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这个历史挺靠谱》作者:袁腾飞

_7 袁腾飞(现代)
  还有一个火药,唐末用于军事。南宋发明的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公元13世纪传入阿拉伯。突火枪的发明使作战进入了冷兵器、火药兵器并用的时代,到公元17世纪彻底进入火药兵器时代。蒙古大军当中有会造枪的工匠,在和阿拉伯打仗时使用了管形武器、射击武器。阿拉伯人学会了之后,在跟西班牙打仗的时候也使用了火枪。这是今天所有枪炮的直系祖先。
  当西班牙守军发现阿拉伯人操纵一种管子状的东西时很惊讶,这是什么玩意儿?赶紧把大主教请来了。主教说我来破解,这是他们的巫术,挂上圣母马利亚的画像、洒圣水。底下一开炮,城楼、主教、圣母马利亚都上天了。
  欧洲人发现这个东西好使,开始玩,一玩就比咱们玩得好。鲁迅先生讲,洋人发明了火药做大炮,中国人发明火药驱鬼、做炮放烟花。美国国庆都得进口咱的烟花,因为咱做这个最漂亮。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干吗?看风水。不吉利这儿不能盖房,动土不宜;洋人则用它航海发现了新大陆。反过来,洋人拿鸦片治病,中国人拿它当饭吃。祖宗给我们留下多少好东西,你都学不会,净走邪道,你说是祖宗无能还是子孙不肖?鲁迅先生在今天那些愤青的眼里,应该是中国第一汉奸,鲁迅骂中国人那叫一个狠,你说骂的对不对,你敢说哪句不对?所以愤青是最祸国殃民的,他们的爱国比卖国贼还要可怕。
  三大发明,显然都是世界之最,所以奥运开幕式得展示中国古代的文明。此外,北宋沈括着的《梦溪笔谈》,也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元朝郭守敬是着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官拜都水监。今天北京京密引水渠的原理就是当年郭守敬提出来的。积水潭地铁站一出来,有一片古建筑,那就是惠公祠,纪念郭守敬的。因为那会儿积水潭,包括通惠河都是郭守敬开凿的。元朝皇帝下旨准许官员70岁致仕,当官的70岁可以申请退休,但郭守敬除外。别人都可以70岁退休,但郭守敬不能,所以郭守敬一直干到死在任上,历仕几朝。他还创制了简仪和高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订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多年。我们今天的公历是罗马教皇格力在明朝的时候制定的,但中国的《授时历》比它早300年。郭守敬算出来一年是365.2425天,跟现在的实际运行时间差13秒。今天拿电脑算,当年连算盘都没有,可能是在地下摆棍算的,厉害。
  吱吱呀呀词风盛
  北宋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起意重在历代政治兴衰,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他一般写的内容是政治、军事,不写经济、文化。
  宋朝的哲学思想是理学。至于理学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三教合流。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宗教,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不需要教主,我们的教主就是天子。中国没有宗教就产生不了哲学,形成不了哲学体系,所以中国的思想一旦跟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相对抗,必然要败下阵来。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行为守则。圣人教导我们要成仁成圣,杀身仁人,舍生取义。但圣人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人总有这种好奇心,我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佛家就告诉你为什么要往升极乐,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谁都不能摆脱生老病死。儒家跟佛家一对阵,稀里哗啦就败下来了。
  唐朝的时候,儒学一度衰微,儒学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盛行,造成统治者崇佛佞佛。唐朝皇帝要把佛骨迎到法门寺,韩愈上表谏迎佛骨,别把这东西迎进来,佛乃夷狄之神,中原不应该信。我们中原有自己的道统,我们应该信孔孟,不应该信佛。韩愈竟然敢攻击佛祖,皇上一生气,你去潮州吧。今天那个地方是开发区,韩愈要去当然快乐,当年那个地方是蛮荒烟瘴之地。韩愈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我好端端地为了国之大统,结果给贬到蛮荒之地了。
  韩愈为什么谏迎佛骨,因为儒学受到冲击。到了宋朝,他们有个适应这种冲击的法子,就是索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新的儒学。理学的创立者是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还有一位就是千古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那位爷。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朱文公。
  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属于第二性的。关于宇宙万物本源的问题,明显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道家认为万物本源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国有四大,天大、地大、王大、道大,一切都是由道来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理学家说理才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把本来分离的“道”和“理”,搅和搅和混合成了道理。
  然后,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明显吸收的是佛,佛不就是教你看破放下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家就教你去掉妄想,去掉执着,七情六欲全都当没有,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你就能成佛。朱熹说人欲之私皆不能有,都要放下才能顺应天理,那怎么成?你不能娶美女当老婆,要看破一切,娶个不男不女的才能顺天理?况且你想要把自己去人欲的观点告诉别人,让别人都接受这个,这种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人欲,等于是朱熹自己也做不到,那别的人不是更难嘛。
  无论如何,理学家还是通过借用道家、佛家的理论,成功创立了新的儒家。儒学本来是治身的,你用它治世,有点太理想化。儒家讲一个人要正心诚意,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恶的可耻的,贪图物质享受,功名利禄,是可耻的罪恶的。很像欧洲文艺复兴之前,教会推行的禁欲主义,但推行禁欲的目的是让底下人禁欲,让你存天理灭人欲,上面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皇上不能灭人欲,这叫为统治阶级服务。
  儒家讲修齐治平之学,你这个人要能做到这一点,那你非常了不起,问题是我做不到这一点,没有什么东西来制裁、约束我,完全靠我自身的约束力,不像欧洲人有法律,总统犯法也要办了。咱们这儿,当官的没人管你,要靠你自身的自制力,你作为官员应该是百姓的楷模。但也只是应该,实际上背地里干坏事还是没人知道。这么一来理学思想对于当时明清那个时代的中国,特别是对经济发展很显然是不利的。
  但是你说理学是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也不能这么讲。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人如果真的能克制自己的私欲,做到正心诚意,修齐治平,那对你身边的人和对全人类都有好处。民国的时候,中学的校歌是这么唱的:“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现在基本上没人关心这个了,家国天下谁关心?只顾自己高月薪。上大学的目的是为祖国?别开玩笑了,这么多年也就周总理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被某些人笑他愣。我说你们现在念书要好好念,将来才能报效国家,你们一定会乐,觉得我脑子飘拖鞋了。搞什么搞,读书还不是为自己,爸妈都这么教育,你好好念书,将来才能赚大钱。自己就更加现实,我读书就是为了招聘的时候人事部一拿到我的简历就掉下巴,明天你来上班,就为这个。人不能这么干,要都这么自私,人才就全出国不回来了,所以理学对今天并非一点积极意义没有,他还是教人要有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志向,最终还是要为了天下。
  这个时期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各个时期文学的代表。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的词人。词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分豪放和婉约,以婉约派为主。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词里面绝大多数属于婉约派。因为流行歌曲不就是生命与爱情两大永恒的主题嘛。唱爱国的也有,《北京欢迎你》,但那不占主流。词言情,诗言志。所以古人认为词为艳科,尤其很多婉约词,属于反动黄色歌曲。李煜的词很多也是这样的,他被宋军包围在南京,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被包围的时候怎么解脱啊,整天填词。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我不会打仗你就欺负我吧。“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看他就那么大点出息,垂泪对宫娥。祖宗江山毁在手里,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黎民百姓吗?当然,他的词比以前词人的词写得强多了,以前都是男男女女的事。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李后主的时候说,词的意境乃大,由伶工之词,变成文人士大夫之词。他虽然也是亡国丧家,又是婉约,但是很有豪放的意识在里面,后来写成“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朝是词这种文学形式最发达,最繁荣的时候。宋词的繁荣,一个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当中,词应该是适应市民需求的,也就是说跟后世的明清小说一样。词是通俗歌曲,它势必要适应市民的需要,市民就需要生命与爱情的永恒主题。当然人家这个通俗歌曲是通俗,今天的歌曲是俗、不通。
  另一个原因是宋代的矛盾尖锐,宋词正好用来表现爱国精神,所以词在宋朝才能发展出豪放派。苏轼就是豪放派的创始人,诗是言志的,词是言情的,苏轼拓宽了词的路子,以诗入词。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意境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差不多。其实李后主的时候,词的意境就大了,到苏轼就更了不起。跟他相对的是婉约派,主要代表是柳永,《雨霖铃》里“寒蝉凄切”那主儿。柳永本来已经考中了进士,宋仁宗一看他的名字,就问:“莫非填词之柳三变乎?”回答说正是,就把他一笔勾销了,名字边上批四个字:“且去填词。”你整天写这些淫词艳曲,让你做官有失朝廷的体面。柳永就更加放浪形骸,老子奉旨填词,最后贫病无医,还是妓女凑钱埋葬了他。过去老师行业供奉的祖师爷是孔圣人,练武的供关云长或岳鹏举,唱戏的供唐明皇,妓院里供柳永。
  女词人李清照属于婉约派,成就很高。她正好经历了亡国丧家之痛,靖康之变,多年收藏的古董全都毁了,丈夫也去世了。所以她写的词都是“凄凄惨惨戚戚”的,令人不忍卒读。
  辛弃疾是豪放派,所以豪放派又叫苏辛派。辛弃疾当年是北方抗金义军的领袖,带着一万多人投奔南宋,一曲《鹧鸪天》,令人唏嘘不已。“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也是毕生壮志难酬,一心想着恢复中原,收复失地。奸相韩侂胄北伐,拉大旗扯虎皮,让辛弃疾做参谋长,老头儿特高兴,夜里喝高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终于有报国的机会了。结果北伐失败,韩侂胄脑袋都被送到金国,老头就郁闷死了。
