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实用口才全书

_2 李屹之(当代)
指桑骂槐——另有所指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王越、陈钹分居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日非,路人侧目,敢怒而不敢言,宪宗犹蒙在鼓里。
第29节:脱离窠臼—意味深长的收尾(5)
当时有一位太监,名叫阿丑,其人多才多艺,言语诙谐,富正义感,很得宪宗喜爱。他经常在宫里演戏,为皇家红戏子。
有一次,宪宗叫大家演戏娱乐,阿丑演一出“醉酒”。他一出场,就左斜右倾地作醉酒状,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如珠,诙谐百出。
另一扮路人的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大喝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
阿丑毫无感觉,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那人又大声喝道:“圣上驾到!”
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哩!圣上比我还醉,更糊涂喔!”
两次吓他不倒,那人再一声大叫:“汪太监驾到!”
阿丑这下子可不同了,他面露惊惶,“噗”地一声俯伏在地上,口称:“死罪死罪!”
那人问他:“我刚才叫圣上驾到,你毫不害怕,为什么一听到汪太监到就怕得要死呢?”
阿丑即答:“我只知道有一位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其人?”
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因,从此便开始注意汪直,渐渐疏远他。
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却演起武术来了。他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了轮功夫,然后唱起了霸腔:“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拿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全靠这两只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任他尸横遍野,我正好横槊赋诗。”
他在台上如此耀武扬威,那扮演旁人的人,拍手叫好一番之后,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
阿丑唱答:“两对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不怕,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钹是也!”
宪宗虽然看得好笑,心里却更加明白了阿丑话中所指。等到御史徐诱上疏奏劾汪直的时候,即下决心把汪直流放到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第30节:巧言善辩—给自己台阶下(1)
“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来的解释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现代多用来形容不直接表达某一意图、意见、见解,而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言此及彼、指东说西,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点什么,打牛射马地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个人或事,骨子里却是骂另外一个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话所说的“指着和尚骂驴”。骂者无心,听者有意,既不正面得罪人,又可收到批评效果,有时候,这种技巧还是可以学着用的。
巧言善辩——给自己台阶下
俗话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获胜者,即便如何鄙俗,照样被奉为英雄。而失败者,无论如何贤达,却仍然被看做是草包,所以人们常有“败军之将,不可言勇”的说法。这就是说,对于失败,你只有默认就是了。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处于劣势的人,如果一味缄口自认倒霉,反而情况的发展会越来越不利。所以,能言善道的人,即使失败了,也要毫不妥协地挺身一辩。
日本著名的麒麟牌啤酒制造商葛利玛企业,在数年前被一家朝日啤酒公司所生产的一种新型啤酒夺走了一大片市场。葛利玛企业大为恐慌,不过,当时这个企业的总裁本山英也发表了一句败将也言勇的妙言,他说:“就因为我们一直坚持正统啤酒的风味,不知不觉中却因而没有赶上潮流。”
这位总裁先生以“坚持正统的啤酒风味”做盾牌,虽承认没有赶上潮流的失败,但也以“坚持正统”作辩解,岂非败军之将亦可言勇?
《左传》也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末期,强大的楚国伐吴,吴国当然不是对手,如果示弱,那就只有任其蹂躏了。吴王故意派弟弟蹶由犒劳楚军,意思是不把其当做入侵者,只当做不速之客,以礼款待,以摸清楚王的动态,再作对策。
不可一世的楚王,立即命人把蹶由抓了起来,说:“蹶由是吴王的弟弟,正好杀了他,拿他的血来涂我们的战鼓!”
第31节:巧言善辩—给自己台阶下(2)
随即,派侍臣去同蹶由作“死前一问”。楚臣问:“想不到吧?你自来送死,事先问龟卜了吧!”
蹶由答:“是的。”
楚臣问:“吉吗?”
蹶由答:“吉。”
楚臣一怔,随之笑了起来:“哈哈哈,吉,为什么?你马上就要人头落地,我们的大王要用你的血给我们涂鼓!你们的龟卜不灵了。等一会儿还要杀得你们吴国落花流水呢!”
蹶由很明显地处于危势之中,他心里清楚,此时若要缄口,自认送死,那自己的人头落地不说,说不定吴国百姓真的要血流成河了。只有自辩,用弱国之勇压倒对方。于是,他辩解说:“我们听说贵国要血洗敝国,便用守国之龟来卜问,卜辞要我们到贵国劳军,看看楚王的态度就知胜负了。这就是说,如果贵国礼待使臣,敝国就会松弛戒备,国家就会灭亡;如果贵国斩杀使臣,敝国便有所准备;一旦有所准备,吴国虽然力量单薄,还是可以令贵国知难而退的。这不是上上大吉吗?”
现在,轮到楚臣一怔了:这话还真有点道理,为什么我们未先想到?
蹶由继续雄辩:“况且,我们要卜的是国家社稷的安危,不是使者一人的生死。使者被杀,于是全国戒备,国家社稷可以保全,这不是龟卜的最大功用吗?再说,一吉一凶,谁能把它确定在某件事上面呢!记得当年贵国与晋军大战城濮,事前卜的不也是大吉吗?怎知结果大凶,败于晋军。只是后来贵国砺志复仇,邺城再战,方获大胜。那么,贵国的占卜是灵还是不灵呢?同样的道理,我们吴国的龟卜,也不一定就要在此行灵验吧?”楚臣觉得蹶由说得很对,杀了他不是增加吴国的斗志吗?即使这次胜了,也难保将来吴国不复仇,不败在他们的手里。
蹶由见楚臣开始被他的雄辩屈服,于是又趁热打铁,补充道:“对了,一个人死了就死了,有什么作为?那么用一个没有作为的人的血涂鼓,又有什么用呢?倘若我死了还真有灵性,我一定会阴魂不散,若真的打起仗来,也要弄得你们的鼓打不响!”
