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二十几岁决定人的一生

郑鉴(现代)
第1节:序言
  序 言
  我们在少年时,还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但当你活到二十多岁,不论是自己的心理,还是外围环境都慢慢产生了量与质的变化。一个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逐步完成由青涩少年到成熟人生的过渡,把握梦想,主宰自己的前程,是目前"活着"最重要的事。
  年近八旬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找人生的快乐。"
  今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更注重个性的体验,不必再把自己的人生概括在某一句话里。但是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它正面的内容,比如成功与富裕,比如自由与爱情,追求人生的美好是切实可行而且无可厚非的一件事。
  年轻人成长,要坚韧、勤奋、自信……这些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其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耕耘才有收获,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年轻人往往会迷失在"奋斗"的海洋里,形成一种必须经历忧患才能成功,必须经历漫长的艰苦奋斗才能成才的错觉。
  事实上,这种观念与成功的现实意义并不合拍。
  其一,一个社会尚且以文明、富裕为发展方向,对个人来说,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物质享受同样无罪。而且这种欲望,在适宜的条件下就可以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激发我们的信心和创造力。
  其二,成功就是你对自己目标的达成,它不必再承载过多人为的附加意义。经历了艰辛苦难后采摘的果子固然甘甜,但在顺境中所得也具备同等的味道,这并没有让你投机取巧的意思。美国著名牧师内德·兰赛姆,在94岁临终时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如果可以重新活一次,他以成熟的、经历了社会检验的阅历重新选择人生,必然会少走不少弯路。同样,年轻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如果能早一些认识现实,消解身上的生涩、偏执和意气,成功就会来得更顺畅一些。
  这中间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对世俗的认识与理解。很多人在二十几岁时涉世,受了许多挫折,吞咽了许多苦果之后,才逐步看清了现实的真实面目,明白了自己的得失与方向。但是在这几年或十几年的历练中,他们已经消磨了最初的激情与锐气,失去无数不可复得的大好机会。
  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对压力、选择、金钱、人脉等现实问题认识得越早、越明确,就越可以稳妥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历程。林肯曾经说过:"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让我们不必用烫伤自己的方法去体验火的炙热;也可以让我们在陷阱面前适时止步,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观念,不仅仅是对能力与信念的激励,对年轻人,同时也是一种睿智的提携。
  一个人在二十几岁时的行止见识,将决定他一生的高度。
  编著者
  2007年12月1日
第2节:认清现实的压力,重视生存的能力(1)
  第一章
  二十几岁学会世俗
  三十几岁不再劳碌
  世俗就是现实一点,拥有世俗心态,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二十几岁,有许多视而不见的东西往往在三十几岁时才能够发现它的价值。这些二十几岁不以为然的东西,能够在现实的矛盾面前,选择让自己不后悔的一条路,这便是世俗的智慧。让自己变得世俗,才能够做出符合现实而且明确的选择。
  认清现实的压力,重视生存的能力
  要谈独立,先要经济的独立,才有人格的独立。当一个人陷入"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境地时,那表示他忘记了理想必须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中,结果只能被理想和现实同时抛弃。
  青年人励志,多是把理想放在第一位。人有目标是好事,它可以使我们在行进之中不至于茫然失措、三心二意,理想的意义是无限的,但人不能光靠理想过日子,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目前最切实的问题还是生存能力的训练。
  这一代的青年人物质条件优越,不必有衣食之虞,但是这不等于说危机就不存在了。一个人在少年不识愁的岁月里吹着口哨穿梭街头,或许还可以给人青春、阳光的印象,转眼间几年一过,接近而立之年时,依然在父母跟前伸手要钱,别人不嫌寒酸,自己也觉得苦涩。要谈独立,先有经济的独立,才有人格的独立,即使在西方的教育理念里,同样推重实际的生活技能。
  纳尔逊中学是美国最古老的一所中学,它是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73名教徒集资创办的。在这所中学的大门口,有两尊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雕像,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三百多年来,这两尊雕塑已经成了纳尔逊中学的标志。它们或被刻在校徽上,或被印在明信片上,或被缩成微雕摆放在礼品盒中。许多人以为鹰代表着鹏程万里,马代表着马到成功。可是,仔细研究历史,了解了这两尊雕塑的来历,你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只鹰所代表的不是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这只鹰为了实现飞遍世界的远大理想,苦练各种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的技巧,它在踏上征途的第四天就被饿死了。那匹马代表的也不是什么马到成功,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开始的时候它嫌它的第一位主人--一位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一位农夫家。上帝满足了它的愿望,可是后来它又嫌农夫给它的饲料少。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儿什么活也没有,饲料也多,可是没几天,它的皮就被剥了下来。