  豪放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影响非常大。南宋爱国文人中最着名的还有一个叫陈亮的,跟陆游、辛弃疾齐名。他有一首叫《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的词: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南宋朝廷,自与金签订了和议以后,常怕金以轻启边衅相责,借口复又南犯,因此不敢作北伐的准备。每年元旦和双方皇帝生辰,还按例互派使节祝贺,以示和好。虽貌似对等,但金使到宋,敬若上宾;宋使在金,多受歧视。故南宋有志之士,对此极为恼火。
  淳熙十二年(1185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字德茂)以大理寺少卿试户部尚书衔为贺万春节(金世宗完颜雍生辰)正使,陈亮作这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为章德茂送行。“大卿”是对他官衔的尊称。“使虏”指出使到金国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称为“虏”。
  上片开头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词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就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才了。从“当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岂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穹庐”,北方游牧民族所居毡帐,这里借指金廷。“藁街”本是汉长安城南门内“蛮夷邸”所在地,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这两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金贵族统治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
  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勉励之情。“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意思是说,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这个样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伟大祖先的英灵何在?正气、国运何时才能磅礴伸张?作者的这一连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何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国运如烈日当空,方兴未艾。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信心。这首词气势磅礴,豪情万丈,非常奋发向上,不像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很消极郁闷。
  陆游以诗为主,词也很出色。陆游的诗,可能是诗人里面传下来最多的,大概是9600多首诗,100多首词。如果不只算诗人,写诗最多的应该是乾隆,4万多首诗,但是他写的没法看,以文为诗,白得要命。4万多首,一天得写几首,一个人干掉《全唐诗》。梁启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陆游:“诗界靡靡千年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文武双全,活的时间挺长,80多岁,一生壮志难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一年盼不来,所以他最后死的时候都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诉孩子们什么时候驱除鞑虏了,上坟的时候记得告诉我一声。他死后没几年金国就灭亡了,但却兴起了更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幸亏老头儿活着时没看见。
  听不懂我的话?骂死你
  宋朝文学的另一个成就是话本。话本实际上就是小说,比如说《三国演义》的故事,话本里就有,闻刘玄德败,大家就流泪,听见曹操失败,大家就拍桌子鼓掌。实际上一直到唐朝,都是以曹魏为正统。因为晋是继承的曹魏,所以陈寿写《三国志》,曹魏是正统,蜀汉和孙吴不是正统。以后东晋南朝,包括隋唐在内,都是继承的晋,以曹魏为正统蜀汉为奸逆。只有到了宋朝,才把蜀汉当做正统。因为谁占中原谁就是正统,宋朝丧失了中原,难道能说自己不正吗?所以强调王道所在才是正统。长安洛阳不算正统,王道才是正统,现在王道跑杭州来了,我依然是正统。按此说来,虽然刘备跑成都去了,但他是汉之王道,也是正统,地处蜀地,王乃汉王。
  宋朝的这种思想观念,使得《三国演义》这些本子的底稿在宋朝就形成了。现在你要是中午的时候打出租车,会发现十个司机可能有一半在听评书,田连元、单田芳,他们普及历史知识主要就靠评书。评书讲的那个东西,距离历史真相其实很远,但是大家爱听,这种东西深入人心。我小时候听,现在不听了,一听就笑,太搞笑了,刘秀怎么会杀功臣?那是刘邦。刘秀是不干这事儿的。但是这个东西很故事化,市民就爱听闲话,所以才深入人心。
  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代表作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元曲为什么在元朝广泛推广,因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这帮人快马弯刀征服了中原,不觉得文化有用,文化有用能被我们打成这样吗?所以整个元朝90多年才开了16次科举,文化几乎没有出路了。“文革”时代,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这就是蒙古人定的。什么叫臭老九?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而已,儒生就是臭老九。臭老九的时代,知识分子没有科举,就做不了官,他们想来想去,就把自己的满腔愤懑诉诸笔端。写什么东西最能引起共鸣?元曲。这就像电视剧剧本,你写小说,老百姓不看,你写剧本,演出来大家都能看。《窦娥冤》里“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堪贤愚枉做天”,这骂谁?骂朝廷。蒙古人不懂汉语,听不明白什么意思。要是汉化得比较厉害的清朝,那完了,清朝皇帝汉话水平太高,一听就明白。你骂蒙古没关系,反正我听不懂,我就知道羊腿好吃!于是上面傻统治,下面猛骂街,助长了元曲的成熟和流传。
【第六章 大浪淘沙,沧桑巨变(明清)】
第1节 大明开国规矩多
  刻薄寡恩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国都。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你看那厮长得那模样,哪有一点帝王福相啊?脸跟个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还满脸麻子,这是明太祖真容。你把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始皇汉武帝似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他也宰了你。怎么着你都是个死。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王朝,276年里有121年皇帝不上朝,上朝也不干好事。朱元璋就不干好事,一个典型的暴君。他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寒酸的皇帝。刘邦在前朝好歹还是街道居委会治保主任。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家贫无计,父母双亡,在皇觉寺出家为僧,老和尚让他外出化缘,因为添了一张嘴,寺里也困难。中国和尚是不化缘的,你什么时候见到化缘的和尚,基本上就是骗子。中国的和尚是自食其力的,东南亚小乘佛教的僧人都是化缘的。这化缘在中国推广不开,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不就是要饭吗?那多丢人,九儒十丐,比儒士还低一级。东南亚小乘佛教国家,僧人过午不食,一天就吃两顿饭。中国僧人不行,因为我得干活,只吃两顿饭,下午腿软。如果你在大街上碰见僧人化缘,别理他,那都是骗子。那回我碰上一个,一见面就跟我念阿弥陀佛。得,打住,打住,你蒙我?你冒充什么不好?有本事你冒充警察。我掏出十块钱,说你把《心经》给我背一遍,他说《心经》?没听懂。我说我起个头儿,你能往下背,十块钱就给你。僧人哪有不会背《心经》的?这都不会,肯定是忽悠人的玩意儿。
  朱元璋后来参加红巾军,慢慢地混壮了。这家伙穷棒子出身,一当政,必然是暴政。世界历史上,希特勒、墨索里尼不全是这种出身吗?有哪一个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台之后搞独裁的?没有。都是这么一帮人,发迹之前寒酸,吃了上顿没下顿,夜里睡地下通道,发迹之后,我可有今天了,疯狂报复社会,折腾死你们。现在的贪官污吏大都是出身很苦,十四岁以前没穿过鞋,穷怕了,一有权就乱来。陈水扁不就是吗?从前穷得不行,可有今天了,使劲搂钱。像布什、切尼这些人不可能贪污,四千多万年薪不挣,挣十八万当副总统,不是为了钱。他贪污,你开玩笑啊。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俩八嘛,二八一十六,起这个名是因为他们家十六个孩子,前面那些全死了,就剩他,还是因为他十六号生的?不知道。
  朱重八当了皇帝,他爹和他爷爷不都得当皇帝嘛,所以在凤阳建了陵,后来被水库淹了,现在又露出来了。建陵的时候碑上不能写“肇祖原皇帝狗剩”或者“铁蛋儿”,得起个学名。重八他爹和他爷爷的名字,都是他给起的,那俩农民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被叫过。估计到了阴曹地府,阎王爷喊他们的大号,他俩还以为叫别人呢。
  这号人当了皇帝,最关心的事就是我这个政权可不能丢啊。千辛万苦抢过来不容易,不能让我儿子再去化缘了,得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传下去。所以他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由皇帝直接负责。这个跟蒙古人不会玩儿有关。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到了宋朝更进一步,在三省的基础上确立二府三司。宰相、枢密、三司,进一步把三省的职权又给分化了,相权相对于皇权就非常弱。到了元朝,中书省集权,尚书、门下全都没了,所以权臣辈出。
  朱元璋吸取了这个教训,不能给予宰相太大权力。洪武十三年,他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叫胡狱。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开国的文臣屠戮殆尽,基本上全杀光了。太祖皇帝起兵,文靠李善长,武靠徐达。李善长当时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封韩国公,开国功臣之首,太子朱标的老师,要上法场开刀。马皇后不干啊,马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不干就绝食,哭。朱元璋说别的我什么都可以听你的,这件事你别管,我要为朱家万世开太平。马皇后说,一般的百姓家庭,孩子家长都知道尊重老师,教师节还给送花买贺卡,报答师恩深重。咱们皇家竟然要把孩子的老师杀死?朱元璋说李善长谋反。马皇后听完气乐了,说李善长都七十多岁了,他还谋什么反?谋反能当几年皇上?根本不可能的事嘛。朱元璋不听,最后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全被杀掉。十余年过后,又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掀起一场屠杀,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这一下,开国的武将也被杀光了。
  经过这两次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开国的文武功臣屠戮殆尽,九个国公、二十多个侯全被杀掉,三万五千多条人命啊。朱元璋认为建立明朝,徐达的功劳最大。开国之后他自己写诏旨夸赞徐达“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说明徐达从那会儿就跟着他干,徐要是把他扒下来自己上,完全可以,但一直捧着他。“来兹定鼎于江南,遂做擎天之柱。”建国之后,徐达是擎天柱,但也难逃被杀的下场。民间传说,徐达背上长疮,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偏偏送蒸鹅让徐达吃。徐达含着眼泪吃这蒸鹅,吃完之后,疮崩而死。想当初他跟徐达铁哥们儿、亲兄弟那种感情,居然也下得了手,瞧他狠的!