第32节:声东击西—让语言发生转折
楚臣更加吃惊,心想:鼓打不响,大大不吉利。还是奏禀楚王放了他吧!
像蹶由这样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时,如果没有高明的自我辩解能力,那一定会人头落地。可见,自我辩解,是在困境中找梯子下台的重要法宝。
声东击西——让语言发生转折
声东击西的说服方法,就是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知道。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可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可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来作为说服的有效手段。
19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的作曲家罗西尼。一天,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
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阐明己意的目的。
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造云梯,准备用它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由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郢都见公输般,劝说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
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指教?”
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您一千两黄金。”
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
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他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去攻打宋国,但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却拼命在战争中葬送自己本来就不足的人民,去争夺自己已经很多的土地,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您却要去攻打它,不能算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身体力行,以理抗争,不能算是忠臣;抗争不达到目的,不能算坚强;杀一个人认为不义,却去杀多数人,不能算会类推事理。”
第33节:见缝插针—如何巧妙插入别人的谈话(1)
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自己为楚国造云梯去攻打宋国是错误的。
在这里,墨子先借由请求公输般助杀他人的一番话来“声东”,诱使公输般亮出“我是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的观点,给墨子的“击西”提供了最需要的大前提,墨子立即抓住契机,雄辩分析,向公输般连发责难,使公输般欲辩无词,除了认错,别无他路。
见缝插针——如何巧妙插入别人的谈话
一个沟通能手在交谈过程中应该如何插话,才能有助于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呢?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二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想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二句话来疏导。
“你一定感到很气愤。”
“你似乎有些心烦。”
“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二句话来“综述”对方话中的含义。
“你是说……”
“你的意见是……”
第34节:见缝插针—如何巧妙插入别人的谈话(2)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交谈中的插话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做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上。不过,有时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切不可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沟通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异曲同工——委婉暗示出奇效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自己的目的,采取隐晦、含蓄的语言,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息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位十七岁的女孩很幸运地在一家高级珠宝店找到了一份售货员的工作。这天,店里来了一位青年人,衣衫褴褛,满脸悲愁,双眼紧盯着那些宝石首饰。
这时,电话铃声响了,女孩去接电话,一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碟子,有六枚宝石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拾起其中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此时,她看到那个衣衫褴褛的青年正慌张地朝门口走去。顿时,她意识到那第六枚戒指在哪儿。当那青年走到门口时,她叫住他,说:“对不起,先生!”
那青年转过身来,问:“什么事?”
女孩看着他抽搐的脸,没做声。
那青年又补了一句:“什么事?”
女孩这才神色黯然地说:“先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找工作很难,是不是?”
那青年紧张地看了女孩一眼,抽搐的脸这才浮出一丝笑容,回答说:“是的,的确如此。”
女孩说:“如果把我换成你,你在这里会干得很不错!”
终于,那青年退了回来,把手伸给她,说:“我可以祝福你吗?”
第35节:见缝插针—如何巧妙插入别人的谈话(3)
女孩也立即伸出手来,两只手紧握在一起。女孩仍以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那青年转身走了。女孩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本是一起盗窃案,人们一般的处理方法,不外乎大喊大叫,设法抓住偷窃者。而这位女孩却用一席彬彬有礼的暗示,达到了使小偷归还偷窃物的目的,那小偷也没有当众出丑,非常体面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试想一下,如果女孩也是大喊大叫,能有这样的结局吗?不可能。说不定她还会为此受到伤害。
南唐名臣申渐高也善用这种方法。有一年,南唐税收苛严,百姓不堪重赋。很多大臣劝谏烈祖减轻赋税,都没有结果。当时逢京师又遇大旱,民不聊生。
一天,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唯独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一听,正好抓住这个机会进谏,又不能直言,便诙谐地说:“因为雨怕收税,所以不敢入京城。”
烈祖天生睿智,知其话中暗示之意,大笑一阵后,即颁发圣旨,减轻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
大臣申渐高借助一句幽默的话,暗示烈祖要减轻税收,想不到竟收到如此奇效,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直接的表达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妨换一种间接委婉的方式,于人于己,有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第36节:理直气壮—以气势论输赢
理直气壮——以气势论输赢
说话的“气势”是相当重要的,有时起关键作用。如果你有所坚持,却畏畏缩缩、矮人一截、不敢与人针锋相对,那么你的坚持恐怕也就无法坚持了。因此,当对方言词犀利时,你的言词就应更为犀利;如果对方气势过人,你的气势也应更胜他一筹,并且在谈话时应理直气壮、临危不惧,这样才能压倒对方。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唐雎不辱使命》的文章,内容是讲骄横的秦王想要吞并安陵君的国土,所以无理地表示欲以秦国五百里土地作为交换。对此,安陵君自然不同意,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斡旋。
当秦王听说安陵君不愿交换土地时,顿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道:“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一发怒,便能让百万人尸骨成山、血流成河!”
唐雎说:“大王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百姓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赤着双脚,拿脑袋撞墙罢了。”
唐雎说:“那是庸人的发怒,不是勇士的发怒。如果勇士发怒了,倒下的虽不过是两人,血水淌过的地面也只有五六步,但普天之下的人,都会为他们披麻戴孝。现在勇士发怒了!”
唐雎说完话,立刻拔出宝剑,准备挺身而起。秦王一见,慌忙地对唐雎说:“先生息怒!先生请坐下来谈,何必生这么大的气呢?现在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唯独安陵君仅仅50里地的小国还能留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这样的勇士啊!”
在这个过程中,唐雎针对秦王的贪得无厌,临危不惧、据理力争,甚至以死相搏,终于使秦王因心虚胆战而作罢。
凭借勇气而领先气势、步步逼近,可说是“针锋相对法”的基本要点。只要能掌握此法,你就能在论辩中体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冯玉祥任职陕西督军时,他得知有两个外国人私自到终南山打猎,并且打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就把他们召到西安,责问道:“你们到终南山打猎,和谁打过招呼?有没有领到许可证?”
