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_6 史仲文(现代)
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④甚至名为禅宗,连坐禅也反对,“生来坐不
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⑤慧能一扫烦琐的宗教修
养仪式,提倡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
恼,后念离境即菩提。”⑥所以禅宗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同时禅宗又特别强调,觉悟是一个因人而异
的具体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慧能以后的禅宗,创造了“四宾主”、“四照用”、“机锋”、
“棒喝”等一系列启发门徒觉悟的方法。禅师们往往不直接回答弟子的
问题,而是用一些意蕴不明,或答非所问的语言、动作、声音来启迪他
们的智慧。对于迷悟甚深者,甚至当头一棒,拳打脚踢,促其翻然醒悟。
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印度佛教中所未见的。
通观慧能的宗教改革,他使佛教与孟子的“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
我”,“尽心、知性、知天”,老子的“静观”、“玄览”等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深层结合,更容易为中国士人接受。禅宗反对复杂的宗教修
习方式,缩短了成佛之路,在下层民众中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化和
大众化正是禅宗取得成功的关键。
6.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据的主要
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律
严明,僧团组织才能行动整齐划一,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佛教
一向重视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在教义上它是戒、
定、慧三学之首。律宗特别强调:“金科玉律,唯佛能制”,戒律出自
① 《坛经·机缘品》。
② 《坛经·机缘品》。
③ 《坛经·疑问品》。
④ 《坛经·疑问品》。
⑤ 《坛经·顿渐品》。
⑥ 《坛经·疑问品》。
佛陀之手,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释迦在世时,原始佛教只有“五戒”、
“十戒”等一些简单戒条,后世汗牛充栋的律藏多出于部派佛教时期。
在佛教诸派戒律中,影响最大的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因为早在曹
魏时期,印度僧人昙柯迦罗便译出《昙无德(法藏)摩羯》(即《四分
律》原本),并开始为中国僧人受戒,所以中国律宗以昙柯迦罗为初祖,
奉《四分律》为根本经典。不过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唐朝的道宣(公
元 596 年—667 年)时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
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
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由于他长期在终南山隐居传道,故其宗
派又称为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公
元 569 年—635 年),开创了相部宗。法励的弟子怀素(公元 624 年—697
年)在西太原寺开创了东塔宗。唐代律宗三派并立,互有争论,繁荣一
时,但是不久相部、东塔两派沉寂无传,唯南山律宗独承法系,绵延不
绝。
(2)净土信仰的流传及其代表人物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在佛教的神话
谱系中,阿弥陀佛是主管西方净土世界之佛,传说他在成佛之前曾发 48
种宏愿大誓,凡称念他名号者,在死后他都要接引其往生西方净土。净
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为根本经典,
主张以念经行业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
在《无量寿经》中,为信徒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佛国世界:“其佛国
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榘、玛瑙合为地,光
赫焜耀,微妙奇丽。”“七宝诸树,周遍世界,……行行相植,茎茎相
望。”“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若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事已,化去,时
至,复至。”如此美好的彼岸世界,当然会使在苦难中挣扎的民众向往。
净土信仰在中国流行很早,东晋时高僧慧远就曾和弟子 123 人,在
庐山结白莲社,发誓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后世净土宗尊慧远为初祖,净
土宗也称莲宗。以后净土信仰代有鼓吹者。东魏昙鸾(公元 476 年—542
年)曾向陶弘景学过长生术,后得菩提流支译的《观无量寿佛经》,改