  当初徐达的夫人进宫跟马皇后聊天,妯娌俩的感觉,就没什么顾忌。徐夫人说你们家房子真大,真好。皇宫当然真大、真好了。朱元璋一听,马上命人把徐夫人乱棍打死。你什么意思,你说我们家房子大、房子好,你有觊觎帝位、不臣之心。把人打死之后告诉徐达,你这媳妇太坏了,这是祸害,我把她打死了,你谢恩吧。徐达还得谢恩。最后连徐达也给弄死了。
  皇帝宰相我全干
  六部尚书直接由皇上负责,等于皇上兼任首相,应该是宰相干的活,皇上给干了,这下皇上忙不过来了。据说朱元璋最忙的时候平均一天要看三百多件奏章,脑袋都大了。“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朱元璋能写出这种打油诗,水平已经不错了。怎么办呢?设立殿阁大学士。由翰林学士入值内阁,帮助他看折子。这些翰林学士品级很低,六七品、七八品的样子,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此项制度成祖、仁宗、宣宗一直沿用,到宣宗朝,翰林学士品级越来越高,二品一品,到最后由各部的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
  这样,内阁实际上就变成了宰相,但是它比原来宰相的权力大大缩小了,为什么呢?我们以后讲清朝的军机处也要讲这个问题。以前宰相是有自己的办公府邸的,中国古代文官最高的加衔开府仪同三司,让你开府、建府,就说明你的地位高。你有府你就可以辟僚属,像汉朝宰相的十三曹,有一个庞大的办公机构。明朝内阁大学士是在内阁——皇宫里边办公,没有僚属,顶多有点儿秘书,基本什么事都得亲历亲为。内阁大学士的本差可能是吏部尚书、礼部侍郎之类,内阁学士是兼职,明朝是没有宰相的。朱元璋还立下圣旨,就是皇明祖训: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你不能立丞相。你的大臣要建议你立丞相,你把他杀了。宋朝皇帝的祖训是不得刑戮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明朝是臣工敢言立相者斩,你敢建议皇帝立相,就宰了你。由此可见宋朝的可爱。这样,中国的宰相由独相、群相到废相,彻底没有了。
  机构变换含义深
  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统称为三司。三司的级别是都指挥使司最高,正二品,布政司正三品,按察司从三品。为什么这么搞,也跟蒙古人不会玩儿有关。
  秦汉时地方行政机构是郡县两级。汉朝郡国并行,也是辖县。东汉末年开始,州郡县三级。隋唐两朝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去了一级,改成州县两级。但因为唐朝疆域太大了,州太多,中央不好管理,所以划天下为二十二个道,进行监察。后来道就变成了实际的一级行政机构,地方变成了道、州、县三级。北宋改道为路,路、州、县三级。北宋在路一级设立四个长官:帅司、宪司、仓司、漕司。帅司就是经略安抚使,实际上是权力最重的,像范仲淹,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抵抗西夏;宪司就是提点刑狱使;仓司即提举常平使,专管水利、茶盐。王安石变法推行后,仓司也负责监督推行常平新法;漕司就是转运使。
  宋朝地方上是四个机构,互相牵制。到了元朝,蒙古人不会玩儿,设立行中书省,四司合一了,地方的权力就大了。所以到了明朝,又给分回去,从四司变成了三司,省长由一个变成了仨。行省的名称变成了布政司,简称藩台。电视剧里边老提藩台衙门,就是布政司。
  按察司简称是臬台。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后来感觉到地方权力太分散,政出多门不好办事,就由中央派出官员巡抚某地,无定期、无定员。到了明末,巡抚变成了正式的机构,就相当于省长了,三司就变成了巡抚的下级。到了清朝,巡抚是正二品,布政司和按察司都变成三品,相当于民政厅、财政厅、司法厅、检察厅。都司就更低了,成为绿营兵里边的中级官职。
  既分权,又反贪
  中央军事机构由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为由,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过分集中,也废掉了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总之,一堆都督,而且都督们没有调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约,到打仗的时候,都督府统兵,兵部调兵,皇帝临时派你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到某地去打仗,所以提督、总兵到后来也就变成了一个实职,一开始都是差遣。这有些类似如今的市容整理办公室,一开始就是临时治事,后来就成了常设机构。这样一来,兵权也被分散了。
  明朝律法森严,《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的内容,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朱元璋时规定,官员贪污超过六十贯,相当于六十两白银,就被剥皮实草,皮扒下来,填上稻草,做成标本传递。各处展览完了之后,把贪官的皮做成法鼓,就是县衙门口百姓击鼓鸣冤的鼓,鼓皮都是贪官人皮,甚至做县官椅子的坐垫。你坐在那里你就得想想,你前任怎么死的,你小心点。汉字数字的大写,都是朱元璋发明的。你看他不认得字,却能造字,省得你改啊。“一”两银子,你添一竖就变“十”两了,“壹两”这你还怎么改啊?剥皮实草,能解决贪污问题吗?解决不了。你扒一个十个站出来,因为能被扒的毕竟是太少数了。杀几个贪官,表扬几个清官,从古就这样,不改变君主专制制度,根本就不能杜绝贪腐。
第2节 行动、思想都控制
  无所不在的监控
  明朝还设有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有一个官员叫钱宰,上朝时,朱元璋问他,钱爱卿啊,你昨晚干什么来着?钱宰说玩儿纸牌,打拖拉机。都跟谁玩儿啊?我们部里的老赵、老孙、老李。谁赢了?玩儿着玩儿着发现少了一张牌,玩儿不下去了。朱元璋微微一笑,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纸牌,这是不是你们昨天丢的那张牌?钱宰一看,吓得隆冬季节内衣都湿透了。这说明跟他玩儿牌的那帮人里有一个锦衣卫。你要在底下骂皇上两句,今天让你血溅当场。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吏部尚书,太子的老师。上朝时朱元璋也问他昨天晚上干吗了,宋濂回答说开家宴,喝酒。问你都跟谁喝?你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很高兴,你没骗我,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你看,这些特务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锦衣卫好歹还是国家机构,锦衣卫都指挥使正三品,只不过是不受朝廷管辖,皇帝直接指挥。
  明成祖的时候设立东厂,宪宗设立了西厂,武宗设立了内行厂,由宦官统领。这可就更麻烦了,大臣一旦有事要犯在宦官手里,那可就惨了。明朝是穷要饭的建立的王朝,不像唐太宗那么有气度。魏征揪唐太宗的衣服,唐太宗说你等着,我要宰了你这乡巴佬。只能对他进行威胁。皇上都气成这样了,但是他不能杀魏征。有朝廷律法在,你凭什么随便杀大臣,他犯什么罪了?随便骂大臣也不行。你骂大臣,大臣就可以抗辩:你凭什么骂我啊?你哪儿毕业的?你念过学吗?你跟朱元璋说这个,哎哟,我就没念过,我是流氓我怕谁?甭来这套!
  朱元璋在朝廷上设立廷杖,你跟皇上一言不合,拉下去就打。有个大臣也讨厌,给皇上上了一道折子,一万七千字,你难道不知道皇上认不了那么多字?拉下去一百板子!一边打,皇上一边看折子,哎哟,这小子说得还有点儿道理,把他召回来,已经打烂了。你想那太监打你,可有报复你的机会了,往死里打。当然你要有钱就另当别论,所以那时大臣上朝身上都揣着银票,一看自己要受刑,赶紧给钱。给钱的话,太监拿空板子打你,听着倍儿响,啪啪啪,就让你屁股有点儿淤血,回家就没事儿了。重点儿的拿实心板子打,最狠的是罐铅的板子,一板下去人就完了。受杖的时候,看监刑人的双脚,监刑人两脚分开,你死不了;双脚一闭,立毙杖下。皇上传旨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皇上要恨这个大臣,下旨“着实打”,那这就得打死。如果说认真打,那就没事了。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打死大臣的事发生,大臣就在午门外边受杖。朱元璋到晚年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动用廷杖,可能到更年期了,心理阴暗。大臣们上朝之前,全家抱头痛哭,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够悲壮的。那干脆辞职吧,你敢吗?你什么意思?圣天子在朝,你说不干了,立毙杖下。没办法,只有哭,哭完了之后,还得去上朝。今天我没死,回家来了,真是运大福大造化大,摆宴庆贺,多活了一天。
  到了清朝,皇上特别有意思,他恨谁让太监上你们家堵着门骂。奉旨申斥,我奉皇上口谕来骂你。太监什么都敢骂,那嘴损的,什么事都给你抖腾出来。大臣一听,赶紧给太监塞钱,要不然他堵着门骂,太难听。你塞了钱,他无关痛痒地骂,说点你这样不对啊、你下次要注意啊之类的。你要不给钱,那就有你的好看。有的穷官给不起钱,被太监骂完,太监一走就上吊了。古人最看重名节,士可杀而不可辱,受完辱只能上吊。清朝皇帝不直接打人,骂死人这招更厉害。
  文字游戏的最高水平
  控制人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思想。朱元璋的文字狱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一个举人叫徐夔,给他上疏:“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话恶心到了不好意思的程度。光天化日之下,诞生了你这么一位圣人,为世间做出表率。朱元璋一看:“腐儒胆敢如此侮辱朕,剥皮实草。”身边的人说,没看见他怎么侮辱你啊?你为什么要把他做成标本啊?朱元璋说光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我没头发,说我当过和尚;则是什么呀?古汉语的则跟贼同音,今天京剧里还这么发音。这哥们儿就是拍皇上马屁,拍错了地方,就给做成标本了。如果你要骂皇上,还不把你打成相片?
  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只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准。只能用朱熹的注释,别人的都没用。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就考这九本书。这九本书虽然句句金玉,字字珠玑,但能把天地宇宙、世界万物都包括进去吗?就读这九本书,那这读书人能有多大能耐?当时有人这样形容科考举子:“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哪朝皇帝?”我管他呢!唐宗宋祖又不考。李白是干吗的?不认识。反正只要是四书五经我就背,别的我不管。那个时候印行量最大的书籍就是“高考满分作文选”,甚至出现了缩印本,跟咱们现在复印时候的缩印本差不多,揣兜里带进考场打小抄。
  考试就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代圣贤立言。文章都是八股文,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还得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深一浅、排比对偶,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可以讲,中国古代的文字技巧上达到最高水平的就是八股文,但是没有什么内容,了无新意。你十年寒窗,就这九本书。都是代圣贤立言,都是一样的八股文体,谁比谁能太强到哪儿去啊?而且这九本书,一共才多少字啊?四书五经在刚诞生的时候,都写在竹简上,能有多少字啊?《老子》不才五千个字嘛,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一篇论文。今天博物馆里有当时作弊用的衬衫,四书五经九本书,一件衬衫就抄满了。到了清朝,考生进考场还得扒光了,穿考场统一的衣服进去,跟进澡堂似的,怕有夹带。
  就这么点儿文字,几百年来那么多场考试,从童生考秀才到考举人再到考进士,都从这里边出题,四书五经里边的话用得差不多了。怎么办呢?考官真聪明啊,出截搭题,就是把四书五经里边的两句话给拼一块儿。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现在呢,把这句话给你拆了,子曰:三十而立四十。做题吧,孔子为什么说三十而立四十?你说孔子不是那么说的啊,他说的是三十而立,逗号,四十而不惑,句号。你甭管,古文没标点,你看书,三十而立,底下就是四十。或者子曰而立四十,你做题,你就得说孔子为什么说而立四十。
  有一个考官更绝,古文没标点,句与句之间有一个圆圈,就像现代文的句号。考官出考题的时候,就用这圆圈出题。今天考试题目就是这个,给我做文章吧。四书五经里绝对有这个,满篇都是。考第一名的那哥们儿,神到什么程度呢?作八股文首先得用一句话破题,他是这么写的:“圣人立言之前也,空空如也。”圣人要不说话,就什么都没有。哇!这篇文章厉害,这是个大才!康有为康圣人,那是文采风流,但比学生梁启超中举都晚。国家正规考试的时候,比如天子亲试,可能很严肃。那种低层次的考试,考官怎么来判断谁第一、谁第二?我懒得看那卷子,那就扔呗。这个远,第一名。你十年寒窗,今天墨重了点儿,一扔,砸着考官脚面了,完蛋。康圣人的字不好。科举考试的字必须写成馆阁体,跟今天电脑打印出来的字似的。奏折也得写成那样,一笔一画必须得写得极规整。康有为大概就是不爱写馆阁体。龚自珍也写不了,所以也没中进士。龚自珍一生气,让家里所有人都练馆阁体,连他们家老妈子、倒尿盆的都练。最后他们家所有人,除了他本人,都练得一手馆阁体。他说你看我们家全能中进士,连老妈子、倒尿盆的都能。
