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爱上双人舞

_3 李中莹(现代)
行为 手常捂嘴或轻拍、手常打拍子 多用写信,电话等方式与其沟通
个性 注意事情的程序、步骤、细节、
对文字很敏感、不能忍受错字 把规则、做法等写清楚
注意文章里的用字正确
说话 说话多、往往不能停口
声音悦耳婉转、有高低快慢
说话内容详尽、常有重复 多引用权威人士的话
多用同样的语气、顺口的词语
多与之倾谈、耐性倾听
其他 喜欢宁静、但工作时喜欢听音乐
常有富于节奏感的身体语言 注意环境的宁静、或伴以柔和音乐、进行过讨论后补上书信或会议记录
感觉型
特征 配合
行为 举止稳重、动作缓慢、常作思考状
不在乎好看或好听、重视意义和感觉 多表示了解他的感受、多聆听、强调价值、如荣誉、安全、可靠多与他见面倾谈、多问他的感觉
个性 喜欢被人关怀、尊重、注重感受、喜欢亲手做、喜欢做时的感觉 让他接触实例、亲自动手
说话 不善多言、可长时间静坐、说话低沉而慢 少用语言、多与之相伴、用缓慢、低沉的声调与他说话
其他 穿衣服常穿大一码、在乎舒服、站时多靠着柱或墙、坐时全身躲在座位里 多强调人的价值、经验、多用故事、例子、肢体或身体接触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先跟后带”的语言技巧
在你跟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当你说了一句“立场性”的话,即对一件事或一种情况的看法,对方的回应一般有四种可能(1)说其他的事;(2)否定你的立场;(3)说出他与你不同的立场;(4)认同你的立场。这四种回应,给你的情绪感受都会不同,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让我们先来体验一下。比方你对他这样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下面是上述的四种回应,为了使你有最准确的体验,我希望你针对每一种回应,都重复以下的做法:你先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这一句话,然后看着一个回应,想像你听到那一句话,再注意一下你内心的感受。然后再说“早餐我喜欢吃鸡蛋”,看下一个回应,重复上述过程。这样,你才能充分感受每一个回应的效果。
回应(1)“今大不适宜去钓鱼”(说其他的事)
回应(2)“吃鸡蛋不好、不健康”(否定你的立场)
回应(3)“早餐应该吃粥”(说出他与你不同的立场)
回应(4)“是啊,吃鸡蛋最好”(认同你的立场)
我相信,你会有以下的感受吧:
回应(1)感到对方没有听你说话,心里不舒服。
回应(2)感到对方与你对立,内心不舒服,紧张、警觉。
回应(3)感到对方与}J环一致,不舒服,也许有一点失望。
回应(4)对方的认同使你感到开心、放松,可以跟对方再谈下去。
回应(1)是“貌合神离”的表现,就是“我人虽在,心却已经走了”的现象,无论原因是不想或者不能,投契合拍的基本条件已经没有了,下面也就不谈它了。
看看其他三个回应,我们可以了解,交谈中,给对方最好的回应是认同他所说的。这样的回应能够让两个人的关系更融洽、更投契合拍。问题是:如果你的确不能接受对方说的观点,该怎么办?难道说假话?
当你所说的,与你内心的立场不一致的时候,对方能感觉到。这份感觉,也许你跟对方都没有察觉到,但是的确存在,并且影响两人之间的和谐及信任。我是从来不教别人说假话的,因为那没有什么效果,而只引起更多的问题。事实上,你可以维持与对方不一致的立场,同时可以运用一些说话的技巧,让对方感到几平与回应(4)一样的良好感觉。这里介绍的“先跟后带”语言技巧,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试试看,仍然用前面早餐的例子,对方不认同早餐该吃鸡蛋,但是当你说了“早餐我喜欢吃鸡蛋”后,对方说了下面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会不会比前面的回答(2)与(3)更好?
回应(5)“鸡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早餐该吃它呢?”
回应(6)“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定有一原因,可以与我分享吗?”
回应(7)“早餐应该吃得好,所以你吃鸡蛋。是不是?”
回应(8)“你喜欢早餐吃鸡蛋?”
分析一下这四个回应的心理意义:
回应(5)“鸡蛋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早餐该吃它呢?”—直接问对方立场的价值观。当对方在解释鸡蛋的好处的时候,他是在肯定“鸡蛋是好的”这个立场,你制造了这个平台给他,所以气氛是投契合拍的。
回应(6)“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定有原因,可以与我分享吗?”—一你让他看到你对他的接纳、尊重与信赖。这个对话方向可以让你找出对方立场的盲点或者谬误之处,更容易引导他改变立场。
回应(7)“早餐应该吃得好,所以你吃鸡蛋。是不是?”——把焦点放在背后的意义上(虽然只是你的猜测:“早餐应该吃得好”)这样,因为焦点的层次提升了,便可以达成共同接受的立场。(吃的东西虽然不同,“早餐应该吃得好”却是双方一致的意见。)
回应(8)“你喜欢早餐吃鸡蛋?”一你只是在复述对方的话,但是因为对方必然回答“是的”,他的内心会产生好像得到认同般的感觉。
这样的回应,并没有显示回应者的立场(不同意早餐吃鸡蛋),但是能够使对方有好的感觉。这样的回应取向是顺着说话者所说的方向,就是“先跟后带”的“跟”了。然后,你可以跟着再多说几句对方会用“是的”来回应的话,再找出除了“吃鸡蛋”外,有些什么双方都能接受的不同选择。这样,可以促使其改变自己的立场,发现一些以前忽略了的价值,这有两个可能:直接的价值—原来吃鸡蛋/粥有刀l鲜的好处;间接的价值,一吃鸡蛋/粥是小事情,两个人在一起开心谈论才是重要,也可以是找出中立的立场,即双方都能接受的立场。
当你在这个时刻没有跟他对立,你就可以找出更多的资料去把这次讨论带往更有效果的方向。有了这些资料,你可以引导他注意其他可以给他同样的好处、意义和感觉的选择。这些选择就是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良好有效的谈话沟通,需要以下的主动因素:
(1)想沟通、在乎对方的存在、建立平等的态度立场,不要“心不在焉”。
(2)双方的情绪状态都能支持一次良好的沟通。
(3)听到对方表明的立场,想一想是否跟自己的一致。假如是的,马上给予肯定。
(4)假如对方说的与自己的立场不符,设计几条“跟”的句子,每一条都要对方有“是的”的回应,之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
(5)找出对方立场所追求的意义、价值、感觉。从中找出你可以接受的内容,给予肯定,表示接受。然后引导对方去找出其他选择。
(6)假如过程中任何一方有负面情绪出现,以最快、最简单的方式,中止谈论,避免造成大的负面经验记忆。然后运用处理情绪的技巧去帮助自己或者对方(请看第七部分)。
(7)检讨思考,找出可以改善的地方,并在适当的时机,再做沟通,重复这七点。
给对方足够的空间
在一份感情关系里面,无论是恋人关系或是夫妻关系,两个人的身份必须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有基础去建立和谐美满的相处关系。凭着这个基础,以下的重要概念才能建立起来。这几个概念亦是良好婚恋关系的重要因素:
(1)接受对方是与你不同的人,不能跟你事事有一样的看法和做法。
(2)爱一个人,不等同于你有控制他的权利。
(3)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改变自己。
想像一个人需要的空问就是一个圈,就像是数字“0”的样子。两个人合成的系统,也就是两人关系,便好像数字“8”。若想这份关系得以维持下去,你必须允许有两个圈存在,即是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不允许对方拥有自己的空间,便像把一个圈删掉,剩下的不再是“我们”而只是“我”了。
一份包括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构成单位当然就是两个“个人”。每一个“个人”都需要保持一些“个人”的不同之处。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亦是大生的需要,就像每个人都需要呼吸的空气。所以,有足够的空间,以保持“个人”的不同之处,这是肯定每一个人“个人”地位的表现,是维持良好感情关系所必须的。足够的个人空间,对方需要,自已也需要,不能扼杀了对方的空间,也不能为了表示对对方的爱而放弃自己的空间。
很多年轻人的心理年龄未达到成熟,便已开始谈恋爱,并且把那些“孩子”阶段的信念奉为终生的守则,扼杀了婚姻里两人的幸福人生,十分可惜。例如:“我属干你、你属于我”的概念,促使双方错误地以为有权利去要求对方对自己必须绝对坦白,有权利针对任何事情去盘问对方、取得任何资料。问题是,就算一个人愿意,恐怕他也无法将自己对任何一件事的认识、感受、与其他人事物的关系完全说清楚。在很多的两人关系里,就是因为这个错误概念而产生了冲突。你去问任何两个和谐恩爱的夫妻,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很多事,也不知道对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他们是凭着对对方的信任维持美满的关系。你绝对找不到一对能够真正彻底“完全坦白”的夫妻,因为就算他们愿意,事实上也很难做到。