信净土。他著有《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影响很大。隋唐
之际的道绰和善导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道绰(公元 562 年—645 年)
原是涅槃学者,见到记载昙鸾的碑文后,改信净土。他专念阿弥陀佛名
号,日限七万遍。唐贞观年间讲《观无量寿佛经》200 遍,广劝念佛。教
人以小豆记念佛次数,据说竟日积“数百万斛”。又教人以念珠记念佛
之数,“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①善导(公元 637
年—681 年),在山西玄中寺听道绰讲《观无量寿佛经》,归依净土法门。
后赴长安,在光明、慈恩诸寺宣扬净土信仰。他一生抄《阿弥陀经》几
十万卷,画净土变相图三百余幅。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转经行
愿往生净土事赞》等。至此,净土宗的理论和行仪趋于完备,正式成为
一个宗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过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没有严密
的传法系统。特别是宋代以后,净土成为天下共宗,所以其“七祖”、
① 《续高僧传·道绰传》。 “九祖”之说,皆无确切的传承关系,只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人物。
(3)“开元三大士”与中国密宗
密宗是印度密教在中国流行的结果。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出现了 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它既保留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又 吸收了婆罗门教祭祀、供奉、拜火、咒语等宗教仪式。密教主张身、口、 意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即手结契印(手密),口通真言(口 密),心作观想佛尊(意密)。他们认为佛祖的真言密语是不能见诸文 字,广为流传的,只能传给受过灌顶礼的弟子,并以此与“显教”诸派 相区别。
密教的部分经文从三国时期就有传播,但唐以前流行的都是所渭的 “杂密”,而“纯密”则是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 空传入中国。善无畏(公元 637 年—735 年)出身于南印贵族家庭,出家 后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到长安,受到玄宗的 礼遇,被尊为国师,设内道场,为皇族受灌顶礼。在长安期间传播“胎 藏界”密法,译出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为密宗日后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金刚智(公元 669 年—741 年),南印度人,先学经律,后专密 藏。开元八年(公元 720 年)从海路来华,到长安后也被尊为国师,主 要弘传“金刚界”密法。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 4 部,7 卷著作。不空(公元 705 年—774 年),北印度人,自幼出家,投于金刚 智门下,协助译经。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秉承遗命,赴印度和师子 国(今斯里兰卡)寻找密教经典。天宝五年(公元 746 年)返中国,带 回 1200 卷梵本经文。据《开元释教录》,不空共译出密教经典 111 部, 143 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他设内道场,为玄宗、 代宗、肃宗授灌顶礼,成为三朝国师。在“三大士”门下,中国密宗传 人中有两名佼佼者,一个是一行(公元 673 年—727 年),他不仅协助善 无畏译经,传教,而且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撰《开元大衍历》。一个是 惠果(?——公元 805 年),曾向善无畏学“胎藏界”密法,向金刚智 学“金刚界”密法,并为代宗、德宗、顺宗受灌顶礼,亦为三朝国师。 他主持青龙寺期间,将密宗传给了日本僧人空海,开“东密”之门。
密宗有一套复杂的宗教仪轨,他们认为仪轨是如来以秘密顿证来渡 济众生的规范,所以搞得极为隆重、神秘,传经时必须有礼拜、供养、 念诵等仪轨相随,如“修曼荼罗”。“曼荼罗”也译为坛,或圆轮具足, 在坛场上悬挂佛或菩萨像,供众人膜拜。“护摩”是一种拜火仪式,在 祭坛上设火炉,焚烧乳木、供物,以求本尊保佑。这些仪轨与当时中国 佛教正在日趋简化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密宗修行仪轨中的男 女双修,中国人更难接受。不论密宗对“无上瑜伽”做什么样的解释, 这种男女混杂,以性交为最终目的的活动与封建纲常伦理是相互抵触 的。所以密宗仅在唐中叶流行了几十年,武宗灭佛以后再未得到恢复。
十四、宋元佛教的稳定发展
隋唐五代是中国佛教的大起大落时期,既有朝廷上下狂热崇拜的繁 盛,也有唐武宗灭佛,周世宗限佛的悲哀。入宋以后,中国封建意识形 态基本定型,由于宋明理学的出现,儒学的统治地位已不可动摇,而佛、 道两家则在辅翼儒学的前提下找到了自己的合理位置,进入了稳定发展 时期。
1.宋王朝对佛教的扶植与管理
