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实用口才全书

_3 李屹之(当代)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无论您爱好的是现在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它们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先生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吗?”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更为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您谈谈赏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都愁眉苦脸,‘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原因就在于大王只图个人享乐,而不与百姓同乐。但是,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全都眉开眼笑,‘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快乐,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与百姓能一同娱乐罢了。所以,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同乐,就可使天下归服了。”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用了因势利导的辩术。当他听说国王喜爱音乐时,就由此下手,用一个个问句,一步步疏导,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大王能与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使天下归服,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与民同乐的目的。
第58节:融会贯通,巧用联系
融会贯通,巧用联系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细心思考,就能找出其中的连带关系。而在论辩中,如果把看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找出相同之处,作为说话的基础,则更能显示说话者的智慧。
《战国策·齐策》中有一则故事。齐国的隐士颜斶去晋见齐宣王,当齐宣王接见他时,他却在距离齐宣王很远的地方坐下来。齐宣王向他招手:“颜斶,坐到我面前来!”
颜斶听后不但不起来,反而也向齐宣王招手说:“大王呀,你坐到我面前来!”
齐宣王及左右大臣一听,感到很不高兴。有些大臣指责颜斶:“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国君叫你到他面前,你不去便罢,反倒要国君到你面前,这成何体统?”
颜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到国君面前去,是我趋炎附势;相反,国君到我面前来,却是国君礼贤下士。那么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国君礼贤下士,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此时,齐宣王心中仍不高兴,说道:“是我当国君的人高贵,还是你这样的士人高贵?”
颜斶答道:“国君当然不如士人高贵。”
这一下齐宣王火了,他瞪大双眼怒道:“你这话有根据吗?如果有根据,我便可以饶恕你;如果找不出根据,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颜斶答道:“当然有根据!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经过士人柳下惠的坟地时,将军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在柳下惠墓地方圆五里内,胆敢打柴煮饭,割草喂马者,一律砍头,绝不宽恕。后来,在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国将军又下了一道命令,只要能割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同时奖赏黄金两万两。从这两道命令中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死去士人的坟头草。”
颜斶面对高高在上的齐宣王,既能呼唤齐宣王到自己面前,却又让齐宣王抓不到把柄,可谓有胆有识。而面对齐宣王及其臣子们的指责,颜斶根据君主喜欢在臣子面前标榜自己礼贤下士的心理,做出了对呼唤国君上前的智辩原因,使得呼唤国君之举,不但不是辱君之为,反而成了爱君的证明,从而让齐宣王受了气,却又无可奈何。
此外,颜斶对于齐宣王后来的问题,有理有据地做出了“士人比国君高贵”的回答,更是显出其超凡的胆识。他答辩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两道本来互不相干的命令放在一起,并加以对比,而又有意回避柳下惠和齐王的特殊性,故意突出一个是士人,一个是帝王,一个不能动坟上草,一个被悬赏首级,从而巧妙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59节:明知故问,点破道理
明知故问,点破道理
在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有了答案,往往会略过不提。可是,在论辩中,有时却采用明知故问的辩术。如此向对方提问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对方对某一简单问题的注意,同时点出尚未点明的道理。
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从而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正由于如此辉煌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远远超过老将廉颇。
廉颇对他人说: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高位。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鼓舌如弹簧,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的地位原本那样低贱,现在却位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要是见到他,我非羞辱他一顿不可。
蔺相如听说这件事,每逢上朝就推托有病不去,不肯和廉颇正面交锋。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也会急忙命人把车拐到巷子里。蔺相如的门客目睹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所以才纷纷离家,投靠到您的门下。现在您和廉颇地位相当,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却躲起来,仿佛害怕得不得了!对于那种难听的话,一般平民、百姓都难以忍受,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有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
面对门客激烈的言辞,蔺相如不作正面解释,却采用“明知故问”的方式岔开话题,先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问题:“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那么秦王如此威风,我都敢在秦廷大声斥责他,难道我还会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犯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都安然存于朝廷之中。倘若我们两人相斗,必有一伤,秦国将会更肆无忌惮地进攻我们。所以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私人恩怨放在最后啊!”
第60节:抛砖引玉,循序引导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久经沙场的他羞愧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
抛砖引玉,循序引导
日本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叫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取龙目茶碗,顿时,大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了,拿什么去还给他呢?只见一休说:“大家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
一休见到大将军后,便问:“将军,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问:“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后,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
由于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知道此事不宜严加追究。一休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渡过难关。
在论辩中,你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等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坠入圈套时,你便能牵住对方的思维,使对方不得不就范。而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则被人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起着特殊的功效。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说了许多遍“是”之后,你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就能比较容易。但是,老练、心存戒备的对手,往往不会轻易说“是”的。
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医、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总是板着面孔,人们很难与他交往。有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却爱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来就是炎热的。”如果他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是的,的确很热。”如此一来,自我防卫的态势也就先瓦解了。
第61节: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由此可知,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当你在辩论开始时,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然后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攻破对方的防线。
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在论辩中,巧问是诱导的关键环节。只要问得好,就能牵住对方的思维,进而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方案中,让对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终使其自愿放弃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时,魏国的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为了防备魏王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告,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那么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点怀疑。”
庞葱说:“那么要是有三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相信。”
庞葱说:“街上没有老虎,那是明显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都有人说有,那么街上就真的像是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的距离,要比上街还远得多,而议论我的又将不只三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点点头,说:“我自己会鉴别。”
还有一个例子。春秋末年,晋国有个赵简子,很有作为,后来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一次,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羊肠小道非常难走,所以同行的众臣都费劲地为他推车。在这些推得汗流浃背的人们之中,有一个名叫虎会的大臣,只是悠闲地把戟扛在肩上,并且边走边哼着歌。
赵简子坐在车上,瞥他一眼,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虎会不出力。你作为臣子,欺侮君主!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说:“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而又死?”
第62节:旁敲侧击,迂回包抄(1)
虎会说:“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就叫死而又死。”
说到此,虎会话锋一转,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臣欺君的应得之罪,那么,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慢待臣下,又有何应得之罪呢?”
赵简子不耐烦地说:“君主慢待臣下,何罪之有?”
虎会说:“做君主的人慢待臣下,久而久之,必定有下面这样的局面。有智能的人不肯出谋划策,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者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将才不肯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由此可见,君主慢待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便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了!”