一些年轻人不大能够接受我这些话,强调愿意把自己“交给”对方,并以此来表示对对方完全的爱和忠贞。这种想法有几点问题:
(1)自己既“属于”对方,对方便是“拥有”你了。拥有任何事物就是那事物的主人。古代的人可以拥有人,一方是主人,另一方就是奴隶。奴隶是没有权利投诉抱怨的,而凡有“我属于你、你属于我”的概念存在于感情关系里,投诉抱怨就特别多!原囚是同时把对方当做自己的主人和奴隶,角色上的矛盾,使得自己和对方都很辛苦。
(2)“我属于你”自然衍生“你照顾我”的概念,那么,任何问题、任何情绪困扰,都归咎于“你没有照顾我”了。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只会把精力放在如何证明自己的投诉是对的、如何能使对方听到我的投诉和如何能控制对方(使对方照顾我更多)。
(3)既然“自己完全属于对方”,便不应该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当内心有矛盾、两人之间有冲突的时候,他们便不能好好地独自思考,用抽离的角度去看问题,而只可以互相拥抱在争执里,使情况更加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时也许只是很小的事,但两人很快便发展出不合比例的冲突和对抗。(劳工纠纷的处理技巧里有“冷静期”,就是让双方一段时间离开争论的问题能够抽离、平静地把事情看得更清楚。(3)
(4)只有孩子才属于父母,孩子也有“妈妈是属于我的,不容你分享”的表现。婚恋中常有类似的态度,其实就是因为自己不希望成长,让对方继续做自己的父母,自己便可以保持孩子的心态、无需成长了。在这些情况里出现的投诉抱怨,任何人都能够听出来,那就像孩子对父母的投诉。问题是,一个人只可以做对方的丈夫和妻子,却不能做对方的父母。父母的角色,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代替的。
我知道有人结婚后便不喜欢配偶花时间与朋友在一起,尤其是自己不能参加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里有很多异性,一些人更会强烈反对配偶单独参加。我年轻时有一位女性朋友,她曾明确表示她的男朋友是不准跟其他女孩子说话的,尤其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时候,这包括在工作环境里。她很漂亮,追求她的人很多,我后来与她中断了联系,不知她婚后的生活是否愉快。但是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如果你是她的男朋友,你会有什么感觉?每天受到同事、朋友的嘲笑,你有怎样的感受?你唯一可以减少这些嘲笑的方法是不带你的配偶出来,可是,当外面的问题减少的时候,在家里因为你不愿带她出席活动,你俩的冲突却增加了。结果是:你需要用说谎去减少冲突,但是,伴侣之间不能真诚相对,关系又怎可以是好的?所以,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空间,会破坏两人的感情关系。在这个情况里的男女,不能增加内心的力量,会怕事、怕挑战,把精力错误地放在能够显示自己的力量的事情上,而不会做能够使自己有真正提升的事。这样,他在这个世界里,便会落后于他人了。另一个发展模式便是没有了自我,只为满足众人的标准而做事,只剩下一个空洞的人生。
除非与你结婚的是一个小孩子,否则,你应该相信他有能力照顾自己。欠缺这份信任的感情关系,必将千疮百孔、筋疲力尽地终结。反之,你鼓励对方有自己的时间,尊重对方的隐私,同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信任和体贴,对方会愿意对你更好,愿意为你做得更多。当然,时间的分配需要一个合理的标准,但是怎样才算合理则不是旁人能决定的,而必须两人共同讨论出来。
这是说:每对配偶都应该有留给自己的时间、留给对方的时间,和与众人一起的时间。
给对方的时间,就是陪伴对方去做他喜欢的事。例如,我不大爱逛商场,可是,每两三个星期,我都会陪伴太太去商场耗上几小时。看衣服皮鞋对我来说是很闷的事,但是,我把逛商场的目的定为:第一,为太太而做,就像是送她一份礼物一样,我当然应该是真心和开心的。第二,我教自己去注意商场里的人流、橱窗里的产品,观察经济状况的变化、潮流的方向、游人的心理态度等。这些也是我自己做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如果你没有这些需要,你大可以把目的订立为:在这个商场里找些有趣的人、事物;或者测试售货员的素质—在不同的店问同样的问题,哪间店的售货员素质最好;或者研究一间店铺该怎样布置才有最高效率—想像你准备开店……你有数不尽的选择,但只有一点必须坚持:保持一份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种态度亦应该应用到其他方面:例如在朋友关系上,配偶有他自己的朋友,你有你自己的朋友,同时,还有两人共同的朋友。仅仅是出于对配偶有一份尊重,只要对方没有刻意隐瞒,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情侣或夫妻完全没有个人的空间,这对他们的感情关系是不利的。
在经济土我也鼓励这样的安排:他有白己的钱、我有自己的钱,也有两人共同的钱。在日常的生活里,信件、日记、纪念品、个人物品,都应该用同一个态度去对待。配偶应该充分地尊重这份个人的空间,绝不假设白己有权过问而偷看或擅自处理对方的个人物品。
在钟摆的另一个极端,则是要求过大的个人空间。这种情况较少,但是存在。我曾碰到过一个个案,女的坚持每周四天在娘家生活,到睡觉时间才回到丈夫身边。周末或假期,只要找得出理由,两人都得与妻子娘家的人在一起。终于那位丈夫受不了,来找我咨询。原来那个妻子没有充分成长,还未能在心理上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妻子的母亲才是最大的问题:她在心理上把孩子们当做是她的父母和丈夫!这样对配偶很不公平,假如女方不能成功地成长过来,这段感情关系最终会以失败结束。
“贤妻良母”很难做
有一些女士,认为结了婚就是有了“归宿”,应该收心养性,“洗尽铅华”,安心地照顾丈夫和孩子。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里,是女人最正确的婚姻态度,是不容挑战的。在现代的社会、发达的都市里,女性有白己的工作、事业,不一廿心只在家里做主妇,而要兼顾工作与家务。越是来自教养好的家庭的女儿,便越坚持两边的工作做好。这些女性最辛苦,她们除了上班工作,下了班还需要买菜煮饭、照顾孩子、写作业温习功课,孩子睡了还需要做家务。若有问题出现,她们也是最悲惨的一群。
上班上作,加上主妇之职,使一个女人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特别是当孩子开始上学,甚至孩子经历小学和中学的整个阶段,“尽责”的母亲只会睡眠不足,难以有“自己的时间”。两份工作使她减少与丈夫的沟通和相处的时间,两人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而本人的忙碌,同时使她没有什么朋友,更没有时间让她跟朋友谈话,与这个世界也开始脱节了。这样,不需多少年,她变成了“黄面婆”,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世界每天的变化、进步,她接受起来都会感到吃力——成为一个过时的人。也许,只有当婚姻出现明显的问题,她才会突然醒悟,而往往是醒得太迟了。
在这样情况里的女士,必须提醒自己:除了做“贤妻良母”之外,还需要:
(1)保持与丈夫有良好的沟通。最好是每个晚上都抽出时间进行交流,保持两人的亲密关系。
(2)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有自己的朋友、活动和兴趣爱好,让自己保持与外界的同步发展。
若工作量太大,确实对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尝试减少工作量,或者找人分担一部分工作,还可以学习提高效率的技巧,甚至放弃部分工作。也许工作业绩上会受些损失,但这总比失去婚姻或感情关系更好。
每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一点私人时间,这可以是每周一次,每次一两个小时,或者更多。你应该用这些私人的时间为自己做一些事,可以仅仅是安静一下,喝杯咖啡思考事情,也可以是边看书边听听音乐,或者逛街、参加课程让自己提升、找几个老同学聚会,都是不错的安排。其实,所有的安排都不如一点重要:你有“自己”的时间,保持了“自己”的身份,你不需要依附别人生活。如果你有困扰、压力,这些私人时间能给你喘息一下的空间,能够找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检讨、思考。
两人相处的沟通技巧
为了帮助两人发展出良好的关系,在这里介绍7个简单但重要的沟通技巧。我们必须明白,没有诚意光用技巧是不会有效果的,这只会使对方感到你在敷衍他。
(1)要谈就要有诚意地谈。
每个人都想保持一个权利: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只要当时不想沟通,就有不沟通的权利。这个权利人人都想有,包括你自己。所以如果在那一刻你不想与对方沟通,你可以行使这个权利,但是,需要懂得采用适当的
表达方式。你要明白夫妻必须维持沟通,现在不谈,应该给对方什么时候谈的承诺,而且是要明确的承诺,而不是“等我心情好了再说吧”这样的承诺。你可以说:“我现在有点心烦,不想用这个态度跟你谈话,所以我想明天早上吃早点的时候才谈论这件事,可以吗?”
