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望断青天一缕霞——哀萧红

邹吉玲(现代)
祭萧红
  祭萧红(古韵)
  邹吉玲
  晓妆慵整
  菱镜染尘埃
  家山望月归不得
  珠沉......璧碎......
  红消......香埋......
  乱世佳人亦堪哀
  强舒黛眉愁难排
  写国仇家恨玉指轻裁
  无奈般般恩爱寸寸灰
  桃花雨杨柳风
  都化着三春艳泪
  点点落书台
  呜呼痛哉
  呜呼惜哉
  呜呼悲哉
作品相关 序
  序
  鄙人是饱含眼泪将这部长篇读完的。那真是缠绵悱恻、雨泣花愁、痴男情女、爱恨交错,感人肺腑!况乎逞香艳之笔姿,用新诗旧词参差点缀。更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作者谓江南才女,知名诗词家和历史传记小说家。她用心塑造典型人物,情之所至,如行云流水而不可遏。把读者带入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如毛泽东、鲁迅、柳亚子、萧军等一大批风云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萧红的光辉形像更是展露得淋漓尽致!
  萧红的身世和遭遇是不幸的。柳亚子先生哀其道:婵娟自昔多坎坷,飘零异代宁殊科。聂绀弩先生悲其道:蒋败倭降俱未见,恨君生死太匆匆!
  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这位北国才女百年诞辰来临之际,遇上一位江南才女为她树碑立传,岂非天意!何幸如之!鄙人好有一赞,诗曰:
  题邹吉玲女士为萧红写传
  笔自青原春阁袖,诗词歌赋占鳌头。
  磨穿香砚终无悔,写尽萧红千古愁!
  
  北京马魁君
  2010年春
傅辉年先生评说
  “何人绘得萧红影”*
  ——评邹吉玲的传记文学作品
  《望断青天一缕霞》
  傅辉年
  2011年是我国杰出的女作家萧红诞生100周年,作家邹吉玲新著萧红传记长篇《望断青天一缕霞》的上网发表,是对这位天才女作家最有意义的纪念。
  《望断青天一缕霞》是迄今为止众多的萧红传记作品当中最具特色的,填补萧红传记的品种空白的一种。《望断青天一缕霞》在七十多年对萧红的评价的纷争当中,用形象和事实确立了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望断青天一缕霞》把萧红的精神、思想艺术化、具象化、大众化,更广泛、更深刻、更便于广大读者理解、把握与接受。
  (一)
  萧红1942年病逝于香港。她的一生短暂、坎坷、传奇、成就卓著、光彩照人。从1947年骆宾基所作《萧红传》,到1976年美国学者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葛洛文)博士的英文原版《萧红传》(1979年开始在香港出中译本),直到2009年郭玉斌的《萧红评传》,近六十年间为萧红作的各种传记作品不下10种(没有直接标明“传”的萧红传未计在内)。这些作品全部属于资料性的标准传记和学术性、评论性质的评传。迄今为止,唯一不同于这些传记而独树一帜的,是邹吉玲女士的《望断青天一缕霞》。
  按照国际上对传记文学的分类范例,《望断青天一缕霞》属于阐释性传记或者比较接近传记小说。很显然,作家邹吉玲对掌握的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搜罗到的素材(包括作家陶英先生提供的素材)作了去粗取精的审慎处理,改造成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情节,通过小说式的叙事,对史实作了艺术的甚至是戏剧性的处理,而其中又绝对没有杜撰,没有虚构,处处有来头,事事有依据。这不仅体现出邹吉玲的艺术功底与修养,更体现出她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品和作为一个作家的可贵精神。
  《望断青天一缕霞》显得很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可以看出它继承了我国最古老的传记文学《史记》的优秀传统,继承了南北朝宋刘义庆的名著《世说新语》的优美风格和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创造有所发展。这里只举一例:第十三节“万人争读《生死场》”,萧红迁居借来铁床之后的丰富曲折复杂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萧军对妻子倾注的爱,他们的两人世界;萧军黑夜在上海街头飞腿挥拳,奋不顾身展现的中国式英雄救美人的勇武气概,以及鲁迅先生的声音笑貌......无不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无不搅动读者的神经,让情感跟着吉玲女士的笔锋纵横起伏,如醉如痴!类似的外国传记作品,我只见过C.鲍恩(美国女历史传记作家,1897-1973)叙述俄罗斯伟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生平的《挚爱的朋友》。
  (二)
  萧红31岁时英年早逝。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在文学上达到的高度,理所当然地引起世人瞩目。但是,长期以来,对萧红的误读、误解一直持续到今天,只有少数例外。《望断青天一缕霞》的最主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通过对史实与形象的艺术阐释,否定了这种误解,否定了对萧红这个伟大作家的长期贬抑,树立了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学术界、评论界历来只推崇萧红的小说作品《生死场》而否定其他。前一个推崇,基本正确;后一个否定,则大谬不然!