虎会的话,惊得赵简子全身汗湿,他如梦初醒地说:“好、好、说得好!”话毕,赵简子急忙下令群臣不要再推车上山,然后又摆酒设宴与群臣共同欢饮。
旁敲侧击,迂回包抄
有时候,直接的交锋会连“一点影子”也捕捉不到,因为他根本不想听你说话,那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迂回包抄,先敲边鼓,到一定时候,正题自然露出。
在解放前,上海一个发电厂准备在某一条河畔建立自己的厂房,但那里正好有一段铁路及车站,土地的拥有者是当地的土财主白先生。白先生这人在当地很有声势,平时眼高于顶,连议员他都不放在眼里。他不肯将这块地拱手让给电厂。电厂董事长刘先生为此煞费苦心,先后派了好几位经理来说服白先生,但都未能成功。这几位经理也先后被辞退了。刘先生为此一筹莫展。
这时37岁的苏先生毛遂自荐,认为他能说服白先生,于是董事长就半信半疑地派他去了。
苏先生一到这个地方就着手打听白先生的情况。白先生显然是属于那种较为冷漠的人,他不愿意与外地来的人见面,不管对方如何热情地想拜访他。因此苏先生知道若直接与他见面,必定会让他反感。但总得想个其他办法啊!要通过何人介绍最为适当呢?
第63节:旁敲侧击,迂回包抄(2)
苏先生很快得知了一个消息:某社交名媛吴小姐和白先生的“交情匪浅”。一听到这个消息,苏先生眼睛一亮,知道有好办法了。
第二天,他就找到了这位吴小姐,凭着他的彬彬有礼和幽默风趣赢得了吴小姐的好感。后来,他向吴小姐提出一个要求:“我来这里就是为了一睹你的风采,现在一见之下,果然你吴小姐名不虚传,我真想包你一个月,不知你能否答应?”
吴小姐稍稍犹豫了一下,也就答应了。苏先生又提出个条件,“在这一个月里,如果有别人请你,或者你觉得自己情绪不好的话,你可以不必到我那儿去。”
吴小姐一听有这么好的条件,自然觉得太好了,满口应承。
以后的两个礼拜内,苏先生与吴小姐见过很多次面,但苏先生却没碰过吴小姐一下,这让吴小姐深觉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碰我一下,你讨厌我?那你何必要包我一个月?”
“我没说过包你就要碰你呀!我只是有时候想请你陪我吃顿饭。”苏先生故意这么说。
“那你对我没多大兴趣,是吗?我就这么没有魅力?告诉你,我有男朋友!”吴小姐不屑一顾地说。
“哦!你有男朋友?请问,那位幸运的先生是谁呢?”苏先生明知故问。
“他是我们这里最有势力的白先生,你听说过吗?”吴小姐自豪地说道。
“哦!是白先生啊!我早就听说了,白先生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啊!吴小姐,连他那样的人都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吴小姐,你的魅力可真不小啊!”苏先生捧了白先生,又捧吴小姐,这几句话可谓一箭双雕。
“你真会说话!”吴小姐的心情变得很高兴,接着又问道:“你认识白先生?”
“不认识,但我很希望认识他。这次幸亏我没敢对你吴小姐造次,否则,我可真得罪了他啦。”
“是呀!你倒也是一位少见的正人君子!”
过了几天,吴小姐果然就替他约了白先生见面。
苏先生先开口说道:“白先生,你那位吴小姐说她是你的人,所以连理都不理我,这实在是对你太钟情了,唉!我可真是伤心哪!”苏先生的话说得像是真的,但又让对方看出来他这是在打趣。
第64节:巧比妙论,寓讽于喻(1)
“呃?我可从来没有这么要求她呀,唉!苏先生,那太委屈你了。”白先生似乎很高兴,大声地说着。
后来的事我们可以猜到,白先生终于把发电厂所需要的那块土地让了出来。苏先生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刘董事长的信任与嘉奖。
巧比妙论,寓讽于喻
在论辩中,要注意在观点与语言上都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同时在内容上也要新鲜有趣、生动活泼。一旦新奇的形式和论说的主旨相结合,自会妙言趣道,以喻明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论辩中,运用生动的比喻作为论据,将精辟的论理寄寓于摹形拟象的描绘之中,或状客观之景,或寓物外之理,既能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又能给人哲理上的启迪。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尽言理之深蕴,并能以一当十,收到深入浅出、雄辩有力的效果。
齐朝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特别喜欢听和尚讲述佛经,一次,萧子良像往常一样举行宴会,在座的有达官显贵、名人学者和精通佛法的和尚。刚吃完饭,萧子良请和尚讲述某些观点。其中包括人能思想、会说话,就是因为有灵魂附在身上,而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即使躯体消灭了,灵魂还是存在,只不过是附到别的东西上了。
萧子良一边听,一边左顾右盼。忽然,他的目光停在一个人身上,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因为此人一副嘲讽的神色。萧子良忍不住大声问道:“范缜,你觉得法师讲得不对吗?”
范缜微微一笑,说:“我不懂他们讲的,我只知道人的精神和形体分不开,有了形体才有精神。人死了,身子都烂了,精神也就没有了,哪还会有什么来生呢?”
萧子良十分生气:“你不要信口胡说,如果没有因果报应,这世上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享福,有人受苦呢?”
范缜听了,从容不迫地指着庭院内的花草树木,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有的被风吹到了屋里,有的落到漂亮的座垫上,有的却飘过篱笆,落到粪堆里。难道说花也有行善作恶之分吗?其实这完全是自然的事。殿下您生在皇族,享尽富贵,好比飞进了屋内的花。像我一生不幸,就如同落在粪坑中的花一样。您富贵,我贫贱,只不过是遭遇不同,怎么能说是因果报应呢?”
第65节:巧比妙论,寓讽于喻(2)
范缜的一番喻证批驳,把萧子良驳得哑口无言,别人更是不能做声。
还有一个妙言趣道、以喻明理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彻夜喝酒放歌。每当夜幕降临、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已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乐,犹如神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他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朝政一片混乱,邻国也蠢蠢欲动,直到楚国派兵要攻打齐国时,齐威王才急忙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
能言善辩的淳于髡成功地说服赵国出兵救齐,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大设宴席,彻夜放歌纵酒的坏毛病又复发了。这时,淳于髡决定找个机会,劝说他改掉这个恶习。
这天,齐威王又大摆宴席,庆贺淳于髡外交成功,淳于髡认为机会来了。
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坛也醉。”
齐威王不解地问:“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坛?”