  康有为因为写不好馆阁体,每一次他的卷子考官一看,就扔了,就这玩意儿你也来参加考试?那最后为什么中举呢?考官把他的卷子一扔,就出去上厕所了。时间可能长了点儿,正好仆人进来收拾屋子,仆人大概也不认得字。一看地上有张卷子,仆人不知道这什么体啊,拿起来搁在桌上,镇纸一压,仆人出去了。考官回来,俩人没照着面。一看,哎呀,这张卷子我刚才扔了啊,怎么又搁这儿了,还用镇纸压着?此乃天意,我看一眼吧。一看,哎呀!好文章,中举!阴差阳错,被考官一泡尿尿出个前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当时是这样做的官呢,还敢对皇家有什么不满吗?这就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所以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比焚书坑儒都害人。
第3节 难住了明太祖的问题
  叔叔造反谁来管
  明太祖屠戮功臣,只相信自己家人,化家为国,分封儿孙做藩王。他一共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他如果能继承大业倒是一代仁君,但是他英年早逝,洪武二十五年就死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才驾崩,白发人送了黑发人。
  太子朱标一死,朱元璋还剩下二十四个儿子,除了三个年幼的,二十一个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手握重兵,其中最厉害的是宁王朱权。宁王镇守东北,麾下八万六千精锐部队。另外,燕王朱棣也有三四万军队。这些亲王手握重兵,朱元璋认为,江山可保长治久安。也就是说他跟刘邦的想法一样,都是农民企业家思维。你就不想想,你的儿子不会反你,但是再往下可就反了。
  一次,朱元璋带着朱标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检阅藩王的部队。老皇帝得意地跟孙子说,瞧你这些叔叔们,兵强马壮,万一哪里造反,就让你叔叔们镇压!朱允炆小伙儿当时也二十多了,有点儿想法,就反问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谁镇压?一下把皇上问晕了,没考虑过这问题。那就靠天吃饭呗,哪儿这那么巧?老皇上一死,朱允炆即位,就是明惠帝。马上下诏削藩,他这一下诏,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夺了江山,迁都北京。
  北京门真多
  北京就是唐朝的幽州城、辽朝的南京城、金朝的中都城,基本上在今天的宣武、丰台区。元大都最南边的城墙,在今天的长安街上,北城墙在三环跟四环之间,比辽金时东移了。明北京城把元大都往南移了五里,北墙大概跟今天的二环路齐平。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开始修建外城,本来这个外城想把内城包一圈,后来没钱了,只修了南边的一部分,北京城就变成了凸字形状。北京的城门是里九外七皇城四,内城是九个门,所以老北京一说就是咱这四九城怎么着怎么着。南边自西向东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东边是朝阳门和东直门;西边是阜成门和西直门;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内城的城墙就在今天地铁二号线的位置,地铁二号线的站名最多的就是××门。当然复兴门、建国门是民国以后把城墙扒了改建的,是为了方便公共交通弄出来的。整个老北京城就是今天的二环路。外七门是南边仨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东边是广渠门,广渠门(原来叫广宁门),为了避清宣宗道光皇帝的讳改成广渠门了;西边广安门;北边是西便门、东便门。
  皇城包括紫禁城、万岁山、太液池。太液池就是北中南三海,今天北海开放,中南海进不去。还有太庙和社稷坛,六部九卿的官署。皇城的正门,在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它的匾额都是青金石的,非常珍贵。所以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想把这块匾卸下来,用背面刻中华门。结果翻过来一看,背面刻的是“大明门”!原来清朝就这么干的。这块匾,见证了北京城五百多年的沧桑。
  皇城北门叫地安门,出了地安门就是钟楼、鼓楼。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一条中轴线,全长八公里,可以把北京城对折,建筑非常规整。现在鸟巢、水立方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北京城,可以讲是奇迹啊,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拆得没模样了。天安门广场,左边一个希腊式的人民大会堂,右边一个国家博物馆。中间一个纪念堂,仿林肯纪念堂。纪念碑倒是中国式的,还不错,没弄一个华盛顿式的方尖碑。大会堂边上一个“水煮蛋”。天安门往东走不了几步,就是东方广场,大玻璃墙,水泥丛林。
  北京有三千年历史,但找得着三千年历史的痕迹吗?西周开始建城,但能看见的大多是上周的。到欧洲看看,一切跟几百年前一样。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中国只有山西平遥、云南丽江两座城市入选,你可以说天坛是文化遗产,故宫是,长城是,颐和园是,你能说北京是吗?东方广场,文化遗产?台湾人到大陆旅游,说大陆的古迹,除了地名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德国人说中国的城市是对西方城市简单拙劣的模仿。
第4节 两个神奇的人
  这个皇上就爱钱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屡出昏君。
  明武宗正德皇帝最爱干的事,就是调戏妇女、做买卖和玩儿打仗。他微服上街调戏妇女,后宫三千佳丽不够,还出去干这个,结果被人逮着送县衙去了。君臣相见,不知道怎么脱的身。
  他还在宫里开店做买卖,手里掂着一块肉,说三斤三两,你上秤称绝不差的。皇上整天干这个,熟练工种了。他让太监来买他的东西,本来太监就俸禄微薄吧,买他的东西,他少不得贱买贵卖,就这点儿钱都榨走,真下得去手!
  玩儿打仗的时候,他给自己改名叫朱寿,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大都督。有个大臣跟他说,皇帝是君,都督是臣,不能混为一谈,这太荒唐了。他说我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本事。那个大臣就将他,你给我们表演一个。于是,在教场上,一千多明军将士,刀出鞘,弓上弦,围着一个被俘的绑在马上的蒙古将领,皇上冲进去,一刀把他脑袋砍下来,这叫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百万军,自己的,上将,绑着呢,还不知道是不是上将。皇上咔嚓一刀把脑袋砍了下来,证明皇上玩儿过真刀。
  皇上带几万铁甲兵出长城跟蒙古人打仗,打多少蒙古人呢?一百来人。把人家消灭,回去报功,自己又升一级。将军、大将军;都督同知、都督、提督军务总兵官。这么个东西,在位十年驾崩,荒淫无度,死而无后。
  明朝的皇帝一个赛着一个昏庸,一个赛着一个短命。尽是二三十岁,酒色过度就死了的,没有一个活过朱元璋的。朱元璋活到71岁,明成祖65岁,世宗嘉靖60岁,神宗万历58岁,在明朝皇帝里就算高寿了。明武宗死了之后继位的世宗,是一个道士,整天在宫里炼丹,一年中光炼丹用的燃料就要20多万两白银。也不知道他烧什么玩意儿,弄不好烧蜡。初期有所振作,后来就不上朝了。他15岁即位,在位45年,大臣们几十年都见不着他。有时国家实在有大事,首辅追问他,他不耐烦了,递出一张手谕,没人能看得懂。因为在他那手谕上边,几句话他能就给你写成几个字。皇上写的是天书,你能看懂那还叫天书吗?最后皇上服用仙丹,汞中毒,终于成仙了。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穆宗还不错,可惜短命,七年就死了。他死后,神宗即位,就是万历皇帝。神宗可真神啊,就干一件事——数钱,整天盘在炕上数钱。这就是朱元璋给他子孙的遗传基因,整个一个土财主。你看人家李后主、宋徽宗,虽然做皇帝不合格,但在中国艺术史上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看明朝这帮皇上,真让人无语。神宗皇帝好像一辈子就出过紫禁城一回,上昌平十三陵看看自己的坟地,一看修得挺好,在地宫里开了个宴会庆祝一下乔迁之喜就回来了,继续数钱。他在住的宫殿后头挖一个大坑,埋上300万两银子。他比较肥胖,整天在炕上盘着,左腿萎缩了。但每天晚上太监搀着他一拐一拐的,到坑边儿看看,我的银子还在吗?还在,能睡得着觉了,不然睡不着觉。最后,银子全让太监给偷光了。
  为什么十三陵考古先刨他的坟呢?因为他的坟——定陵里边好东西多。长陵怕有《永乐大典》不敢刨。别的皇上没他东西多,他一辈子攒钱,什么都往自家拿。某地方发现煤了,他派个镇守太监去,把钱弄宫里来。另一个地方丝绸不错,派个镇守太监,弄宫里来。皇宫里边的银子,发黑变脆氧化,国库里边除了耗子屎什么都没有。那时候跟后金努尔哈赤打仗,国库里没钱,大臣请皇上开内帑。皇上说不成,这打的是国仗,凭什么开内帑啊!给国家打仗,凭什么让我掏钱?我不掏。没钱你加税,让老百姓多交点税不就行啦,我就不掏这钱。大臣说,这江山都是你的。皇上说江山我没看见,银子我看见了。几千万两藏起来,年年跟百姓加税,老百姓能不造反吗?
  张居正改革
  到了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总支出计需银553万两。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三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是够维持在京官军月粮两年多。明王朝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叛乱时作。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穆宗临死前,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十年担任内阁首辅。为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建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军事上,为了防御女真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又以俺答汗为中介,代表明朝与西藏黄教首领达赖三世建立了通好和封贡关系。在广东地方,派兵剿灭了惠州府、潮州府、琼州府的叛乱,岭表悉定。这对安定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保障生产正常地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水利方面,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很快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万历七年二月,河工告成,河、淮分流。黄河得到治理,漕船可直达北京。
  在经济上,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张居正的全面改革,旨在解决明朝两百余年发展中所积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改革不免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旋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张居正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家产被抄没,家属或死于非命。此后,某些改革的成果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大部分已经废止。
  神宗死后,儿子明光宗即位。登基之后第一道诏书就是选美女,选了八个美女,二十九天驾崩,连年号都没来得及改,创下了太平时节短命天子的吉尼斯纪录。
  光宗驾崩之后,儿子熹宗即位,这是个杰出的木匠。别的皇帝上朝,他下车间。据说皇上坐的椅子、睡的床全是自己做的。他的手艺高到什么程度?他曾经做了一个屏风,让太监拿到前门外卖了,一万两银子,不许还价。当然不能说是皇上做的了。一个小时,太监就把一万两银票给拿回来了,说明他这东西做工精湛,值这个价。
  据说原来中华门后边有一座关帝庙,当然现在都给拆了。那关帝庙里的关帝,就是明熹宗亲手做的。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不理朝政,整天做木匠活,太监魏忠贤趁机专权。
  明朝中后期以来,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宦官相继专权,这是朝政最腐败的体现。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专权最烈。魏忠贤这阉狗专拣皇上做活儿的时候跟他奏事,皇上很不耐烦,你没看我正忙着呢,朝政关我什么事,床头柜还没做好呢,你看着办吧。
