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所有的累都是心累-(斯里兰卡)阿鲁老和尚

_2 阿鲁老和尚(日本)
  这样的话,接下来又得忍受喝多了带来的痛苦。早上眼睛也睁不开,宿醉得难受。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排解痛苦,就是不断地经历着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不是幸福,幸福是找也找不到的。
  生命无论高低贵贱,都须承受各自的痛苦
  活着就是痛苦的轮回和缓解,请好好记住这一点。这是真理,是事实。
  活着并不是件有趣的事,它是肉体中存在着的痛苦感觉,让人心神不宁,心累不已。
  运动、运动、运动、运动……动物也运动,阿米巴原虫也运动,其他所有的生命都在运动。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生命的话,他们也是在运动的。
  如果有神这样的存在,那么神也是要运动的。如果相信有幽灵存在,那么幽灵也是要运动的。换句话说,所有的生命无论高低贵贱,都是要运动的。
  为何要运动?因为生活中的痛苦,因为“苦”在其中。
  活着本身就是痛苦,这就是结论。佛陀将其视为神圣真理的第一条。
  生老病死都是苦,都是累
  我想现在“为何要活着”的答案就已经得出来了。“为何要活着”这一问题,可以用“为何要运动”这一问题代替。这样可以使问题更具体、客观。观察为何要不断运动,就会发现如果不运动的话,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不是信仰,是事实,是医学性的事实,是真理。
  活着时,我们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以求从痛苦中解脱。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运动?因为痛苦的存在。想要脱离痛苦的行为就是运动,就是活着。
  因此要相信,活着的欲望,以及使自己能够活着的所谓“珍贵的能量”,不是什么非常奇异的东西,只是痛苦而已。
  “人是受到全知全能的、伟大的神的恩惠才活下来。”相信这句话的人应该认识到,神的真身其实只是“无法忍受的痛苦”,这才是理性的。
  我们活着,从而逃离痛苦。如果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述,即从神的地方逃离,那就是活着。但是,我们无法从“全知全能的神”的地方逃离,只是从一种“苦”逃往另一种“苦”
  而已。我们因为吸气是“苦”所以呼气,然后又因为呼气是“苦”所以吸气。一种痛苦消失了,这当然很好,但是又会有新的痛苦产生。
  活着,正确地说应该就是苦,就是累。佛陀指出了四条“神圣的真理”,其中第一条就是“生老病死都是苦”,这是有益的、绝对的真理。
  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从痛苦中解脱。希望大家明确理解这一点。
  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
  如果活着就是痛苦,那么我们该怎么做?站着也好,坐着也好,都是痛苦。肚子饿也好,不饿也好,也都是痛苦。幸福感、快乐都只是错觉、幻觉。
  之前已经举例过,人在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就会感到快乐,那么接下来我想就这一点再进行详细的说明。
  假如一个人肚子饿,而眼前又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那么只要吃一口就能快乐得像上了天堂。接下来吃第二口,这下应该能感受到两倍的天堂般的快乐吧?但结果并不是这样。如果再吃个三四次、十次的话,就会觉得腻了,这就变成是痛苦了。
  为什么会这样?现在大家假设一下自己肚子很饿,饿得痛苦到了极点。然后稍微吃一口饭,肚子饿的痛苦就会渐渐平复下去,直至痛苦消失。这是因为造成痛苦的原因消失了,要知道,痛苦消失就是感受到幸福、美味。
  但是吃到第二口的时候,痛苦消失的感觉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此,感受到的幸福、美味的感觉,就比第一口少了。吃到第十口、第二十口的时候,肚子饿的痛苦应该就会消失不见了。因此,吃到第二十口的时候就没有那种美味的感觉了,反而开始觉得难受,如果不逐渐停止进食,就会非常痛苦。
  因此,为了使心情达到吃一口就上天堂的愉悦状态,忍受饿肚子的痛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假设三天都没有进食的人,即使只是吃一个饭团,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早中饭都吃过的人,即使吃到饭团也不会感到幸福。也许硬劝着能应付着吃一点,但还是会尽可能拒绝的。
  我们通常迫切期待的幸福都是痛苦带给我们的。没有痛苦的话,世俗间所谓的幸福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是一种痛苦被另一种痛苦代替了而已。因此,佛陀告诉我们,世间普通的幸福也只是痛苦。
  幸福感是痛苦被替代时的错觉
  肚子饿得让人受不了的时候,只要吃一口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这些痛苦就会立刻消失,再吃第二口的时候,消失的痛苦就没有那么多了。因此,就不会感受到之前那样的幸福了。这时,吃第一口时的幸福感也已经变成了幸福的错觉。
  吃到第十口的时候,就已经感受不到幸福了,痛苦也都消失殆尽,接下来再吃的话,痛苦又会汹涌而至了。这就是现实,其实吃饭也是痛苦的,再吃的话就会更痛苦。
  也就是说,在一种痛苦被另外一种痛苦替代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幸福、快乐。但是当这一过程结束,感受到的就只有痛苦了。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这并不复杂。与“觉得站着累的人坐下来就会舒服,一直坐着的话又会觉得难受”是一样的道理。
  有钱就会幸福吗?