  人生对每个人都是一场综合的考验,不会对谁网开一面。在课堂中掌握的书本上的理论的多寡,并不能代表实际能力的强弱。真正能把人从饥饿、贫困和痛苦中拯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那73名教徒把这两尊雕塑耸立在学校的大门口,就是为了时刻能让学生们警醒。
第3节:认清现实的压力,重视生存的能力(2)
  在现实生活中,想得远不是错误,前提是你必须做得踏实。年轻人的浮躁是普遍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事情刚做到一半,就觉得要大功告成,开始飘飘然起来。急功近利,只讲速度,不讲质量,看不起眼前的小事,认为如此做不出什么名堂来,没有什么意义。他们的兴趣没有被提升起来,挑战自己和别人的欲望也被压抑着。
  作为走向社会不久的年轻人,让自己沉下心来进入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越早进入就意味着越早步入事业的轨道。每天都让自己成熟一些,浮躁之气自然会减少。
  约瑟夫大学毕业时,他决定在纽约扎根并做出一番事业来。他的专业是建筑设计,本来毕业时是和一家著名的建筑设计院签了工作意向的,但由于那家设计院在外地,约瑟夫未经考虑就决定不去。如果去了,他会受到系统的专业训练和锻炼,并将一直沿着建筑设计的路子走下去。可是一想到会几十年在一个不变的环境里工作,或许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这点让约瑟夫彻底断了去那里工作的念头。
  他在纽约找了几家建筑公司,大公司不要没有经验的刚出校门的学生,小公司约瑟夫又看不上,无奈只好转行,到一家贸易公司做市场销售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业绩得不到提高,身心疲惫的约瑟夫对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但心高气傲的他觉得如果自己单干肯定会更好,于是他联系了几个朋友一起做建材生意。本以为自己是"专业人士",做建材生意有优势,可是建筑设计与建材销售毕竟是两回事。不到一年,生意亏本了,朋友们也因利益关系闹得不欢而散。
  无奈之下的约瑟夫只好再换工作,挣钱还债。由于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几年下来,他又先后换了几次工作,约瑟夫对前途彻底失去了信心。现在专业知识已忘得差不多了,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再想做设计几乎是不可能了。约瑟夫虽然工作经验丰富,跨了好几个行业,可是没有一段经历能称得上成功……现实的残酷使约瑟夫陷入很尴尬的境地,这是他当初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
  生活中,输得最惨的往往是些聪明人而不是笨人。原因就在于笨人知道自己不够聪明,只能靠苦干、实干才能创造好的生活,最终他们如愿以偿了。而聪明人做事时则不肯下力气,总想着耍小聪明、投机取巧,所以往往输得很惨,所以智慧和实干比起来,实干更加不可或缺。
  当一个人陷入"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境地时,那表示他忘记了理想必须扎根在现实的土壤上,结果只能被理想和现实同时抛弃。你在人生的路途中会看到许多山峰,但你不可能翻越每一座山峰,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当你为没有得到而苦恼时,还是仔细想一下自己将会失去什么吧!
  伟大的哲学家卢梭说过:"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即使每个年轻人都是块好铁,总得锻炼锻炼才能成钢,就是在你为生存而付出的劳动里,锻炼了一切与理想相关的东西,比如自信、尊严、才识和能力。沉重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享受生活的欢乐,也要接纳生活的沉重,因为生命中有一些责任是你必须要承担的,你必须负重前行,脚步才不会太飘忽。
第4节:人生的痛苦在于对世俗认识太晚(1)
  人生的痛苦在于对世俗认识太晚
  有时候,强硬的手段并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相反,一些退让和妥协的做法却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妥协不是简单的让步、放弃,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共识,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安定团结"、"家和万事兴",更是为了把事情做成,把日子过好。
  在缺乏人生阅历的年轻人眼中,世界非黑即白,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没有写在条文上,而在现实中切实存在的规则有很多种,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首先应该学会的是退让和妥协。
  有这样一道脑筋急转弯题:飞机在高空中盘旋,目标紧紧咬住装载紧急救援物资的卡车,就在这危急时刻,前面出现一个桥洞,且洞口低于车高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穿过桥洞。
  答案是把车的轮胎放掉一部分气即可。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开始时不是一筹莫展,搞得焦头烂额,就是硬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有勇气和自信,但往往会适得其反,事情会扯不清、理更乱。毫无价值的牺牲,最终受害的是自己。随着"吃堑"的增多,也长了些许的"智",在每逢遇到类似的难题时,就应该如文中开头的司机,给车胎放一点气--低一低头。
  无论各界名人还是无名小辈,低调的定位、合作的态度,都能使他们碰到的阻力更小一些,整个行程更顺畅一些。
  香港娱乐圈中的常青树刘德华,在竞争异常激烈、是非恩怨不断的娱乐圈中,能处处逢源、四季发财,方方面面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和他坚守做人处世的谦恭之道不无关系。刘德华很少去争什么天王,他在屏幕上的形象也绝少像周润发那样以"大哥大"的面目出现,就算在记者面前,也总是一副"小弟怕怕"的样子。随着岁月与人事的消磨,一个个天王天后不是江郎才尽就是被明枪暗箭挤出了娱乐圈,唯有华仔在影视歌三界年年不老,从后劲以及持久性上讲,他才是香港娱乐圈真正的大哥大。
