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摄影知识

_2 未知(当代)
十六.怎样使用追随法
拍摄动体时,可以用追随摄影法。追随摄影的特点是,拍摄者要随着动体的运动方向转动相机,在行进中按动快门。拍摄的结果是,动体清晰,而背景移动模糊,给人以快速运动之感。
采用追随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把相机紧靠脸部,相机与头部作为一个整体来转动。拍摄时,先从取景框里看好被摄对象的位置,然后,按动体行进的方向,相应转动相机,待到适当时机时,及时按动快门。
2. 按快门时,相机不能停止,必须在转动中按快门。
3. 不要使用太高的快门速度,一般多用1/60秒,有时也可用1/125秒或1/30秒。如使用快门速度过高时,动感不强,追随效果不明显;如使用快门速度太慢时,技术上不易掌握,主体容易模糊。
4. 使用追随法拍摄时,一般以选用测光或逆光为好。应选择深暗色的背景,而且背景最好是有树、山、房屋或人群等景物。这样在转动相机时,背景才能出现模糊的线条。如果背景没有景物,或是暗黑一片,拍摄时即使转动相机,也不会出现模糊效果。
5. 追随摄影主要用于表现动体的“动态”和“速度”有下面几种追随法:
① 平行追随。相机与动体的行进方向成90°。拍摄时,相机平行追随动体。
② 纵向追随。当动体纵向运动时,相机随之纵向追随。如小孩向上荡秋千,相机向上转动。
③ 弧形追随。当动体弧形运动时,相机随动体运动,弧形追随。
④ 圆形追随。当动体圆形转动时,相机圆形追随。
⑤ 斜向追随。当动体由高处下降时,相机可斜向追随。
⑥ 变焦追随。拍摄者在面对迎面而来的动体时,利用变焦镜头,在变焦中追随拍摄。这时动体的四周会出现放射线条,有迸出的效果,动感很强。拍摄的要领是:当把动体对焦清楚后,随动体向前移动的方向,从远向近拉镜头,即从短焦距往长焦距拉动。如动体向后移动时,也可从近向远拉镜头,也即从长焦往短焦拉。变焦追随时,用左手拉动焦距,右手按动快门,在拉动焦距中按快门。背景要选择有景物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变焦时,出现迸发式的线条。拍摄时,因动体迎面而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拍摄前要选择安全拍摄点,以免被动体撞伤。
拍摄远距离快速动体时,需要用望远变焦镜头,可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慢速度在长时间曝光过程中进行变焦拍摄。
十七.怎样拍舞台照片
舞台摄影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戏剧、舞蹈、音乐、曲艺、杂技等多方面内容。舞台演出的形式又是丰富多样、风格各异。所以在拍摄前,要熟悉各种艺术的特点,便于拍摄到理想的画面。
舞台摄影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光线较暗变化大。舞台摄影的照明主要来自舞台灯光,它比外界自然光要暗得多。而各个剧场的灯光情况并不一样,因而亮度也不同。有些剧种如京剧、地方戏、曲艺、音乐等,光线比较明亮,变化不大,而话剧、歌剧舞蹈等光线亮度变化大,因为它常常需要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有时,灯光渐变时,因人眼有适应能力,常常觉察不到光线的细微变化,以致造成曝光的失误。
2. 拍摄的位置与拍摄的角度受限制。在剧场拍摄时,除了特殊情况允许随意更换位置外,一般都只能是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拍摄。因而,在选择拍摄角度时受到很大的限制。
3. 从演出效果考虑,舞台灯光一般多照射在主要演员身上。所以,在主角与配角、主角与背景之间都会出现明显的亮度差,拍出的底片反差大。
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正确的曝光。拍舞台照片时,用闪光灯拍摄比较方便,但使用闪光灯会影响观众。另外,闪光灯正面照射,也会破坏舞台上的现场灯光气氛,所以一般多利用舞台的灯光。拍摄前,要用测光表测出准确的曝光数字。从台下向舞台上测光时,如果舞台上的灯光明亮、均匀,可以得到准确的数字。如果主体光强,背景天幕过暗时,按测光表测出的平均光值曝光,常常会出现主体感光过度的现象。所以应选用小角度测光的测光表或镜头后的中央重点测光表为好。测出光值后,还要根据整个舞台的光线情况加以调正。拍摄时要以主要人物为感光标准,随时注意灯光变化,调整光圈、快门数字。
2. 拍摄时因座位相对固定,所以应在事先选择好拍摄点。一般以侧面位置较好,因为正中位置拍摄,前后人物容易重叠,又不容易拍摄到演员进出场的画面。在第一排的位置上拍摄时,角度容易过仰,以四、五排至十排位置为好。如需要拍摄大场面全景时,可坐在楼上第一排,或爬上舞台一侧的灯光调动工作台来俯拍。
3. 拍摄舞台照片,多选用400度以上的高速度片。如没有高速度片时,可用强力显影的办法,提高胶片的感光度。如使用伊尔福HP4胶片时,用菲尼酮强力显影液显影,可提高感光度一倍。
4. 使用120单镜头反光相机时,因为按快门与快门实际打开有一段时间,所以在拍摄极快的舞蹈动作时,必须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拍摄时要掌握“提前量”,提前按动快门。这样,快门实际打开时,才能抓取到理想的拍摄时机。
5. 拍摄舞台照片时,有时为了表现演员的动态,常常要保留一定的模糊感。所以在选择快门时,不可一味追求高速度。
6. 因为光线暗,使用大光圈,景深短,所以一定要准确的对焦。在演出前,可先测量出舞台两边、中间以及背景的距离数字,作到心中有数。拍摄时,即可根据人物的活动,以已知的距离数字作为使用时的参考。
十八.怎样拍日出与夕照
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是大自然中最瑰丽的景象,也是摄影者喜欢拍摄的题材。日出与夕照的景色变幻万端,瞬息即逝,所以拍摄前要作好充份的准备工作。
拍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日出与日落时,光线变化很大,几乎是在每分钟里,光线都有变化,而日出比日落变化更快。所以,拍摄时要根据光线变化的情况,要不断测量曝光值,借以取得正确曝光。
2. 拍摄日出时,因为地面景物亮度比较低,所以一般多拍成黑影。拍摄日落时,地面景物因有天空光照明,所以还具有一定的亮度,但它与日光比起来,还是相差很大。所以,曝光时,可以选取折衷曝光量,适当照顾地面的景物。
3. 拍日出或日落时,当人的眼睛可以直看太阳而不觉刺目时,相机镜头尽可以对着太阳直接拍摄。如果觉得太阳过亮,以致人眼不能直视时,最好是缩小一级或两级光圈。用光圈16或光圈22的小光圈时,可以获得光芒四射的效果。太阳光射进镜头,会在感光片上形成光晕现象,所以应加用遮光罩。
在画面中要想使太阳形象突出,可使用长焦距镜头.因为长焦镜头压缩空间距离,可把太阳影像拍大。
4. 拍摄前要了解何时日出和日落,以及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一般说日出于东,落于西,而实际上太阳只有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三月二十一日和九月二十三日)才是如此。而在其它日子里,太阳是每天以0.258° 的速度在移动,而且移动的方向也有变化。因为日出变化快,所以拍日出前,一定要事先了解日出的时间和位置,以便安排画面。
5. 清早的天气一般要比傍晚明朗,但日出的景象远不如落日时那样丰富多彩。日出来得很突然,而且太阳在高出地平线后,色彩便迅速消逝。日出持续时间没有日落那么长。日落在太阳还未到达地平线以前,它的云彩效果就开始出现了。而且太阳在落山之后,余辉还会保留一段时间。拍摄日出和日落,都要抓紧时间,尤其是拍日出,更要抓紧,以免失去良机。
6. 日出之前,空气湿度大,日出之后,湿度会逐渐降低。因为这时空气中水份大,远景明亮,反差低,景物轮廓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都比较差,空气透视感强。早晨看到的景物好像蒙上一层薄纱,光线比较柔和。
日落时,空气湿度低于早晨,空气中水份少,大气透视现象弱.光线显得比较硬,阴影部分的层次不易在照片中表现出来。加用黄滤光镜,可以压暗天空色调,使云霞突出。如加用橙色滤光镜时,效果更为突出。
7. 拍摄彩色片时,清晨和傍晚的太阳光的光谱成分以红色为主,色温低。拍摄时,可不考虑色温问题,仍选用日光片。因为拍出的照片偏红,正可以描绘日出与日落时的真实色彩情况。
减轻数码相机时滞六招儿
解决数码相机时滞的6招
骆少华
随着数码相机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5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已经十分普及了。高端专业级数码相机的操作功能已基本接近传统相机了,比如拥有多种曝光补偿,闪光灯操控和变焦控制等,已基本能够满足一些特殊摄影的需求。所以现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但数码相机相对于传统相机,总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中,数码相机的时滞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要避免数码相机时滞,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时滞的含义,我这里所说的数码相机时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所有存在于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的时间耽搁,包括对焦时间,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
既然数码相机时滞的组成这个病因我们已基本了解,那么我们可以对症下药了,具体怎样避免数码相机时滞我们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第一招
在选择数码相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尽量选择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较小的相机。当然,数码相机官方公布的时滞数据是在特定环境下测试得到的,但可以作为对比数据供选购时参考。
第二招
拍摄时尽量不要采用液晶显示屏取景,因为液晶屏显示,是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图像,一般会比光学取景器需更长的时间。当然,这个方法对于习惯用显示屏取景的人来说可能有些不太适应,但在捕获运动场景的时候,我们也偶尔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
第三招
对于使用自动对焦方式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事先锁定对焦点,或者干脆就取消自动对焦,这样可以减少自动对焦所需要的时间。
第四招
熟悉相机的时滞特性,对被摄物的运动状态有所估计,根据相机时滞的长短,适当提前按下快门以捕捉到拍摄的时机。这个方法在实际拍摄中比较常用,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初学者可以多多练习。
第五招
在允许的条件下减小照片的尺寸,降低质量和提高压缩比,这也是提高拍摄速度,减少拍摄延时的一个很好方法,这比较适合拍摄像素较低用于网络浏览的动态照片。
也可以利用数码相式的连拍功能,在短时间内连续拍摄多张照片,将运动物体连续记录下来,最后从多幅照片中挑选出一张拍到的精彩瞬间。不过,在选择连拍模式时,我们也要付出一些时间作为代价,因为相机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将暂存在高速缓存上的数据写入存储卡中,对我们来说再次按下快门的时间则是更长时间的等待,也就是拍摄延时现象更觉明显了。
第六招
以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快门时滞”所带来的遗憾。
在选择数码相机时,我们在根据自身需要定位后,除了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等有关参数应该引起重视,还应该注意从打开电源到实际能够拍摄的所需要的时间〔也称相机起动时间〕等指标。大多数民用级相机的说明书或规格表上,对这几项指标不作详细的公布,是有意的回避还是不慎的失误,我们不作评论。反正,在实际使用中,这几项指标严重影响着相机的响应速度,尤其是在对运动场面进行连续抓拍时,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小贴士
何为数码相机时滞?