淳于髡说:“您赐我佳肴美酒,却命人紧紧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趴着喝酒,顶多喝一斗就成烂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贵的客人,我笑吟吟地给他们敬酒,就能喝上二斗。如果是老友重逢,话题如丝,我能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聚会,男女坐在一起,喝酒行令,我即使喝上八斗,也可能只醉个二三分。如果喝到傍晚,酒快喝光了,大家又把剩余的酒倒在一起,想要助兴地让我喝,那时我就会喝得酩酊大醉,自然也失礼了。可能搞得杯盘狼藉,语言混乱,这就叫做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
淳于髡层层比喻,妙言趣道,使齐威王很受教益。他称赞道:“说得好!”从此,齐威王一改彻夜喝酒放歌的坏毛病,励精图志,最终使齐国国泰民安。
第66节:变换角度,应对自如(1)
变换角度,应对自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话言理也一样,只要选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因此,从一个角度说不圆的事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便能说得令人信服、满意。
清朝乾隆年间,宁波天童寺有个住持叫圆智,他能言善辩,远近闻名。有一次,乾隆皇帝只身微服南下,来到宁波后,独自到天童寺。圆智听说此事,马上下山,笑迎乾隆皇帝,双手合十,躬身轻声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圆智接驾来迟,万望恕罪。”
乾隆听说此人就是有名的善言和尚圆智,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于是便把面孔一板,厉声问道:“你既知朕躬身到此,为何不率众僧,大开山门,跪接圣驾?你这轻轻一揖,莫非是有意亵渎圣驾?该当何罪?”
圆智不慌不忙地说:“小僧岂敢亵渎圣驾,只因这次圣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访。小僧要是劳师动众,唯恐引起游人注意,有碍圣上安康。故独自一人在此恭候。”
乾隆听他说得合情合理,只好说:“恕你无罪,前面带路便是。”
一路上,乾隆又道:“大和尚,今日朕躬身上山,你能不能拿我做个比方?”
圆智闻言,暗自思忖,如果比得不好,全部遭殃。他脑子一转,笑着说:“万岁爷上山,可有一比。好比佛爷带你登天,一步还比一步高。”
乾隆一听,心中不是滋味,这圆智自比佛爷,分明是占了自己的上风,但却又无可指责,只好暂时作罢。
两人来到天王殿,只见弥勒佛喜眉笑脸地迎面而坐。于是乾隆便指着弥勒佛问圆智:“请问大和尚,它为何而笑?”
圆智答道:“启禀圣上,它是在笑贫僧命运乖蹇,身入空门,终日青灯木鱼,碌碌无为。”
乾隆一听,心中暗喜,这下子给我抓住把柄了!乾隆又问:“它也在对朕笑,照你所言,它也在笑朕碌碌无为了?”
圆智面对乾隆咄咄逼人的发问,不慌不忙地应答道:“佛爷对不同人的笑,自有不同的意义。它对万岁爷迎面而笑,是笑你为万民操心,以国事为重,不像凡夫俗子,气量狭窄,笑里藏刀!”
此番话意所指,乾隆心中自然明白,但却又无懈可击,不好发作。
乾隆离寺时,圆智送他下山。走到半山腰,乾隆又想起上山之比,想再为难一下圆智,便说:“我上山时,你说我一步还比一步高,现在我正在下山,你又该怎么说?”
第67节:变换角度,应对自如(2)
乾隆说完,得意地看着圆智。谁知圆智稍思片刻,随即从容答道:“如今好比如来佛带万岁下山,后头更比前头高啊!”乾隆一听,目瞪口呆。
在此,圆智面对乾隆皇帝的下马威,应对自如。除了他才思敏捷之外,也与他善于根据需要变换角度、随机应变有直接的关系。
还有一个“变换角度,应对自如”的故事。一天,秦始皇召集群臣,共同讨论一项宏伟的计划,建一个大苑囿,东起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以供他打猎游玩。群臣们面面相觑,虽有意见,却不敢有拂君意。这时,优旃却说道:“皇上的主意实在高明至极,建一大苑,不仅可以娱乐,而且可以御敌。”
秦始皇倒没有想到御敌这一层,就问他:“你说说看怎样御敌。”
优旃说:“园中多放禽兽,等敌寇从东方侵犯时,让麋鹿用角撞他们,看他们怎么进来。”
秦始皇一听此番话便放弃了修建苑囿的计划。
不久,秦二世继位后,让群臣讨论他的宏伟计划,让全城都漆上桐漆。这时优旃又把对付秦始皇的办法,用在秦二世身上。他上奏道:“皇上的主意实在高明,请付诸实施。漆城虽要百姓拿钱,会有一些怨言,但这是一个好主意呀!等我们把城漆得油光光的,敌人来了,想上也上不来。即使放他们进来,等看到城里也涂了漆,担心被漆沾住,也一定会因为找不到地方立足,而不得不走啊!”
秦二世听了大笑,就终止了自己的漆城工程。
第68节:用激将法,需要引导(1)
用激将法,需要引导
激将法是论辩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有意识地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以激发对方的自尊心,使其振奋,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激怒对方。但是,这种刺激不是简单地讽刺、挖苦,而是有意地让对方的思维能够按照你希望的路线发展。
通常使用激将法不是从正面劝导对方,而是由反面来激励或刺激对方,使对方改变原有状态,放弃原先观点。因此,当我们使用激将法时,要特别注意在“刺激”中必须加以“引导”,将对方的情绪引导至事先规划的情况,以达到最后的目的。
激将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各式各样的具体形式。譬如直激法,也就是直接地贬低、刺激、羞辱或激怒对方,以使对方承受不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含蓄的间接激励法,有意识地褒扬第三者,以贬低我们的谈话对象,从而激发其决心。
此外,使用激将法时,还要视对象个性、环境以及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千万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过急或过缓。过急就是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反之,过缓则对方无动于衷,无法唤起对方的自尊心,达不到激将的目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败袁绍军队,占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控制了北方,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一股力量。
建安十三年夏历九月,曹操率兵大举南征,志在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刚死,由其次子刘琮继位。由于刘琮畏惧曹军势力庞大,所以不战而降。而这时正寄身在荆州新野县的刘备等人,听说刘琮投降,急忙率领军民逃离荆州。不料曹操派兵一路追击,先在当阳、长阪大破刘备,并乘势占领江陵。刘备逃到夏口,曹操准备从江陵顺江东下,一举消灭刘备残军,乘势攻取孙权统治的东吴。
此时,刘备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与正在观望的孙权联手抗曹。于是,刘备命军师诸葛亮前往东吴求援。
孙权一见到诸葛亮,劈头就问:“先生来东吴,是因为刘备被曹操逼得无路可走了吧?”