两个外国人回答道:“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不用通报任何人吧!”
冯玉祥听了,带着怒气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则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呢?你们不经批准便私自打猎,就是违法!”
外国人狡辩道:“这次到陕西,在贵国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准许我们带枪吗?可见我们打猎已经获得到贵国政府的许可,怎么能说是私自打猎呢?”
冯将军反驳道:“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打猎吗?如果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就表示你们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第37节:先声夺人—率先定义,掌握主动权
其中一个外国人,十分不服气地说:“我在中国15年,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准打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在中国境内打猎。”
冯将军冷笑着说:“的确是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打猎的条文。但是,难道就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你15年没遇到过官府的禁止,那是他们昏庸!现在我身为陕西的地方官,我可不能昏庸。再说,我负有国家人民托付的保家卫国之责,自然要禁止你们私自打猎!”
这两个外国人最后在冯玉祥的理直气壮前不得不承认错误。
先声夺人——率先定义,掌握主动权
当我们在和他人谈话时,如果明显处于不利的位置,是就此俯首称臣呢?还是回到谈话原点,重新定义事件起源呢?很明显,我们要采取第二种策略。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应提前做好准备,率先定义。
所谓“率先定义”,就是针对论题中的某些关键词,做出有利于己方利用事实、展开论点、争取认同的定义,从而能先声夺人、先发制人、位居优势位置。而这正是论辩中最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尤其适用于当辩题明显不利于己方的时候。
在1986年的亚洲大专辩论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与香港中文大学队进行了一场辩论,题目是“外来投资能否确保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香港中文大学队为正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为反方。
从命题上来看,香港中文大学队明显处于不利位置,因为“确保”一词是个值得推敲的词语,也就是说如果将“确保”解读成“百分之百的保证”,那么正方香港中文大学队几乎是无理可辩。不过香港中文大学队灵机一动,采取“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的策略,一开场就提出“确保”并非指“百分之百的保证”。他们说像乘坐大众运输工具时,广播员常说:“为了确保各位旅客的安全,请不要扶靠车门。”这并非意味只要不扶靠车门,乘客们的安全就可获得百分之百的保证。
第38节:殊途同归—先转话题再攻核心(1)
由于香港中文大学率先定义“确保”一词的含义,为自己的论点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舞台,而反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则因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确保”一词等同于“百分之百的保证”,因此香港中文大学便化不利为有利,进而牢牢掌握自己在辩论场上的主导权,并最终获得胜利。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采用了“先声夺人、率先定义”的方法,而是在承认“确保”就是“百分之百的保证”的前提下与对方辩论,正方将很难获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同样不利的事件时,千万不要忘了追溯问题的源头,从而为自己寻找一个更有力的新定义!
殊途同归——先转话题再攻核心
凡事必有正反两面,但如何判断孰是孰非,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此时不妨利用言语套话,一开始避开急需阐明的话题,先谈与论题无关的话题,等到时机成熟再话锋一转,立刻现出自己真正的谈话目标,使对方束手就范。
在《杂人趣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两个人一起来见法官,其中一人指责另一人欠他许多黄金不还,另一人则死不承认,并且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未向他借过钱。”法官只好问原告:“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原告说:“在离城不远的一棵树下。”法官点点头后,说:“你再去一趟,然后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它们当证人,并且加以审查,它们会告诉我真相。”
此时,原告前去摘取树叶,而那个大喊冤枉的被告则留在法庭上,不过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自顾自地审理别的案子。正当被告好奇地观看法官审案时,法官却突然回过头问他:“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被告答道:“依我看,还有一段路呢!”顿时,法官严肃地问:“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会知道还有一段路?”被告这才发现自己不小心露出马脚,只好承认自己的诈骗之罪。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不问被告是否知道那棵大树的位置所在,反而故意让原告去找树叶,接着又审理别的案子,直到一旁的被告戒心松懈后,再以看似轻描淡写的问题,诱使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说出真相,接着再抓住被告供词间的矛盾和漏洞追问,使得被告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第39节:殊途同归—先转话题再攻核心(2)
类似的运用手法还有许多,历史上,孟子为了让齐王知道齐国境内不宁、百姓穷困潦倒的主要责任,正在于国君自己身上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孟子上朝时对齐宣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儿都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便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才发现妻儿受冻挨饿已有好长一段时间。请问大王,那朋友不顾信义到这种程度,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呢?”
齐王说:“应该和他断交!”
孟子又问:“假如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处理呢?”
齐王答得很干脆:“罢他的官!”
孟子紧接着说:“假如一个国家的国政处理得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齐王此时方知自己上当,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还有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理发师,他每月都到宰相府帮宰相理发。有一次,理发师帮宰相修脸修到一半时,不慎把宰相的眉毛给剃掉了。他惊恐不已,生怕宰相怪罪。
此时,理发师情急生智,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并且摆出迷惑不解的样子。宰相见他这样,感到莫名其妙,便问:“为什么你不修脸,却光看我的肚皮?”
理发师赶忙解释道:“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不大,怎么能撑船呢?”
