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说名道姓

_3 钱亮星(当代)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意思是同名同姓没什么,凭什么叫我改名。
撇开故事本身不谈,先看这对子,四个古人名工整相对,且意义搭配巧奇,实为难得之佳联。
关帝庙前赞关羽诸联中也有这样一联: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一桢楹联,尽收蜀国主要人物:诸葛亮、赵子龙、刘备、关羽、张飞,而且涵盖了他们间师生、弟兄鱼水情深、相沫以濡的亲切关系,如此言简意赅的精缩,舍我汉语谁能担此任哉!
这里还有一副不错的四名联:
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凸凹;
许地山,欧阳山,前山后山,双山文苑互峥嵘。
第三种姓名联是单名联,即将一人的姓名、字、号分割,拆离后分别镶进上、下联或横联中。单名联最为流传的是袁枚、秦荔裳同游杭州谒岳王墓时讽秦桧联:
人自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奸臣秦桧之名,为后人所不耻,兹有此联。
京剧演员盖叫天,本名张英杰,演技绝伦。其主演的《三岔口》、《十字坡》等戏均是经典名作。有人用联赞其演技云: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英杰者,盖叫天本名也;惊人者,取"叫天"之一鸣惊人也。一联括尽其本名、艺名、名作,颇具微雕风范。
清将李元度,为曾国藩所宠。李在衢州一役,为太平军围追,损兵折将,惨遭败绩。曾本思力保,无奈损失太大,罪不容恕,只得"挥泪斩马谡"。人感于此,作联讽之曰:
横额:道旁苦李。
士不忘丧其元;
公胡为改其度。
单名联小巧灵活,可志情怀,更以表讽刺、追亿、悲愤为佳。清初曾流行过一副讽刺贪官叶初春的单名联:
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
元霄遇雨,万民皆怨初春。
至于寄托哀思的单名联,则常见于悼亡挽联或吊唁祭文中。1907年7月15日,鉴湖女侠秋瑾烈士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当即有人在亭柱上题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上海滩"大世界"创办人黄楚九从摆地摊到创办百余家大小企业,人称"百家经理",后却破产身亡。有人在大殓时送一挽联:
楚楚大志,十年雄心打天下;
九九归原,一双空手赴黄泉。
修辞名联是人名联的第四类。撰联者利用借代、拆字、回文、谐音等修辞手法,将姓名代入联中,最是滑稽幽默,快人朵颐。
先看回文联。抗战后期,美国副总统华来士准备来访重庆。山城一报以"华来士来华"的回文上联征对,要求下联须是回文,含名人名事。不久,有一中学生应对"霍去病去霍",此对获奖。前一华、霍均为姓;后一华代中华、霍指匈奴,皆为地;来对去,华为商讨对日战事,霍为策马西征匈奴,皆为名事。此联可算工事。但据传又有以"马歇尔歇马"应对者,马歇尔,抗战将军也,华来士,山姆大叔副手也,二位美国名人均有一贴切的中文译名,华来华商量抗日事宜,马歇尔歇马去戎,归职田园,一正一反,可谓绝对了。
再看谐音联,其法与谐音名诗类同,兹举民间广为流传二例:

罩子笼灯诸角亮(赵子龙蹬诸葛亮);
张鹏隔烛无大光(张鹏翮触吴大光)。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鲁肃不如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狄青难比萧何)。
拆字联是通过对姓名的分解、组合手术而成的姓名联。此联妙在不仅将拆开的姓名散布联中,而且还能意含姓名所代事物,表述作联者的见解和思绪。某朝某地有一姓李名儒卿之赃官,贫婪成性,人皆欲分而食之。为聊表恨心,有人作此拆字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非正人"即竖心人"亻";"装作雷公",即"雨";"三分面目"乃"面"少三横,"而"也;上联隐一"儒"字。下联惯开私"卯";"良"入心而无一点,即"艮"合为"卿"字,上下联合而暗切"儒卿"之名,明里文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一副贫婪、狡诈,装腔作势的污官嘴脸。
拆字名联往往又是一则姓名谜。读者阅联常作游山玩水之戏,先是山重水复,历经艰辛,而后柳暗花明,可列入金圣叹"不亦快哉"之三十四。据传,有潘、何两家联姻,女方何家但求找个能填饱肚子的婿家,男方潘家则希望媳妇的肚子能经常大起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有滑稽文人赠联潘、何二家云:
有水有田方有禾;
添人添口便添丁。
"水(氵)、""田"、"禾"合成"潘"姓;"人""口"、"丁"组为"何"姓,一联拆拼双方姓氏,又明彼此希翼,可算妙联。读此联诸公,能从中获得思考后的收获,不亦快哉!
借代名联更是妙趣天成,掩卷而韵在。且看清末一副讽刺袁世凯"皇帝梦"的对联。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皆中药汤头名,从字面上讲,可理解为病初嘱饮六君子,一命乌呼在陈汤。搬来文学和历史工具深掘下去,才知"六君子"乃拥袁立帝、怂恿袁氏做皇帝梦的杨度、刘师培等筹安会六君子所代;"二陈汤"则指袁的亲信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三人。他们始则极力拥袁,后见大事不妙,又反戈一击,宣布独立,过河拆桥,落井下石,成了袁氏送命的符咒,此联之妙,其咏味有穷乎?
一副精彩的姓名联,必是联苑中不可多得的奇葩,完全可以媲美于鸿篇巨著。姓名入对,大有可挖,劝君把酒临风、持蟹扪虱之时,戏以属对,其乐融融,其性雅雅,不亦快哉!
