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作者:(斯里兰卡)阿鲁老和尚
第1章 序我该如何活着?
人究竟怎么做才能活得轻松、活得快乐,是从古至今各个宗教都在探讨的问题。本章将从这一主题出发,从佛教的角度来彻底研究一下“我究竟该如何活着”。
我们究竟该如何活着?
首先,在开篇中,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是否想过怎样活着才好?怎样才能活得不累?
我认为有很多人在被这一问题困扰着。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今后要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生存,因此他们的心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烦恼。并且,他们的烦恼并不只有这个。“我应该如何学习”“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我有什么样的才能”“究竟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还是选择父母已经为自己决定好的职业”“是选择和现在交往的恋人结婚,还是选择分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与人生相关的问题,都会困扰着他们。
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烦恼于究竟该如何活着。可是很多人就算一直想、一直想,也还是找不到答案。
如果自己无法找出答案,很多人就会选择其他方法,比如让别人告诉自己。通常来说,当自己无法得出答案的时候,就会向那些能够告诉自己答案的人请教。
回答者如果能告诉提问者一些东西,能够给予他人帮助,也是很不错的。但麻烦的是,有时候被询问的人即使不知道答案,也还是会给予回答。谁都不会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活才好,问我也没用。”即使是那些连自己的事情都不知如何是好的人,在遇到别人的事情时,也会变得“知识渊博”。
因此,如果问某个人:“究竟该怎么活才不累?”他确实会告诉你很多答案。
这个人会告诉你他的想法,“你应该这么活”“应该这样做”“人就该这样活着”。但是,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再问其他人,又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比如,有人会告诉你:“你应该相信神明。”也有人会说:
“不,你不应该信神。”有人说:“不要做让自己祖先蒙羞的事情。”有人说:“不要给世人增添麻烦。”有人说:“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为自己而活。”还有人说:“活着要给他人带来帮助。”如果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说:“要为自己的幸福而活。”在公司询问上司,他则会回答:
“不要为了自己,要从公司的角度出发,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那你是该听父母的话,还是该听上司的话呢?
其实,世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一个人采纳什么样的意见都是自由的。不管是谁告诉自己该怎么活,我们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不是适合自己,不知道是否还有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怎样活着才好”这样的疑问,只靠自己思考的话,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即使向别人询问也不会有答案。不知道如何活着,就仿佛在黑暗中单凭双手摸索着向前走,并且只能一直以这样的状态活着。这不是开玩笑,人类都是以在黑暗中探索前进的方式活着的。
死后烦恼就会消失吗?
人总是在想:“怎样做才好?人应该怎么活着?”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
当人们得不出答案,解决不了“如何活着”这样的问题时,就会跳过转而尝试去解决其他相反的问题。
这时就不是探讨“应该怎么活”了,而是转向“死了的话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话题,想到死后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人死了就没有必要做任何事了,活着的时候就该把要做的工作都完成。但是热衷于烦恼这个、烦恼那个的人们,将“死后应该做的事情”也列入了烦恼清单,并为之烦恼,为之心累。
“死了的话怎么办”“死了的话会去哪儿”“是不是一直待在坟墓里”……如果真的有工夫担心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如在死前就做完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好好地活着,这才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使这样,大家也还是会不知不觉想得太多。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人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在思考的“如何活着”,究竟结果如何呢?大家有没有得到解决方法呢?结果是否仍然不知道究竟什么方法才是对的呢?
怎样才能去天堂?
我们来观察一下关心死后诸事的宗教世界。
有人苦行,有人绝食,有人坐在瀑布下修行,有人去深山修行,他们都认为这些做法很好。同时,有人说坐禅好,也有人说练瑜伽好。
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例如,“不能吃猪肉”“不能吃牛肉”“不能吃肉和鱼”“必须一天祈祷五次”“每个周日都必须祈祷”“女人不能让别人看到除了手指以外的其他身体部位”,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相互矛盾的。相信吃猪肉会进地狱的人,会吃牛肉;认为吃牛肉会进地狱的人,会吃猪肉。那么究竟吃什么才会进地狱呢?