数码相机时滞包括对焦时间、快门时滞和存储时间,对焦时间是指采用自动对焦的相机,自动对焦所需时间。这个时间耽搁无论是传统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存在,所以并不能算是数码相机特有的。
快门时滞是指从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到开始曝光中间的这段时间,其实也就是按动快门到能够实际拍摄的时间。传统相机因机械运动需要时间,也有快门时滞,通常说大约是0.05秒,传统相机上可以忽略的快门时滞,到数码相机这里却成了一个通病,相对传统相机来说,数码相机不仅有着机械运动需要的时间,更多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摸拟信号),电信号再转换成数据的过程。尽管光电转换的时间很短,但数据处理速度受相机所采用的中央处理器速度的影响。如果使用液晶屏取景,则时滞就会更大,因为影像通过镜头、CCD及软件处理之后反映在液晶取景屏上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快门时滞是影响数码相机时滞的一个主要因素。
存储时间是指拍摄一张照片后,数码相机向存储卡传输数据的时间,这也是数码相机所特有的现象。不过,目前某些高端的数码相机采用缓存的方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一般民用数码相机的存储时间还是影响数码相机时滞的一个方面。
美化人物姿态的要领
陈文襄
在拍人物全身照或大半身照时,被摄者的姿势及造型十分重要。要使被摄者的姿势优美,须掌握下面几个要诀:
1.头部和身体忌成一条直线。两者如成直线,难免有呆板之感。因此,当身体正面朝向镜头时,头部应该稍微向左或向右转一些,照片就会显得优雅而生动;同样道理,当被摄者眼睛正视镜头时,让身体转成一定的角度,会使画面显得有生气和动势,并能增加立体感。
2.双臂和双腿忌平行。无论被摄者是持坐姿或站姿,千万不要让其双臂或双腿呈平行状,因为这样会让人有僵硬、机械之感。妥当的做法可以是一直一曲或两者构成一定的角度。这样,就能既造成动感,姿势又富于变化。
3.尽量让体形曲线分明。对于女性被摄者来说,表现其富于魅力的曲线是很有必要的。通常的做法是让人物的一条腿实际上支撑全身的重量,另一条腿稍微抬高些并靠着那一条站立的腿,臂部要转过去,以显示其最窄的一面,胸部则通过腰部的弯曲,尽量地显示其高耸和丰腴感。同时,人物的一只手可摆在臀部,以便给画面提供必要的宽度
4.坐姿忌陷。表现被摄者坐姿时,不要让其像平常一样将整个身体坐进椅子。如果这样,她的大腿会呈休息的状态,以至于腿上端多脂肪的部分隆起,使大腿显得很粗笨。正确做法是让其将身体向前移,靠近椅边坐着,并保持挺胸收腹,这样可避免肩垂肚凸现象。
5.镜头宜远不宜近。一般来说,拍人物照,距离远些总比近些好。因为当镜头(尤其是短焦距的镜头)离被摄者很近时,会出现畸形现象。因此,摄影时应选择合适焦距的镜头,并让镜头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根据实践我们得知若使用标准镜头拍人物头像,最佳距离在6—8英尺之间;拍胸像则在8—9英尺之间;拍全身像,以(13—22英尺之间为宜。此外,让被摄者的手和脚紧靠着.身体,有助于避免畸形现象的发生,而一旦当它们离身体前后18英寸以上,就会显得比例失调,手、脚会变得过大或过小。
6.表现好手姿。被摄者的手在画面中比例不大,但若摆放不当,将会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拍摄时要注意手部的完整,不要使之产生变形、折断、残缺的感觉。如手叉腰或放进口袋里时,要露出部分手指,以免给人以截断的印象。
摄影构图体会
寻枪
(1)黑白灰
无论彩色片还是单色片,都具有层次(黑白灰),在色彩中一般红色、紫色、深蓝明度低,感觉重,黄色、浅绿等色明度高,感觉轻。有些片子感觉沉闷,就是层次没拉!一张片,要有一处“白”来透气,要有一处“黑”来点睛。
2)点、线、面
一张片子,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或简单,它内在的构图要素还是点、线、面。
点线面是相对的,小的面可称为点,宽的线也可称为面。一张片,不能全是点,那就叫一地芝麻!不能全是线,那是斑马!不能全是面,那叫有眼无神。最好点线面都具备,线与线最好不要垂直相交。(那有种机械感)
我们并不是追求点线面为目的,说穿了,点线面,就是在讲究画面内容形状的处理,避免形状的雷同。
通常、天空、地面、水面、房屋顶、墙壁等可以称为面;路、树干、水纹、建筑物的边等可以称为线;远处的人、近景中的几片叶、小的窗户、灯、云朵等,可称为点。
(3)光线
光线-----色彩之母,没有好的光线,一切景物都是死的!!很多朋友容易忽视这一点。比如有一位青岛朋友拍的教堂,看得出花了功夫,长焦广角都用上了,但说实话,效果一般,还属于生活照,到此为一游,为什么?就是不注意选择光线。我们平时看电影,一看到下雨刮风就会想到一场悲剧要上演,特别是一些香港电影中,在一些紧张情节的用光上,简直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晚上毒品交易,一条长街道,街道尽头一盏巨大的蓝色背景灯,一人影或一线车从背景中出来,长焦,有用军用望远镜看的那种感觉,有时为营造效果,还得放一些烟雾。在一些衔接镜头的处理上,也很夸张,“嘎”的一声,车停,
门开,一双铮亮的皮鞋,逆光,长长的脚影……还有,仓库的排气扇不停的转,一道道的光影……这些用光的表现手法虽然粗俗,但这是最好的教材。
(4)透视
透视——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还包括:近高远低,近长远短,近实远虚,近处色彩鲜艳,远处色彩变淡变浅变灰。
透视是表现空间感的有力手段!通常广角透视夸张,空间、立体感得到强化;长焦则压缩透视,前后物体贴得紧,空间感不强。(我们有时也把这种强列的透视变化称为视觉冲击力,但不是全部)
5)色彩
色彩——不仅仅指颜色,还是一种感受,一种比较,一种心理,一种修养。
可以这样分类:明度,纯度,色相,对比色,调和色,冷色,暖色,环境色,光源光,补色,视神经,色彩的联想,色彩的重量……太多了,讲不完,讲几条主要的。
色彩的联想:
红色:代表激情,精力充足,残暴
蓝色:高贵,冷淡,伤感,忧郁,沉静,懦弱……
黄色:天真,活泼,明朗……
绿色:希望,和平……
紫色:高贵,高雅,不稳定,神经质……
橙色:热情,外向,低档……
白色:(和黑色一样,严格的说不算颜色)纯洁,做作……
黑色:死亡,消极、神秘……
视神经:举个例子,眼睛盯着一张红纸一段时间,红纸移开,眼前会出现一片绿色,为什么?视神经的调节现象。
补色:就是最相反的颜色(教科书上说的是色轮中对立的颜色)与人的感受有关,比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应为红与青、黄与蓝、天蓝与橙——编者注)
冷色:青、蓝、紫等象征冰和海水的颜色……
暖色:红、橙、黄等象征火焰的颜色……
对比色:色相上差别大的颜色:红与蓝,蓝与黄,橙与绿,白与黑……
调和色-类似色-临近色:色相,明度上比较接近的颜色:红与紫,蓝与紫,黄与橙,黄与绿,绿与蓝,黄与白,橙与红……
光源光:主要指光源的冷暖。
环境色:色彩与色彩间的相互影响。以一个放在窗台上的红苹果为例:阴天,光源色是冷的,苹果的受光部可能变为带冷色的品红,背光部可能受环境色的影响而呈带暖灰的大红、蘸红色;晴天,则相反,所以说色彩不是孤立的固有色,而是受光源、环境影响的复合色!!!
色彩的轻重:色彩有重量。红、蓝、黑、深紫、深绿属重量级;黄、粉红,浅绿,淡紫属轻量级。
(6)质感与视觉心理
质感、视觉心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一起讲算了)
人的眼睛对什么亮度最觉舒适?
好像还没有谁研究过,不过肯定不是纯白或纯黑!就像我们的房子室内装修一样,我们现在一般不会用纯白色来涂墙壁,那样太刺眼,不柔和。
人的眼睛对什么色比较觉舒适?
有人马上会说:我喜欢蓝色、我喜欢红色……这只是性格决定对色彩的偏向,先把它放一边。我想,太灰,太纯的颜色对人的眼睛都不合适。整体而言,浅灰色是令人舒服的,但有时也需要有对比,比如说你喜欢吃牛肉,但不能餐餐吃牛肉;你喜欢红玫瑰,但又讨厌到处都是玫瑰红。当然,有人喜欢强烈对比,喜欢刺激,喜欢红衣服绿背景,这……这……有点俗。
人的眼睛还有一些不喜欢:不喜欢抬头看太阳,不喜欢某些时候的逆光,不喜欢太光滑,太人造的东西……(说到质感上来了)
质感——人的手也好,眼睛也好,都喜欢触摸令人愉快的东西,这可能就是质感吧。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如水、石头,原木、沙滩,以及一些人造的东西,如丝绸、麻料、打火机、斑驳的旧墙,婴儿的脸……总是令人愉快的。是它们的质地使人愉快,没有社会原因,就象男人爱女人,是天性……
(7)摄影的特征
我不能理解一些老玩家玩大型机器,好像很懂套路,什么区域曝光了,什么解像力了,什么颗粒了(职业需要的例外),那不是摄影,那只是玩过程,他们与工匠没区别!
那么,摄影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横向比较:摄影、绘画、雕塑、电影电视、都是一门视觉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摄影的特点应该可以理解为,时间、空间、瞬间,(有人干脆说是瞬间的艺术)这是摄影的灵魂!