十五、王吉妇得子为王——姓名与制谜
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朱元璋打天下时,一次败走麦城,躲身一位农妇家中。时光倥忽,两人耳鬓斯磨,竞成相好,朱元璋走时,农妇心甚酸楚,问他若有孩子咋办?朱一言不发,提笔在墙上写下如此一段话:
"二之十,古之一,左七右七,横山倒出,得了一,是谓之士之一"。
朱元璋拍屁股开拔后,不久即攻进紫禁城,坐上了帝辇。农妇亦孕而得子,遂将墙上诗句抄录下来,抱子进京,面呈皇上。朱元璋一见字条,马上下诏封小男孩为王,并赐给农妇一套豪华居宅,估计该有几千平方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农妇叫王吉妇,朱元璋在墙上题的一句话是一首姓名谜语,谜底是"王吉妇得子为王",王妇聪慧明知,朱氏亦不食前言,双方成就了段野史佳话。
谜语古称瘦词或隐语,后又叫灯谜、灯虎、文虎、春灯等。《文心雕龙》"谐隐篇"云:"谜也者,回互其词使者谜也",谜语的历史可追朔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谜语为《周易·归妹》中所记载的商代短谣《女承筐》,原文是: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这首短谣运用隐语,含蓄巧妙的再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剪羊毛的劳动情景。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随着时代的飞跃前进,谜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日臻成熟,今天的人们不能否认这么一个事实:谜语以其构思上的精练、新颖、奇巧,语言上的健康、典雅、活泼,已被陈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列。谜语涉及百科、包罗万象、变幻莫测、妙趣横生,是一种启迪智慧、雅俗共赏的"微型文学作品"。
姓名谜是谜语的最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谜界的"元老派"。谜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成熟的字谜,就是一句由三国时代北海太守孔融所作的四字诗谜面的姓名谜,其谜面为:
渔夫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寺驰张。
吕公矶钓,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
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将奋,羽仪未彰。
龙蛇之蜇,俾宅可忘。
玫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这是一首利用汉字笔画离合特点而制作的四言诗谜。二十八句诗中,前后每四句隐一字,中间嵌二句隐一字。象前四句中"渔夫屈节,水潜匿方"意表"渔""匿""水"为"鱼";"与时进止,出寺驰张"意谓"时""出""寺"为"日",合射一字为"鱼""日""鲁"。全诗共射六字为"鲁国孔融文举。"
若将姓名与制谜综合起来加以分析,笔者认为不外乎这么三种:
以人名为谜面的;
以人名为谜底的;
以人名为谜面和谜底的。
下面每种试举几个例子:以人名作谜面的谜语,其谜底涉及千物百态,其中不乏颇具匠心的佳谜。且看下列几谜:
(1)美髯公 射《三字经》一句。
(2)东坡嘲张小野娶妄 射《西厢》一句。
(3)李逵对镜频叹息 射一词句。
(4)文丑、张良 射一成语。
(5)张恨水 射一成语。
(6)绝妙美髯公射一地名。
(7)孙文 射两地名。
(8)孟母断机 射一物理名词。
(9)林冲风雪逼上梁山 射一物理名词。
以上九例,皆属佳谜,下面就把谜底介绍给大家,一一品味,趣乐无穷。
① 须讲究
② 你小名儿真不枉唤作莺莺
③ 独自怎生得黑
④ 隐恶扬善
⑤ 望洋兴叹
⑥ 天下第一关
⑦ 中山、大名
⑧ 质子力学
⑨ 超高压。
谜语中所谓姓名谜,基本上专指的姓名作为谜底的谜语,这类谜语的特点与第一类恰恰相反:谜面五花八门,无所不包,谜底是清一画的姓名。
如下十谜,谜底皆为人名:
宋江语:"你这厮因何坏俺山寨规矩?"(射唐诗人二)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射商朝人一)人人人人人
(打春秋人一)乔迁启事(打唐诗人一)
给孕妇让座(打《水浒》人一)
人工流产(打《红楼梦》人一)
夕阳西下(打现代作家名一)
喜走阳光道(打外国科学家名一)
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打外国科学家一)
悟空来也(打电影演员一)
大家不妨猜猜看,再看谜底
① 宋之问、李白;
② 商容;
③ 伍员;
④ 白居易;
⑤ 顾大嫂;
⑥ 坠儿;
⑦ 朱光潜;
⑧ 爱因斯坦;
⑨ 马丁;
⑩ 孙道临。
谜底与谜面皆为姓名的不多,一般谜面是讲述某人干某事,姓名叙于事中,谜底则为单一的人名,因此,严格来说,这类情况应视作第二种姓名谜的特例,如:
① 杨志押送金银担(射《水浒》名二)
② 玄德闻雷失箸(射唐名一)
③ 鉴真只身东渡(射唐名一)
④ 蒋介石软禁张学良(射元曲家一)
⑤ 老舍(射《三国》名一)
⑥ 孔明出世(射《三国》名一)
⑦ 谢芳(射《水浒》人二)
⑧ 木兰打天下(射《红楼梦》名一)
⑨ 李世民(射现代作家一)
⑩ 孔子之兄(射国外科学家一)
谜底为:
①解珍、解宝
②刘知几
③僧一行
④关汉卿
⑤陈宫
⑥诸葛诞
⑦花荣、时迁
⑧花袭人
⑨唐人
⑩ 哥白尼
谜语经过三千四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已拥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体系,单就谜格来说,就有同心格、玉带格等近百种,若一一道来,恐离题太远,为唤起读者对姓名谜的兴趣,加深彼此的了解,这里就单选一些妙趣横生的花色灯谜来与君共赏析。
所谓花色灯谜,名以记实,即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灯谜。花画灯谜或以图画,或以文字、或以动作、或以数学算式等各种形式出现,庄谐兼备,常领你步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体味到一种全新的感觉。下面,就请你和我一同游览。
1、画谜
一幅美妙的图画,本身即是一种艺术氛围,若是这幅画一回画面还隐含有一个谜语,则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迷宫了。画谜要求猜者首先进入画面所造就的艺术氛围之中,细细品味所画事物的特征、特性和画面的结构,然后再发挥你充分的想象力,去寻求与之对应的恰当的字、词、物,从通幽的曲径走出艺术迷宫。
请朋友们看这幅画,猜一唐诗人名:
画面所表现的是:一块郁郁葱葱的园甫,几只翱翔天际的飞鸟和一块"此地严禁放牛羊"的木牌,图画的谜目即在这块牌子之中,不准放牛羊,杜绝畜牧是也,猜其谜底为:杜牧。
下面两副画谜,敬猜:
谜底:第一幅:关羽、张飞
第二幅:斯琴高娃
2、图案谜
在我们身边,有着形形色的各类图案,一页日历,一张扑克牌、一枚印章,只要你是有心人,你将会发觉自己隐身于一片图案汇成的谜海之中,仔细推敲,其乐无穷,你看这一片日历芯:
这是1981年9月25日的一页日历,它就是一个成语谜,谜底为"百年树人"。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9月25日,距谜面之日历天数正好是一百年,"百年"、"树人"字字切中,甚称佳谜。
如果你身边有副扑克牌,顺手抽出一张,是"红桃老K"想想看它能射中太平天国中的哪位人物呢。你还可以在印章上发现姓名谜,如有这么两枚印章,一枚上书"释迦牟尼",另一枚上印"孙逸仙",你能否以这两枚印章猜出两个名呢?
(谜底分别为英王、佛印和文章)
3、书法谜
书法谜又叫字体谜,乃谜宛一枚新花。谜面由手书的各种字体的字、词、句组成,其特点是集书法艺术和谜语艺术于一体,具有欣赏和益智双重功用,这里选两幅供您赏析:
丑 (草体、猜一豫剧演员名)
四月同辉入画中 (草体、猜两作家名)
丑者,十二生肖牛之谓也,丑字草写,是为"牛得草";日月同辉,是为明,以草书写之即"草明"之谓也;画中之字为"田"意即"田间",因此,这两种草书的谜底应分别为"牛得草"和"草明"、"田间"。
4、象棋谜
以象棋棋子在棋盘上的布局为谜面的谜语叫象棋谜。猜象棋谜要求猜者熟悉象棋术语和对奕规则,否则就犹瞎人措象,弄不出个究竟来。本文篇首即是一幅象棋谜:两马连环,不仅能抵敌单车对将的局势,而且给敌方造成威胁,是为"良"策,可知是谜底为"马连良"。
再看下面两副象棋谜,上面的猜一外国哲学家姓名,下面的猜一《三国演义》名将。
谜底:上幅"马克思";下幅"马超"
5、对联谜
对联谜,顾名思义,既是对联,又是谜语,制作起来不太容易,猜起来也颇负愁思。本文篇首第二条谜语就是幅对联谜,谜面"僧人独去,江帆半扬"本身即是幅意境清美的图画。猜谜者万不可被其美丽的表面所"谜"惑,而要透过现象,仔细考究文字字面所蕴含的增损添减,从中找到自己所要猜的字。"僧人独去"乃"僧"去"人","曾"也;"江帆半扬",乃"江"、"帆"各扬弃其半剩"工"、"凡"合为"巩"也;上下联组合即得出一古人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
下面三幅对联谜,大家可细细品味:
A、爆竹一声辞旧岁  猜:《红楼梦》人一
B、桃符兴旺迎新年  《水浒》人二
C、队队夺高产 家家粮满囤   猜三国人名二
谜底:
a、 迎春、时迁、史进
b、田丰、周仓
6、射复谜
射复谜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它的出题形式是在"挂面词"中留几个空格来求"复底词",同时标明射什么词,联头成什么词,联局又应成什么词,这样,往往是一个谜面有两个"辅助"谜底和一个"复底词"谜底,如下例:
李 □ □ 广
李广是汉代名将,要求中间空格内填入两字,是我国著名电影演员的名字,并使前两字为一唐代人名,后两字为一隋代人名,其"复底词"谜底是"白扬",填入空中即:
李 白 杨 广
李白,唐人也;杨广,隋人也;白杨,著名电影演员也,"辅助谜"和"复底词"完全契合制谜者要求,如此才算得完全中的了。下面请诸位猜一个射复谜:
a. 王 □ □ 成
王成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人物,要求在空格中填一外国故事片主人公名,使前两字为《岳飞传》中一人名,后两字为《隋唐演义》中一人名。大家仔细想想,谜底是否符合下列答案?
