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权力玩家赵匡胤

_2 徒步中国(宋)
  “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壮哉斯言!
  当皇帝最惨的事情是什么?人还在,领土没了。
  于是显德二年到显德六年(954—959),大周朝周围的皇帝们发现日子开始变得很难过,因为柴荣已经开始实行周朝“开拓天下”的计划,他们的领土很快就要慢慢地变没了。
  徒步帮柴荣整理了第一个十年计划的成绩单:
  显德二年,出兵后蜀,攻占秦(今甘肃天水)、阶(今甘肃五都)、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四州。
  显德三年,亲征南唐,攻寿州遇阻,攻克滁(今安徽滁县)、 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诸州。
  显德四年,再次亲征南唐,克寿州(今安徽寿县)。
  四年底,第三次南征,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等州,次年,南唐李璟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十四州六十县。
  显德六年初,正式对辽用兵。柴荣亲率大军自京城出发,直抵沧州,统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大军一路顺利,辽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兵不血刃,连下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 )三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 )、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之地,计十七县。五月,准备进军幽州。千秋大业,指日可待!
  如果这是销售报表,相信这是一份会让每个人看了都很满意的报表。当然周朝周边的皇帝可满意不了了,他们肯定想不明白,为什么会碰到这样一个不友善的邻居。
  国外皇帝很惨很凄凉,国内百姓很爽很幸福。因为除了打了很多仗,这么多年柴荣还解决了更多国内民生问题。
  先是扩建首都,将开封变成一个周长二十二公里,面积二十五平方公里的新城,比旧开封面积大了数倍。老开封市区的街道弯弯曲曲,车子走在里面,你远远看去会以为司机是醉酒驾驶,如果放在今天,肯定会有交警冲上去拿个东西让你吹一下。柴荣现在下令将街道全面修成直道,宽度分成五十步、三十步、二十步三种,一步约为现在0.22米——那么最宽的开封街道大约11米,比如今三车道略宽。同时,城市改造过程中,柴荣下令将城区内存在的大量坟墓,一律迁到城外安置。在古代人的意识中,迁坟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此怨言不止,甚至咒骂柴荣。柴荣感慨:“朕知道修建外城,死人、活人均受到影响,但你们谁又理解朕的苦衷?有些人骂朕,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遭受骂名仍为民图福利,千载之下读来此段,仍感觉其心如朗朗乾坤。在柴荣的努力下,新建后的开封城高楼林立,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壮丽无比,无愧于当时“大都市”的名号。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开封扩建之后,下一次大修已经是60年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了。在古代建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型城市的建筑使用了60年而没有进行大修,足以说明开封新城的建筑质量。
  如果上面这几件事看起来还比较温和,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比较震撼了。
  显德二年(955)五月,战乱中的大国后周朝首都开封传出一条消息:废除全国大部分佛教寺院,将其内大量的铜器、佛像、钟鼎限期熔毁,僧尼强迫还乡种田!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大家以为柴荣疯了。
  柴荣当然没疯,消息发出前不久,他还在指挥军队攻打后蜀呢。但是打着打着,柴荣发现国库没钱了。没钱了就造呗,反正你掌管国库,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很巧,柴荣也是这么想的。
  柴荣没学过经济学,不必研究发行货币之前需要多少的黄金储备以及诸如此类的让人头疼问题——农民经济学家慕容彦超倒是对此问题有所研究,在兖州的时候还成功地发动过一场通货膨胀,可惜慕容彦超已经死掉好几年了。于是柴荣下令铸钱,接着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铸钱需要铜,可是国家没有铜。
  铜呢?
  徒步帮柴荣找到了答案。
  唐朝末年开始,社会动荡,百姓发现混口饭吃变得越来越难。于是志向大者入身行伍,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打造出一个太平年代。志向小者在家好好学习,以图“学而优则仕”,等前者打造出太平年代之后帮忙建设太平年代。然而还有更多的人,读不了书,打不了仗,于是出家当和尚,在前面两种人的太平年代到来之前独自提前体验太平年代——因为当和尚和吹牛一样是不用上税的。于是很快,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佛教迅速发展,寺院也成了逃避赋税的天堂。
  显德末年,全国人口约483万(《宋史地理志》,按每户5口人计算),另一个数据是说此时人口约1154万(《旧五代史食货志》,亦按每户5口人计算),如果按照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0%计算,显德初年的人口应该约为此数字的六成。
  然而此时全国和尚、尼姑的人口却是很精确的,将近75万人,全国大小寺庙共33030所(数据根据《资治通鉴》第292卷换算)。一方面是乱世之下人口锐减,另一方面是不干活、不缴税的佛门弟子越来越多,甚至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和尚的行列,这一切大大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税收收入。
  最重要的,因为敬佛太深,民间百姓纷纷销毁铜钱,以铸造器皿及铸佛像,床头、灶尾,摆的都是。
  所以国家没铜了。
  于是柴荣发怒了。
  955年5月,他下令:未经朝廷敕赐匾额的寺院全部废除,禁止私下剃发出家当和尚、尼姑,现有的和尚、尼姑队伍要大幅精简。
  9月,下令: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送交官府;过期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五斤以下,按重量量刑。当然政府不是白拿的,会用等值的物品兑换,史书载,“给其直”。
  柴荣的执行力是惊人的,于是很快全国拆除了九成的寺庙,保存2694座,留下僧尼61200人。保存的寺庙里面,有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无比熟悉的名字: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西安法王寺、河南宝丰清凉寺、高平开化寺……不一而足。
  对于那些想在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的人,柴荣做了严格的资格限制: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别无其他子女侍养者,不准出家;有不良信用记录者,譬如有偷盗奸淫前科者不许出家;出家者必须有父母开具的同意出家的书面证明,如果父母、祖父母都不在了,证明可由同宗近亲出具;得到这个证明后你还不能出家,还要经过理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念经——
  要做和尚,必须能背诵经文一百纸,或读熟经文五百纸;
  要做尼姑,必须能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熟经文三百纸。
  如果做不到,就不接受注册申请。(需要说明的是,从这时候开始,那些立志出家的人都会把经书抱回家,日夜诵念,每当夜幕低垂,家家都是经声佛号,这才有了那句著名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好严格的政策啊,看看今天这些靠光头敛财的专家们,不知道能读几百纸的经文呢?估计严查之后都要回家种田啦。
  另外,官方对寺院僧民都要造册登记,分为两本,朝廷留一本,祠部(属礼部)留一本,每年四月都要进行核查。凡是发现有未登记在册的僧民,一律勒令还俗。
  让和尚尼姑还俗容易,执行毁佛熔铜的命令就没那么简单了,就像迁坟一样,时至今日若是执行起来都会受到强大阻力,何况千余年前?柴荣为了给各级官员培养信心,甚至亲自做了一个表率,《佛祖历代通载》载:在柴荣下诏收缴的铜佛像中,包括一尊镇州(今河北正定)的大悲铜佛像。据说这尊佛像非常灵验,许多人对大悲铜佛像顶礼膜拜。为了显示决心,柴荣亲自拿起大斧头,在大悲铜佛像的胸部砸出一个大洞。“毁大悲佛像铸钱,世宗亲秉钺洞其膺。”旁边的围观者中,就有赵匡胤。
  老大英勇至此,百姓还有何话可说?二话不说,烧吧。
  司马光著书至此也不禁感慨: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
  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需要说明的是,显德二年发生的毁佛一事,让后周世宗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并称灭佛“三武一宗”,同时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世宗因此背上骂名。然而试想,当全国近16%的人口都变成没有产出、只有消耗的和尚、尼姑,若不采取强力措施,这个国家前途何在?你能设想15亿中国人里面有2.3亿都是公务员,日日消耗着你所缴的种类繁多的税费,做的事情却仅限于念经、焚香?