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味道,一种照片味。(这里面应该包含一些元素:颗粒感、质感、瞬间的凝固……)
有些人对摄影走进了种种误区,就是把根本的目的忘了,而把一些技术手段当成了最终目的!比如,以单纯追求层次细节为美(那些玩大型机的最讲究这个了),以追求景物本身的美为美(千里迢迢出门,就算拍回了几张精致的明信片又怎么样?);比如以追求光线氛围为美;以追求质感为美;还有的干脆以各种焦段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为美……这些都是辅助手段,是一盘菜中放的调料。
如果有人说:这片拍得好啊,像一幅水墨画。那么这不是一张很成功的照片。
如果有人说:这画画得好啊,像一张照片。那也肯定不是一幅好画。
画有画的味:画画讲究笔触,讲究过程,讲究写意,讲究似是而非……特别是写意国画。
我在想,时代在发展,相机的功能也在逐步变化,从一种非常严肃的记录工具,变为一种创作工具吧。就像绘画,由最初的留影写实功能变为纯艺术,因为相机的出现,使最高明的画家也比不上最低劣的相机。而摄像机、电影电视的出现,使相机的作用又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相机可能介于绘画、摄像之间,这个位不好定。
有些人喜欢拍组照,一些大师们评片时总喜欢说:不错,如果拍成一个系列可能更好。我不这么认为,这是过份强调了相机的功能,拍组照,还不如拍电影记录片,因为电影更适合。
单张、经典——正是摄影的魅力。(传世作品中,组照比例极少。)
(8)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我们平常说的黄金比,即0.618的比例,大约处在1/3的位置上,据说是从维纳斯雕塑中发现这一美的规律,不是说处在这个点上的东西就美,而是指处于这个点上,整体就协调,很舒服。数字1-10中,7是最有品位的,因为它正处于黄金比上。
有人认为黄金比是小儿科,用多了,就时不时玩一把正中的、对称的“破常规”构图,这很肤浅!最近我在想,黄金比绝不仅仅是把人或物体安排在画面1/3处这么简单!绝不是一条线中某个点的位置!——它是全方位的,立体、综合之比。它包括:
1、一条线上某个点的比例:---*--------这根线可以是纵向的。
2、面与面之间的比例;
3、黑、白、灰之间的比例;
4、色调冷暖、色块颜色之间的比例;
5、光线明暗之比例;
6、……(没想好)
我们见过高手下围棋,开局第一颗棋子落上去,嘿嘿,那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气象万千,讲究的就是一个比例与精确啊。
一张照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画面关键性的“点”的位置,起到了对整个画面的分割和分配作用!!!画国画的人最讲究这一点了,一笔下来,落在什么位置,对画面空间的分配起到什么作用,需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并不是为画什么而画什么,实际上是在经营空间,而这个空间不能雷同。所以国画中的技法中常说什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知白守黑”等等,其实都是指如何避免块面的雷同。
不厌其烦,再举些例子:拍一个物体,假设背景是纯的,如果这个主体在正中间,那么不是指这个位置不好,而是指这个物体四周空白的面积大小相同,不美!移动一下物体,周围空间面积大小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所说的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不管拍什么,都可以把画面中的一切具象物体看成是一个点,一块面,一根线,(空白也是如此)这时候,你就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这可不是最高境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有些话很片面,有些强调得过了头,但都是为了说清这个理。不对的地方,请高手指正!
生活摄影模式的技巧
生活摄影的特点:
现实生活本身就是极其丰富的。人们在工作之余,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学习、休息、娱乐、做家务等。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性别的人,又有不同的业余爱好。这些丰富多彩的现实的生活摄影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生活摄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活泼。生活摄影与工业、农业、体育、舞台等摄影不同,它没有较多的限制,拍摄十分自由,没有条条框框,一般不受时间、环境、气候的约束。
生活摄影的一般要求:
1.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摄影作品表现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是生活的真实。生活真实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好坏混杂,美丑并存,所以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反映到照片上来,思想性应该是健康的。
2.要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生活摄影与其它类型的摄影一样,是永不人的活动。通过人的具体活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记录人们的生活经历,因此体现人的精神面貌很重要,也要以形传神,有些生活摄影作品,只见人物这貌,不见人物之心,这种作品既谈不上真实地记录,更谈不到艺术的价值。
3.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生活摄影作品一定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它和其他摄影创作有所不同。没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内容干瘪,形象呆板。因此,作者一定要学会抓拍真实镜头,切忌造作和弄虚作假。
生活摄影实践:
1.拍摄合影生活摄影作品中,常见的是合影照片,“全”就是这种类型的照片。各种类型的照相机都可以拍合影。可能的话,把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以便放慢速度,缩小光圈,增加景深。开拍之前,要把被摄对象排列妥当,对好焦点,同时检查一下,最近处人物与最远处人物是否所用光圈的景深范围内。准备完毕,即向被摄对象预报:“注意,准备拍摄!“同时,观察被摄对象的神态,伺机按动快门。
拍摄要点:一是选用侧光,按照脸上阴暗部曝光;二是宜用小光圈,长景深;三是人物排列不宜过宽,人物视线要求一致。
2.拍摄人物小照无论拍摄老人、青年,还是小孩,都要善于反映他们的特点,刻划他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心理。用光、构图、影调的处理,要因人而宜。拍摄人物,使用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长焦镜头可以在被摄对象不注意的情况,抓取自然的神态。
拍摄要点:一是光线 可用侧光、侧逆光、逆光;二是景深宜短,对焦要实;三是影调处理,因人、因情而异;四是注意神态,提倡抓拍。
3.拍摄家庭生活照片 这类照片,也要善于选择镜头。拍摄时要注意人物情绪,不要摆布,不要违背生活的真实。
拍摄要点:一是要下功夫提炼主题,使环境气氛与主题吻合;二是要场面情景逼真;三是要画面活泼,生活气息浓;四是尽量利用现场光源,适当加以补光;五是光圈、速度,要灵活掌握。
使用变焦镜头的10条经验
美国摄影家诺曼·罗思柴尔德在多年使用变焦镜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总结成以下10条提供给摄影爱好者参考。
1.利用长焦距对焦。使用变焦镜头时,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用长焦距对焦后,再选择合适的焦距拍摄;因为在长焦距时,被摄体的影像最大而景深最小,这就方便了准确对焦。在遇到逆光或光线复杂的情形时,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局部测光,而无需走近被摄体进行测光。在平时拍摄时,经常以一个中焦距或长焦距的变焦镜头为主,用最长焦距对焦和测光,锁定曝光后再选择理想的焦距拍摄,这样就不必来回移动脚步。
2.对各焦距要多作尝试。大部分摄影爱好者虽然都极为关心变焦镜头的变焦倍率问题,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是长焦距一头用得最多,有些甚至将其当作一个定焦远摄镜头看待。其实,当你尝试运用其他各焦距而获得截然不同的画面时,便会发现变焦镜头作为一种可变的取景工具,有着相当的潜能。
3.熟悉变焦镜头的操作。早期的变焦镜头上,变焦和对焦是以二环分别调节的。现在大部分变焦镜头都已改为单环控制,其特点是通过将镜头前后推拉来改变焦距,左右旋转来进行对焦。因此,对刚刚购买新镜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要熟悉及牢记变焦的前后方向和对焦的左右位置,避免在精确对焦之后因变焦时微稍转动调节环而影响清晰度。这也是很多较为“保守”的摄影家宁愿使用旧式的双环式变焦镜头的原因。
4.适当运用支撑物。当运用焦距为200mm或更长焦距的变焦镜头时,应把镜头固定在三脚架等支撑物上,以保证拍摄时的稳定性。
5.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变焦镜头比其他类型的镜头更容易产生光晕,因此,一个合适的遮光罩是少不了的。有时遮光罩造成的遮挡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取景屏上看不出来,但是在胶片上却显示出来。这种情况在使用小光圈拍摄时最为明显,往往会使遮光罩也落入景深范围。此外,有些遮光罩在长焦距一端有效,但变焦至短焦距一端使用时,就会使照片上产生取景屏上看不出来的因遮挡而造成的晕映现象。因而,为变焦镜头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并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6.加用增距镜。在需要使用极长焦距的情况下,花很少的钱购买一个2倍增距镜,便可随意将你的70—210mm镜头立即变成140-420mm超望远变焦镜头,一个3倍增距镜更可达到210--630mm,使你的镜头马上跻身天文望远镜的行列。然而,代价将是损失光圈级数和摄得照片的清晰度。
例如,一个F4的变焦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后,光圈会损失2级而变为F8;加上3倍增距镜后,最大光圈就变成了F11。如你所知,要发挥镜头的最佳解像力应当是选择比最大光圈收小2级的光圈来拍摄。因此,当加用增距镜时就必须考虑选用高速胶片和三脚架,同时,被摄体以静止的为宜。
7。慎用滤光镜。除非确实需要,一般不要给变焦镜头加用滤光镜。在海滩或咸水的环境下,确实需要一块保护镜。为了改变色温,制造特殊效果,例如为了加深天空颜色和消除反光,需加用偏振镜。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可有可无的滤光镜,只会增加已经让人头痛的镜头内部光线反射问题。
8,控制画面深度。用一个变焦镜头在离被摄体1.5米处用60mm焦距拍摄,与在离被摄体7.5米远处用300mm焦距拍摄, 所得照片中的被摄体影像是一样大小的,所不同的是两张照片画面深度不同。用60mm焦距拍摄的照片,其背景有深度和空间感;而300mm焦距拍摄的,给人的感觉是景物被压缩了,被摄体与景物似乎被“拉近”了。
9.保持距离,防止变形。在使用变焦镜头的广角一端拍摄时,要注意与被摄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造成被摄体变形。须记住,拍摄时的距离是影响透视效果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焦距。
10.控制景深的诀窍。可以做一个实验,用同一光圈,在同一距离分别以25mm和50mm的焦距拍摄两张照片,再将用25mm焦距所拍摄的照片放大,使画面中被摄体影像与50mm的一张中的一样大小。比较两张照片的背景后就会发现,放大后照片中的背景并不像第一张照片中的那么朦胧,实际上得到了更有用的景深。这种方法应用于定焦的广角镜头时同样有效。
数码影像基础知识综述
第一章 数码相机的综述
数码相机也叫数字式相机,是光、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最早出现在美国,20多年前,美国曾利用它通过卫星向地面传送照片,后来数码摄影转为民用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是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为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和想象来修改图像。
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信息数字化,由于数字信息可以借助遍及全球的数字通讯网即时传送,所以数码相机首先可以实现图像的实时传递。