赵宋王室是在唐武宗灭佛和周世宗限佛两次大“法难”的基础上建 立自己的宗教政策的。太祖赵匡胤是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帝王,深知佛教 早已深入人心,周世宗的强硬宗教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所以他在夺 取后周的天下后,立即于建隆元年下令停止在北方废毁寺庙,先度童行 8000 人,稳定北方的僧侣队伍。以后又不断拨钱支持佛教事业。乾德四 年(公元 967 年),派遣僧人行勤等 157 人赴天竺求法,每人赐钱三万。 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遣内史高品、张从信等人往益州(今四川成 都)主持刻印《大藏经》,开中国历史上刻藏事业的先河。此次刻藏先 以《开元录》之经为限,后陆续增添东土撰述,最后得到 625 帙,6620 卷,在佛教传播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宝藏》日后成为一切官私 刻藏的共同准据,日本、高丽、契丹、西夏等地刻藏,也以此藏为准。 宋、元两代还刻印了《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碛砂藏》 等四种版本,印刷术推动佛教思想更加深入民间。
宋太宗赵光义“素崇释教”,更是热衷于佛事。他在登极伊始的太 平兴国元年(公元 976 年),一次下令度童行 17 万。为了在佛教史上留 下善迹,他效法唐太宗大开译场,延请西域高僧法天、天息灾、施护等 人主持,译出大量经文,并亲撰《新译三藏圣教序》,刻之于碑,以图 流芳千古。从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 982 年)至仁宗景祐二年(1035 年)的 54 年中,共译梵本 1428 夹,564 卷,数目可观,但影响却远远不 能和唐代相比。其原因在于,当时正值印度密教发达时期,宋朝所译经 文大多属于密部经典。佛教密宗的许多思想,与儒家纲常相抵触,所以 不少经文甫被译出,立即引起担任译经史、润文官的儒家学者的警惕, 旋即举报销毁。如淳化五年(公元 994 年)译出《大乘密藏经》,发现 有 65 处“文以乖戾”。太宗闻讯,立即诏谕:“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 圣法也。”勒令“当众焚毁。”
宋真宗不仅崇道,亦推崇佛教,他亲撰《崇释论》一文,希望能奉 佛“十力”,辅俗“五常”,达到劝善禁恶的目的。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真宗下《普度僧道诏》,天下童子每十人度一人。为此特在京师 及诸路设 72 处戒坛,大规模剃度童行。所以真宗一朝僧尼人数达到了 458,855 人,寺庙 4 万余所,为宋代最高水平。
鉴于历史的教训,宋帝对于佛教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警惕,太祖、太 宗保持了唐代的“度牒”制度,以求控制僧尼人数。同时下令限制寺院 规模,如开宝八年(公元 975 年),太祖明令禁止灌顶道场、水陆斋会 和士女夜集等活动,以防滋事。真宗朝僧尼发展过快,仁宗朝便严加限
制,至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统计,僧尼仅余 224,090 人,不使宗教
的发展超出了维持统治的需要。
宋室南渡以后,国力更趋衰弱,但江南本是佛教发达之地,教徒仍
有 20 万之众。宋高宗对佛教采取了既不支持,也不绝灭的政策,只是停
发度牒,寄希望于自然减员。同时迫于对金战争和统治集团的巨大花费,
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 年)下令天下僧尼交纳免丁钱,“自十千至一千
三百,凡九等,谓之清闲钱,年六十以上者,听免纳。”①这样就使得出
家在经济上没有多少好处,防止贫苦农民因非信仰因素而出家。
总体来说,有宋一代佛教基本处于平衡发展状态,突出的排佛事件
仅宋徽宗一次。赵佶是个狂热的道教徒,自封为“神霄帝君”、“道君
皇帝”,当时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不断强大,国内民族矛盾上升。道教徒
乘机鼓吹佛教是“金狄之教”,林灵素等道士鼓惑徽宗灭佛。徽宗在宣
和元年(1119 年)下诏:“佛改号大觉金仙,馀为仙人、大士。僧为德
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②但是佛教流传已久,早已深
入民间,非一纸诏令便可改为道教。翌年,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宋徽
宗不得不收回成命,这场变佛为道的闹剧草草收场。
2.禅宗的成熟与定型
禅宗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教外别传,直指本
心的简单法门为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中国佛教的特色。慧能的《坛经》
为禅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禅宗特有的“机锋”、“棒喝”、“公案”
等宗教修习仪规,则是在慧能身后的五代和宋初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
展,并通过宋初的《语录》、《灯录》记载下来,又通过宋禅的“代别”、
“颂古”、“评唱”等“文字禅”著作,发挥阐述,使之流传广大。所
以我们说宋代是中国禅宗的成熟定型时期。
(1)禅宗的流派与师承
禅宗在五代分成五派,其中沩仰宗流派最为短暂,在宋初即告终结。
法眼宗在宋初传至天台德韶(公元 890 年——972 年),他曾就学于天台
宗,是个“禅、教兼通”的人物。因其俗姓陈,与“智者大师”同姓,
故有“智者再来”的美誉。他的嗣法弟子永明延寿(公元 904 年——975
年),俗姓王,浙江余姚人,为宋初一代名僧。延寿有感于当时禅宗内
部片面强调“不读经,不拜佛,不坐禅”,一味“师心自用”,“胡参
