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赏识孩子:做最成功的父母

_3 崔华芳(当代)
  两年来,父子俩的英语水平大有提高。父亲从“英语盲”到能用英语接待外国顾客,不但做大了生意,还交了几个外国朋友呢!
  赏识孩子的知识,尊重孩子的特长,主动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不仅可以实现家庭情感的互动交流,营造家庭温馨学习的气氛,而且可以建立畅通无阻的亲子沟通渠道。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子女对长辈能尊重体谅,从而跨越代沟,实现两代人心灵上的双向互动。
  在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在我们的教育方式遭到孩子的拒绝。比如说家长很想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如果我们以质问的口气去问孩子,孩子往往会三缄其口,不愿与我们交流。这时候,我们不妨采取向孩子讨教问题的方法。比如可以问孩子:“我在工作中有一个难题,能不能帮爸爸解决一下?”“我同事的小孩,跟你差不多年龄,他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帮忙出出主意?”等等。这时候,孩子感觉自己得到了父母的赏识、信任和尊重,会非常高兴地来帮忙,父母也就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发现孩子内心的想法,进而“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孩子。
  另一种是孩子在某个领域确实强于父母的情况。因为孩子学习和适应新生事物的能力一般都会强于父母,这时候,父母应该虚心向孩子学习,从而更快地接受新的观念和新的事物。这样,不仅父母自己能够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还能通过向孩子学习,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从而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
  当孩子对某项事物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长处时,作为父母,应该主动向孩子学习。你可以说:“孩子,妈妈真的弄不懂这个,你能教教我吗?”
  当孩子拒绝与父母交流时,父母可以通过向孩子请教的方式获得他的信任。你可以说:“妈妈有一件事非常不理解,你能帮帮妈妈吗?”
//
---------------
细节24主动向孩子道歉
---------------
  有一位妈妈苦恼地说:“有一天,我发现鱼缸被打破了。因为儿子平时比较好动,我就以为是儿子淘气时打碎的,还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当时很委屈,一直说不是他打碎的。我以为儿子在狡辩,就打了他一下。晚上,孩子父亲回来了,说鱼缸是他拿东西时不小心打碎的,我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孩子。但是,我是一个爱面子的人,我对儿子说:‘虽然不是你打碎的,但是,你平时太淘气,以后要注意。’没想到,儿子接下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跟我说话。我知道当时我没有向他道歉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但是,我放不下家长的权威,而且,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跟儿子谈这件事。”
  被人冤枉、误解是件痛苦的事。当孩子犯了错误,经常会受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打骂;但是当父母犯了错误,却往往没有人责备他们。
  在生活中,父母也经常会犯错误。错怪孩子,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自己宽恕自己。也许这个错误当时没有什么,但迟早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如果因为放不下面子而坚持不承认错误,让孩子蒙受冤屈,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伤害,而且会让孩子陷入迷茫之中,产生错误的观念和想法。
  因此,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诚恳地给孩子道个歉吧!家长并不一定要做到一贯正确,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赏识和尊重孩子,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而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崇敬,家长的威信才会真正树立起来,亲子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
  徐敏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于是把儿子送回乡下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一次,儿子在一些大孩子的鼓动下,从奶奶那里拿走了10块钱。事后,在徐敏回乡下的时候,儿子的奶奶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她非常生气,狠狠地训了儿子一顿,儿子也知道自己错了,答应妈妈以后一定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徐敏再次回乡下看儿子。到了晚上,儿子的爷爷又偷偷告诉她,儿子又拿走了他15块钱。徐敏立即把儿子叫过来,质问他是不是又拿了爷爷的钱。
  儿子大声说:“我没有拿!不是我拿的!”
  徐敏非常生气,大声训斥儿子:“不是你拿的,难道是爷爷冤枉你了?!”徐敏甚至要动手打他,被爷爷奶奶拉住了。
  “就是冤枉我了,我真的没拿!”儿子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蜷缩在墙角,小声地抽泣着。
  第二天清晨,爷爷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徐敏,钱确实不是孩子拿的,而是他把钱放在抽屉里,忘记了,还以为是孩子又拿了他的钱。
  徐敏不禁一阵难受,她真的错怪儿子了。她立刻来到儿子身边,轻轻地抱着他,说:“儿子,我知道钱不是你拿的,是爷爷和妈妈错怪你了,妈妈给你道歉。”
  “妈妈,自从上次因为拿钱你批评我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拿过钱了,真的。”
  徐敏紧紧地抱着儿子,轻轻地说:“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爷爷老了,记性不好,你不要怪他。妈妈不相信你,是妈妈的错。”这时,儿子终于露出了笑容。
  因此,当父母错怪了孩子的时候,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歉意,从而坚持正确的行为和方向。
  给孩子道歉,要做到主旨明确,不要含糊其辞;态度要中肯,不要嬉皮笑脸;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你的道歉不是出于真心,让孩子怀疑你的诚意。
  家庭里,许多父母常常将自己定位为统治者。在基于各种原因给孩子道歉时,往往自我批评很少,借题发挥居多,甚至还是以批评孩子告终。这样让孩子感觉你不是在道歉,而是在变相批评他,那么,这种道歉是无效的。合格的道歉应该使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赏识和尊重。
  道歉时要心平气和,不要边发脾气边道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你的道歉。不要轻易因为孩子情绪的波动而给孩子道歉,不能为了取悦孩子而没有原则地自我否定,否则,父母的威信会丧失,父母在孩子面前会显得软弱无能。所以,道歉一定要有的放矢,其目的是通过道歉让孩子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而不是故意取悦和讨好孩子。
  当你误解或错怪了自己的孩子,应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你可以说:“是妈妈错怪了你,妈妈给你道歉。”
  当你错误的行为和言语让孩子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并为此做了错误的事情,你应该说:“孩子,是妈妈错了,我们一起改正好吗?”