  毁佛之后,国家钱币充足,国库丰盈,劳动力增加,加上各种优惠的农业政策,后周朝的农业生产开始大有发展。对外征伐,连战皆捷;对内安民,国富民强,柴荣的第二个“十年养百姓”的计划尚未开始实施,一个“显德盛世”似乎即将就要拉开大幕,而盛世的缔造者周世宗柴荣,也将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盛名。
  可惜天命难违,时不我待。就在柴荣北伐大辽连下三关,准备进军幽州,千秋大业指日可待之时突然病倒,随后班师回京。
  显德六年(959)六月,五代最英明的皇帝之一,39岁的周世宗柴荣心含遗恨而去,带着他“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从历史的天空黯然滑落,六个月后,政权易主,柴氏江山改为姓赵。
  纳兰行者读书至此,悲不能已,垂泪而作《满庭芳柴荣》:
  谁解心思,为君不易,望朝中尽风雨。
  励精图治,豪气震危局。
  辽汉汹汹犯境,且看我,披挂出师。
  高平外,英雄本色,一举溃强敌。
  须臾征后蜀,拆佛铸币,遣散僧尼。
  渡江战南唐,所向披靡。
  奈何命运乖舛,三十愿,竟随风去。
  流星落,千古一帝,追慕久叹息。
  
第八章 将星,照耀大周
  写完柴荣,却发现主角赵匡胤已经很久没露面了——倒不是赵匡胤最近比较闲,事实上,高平之战后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这几年很忙。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骑马。扩建开封时,柴荣想不出一个很好的确定城市外环的办法,于是让其骑马出城飞奔一圈,以所圈之地作为新的开封城的市区。这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圈地运动——辛文悦老师若是知道此事,说不定会后悔没有教给赵匡胤足够的数学知识让他骑马圈出一个圆形,因为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出27%——因为根据柴荣修建的开封城的情况来看,赵匡胤和马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正方形。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还是骑马。
  徒步翻阅史料,发现当年柴荣南征北战的时候曾带着一个来自美国名叫挨得夹斯诺的随军记者,六年下来,他以亲身经历写出一本叫做《将星,照耀大周》的传世之作,书中有一位铠仗鲜明、素以红缨装饰战马、身披白袍冲锋陷阵的将军,屡屡冲杀在队伍的最前方。
  没错,此人正是赵匡胤。
  显德元年,高平之战之后的太原之战,周军进攻无果,赵匡胤带人直奔城门,并以火焚之。不过城内马上万箭齐发射向起火的城门,赵左臂中箭,血流如注。
  初征南唐,涡口之战,赵匡胤身着艳装,诱唐兵深入,以五千骑击杀唐兵万人,在淮南战场初露峥嵘,也形成了他奇装异服上战场的特殊嗜好。
  清流关之战,赵匡胤再以奇兵,以少胜多攻破唐兵把守的滁州,除掉了唐兵援寿州之主力,两军对垒时,赵匡胤奋勇而出直击敌人将领,“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令人胆战心惊。
  六合之战,赵匡胤以两千精兵击溃李景达率领的数万唐兵,“斩首万余级”。
  于是,与柴荣的大名一样,赵匡胤已经成了各位皇帝和将领心中挥不去的噩梦,只要看到这个衣着鲜艳的将军杀来,敌军无不望风而逃。
  各大战事中,清流关一役给柴荣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宋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也说:“太祖事周以后,所立功绩,莫如高平、清流关二役。……此宋太祖肇基之始。”高平之战时赵匡胤的功劳,前文已有述及;清流关一战,乃是柴荣亲率大军攻打滁州之时,赵匡胤以少胜多的另一场著名战役,有当年谢玄兄弟淝水之战遗风。于是徒步特意翻阅《将星,照耀大周》,希望能从中找到此段描写。
  欧阳修《醉翁亭记》曰:“环滁皆山也。”这个滁,就是滁州。
  作为在滁州待过很久的太守,欧阳修的描述应该是没错的,那就是滁州多山。而且我们知道,山多之处,山间必有峡谷,而且山高,峡谷就深——清流关就是这么一个在很高的清流山中间夹起来的很深的峡谷、进入滁州的必经之路。在这个必经之路上,有皇甫晖、姚凤所率领的三万大军。当赵匡胤穿着五彩的军服,率领数千人在赵普的带领下抄小路走到皇甫军阵前时,守军大吃一惊,他们的对话不见诸宋史,以下是徒步从挨得夹斯诺《将星,照耀大周》一书中找到的关于清流关之战的记载,考虑到挨得夹斯诺是美国人,此书从外语转译回来,阅读也许相当别扭:
  世宗显德三年的春天,赵匡胤的使者来到皇甫军将领的帐前,傲然说道:“我,尊贵的大周皇帝的代表、《少年天子杀人事件》的导演、高平之战的胜利者,前来转达大周朝皇帝的旨意。你们这些野蛮人,挡住周朝文明的阳光,我命令你马上离开,交出地方和城池,不然就是我们的敌人,在城破之后,不会受到周朝皇帝的宽恕。”
  在听完手下将领的费力转述后,皇甫晖稍作沉思,爬上城墙对赵匡胤喊道:“尊贵的皇帝的代表,光芒万丈的赵将军,您的服饰就像太阳一样明亮,我们都是为国家尽忠的军人,你我之间没有冤仇。请停止进攻,等我率领英勇的唐军列队完毕,我们就开始交战。上帝啊,原谅我们的粗鲁,我们中的很多人,将永远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其实皇甫晖心里骂的是:野蛮的周朝人,众神的怒火将烧毁你们的国家,你们也将被愤怒的闪电劈成碎片……
  接下来的故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上的记载是:“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将星,照耀大周》中的描写更加冗长,此处就不再引用了。
  战场上的赫赫战功让这颗周朝的将星大放异彩,很快赵匡胤就从殿前都虞侯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了军队系统中高级别将领之一。
  那个阳光溢满屋子的午后,他阔别自己的妻子兄弟踏上未知旅途,从一个小兵成长为国家禁军的高级将领,赵匡胤花去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此时赵匡胤的心中才真正地体会到大鹏即将展翅翱翔的激情,这个29岁的年轻人,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于是这时开始他将已经17岁的弟弟赵光义随时带在身边,接受了战火洗礼的赵光义很快成为兄长的得力助手——当然,此时他还叫做赵匡义,为了行文方便,统一采用前一种称呼。
  除赵光义外,在战场上进退自如的赵匡胤,战场之外的时间里身边的其他人才也开始变多了。
  显德三年,永兴节度使刘词去世,他的原班人马,包括王仁赡、楚昭辅等人,经过柴荣的许可,皆被收至赵匡胤麾下。高平之战时,率援军在路上见到恶意造谣的樊爱能、何徽而不受其蛊惑,仍然马不停蹄赶往战场的刘词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良将麾下所率,也必是精英之辈。除此之外,以善于理财闻名的开封教书匠沈义伦、长于军事的潞州人李处耘,也都先后投到赵匡胤帐下。
  在此前后,周朝还出现了一个不太著名的结义故事,时人称之“兄弟会”,不过因为人多,历史上名气不大,这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参加者都是后周军队中级以上军官。史籍上查不出此兄弟会的具体章程,《将星,照耀大周》里面也未见记载,只知道这十个人的排序如下——不是按姓氏笔画来的——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从事黑社会活动,大佬过多必不利于青史流传,对比几百年的“桃园三结义” 就能证明这一点,后者的知名度可要高出很多。很多情况下,三会比十看起来好看。比如当你听到领导在台上说“我接下来简单讲三个方面”的时候,也许心里窃喜马上要结束了,但如果听领导说“我接下来简单讲十个问题”时,大部分的人都会晕过去。
  征南唐期间,赵匡胤本人也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除了每日演练“太祖长拳”,他还捧起书本开始读书,这一定让当年的辛文悦老师感到吃惊,因为这个斗草、斗蟋蟀的年轻人终于开窍了。这一点类似当下的徒步,经过数年工作磨砺之后,也突然变得有点追求了。
  总之,赵匡胤开始读书了——这使柴荣很奇怪,问他:“你作为一个武将,不好好练枪使棒,怎么居然读起书来?”
  这话如果徒步来回答,答案就是:因为我发现,没文化,真可怕。
  很巧,赵匡胤也是这么回答的。他还加了一句,没文化,跟在陛下身边,经常会担心让您觉得丢脸啊。
  网罗了很多人才并已深受众人爱戴的赵匡胤,在随后一场战役里就得到了回报,从中也可以看到赵匡胤作为统帅的个人魅力:攻打寿州之时,周唐两军隔河战斗,久攻不下,赵匡胤打算率军乘小木筏强渡攻城。此时对岸突然利箭齐发,密集如雨,那时候的赵匡胤既没有盾牌也没有黄蓉的软猬甲,眼看就要被射穿,一个小兵马上冲上来伏在他身上,为他挡住一箭。这个叫张琼的小兵,只是腿上中了一下,就立即昏了过去。
  在很多故事里面,重量级的人物都是最后才出场的,出场之时,要么陪衬的人物都已经死光,要么铺垫的人物已经走投无路。现在,北宋的重量级人物赵普也在前述诸多人物之后,隆重出场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陪衬的人物远远没有死光,但是有些人的确已经走投无路。
  赵普,男,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于世的足智多谋的宋朝宰相,活跃宋初政坛30余年,于宰相一职三起三落,参与制订了北宋初年多个重大决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赵普出场的时候,快走投无路的是赵匡胤。
  此时他正以“90后”喜欢的装束风格,奉柴荣之命率数千人马攻打皇甫晖和姚凤领着三万人把守的清流关。服饰明亮,心情黯淡的赵匡胤被困在清流关的天堑之前,很多人觉得,只要这几千人不是奥特曼,被打得灰头灰脸退回来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事,徒步也是这么想的。
  就在此时,有人来报,附近村中有一幽州(今北京)人,姓赵名普,此人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必有破敌之策,将军何不拜访一下。于是赵匡胤率小兵两名,军士甲、军士乙,进村见过赵先生。
  徒步以为,挨得夹斯诺不光精通英文,而且善写文言,真博学之士也。因为接下来的故事,在《将星,照耀大周》里是这么记载的: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太祖曰:“有劳仙童转报:赵匡胤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在草堂上昼寝未醒。”太祖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吩咐甲乙二人,只在门首等着。太祖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太祖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
  军士甲、乙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太祖犹然侍立。军士甲大怒,谓乙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殿前都指挥使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军士乙再三劝住。太祖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太祖曰:“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赵普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赵普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殿前都指挥使在此,立候多时。”赵普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做了如此之多的铺垫之后,赵匡胤终于见到了被人隆重推荐的赵普,随后两人在屋内交谈良久,终于定下一条大计。双方都认为,此计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只要依计而行,皇甫晖必将大败,而且滁州城也将唾手可得。
  在我的理解里,密谋许久的将军和教书匠,一定是研究出了一个集合三十六计最精华的部分于一体的计策,譬如声东击西,在滁州城安置几个内线放出城破的谣言,引诱皇甫晖出兵救援,然后在清流关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妙施反间计,结合美人计,引诱皇甫晖与姚凤不和,然后趁两位大将持刀剑互斫之时突然发兵,一举将其击败;或是准备一匹巨大的空心木马,装上周军,再想个办法越过清流关送至唐军阵前,半夜里杀声四起,皇甫晖逃命不及跳进深涧丧命,那么这个故事就可以叫做“清流关木马”……
  很遗憾,这些高明的计策两人都没有研究出来,赵普向赵匡胤陈述的妙计是这样的:“将军,附近有一条素来无人行走的小路,从清流山背后直通滁州城,只要我们从这里偷偷地进去,打枪地不要,就可以干掉皇甫晖军。”
  当然,故事的最终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赵匡胤大破皇甫晖三万人马,太祖亲自手刃皇甫晖、姚凤二将,大获全胜。
  此后还发生了两件事,让赵匡胤对赵普另眼相看。其一是赵匡胤破滁州后,欲斩盗贼百余名,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者,请求审讯。结果,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被诬良为盗的。赵匡胤深服赵普行事有先见之明,且处事周密持重。不久,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染病不起,赵普朝夕进献药饵,服侍其饮食起居,赵父甚是感动,把赵普视为同宗。赵匡胤也认为他忠智两全,视其如手足,使其不离左右。
  从此赵普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就开始变得如同赵匡胤在柴荣心中的地位,成长为赵的左膀右臂。
  你将和我并肩作战,共同开创一片千秋伟业!