数码相机作为一种计算机输入设备,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首先是由于技术及工艺的进步,现在作为计算机输入设备的数码相机主流机型分辨率一般已在百万像素级。其外观造形与传统相机几无差别。其次由于产量、销量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现在数码相机的价格也正以很快的速度下降。这些都促进了数码相机应用的普及,普及反过来又促使厂商在技术及工艺上作更大的投入。这种良性交互正在使得数码相机成为计算机应用一个不可或缺的设备。
数码相机的外观、部分功能及操作与普通的相机差不多。但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还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制作工艺不同:数码相机作为一种摄影工具,它的外形与传统的相机基本相似,只是传统相机使用银盐感光材料即胶卷作为载体,拍摄后的胶卷要经过冲洗才能得到照片,刚拍摄后操作者无法知道照片拍摄效果的好坏并对拍摄得不好的照片进行删除,一般情况下,通过暗房加工出来的照片的效果是不能再改变的。数码相机不使用胶卷,而是使用电荷耦合器CCD元件感光,然后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后记录于存储卡上,存储卡可反复使用。由于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要经过数字化处理再存储,拍摄后的照片可以回放观看效果,对不满意的照片可以立即删除重拍。拍摄后把数码相机与电脑连接,可以方便地将照片传输到电脑中并进行各种处理,再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这是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主要区别。
拍摄效果不同:传统相机的卤化银胶片可以捕捉连续的色调和色彩,而 数码相机的CCD元件在较暗或较亮的光线下会丢失部分细节,更重要的是,数码相机CCD元件所采集图像的像素远远小于传统相机所拍摄图像的像素 。一般而言,传统35毫米胶片解析度为每英寸2500线,相当于1800万像素甚至更高,而目前数码相机使用的最好的CCD所能达到的像素还不足1000万。在现阶段,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不论在影像的清晰度、质感、层次、色彩的饱和度等方面,都无法与传统相机拍摄的照片相媲美。
拍摄速度不同:在按下快门即数码相机真正记录数据之前,需要等待1.5秒,这是因为数码相机要进行调整光圈、改变快门速度、检查自动聚焦、打开闪光灯等操作。数码相机每拍摄完一张照片,要等待3至7秒才能拍摄下一张照片,这是因为数码相机要对已拍摄的照片进行图像压缩处理并存储起来,由于存储卡的存储速度较慢,故数码相机的拍摄速度,特别是连拍速度还无法达到专业摄影的要求,再由于相机的每个动作都需要耗电,故数码相机的耗电量较大,这些都是数码相机存在的缺点
存储介质不同:数码相机的图像以数字方式存储在磁介质上,而传统相机的影像是以化学方法记录在卤化银胶片上。
输入输出方式不同:数码相机的影像可直接输入计算机,处理后打印出来。传统相机的影像必须在暗房里冲洗,要想进行处理必须通过扫描仪扫描进计算机,而扫描后得到的图 像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扫描仪精度的影响。这样,即使它的原样质量很高,经过扫描以后得到的图像就差得远了。数码相机可将自然界的一切瞬间轻而易举地拍摄为供电脑直接处理的数码影像,并可在电视上显示,因而众多的生产电脑或家电的厂商如惠普、索尼、苹果、夏普等都竞相生产数码相 机,它已不再只是柯达或富士公司等摄影器材厂的专营产品。目前,日本的几家摄影器材公司正努力钻研,准备5年内淘汰溴银胶卷。据预测,今后10年全球大多数人将会使用数码相机。众多的跨国公司角逐数码相机市场,正是由于他们看准了数码相机的突出优点,即它可在速度、方便性、降低图片的成本及提高效率方面使用户获益。
我国数码相机市场只是近几年才悄然兴起的。从经销的品牌来看,主要是以名牌产品为主,其中最为主流的品牌有如FujiFilm、Kodak、Olympus、SONY等。98年度我国数码相机的总体销量在4万台左右,预计99年度将突破6万台,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商用级数码相机型号有:FujiFilm MX-500/MX-600/MX-2900,Olympus 1400XL/2000zoom,KODAK DC240/DC265/DC280,SONY FD81/FD88C/FD91等,它们的价格一般在在4000~9000元人民币之间。
数码相机用户主要分布于计算机、通信、电子、金融、交通、文化、商业、旅游、建筑、军警及政府等部门。数码相机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主要用于旅游、摄影等方面,占近半数的用户是用于专业摄影及为工作提供便利;而作为单位用户,最主要用于工作所需的拍摄,其次用作产品介绍及广告设计、新闻采访、桌面排版及建筑方面的装璜设计。
随着全球日益高涨的数码热潮,加上数码相机的技术逐渐成熟,以及价格的逐渐下降,数码相机将成为IT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
第二章 影响数码相机拍摄品质的主要性能指标
数码相机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于一体的产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与电脑交互处理和实时拍摄等特点。数码相机的许多性能指标都借助了传统相机的概念,但由于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在构造上的不同,一般厂家都使用“相当与传统相机”的概念进行描述,本章将详细介绍影响数码相机拍摄品质的性能指标(本部分在许多概念上与传统相机相似)
数码相机的分辨率
数码相机的色彩深度
数码相机的光学镜头
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
数码相机的光圈与快门
数码相机的白平衡
数码相机的感光度
数码相机的曝光补偿
数码相机的曝光模式
1 数码相机的分辨率
与传统的相机相比,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数码相机使用光敏元件作为成像器件,将图像中的光学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目前光敏元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电荷耦合)元件;另一种是新兴的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是指相机中光敏元件的数目。在相同分辨率下,CMOS比CCD便宜,但是CMOS光敏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要低一些。
目前市场上常见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是CCD(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它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 能把光线转变为电荷, 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相机的CCD内含的晶体管数量越多,分辨率也越高。CCD的分辨率——像素数常被用作划分数码相机档次的主要依据。诚然,CCD的分辨率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数码相机成像的质量,但正像颗粒度不能完全概括胶卷的质量一样,分辨率也不是评价CCD质量的唯一标准。其色彩深度,芯片本身的制造水平等,对最终成像质量带来的影响都不容低估。
但与数码相机其它指标相比,分辨率依然是数码相机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数码相机的分辨率使用图像的绝对像素数来衡量(而不采用每英寸多少像素DPI的指标),这是由于数码照片大多数采用面阵CCD。数码相机拍摄图像的像素数取决于相机内CCD芯片上光敏元件的数量,数量越多则可产生的图象分辨率越高,所拍图像的质量也就越高,当然,相机的价格也会大致成正比地增加。数码相机的分辨率还直接反映出能够打印出的照片尺寸的大小。分辨率越高,在同样的输出质量下可打印出的照片尺寸越大。同类数码相机而言,分辨率越高,档次越高,但占用的存储器空间就越多,另外还对加工、处理的计算机的速度、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及相应软件都有高的要求。
若单从CCD芯片制造工艺的角度考察,其芯片面积越小、集成度越高越好,虽然有人认为,在镜头光学分辨率有限,CCD像素数一定时,芯片面积越大,成像质量越好。但从目前数码相机的实际拍摄效果来看,一般使用小芯片CCD的数码相机相对图象偏好,也许是因为集成度高的CCD,在原始材料及工艺更优的缘故。
在了解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时,一定要区分两个分辨率的概念,一个是CCD的分辨率(或像素值),另外是拍摄图象的分辨率(一般厂家标明的图象的最大分辨率)。这两个分辨率,原则上是CCD的分辨率决定了图象的最大分辨率,但这两个分辨率一般情况下不相等。
如果您在选择数码相机,一定要注意,CCD的分辨率(像素点)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在同样的最大拍摄图象的分辨率下,CCD的分辨率越大越好。例如对于同样可以拍摄图象分辨率如(1280*1024)的相机,150万像素的CCD相机的拍摄质量会好于141万像素CCD的数码相机。这是因为,CCD作为感光器件,CCD边缘的像素点在拍摄时,由于边缘光的影响,一般会出现一定的偏色和眩晕,数码相机在CCD像素大于图象拍摄像素时,会自动切除边缘像素,从而去除眩晕和偏色,并且边缘切除越多越好。
这就是厂家用141万像素甚至150万像素的CCD制造最大拍摄1280*1024(131万像素)的图象数码相机的原因。所以追求品质的厂家一般都用CCD的精度都远高于拍摄图象的最大精度。
目前还有不少相机,拍摄图象的精度(如1200*1800)远高于CCD的精度(131万像素)。这是通过软件插值处理(任何一个图象软件下都有的功能),因而这个图象精度完全是不可取的。软件加大精度只能够让图象细节模糊,如果打印成大幅画面,则清晰度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尤其是细节表现非常低劣。因而您在购买数码相机时,只能以CCD的精度为衡量相机好坏的标准。否则您可能会将131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当200万像素的相机买回家。
照片分辨率厂家都会标明其相机的最大分辨率如1280×1024。用户也可以调低分辨率从而在相同的存储卡上保存更多数量的照片。不同用途的照片可以选用不同的分辨率以及压缩比。这种选择应当是越多越好。这里要说明一点,同一分辨率下可以有不同的压缩比,分辨率和压缩比同时决定照片的质量,这一点须请各位读者注意。当然,质量和数量在同一存储卡上就是一对矛盾,这就要求用户适当选择。
2.数码相机的色彩位数
色彩位数又称彩色深度,数码相机的彩色深度指标反映了数码相机能正确记录色调有多少,色彩位数的值越高,就越可能更真实地还原亮部及暗部的细节。目前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的色彩位数都达到了24位,可以生成真彩色的图象。一些号称30或36位,实际的CCD也是24位,目前商用级的数码相机CCD都是24位。因而这一指标目前并不是衡量数码相机的关键指标,在一般应用场合下,可不必多加考虑。
3.数码相机的光学镜头
对于相机,镜头的好坏一直是影响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数码相机当然也不例外。虽然由于数码相机的CCD分辨率有限,原则上对镜头的光学分辨率要求较低;但另一方面,由于数码相机的成像面积较小(因为数码相机是成像在CCD上,而CCD的面积较传统35毫米相机的胶片小很多),因而需要镜头保证一定的成像素质。举例来说,对某一确定的被摄体,水平方向需要200个像素才能完美再现其细节,如果成像宽度为10mm,则光学分辨率为20线/mm的镜头就能胜任,如果成像宽度为1mm,则要求镜头的光学分辨率必须在2000线/毫米以上。另一方面,传统胶卷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外拍时常需要加装UV镜,而CCD对红外线比较敏感,镜头增加特殊的镀层或外加滤镜也会大大提高成像质量。镜头的物理口径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且不管其相对口径如何,其物理口径越大,光通量就越大,数码相机对光线的接受和控制就会更好,成像质量也就越好。
目前商用或家用数码相机的镜头,部分厂家采用了相对比较好的镜头。富士相机采用了170线/毫米解析度的专业富士龙镜头,这种内置的新型富士龙镜头比大多数SLR镜头更清晰。不仅在精度上保证了图象拍摄的品质,而且其镜头错误率也达到令人惊异的0.3%,较一般的数码相机低2/3。
另外在部分数码相机中,还提供了远距及广角两种镜头方式。这在您选择数码相机时,也是一个参考的指标。