王 佐 罗 成
7、哑谜
哑谜的特点是以实物或画作谜面,要求猜射者不说话,用动作来打破谜底。其奇特之处尽在不言之中,雅致幽默。
如制谜者将一些铜钱散于地上,另在桌上放一根细绳,要求猜谜者作一动作。射中唐代两诗人、明代一作家的名字,猜者只需一一拾起地上的铜钱,拿绳子将其贯串在一起即射中谜底:拾得、钱起、罗贯中。
下面请您来猜几则哑谜:
A、一位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某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对方姓氏时,他们皆笑而不答,各自只作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去猜。
武术运动员拿过教练的书,用手中的剑拍了拍;田径运动员把书放到足球球门里;围棋运动员捡些棋子放到瓷盆上;射箭运动员把手中的弓使劲一拉;跳高运动员顺手把一只木尺往土堆里一扎;篮球运动员指指前面的两排树
。试问,这六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B、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只打开的黄盒子,旁边置一羽毛球,猜谜做一动作,猜三国两人名。
C.一张桌上放着用火柴梗拼成的"车子"二字,猜谜者作一动作,打古人名二。
谜底:
A、武术、田径、围棋、射箭、跳高、篮球运动员分别姓刘、闵、孟、张、杜、林。
B.猜谜者把羽毛球放入黄盒里,将盖盖上,射中"黄盖"、"关羽"二名。
C.猜谜者拿掉"车"字下面的一根火柴,揭其谜底为"一行"、"李自成"二名。
8、问答谜
谜面是个问题,猜的人要按试题作答,谜底即在答案之中,猜此种谜犹如渔樵对坐,此问彼答,一唱一和,别有风味。
如上动物园时,你的小孩可能会问你:"猴子如何找虱子?"这句问话就是一条问答谜,你可从中猜出一个国家名,答案是"毛里求斯"。"斯"者,这个也,到毛里去找这个"虱子",回答正确,说不定你的孩子会给你"加十分"呢。
看了"毛里求斯",您一定跃跃欲试了,下面几个就是给您准备的。
A."甘露寺相亲谁保驾?"打电影导演一;
B."林冲发配谁照料?"打电影演员一;
C."谁追韩信于月下?"打作家一;
D."报告会上谁当文书?"打职业称谓一;
答案如下:
A."应云卫"、赵云保驾,但直说赵云不能算答中,且赵云又不是电影导演。
B.顾也鲁,一路上多亏鲁智深照料。
C.何干之,是萧何干的事。
D.记者,记录的人当然是记者。
9、英语谜
英语国家的人们,清晨见了面,多要礼貌地说一句:"Good morning!"犹国人之谓,"您早!"
这句"Good morning!"就这是一条英文谜,乃西人言"早"也,射中一"谭"字。
英语谜的谜面皆是英文,故猜射者须懂英语,否则,无论如何是碰不中的,笔者试制了三则英文谜,请您猜猜看:
A、cloth  猜一汉朝人名
B、city  猜一电影界人士名
C、arrow  猜一古美女名
谜底是否正确,还请斟酌。
A、英布  B、 英若诚(城)  C西施(矢)
10、数字谜
数字谜的谜面均由阿拉伯数字构成,如用数字2,4,6,8,10打一成语,谜底"无独有偶"意示只有偶数而无奇(独)数也,笔者策划几个数字谜,敬猜人名。
A.1,2,3,4,5,7,8,9,0
B.1,2,4,5,6,7,8,9,0
C.5.0
D.6,2,3,4,5,6,7,8,9,0
我想答案应为如此,未知对否?
陆游("陆"6字游离出去了)
肖三("三"3字消失了)
伍员("伍"5加上一个"圆圈"0)
陆定一("陆"6顶替了"一"1)
数字谜中还有一种算式谜,如"2×5"打一唐代诗僧,谜底为"拾得";"6+6"打一姓氏,谜底为"程"(和十二),兹亦为一种益智游戏,读者可自制自猜。
11、漏字谜
漏字谜又云空格谜,谜面上有一个或几个空格,空格所漏的字都是众所周知的,猜射者根据漏字所处位置或暗示的含义去联想谜底。
如"同□同德"猜一成语,大家都很清楚,空格内的是"心"字,"心"字不在其位了,可推知其谜底为"心不在焉"。
请猜下面几个漏字谜。
A、□时珍 猜唐诗人一;
B、□门女将 猜电影演员名一
C、纲举目□ 猜三国人一
D、旁□□无人,猜唐诗人一
谜底:
A、 李白 B、白杨 C、张飞 D、张若虚
12、加注谜
先看这条加注谜:
禁(此谜见笑) 打一日本著名作家。
加注谜是在谜面或谜底有闲字而无法扣合的情况下,在谜面上加上加注一些诸如"此谜出丑"、"此谜见不得人"、"此谜勿见笑"之类的自谦话,暗示谜面或谜底必须增减某个字或部首才能字字扣实的灯谜,猜谜时,你可千万别被制谜者"虚怀若谷"的"自谦"所谜惑,而要将其作为谜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去寻思,否则就猜不中。
"禁"字的谜底为"小林多喜二"。"禁"拆为"小"、"林"、"二"三字,"见笑"又"多"了"喜"字,扣合"小林多喜二"其人。
下面选几则,供试猜:
攻无不克(一来就成功) 打《水浒》人一
褐(此谜出丑) 打《儒林外史》人一
小沙弥(此谜出丑) 猜唐诗人一
昼(此谜见笑) 猜唐诗人一。
谜底:
A白胜  B牛布衣  C牛僧孺  D白乐天
13、带姓称谓谜
称谓是姓名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将称谓加上姓氏后,通过别解和离合法猜谜,别具一格。如此三例:
东风第一枝  谜底:梅先生
提倡晚婚  莫先生
春风树权梢  叶先生
三则谜中"先生"的"生"字含义皆异:首谓梅花遇东风而生机蓬勃;次表不要先行生育,后谓树叶先生长。汉字的一字多义,移入谜里谐趣天成。且猜几谜:
A、万众一心
B、 日夜办公
C、 辞海
D、勤俭节约
D、 农家女
F、刚刚就业
谜底示下:
A、诸同志  B、常理事  C、文部长  D、莫大使  E、田处长  F、方干事
14、圈儿谜用"圈儿"O作谜的历史不长,源自一个美丽的故事。清朝江南有个叫丁友三的人,略知文墨。为谋生计,只得外出授学。夫妻一别数载,妻子思念丈夫,托人给石友三带信一封,信上全是圈圈点点,石友三接信后反复推究,终于恍然大悟,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且将信文录下,并将其意附后。
..................,相思欲从何寄,
○。     画个圈儿替。
¤,     话在圈儿外,
⊙,     心在圈儿里。
○,     单圈儿是我,
○○,    双圈儿是你,
○○○    你心中有我,
◎,     我心中有你。
-◎    月缺了会圆,(
月圆了会缺。(◎-
◎000000   我密密加圈,
OOOOOO◎  你须密密知我意!
