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朝绝对很邪乎

_11 雾满拦江(唐)
错误就错误吧,不管怎么说,沈氏在第二年终于给代宗生了一个小宝宝,这个孩子叫李适,就是未来的德宗了。
李适的出生,让崔氏备感失落,但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这个女孩子虽然满腔醋意,但却不是一个坏女生。小德宗就在王府中幸福成长,并没有遭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于崔氏而言,她最渴望的是自己也能生一个小宝宝,但这项工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终于,到了小德宗十四岁的那一年,令人兴奋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李隆基率成群结队的皇子皇孙向蜀川方向暴走,儿子李亨随之,孙子李豫随之,李豫的妃子崔氏随之,重孙子李适也随之——但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之中,少了一个不应该少的人。
德宗李适的妈妈:沈氏。
3.妻离子散的激荡岁月
皇室大队人马出逃,单单只扔下了德宗的妈妈沈氏,目前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这一切,分明是崔氏搞的鬼。
可怜的沈氏,就这样落入了安禄山叛军的手中。叛军占据长安之后,将没有逃走的李氏皇族,男子不论老幼,通通杀掉。对女人则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她们认识到此前的严重错误。新政权给了这些美貌女人以新的政治生命,让她们做了慰安妇,从此自食其力。
而这时候,肃宗李亨等人秘密策划了马嵬坡起义,绞死了绝世美女杨贵妃。然后趁着混乱之机,李亨带着儿子李豫、儿媳妇崔氏及李豫的儿子李适等人逃往灵武,并于此登基,号令天下。
一年以后,李豫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率军打响了洛阳战役,杀敌六万人,攻下了洛阳城。当李豫满脸兴奋地入城之时,欢迎的人群中突然冲出来一个慰安妇,正是沈氏,就见她向着李豫急切地挥手:孩子他爹,孩子他爹,俺是孩子他娘……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李豫热情地同欢迎群众打招呼,策马走过了沈氏身边——史书上说,这是李豫和妻子沈氏见的最后一面,不过是片语交谈,未及安置,然后两人又分手了。
分手之后,李豫率主力转移到敌人的后方去,继续抗战。而叛军在史思明的率领下,又潮水般地涌来,重新占领了洛阳。沈氏又重新回到了大燕新政权,继续做慰安妇,再以后就彻底失去了她的消息——那年月,谁会关心一个慰安妇的下落?
此后又不久,皇后张氏联合太监李辅国逼迫代宗的三弟李倓自杀。事发之后,李豫极度惊恐,生怕下一个就要轮到自己,就想立即发兵,干脆杀了老爹肃宗并张皇后,幸好这时候名臣李泌跑来了。
李泌劝代宗说:你这孩子啊,打小就缺心眼,长大了心眼就更不够用。你也不想想,现在你爹打天下,靠的是谁?不就是靠你和你的三弟吗?如今你三弟死了,那么你爹还能再靠谁?全都靠你了——你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李豫愣头愣脑地道:你的意思是说,三弟的死,我是最占便宜的人?
李泌道:我没那么说,那是你自己说的。
李豫:那你到底是啥意思?
李泌:我还能啥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你三弟死了,就意味着你彻底安全了,如果你爹再宰了你,那你爹就没办法号令天下了,明白了吗?
李豫:可我也没干什么,就是跟在你们的屁股后面跑跑……
李泌:知道知道,你继续跑吧,我保证你一口气跑到皇帝宝座上。
事情果如李泌所料,等到叛军被铲平,全国获得解放,肃宗李亨雄赳赳气昂昂地收复长安。这时候李豫收到了张皇后的秘密来电:太子殿下,见信如面,今去信不为别事,为了朝廷内部的李辅国反动集团之事,近日该集团活动愈发猖獗,已经到了非要打掉不可的程度了……
收到张皇后的来信,李豫大喜,这才明白过来李泌对他所说过的话。事实上,此时的他由于在战争中取得了赫赫威名,声望如日中天,已经成为了各派紧急靠拢的新的领导核心。
但是李豫并没有急于表态,毕竟是一动不如一静。就在这拖延的过程中,军中骁将纷纷跑来投靠,跺脚拍胸脯,咬破手指头写血书。不久太上皇并肃宗李亨先后死去,李辅国支持他。浩浩荡荡地杀入禁宫,幽囚张皇后,再将跟他争夺皇帝龙椅的二弟李系杀掉,至此江山稳固矣。
但当他坐到龙椅上的时候,脑海中却突然浮现出一个女人的影子:
沈氏。
他欠这个女人太多,太多。
自从沈氏跟了他,就一直生活在崔氏的阴影之下,从无一日得欢颜,又被他残忍地抛弃于乱军之中,被叛军掳走当了慰安妇。上一次在洛阳见到她,可他居然连打声招呼都不敢,就这样狠下心肠再次抛下她,导致了沈氏第二次陷入贼营,如今竟然是死活不知,下落不明……
千种柔情,万般思念,如今已无以回报。
如今的李豫,他只能把气撒在倒霉丫头崔氏的身上。
终于轮到崔氏倒霉了。这可怜的姑娘自打她出生以来,就没接受过正常的教育,她杨家的人全都是些脑壳空无一物只知恣意放纵的怪人,她从小见到的是这些,学到的是这些。可自打杨贵妃被缢死,她的母亲韩国夫人也被士兵杀死,崔氏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如今李豫再将满腔的怨愤冲她发泄过去,她又怎么承受得了?