在传统的数码相机中,广角镜头是一种焦距短于标准镜头、视角大于标准镜头、距长于鱼眼镜头、视角小于鱼眼镜头的摄影镜头。广角镜头又分为普通广角镜头和超广角镜头两种。135照相机普通广角镜头的焦距一般为38-24毫米,视角为60-84度;超广角镜头的焦距为20-13毫米,视角为94-118度。由于广角镜头的焦距短,视角大,在较短的拍摄距离范围内,能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所以,广泛用于大场面风摄影作品的拍摄。在摄影创作中,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增加摄影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二是景深较长,能保证被摄主体的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均可清晰的再现。所以,现代绝大多数的袖珍式自动照相机(俗称傻瓜照相机)采用38-35毫米的普通广角镜头;三是镜头的涵盖面积大,拍摄的景物范围宽广;四是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摄的景物,比使用标准镜头所拍摄的景物在画面中的影像小;五是在画面中容易出现透视变形和影像畸变的缺陷,镜头的焦距越短,拍摄的距离越近,这种缺陷就越显著。
目前商用级的数码相机中多使用与普通35 mm相机相同的普通广角镜头,由于其在景深深,拍摄范围广等优点,因而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同样性能的数码相机,能够具有广角和远距的数码相机将会性能更好一些。 目前具有广角拍摄功能的数码相机有富士的MX-600, KODAK的DC265, OLYMPUS的1400XL等。
4.数码相机的镜头焦距
与人类的眼睛一样,数码照相机通过镜头来摄取世界万物,人类的眼睛如果焦距出现误差(近视眼),则会出现无法正确的分辨事物,同样作为数码相机的镜头,其最主要的特性也是镜头的焦距值。镜头的焦距不同,能拍摄的景物广阔程度就不同,照片效果也迥然相异。如果您经常使用普通的35毫米相机,对相机的镜头焦距应该会有基本的认识,比如一般使用35毫米左右的镜头拍摄风景、纪念照,而用80毫米左右的镜头拍证件照所需要的“大头像”。与传统的相机相比,由于数码相机使用CCD感光器件,因而其镜头上标明的焦距通常是5.0毫米、10毫米等等,在普通的35毫米相机上一般都使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了,而数码相机厂家一般使用的镜头只是相当于35毫米相机的小广角镜头。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从镜头视角与焦距的关系谈起。从镜头的中心节点到成像平面对角线两端所张的夹角就是镜头的对角线视角(参见附图)。
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相同的成像面积,镜头焦距越短视角就越大;而对于同样焦距的镜头而言,成像面积越小,镜头的视角也越小。35毫米相机的成像面积等于135胶卷的感光面积———标准的36×24毫米,数码相机使用CCD传感器代替了传统相机中胶卷的位置,它的面积却有好几种规格,从高档专业相机的18.4×27.6毫米到普通数码相机的2/3、1/2、1/3甚至1/4英寸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同样的镜头,在有的数码相机上是广角效果,但在别的相机上可能就变成了标准镜头。看来,我们要依靠焦距值来区分数码相机镜头的视角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数码相机厂家通常都会提供一个容易比较的相对值,也就是标出与数码相机镜头视角相同的35毫米相机镜头焦距,这样的对应焦距值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像富士MX-500的镜头焦距是7.6毫米,对角线视角70度,相当于35毫米镜头,是个小广角;富士的MX-600装有相当于35-105毫米的小广角变焦镜头。我们在评价与选购数码相机时,也只要参考换算到35毫米相机的镜头焦距就可以了,镜头具体的实际焦距是多少,与我们基本无关,您也无法去具体核算,其实数码相机得光学变焦的倍数就基本上能够反应这个指标,虽然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会有一定的差别,但差别不会太大,如果您不是很刻意的追求具体的相当于35毫米相机的对应焦距,参照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的倍数,一般就可以了。
也许有的用户对数码相机的镜头的实际焦距还是不很理解,因为如果是35毫米相机上的7.6毫米焦距,就属于极为罕见的鱼眼镜头,必然是体积庞大、价格不菲,而且拍出的照片畸变严重,有很强烈的透视感。但数码相机上的7.6毫米镜头也就是拇指大小,加上整个数码相机也比传统镜头便宜得多,虽说成像只用了中心的一小块,但一联想起夸张的鱼眼效果就让人对它的画质心里打鼓。实际上这种担心是不必的,35毫米相机的镜头口径很大,是为了保证画面周边的成像质量,而CCD的面积远小于胶片,要实现小面积的优质成像,只要很小的透镜尺寸就足够了。而且,实际上决定镜头结构的是它的有效视角,而不是简单的焦距值,数码相机上的7.6毫米镜头采用的是传统相机上35毫米小广角镜头的设计,而不是7.6毫米鱼眼镜头的结构。因此,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值与实际成像效果并无直接联系。由于透镜的体积小了,相对成本也降低了,反而可以轻松地实现较高的成像质量。
5.光圈与快门
与传统的相机一样,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与快门速度在拍摄时相当重要,但对于目前普通的商用及家用级的数码相机,因为相机的全自动化,使得人们只关心如何选择拍摄景物,而不太注意相机自动控制的光圈及快门速度。但如果您在购买数码相机时,最好能够对比一下各种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及快门速度,因为光圈和快门将配合控制您的数码相机的光线摄入量的总体范围值,也就是说它将影响到您的相机是否能够在各种光线情况下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快门速度也将直接影响到您在拍摄动态图象时的效果,而光圈范围将影响到您拍摄图象的景深。
拍摄照片的过程,是相机开启快门后,让眼前的影像透过镜头后投影到数码相机的CCD感光器上,感光器在通过数模转化器,将图象的信息在相机的存储卡上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与传统的相机的曝光过程一样。然而想要获得层次丰富的影像,就要控制投射在CCD感光器的光量值,照片上的细节都可以得到正确的描述,从颜色最深到最淡的区域,都有丰富的层次表现,明暗之间有渐变过渡,不是截然的黑白分明,另外作品的反差和鲜锐度也都有最佳的表?。过多的光线,导致曝光过渡,影像明显偏亮;反过来说,若CCD吸收的光线太少,则会曝光不足,整张照片会偏暗,细节的地方会流失,照片效果会相当不好,所以在拍摄时,要得到合适的曝光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一样,用来控制曝光量的就是「光圈」与「快门」,「光圈」是光线通过镜头的口径,口径越大,自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投射的光线越多,快门就是光线通过镜头的时间,时间越短,曝光量越小。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一样,光圈就安放在镜头的几片透镜中,由几片金属薄片组合而成,利用金属薄片的移动而调节光圈的大小。使用过传统的反光相机的人都知道,在镜头上,我们可以找到光圈值f,通常所?的光圈刻度为:1.4、2、2.8、4、5.6、8、11、16、22……,光圈级数f越大,表示镜头的口径越小,f值是将镜头的焦距距离与光圈的口径(孔的大小)所除而得的?字,因此数值越大,口径也就愈小。而每一级的光圈级数之间的单位进光量都是相差两倍,但目前有的数码相机,并未按以上级数设置光圈,而是按f2.8,f.5.6,f11,这时,其上下级的进光量,就不仅仅差两倍。
前面说过,光圈是光线通过镜头时的口径大小,然而这只是笼统的说法,光圈的大小还要考虑到本身镜头镜头的焦距长短。长焦距的镜头(望远镜头),其长度较长,从光线的进入达到CCD的距离长,因此投射到CCD上的光线比较弱,因此长焦距的镜头的光圈往往略小一点,若是要作较大的光圈的镜头,就必?把口径拉大,才能把单位进光量提高,但是因为制作大口径的镜头的级数有不少的困难,制作工艺也较高,因而这一类的镜头通常较贵。因为光圈级数f是靠口径的大小和焦距长短的比值计算而得,因此只要光圈级数一样,不管35毫米或是200毫米,其进光量都是一样的。
快门速度值通常标为:1、2、4、8、15、30、60、125、250、500……,这些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1秒的倒数,所以15是指1/15秒,250是指1/250秒,这比光圈要令人好理解多了,也是和光圈一样,每一格的快门速度间所相差的光量值也是2倍,例如,快?1/500秒的光量值为1/250秒的一半,是1/125秒的1/4而已。
因为光圈与快门都可以用来控制曝光量,只要决定了光圈值f,就可由快门速度来修正曝光量,相反地,你也可以先?定使用的快门速度后,然后借调整光圈来获得曝光量,所幸的是在光量的调正上,都是以2倍的概念进行控制,使我们更容易? 整适当的曝光量,例如?:若测出的正确曝光量为f/11,快?1/30秒时,想要把快门提高到1/60秒时,那么光圈也就要开大到f/8,因为快门从1/30秒到1/60秒时,曝光时间减少一半,那么光圈就要大一级,以加倍单位时间得进光量,如此光圈与快门的一增一减,曝光量也就刚好达到平衡。
可是因为光圈与快门各有其独到特别的地方,因此每种搭配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必须依据拍摄物体的需要个人想要表现的方式,选择最适合的组合,才能发挥光圈与快门的实际意义。
以快门速度来分,可分为高速快门与慢速快门。通常高速的快门能将移动中的物体给与「固定」,固定后的物体的动作细节和质感鲜明地加以描绘,使得物体更富有立体感。通常快门速度在1/30秒到1秒,甚至1秒以上的B快?都是属于慢速快?的范围,慢速快门常用的方法:第一种是将相机固定后,再由较慢的快门速度,使移动中的物体产生模糊图象,而让背景(静物)的清晰可以更加衬托主题的动感。第二种就是让相机随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平移或是转移,如此,和第一种方法刚好相反,背景会变得相当模糊,而主题会有点模糊却带有清晰,同样也是能把主体和背景分离出来。第三种,就是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整张照片都模糊不清,借着迅速摇晃相机器而得来的。这三种方法,各有其特色在,如何适时的运用看就各人喜好的所在。
我们常用慢速快门来拍摄夜晚得城市,因为流动的车辆,留下了红色和白色的车灯轨迹,而由数十条的光线汇成长长的光龙,十分绚丽,将繁华的不夜城描绘出来。或是用来拍摄流水,拍出的感觉相当的柔和和细腻。
在选用用慢速快门时,要特别注意一点,因为每一级得慢速快门,相差得曝光时间很大,不像高速快门的1/250秒和1/500,拍出?的效果难以比较,在用慢速快门拍摄流动的景象时,若快门过快,则会不小心冻结景象;若快门太慢,则会整体看起来过于朦胧,失去了想要表?的效果,因此尝试每一格的慢速快?都拍拍看,就能得到理想的作品,也能看出其差异所在。
比起快门,光圈就稍微复杂一点,光圈除了用来调节曝光量外,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画面「景深」的大小,所谓的「景深」就是在调焦使影像清晰,在焦?的前后有一段距离内的区域,能够清晰显现,而这一段范围我们称之为景深,景深越长,那么能清晰呈现的范围越大;反之,景深愈小,则前景或背景会变得模糊,模糊是因为聚焦松散所形成的一种朦胧现象。从光学理论来看,在镜头的焦距下,能够清楚呈像的只有在一物距上的平面,在此面外的景物都会模糊。
影象景深有三种因素:(1)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成反比,换言之,就是镜头焦距越长,则景深越短。(2)景深与景物拍摄的距离成正比,相机若是离景物越近,则景深越短。(3)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光圈由f/16→f/11→f/8→f/5.6→f/4……?,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前后的杂乱景物,而美化朦胧,这种朦胧美和因相机震动而导致的模糊不一样,富有优雅而柔和的光彩,就像被渲染的彩墨,使得色调更加浅薄,能营造出相当程度的气氛,和景深?的主题产生分离的透?感,具有衬托出主体的特色,因此常用在人像摄影上,模特儿的背景模糊,而使人门的焦点放在漂亮的模特儿上,同时也因为大光圈的运用,可以有更多的光量,借以提高快门速度,防止相机的震动,使影像更加锐利而明晰,还有若是处在昏暗的光源下,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下,想捕捉当时的环境和气氛,或是无法用更慢的快门时,都是大光圈运用的地方,破坏了画面的气氛,因此大光圈的镜头向来是影友爱用的装备之一。
若把光圈越小,由f/5.6→f/8→f/11→f/16→f/22……时,则景深的范围就越大,对于景物的描绘就更加的真实,极富有真实性,画质比大光圈更加清晰明锐,且因为景深的范围广,焦点涵盖的面积更大,因此有泛焦点的效果,就是前背景的事物都一一表现出来,且在对焦困难的环境下,例如高速移动的物体或是昏暗的光源下,那么泛焦点可以避免因为对焦的失?,而造成主题的失焦模糊,此外,小光圈能使镜头的接像不良,或透光不?的像差等减低,获得高画质的作品,还有小光圈可以拉低快门速度,可由慢速快?制造流动感。
对于专业级的数码相机,一般您可手动控制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速度,但对于于商用及家用的数码相机,由于相机自动控制光圈和快门速度,因而您不需要自己控制,对于非专业用户这点是非常好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在选择数码相机时,为适合更广阔的使用环境,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和快门速度的范围越大越好,另外光圈最好能够按正常的级数连续设置,而不是跳跃性设立,另外也得注意数码相机在开启和关闭闪光灯时,其快门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