..................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
OOOOOOOO   将一路圈儿圈到底。
类似这样的圈儿谜底还不少,抄录几则,敬猜。
A、○打一现代作家名
B、○○
打一古代美女名谜底:
A,周而复  B,圆圆
花色灯谜中还有不少谜语故事,讲起来幽默恢谐,想起来启迪思绪。像本文篇首那几个关于三国中人物的问答,就是一位县令在招女婿时出的考题:《三国》中有名无姓的是谁?答曰:貂蝉;《三国》中有姓无名的是谁?答曰:大乔,小乔;《三国》中无名无姓的有谁?答曰:徐庶母。若你是位猜谜能手,且熟通《三国》,再早生他几百年,说不定就做了这位七品的乘龙快婿呢?
有着三千四百多年盛世的灯谜,是华夏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一则谜语寥寥数字,却能分条立案,独立成章,其旨发人深思,其趣回味无穷。鉴于篇幅,这里不要絮叼。结束本文前,谨录一些古今姓名佳谜,供您娱乐。
A、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雪玉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打唐代诗人名四
B、梁鸣与孟光,不着绮罗裳。 打三国人一
C、不知医药何来,忽然沉痛脱体。 打汉代人一
D、春寒赐浴华清池 晋代人一
E、 文王既没 打唐代人一。
F、 量入为出 古代官名一
G、 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词作家一
H、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外国人二
I、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人名一
J、 目中无人 鲁迅小说人一
K、 王羲之东床中选 科学家名一
L、 一生分离今重逢 《水浒》人一
M、 有潘安貌无子建才 三国人二
N、 游牧 古文学家一
O、 苦在前 三国人一
P、 有始有终 唐诗人一
Q、 剑外复传收蓟北 现代作家一
R、十 现代作家一
R、 画中人 现代作家一
谜底如下:
A贾岛、李白、罗隐、潘阆 B吕布 C霍去病 D温太真 E武则天 F节度使 G李清照 H英·甘地、培根 I金圣叹 K孔乙己 R爱因斯坦 L牛二 M颜良、文丑 N司马迁 O甘后 P元结 Q闻捷 R田间 S田汉。
十六、日本女人为何要上街游行——姓名与法律规条
用一则新华社的消息作开篇语:
"大约20名日本女性议员11日(2001年5月11日)上书日本法务大臣森山真弓,要求对结婚夫妇只能使用同一个姓氏的现行法律作出修改。这些女性议员的行动代表了不少日本妇女渴望在婚后保持独立性的呼声。
日本现行的《民事法》规定,新婚夫妇在注册登记时,必须在两个人的姓氏中选择一个作为新组建家庭的姓氏。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妇女在婚后都放弃了自己的娘家姓氏,改随夫姓。如果女方不愿意改随夫姓而坚持自己的姓氏,那么她本人将遇到无穷无尽的麻烦,例如因难以证实身份而无法购买机票、无法接收信件,夫妇两人的孩子也将在法律上被视作'婚外子女'而受到多种歧视,其中包括无法正常地享有继承权。
近年来,日本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妇女不愿在婚后改随夫姓。五年前,日本政府的一个顾问小组就曾提出过修改《民事法》中相关条款的建议,其内容包括允许婚后双方各自保留原有的姓氏,并取消"婚外子女"的歧视性政策。该提议后来因遭到执政党自民党的反对而被弃用。
如今,日本国内又掀起新的妇女独立浪潮,要求修改《民事法》有关婚后姓氏使用条款的呼声再次高涨起来。20多名日本女议员共同起草了一份修改《民事法》的草案,提出要保障婚后使用娘家姓氏的日本妇女不被剥夺应有的权利。这份草案已于早些时候送交了日本国会参众两院。
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姓名又是什么?简言之,姓名只是代表个人的语言符号。
那么,庄严的法律又与朴素的姓名有何联系呢?这个问题连作者自己也曾迷惑过。不过,博览大量的法律和姓名书籍后,作者不得不得出如下一个结论:同法律规条的无孔不入一样,姓名本身也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他俩不由自主地碰在一起的机会实在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鉴于姓名与法律彼此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撰此文时,作者只得借用归纳分析理论的"层层剥离"手法,从小范围到大领域,从外部交叉到内部聚合,简要析之。
姓名与法律的交叉点上有两个重要议题值得深究:一是法律条令制约和促进姓名的发展演变;二是姓名反过来以其特别的方式服务于法制法规。
姓名之受制于法,中外有别。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基本上是封建皇权史的演义和变更,是"联即国家"的八治统治手段的徘徊和重构。西方的情况则迥乎不同,虽也步入过人治的荆林,但毕竟法治观念和法制体系成形较早,发展亦见熟练。这种区别在姓名系统中也有明显的界定。
掘文就以这种区别为契机,先将姓名受制于法这一论题分中外两种情况予以阐述。国外姓名的发展要比中国迟去几千年,大量出现且达到多数人有名有姓的地步不过是中世纪中期以后的事。彼时,从法的观念上看,姓名仅作为解决财产所有权和实施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还显得不十分重要,但就姓名学本身来说,争先涌现的教名则为姓名系统充实了一支繁衍猖厥的生力军。
事实上,由于西方流行的这种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教会的各种立法和规定,具有法律同样的约束效果,因而把它作姓名法的"始作俑者"也是不十分过分的。例如教名的选择,必须在《圣经》、《古兰经》或教会历法的范围内;再例如,1563年无主教开会宣布:在洗礼时,如果父母坚持给婴儿另取他名,应取得天主教神甫的同意,但要冠以圣徒名作为"第二或第三洗礼名"等等,教会的这些清规戒律,对姓名的选用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真正出现关于姓名的立法,是在19世纪前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教的传播、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城市的出现、农村人口的增长、征兵纳税以及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口迁徙的发展,姓名作为人的代号在社会生活中愈来愈重要,另一方面,法律的日臻完备也使其触角能自由畅通地伸入姓名领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姓名与法律终于在上世纪初彼此伸出了沟通和联姻的双手。
国外关于姓名的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国的政府的立法,二是外国强权的挟制。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名出乎政"的国家。日本关于姓名的立法源自宫庭。公元810年,第54代天皇仁明天皇即位后,对于御名的授予开始实施新的规定:御名必须由两个佳字组成。所谓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宫廷大臣们精心排选出的吉祥字,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后来,明治天皇对"仁"字特别亲昧,专下圣旨,规定所有皇太子名的后面一字都必须用"仁"字,所有公主名的后一个字则以"子"字为宜。例如大正天皇的御名是嘉仁;当今天皇的御名是裕仁等,即是照章办事。