  在一种痛苦被另一种痛苦代替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到幸福。
  但是,世俗间的“幸福”是什么?我还想要稍微解释一下。
  大家如果被问道:“如果得到一万日元,你会感到幸福吗?”你将如何回答?
  比如某个人心脏病发作,或者脑溢血,这是非常痛苦的。
  但若是给这人一万日元,他的痛苦会消失吗?当然是不会的。
  因此,就算给他一万日元,他也不会因此而觉得幸福。
  但是如果把这一万日元给一个穷得叮当响、连吃饭的钱都没有、非常痛苦的人,那又会怎么样?他当然会感到非常幸福。
  心脏病发作、痛苦得要死的人,是不会想看到一万日元的。如果对他说:“给你一万日元。”他也许会生气地回答你:
  “不要做蠢事了,没那个必要!”
  因此,“给你一万日元你会幸福吗?”这一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无法回答”,必须要附加更为详细的条件。也就是说,幸福感是由一个人痛苦的程度决定的。
  不进行调查的话是不可能明白,得到一万日元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如果得到的人因为贫穷而困扰,那他就会感到幸福;如果得到的人是亿万富翁,那么区区一万日元是不会让他有任何感觉的。
  幸福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感。如果大家都没有钱,一个星期什么都吃不到的话,即使给你一点便当,都会感到非常幸福。
  苦中作乐
  如果没有苦,就没有幸福。我们世间所说的幸福,都是痛苦带来的。
  但佛陀不认为痛苦带来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假设我打了人,被打的人因此很痛苦,然后我很亲切地对他说:“你很疼吧,那么我给你拿冰敷一下吧,或者拿喷雾剂给你降降温。啊,这个膏药也可以,也给你贴一下吧。”会怎么样?
  我是好人吗?打他的人是我。我打了人,使人受了伤,做了这些还想要努力地做个好人,这就没有意义了。被打的人会说:“打我的人是你吧,如果你没有打我,你也不用做这些事情,不要再骗人了,你打人就是不对的。”
  与此相同,痛苦带来的幸福也是假象。痛苦就是痛苦,此后不管祈求多少幸福,都不能说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会觉得饭好吃,是因为有了空腹感,但不能对空腹感“心怀感激”。
  快乐地活着,就是反复地转换各种行动,不停地转变、运动。将疲劳的痛苦转换为睡眠,而睡眠的痛苦又要通过起床来转变。
  我们通常说幸福的人都是一些努力的人。他们在公司努力工作,从星期一工作到星期五,星期六和朋友们去打高尔夫,星期天上午和孩子们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下午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晚上再做些其他事情。他们就是这样在痛苦和间歇性的幸福中不停地转换,身体和心灵才不会过于疲倦。
  活着就是不断地“认知”
  接下来,我将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对“活着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人类所说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就是将痛苦进行大逆转。
  我们通过工作、休息、看电视、听音乐、读书、游戏,沉醉在“人生是多么快乐”的幻觉中。这就是人生,这是真实、没有虚假的真理。
  这一真理可以通过其他词语或者说法来说明,即可以将运动换成“认知”这个说法。“认知”这个词,也可以换成“活着”。
  对于肉体上痛苦的感觉,就是“认知”。肉体本身就有痛苦,因为大家能够感受到这些痛苦,所以运动。也就是说,“痛苦”这一感觉存在的同时,就是“认知了痛苦”。生命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痛苦,能够感知到自身以外的世界,这两点都很必要。
  桌子是没有生命的,因为桌子对周围的事物毫无认知。并且它们对自身也一无所知,例如,即使我把桌子弄坏了,桌子也完全不会知道自己被弄坏了。
  但是,人类却不是这样的。我知道自己周围的环境,知道自己身处什么地方,周围有谁,这些都很清楚。不仅如此,我是站着还是坐着,不管自己是什么姿势,我都是知道的,也会感觉到。因此,活着就是“认知”。
  阿米巴原虫也是有“认知”的。虽然它只是一个单细胞的生命体,但也是了解自身细胞和外界环境的。没有这份“了解”,就不能存活。
  至此,我已经指出了两个真理:活着就是运动,并且活着也是认知。
  尸体是不可能有认知的。
  活着的生命,如果肚子饿了的话就会感觉到,并且知道只要吃点东西就会舒服多了。我们知道什么是能吃的东西,知道要用手去拿,在吃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在吃东西,这些全部都是“认知”这一机能在发挥作用。