6.白平衡调整
如果您使用过没有白平衡的数码相机,您会发现荧光灯的光人眼看起来是白色的,但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却有点偏绿。同样,如果是在白炽灯下,拍出图像的色彩就会明显偏红。人类的眼睛之所以把它们都看成白色的,是因为人眼进行了修正。如果能够使相机拍摄出的图像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色彩完全一样就好了。但是,由于CCD传感器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就有必要对它输出的信号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修正就叫做白平衡。所以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
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白”也是“非白”。对于这一切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他颜色。现在大多数的商用级数码相机均提供白平衡调节功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白平衡与周围光线密切相关,因而,启动白平衡功能时闪光灯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则环境光的变化会使得白平衡失效或干扰正常的白平衡。
对于数码相机,虽然白平衡可以在图像处理软件中进行调整,但如果您对图象软件不是很熟悉,或者不愿太麻烦调整,您最好还是选择具有较好的白平衡功能的数码相机。
各厂家的数码相机既有自动进行白平衡的,也有手动进行的。即使是自动进行,其修正能力也各不相同。当然您选择的数码相机最好能够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多种模式控制白平衡。
7.相当感光度
普通照相机本身是无感光度可言的,因为感光度只是感光材料在一定的曝光、显影、测试条件下对于辐射能感应程度的定量标志。使用过传统相机的人,都知道胶卷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感光度———通俗一点就是衡量胶卷需要多少光线才能完成准确曝光的数值。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这个数值增大,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增,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的光线进行拍摄。像ISO100的胶卷最适合在阳光灿烂的户外进行拍摄,而ISO400的胶卷则可以在室内或清晨、黄昏等光线较弱的环境下拍摄。
但是,由于照相机与普通照相机不同,它包含了用于接受光线信号的CCD,对曝光多少也就有相应要求,也就有感光灵敏度高低的问题。这也就相当于胶片具有一定的感光度一样,数码相机厂家为了方便数码相机使用者理解,一般将数码相机的CCD的感光度(或对光线的灵敏度)等效转换为传统胶卷的感光度值,因而数字照相机也就有了“相当感光度”的说法。
用通常衡量胶片感光度高低的眼光来看,目前数字照相机感光度分布在中、高速的范围,最低的为ISO50,最高的为ISO6400,多数在ISO100左右。对某些数字照相机来说,感光度是单一的,加之CCD的感光宽容度很小,因而限制了它们的在光线过强或过弱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数字照相机相当感光度有一定的范围,但即使在所允许范围内,将感光度设置得高或低,拍摄效果亦有所区别,平时拍摄应将它置于最佳感光度上这一档上。
作为数码相机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由于感光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您的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特别是在光线比较差的情况下的拍摄效果,因而您在选择数码相机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如果数码相机的等效感光度较低,只要环境光线稍暗相机就只好自动开启闪光灯,而开启闪光灯后,您拍摄的照片将出现背景一片漆黑,完全无法重现我们在现场看到的美景。如果使用禁止闪光功能吧,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又会自动变慢,这时很容易出现拍摄后的图象抖动的现象。如果相机的快门速度范围再不够广的话,你可能根本就无法拍摄到清晨,黄昏或阴天的景象。较高的等效感光度会给你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在室内也可以不用闪光灯,取得自然平衡的拍摄效果,要是拍摄高速的体育运动,那高感光度就更是必不可少了。从上可以看出,感光度与以前提到的光圈,快门速度将一起控制您的拍摄图象的效果。
从理论上来讲,数码相机的感光度越高,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就会越好。但当前由于CCD制造工艺有限,想提高等效感光度就会降低信噪比,使图像变得粗糙,丢失部分细节,极大地影响图像质量,这与高感光度的传统感光材料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是一致的。所以目前商用级数码相机的感光度一般在ISO100左右,少数为ISO64或ISO50。
8.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对于有拍摄经验的人都知道,光线对拍摄质量举足轻重,摄影就是对光线的“计算”。数码相机既是拍摄工具,当然,也就是“计算”光线的工具。由于所拍物体处于不同的环境光线下,因此如何正确控制曝光则至关重要。闪光灯、反光板等自然非常有用,正确恰当使用曝光补偿则是另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在商用数码相机一般均提供曝光补偿功能,调节范围则一般在±2.0EV左右。EV值称曝光值,它反映的是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的组合。EV值与景物亮度及胶片感光度也相关。通俗地说,胶片感光度越快,被摄物越明亮,则EV值就越大,相应的这时就要用小光圈及快速曝光。
曝光补偿是为了让拍摄者对相机测光所确定的曝光“量”进行修正、调整,从而得到适宜于主体正确表现的准确曝光。
曝光补偿量均用+3、+2、+1、0、-1、-2、-3、等加以表示,“+”表示在测光所定曝光量的基础上增加曝光,“-”表示减少曝光,相应的数字为补偿曝光的级数(EV)
9.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摄时都需手动完成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调节,这样很不方便,对于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时间更不允许。
AE模式
AE模式大约可分为光圈优先AE式,快门速度优先AE式,程式AE式,闪光AE式和深度优先AE式。光圈优先AE式是由拍摄者人为选择拍摄时的光圈大小,由相机根据景物亮度、CCD感光度以及人为选择的光圈等信息自动选择合适曝光所要求的快门时间的自动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动、快门时间自动的曝光方式。这种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优先考虑景深的拍摄场合,如拍摄风景、肖像或微距摄影等。
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的优点,是可让拍摄者根据需要控制景深,相机上景深预视功能亦有效,加用各种近摄附件乃至于用反射式镜头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仍有效,但用在拍摄运动物体、电视画面和计算机屏幕画面就不甚理想。
快门速度优先AE式,是在拍者选择确定好快门间的基础上,由相机根据测光信息、CCD感光度和人为设定的快门时间,自动选定正确曝光所需要的光圈大小,即快门时间手动选择,光圈自动调定。在该模式下,大多数相机不管是手动选择的快门时间,还是相机自动调定的光圈系数,都会在LCD屏上和取影器内显示。
闪光AE式指的是由相机TTL闪光直接测光并控制闪光AE的模式,而不是指闪光灯本身测光系统测光并控制闪光曝光的模式。
深度优先AE式是由摄影者控制被摄物的景深,由相机自动给出适当曝光量的新颖曝光模式。
第三章:影响数码相机拍摄使用的主要性能指标
通过前面指标的介绍,也许您可以选择到一台拍摄品质非常好的数码相机。但您也许并没有选择到非常便于使用的数码相机。因为上面的指标主要体现在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上。而数码相机还有许多与成像质量关系不大,但却决定着您是否能够轻松,愉快的使用数码相机的性能。
它们包括:
数码相机的电池及耗电量
数码相机的拍摄延迟(连拍功能)
数码相机的近距离拍摄
数码相机的图象存储
数码相机的输出接口及视屏输出
数码相机的取景器和液晶显示
数码相机的闪光灯
数码相机的售后服务
数码相机的电池及耗电量
电池及耗电量是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实际上这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带有LCD显示屏及内置闪光灯的机型,电池消耗就更多,所以您一定要关注LCD的耗电量。在数码相机的运作过程中,电池消耗构成了相机长期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花费,因而不能不考虑使用的电池种类以及电量的消耗,电池的型号是否容易获得也要加以考虑。使用充电的电池,也可降低长期使用的费用。在向计算机传送照片时,如果能够使用交流电源,则可使同样的电池拍出更多的照片。
目前虽然不少的数码相机配备了或可单独购买交流电源适配器,但是在购买时您依然得十分小心该数码相机得耗电量,因为数码相机在室外使用的时间远多于室内使用的时间,否则您很有可能在室外使用数码相机时,成为电池搬运工。另外在同样价格性能下,最好选择锂电的数码相机,因为锂电的数码相机,都带有充电器,可作为外接电源使用,相当合算。以下是常用的数码相机的电池配备情况。
富士:MX-500 普通电池,耗电量小,4节电池可拍摄200张
MX 600/700/2900 锂电
KODAK:全系列使用普通电池
OLYMPUS:全系列使用普通电池
SONY:全系列使用锂电池
数码相机的拍摄延迟(连拍功能)
所谓“拍摄延迟”,就是拍摄完第一张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拍摄第二张。这在传统相机中是不存在的,但数码相机几乎都有这种间隔,有些机型甚至在按下快门到相机真正动作之间也有延迟。虽然许多数码相机提供了连拍功能,但您不难注意到,在普通数码相机中,大多只能连拍低分辨率的照片,因为高分辨率照片的数据量是很大的,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去处理。不同型号数码相机的拍摄延迟时间不等,从几分之一秒到几秒甚至十几秒。
当然,为了不错过拍摄时机,这种延迟越短,响应越快越好。目前不是所有的厂家提供拍摄延迟的技术参数,并且部分厂家提供的连拍数据,实际操作中并达不到,因而在实际购买时,您应该自己使用一下,感觉一下延迟时间(记住,利用同样的分辨率拍摄图象)。这是最好的办法。
数码相机的近距离拍摄
部分数码相机具有近距离拍摄的功能选择,您可以根据您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原则上可拍摄距离越近的数码相机适用范围越广, 下面提供目前市面主要的数码相机的最近拍摄距离:FUJIFILM MX-500 9cm MX-600 25cm KODAK: DC240 25cm DC265 30cm DC280 25CM OLYMPUS:900zoom 20cm 1400xl30cm 2000zoom 20cm SONY: FD83 1cm FD88/c 4cm FD91 1cm EPSON: PC700 10cm PC750Z 20cm CASIOQV-5000 10cm QV-7000 10cm
数码相机的图象存储
在数码相机中有三种存储数字影像的方式:内置的内存、使用各种类型的可移动存储卡(包括PC卡和其他格式的微型卡,如Compact Flash卡或是SmartMedia卡)以及使用标准3.5英寸软盘。对于某种相机,使用不止一种方式,如既有内存又提供可插入可移动存储卡的插槽。虽然PC卡不仅仅用于数码相机,但却是大多数数码相机存储能力的最方便的扩充手段。
内置内存的容量当然越大越好,除了内置的内存之外,如果还有插入存储卡的扩展插槽就更好。使用可移动存储卡,不管使用的是全尺寸的PC卡还是微型卡,都可以很方便地扩展相机的图像存储能力,在将相机中的照片下载到计算机之前可以拍摄更多的图像,这正如使用传统胶卷相机时多带几卷胶卷一样。使用可移动存储卡对于笔记本计算机用户来说尤为适合,这使得下载图像非常方便。使用普通的3.5英寸软盘作为存储介质很方便,但由于软盘的容量较小,则其数据压缩比较大,这样在相同的分辨率下,便会损失一定的图像质量。
在购买相机时,对于相机自身的存储卡容量,您可以通过相机的价格进行参考,因为如果相机便宜,存储卡小一点也没关系,您可以自己再购买存储卡。目前大部分适用SmartMedia卡,Compact Flash卡主要是KODAK在使用, 在购买相机之前,有一个信息需要了解,就是SmartMedia卡的价格比CompactFlash卡便宜不少。