第5节:人生的痛苦在于对世俗认识太晚(2)
  有一次,刘德华接受采访,记者问他:"听说您做人做事很低调,从不把争第一作为自己的目标?"刘德华回答说:"我是一个传统的人,做事懂得礼让,从不刻意争第一,你问我电影有没有跑到第一名?我没有。唱歌有没有跑到第一名?我没有。我两样都是第二名,但是就像十项全能比赛一样,加起来就是第一名了。"
  刘德华处世态度反映出中国一种奇特的现象:能当好老大的,往往是那些甘当老二、会当老二的人。就像刘德华所信奉的那样:老二加老二等于老大。在中国这个古老深沉的国度,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摆正老大与老二的位置,也必须弄懂当老二的深刻内涵。该当老二时,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当老二。只有算得清这笔账的人,最终才可能获得成功。
  《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也是论资历行事的。唐僧的行李看上去最不起眼,可也必不可少,走到哪带到哪。在五行山,唐僧救出孙悟空,行李自然是由孙悟空挑着,虽然有些大材小用,但没办法啊。在高老庄,唐僧收服猪八戒,大师兄顺理成章地解下行李。虽然八戒一百个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谁让自己是后来的,心中骂骂咧咧,可腿上肩上一点也不含糊。
  在流沙河收沙僧之后,最开心的莫过于八戒了,终于可以摆摆师兄的样子,将行李交给了沙僧。沙僧知道"长幼有序,先来后到"的规矩,因此毫无怨言,忠心耿耿地一路挑着行李直到西天,终究也修成金身罗汉的正果。
  透过唐僧的行李在师兄弟三人之间的轮换,我们发现当今职场也存在这样的潜规矩。新进的人员,无论能力多强,都要先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凡事从最基本的复印打字、端茶送水做起,不要有怨言,不管先来的人技术含量有多少,至少人家的经验比你丰富。
  唐僧的行李看上去不起眼,可少了这些,唐僧能去得了西天吗?复印打字、端茶送水这类最没有含金量的事情,在办公室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既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孙悟空,如他一般斩妖除魔,那就做沙僧吧,他是最稳妥的。有了沙僧的任劳任怨,一样会有所成就!
  每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应该认清世俗,学会沙僧的谦退。在招聘广告上,很多公司都会列出一条: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优先。这是什么意思?你以为他只是单纯地在强调工作经验吗?一个经营装修公司的老板曾说:"其实装修做一年的经验和做五年的差不多。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五年工作经验,他就会明白他不能在我的公司实现他做大设计师的理想。他要是大设计师,他早就找到成为大设计师的方法了,还等着我来发现他、挖掘他?他不会在我的公司抱怨我没有给他条件,我凭什么给他条件?我给我自己条件好不好?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人,会懂得把那些梦想藏在心中。而且一般比较清楚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他会算得清清楚楚,自己几年之后可以买车,几年之后可以买房。为什么西方一些企业在提拔主管的时候会考虑一个人的婚姻状况?因为企业一般认为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有责任感。而事实上,是结婚的人比未婚的人更懂得妥协。想一想,工作不是和婚姻有很类似的地方吗?一桩婚姻要持久有效,难道能不学会自己给自己搬梯子,找台阶?要不,真僵住了,一个说'离',一个说'好',怎么办?真离了?那还过什么日子呀?工作也是一样,除非是你不想干了,否则老板说你两句,你脖子一梗,说'老子不干了',然后呢?可不能图一时痛快呀!好日子是怎么出来的?是过出来的。"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妥协,像贝多芬那样,像布鲁诺那样,像许许多多的英雄那样,即使被五马分尸、被绑在火刑架上也不妥协,但是那和好日子没有关系。好日子讲究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妥协其实等于迂回前进,二十几岁的人明白得越早越好,如果等碰得头破血流时再后退,付出的代价就未免太高了。
第6节:世俗就是三十几岁时领悟到的现实(1)
  世俗就是三十几岁时领悟到的现实
  是不是人物不是自封的,无论是伟人、名人还是平常老百姓,选择与现实对立,都难免会碰得遍体鳞伤。你的做事的水平和智慧,很可能有一大部分要损失在这种无谓的纷争里。
  当年毛泽东有诗云: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不单是伟人的抱负,当我们年轻时,谁不认为自己是个人物呢?立大志,成大事,仿佛有一个支点,真的就能把地球撬动似的。这种意气大约会维系到结婚生子,平淡的日子过上几年,有些人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在他们眼里,生活就是一连串的平庸和烦恼,似乎永无出头之日。
  如果我们能在二十几岁时对现实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就可以调整状态,自然地适应这种生活的落差。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主动去适应生活,因为生活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去适应某一个人。无论是伟人、名人还是平常老百姓,选择与现实对立,都难免会碰得遍体鳞伤。
  1996年6月,在俄罗斯大选中爆出了一个大冷门:列别德单枪匹马竞选总统,获得了15%的选票,名列第三,后来,叶利钦为了蝉联总统,将列别德招至麾下,委以安全会议秘书和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的重任。于是,列别德名声大振,成了政坛的大红人。连叶利钦都预言:列别德将成为2000年的俄罗斯总统。
  可是,就是这位政坛红人,在10月17日,被叶利钦撤销一切职务。仅仅121天,这位被称为"明星政治家"的人被撵出了克里姆林宫。列别德为什么那么快就从权力高峰上跌落下来,原因何在呢?
