把这个发展告诉了他,他听了之后,最先的反应是苦苦哀求,要她不要离开他。
  “当时,他俩甚至有过‘殉情’的打算,只是,他们又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办呢?
  “鬼主意倒有了一个,很简单,他去叫他妈妈也送他到英国去留学,岂不两全其美,可以一边拍拖,一边求学。”
  当然,这同样是个无疾而终的“爱情”短片,很简单,她的初恋情人的妈妈没有送他到英国,而是南辕北辙的加拿大——这个地点倒是和她上个初恋故事的主人公要去的地点相同。
  更令翁美玲哭笑不得的是,这个为她的离开痛不欲生的“情人”竟然比她还早一个月离开了香港,去往加拿大,反而由她为他送别。
  不管版本如何,以上都是结不了果的爱情,但实际上,翁美玲与汤镇业的感情,何尝又修得了正果?
  翁美玲对汤镇业一往情深,但并不是神女有心,襄王无梦的一厢情愿,汤镇业的确也为翁美玲所吸引,并爱上了她。
  汤翁之恋在《十三妹》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这个种子发芽之日,还多得翁美玲每日“煲汤浇灌”,在不断的交往、关心、欣赏之中,翁美玲与汤镇业相爱日深。
  “这么多年了,我也没什么好提的了。”二十年之后,汤镇业再次谈起翁美玲时,语气已渐渐淡然了许多。
  “这二十年,还有很多人迷恋她,网络、报章上还有不少怀念她的文章,我为她依然活在观众心中而感动。”
  这个当初令翁美玲一往情深的男子依然会说:“我只能说她曾经是我最重要的女人之一。”
  与汤镇业的感情,翁美玲没有向外公布,也没有刻意隐瞒,无线算是默认了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并不做任何干涉。在最初于《十三妹》一剧中相识,以及喝过翁美玲煲过的靓汤之后,汤镇业对翁美玲最初的感觉如何呢?
  “比较随和,然后笑起来还特别甜。”他接着补充说:“所以她演那个《射雕》我觉得特别适合,而且她整个人的性格差不多是这样子,也个子小小的甜甜的,然后蛮灵活,而且学东西很快。”
  1983拍摄《射雕》期间,一次翁美玲不慎在拍武打镜头时伤了眼,汤镇业紧张得天天煲汤去医院陪她,最后连煲汤都越学越精到了。翁美玲自然被他的真情所感动,把这一段视做最甜蜜的日子。《十三妹》播出后,翁美玲的双格格刁蛮可爱、情真意切,耐人回味。这段日子,算做是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期。
  两情相悦的故事,当然决不是一锅汤煲出来的,翁美玲在汤镇业的陪伴中体会到了对方的诚恳,自己何尝不是芳心暗许?当时的汤镇业,也是无线当红的小生,有“无线五虎”的头衔,汤镇业完全能够和她相配。当红小生与走红花旦的组合,本来就是银幕上浪漫而奢侈的爱情标本。
  翁美玲喜欢汤镇业之后,很快也告诉了在英国的母亲和舅父,在给其舅父的电话里,她如此评价汤镇业,以及他们之间的感情:“汤镇业这个人很好,他的心地很好,他是个好人。”连连用了三个好,翁美玲不厌其烦地向舅父表明,她选择汤镇业乃是个理性的选择,而汤镇业也是最理想的人选。接着,她还为汤镇业撇清人们的误会,“你们别看他演的角色都是奸人,你们就当他是奸人。”
  汤镇业在翁美玲逝世二十年之后,应邀接受新浪网做客聊天,回忆过去的旧人旧事,换如今面前的物是人非,不免感叹: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