“如果让别人看到身体,就是犯罪,会坠入地狱的。”在某种宗教思想影响下的女性会用厚厚的黑色面纱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起来。然而,虔诚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女性,只要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身体的美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进地狱的是不让别人看到身体的女性,还是让别人看到身体的女性呢?哪一个才是对神的敬仰呢?如果只要是相信神明的人死后都能进天国的话,那么这些女人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
也就是说,那些过多考虑死后事情的人们,他们得到的结论也只会相互矛盾,令人无法理解。
矛盾的道德观
世间存在着道德这种东西。大家只要一听到“道德”这个词都会感到云里雾里吧。因为大家会困惑:“究竟怎样活才好?
我不知道啊。”
道德是一种生存方式。
道德教育人们“要这样活着,这样的做法才正确”。
谁都在活着,活着就是生活方式。并且,生活方式也是道德,道德可以分解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这两项。因此,道德和个人的喜好无关,是谁都应该学习的东西。
父母、学校的老师、前辈、上级,这些人都努力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是道德。但可笑的是,越是进行道德教育,大家就越讨厌道德。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人们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价值判断以及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东西拿来现学现卖,并认为这就是道德。这样是没有说服力的。
现在的学校不像以前那样进行严格的道德教育。即使开设道德课程,其内容也混杂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学校教授的东西,如果和家庭中所传授的道德不同,那么就会给孩子们带来困扰。他们就会忘记之前学到的道德,重新形成新的道德观。
“要大声地打招呼”“要开朗健康地活着”“要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被当作正确的生活方式教育了许多人。但是这些生活方式根据情况不同、时代不同,以及地域和国家之间的不同,也并不是绝对正确的。
通常,一条“要像这样活着”的道德观,总是会伴随着出现“为何要这样做”的疑问。我们的教科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将它视为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理由。
为何要大声打招呼?为何要开朗健康地活着?为何要帮助有困难的人?为何不要打讨厌的人?为何不要杀坏人……我们总是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准则都没有从本质上说明,对于自己来说这些行为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生存方式究竟有什么好处。
这些理由都很模糊,通常情况下,对于该做什么总会因时间和情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
世间的道德不仅没有普遍性,也有很多矛盾之处。究竟谁说得对,人们完全不清楚。
因为人对于事物都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所以越听别人的意见,反而自己会越不明白。宗教也是越学越深奥的。受生活方式困扰的我们,尽管从小到大吸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却反而越来越不懂这些道理了。
认清自己,才能活得不累
人类一直存在“如何活着才好”这样的问题。对此,佛陀问道:“且慢,我对此怀有疑问,难道在此之前不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吗?”
佛陀说:“在思考自己究竟该怎么做之前,是否先想过自己究竟是谁?如果明白了我是谁,问题不就能解决了吗?”