宰相一听,哈哈大笑:“那句话是说宰相的度量大,对于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
理发师一听,连忙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给刮掉了!还望相爷度量大,千万恕罪。”
宰相听后,气急败坏,眉毛给剃掉了,今后怎么见人?正当宰相要发怒时,随即又冷静一想,他自己刚讲过宰相度量最大,怎能为这点小事而处罚理发师呢?于是,宰相只好装作豁达温和地说:“无妨,去把笔拿来,帮我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从上例可见,遇事先转移话题,然后再逐层攻入事件核心,对手将不再有反驳的余地。而此种论辩方法是一个推理过程,所以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40节:殊途同归—先转话题再攻核心(3)
——不要过早暴露话题的目标,以免对方有心理准备。
——一开始的话题应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过深入,更不能与论题相差太远,并随时注意与论题的关联性。
——要注意整个论辩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只要你懂得善用技巧,学会转移话题,任何问题都不会难住你,都会迎刃而解。
第41节:情寓理中,情理交融(1)
如何打动别人
话说得好,与人交往可以畅通无阻;说得不好,不但沟通会出现障碍,还可能产生隔阂,甚至招来怨恨和祸害。
德皇威廉二世派人将一艘军舰的设计图交给一个造船界的权威,请他评估。他在所附的信件上告诉对方,这是他花费了多年的精力和心血才研究出来的,希望他能仔细鉴定。
几周后,威廉二世接到了那位权威人士的报告。里面附有一叠从数字推论出来的详细分析,文字报告是这么写的:“陛下,非常高兴能见到一幅美轮美奂的军舰设计图,能为它作评估是在下莫大的荣幸。可以看出这艘军舰威武壮观、性能超强,可说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海上雄师。它的超高速度举世无双;而武器配备可说是独一无二,配有世上射程最远的大炮和最高的桅杆;舰内的各种设施,将使全舰官兵如同住进豪华旅馆。这艘举世无双的超级军舰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如果一下水,马上就会像只铅铸的鸭子般沉入水底。”
威廉二世看了这个报告不禁笑了。其实,这位造船界的权威人士的意思就是这张设计图一窍不通。但如果他直言不讳:“陛下,您的设计图一无是处,只有一个空架子。”结果会怎么样呢?不言而喻。
所以,同样的说话意图,不一样的说法,效果截然不同。可见,掌握谈话技巧是多么重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聚会上,看到角落里有新人郁郁寡欢,这时你可以主动走过去打破沉默:
“听说你写得一手好字。”
“听说你二胡拉得很好。”
“听说你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
“你夫人在电视上常露面,是个优秀的女性,在家里也一样优秀吧?”
又如果遇到腼腆者,怎么办?如:
年轻的学生在跟老师初次见面时,局促不安。老师亲切而随和地问:
“中午用过饭了?”
“用过了。”
“到哪家店吃的?”
“到××店。”
“哦,那家店的咖啡不错呢!我读书时常到那儿去,我的一个女朋友就是在那儿认识的。”
……
这样下去,话题越扯越开,再局促的学生也会活跃起来,转入正题的谈话契机由此产生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在众人欢聚时,却因生性腼腆害羞而独处一角、落落寡欢的人,经常在朋友的盛宴上可以发现。
往往是,熟识的人聚在一起,谈笑风生,陌生的新人躲在角落,独饮独啜。这时,我们不应冷落新朋友,善于交际者总是拉他进入谈话圈内,使他有参与感。但如果新来者仍因紧张而无法融入气氛,最好是如上例那样采用反客为主的方法,使他成为谈话的中心,因为在谈论自己的事情时,拘谨者一般会放松心情。
以不善言辞者为谈话的中心,消除他在众人面前的紧张情绪,使新朋友能感到你温暖的体贴。这是灵活运用谈话技巧的方式之一。
大千世界,人性各异。交谈中时常会遇上一些沉默寡言很腼腆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只是因为害羞腼腆,在你面前深感才疏学浅或有难言之隐,这时你应准确地把握这种心态,循循善诱,将话题尽量细小化。
金石为开需要你的精诚所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重要的是你在初次见面中运用精诚,使用他山之石,那么最沉默的玉也会被琢成器。
情寓理中,情理交融
如果希望在论辩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和交替转化。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只说些抽象的道理,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更难以使人折服。
第42节:情寓理中,情理交融(2)
但是,也不能由此反客为主,认为辩论时只要诉诸情感,而不需有理性的参与。毕竟论辩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最终决定论辩成败的关键,仍在于理而不是情。所以,最好的论辩应该是情中寓理,二者密切配合,交替转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争取自由独立的呼声高涨。但是,当时美国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却主张与英国妥协,致使英国殖民者更加猖狂,甚至调集大批军舰,企图用武力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就在这决定美国前途的紧要关头,著名的政治家帕特理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在维吉尼亚州议会上坚决反对妥协,并号召人民用武力反抗英国殖民者。
亨利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论辩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几个高喊和平与妥协的人,同时还包括了广大的听众。而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为妥协派的“和平”论调所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和支持妥协派的观点。因此要取得论辩的胜利,关键是争取听众与自己的感情共鸣。
亨利在听过几位妥协主义者发言后,没有针锋相对地痛斥他们的投降主义,反而称赞他们的才干和爱国心。他心平气和地说:“国家正处在兴败存亡之际,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我的发言并不是要对先生们不敬,而是我们的论辩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得到真理,才有可能对上帝和祖国尽神圣的职责。”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先动之以情,缓解对方和听众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但是,亨利明白光靠感性诉求,不能使武装反抗的口号和方针,成为群众们的自觉行动。还需要说理的配合,并以充分的论据,说明英国殖民者的目的,借以驳斥投降派的论调。以下是亨利把强烈感情和严密逻辑互相配合、交替使用的一次有名的论辩: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以往的经验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判断未来。既然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可以对大家的和平希望予以安慰呢?难道就是最近我们请愿时所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各位先生!那是在你们脚下挖的陷阱!不要让他们的亲吻把你们给出卖了!”
第43节:情寓理中,情理交融(3)
“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以及对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我向主张和解的先生们请教,这些战争的部署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那么有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何在呢?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召集如此庞大规模的海陆军队?不!各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来的!”