  再进一步说明,即使人看见了各种不同的东西,也会分辨出“这个是不能吃的,这个也是不能吃的,这个还是不能吃的。啊,如果是这个就可以吃了”。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不会因为认错、吃错东西而发生危险,是很安全的。
第4章 你为什么活得这么累?(3)
  比如,当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如果心想“因为这是我的桌子”,所以就把桌子大口大口吃掉,这就麻烦了。但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因为大家都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因为知道“这个可以吃,吃这个吧”,所以才伸手去拿的。拿到手里,放进嘴里,这些活动都是根据“认知”进行的。
  认识到自己去拿东西,知道自己把东西拿了过来,知道自己放进了嘴巴里,知道自己咀嚼,喝水的时候也知道喝进了自己的肚子里。随之而来的,就是饥饿感的消失,并且自己也了解到这一感觉的消失。得出这样的认识,就证明这一过程将要停止了。
  结论就是,“认知”就是活着,活着就是“认知”的不断运作,它是不会停止的。身体就是由于认知的这一机能而引起的不断运动。
  我们的行为都由内心驱使
  人一旦有了认知就会活动。我将活着分为认知和活动两部分。即使不认知的话也会有运动。
  我们所感受到的运动,都是由内心引起的身体运动,这是物理的运动。然而,认知是精神上的运动。
  从这一点来看,运动可以分为内心的运动和身体的运动两种。例如我们举起手来,物理上来说手在运动。同时,内心也是在运动的,感觉也在运动,认知也发生了改变。也就是从内心的运动开始,身体也随之运动。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的内心能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进行认知。
  那内心是如何认知的呢?答案是从我们脸上的表情,身体的体形、行动等这些当中进行认知的。这些全部都是由内心决定的。内心的力量是无法隐藏的。人举起手,坐下来,都是由内心驱使的。
  知晓无常
  下面将对“运动”相关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运动”是什么?“运动”就是不停地变化、改变,它是不定的、不绝对的。
  运动、运动、运动、运动……即便一次运动停止了,接下来还会有更多次的运动。运动是完全不会停止的。“认知”也是运动。认知是永不停止的,认知的机能是无穷无尽的。认知是人类内心的运动,内心的运动也是一直在不断地持续的,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运动的重要性是什么?就是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不变”是个很奇怪的词。万事万物都是不断运动的,不管变成什么样的形态,都不固定。
  太阳也是不断变化的。不能说太阳一直永恒不变,也不能说地球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是永恒不变的。同样地,也不能说内心是永恒不变的。
  每个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佛陀说过:“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一教诲是科学的事实。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是不断变换的,都是不断运动的。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诸行无常”。
  “无常”不是包含着某种情绪性的玄妙的东西,它是科学的。无常的意思是,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无常的。
  如果认为“活着是快乐的”就糟了
  活着就是运动,活着就是认知。这些都是以“活着就是痛苦”这一真理为基础的。但是,也许大家不能马上理解“活着就是痛苦”的意思。我们总是误以为活着是快乐的,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例如,使用麻药的人,在麻药被注射进体内后会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痛苦消失了,而是麻药入侵了大脑,大脑被药物控制,因而有了“舒服”这样的错觉。
  若是觉得舒服,就会想要再来一次、再用一次,这样人生就毁了。
  认为活着是快乐,就如同用麻药麻醉自己还觉得舒服一样,这都是可怕的错觉。就像麻药中毒,我们的人生也中了毒。
  大家都说“活着是多么快乐啊”,然后努力工作,即使回到家中也依然很努力,确实是非常忙碌。然而我很想问:“为何那么努力呢?”