乱喝”,所以提倡“禅教合一”运动。他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必不相违。”①为了达到规范僧人行动,以经印心的目的,他
选择大乘佛经 120 部,祖师语录 120 部,圣贤集 60 部,编成长篇巨著《宗
镜录》100 卷。按其本意,以心为宗,以佛、祖经论为镜,相互发挥,以
显涅槃正道。延寿“禅教合一”的呼吁,在宋初的禅门内引起了很大反
响,在禅宗的语录、著作中,明显地表现出采纳华严、唯识、天台诸宗
① 《佛祖统纪》卷四十。
② 《宋史·徽宗本纪四》。
① 《宗镜录》卷一。
之说,融汇禅教的倾向。
云门宗是北宋禅门主要流派之一,宋徽宗为《建中靖国续灯录》作
序时说:“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
盛于天下。”云门宗在北宋支系繁多,人才济济,其中最著名者为雪窦
重显和佛日契嵩。重显(公元 980 年——1052 年),俗姓李,字隐之,
四川遂宁人。为复州(今湖北天门)北塔寺云门宗传人智门光祚的嗣法
弟子。他在开悟后云游四方,最后住持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山资圣
寺,于此大开法座,门下弟子众多。重显在禅宗史上的重要贡献,是写
了《颂古百则》和《拈古百则》,成为“文字禅”中的代表作。云门文
偃身后另一支系数传而至佛日契嵩(1007 年——1072 年)。他自幼出家,
广游江湖,遍访知识,最后投入云门宗人洞山晓聪门下,成为嗣法弟子。
契嵩在佛教史上留有三件影响重大的事业:其一是著《传法正宗记》九
卷,考定禅宗“西土二十八祖”。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的传灯历程,
不过是禅宗的自神其说,因为印度并没有禅宗这样的佛教流派,契嵩的
“工作”是在用神话混同历史。其二是对禅宗宗经《坛经》进行了大规
模的修订,使之从 1.4 万字增至了 2 万字。契嵩的改编工作主要是将原
来的许多注释变成了正文,并分出章目,这次改编的结果就是目前最为
流行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其三是撰写《辅教编》上、中、
下三篇,释排佛之意,倡三教融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儒、
释、道三教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三教融合大体
上经历了从文字上相互诠释,功能上相互补充,到理论上相互贯通的三
部曲。如果说魏晋处于第一个阶段,南北朝处于第二个阶段,那么唐宋
则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契嵩的融汇儒释重在理论方面,他指出:“《坛
经》之所谓心者,亦义之实,仁之实也。”①心成为两教理论的结合点。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②各教的
圣人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发明人心而已。因此佛教的“五戒”就是儒家
的“五常”,此岸与彼岸可以打通为一。同时他还大力宣扬孝道,指出:
“大孝者,大戒之所先也”,并且提倡“忠君护国”。他直接向宋仁宗
呼吁:“愿垂天下,使儒者儒之,佛者佛之,各以其法赞陛下之化治。”
① 儒释两教在巩固封建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了起来。仁宗皇帝曾赐契嵩“明
教大师”号。两宋之际,云门宗开始衰落,入南宋后竟至宗绪无考。
曹洞宗以宗风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著称,北宋时不似沩仰、法眼之
衰落,亦不如云门、临济之兴旺,然法嗣绵延,不绝如缕。两宋之际,
曹洞宗因出现了一批著名僧人,成为与临济相当的流派,当时有“临天
下,曹一角”的说法。两宋时曹洞名僧主要有投子义青(1032 年——1038
年)、芙蓉道楷(1042 年——1117 年)、丹霞子淳(?——1119 年)和
天童正觉(1091——1157 年)。他们的出身和经历虽不尽完全相同,但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善于写“颂古”、“拈古”
之类的“文字禅”著作。金元之际,曹洞名僧行秀作《从容庵录》评唱
正党的《颂古百则》,从伦作《空谷集》评唱义青的《颂古百则》,作
① 《辅教编·坛经赞》。
② 《辅教编·广原教》。
① 《辅教编·戒孝章》。
《虚堂集》评唱丹霞的《颂古百则》,使之影响更为久远。另外,天童
正觉还因提倡“默照禅”的修养方法,与临济宗的大慧宗杲发生过一次
大争议,成为宋代禅宗史上的一段“公案”。
临济宗是禅宗中流派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派系。善昭(公元 947 年
——1024 年)是宋代临济宗第一个重要人物,俗姓俞,山西太原人。他
14 岁出家,游方参禅,长达三十年之久,得诸家宗风之妙。后住持汾州
太平寺,人称汾阳善昭。他重视历代祖师留下的“机锋”、“公案”,
认为是传佛心印,开示后学的重要手段。不过由于时过境迁,不易看懂,
故他作“代别”、“颂古”为之阐释。因此善昭成为宋代文字禅的早期
倡导者之一。善昭传法于石霜楚圆(公元 986 年——1040 年),楚圆投
入善昭门下两年,开口便遭詈骂,申诉即被仗责,深为不满。一日楚圆
正欲张口申辨,善昭以手掩其口,楚圆恍然大悟,原来禅不可言传。以
后楚圆开堂说法,门下弟子云集,临济宗又分成了黄龙、杨岐两个支系。
与原有的五宗并列,被时人称为“五家七宗”。
黄龙慧南(1002 年——1069 年),俗姓章,信州(今江西上饶)人。
自幼出家,遍游四方,后受楚圆的印证,成为传法弟子之一。学成后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