“我”也可以说是“自己”“自我”。我们经常会说“我看到了”“我这么想”“我这样做”这样的话,经常说我这样、我那样的。那么,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我”这个东西,你能够立刻说清楚吗?如果可以的话,“我该怎样活着”这样的烦恼也就不存在了吧。如果你能够明白“我究竟是谁”,那也就没必要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做了吧。
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下。假如存在某种生物,有人对你说:
“麻烦请给这东西喂点食物、照顾一下吧。”你会照做吗?不能吧,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生物。
如果你知道这个生物是狗、猫、松鼠或热带鱼的话,就能很明确地说:“很高兴饲养它。”如果这生物是老虎、熊或狮子的话,你就会说“要考虑考虑”。首先,只要不知道这是什么,就什么也做不了。以此类推,在知道该如何做之前,知道“自己是什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了。
下文将通过对“我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明确解释,来解决长期让人们思考、烦恼的“如何活着”的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心上的疲惫感就会消失,变得轻松起来。
第2章 你为什么活得这么累?(1)
总是抱着“只有我是重要的”“只有我是正确的”这样的心态存活于世,是活得累、活得痛苦的最大原因。接受自己不是最特别的那个人,我们都只是大海中一滴小小的海水,就能摆正心态,活得轻松。
心累的根源——“错的不是我,而是你”
大家都认为:“我是唯一的重要的存在。”这是很多人活得累,活得不开心的根本原因。
人们会觉得“因为我是唯一的存在,所以我伟大。因此没有必要对我进行调查、发号施令”“不要对我从头到脚地胡乱指责,我非常不喜欢”。与此同时,却又对别人有很多想说的话,并且乱说一通。大家都是以这种方式活着的。谁都讨厌别人说自己的事情,并且会生气,但是对别人的事情就会毫不犹豫、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种生活方式简略、直白地说,就是人们都以“错的不是我,而是你”这样的想法活着。
通常的情况是,自己堂堂正正、抬头挺胸地做人,对他人也彬彬有礼,但谁要是对自己说三道四,又会马上觉得很厌烦。
最近从某处看到,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各种说教,总是对孩子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样严厉的话。
然后孩子们也会和父母唱反调:“既然这些都不对,那究竟该怎么做?”这样一来,被噎住的父母就生气了。他们就会说:“小孩子不要顶嘴!”在我看来,虽然孩子的指责也算是没有错,父母的做法的确不对,但是这样对双亲说话,换作是我也会生气的。因为作为父母,连孩子都要反对自己的意见,实在是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父母,还是小孩,显然都过得不轻松,都活得很累。
作为大人的父母,对孩子都会想要进行说教。但自己被说教的时候,又会立刻觉得很讨厌。这一点谁都一样。因为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非常伟大的存在。
但是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如果认为“我就是与众不同的,我就是伟大的”,就会造成除了自己以外,没必要去了解别人的情况。
唯我独尊是人生的大失败
如果认为“只有我是伟大的”,会造成什么后果?下面将具体举例进行说明。
比如新媳妇进了门,婆婆就会觉得:“从一开始我就是最伟大的。”这样一来,她就会对新媳妇采取很严厉的态度。
因为只有自己才是伟大的,因此婆婆会觉得,即使不了解对方也没关系,这样就会导致婆婆对新媳妇完全不能理解。当然,也不想理解。父母也是一样。因为自己是父母就觉得很了不起,所以根本不想要理解孩子。
大家都是在一种相互完全不了解、完全不理解的状态下活着。如果认为“只有我是伟大的”,那我们就彻底失败了。这也是对他人的完全不了解。
妻子完全不了解丈夫,丈夫也完全不了解妻子。大家都对对方在思考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要做什么全然不知。即使是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三十年的夫妇,也互相不了解、互相不信任。大家都过着这样的人生,心累就是这样慢慢累积而来的。
接受你不是最特别的那个人
佛陀的观点和“我是伟大的”这一点是不同的。
“我活着,其他的生命也活着。我只是无数生命中的一个生命而已。”佛陀如是说。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不是那么伟大的存在”“我只是存在着的生命,周围的大家也只是存在着的生命”。
这个世界存在着无数的生命。不仅人很多,稍微到外面看一下就能感受到除了人以外各种各样的生命,比如蚂蚁、虫子……远比人类的数目多得多。
因此,“在所有的生命中,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这才是事实。佛教教育我们:“生命不应该如此多管闲事、耀武扬威。”不要傲慢,要谦虚,要怀着一颗平等对待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生命的心活着。
“我”只是大海中一滴小小的海水
我们以大海为例。大海的面积占地球的四分之三,非常辽阔。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海水组成的。