  鲁迅、胡风、茅盾先后都撰文热情赞扬了《生死场》,萧红因而一夜成名。评论界历来褒扬《生死场》是因为它是“抗战文学”。这是一种误读。其实《生死场》的大部分篇幅都与抗战无关。只有鲁迅深刻而尖锐地指出:《生死场》刻意要写的不是抗战,而是表现人、人性,人的“生的坚强”“死的挣扎”。邹吉玲清醒地断然拒绝《生死场》是所谓“抗战文学”的主旋律大合唱,在她所写的萧红的文学传记中,没有给《生死场》的创作及影响以较多叙述,只是寥寥几笔,轻轻带过,邹吉玲认同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和邹吉玲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萧红真正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带自传性的《呼兰河传》以及这一时期的其他创作。萧红的作品并不追求如何“为政治服务”。“服务论”是一种片面的对文学的理解与观念。文学的本质和最伟大使命是塑造、提升美好的人性与人的优美、高尚的精神。
  1888年4月,恩格斯致哈克柰斯的信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人们提供了一部法国上流社会史,特别是巴黎的上流社会史,描写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在一个时期内对贵族的冲击(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2-463页)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垫定她作为经典作家的最优秀的作品,写的正是一个地域、一个社会的历史,写的是人性与国民性,也反映出萧红的坚韧,果敢、崛犟的性格,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尊严的执着......。如果上帝对萧红假以天年,她会写出更多更有深度与高度的这类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望断青天一缕霞》不露声色地表达了这诸多方方面面。
  新中国建国以来,在文学界一股左倾话语语境中,对萧红的冷落达到了冰点。这是不公正的。一个长时期内,对萧红的评价依然处于茅盾先生的片面性的错误评论的阴影笼罩之下。茅盾1940年所作《呼兰河传序》,一面颂扬这部长篇是“叙事诗”,是“多彩的风土画”, 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一面则着重批评萧红在当时(1940)这个“大时代”表现出来的是“苦闷”是“寂寞”,茅盾对此认为多少有点不可理解,认为萧红在这部小说里“看不见封建剥削和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可以说,对萧红的误读与误解源于茅盾。当然,无可否认,茅盾是伟大的,是大师。但是,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大师也有错误的时候。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学术与文学等领域的“左”霸日益不得人心,萧红的当代价值重又引起重视,研究萧红的论著遍及海内外。作家邹吉玲的萧红传记长篇《望断青天一缕霞》概括了这一时期的萧红研究成果,从另一个角度——艺术的,非理论的,形象的,非抽象的,有故事有情节的,有情趣的角度,确立了萧红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
  读《望断青天一缕霞》,如对故人,如对通人,如对佳人,如对可人,如对雅人,如对趣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美感和快感,这是我体验到的阅读的最美好的境界。
  学者艾思奇是把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使我在中学就读的时候有可能接近哲学。学者于光远把经济学通俗化了,使我原本视经济学为“畏途”一变而为乐园。我是读  他们的著作长大的。万万没有想到,几十年之后,邹吉玲的萧红传记《望断青天一缕霞》又煽起了我对历史与历史人物的空前的热情。老实说,我确实从中得益匪浅,我毫不怀疑邹吉玲这部作品将令人轻松、快乐、形象、正确理解文学艺术的本质意义及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理解和学习萧红性格的最闪光的方面,像萧红那样对待事业,人生,对待意识形态和朋友,坚持人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和人的尊严。
  那位写了《给加西亚的信》的著名美国人哈伯德(1856-1915)说得好:“传记开阔人的视野,使我们能在一个生命中经历上千个人生。”哈伯德:《笔记》我想要补充的一点是:只有那些好的,优秀的,如邹吉玲女士的《望断青天一缕霞》那样的作品,才能收获这种效益。读了几遍《望断青天一缕霞》,我感觉自己似乎又成熟了几分。
  邹吉玲是新诗、旧诗造诣都深的著名诗人,散文也清丽可喜,婉曲动人。她的传统旧体诗词集《红闺春恨》风靡了半个中国。几年前,她已经出版了描写现代才子、佳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长篇和描写继杨贵妃之后被唐明皇选入宫闱的吉州美女音乐家许和子的生平的长篇《乱世梨花》。邹吉玲多才多艺,世人瞩目。《望断青天一缕霞》是她的又一个令人惊讶的新成就、新高度、新起点。
  谢谢女作家邹吉玲。
  二○一一年七月
  *著名杂文家、诗人聂绀弩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开卷语中补充一小段
  开卷语
  蒙王培斆先生(笔名陶英)对我的信任与期盼,将他的剧作《绚丽的朝霞》,交与我重新创作长篇传记小说作参考。王培斆先生是一位很勤奋的剧作家、诗人。正在为弘扬国粹朝斯夕斯,不遗余力。令人景仰!
  记得,有一位前辈于萧红逝世后曾写下这样的悼辞:
  对于死,
  这战争的年代,
  我是不常悲哀和感动的;
  但如你那青春的夭折,
  我却要向苍天诉怨了!
  萧红,这位30年代知名女作家,她生也忧患,死也悲凉,在世来去匆匆,比如游春一度。然而,以她极其短暂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近百万的文字作品。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多产的爱国女作家。她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写作,临终时,口不能出声,她支撑着用笔写下了沉痛的一句:“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1942年1月22日上午11时,萧红在香港的一所医院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寂寞地离开了这个动乱的界世,年仅31岁。当时,只有骆宾基与端木蕻良留在她身旁,料理丧葬事宜。
  1957年,萧红的孤魂从香港迁回了祖国大陆,安葬于广州近郊银河公墓。
  青山埋慧骨,碧水吊红颜!31岁年轻生命的殒灭,就像是昙花一现。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来哀叹她生命的短暂呢?即使如昙花一般,瞬间地凋谢,也毕竟有过她曾经的辉煌与灿烂!那色与光的交辉,那素与纯的升华......何谓刹那?何谓永恒?似萧红这般,便有永不凋落的青春!可不是么?伊人红消香未断,伊人楼空作品存,字字珠玑,篇篇锦绣,留给世人永久去凭吊,呜呼!
  而妆台寂寂,魂归何处?我亦不觉临风而泪落......
  邹吉玲
  写于吉安市青原阁书斋
哀萧红
  镜暗妆残瘦绮罗, 六朝金粉半消磨。
  硝烟声里人离世, 为汝书愁作悼歌!
  邹吉玲 于吉安市 2011年11月8日
家山望月叹归迟
  战火摧花怜落早
  家山望月叹归迟
  邹吉玲 于吉安 2011年11月9日
  注释 萧红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其骨灰安葬于香港浅水湾。解放后有诗人悼念萧红云:年年海畔看春浓,每过孤魂息旅邛。黑水白山香梦渺,独柯荒草旧情空。沧波不载归帆去,慧骨长埋积垢封。生死场成欢乐土,岂无余隙葬萧红?