带着烦躁与愤怒去谈任何事,很容易导致争吵冲突,使事情更难处理。带着焦虑担忧去谈任何事,会使配偶也有这个情绪,但是这样共同被一件事困扰,却是两人“甘苦与共”的表现,配偶会愿意接受的。而且,这远远比让配偶看到对方忧愁但不知何事,因而要强颜欢笑、不断猜疑担心来得好。
(2)支持配偶,就算他/她做得并不完美。
在众人面前,当配偶说错了,不要马_卜更正他/她。应该等到回到家里,只有两个人,并且两人都在正面的情绪状态中时,才告诉他/她。在恋爱和结婚阶段,两人都会保证无论什么事,都支持对方,这些情况正是显示这个承诺的机会。在绝大部分这样的情况里,都不会是些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让配偶的错误没有得到更正,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出现。反之,让配偶感觉到你的支持,他/她会很开心,这是不容易找到的“事小效果大”便能提升两人关系的机会。
更进一步,当配偶在某些情况里做一些决定或者行为,只要不是会引起严重后果(例如犯法)或者代价太高的(例如大量金钱的损失),支持他/她。在每天的生活里,很多事其实有很多不同的选择,而相差不会很大,例如走在马路的这边或那边、他/她想买一件喜欢的物品等。当两人在一起时若你总能支持他/她的选择,他/她也会以支持你作为回报。
有时,他/她没能做出最好的选择,你可以告诉他/她怎样才会更好。如果他/她不接受,不要坚持你的看法,全力帮助他/她实行他/她的决定。当结果证明你是对的,他/她便心服口服,同时感受到你对他/她的支持了。
(3)避免批评抱怨对方。
没有人喜欢听到批评抱怨的话。与一个总是抱怨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件极不愉快的事,没有人能够这样过一生的。这就是很多感情关系变坏的起点,而总是批评抱怨的人会活得很辛苦,没有快乐,同时没有什么朋友(除了一些也是喜欢批评抱怨的人)。感情伴侣如果还没有离开,肯定就是“貌合神离”,人仍在身边,而心则常开小差。这份关系只可以用虚伪、诺言和敷衍维持下去。
经常批评抱怨的人是没有充分成长的小孩,他们希望世界的人、事、物改变(批评),不满意这些人、事、物没有如他们愿地改变(抱怨)。小时候有父母去满足孩子这些希望,现在则要求感情伴倡去继续这份不可能成功的工作。因为不可能成功,所以感情伴侣感到很辛苦。充分成长的人用“接受”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人、事、物,然后思考怎样做才能使情况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这是自己改变,而不是希望世界改变。
有这个习惯的人,我建议用以下的方式去改善:
给白己每大只能批评抱怨一次的配额。当配额用完了、当天便不能再说批评抱怨的话。
每当对什么事不满意的时候,停下来想出三个方法去处理
然后选择你最愿意、效果可能最好的一个去付诸实行。
把批评抱怨的话写在一张纸上,然后用另一张纸,针对每一句的批评抱怨,写下一句开解的话。批评抱怨总是把焦点放在自己没有的东西上,开解的话就是去注意自己拥有的东西,和可以有的不同选择。
(4)避免嘲笑伴侣。
感情关系中的两个人,必须有平等的地位才能发展出快乐满足的感觉。嘲笑对方是最直接的方式说:“我比你好!”对方会产生被压低了,失去平等地位的感觉,是十分难以接受的。
被伴侣嘲笑的人,心中产生愤怒,和报复的动力。他/她会把握第一个出现的机会去扳回平手。这时,这一边便也感到愤怒,和再报复的动力,找出其他嘲笑对方的机会便放肆地嘲笑对方。这样,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延续不断的斗争,两人的关系便会因此而紧张、疏远了。
很多嘲笑的动机本来只是开玩笑。我建议是用说说笑话去代替这样的开玩笑,因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说的人不知道听的人对那些话的敏感程度。要特别避免的是关于一个人的生理特征或个人资料的玩笑。
(5)避免喋喋不休。
说话的效果不是来自说了多少个字或者重复了多少遍。很多人看见说了没有效果便再说,就好像自动售卖机吞噬了你的硬币却没有吐出饮品,你再放硬币进去不是很笨吗?喋喋不休不会增加效果,而只会减少和谐,破坏感情。
NLP有一句关于沟通的至理名言:沟通的效果决定于对方的回应。你说了而对方没有给你预期的回应,便是没有效果。重复没有效果的方法只会继续没有效果,而其他的问题却产生出来。所以,应该做的是改变方法。沟通的效果由对方决定,但是由你控制,因为你可以改变沟通方法。
有些人就是有喋喋不休的习惯。他们多数是惯用内听觉的人(这并不意味着听觉型的人就一定是喋喋不休,但是听觉型喜欢说话,是不变的事实)。一个这样的人有视觉型或感觉型的伴侣,便特别容易使关系紧张,出现争吵。
有喋喋不休习惯的人需要决定:维持这个习惯和与伴侣维持和谐关系之间哪样更重要。想改变这个习惯,可以—
同样的话只说一次。若网凝对力听不明白,可以问问他/她。
每当自己不自觉地喋喋不休了,叫伴侣提醒你。
要说的事,预先想想如何只用三句话说出来。三句当然不能包括所有的资料,但应该包括最重要的资料。三句之后,若对方感到兴趣,自然会请你说多一些,这时你才说出其他资料。若三句后对方不感兴趣,你便应该停止。
经常提醒自己多看、多听、少说。这能使一个人观察更多、掌握更多、更受人欢迎。
(6)避免盘根问底。
伴侣不愿说的,不要逼他/她说,无论涉及的是什么事,你都要尊重对方的空间,而没有控制对方的权利。细心想想,你会明白:你有权利离开他/她,但是你没有权利要他/她说出来!若你用什么事相威胁,逼对方一定要说什么出来,这份感情关系的基石出便已经碎裂了。
对伴侣或任何人的事情,很多人会以“好奇”为借口去盘根问底。所有的“好奇”其实只不过是想控制对方的表现、原因是自已的安个感不足。特别是当对方做了一些白已不认同甚至不允许的事情时,自己便得到一个比对方优越的地位:他/她做错了,他/她不如我好。这样,便有了“教”对方,或者“原谅”对方的机会。
对伴侣不信任,事事要坦白交待,报告清楚,那是不给子伴侣平等地位的表现。如果伴侣需要事事向你交待,必然会使你的身份高于他/她。不要以为你同样愿意对伴侣这样地交待便是公平、平等,这只不过带给你们更加复杂和无法处理的双重身份:一方血是你高他/她低,同时又是你低他/她高。当你要伴倡坦白交待时,伴侣若持着他/她高于你的身份,两人便争吵了。事实上,这就是最常出现的情况。
若伴侣想做你不允许的事,你永远无法控制他/她不做出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她总会找到机会去做。两人的相处变成猫鼠游戏:每天不断地一个躲、一个捉,感情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
必然是两人之间出了问题,伴侣才会目险想去做那些你不允许的事。还是从根源着手,放过表面性的问题吧。
(7)避免讨价还价。
感情关系不是贸易买卖,如果用贸易买卖的态度去处理两人之间的争执,将会难以成功,而必然造成对感情关系的创伤。最大的问题是:物质世界里什么东西都可以给予一个金钱上的定价,但爱和爱情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我曾听过有这样的事:太太逼丈夫给她买一件名贵的东西,在未买回来之前,不跟他上床!这个太太愚蠢之极,丈夫在这件事情之前也许对太太的爱没有金钱的标准,在这事之后,他有了!