  
第九章 最后的远征
  有一位下棋的朋友,某日跟我说,现在水平进步了,从前让我马的现在被我让马,从前让我炮的现在被我让炮,从前让我车的现在被我让车,从前让我车、马、炮的现在死了——于是我已经是绝世高手了。
  很快,赵匡胤发现自己也成了这样的绝世高手。
  因为不但他从官职上超越了从前的领导,而且让他车、马、炮的很快就要死了。
  首先是赵匡胤颇为忌惮的王朴死了。
  显德六年(959)三月,已经从当初向柴荣递交《开边策》时候的比部郎中升至枢密使的王朴,下班之后去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交谈正欢时,王朴突然昏倒,仆地而死。
  《三枪拍案惊奇》中对令人神往的男主角的评价是“懂外语、有能力、很神秘”,这一直是徒步毕生的追求,可惜多年尚未做到。然而当我读到王朴简历的时候,发现这个评语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首先,王朴虽然长得帅,但处理政事能力过硬(这关联词用的),甚至得到柴荣“你办事,我放心”的高级评语,于是周世宗两次亲征淮南期间,王朴都被派为东京副留守,给前线的柴荣以巨大的支持。此外,当初扩大京城,开广街道,使开封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城市变成一个国际化新城,也多有王朴的功劳,王朴规划开封城,设计独到,运筹合理。
  更重要的是,王朴不但是一个军事家(提出《开边策》的军事理论)、政治家(首都副市长)、城市规划师,还是一个很出色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显德三年(956),王朴奉旨校订历法,根据木星(岁星)轨道的周期变化,与司天监共撰《钦天历》,令徒步大感吃惊的是其中竟用到了九服晷影函数(正切函数),我不能确定王朴除了正切函数,还懂不懂例如正弦反割之类的函数,如果懂的话,甚至可以来参加咱们的高考上个名校。
  最后,王朴甚至还是一个音乐家。显德六年(959),他考正乐律,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重现于当时,留传于世,写成《律准》一书。
  真是一个人才啊。这位后汉乾祐三年(950)荣获状元的宰相王朴,代表了大周朝最高的科学水平、最严谨的治学态度、最费解的三角函数。正因如此,当王朴去世的时候,周世宗听到噩耗,“即时幸其第,及枢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后来仿照唐太宗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举,将王朴画像祀于宫中功臣阁。
  所以王朴在各位大臣中极有威信,史称“大臣、藩镇皆惮之”,赵匡胤也不例外。及至他登基后,一天路过功臣阁见到王朴的画像,竟肃立不动,整理衣衫,肃然鞠躬,告诉随从:“倘此人在,朕不得着此袍。”
  接着是柴荣死了。
  显德元年(954)之后的五年里一征后蜀,三攻南唐皆大获全胜之后,显德六年初,柴荣正式对辽用兵,打算收回被石敬瑭作为礼物孝敬给小自己11岁的父亲耶律德光的燕云十六州,把辽国人赶回本土去放羊。
  如果有一个故事,它的开头很传奇,它的中间很传奇,它的结尾很传奇,然而这个故事是个悲剧,那么你可以讲“从前有个人,遇到一个鬼,鬼被吓死了”,但更合适的故事,应该是“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是现今天津、北京、部分河北和部分山西,具体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从地图上看,这一大片区域是中国抵抗北方异族侵略至关重要的战略防御地带,好比上下坡时候的缓冲带。辽国得到这一地后,自己的疆域便扩展到长城沿线,从此中原地带就赤裸裸地暴露在他们的马蹄之下。
  燕云十六州所有的故事,源于20年前一个清冷的雨夜,那时候的辽国,还称作契丹——如果挨得夹斯诺那时候到达契丹,他会在飘落细雨的草原上,于夜幕下看到两个……纠结的男人。
  后唐清泰三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于上述那个雨夜与契丹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双方约定各自权利与义务如下:契丹出兵扶植石敬瑭建立晋国,石敬瑭则称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并献燕云十六州与岁贡作为孝敬父亲的礼物。后晋天福三年(938),合同履行完毕,如愿当上后晋高祖的石敬瑭是个讲信用的人,从此称耶律德光为父,每年呈布帛30万匹,燕云十六州划归契丹辖下。是年,儿子石敬瑭45岁,父亲耶律德光34岁。
  如此行径,无话可说。
  以传奇开头之后,这个“燕云十六州”故事的传奇再于8年后上演,944年儿皇帝石敬瑭归天,其侄石重贵即位,从辈分上讲,石重贵应该喊耶律德光为爷爷——然而这个有血性的男人表示称臣可以,至于喊爷爷,这个真不能有,决定废除与契丹之间的非正常血缘关系,耶律德光大怒,两次举兵南下,而且发兵的地点就选择了当年儿子石敬瑭送给他的幽州,于后晋开运三年(946)灭后晋,俘虏了这个年轻的皇帝。不知石敬瑭若地下有知,将作何观感。
  20年过去了,英勇的后周世宗打算替郁闷的后晋出帝教训一下把他抓去北方受冻的辽国人。
  柴荣再次显示了强大的执行力。
  显德六年(959)三月十九日,攻辽战事部署完毕,分水陆两线进攻辽国,赵匡胤、韩通分任水路、陆路都部署。
  三月二十九日,柴荣亲率大军自京城出发,直抵沧州。
  四月十七日,到达宁州,刺使王洪率城投降。
  四月二十六日,至益津关,守将终廷辉率城投降。
  四月二十八日,赵匡胤率军抵达瓦桥关,守将姚内斌率城投降。
  四月二十九日,抵达莫州,刺史刘楚信率城投降。
  五月初一,军至瀛州,刺史高彦晖率城投降。
  历时42天,周军几乎一路上都在受降,没费一枪一炮,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如果翻出此时柴荣的日记,里面应当写满了“某日,晴,无事,受降,敌人不给力”这样的词语——摒弃其他因素,单从战争史上讲,能与此速度相媲美的,只有1939年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了,是年9月1日德军开始进攻,10月11日波兰投降,一共也仅历时41天。
  眼见着打仗比打鸡蛋还容易,不费劲就直取三州,龙颜大悦的柴荣再起雄心,准备以禁军主力去强攻辽国南线防御重镇幽州,将辽国人赶回大漠去啃沙子。从这点上看,徒步是很支持柴荣的,因为我军势头正旺,而且一路赶来多是坐船,体力大好,对比不远处的幽州辽军守将,惊闻前辈们一路投降,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双双巨大,能扛多久必定是个问题。
  然而这个进攻计划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他们说,咱们还是应该先巩固既有战果,战线拉得太长就成了孤军深入,容易后防空虚,太平天国的北伐不就是这么失败的吗——而且“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
  固执的柴荣却没听过林凤祥、李开芳的故事,不想把战事拖得太久,坚持趁热打铁,新的战斗计划很快做好:命李重进三天后(五月初五)率兵攻打北汉,自己率军向幽州进发。打破幽州城,饮马大东北,告诉辽人,咱们大周人从此站起来了。
  而此时,辽穆宗耶律述律也已经得到消息,马上派使者日行七百里疾驰晋阳,令刘承钧发兵骚扰后周边境,自己也安排部队增援幽州。因为在此之前的北汉乾祐七年(954)十一月,60岁的刘崇已经病逝太原,次子刘承钧即位,是为北汉睿宗。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地裂天崩的激战,似已无法避免。
  是夜,柴荣宿于瓦桥关。
  如果让100个导演来渲染这一夜的情节,估计有80个会以响雷和暴雨为背景,一道道闪电撕裂远处的天空,大地在颤抖,历史在转弯,导演在偷笑,画外音配上深厚的男中音:“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呀!”另外20个导演会将炸雷和暴雨调节到小一号,闪电可有可无,天上还可以配若干星星忽明忽暗地眨着眼睛,画外音:“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然而这一切都未发生。夜幕下的瓦桥关,云淡风轻。
  我以为,历史的进程,常常因一些细微的事情而改变——此处请容许作者稍微显摆一下。
  譬如当年,赤壁之战大败而逃的曹操退至华容道,见到匹马守关、威风凛凛的关羽,讲了几句好话就被放走了——如果关羽狠狠心快刀斩乱曹,那丞相之职就换人了,更重要的,易中天老师就讲不出来这么好听的三国了。
  再比如——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假设——如果当年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那么李萍就不会流失大漠,郭靖也没有机会辅佐铁木真,铁木真就会死在札木合他们手上,蒙古各部落也就不能统一,那么就不会有蒙古西征,火药就不会传入欧洲,因此铁甲骑士在欧洲的统治不会动摇,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1000年,于是就没有文艺复兴、没有大航海、没有哥伦布——因此至今,美洲将仍然是游牧的印第安人家园……哦,那么……
  眼下,显德六年五月初二的夜晚,就发生了这么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小事。
  那就是,柴荣病了。
  这真是一场生的不是时候的病。
  正史上没有说明柴荣的具体病况,《资治通鉴》只有“上有豫”三字描写,新旧《五代史》压根没提这事(也有可能是本人读史遗漏,没有找出),倒是《佛祖历代通载》上说柴荣“病背痈糜溃”,就是背上长了一大痈囊,肿块之类的东西,但我好奇的是,背上长个瘤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啊——柴荣对我的观点深表赞赏。
  战场上厮杀惯了的柴荣并没有把这个小肿块太当回事,他觉得,在瓦桥关休整几天也好,肿块消了,身体复原了,再进攻幽州斗志更旺。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这个肿瘤短期内好不了了,而且似乎有变大的趋势,只好在五月初八叹息一声,率兵返回都城。就在柴荣退兵的同时,其他战线的将领依旧是捷报频传,譬如武军节度使孙行友率部攻克辽国重镇易州,再譬如先锋都指挥使张藏英在瓦桥关北大破辽国骑兵,还譬如李重进在井径口大败北汉军队,斩首千余。
  我想,听到这些捷报的时候柴荣一定会有略带遗憾的开心,他坚信,灭掉辽国是迟早的事情。但未达到目的就中途罢兵多少让他心有不甘,于是大军到达澶州后,身体稍微好转,柴荣就不打算继续走了,想在此将身体养好,重新北上。不过此时张永德的一番话让柴荣改变了主意:“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近),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
  郁闷的柴荣觉得张永德倒也言之有理,于是起床继续赶路,于五月三十日回到开封。随后柴荣作出了足以改写中国第二个千年史的决定:立七岁的儿子柴宗训为储君,罢免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改以赵匡胤担当此职。殿前侍卫亲军是周朝最精锐的部队,殿前都点检则是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人,前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是柴荣的妹夫。
  于是,国运定矣。
  关于这次人事任免的原因,史上有着众说纷纭的传闻,传闻的焦点是一块三尺长的木牌。具体说就是,班师前后柴荣得到一块神秘的带字木牌,上面的内容告诉柴荣,有人要顶替他的工作,来接任皇帝这个岗位了——“点检做天子”。
  木牌出现的时间大致是在五月初八到五月三十之间,最有可能的则是在柴荣驻留澶州的数日;地点则有“路上捡到说”与“公文包里发现说”两种。《新五代史》与《资治通鉴》此事不载,《旧五代史》与《宋史》所记地点稍异,不过还记得12年前赵匡胤在襄阳遇到的给了他6000元的老和尚吗,他告诉赵匡胤16字偈语的第四句,“囊木应谶”,一个“囊”字,或许正是为了点名木牌出现的真正场所?