我们要把“我”当成是大海中的一滴海水那样来看待。在众多的生命中,“我”只是作为其中一个生命活着。如果拿大海来对比的话,那么“我”只是作为一滴海水,生活在大海中而已。
如果自己这一滴海水就能够成就浩瀚的大海,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但是,仅凭自己这一滴海水就想出风头、耀武扬威,认为“我是伟大的、特别的、唯一的存在”的话,后果会怎样呢?作为一滴海水的“我”,不管怎么耀武扬威,对大海都是毫无影响的。这是非常无知的想法。这样想不仅是自以为是,而且如果觉得“我不想和其他海水在一起”,想要自己飞上天的话,“我”立刻就会被蒸发掉。
但是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也仅仅是所有生命中的一个,生活就会变得非常快乐。
如果故意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特别的存在,对他人差别对待的话,那么人生就会非常辛苦,最后只会堆积起愤怒、憎恨、失落、傲慢、欲望、物质这些不好的情感,心灵会散发恶臭,挤满肮脏的东西。活着也会因为压力的堆积而变得很痛苦,心灵也会很有负担,活得很累。但如果心中有了将自己比作“一滴海水”的想法,就不会这般痛苦了,心情自然就轻松愉悦了。
好高骛远,只会越活越累
下面将对此稍作说明。比如,大海是以海水聚集的形式存在的,想要出现波浪、海啸,都不是费劲的事,非常轻松就能办到。
但是,只是作为一滴海水,想要出风头实现自我,能做到吗?结果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只是所有生命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还有,海岸上有大量的沙子。将“我”比作沙子的话,只能说是沙子中的一粒而已。作为一粒沙子什么都不能做,所以“我”只能和其他沙子在一起。
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比起认为“我很了不起”,更应该像佛陀说的那样认识到:“我只是无数、无限的生命中的一个。”
谦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是活得轻松的秘诀,也更能理解“生命是什么,活着是什么”。
单纯地认为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海水的话,大家也许都会活得很快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自己是否处在浩瀚的海洋中,不能被别人所知,那也就没意思了。因此,我们还应该思考“生活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
自己也许只是一滴水,也许只是一粒沙子,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应该好好动脑筋想一下,思考一下究竟自己是什么样的存在,究竟该如何活着。
把自己与尸体比较,就能明白生命的意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命是什么”。发现“活着是什么”,也就是发现“生命是什么”。
那么现在,大家是不是很快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呢?不妨让我们将自己和尸体进行比较,就会明白“活着是什么”以及“生命是什么”了。
我活着。
而尸体是死的。
因此,如果注意到自己和尸体的区别,就会明白这就是活着。
佛教并不赞同过于神秘的说明方式。佛教不依靠众神、神明创造万物这样的故事进行说明,而是彻底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进行观察。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即使像这样拼命地抓住这个问题反复思考,还是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吧。
佛教中会拿尸体与自己进行比较。
这样一来,首先能够得到的结论就是尸体不是活的,而自己是活的。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尸体和我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探讨过后就能够发现“生命是什么”的具体含义了。
大家来思考一下尸体和自己的不同。
对于活着的自己,我们可以列举出自己能够做的各种行为,比如呼吸、说话、吃饭、心脏跳动、血液流动、排泄、行走、坐着、睡觉……
总之我们会做很多的事情。
与此相比,尸体却什么都不会做。因此,尸体做不了的,而我们自己却在做的各种机能,就是“活着”。
总结一下,活着就是呼吸、心脏跳动、血液流动、走路、坐着、站着、睡着、说话、吃饭、排泄……总而言之,就是“运动”。
这非常简单,一点也不神秘。简而言之,活着就是运动。
呼吸是运动,说话是运动,坐着是运动,活着就是运动。
活着就如同笑那么简单。但是,所有的神话、神秘故事中,脑袋比石头还硬的人,总是会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活着就是运动”这一既定的事实。
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会发现活着的细胞都是运动的。
比如,阿米巴原虫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它非常小,肉眼几乎看不到,要用实验室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因此,用显微镜观察一下阿米巴原虫,就能判断它是死是活了。如果是狗、猫或人的话,就会有脉搏是否跳动、大脑是否有脑电波这样的判断标准。但可惜的是,阿米巴原虫既没有心脏也没有大脑和肺部,所以无法断定其是生是死。那么应该如何判断阿米巴原虫是死是活呢?