当日本天皇"仁"字风靡时,除贵族有姓有名外,日本的平民百姓还只是有名无姓。明治维新后,为了方便管理,日本政府才颁布了户籍法,命令全国平民"必须人人有姓氏"。并且美其名曰此乃"日本国民的一种义务"。大概是逆反心理作崇,百姓们并不受宠若惊,大部分人无动于衷,后来政府三令五申,人们才开始翻书查史,寻找佳姓,许多人实在找不出特别好的姓氏,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向了神官手中吉祥威力的标志--铃木,这么一来形成了一种戏剧效果,铃木成为日本当今最大的姓。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催促太紧,人们饥不择食,看见什么中意的东西,就信手拈来,取以为姓:有以西村、岗村之类的村庄取姓者,有以山下、山本、渡边等地名为姓者,或以白鸟、小熊之类的动物作姓,一时间姓氏大乱,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鸟虫鱼;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从自然现象到思想意识,各种各样的姓氏散布东羸。如高杉、西园寺、服部、大庭、鸟居等等,据当时的史官统计,几千万日民享有二十多万种姓氏,真是蔚为壮观。
为了消除紊乱、精简姓氏,鉴于日本人名中汉字使用涣乱成灾,1946年,日本政府对日语中的几万汉字进行了改革和限制,公布了1850个当用汉字,连同此后补充的92个作为新生婴儿取名的选择,否则政府不予注册户籍。这一改革收效显著,日本姓名的发展从此逐渐走向集中和精练。
日本政府在1898年颁布的户籍法中规定:每户都要有固定姓氏,子承父姓,妻从夫姓,分家后仍用原姓,不得任意更改,日本的夫妻同姓现象自此始矣!不少妇女同志对此极为不满,认为是大男子主义作怪,遂自发组成"反对结婚改姓会",并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以企改变这一局面,后果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从本文篇首那则消息看来,男女平等的口号还得继续喊下去。
西方关于姓氏的立法始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19世纪未,法国大革命倡导自由之风,姓名系统亦坐上顺风船,人人皆以别出心裁的名字自傲,各种怪诞名充斥街衢,第一共和国掌权后,1803年,新政府制订一份专门的姓名法令,将起名的来源限于历史人物和各种历法,并规定公民起名之后不但不能自行改姓,就是改名也须正当理由,并提交民事法庭审议批准,换姓还须由国家元首在官方报纸上发布更换姓氏的法令,一年之后,换姓者才能要求民事法庭批准使用新姓,由于换姓改名得之不易,那些觉得现名不佳者大多私下起个名字,在亲朋好友中叫着过过瘾,到了官方场合又恢复原名。
1804年,著名的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出台,又给灾难深重的姓名系统套上了一道紧箍咒:法典不仅规定每个法国公民都有义务把家系名称的姓在本族中代代相传,而且还要求当时处于法国支配下的邻近各国照办,从此,限制取姓,用姓的各种法规在欧洲各国纷纷推出。
法国以后,姓名立法较早且条文完备的当数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劳兰。不过这已是一个世纪以后的事了。1921年,芬兰政府颁布《姓名法》,严正声明公民的姓名受法律保护,并由专门机构管理姓名档案,监督姓的使用。若发现非法使用他人的姓,可向法庭起诉。若要改变姓名或增减自己的名字,必须向当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核准后并在地方报纸上声明,才能向户籍机关登记备案,方始生效。
土耳其姓名立法是和其它改革措施一起出笼的。1934年11月24日,刚刚享受到革命胜利果实滋味的凯末尔政权通过大国民议会实施了《取姓法》,法案公布之日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带有宗教封建色彩的尊号和称号一律作废,并实行新的称谓方式:巴伊和巴杨,即先生(Bay)和小姐(Bayan),巴伊、巴杨和姓一起使用,放在姓氏之前,如Bay A Kyol 或Bayan Akyol ,即巴伊阿克约尔,巴杨阿克约尔。
土耳其人原来没姓,《取姓法》却规定每个土耳其人必须有姓,为了让公民取姓方便,政府提供一份单子,让人从中挑姓,如厄兹蒂尔克(真正的土耳其人)、切廷蒂尔克(严肃的土耳其人)、申蒂尔克(高兴的土耳其人)、阿克约尔(一路平安)等等,尽管如此,土耳其人的用姓还是禁不住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以药济师、渔夫,姆拉格人等职业、出生地为姓,有以父名或父亲职业为姓的。如姓"皇斯曼拉加的儿子"(屠夫或肉铺掌框柜的独儿子)。此外,重大的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动物,绰号,一些独特的词等亦被取以为姓。如当今土耳其最著名的作家阿齐兹·纳辛(Azziz Nesin)的姓"纳辛"土耳其语意"你是谁"这就象中国公民姓山芋、黑驴、别碰我、母夜叉一样实乃姓名学中一绝。
各国政府关于姓名的立法基本上是严谨的,但也有不少例外。如只有800万人口的瑞典,就有100万人使用安德逊,约翰逊,卡尔逊三个姓,而且有300万人的名字只局限于六个男名和六个女名。同姓名现象给政府工作带来麻烦,政府于是采取"大棒加黄油"政策,下令鼓励百姓改名易姓,并规定给予一定报酬,还设计了不少音节优美的姓氏供人们参考。与此相反,荷兰人要改姓则要向政府及女王申请,还须缴纳250荷兰盾,其邻国比利时招术更绝,谁要改名,得交"改名税"。更有甚者,冰岛在1925年6月27日通过《姓名法》,禁止人们用姓,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自由"。
法律本身是带有强制性的,政治强权的压制,往往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征服和被征服的历史上,往往会产生种种畸形的,强加于被征服国的法律,人名文化中的外国强权的压制,也有其明显的烙印。
最能反映政治强权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例子是犹太人的人名系统。犹太人名可谓历尽沧桑,伤痕累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欧洲各国掀起了一股排犹反犹浪潮,1787年,奥皇下令加里西亚和布哥维那的犹太人采用固定的姓,并向当局登记。不久,俄国沙皇和拿破仑也随之效法,下令境内所有犹太人在限制期内选好固定的姓。所谓固定的姓,就是在限定范围内的姓氏,如匈牙利的犹太人就只能姓"白色、黑色、大的、小的"四姓。更有不少国家强加给犹太人一些带有侮辱色彩的姓。如"瘦皮猴"、"公牛尾巴"、"蠢驴脑袋"等等,在权力强权面前,犹太人不得不屈服地依从了。
二战时期,犹太人又成了砧板上之肉坯,任人宰割。1938年8月17日,德国纳粹当局下令,禁止犹太人使用非犹太人的姓名,甚至限定犹太人只能使用官方颁布的《犹太人姓名一览表》中列举的185个男名和91个女名,规定要求1939年1月1日前,犹太人必须用新姓名到地方当局登记,此后所有活动都以新名为准,否则无效。继纳粹希特勒之法令后,欧洲的纳粹傀儡竞相仿尤。法国维希当局于1942年3月通令禁止犹太人用非犹太姓名。同年7月,挪威吉斯林政府也下令禁止犹太人用与挪威语言相通的词作姓名。这些反动法令直到1948年犹太历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大批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后才基本废止了。