不到一年,崔氏被李豫用残酷的家庭冷暴力,活活折磨死了。
4.德宗李适的个人简历
此后李豫孤零零地坐在龙椅上,眼看着天下藩镇四起,皇权失柄,但却无计可施。他所能做的,只是抓紧时间再找一个女人,以免让自己这辈子活得太窝囊。
于是工部尚书独孤颖的女儿独孤氏入宫。史书上说,这女孩子生得极美貌,李豫非常宠爱她,却坚决不肯封她为皇后。为什么呢?一来李豫心里对沈氏有愧,空悬后位,实际上是对沈氏不幸命运的补偿。二来呢,目前的皇太子是沈氏生的儿子李适,倘若立了独孤氏为皇后,这不明摆着是重演肃宗临死前的惨剧吗?李豫可不想像父亲那样,躺在病榻上被一群怪人拎刀冲入宫来,活活吓死,那滋味实在是太不好受了。
而独孤氏呢,她则是努力在争取。对她而言,皇后之位空在那里,却不让她登上去,这无异是一种羞辱。但女性的隐忍,让她不可能直接与李豫发生冲突,她只能——多多地为李豫生孩子,等孩子生到足够多的时候,不信李豫不改主意。
独孤氏先是生了一个儿子,接着又生了一个女儿华阳公主。这个小公主端的聪明绝顶,打一睁眼,就会看人脸色,别人的喜怒哀乐,她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这小女孩最是善于逗李豫开心。无论李豫有多少烦恼,这小公主都有办法让李豫笑得满地乱滚。
李豫喜欢死这个女儿了,天天抱着舍不得撒手。然而人世之间,福慧向难两全,华阳公主或许是太过于聪明的缘故,没过多久竟然患病死了,当时李豫心疼得号啕大哭,连续几天拒绝上朝。
而华阳公主的死对母亲独孤氏的打击更是沉重。这时候如果李豫醒过神来,快点封独孤氏为皇后,说不定还会让这女人获得点安慰。可是李豫却是铁了心,只管哭自己的,坚决不肯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丝毫实质性让步。独孤氏受此打击,心灰意冷,干脆也死掉了。
从沈氏到崔氏,再到独孤氏,李豫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没有一个给他带来快乐。他对女人的全部感受,除了痛苦,就是痛苦,这惨痛的人生,让李豫日渐消沉。此后的人生岁月,他拒绝让任何女人走入他的内心,就这样形单影只,孤苦伶仃,直到死去。
代宗死于公元779年,在他死后,留下了一个藩镇坐大的烂摊子给儿子,可这个烂摊子,也不是他故意留下来的。但凡他有一点办法,也不会就这样马马虎虎交差。
说到底,还是能力不足的过,所以继任者德宗,就有乐子看了。
那么德宗皇帝李适,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怪人呢?