这一点非常简单,只要观察一下就能明白它是死是活了。
活着的阿米巴,是会蠕动的。而死了的阿米巴,是一动不动的。
总之,还是那句话,活着就是运动。这完全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活着就是不断的运动、无休止的运动。
大家抓头、举手、阅读这本书或者做其他的事情,这些行为都是运动。这就是“活着”,就是生命,这些都是不断的运动。
既然明白了生命是不断运动的,那么接下来就有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为何要运动。这个问题在佛陀领导大家领悟之前,谁都没有思考出答案。思考“为何要运动”,也就是思考“为何要活着”。
大家都是在努力地活着,拼命地活着。但是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呢?你们想过吗?
大家都是在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不知道活着的目的的状态下过日子的。而实际上,不知道活着的目的,是不可能活得很好的,只会活得很累。
制定好目标心就不会累
如果问那些拼命学习的孩子们“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学习”
的话,他们大概都会回答“因为要考试”之类的理由。“因为考试”“因为只有一个月了”“因为只有两个星期了”“因为距离考试没有几天时间了,必须拼命学习”等,诸如此类。
如此这般,如果有一定的目标,就会非常积极地去努力。
因为在有目标的情况下,心就不会感到厌倦,也不会烦恼于“为何人生是这个样子”。
这样的道理,放到哪里都适用。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应该不会有什么心烦的吧?“买东西”这一目的很明确。但是,如果不好好想想要买什么东西的话,又会变得如何?
心里想着:“啊,必须要去超市了。”然后就这样去了,但是不知道买什么,也还是会非常麻烦的。
“啊,有好的卷心菜呢,那么买点吧。啊,不行,家里有了。既然有了那就不买了吧。可是今天的卷心菜确实非常新鲜,还是买点好了。可是这样的话家里的……”就会产生这样的烦恼。
为什么没有计划就会如此烦恼、如此心累呢?这是因为没有目标。
人生最忌漫无目的
总之,不确定好目标就去买东西,只会茫然地胡乱拿些卷心菜、鸡肉之类的,而且还会在这期间顺手拿些别的东西,甚至最后还买了新衣服。完全毫无目的地看到什么就觉得“啊,这个好便宜,买一个吧”,然后放进购物篮里,可是买完之后又会后悔:“啊,今天这件衣服果然还是不该买的。”与此相反,如果事先列好了购物清单再去超市,那么很快就可以买好东西了。
到了超市就能立刻找到想要买的东西,马上付钱,很快就可以从超市出来了,并且心情还很轻松愉快。你会很开心地想:“东西都买齐了。”
但是如果漫无目的,脑中只是想着“啊,那去买点东西吧”,然后就这样去了,会很麻烦很心烦的。一看到食材,脑袋中就浮现出各种菜谱,不能痛快地买东西。
看到卷心菜就想到一道菜,看到马铃薯又想到另外一道菜,看到萝卜又会想到别的吃法,这样就会被搞糊涂了。
没有计划的人生很危险
这里所举的例子,想让大家明白的是,制定一个目标非常重要。去买晚饭食材的时候,最好能够大概制定一个具体目标,才能好好地去买东西。
那么,对于如何活着,你制定了生活的目标吗?
人类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活着。对于如何活着、为何活着这样的问题,即使大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各自陈述意见,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大家对于活着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人便会在生活上出现问题,遭遇失败,并输得一塌糊涂,活得很累。
有些人对于生活抱着怎样都可以的态度,抓到什么算什么,随便做点什么,就这样活着,甚至觉得还没活够。但就在自己还想着“我还想再活,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就凄惨地死去了。
虽然说自己还有想做的事情,但是你真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吗?