  如果活着是快乐的,那什么都不做就好了,为何又要这么努力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我们都错以为活着是很幸福的。但是,因为其实活着是痛苦的,所以感受到的都是痛苦。但我们却一直拼命地寻找快乐。
  如果活着是快乐的话,那么什么都不做岂不更好?但是即使是什么都不做,整天发呆或者一直坐在沙发上,也不会感到快乐。
  即使嘴巴上骗自己说“活着是快乐的”,心里也会清楚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明白活着是痛苦的,内心就会告诉自己如果动起来的话,就会快乐。
  但是,归根结底,这些都是骗局,即使动起来也还是不会快乐。因此,活着就是痛苦,在活着的过程中也总找不到幸福。
  寻求幸福只会继续得到“痛苦”
  即使在活着的过程中寻求幸福,得到的也只是痛苦。而自己却会因此越来越一个劲地追求幸福。
  没有工作很痛苦,于是开始找工作。找到之后,工作又很辛苦。没有工作的痛苦消失了,却带来了找到工作的辛苦。
  确实,一种痛苦消失了,但是代替它的有工作的辛苦又产生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这也令我们感到心很累。
  一个人是寂寞的,所以要结婚。结婚之后,一个人的寂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必须和另外一个人生活的新痛苦。和别人一起生活,自己的任性和自我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和他人磨合,这便是另一种痛苦,另一种心累。
  人生如同火中取冰
  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对此进行说明,打个比方,设想自己要从某处借钱,那么究竟从哪儿借钱好呢?
  能够借钱的财务公司有很多,那么究竟该向哪一家公司借钱呢?
  不管是借哪一家公司的钱,借来的钱总归是借来的,必须要付利息。不管是从哪儿借的,结果都一样糟糕。
  同样的道理,人生就如同火中取冰。我们寻求幸福的方法,也就如同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求冰一样,不停地寻找“冰在哪里、冰在哪里”。而冰是不可能存在于火焰中的,不断寻求的结果只能是被火烧死。
  求而不得乃人生最大的苦
  世间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希望自己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希望自己腰缠万贯,希望自己变得苗条……这些都是以变得幸福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而这些也正如火中取冰。
  结婚、生子、有钱、瘦身,实际上这些都不可能让自己幸福。以此为目的去做的人,至今都没有变得幸福。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全然不放弃,这是多么无知啊!