  后来周总理读到这首诗,非常重视为萧红迁墓一事。1957年,萧红的孤魂从香港迁回了祖国大陆,安葬于广州近郊银河公墓。
迎得春来红又残
  菱镜凄凄鬓影寒, 晓妆方竟一凭栏。
  缤纷花落鲛人泣, 迎得春来红又残。
  邹吉玲 于吉安市 2011年11月10日
红云吹散玉楼空
  红云吹散玉楼空, 多少春愁落笔中。
  碧砚磨穿终不悔, 谁家梅笛到帘栊。
  邹吉玲 于吉安市 2011年11月20日
《严谨的态度》——亦明评论
  《严谨的态度 》          —— 作者:亦明《望断青天一缕霞——哀萧红》是邹吉玲女士的一部力作。关于写萧红生平的书籍,我也见过不少,全部属于资料性的和学术性、评论性质的评传。但当我读到邹女士这部书稿时,眼前一亮,把我吸引住了。该书采取传记小说的形式,形象生动,非是枯燥的资料罗列,也没有高谈阔论地评说。我以为,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不能不看这部作品有没有特色。邹女士的文学作品,已经形成了她的风格特色,比如文辞流利简练,读来朗朗上口。架构颇费匠心,但又不着痕迹。读她的作品,口齿留香,真是一种美的享。更难得的是作者那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书中出现的已故人物的塑造,都是尊重史料,褒贬恰如其分。就拿本部书中的一位关键性的人物端木蕻良来说吧,多数人都认为端木抛弃了萧红,对他贬多于褒。但本书的作者邹女士却是抱着严谨的态度,没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多方查阅史料,得到的事实是萧红临终时,端木蕻良是在她身边的,并没有抛弃萧红不管。在邹吉玲女士笔下的端木蕻良形象,是一位有道义的,有忏悔心的,善良的知识分子形象,好像其人的真实写照。有别于其它作品,读后我不禁拍手叫绝,这才是一位传记小说家应有的严谨而公正的态度!我想,如果端木蕻良九泉有知,一定会感激邹女士呢,另外,书中有许多感人的场面,生动得像影视剧一般,叫人过目难忘。三十年代的风云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经作者妙手裁剪,付与典型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个性,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东方兰梦评论
  《望断青天一缕霞》读后感
  ——东方兰梦
  清明佳节,启窗遥望,那红尘阡陌小径上,人们陆续朝着翆微峰坡,三三两两的荒冢走去。纸焚灰起,化作对对翩翩起舞的白蝶飞向兰天,自由翱翔在碧空中。
  是啊,思念逝去的亲人,寄点纸钱与九泉,聊为相思,这是人之常情。
  盛世清明清更明,萧萧落红祭深情。
  很久没有看小说了,那天网上看到北地梅香精彩长评,立刻引发拨动了我追看《望断青天一缕霞》的心弦。定睛细看,作者是著名诗人邹吉玲女士,为纪念萧红誕辰一百周年所写的多达十几万字的传记长篇小说。
  提起萧红,萧军,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两个人了。尤其是萧红,记得儿时,姐姐便给我讲萧红的故事。她说,呼兰河畔啊,有一个小女孩美丽聪颖,她叫张乃莹,后来笔名叫萧红.....。
  从此,萧红的光辉形象便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扎下了根。随着岁月的延伸,我长大了,刚识几个字,便四处寻找萧红的文章,囫囵吞枣地读了起来,半懂不懂,但就覺得她很了不起。那时心里便想,我也是个女孩,将来我要做第二个萧红。
  我惭愧得很。至今,萧红还是萧红,兰梦还是兰梦,萧红不是兰梦,兰梦不是萧红。但我景仰萧红的心并没有改变,于是我一口气读完邹女士的这部长篇小说。通过邹女士生花妙笔微妙微肖的点染,萧红有血有肉地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读者面前。你看,她那如花似玉的风姿......,你听,她那铿锵毕业演讲......,你想,她那爱情苦难遭遇.....。
  萧红已然逝去多年了,可在她誕辰一百周年的时侯,在她生前梦寐以求却没实现的美好新中国的今天,她在邹女士的诗文并茂的传神小说中竟然欣欣然地复活了!我们不能不说,是萧红的精神感染了吉玲的心灵,吉玲的灵才活化了萧红的灵魂。
  作者从萧红儿时一直写到萧红去世,31年中,萧红整个生命轨迹,雪泥鸿爪中贯穿着:悲与欢,离与合,贫与富,苦与乐,爱与憎,愤与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望断青天一缕霞》通过萧红这位30年代左翼作家的生平事迹,道出了知识分子的立场和价值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精神发展流程。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觉让我想起龚自珍这句诗来。是啊,乱世,落红有情,化泥护花,而盛世的我们,更要懂得珍惜烈士和志士仁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与和谐社会,用历史这面荣辱镜子照一照,扪心自问,同是中华儿女,龙的传人,较之萧红如何?你的生命真谛是什么?
  用时髦的语言来说,《望断青天一缕霞》是一部悼念萧红最酷的传记小说!
  举目夜空,繁星点点,璀灿晶莹,东北最亮的那颗星星一定是萧红,我看了又看,慢慢慢进入寻找萧红的梦乡.....。
  2011年清明节 夜晚
梨花雨驿站 评论
  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
  看了刘景山恩师推荐的小说《望断青天一缕霞》, 我的心情是六月的天,仿佛是坐在白云上,穿越历史的云层,回到了那个战乱的年代,陪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一起经历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满腔的爱国热情浑然不觉的抛洒,对祖国的挚爱,和救国救民于水火,而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豪气,再一次在心中溢满,冲撞,作者真挚感情的扬撒,引出那一串串清泪......晶莹于腮边,潮湿着心。
  我的心随着作者的笔跌宕起伏,似云彩飘忽不定,读到主人公身边的同仁为国捐躯,在敌人的威逼下,还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是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人的一次鞭励,更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篇小说能站在这个历史的高度,再现一个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拓开一副历史长卷于我们的民族。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人民的骄傲,我们作为中华的公民感谢作者心存祖国的思潮,创造出如此佳作。
  读过此文,感叹作者的陈铺之有序,清雅诗词之点缀,佩服作者涉猎知识之广泛,掌握诗词之谙熟,都令我辈汗颜,实乃学习之榜样。
  由于社会节奏的变化,人的思维观,价值观的取向都发生着变化,还有人能不为哗众取宠而坚守着这纯文学的阵营,实乃中国文学发展的一大兴事。这绝对是一部炙手可热的爱国主义的典型教材,希望她能像春风一样刮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温暖着一代代人民的心,我赞此文。也期待邹吉玲姐姐有更好的作品出现,引领文学爱好者前行,为文学这块净土加香。
  梨花雨驿站 于 04-01 15:03发表
肖建生评论
  读后一呼
  江西吉安青原阁才女邹吉玲,德才兼备妙笔生花。她惟妙惟肖地把"望断青天一缕霞"中的主人公萧红(张乃莹)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催人泪下。
  萧红一生,虽如昙花一现,但她思想进步,意志坚定。铿锵的毕业演讲,游行抵抗日本入侵中国的呐喊,振奋人心。并且,她用激情撰写了《王阿婆的死》这部喚起东北民族斗争的处女作;她的《生死场》万人争读;她和肖军的《跋涉》收集了大量进步诗词和文章。她在日本养病期间还疾书《滑竿》、《林小二》、《长安寺》、《旷野的呼喊》、《莲花池》、《山下》、《逃难》、《矇胧的期待》等优秀作品。在香港病重时还伏案疾书长篇大作《呼兰河传》、长篇小说《马伯乐》、哑剧《民族魂》、《马房之夜》、《小城三月》和未写完的长篇小说《红楼》等等。
  萧红以笔代刀枪,在战火纷飞,国难当头,艰难困苦中拿起刀笔激人醒悟,激人奋斗。用事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日本侵略的罪行。萧红病入膏肓时还口述请骆宾基代写。说不出话时还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存,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又写道:“事未竟身先死,不甘,不甘”。在临终“回光返照”时还拼命疾书到最后一息,撒手人间。太伟大了!邹吉玲女士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地将萧红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如身临其境,教育深刻,真乃妙笔生辉!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难当头,萧红与丁玲、冰心、张爱玲、石评梅等均是文坛巾帼女丈夫。她与爱国人士:毛泽东、鲁迅、茅盾、郭沫若、田汉、柳亚子、蔡元培、陈毅、肖军、沙丁、高仰山等等均是好友。她(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她(他)们救国救民于水火,置个人生死而不顾。她(他)们为打倒腐朽,打倒日本侵略,解放全中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诸多的风雨人士,亦音容宛在,呼之欲出!