数码相机的输出接口及视频输出
一般来说,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只有输入到计算机中才能进行处理(个别相机提供从相机直接打印或视频输出的功能)。使用串行口是目前几乎所有数码相机都提供的数据输出方式,而购买的相机中通常都带有用于这种接口的电缆(有用于PC机平台的电缆以及用于Mac机平台的电缆)。另外,有的相机提供了IrDA红外线接口,有了这种接口,就不需要数据电缆了(当然计算机要支持这种接口)。计算机上通常有两个串行口,一般来说,鼠标占用了一个(COM1或是COM2),数码相机的串口电缆可插入另一个串行口中。这时运行相机所附的下载图像用的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串口设置,就可以将数码相机中的影像下载到计算机中供处理之用。如果数码相机有PC卡,而计算机又是笔记本电脑,或者是使用3.5英寸的软盘存储影像,则可省去这些步骤。串行口的最大缺点是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目前有少数的数码相机开始支持USB的接口方式, 如KODAK的DC280,UMAX的ASTRACAM都支持USB接口。
另外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支持视频输出,您可以直接通过电视欣赏您拍摄的图片。
数码相机的取景器和液晶显示
与传统相机相比,除光学平视旁轴取景和单镜头反光式TTL取景之外,数码相机的一大特点就是一般均带有一块可供取景的液晶显示屏, 的确方便不少。 从原理上讲, 这其实也可算是一种TTL(Through The Lens,通过镜头)取景方式。TTL取景较之平视取景,没有取景视差,在近拍时几乎是必需的。由于LCD表现色彩景深上的问题,可能无法正确反映出所拍景物的实际状况;但仅用光学取景器的话,无法随时浏览相片,丧失了数码相机的便利性。因此,光学取景器和LCD取景方式是互为补充的,在选购数码相机的时候,应该选择有两种取景方式的相机。
许多数码相机都带有LCD显示屏,既可用于取景也可用于监视相机的状态,还可以用于预览已拍图像。但有的数码相机虽然号称具有LCD显示屏,但却不能取景或预览照片,只能用于监视相机的状态,因此购买时要多加了解。
数码相机的闪光灯以及闪光同步功能
数码相机闪光灯一般应当有三种模式,即强制闪光,不闪光,自动闪光。有的相机还有去红眼功能。去红眼就是先预闪,以使被摄者眼睛适应然后再闪光,其去红眼效果依不同被摄者对预闪的反应而不同。去红眼的功能在许多的情况下是相当重要的,另外如果数码相机可外接闪光灯则更可扩大使用范围。
闪光同步的含义,从狭义上来说,可理解为怎样使闪光闪亮并达到高峰与照相机快门开启的瞬间紧密配合,以实现闪光同步。狭义上的闪光同步,可以说是不考虑被摄手所上现场普通光的闪光的同步,这样的闪光同步通常是在被摄物处于现场光比较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闪光同步所采用的快门速度,只要求能满足与闪光高峰有效地配合,并不要求能控制被摄物所处现场光进入相机镜头时间。
从广义上来说,闪光同步的内容,就不单单是闪光闪亮的瞬间与快门开启怎样有效地进行配合,还应包括在满足闪光同步的前提下,控制被摄物所处场的普通光对曝光的影响等内容。在被摄物所处现场普通光对曝光构成影响时的闪光同步,相机所确定的快门速度,就不但要求能与闪光闪亮的瞬间有效地配合,还要求能控制被摄物所处现场的普通光进入相机镜头的时间和控制动态被摄物在照片上形成的效果。广义上的闪光的时间和控制动态被摄在照片上形成的效果。广义上的闪光同步,一般可分为高速快门闪光同步和低速快门闪光同步两类。
数码相机的售后服务
由于目前数码相机无法在传统的相机维修点维修,因而数码相机的售后维修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您在购买数码相机,一定要注意不要购买目前普遍反应售后服务不好的品牌,并且在购买时,一定要确认数码相机维修需要的时间。目前市面上售后维修工作做得较好得品牌有:富士和OLYMPUS。
第四章:数码相机的其它附属性能介绍
随着数码相机得发展,数码相机除了以上的性能之外,由发展了许多新的性能,包括间隔定时拍摄功能、浮动水印设定功能、存储卡间影像复制功能、全景功能、全景拼接功能等等,以下对这些功能进行介绍,您在购买的时候可根据您的需求进行适当的选择。但有一点不要因为附属的功能而影响您对主要功能的选择,因小失大。
1.间隔定时拍摄功能
间隔定时拍摄功能,是对传统相机上该功能的模拟,是每隔一定时间摄影一次的拍摄方式,适合有研究价值的连续演变及运动过程的拍摄,如拍摄动物及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运动的分解等等,在科技摄影方面尤为有用,用该功能拍摄时间流逝、日出日落的变化,效果非常独特。
数码照相机上的间隔定时拍摄功能,比传统照相机上的定时拍摄功能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对于一系列数字化的图像,可方便地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将它们组合制作,在显示器上动态呈现,从而使数码照相机成为动画、动态图像的输入源。
2.浮动水印设定功能
浮动水印设定功能是指可在拍摄画面上附加拍摄者需要的印记,在数码照相机上可选择加入日期/时间、文字、商标,以及对加入的信息进行位置、透明程度、背景色彩、色彩鲜艳程度地选择。这将对您对相片的整理和记忆相当有效。当然这部分功能在图象软件下可非常容易的实现。因而意义不是很大
3.存储卡间影像复制功能
存储卡间影像复制功能,首先出现于富士MX-700数码照相机上。它可将数码照相机所拍摄的影像文件通过数码照相机本身,从一个存储卡(SmartMedia卡)复制到另一个存储卡上,而且复制操作非常简单。同时富士的打印机也可直接读取SmartMedia卡信息,直接打印,非常方便。
4.全景功能与全景拼接功能
全景功能是指拍摄得到长宽比很大的画面的功能。比如您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宽度很宽的桥,拍摄几次,相机将自动拼接成为一幅图象。相当方便和有用。虽然在电脑里,软件也可以做到,但还是麻烦。
数码相机的附属性能还有很多,几乎没一种数码相机都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能,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您在选择数码相机时,一定要注意数码相机最关键的部分。
为了你的电池更长寿,请仔细阅读
作者:gumphe
手机的电池和充电器是一个永恒和共同的话题,永远有争论,永远有迷惑.我不求下面这篇文章能带来什么,只是希望本人的一点小小工作能给大家多一份选择和认识.以下的讨论都是针对手机电池,有些更是只针对锂离子电池,我不想把论题扩大,因为来的都是来讨论手机的。
1.认识记忆效应
电池记忆效应是指电池的可逆失效,即电池失效后可重新回复的性能。记忆效应是指电池长时间经受特定的工作循环后,自动保持这一特定的倾向。这个最早定义在镍镉电池,镍镉的袋式电池不存在记忆效应,烧结式电池有记忆效应。而现在的镍金属氢(俗称镍氢)电池不受这个记忆效应定义的约束。
因为现代镍镉电池工艺的改进,上述的记忆效应已经大幅度的降低,而另外一种现象替换了这个定义,就是镍基电池的“晶格化”,通常情况,镍镉电池受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而镍氢电池则只受“晶格化”记忆效应的影响,而且影响较镍镉电池的为小。
在实际应用中,消除记忆效应的方法有严格的规范和一个操作流程。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
对于镍镉电池, 正常的维护是定期深放电: 平均每使用一个月(或30次循环)进行一次深放电(放电到1.0V/每节,老外称之为exercise),平常使用是尽量用光电池或用到关机等手段可以缓解记忆效应的形成,但这个不是exercise,因为仪器(如手机)是不会用到1.0V/每节才关机的,必须要专门的设备或线路来完成这项工作,幸好许多镍氢电池的充电器都带有这个功能。
对于长期没有进行exercise的镍镉电池,会因为记忆效应的累计,无法用exercise进行容量回复,这时则需要更深的放电(老外称recondition),这是一种用很小的电流长时间对电池放电到0.4V每节的一个过程,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
对于镍氢电池,exercise进行的频率大概每三个月一次即可有效的缓解记忆效应。因为镍氢电池的循环寿命远远低于镍镉电池,几乎用不到recondition这个方法。
▲建议1:每次充电以前对电池放电是没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因为电池的使用寿命无谓的减短了。
▲建议2:用一个电阻接电池的正负极进行放电是不可取的,电流没法控制,容易过放到0V,甚至导致串联电池组的电池极性反转。
2.电池需要激活吗
回答是电池需要激活,但这不是用户的要做的事。我参观过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厂,锂离子电池在出厂以前要经过如下过程:
锂离子电池壳灌输电解液---封口----化成,就是恒压充电,然后放电,如此进行几个循环,使电极充分浸润电解液,充分活化,以容量达到要求为止,这个就是激活过程---分容,就是测试电池的容量选取不同性能(容量)的电池进行归类,划分电池的等级,进行容量匹配等。这样出来的锂离子电池到用户手上已经是激活过的了。我们大家常用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也是如此化成激活以后才出厂的。其中有些电池的激活过程需要电池处于开口状态,激活以后再封口,这个工序也只可能有电芯生产厂家来完成了。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电池厂出厂的电池到用户手上,这个时间有时会很长,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这个时候,因为电池电极材料会钝化,所以厂家建议初次使用的电池最好进行3~5次完全充放过程,以便消除电极材料的钝化,达到最大容量。
在2001年颁布的三个关于镍氢。镍镉和锂离子电池的国标中,其初始容量的检测均有明确规定,对电池可以进行5次深充深放,当有一次符合规定时,试验即可停止。这很好的解释了我说的这个现象。
★那么称之为“第二次激活”也是可以的,用户初次使用的“新”电池尽量进行几次深充放循环。
●然而据我的测试(针对锂离子电池),存储期在1~3个月之内的锂离子电池,对它进行深充深放的循环处理,其容量提高现象几乎不存在。(我在专题讨论区有关于电池激活的测试报告)
3.前三次要充12小时吗
这个问题是紧扣上面的电池激活问题的,姑且设出厂的电池到用户手上有电极钝化现象,为了激活电池进行深充深放电循环3次。其实这个问题转化为深充是不是就是要充12个小时的问题。那么我的另一片文章“论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答案是不需要充12小时。
早期的手机镍氢电池因为需要补充和涓流充电过程,要达到最完美的充饱状态,可能需要5个小时左右,但是也是不需要12个小时的。而锂离子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特性更是决定了它的深充电时间无需12个小时。
对于锂离子电池有人会问,既然恒压阶段锂离子电池的电流逐渐减小,是不是当电流小到无穷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深充。我曾经画出恒压阶段电流减小对时间的曲线,对它进行多次曲线拟合,发现这个曲线可以用1/x的函数方式接近与零电流,实际测试时因为锂离子电池本身存在的自放电现象,这个零电流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
以600mAh的电池为例,设置截至电流为0.01C(即6mA),它的1C充电时间不超过150分钟,那么设置截至电流为0.001C(即0.6mA),它的充电时间可能为10小时---这个因为仪器精度的问题,已经无法精确获得,但是从0.01C到0.001C获的容量经计算仅为1.7mAh,以多用的7个多小时来换取这仅仅的千分之三不到的容量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何况,还有其它的充电方式,比如脉冲充电方式使锂离子电池来达到4.2V的限制电压,它根本没有截止最小电流判断阶段,一般150分钟后它就是100%充饱了。许多手机都是用脉冲充电方式的。
有人曾经用手机显示充饱后,再用座充进行充电来确认手机的充饱程度,这个测试方法欠严谨。
首先座充显示绿灯不是检测真正充饱与否的一个依据。
★★检测锂离子电池充饱与否的唯一最终的方法就是测试在不充电(也不放电)状态时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压。
所谓恒压阶段电流减小其真正的目的就是逐渐减小在电池内阻上因充电电流而产生的附加电压,当电流小到0.01C,比如6mA,这个电流乘与电池内阻(一般在200毫欧之内)仅为1mV,可以认为这时的电压就是无电流状态的电池电压。
其次,手机的基准电压不一定等于座充的基准电压,手机认为充饱的电池到了座充上,座充却不认为已经充饱,却继续进行充电。
4.充电电池有最佳状态吗
有一种说法就是,充电电池使用得当,会在某一段循环范围出现最佳的状态,就是容量最大.这个要分情况,密封的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如果使用得当(比如定期的维护,防止记忆效应的产生和累计),一般会在100~200个循环处达到其容量的最大值,比如出厂容量为1000mAh的镍氢电池用了120次循环后,其容量有可能达到1100mAh.几乎所有的日本镍氢电池生产商的技术规格书中描述镍基电池的循环特性的图上我都能看到这样的描述.