大唐第十任皇帝德宗李适个人档案:
姓名:李适
出生:天宝元年四月十九,公元742年
籍贯:陕西长安大内宫中
属相:马
卒年: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享年六十四岁
死因:病死
特长:聚敛钱财
社会关系:
父亲:代宗李豫
母亲:沈氏
妻子:王氏
儿子:十一子
女儿:十一女
心路历程:
0岁:出生,其时大唐疆域,辽阔无垠,行者万里,不恃兵器
14岁:安史之乱爆发,随祖爷爷、爷爷并父亲逃亡
25岁:应全国人民一致要求,被立为皇太子
38岁:父亲代宗死之,遵遗诏即位
41岁:河北道爆发严重的反朝廷叛乱,四镇节度使皆反
42岁:弹压四镇叛乱的李希烈部亦反,不得已抽调泾原兵马平叛。行至长安,泾原兵大举叛乱,杀入长安城。德宗李适宣布战略转移,出走奉天。叛兵拥立太尉朱泚登基,称国号大秦
43岁:天下乱矣,秦帝朱泚出走长安,投奔吐蕃,被斩首。德宗李适收复长安,但神策军因为混乱落入了宦官之手,从此宦官主政
46岁:吐蕃会盟于河中节度使浑咸,将盟,吐蕃伏兵大起,浑咸只身逃脱,陇州万余百姓被掳为奴,行至崖谷,赴死者千余人
47岁:名相李泌出山,和亲回纥,以弱吐蕃
53岁:击吐蕃于神川,降其为十余万,从此吐蕃转弱
64岁:卒
看看这个个人简历,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德宗李适,他将继祖爷爷李隆基之后,成为又一个被迫逃离皇都长安四处流浪的流亡皇帝。如此说起来,李适在历史上应该名声不会太好,那么他又怎么混了个“德宗”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称号呢?
李适之所以被谥为德宗,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温厚敦良。而国政的破败,究其原因,根本还在祖爷爷李隆基的身上。李隆基那厮是个超级大玩家,他在皇位上一趴就是四十多年,却从没一天干过正事,留下来的这个烂摊子,对德宗而言只不过是勉强维持罢了。
老话说,时势造英雄——李适倒霉就倒霉在一个时势造倒霉蛋的时代,他需要为祖爷爷李隆基的所有开支埋单,处在一个在所难逃的倒霉蛋位置上,你说他不倒霉,谁倒霉?
5.美丽而闹心的传说
话说自打德宗李适继位,头一桩事就是大张皇榜,发布寻人启事,寻找他的生母沈氏——因为沈氏两陷贼营所遭受到的屈辱和痛苦是超出正常人所想象的。母子连心,如今李适登基为帝,他可不能让天下人说他不孝,所以他一定要找到母亲。
皇榜一张,就见一个老太太如飞也似的跑来,到皇宫门口就大叫大嚷:娃啊,我的娃啊,你终于当了皇上了,皇上娃啊,我是你的娘亲啊,你亲娘来看你了……
听到传报,李适大喜,急忙飞跑出去迎接母亲。可是见面一看,这老太太……嗯,怎么跟他小时候的记忆不大一样呢?
对此,老太太也自有解释。她说:娃呀,你都长这么大了,妈不是也老了吗?妈现在是老妈了,老妈满脸都是褶子,你认不出来了,倒也正常。
正常是正常,可是德宗还是拿捏不定,就问:你说你是我妈,我是你娃,你有什么证据吗?
老太太笑道:娃呀,你记得你妈左手上有什么特殊的标志吗?
标志?德宗一愣神:有有有,我小时候,妈妈被悍妇崔氏欺压,被迫在后宫剁猪菜,不留神一刀剁在手指头上了……
嘻嘻,没牙老太太乐得满脸褶子开花,伸出左手,让德宗看个清楚。德宗定睛一看,就见那老太太的左手指头上,有一处明显的刀痕。当时德宗鼻子一酸,正要叫一声妈,不提防旁边突然钻出来一个老宫女,亲热地冲那老太太打了声招呼:哈喽,你不是后宫里的女服务员吗?当年高力士还收了你当养女,听说你的手指头和皇太后沈氏一样,都有一个伤疤,近来伤口好些了吗?