  这样,魏忠贤独揽大权。这阉狗一个字不认得,居然能跟孔子并列,全国各地到处给他建生祠。皇上一下圣旨,就是朕与厂臣如何如何。皇上是万岁,魏忠贤称九千岁,跟“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一样。朝政腐败到这个程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
第5节 闯王进京,崇祯殉国
  驿卒造反进北京
  明末农民领袖主要是李自成和张献忠。张献忠是一个土匪,主要“斗争事迹”是屠四川。他说四川有七种人该杀,种地的该杀,经商的该杀,读书的该杀,当官的该杀,当兵的该杀……反正就是没有人不该杀,也不知道四川怎么惹他了。等大清平定四川之后,整个成都府只剩几十户。老虎在大街上走,是真的华南虎,不是拍的照片。
  李自成原来是当驿卒的,朝廷把驿站一裁撤,下岗了,造反了。李自成提出一个口号叫“均田免粮”。这一下,老百姓都跟着他。分田地、不交租,脑残们都信,跟着他干。你想他给你地,又不收租,那他吃什么?他还得吃的比你好,这明显是扯嘛,但当时大家都信,包括一些落魄书生。他原来被官军打得只剩十八骑,后来又发展到百万之巨,兵势浩大,逼近北京,沿途州县传檄而定。除了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奋勇抵抗、壮烈殉职外,李自成没遇到什么大麻烦就打到了北京。
  祖宗作孽,儿孙承受
  明朝当时在位的是明思宗崇祯帝,17岁承继大统,从他那木匠哥手里接过来一个烂摊子。“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好不容易明朝出了个好皇帝,想整治朝纲,安定天下,结果祖宗作恶,报应在他身上,来不及了。大明朝在他爷爷万历的时候就应该完蛋,靠惯性又活了这么多年,报应在他身上了。他17岁即位,在位17年,不观歌舞,不宠嫔妃。他只有一个皇后、三个贵妃。每天都是夜里一两点钟睡,早晨四五点起,坚持了17年。
  天下是越来越乱,怎么办?越是到处扑火,这火就着得越是旺。思宗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明朝皇室对教育抓得不紧,没盯着孩子们学奥数、进名校、上实验班,皇子们好多不学无术。清朝后来吸取了教训,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皇子五岁进学读书,什么时候皇上给你派差,让你干事了,你才算毕业,嘉庆皇帝在宫里读了30多年书,博士后后了。思宗点子不多,性子太急,又刚愎自用,他总怕臣子们嘲笑他学历造假,所以对臣子们刻薄寡恩。让你半年替朕平定闯贼,行吗?大臣说行。到半年头上,眼瞅着要平定了,半年平不了,八个月准能平定的时候,皇上肯定把你杀掉,因为你骗我,你说半年平定但没平定。皇上,再容两月?不容,你罪犯欺君!他在位17年,内阁首辅换了51个,平均一年仨。最后李自成攻进北京,三百年江山社稷化作尘泥。皇后上吊了,贵妃上吊了,俩皇子放跑了,让他们将来中兴大明。皇上给公主咔嚓一刀,没砍死,掉了一条胳膊,就是独臂神尼,吕四娘的师父。然后他带着太监王承恩逃到万岁山,自缢殉国,自缢前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无颜见祖宗啊。他咬破中指,在衣服衬里给李自成写了封血书:“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所以你不要用这帮大臣。“朕死后,任贼分裂朕尸,毋害百姓。”你可以把我撕巴碎了,勿伤百姓。
  清朝入关之后,就给思宗自缢的那棵树套上铁链子,称为罪槐,树就枯死了。现在这棵不知是啥时候种的,那么细。民国十九年立了一块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故宫博物院敬立”。1944年,甲申三百年,又立了一块碑。这俩碑不知啥时候给移走了。1944年立的那块碑保存完好,民国十九年的那块断成了三截儿。2004年甲申三百六十年,终于拨乱反正,又重新都立在那儿了,但明显能看出来,“明思宗殉国处”那块碑是中间拿白水泥给黏上的。
第6节 跟明朝死磕
  努尔哈赤誓师伐明
  明朝初期,东北女真人分成了三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野人女真最落后,建州女真文明程度最高。他们居住在辽宁,跟明朝和朝鲜交界,挨着“大中华”、“小中华”(朝鲜王朝自称“小中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精通汉语,熟读《三国演义》,汉文化水平很高。他们家世袭建州卫都指挥使,配龙虎将军印。这是明朝给他们封的官,行羁縻之策。努尔哈赤少年孤苦,后妈不待见他,把他轰出去了。后来,明朝打仗的时候,又把他父亲和祖父误杀了。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用先祖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慢慢统一了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这就像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一个谋克是一百户,十个谋克是一猛安,一猛安是一千户。猛安相当于千夫长,从四品;谋克相当于百夫长,从五品。八旗制度,是三百人一个牛录,设佐领一人;五牛录一个甲喇,一千五百人,设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个固山,七千五百人,设都统一人。每个固山用一面旗来表示,一开始是红黄蓝白四面旗。后来,归附的人口多了,就在旗上圈边,红旗镶黄边,其他旗镶红边,形成了镶四旗和正四旗。
  在清朝,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是下五旗,镶蓝旗的地位最低,镶黄旗的地位最高。宫里的侍卫,一定都是上三旗子弟。后金征服了蒙古,蒙古人就被编入八旗,再后来收服了很多汉人,入关以前归附的汉人,也被编进了八旗。这样就是三八二十四旗。清朝的旗人不一定是满族人,旗汉非婚,但是皇帝可以娶汉旗,乾隆的母亲就是汉旗的,所以清朝皇帝实际也有汉族血统。当然,汉旗不可能做上皇后了,皇后必须是满洲人或蒙古人。这样来算,八旗一共才六万人,满、蒙、汉三个八旗,也就是不到二十万人的样子。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因为历史上已经有一个金国了,所以这个金被称为后金,但是当时就叫大金。称汗建国后,努尔哈赤率兵两万,以《七大恨》誓师伐明,连下辽东70余城,国力就越来越强大。一开始定都赫图阿拉,后来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到皇太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入主中原的意思了。以金为国号容易引起中原汉族人的反感,所以改国号为清。按照五行学说,明朝是火德,清朝是水德,水灭火。另外,清跟金在满语里边读音都一样。
  李自成兵败身死
  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的平西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吴三桂麾下四万铁骑,都是明军精锐。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明朝亡就亡在没有攘外必先安内。如果皇帝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应该立刻跟女真人讲和,割关外土地,然后,把关宁铁骑调进内地,镇压李自成。关内平贼的部队全都是不入流的部队,精锐全都在东北跟满洲人打仗,最后还全军覆没了,一再失败。如果把关宁铁骑调进关来打李自成,那李自成说不定就完蛋了。李自成部乌合之众,一帮饥民,没得吃,闯王来了不纳粮,跟着李自成跑吧,手持木棒、钉耙、粪叉子,如果跟精锐的关宁铁骑作战,肯定不行。吴三桂一看皇帝殉国了,就准备投降。闯王封他为侯,他到北京来参拜李自成,行至唐山,探马来报,你们家被李自成给抄了。
  李自成们一进北京,眼珠子都掉地下了。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抢吧!就跟后来洪秀全进南京那感觉一样。李自成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做“比饷镇抚司”,逼着明朝官员拿钱。假如你是明朝宰相,你拿出二十万两银子来。你是明朝的部长,十万两;局长五万两。没有?一百斤大沙袋子往你身上压,看你有没有。让家里拿钱,掘地三尺也给我弄出来。一个月,李自成在北京弄了三千万两白银。明朝真有钱!思宗皇帝让文武百官捐款劳军,谁都不肯捐,最后弄得个国破家亡,什么也没捞着,全都让李自成给弄走了。每一个李自成的手下,腰里都是沉甸甸的黄白之物,准备回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呢。得,吴三桂反了。
  吴三桂听说家被抄了,不以为然地说这是误会,我一去,家产自然发还,继续前进。探马再报,你爸爸让李自成逮了。这是误会,我一去就会放回来,接着往前走。探马又报,陈圆圆让李自成手下给霸占了,吴三桂怒了!大丈夫不能保有妻子,有何面目活于天地之间!陈圆圆是秦淮名妓,跟李香君、柳如是、宼白门等并称秦淮八艳,是吴三桂的爱妾,你把我爱妾掠走了,我跟你没完。拨回马头回山海关,下令全军给崇祯皇帝戴孝,实际是给陈圆圆戴孝。皇上都死了那么多天了,你才想起来给他戴孝?所以吴伟业的《圆圆曲》里说:“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要跟李自成决一死战。
  吴三桂一反,李自成怒了,你就这点人马还跟我叫板?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征讨吴三桂。吴三桂一看,李自成来玩命了,来了20万大军,我才这么点人,万一打不过怎么办?于是吴三桂就跟清朝联系,借兵复国。事成之后,本朝分裂疆土以报。而且流贼在京城祸害了一个多月,弄了三千多万两银子,这些钱都归你。多尔衮一想买卖可以干,清朝在统一中国之前几次入关都是借道察哈尔从蒙古打进来的,山海关一直打不进去,现在吴三桂跟我借兵,机不可失。多尔衮亲率10万八旗劲旅,昼夜兼程赶到了山海关外,但是没有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先拥兵观望。
  等李自成率20万大军赶到,跟4万吴军激战于山海关一片石。20万闯军跟4万吴军打了一上午,将将战平。由此可见闯军的战斗力不怎么样,都是一帮饥民,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只不过明朝人心尽散,闯军进京的时候沿途不断壮大,号称百万,但多一半都是家属。再说进京一个多月几千万两银子,腰里沉甸甸的黄白之物,仗打完了我该回家当地主去了,买房子、买地、娶媳妇,这个时候你让我战死?谁干这事啊!所以只跟吴三桂打了个平手。但毕竟闯军人数占优,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亲自到多尔衮大营,说你必须帮我了。
  多尔衮这时候提出条件,剃发归降。吴三桂万般无奈,剃发降清,清吴联军大败闯军。李自成身中数箭,狼狈逃回北京,在紫禁城的武英殿即皇帝位。因为太和殿的金龙凿井,龙嘴里叼着一颗珠子,你要不是真龙天子坐上宝座,这龙就把珠子吐出来砸死你。李自成知道自己不是真龙天子,没敢在太和殿即皇帝位,只敢在武英殿登基,一天后就狼狈撤出了北京,临走之时一把大火把紫禁城烧为平地。我们现在看到的紫禁城是清朝的,明朝的紫禁城让李自成给烧了。
  清朝入关的时候,部队就二十几万人,当时闯军号称百万,当然一多半是家属;张献忠号称50万;南明朝廷也拥兵百万,清军跟他们是1:10的比例。但清军兵分三路南下,豫亲王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军进攻南京;克勤郡王岳托为辅国大将军,进攻河南;英亲王阿济格为奉命大将军,进攻陕西。清军南下,先锋官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急着把陈圆圆弄回来,所以马不停蹄,打得李自成狼奔豕突,百万大军作鸟兽散。逃到湖北九宫山的时候,只剩下万把来人。据说他去勘察地形,被一个农民一锄头给刨死了,农民皇帝倒在农民的锄头下。过去历史书上一直说李自成是被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杀害的。不对,是被一个朴实的农民刨死的,猪八戒啃猪蹄,自残骨肉。这农民也不是什么武装,就是觉得他衣服不错,马不错,想据为己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幸福地奔上小康之路。
  其实,这跟李自成的想法做法都是一样的,农民起义不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要想“拯救”天下的穷苦人,我得先把自己“拯救”了,给穷苦人做个表率,告诉他们幸福生活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不上天堂谁上天堂?于是,这农民率领自己的儿子、侄子、外甥,爷儿几个一块儿动手,把李自成弄死了。李自成一死,农民才知道弄死这么个大人物,赶紧报给县衙,县衙表扬他,奖了他不少银子,他们家变成地主了,终于实现了世世代代的梦想。
  缺乏名将国事艰