爱能推动一个人去做很多的事,甚至为伴侣而受伤、死亡。爱给一个人的唯一权利就是为对方做些事,而且真心爱着对方的人都很愿意为对方做事,并且当对方接受白己为他/她所做的事时,自己会很开心、很感满足。更因为这样,当对方有需要而向自己开口要求时,自己会很乐意得到这次为对方做事的机会。从这点来看,两人关系里没有给“讨价还价”存在的空间。
事情可以有该不该做的讨论,但是讨价还价是另一回事:事情应该做,但是因为给我的报酬不够,所以我要求更多的回报。这样便给对方一个讯户息:我对你的爱已经不足以支持我去为你做这件事了。
黄金时间
问自己以下的问题,只给2分钟的时间回答:你能够说出多少件事,是在最近的2个月之内与你的配偶——
两人很开心地一起做,
约在b0分钟一90分钟内完成,
不用花钱或者只花很少的钱。
好好地计算一下,以下是关于答案的解释:
4件或以下:赶快做些事,你的婚姻亮了红灯。
5至8件:两人的相处只是维持不下滑,但是可能已经下滑了还没察觉。
9至12件:应该添加更多的乐趣。有空的时候,两人多坐下谈谈,找出更多的提升空间。
12件以上:恭喜你。记得常做检讨,确保两人关系维持在健康的水平。
“黄金时间”就是两人一同做些开心事的时间。这些事不是为了工作或者需要向人交待,而只是为了两人关系的真正提升。每对夫妻,每周都应该有“黄金时间”。做这些事不应花费很多,其实最好的事往往都是只需花很少钱的。正确的原则是:促进两人关系的因素,应该来自两人之间而不是两人之外。很多关系不好的夫妻,以为花一大笔钱旅游便可以有改善,他们只不过是找一个昂贵的地方吵架而已。反之,如果他俩找一个又穷又苦、吃不好、又没好风景的地方住上数天,他俩的关系反而会有机会提升。
数不出12次“黄金时间”的朋友,可以跟随以下的步骤做:
(1)第一阶段:两人找一个优雅宁静的地方坐下,准备一张纸支笔。
(2)每人轮流写下一件事。这件事是他/她想两人会一起开心地做,60分钟-90分钟完成,不花钱或只花很少的钱。他/她写的时候,对方不得反对、批评、否定或者质疑。
(3)两人轮流写,待纸上有了20件事。然后展开第二阶段。
(4)第二阶段:两人看着纸上的每一项,说“同意”或者“不同意”。只准说这两句之一,不说其他话。两人都同意的事留下,只有一个同意的删掉。
(5)待看完了纸上的20件事,数一数留下的有多少。若不足12件,另外找一张白纸,重复第一阶段。
终于,两人有了一张“黄金时间”事项清单,每星期都找一些时间去做一两项。3一6个月后,再做一张新的清单出来。两人应约定:不论多忙,“黄金时问”享有优先。这是把婚姻关系看得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表示。
我们不要以为花钱才能得到乐趣,两人之间的乐趣,是在共同探讨、共同坚持中培养出来的。想想你们居住的城市有些什么地方你俩没有去过,想想有些什么运动、活动、玩意儿、儿时愿望你俩愿意尝试。光是运动你俩便可以说出至少20种吧?还有中国的文化项目你俩也应该说出20件以上吧?再想不出,便去重温初恋时的活动吧!只要抱着一个“不试怎么知道不好玩”的态度,便能找出新的乐趣,滋润两人的感情。
感情伴侣能否成为事业伴侣?
2003年7月的《白领》杂志有一篇文章,描述两个关于夫妻搭档的故事,这里摘录如下:
个案1:李女士大学毕业便自己开公司,做贸易代理,凭女人的直觉与勤劳,做成几笔大生意,成为公司的业务支柱。老公是大学同学,很有头脑。夫妻拍档是两个优秀的人合作玩同一个游戏。
一般的夫妻拍档很容易在患难中精诚团结,一旦富责来了就会出现问题。周女士也同样面临了这样的情况,用她自己的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她的解决办法是把两只老虎放到不同的山上。形式上的分离恰好制造了各自发展的空间,整个集团的利益不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因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而增加了保险系数。
这时夫妻享受着令人满意的富裕生活,李女士空闲下来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个幸福的妈妈,育有一子一女。养儿生涯告一段落后,她重出江湖,继续沉醉在商业游戏里。
问她与丈夫工作中有无冲突,李女士说:“夫妻之间有什么好争夺的吗?”对于一个有本事、有胸襟的女人来说,当一个盘子里的蛋糕变少的时候,就不要跟自己人争夺,去寻找新的盘子。她说:“给三条腿的桌子安第四条腿,桌子有可能变成豹子。”
个案2:另一位女士姓周,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老公陈先生是一家跨国集团的悄售经理。为了共同的事业,他辞去了悄售经理的职位,把多年的积累换成资金都投入进来。这样的强强联合是所有圈内人都看好的。
可是结果一点也不像想像的那样美妙,老公以前的很多梢售技巧在这个领域根本就用不上,局面一时之间不能够迅速打开。周女士还沉浸在热恋般的情绪里,自己的老公突然由自己的崇拜时象成为一个暂时无能的人,真的很难接受,生意的开始反而成了争吵的开始。
吵累了,陈先生想提一笔资金出来另起一摊,发展自己的事业,“既然我在这一领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换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也许就是一个有前途的开始”。李女士不同意,所有的资金都在企业中运行,撤资会导致经济上极大的损失。陈先生的想法是“我把自己投入的一笔资金撤出来还不行吗?那毕竟是我的钱”。李女士的想法是“你已经投入了,干嘛要撤,说明你时我不信任”。继续如此吵,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
终于,陈先生把资金强行撤出,两个人的感情也走到崩清的地步,再也无法挽回,圈子里的朋友都为这样的两个人感到惋惜,当初,还不如各自守自己的一摊,不合作的好。
这两个个案,给你什么启示?