“有人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缴械,家家户户都驻扎着英国兵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这样高枕无忧,紧抱着虚无缥缈的和平幻想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在态度严峻、言词激烈的说理之后,亨利又善用丰富的感情,增强自己论辩的感人力量。由于他越说越激动,最后还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把已经煽动起来的听众情绪推向了高潮:
“那些先生们也许要大声疾呼和平的重要。然而,高喊要和平,我们却已无和平可言!战争已经开始!起源于北部的狂飙为我们带来了刀剑的铿锵声,我们的同胞已走上战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大家还在期待什么?结果又将如何?难道生命这般珍贵,和平如此诱人,以至于不惜以戴铐为奴的代价来换取?万能的上帝啊!制止这种妥协吧!我不知道别人将如何行事,但对于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在此,亨利十分注意情中寓理,他通过分析说理巧妙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论辩不仅没有激怒与他观点对立的人们,甚至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全场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并使主张妥协投降的人们,放弃自己的主张。亨利情中寓理的论辩,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第44节:装聋作哑,聪明制胜
装聋作哑,聪明制胜
慷慨陈词、情绪激昂的论辩,固然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但是,如果对方也气势高昂、咄咄逼人时,双方的针锋相对,很容易演变成争吵。这时,你可以采取“钝”一点的战术——装聋作哑。
大凡具有论辩才能的人,不仅能言善辩,也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开关,更能妥善控制论辩时的情感,从而左右对方的情绪。这其中,情感的“冷处理”就是控制论辩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法国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会上,密特朗的竞争对手曾是前任总理,因此辩论时,无论对方说什么,密特朗总是微笑以对地说:“是的,总理先生。”
由于他以总统的身份和姿态与对手论辩,致使他的对手无可奈何,只能任由他完全控制场上的气氛,结果密特朗大获全胜,再次当选为法国总统。而密特朗所用的正是情绪“冷处理”法,作为一种心理战术,它在论辩中有很大的功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甘愿当英国附庸的希腊,此后便走上独立的道路。而英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准备严惩土耳其,于是决定集结法、美、意、日、俄、希腊等国的代表,在洛桑与土耳其代表谈判,企图胁迫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
英国代表是外相柯尊,他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是名震世界的外交家。而土耳其的代表伊斯美,不仅身材矮小,耳朵还有些聋,别说在国际上,甚至在国内都默默无闻。
在谈判桌上,柯尊非常轻视伊斯美,因此态度十分傲慢、嚣张,当然英国的其他代表也盛气凌人。但是,伊斯美态度从容、气定神闲、毫无惧色,特别是他的聋耳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换句话说,凡是对土耳其有利的发言,他全听到了;凡是对自己不利的话,他则全没听见。
正当伊斯美提出维护土耳其权利的条件时,柯尊大发雷霆、挥拳吼叫、咆哮如雷,甚至不断恫吓、威胁伊斯美,而其他各国代表也气势汹汹地围着伊斯美。但是,伊斯美却恍若未闻,直到柯尊等人声嘶力竭地叫嚷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然后靠在身边,同时将身子转向柯尊,十分温和地说:“你刚才说什么?我还没听清楚呢!”气得柯尊等人直翻白眼,半晌说不出话来。
第45节:欲擒故纵,施饵钓鱼
由于伊斯美巧妙地利用自己聋耳的缺陷,既不与各国代表正面交锋,也不以犀利言词交相论辩,只是装聋作哑地大玩心理战,并且始终坚持维护土耳其的利益。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后,土耳其终于在谈判桌上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装聋作哑”在论辩过程中是一种软性策略,只要你不动声色、大智若愚、伺机而动,最后必能克敌制胜。
欲擒故纵,施饵钓鱼
从前,苏北盐城有个穷船夫名叫阿三。有一天,他撑船到登瀛桥西,谁知天气陡变,一时狂风大作,船控制不住,撞裂了大财主陈万金家的柱子。陈万金是盐城一霸,眼见傍水赏月的楼房柱子被撞断,自然非常生气,于是命人把阿三毒打一顿,又把他押送到县衙治罪。
阿三的妻子一听到消息,赶忙去请当地打抱不平的沈拱山。沈拱山略一思索后,说:“好吧,这事交给我来办。明天你让阿三在大堂上叫我舅舅就行了,我自有办法。”
第二天,收受陈万金贿赂的县官把惊堂木拍得直响,并且高声喝道:“阿三,你好大胆!行船撞断陈员外家的柱子,你知罪吗?本堂判决打你40大板,木船收官,你老婆到陈员外家当奴婢,以赔偿损失。”
沈拱山在大堂口听到这些话,立即奔上堂去。阿三一见沈拱山来了,连忙高喊:“舅舅!舅舅!快救我!”
沈拱山忙问:“你犯了什么罪?”
阿三就把木船撞断楼房柱子一事告诉了他。只见沈拱山卷起衣袖,怒气冲冲地连打阿三几个耳光,并且骂道:“小畜生,从小就不学好,叫你骑马你下河,叫你行船你上岸。”
阿三委屈说道:“我没有把船撑上岸啊!”
沈拱山说:“你还狡辩,没上岸怎么会撞断人家的柱子啊?”
阿三大声说道:“他家的楼是傍水造在河里的!”
沈拱山听到这,马上变了脸色,一转身便对县太爷说:“县太爷,这就是陈员外的不对了,河是行船的地方,怎么能砌楼呢?”
县官被问得说不出话来,只得说:“那就放了这小子吧,把船还给他。”
第46节:釜底抽薪,不攻自破
原本站在一旁得意扬扬的陈万金,闻言气急败坏地说:“县太爷,你怎么不秉公办案!”
沈拱山立刻厉声喝道:“你在官河上私造民房,阻塞河道,该当何罪?”
阿三也插嘴道:“县太爷,我那木船上的挡浪板也因此被撞坏了。”
沈拱山一听,自是紧追不放:“陈员外,你如果不赔偿,我就上道台衙门告你。”陈万金害怕事情闹大,只好赔了阿三的挡浪板,灰头灰脸地走出县衙。
“欲擒故纵”原是古代的用兵方法,同时也是36计中的一计,纵与擒犹如一股奇力,常常能使敌方在放松戒备中上当,最后甘心服输。如果将此法用在语言较量上,先放后收,常能出奇制胜。
釜底抽薪,不攻自破
俗话说:“根基不正,其影必斜。”如果要驳倒对方的论点,最根本的对策就是要揭穿其论据的虚假。釜底抽薪,也就是将主攻目标对准对方提出的命题,并且分析其实质,击中其要害。只要对方的命题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而其论点必然不攻自破。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的英籍客座教授在一次酒会上大放厥词,诬蔑厦大不如英伦三岛的中小学校。并说:“欧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泱中华,国运蹇促,岂可奢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
当时的厦大校长萨本栋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之日,当时英伦还是中世纪的蒙昧变荒之时。而中国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之际,达尔文之父祖辈还不知身在何处。”
英教授这时恼羞成怒:“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国的伍斯特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学识和才能!”