  萧红的肉体去了,但她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的孤魂从香港浅水湾丽都花园移葬广州银河公墓,人们永远瞻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換来了今天的幸福生佸。她(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尤其教诫一些只图享受,花天酒地,贪汚腐败,精神堕落的人深思!
  北国有萧红,江南有吉玲。她们均疾书百万言诗文。教育激励国人奋发图强,为小康、为幸福而努力奋斗!!!
  这样的优秀进步小说,有杰大的爱国教育意义。应采用各种方式如网络、书店等大力宣传阅读,收效巨丰。 
  中国基层党建网特约记者
  江西省泰和县 肖健生
北地梅香评论
   读邹吉玲长篇传记小说感评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在这万物复苏,柳条抽绿,野花绽红,燕子回归,
  蝶儿翩舞,一片生机勃勃的阳春季节。
   江西当代著名诗人,历史传记小说家邹吉玲女史,继《旷代才子解学士》《徐志摩与陆小曼》之后,又一部应时而作,多达11万字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望断青天一缕霞》在网上发表了,这是文坛又一件令人惊喜的大好消息!
   邹女史首先将这个消息在网上告诉了我,于是我点击了谷歌,怀着对萧红的敬仰与对吉玲的佩服,临屏一连看了三遍,泪流满面。我与作者邹吉玲至今虽莫谋面,但书信来往已二十余载,对其人品及才华,我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有话可说。
  
   萧红女士近人皆知,乃三十年代左翼女作家之一,与丁玲,冰心,张爱玲,石评梅等人都是文坛巾帼女丈夫,风云人物。她一生用生命书写了自己跋涉艰辛坎坷之路,呈现了现代伟大女性不平凡的解放道路。她以自己思想与才华,昭示天下。她作为一个女性先行者,以笔为刀枪,怒刺国敌,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伟大的,深远的。她如红霞万道,照亮大地,预示着万里晴空即将到来。
  正当萧红诞生一百周年之际,这为逝去的北国才女,与健在的江南才女魂魄巧妙地定格于一体,碰撞迸发出新的耀眼火花带来契机。于是萧书应运而生,这对当代软女弱男,只图享受,不思进取,沉沦于花天酒地之中的青年来说,是最有力的参照系数,因此说,这部小说,不但有它深远历史意义,更有它深远现实意义。
   作者邹吉玲,德才兼备,聪颖明慧,在病榻孝奉母亲一年空隙点滴时间内,竟然写出十万余字的萧书小说,是多么艰辛,多么了不起啊!为什么别人在梳妆台描眉打鬓,走街窜巷,无所是事,而不留足迹之时,她却在病母榻前咫尺之间,孤灯扶笔,夜以继日地写下自己及孝敬慈母又景仰英雄儿女,忠孝两全的芳踪呢?
   我认为,首先是德与德的契合,萧红爱国,吉玲也爱国。二是才与才的契合,萧红
  一生写下百万言文章,吉玲也写下百万言诗文。三是情与情的契合,萧红是一位爱憎
  分明,写恨书愁,忧国忧民的情女,吉玲也是一位多情善感,对月伤怀,临风落泪的
  情女。四是志与志的契合,萧红有用笔救国之志,吉玲也有用笔颂国之志。
   在这德与德,才与才,情与情,志与志四者共契之下,一部具有链锁两个世纪的红
  书悄然而生就不难解读了。
   塞北荒凉草莽之地为有萧红而骄傲,江南草长莺飞繁花之地为有吉玲而自豪。穿越
  历史时空,南北两颗名星遥遥相照,有如一提起《红楼梦》人们就想起曹雪芹,一提
  起曹雪芹,人们就想起《红楼梦》一样,即将一提起萧书,人们就想起吉玲,一提起
  吉玲,人们就想起萧书。不似章回,胜似章回。邹女史凭她深厚国学底蕴,娴熟的古典诗词巧妙手法,加之历史传记章法,兼溶互化,将萧红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神情活现。这对灵魂有污者是一次洗礼,对淡漠人生者是一次激励,对有志报国者是一充电。必将由艺术功能转化成思想功能,我想这就是萧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贡献。
   青原山与呼兰河南北遥遥相对,萧红与吉玲阴阳上下厚厚相隔。然而,时空与距离
  却难以阻碍心与心的勾通,魂与魂的溶恰。反而产生了超越时空的人间永恒大爱!
   呼吁南疆北国的朋友,在萧红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都来点击百度或谷歌,观赏这部
  历史传记小说。用乱世萧红那颗纯真爱国的丹心,去陶冶自己的灵魂吧!
   塞外 北地梅香 于梅雪亭中 评赏
   2001年3月22日
第一章 忧患童年泪洗容
  一忧患童年泪洗容
  在祖国的最东北部,有一座小县城叫呼兰。她距离哈尔滨不到60公里,美丽的呼兰河哗啦啦地从小城南隅流过......这里便是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
  萧红原名张乃莹。其母江雨蓝出身名门,识书达礼。江氏十月怀胎,临产前夕梦见天女授其红花一朵,娇艳欲滴,并说道:“花好易谢,善自珍爱也。”第二天,便胎气发动,乃莹便降生到人间!可以说“生也离奇”。尤其,这天的日子也非寻常,——1911年农历五月初五。可是这么一个奇女子,谁知命如纸薄!4岁时父亲张天民便撒手人寰,抛下这孤儿寡母,何以为生?母亲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带着小乃莹改嫁。
  乃莹的继父张玄山在呼兰县教育局任局长。张家在呼兰县城还算得上是比较富裕的。他们家的高门楼,大院墙也是令人瞩目的。除了五间正房和六间厢房以外,张家还有一座种着各种花草和蔬果的后花园,那里是小乃莹和继祖父的快乐天堂!
  爷爷很爱小乃莹,视同亲孙女一般。可是张玄山对养女就不太好,常常骂她,小乃莹在养父那里得到的爱,实在太少了。所以乃莹就喜欢跟爷爷在一起。白天,爷爷常常带着乃莹在后花园里玩耍。小乃莹一进园中就会乱蹦乱跳,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扑蜜蜂。爷爷会带上锄头,在园中干些活儿。祖孙俩在后花园快活无比。
  晚上,乃莹也喜欢偎在爷爷和奶奶的房间里。爷爷便在灯下教乃莹读古诗,可算得是乃莹的启蒙老师了。
  奶奶对乃莹也不错。可是奶奶有洁癖,有时乃莹把炕上弄脏了,奶奶就用针扎她的手指,可把爷爷疼死了。乃莹偏就玩皮,奶奶有时也拿她没办法,因为有爷爷宠着她呢!