  吴三桂灭掉李自成立了大功,然后率军追击南明余部。明朝灭亡之后,宗室建立了五个小朝廷,总称南明。福王朱由嵩建立了弘光政权,在南京,一年被灭。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监国,半年就完了,后来朱以海依附于郑成功,死在了台湾。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也是不到半年就完了。唐王的弟弟在广州建立了绍武政权,几天就完了。时间最长的是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长达18年,吴三桂主要就是跟朱由榔打仗,一直把朱由榔追入缅甸,吴三桂大军压境,缅王就把朱由榔一伙捆绑起来送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在昆明十字坡用弓弦绞死了朱由榔,明皇室最后复国的希望被吴三桂给绞杀了。朱由榔手下的晋王李定国,他的部队一直在缅甸,李定国临终前给部下的遗言就是宁可死在异国他乡,也不能回国降清。李定国几千部众就在缅甸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来,主要居住在中缅边境的果敢,缅甸今天有一个果敢族,其实就是当年李定国带来的这些部下,是汉族人。你到中缅边境那些特区一看,感觉那地方就是中国的土地,满眼全都是汉字,很不起眼的地方写着几个缅文。缅甸果敢民主同盟军成立大会的会场,完全跟中国国内一模一样,军装都跟解放军相似,街上的电话号码写着国内直拨,不是拨仰光,是拨昆明,区号都跟昆明一样08××。分不清是缅甸还是中国,挂的是缅甸国旗,听到的全是汉语,看到的全是汉字,这就是果敢族。
  当时南明的形势比当年的南宋要好得多,南宋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抗金,跟金朝并立了一百多年。而南明那么快灭亡,就因为缺乏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基本上是清军一南下,明军就全投降了。整个广东省就是明朝降将李成栋带着四千一百人就征服了,所以清朝很快便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第7节 清王朝里的怪现象
  小毛孩干掉大勇士
  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更希望自己的统治能长治久安,别走蒙元的老路。
  为此,清朝在官制的设置上采取了更加集权的措施。清初,中央设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时候,被明将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半年后,突然死去。驾崩时,并没有留下遗诏由谁来即位,后来是八贝勒皇太极承袭了汗位。但他承袭汗位之后,是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议国政。上朝时,宫殿放宝座的台阶上摆四把椅子,四大贝勒坐下来共议国政。后来代善主动说,我不行,你来。代善是太祖第二子,长子褚英早死,代善就变成了长子。他德尊望重,年高德劭,后来封和硕礼亲王。清朝开国有八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就出了仨,一个是他自己,礼亲王;第二个是他儿子岳托,克勤郡王;还有一个孙子是顺承郡王。他功劳和辈分都最大,他对皇太极一谦让,阿敏和莽古尔泰就也从台阶上下去了,变成皇太极独尊。
  但这种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遗风尚在,最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的决议,“虽至尊无如之何”。皇上也没辙。到了圣祖康熙爷时,情况有了变化。康熙皇帝是一代雄主,冲龄践祚,就是小屁孩当皇上。祚指皇统,今天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对面的神路街,牌坊上还是四个大字——永延帝祚。康熙是世祖顺治第三子,那个时候,清朝还没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康熙的大哥叫福全,二哥叫常宁,他叫玄烨,这肯定不是汉名,从他的儿子开始才起汉名,排行辈分,都叫胤×。雍正皇帝叫胤祯,他一登基,其他兄弟就不能胤了,都改成了允×。而太祖、太宗、世祖、圣祖都是满族名字音译过来的。玄烨为什么能登基呢?因为他出过痘,按现在的话讲就是得过天花,所以圣祖皇帝是个麻子,脸上有得天花出痘的痕迹。他那两个哥哥没出过天花,当时出天花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就over了。那俩小孩儿没出过天花,当了皇帝,万一出痘over了怎么办,清朝多一个殇帝。所以干脆让出过痘的玄烨做皇帝。
  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虽然有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辅佐,但实际上大权是在四个辅政大臣手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索尼年事已高,没多久就挂了;遏必隆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爱管事的人;最张扬的就是鳌拜;苏克萨哈跟鳌拜对抗,势不两立,最后鳌拜把苏克萨哈弄死了。鳌拜大权独揽,欺君罔上,跟皇上撸胳膊挽袖子,唾沫星子能喷到皇上脸上去。他要杀直隶巡抚,皇上不下旨,他自己写圣旨,抢过皇上的御玺用,目无君上。康熙皇帝看不下去了,16岁时就把鳌拜给做掉了。他弄了一帮宗室子弟,整天玩儿摔跤,等鳌拜上朝的时候,靠这帮小孩们将鳌拜摔倒。鳌拜是百战名将,膂力过人。当年明朝末年,流民造反,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就是被鳌拜给射死的。张献忠50万众,清军是7000铁骑,趁夜截营,鳌拜披手一箭,正中张献忠面门,当时完蛋,献不了忠,改现眼了!鳌拜自此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但猛虎架不住一群狼,被一帮小孩制服了。除鳌拜之后,16岁的圣祖皇帝亲政。
  南书房里不读书
  圣祖亲政后,面临着极大的内忧外患。首先就是三藩问题。三藩原来都是明朝的辽东守将,归降大清。明朝有一个着名的大臣叫袁崇焕,原来是辽东的督师,因为守卫皮岛的大将毛文龙不听袁督师调遣,所以袁督师就把毛文龙杀了。皮岛在今天的朝鲜,毛文龙驻守皮岛,扼守鸭绿江口,对后金是一个威胁。袁崇焕一杀毛文龙,毛文龙的三个部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就归降了清朝。现在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不该杀毛文龙,认为这是袁崇焕的失策。清朝封这三人为王,合称叫三顺王,因为他们的王号都带有一个“顺”字。三顺王教会了清军怎么使用大炮,原来清朝跟明朝打仗,如果是野战,明军肯定完蛋,步兵打不过骑兵。袁崇焕总结出来一个经验,别跟清朝人野战,凭城用炮。骑兵爬不了城墙,战马害怕炮轰。三顺王教会了清军用炮以后,清军再攻城就容易多了。在清军入关之后,耿仲明受封靖南王、孔有德受封定南王、尚之信受封平南王。
  定南王孔有德在跟南明作战时战死,他是被张献忠的义子、永历帝封的晋王李定国杀掉的。李定国一直忠心耿耿扶保明朝,失败后残部退入缅甸也不肯投降。定南王被杀掉之后,只有一个叫孔四贞的女儿留了下来,孝庄文皇后觉得孔四贞孤苦无依,就把她收为义女,封为和硕公主。这位公主死后,不能埋进东陵,因为东陵里面的公主都是满洲公主,人家是正牌的,你是山寨的,所以她就葬在了北京公主坟。也有人说公主坟埋的是嘉庆皇帝的两个闺女。但我感觉是孔四贞的可能性比较大,要真是嘉庆皇帝的闺女,肯定埋在东陵里,不可能埋那儿。
  这样一来,三顺王还剩俩。后来吴三桂降清,清军顺利入关,定鼎中原。一直到清朝中后期了,后妃填的《九九消寒诗图》,最后一句还是“三桂领兵南下去,我国大清坐金銮”。说明吴三桂引军入关的功劳,清朝还是承认的。所以吴三桂受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平南王尚之信镇守广东,靖南王耿仲明镇守福建。后来靖南王位往下传了两代,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尚之信传给他的儿子尚可喜。吴三桂高寿,七八十了,一直做平西王。这三个人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那些地方山高水险,八旗兵不耐暑热,驻扎都驻扎不了,所以实际上就是三个割据的独立王国,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当时朝廷一年的收入4000万两白银,花在三藩身上的大概就有2000万两。三藩自置僚属、自备兵马,不听中央调遣。康熙皇帝决定削藩,把这三藩给撤了。这一撤,三藩反了,吴三桂打出旗号——反清复明。还真有人信,但明朝不就是你亲手灭的吗?末代皇帝都被你绞死了,你还反清复明?但当时连朝鲜都准备起兵响应。朝鲜在明朝灭亡之后念念不忘大明抗倭援朝,对朝鲜有再造之恩,朝鲜君臣整天叫嚷着北伐,要练十万雄师,练了N年这十万雄师也没练出来。再一琢磨,清朝再弱,打朝鲜还是跟玩儿似的,就打算观望一下。吴三桂过了两年定国号大周,自己当皇上了,这下反清复明的谎话被戳穿。康熙皇帝从容坐镇,八年平定了三藩之乱。云南、广东、福建由中央直辖了。
  为了加强皇权,康熙帝设立了南书房。南书房本来是康熙帝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这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逐步形成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权力中心。
  清朝为官要能跪
  世宗雍正皇帝时,设立了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明清两朝,大臣上朝都得跪着。今天皇上单独召见你六个钟头,你就得在地上跪六个钟头。如果是老臣,皇帝体恤,赐毡垫,你跪垫子上。年轻人就得跪地上,那你膝盖得好使。大臣上朝之前,护肘护膝都裹好了,得在家练跪功,你跪一会儿晕了可不成,刘墉他爹刘统勋就是跪死的,也有说是上朝死在路上的。刘墉当老师爱迟到、早退,也不认真教书,不批改作业,皇上挺生气的,看在你爹的面子上让你教皇子,你怎么这么不敬业?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就是跪在地上把皇帝命令记下来,以奉旨、上谕的形式廷寄出去。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一年发不了几回。那得是大事,譬如立皇后、跟外国宣战、选进士这些事,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般就是“奉旨”或者“上谕”如何如何,军机处起草。
  紫禁城是前朝后寝,以乾清门广场做分界线。前朝是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武英五组宫殿建筑群,比较疏阔。太和殿前广场三万多平方米,可以举行大型活动,这是办公的地方。乾清门广场后边就是寝宫区,中路也是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边是御花园,两侧是东西六宫。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住在养心殿,皇帝平时也在养心殿办公。
  乾清门广场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都是五间三开门。景运门内北侧排房为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所,也叫九卿房,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宗室王公的内朝房。隆宗门内北侧排房为侍卫值房及军机处,南面朝北的房间是军机章京办公的地方。门对门五十米,一排小平房。晚上内宫一落锁,宫里只有五个男人,皇上、两个太医、两个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就在军机处值班,处理夜里来的紧急军务。除了这五个男人,连成年皇子都不许进内宫,只能住在王府。如果没有封王的话,就住在北五所。
  军机处里讲究多
  军机处有一个规定,不奉圣旨,擅入者斩。即使你是亲王,不奉圣旨擅入,也要斩。
  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他走到军机处,到台阶底下,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张之洞那么大的份儿,他都不敢迈一步,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军机处。庆亲王奕匡是军机大臣,就对张之洞说干吗呢你,腿抽筋了?快来呀来呀,哦对,突然想起来了,他们天天走习惯了,没觉得进军机处有什么不合适。张之洞真懂规矩,因为世宗皇帝遗训,没命令敢进来宰了你。
  军机大臣平时早上三点多钟起来,就得到这儿值班。皇上一般七点钟起床,清朝的皇帝一个个都精力旺盛,像康熙爷、乾隆爷整宿整宿不睡觉,观书达旦,一晚上一晚上看书。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放在以往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圣主,随便拿出一个皇帝来(同治帝差点儿),即使把光绪皇帝搁到明朝,都是有道明君。可惜他赶上的时候不好,甲午战争。但你要对比着看,要是明朝那些皇帝赶上鸦片战争,咱就印度了,彻底变殖民地了。
  清朝的军机处都快设到寝宫里边了。寝宫里边住的是皇上、皇上家人以及伺候皇上家人的人。这么说来这军机大臣的地位,其实跟宫女、太监真差不多。军机大臣位当前朝宰相,但实际上和皇上大秘书差不多。皇上并不是每天都上朝,但却每天一定要见军机,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要是六部九卿都来,那就叫大起儿。军机处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销。军机处一直到1911年才裁撤。