原来是个伪劣假冒的沈氏。
于是众人齐齐上书:陛下,快下命令吧,宰了这个没牙老太婆,只要你一声吩咐,保证让这老太婆连骨头都不剩一根。
德宗却哭了,说:虽然她假冒我妈,有错在先,可是她已经这么大的年纪了,而且以前也确实和我妈是同事,我怎么忍心杀她啊。那谁,你们去银库里拿点银子来,给这老太太。我这银子不是给她的,而是我一想起母亲来,不知道她正在什么地方挨饿受冻,我这心里,就瓦凉瓦凉的啊……
德宗的行为,让宫人及大臣们无不感动。老太太刚欢天喜地捧了银子走人,皇宫门外,又来了一群老太太,一个个捶打着皇宫的门柱,口口声声直喊我那可怜的娃。德宗命宫人逐一甄别,结果发现所有的老太太们全都是假冒。但最终德宗还是拒绝追究老太太们的罪过,而是每人几锭银子,让这些可怜的老骗子们老有所养。
单只是厚待跑来瞎忽悠的老太太,李适距离“德”之一字,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一首红叶题诗的美丽传说,却将李适的地位一下子抬了上去,使得这个故事至今仍然传颂不衰。
李适时代的大唐帝国有两个皇宫,长安城里有一个,洛阳城里还有一个,许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抓捕及从人贩子手中高薪求购的漂亮宫女,足足超过四万多人。
四万多年轻美貌的小女生,从此被关进红墙深宫之中,伸鼻子嗅嗅,四处是浓烈窒人的雌性荷尔蒙气息,纵然是挖地三尺,也找不到一个男生的影子。挖不到也没办法,皇宫嘛,就是这么一个操蛋的所在,唯其是保证数万名美少女却只有皇帝一个男人的情形下,皇帝才会所到之处,到处遇到爱他的女人——这偌大的皇宫就他一个男生,女人不爱他,还能爱什么物种?
话说德宗年间,有个小宫女叫凤儿,美貌无双,才学过人,可是她在宫里找遍也找不到德宗李适。郁闷之下,她忽然看到一条排水沟,宫里倒的脂粉香水,全随着这条阴沟,汩汩地流出宫外。
于是小宫女凤儿就揪了片红叶,在上面题诗一首。诗曰: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
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诗的意思是说:皇宫里边好寂寞啊好寂寞,没有男生啊没男生,写封情书漂出去啊漂出去,谁收到了就是谁啊就是谁……结果这事奇了,还真有人闲极无聊,天天蹲在皇宫外的排水沟边捞东西。这个人的名字叫贾全虚,是新科进士。他一把捞出了红叶,顿时就陷入情网之中,本打算也写一首情诗漂进去,可是那废水只向宫外流,不往宫里淌,情书送不进去,于是贾全虚就在宫外又蹦又跳,总之是急得抓耳挠腮。
结果,贾全虚的行踪被皇宫警惕的侍卫发现,认为他形迹可疑,将他抓捕,刑讯之后,贾全虚就全招了。
案子报到德宗李适处,李适下令:对宫中少女进行逐一甄别,务必要找到那个在红叶上题情诗的小女生。命令一下,就有宫女积极揭发检举:报告陛下,我揭发,这封情书是那个叫凤儿写的,陛下,人家早就提醒过你的了,她不爱你……
不爱我?不爱就不爱呗。李适乐了,把贾全虚押上来:喂,哥们儿,在哪儿发财啊?贾全虚不好意思地回答:陛下,我现在正在求职期间,还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李适点头:原来是个无业的游民,那这样好了,我认识人多,帮你找个工作,你看你就做个小官,官名叫金吾卫兵曹,再把凤儿嫁给你当老婆,你乐不乐意?
有分教:排水沟边一堆土,红叶怡情传千古。姻缘全靠一首诗,从此宫门敲皮鼓。德宗李适成人之美的故事,到了宋代,到了元代,都有许多民间戏剧不停上演,看得许多村汉神思恍惚,天天跑到皇宫的排水沟处乱掏乱摸。
单只是这两件事,李适就已经不愧于德宗之称。但尽管如此,仍然有人对李适的“德”提出了否定性意见。
这人是谁呢?
德宗的正式发妻:王氏。
那么王氏又为啥不乐意呢?
因为王氏,是中国历史上最闹心的皇后,所以她不乐意。
那么王氏又怎么最闹心呢?
王氏,乃中国历史上做皇后时间最短的一位,她当了皇后的当天就死了,你说她闹心不闹心?