  虽说母亲也疼乃莹,但毕竟有些畏惧后夫,加上母亲过门不久,便又生下了一子,名叫张秀珂。母亲在月子中染了病,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多方医治无效,到后来已是病恹恹连起床都不能了,哪里还能去照顾关爱乃莹呢?
  幸亏乃莹有个十分疼爱呵护她成长的爷爷!看看小乃莹已经长到7岁了,爷爷便考虑起乃莹上学读书的事儿。正好附近有座龙王庙小学。开学的这天,爷爷带着乃莹去龙王庙小学报了名,回来的路上祖孙俩心情可舒畅了,因为乃莹从此就是一名小学生了。瞧,这祖孙俩一边走一边背起了唐诗。爷爷念:“春眠不觉晓,”乃莹马上接道:“处处闻啼鸟。”爷爷念:“夜来风雨声,”乃莹接道:“花落知多少?”爷爷不禁抱起孙女儿,亲了亲夸道:“乃莹真聪明,一教就会!”
  “爷爷,我还能背《吊古战场文》呢!”
  “噢,真不简单,这篇古文是你伯父教你的吧?”
  “是。伯父说了,要多背颂一些古文,将来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爷爷笑哈哈道:“对对,你伯父说得对,不过你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明日来学校,各门功课都要认真学习,知道吗?”
  原来,乃莹还有个比较喜欢她的伯父,是养父的胞兄,住在阿城县福昌号屯老家,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呼兰来住一段日子,帮助张玄山管理管理田产。伯父经常夸乃莹“好记力,心机灵快。”
  爷爷牵着乃莹的手,不觉走到家门口了。这时一女佣上前来哀声说道:“老太爷,太太升天了......”
  爷爷闻听,只觉得一阵头晕,站立不稳,女佣忙伸手搀扶,道:“老太爷节哀呵!”小乃荧不解地问爷爷:“啥叫节哀啊?”爷爷没有回答她的问话。
  小乃莹却同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闯进院子里,没小心,一头撞在心烦意乱的张玄山怀里,张玄山不分青红皂白,飞起一脚,将养女踢倒在地,骂道:“你找死啦!你娘已经死了,你还不如跟你娘一起去呢,省得我操心!”
  “什么,我娘死了?”乃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想:“娘怎么就死了呢?”她顾不得与父亲斗气,揉了揉被踢疼的屁股,爬起来向母亲卧室跑去。喊道:“娘,我回来了!”
  一进门,发现母亲被放在屋子地中央的一块木板上,头前点着白腊烛,烧着香,母亲的脸和身子用一块白绢盖着,脚上穿的是一双新蓝布鞋。她想起去年祖母去世时,也是这样的情形。便知母亲确实是死了。
  “娘......娘!”乃莹不顾一切地扑到母亲遗体上痛哭起来......
  在江雨蓝去世还未满百日时,一天,一台花轿吹吹打打地抬到了张家院门口,轿门开处,一位头蒙着红纱,胸戴“新娘”红花的女子,在童男童女的左右陪伴下,缓缓走下轿来,由身穿新郎礼服,胸前佩戴着“新郎”红花的张玄山,用红带牵引着,脚踩红色地毯,向院里走去......
  可是,此时小乃莹的心里,比吃黄连还苦,因为父亲续弦,就意味着自己今后要与继母朝夕相见了。哎,爹非亲爹,娘是后娘,这日子怎么过呀!好在还有爷爷,爷爷是她唯一的依靠了!
  乃莹在爷爷的庇佑与呵护下逐渐成长起来,从童年到少年。1925年时,她已是一个二八妙龄的少女了。学历也步步上升,目前她已就读呼兰县立第一女子学校高小毕业班。
  这一年的5月30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潮。同全国学校一样,呼兰县的学生联合会,也组织起同学们游行、讲演、演出和募捐等活动。乃莹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反对封建婚姻而编排的话剧《傲霜枝》的演出。剧中故事发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已跨进了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剧情需要,也为了跟上时代潮流,乃莹拿起剪刀“咔嚓”一剪,两条长辫落地。短发齐耳,更显出新女性的风姿。
  终于迎来了毕业典礼。主席台上,女校长的话刚刚结束,只见主持人走上台说道:“下面,由毕业班学生代表张乃莹同学讲话,大家欢迎!”
  乃莹手持讲稿,落落大方地走上主席台,向台下师生们鞠了两个躬,然后开始发言。她说:“......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同学们,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新女性,要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也要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继续升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促进新时代发展的有生力量!”
  乃莹的发言迎来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当时呼兰县立中学尚没有开设女生部,凡有条件升学的女同学都必须到哈尔滨女中去读书。于是乃莹只得央求父亲允许,而立刻遭到父亲的断然拒绝。
  原来,在乃莹12岁时,张玄山为了结交军方势力,一手包办,把她许配给了呼兰驻军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当时哈尔滨的新派学生,自由恋爱成风。所以他担心乃莹如果去哈尔滨上学,一旦爱上别的男孩,他可没办法向汪家交代。
  晚上,乃莹来到爷爷房里,带着一副不悦的神情问爷爷:“爷爷,父亲给我保了媒,您老知道这事吗?”。
  爷爷道:“爷爷当然知道,只是当时你年纪尚小,所以未能向你提起,汪家在咱们呼兰,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嘛。”
  “可是,爷爷,我不愿意呀!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保媒呢。再说,因为这桩亲事,父亲就不让我去哈尔滨读书了。好爷爷,我求求你,把这门亲退了吧!”
  “莹莹,这事爷爷可作不了主哇,儿女婚事向来都是由父母所定。”
  “可我要去哈尔滨读书嘛,爷爷!”
  “行了!莹莹,你先回房睡去吧,待我明日再与你父亲商量一下,劝他放你去读书,只是退亲一事恐怕不能,哎,爷爷老啰,不中用啰!”
  乃莹回到房里,顾影自怜,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又想到最疼爱她的爷爷对她也爱莫能助了。再想想和她同班的同学大部分都升学了,他们马上就要去哈尔滨就读了。可自己前途竟是那么渺茫......越想越伤心,她把外衣一脱,倒在床上拼命地抽泣起来。
  隔壁卧室里,张玄山夫妇还没有睡下,梁亚兰听见了乃莹的哭声,挑衅地对丈夫说:“你听听,听见没有,你那闺女又在哭哩,这天都这么晚了,又谁惹了她!不晓得的还以为我这个做继母的狠毒,虐待了她。这日子我可怎么过呦!”
  张玄山道:“你别生气嘛,准是为了上学一事,待我去看看。”
  “慢,”梁氏道,“千万不能答应她去上学呀,哪有这么多钱来供给她,她要闹,干脆趁早把她嫁出去算了!”