  而且,当自己期待的东西无法得到的时候,人们还会更加烦恼和痛苦,感到心更累。
  比如,一个人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幸福,此时他的想法就是完全错误的。他想要存钱,结果会怎样?只会是想存钱而存不下钱,比原来的状态更悲凉。即使存下了钱也是痛苦的,又要担心得到的东西会失去。存到钱辛苦,存不到钱也辛苦。不管怎么做,都无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内心也会更加烦躁、焦虑。
  没有孩子的时候想要孩子,但即使有了孩子也还是会痛苦,人的一生都会为之束缚,非常辛苦,因为你必须要养育生出来的孩子。人生稍有不如意,就要担心自己该怎么办,然后草率了事,自己完全不清楚该怎么做。若是这样,即使有了孩子,也只会产生更大的痛苦。
  尽管如此,如果想要孩子但是又无法生育的话,也是很痛苦的。
  生命的模式就是如此。你无法从痛苦中解脱,不管怎么做结果都是一样。总而言之,结局是固定的,你从悬崖跳下去是死,跳进水里也是死,身上浇满汽油也是死,你要怎么选择?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决定,都逃不开一个“死”的结局。
  生命的模式,就如同这样的选择,不管选择哪一个,都必然只是痛苦。
  越执着,越容易失败
  人们因为对幸福有所期待而行动,但在无法达到期望的时候,又会对快乐更加渴望。但是,这样的期待一旦落空,就会愈发悔恨,继续寻找快乐,然后期待又会落空,心力交瘁。
  如此这般,对“生”的执念就会越来越强烈。
  最后渐渐就会变成,自己也抱着“总之先试着做吧”这样的想法。
  即使结婚了,最后也会离婚。同时又会抱着“下次一定要找个好的对象结婚”这样的想法,然后再结婚。但是,选择第二任结婚对象和选择第一任对象的能力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也是同样的结果。每一次都会更加后悔。
  人们总是在“下次就会成功了”这样的想法中,逐渐产生对“生”的执念,心也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感到不满足。
  人想要消除原有的痛苦,但之后只会继续产生无限的新痛苦。人生本就是痛苦的。我们活着,也只不过是在这痛苦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更多无止境的痛苦。
  佛陀眼中的世人
  佛陀将世间寻求幸福的生活方式称为“卑微的探究”。
  我们希望自己幸福,想要赚钱,想要找到可以结婚的对象,想要生孩子,想要寻求财富,寻求长生不老,寻求健康。
  但是,佛陀指责这种寻求幸福的方法全部都是卑微的探寻方法。他认为:“即使找到了这些方法也是痛苦的。不仅如此,想要得到的东西得不到这也是痛苦。”
  就算能像梦想中的那样长生不老,也会有活得太久的痛苦在等待着我们。即使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会极为痛苦。不管怎么做,都是徒增痛苦。
  这一点用巴利语表示就是“anariyapariyesanā”,意思是,渴望幸福、希望得到某些东西这样的生存方式,是完全没有品格的追求。这是无知的人的追求。
  你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得到或得不到都是痛苦。寻到或寻不到幸福,最后也只有痛苦。为何人类总是重复这样的失败?为何人们得到的只是烦恼?为何人们活得这么累?问题就在于“认知”。
  认知就是活着,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有问题了。由此根据自己的认知而采取行动,这样一步步推进,就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了。但是,人们没有这样做,而是根据错误的认知采取行动,最后得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第5章 你为什么活得这么累?(4)
  口渴的时候,知道喝水就不渴了,所以喝水。这样口渴的状态就消失了,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人生能够像这样进行的话,就不会有失败了。肚子饿了,这时如果身边有饭,也有沙子。但是我们知道沙子不能吃,但饭能吃,所以只会吃饭。这是完全正常的、安全的,没有问题。但是把如此简单的道理放到人生中,结果却截然相反。
  人生是连续的失败,是不断的痛苦,就是由错误的认知造成的。对于这种不正确的认知状态,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一下的话,就是肚子饿的人误把桌子上的沙子当成饭吃掉了。这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知道沙子是沙子,知道沙子边上放的是饭,然后选择拿饭来吃,这样的认知就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认知是正确的,那就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苦恼、失败、失望。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过得很累。这就是“认知”的问题,我们达不到正确的认知。
  无明是心累的原因
  “这个人又亲切又温柔,还会赚钱,和他(她)结婚的话一定会很幸福的。”通过这样的“认知”来结婚,却落入了痛苦的结局。也就是说,这是错误的认识。
  虽然这个人是不亲切的,却误以为是亲切的;这个人是不温柔的,却误以为是温柔的;以为他(她)会赚钱,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都是自己的误解,是错误的判断。
  这些都是我们的“认知”发生了错误,于是人生也随之发生错误,出现了“颠倒”。对人生没有正确的认识,本身就是痛苦的,人们又将一种痛苦用另外一种痛苦代替,认为这就是幸福。这种根本上的错误、认知上的错误,佛教中称之为“无明”。无明就是我们感到苦恼、心累的原因。
  我们对生命的误解很严重
  我们的“认知”,也就是“误解”。让我来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科学家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发表许多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创造麻烦的人,通常都是科学家。原子弹爆炸和大量破坏性武器的创造者都是科学家吧?各种杀人的方法也都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
  又或者,医学界的学者们偶尔有点发现,就会想:“这样一来不是可以赚很多钱吗?”然后声称这是自己的专利,完全没有治病救人的想法。
  为什么身为人类却总是想方设法杀人?为何想要杀了别人,让自己活着?