关键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在生活中,如果清楚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制定好目标,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能够将这些要做的事情都做好,当然是最好的。当所有的计划都完成的话,你就能够轻松愉快地对自己说:“好,全部完成了,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死去,都没关系了。”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人在临死的时候会失声痛哭、哀嚎,死后还会留下很多问题,继续骚扰活着的人。
对于“为何要活着”这种目前世上所有的宗教学家和哲人都无法解决的,科学家们也毫无头绪的伟大的问题,读了这本书后立刻就能得到解决,并在心灵上有所启发。
前面已经说过,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佛教对事物的观察是科学的、客观的。因此我们就不把“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模糊不明的问题作为课题了,而是试着客观地来观察“为何要活着”“为何运动”这样具体的问题。
之前已经说明了,活着就是运动。
心脏什么时候会停止跳动?当然是人死的时候,只有在人死的时候心脏才会停止跳动。
大脑什么时候停止运转?也是在人死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在临死前的那一刻,心都没有放松下来,仍在不停地烦恼和操劳,心累不已。
我们人类在身体成形之前,在母亲的肚子里只是表现为一个细胞。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各自的遗传因子,成为一个细胞,并且在这个时候也是一直在运动的。
精子和卵子都犹如繁忙的工厂一样激烈地运动着。卵子虽然是非常微小的细胞,但是会拼命地召唤精子:“快到这里来!”受到召唤的精子也会拼命地运动。接着精子通过竞争,卵子实现受精,生命也就随之诞生了,直到此刻都是不停运动的。总之,生命就是运动。
运动停止就是死亡。因此,活着的我们绝不能停止运动。
那么,为何我们要不停地运动呢?对于这一问题,还是请大家自己来亲身验证一下。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体验这个实验。
从以胎儿的形态存在开始,直到如今,大家都是在不断地呼吸的。即使是熟睡的时候,呼吸也不间断,有意识的时候在呼吸,无意识的时候也在呼吸。这是因为“不断地呼吸、不断地运动”一直存在着。
那么,请试着停止呼吸三分钟,会怎么样?受不了这样的痛苦吧?而且如果憋过了头还会窒息而死。为了更好地体验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不要吸入一口气后停止呼吸,要试着呼出一口气然后再停止呼吸。这样三分钟都不用,你就能够非常容易地体验到,停止呼吸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大家都能够明白,如果不运动的话,就会出现难以承受的痛苦。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执意要停止运动的话,只会引起死亡。
死亡前的痛苦,才是真正令人害怕的
运动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走路、坐下都是运动,这些都是随意进行的。
第3章 你为什么活得这么累?(2)
人即使不走路、不坐下,也不会在死亡之前一直保持静止不动。血液的流淌、大脑的运转、心脏的跳动以及呼吸等这些运动,直到死亡的前一刻都是不会停止的。如果随意让这些运动停止,人就会死,并且在临死之前,还会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
这一无法忍受的痛苦就是关键。
有很多人因为想要自杀而前往富士山的树海,去了却觉得:“果然还是害怕,实在是太危险了。”最终还是回去了。
想要自杀的人会觉得“自杀好可怕”“太疼了”而无法自杀。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内心产生了想要避免痛苦的念头。人是厌恶死亡的,其他生命也一样。
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真是很可笑。谁都没有体验过死亡,不是吗?被狗咬过的人,看到狗会害怕,这是有原因的。被水淹过的人,看到游泳池会害怕,这也是有原因的。可是,讨厌死亡,害怕死亡,这又有什么理由呢?事实上,讨厌、害怕死亡,都是毫无根据的。想要死去,就必须得体验无法忍受的痛苦,这种强烈的痛苦是活着的时候无法体会到的。而使人害怕的东西,与其说是死亡本身,不如说是死亡前的那种痛苦。
在西方有“安乐死”这一概念。一般患疾病晚期的病人会接受这种做法,他们对死亡已经有了某种觉悟。但是,他们也讨厌痛苦,而且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活下去的地步,因此,他们在和医生、亲人商量过后,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安乐死。“安乐死”在医学上表现为在没有感到任何痛苦的状态下,心脏停止跳动。
人类即使在心中有轻生念头,也会觉得“死亡虽好,但是痛苦实在受不了”。活着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但是却体验过痛苦,知道痛苦难以忍受。因此我认为,由于讨厌痛苦,人们都在想方设法避开它。
我们稍微来体验一下痛苦。呼气,一直呼气的话,一分钟后身体就会开始颤抖。这是非常痛苦的,还会出汗。而且如果不吸气的话,人会昏厥,甚至死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人如果停止运动的话就会死,死前一定会痛苦,并且是无法忍受的痛苦。除了呼吸以外,如果是停止了其他的身体运动,也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痛苦。
为了不痛苦,才一直在“运动”
不只是呼吸这一种运动,坐着的时候也一样。让自己的身体不晃动,纹丝不动地坐在椅子上,怎么样,累吧?