//
***************
*第四章 宽容与理解
***************
  一个未曾犯过错误的人永远也不会成熟,就像一个从未摔过跤的人肯定不会走路一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错误和不足也同样是一笔财富。如果赏识孩子,就少给孩子一些责备,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少给孩子一些误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样才能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大胆思考;才能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认真观察;才能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充分尝试;才能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能尽情倾诉。
---------------
细节25不以分数论成败
---------------
  超超的爸爸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超超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期末考试时,他的语文只考了80分。
  回到家里,爸爸一看到超超的卷子就火冒三丈,大声地训他:“这才一年级就只考80分,以后肯定越来越没出息!考试前你不是说好好复习了吗?怎么还考成这样?”
  超超很害怕,小声对爸爸说:“我真的复习了,可是我复习的都没有考到。”
  “还敢撒谎,我看你是想挨打!”爸爸根本不听他的解释,把他按在沙发上,狠狠打起屁股来。
  超超一边挣扎一边喊:“我真的复习了,我没有撒谎!”可是爸爸根本不信,反而打得更厉害了。超超忍不住哇哇大哭起来。
  超超的哭声惊动了院子里的邻居,很多人都跑来看热闹。超超又羞又恼,恨不得找一条地缝钻下去。
  自从被打以后,超超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他心想:反正在爸爸的心目中我已经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了,不如干脆就不学了。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了。
  孩子都有不足,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他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他需要的是父母的宽容和安慰,而不是在他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
  赏识孩子,应该宽容孩子的不足,细心呵护孩子脆弱而单纯的心灵。当他们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孩子从父母的宽容中找回重新振作的动力。
  如果只是一味地批评甚至打骂,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消极抵抗父母的责备,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即使孩子的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让孩子在父母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赏识和宽容孩子的不足,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有时会产生让人吃惊的效果。
  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赞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我的宝宝进步了。”
  第二次,小学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考了10分。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的都早。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后,儿子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他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赏识和宽容孩子,体现在父母能够从孩子的不足中看到优点,鼓励孩子克服不足,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因此,作为父母,你应该尽可能多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让孩子从中获取无穷的力量,从而扬起生活的风帆,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当发现孩子的不足,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遇到别的挫折时,应该给孩子一些宽容。你可以说:“孩子,你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一点,你会越来越好的。”
  当从别人那里听说你孩子有不足时,不要批评和责备孩子,而应该对孩子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努力,你很有希望。”
//
---------------
细节26宽容孩子的失误
---------------
  张先生非常喜欢汽车。终于,他用近十年的积蓄买了一辆银白色的汽车,并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看待。
  一天,张先生在院子里清洗他的宝贝汽车。突然,屋子里的电话响了,于是就他回到屋里接电话。
  这时,张先生6岁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了,他看到了爸爸的汽车,突然有一个想法:他想把今天在幼儿园学的画画到爸爸的汽车上,作为送给爸爸的礼物。于是,他拿起一块小砖块,在爸爸的汽车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爸爸接完电话,重新回到院子里时,他看到自己心爱的汽车上被儿子画得乱七八糟。他一下子震怒了,震怒让他失去理智,他拿起旁边的榔头,狠狠地向儿子的右手砸去。一下,两下……儿子发出一阵阵惨叫声。
  后来,儿子被送进了医院。右手因伤势过重,已经无法再保留了,只好做了截肢手术。儿子醒来之后,还可怜巴巴地望着爸爸,说:“我知道错了,我想把那幅画送给你作为礼物,我以后不在你的汽车上画画了!”
  这时,张先生只能后悔莫及、痛不欲生了。
  这个故事令人痛心,教训更是惨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坏东西、损坏东西的事情非常常见。对自己不小心所造成的破坏,孩子也非常后悔和难过,甚至感到恐惧。
  这时,家长应该宽容和安慰孩子,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感情的疏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他们可能会故意隐瞒父母,从而使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赏识孩子,应该对孩子不小心的行为给予宽容。这样不仅可以安慰孩子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这件事情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而一味地训斥和打骂,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却淡忘了事件本身。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好意而不小心给父母造成伤害,这时候,父母的宽容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要做到在宽容中教育孩子,真正让孩子吸取教训。
  上述案例中儿子的行为就是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只是在方式上出现了失误,而绝非恶意。作为父母,对孩子这样的过失该如何应对?
  再贵重的物品都比不过孩子重要!同样是孩子乱画的故事,但结局却是不一样的:
  陈莉刚搬了新家,看着刚装饰好的新房,她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一天晚上,她和老公都要加班,只好让女儿自己在家。陈莉回到家后,发现洁白的墙壁上被女儿画得乱七八糟,还写上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几个大字。
  女儿看到妈妈回来了,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画得好吗?”
  陈莉看着女儿兴奋的表情,放弃了本来训斥女儿的想法,和蔼地对女儿说:“你画得真好,谢谢你,爸爸妈妈也同样爱你。不过,你看这洁白的墙壁,被你画上了画,写上了字,就像别人在你白白的小脸上写字一样,你会高兴吗?所以说墙壁也会非常难受的。以后记住不要在墙上画画,应该在纸上画,最好是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那样多好啊。”
  女儿看看被自己画得乱七八糟的墙壁,又摸摸自己的脸,羞愧地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
  “嗯,这才是妈妈的乖女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所以妈妈不怪你。不过星期天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给墙壁洗脸,好吗?”
  “好啊,我要给墙壁洗脸,让它干干净净的。”女儿拍着小手说。
  当孩子本意正确、方式错误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的本意给予赏识,然后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受到父母赏识、宽容和教育的孩子,会在愉快中接受父母的建议,时刻记住自己的失误,并在以后逐步改进或改正。
  当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家里的物品或家具,父母不要对孩子发火,而应该给他们宽容和安慰。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注意点哦!”