诸葛亮答道:“我来不仅是为了刘皇叔,也是为了您东吴的安全。”
孙权故作惊讶地问:“此话怎讲?”
诸葛亮说:“自从海内大乱,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刘皇叔亦收江南之众,共同和曹操并争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北方,南下荆州,力图威震四海。既然荆州已失,刘皇叔英雄无用武之地,遁走夏口。如果曹操大军从江陵东下,攻占了夏口,下一个目标便是东吴。”
孙权说:“那么先生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
第69节:用激将法,需要引导(2)
诸葛亮答道:“将军可量力而为。如果您认为吴、越之众能与曹操相抗衡,就应该和他断绝一切联系,并下定决心抗击曹军;如果您认为无力和曹操对抗,那就不如放下武器,向他投降称臣。现在将军是表面上假装服从他,但内心又迟疑不定。事情已如此紧迫,如果还不做出决断,恐怕祸患立即就要来临了!”
孙权反问道:“如果像你所说,那么兵微将寡的刘备为何不对曹操称臣呢?”
诸葛亮说:“从前,田横只是齐国的一名壮士,他尚且不肯对汉高祖称臣,何况刘皇叔是英才盖世、天下仰慕的汉室后裔呢?他怎么可能会向曹操称臣!”
诸葛亮一番得体的话,正是针对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孙权所说。
由于孙权一向以英雄自居,如果他投降曹操,还算什么英雄?即使众人再仰慕他,他又如何争夺天下?本来三家争雄,曹操势大,刘备却依然不降,保持了英雄本色。如果孙权投降了,则与刘备不能相比,而这是孙权万万不能接受的事情。再加上一经诸葛亮如此煽动,孙权的自尊心便膨胀起来,勃然色变,当即表态:“刘豫州败军还不投降,我堂堂东吴大将,又怎能让东吴的土地和十万兵马受人控制呢!我意已决,更无他疑,必联合抗曹!但是,刘备刚刚吃了败仗,能担当如此重任吗?”
诸葛亮看到激将法将要成功,立刻分析形势,引导孙权进行抗曹。他接着说:“刘皇叔虽然在长阪兵败,但士兵已陆续回来,加上关羽的水军,合计有精兵万人。同时,刘表长子刘琦也有万名士兵,愿意听从刘皇叔的调遣。反观曹军,虽号称80万,实际只有十几万人。曹军远道而来,又不断苦追刘皇叔,早已是疲惫不堪,可谓是“强弩之末”。按兵法说,这种情况会使曹军心理遭受挫折。再说,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而荆州降兵也只是迫于曹军威势而投降,并非心悦诚服,肯定不会替曹操卖命。所以将军若能派遣猛将,统率数万精兵,一起和刘皇叔协力作战,必可打败曹军!只要曹军一败,必定引军回北方。如此一来,荆州和东吴不仅可以保全,还能发展势力,与北方的曹操形成鼎足之势。至于最终是成是败,现在就完全取决于您了!”
第70节:善用细节,说话有力
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孙权大喜,派周瑜、程普、鲁肃等大将率领三万水军,随同诸葛亮至夏口,会合刘备的部队联合抗曹。随后,爆发了三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赤壁之战!赤壁一战后,立足荆州的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和北方的曹魏、东面的孙吴,形成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势。
诸葛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他以巧妙含蓄的方式使用了激将法。除了触动孙权的自尊心外,也激发了他自爱、虚荣、竞争、好胜的情感,同时还引发了战斗热情,进而诱导他按照自己既定的企图行事,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善用细节,说话有力
双方谈话时,要注意聆听对方所说的每句话,这是一种礼节,表示重视对方。同时,当话题谈僵时,也能够从对方以前的谈话中,找出言词细节中的矛盾,或对自己有益的话语,让说话更有力。
有一次,歌德走在一条小路上,遇见一个对他有偏见的男士。此人看见歌德便说:“我从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微笑着说:“我恰恰相反。”
随后便侧身让路给对方。歌德如此的做法,不仅避免了两人针锋相对,也使自己赢得上风。
除了善用对方的“话柄”之外,还可借用其他有利的力量。
萧伯纳的戏剧《武器与人》在首演时获得满堂喝彩,观众们在谢幕时,纷纷要求萧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没人喜欢看,快收回去吧,赶快停演吧!”
萧伯纳一听,并没有暴跳如雷,相反,他向那人深深鞠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对!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遗憾的是,我们两人能反对这么多观众的心意吗?我们能禁止这出戏继续上演吗?”
萧伯纳采取的方法,就是借观众的力量给对方以有力的一击。实际上,萧伯纳的言下之意就是,我的剧本受群众欢迎,你个人的反对无济于事!
第71节:引申荒谬,智慧出击(1)
引申荒谬,智慧出击
人在说话时,一不小心会说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荒谬论点,一旦对方说出荒谬的话,你的机会就来了!
洞察对方的荒谬,要看对方的论点是否真实,论据是否有力,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暴露得更为明显。这种“放大”对方谬误的方法,就是“引申荒谬”的辩术,也叫“归谬法”。在辩论中,如果恰当运用此法,就会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对方的观点更加荒谬。
有一次,文学家欧阳修向苏东坡说起一件事情。有一个病人前去求医,医生问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说:“我乘船时遇上狂风大作,结果受到惊吓。”因此,医生便根据他得病的原因,从被汗水浸透的舵把上刮下木屑入药,病人服药后,果然恢复健康。
苏东坡说:“如果这样用药能治病的话,那就会推出一系列荒唐结论!用笔墨烧灰给读书人喝下去,不就可以治昏惰病了吗?那么,推而广之,喝一口伯夷(孤竹君之子,与其弟互相推让王位)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纣王淫乱,比干进谏而死)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了;舔一舔勇将樊哙的盾牌,就可以治疗胆怯病了;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就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了。”
苏东坡的引申荒谬,使欧阳修无言以对,只好一笑了之。
优孟也是使用归谬法的高手。有一次,楚庄王有一匹心爱的马死了,他非常心疼,就要大臣们为爱马办丧事,并用大夫的厚礼葬马。大臣们觉得此事荒唐至极,纷纷进谏。然而,楚王不仅不听,反而下令:“凡再敢为葬马一事进谏劝阻者,一律处死。”此令一出,众大臣无不惊惧,不敢再发一言。
优孟听说后,就号啕大哭着走进王宫。楚王感到奇怪,便问他为什么哭。优孟说:“那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心爱的马。而像楚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却只以大夫的礼节埋葬这匹马,未免太寒酸了!请用君王之礼埋葬它吧!”