  《旧五代史世宗纪六》:“一日,忽于地中得一木,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至是,今上始受点检之命,明年春,果自此职以副人望,则‘点检做’之言乃神符也。”
  《宋史太祖本纪》:“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
  但重要的不是从哪里来,而是来干什么。
  从前面亲自抡大锤砸佛像的经历看,柴荣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不太会相信神神鬼鬼的故事。决意攻打幽州之时,有人告诉他:“天子姓柴,幽州为燕,燕者亦烟火之谓也,此柴入火不利之兆,安得成功。”柴荣亦是一笑置之。然而见到这个木牌的时候柴荣变得不爽了,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病人柴荣与清醒的周世宗,处事方式总会略有区别。
  在徒步看来,英明的周世宗未必会因为来历不明的一块木头而转变对妹夫张永德的根本看法,但从柴荣在澶州与张永德接下来的对话,倒是可以对此事管窥一二:
  在张永德劝柴荣早日返回京城、以防京中生变之后,柴荣问:“谁使汝为此言?”张答:“群臣之意,皆愿如此。”接下来柴荣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动作,是“熟视久之”,然后“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吾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一句“固知汝必为人所教”,对张永德难当大任的失望之情,尽显无疑。
  一天时间不够建好一座罗马城,一天时间也不够形成对亲密战友的所有看法。只不过对那些相信柴荣会因为一块木头片子上的话而罢免自己二把手的人来说,如此鲁莽的柴荣岂不是跟徒步家隔壁的二愣子一样。
  退一步讲,就算病坏了的柴荣相信木板上的偈语是老天告诉他殿前都点检要取代自己登上帝位,那么最简单有效的根治之法就是直接废除此职,而不是换个人继续干——雄才大略如柴荣者,岂会想不出如此低成本高疗效的药方?
  六月十九日,39岁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荣在其治国五年,文韬武略,立下不世之功后溘然长逝,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消息传出,举国同悲;出殡之时,百姓泣于市途。
  只是周朝的敌人听到柴荣死讯很开心,消息传到邻国时,南唐李璟、后蜀孟昶、北汉刘承钧、辽国耶律述律都长舒了一口气——睡王耶律述律甚至都难得地醒过来了——这人终于死了啊。他活着的时候,咱们经历了当皇帝最惨的体验,人还在,领土没了。现在该咱们扬眉吐气了,可怜的柴荣,你却经受了当皇帝比我们更惨的体验——领土还在,人没了。
  次日,7岁的梁王柴宗训在群臣的拥戴下,于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恭帝。
  不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升归德军节度使,驻地宋州。
  年仅32岁的赵匡胤于是变成了周朝军队的总司令,掌握着同时代最有战斗力、足以令所有邻国闻风丧胆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不曾让自己的海军陆战队员在两小时之内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却有能力在两个月之内攻陷任何一个敌国的首都。
  此后半年,军队的中枢机关和中央禁军的各级将领也陆续换成了赵匡胤的弟兄们:赵氏兄弟的故交慕容延钊出任殿前副都点检;“义社十兄弟”排行第五的王审琦出任殿前都虞侯;排行第三的石守信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小时候和赵匡胤一起在破房子里面赌钱而差点被一起埋在里面的玩伴韩令坤,担任侍卫都虞侯,他所空出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的职位,则由高怀德出任;而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的,是张令铎——高、张二人,一年后与赵匡胤结为姻亲。
  非亲非故的军界领导,只有驻守淮南扬州的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还有留守京城的副都指挥使,韩通。
  如果有一桌麻将,当你上家、下家、对家,都换成了想给你送钱的自己人,那么,这个麻将很快就要和了。
  很快,过年了。
  
第十章 国王的演讲
  过年前的赵匡胤,正在打这桌赌注很大的麻将。
  显德七年(960)大年初一,周朝上下都沉浸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到处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街肆间的酒楼或茶坊早已卸下紧闭了一夜的门板,门口悬着的红灯笼在晨光中依旧耀眼。开封的人民已经从柴荣离世的阴影走出,恭帝即位半年以来,朝中文武大臣尽力辅佐,虽无世宗在位时的文治武功,却也是循规蹈矩,家国安宁。张灯结彩的开封,虽然此时距离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问世的时间还有4年,但是从大街小巷的喧嚣锣鼓声中听来,春节的气氛已经足够热烈了。
  皇宫内也早已焕然一新。年轻的符太后与年幼的恭帝早已穿上盛装,在朝堂上迎接百官的朝拜。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翰林学士陶谷、副都指挥使韩通、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还有众多未具名者——他们怀着不一样的心态,却用同一样虔诚的表情,跪拜在君王的面前。
  好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
  然而接下来更令人难忘的事情发生了。
  早朝未罢,有紧急军情报上:北汉、辽国已组成联军攻打大周,数万军队正向镇、定二州(这名字选的,够镇定)杀到!
  镇、定两地,分别是今河北正定、定州,乃后周的北部边界。
  消息到来之前,大家都很镇定,听完军情汇报之后,都不镇定了。
  平静的朝堂马上变得纷乱起来,大家纷纷痛斥汉辽联军挑在这正月初一的大好日子出兵,破坏了新春佳节安宁祥和的气氛,咋不按常理出牌呢,却没有人想到去证实一下消息的真伪。接着各位热烈讨论应该由谁领兵出击,大家一致觉得,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期间,衣装个性,冲杀勇敢,让大家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让敌人没安全感,于是三位宰相很快作出决议: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迎敌。
  担任禁军最高长官时已半年的赵匡胤很快作出战斗部署: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前军为先锋,先期北上;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随自己出征;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率兵在京协助副都指挥使韩通把守京城。
  真是一个快速出炉、完美无缺的战斗计划。
  然而正月初一的下午,整个开封却笼罩在一片不安宁的气氛中。“点检做天子”的流言又开始流传。
  据说赵匡胤也听到了这个流言,心理压力极大,于是打算回家跟家人做一下感情沟通,舒缓一下沉重的心情。谁知他刚刚把话讲完,就发生了一场令人惊骇的恐怖袭击,只见妹妹“面如铁色,引擀面杖逐太祖,击之”,并喝骂:“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未来的太祖挨了一棒子之后黯然而逃。
  另外据说此事后来传为美谈,甚至有人专门写诗赞曰:“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面杖壁上鸣。”900多年后被另一个伟大的女性引用,改成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更合词律,写入《鹧鸪天》。需要说明的是,就是赵匡胤的这个妹妹,不久之后嫁给了高怀德……我们一起为高先生默哀吧!
  眼睛一闭,一睁,大年初一、初二就过去了。
  正月初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按计划率兵出城北上,迎击汉辽联军的入侵。发兵之时,大军阵容规整,士气高昂,对百姓秋毫无犯,民心乃安。当天下午,队伍到了离开封40里的陈桥驿。
  此时,夕阳尚未西沉,天边落日昏黄。
  我没去过开封城北的陈桥,不知道此地在每年正月初三的下午,那里的太阳是不是真会出现类似于“平湖秋月”(在月圆之夜会出现的那种“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景,显德七年的大年初三,却是有人看到了。据说那一天,那里的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
  最先看到“两日并出”奇观的是“知星者”殿前司军校苗训,想必此人没学过现代物理,不知道直视太阳的时候,太阳光是能将视网膜烤焦的——当然还有同样没学过物理学的“门吏”楚昭辅,俩人开始对这个奇特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你看天上,俩太阳一上一下,这是神马意思?
  很快整个军队都“看”到了这个只在后羿射日的传说中听过的奇观,“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开始议论纷纷,这究竟是神马意思?