  当孩子出于好意却做了坏事,造成比较大的损失时,不要暴跳如雷,甚至伤害孩子。应该告诉孩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是你的方法错了,结果让父母非常伤脑筋,以后应该这样……”
//
---------------
细节27宽容孩子的坏习惯
---------------
  这几天,妈妈发现浩浩总是用舌头舔自己的手指,动作非常快,也就是1秒钟左右,妈妈想阻止都来不及。
  妈妈非常生气,对浩浩说:“你从哪里学来的坏毛病,以后不要再舔了,听到没有?”“我跟幼儿园一个小朋友学的,我刚开始只是学着玩,后来就忍不住要这样了。”浩浩委屈地对妈妈说。“你看多脏啊,怎么不学人家好呢,偏要学这些坏毛病吗?以后改不了就打你!”妈妈生气地对浩浩说。
  这时,浩浩一边答应着要改,一边又不自觉飞快地舔了一下手指。妈妈看到了,上去就给了浩浩一巴掌,浩浩哭了起来。“看你还舔不舔,再舔我还打你!”妈妈大声训斥。“我不敢了!”浩浩一边哭,一边对妈妈说。
  可是浩浩并没有改掉这个坏毛病,还是会不自觉地用舌头舔自己的手指。妈妈为此打了他好几次,可情况没有很大改观。
  孩子总归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病。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毛病“屡教不改”就不能容忍,常常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家长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相反,还会影响亲子关系,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呢? 
  从赏识教育的角度出发,当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时,父母首先应该表现出宽容的态度。有坏习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喜欢这些坏习惯,但又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做已经习惯的事。因此,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对孩子的坏习惯抱以宽容的态度。在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的过程中,坚持赏识和鼓励孩子,用赏识的语言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赞扬。要知道,父母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受到莫大的鼓舞,从而有动力也有勇气纠正自己的坏习惯。
  3岁的小娜娜总是喜欢用手指缠绕头发,这个坏习惯是她刚刚满岁时在托儿所养成的。只要她一紧张,就会缠紧头发然后不断地拉扯,并且这个动作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娜娜的父母发现了娜娜的坏习惯之后,并没有批评和训斥她,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经常对娜娜的头发给予真诚的赞美,妈妈说:“娜娜的头发真漂亮,如果你不用手拉头发的话,头发会显得更漂亮了!”爸爸也说:“娜娜的头发又直又漂亮,好像电视里的明星一样,不过人家明星从来不用手指缠绕头发,那样头发就不直了,也不漂亮了。”
  在爸爸妈妈的赞赏下,娜娜很快就开始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再加上爸爸妈妈一看到她想缠头发,就立即拿出一些特别有趣的东西吸引她的注意力,于是娜娜慢慢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发现孩子有了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大人们也不要抱有成见,或者丧失教育孩子的信心。因为这种态度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这个坏习惯的危害性,让他感觉这个坏习惯会影响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会让别人讨厌。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但是如果你改掉了这个坏毛病,大家会更加喜欢你的!”
  另外,赏识孩子的过程中注意不要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不要说“如果你不改,大家都不理你了!”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急躁情绪,反而不利于孩子纠正坏习惯。应该用“好上更好”的方式—“你真漂亮,如果那样的话就更漂亮了”—既赏识孩子目前的优点,也要鼓励孩子做得更好,这样孩子就能欣然接受了。
  在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时,还有一点应该特别注意,那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因为自己而让孩子染上一些坏习惯,必须马上改正,并在赏识中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
  一次,4岁的女儿在家庭聚会时不停地抠鼻孔,她的爸爸非常生气地批评她说:“不要抠了,这是个坏毛病!”此时,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小女儿睁着天真的大眼睛,看了看爸爸,又看看周围的人,满脸无辜地说:“为什么不能抠?爸爸你不是也经常这么做吗?”
  女儿的话让爸爸认识了自己的失误,他本以为只要不在公众场合抠鼻孔就可以了,没想到在家庭中的行为却对自己的女儿有这么大的影响。回到家后,爸爸认真地对女儿说:“是爸爸错了,爸爸以后一定会改。在爸爸的心目中,你是一个可爱和听话的乖女儿,相信你也会和爸爸一起改的,对吗?”接着,爸爸给她讲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女儿意识到了抠鼻孔确实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便逐渐改正了。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培养其好习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纠正孩子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因此,父母应该尤其注意孩子习惯的培养,通过赏识孩子,不断纠正孩子出现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当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时,父母不要打骂训斥孩子,而应该通过赏识和鼓励的方法,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习惯的害处。你可以说:“你是个可爱的孩子,如果你不这样做,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如果孩子是因为受父母的影响而养成了坏习惯,父母一定要承认错误,并和孩子一起改正。你可以说:“妈妈错了,你是一个乖孩子,相信你一定愿意和妈妈一起改正!”
//
---------------
细节28宽容孩子的缺点
---------------
  一天,小志从幼儿园回来,非常沮丧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叠纸,大家都会了,可是我没有学会,我是不是很笨啊?”
  “老师教你们叠什么了?”妈妈问小志。
  “就是叠纸飞机,还有轮船什么的。”小志说。
  “那都学不会啊,你可真够笨的!”妈妈随口说道。
  小志听到妈妈这么说,心里更难过了。他一扭头,从妈妈身边走开了。他再也不想学叠纸了。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做得好的时候,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往往会到父母那里寻求一个证实或者一些安慰,这时候,父母不应再给孩子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而应该宽容、鼓励孩子,让孩子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他们总会在一些方面有不足甚至是缺陷。这时候,如果连父母都看不起他们,甚至嘲笑他们,那孩子会更加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而毁了孩子的一生。
  赏识孩子,不仅仅表现在夸奖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也不仅仅是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和勇敢,还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短处甚至是身体的缺陷。通过赏识和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弥补缺陷,从而健康地成长。
  小红上幼儿园了,她最不喜欢上的课是手工课,因为她总是不能顺利地做好老师教的内容,她的手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灵巧。为此,她非常苦恼,回家问妈妈,妈妈对她说:“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你可能不如别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优点。再说了,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你看我现在不是什么都会做吗?”