★镍基电池有最佳状态,一般在100~200循环次数之间达到其最大容量
对于液态锂离子电池,却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循环容量的驼峰现象,从锂离子电池出厂到最终电池报废为止,其容量的表现就是用一次少一次.我在对锂离子电池做循环性能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容量回升的迹象.
★锂离子电池没有最佳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锂离子电池更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表现不同的性能,在25~40度的环境温度会表现其最好性能,而低温或高温状态,他的性能就大打折扣了。要使你的锂离子电池充分展现它的容量,一定要细心的注意使用环境,防止高低温现象,比如手机放在汽车的前台上,中午的太阳直射很容易就可以使其超过60度,北方的用户的电池待机时间,同等网络情况下,就没有南方的用户长了。
5.真的是充电电流越大,充电越快吗
“论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一文中已经讲了这个问题,对于恒流充电的镍基电池,可以这么说,而对应锂离子电池,这个是不完全正确的。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在一定电流范围内(1.5C~0.5C),提高恒流恒压充电方式的恒流电流值,并不能缩短充饱锂离子电池的时间。
6.直充标的输出电流就等于充电电流吗
这就要讨论手机的充电方式了,对于充电管理在手机里面的,设定同样一个直充(实际应称为电源适配器)的输出如:5.3V 600mA
A.充电管理是开关方式(高频脉宽调整PWM方式),这个充电方式,手机并没有完全利用直充的输出能力,直充工作在恒压段,输出5.3V,此时真正的充电电流由手机的充电管理进行调整,而且肯定要小于600mA,一般在300~400mA。这个时候,大家看到的直充的输出电流就不是手机的充电电流。比如motorola的许多直充其输出为5.0V 1A,真正对电池充电的也就用到了500mA足矣,因为手机的电池容量也不过580mAh。
★这时直充上标的输出电流就不等于实际充电电流
B.充电管理为脉冲方式的,这个充电方式,手机完全利用了直充的限流电流,就是用了600mA在电池上,这个时候,直充的输出电流就是充电电流了。
当然以上的都是指在锂离子电池的恒流阶段或镍氢电池的充电而言。
如果手机没有充电管理,把充电的管理移到了直充上,比如许多的CDMA手机都是如此,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它的输出写的很明白,比如输出:4.2V 500mA,这个就是锂离子电池恒流恒压两个数据了
7.循环充放电一次就是少一次寿命吗
循环就是使用,我们是在使用电池,关心的是使用的时间,为了衡量充电电池的到底可以使用多长时间这样一个性能,就规定了循环次数的定义。实际的用户使用千变万化,因为条件不同的试验是没有可比性的,要有比较就必须规范循环寿命的定义。
国标如是规定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条件及要求:在25度室温条件下以恒流恒压方式1C的充电制度充电150分钟,以恒流1C的放电制度放电到2.75V截止为一次循环。当有一次放电时间小于36分钟时试验结束,循环次数必须大于300次。
解释:
A.这个定义规定了循环寿命的测试是以深充深放方式进行的
B.规定了循环寿命按照这个模式执行后必须超过300次以后容量仍然有60%以上
实际上,不同的循环制度得到的循环次数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以上其它的条件不变,仅仅把4.2V的恒压电压改为4.1V的恒压电压对同一个型号的电池进行循环寿命测试,这样这个电池就已经不是深充方式了,最后测试得到循环寿命次数可以提高近60%。那么如果把截止电压提高到3.9V进行测试,其循环次数应该可以增加数倍。
这个关于循环一次就少一次寿命的说法已经有许多友人进行了讨论,我只是补充说明一下而已,大家在谈论循环次数的时候不能忽视循环的条件。
●抛开规则谈论循环次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循环次数是检测电池寿命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误区:许多人喜欢把手机锂离子电池用到自动关机再充电。这个完全没有必要。
实际上,用户不可能按照国标测试模式对电池进行使用,没有一个手机会在2.75V才关机,而其放电模式也不是大电流恒流放电,而是GSM的脉冲放电和平时的小电流放电混合的方式。
有另外一种关于循环寿命的衡量方法,就是时间。有专家提出一般民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是2~3年,结合实际的情况,比如以60%的容量为寿命的终止,加上锂离子电池的时效作用(参考第9点),用时间来表述循环寿命我认为更为合理。
铅蓄电池的充电机理就类似与锂离子电池,是限流限压方式,使用的方式就是浅充浅放,他的寿命表述就是时间,没有次数,比如10年。
★★★所以,对于锂离子电池,没有必要用到关机再充电,锂离子电池本来就适合用随时充电的方式进行使用,这也是他针对镍氢电池的最大优势之一,请大家善加利用这个特性。
8.电池容量越高越好吗
不同型号(特别是不同体积)的电池,他的容量越高,提供使用的时间越长。抛开体积和重量的因素,当然容量越高越好。
但是同样的电池型号, 标称容量(比如600mAh) 也相同,实际测的初始容量不同:比如一个为660mAh,另一个是605mAh,那么660mAh的就比605mAh的好吗。
实际情况可能是容量高的是因为电极材料中多了增加初始容量的东西,而减少了电极稳定用的东西,其结果就是循环使用几十次以后,容量高的电池迅速容量衰竭,而容量低的电池却依然坚挺。许多国内的电芯厂家往往以这个方式来获得高容量的电池。而用户使用半年以后待机时间却是差得一塌糊涂。
民用的那些AA镍氢电池(就是五号电池),一般是1400mAh,却也有标超高容量的(1600mAh),道理也是一样。
★提高容量的代价就是牺牲循环寿命,厂家不在电池材料的改性上下文章,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电池容量的。
9.充饱的电池进行存储好吗
锂离子电池有一个特性非常不好,就是锂离子电池的时效(或称老化,老外称为aging),就是锂离子电池在存储一段时间后,即使不进行循环使用,其部分容量也会永久的丧失,这是因为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从一出厂就已经开始了它的衰竭历程。不同的温度和电池充饱状态,其时效后果不同,以下数据摘自参考文献[1],以容量的百分比形式列出:
存储温度--40%充电状态-------100%充电状态
0度-------98%(一年以后)-----94%(一年以后)
25度------96%(一年以后)-----80%(一年以后)
40度------85%(一年以后)-----65%(一年以后)
60度------75%(一年以后)-----60%(3个月以后)
由此可见,存储温度越高和电池充的越饱,其容量损失就越厉害。所以不推荐长期的保存锂离子电池,反之,厂家应该象对待腐烂的食物一样将其回收。用户要密切留意电池的生产日期。
★如果用户手中有闲置的电池,那么专家推荐的存储条件为充电水平是40%,存储温度低于15度或更低。
而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则几乎不受这个时效作用,长期存储的镍基电池在进行几个深充深放以后就可以恢复其原始容量了。
10.座充的绿灯亮了以后在多充一个小时有用吗
绿灯只是一个指示,真正充饱与否在于座充对电池充电过程的控制和判断。以4.2V的锂离子电池为例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是控制,控制对电池的输出是先恒流,后恒压(电流逐渐减小)。
然后是判断,判断电流小于某个电流值时,显示绿灯,因为模数转换的精度和本身的电压精度是受限制的,座充通常设定这个电流值为50mA,此时显示绿灯,那么电池确实离它真正的充饱还有10%不到(据我所测,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以50mA截止充电的话,其容量已经可以达到95%,充电接受能力大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座充接下去在干什么:
A.如果接下去,座充彻底关断充电回路,没有继续进行恒压充电,那么在座充上再放置10个小时也是于事无补。许多的座充设计方案就是这样的,比如TI(德州仪器)的BQ2057系列充电芯片,linear(凌特)的LT1800系列都是如此。
B.座充继续进行恒压充电,并严格控制电压不超出4.2V,无疑再多充一个小时,确实可以增加电池的容量。
C.座充继续充电,但是它的电流控制很糟糕,不小心就使电池超出了4.2V,而且继续往上跑。因为锂离子电池不能吸收任何过充。持续对电池施加电流,就会造成这个后果,那么过充就发生了。这个当然是设计不好的座充,比如常见的即可充锂离子电池又可充镍氢电池的十几块钱的“蛋充”。
D.还有一种充电管理芯片,比如maxim(美信)的1679芯片,与许多手机充电管理相同,它采用脉冲方式充电,它在显示绿灯的时候,就是锂离子电池已经100%充饱了,当然再放置一个小时,它也不会过充,显然又是在做无用功。
用户实际上不知道绿灯亮了以后座充到底在干什么,A或B或D,都有可能,座充说明书不写这些东西的。排除不合格的座充,我们其实应该相信合格和原装的座充,绿灯亮着的话,为什么不取下来用呢?这对用户实际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充的不饱又不影响循环寿命(如上第7点所述),95%的容量也是可以接受的。除非有爱好者能深入分析自己的座充到底是以那种方式的在充电,否则我们不妨------
★亮绿灯后就取下来用。
11.座充充电比直充饱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