萨校长微微一笑:“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震惊世界,没有中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绝不会有英国的近代产业革命。”
由于萨校长抓住对方论点之中对中华文化的错误认识给予反驳,最终使英籍教授哑口无言。
第47节:心战为上,兵战为下(1)
还有一个例子。三国时,张昭攻击诸葛亮比不上管仲与乐毅,其论据便是诸葛亮面对曹操的进攻时,竟是“丢盔弃甲,望风鼠窜”,以至于“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诸葛亮反驳道:“刘备起兵之初,兵不满一千,将只有赵、关、张。新野小县,粮少人稀,我们却火烧博望在先,火烧新野在后,杀得夏侯悼、曹仁十万大军心惊胆裂。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想当年,汉高祖屡败于项羽之手,而垓下一战,终于获得最后胜利,而他靠的是韩信的良策啊!但是韩信辅佐高祖,也并不是每战必胜。”
诸葛亮首先以事实批驳了张昭论据的错误,其次,又针对所谓“无容身之地”的诬蔑,援引刘邦、韩信的先例,说明胜败乃兵家常事,求决胜不求累胜是刘备的战略方针。张昭之流最后无言以对,只好败下阵来。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兵法上言:“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是攻心才是真正的上策。论辩犹如用兵,也要注重心理战术。“攻心为上”,也就是说,在论辩中要揣度对方心理,并且注意论辩对策的合理性和合意性,使得对方的心理发生变化,进而成功地瓦解对方的斗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邱吉尔于1941年的圣诞节前夕到达美国,希望能说服美国和英国联盟,立即对德宣战,以扭转英国当时所面临的危机。可是,由于不少美国人对英国人没有好感,反对美国介入英德战争,因此邱吉尔的说服任务颇具困难。然而,邱吉尔不愧是著名的论辩家,他在进行说服沟通时,十分注意攻心技巧的运用,不仅用情感来打动美国人民的心外,还化解了对立的情绪,使美国人民愿意请美国政府援助英国对德作战。
邱吉尔发表演说时,说道:
“我远离祖国,远离家园,到这里度过一年一度的佳节,但我并不觉得寂寞孤独。或许是因为我母亲的血缘关系,或许是因为我在这里得到了许多的友谊,以至于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
第48节:心战为上,兵战为下(2)
“由于我们的人民和你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追求着同样的理想,因此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亲密无间的气氛。而今晚的此时此刻,在一片战争的混乱中,每一颗宽容无私的心灵都应得到灵魂的平安。因此,至少让我们在今晚能把困扰我们的各种担心和危险搁置一边,在这充满风暴的世界中,为我们的孩子准备一个幸福的夜晚。那么,今晚的此时此刻,我们希望使用英语交谈的每个家庭,都像是一个有阳光普照、既幸福又和平的小岛。”
邱吉尔从两国人民之间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理想及长期的友谊切入,并将这些共同点作为彼此相信、相互了解的基础,直到引出希望使用英语交谈的家庭,都应过着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的话语,打动了无数美国人的心,使得他们改变反战立场,转而与英国结盟。
林肯也擅用攻心为上之术,他曾说:“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我就可以说服他们。”
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就在于他能够将别人和自己的心理距离拉近,使之由仇视变为好感。而以下是他在竞选总统时的演说词:
“南伊里诺斯州的同乡们,肯塔基州的同乡们,密罗里州的同乡们,我听说在场的人群之中,有些人想和我为难,我实在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么为何我不能和你们一样拥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呢?亲爱的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之中的一分子!”
“我生于肯塔基州,长于南伊里诺斯州,都是和你们一样从艰苦环境中生存过来的人,所以我了解南伊里诺斯州和肯塔基州的人。我也了解密罗里州的人,而你们也应更清楚地认识我,如果你们真的认识我了,你们就会了解我,知道我不会做不利于你们的事。所以同乡们,请让我们以友好的态度交往,而我立志做世上最谦和的人,绝不伤害任何人,也绝不干涉任何人。因此,我现在对你们诚恳要求,请求你们允许我说几句话。你们都是勇敢而豪爽的人,我想这一点要求,必定不会遭到拒绝。那么,现在让我们诚恳地讨论一个严重的问题吧……”
第49节:以迂为直,先到终点(1)
攻心为上技巧的运用,在林肯竞选总统成功的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以朴实而富有情感的话语,击败了用语华美、口若悬河的对手道格拉斯,赢得了亿万选民的心。而以前竭力反对他的那些选民,在听了他的竞选论辩后,也为其真情真义所感动,转而投给他认同与信赖的一票。
以迂为直,先到终点
英国军事家哈利说:“在战略上,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公元前265年,赵国的赵太后刚执政不久,秦国便发兵进攻。迫不得已,赵国向齐国求救,但齐国提出必须以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发兵相救。赵太后不忍心,坚决不允,群臣纷纷进谏,赵太后依旧坚决地说:“从今日起,有谁再提以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情,我就朝他脸上吐唾沫!”此话一出,大臣们便不敢多说。
一天,左师触龙要面见赵太后。赵太后认为触龙一定是为劝谏之事而来,于是便摆开准备吐唾沫的架势。不料,触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关心地说:“近日老臣的脚有毛病,行走不便,好久未能看望您。我一直担心太后的玉体欠安,所以今日特来看望,不知您最近过得如何?饭量没有减少吧?”