  妈妈的话让小红信心大增:对啊,我虽然不如别人手巧,但是我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还会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呢。
  上小学后,她开始讨厌体育课。因为很多体育项目她都做不好,她不如其他孩子跑得快,不如其他孩子跳得高,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能顺利地完成。为此,体育老师也经常说她“笨”。看着别的同学在操场上快乐地跑着、跳着,她只能伤心地掉眼泪。
  她去找爸爸诉苦,爸爸把小红揽在怀里,心痛地对她说:“不是你笨,是爸爸不好,把这个缺点遗传给了你,我小时候还不如你做得好呢,不信你看……”爸爸说着,非常笨拙地在地上做了一个前滚翻的动作。看着爸爸笨笨的样子,小红不禁笑了起来,原来这么优秀的爸爸都有缺点啊。
  就这样,小红一直生活在父母的鼓励下,后来,她无意中得知自己曾经得过脑瘫。
  不过,在父母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下,她接受了这个现实,并最终成为一个正常而且出色的孩子。
  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只是程度不同。对于具有明显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更应该通过自己的赏识和鼓励,给他们生活的自信和勇气。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巧妙地“骗”一下孩子,让孩子在谎言中忽略自己的缺陷,抹平心中的自卑。
  面对有缺点的孩子,父母不仅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帮助让孩子树立信心,更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孩子扬起生活的风帆,创造人生的辉煌。
  众所周知的舟舟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大启发:
  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竟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结果经常是舟舟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几个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门口的人群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地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听。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他一听见音乐就异常兴奋地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
  在那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面对孩子的缺点和缺陷,不要嘲讽、责怪甚至放弃,而是应该抱着赏识孩子的态度,去宽容他、安慰他、鼓励他,热情地拥抱他,相信孩子一定能还给我们一个奇迹。
  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如其他孩子好时,不要嘲讽和打击孩子,而应该对他说:“妈妈小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放弃!”
  当孩子因为某一方面的缺陷而陷入自卑时,父母应该给他们鼓励,并善于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你应该说:“虽然你在这一方面不如他们,但是你在另一方面比他们强多了!”
//
---------------
细节29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
  一个当幼儿教师的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班上有个叫冉冉的小朋友,总是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不断有小朋友向我报告冉冉的“罪行”。不知不觉,冉冉给我留下了一个很坏的印象:淘气捣蛋。于是,以后每当冉冉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我总会认为是冉冉不好,总是先批评他,而他也总是嘟着嘴巴,一脸的不服气。
  一天,又有小朋友来告诉我冉冉把几盒橡皮泥放在了水里。我一听,非常生气地冲进盥洗室问道:“你为什么把橡皮泥扔到水里?橡皮泥是给小朋友捏的,不是放水里玩的!”没想到冉冉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反正你也不会听我解释的。”
  冉冉确实很淘气,一次他把一只龙虾的大钳子扭了下来,龙虾死了;一次拔了前座小朋友的一根头发,害得人家哭了好久;还有一次和别的小朋友打架。
  对于冉冉这个被贴上“淘气”标签的孩子,每次出状况,我总是批评他而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其实,很多事情的真正原因我当时并不知道:冉冉觉得龙虾的大钳子会夹痛小朋友,所以才把它拔了,这是其他小朋友事后告诉我的;冉冉看到前座小朋友的头上有一根草,想给她拿下来,他没想到在拿草的同时也拔下了人家的头发,这是冉冉的爸爸事后告诉我的;冉冉和小朋友打架,是因为那个小朋友先欺负了冉冉的好朋友,冉冉为了打抱不平才和他打了起来。很多事情我都没有了解清楚,就先批评冉冉,怪不得冉冉会说:“反正你也不会听我解释的。”
  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冉冉的举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冉冉其实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我渐渐地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当小朋友们之间发生争执、纠纷时,我首先会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解释,然后再根据情况教育他们。这样一来,小朋友们越来越信任我、喜欢我了。
  听完朋友的故事,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也会犯相同的错误。当孩子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时,作为父母,我们能否给他解释的机会?
  如果我们不管孩子是否做错了事情,不去问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把责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孩子,那么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父母不喜欢什么,他偏要去做什么。
  因此,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做了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就劈头盖脸地斥责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一定要首先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这才是赏识孩子的表现。
  芳泽是一家外资企业的部门经理,工作非常忙,有时候根本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星期天的时候,她把孩子的姥姥从农村接过来,一是让老人在这里帮忙照顾一下孩子,二是也让自己的妈妈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
  芳泽的孩子很懂事,自从姥姥来了以后,怕姥姥闷,每天都带姥姥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用钱给姥姥买鲜花。姥姥高兴地逢人便说:“我活了60多岁了,还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一天,芳泽下班刚进门,听到房间里有“咯咯咯”的叫声,推门一看,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鸭子正在房间里乱窜。忙碌了一天的芳泽,看到家里乱乱的样子,不免心烦意乱,张口就训斥孩子:“马上就考初中了,还弄这些东西干吗?乱死了!”孩子正要向她解释什么,她却不容分说地继续呵斥孩子:“给我扔出去!把这些东西给我扔出去,不用解释!我不想听!”说完就要去抓那几只小鸭子。这时,孩子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他好像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一转身回到自己房间,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芳泽很生气,刚想追过去再训孩子,妈妈对芳泽说:“你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他说怕我在家寂寞,买了几只小鸭子来陪我。孩子都是出于好心,你要是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把这些小东西送给别人就可以了,不要再骂孩子了。”
  芳泽很后悔地推开孩子的房门,看到孩子正趴在床上哭。她拍着孩子的肩膀说:“妈妈错了,妈妈不该不听你的解释,以后妈妈会改的。”
  一所教育咨询机构曾经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住口!”两个字,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父母说的话之一。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单凭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责备,当孩子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就会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大喊一声:“住口!”你能想像孩子这个时候该有多么委屈吗?即使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无法弥补。
  经常被喝令“你不用解释”的孩子,渐渐放弃了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他们背负着很多的委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负担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多听听孩子的解释,让孩子有辩解和申诉的机会,不仅仅是父母赏识孩子的体现,更是孩子应得的基本权利,也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父母认为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和结论,而要首先倾听孩子的解释。你可以说:“好吧,和妈妈说说当时的情况。”
  当孩子对一件你曾经认为错误的事情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时,你应该说:“原来你有自己的想法,妈妈明白了!”