第72节:引申荒谬,智慧出击(2)
楚王问道:“照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优孟答道:“拿白玉做棺,调集大批士兵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挑土。出丧时,要齐、赵两国的使臣在前面陪送,让韩、魏使节在后面护卫,还要建一个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就能让天下人知道,大王您是重马轻人的君主了!”
楚王听了,幡然悔悟:“我竟然犯了这么大的过错,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见楚王收回命令,就建议:“铁锅为棺,放上花椒、桂皮、生姜、大蒜,把马肉煮得香喷喷的,让人们饱食一顿。”楚王见优孟说得有理,就照办了。
在论辩中,按照对方的论理和手法对付对方,让其饱尝自己酿造的苦酒,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荒谬而服输,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古今谭概》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齐国大夫邾石父谋叛,齐宣王不仅诛杀了他,还准备杀尽他的家族。邾石父的家族听说后,就有人请求艾子设法救助。
艾子说:“这事好办。”
族人问:“怎么办?”
艾子笑了一笑:“只要拿根绳子,就可以免去你们的罪了。”
家族中的人都以为艾子在说笑,可是又不敢多问,只得回去找了一根三尺长的绳子交给艾子,并由艾子带着绳子去见齐宣王。
艾子问齐宣王:“要反叛的人只有邾石父一个,他的同族有什么罪,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齐宣王说:“先王之法,不敢废也。《政典》上写得清清楚楚: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跪下来说:“臣也知道您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不过我有一句话要说,过去,您的舅舅不也归降过秦国么?那么您也是叛臣的同族,按理应该定罪,希望您立即服罪,千万不要因为爱惜您个人的生命,而毁了先王的法典啊!”艾子说完,就恭恭敬敬献上三尺绳子。
齐宣王沉吟片刻,站起来说:“算了吧,我赦免他们。”
艾子在此即是抓住齐宣王的短处,由于他的舅舅也是一个叛臣,如照先王法典,作为外甥的齐宣王也属九族之列,理应被诛。而艾子将此荒谬的先王之法,反套在齐宣王身上,最终使齐宣王不得已放弃先王之法,赦免了邾石父的族人。
第73节:取喻明理,喻证驳敌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一个商人自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吹说自己的盾无锐不挡。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样呢?”商人顿时哑口无言。在论辩中,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并借用其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其论点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短处和弱点。在与人论辩时,要想取得胜利,首要的一点便是找出对方的弱点所在,直接攻之,对手必定难以招架。
取喻明理,喻证驳敌
长篇大论的严正论点,固然能令人心服口服。但是,如果在言论中添加一些巧妙的讽刺比喻,更能使对方被你的比喻所震慑,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此外,讽喻要有力,问题要尖锐,使对手措手不及。这种辩术妙在寓讽刺于比喻之中,可谓珠联壁合。
齐国的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此事后,对左右侍臣说:“晏子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如今他要来,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好呢?”于是左右侍臣争相献上各种计策。
晏子来到楚国后,楚王便安排酒宴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喝得高兴时,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去。楚王看见,就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武士答道:“他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晏子立刻回答道:“我听说,橘子树如果生在淮河以南,它结的果实就是橘子;如果生在淮河以北,它结的果实就是枳子。橘子和枳子的形状相似,但它们的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的原因。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可能是楚国的风俗人情,使得百姓惯于偷盗吧?”
楚王听了非常惭愧,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在此,晏子针对楚国的发难,不动声色地作了一个比喻,同时在比喻中暗藏讽刺,结果让楚王感到尴尬。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有一天,庄子家中一点粮食也没有,他万般无奈,只好放下手中的书,拎着袋子到朋友监河侯家借粮食。
第74节:明里嬉笑,实则怒骂(1)
当时,监河侯正收拾行装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于是庄子便说:“老兄啊,刚才我看见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
监河侯问:“什么事,你快说来听听。”
庄子说:“刚才我来你这儿的时候,在路上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看见人。后来才在路旁的河沟中,看见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缺水而死了,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一瓢水,好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好,但是,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小鱼干了,那时先生你只好到鱼摊子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连声向庄子道歉,并为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
讽刺对方时,借用一个比喻,不但能增加自己言论的说服力,也能让对手无话反驳。这是因为,对手除必须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设法反驳你的比喻。
明里嬉笑,实则怒骂
对人说话,照理说应该使用正言。然而,正言却难入耳,尤其是对成见很深的人。当你规规矩矩地陈述某些问题的意见,并希望他采纳时,却不容易成功。如果你与他争辩,又很容易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假如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而你与他关系较深,或者为了你的地位关系、职务立场,又不容不管时,你不妨试试嬉笑怒骂的方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嬉笑怒骂不是说服人的最佳方法,同时使用这种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彼此之间的私交很好,没有丝毫芥蒂;第二,你的为人对方很明白,而且尊重你;第三,你的职位较高,有向对方说话的资格。只有具备以上条件,你才可以使用嬉笑怒骂的手段。
第75节:明里嬉笑,实则怒骂(2)
所谓嬉笑怒骂,当然要借题发挥,指桑骂槐,而且寓庄于谐,不着痕迹,又要旁敲侧击,不从正面,多说反语,才能做到“正言若反”。所以你的口才和智慧是运用嬉笑怒骂法的要件,如果不能“触景生情”,则不能使用。同时,嬉笑怒骂的程度,也要适可而止,千万不要刺激过分,否则就易使对方产生反感,甚至引起对方的愤恨。但是,如果你能适当运用此法,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家公司待遇苛刻,下级职员苦不堪言。老板自己心知肚明,但为了自身的利益,他当然不愿主动调整。有一位热心的部门经理想要改变现状,却也对部属们爱莫能助。
一天,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计策。他对老板说:“公司的职员都表示待遇太少,生活太艰苦,别的花费暂且不说,每月上下班的交通费也不胜负担,如何解决呢?”