6.皇帝从此去流浪
德宗的皇后王氏,十六岁那年就嫁给李适了,那时李适也只不过才十九岁。当时,安史叛乱刚刚平定,肃宗李亨带着大队人马返回皇都长安,不久就死了。到了公元779年,李适的父亲李豫也死了,三十八岁的李适幸福地爬到了龙椅上,从此可以和藩镇们共断乾纲。
说到和藩镇们共断乾纲,那是超没面子的事情。皇帝吗,就是要孤家寡人,就是要乾纲独断,就是要一言九鼎,就是要像李隆基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但正因为李隆基的为所欲为,导致了藩镇们有所欲为,皇家军事权力下移,落入到了藩镇的手中。玄宗和肃宗时代,是安禄山专横天下,兵权在握,等到了代宗李豫的时代,安禄山及史思明的部下已经挟优势的军事力量,向李豫表示效忠。
这些藩镇们割据势力极为庞大,比如说平卢节度使李正,此人拥兵十万,占有十五个郡,无人敢挡其锋。像这样的军事巨无霸还有田承嗣、李希烈、李勉等,大家表面上奉皇上之号令,实际上不想多惹事,倘若你皇帝明智一点,也别瞎惹事,那么大家都有得消停日子过。倘若你皇帝敢瞎胡闹,藩镇们是决计不会再认你的。
在李隆基时代,军队的管理还是有制度的,除了军事主战官之外,另由朝廷委派监军。监军并不对战争的胜负负责,只负责拥有部队。结果由于安史之乱,监军制度仍然保留了下来,负责皇宫安全的羽林军,从此就归了太监私家所有,而藩镇却趁机甩掉了监军,也将部队私人化了。所以临到德宗出场,面对如此窘局,毫无办法。
没有办法也没关系,如果藩镇们小富即安,相安无事,天下也落得太平。但问题是,诸藩镇既然有兵权在手,就要耀武扬威,非逼着别人服他,不服就揍,可别人也是藩镇,手下也是兵强马壮,怕你个卵子?所以藩镇之间,天天你打我,我砍你,闹得不亦乐乎。
藩镇之中,最能闹腾的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这个老田端的厉害,他本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手下,后来归顺大唐,但家里还有一座祠堂。祠堂里供着四尊怪物,分别是大燕圣武皇帝安禄山,杀了安禄山的天成皇帝安庆绪,杀了安庆绪的应天皇帝史思明,杀了史思明的显圣皇帝史朝义。明明这两对父子四个家伙,除了自相残杀再没见别的本事,老田还煞有介事地给他们供牌位,真是脑壳进水。
老田乱供叛将牌位的事,被德宗他爹代宗知道了。知道了也没得法子,你让他承认错误,他是不肯的,你想动手打他,又是打不过的。所以代宗只能是对老田提出委婉的批评,并提拔老田为同平章事,以免老田挨了批评,心里一时不平衡发作起来。
尽管升了官,但老田还是老大不乐意,于是老田吩咐三军出动,杀到相州闹了一场,又赶到卫州,把刺史薛雄给杀了。当时代宗勃然大怒,不顾一切要跟老田拼命,于是老田急忙自我检讨,这才了事。
此后老田就掌握了这个技巧,再次到汴宋闹事,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承认错误,让当时的代宗无可奈何。
眨眼工夫,代宗死了,德宗李适说了算。正好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也死翘翘了,于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与山东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兄弟们召开了一次重大的会议,会议上大家一致通过:为了加强军队建设,稳定政局有必要在藩镇中建立起世袭制。李宝臣死了,就让他的儿子李维岳出任节度使吧……
人在江湖上混,混的就是面子,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面子,大家才会都有面子。如今老田给了李宝臣面子,李宝臣非常感激,等过几天老田死后,就由李宝臣出面——不对呀,李宝臣不是死了吗——这个这个……有的书上说李宝臣死了,有的书上没说他死,说是老田死了后李宝臣又出来主持局面。那么李宝臣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呢?
姑且算作李宝臣没死好了,但他马上就会死。因为接下来的历史属于田承嗣的儿子田悦和李宝臣的儿子李维岳,这小哥俩雄赳赳气昂昂,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跟德宗李适叫板,一定要实行世袭制,不世袭就跟你没完。
没完就没完,德宗火大了,就命令卢龙节度使朱滔,外加一个悍将李希烈,去攻打李田联军。唐军大举进攻,导致了李田联军内部矛盾激化,结果李维岳被手下一个叫王武俊的兄弟给砍了。
再接下来,唐军李希烈、朱滔、王武俊与叛军田悦进行了会谈。会谈之中,田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喂,你们几个,都是我的爷叔辈,以前跟我爹都是铁哥们儿,现在我们被人欺负,你们这些爷叔不说出来帮我们的忙,却反过来打我们,你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再者说了,我田悦举兵反唐,为的是谁呀?不就是为了你们这些爷叔吗?我要求建立世袭制,不也是为了你们家里的孩子们吗?不世袭,你们家的孩子将来就要去街头打工,你们忍心吗?