//
---------------
细节30宽容氛围益于改正错误
---------------
  一次,妈妈因为办事不利而受到了领导的批评,正坐在沙发上生闷气的时候,小科走过来,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是谁惹你不高兴了?”
  “是我自己!”妈妈没好气地对小科说。
  小科感到非常好奇,又问:“你怎么会自己生自己的气呢?”
  妈妈看着小科惊奇的样子,就问他:“难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不生自己的气吗?”
  “我做坏事的时候你不是骂我就是打我,我已经受到惩罚了,为什么还要生自己的气?”小科毫不在乎地说。
  “那你知道你错在哪里了吗?”妈妈接着问。
  “你不是骂我,就是打我,根本没告诉我错在哪里。”小科说。
  怪不得小科每次挨打之后都说“下次不敢了”,但是以后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一些问题。
  每个人在儿童时代都很容易犯错,有时是因为能力不济,有时是无意失误,而有时是故意捣乱。面对孩子的一次次犯错,大多数父母采取的手段往往是轻则言语斥责,重则棍棒侍候。“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话在民间颇为流行。如今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城市中也许不太多见了,但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却还是司空见惯。被父母打骂后的孩子也许会慑于父母的威严,短时间里变得循规蹈矩起来;但对一些脾气犟、个性强的孩子来说,打骂却往往会激起他们的对抗心理:父母越是打得凶,骂得狠,他越是我行我素。
  在对待孩子错误的问题上,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毕竟是有限的,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犯错之后,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做错以及应该如何改正,然后在赏识中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一天,小坤的爸爸接到班主任老师打来的电话,老师说他发现小坤在学校花钱请同学吃饭,让他问问是怎么回事。
  等小坤放学回来,爸爸问他:“你是不是请同学吃饭了?”
  小坤吓了一跳,支支吾吾地说:“是这样的,我前几天刚当上中队长,同学们让我请客。”
  “他们让你请你就请了?你这么听他们的话?”爸爸问。
  “他们也请过我,我不好意思不请人家。”小坤回答。
  “那你请客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是我从您钱包里拿的。”小坤的声音小得像蚊子。
  “我钱包?你怎么找到我的钱包的?”
  “趁您洗澡的时候,从上衣口袋里拿的,拿了100块。”
  爸爸想发火,可是忍住了,对小坤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
  “我,我不该拿爸爸的钱。”
  “可是同学让你请客,你没有钱怎么请呢?”爸爸问小坤。
  “这,我也不知道。”
  “孩子,你们还小,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学社会上互相请客的坏习气。再说,虽然你拿的是爸爸的钱,可是这也是小偷的行为,这些你知道吗?”爸爸语重心长地说。
  “我知道了。”小坤真诚地对爸爸说。
  “还有,以后碰到这种事情应该诚实地告诉爸爸妈妈,不应该瞒着我们去请同学吃饭,更不应该偷偷从我钱包里拿钱。如果你事先告诉了我们,我们会帮你一起想办法的,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以后一定会改的。”
  “好吧,爸爸相信你,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你看这样好吗?以后爸爸会每天给你三块钱的零花钱,但是你需要花钱的时候,一定要取得我和妈妈的同意;然后你要把花钱的情况做好记录,我们每周都要检查一次,如果发现你忘记记录了或者记得不清楚,就要取消你一周的零花钱,可以吗?”
  “真的吗?我以后可以有零花钱了!我保证一定不会乱花钱,并且会做好记录的。”
  后来,小坤每次花钱都会告诉爸爸妈妈,每周都会把花钱的记录给爸爸妈妈看。果然,小坤没有乱花一分钱,真正成为了一个节约的好孩子。
  这个案例中的爸爸非常好地用宽容和赏识的方法让孩子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成功的。宽容孩子,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孩子的行为中找到孩子犯错误的根源所在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帮助孩子尽快地改正错误。
  孩子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他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也正是不断改正错误、掌握方法的过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请父母们记住:犯错误是上帝给孩子们的权利。正像曾经迷过路的孩子再也不敢忘记回家的路一样,往往只有犯过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人才能不断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当孩子犯了错误,首先要宽容孩子,让孩子搞清楚犯错误的原因。应该对他们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
  当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意图时,你应该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
  阅读心得
//
***************
*第五章 赏识造就孩子的好品格
***************
  歌德说:“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点;如果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如果你失去了人格,你就失去了全部。”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实际是给了孩子一生的财富。而品格的培养需要父母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孩子良好品格的萌芽,从而引导孩子保持好品格。
---------------
细节31赏识孩子的善良
---------------
  天已经黑了,小萍还没有回家,爸爸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快8点了,小萍终于回来了。
  “你到哪里去了,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不知道爸爸妈妈担心吗?”妈妈生气地说。
  “是这样的,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婆婆在路口边蹲着,看起来很可怜,于是我就带她过马路。”
  “过马路要这么长时间吗?一看就是在撒谎!”妈妈还是很生气。
  “我还没有说完呢!我扶老婆婆过马路的时候,她说她和女儿走散了,回不了家。然后我就问她家住在哪里,她说住在铁路小区。我又问她知道家里的电话吗,她说记不清楚了。没办法,我只好送她回家了,所以才回来这么晚。”
  “是吗?可是她为什么不找别人呢,偏偏找你这个小孩子?”妈妈还是有点怀疑。
  “她说她之前已经问了好几个人了,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她,一看到她是盲人就转身走了。后来我就带着老婆婆坐公交车,把她送到家了。她女儿都急坏了,正打算报警呢。”
  小萍正说着,家里的电话响了,爸爸接完电话,高兴地对小萍和妈妈说:“刚才老婆婆的女儿来电话了,说谢谢小萍把她妈妈送回家,还说改天要上门来当面感谢呢。”
  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