太后答道:“我每天都吃粥。”触龙又说:“我近来食欲不振,但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才渐渐好转。”
赵太后听触龙每句话都不提人质的事,情绪便渐渐安定,于是就和触龙亲切、融洽地聊起来。
聊着聊着,触龙向赵太后请求道:“我的小儿子叫舒祺,是最不成才的,可偏偏却最得我的疼爱。我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中当一名卫士。”
太后赶紧问触龙:“他几岁了?”
触龙答道:“15岁了。他年龄虽小,可是我想趁在世时,赶紧将他托付给您。”
赵太后听到触龙这么爱怜小儿子,深有同感,忍不住与他闲谈。太后说:“真想不到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呀!”
触龙说:“恐怕比女人还厉害呢!”太后不服气地说:“不会吧?还是女人更爱小儿子。”
第50节:以迂为直,先到终点(2)
触龙见时机已到,于是把话题更进一步,说:“老臣认为您爱小儿子爱得不够,而且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
太后不同意触龙的说法。触龙解释道:“父母爱孩子,就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女儿远嫁燕国时,虽然为她的远离而伤心,可是又祝福她不要返国,并且还希望她的子孙相继在燕国为王。您能为她想得这样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
太后信服地点了点头,触龙便接着说:“您如今虽然赐给长安君许多土地、珠宝,但如果不让他有功于赵国,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能自立吗?所以,您对长安君,并不是真的爱护。”
触龙这番话说得赵太后心服口服。她立即命人为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前去齐国当人质,同时也催促齐国出兵援助。不久,齐国终于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触龙说服赵太后的方法,便是运用以迂为直的策略。触龙深知赵太后深爱长安君,如果从正面说服她,让爱子到齐国当人质,只会碰钉子。所以,他避开问题,从关心太后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的侧面话题谈起。接着,再迎合太后的爱子之心,谈起自己对儿子的打算,借题发挥,诱发太后对自己“爱子之见”的谈兴。直到太后非要寻根究底时,方才水到渠成地阐明,爱子就必须让他为国立功,这才是真正爱子之道,让赵太后幡然醒悟。
这种“以迂为直”的策略,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灵活有效的办法。它结合明确的目的,运用灵活的战术,避开对方心中布下的“地雷区”。它的进攻路线带有隐蔽性,甚至符合对方的心理需求,所以比较容易地让对方在戒备不严的状态下,逐步诱使其不自觉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第51节:答非所问,避实就虚
答非所问,避实就虚
答非所问是论辩中的一种回避战术,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你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时,便可采用答非所问的战术。这种战术避实就虚,用非实质性的话题将对方锋芒引开,表面上好像已作了概括的回答,其实已悄悄地避开原本棘手的问题。运用这种战术,不仅能摆脱尴尬的局面,还能产生幽默、机智的效果。
足球天才贝利,被喻为足球史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他球技高超,让敌手敬畏,让全世界球迷为之疯狂,成为许多足球运动员心目中的偶像,同时也成了巴西的民族英雄。
有人问贝利:“你觉得自己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贝利回答道:“下一个。”
当他踢进第1000个球、创新记录之后,有人问他:“在你踢进的球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贝利微笑着说:“第1001个!”
贝利显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巧妙地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回答,不禁让人钦佩他的谦逊和机智,以及努力不懈的精神。
答非所问的方法使用范围很广。有一次,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布拉姆斯前去参加一个演奏会,这个演奏会是由一位年轻钢琴家贝伦哈特举办的,举办这个演奏会的原因是他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
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显出极为陶醉的模样,甚至不时地点点头。贝伦哈特误以为布拉姆斯喜欢他作的曲子,因此当演奏会结束后,他立即高兴地问布拉姆斯:“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布拉姆斯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布拉姆斯巧妙地避开问题,并委婉有礼地表达了他真实的想法:他很欣赏《钟之歌》这首不朽的诗,但并不一定认为贝伦哈特的曲子水准高。
巴索夫是西欧某国的一名外交官,一次他想要戏弄一个非洲国家的大使。于是,在联合国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他灵机一动,假装很有礼貌地问那位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平时这个西欧外交官仗着本国势力,总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并以刻意贬抑他国、炫耀本国为傲。然而,正当巴索夫暗自窃喜时,那位民族自尊心遭受伤害的非洲大使却面不改色。他稍微思索,既没有正面回答,也没有默不吭声,只是冷冷地说道:“和你们的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这个回答巧妙而有力,巴索夫一脸尴尬,盛气凌人的傲气也顿然消失了。
第52节:晓知以理,动之以情(1)
晓知以理,动之以情
所谓心理共鸣,是指运用心理学中“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服方法。它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初步阶段;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级阶段;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和不熟悉的人,或有对立情绪的人进行谈话时经常使用此方法。
有一位老师,担任差班的班主任。开学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拿体育成绩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成为优等班!”