  在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里,此时的赵光义一蹦一跳地跑到他哥面前,说:“大哥你以前不是教我唱过一首不押韵的儿歌吗?后两句是‘两日重光,囊木应谶’,那时候不懂,现在看,两日重光不就是现在天上两个太阳一起忽闪吗?那囊木应谶是不是木牌上的话要实现了啊?赵匡胤表示很有压力,说:”那都是哥跟你闹着玩的呢,你们聊,我先睡了啊。”
  千年后的徒步读史至此,表示相当牙疼,你们以为玩QQ吗?还两个太阳,32级了吧。
  此时的赵匡胤却不知所终,演义的故事毕竟不能当真。从后面的故事反推,他应该正与人开怀对饮,酣畅淋漓,同一时刻,北面的辽汉大军应该攻城正凶,鼓声如雷——当然,如果有的话。
  喝完酒的赵匡胤拥被而眠,一觉睡到天亮。后来斯诺问:“太祖,人生最爽的事情是什么?”赵匡胤答:“像我那会儿这样,喝点小酒,睡觉睡到自然醒。”
  天又亮了,赵匡胤醉酒醒来。他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正听到外面人声鼎沸,将士持兵刃而立,场面骇人。赵匡胤还来不及问个明白,就有人手持一件黄袍,使出一招“流星赶月”,扑上前来,罩住赵匡胤,喊了一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外面群情激动,皆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大吃一惊,连忙退缩。
  赵普、赵光义、高怀德赶紧上前拦住:“老大,这些士兵已经喧嚣了一夜了,我们见您休息,没敢打扰。您素来爱兵如子,这次拥立如不应允,将士们必定落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死无葬身之地……为众人计,老大,你就从了我们吧!”
  大家一起下拜,高呼万岁。
  赵匡胤无奈,只好就命。他发现,这件黄袍相当合身,比郭威当年裹的旗子好多了。
  于是新任的皇帝走出房间,跨上他的战马,面对着周围群情汹涌的下属们挥了挥手,大家知道这是领导要发言的前兆,纷纷安静下来。赵匡胤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演讲。
  对于这段演讲,史上有着几种版本不同的记载。需要说明的是,写完《将星,照耀大周》的挨得夹斯诺在该书成名之后并未立即回到美国,而是继续待在宋朝做一线记者,后来还出版了一些其他的著作,徒步在日后将会提到。在他的《将星,照耀大周》里同样提到了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发生在陈桥驿的这段故事,最初的版本里,赵匡胤的发言是这样的:
  “诸位!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的国家今天已经拥有了有着两百三十万户人口(从《旧五代史食货志》)居住的土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我们的同志在盛世即将到来的时候,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我们要有更大的勇气。”
  读到此处,徒步郑重提醒斯诺:您写的这段演说,不像是开国皇帝对未来蓝图的勾画,反倒像是在追悼会上的致辞,恐怕不合适吧?斯诺深以为然,于是重新组织了赵匡胤的发言,成就了一篇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演讲,史称“国王的演讲”,又名“我有一个请求”。
  于是斯诺让赵匡胤重新跨上战马,他望着天边冉冉升起的朝阳,下意识地眯了一下眼睛。赵匡胤重新低头看了看面前的一张张充满期待的年轻的或年老的脸庞,抬头看了看赵普、赵光义、高怀德等人在远处轻轻地微笑,挥舞了一下拳头,开始了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说。
  “300年前,一位伟大的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今天我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集合。这一辉煌的盛世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民众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乱世纷争的漫漫长夜。
  “然而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必须正视中原大地仍在遭受战火肆虐这一悲惨的事实。50多年来,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辈在战火里挣扎,我们都是自己故土家园上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让无数生灵涂炭的世道加以终结。
  “周太祖、周世宗为我们开拓了清平祥和、国泰民安的局面,但是年轻的他们却在匆忙中离我们远去,没有来得及见证另一个盛世的到来。今天,我对你们说,诸位,我们将共同奋斗,尽管未来会有很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仍然坚信:
  “有一天,这个国家将强大起来,一切不如意的现状都将得到改变。南边,西边,北边众多的敌人,都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将一一平定。每一个峡谷将升高,每一座山丘和高峰被削低,崎岖粗糙的地方改造成平原,弯弯曲曲的地方变得笔直,上苍的荣耀得以展露,诸位,我们将举目共睹。
  “这是我们的希望,这是信念,带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回到汴梁,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山中开采出一块希望之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我们国家的刺耳的不和谐音,转变成一曲优美动听的兄弟情谊交响曲。怀着这个信念,我们将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因为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将重塑辉煌。
  “我有一个请求:符太后、柴少主,都是我们的领导,我们今天在此的各位都曾北面而事,返回京城之后,对他们不得有任何的不尊重。
  “我有一个请求:朝廷上下的众位大臣,他们都曾与我比肩而立,是我的战友和知己,返回京城之后,对他们不得有任何不礼貌的冲击。
  “我有一个请求:朝廷府库内的财产、京城百姓家的私有财产,都是他们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而得,返回京城之后,不得侵掠一丝一毫。
  “请诸位遵照我的话行动,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你们能做到吗?”
  (《宋史太祖本纪》:“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赵匡胤听见一个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诺!”
  一番激动人心的陈词下来,赵匡胤似乎有点气喘。但是众人接下来此起彼伏的叫好声让他心生满意,于是整顿军队,率几万人马一起奔开封而去。这个场景多少有点眼熟,仔细一回忆,原来跟十年前郭威从滑州率军回京的场面如此雷同,他山之石,如今攻玉矣。
  至于那些需要抗击的辽汉军队,他们也许还是例行抢劫,就像今天外交部的例行记者招待会,结束了自己会回去的。先不管了,回京城办正事要紧。
  大军出动之前,赵匡胤先派了一个人回去通知自己尚在开封城内的家人,此人正是楚昭辅。
  多年以后,清人查慎行有诗曰: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清人岳穆泉亦有疑问:
  “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面对这种疑问,徒步表示回答起来很有压力,因为没人让你相信这都是偶然事件啊——如果一定要,只能给你一个若干年后陆游提供的解释:“黄袍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第十一章 君临天下
  除了派楚昭辅向家人通报,赵匡胤还派了潘美向朝廷送信,告诉他们殿前都点检已经造反了。说到这里,请容许徒步再稍微显摆下,这个潘美,拜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塑造的潘仁美一角所赐,已经成了老百姓心目中宋初第一大奸臣,坏得像干面包一样掉渣。自从儿子潘豹在擂台上被杨七郎撕了之后,就对杨家处处使坏,不久箭射杨七郎,逼死老令公。金沙滩上又让“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代了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酱”,接下来是把杨四郎赶到辽国去当筑路工人,把杨五郎赶去深山里面当和尚,害得老杨家除了六郎之外男人死光,只剩佘太君、杨排风、穆桂英一帮女将,上演了《大宋的女人们》系列故事。当年听评书至此,徒步恨得牙痒痒,惊叹世界上再大的教堂都难以装下这厮的罪恶——事实上,从潘美此时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到最终平定南汉,渡江战南唐,他一辈子立下的功业,比老杨家祖孙三代加起来还多。
  单说潘美提了脑袋去告诉周臣们这么大一个噩耗,能让他们听完了故事还将脑袋留在自己的脖子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两边送信的都去了,加上协助韩通把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又是赵匡胤的哥们,等大军到了城下,只消喊一声“三弟五弟开门”,这两位弟弟就会像芝麻一样把门打开,入城的赵匡胤即可径奔皇宫而去,往龙椅上一坐,接受众人朝拜,造反完毕。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多半应该像很多年前那个著名的预言诗——《木兰辞》里写的那样:
  阿母闻儿来,出郭相扶将。
  阿妹闻兄来,扔掉擀面杖。
  小弟闻哥来,城门大开喜洋洋。
  开他皇宫门,躺在龙椅上。
  脱掉战时袍,换上黄袍装。
  百官皆下拜,口里称吾皇。
  出门看赵普,赵普也惊忙。
  同行四五年,不知匡胤扮皇帝这么像!
  哈哈,皆大欢喜。
  史书上记载了两拨送信的人看到的收件人的不同反应。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听到儿子做了皇帝的消息,高兴得脸色通红,喊了一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赵匡胤妹妹的表现倒是未见描写,但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马上扔掉擀面杖,擦了擦脸上的油烟,拿水湿一下刘海——毕竟马上做公主了,不能马虎——从厨房里面出来,笑容灿烂,心想昨天那一棒子,打得真是值啊!