  能拥有一个善良的孩子,应该是父母的骄傲。当孩子表现出这种善良的品质时,要赏识和赞扬孩子。
  虽然孩子可能为此而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为此而违背了父母的规定,甚至因此被别人误解和嘲笑,但是父母首先应该肯定孩子所做的事,对孩子的正义感给予赏识。
  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和赏识,那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强化;如果父母误解了他们的善良,那他们的善良行为就有可能弱化。因此,赏识孩子的善良、肯定他们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天真纯洁的孩子本来就有一颗善良的心,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更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善良。
  一个冬天的寒冷下午,一家三口正围坐在火炉前烤火。门口走来母子俩,衣着单薄,嘴唇冻得紫黑,牙齿咯咯响,问能不能进屋烤烤火。
  五岁的小亮亮听了,不等父母开口,急急地说:“行,行,快进来!快进来!”母子俩看大人未表态,犹豫不决。
  小亮亮立即扭回头看父母,两口子微笑着说:“怎么不行,快进来吧!”母子俩进来了,小亮亮把自己坐的椅子让给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又去搬了张凳子给孩子的母亲坐。
  孩子的母亲边烤火边说了来历:他们是外地人,来投亲戚,没想到亲戚搬家了,他们问清楚了亲戚的新址,要继续找亲戚,路过这里,便进来想烤烤火暖暖身子再赶路。
  母子俩烤了好一阵,仍颤颤发抖。小亮亮对妈妈说:“妈妈,你去泡两杯热茶给他们喝好吗?喝了热茶就会暖和起来。”妈妈很爽快地答应了,起身忙碌了一阵,端来两杯热气腾腾的茶。
  小亮亮看母子俩喝完,又“咚咚咚”跑进房间,拿了件自己穿的毛衣出来:“妈妈,爸爸,把我这件毛衣送给这个小朋友穿好吗?”父母很意外,但还是高兴地点头同意了。
  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智慧的父母!我们应该为孩子鼓掌,更应该为孩子的父母鼓掌!和孩子一起善良,就是对孩子善良的最大赏识和支持。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因此,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如果父母都能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那么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善良和正直的孩子。
  理解、支持并赏识孩子的善良,让孩子在父母的赏识声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同时,这也将换回每一个人对孩子本人的真诚相待。
  识孩子善良的行为,即使他为此违背了父母的规定,受到别人的嘲讽,你也应该说:“孩子你做得对,我们为你骄傲!”
  当孩子为了善良而失去了名誉和利益,不要埋怨他,而应去赏识他的善良。告诉孩子:“这件事比名誉更为重要,你所获得的远远大于你所失去的!”
//
---------------
细节32赏识孩子的爱心
---------------
  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朋友。一进门,看到她正愁眉苦脸地坐在沙发上。
  “这是怎么了?”我问朋友。
  “唉,还不是园园,真让我们操心。”朋友苦恼地对我说。
  “是这样的,今天园园竟然把她储藏罐里的钱都拿到学校去,说是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了。你说这孩子怎么想的,好几百块钱呢,平时宝贵得谁都不让动,可是今天竟然一下子都给捐了,真让我理解不了。”
  “这是好事啊,说明园园有爱心,要是换了我啊,夸奖还来不及呢!”
  “有爱心有什么用啊,即使捐给灾区也无济于事啊;再说了,她捐款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简直太过分了。”
  “你这个想法可就不对了,为灾区捐款是大家的事,要是都像你这么想,怎么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啊?”
  “话是这么说,可是她总不能不跟我们商量就把钱都捐了吧。”
  “这肯定是有原因的,要不把园园叫出来问问?”
  园园耷拉着脑袋从房间里走出来,脸上还挂着泪痕。
  “园园,跟阿姨说说,今天捐款的事为什么不跟你爸爸妈妈商量呢?”
  “我想早一点捐款,灾区的小朋友收到钱就能去上学了,所以中午回家就把钱都拿到学校了。我本来想下午放学告诉妈妈的,可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妈妈就生气了。”园园很委屈地说。
  “可是那么多钱,总该和妈妈说一声才好啊。”我微笑着对园园说。
  “嗯,我知道错了。妈妈,你不要生气了好吗?”园园对妈妈说。
  听到园园说这些,朋友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她把园园揽在怀里,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温柔地:“好了,是妈妈太小气了,园园真有爱心,是个好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爱心。这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赏识,而不是因为孩子没有和父母商量或者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否定了孩子的爱心,更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打击孩子的爱心。否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有爱心是错误的,从而自我否定这种爱心行为,变得冷漠和自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爱心行为,就要及时地亲吻、拥抱和赏识孩子,受到赏识的孩子下次会更容易做出类似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做出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低得多。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享受到的爱多了,可是,心灵却变得狭隘起来,表现出更多的自私和没有爱心。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赏识孩子的行动开始,对孩子的表现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通过这种回应和赏识,强化孩子的爱心行为,鼓励孩子在以后怀着一颗爱心去生活。
  有时候,孩子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孩子的爱心也需要大人的帮助。
  在一次春游中,孩子无意中在草地上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小鸟的翅膀不知道被什么动物咬了一下,已经不能飞了,只能扑腾着带着鲜血的翅膀,无助地叫着。孩子把小鸟捧在手中,对爸爸妈妈说:“这只小鸟真可怜,翅膀受了伤,这样下去肯定会被饿死的。我们把它带回家养着好吗?”
  爸爸看了看这只小鸟,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养,就带回家吧,可是我和妈妈没有时间照顾它。”
  “嗯,我来照顾它好了。”孩子高兴地说。
  孩子把小鸟带回了家。他想给小鸟做一只鸟笼。但是,又不会做,怎么办呢?他想请爸爸帮忙,可是当时已经答应爸爸要自己照顾小鸟。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去做鸟笼。
  在做鸟笼的时候,孩子不小心把手割破了,鲜血直流。爸爸赶快把孩子送到医院去包扎,在去医院的路上,爸爸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干不了就不要干,为什么不找我帮你做鸟笼?”