  列别德"这头鲁莽的公牛",把自己估记得太高了。他抡起大棒把上下左右的同行们揍了个够:他攻击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是维护国家利益,而是有利于某些"势力集团";他指责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充当俄罗斯的"摄政王";最后,他又和以前的好友、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吵翻了,他指责罗季奥诺夫对空降部队进行改革是"企图消灭空降部队"。这个目中无人的家伙在议会、在党团到处树敌,他谁也看不起,而且野心勃勃,列别德纵有万般才华,也输定了。
  无论在学校、官场还是商界,一个人如果把同学、同事或同行作为竞争的死对头来看待,会整天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如果带着这种心态竞争的话,可能会不择手段,运用奇招异术攻击对手,即使赢得胜利,也可能祸及双方的人际关系,伤了大家的和气,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而且以战胜他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未免太低估自己的潜力。而另一方面,假如对方是很强的竞争者,你一直无法超越他、战胜他的话,那么你可能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甚至会想出一些消极的方法来伤害对方。这样你的情绪发展会更为糟糕,报复的代价毕竟是太高了。
第7节:世俗就是三十几岁时领悟到的现实(2)
  要理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不能不正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做事时,要为自己定好位。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心中有数。有的人觉得别人的事给他来做才能做好,才能表现一番,便抢了别人的路。这样不仅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反而会显示出自己的花花肠子,事事不能专心去做,一事无成。
  人是群居的动物,跟周围的人做朋友,大家携手共进,你的口碑才会逐渐树立起来。这样成功的阻力减少了,增加的都是前进的润滑剂。把自己融入现实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即使你一向厌恶的人,只要有心,慢慢地也会建立起一种亲切的关系。
  常听音乐的人,一般都有派别之分,他们常自诩自己是古典音乐派、爵士音乐派、流行歌曲或民谣派,就好像是政坛上的党争,从不轻易越雷池一步。但是经过调查之后,才明白他们的好恶,并非是绝对的。
  让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多听几次民谣之后,他们往往也会喜欢民谣,这种情况我们称为"亲密效果"。人们对于接触次数多的事物,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亲切感,一旦对此事物具有亲密的感情,便会逐渐地喜欢它。
  这个道理对人也是一样的。觉得讨厌的人,和他交往一段时日后,也会产生亲切感。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四周都充满了你不喜欢的人,而这种对象愈多就愈不容易生存,所以我们要尽量与人亲善,消除他们在我们心中的坏印象。
  "厌恶"并非天生,也非绝对,多半是由于缺乏亲切感而引起的。就好像我们进入黑暗的地方,刚开始时,会有不安与恐惧感,不久,当眼睛适应之后,不安与恐惧感便会渐渐消失。相同的道理,对于讨厌的人或工作,只要不断地接触,当熟悉对方以后,厌恶的感觉便会逐渐消失。
  如果一个人总与周围的人和事拧着来,那是给自己找麻烦,你的做事的水平和智慧,很可能有一大部分要损失在这种无谓的纷争里。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晚了,就不能痛快淋漓地享受成功的快乐。为了早日达到你心中的理想境界,还是别打那种误人误己的消耗战。
第8节:追求权利与金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1)
  追求权利与金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权利和金钱是我们生存的保障,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的自信和尊严,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地撕下一切伪装,毫不掩饰自己对它们的热望。及早认识这一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如果你已经踏入社会,并有些工作经验,就会发现,在现实中有些人总是受人敬重,有些人就是被人看不起。有很多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得过且过,甘愿做一个掉在队伍后面的"末等公民",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强项,去争做"一等公民",这就注定了这类人无法成大事。
  一个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是由青春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时候及早地认识现实,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今天,权利和金钱是我们生存的保障,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的自信和尊严,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撕下一切伪装,毫不掩饰自己对它们的热望。