  “是,夫人,我听你的。”
  “去,去吧。”
  张玄山来到乃莹门前,敲了两下门。
  “谁呀?”乃莹问,还带着哭泣声。
  “是我,你爸爸,我听你在哭,过来看看。”
  乃莹听见是父亲的声音,毫无戒备道:“门没有锁,爸爸进来吧。”她正打算向父亲再次提出去上学的请求呢。
  门“吱扭”一声被推开了,张玄山走了进来,随手掩上了门。这时,身穿紧身内衣的乃莹出现在他眼前。正处豆蔻年华的乃莹,仿佛通身透着春的信息。她身体发育已渐丰满,看上去显得线条玲珑,婀娜多姿。她眉含远山,颊晕红云,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还溢着泪光......
  张玄山一时方寸摇摇,被养女的风流秀曼吸引得魂销魄荡起来,见乃莹去拿外套,连忙抢前牵住了她的一只手,说道:“不用穿了,爸爸又不是外人。”
  乃莹低头见自己耸起的双峰,不好意思,固执地要伸手去取外套。这时,张玄山一把将她拉近身旁,双手按其香肩,打量着......
  乃莹吃惊地睁着一双大眼睛,怔怔地看着养父:“你想干啥?......”
  “不想干啥,”张玄山柔声道,“我的女儿,你今年有16岁了吧?来让爸爸看看,你发育得怎样?......”他的手有些抖了,就要去掀乃莹的上衣......
  乃莹万万没想到父亲竟会调戏起自己来,她本能地忙用双手紧紧护在胸前,拼命想挣脱:“放开我,快放开我,不然我要喊人了!哪有作父亲的来调戏女儿的?”
  不料,张玄山厚颜无耻道:“喊什么喊?我本来就不是你的亲生父亲,那又何妨?”说着,硬把乃莹摁在炕上......又说道:“你不是想去哈尔滨读书吗?只要你现在跟我那个......我就让你去。”
  “呸!无耻!”乃莹又急又恨又怕,使劲地拳擂脚踢起来,一面吓得大声疾呼:“快来人啦!爷爷,快来救我......”
  这一呼,张玄山也害怕了,他站了起来,惊慌道:“不,不要喊了,我不敢了还不行吗?”
  正在这时,门“碰”的一声被踢开了,爷爷拄着手杖进来了,见乃莹披头撒发,衣衫不整,捂着脸坐在床上哭泣。张玄山慌慌张张地扣着自己上衣的扣子,见父亲进来,羞愧得无地自容。
  爷爷见此情景,气得脸发青,他用手杖在地上顿着,口里骂道:“畜牲,畜牲!你这个畜牲......”
  乃莹嚎啕着一头扎进爷爷的怀里......
  这时梁亚兰闻讯也闯了进来,扯着张玄山又哭又闹又跺脚:“好你个张玄山,我怎么就没有看清你这个色鬼!竟然在我眼皮底下......你将我置于何地步?我不想活了,呜呜......”一会儿,她把眼泪一擦,转身对着乃莹,用食指在自己脸上划了两下,骂道:“你这个不要脸勾引男人的狐狸精,我跟你没完......”接着,就想朝乃莹扑过去......
  “住嘴!你骂谁?”爷爷挡驾道,“你怎么不分青红皂白?是谁不要脸?闺女受欺,你看她都吓成这个样子了,你还忍心骂她?!”然后,爷爷用手杖指着张玄山喝斥道:“你......你你你这个畜牲,还不给我跪下!”爷爷说这话时,用手杖在地下重重地顿了一下。
  呆若木鸡的张玄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求饶道:“父亲大人息怒,儿子一时糊涂,儿子再不敢了。”
  梁亚兰也不敢再闹了,丧气地躲到一边去了。
  爷爷颓然跌坐在椅子上,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他手持拐杖用力敲打着地砖,气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你你......亏你还是个教育局长,怎么干出这种有伤伦理的丑事来!真是家门不幸,张家怎么出了你这个畜牲!我看你连畜牲都不如!”
  “是是是,我连畜牲都不如,我,我错了,望父亲给孩儿留点面子吧!”张玄山一边用巴掌狠狠地抽打自己的耳光,一边向父亲拼命磕头认罪。
  “哼!你也知道顾及颜面不是?这事若传出去,我看你还怎么在这地方呆下去。”爷爷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些,他思忖了一会,接着说:“你呀你,我怕你本性难改,色胆包天。我看乃莹不能再呆在你们身边了,明天就让她赴哈尔滨念书去吧,你听着,要不然我就撞死在你们两口子面前!”
  张玄山唯唯诺诺道:“好,好,儿子照办,今晚就为她打点行李,明天送她上车。”他这才从地下站了起来。
  梁亚兰突然问玄山:“明天就动身,这么快?”
  不待玄山回答,爷爷厉声说道:“对,明天就去,难道还要让她多受一天委屈不成吗?”
  张玄山夫妇相对无言......
  乃莹委屈地偎在爷爷身旁,感激地唤了声:“爷爷!”
  第二天一大早,乃莹就起床了,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亲爱的爷爷,也和养父母作别。然后,相邀同学中的好友徐薇、徐淑娟、梁静芝等一起踏上了赴哈尔滨求学之旅!从此,张乃莹就像一只挣脱了囚笼的鸟儿,她要飞,她要往高处飞去......
第二章 逃婚错效比翼飞
  二逃婚错效比翼飞
  乃莹来到哈尔滨以后,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中。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空前高涨。乃莹贪婪地吸取着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博爱的精神营养,把反帝反封建作为人生的伟大追求。同时,因为从天地窄小的呼兰县城刚刚迈入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各种新知识新气息强烈地吸引着她。不过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中,她起初最热爱的是美术。
  美术教员高仰山先生一表人才,温文儒雅。乃莹入学的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的11月9日这天,高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学子们上美术课,他告诉学子们,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绘画艺术,尤其推崇版画艺术。就是从这时起,“鲁迅”之大名便进入到了乃莹的世界里,并且烙印在她的心坎上了!她举起了手要发言,想向老师多了解了解鲁迅这位知名人士。
  “张乃莹,你有问题请讲。”高老师向乃莹做了个起立的手势说道。
  这时,窗外突然传来激烈的口号声:
  “坚决反对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修筑铁路!”
  “打倒日本军国主义!”
  “打倒卖国贼!”