  “我不敢让爸爸帮我,爸爸不是说要我自己照顾小鸟吗?”孩子忍着疼痛对爸爸说。
  “傻孩子,还这么认真,好了,等回去爸爸帮你做鸟笼!”爸爸心疼地说。
  “谢谢爸爸,爸爸真好!”
  “孩子,你真有爱心,爸爸很喜欢你这一点!”
  让孩子与大自然的花草、动物和谐相处,是培养孩子爱心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锻炼孩子爱心迁移能力的途径。告诉孩子大自然是人类的好朋友,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一种美德。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到植物园、郊外走走,在让孩子领略大自然美感的同时,培养和发现孩子的爱心。
  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的求援,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支持自己的爱心举动,从而产生错误的观点。当父母帮助孩子去实现了一件有爱心的事情时,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从而对自己的爱心有了正面的认识。要想培养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须有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加纯洁和善良的心灵。
  当孩子做了有爱心的事情时,不管这件事情是否经过父母的允许,首先要给他们肯定和赞扬。你应该说:“好孩子,你真有爱心!不过以后要和我商量一下好吗?”
  当孩子想付出自己的爱心却又无力实现时,你应该说:“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做吧!”
//
---------------
细节33赏识孩子的诚实
---------------
  自来水哗哗地流着,妈妈正在洗衣服,文文站在水池旁。“妈妈,水表里面的小针不走了!”文文大声对妈妈说。
  “别吵,让人听见了!咱家水表坏了。”妈妈小声敷衍着。
  这时,有人敲门,文文打开门,是抄水表的叔叔来了。
  “叔叔你来得真巧,我家水表坏了,正想去找你修呢!”
  “小孩子懂什么!”妈妈瞪了他一眼,连忙开大水龙头:“你看指针转着呢,水表没坏。”
  文文满脸疑惑地走开了。
  后来,文文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茶杯,这个茶杯是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非常珍贵。爸爸看到了,非常生气。“不是我打碎的,是小猫碰下来的。”文文小声地对爸爸说。
  “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了!”说着,爸爸一巴掌打在文文的屁股上。
  文文哭了起来,他的眼睛里充满了疑惑。
  与某些城府颇深的人相比,孩子的诚实往往令人敬畏,因为孩子少有大人们的复杂和狡诈,他们不懂得“作秀”,而敢于诚实待人。他们的心里没有私利,只是实事求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原原本本地说出来,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而恰恰有些父母却把孩子的这种品质扼杀了。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把孩子的诚实忽略了,甚至因为某些个人私利而责怪孩子的诚实,教孩子撒谎。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对做人的原则产生疑惑,最终养成撒谎的坏习惯,甚至造成心灵扭曲。
  有一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欺骗自己,不要对父母有丝毫隐瞒,但是他们往往在孩子面前撒谎,甚至“教唆”孩子去欺骗别人、隐瞒真相。如此一来,孩子最终学会了撒谎。
  因此,每个父母都应该明白,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远比占一点小便宜重要得多。对于孩子的诚实,父母应该给予赏识和赞扬,用赏识留住孩子的纯洁和诚实,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优秀品质。
  屠格涅夫小的时候,一天,一位大作家到他家作客。屠格涅夫的妈妈为了显露儿子的才能,便对儿子说:“快朗诵一则先生写的寓言!”屠格涅夫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
  大作家很高兴,亲切地问:“你喜欢我的寓言故事吗?”屠格涅夫认真地回答:“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克雷洛夫的寓言。他写的寓言比你的更好!”大作家听了一点也没生气,从心里佩服这个孩子。可是,屠格涅夫的妈妈却急了。
  客人一走,屠格涅夫的妈妈就质问儿子:“你怎么能当着大作家的面说他的作品不如别人呢?”屠格涅夫不服气,他大声争辩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难道叫我说谎吗?”
  为培养孩子诚实做人,家长要为孩子作出好榜样。如果要求孩子拾金不昧,家长就不能将捡到的物品据为己有;如果要求孩子不说假话,家长就不能哄骗孩子。
  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常常言而无信。例如,孩子哭闹时,父母常用许诺来哄孩子:“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支冲锋枪。”尽管这样说了,家长并没想过兑现。但孩子却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如果每次许诺都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不仅逐渐失去了对家长的信任,慢慢地也就学会了说谎。因此,家长和孩子形成真诚和互相信任的关系,是培养孩子诚实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孩子犯了错误,要鼓励他们说实话、不撒谎,因为撒谎比错误本身更为严重。
  美国总统华盛顿少年时相当顽皮,有一次竟挥动斧子砍倒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发现后大发雷霆。华盛顿主动承认了错误,父亲不但没有责打他,反而高兴地说:“我宁愿损失100棵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假话!”
  错误可以原谅,撒谎不能宽恕。当孩子诚实地承认错误时,应该给孩子赏识!
  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诚实的孩子也许会吃亏,也许会受骗,但绝不能让孩子因此远离诚实,这就如同走路有可能摔得鼻青脸肿,你却不能终生躺在床上一样。因此,对孩子的诚实,父母必须给予热情的赏识和鼓励,赏识他们战胜了自己,鼓励他们继续坚持诚实。
  当孩子有诚实的表现时,不要因为其他原因而责怪孩子的诚实。而应该说:“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孩子在犯错误时能主动诚实地承认错误,要给予赏识和鼓励。你可以说:“你的诚实让我很高兴,相信你会改正错误的!”