感情伴侣能否成为事业伴侣,并没有标准答案。第二个故事清楚地揭示出一些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两人在决定之前,缺乏仔细和客观的分析、讨论。文章说男方是女方的“崇拜对象”,这是致命伤:“崇拜对象”就像神,是绝对不能有错、不能失败的。“崇拜对象”只可以出现在照片里和保持一个远距离,因为近看便发现他也只是一个人,普通人,有胜也有负的可能。所以,男的应该保持本来的工作,维持在女的眼里的成功形象。若要出来,也应客观地(而不是以“绝对不会错的心态”)去评估成败机会,讨论计划时也需考虑如果没有成功可以采纳的“应变计划”(contingencyplan)。
另外一点,就是文章清楚显示出他们两人都把事业的重要性放在两人关系之上:为了金钱、为了事业、为了坚持“我认为这是对/不对的”,不惜让两人关系破裂。他俩有这样的权利,我们不能说那是对或错,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上责任、付出代价。
第一个故事,则表现出刚好相反的心态:“夫妻之间有什么好争夺的吗?”这一句便已说出这两人能够同时享受美满婚姻和事业成功的原因。两个故事里的人都拥有同样的能力,遭遇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囚就是有没有把两人关系做出正确的定位。
建立两人的共同目标和未来远景
研究心理和情绪的专家发现,当人们处于困境时,内心坚信困境将结束的人,与内心不知困境何时才能结束的人比较,前者的动力更强、情绪更稳。那些内心不相信困境会有结束可能的人,他们会逃避、自我麻醉、情绪不稳定、忧郁消极,健康出现问题。
所以,在一份感情关系里,如果总有一些想在未来实现的共同目标,两人便有了思想上的寄托,就算实况辛苦困难,仍然有足够的动力一起前进。这些目标,对恋爱中的人,可能是达到某些状况才结婚,或者是期望一个怎样的婚礼或蜜月旅行;对于已婚的夫妻来说,可能是一次特别的旅行、与居住外国的儿女团聚,或者储钱购买退休的住所。这些都是大的目标,也可以是一些较小、较易实现的目标,例如下个周末去一处特别的地方吃饭、找一本旧书或数十年前的电影一同欣赏。对于一个有爱而没有爱情的人,可能是为所爱的人做一件特别有意义而对方全然不知的事,例如用/她的名义捐款、为他/她助养孤儿等。
所谓良好和有效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明确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2)必须是凭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的。
(3)目标能给自己足够的喜悦。
(4)符合“三赢”(我好、你好、大家好)的要求,最低的标准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对方、不伤害其他人。
一个目标达到了,便建立另一个目标。可以既有一个长期目标(储钱买屋),又有一些短期的目标(今年去日本旅游)。重要的是所有口标,都必须要有两人共同的投入参与、相互鼓励支持。就算在最困难的时候,都应坚持有这些目标,也许时间可以拖长一点,但是不要放弃这些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正是两人同甘共苦的具体证明。
第六部分:当婚姻已经破裂
婚姻问题造成对孩子的创伤
夫妻之间的争吵
孩子往往比成人敏感得多。夫妻之间在争吵或斗气时说的一句有刺的话,往往对方未曾听得明白,孩子便已经完全收到。孩子碰上这些事是完全不知该怎样做的,他们只好装做没事,其实内心很是惶恐。父母不愿讨论这个问题,孩子绝不敢提出或者询问,只得暗藏在心里。这样的孩子会在睡眠中咬牙、做恶梦、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哭、经常生病、不能集中注意力、胆小、无力感重、易发脾气、不听教导、学习散漫。
任何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孩子内心里,都是一份无可代替、不能动摇的“钢铁三角”关系。在孩子的极深层的潜意识里,这份关系是极为珍贵、不容挑战的。无论什么事,孩子都不允许这份关系受到伤害,同时孩子会愿意做任何事、做出任何牺牲,去保持这份关系。所以,当孩子看到父母之间出现问题,他们的内心既着急又无法理解,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便只得以牺牲自己去换取父母的和谐了。孩子的潜意识会推动他制造一些自己的问题出来,以为这样做能使父母停止争吵:因为要解决孩子的问题无暇争吵。这便是孩子多病、学业成绩急降、出现不当行为的原因。
今天的社会,人们充满压力和负面情绪但又不懂得有效处理负面情绪的技巧,所以夫妻之间常有冲突,孩子也常满怀怨愤、惶恐。国人传统的家庭相处模式,强调“以和为贵”,但是没有把问题引起的情绪困扰消除的“和”,其实只不过是“苹果皮”式的和谐:外表光滑亮丽,而内里也许已经变黑坏掉。这样的“以和为贵”,其实更促使婚姻走向破裂。
孩子内心深层的信念是:父母都是完美的、绝对不会错的,并且都是要完全支持的。所以当父母争吵或分手时,孩子无法理解,不知如何是好。这样引起的信念,使孩子对这个世界,对人生最基本的认识基础产生动摇,因而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巾的各种事情。所以,夫妻关系的破裂,一定对孩子造成伤害,无法避免,也许技巧可以减少这份伤害,在这部分我便介绍这些技巧。
冲突与暴力
有些夫妻,约好在孩子面前不要争吵,因为这会给孩子一个坏榜样。孩子总是跟父母学习,所以,孩子这样便学到每当有问题或困扰时不应在人前说出,而是要暗自辛苦、感到委屈,或者对别人诉说,总之不会向当事人直接提出讨论。这样,孩子学不到.正确处理冲突的方法。
如果夫妻有争执时在孩子面前讨论,孩子看到父母能够平静地处理冲突、诉说自己的看法,同时聆听对方的看法、肯定对方看法中自己认同的部分、愿意共同谋取双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和平地解决冲突,孩子便不会因为父母之间有冲突而惧怕惶恐了,从而明白冲突是可以解决的,懂得当有冲突出现时可以怎样做了。
如果争执变得激烈,但两人仍然能够坚持上述的态度,并且事后为自己的情绪而向对方道歉,孩子便能明白:(1)激烈情绪是不对的,并且是需要道歉的;(2)激烈的冲突是可以处理的,无需惧怕。这样,孩子便获得了更宝贵的学习经验。
无论什么原因,使用暴力是不对的,因为暴力是错误和无效的行为。暴力的方向是伤害和排斥,而感情关系的起源和凝聚力是爱,两者是反方向的。所以,每当有暴力在感情关系出现,使用暴力的人是发出一个讯息:我不单已经不再爱对方,而且是准备摧毁这份关系、伤害对方。对方因此再没有维持这份关系的责任、需要或可能性。
所有文明社会的法则都是不允许一个人伤害另外一个人,感情关系里的暴力行为触犯了法律,是有刑事责任的。很多家庭里的暴力行为都被受害人默默忍受而不为外人所知,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比前面说过的冲突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更大,而很多家庭里的暴力行为受害者是孩子,其中包括把对配偶的怨愤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每有家庭暴力情况出现,应认
真面对而不是隐瞒或漠视。应随时注意孩子的情绪状况及行为表现(有没有异常行为),若有,跟孩子谈谈,考虑叫孩子搬去亲戚家暂住。
分居
对孩子来说,父母分居表示他与父母组成的“钢铁三角”关系破裂了。对孩子的深层潜意识来说,这是一个差不多完全不能接受的情况。孩子会想做些事情去把父母重新连接起来,首先他会制造自己的间题,例如态度逆反、情绪不稳定、无心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企图借此父母会把注意力从两人之间的冲突转向自己的问题上。
一般这没有多大效果,孩子对父母分居反应的第二个阶段是怪责自己,把父母之间的问题揽上身,看做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使得父母分开。这份自责导致孩子忧郁、难过不安、惭愧内疚、否定自己、缺乏自信、不愿做事。再进一步,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父母的爱护,因而没有资格活得开心和成功。
孩子反应的第三阶段是麻木和自暴自弃,没有自我价值,不会爱护和尊重自己,因而对别人也无法爱护和尊重,因为他认为父母已经放弃了他。这样的孩子会在学业上及生活中出现很多问题,同时很难自动地做出改善和提升工作。他会重复给自己制造失败和不如意的经验,去证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爱的,父母放弃自己是对的。他的感情关系也不会发展得很好,因为他不允许自己有比父母更成功的婚恋。
离婚
对孩子来说,父母分居虽然难受,也许尚有挽回的机会;离婚则是对那份“钢铁三角”关系判了死刑。离婚使他相信世界绝无可能回复到以前的状况,他也再没有在父母爱护下成长的机会了。因此上述三个阶段的表现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短期的身心现象。
如果父母的分手是痛苦的和充满仇恨的,孩子的伤痛和伤害将是最大、最深的。每当父母的一方向孩子指责另一方的不是,孩子听到一个心中绝对完美和正确的人被否定,而做出否定的又是另一个孩子心中绝对完美和正确的人,他无法于内,L深处在接受的同时又拒绝,所以极其痛苦。
若孩子与分手的父母一方同住但被禁止见到或接触另一方,无论怎样做,他都会有两份的内心负担:一份遗憾和犯罪感(对见不到的一方),和一份愤怒(对不让他见到另一方的人)。若他偷偷地去见不准见的一方,他对见到的一方会有难过和内疚,而对禁止他的一方,他又会有犯罪感和歉意。这样,你看到为什么父母不和总是给孩子这么大的痛苦。
如何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低
人部分的父母,当他们争吵时,他们仍然深爱孩子。就算他们决定分居甚至离婚,他们仍然是深爱孩子的,只不过他俩之间的问题已经大到超越一切,包括对孩子的爱。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是他们两人的事,他俩已经成年,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该怎样过,当然亦有责任承受自己决定的后果。若他们仍深爱孩子,他们可以做一些事,使两人的冲突和分手给孩子的伤害和痛苦减到最低。
(1)尽量对孩子坦白。