无独有偶,太平洋上之岛国菲律宾也曾遭到同样之命运。1521年3月16日,探险家麦哲伦代表葡萄牙人登上了菲律宾。十七世纪以后,江山易主,西班牙人成了群岛的主宰。1849年11月11日西班牙驻菲总督克拉维里亚颁布一道命令,强迫所有的菲律宾人改用西班牙姓,法令上附有数以千计的从马德里姓名地址录和旅游日誌里抄来的西班牙姓,供菲律宾人按地区挨村挨户地选用,现在菲律宾常常一个镇或一个村的人大都使用同一个字母起首的西班牙姓,便是殖民主义文化的镜像。
其实,何止犹太人和菲律宾人如此。有殖民主义和战争强权压制的民族,姓名系统基本上都打上了铁铸的烙印。老挝人使用姓迟至于1943年7月28日,就是由于法国殖民主义者驻印度支那联帮总督下令规定每人须有名有姓才开始出现的。目前,许多非洲黑人姓白人的姓,也是殖民主义大棒政策下的产物。
中国是姓名发展最早、最完备的民族,又是封建统治最娴熟、最顽固的国度。人治和礼治的普通和规范化的应用使国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毫无余地沐浴在"三纲五常"的氛围之中,反映在人名学系统里,从姓氏的产生、名、字的来源到讳名禁忌、谥号单名的流行无一不浸透着封建礼法的精髓。
中国人的姓名,源于上古,几千年代代相传,繁衍发展,源远流长,纵贯如一。比起其它民族仓促上马,病急乱投医要丰富、有趣得多。单是姓名与法律条令这一点,华夏姓名的"法"、"礼"就大大的丰富、具体于其他民族。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诏令可谓是法中之法了,最能反映姓名的法制态度的是天子、皇帝赐给臣民姓氏,即赐姓,它是统治者用来维护和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是我国姓氏来源的组成部分之一。
赐姓之制,远在氏族社会神话传说时代就有了。《国语·周语(下)》说:"唯有嘉力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大禹就因治水安民有功,故"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妣,氏曰有夏。"关于赐姓之制,《左传》有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上古三代,天子令诸侯,诸侯命卿大夫,许多姓氏之产生都要经过赐的手段。
赐姓之风,也经过"起承转合"的历程。上古三代所谓赐姓,都是在原本没有姓氏的情况下通过天子之命而产生问世的。如舜时有一个叫董父的人,擅养龙,许多龙都飞到他的身边,舜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当即赐董父姓豢龙。后来夏朝出一个刘累,跟豢龙氏学习养龙,十分卖力地为帝孔甲养龙,孔甲见其技艺精良,就赐他为御龙氏。周朝,周穆王之庞妃盛姬死后,穆王为表示衰痛,就赐她的后代姓痛。
秦汉以后的赐姓有别于上古。多为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一般情况下,新换的姓是早有的姓氏,这个时代的赐姓还有一大特征,即赐姓的褒贬观念十分强烈。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姓是最为尊贵的。出于褒赏,拢络等目的,各朝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国姓",即皇帝的姓。
汉朝刘氏登上龙庭后,不知是为了安抚,还是出于炫耀,就曾把与刘邦争天下的楚霸王项羽后裔全部赐姓刘。李姓唐朝则将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如徐世勣,安抱玉,胡大恩,郭子仪等赐姓李。对少数民族归顺的臣属亦是如此。沙陀族的宋邪赤心就被赐以国姓,改姓名为李国昌,他的后代袭用李姓,在五代时,其孙李存勖就利用这个"李"姓建立后唐,即后唐庄宗。赵宋王朝时,朝迁所赐之姓都以赵为主,到了明朝朱元璋坐天下,朱姓又被朝廷作为拢络人心的工具。明末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就因为"相貌堂堂,屡建奇勋"而被赐姓朱,至今,东南治海与日本人都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与赐姓示庞,惠恩相反,统治者还把赐姓作为最严厉的手段,责令政敌改姓。汉高祖刘邦得秦天下,开国功臣、淮南王英布反叛未遂,刘邦嫌诛斩英布不足解恨,查宗问族得知英少年时曾为江洋大盗,受过黥刑,就赐其子孙姓"黥"。隋炀帝的大臣杨玄威趁隋第二次挥兵东征高丽时,起兵暴乱,后兵败被杀,枭首示众,隋炀帝效法前人,赐杨玄威后人改姓枭。
示惩的赐姓往往含有凶恶、不祥之意,而被赐者则多半是政治上的失败者,"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赐其姓无疑是一种惬意的述志方式。虺、蟒、蝮均是青蛇、毒虫之属;蛸,章鱼也,这些丑恶的东西就分别被唐、北齐当政者赐给判乱未遂的萧响、武维良、李员、李冲诸公。赐姓改名是武则天发泄私愤、攻谄政敌的绝招。她曾改"叛臣"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成斩,突厥可汗默啜为斩啜。"蝮"字就是她为了表示对自己两个叔父武维良与武怀远的厌恶之情而强赐给他们的。为笼络人心,武则天还把辅佐她的臣属集体赐姓武,并将其面首冯小宝改名薛怀义,武氏可算历史上赐姓名最多的君王了。
诸朝代的皇帝赐姓,并不只局限于国姓和丑性,也有皇帝一时兴起赐予的,这样的赐姓往往很幽默滑稽。东普明帝时,殿前都尉兼宫延讲官余讽常与明帝议论朝政。一次,明帝心血来潮,忽然对余讽说"余者我也,讽者讥也,卿为此名,欲为联之敌乎?"当赐将其"余"姓出头的一竖抽掉,赐姓"佘"。余讽回家后,想到自己竟为皇上所忌,恐怖非常,干脆改名"佘顽",据说"佘"姓即由此而来。
洪武十七年,元朝工部尚书丑驴附朱明王朝,朱元璋嫌其名字太过鄙俗,当即赐其姓"李",改其名曰"李贤"。南唐皇帝一次看见一位叫哀榆的大臣,觉得这个"哀"字在庆贺时不吉利,灵机一动,在"哀"字中间插了一杆,赐其姓衷。如此种种,皆是封建帝王为所欲为的话证。
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朕即国家",被皇上赐予国姓的人,不光图个虚名,还能赚得实惠。刘汉王朝就曾明文规定,凡诸刘全家免一切徭役,且非刘姓不得封王。于是十多万刘姓皇民都得以享受中级以上官员的待遇。至于那些被赐改姓的政敌,当然也得有所实际"表示"。朱明王朝时,朱元璋就把政敌陈友琼及其主要部属钱、林、袁、孙等姓后裔贬在新安江上为渔民,并不准他们上岸居住,不准入学读书,不准参加科举,甚至不准穿鞋子,真正无所不用其极了。
另外,不少皇帝还强行颁布姓氏高低贵贱排列表,以示皇族高人一等,前文已述,在此就免谈了。
封建法规除了对姓氏的源起和发展大施淫威外,对于平名百姓的起名,也丝毫不放过,战国专制度的主宰者制定了专门的命名法,凭其主观臆想做准绳,叫大家都服从,符合标准的便合法、文雅,不合标准的就不合法,粗俗。关于这种情况的文字,《左传》有专文记载。
桓公大年九月丁卯日,桓公的太子出生,桓公问其大夫申 ,应该怎样命名,申繻便陈述命名须遵循五种方法、六项规条的礼制。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文,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是讲的命名的五种方法。桓公的太子因与桓公同生日,就依了"取于父为类"一条,命名曰"同"。接下来,申儒又讲了命名的六项规条,云:"不以国,以国则废名;不以官,以官则废职;不以山川,以山川则废主;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以畜牲则废祀;不以器帛,以器帛则废礼。"