//
---------------
细节34赏识孩子的自强
---------------
  一天晚上,爸爸发现小翔的胳膊上有一块淤血,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他的同学要小翔替他打扫卫生,小翔不想替他打扫,就被同学扭了两把……听到这种情况,爸爸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学校。
  他在学校了解到的情况有些令人担忧:小翔在班里无论是学习、值日、还是文体活动都比同学们慢半拍,还经常闹一些笑话。同学们拿他开玩笑,他也总是把头一缩,不懂得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一来,同学就忽略了他的感受,对他变得无所顾忌了,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拿他出气。
  小翔的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儿子之所以被欺负,与家庭教育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小翔是家里的三代单传,父母和家人对他十分关爱,几乎把他生活中的一切全包了下来,没想到大人们“全包式”的抚养,影响了小翔自尊自强性格的建立。
  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什么事情、困难都替孩子解决,很容易使孩子失去锻炼生活能力的机会。
  孩子的自尊心不强,胆怯柔弱、缺乏信心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赏识、鼓励、引导、锻炼,耐心细致地帮助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成长为自尊、自强、自信的人。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弱小的,而应该从小就让孩子认识自己的力量。应该为孩子创造恰当的机会,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赏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培养孩子的自强。
  俄罗斯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相信它会对父母们有所启发。
  一家人到森林中去度假,有爸爸、母亲、五年级的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
  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似乎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似乎她也不怕淋雨。
  萨沙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你,你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为什么我保护不了任何人呢?”萨沙问道,“这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滂沱大雨已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自豪地说。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四五岁的孩子虽然是非常弱小的,但就像文章中的萨沙那样,他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人。这就是孩子的自强。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过分地照顾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些父母只是把孩子视做自身的一个附属物,而没有把孩子看作人格上完全独立的一个人。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培养孩子的自强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强作为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次次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中培养出来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孩子难免要面对各种与人竞争的场面,如果没有参与的勇气而且长期采用回避的方式,孩子的自强很难建立。因此,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一些竞赛类活动。开始时可以在家里玩一些要分出胜负但又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剪刀石头布、下跳棋或飞行棋等。父母要引导孩子凭兴趣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孩子赏识和鼓励,激发孩子进一步参与的兴趣。然后要逐步鼓励孩子参与到社区、学校及社会上其他竞赛活动中,从而培养孩子面对挑战的勇气、参与意识和良好心态。
  不管什么情况,要相信孩子并不是弱小和怯懦的,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和时间,让孩子独自面对挑战,让孩子在挑战中逐步认识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自强的人。 
  当孩子受别人欺负和侮辱时,要鼓励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反抗。你可以说:“他欺负你是不对的,你应该和他说明!”
  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认为孩子是弱小的而无法面对困难,而应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挑战。告诉孩子:“你的力量很强大,相信你一定行!”
//
---------------
细节35赏识孩子的勇敢
---------------
  一天,3岁的小维正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他们的父母就站在不远的地方,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边讨论着教育孩子的方法。
  这时,小维跑着跑着,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上。倒地之后,小维并没有哭叫,刚想自己爬起来,这时候不远处的妈妈心急火燎地跑了过来,十分心疼地抱起小维,一边抚摸着他刚才摔到的地方,一边反复询问他摔疼了没有。小维这才感觉到是有点疼,于是放声大哭起来。小伙伴们看小维哭了,都四散而去,刚才孩子玩耍大人看的温馨场面顿时无影无踪。
  上面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屡见不鲜,正是因为父母们的过度关心和保护,让孩子本来可以勇敢面对的事情却以大哭一场结束。长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而是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离开父母和家庭,就变得胆小脆弱起来。
  对孩子的勇敢给予赏识,激励孩子更加勇敢地面对事物,这比一味地保护要有效得多。
  每个父母都希望能有一个勇敢的孩子,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却往往适得其反。从赏识教育的角度来说,父母不仅要对孩子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给予赞赏和强化,更应该主动去培养孩子的勇敢,而不是怕孩子受到伤害而处处保护。尤其是当孩子对一件本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而表现出恐惧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正确的认识。
  一次,妈妈带4岁的强强到公园玩。强强高兴地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像一只脱缰的小马。一会儿,他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打起滚来。突然,听到强强尖叫一声,妈妈赶快跑过去,只见他脸蛋都吓白了,一把抱住妈妈,惊恐地叫:“一条虫子,我害怕!”妈妈走近那块草地,仔细找了半天,才看见有一条2厘米长的绿色虫子。
  妈妈把虫子捏起来,放在掌心里,然后对儿子说:“这条虫子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不会咬人,是条草虫子。”
  听到妈妈这么说,强强才敢凑过去,仔细地看着虫子。
  “来,把虫子捏起来。”妈妈说。
  强强一听,吓得倒退了两步,一边摆手一边对妈妈说:“我不敢,我不敢!”
  “不用怕,你是个男子汉,还害怕一条小虫子?”妈妈鼓励强强。
  强强听到妈妈的话,鼓起勇气走过去,小心翼翼地用手碰碰妈妈手心里的虫子,见它没什么反应,慢慢地捏了起来。
  “强强真勇敢!”妈妈高兴地对强强说。这时,强强看着被自己捏在手中的虫子,也高兴地笑起来。
  孩子胆小的原因往往有三个:一是因为孩子不了解事情的状况,二是家长教育时给予不恰当地恐吓,三是家长过分严厉,弄得孩子总是处于惊恐状态。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孩子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实现由胆小到勇敢的转变。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在培养孩子自信勇敢这个方面,父母必须做好表率,尤其是母亲,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很多母亲在见到突然窜出的小动物或者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时,会忍不住失声惊叫;而孩子见此情景,以后在碰到这类事情时,也会变得恐惧起来。
  在孩子要做一件需要勇气甚至有些冒险的事情时,父母不要恐吓孩子,而应该对孩子的精神给予赞赏和适当的引导、保护。
  一次,军军看到建筑工人在屋顶上施工。回到家,他对爸爸说:“我想到屋顶上去!”
  “到屋顶上干什么呢?”爸爸问他。
  “那里高,我想到高处去!”
  “噢,你的想法不错,而且很勇敢,那你想怎么上去呢?”
  “我爬梯子上去啊,爸爸给我安好梯子我就可以上去了!”军军很自信地说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