  早朝未毕就收到兵变消息的大臣们,可就没人感叹“点检素有大志”了,众人马上变得如同大年初一惊闻联军进犯边境的消息一样慌了手脚,宰相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忍不住泪流满面:“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松开时,王溥手臂抓痕明显,几乎出血。王溥无言以对。
  相比于知识分子们的手忙脚乱,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此时表现出了军人的镇静,他迅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那就是——协助他把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的军队已经靠不住了,别说指望他们抵挡赵匡胤,说不定此时已经杀奔皇宫来了。于是迅速回家,打算组织自己的家丁拼死抵抗。可是很遗憾,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率小股部队先头闯入京城的王彦升。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上对韩通的评价是“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肆威虐”,被人称为“韩瞠眼”。他有一个聪慧的儿子韩微,颇有智略,不过因为小时得病,身体虚弱而且驼背,人称“橐驼儿”。这个虽然驼背但是心明眼亮的年轻人老早就觉得赵匡胤胸怀异心,劝父亲加以提防,但寡谋的韩通认为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能搅起什么风浪呢,置之不理。三天前的正月初一晚上,赵匡胤去韩家辞行,韩微再次劝父亲当机立断,斩杀赵匡胤,可是韩通仍然犹豫了一下,这次犹豫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今天就碰到王彦升了。
  王彦升二话不说,拍马就追,《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描述是他“跃马逐之,至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被杀的儿子里面包括足智多谋的韩微,忠诚的韩通一家成了这次政变中唯一的流血牺牲品。
  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早朝上听到兵变消息之后,大臣纷纷抱头大哭,甚至商量着如何投降赵匡胤。只有韩通跳出来,阻止了各种阴险的论调,喊了一句:“制止叛乱,无不从流血而成!显德未闻有因平叛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韩通始!”然后回家准备兵器去了。
  当然,韩通这话里面有两处错误,日后被谭嗣同拿来再喊的时候,后者做了修改,才显得更有生气一点。但无论如何,韩通的故事是结束了——不管新政权的到来意味着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为所忠诚的事业流血牺牲,足矣。从这个角度看,韩通没有辜负柴荣的信任。
  而因为不听令的王彦升斩杀韩通,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的命令成了空话,赵匡胤感到自己在陈桥驿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请求》没有得到贯彻,所以下令对他“终身不授节钺”。几天以后杀人者王彦升又在深更半夜跑去宰相家里施行敲诈勒索,把口才很好的知识分子王溥吓得说话都结巴了,史载王溥“惊悸而出”,被赵匡胤得知之后,怒火中烧,于是将王彦升逐出京城,赶到唐州当刺史去了。
  撇开遇难的韩通一家,整个政变过程的确井然有序,赵匡胤率大军赶到开封的时候,时间刚刚过午。在三军的拥戴下登上明德门之后赵匡胤随即回到都点检办公室,他脱下黄袍,正打算稍事休息,因为昨晚真没睡好——当然,演员都是睡不好的。可是很快就见到手下弟兄把宰相范质、王溥给押了过来。
  影帝赵匡胤见到两位宰相,马上声泪俱下开始哭喊。范质仔细听了一下,赵匡胤是这么哭的:
  “我说我当不了这个皇帝,
  你们非得拿剑逼我干这个事。
  现在皇帝倒是到手了,
  侍卫副都指挥使倒这么走了!
  叫我怎么对得起先帝啊!啊!啊!”
  范质听了暗暗好笑,这话怎么这么耳熟,一寻思,这台词不是葛优和姜文在《让子弹飞》里面喊的吗,那时候刘嘉玲刚刚被周润发派来的枪手打死,两个男人在空旷的院子里先后抱着死去的县长夫人,哭得声嘶力竭。不过按时间顺序来,当然应该算赵匡胤先喊了。
  笑完的范质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旁边的兵士就拿刀架了过来,王溥见情形不妙,赶紧下拜,范质也只好跟着下拜,等两个知识分子行完三跪九叩大礼,已经算是承认了赵匡胤的皇帝身份了。
  此时已经下午三点多,赵匡胤看距离天黑还远,想今日事今日毕,早一天当皇帝早一刻踏实,打算马上去崇元殿即帝位,然而这时候才发现忘了个大事,那就是没有禅位诏书。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现在整个都城都在赵匡胤的控制之下,别说让恭帝禅位,就算派他去镇定二州杀敌送死,他也不敢拒绝,还要什么禅位诏书呢。答案是,这个必须有。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件旧衣服不想要了,可以直接扔到垃圾桶;如果你有一套旧书不想要了,又舍不得扔,可以写上“某年月日,某甲赠与某乙”,然后把它送给想要这些书的人。
  如果你有一个老婆或者老公不想要了(这个……我真的只想打一个比方),你就不能写上“某甲赠与某乙”,而需要签一个契约,古时候叫“休书”,现在叫“离婚协议”。
  如果写休书的时候涉及房子,你更不能写“某甲赠与某乙”,需要做一个“放弃产权声明”,盖上公证处的章,还有你的签名。
  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要了,送给别人,也得签一个“放弃国家声明”,按上自己的手印,防止日后反悔——那么这份东西,就叫做“禅位诏书”。因此,恭帝柴宗训需要做一个内容如下的《放弃国家声明》:
  本人柴宗训,男,7岁,现任大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但自从担任此职以来,公司经营不善,业绩半年无突破,股价一直下跌,内心相当纠结。同时,销售总监赵匡胤,与前任董事长共事已久,能力突出,深谙公司经营之道,经慎重考虑,本人自愿放弃在大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一切职务及财产,转于赵匡胤名下。
  对于上述事宜本人声明如下:
  本人放弃一切职务及财产完全是本人的个人意愿,本人在任何时候均不再要求集团公司对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及任何补偿责任。
  上述声明为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签署人签名:柴宗训
  显德七年正月初四(960年2月3日)
  正当影帝赵匡胤为没有提前准备好诏书这个失误略觉惋惜、导演赵普也深感小瑕掩瑜的时候,翰林学士陶谷闯了进来,从袖子里面掏出一张已经由柴宗训签好字的《放弃国家声明》——当然,陶先生也许觉得上面徒步草拟的版本太没文采,他写出来的声明都是骈体文的(毕竟是专业干这活的)。赵匡胤接过一看,上书:
  “天生烝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揆一也。惟予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尉赵匡胤,禀天纵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讨,厥绩隆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於戏钦哉!畏天之命!”
  陶谷掏出诏书的时候,得意洋洋的眼神并没有逃脱赵匡胤的眼睛,未来的宋太祖突然觉得这个眼神非常邪恶。
  徒步也觉得这个眼神非常邪恶,于是翻了翻书,打算给他找一个同类,很快,找到了。此人名叫李贯,江西吉安府人,明建文二年(1400)探花。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赶走建文帝、当上明成祖后,拿到了很多朝臣给建文帝的奏章,里面有很多要求讨伐他的文字,便以开玩笑似的口吻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说:“这些奏章你们都有份吧。”众多大臣个个心惊胆战,但只有李贯从容不迫地上前说道:“我从来也没有写过。”然后摆出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眼神有着和陶谷一样的邪恶。
  于是朱棣愤怒了,他走到李贯的面前,把奏章扔到他的脸上:“你还引以为荣吗!作为大明朝的公务员,拿钱不做事,危急时刻,身为近侍竟然一句话都不说,我最厌恶的就是你这种人!”于是将李贯关进了监狱。
  好脾气的赵匡胤倒没有朱棣这么暴躁,他选择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表达不满的方式,于是让时任翰林承旨的陶谷在建宋后继续担任此职,主要做做文秘工作,负责草拟各类诏制。时间一久,陶谷深感工作单调,前途有限,于是希望借自己当初拟禅位诏书的功劳,暗示赵匡胤提拔自己一下。谁知赵匡胤回答说:“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尔!”要什么提拔?
  被浇了冷水、眼见升官无望的陶谷便在翰林院的墙壁上赋诗一首:“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为后世留下一个“依样画葫芦”的传说。
  一切搞定,赵匡胤乃临御崇元殿,被服冠冕,在大殿之上接受文武群臣跪呼万岁,即皇帝位。因取自己驻地宋州之名,国号“大宋”,史称北宋,改后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连神仙陈抟闻讯都大喜差点下凡:天下自此平定,百姓有好日子过啦!
  《长编》载:宣徽使高唐昝居润,引匡胤就龙墀北面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兖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州名也。……华山隐士陈抟闻帝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
  正月初五,改元,建宋,大赦天下。
  这天,赵匡胤下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首先赏赐诸位兄弟,作为跟随自己去陈桥驿辛苦两日游并聆听《我有一个请求》讲座的奖赏;接着焚香敬天地、社稷,告诉皇天后土,大周集团股份公司已经重组,原股东已经撤资;最后下诏至诸道节度使,告诉他们,老板换人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事重组,打麻将换个人都要变一下方位,何况新建一个国家。赵匡胤的基本部署是原班人马仍各司原职,就像歌里唱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当然有些职位是不得不变了,譬如柴宗训已经不适合再当皇帝,赵匡胤本人也无法再任殿前都点检,死掉的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那职位也要有人顶上。
  于是诏令幼主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石守信接替韩通任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死掉的韩通升官至中书令(追任),并以礼厚葬;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升任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虞侯韩令坤升为都指挥使,两位率军驻守前线可不必回朝,凡事拥有自主裁决权;侍卫司的原最高领导李重进,也升至中书令,继续留守驻地扬州,同样不必来朝。当然,这三位不必来朝的兄弟日后有机会再和太祖见面时,关系已不比今日的融洽了。
  至于宰相,还是由原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担任,俨然一切从旧。正月初六,太阳照常升起,众人照常上班。
  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有件事情与往常不一样了。
  秦汉以降,宰相与皇帝议事,都是坐着的。
  一直到建隆元年的正月初五,他们一直都是坐着的。
  然而正月初六开始,宰相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堂上没有自己的椅子了。
  此故事的1.0版是说范质这天坐着向太祖汇报工作,影帝赵匡胤突然说:“哎呀我眼睛怎么突然不好使了,看不见呀,你把稿子拿我面前来。”范质不知有诈,拿着稿子上前,回来一看,座位已经被人移走了,心想原来太祖使出了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呀,但也不敢申辩,只好站着议事,从此宰相就再没座位了。
  这个版本的好处明显,比如通俗易懂,富有传奇色彩,男女老幼都有兴趣聆听,颇具当下很多明星以拙劣文笔自爆家丑之妙,然而BUG也有很多,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坐着的宰相不止范质一人,调虎离山也从来没听说一次能调走三只的。
  此故事的2.0版显得更符合逻辑,是说范质与其他旧臣为求自保,主动上书自贬,请太祖改变旧制,废除宰相坐议之礼,太祖欣然应允。相较前者,2.0版故事简单,脉络清晰,逻辑合理,可信度极高——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续资治通鉴》里面就是这么写的。
  也许有人认为撤掉宰相的椅子并非那么要紧,不值得作为建立政权后一件大事单独描写,但是如果你碰巧有过被人请客吃酒,主人坐着喝,你站着陪的经历之后,就能明白这里面有多大的差别了。
  当然,如果范质再多活几百年,就会发现这有地方可站的宰相还是算好的,明洪武十三年(1380),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后,明太祖朱元璋直接把宰相的职位废掉了;随后清朝虽未正式恢复相位,但也设置了大学士和总理大臣,略相当于宰相一职——然而自康熙八年(1669)康熙设计除掉鳌拜以后,这帮高级官员都只能跪着和皇帝议事了。
  宋朝建立至此,大功告成。后人读书至此,多会念叨赵匡胤辜负世宗厚爱,夺取后周江山;然而纵观宋祚300年,我泱泱中华,国富民强,纵恭帝如康熙在位60年,国运能昌盛如此?