  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内,有野心应该是一件好事情。有了野心,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和好的习惯去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地做事情,才可以逼着人调动一切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不会因为偶尔的挫折去怀疑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对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强大的野心,能充分挖掘他的潜力和天赋,还能增进他为人处世的积极性。
  耶鲁大学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一所私立大学。耶鲁大学现在很骄傲,布什总统、老布什总统、克林顿总统都是耶鲁大学毕业的。耶鲁的办学理念只有一句话:培养未来世界的领导者。耶鲁最有影响的是本科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领袖。所以入学的时候,校长要找学生一个一个面谈,看他的本质、潜质里面像不像耶鲁学生,看他能不能成为领袖人才,每年都这样筛选。学生进来以后给学生相当多的机会自主地发展、全面地发展,所有的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教课期间完全是讨论。耶鲁的正教授招聘条件有这么一句话:此人能够在本领域与世界该方面的领袖进行竞争。
  耶鲁的学生都体现出充分的自信、自强和挑战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他们觉得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成为领袖人才。
  耶鲁的成功提示我们:追求成功、财富和幸福,不但是人类天生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而且是与生俱来不得放弃的责任和义务。贫弱是一种疾病,是一种恶习,如果不是由于懒惰,就是由于无知。贫穷不单是金钱和物质的缺乏,最主要的还是精神---信心、勇气、热情、意志和知识的欠缺。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由于缺少生活的磨砺,不知道钱是个重要的东西,有些人反而认为穷是一种风度。其实贫穷最高尚这种思想观念,只是在特殊条件下,人们无法走向富足的一种安慰剂,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往大里说,社会的和平和幸福,唯有经财富的创造和经济的繁荣才能达成,一个贫穷的社会绝对无和平和幸福可言。消灭贫穷和创造幸福,是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的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只就个人而论,一个人活着,要吃饭,要穿衣服,要受教育,还要旅游或者娱乐,钱就一日不可或缺。
  在文明制度下,财富可能来自机遇、创新、变革和勤奋。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财富多少也就基本代表了他的才能和努力,财富越多,表明他对社会做出了越多的贡献。拥有更多的财富,代表着人可以节省很多为谋生而奔波的时间,自己和家人将可以过上一个相对稳定和安逸的生活。一个人的贫富,与他对金钱的态度息息相关,要赚钱,一定要先爱钱,也就是说,对金钱充满自由、地位、信心、保障等正面联想。要是以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会影响现在的和谐关系或者会带来不可测的风波,那么财富永远会与他擦肩而过。
第9节:追求权利与金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2)
  犹太人是世界上拥有财富最多的民族,是因为他们以赚钱为荣,从来不"犹抱琵琶半遮面"。
  上海张君,是二战时逃亡的犹太人后裔。中以正式建交后,他回到以色列,他的三个子女,开始重新接受犹太人的赚钱教育。
  与中国人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犹太人认为"赚钱从娃娃抓起"。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得不到免费的食物,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
  因为自己在做春卷生意,张君将每个春卷以30雅戈洛的价钱批发给他们,让他们带到学校后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当孩子们赚取了一定的资金以后,他们一家人以股份制的形势,集资开了一家中国餐厅。
  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先生曾经说过:"贫穷是无能的表现。"此话也许显得有些绝对,但现实生活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婚置业、赡养父母和抚养后代的责任会随之而来,钱在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对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赚大钱,第一步就是先改变思想,尤其是思想中对金钱的负面联想必须先消除,要建立对金钱的正面联想,这是每一个有钱人都做得到的事。像有钱人一样思考,才会有和他们一样的结果。
  人喜欢与接受他的人在一起,钱也是一样,你不断地想它不好、排斥它,它就不会来找你。而如果你热爱钱,也非常珍惜钱,就能保留自己已获取的财富,通过正确的理财方式,自然会成功致富。
  如果你认为权利和金钱本身只是一种社会符号,那么就应该承认它们对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衡量作用。当你拥有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才可以实现自己并帮助他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从今天开始,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对权利的野心和对金钱的渴望,开始自己的人生积累,从而实现人生的辉煌吧!