李希烈、朱滔及王武俊听得动情,连声说: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我们仨爷叔加起来,竟然不如你个小兔崽子脑子清醒。你说得对呀,今天打掉了你们,明儿个就轮到我们这些爷叔们了,不行,我们不能上皇帝的这个当。
于是朱滔就给自己的大哥凤翔节度使朱泚写密信,商量大家行动起来,推翻大唐罪恶的统治。不料想,送信的特使走到半路上,被唐兵截获,德宗闻报大惊,急忙将朱泚叫到长安,软禁了起来。
而此时在朔方,叛镇节度使们再次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一致通过了每人晋升一级,统统升王的决议。于是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还有个李纳称齐王。大家都称王了,而势力最大的李希烈还没个王号,这可不妥当,于是大家再次开会,会议一致通过了让李希烈称帝的决议。
公元783年,李希烈在诸叛镇的苦苦哀求之下,称天下都元帅,率了手下兄弟去砍襄阳的哥舒曜。哥舒曜力不能支,就向朝廷发急电:皇帝,看在朝廷的分上,拉兄弟一把……于是德宗就征调泾原各道兵马救援襄阳。于是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了五千兵赶到长安,德宗吩咐京兆尹王翔犒军,可是王翔只弄到些粗饭素菜,结果引起了士兵们的不满。士兵们强烈要求赶近不赶远,就近攻打长安城算球了。姚令言苦劝无效,只听轰地一声,众家兄弟各自持了刀枪,不由分说杀入长安城。当此之时,德宗皇帝急率了王氏并诸皇子们,慌忙跑路。
德宗逃了,原本被软禁在长安里的军方人物朱泚出面,稳定了长安城中的局势。然后老朱宣布登基,自任大秦帝国皇帝,并写信给德宗伪政权,警告德宗认清形势,放弃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及早悬崖勒马,未为晚也,诸如此类。让老朱这么一恶搞,德宗只好带着妻子王氏到处流浪,演义了一幕流亡政府的悲惨骊歌。
7.世上最闹心的皇后
藩镇们一直闹了整整七个年头,有的老死,有的被人宰杀,稍微有点名头的都已经除名江湖,留下来的,仍然是大唐帝国那残败的光景。于是德宗流亡政权返回到长安城,而这一年,王氏都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身染重病。
从十六岁嫁过来,熬到四十二岁,才终于熬到乱局平定,王氏这一生,是真的不容易啊。
眼看王氏已经奄奄一息了,德宗就问:爱妃啊,人家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女人。现在我总算成功回家了,而站在我身后的女人,就是爱妃你啊,你看你病得这么厉害,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你告诉我,我一定替你完成。
你问我的心愿啊。王氏吃力答道:你猜猜看。
我猜……德宗很是懊恼:那我哪能猜得到啊。
你猜不到就算了吧。王氏闭上了眼睛。
我猜不到你可以告诉我吗……德宗还待恳求,可是王氏已经闭上眼睛,不理他了。
德宗很是郁闷,就出门来,恰好遇到兵部侍郎李纾正闲着没事到处乱逛。于是德宗走过去跟他聊天:老李,吃了没,你听说过有首歌吗?叫女孩的心事你别猜,猜来猜去就会把她爱……你说这事也真奇怪了,女人有什么事,为什么不肯明说出来呢?
谁有事不肯说出来?李纾晕头晕脑地问。
德宗答:我的爱妃王氏啊,你看她跟我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这回好不容易回家来了,她却重病不起。我问她有什么心事未了,她自己不肯说,居然让我猜,你说我哪猜得到啊。
李纾想了想:人家让你猜,是因为答案明摆在这里,你想皇妃一生最大的心愿能有什么?无非是当皇后吧,现在你空着皇后之位不给她,你说她心里能没怨气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德宗恍然大悟:你看我这笨脑子……那什么,老李,你马上草拟册书,让王氏当皇后,免得让别人骂我不爷们儿。
李纾道:陛下,你弄岔了吧?我是兵部侍郎,草拟个行军打仗的公文还成,这册立皇后的事儿,应该由礼部负责吧?
德宗道:你别唧唧歪歪了,王氏现在病得厉害,赶紧把册书弄出来,说不定她一高兴啊,病情就会好的。你让我再去找礼部,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那……好吧,李纾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回去之后,李纾先自己弄了个册书,提笔写道:今册封王氏为大行皇后,钦此,谢恩。拿到远处看看,好像应该差不多吧?估计没啥问题,就把册书给德宗送来了。
德宗接过册书,打开一看,又赶紧合上了,问:老李啊,我问你件事。
李纾道:陛下,咱俩谁跟谁呀,有事你说话。
德宗道:李纾,我问你,你知道大行是什么意思吗?