  然而我们终须知道,显德七年正月初五,七岁的柴宗训孤儿寡母正式迁居,后周皇后、少主之显赫从此不再。319年后,赵匡胤的后代,时年9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的宋恭帝在即位不满2年时,孤儿寡母无力掌控的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后人写诗慨叹: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历史的吊诡,三百年前谁能预知?
  
第十二章 自焚者李筠
  改元后的宋朝大地春暖花开。
  春天的赵匡胤心情大好,很快就干了几件大事,先是登基不久就下令疏浚开封河道,所需费用由政府负担;再过几天又开科取士,第一次就录取杨砺等19人。
  二月十六日,年满33岁的赵匡胤大摆筵席庆祝生日,在此之前宰相已经上表,立当日为“长春节”,普天同庆。这一天,赵匡胤收到很多贺礼,包括众多大臣准备的生日礼物,还有南唐李璟、吴越王钱俶派来的使者。我怀疑赵匡胤甚至就在这几天派一个姓孙的修订好了《百家姓》——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过生日的送礼的,都在《百家姓》上名列前茅。无论如何,赵匡胤很高兴,李、钱二位也很高兴,而且他们一直还要高兴好多日子,因为距离宋军日后打将过去,还有很多年呢。
  三月二十三日(960年4月21日),宋太祖开始追封祖上,一口气封了四代皇帝,谥高祖赵朓为宋僖祖、曾祖赵珽为宋顺祖、祖父赵敬为宋翼祖、父亲赵弘殷为宋宣祖,并且为各位先皇的陵墓命名。接着诏令天下,凡有与御名、庙讳重名的,一律避讳改名。
  一切看起来都很好,赵匡胤也代表全国人民表示很希望看到春暖花开、安静祥和的日子无限地继续下去,然而大家很快发现不行了,因为四月,潞州昭义节度使李筠造反了。
  李筠曾经是一个给赵匡胤留下了很深印象的人。
  一切始于七年前的高平之战。
  那年也是在这么一个暖风习习的春天,那时的柴荣新登帝位,那时的刘崇来势汹汹,那时的李筠还很年轻,当然最重要的,是他那时候甚至还叫做李荣。李荣在邢州与刘崇打了后者南下途中的第一仗,结果是李荣很快落败,退回潞州继续干自己的昭义节度使,而刘崇觉得对手太菜,也不追赶,直接绕过潞州赶赴高平,被柴荣赵匡胤联手用太祖长拳和其他武艺打得骑着自在将军很不自在地逃回去太原了。一仗打完,赵匡胤记住了“李荣”这个名字。
  虽然初战不利,但是媳妇做久了也能熬成婆,随后多年驻潞州期间,李节度使与北汉还是打出了许多心得。显德二年到显德六年(955—959),他连年与北汉作战,先后攻克辽州(今山西左云、右玉)、长清寨等,俘获刺史、大将数百名,让北汉新任皇帝刘承钧颇感头疼,成了后周朝北方的稳定屏障。柴荣成了周世宗后,李荣也避讳改名李筠,因功进太尉。
  现在,柴荣死了,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可没忘记李筠,刚登基就派使者前来加封其为中书令,并喻示李筠入朝。李筠想到自己的老领导离去不久,原先的同事竟变成领导,不仅节度使不让干,还要把自己召到身边,心情好了倒是可以一起喝酒吹牛,心情不好了就得让自己磕头下跪,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打算拒绝受命,但左右苦苦劝阻,李筠不得已勉强下拜。然而等到使者升阶,摆酒奏乐,李筠却突然发作,把郭威的画像挂在墙上,痛哭流涕,门客只好尴尬地告诉使者:“昭义节度使喝多了,发酒疯呢,您可别在意。”
  听到李筠发酒疯消息的赵匡胤却不能不在意。他亲笔写了诏书安抚李筠父子,征召其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入京见驾,打算再给一次和平解决的机会。同时李筠发酒疯的消息不知何故竟然传到北汉,闻讯的刘承钧大喜,虽然以前你杀了我很多大将,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往事不可追,合力打老赵。于是修蜡书一封,约李筠联合攻宋。李筠大喜,不听儿子李守节“泣谏”苦劝,执意造反。
  于是李守节建议父亲,既然皇上令我进京,咱们不如将计就计去走一趟,顺便探探口风,也计算下造反成功概率,李筠同意。于是李守节带着蜡丸赶赴开封,得到了赵匡胤见面第一句寒暄:“太子,你好啊!”李守节吓得浑身哆嗦。哆嗦完毕,赵匡胤又来了几句软的:“你回去跟你爹转告一下,我跟他是同事的时候,他怎么干都没关系;现在我当皇帝了,他不能稍微让我一点吗?”软硬几句话说完,李守节大汗淋漓,随后将蜡丸给赵匡胤看了,过了几天离开京城,回去告诉李筠:“爹咱还是投降吧,要打真打不过。”李筠斥责:“还我儿子呢,胆量怎么就跟我相差这么大,我决定了,打!”
  李筠要造反的消息同样传到了扬州,昔日的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如今被提拔为中书令的李重进也听说了这件事。如果说在酒席上捧着老领导的照片,对着新领导的使者痛哭的李筠是一个有点单纯也有点二的人,那么李重进就是一个行事谨慎而同样有点二的人。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当年郭威临终时担心此人不服柴荣,所以让他在病床前向柴荣跪拜,以定君臣之分。周世宗即位后,李重进与赵匡胤分掌兵权,但是心中对赵匡胤颇感忌惮——当然,如果你看到每次打仗都有人身着艳装不要命地冲杀在前,你也会对此人表示很忌惮。赵匡胤称帝后,加封其为中书令,后调为青州节度使(今山东境内)。
  听到李筠造反消息的李重进很兴奋,因为他虽然单纯,却不傻,自己当初和赵匡胤平起平坐,他当皇帝我又没帮忙出力,现在这位子说什么也坐不稳了,等着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于是决定加入李筠造反的阵营,派亲信翟守珣前往潞州联合李筠,让造反大业从李筠、刘承钧的二人转,变成李筠、刘承钧、李重进的三人行。
  看着翟守珣打马远去的背影消失在去往西北的路上,单纯的李重进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事实证明,世界上最难熬的时间,不是五指山下的500年,不是雷峰塔下的20载,而是送信的人走了,你等他的捎信回来的这几十个日夜。
  很快翟守珣从西方回来了,告诉他:“李筠成不了大器,跟着他造反,前景不佳,咱们可不能轻易发兵,还是养精蓄锐,静观其变吧!”单纯的李重进一沉思,“好,静观其变,那咱们等等先。”
  那边的李筠倒是没等多久,就在四月兴兵造反了。
  多年以后,徒步想办法还原了当时李筠、李重进的聊天记录:
  李重进:兄弟,听说你要造反?一个人势单力孤,咱哥俩一起干吧!
  李筠:太好啦,你准备好出兵吧!
  李重进:(自动回复)嗯!
  李筠:可别耍我哦!
  李重进:(自动回复)嗯!
  李筠:那我去了啊!
  李重进:(自动回复)嗯!
  李重进:我靠,刚才上厕所去了,你说什么来着,我还没来你就打起来了?
  李筠:(自动回复)你好,我现在有事不在,一会再和你联系。
  李重进:……
  李筠:赵匡胤来了,完了,中书令,快来帮我啊!