六项规条,即避讳之滥殇。后来,关于避讯的各种奇形怪壮的规定浩浩荡荡席卷整个人名学系统,成为中国人名学受制法的最佳明证。鉴于前文已述,在此也来个避讳吧。"五法六规"和讳兴之后,关于人名的取法,历朝历代的君主又都有各自的"御旨"。《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曾诏令禁二名。他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五莽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制铜印三颗,与乃舅合谋欲早承祖业,事发,宗自杀,为了表示严正公明,王莽鉴于"宗本名会宗",乃罚其"以制作去二名,令复其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以此说明去二名,是朝延的庞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如此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单名之风便刮遍神洲,以至以后汉魏三百年,几乎人人皆单名,《后汉书》和《三国演义》里的人名,单名占了98%。文武显要,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黄盖、孙权、曹操等;清一色的是单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亦皆单名。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单名限字太少,复名颇多,与王莽同时代就另有一个大将军叫王莽。王莽若知道其"圣讳"被犯,不知又该作何举动。
王莽以后,新招又出现在宋朝。寓意有王霸思想的字眼,禁止取之为名。《容斋随笔》云:"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为名字。"于是毛友龙,卫上达,方天伍,金圣求诸公只得改名为毛友、卫仲达,方大伍,金应求。"若是不改名,作何处置呢?《能致斋漫录》有云:"恭覩政和中二年春,赐贡士第,当时有吴定辟,魏元勋等十余人名,意僭窃,陛下或降或革。"当时名法之严,可见一斑。
谥是华夏姓名家族的特产,它从产生,发展到演变,无一不在皇权的督护之下。谥法作为古代典章制度与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于周初,损于清末。其间虽被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之名一度废止,但仍健康长寿地荣华富贵了两千多年。鉴于前文已述,作者在此不想强调谥法的繁文缛节,只想提醒一下读者,姓名与法律条令的关系中谥法是一个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最后谈谈姓氏与婚姻法。早在周代,同姓不婚即见之于法律、制度的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伦理准则。《韩诗外传》"周公制礼,百世不通",规定只要是同姓,不论远近亲疏,即使相隔万代,均不得通婚。什么原因?《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怕近亲结合影响优生优育。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因此,时人订亲前,先"男女辩姓,"遵循"礼之大司",否则就是失"礼"甚至违法。孔圣人就曾因不懂"同姓不婚"法而差点被人误解。
《论语·述而》讲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说他懂礼,陈司败就对孔子的弟子埋怨孔子偏袒鲁昭公,因为昭公娶了位与昭公同姓的吴国女子,违反了"婚姻法"。孔子后来明白过来,赶紧认错,承认鲁昭公不懂礼,此事才算了结。
先秦的同姓不婚制度虽陷于严厉,但它为种族走向繁荣,维系和延续宗法制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到现在还有市场,并且"出口"到许多邻国。如朝鲜高丽王朝时期,忠烈王昛曾于1308年下令全国,禁令同姓近亲通婚。李成桂灭高丽后,援引了中国明朝《大明律》法典,对同姓婚者施以杖刑。1470年,朝鲜《经国大典》还规定,同婚异籍者也不准通婚,种种事例表明,姓氏在婚姻法中可谓重要矣!
古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姓名处处受法律钳制,它是否有反抗法律的时候呢?当然有,但却是"以德报怨",服务于法律。象法律程序中的无记名投票、法律条文中的著作权法,违法形式中的侵犯公民名誉权等,无一不是如此。鉴于头绪太多,在此仅以著作权法作"法人"代表,简要谈谈。
著作权法规定,作者有权在作品上署真姓名、笔名或不著名。剽窃他人作品的,以自己名义发表即违反著作权法。继前几年著作权法制定后,今年元月,版权法出台,围绕此类的"名誉受损案"便接二连三地涌现,在此姑且不谈这些人所尽知的腓闻,只给那些似违法又非违法的投机之徒亮亮丑:
1991年秋冬之交,上海各大书店上柜一批武侠小说,展示了一些打版权法"擦边球"者的奇招妙术:柜台上同时出售分别署名"金唐"、"金康"、"全庸"的各类武侠小说,以种种近似"金庸"的姓名在封面上以行草书写,许多不明就里的读者以为是金庸的又一力作,纷纷解囊抢购。书店和出版社为此大赚其钱,作者本人当然更是囊中丰实,只是可怜了那些虔诚的读者,花钱买个当上,不免又对社会多了一层戒备。
此招其实不鲜,三十年代就有名巴全者作《冬》一书被人误以为是巴金自己《秋》的续书;前几年齐秦唱红后,街头巷尾又冒出了齐泰的带子。世有法律,人有诡道,法死人活,二者斗智斗勇,互有胜负是自然的,这里,只是给诸位提个醒而已。
十七 孙悟空只是个第十辈的小徒罢了——姓名与宗教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位妇幼皆知的"美猴王"。悟空乃石破而生,无父无母,更无名姓,孙悟空之名,是佛门菩提祖师起的。
《西游记》第一回说到菩提给石猴赐姓孙时,石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便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 哪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孙悟空之名,自此流传千古,播送寰球。悟空是典型的佛教文化产物,乃佛家法名。本文将要论及的,正是姓名与宗教的联姻问题。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从原始灵物崇拜的襁褓孕育渐渐脱胎成形为内涵丰富、体系严谨的宗教教义,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又充满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展开中,宗教犹如文化的母体,其基因潜移默化地渗透浸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繁衍出众多的的胎儿。许多民族的人名系统都直接受戒于宗教强权的灵光仙气,大多数人名都染上了强烈的宗教色彩,象孙悟空其名,佛光冉冉,见名闻声,人们似乎能透过名字而感知到佛寺宝刹的钟鸣罄响。
宗教对人名的影响,中外有别,梁漱冥先生曾说:"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西洋文化的发展,以宗教若基督教者为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为中心。"汉民族文化是以儒、道、释三家的合一。作为"舶来品"的道教、佛教虽然在中国古代社会曾有过出头露面之日,但最终还是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心苦情愿地作了封建礼教的哼哈二将。反映在人名系统中,除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初入中国时曾出现过大量同佛教有关的人名外,人名受宗教的影响是很小的。发展到今天,仅剩些盘踞在寺院道观中的和尚、尼姑、道士们自授些法号、道号,"五行"外人基本无人问津。