坦诚地告诉孩子你俩有意见不一致的事情,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现象,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所有的事情上意见一致的。坦诚地告诉孩子与另一方争吵后自己的不开心,但是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评、责骂另一方。你可以对孩子说:“这次争吵使我感到很累,有些失望。”但是你不可以说:“你爸爸很不讲理,他使我很累。”如果可以,你这样说会对孩子有帮助:“爸爸有他的看法,那也是为了我们好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不能同意。”就是在孩子面前给予另一方肯定。
如果你哭了,不要在孩子问你时否认,坦白地承认好了。哭泣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罪恶或错误的事,也不是只有软弱的人才会做的事。所有人都会有哭泣的时刻,甚至所有情绪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有眼泪出来。
(2)绝不把痛苦归咎于另一方或孩子。
无论你有什么情绪,或者痛苦,都要明白这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责任,事情中都有自己的决定引起的后果。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方,更不要说问题是孩子的错,或者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说笑都不可以。
你可以对孩子说:
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和不如意,我现在就是处于这样一个状况。
有一些事情,我与你的爸爸/妈妈的意见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所有事情上都看法一致。
事情与你(孩子)完全无关。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也完全跟以前一样,绝对没有改变。
假如孩子较年长,能够与你像朋友般倾谈内心的感受,你可以把内心的一份情绪带出来与孩子谈谈。前面说过的原则必须遵守(不批评另一方),若不能做到这点,则不应与孩子谈论。以下是一些例子:
不应说 可以说
“你爸爸/妈妈没有做好” “我希望事情可以更好”
“你爸爸/妈妈没有照顾我” “我很想你爸爸/妈妈多问我需要些什么”
“你爸爸/妈妈没有尊重我” “我以为你爸爸/妈妈回先跟我谈谈”
“你爸爸/妈妈很自私” “对于会对我产生影响的事。我需要别人先跟我谈谈”
(3)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
假如父母双方都能按照上述的做法,在冲突争吵的过程中与孩子保持沟通,孩子心中虽然难受,但是会感到父母懂得处理他们自己的问题,便会减少制造问题,也会减少对自已的责怪。尤其是当父母愿意与孩子探讨内心的感受时,孩子也会愿意对父母坦白说出内心的感受,并且接受父母在谈话中的引导。
如果父母的感情关系继续恶化,发展到需要分居或离婚的地步,有了上述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心理困扰可以保持而不再恶化。当分居与离婚已成定局,父母都分别能够与孩子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关系,互相支持。
这样,除了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分别用语言去给孩子保证,他们对孩子的爱保持如前一样,无论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这份爱,在实际的接触相处里,孩子会真正感受到这点。这样,孩子能够接受父母已经分开的事实,内心虽然有份惋惜、无奈,但是,由于他仍享有父母的爱和支持,他仍然可以继续成长。
(4)与孩子同住及见面的权利。
分居或离婚所引起的问题之一是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而另一方获得探视孩子的权利。很多坏掉的婚姻关系都以,潜限、报复的心态结束,往往以孩子作为伤害对方的工具。凭着爱而开始的一份关系,过程中两个人对这份关系的发展负有完全同等的责任,因为不能相处而要分手,这是值得惋惜的,但不应该以憎恨、报复的心态结束。因为配偶的问题而利用孩子去伤害对方,这是完全漠视无辜的孩子,无视身为父母的责任了。
法院会考虑父母两方的经济能力、生活模式、心理状态等因素去判决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而另一方获得探视孩子的权利。但这是从法律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是从身为父母的角度看。两人之间因为有爱而结合,现在假如对对方的爱已经完全消失,甚至要用法律的标准去处理事情,是很可悲的事。用这件事去伤害另一方,孩子所得的伤害比另一方的大得多。这简直是以损失孩子的幸福人生为代价去对另一方的报复:每一次使另一方感受到痛苦,都同时使孩子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失去2%。
对于已经分居或离婚的夫妻,最好保持这样的一个心态:“我的婚姻已经失败了,我应该为怎样减少给孩子的伤害而做点事。另一方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孩子希望多点与爸爸/妈妈见面,我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这个愿望。”用这个态度,尽量从符合环境条件和照顾孩子的需要的角度去与另一方就什么时间,每次多少时间见孩子最好……等方面达成协议。
(5)孩子与父母一起的时间。
已经分居或离婚的夫妻,仍然是孩子的父母,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父母有责任与孩子在一起,孩子亦有权与父母在一起,所以,应该安排一些时间三个人在一起。三人在一起并不代表夫妻聚合,而是父母与孩子团聚。如果三人住在同一个城市,每周一次并不过多,而最少也要每月一次。若夫妻分手后身居异地,每年两次利用长假期去探望另一方,顺便旅游,对孩子是很有意义的事。三个人可以去公园走走,或者游山、游泳、购物、喝茶、去动物园等。最重要的是三人在一起的全部时间里,都应该保持一个和谐愉快的气氛。假如不能够的话,不安排三人聚会比争吵紧张的三人聚会好,因为没有三人聚会,孩子尚可保存一个憧憬,父母在孩子面前争吵,连憧憬都没有了,孩子感到绝望。
已经分居或离婚的父母,两人之间虽然没有夫妻的关系,但是在见面时仍然可以凭对方的两个身份而给予尊重:①对方是一个人;②对方是自己心爱的孩子的爸爸/妈妈。
(6)再婚引起的一些情况。
一位父亲离婚后带着女儿再婚,他强迫女儿称呼新的妻子为“妈妈”。女儿反抗,父亲认为女儿没有尊敬后母,痛打女儿一顿,女儿自杀身亡。这样的例子很多,也许大部分不是以孩子自杀收场,但是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在家里的生活,都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的例子当然也只限于父亲这边,母亲带着孩子再婚的情况在中国比父亲带着孩子再婚的多抢此外,后母或后父不接受随着新婚而来的孩子,也是常事。
父母的位置,在孩子心中高于一切,同时任何人都不能够替代。所以,正确处理再婚伴侣与孩子关系的方法是:
不要逼孩子称呼新的伴侣为“爸爸”或“妈妈”,可以用“阿姨”或者“叔叔”等称呼代之。就算孩子愿意,也不要孩子这样做,告诉孩子他只有一个“爸爸”或“妈妈”,什么人都不能替代,以此来表示对已分手伴侣的尊重。这样,孩子的内心会有良好的感觉,本人亦会更稳定。
新的伴侣应该对孩子这样说(假设是新妈妈对儿子):“我不是你的妈妈,我也没有办法做到只有你的妈妈才可以为你做的事。但是,我会尽我的能力去为你做一些事,让你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爱、温暖、保护及和谐。我希望与你有好的、愉快的沟通。我会尊重你在这个家庭的位置和权利,就如同我尊重你妈妈在你心中的地位一样,我希望你也会同样地尊重我。”
这样,新的伴侣没有侵占孩子妈妈在家庭系统中的地位,能够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若孩子的妈妈愿意的话,新的伴侣可以参加一次丈夫、孩子与亲生母亲的三人聚会,让孩子看到四个人之间的和谐和接受,孩子会更安心了。
新的伴侣可以对孩子的妈妈说:“谢谢你给我机会照顾你的孩子。我不能给他只有你才能给他的东西,但我会尽我的能力去为他做我可以做的事,使他有最好的成长。”
分手的创痛
大部分人在分手时总有一份创痛。这份创痛往往建筑在对对方的失望上。如果你把这本书从头看起,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自己对婚姻的失败也负有一份责任。
人生追求的是成功快乐,结婚的目的,说到底,也只不过是想有理想的家庭生活,这会使自己感到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只不过,成功快乐的人生可以与这个人一起而达到,也可以与另一个人一起而达到,更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而达到,除非自己坚持不可能,因而扼杀了其他机会。
人生中各种事情的发生是因为有了让它发生的条件,让该发生的发生,该结束的也就必须结束。人的聚散离合也是一样,而且必然有自己的一份责任。所以,既然决定分手,便要真的放下。两人在一起时,都曾经为这份感情关系付出,亦曾经为对方的付出而自己也付出。两人当时可以做的都做了,无法做得更好。在当时两人的付出和回报,也已经互相抵消了,并没有拖欠。就像佛家说的:因缘而聚,缘尽便分。
用这个态度去接受分手的事实,便能够把过去放下,面对未来。这样才能够有新的机会,而对方也才会有新的机会。
至于那份痛苦,必然要等到心中没有怨恨时才能消逝。心中有怨恨的人是跟自己过不去,不让自己活得成功快乐,因为一份怨恨总是给怀有它的人最大的伤害,而往往对被怨恨的人只能做出很小的困扰,甚至完全没有。
假如你与另一方分了手,心中感到痛苦,愿意对对方没有怨恨,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去处理:
找一个宁静的地方,让自己坐下来,先放松一下,做几个深呼吸。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看到对方,对对方说以下的话:“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起,现在结束了。在那段时间里,你给我很多,谢谢你。我会把对我有用的保留下来,让我以后活得更好,我用这个方式来表示对你的感谢。”“在那段时间里,我也为你做了我可以做的,希望你也会珍惜。”
“现在我们的关系已经结束,我让你完全返回你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也可以完全返回我自己的人生建立更好的未来。我祝福你,也请你祝福我。”