李纾:大行……应该是很行的意思吧?
德宗:……老李呀,要不你查查字典,再回答我。
于是李纾急忙去查书,这一查就闭上了眼睛:陛下,弄岔了耶,大行的意思……书上说,大行的意思是一去不复返,我给皇后弄了个大行皇后,意思就是死皇后……可这事不怪我呀陛下,我他妈的跟你说过的了,我是兵部侍郎,你丫非让我来给皇后弄封号,这不明摆着赶鸭子上架吗?陛下,老子跟你实话说吧,这事你至少要负主要领导责任……
当时德宗心里说不出来的别扭:老李,没说追究你的责任,你瞎嚷嚷啥呀,我还不知道你是兵部侍郎?之所以找你来干这活,是因为……唉,你马上就会知道礼部那些烂人是多么难缠了。
万般无奈,德宗只好再把这项工作交给礼部,这下子礼部热闹了,数不清的腐儒戴着超高的巨大帽子,迈着怪异的步子络绎不绝而来,进入会议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甭管谁提出一个动议,立即遭到所有人的否决。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眼看王氏已经快不行了,急得德宗在会议室外团团乱转,见人就问:有结果了没有?你们商量出来个结果没有?快!别你妈的磨叽了,不就是封号吗……
可是不行,不磨叽,那还叫什么腐儒,还叫什么礼部?就这样,磨磨叽叽的会议一直开了好多天,众腐儒吵得面红耳赤脖子粗,才终于拟定了一个称号,就叫皇后长孙氏。然后拿出来给德宗。
德宗一看就急了:你们他妈的真缺心眼啊,我老婆姓王,你们怎么给弄出来一个长孙氏?长孙氏那是我的老婆吗?那是我老祖宗李世民的老婆……
众腐儒目瞪口呆,又急忙改为皇后王氏。德宗把这四个字看了好半天,才终于醒过神来:我老婆姓王,当然是皇后王氏,你们这群王八蛋开了这么些天的会,才弄出这么四个字来,真是典型的废物点心……口中骂着,德宗飞奔回宫:老婆,老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皇后申请批下来了,现在你是皇后王氏了……咦,老婆,你咋脸灰青灰青的,不说话呢?
皇后王氏,已经在册封完成之时,死了。
王氏死后九年,德宗偶感风寒,不治身亡。留下来的是一个更加不堪的烂摊子,交给了下任的顺宗李诵。
第八章 顺宗李诵:黑魔法的祭品
1.不顺的顺宗皇帝
顺宗的出现,为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带来了一线曙光。他本来有可能为大唐帝国扭转颓势的,这种可能性甚至一度越来越大,大到了所有人都坚信不疑的程度。但等到所有人都对此坚定不移的时候,这种可能性却又突然之间消失了。简言之,顺宗不过是上天同大唐帝国开的一个玩笑,目的无非是体现一个冷酷的自然规律——个人的能力和品性,是靠不住的。历史唯一能够靠得住的,只有规律。
规律决定着大唐帝国走向衰亡,不要说只不过来了一个顺宗,就算是再来上十个八个顺宗,也顶不住规律的碾压,同样会被碾压成泥。
那么,到底是啥规律这么缺德,非要跟人家大唐帝国过不去呢?
这个规律就是——马尔萨斯人口律。
啥叫马尔萨斯人口律?
这个规律体现在大唐帝国,就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人口的增长越来越狂猛。而随着人口基数的倍增,出生率更是飙飞猛进,直到突破资源的承受极限,导致了饭不够吃不得不拼抢的情况出现。
那么,这个人口增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比率呢?