西方文化发展走的是另一条路。由于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饶,他们的先人有更多的闲暇"以骋身外之思",因而产生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影响巨大的宗教教派。
以基督教为例。自公元325年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西方文化的领袖便让位于宗教。至中世纪,宗教更成为政治上的驭公。政教合一,教会组织遍布全国各地,主教、牧师唱起了政治和日常生活的主角,命名礼、婚礼、葬礼等仪式都在教堂举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人名更是唯宗教色彩是起,圣经中的各路神仙纷纷走入民间,占据欧洲户籍簿的大多数封面。
在欧洲,几乎每个公民都是基督教徒,而教徒都得有教名。教名是正式名,必须到教堂去起,教名的选择被限制在《圣经》或教会历法范围内,如此起名者就能同某个圣徒的圣名联在一起,得其庇佑,且能一同升入天堂。基督教会备有专备的圣徒名册,东正教有2500多圣男圣女,天主教也有500多名男女圣徒,因此几乎每天都有几个圣徒的节日,教徒的孩子出生这天圣徒的名字,往往被用作孩子的教名。在捷克斯洛伐克,你迎面就能碰到诸如亚当、夏娃、约翰、约瑟和路易、马丁、保罗、安娜等等《圣经》中人,而在西班牙,天主教的圣徒象安乐尼奥、弗朗西斯科、路易斯、玛丽娅、卡门等常常擦肩而过。圣徒之名在欧洲如此频繁地走下圣坛,以至那里的同名者不可胜数,在葡萄牙,叫玛丽娅的妇女车载斗量,无以数计,据称,"玛丽娅"一字的复数已成为葡语"妇女们"的代名词。
为改变重名现象,有些欧洲国家也曾尝试寻求区分之法。南斯拉夫有人斗胆同时使用多神教的名,结果赢来了众多基督教徒的咒头痛骂,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战,最后大家还是以基督教名作为言和的橄榄枝,而多神教名却被降格处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绰号。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及北非、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国教。在那里,人们能轻而易举地从他们的家谱或身份证上找到《古兰经》中的人名。甚至经典中一些专用颂赞真主的词,也被善做生意的阿拉伯人抄下来取以为名。据美国人希提所著《阿拉伯通史》载,真主有九十九个美名,这九十九句歌颂真主的颂词在伊斯兰教徒中广为流传,阿赫德、阿希尔、比尔、巴伊斯,目前正是穆斯林最常用的名字。为避免重名,穆斯林们也常将《古兰经》里其他人名用作现实姓名,家穆罕默德,易卜拉欣、麦尔彦等即是如此。还是为了避免重名,有些穆斯林取此下策:将姓名染上浓烈的伊斯兰教色彩,如艾哈迈德(令人钦佩的)、阿里(崇高的)、侯赛因(美好的)穆巴拉克(吉祥的)。伊斯兰教徒如此膜拜真主,以致提到教会领袖的名字,都要先嘀咕一番祷词。爱屋及乌,对曾去过麦加朝圣的穆斯林,称呼他们前都要加上"哈吉"词,以示敬重。
印度、尼泊尔、柬埔寨、印尼、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势力范围,因而这些国家公民的姓名也是佛光灵现。柬埔寨人笃信释氏,不论高宫显宦还是里巷草民,一般都得出家修行三月以上。出家者同时被馈赠一个新的名字:巴利文的法号,法号获得后,即使亲生父母也不许呼其原来的欲名,甚至在他们还俗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仍称其为"班德(博士)",因为他们深信,进过佛堂的人浑身上下都沐浴了佛祖的光辉,万万渎亵不得。与柬相邻的缅甸佛门弟子也遵守着如此这般的清规戒律,佛教源地印度当然更是如此。
在印度,与佛教"平均地权"的还有印度教。印度教的主要神名如罗摩、梵天、湿婆、因陀罗、克星希纳等亦被广为使用。教徒们一般只在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名的神中选其一个为名,但印度人名大多由两个或三个词构成,因此有人干脆在姓名中挑选几个神名合而成名。如有把罗摩之妻悉达合为一名叫悉达罗摩的,有把克里希纳的情侣拉塔共用叫作拉塔克里希纳的,有几个神一起来保佑自己,何患之有?
正如战争能够依仗兵戈臣服异域一样,宗教也会使用各种手腕谋求在一些本民族文化根基不牢的国家和地区轮流执政。宗教色彩的人名成为记述宗教征服史的最佳史箴。公元初,印度教风摩印尼时,"苏加诺"、"苏米特罗"、"卡尔塔 ·古苏马"等梵文语式的人名在爪哇族、巽他族人中就很有市场。而14世纪前后,伊斯兰教东渐印尼,阿卜杜拉、阿里、穆罕默德等颂扬真主的美名于是在苏门答腊地区占了上风。到了16世纪,西方强权携着基督精神入侵印尼,人们又转而争先恐后地起名"威廉"、"阿贝德·罗沙里约"、"安东尼斯·帕尔万托"等。宗教的这种变异和取代不仅在印尼表现杰出,在亚、欧、非等其它一些地区也有过"惊人的相似一幕"。
与外国不同,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就一直规范在封建礼教的范囿之中。虽有佛教传入,异族侵略,但这股文化发展的主流如长江之水,不改其向"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许多传教士、布道徒曾试图在九洲方圆内推销他们的信仰,不是碰得头破血流,就是怏怏而返,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化解能量使那些虔诚的信徒们望而生畏,甚至不敢问津。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陆也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虽最终免不了昙花一现的境遇,还是造成了一定影响的。这些影响从人名系统发生的变化上可以清晰地窥见脉胳,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把这一脉胳把得十分精确,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它字配合成名的,更是多如牛毛。《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如乌丸王氏有僧辩、僧智、僧修、僧惮,琅琊王氏更不避同名之讳,八世有僧朗,九世有僧达、僧谦、僧虔等。此外还有叫王昙首、姚悉达、周法僧、殷梵童、姚菩提、萧摩诃的,这些都是上了史书的达官贵人,至于平民百姓,其泛滥程度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是全球闻名的,这得归功于他们的"择优录用"意识,自汉季佛教东渐,至天朝而盛,佛教中一些常用且通俗的语词常被善于挑肥拣瘦的时人剔别出来,取以为名,如阿弥陀佛、阿育王、阿罗汉等名称盛传后,以"阿"字作发语词,兼表亲昵的姓名破土而出,如阿螨、阿斗、阿奴、阿平、阿广等。单论阿奴,周漠、周仲智就皆用阿奴作小名。史书曾言,齐武帝临崩,执废帝手曰:"阿奴若忆翁,好做梓宫。"又刘尹抚王长史背道:"阿奴比丞相更好",阿奴是王蒙的小名,可见阿奴之盛。
唐宋之际,佛教为儒学所同化兼并,虽鲜有诗人王维、字摩诘之类的佛门残羹,但释宗的不出家修行,自性成佛的教义,因符合汉文化的传统,却为人所尚。人们不屑在名、字中取道佛释,转而效仿南斯拉夫旧习,在自号中洞明与祥宗的依依情丝,如"居士"为佛教"家主"的音译,代表不出家而受过"三规五戒"的佛教徒,唐宋文人慕其雅致,常托"居士"自号的咏志,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司空图号耐厚居士等,连当初对佛教颇有微词的欧阳修亦号六一居士,"居士"何其多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