  军机处这么重要的一个机构,在清朝,它却不是法定机构,《大清会典》里都不见记载。这绝对是一个临时机构。清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军情紧急,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多时有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称之为“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其僚属称“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管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乾隆时定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8人,后增至四班32人。军机处职掌每日觐见皇帝,商承处理军国事务。
  军机处的设置,使中国专制主义皇权达到了顶峰。电视剧里面一演和珅与纪晓岚的那些事儿,纪晓岚见皇上称臣,和珅称奴才。旗人称奴才,汉人称臣。能称奴才的,那证明是皇上家里人,这是爱称,称臣是皇上跟你见外。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发展到了清朝变成了主奴关系。乾隆爷的时候,想要汉人也称奴才。汉人比较重面子,汉官就是不干,反弹得比较大。乾隆爷恨恨作罢,下了一道圣旨,意思是说,你们虽然称臣,但跟奴才是一样的,你们别给脸不要,说你咳嗽还真喘上了。
第8节 出题有风险,作诗需谨慎
  祸从笔端出
  从中国历史上看,文字狱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大清是以异族入主中原,大兴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人的反抗。文字狱可以树立清朝的权威,造成社会恐慌,它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进步。文字狱世祖朝7次,圣祖12次,世宗17次,高宗130多次,主要是康、雍、乾三朝,乾隆的时候最厉害。世祖、圣祖时候的文字狱,多少还有点镇压思想犯的意思。比如《南山集》案,有一个叫戴名世的知识分子,写了一本书叫《南山集》,书中使用南明的年号。大清入关之后,南明五个小朝廷又苟延残喘了20多年,其中以桂王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时间最长,永历年号用了18年。已经是康熙元年了,你的年号还写永历××年,那就是不奉清为正朔,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反革命宣传煽动罪。
  所以《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开棺戮尸满门抄斩。清朝的法律是16岁就可以判死刑,比现在少两岁,不像斯大林时期12岁就判死刑。他的小儿子只有15岁,监斩官就说,你不够岁数,你回去吧!不杀你。他说父兄皆已殉难,不愿独活,你就给我写个16岁吧。监斩官大呼,奇男子,写上吧!16岁,杀!留着也是祸害。
  世宗、高宗时候的文字狱就纯粹是找茬,望文生义,跟朱元璋那个“光天圣人”的感觉相似。金庸先生的远祖浙江提督学政查嗣庭,在出题的时候,用了《诗经》里面的一句话“维民所止”做考题。雍正皇帝大怒,“维”字加一点一横,不就念雍吗?“止”字加一横不就是正吗?“维民所止”的意思就是雍正砍头。于是,查嗣庭处斩,全家流放三千里与披甲人为奴,幸亏没满门抄斩,不然就没金庸先生了。所以你看金庸先生写的武侠小说,无一例外地反清复明。《鹿鼎记》里有个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其实是清朝时候的黑社会,也就是后来三合会的前身。天地会自称“洪门兄弟”,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洪武大帝,三合会的三合就是洪的三点水。反清复明属于黑社会反对朝廷,不提倡也罢,更别说歌颂了。但是这个事儿确实是很明确,他这么写是跟清朝有仇,我祖宗没招谁没惹谁,给咔嚓了!查嗣庭还不算大官,提督学政是二品官,朝廷放差,主管一省的乡试。
  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沈德潜写了一首《咏黑牡丹》,礼部尚书是从一品大官,诗中有这么两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哥们儿也是死催,你说你什么色的牡丹不好咏,非得去咏黑色的牡丹?朱就是红,一般的牡丹是红的,但黑牡丹是黑的,所以非正色,是异种称王。这让大清一看没法不起疑心,搁咱谁看谁觉得不对。“夺朱非正色”?朱是朱元璋、朱明王朝;“异种也称王”?你说满洲人是异种,夺了朱明江山。沈德潜虽然已死,但开棺戮尸。
  内阁学士胡中藻作诗,也惹了麻烦。内阁学士正二品,诗里有这么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这个很好懂,我能分辨浊与清。但是乾隆爷一看大怒:“加浊字于国号之上,究竟是何肺腑?”你为什么写“浊”清?你说那会儿要像现在似的横着写是不是就没事儿了?横着写也不行,你加浊字于国号之前,究竟是何肺腑?所以怎么着都不行,你论浊清就是作死。乾隆爷下旨,胡中藻腰斩,拿一把大铡刀,拦腰咔嚓切成两半。当时没咽气,可能这哥们儿神经末梢比较发达,都两半了,还拿手指蘸着鲜血,连写了七个惨字才咽气。乾隆爷听说胡中藻都两半了还写字呢,一琢磨是稍微惨了一点点,从此大清废腰斩,只砍脑袋就完了,脑袋掉了还写字的人没有,因为看不见了,往哪儿写。
  文字狱这么一搞,不光是老百姓,朝臣也人人自危。乾隆爷平定新疆回部叛乱,立功最大的是定边左副将军兆惠,这个人是满洲人。酒席宴上,有汉族文臣拍兆惠马屁,举起酒杯来给他敬酒:“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话一说完,乾隆爷脸色大变,啪!拍案而起。那个官员马上把顶戴花翎一摘,跪地上磕头,臣罪该万死,磕得血流满面,乾隆爷才恨恨作罢。什么叫“不教胡马度阴山”?我大清就是胡马度阴山,你这话什么意思?幸亏这个诗不是你写的,是你引用的古诗。要是你自己写的,那你完了,变胡中藻第二了。
  清朝在文化方面最大的建树是修《四库全书》,但修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对他统治不利的书全都销毁掉。胡、夷、狄、虏这种词全不能写,带这种词汇的书或删或改。中国人本来就对科技没什么兴趣,那玩意儿考试不考,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学科技没法“学而优则仕”。文字狱一搞,研究历史也容易出问题,写诗也容易出问题,所以中国人只能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不犯忌讳,不怕文字狱。还有考订古字音,“青山石径斜”,“斜”字应该念xia,不能念xie,只能干这个,一下跟世界的差距就拉大了。
  西方人在研究开普勒定律、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清在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一下差得太远了。看道理要看大道,中国古代有太多值得学习的瑰宝,文学气象、哲学理论、科学经验,但那些人不好好做有用的学问,总拘泥于这些八卦的东西,那不是舍本逐末吗?
第9节 穷得只剩下钱
  政策开明人丁旺
  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经济继续发展,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是高于英国就是跟英国持平,反正绝不比它差。
  乾隆五十年时(178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32%,欧洲占22%,中国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欧洲11个主要国家的总和还高10个百分点。那时全世界人口超过五十万的城市,只有十个,六个在中国:北京、南京、扬州、广州、苏州、杭州;亚洲还有日本东京,当时叫江户,印度的马德拉斯;欧洲就是伦敦、巴黎。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世界之最,农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形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两税法按人丁征税征的是个人所得税,是你的财产,这个征的是役银。就是说,你本来应该去服徭役,现在你不去,按规定你可以纳银代役。服徭役是按人丁服,但是现在这个役银也分摊在田亩上了,这表示人丁在税收当中的作用就越来越下降,资产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上升。役银按照人丁和田亩来分担,这叫一条鞭法。它的作用是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地里长不出银子来,你得把农产品卖了,有了铜钱,到银庄兑换成白银。这样一来,把农民推向市场,你必须跟市场发生联系。纳银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这个跟两税法的意思是一样的。
  到康熙帝时,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的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这就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失去土地是因为土地兼并,在明朝,藩王们最能兼并土地。朱元璋本人就弄出了25个儿子,这25个儿子,每个人再来上七八个儿子,这七八个儿子再弄上七八个儿子,你算算多少个?到了明朝末年,朱氏皇族有好几十万人,明朝基本上只要皇子就封王,那得有多少个王爷?赶上“太平天国”了,王都封滥了。
  清朝吸取了明朝滥封的教训,除了开国的八家“铁帽子王”之外,后来只有雍正爷封怡亲王是铁帽子王,清末封恭王、醇王、庆王仨铁帽子王,一共就十二家王爷是不降爵的,世袭罔替。别的王爷都是逐级下降,你是亲王,你的儿子就是郡王,你孙子就是贝勒,曾孙就是贝子。亲王降到镇国公,郡王降到辅国公,到辅国公就不再往下降了,往下世袭就是世袭辅国公,辅国公跟王爷的级别可就差得太远了。你是王爷住在王府,等你不是王爷的时候,你得从王府搬出来,自己找地儿住去,四居室改筒子楼了。
  一般来讲,清朝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王爷没多少,十几个了不起了。清朝王爷待在北京城里不许出去,圈死在北京,所以清朝的王府全在北京,像什么郑王府、豫王府之类。明朝王府全在外地,朱氏子孙在外地待着置产业,兼并农民的土地。比如明神宗万历皇帝本身就贪财,在皇宫里挖了一个大坑埋银子。他把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封到洛阳,一次就赐给他四百万亩土地。朱常洵跟他爸爸一样,最后变成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李自成打洛阳的时候,洛阳的守将跟朱常洵说,现在闯贼围攻洛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有那么多钱,估计上亿两银子的财产,能不能拿出点钱来犒赏将士?将士们好跟闯贼玩命。朱常洵说我们家没钱,穷着呢!就有点旧家具,我卖了犒赏将士吧!气得守将说你拉倒吧!开门投降李自成了。李自成一进来,你朱常洵不是贪财吗?行!这回让你贪个够,把金子烧化了,顺嗓子眼往里倒,把他烫死了,然后把朱常洵剁巴剁巴,和着鹿肉一块儿分给大家吃,叫福禄(鹿)宴。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你弄得我们大家都没活路了。
  到了清朝,表面上对明朝皇室很优待,给崇祯皇帝建个陵啥的,实际上逮着明朝王爷就得给弄死,朱氏子孙差不多都杀光了,这些王爷占的地现在都在老百姓手里,所以康熙爷宣布更名田。原来这个田是福王的名,现在谁种是谁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什么农民不反清复明?同一个民族让我们没法活,还是异族让我们活得不错,那我们为什么不拥护异族?中国老百姓是谁让我活下去,我就拥护谁。外国也一样,美国打萨达姆,伊拉克人为什么不抵抗?我为了保卫萨达姆拼命,我脑袋让美国电梯夹了!我的命那么不值钱?萨达姆给我什么了?让他变吊死鬼去吧!老百姓是非常实际的。利比亚人不保卫卡扎菲也是一样道理,平时拿老百姓当孙子,有人打你的时候,想让老百姓把你当爷爷,呸!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俩脑残的独裁者肯定没学过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一个变吊死鬼,一个被开膛。
  更名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康熙五十一年又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固定人丁税,康熙五十年,你们家有十口人,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你们家就交十口人的人丁税。到康熙六十年,你们家十八口人了,还交十口人的税。那我们家就剩七口人了怎么办?再交十口人的不就亏了吗?