第10节:承认庸俗,找到人生的解法(1)
  承认庸俗,找到人生的解法
  人生讲实力,但仅仅有学问、有业绩的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假如你决心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千万不能忽视人际关系,不可忽视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做事和做人,在成功的人生路上同等重要。
  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敏锐,勇于接受新事物。这对他们的人生历程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然而,仅仅拥有做事的水平还不够,我们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做事,一是做人。做事考验的是我们的专业水准,做人考验的是我们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年轻人或许会以为做人也不外是"拉关系、抬轿子",看起来有些庸俗和落伍。事实上,做人的意义不尽于此。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85%则依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如果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顺遂如意,单靠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是不够的,来自周围的支持与认可,绝对是一个人最佳的成功助力。
  小李和小高都是公司新来的大学生,两人被安排在同一部门,做同样的工作,在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上也不相上下,但两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却有很大不同。
  小李比较"直爽",见到人要么直呼其名,要么小赵老王地喊。有一次,小李的顶头上司张经理正在会议室接待客人,小李突然出现在门口,大声喊:"老张,你的电话。"刚刚35岁的张经理,竟被人喊老张,又是当着客人的面,而且喊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的部下,心里自然很不舒服。
  而小高就不同了,见到谁都毕恭毕敬的,小心翼翼地喊张经理、马主任,没见有职务的人,她就喊大姐或大哥,年龄稍长的职工,她就喊师傅。
  小李只有上班时才来公司,下班就走人,与公司里的人也没有过多交往。小高就不同了,她下班以后,看有人没走就会留下来,与人家聊聊天,说说闲话。谁有什么困难,她也会尽力帮助。当然,她也经常向别人求助。
  有一次,她来到张经理的办公室,说有一件大事,务必请他参谋参谋。原来她表妹参加高考,想请经理"指点一下,看填什么志愿好"。张经理很高兴、很认真地给她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然后慎重地给她提了一个建议。
  后来,张经理手下的一个副经理调到别的部门主持工作了,公司决定采用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新的副经理。小李和小高因为都是本科学历,又都是业务骨干,符合公司规定的竞聘条件,于是两人都报名竞聘。评委由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和职工代表组成。竞聘的结果大家可能已经猜到了:小高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小李,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许多人认为,做人第一,做事其次,学问再其次,天资常居最末。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有行动力;如果你想成为顶尖人物,必须有创造力;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更必须有影响力。而影响力不是说有就有的,一个人必须有耐心与机智去达成这一目标。所谓情感智商,也许就体现在这里。影响力的文章在于"人"字,而人与人的关系,最难拿捏得准。假如你决心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千万不能忽视人际关系,不可忽视了为人处世的技巧。
  学会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根本。工作和做人处处是技巧。聪明的年轻人应该考虑先做人,后做事。工作能力当然重要,做人的技巧同样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做不好人,你就可能没有事可做;而做好了人,就有人可以帮助你完成一些非常困难的事。
第11节:承认庸俗,找到人生的解法(2)
  当然,一个人要想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的朋友,那是不实际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尽量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们就能和更多的人相处得很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善于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一些疙瘩,大家相处得就会更加融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如果你觉得快速调整自己的处世方式有些困难,也容易给人虚伪的印象,那么就一步步地来,首先把身上的"刺儿"给去了。
  清初,有位诗赋名家叫周宛云,当时慕名请教的人络绎不绝,都以能见他一面、聆听他的教诲而深以为幸。
  刚开始时,周宛云见别人千里迢迢向他求教,格外尽心,是非曲直,好坏褒贬,一点也不隐瞒,以为只有这样,这些求教于自己的人才会有所收获。谁知这些人拿着诗稿都是兴冲冲而来,经他批评一番之后,一个个垂头丧气而去。时间一长,外面议论周宛云老先生的话便多了起来:有人说他狂傲,有人说他自以为是,有人说他浪得虚名,有人说他黑白不分等,不一而足。
  周宛云老先生十分后悔,对朋友诉苦说:"我既不想招来别人的怨恨,更不想把他们狗屁不通的诗说成是天下绝作,这样该如何是好呢?"朋友淡然一笑,抚慰他说:"你呀!既不说他诗好,又不说不好,只说一句'真不容易'不就结了?"
  周宛云老先生豁然开朗,对朋友这一妙招点头称是。
  这一天,又有老头骑着毛驴带着上百卷诗稿前来向他求教,他改变以前的做法,和颜悦色地问老头:"您做诗到如今有多少年头了?"老头颇为自豪地说:"快40年啦!"周宛云老先生用手拍拍诗稿:"在40年里,竟能作出一百多卷诗来,真不容易呀!"老头连连说:"哪里哪里!"心满意足而去。
  从此以后,向周宛云请教的人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他们回去都向别人说:"宛云老先生说我的诗不容易,真是有眼光!"