老板说:“要他们安步当车,如此一文不费,还能锻炼身体,这岂不是好办法吗?”
经理摇头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袜,还是无力购买啊!我倒有一个办法,我希望老板贴出一张公告,提倡赤足运动。只要让大家赤足到公司上班,这不就解决了吗?谁叫他们命运太坏,生在这个时候!谁叫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来做这样苦的职业!他们坐不起公共汽车、出租车,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都是活该!”
经理虽然一面说一面笑,却也说得老板不好意思,只好决定调整大家的待遇。
事实上,这位经理用责备部属的语气,尽情地表露他们的苦痛,语气虽是嬉笑,实际则是怒骂。当然,这种办法只能偶尔使用,如果经常如此,也会失去效用。
第76节:别急着还击—怎样对付“揭短”
如何口才致胜
在人与人的交谈中,难免会因一时恼怒而说出气话,也许对方话一出口就已经后悔,但是因为你的愤怒反应,使他不甘示弱而与你针锋相对。因此,判断对方是无心之语时,你不妨较有技巧地应对,让对方心平气和,自觉失言。
当然,假如对方很明显是蓄意惹怒你,你不妨机灵地回敬他一句,然后选择离开,但千万不可大发雷霆,使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别急着还击——怎样对付“揭短”
揭短,就是揭示人家的短处,或吹嘘,或蒙骗。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地揭你的“短”,弄得你十分尴尬。如果默认,你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如果还击,一定会闹得两败俱伤,影响了你的形象,又得罪了别人。
怎么摆脱如此尴尬的困境呢?这个时候别急着还击,不妨运用机智的语言来个顺水推舟,淡化这尴尬的氛围,从困境中自我解脱出来。
比如,你向你的女朋友吹嘘:“我是作家,最近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作品,故事非常生动,受到编辑的称赞。”
此时,突然走出一位朋友,揭你的短:“嘿,不怕人笑歪了下巴,你别听他瞎吹,他那篇报纸上的作品,只有豆腐块大,小文章!”
面对这种情况,你一定很尴尬。怎么办?你不妨运用智能的语言,接着你朋友的话说:“小文章怎么了?作家的大作品里不也有小文章!不信,你问曹雪芹去!”
可见,自我解嘲的确是一种应付之道。这样既不会伤了和气,又可以让揭你短的人识趣而退。如果你急着针尖对麦芒地予以还击,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敢在你面前“揭短”的人,大都是朋友、亲戚和熟人,往往也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开开玩笑,根本不是存心要伤害你。因此,在对付“揭短”时,切不可反唇相讥,挑起舌战,使双方之间良好的关系破裂;相反地,你要泰然处之,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解嘲方式和回敬的话,就暂时把“揭短”搁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支烟,呷口茶,或嘿嘿一笑,转移别人的视线,这也是一剂良方。
第77节:保持清醒与理智—对付羞辱的技巧
保持清醒与理智——对付羞辱的技巧
生活中也许会有一些冲动或没有教养的人对你说下面的话:
——“说话之前应该先想一想。”
当对方如此指责你时,不见得是提醒你多思考,而是指责你说了令他不快的话。这时,你可以把重点放在时间的问题上:“很抱歉,是我疏忽了,那么依您看,说话之后该怎么样呢?”
或者接受他的好意:“你说的是,我尽力而为。不过,我一向习惯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先思考我该说什么话。”
或者你可以表示为他抱不平的态度:“可是如果我想了而你没有想,对你不是太不公平吗?这样太失礼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报以微笑,然后默默不语,如果对方等得不耐烦,想再说什么,你就打断他:“嘘!我正在想呀!”
——“你父母是怎样教你的?”
谈话之中突然牵扯到你的父母,这是最令人生气的事,但是你千万别因为父母受到对方指责而生气,对方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所说的气话。
这时你不妨默默想一会儿,再说:“我不记得了,恐怕得麻烦你亲自去问他们。”
或者态度谨慎而肯定地回答他:“我很抱歉使您恼怒,但是我想这么没礼貌的问题,不应该由一位绅士口中说出来。”
——“你以为你是谁?”
这种话通常是对方恼羞成怒时,容易脱口而出的话。这时,你不妨谦和一点,请教他:“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呢?你认为自己是谁呢?”或者以开玩笑的方式说:“我不大确定,不过我应该算是个大人物吧!有不少人找我说话呢!”或是:“现在吗,我以为我是受害者。对于你的怒气,我感到十分无辜。”你也可以促狭一点,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你可以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来吗?”
如果对方如此询问你,这时你可以向他求教:“我不知道,请问你可以告诉我第一步该怎么做吗?”
在人与人的交谈中,难免会因一时恼怒而说出气话,也许对方话一出口就已经后悔,但是因为你的愤怒反应,使他不甘示弱而与你针锋相对。因此,判断对方是无心之语时,你不妨较有技巧地应对,让对方心平气和,自觉失言。
当然,假如对方很明显是蓄意惹怒你,你不妨机灵地回敬他一句,然后选择离开,但千万不可大发雷霆,使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第78节:给爱加上一把盐—好口才化解小矛盾(1)
公然直接羞辱人的语言大都有一个共同点:说话的人很冲动,而且被逼得无话可说,你千万不能因为对方的一句辱骂,变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否则你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决裂,无法补救。最好的对策是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给爱加上一把盐——好口才化解小矛盾
有一对恋人约会,男方迟到了,女方撅着嘴不高兴。
男青年见此情景笑了笑,然后,不慌不忙走到女方身旁,对她说:“我今天有一个重大发现。”女孩不做声,投来疑惑的眼光。男青年赶忙上前一步,附在女孩耳旁小声说:“我告诉你一件事,请你保守秘密。我今天发现——你是多么爱我。”
一句悄悄话,女孩脸上“多云转晴”,漾起了幸福的微笑。
爱情是甜美的,爱情之花需要用甜甜蜜蜜的话语来培育。甜言蜜语是指发自肺腑的爱慕、赞美和尊重对方的言谈。男女青年开始恋爱时,双方都成为一个新的、特殊的角色,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双方都把对方的赞美视为幸福。甜甜的话语,能使爱情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
首先,要多用赞美之词。
恋爱时,如果不善于赞美恋人,就很难获得对方的好感,更难得到对方的爱情。在恋人心里,赞美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悦在耳畔,醉在心中;如五月明媚的阳光,像诗一般浪漫。赞美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心迹:我时刻在关注你,真心喜欢你,你是我心中不可取代的太阳。
当面不失时机的赞美固然重要,不过,那种听者无意的背后赞美,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赞美之词是不难找到的。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有新意。”“这种发型与你的脸型很相配,非常好看。”“这样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交谈时多用礼貌语言,多采用征询语气,会使对方感到你很尊重他(她)。
除了赞美,恋爱双方互相尊重,也能使感情更为融洽。例如:“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想请你看电影,有时间吗?”