  如果科学认为人是应该杀的,那么自己也是应该死的吧。
  如果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想法,那么“我们自己要长生不老,但是要杀死你们”,这样的想法应该是不科学的吧。
  即使开发出了新的医疗技术,这些高超的技术也是昂贵的。只有有钱人才能够通过这些技术变得健康。如果没钱的话,就连知道都不会知道,只有等死了。
  这就是科学吗?完全不是科学。被称为头脑聪明的科学家的脑细胞里面,全都是错误的想法,全都是误解。
  失败、烦恼,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人生如果“认知”就是活着,那么想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是必然的;如果所有的生命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话,那会变成什么样?
  大家也许会觉得:“所有的生命都无法正确认识所有的事物,这不是开玩笑吗?”
  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失败、烦恼、痛苦,这些全部都是错误认识的结果。生命总是在失败,人类是非常失败的。
  动物虽然也失败,但是没有人类那么失败。人类的错误认识是非常严重的。
  谁都不会想要对事物有相反的认识。但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灵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我们人类瞬间“捏造”出的认知。这就是问题所在。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灵,在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下就接受了信息,然后在信息进入的瞬间产生了“捏造”。这就是错误认识的产生。
  你不喜欢的,一定是不好的吗?
  我们看到老鼠尸体的时候,瞬间就会觉得“好脏、好恶心”。
  与此相对,乌鸦看到老鼠尸体的时候就会觉得“好美味啊”。
  同样是老鼠的尸体,我们会觉得“啊,好恶心”,但是乌鸦却会觉得好美味。每种认识都是各自的认知。每个生命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不同,而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认识。
  对于乌鸦来说,“美味”这样的认识是好的;而对我们人类来说,“脏死了,好恶心”这样的认识则是不好。
  大家看到蟑螂的时候会觉得好恶心,反而觉得鸡肉很好吃,但是当鸡看到蟑螂会怎么想?恐怕它们连想的时间都没有,瞬间就把蟑螂吃了。鸡是很喜欢吃蟑螂的,而我们又会把吃掉恶心蟑螂的鸡吃掉。
  猪以前也是放养的。过去没有抽水马桶,只是挖个坑用来当作厕所。人方便过后,猪就会进去。猪会把人排泄的东西全都吃掉,然后猪就这样长大了。
  可是,人却觉得猪肉美味而将猪杀掉吃掉。
  虽然人类认为“老鼠的尸体好恶心”,但对于乌鸦来说这又是另外一种认识了。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同,每个生命都会捏造它所看到的认识。
  人类也是一样。不同的人即使听到相同的声音,也不会产生相同的认识;即使看到相同的东西,也不会产生相同的感觉。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也不会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不接受这个事实,就很容易导致抱怨、心累。
  有时眼见并非为实
  为了说明生命认知机能,我想要冒昧使用“捏造”这个略感失礼的词语。“捏造”这个词有以下四个条件。
  我还想再用老鼠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人和乌鸦面对面坐着,人和乌鸦的肚子都很饿,都等着谁带些东西来给自己吃。
  这时有个人在昂贵的器皿里放一只死了三天的老鼠尸体,然后说了句:“吃的来了!”并把它放在人和乌鸦之间。看到这东西的一瞬间,人会觉得非常恶心。而乌鸦一看到老鼠的尸体,就会一下子把它吃掉。在人类看来,把装着死老鼠的器皿端来的人是非常恶劣、非常失礼的,是愚弄别人的人。但是,对于乌鸦来说,这个人却是很好的人。
  人类看到老鼠的尸体,只会觉得很恶心。乌鸦看到老鼠的尸体,却会很开心地把它当成美味的食物。那么,这老鼠的尸体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人类认为“看起来就觉得很恶心”,乌鸦觉得“是美味的食物”,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的。
  老鼠的尸体这一图像传输到人类和乌鸦的眼中。接受到相同信息的人类和乌鸦,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识。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合成信息,生成认识。和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并合成信息,就是我所说的“捏造”。
  这时,如果问愤怒的人:“为什么你会觉得恶心生气呢?”