  做一个铁面无私的正直的人,你会为维护自己的公正与原则而伤透脑筋、费尽心思;而且你的"不讲情面"的正直作风往往会疏远你和你周围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对你敬而远之。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你要使自己受欢迎,给人以随和可亲的印象,就得运用一种有效而"得民心"的策略---首先在心态上,你要允许别人是正确的,也就是充分肯定别人的成绩,大方而真诚地给予赞美,让赞美拉近彼此的距离;对缺点不可吹毛求疵,应以委婉的方式提醒,鼓励其改正。总之,你要有宽容的胸怀、信任的胆识。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愉快的气氛下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妨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增加亲切感,做起事来就更好办。
  笑容是最犀利的武器,它可以击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当你托同事把文件做妥,说声"麻烦你",加一个笑容,他会被你的友善感染,心存好感;或者同事把做好的计划书交给你,别忘记谢谢他和微笑一下,这不但是礼貌,也是感谢的表示;当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时,你不妨微笑着对其他同事说:"今天您真忙啊!"、"我走了"、"谢谢你今天的捧场和帮忙"、"明天见"之类的告辞的话。任何人都喜欢被人赞美,说些别人爱听的话,只要不是谎话,便不算埋没良心。切莫对同事大叫大嚷,这不但不礼貌、不友善,还表示你缺乏信心。
  如此,不再有人去对你不满,你将变得可爱起来,人们将感激你对他们的支持。于是你很快就能和大家融为一体,你将有机会目睹和分享他人的快乐,你会发现这实在是比为固执己见而孤军奋战要有趣得多。并且,为此你无需放弃自己的原则和思想,你只是在自己的处世方针中加了些弹性和变通而已。
第12节:不要过于清高,现实需要脚踏实地(1)
  不要过于清高,现实需要脚踏实地
  人不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而看高了,你就很难再有周旋的余地,甚至还会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感到失望。
  人有抱负是好事,只想一鸣惊人的想法却要不得。生活中那些自命清高,不屑从底层做起的人,永远都无法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见比自己起步晚的,比自己天资差的,都已经有了可观的收获,他才惊觉在自己这片园地上还是一无所有。这时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没有给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丰收,可是忘了播种。
  你刚刚二十出头,还是默默无闻和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暂时降低一下自己的物质目标、经济利益或事业野心,脚踏实地,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这样你的视野将更广阔,或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维斯卡亚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均遭拒绝,原来,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使人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史蒂芬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史蒂芬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愿意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
第13节:不要过于清高,现实需要脚踏实地(2)
  一年里,史蒂芬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未见眉目时,史蒂芬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
  在会议上,史蒂芬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
  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史蒂芬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史蒂芬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才干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也有史蒂芬这种放下身份、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有在平凡中求伟大的品性,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要知道,在整个社会中,除了一些特殊的人从事特定工作之外,一般人的工作都是很平凡的。虽然是平凡的工作,但只要努力去做,和周围的人配合好,依然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清高,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人不怕被别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而看高了,你就很难再有周旋的余地,甚至还会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感到失望。
  空想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成功的人无一不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
  1947年出生于广东惠州的杨钊,家里有10个兄弟姐妹,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极为艰难。一种求生和奋发向上的本能驱使他离开了家乡,孤身到香港寻找发展的机会。
  杨钊到香港一个多月,四处寻觅工作的机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来终于在一位老乡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份制衣厂当杂工的工作。
  杨钊把自己的打工生涯视作奠定创业的根基,为此他既努力工作,又时刻注重学习,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本领。
第14节:不要过于清高,现实需要脚踏实地(3)
  经过近5年的制衣厂打工生涯,杨钊不仅掌握了制衣的技术,懂得了工厂的管理之道,并摸清了服装的销售渠道。1971年,他开始自己创业了,挂起"旭日制衣厂"的牌子,由小本买卖人手,逐步把生意做大。
  经过20年的勤奋拼搏,杨钊的"旭日制衣厂"已变为"旭日集团",现在正"如日中天",它的业务包括了制衣、销售贸易、地产投资及物业管理等。目前,他的集团拥有年产2000万条裤子的生产线,有16000名雇员,赢得了"裤王"的称誉。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伟业,在你确立远大的目标之后,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地开始你的行程吧!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你不要梦想一步登天,如果基地不扎实,那么你的成功恰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所以,真正聪明者,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
  有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自认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从一流学府走出来的天之骄子,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做其他事,总放不下清高的架子。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实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才会品尝到自酿的苦酒。
  任何好高骛远的人,不肯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结果只能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当你为感慨人生之路坎坷难行时,还是仔细想一下自己有什么过失吧。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集小流,无以成江河。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由点点滴滴的经验,点点滴滴的努力,汇集而成。所以真正懂得成功内涵的人,都是脚踏实地的人,都不会放弃这种积累的过程。
第15节:准确定位,用自己的特长求发展(1)
  准确定位,用自己的特长求发展
  凡成功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长处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对自己的弱点和短处设法避开,从而如愿以偿。在人生的坐标系中,一个人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自卑和失意中沉沦。
  一个人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有一个通俗的名词---定位。在心中,你给自己定位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因为定位能决定人生,定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为了使自己充分发展,进行全面准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记住:在很大程度,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价值!