  李重进:(离线)……
  至于这里面的沟通为什么会出问题,李筠、李重进都以为是腾讯的服务器坏了,然而他们都不知道是传讯的网线坏了——信使翟守珣偷偷去了开封,把本应该告诉李筠的话,原封不动告诉了赵匡胤。赵匡胤赏赐了深明大义的翟守珣,并从他口中确信了李重进终究不会归顺的事实,遂命其回扬州延迟李重进的反叛计划,避免背腹受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是跑腿,也要找真正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啊。
  四月十四日,高举造反大旗的李筠,写了一篇列举太祖众多罪行的檄文,然后出兵进攻泽州,同时让刘承钧派兵支援。史书上只记载过这篇檄文列举有太祖十大不忠不孝之罪行,却未见全文。斯诺给徒步提供的版本是“昔尔之太祖者,窃国之大盗也,口称莲花,心实豺虎。谋不臣倡乱吴楚,图社稷割据晋秦。明为天下公邦,阴图帝王私业。荼毒生灵,何止百万千万;蹂躏神州,岂止十年八年。” 但我看不符合史实,不加引用。
  出兵前,李筠的幕僚丘仲卿献计说,潞州孤军起事,非常危险,虽然有北汉支援,但赵匡胤兵多将广,很难与其抗衡。不如西下太行,直抵怀孟,驻扎虎牢关,据洛阳,向东以争天下。但李筠认为,我是周朝老臣,与周世宗义同兄弟,禁卫军中很多人都是我过去的部下,两军一交战,一定会倒戈向我。结合李筠前面的表现,我觉得似乎应该让赵匡胤赐给他一个名字叫李井——横竖都是二啊。
  从潞州发兵南下的李井——还是叫李筠吧——很快杀死泽州刺史张福,占据了泽州城,接着,在太平驿见到了恪守信用、御驾亲征的刘承钧。两军会师时,刘承钧的部队让李筠大吃一惊。
  他知道,北汉曾经是一个很穷的国家,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他们……更穷了。
  刘承钧的部队只有3000人。
  刘承钧的仪仗队甚至只有几个吹鼓手。
  乍看上去,北汉睿宗刘承钧御驾亲征前来协助伐宋的北汉大军,倒更像是赶过来娶媳妇迎亲的小队。
  双方以君臣之礼见过之后,刘承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并赏赐300匹战马(真是300匹)。接着双方开始了合作会谈,各自开出的条件如下:
  李筠:一是不能让辽国出兵;二是攻打赵匡胤之后,恢复我“大周”名号。
  刘承钧:一是辽国骑兵厉害,一起打更有把握;二是汉周不共戴天,出师应该奉汉。
  如果跟人谈判碰到这种情况,我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拍桌子走人。
  可是李筠仍然选择了继续合作,并接受了刘承钧派来的监军卢赞。不过日后两人多有不和,刘承钧又派了同平章事(宰相)卫融前来和解。
  眼见得李筠的反军已经杀奔过来,赵匡胤也努力想把这仗打得漂亮一点。毕竟建宋才一百来天,打仗之时全天下都在看直播,打好了自不必说,日后在其他节度使面前那是说一不二,可是如果打败了,那么自己很可能只能当这一百多天皇帝了。
  于是赵匡胤很快做好战斗部署:命骁勇善战的亲信侍卫副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为主帅从南路而上,同时命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与彰德军留后王全斌率兵从东路进发,与石高会合。又派遣宣徽使咎居润赴澶州巡检,防止辽军趁机南下;将驻守在邯郸一带的团练使郭进兼任本地防御使和西山巡检,授权他军事指挥之权,以防备北汉援军东出。从这个部署上看,李筠幕僚丘仲卿似乎把他说给李筠的话照样讲给赵匡胤听了一遍,而后者采取了反道而行的策略。最重要的是,赵匡胤为了全力以赴打胜此仗,积极准备御驾亲征。
  此时刚娶了赵匡胤妹妹的高怀德正新婚燕尔,夫妻蜜月还没度完就被大舅子派出去打仗的高怀德竟没一句怨言,只能理解为,他老婆那根当初敲打过赵匡胤的擀面杖,让他在家里的日子太难过了。
  一个凶悍的妻子能创造出哲学家苏格拉底,一个更凶悍的妻子却能创造出斗士高怀德,这世界真是奇妙啊。
  可惜李筠最近却体会不到这种奇妙了。
  因为五月初五,石守信和被老婆激发出满腔斗志的高怀德就率军杀过来了,很巧的是,大军会合的地方就是秦赵大战过的长平,距离七年前赵匡胤曾经战斗过的高平不过十数里之遥,距离李筠刚刚与刘承钧结盟的太平驿,也是同样远近。主场作战的李筠,决定显示一下主人的热情好客,招待一下远道而来的客人。
  于是主人李筠站在阵前,向客人石守信、高怀德喊话:
  两位将军,我们都是周室大臣,曾经共同在世宗的麾下战斗,如今你们怎能依附赵匡胤这个忘恩负义的反贼?我们大家一起杀奔汴梁,夺了皇位,匡扶幼主……哎呀呀,听我说完嘛,这么快就打……
  客人不给面子,没有废话就直接冲入敌阵,开始冲杀。战斗结束,清点战绩,宋军斩首3000级,李筠退到泽州南部。次日再战,东边增援的慕容延钊和王全斌也都带人赶过来了,李筠再次大败撤退,看他那样子,是打算撤入天险太行山,结合地面部队组建游击队,与宋军顽抗到底了。
  听到消息的赵匡胤低头看了一下地图。
  太行山脉北起今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一旦李筠占据太行山,不但宋朝日后攻打北汉、辽国的入口被完全切断,而且坐在河流源头的李筠,他在河里洗衣,下游的赵匡胤就得喝他的洗衣水,他在河里游泳,下游的赵匡胤就得喝他的洗澡水,如果他在河里尿尿……
  赵匡胤不想再想了。
  总而言之,决不能让李筠占据太行山!
  于是,他决定亲征。
  五月二十一日,赵匡胤的大军从开封出发。二十四日,到达荥阳。部下建议,咱们应急渡黄河,翻越太行山,趁李筠的部队还未完全集结时进行攻击,赵普也建议日夜兼程,“攻其不备,一战而胜”。赵匡胤于是率军夜以继日,直趋太行山下,接着他看到了那条曾经极为熟悉的道路——七年前征战刘崇,他就是沿着这条太行通道策马而上,参加了震撼中原的高平之战。而如今,小兵变成皇帝,再来的时候马却被堵在路上了。原来太行山下的地方官员,担心李筠南下,发动兵民遍采乱石,堵塞羊肠古道,于是大路变得乱石嵯峨,崎岖难行。
  急于进军的皇帝赵匡胤跳下马来,当起了修路工人。史载“帝先于马上负数石,将士因争负之,即日平为大道”,于是全军迅速翻越太行,出现在李筠面前。
  接下来的故事很像记账,只是李筠再也没有机会在河流的上游洗衣游泳了。二十九日,修路工人赵匡胤与石守信、高怀德会师,对李筠形成夹击之势。随军记者挨得夹斯诺简略记载了后面几天的战况:
  二十九日,晴。败李筠于泽州南,李部三万人死伤俘殆尽,李筠逃到泽州。
  同日,郭进歼北汉援兵千人,斩监军使卢赞,擒河阳节度使范守图。
  六月一日,晴,我军进至泽州城下,然城池坚固,攻其不入,太祖郁闷。
  六月二日,晴,攻城,未果,太祖很郁闷。
  六月三日,晴,攻城,未果,太祖极郁闷。
  ……
  六月十二日,晴,攻城,未果,太祖颓然。
  六月十三日,晴,太祖怒,令马全义率敢死队登城,城破,李筠自焚。
  六月十七日,晴,攻潞州,李守节降,太祖心情大好,赦之,封单州团练使。
  说说李筠吧,这位像韩通一样勇敢的男人,虽然曾历事数主,并因此在阵前被石守信嘲笑,但他至死却终于坚守了对最后一个主人郭威的忠诚,用一把大火宣示了自己的气节。于大义虽可商榷,于小节却足一赞,因为不畏惧死亡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同样不惧死亡的还有被活捉的北汉宰相卫融,在被赵匡胤捆起来的时候做贞烈状:“陛下纵不杀臣,臣必不为陛下用。”赵匡胤前几天还在太行山脚下死命搬石头,累得半死不活才翻过山来,见卫融如此强硬,就命人拿铁器将他打得血流满面(够暴力)。脸上流血的卫融竟然还高呼:“臣得死所矣!”场面令我想到七八十年前关在渣滓洞里的江姐。
  赵匡胤暗暗称奇,心想这么一个人才若是被打死了岂不可惜,于是叹息了一句“忠臣也”,命人给贴上创可贴,养好了伤,打算拿去跟刘承钧交换战俘。因为李筠联络北汉时,曾将太祖派往潞州做监军的宋将周光逊捉了送给刘承钧当投名状,关在太原。可是不知道是没收到消息,还是刘承钧不舍得换走周光逊,反正卫融此后就留在了开封,被安排做了太府卿(约相当于宫廷储藏部部长)。
  至此,李筠的反抗宣告平定。
  看完赵匡胤大破李筠造反故事现场直播的后周其他节度使,脸色都给吓青了。赵匡胤即位之初,除了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和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表示归服外,其余的都不表态。陈师道《后山谈丛》载,及至赵匡胤遣使告诸道,还见各诸侯“坐使者而问故,宰相其谁乎,枢密使副其谁乎,军职其谁乎,从官其谁乎,皆不改旧,乃下拜”,等太祖以破竹之势平李筠后,用北宋中期名臣富弼的话说,“其余藩镇自是束手而听命矣”。于是——
  成德节度使郭崇,听说赵匡胤受禅,顿时“忧懑失据”,对后周的倒台“时或涕泣”,平定李筠之后,郭崇主动请求入朝。
  保义节度使袁彦,闻知赵匡胤自立为帝,“日夜缮甲治兵”,磨刀霍霍,大有起兵作乱之势。李筠兵败后,赵匡胤派潘美去做监军,袁氏只好乖乖打点行装上路,单骑入朝,听候差遣。
  建雄节度使杨庭璋,也是后周的皇亲国戚,其姐周太祖郭威之妃,李筠起兵时曾与之联系。赵匡胤对他不放心,“疑有异志” ,派人伺察。平李筠后,他未敢反抗,被调任为静难节度使。
  当然,脸色最青的,还是远在扬州的中书令李重进。
  
第十三章 夜宴
  率大军亲征李筠凯旋的赵匡胤,回到开封后即下诏调李重进任青州节度使,过了几天,又派六宅使陈思诲远赴扬州,行程七百公里,给李重进送去一块铁片。
  刚写完《将星,照耀大周》的斯诺很好奇,问赵匡胤:“太祖,这个铁片有啥用?是取‘千里送铁片,礼轻情意重’的意思,感动一下李重进吗?”赵匡胤微微一笑,说:“如果你看过周星驰演的《鹿鼎记》,就知道这个铁片是干什么的了。”
  时间前进到1673年,那时候的周星驰还叫做韦小宝,韦小宝带着多隆和公主远赴云南送亲,让多隆化装成天地会的成员,将吴三桂父子逼到书房的角落里,在韦小宝的授意下,多隆举起上方宝剑,就要向吴三桂的头顶斩落!
  当时出现了吴三桂父子惊慌失措,二人争抢“免死金牌”的惊险画面。
  免死金牌,其实应该叫做“免死铁牌”,因为它就是一块铁牌,被铸成瓦片状。现在陈思诲给李重进送去的那块铁片,就是这么一块免死铁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