我们还记得,大隋开皇年间,人口增长一度达到了八百七十万户,尽管当时隋炀帝杨广为这些人准备了足够五年吃的粮食,可这没用,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中,至少一半成为了闲散劳动力。人虽然闲散,但物质和生理的欲望需求却是暴增。没有人能够满足如此之多的闲人无聊之要求,于是闲人怒极,操刀子乱砍,天下就此大乱。
天下乱过了之后,李渊登基,然后是李世民登基。等到李世民完成了他的贞观之治大骗局,儿子李治走上前来,仔细一看国家的人口,差点没晕倒。
高宗李治登基之时,大唐帝国的人口是三百八十万户。
明摆着,这么少的人口,无论是高宗李治还是女皇武则天,都不需要为国家的经济操什么心。但等到李隆基的开元之治时,大唐帝国的人口,再次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重新达到了八百二十万户。
八百二十万户,这就跟隋帝国开皇年间的人口差不多了,而且粮食还没有人家多。
所以安史之乱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虽然李隆基是个大玩家,对天下大乱难辞其咎,但就算是李隆基是个明君,也照样白扯——多明的明君,你也没办法跟超过帝国承受能力的庞大人口相抗衡,被乱民们撵得撒丫子满世界乱跑,实乃情理之中事耳。
可是话又说回来,为啥中国人如此拼了老命繁殖,而全然不顾及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呢?
把话说明白了,就是古中华帝国四千年,始终重复着同一的节奏,因为人口暴增而导致天下大乱,于是杀杀杀,将人口砍掉八九成,于是每个帝国的开端,都是地多人少,资源富足,所以开国皇帝再怎么折腾,都很容易混个名君干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拼了老命地生呀生,直到人口的繁殖数量已经突破极限,却仍然不肯罢休,仍然生呀生,生呀生,直生到闲散富余人口超级庞大,拎起刀子砍砍砍,直把人口砍回到正常界限以下。总之,中国的历史就是生生生,杀杀杀,所以有句话叫生杀予夺,就是这么个道理。
具体来说,就是在皇权体制之下,个人的生命与尊严得不到丝毫的保护。就拿李隆基来说,他好歹也算是明白皇帝了,可照样将人家进士柳齐物花三十里锦帐才弄到手的美女娇陈抢入宫去,连献花求爱的过程都省略了。唐明皇如此,别的皇帝人品就更不堪提起。所以生活在皇权体制下的民众,纵然是在盛世,也不过如风中烛火,朝不保夕。
生存的危机与人格尊严的沦丧,在弱化了个体生命的性能力的同时,也反过来强化了他们的繁殖欲念——从社会生物学的意义来说,人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用来繁殖自我的蛋白质外壳,当基因意识到这个烂外壳靠不住,超级脆弱,超级疲软,于是基因就会迅速地调出繁殖子程序,强化人的繁殖欲念,只有多多生出来些娃崽,才能够提高基因的存活几率。
而顺宗李诵,就是出现在这么一个帝国人口暴增,存在着以杀戮手段来削减人口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堪称人心思乱,饶是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摆弄不明白。
所以顺宗名顺,但他的命运却绝不会顺。
2.顺宗李诵的个人简历
我们先来看一下顺宗的个人简历。
大唐第十一任皇帝顺宗李诵个人档案:
姓名:李诵
出生:上元二年正月十二,公元761年
籍贯:陕西长安
属相:牛
卒年: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享年四十六岁
死因:退位后郁闷死
特长:面对现实
社会关系:
父亲:德宗李适
母亲:王氏
妻子:王氏
儿子:二十七子
女儿:十一女
心路历程:
0岁:出生
17岁:代宗皇帝将一名十三岁的小美女王氏,送给孙儿作礼物,先为孺人,后为良娣
18岁:生儿子李淳
19岁:册立为皇太子
23岁:因为泾原兵变,随父亲德宗逃出长安,逃奔奉天。叛军蜂拥而至,大举攻城,太子李诵身先士卒,乘城拒敌,与叛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血战
27岁:大长公主黑魔法案被人告发。大长公主,肃宗的女儿,应该算是李诵的姑奶奶。但是她的女儿萧氏又嫁给了李诵,这么算起来她又是李诵的丈母娘。大长公主拥有着多名情人,同时又精通黑魔法,结果被人告发。德宗痛责李诵,丈母娘养汉子,女婿挨骂。李诵不知如何是好,就提出和萧氏离婚,而德宗则想废其太子,为宰相李泌所阻,乃止
27岁:大长公主被幽囚,所有的情人尽被杖杀,家属流放,太子妃萧氏被杀
44岁:突患中风之疾,失去语言能力
45岁:父亲德宗病死,翰林学士正要起草诏书,立李诵为天子。太监出面制止,说:禁中尚未做出决定。百官惊骇,后来壮起胆子力争,太监未再坚持,李诵终于登基为帝
45岁:登基半年,任用二王八司马,力主新政
45岁:因为失去语言和行为能力,半年后传帝位于太子李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