  一个乞丐站在地铁出口卖钥匙链,一名商人路过,向乞丐面前的杯子里投入几枚硬币,匆匆而去。
  过了一会儿后,商人回来取钥匙链,说:"对不起,我忘了拿钥匙链,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
  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遇见了一位衣冠楚楚的老板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我就是当初卖钥匙链的那位乞丐。"生活的改变,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定位于乞丐,你就是乞丐,当你定位于商人,你就是商人。
  当乞丐以商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时,他就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当他把自己当成真的乞丐时,他一辈子就是乞丐。
  不过,你就算给自己定位了,如果定位不切实际,也不会取得成功。因此,你一定要记住,在给自己定位时,有一条原则不能变,即你无论做什么,都要选择你最擅长的。只有找准自己最擅长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调动自己身上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获得成功。
  许多成就卓著的人士,他们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最终找准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行业。
  生活中,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对自己的长处认识得还不够充分。例如,善于待人接物的人并不认为他们的特长与别人有什么区别;口才出众的人也不一定会想到这是自己身上的一个长处,有些时候,正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会不假思考地运用自己的特长,反而更容易忽视它们,不知道它们对自己有多么重要。这种人的失败,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丢了自己的长处,而用了自己的短处。
  乔治毕业于法国一所著名的工程学院,毕业后,他毫不费力地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几年后,他越干越力不从心。后来,他回忆说,当工程师需要一种严肃而自律的精神,但是,自己恰恰缺少这种精神。与此相反,他性格外向,富有亲和力,又特别钟爱四处活动。按部就班的工程师工作很难使他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提高不了工作的积极性,无法在这个行业实现事业的突破,所以,他很苦闷。在一次经济大萧条中,乔治被淘汰出局,成为一名失业者。这一次,他准备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进入了一家工程销售公司,负责产品销售。结果他的特长渐渐得到了发挥,不到两年,他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职业经理人。
  自己的长处是帮助自己实现成功的最好工具。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长处了解不够,所处位置不当,他就永远休想有所建树。反之,如果找到自己的长处,就会挖掘出自己无限的潜能,便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他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功。要是他选择了不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这就注定难以成功。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是失败的律师,但前者成了杰出的文学家,而后者成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世界上有半数的人从事着与自己的天性格格不入的职业,因此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在职业生涯的选择方面,要扬长避短。西德尼·史密斯说:"不管你擅长什么,都要顺其自然;永远不要丢开自己天赋的优势和才能。"
第16节:准确定位,用自己的特长求发展(2)
  只有当一个人选择了适合他的工作,找到了适合他的位置时,他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就像一个火车头一样,它只有在铁轨上才是强大的,一旦脱离轨道,它就寸步难行。
  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可谓名扬四海。你也许不知道,马克·吐温在试图成为一名商人时却栽了跟头,吃尽苦头。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字机,最后赔掉了5万美元,一无所获;马克·吐温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赚了大钱,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他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经商与写作毕竟风马牛不相及,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次短暂的商业经历以出版公司破产倒闭而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
  经过两次打击,马克·吐温终于认识到自己毫无商业才能,于是断了经商的念头,开始在全国巡回演说。这次,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马克·吐温完全没有了商场中的狼狈,重新找回了感觉。最终,马克·吐温靠工作与演讲还清了所有债务。
  马克·吐温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终于明确了他自己的社会角色,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从适合他自己的角度来从事社会活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也许兴趣广泛,掌握多种技能,但所有技能中,总有你的长项。因为唯有利用自己的长处,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自己的短处会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二十几岁的青年人涉世不深,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模仿别人做事,很少有人能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发挥专长,所以不能够成就大事。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做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槛,而迈进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成大事了。
  如果你用心去观察那些卓越的人士,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很多人往往一时很难弄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这就需要你在实践中善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不断地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此才能取己所长、避己所短,进而取得成功。
  富兰克林说,有事可做的人就有了自己的产业,而只有从事天性擅长的职业,才会给他带来利益和荣誉。
  一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是获取成功的一大法则。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第17节:安于现状,生活只会是一潭死水(1)
  第二章
  二十几岁的选择
  三十几岁的成就
  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是心态、习惯、细节和机遇,这些因素在二十几岁的年华里显得更为重要。二十几岁是人生最佳的选择时期,而到了三十几岁,事业、婚姻、生活态度等,这一切都已经定形,不再那么容易改变了。也就是说,到了三十几岁,再来改变已经为时过晚了。二十几岁的人生舞台已经不再是排练,而是真正的表演。面对现实的矛盾和犹豫不决,其实是在吞噬着你的年轻的灵魂和未来。慎重地做出选择,方能成就自己。
  安于现状,生活只会是一潭死水
  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那么走到人生的尽头也享受不到真正成功的快乐和幸福的滋味。心态中只有"守",裹足不前,有朝一日已有的小小地盘也可能混丢了。在激流湍急的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停滞就是失败。
  平凡的人之所以没有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太容易满足而不求进取,他一生只会盲目地工作,挣取足够温饱的薪金。
  但是追求成功的人,就绝不是这样,他会尽力寻求对自己现状不满足的地方,以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不满足,是进步的先决条件,不满足才能锐意进取,才能在人生中找到成功的路。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