  所以,世宗雍正皇帝一上台,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人头税就废除了。这个钱也没多少,一年335万两,朝廷当时岁收入4000万两,占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咱就不要了。就跟现在农业税不要了一个意思,一共2000个亿,还没有公款吃喝的钱多呢!自由市场的管理费也不收了,一年才150个亿,开场奥运会多少钱?何必跟这些穷苦人收?这个钱不要了,以后大街上摆摊的就少了,犯不着在大街上栉风沐雨了,我进大棚了。
  人丁税不要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减少了。原来藏着掖着不就是怕朝廷收税吗?隋朝4600万人,到唐朝一下变成1200万,相当多的人是藏起来了;汉朝也是如此,5300万人,到曹操的时候,剩700万,我的天!原子弹也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好多是隐匿起来了。
  现在不收税了,生吧!康熙即位的时候,全国的丁额是2100万,算上老弱病残,估计有个4000万,康熙驾崩的时候已经过亿了;乾隆二十几年的时候,就两亿了;到乾隆驾崩的时候,已经3亿了;到道光那会儿4.1亿,占世界人口的40%多。全世界10亿人,中国4.1亿,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更自豪,现在占20%,那时候40%。所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从那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救国的玉米、甘薯
  有了好的政策,生产才能发展。
  在明代,棉花的种植由江南向江北,推向全国。南北朝时,印度佛教禅宗第28代祖师达摩东来,建立少林寺,他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东来的时候带了一件木棉袈裟,作为禅宗的圣物,代代相传。木棉就是棉布,特值钱,中国人没见过。中国有钱人穿绸,穷人穿麻,没见过木棉袈裟。北宋的时候,棉花开始在福建种植;南宋的时候,南方普遍种植,但是北方还没有。南方可以普遍使用棉布了,北方还是得通过互市买,北方给马,南方给棉。到了明朝,全国都能种了,中国的棉花应该是从印度引进的,经过两条路线,一条是从新疆过来,一条是从海南岛过来。
  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地推广。崇祯年间,玉米甘薯开始在中国种植。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就不会灭亡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你吃我儿子,我吃你儿子,易子相食,换儿子吃。要不就吃观音土,吃土胀肚子,全胀死,老百姓只能造反。要是玉米甘薯来了,就没事儿了。这东西原产于拉丁美洲,那里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还在亚洲的菲律宾有殖民地,而菲律宾有大量的华侨。西班牙人把它带到菲律宾,菲律宾华侨把它带回到中国,最早开始在福建种植,然后逐渐向全国推广。福建地方多山,地狭人稠,耕地面积很少,就种这个。它的特点就是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当时水稻一亩地四五百斤,小麦二三百斤,玉米怎么着也得六七百斤,甘薯是万儿八千斤。就算不下雨,你也不用施肥,八千多斤;如果风调雨顺,再一施肥,一万多斤高高的。大粗白薯,你吃去吧!降血糖、降血脂,健康食品。甭管什么样的土地都可以种,不挑地方,产量还那么高,太适合咱们中国了。大清两百多年少有农民起义,玉米、甘薯居功至伟。
  老百姓能够吃饱,中国人口也就翻着来了。清朝的时候,人地矛盾就已经很突出了。康熙登基之初,人均耕地面积是25亩,乾隆的时候就变成6亩了,道光的时候就变成3亩了,今天连1亩都没了。
  康熙就说过:“本朝统一以来,六七十年,百姓俱享太平,户口日益殷繁,分一家之产,供数家之用,岂能家给人足?”但是当时没有办法,也不懂计划生育,人口增加给中国造成的压力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跟人口的增长不成比例。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多,北京、上海的人口出生率比欧洲都低,负增长,但是北京人口却年年增加。中国这块土地,顶多养活六亿七千万人,这是最合适的,现在已经是一倍了。
  当时毕竟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能够养活众多人口,就可以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比如北京丰台花乡,就产花,蜜蜂才吃花呢,我这个花种出来,肯定是买卖、交换的。
  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候,手工业进步很快。生产工具上出现了纱绸机。生产技术有了双色套印,以前印刷品都是黑白的,这个时候彩色印刷品开始出现。还有地区间的分工,比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松江的布织得最好;布要去浆染,芜湖最好。松江就管织布,织完了布卖出去,芜湖那儿管染,这就是商品经济。规模、产量也很大,比如广东佛山的冶铁业发达。佛山是黄飞鸿的家乡,中国南北两个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广东佛山。沧州原来也是冶铁中心,北宋大铁狮子天下闻名。这两个地方据说家家习武,冶完铁,就练练刀。你拿出一把刀,给顾客表演一下,一耍把自己手指头切了,那谁买你的刀?所以,得习武,自己先耍会了,干什么吆喝什么。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出现了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机房就是工厂,机工就是工人。有人认为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明代苏州机工的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特点的是“计日受值”,拿日薪。“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地上摆一个小牌,写上“装修”,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如果机房的工作停了,这帮人就失业了。这跟今天工人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认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然很多学者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就“与人佣耕”,人家出钱,让陈涉帮他种地。能说秦朝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吗?有雇佣就是资本主义?宋朝普遍都是雇佣关系。
  明朝的“资本主义”发展就是在丝织业,主要是江南地区。到了清代手工工场规模大了,分工细了,部门和地区多了,北京门头沟采煤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色彩了。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规模是很大的。但即便有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也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是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生产这么一个过程。而中国的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是专制制度的阻挠。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中国今天也一样,你抵制日货、抵制美货,人家不害怕,人家的货主要靠本国人买。沃尔玛85%的营业额是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日、美的产品主要是本国人买,中国的产品主要是外国人买。所以人家也可以抵制中国货,不买咱的鞋了,衬衫、袜子、裤衩都不要了,东南沿海的经济肯定受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就看得很明白了。人家买孟加拉、突尼斯的更便宜,那里的劳动力更不值钱。越南等很多国家都跟咱们构成竞争了。为什么背心、裤子、袜子这些东西不能让中国人买?因为物价跟世界接轨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唯一没接轨的是工资。必须让国民富起来,才能有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今天的中国农民还是缺乏购买力,29寸彩电已经跌破1000元了,照样卖不出去。
  那时的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挣完了钱,买房置地,就造成了资金短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末是商业,本是农业,经商发财了干什么?买房买地,房地产多保值啊!投资首选!今天中国前100个富豪里面,51个是搞房地产的,剩下十几个是卖脑白金、鳖精之类的,缺少像比尔·盖茨这种干高科技的。你买房子的时候只花了三千,卖的时候一万五,赚多少啊?中国的房价达到了20年以后、人均GDP两万美元才应该达到的水平。现在北京市一个月挣两万是高薪了,四环之内,你只能买一个马桶,连一个澡盆都买不起。房价就是炒的,土财主们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有了钱就干这个。为什么出矿难啊?土财主们拿钱买房、买车、买表了,他不会说想着去改进煤矿的安全,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要不样板戏里说“贼矿主心比炭黑”嘛。
  朝廷还设立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政府不支持你发展手工业,没有政策;实行闭关,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对外无交流。
  本国发展不行的话,往外国发展也行啊,赚洋人的钱多好啊!不行,朝廷不允许民间私自跟外国人交往,只能在广州一地通过13个官办性质的洋行,跟洋人做买卖。洋人要跟中国人做买卖也必须通过13个官办洋行,不能跟中国的商人私下进行交易。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这2100万银元是什么钱?商欠600万、鸦片烟600万、军费900万,鸦片烟这600万不应该给,军费那900万也不应该给,商欠那600万就应该给人家,是历年来13间洋行欠人家的钱。我收洋人的货不给钱,你告我?我是谁啊,正五品!现在人家老大来了,你乖乖地给人家钱。所以这个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但不平等条约里面的规定并不一定都是不平等的。还有如外国公使进北京,他应该进北京,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你不让人家使节进北京哪儿行?不能说咱们跟法国建交了,递国书找省长,这个不合适。清朝时,外国人有事找两广总督,两广总督是地方官,凭什么管国家的外交啊?
  所以,中国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是萌芽状态,就因为政府的重重阻挠。说穿了就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的时候,重农抑商有积极意义,到这个时候明显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了。雍正皇帝明确讲:“市上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中少一耕稼之人”,“朕观四民之内,士之外农为最重”。所以你不能做工,不能去经商,都给我老老实实种地,一辈子不出村,这多好管啊。朝廷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根本就甭想发展起来,无市场,无资金,无政策,无交流。
  但明清时期商业还是比较繁荣的,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中国有两大商帮组织:晋商、徽商,他们把货物贩向全国。晋商一直到恰克图,跟俄罗斯做买卖。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最大的商贸城市。这说明中国的商业还是跟政治靠得很近,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当时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着称的市镇兴起。原来就是一个小村,因为工商业发达,慢慢变成了市镇,这种趋势明清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这些都是中国对内经济的特点。对外,清政府实行闭关。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是非常开放的。明朝因为倭寇猖獗,开始闭关锁国。中国闭关也就是四百多年,以前都是对外开放的。宋朝最喜欢外国商人来,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皇上说外商一来,咱动不动就挣个百八十万,减轻百姓负担。所以广南的海关关长,要用好了,让他干的时间长一些,给咱多挣银子。北宋那么点疆土,收入是明朝的十倍,南宋还是明朝的六倍,钱哪儿来的啊?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在那个时代产生的。
  闭关锁国的意思是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中国人绝对不允许出海,出海就是汉奸。你家亲戚从海外给你寄封信来,完了,你有特务嫌疑。放在今天,特别高兴,拿着到处显摆去。中国人出海了就是刁民,不许还乡,还乡就处死。外商来华之后只能去广州。洋人来中国最需要的产品就是茶叶,茶叶主要产在福建,要是从福建直接装船出海多省事啊。不行,人挑马驮,翻过五岭,来到广州,再从广州出海,那茶叶就烂了,成本一下子就高上去了。后来洋人在五口通商的时候弄了一个福州,就是想在那地方赶紧把茶叶给运走了,那多便宜啊。
  这样一来,造成了中国跟世界的隔绝。越强大的时代,对外就越开放;越落后的时候就越封闭。越强大的国家越对外开放,因为充满了自信,让洋人来看中国,天朝上国,就是有钱!
  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时候,支持者里面相当大一部分是华侨。要说华侨在海外,跟清朝应该没有那么深的仇。可是人在海外,才知道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罩着你,有多给力!华侨在国外谋生,本国政府太不拿他们当回事了,不但不拿他们当回事,还拿他们当叛徒、汉奸。
  西班牙人占了菲律宾,菲律宾华人起义了。西班牙的总督下令屠杀,前后杀了两万多华人。西班牙总督吓坏了,他就派人渡海去见明朝两广的地方官通报这件事,对不起啊,我们杀错了,这件事咱们能不能商量商量?我们赔钱。结果这件事报过去之后,一年多没回信,西班牙总督惴惴不安。一年多之后,中国朝廷圣旨到,赏赐西班牙总督两万两白银!你不是杀了两万多中国人吗?赏你两万两白银!他们都是天朝的叛徒,都是汉奸。不是汉奸你跑出去干吗?你杀他们,乃为天朝除残去秽也,干得好,杀一个奖一两白银。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