  原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我国东北的侵略和掠夺,强迫东三省的反动当局在东北修筑五条有利于日军武装侵略的铁路,并签订了“满蒙新五路密约”。消息传开,东北三省群情激愤,抗日浪潮空前高涨。为了响应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提出的“反五路”号召,哈尔滨成立了“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并于11月9日这一天,实行了全市大中小学生总罢课,全体出动,上街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女一中的校长孔繁书认为女学生不宜与男学生混杂上街,故竭力封锁消息,拒绝罢课,关闭校门,强行维持上课秩序。结果“学联会”组织的童子军翻墙进校,砸开了校门。
  男生们冲进一间间教室,呼吁女生们行动起来。于是在高仰山和一些进步老师的带领下,女一中的四百多名女学生,冲破校方的重重阻力,迅速集中到操场上,加入到游行这支生力军中,浩浩荡荡地走出了校门......
  冰天雪地中,张乃莹自告奋勇地站出来,担任起宣传队员,大声地宣读起她刚刚得到的传单。
  这时,游行队伍遭到了警察的疯狂堵截,他们有的荷枪实弹,有的手持高压水龙头,步步逼近学生游行队伍......
  “学联会”的主席苏宏手持话筒大声宣传着:“诸位同学们!我们是不是有血性的中国人?我们愿不愿意丧失主权?我们怕不怕死?”
  “不怕!”势如排山倒海的声浪回应着。
  “我们要国家主权!”“我们决不当亡国奴!”同学们喊着口号,迎着警察的枪口和高压水龙头,冲了上去......
  枪声响了,十几名同学倒了下去......
  这时,有几名女生惊慌了,慢慢地向后退缩着。乃莹勇敢地冲到这几名女同学的前边,向警察喊道:“你们当警察的也是中国人,你们家里也有父母和妻小,你们应该将枪口对准侵略我国主权、杀害我们同胞的日本关东军,你们怎么忍心对自己同胞开枪?你们扪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
  有的警察羞愧地把枪口垂了下去......
  刚才后退的几名女生又重新鼓起了勇气......
  警察长见事不妙,立即带头向学生队伍开枪,又有几名同学倒在血泊中......
  在与警察的顽强斗争中,有一名男生闯入了乃莹的眼帘,她发现这名男同学不仅长得高大英俊,而且不惧强暴,敢打敢冲,总是站在战斗的前列,因此,当她发现这名男同学也被子弹击伤倒了下去时,她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扶起了这名男生,然后她掀起了自己的外衣,把里边的白衬衫“刺啦”一声,撕下一块衣襟,给他包扎伤口......
  “你是女一的?”男生感激地看着乃莹,问道。
  乃莹点了点头。
  “叫什么名字?”
  “我姓张,名乃莹,你呢?是哪个学校的?”
  “我叫陆振舜,哈尔滨法政大学二年级学生。今天真谢谢你了!”
  “不用谢,你真英勇!”乃莹夸奖道。
  “你不也一样吗,认识你,我真高兴!”说着,陆振舜把右手伸了出去。
  乃莹也大方地将手伸过去与陆振舜相握......
  为期三天的学生爱国运动最终被镇压下去了,那五条铁路还是修成了。但这次事件使乃莹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军阀的卖国行为有了更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从此,她封闭式的学生生活被打破了,社会接触面扩大了,她与陆振舜之间的来往也多了起来。她们常在一起探讨文学、哲学以及人生的诸多问题。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竟有那么多共同语言,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知己。渐渐地成了一对心心相印,亲密无间的情侣了。
  1929年的6月7日,乃莹最亲爱的爷爷病故了。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她的手中。如晴天霹雳一般,乃莹顿时感觉天旋地转,她趔趄了一下,支撑着没有倒下去,可控制不住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乃莹含泪向校方请了假,立即登上去呼兰的夜车。一路上,乃莹回想起爷爷生前对她的疼爱,哭成了泪人......
  爷爷享年80高龄。临街搭了80丈长的灵棚,请了40名和尚、40名道士同时念经超度亡灵。当乃莹回到家门前时,天色已蒙蒙亮,但见冥品摆满长街。院门两侧,悬挂着用黑纱扎成的挽花。挽花下面是一副特大的白纸黑字挽联:
  业著功垂,亲寿考永留世考
  德高望重,老先生虽死犹生
  自从乃莹去哈尔滨念书以来,她每次回家,总要给爷爷买回一些老人家爱吃的东西,比如俄罗斯奶酪和奶油。爷爷也总会在门前翘首以待。谁料这回竟是奔丧而来!人去屋空,再也见不到爷爷倚门而望的身影了,一颗心焉能不碎!
  此刻,她痛哭失声地走进了灵棚,“扑嗵”一声跪在爷爷的灵前,爷爷静静地躺着,千呼万唤已不再应!而香烛缭绕,薤露蒿歌,一榻横陈,幽明永隔,风愁雨泣!半盏明灭之灯随风摇曳于灵前,若愀然助人以哀!呜呼!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惨雨一天愁!
  爷爷出殡的这天,雨霁云开。送殡队伍一列长阵。披麻戴孝的张玄山走在前列,乃莹和弟弟秀珂也身着重孝尾随其后。哀乐声声,纸钱儿漫天飞扬。呼兰县的政要、显贵、富豪和名流,大都来参加了葬礼,也算是十分哀荣的了!
  爷爷故去后,乃莹觉得这个家更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了,还怕睹物思人,触景伤情呢。因之她很快返回了哈尔滨女一中。
  乃莹一度改了过去活泼、开朗的性格,她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悲恸中走出来。陆振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更是一有空就来到女一中看望乃莹,给她以安慰与温暖。在陆振舜的抚慰下,乃莹渐渐地淡去了悲痛,并且体验到了志趣相投,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幸福。她暗自思忖:这位陆振舜大哥才是我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呵!加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思潮日渐高涨,她想:现在到了该与封建包办婚姻决裂的时候了,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于是她不顾一切地给父亲去了一封信,要求与汪恩甲解除婚约。理由是她与汪恩甲之间没有感情,现在时代在进步,她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女性,决不能固步自封,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张玄山看完信,勃然大怒:“一派胡言,真正不成体统!......”
  梁亚兰在一旁讥讽道:“我当初说什么来着?我说女大不能留,留来留去变成仇。现在可好,她一定是心有所属了,我看你怎么去向汪家人交代呦!”
  张玄山余怒未消,说道:“有什么不好交代!我马上回信,勒令她立即回来与汪家少爷完婚,看她还怎么退亲!”
  不几天,一封催归的家书寄到了乃莹手中。信中语词严厉,说明“如若不听,必按家法处置!”没想到退婚未成,反招来催嫁了!乃莹一时没了主意,趴在宿舍里的床上抽泣起来......
  同学徐薇见了,劝说道:“哭又有什么用呢?你为什么不去和你的男友商量一下,或许他能救你!”
  乃莹用手帕擦着眼泪,一时没有回答。
  忽听得门“咚咚”地敲了两下,门是半掩着的,徐薇忙走过去拉开了门,笑道:“我说呢,说曹操,曹操就到,乃莹你看谁来了!”