第79节:给爱加上一把盐—好口才化解小矛盾(2)
在称谓方面尽量多用“你”和“我们”,少用“我”。因为热恋中的双方,都会产生“两位一体”的组合心理,经常使用“我们”一词来建立“两位一体”的关系,不久以后,便可珠联璧合了。
再次,情人之间的甜言蜜语需要轻轻地说出来。古人很早就发现声音和感情的联系。《乐论》中说:“凡首之起,凡人心生也……其爱心感者,声音和以柔。”恋爱双方都有一种羞涩心理,这种心理集中体现在爱的隐蔽性上,反映在言语上必然是带着亲切音色的轻言细语。
轻言细语可以较好地表达依恋、倾心的微妙感情,可以体现温柔、抚爱,还可以把双方共同带进一个温馨的世界。
如果一个男孩提高嗓门对女友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今天过得真愉快!”对方一定会认为他是没有修养的、粗鲁的傻瓜。这样的人,谁还会爱他呢?
恋爱双方拥有一个不为外人开放的神秘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轻言细语能够传递爱的信息,效果比大声说话更为强烈。而这,只有热恋中的情人才能深深感受到。当双方陶醉在爱的漩涡中,当产生了小误会或偶有意见不合时,若在对方耳旁说上几句甜言蜜语,对方一定会感到无比幸福,误会与不合将顿时烟消云散。
恋人之间有一种独特、有趣的语言游戏,那就是“斗嘴”,它既不是口角,也不是吵架,而是他们为了使爱更有味道,淘气地加上一把盐。
恋人之间,由于爱好、性格、习惯等的不同,自然不可能时时和谐。不满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于恋人之间,如何让恋人满意地接受你的不满呢?把恋人的缺点抑制在“萌芽”状态,有时需要用合情的话语,把心里话掏给对方,作一次倾心交谈。对方事后仔细想想会意识到自己不对,从而更加珍惜你的一片真情。
当然,如果是你不对,也可以巧妙化解。有些事情虽然对自己不利,如果善于说话,就会因为一句话说得对,而改变对方的看法,甚至让对方依照你的意思行动。
第80节:给爱加上一把盐—好口才化解小矛盾(3)
例如,赴约的时候迟到了,对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如果说:“有时等等别人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吧!”或是:“因为在路上碰到某某要人和他谈话,所以才来迟了。”这样一来,对方当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你换种说法,结果就会两样:
“真对不起,我迟到了。他们总是故意为难我呀!司机慢慢儿开车,路上行人挡道,交通灯管制我,手表的针又走得那么快,走捷径吧,又遇到修补公路,真是连神仙都与我作对,为什么不让我长翅膀呢?有了翅膀,想什么时候飞来就飞来了。”
这样和气、幽默地诉说一通,对方或许会怒气顿消,与你和好如初。
责备后的“售后”服务——巧妙处理责备后的说话技巧
以“经营之神”闻名的松下幸之助,其实是以独特的用人技巧而闻名于世的,但是他责骂下属的方式却非常巧妙,其中的“巧妙”,即是责备之后的处理方式,也就是俗称的“搓汤圆”技术。
某位在松下公司服务很多年的员工,即三洋电机前副董事长后藤清一先生,据他说有次他无意犯了一个小错误而惹恼了松下先生。当他进入松下的办公室时,见他气极败坏地拿起一只火钳死命往桌面拍击,而后藤先生因受责骂,心里自然是十分不是滋味,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松下先生说道:
“等等!刚才因为我太生气了,不小心将这把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用点力把它弄直好吗?”
后藤无奈,只好拿了把铁锤拼命敲打,而他的怒气也随着这敲打的动作发泄了不少。当他将敲直的火钳交给松下先生时,松下先生看了看便说:“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就高兴地笑着。
责备过后,反而以无关的题外话来称赞对方,这个方式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是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就在事情发生后不久,松下便悄悄地拨通了电话给后藤的妻子,说:“今天你先生回去时,可能脸色会很难看,希望你能好好照顾他。”
第81节:给爱加上一把盐—好口才化解小矛盾(4)
本来,一个人在受了上司的责备后,便想即刻辞职不做,但松下的做法,反使后藤感动得五体投地,决心为他效忠。
责备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或使对方信心丧失,而骂人的一方在责备过后,因愤怒的情绪逐渐消失,待理智恢复后,常会后悔似乎刚才自己太过生气了。虽明知会有这种感觉,但若不疾言制止,就是姑息下属在工作上松懈的态度。可是一般社会上普遍仍存有这种现象,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下属的惰性,那么成功便永远不会降临到不能就事论事的上司身上。
责备归责备,只是你在责备后必须使对方了解“责备并不表示对他失去信赖”,这点才是最重要的,而这关键就完全在于责备后的处理方式了。
松下的赞许和笑容即属于这一类型。下意识地用间接方式再透露些有关情报(后藤心情不好)给第三者(后藤的妻子),更是他独到的技巧。因为他知道这位第三者必定能将这些“情报”透露给对方,对方自然会想到“原来董事长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如此不但不会令对方起反感,反而更为感激,更愿意为他效力。所以说,上司责备下属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责备后的处理方式。
要使受责者能更勤奋努力,更正错误,全在于责备后的处理方式。
第82节:搅乱对方阵脚—巧妙应对挑衅(1)
搅乱对方阵脚——巧妙应对挑衅
一位青年作家结束了精彩的演说,会场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演说显然是成功的。接着作家要回答听众的问题。只见下面的纸条一张张递上台去,作家依次从容作答,语言流畅得体。但是,突然之间,作家看到一张字条上赫然写着两句刺眼的话:“你的作品有些只是二三流的,却可都发表在有名望的刊物的显著位置上,这是否与你的名气和背景有关?”