短短一席话,使同学们迅速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从自卑感中树立了信心。为什么他的话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因为他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句“我们”,右一句“我们”,让这些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感受到温暖和亲情。总之,由于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话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由于人与人之间,很难一开始就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先诱发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再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谈,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当你尝试说服他人,或对他人有所请求时,也同样适用。你不妨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并且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等对方一步步赞同你的想法后,他们便不自觉地认同了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立志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因此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你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父亲说:“因为你的母亲十分吸引我。”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父亲说:“没有,孩子。家人曾经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是我只对你母亲钟情,况且她当时可是一位风姿绰约、令人倾慕不已的姑娘。”
第53节:晓知以理,动之以情(2)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而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可是您知道吗?我现在也面临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其他事物对我而言,都毫无用途与吸引力!难道我要去追求财富或是荣誉?科学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就如同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会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却从没想过。因为别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当终生伴侣,我却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听。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可是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达成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并能获得教授身份。如此,我便能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伽利略激动地说:“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能领取奖学金,这些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所以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斯有许多朋友,交情也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处理这件事,我们只需要请他们去问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开心地说:“父亲,求您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保证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服了父亲,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第54节:就坡骑驴,借梯登高
就坡骑驴,借梯登高
“就坡骑驴”是一种论辩技巧的比喻,意思是当你与他人交谈,而对方的观点又有利于你时,你不妨先承认他的说法,然后再就其观点添加一些你独有、他缺少的看法,以便结合双方的利益点。
换句话说,只要一点胜人、一招胜敌,就如同就坡骑驴或借梯登高一样,对你岂不是更有利?这就是所谓的“借力使力不费力”。与其与人争论不休、互争长短,闹个两败俱伤,倒不如找出对方言谈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进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美国内战后的一次竞选中,曾经参加过内战的约翰·爱伦与内战英雄陶克将军,同时角逐国会议员的席位。然而,就地位和功勋来说,爱伦显然处于劣势。不过,经过一次竞选演讲后,爱伦却取得胜利,原因就是爱伦懂得利用陶克将军“为他”打下的根基。
功勋卓著、曾任三届国会议员的陶克将军,在竞选演讲时说:“诸位同胞们,17年前的晚上,我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经过一番激烈血战后,我就在山上的丛林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也请你们在选举时不要忘记那些吃尽苦头、餐风露宿、屡建战功的人。”陶克将军列举自己的战绩,企图唤起选民对他的信任,果然激起了选民的掌声和欢呼声。
接着,约翰·爱伦发表演说。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我可以作证,他确实在那次战役中立了奇功,因为我当时就是他身边的一名无名小卒。我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仍带着武器站在荒野上,一边忍受刺骨寒风,一边保护他的安全。”他的话刚说完,立即引起选民更热烈的掌声。
论功绩,爱伦当然比不过陶克将军,所以他巧妙地避开这些话题,只就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来讲,使选民明白,将军虽然辛苦,但还能在丛林中安睡,战士则不得不舍弃睡眠保卫他。单就此方面来说,爱伦的“功绩”远大于将军,而这也是爱伦获得选民支持的原因。固然将军有足够的能力担任议员,可是像爱伦这样出生入死却无功可论的士兵,更应给他一个当选机会。选民基于这种心理,最后将选票投给爱伦。
因此,运用“就坡骑驴”的策略,不但避免了你死我活、两败俱伤,还能截人之长、补己之短,获得更大的成功!
第55节:抓住漏洞,进攻薄弱(1)
抓住漏洞,进攻薄弱
当遇到一时无法理清思路的事情或一些不能正面回答的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击,而应该稍稍改变,竭力避开对方的优势,趁势抓住对方的漏洞,再不动声色地予以反击。只要能够进攻对方薄弱的环节,就可以做到克敌制胜。
从前,河南有个大财主叫金泰来,他是一个吝啬鬼,想趁袁世凯称帝的时机,克扣长工的工钱。一天,他以庆祝袁世凯当皇帝为名,摆了几桌酒席,并把长工奴仆都叫来。在酒席上,他说:“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给在座各位每人200两银子,只是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就扣一年的工钱。”众人自然了解他的用意,却也拿他没辙,只好皱着眉头苦思对策。
此时,有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七颗蛋,三个双黄的,四个……”
没等丫头说完,金泰来一摆手说:“别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还下过十颗蛋呢!来啊!把她的工钱扣下来!”管账的人一听,就扣下小丫头一年的工钱。
接着,有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条狗,两个眼睛朝前,两个眼睛朝后,两个眼睛朝左,两个眼睛……”
金泰来随即又打断他说:“唉,别说啦!一边长六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呢!把他的工钱也扣下来!”管账的人又把这个长工一年的工钱给扣了下来。
后来,金财主一口一个“听说过”,毫不留情地把长工们的钱都给吞了。最后轮到一个当奶妈的仆人时,她站起来说道:“老爷,奴家姓钱,我家祖父说,他与您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要真论起来,您还得叫我声姑奶奶,这事您一定听说过吧?”
金泰来眼睛一瞪,酒盅一摔,怒声吼道:“瞎说!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奶妈突然哈哈大笑:“老爷,既然您没听说过,那就快拿200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才明白自己上了当,但在众人面前又不敢赖账,只好拿出200两银子给奶妈。后来奶妈把银子分给大家,结果一算,大家拿到的钱比原来的工钱还多了好几倍。
第56节:抓住漏洞,进攻薄弱(2)
这位奶妈之所以出奇制胜,就在于她了解金泰来绝不会认她为姑奶奶。另一方面,因为金泰来对“你没听说过吗?”一语有相当的警觉性,于是她巧妙地以“你一定听说过吧”来替换,借以降低他的警觉心,使金泰来因瞬间的冲动而中计。很显然,巧妙的语言迂回技巧,就是奶妈成功的原因。
此外,清代著名的雄辩家纪晓岚也善于驾驭语言。有一回,乾隆想开个玩笑以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纪晓岚立刻说:“臣领旨!”
乾隆笑着问:“纪卿,那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纪晓岚思索后,说:“跳河。”
话一说完,纪晓岚便走了出去,乾隆知道纪晓岚不可能真的去跳河,于是决定静观其变。
果然,不一会儿,纪晓岚又回到乾隆面前,乾隆笑道:“纪卿,你何以未死?”
纪晓岚回答道:“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乾隆疑惑地问:“此话怎讲?”
纪晓岚煞有其事地说:“我刚刚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啊,你此举大错!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还要死呢?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所以臣就回来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纪晓岚巧用“抓对手漏洞”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进而一举令人折服。
很明显,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之论叫他去死,使纪晓岚临阵进退都无道理。纪晓岚只有思考如何进攻其薄弱环节,才能主动创造契机,因此他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所以他很自然地化解了困境,为自己找到一个充分的不死理由。
第57节: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说话要逐步引导,顺着对方思维发展的趋势,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才能逐步否定对方的观点,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