  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还不是因为这只老鼠的尸体。”其实老鼠并没有做什么恶心的事情。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如实地认识信息,而只是根据情况进行了合成、捏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接触到的信息是我们捏造后才得到的认识。捏造的认识成了“概念”。
  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来增加认识,同样地,概念也增加了。世间都说“人每天都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是真的吗?我们只是每天增加捏造的信息罢了,不管增加多少知识,都还是对真理一无所知。
  “我”一定是正确的吗?
  关于捏造的构成,还有另一个方面。人类看到乌鸦狼吞虎咽地吃老鼠的尸体时会推测:“恐怕这是好吃的。”但是即使人类想要再进一步理解乌鸦的感受,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类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认识到腐烂的老鼠尸体是美味的。
  假如试着从学习生物学的学生角度出发,也许看到老鼠时,就不会产生强烈的恶心感觉。但是,也不会达到喜欢的地步。人类能达到的也只有这个地步了。同样,想让乌鸦觉得“老鼠的尸体好恶心,不想吃了”,这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捏造的另一个方面。每个生命都有其大致实施捏造的方式。比如,牛认为草是好吃的而无视肉的美味。但不管什么情况,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地捏造自己的认识也是不可能的,必须按照固定的模式捏造。认识不是自由随便的。
  人类与人类能够交流,乌鸦与乌鸦也能够交流。这是因为每个生命都在某个模式中捏造信息。
  捏造也是不自由的,所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是正确的”这样的错觉。人看到老鼠的尸体会觉得恶心,除此之外不会产生其他的情绪。因此,“老鼠的尸体很恶心”这样的想法,对本人来说是正确的。对自己来说,看到、听到、感觉到、尝到的捏造的概念,都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必然会陷入“我是正确的”
  错觉中,凡事都感到不顺,心很疲惫。佛教的修行,就是使自己能够发现这原本是什么样的信息,并且进行了什么样的捏造。
  喜好本就因人而异
  大家喜不喜欢青蛙?有人喜欢青蛙,也有人不喜欢青蛙。
  我非常喜欢青蛙,看到就想抓来玩,觉得它们非常可爱。
  如果用手碰青蛙耳朵附近的某个部位,青蛙突出在外面的眼睛就会立刻缩回去。这非常有趣。
  虽然我喜欢青蛙,但是也有人不喜欢。为什么对着同样的青蛙,有人喜欢而有人不喜欢呢?
  理由就是看到青蛙时,我们的视觉感受不同。我看到青蛙的感觉是,觉得它非常光滑,看到它一点都不害怕、难受,因此我有了“喜欢青蛙,非常喜欢,觉得它非常可爱”这样的捏造。
  人看到青蛙的时候,如果产生的视觉感受是“它非常光滑”
  的话,就会喜欢青蛙了,但如果一看到青蛙,就觉得无法接受的话,就会讨厌青蛙。
  喜欢青蛙还是不喜欢青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从视觉感受得到的答案。“喜欢”“不喜欢”不管哪一个,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捏造信息。
  “我”看到某样东西就是“我看到了”,听到什么就是“我听到了”,想到什么也是“我想到了”。没有感觉的话,就不会引起这种“我”的现象。
  “我看到、我听到、我感觉到”,出现的“我”就是感觉。并且,这个“我”就是问题所在。下一章的主题就是“我是什么”,以便进一步探讨为什么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