假如你有俩有孩子,你可以加上以下的话:“你永远都是(孩子名字)的爸爸/妈妈,就如我永远都是他的爸爸/妈妈一样。无论什么事都不能改变这点,也不能改变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会尊重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希望你会尊重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我会做一切我可以做的事情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我相信你也会为孩子做一切你可以做的。”
假如这个方法的效果不显著,你便需要检讨一下,对已经分手一方的感情里面,是否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你对你爸爸妈妈的需要。对父母的需要只能从解决与父母关系(接受父母)之中得到满足。在另一个人里面找寻自己的父母,是不会成功的。
财富的分配
我是主张在婚姻中两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富,同时也有两人共享的财富的。这样的安排,在一旦分手时,两人会比较容易处理财富的问题。一些人完全没有自己的银行户口,把所有的钱都交给了另一方,往往在分手时身无分文。这样的行为不是爱对方或者信任对方的表示,而是否定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否定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表示。当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有个人空间的需要时,对方是无需尊重的。
因财失义的故事很多,而金钱使婚姻破裂的个案也不少,这是很可惜的事。更使人遗憾的是两人分手后一方以金钱的力量去使另一方难堪,这顿然使感情关系开始时崇高的爱完全失去了光芒。对于分手,两人都有责任,自己无法为对方做到感情开始时的承诺,让对方在金钱上多点支持,更容易有新的生活,是你为一个曾经爱过的人能够做的最起码的事了。
不要急于找第二春
刚分手时的一段时间里,心灵很空虚、感情上也会很脆弱。这个时一候,很容易发展出一段新的感情关系,但这不一定是好事。这段时间里一个异性给你的支持,就算他/她是真诚的,都容易使你错以为这段新的感情关系最适合你。爱情不能被作为报答对方的东西,古代有对救命恩人以身相许、近代电影有女儿嫁给父亲的债主的故事,这样的婚姻需要奇迹才能够有美满的可能。
要知道在你脆弱时支持你的异性是否是一个真正适合的对象,有一个简单的测试:在自己回复坚强后与他/她做一段时期的普通朋友,这段时间里自己对对方的观察和感受会更客观、准确。
另外,在一次婚姻失败中没有学到该学习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成长,下一次的感情关系里同样的东西会导致另一次的失败。这样是扼杀自己有美满婚姻的机会,只能让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痛苦使自己‘变得惧怕谈恋爱,把自己的心堵死了。
第七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
对情绪的正确认识
很多人以为情绪是来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实上决定情绪的是自己的内心:
信念—认为世上的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价值观—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么,即什么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么……等。
规条—事情该怎样做。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有不同,所以面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改变了,事情带给这个人的情绪也就不同了。
所以,若想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改善,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情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不是去企图改变世界,因为那会费很大的劲却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成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而小孩子习惯了父母去为他们改变不满意的情况,遇上不满意的事便吵闹抱怨,以为无需自己改变。
情绪本身没有什么正负之分。在有丧事的家庭里你表现出轻松开心,你会失去很多朋友。所以,用效果来判断情绪更有意义:这个情况下,这个情绪会对事情的效果有帮助吗?从效果的角度看,其实差不多每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和意义:愤怒是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痛苦是指引我们寻找新的道路去摆脱威胁,恐惧是不想付出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困难是以为付出的比收取的更多……所谓负面情绪,不是给我们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新的方向。
传统的教育使大部分人觉得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负面情绪是软弱无能的表现,不愿意讨论内心的感受,很多人更希望自己完全不会有像愤怒、焦虑、悲伤等情绪。传统思想中所推崇的“修养”就是从不发怒、急迫、担心,而当有这些情绪时,不是把情绪压抑便是逃避。这样,对事情没有好处,因为只会使事情恶化;对这个人的身心亦带来不好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谓“负面”的情绪使身体处于一种状,准备配合这个人做一些事。这份准备使这个人的一些生理机能减弱,例如学习、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未来策划等。而这些机能,却往往是这个人当时最需要的。因此,一个恶性循环产生出来:事情使这个人有某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使这个人减少解决事情的能力。
消减压力的技巧
压力(stress)可以说是一个描述身体状态的名词。每当身体认为目前的情况需要额外的力量去处理,便会动员多个部分做出适应和准备,这个状态就是压力状态,所以学术的名称是“应激反应”。
不要以为不好的事情才带给人压力,移民、迁新居、结婚、升级都会带来压力。适量的压力,使人有更大的推动力和警觉性。完全没有压力便是处于悠闲状态。但是过大的压力,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一个人的很多能力都会大大地降低,包括理解、观察、处事、思考、创新、学习、记忆、分析、问题解决等,而在生理上,这个人的免疫、内分泌、消化、淋巴、生殖系统等,心脏、肝脏等多个器官,都会出现问题。此外,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往往脾气暴躁、情绪低落、人际关系欠佳。
压力的产生就是提醒人们需要面对威胁,消减压力最好的方法是运动,运动可以消除累积在身体里的能量,使身体恢复平静的状态。此外,听音乐、与朋友喝茶聊天、做陶艺、画画、唱歌、看戏等,都是好的消减压力的方法。反之,饮酒、盲目购物、嗜睡等不是好的减压方法。
积极的人生观对一个人处理压力有很大帮助。经常带着一张纸,上面写满自己喜欢做的、使自己开心的小事情,每当感到压力大时便看看这张纸,选一两项去做,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压力。每当在一件事情里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事情所需要的细小,我犷]便感到有压力;而当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比事情所需要的大,我们便感到轻松。NLP有很多技巧让我们认识自己有的能力,例如“借力法”、“迪斯尼法”等;也有很多技巧让我们改变对事情的看法,例如“换框法”、“感知位置平衡法”、“自我整合法”等。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察觉它的存在,并且知道那是什
么情绪。很多人自小便学会不理会自己的感觉,以致自己有情绪时都没察觉,或者只知道白己不开心,说不出来那是什么情绪。
传统上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只有两招:“压抑”及“逃避”。“压抑”就是强作宽容,因为有这样的情绪便已经是不对,把情绪表露出来更是没有修养或者教养的表现。嘴巴老说没事,而心中辛苦,旁边的人也看得出他辛苦。“逃避”就是使白己忙于其他的事,包括饮酒作乐,让自己不会有空暇去想到引起那些情绪的事情。但是这份情绪仍存在,偶有机会便冒出来,所忙的事结束了,夜深人静,不能入睡时,仍需面对。中国古代的
诗词,不知有多少便是诉说这份无奈。
以下有一个技巧,名字是“逐步抽离法”,可以让自己有效地消减事情带给自己的情绪。这个技巧,每次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带来的情绪,请跟着下面的话一步一步地做:
首先,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坐下来,回忆那件事情中让你感觉最糟的一幕。当你看到、听到和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你心中涌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这时,站起来,走开1米左右的距离,看着刚才坐的椅子。
用你的方式,想像看到一个自己坐在那张椅子上,那便是你潜意识里面负责情绪的部分,叫做“情绪的我”。站在这里的你,是潜意识里面负责思考想办法的部分,但是你仍然感到心中有那份情绪。这时,你可以感觉一下这份情绪在身体里有多大,想像它的形状、体积。
你对“情绪的我”说:“谢谢你常常照顾我。你是负责情绪的,而我是负责想办法的。当你把情绪全收过去我会想出更好的办法。也许你想用这份情绪来提醒我:“这件事情很重要,叫我想想办法,做一些事。我已经知道了,我一定会想办法,无需这份提醒。请你把情绪收回去。我需要你的合作,可以吗?”