这分明是一句有意贬低人的话!作家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显得有些尴尬。怎么办?这位作家若是聪明的,可以原文照读,坦然作答。然而,他却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作品的发表与我的名气和背景无关。说我的作品是二三流的,那是你的看法,我觉得我的作品不是二三流的。”
作家的自尊心受到了损伤,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明显的冲动。幸好提问者没有再次发问,这场小小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这里提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逆耳之言(批评)的时候,你该如何应答呢?
对这一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对方有道理,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接受批评:“你说得对!我明白你的意思,下次我不会再那样做了。”或者设法拖延。批评你的人已经制造了一个对他(她)有利的对立形势,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不必立刻答复的。“你的意见我要考虑一段时间,我们明天早上再继续谈吧。”这类话语是较合理的应对方法,而且能使你取得若干程度的控制权。
如果错误不在你,你也不要急于反击。反唇相讥有害无益,那只会造成坏印象。
一般来说,常见的应付批评的说话技巧有以下几种:
——使用俗谚
使用俗谚是一种可以起死回生的说话技巧。俗谚可使人产生“那是真理”的错觉。而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服从于真理。
当对方急着要你作决断时,你可以说:“俗语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在这紧要的关头,我们应先稳住阵脚,从长计议。”
当对方以丰富的知识攻击你的无知时,你便说:“俗话说,‘知而不行,犹如不知’,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
“别忘了‘狗急跳墙’。或许你的主张是对的,但问题是能否获得众人的协助。”这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说法。你必须先设法搅乱对方的阵脚,接着再重新稳住自己。这是削弱对方攻势的方法。
——找借口
找借口也是个好办法,这时的要诀是必须故弄玄虚,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你的意思我完全了解,但你何必这样严厉地指责,伤彼此的和气呢?再说,你也不见得完全没有问题。你这种欺人太甚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或许你说的是对的,但你要知道,如果按规则做定会通行无阻,如果你固执己见,本来可以成功的也会失败。”
第83节:搅乱对方阵脚—巧妙应对挑衅(2)
你必须在话题以外寻找借口,反将对方一军。因为在此之前,你是处于挨打的地位。
——不断发问
要扰乱对方的阵脚,不断发问是很有效的方法。
“你刚才说有检讨的必要,这是什么意思?”
“你刚才说要建立全体参与的体制,所谓全体是指哪些人?而且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呢?”
如此持续不断地发问,对方早晚会露出破绽。因此,你就锲而不舍地与对方缠斗下去,直到对方不耐烦地脱口而出:“这种芝麻小事无关紧要!”这时,你就有机可乘了。你可以反驳对方说:“你怎么可以说是芝麻小事?只要我还有疑问,你就必须说明,否则我怎么能完全了解呢?”采取这个办法时,有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很明显的事也要反复询问。这样一来,对方必会感到厌烦,因而产生不想再和你纠缠下去的想法。这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方式。为了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免他再注意我方的弱点,最好对他说些毫不相干的事。
另外,此发问方式也具有使对方的话丧失条理的效果。当对方声色俱厉地论证时,找出其最主要的关键部分,然后反复问一些不言而喻的事。例如:“我想再确认一下……”“你只要想到……”(故意说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最后,对方将不得不修正说过的话,这就是我方的目的。)
第二,要对方为语意不清的字句下定义。诸如“调整”、“检讨”、“促进”、“跟随”、“妥善处理”,等等。如果对方有弱点存在,其攻势便不会那么凌厉了。
——多使用“比如说”
这也是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即使对方有条有理地高谈阔论,有时,只要以下列的方式发问,对方就会立即崩溃。例如:“比如说,有什么例子吗?”“比如说,适合什么情况?”“比如说,在你的工作中有什么实例?”“比如说,你能想出适用的方法吗?”等等。即使对方的话非常有道理,而且在逻辑上也有条不紊,但若他无法回答“比如说”问题,难免会觉得不知所措。
第84节:话中还有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当你要求对方“举出例子”时,可以立即回答的人不多。这时,对方显然已处于劣势。因此,你要紧跟着说:“你说的我完全了解,不过,如果不知道具体的用法,就等于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
话中还有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前有个大富翁,虽然他很有钱,却是个十足的铁公鸡。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正好有客人来访。他把客人留在客厅里,自己偷偷地溜到里面去吃饭。客人见他这副待客的嘴脸,心中着实不是滋味,便故意大声地说:“哎呀,真是可惜,好好一座厅堂,许多梁柱却被蛀虫蛀坏了!”
主人在里面听到了,慌忙跑出来,问道:“咦,蛀虫在哪里?”
客人两眼朝他身上打量一下,回答说:“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话表面上是说蛀虫,其实暗指主人,主人心知肚明,但也不便发作。
马克·吐温也是善用这种方法的高手。他的文章善于讽刺,充满谐趣。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其人亦出语犀利,充满了诙谐的情趣。
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大富翁,他的左眼完全瞎了,无法复明。后来,他花了大把的钞票,装了一个义眼。这个假的眼睛做得真好,惟妙惟肖,宛如真的眼睛一样,真假难辨。
这位富翁得意极了,逢人便问:“请你猜一猜,我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每当回答者猜错了,他更是喜形于色,得意非凡。也有些人给他戴高帽子:“阁下真是财大命好,连假眼睛也做得跟真眼睛一样。”一番马屁话,说得他心花怒放。
有一回,他遇到了马克·吐温,为了炫耀他的假眼睛,他又提出了那个猜一猜的老问题:“请你猜一猜,我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毫不犹豫,立刻指着富翁的左眼说:“这只眼睛是假的。”
富翁很不识相地继续问:“你怎么知道的?”
马克·吐温回答道:“因为从你的左眼中,我看到还有一丝慈悲。”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那位大富翁的真眼是没有慈悲的。
第85节:看准机会再说话—把握说话时机(1)
话中有话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说话者故意在语言中暗含弦外之音,所强调的往往不是其表面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遇到不便直言或不能直言的情况,不妨采用这种方式,反而更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讽刺效果。
看准机会再说话——把握说话时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