一动不动地坐着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令人非常痛苦、非常累。所以即使人在坐着,也会行为不雅地伸着腿或弯着腿,这儿看看那儿看看,不停地在动,因为如果完全不动的话是很难受的。
人会坐在床上、椅子上。坐在床上,腿很快就会疼,但是一直坐在椅子上,腿也会不舒服。
实际上不管长时间坐在哪里,身体都会渐渐变得难受。试想一下,如果完全不站起来,坐上两三天,甚至是一个星期的话,情况会如何?
那是要生重病的。人体的肌肉会越来越萎缩,情况也会慢慢恶化。
在学校,特别是小学生,绝对不能一直坐在那儿上课,要多活动。即便老师总是说“大家要好好学习”“要安心听课”,但是学生长时间坐着也会累,所以要运动。
大人也是一样。如果不运动一直安静地待着,身体是会不舒服的。大家听我的演讲也是一样,一动不动的话会很难受,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太紧绷,放松点比较好。
不只是坐着,举手也是一样。只是稍微举会儿手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一直向上举着的话,还是很难受的。
多多益善真的好吗?
肚子饿很难受,吃了饭就会开心吗?可实际上不是这样。
肚子饿的时候,吃上一口食物就会很开心。如果是吃饭本身比较开心,那么吃两口就是两倍的快乐吧。按照这个道理,吃一口就能非常开心,那么吃两口的话,就应该能感受到比吃一口多一倍的快乐吧。应该是这样没错吧。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那么就试着吃三百口饭看看。你能感受到三百倍的幸福吗?当然不能。相反,还会感到非常恶心,吃到想吐。如果一直不给东西吃,胃会收缩,人是会死的,但是如果一个劲地吃,人也是会死的。
也就是说,肚子饿难受,肚子太饱也难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肉体本身就存在着“苦”这样的感觉,从最初就存在着。
因此,我们必须要运动,以运动来消除痛苦。
活着是幸福,还是痛苦的循环?
人如果一直站着,会觉得有些不舒服,坐下去就会好受多了,但是一直坐着的话又会难受,因此需要再站起来缓和一下。
不管坐着、站着都痛苦,这就是肉体本身的“痛苦”。因此,人活着就是要缓解、排除这些痛苦。
以呼吸为例,如果停止吸气的话,就会感到痛苦难耐,于是转为呼气。停止吸气的话也会感到非常难受,然后就再呼气,这样反复地呼气、吸气、呼气、吸气……所以对于那些说“活着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的人,我非常想问他们:“你有证据证明活着很美好吗?”
实际上,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只不过是从痛苦到痛苦的轮回,心灵的疲倦感从未停止过。
人生就是排解痛苦的过程
肚子饿的时候很难受,所以要吃东西。肚子太饱的话也不舒服,所以要停止吃东西。
如果受不了坐着的痛苦,那就站着。如果站着累,那就坐着。
没有工作的人会感到痛苦,于是通过找工作来缓解没有工作的痛苦,但是,一旦有了工作,又会因为工作而痛苦。总之,没有工作也苦,有工作也苦。
如果有工作,就会有必须工作的痛苦。工作辛苦的话,那么下班之后,就会晚上回去喝得醉醺醺的,以此来缓解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