绝大部分的情况里,你的潜意识会同意合作,愿意把情绪收过去。你会看到“情绪的我”点头,或者微笑,或者说“可以”。你就对它说“谢谢”,再感受一下内心那份情绪,往后退一步。想像当你往后退一步的时候,那份情绪并没有跟你一起后退,而是留在刚才站立的位置上。现在,你隐约地看到它的形状和体积。
你想像身边有一个隐形按钮,用手指按下,那份情绪忽然变成很多的微粒,几乎一起地飞向“情绪的我”。待它全部飞过去,才问问自己:内心的一份情绪,现在还剩余多少?如果完全没有了,或者只剩下栗子般大小,你现在会感到很平静轻松,这次的处理也便可以结束。
如果你心中剩余的情绪还有一定的大小,你便可以做下一步的处理。你再想想那件引发情绪的事情,有没有对你有帮助的东西:一些你需要学习的地方、一些让你未来更成功快乐的教训(例如下一次怎样做得更好)、一些帮助你成长的价值和意义等。假如有的话,用你的方式把这份价值意义从画面往右边分出来(什么方式都可以),然后把右手伸出来把它接下来,感受一下这份价值意义在手掌里的质感、重量、温度,再把手收回来,把这份价值意义放在胸口的位置,感觉一下这份价值意义进入内心的感觉。这是一份很好的感觉,当你感受到的时候,大力吸气几次,让这份感觉膨胀,变得更大、更温暖。
然后,再看看那件引发情绪的事情,里面还有没有对你有帮助的地方,若有,重复上面把价值意义放在心中的过程;若无,你现在可以再按那隐形的按钮,让剩余的情绪变成微粒飞到“情绪的我”那边去。
这个技巧,成功率达95%以上。若效果不理想,细心检查每一步看看哪里忽略了。
当别人有情绪的时候
因为过去我们对情绪的很多错误观念,所以处理别人情绪的方法效果很低。传统的方法不外乎四招:
“交换”—就是对有情绪的人提供一些他追求的价值,让这个人抛开情绪,例如“不要哭啦,妈妈带你去买冰淇淋吃,好吗?”或者“不要不开心啦,今天我请你吃日本料理吧”。这份交换,因为没有针对引发情绪的事情做过什么,所以只有短暂的转移效果,过后情绪又会回来。其实,这也就是“逃避”招数而尸。
“惩罚”—用这一招的人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所以对有情绪的人说话,里面充满惩罚的文字,例如:“你老是哭!再哭就揍你!”或者“跟你说话就要受你的气,我们还是不谈好了”。成年人之间的避不沟通,是最常用的惩罚对方的武器之一。身边的人不能沟通,使陷入情绪的人更受到隔离和孤独,更难跳出来了。
“冷漠”—有些人认为情绪问题是个人的事,其他人难以
帮助,当他自己心情不好时总是独自一个人,所以碰到有情绪的人求助的时候,也是叫他们“自己搞定”。例如“这些事,别人帮不了的,还是自己冷静去想想吧”。这样的话,使有情绪的人就像坠入了情绪的黑洞一样,必须自己熬过这个困难阶段,感到十分孤单和无力。
“说教”—这一招是传统父母在无计可施时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应该怎样、什么不对……但是对事情的解决,或者情绪的舒缓完全没有帮助。他们坚持自己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嘴巴里说的都是无法反驳的东西,但是就没有提供什么有效可行的办法。有情绪的人面对着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绪只会变得更差:“你这样真是烦死人了!”
有一套技巧很有效果,不单能舒缓情绪,更能帮助有情绪的人在事情中有所学习,使事情更易解决,或者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自己会处理得更好。这套技巧包括四个步骤:
(1)“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对方有情绪,同时你接受这个有那份情绪的他/她。这可以用类似以下的话表示出来:“我看到你有些不开心,愿意跟我谈谈吗?”或者“你的样子糟透啦!坐下来告诉我什么事吧。”假如你假装没有看到他/她的情绪,或者否定他的情绪(例如“你不要又闹情绪了!”、“什么事又发脾气啦?”等),你便是在把他推开了。”
(2)“分享”—这一步里面,最重要的是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
他/她总是先说事情:谁人不合理、什么事不如意等,你必须把他的注意力迁移去他的情绪感受或者身体里的感觉上,例如“那你现在感觉怎样?”、“原来你受到委屈。上次我受到委屈的时候,我的胃部痛了,你的胃感觉怎样了?”、‘他这样对你,你感到愤怒或悲伤?”(当对方回答说是“愤怒”时,你继续问:“愤怒的背后是什么情绪?失望或无力感?”)
不断地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身体感觉或者情绪感受上,待对方说出大约6个这样的词语时,你会发觉对方已经开始平静下来,或者声调降低了、身体的动作减少了。现在,你可以问对方引起情绪的事情了。当你明白了是什么一回事,你可以进入第三步。
(3)“设范”—在这一步里,你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对之加以语言上的肯定。无论什么事,你都可以找到能够肯定的地方,例如“你觉得他这样说很不合理,难怪你这么生气啦”或者“你已经准备好这么多食物,天忽然下雨,你当然失望了”。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对方看事情的角度并做出肯定,或者干脆肯定对方的情绪(“事情不如意,当然会生气啦!”)肯定的行为会使对方说“是呀”、“对呀!”、“就是嘛!”等的话,这是说,在心理上对方已经认为你站在他的一边了。
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事情中他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不可以直接地说出对方的不对,或者应该怎样做,因为这样你是把自己重新放在与对方对立的位置,使刚才建立出来的心理效果破坏你应该灿汉寸方的利益出发指出需要注意的部分,例如:“可你每天都要跟他一起做事,他每天这样不讲理你便每天生了气,你会做得很辛苦呀!”或者“你准备食物是为了自己与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一天,老天下不下雨你无法控制,但是你可以控制‘怎样做才能够开心’这件事呀!”有了前面的肯定,你现在这样说,对方当然会容易接受改变了。
(4)“策划”—就是对未来的行动做些计划,目的是让自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用一句话做这个部分的概念基础:“凡事都有三个解决办法嘛!”你可说:“想想你怎样做他对你的态度会有不同?”或者“有些什么其他的选择,使你能够在雨天中也可与朋友有快乐的一天?”引导对方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对方的负面情绪便不会再出现,同时也会有更积极的表现,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权掌握在手里了。
附录:
“内感官配合”的问卷答案(V=视觉型、A=听觉型、K=感觉型)
1.K 2.V 3.V 4.A 5.K 6.A 7.K 8.V 9.K 10.A
11.V 12.V 13.K 14.V 15.K 16.V 17.K 18.A 19.V 20.V
21.K 22.A 23.A 24.V 25.V 26.A 27.A 28.A 29.A 30.K
31.K 32.A 33.V 34.A 35.K 36.V 37.A 38.K 39.V 40.K
41.V 42.A 43.K 44.V 45.V 46.A 47.V 48.V 49.A 50.K
51.K 52.K 53.V 54.A 55.A 56.A 57.K 58.A 59.V 60.K
61.K 62.V 63.A 64.A 65.V 66.V 67.K 68.A 69.K 70.K
71.A 72.K 73.A 74.V 75.K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