  原来站在门前的正是陆振舜。他穿了一身学生装,很有礼貌不失风度地走了进来。徐薇道:“乃莹,陆大哥,我出去有点事儿,你们谈谈吧。”说着,还把梁静芝也邀了一起出去,好留出空间给这对热恋中的情人。
  “乃莹,你又哭啦?还在想爷爷是吗?”陆振舜关心地问道,因为他发现女友刚流过眼泪。
  “爷爷已经故去一年多了,我已经想通啦,这人世间哪有不散的筵席呵。”
  “你能想开就好,那你还哭什么?看你,眼角还有泪呢,来,我帮你擦去。”说罢,他从乃莹手中抽出手帕,轻轻地为她拭泪,“莹莹,别伤心,爷爷虽然不在了,还有我在你身边呢......”
  乃莹睁着一双晶莹美丽的大眼睛,满怀感激地望着陆振舜,轻声说道:“振舜哥,你有所不知,我继父早已把我许配人家了,我......”
  听到这话,陆振舜脸色一下变得煞白,直愣愣地盯着乃莹,追问道:“你刚才说你继父已将你的终身许配了他人,此话当真?”
  “振舜哥,看把你吓得,这只是我继父一厢情愿,是他一手包办的,我压根儿就没同意。把我许配的那个人,是呼兰县驻军邦统家的二公子,可我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我和他虽说也见过一两次面,但见他玩世不恭的样子,我才不贪慕虚荣,去爱一个不求上进的官宦家的纨绔子弟呢。”
  “呵,莹莹,只要你不同意就好说,刚才可把我吓坏了,真的,莹莹,我生命中不能没有你啦!”
  “可是,”乃莹又皱起双眉,“这是我刚才收到的一封家书,你看看吧,怎么办?”
  陆振舜接信看了一遍,愤愤不平地说道:“现在居然还有逼婚的现象,还说什么‘动家法,’哼!乃莹,事出无奈,他们既然如此狠心对待你,你也就——”
  “就如何?”
  陆振舜勇敢地说道:“逃婚啊,咱俩......”
  “你是说,让我和你一起私奔?我,我不敢。”
  “咳!有什么不敢,难道你在这里坐以待毙不成?莹莹,你是新时代的女性,就是远在古代,也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起私奔呢!”
  乃莹心想,事已至此,也别无其它出路。再说自五四运动以后,新的思潮席卷而来,当时,为了争取婚姻自由离家出走的青年也有不少先例。所以她没有再迟疑,很快就答允了。他俩决定一起到北平去读书。
  “你北平有熟人吗?”乃莹问道。
  振舜说:“你别担心,我有一个好友在北平中国大学读书,叫李洁吾。我俩到了北平就去找他帮忙。至于学费和生活费用,由我家来承担。”
  “你真好!”乃莹终于破涕为笑......
  几天后,乃莹写了一份请求退学的报告,交给校长孔繁书。孔繁书很同情乃莹的遭遇,说道:“乃莹呀,我虽舍不得你离开我们女一中,因为你是我校的高材生呵。但你既去意已决,我又有何话可说,请多保重,你好自为之吧!”
  “谢谢孔校长,学生就此作别。”乃莹深深地一拜。
  张乃莹与陆振舜双双到达北平后,在李洁吾的帮助下,振舜进入了中国大学读书,乃莹进了女师大附中学习。二人在二龙坑西巷一座小四合院里租了房子,两人各住一室,以兄妹相称。房东耿大娘是个善良的中年妇女。
  北平的新时代气息比哈尔滨又浓郁了许多,女师大附中的学习环境也是在全国女校中名列前茅的。白天他们各自去学校上课。晚上一块儿讨论功课,倒也其乐融融。
  可是好景不长,乃莹和陆振舜一起私奔之事,在呼兰城里掀起了轩然大波,弄得满城风雨。汪恩甲家自觉脸面无光,以乃莹品行不端为由,提出解除婚约。张玄山在众多舆论面前深感无地自容,深知无脸再在呼兰城立足,便自动辞去了呼兰县教育局长的职务,调到巴彦县教育局当了一名视学员。乃莹的行为也连累到了她的弟弟张秀珂和堂弟张秀琳。一时间,张家真是落得声名狼籍。
  张玄山岂肯罢休!他很快就追查出了那个“教唆”乃莹出走的男学生,并扬言要指控陆振舜拐骗无知少女。陆家感到后果的严重性,请人出面再三斡旋,张玄山做出让步说,只要陆家把乃莹遣送回家,他就不向法院起诉。
  于是,陆家的电报雪片一般地飞到北平,封封都是责令陆振舜尽快把张乃莹送回哈尔滨。过了一段时间,陆家见电报未能奏效,只好硬起心肠断绝了对陆振舜的一切经济供给。迫于家庭的压力,陆振舜开始动摇了,他和乃莹的生活已陷入困境。但乃莹毫不屈服,她宁愿忍饥挨冻也决不向封建家庭妥协。陆振舜只好愁眉苦脸地强撑着,靠向几个哈尔滨老乡借贷勉强糊口......
  一天,振舜的好友李洁吾来看望乃莹,发现乃莹病倒在床上,发着高烧。幸好善良的房东耿妈不时地来床边探看,还帮她煎好了药放在床头茶几上。
  乃莹见了洁吾,忙问道:“洁吾,你终于来了,振舜他两天都没回来了,他出什么事了吗?”
  李洁吾见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上前坐到乃莹床沿,端起了茶几上的药,边用汤匙喂给乃莹喝,边说道:“乃莹,陆振舜他已回哈尔滨去了......”
  “什么?”乃莹咽下了一口药,瞪大了眼睛吃惊地问,“他自个儿回去了?”
  “嗯,他说他没有脸来见你,因为他向家里妥协了。乃莹,他也是被迫无奈。他要我转告你,他实在对不起你,希望你也别硬撑着,尽早回去吧。”
  乃莹听到这里,如大梦乍醒,呆呆地望着李洁吾,半晌,说了声:“我可被他害苦了!”
  李洁吾安慰了乃莹几句后,便告辞了。乃莹独自伤心垂泪,她没想到,自己努力争取到的自由恋爱,竟会是这样的结局。不错,她真心爱陆振舜,愿与他比翼双飞,谁知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只留下一串美好的回忆,挥之不去。是少女的初恋,粉红的记忆!她悲伤地哼起了那支小曲:
  ,
  粉红的记忆
  你就是那春阳呵春阳
  我好比是树梢的黄鹂
  歌在春阳下
  叽叽复叽叽
  你就是那春风呵春风
  我好比是庭园的桃李
  笑在春风中
  依依常依依
  而今春天已逝去
  带走了春风春阳带走了你的心
  只有一串粉红的记忆
  挂在夏季的相思林
  落在秋日的心湖中
  留在冬夜的睡梦里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